儿姓 儿氏家谱 儿姓起源 儿姓名人 儿姓的来源 儿姓简介
儿[儿、倪、郳,读音作ní(ㄋㄧˊ),不可读作ér(ㄦˊ),不可写作“儿”]
一姓氏渊源:
单一渊源:源于姬姓。出自上古五帝之一颛顼后裔邾国君主之子的封邑,属于以国名为氏。
儿,古体字为“儿”、“倪”、“郳”,读音作ní(ㄋㄧˊ)。“儿”字有简化字“儿”,但“儿”字不可用于姓氏字。
儿氏源于姬姓,出自曹姓小邾国,亦称儿国、倪国、郳国。
黄帝最初随父亲少典姓公孙,并继承了有熊氏的称号,因生在轩辕,就取名叫“轩辕”。后来,黄帝成为部族首领,他的部族主要活动在姬水流域,姬水源自子午岭东麓的沮源关,向东蜿蜒一百二十八公里汇入洛河,横贯黄陵(今陕西黄陵)全境,又称沮河,轩辕黄帝因“长于姬水”,因此又以姬为姓。
黄帝的姬姓部族兴起之日,正值原来统治中原、与黄帝有血缘亲属关系的炎帝部族走向衰落之时。黄帝利用这一大好时机,联合其他中原部族,“振德修兵”,组织了一支强大的军队,然后向炎帝部落发动了一次猛烈的进攻。经过一场空前血战,黄帝打败了西方的炎帝部落,“诛炎帝而兼其地”。紧接着,黄帝又率部消灭了东夷蚩尤部落,并经过一系列南征北战,第一次统一了中国大地上的大部分原始氏族、部落和民族,建立了中原华夏民族最早的原始国家政权酋邦。黄帝自然成为这个新兴的早期国家政权的君主,被尊为帝。当时被征服的各氏族和部落,都遵从黄帝的号令,成为黄帝统治下的子民。而黄帝又把自己的众多儿子、亲信、贵族分派到四方,去监督、管理天下臣民。久而久之,黄帝与酋邦内务原始部族的关系,便由领袖与臣属关系演变为父子亲属关系。各部族的成员,都认黄帝为父,他们的后裔子孙和分衍的各个姓氏,便也远溯黄帝为始祖。这样,黄帝不仅成为姬姓,而且也成为包括朱姓在内的整个中华民族的大始祖。
黄帝的酋邦统治着当时天下近万个小邦国,实际上是很多原始的部族。他制订了许多制度,他统治的时代是几千年来被中国历代政治家们所歌颂的文明典范。据史籍《淮南子》等书记载,黄帝时代,中原华夏地区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人民幸福长寿;社会安定,强不凌弱,众不欺寡,贵贱平等相待;法律简明不繁,官员公正无私,君臣上下同心;甚至出现了道不拾遗,夜不闭户,城郭不关,邑无盗贼,人们互相谦让,各族和平共处的太平景象。
传说黄帝在位一百年,活了一百十一岁才去世,葬在桥山,其墓即今陕西省黄陵县北桥山的黄帝陵。黄帝娶了四位夫人,生了二十五个儿子。其中,正妃嫘祖生二子:昌意、玄嚣。
昌意一支,居住在若水,即今青海墨曲、四川若尔盖和岷江上游—带。姓氏学权威经典《元和姓纂》上就明确记载说:“朱,颛顼之后。”
帝颛顼,姓姬,名颛顼,号高阳,属于黄帝、昌意一支。传说当年黄帝长子昌意因才德低下,不足继承帝位,被降职到西南若水流域做诸侯。昌意被调派若水后,娶当地土著蜀山氏酋长之女昌仆为妻,在这里成家、立业、定居。在典籍《大戴礼·帝系》和《帝王世纪》中都说,昌意的正妃昌仆又名女枢,某晚看到天空有“瑶光之星贯月如虹”的异象,并因此心有所感而怀了身孕,后来便生下了朱姓血缘远祖颛顼。但在典籍《山海经·海内经》中对此又有不同的记载,认为颛顼是黄帝曾孙、昌意之孙,并说颛顼之父为韩流。《山海经》为上古南方人记南方事的奇书,所记当更为真实可信。颛顼像他的祖先黄帝一样,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大圣大贤之人。他出生在若水,少年时随着部族不断顺黄河流域东迁,后加入少昊东夷部落,定居于穷桑(今山东省曲阜县)一带,因此又号穷桑氏。
颛顼少负大才,年仅十岁便成为东夷部落首领少昊的得力助手,二十岁时,便继承少昊的帝位,成为东夷部落酋邦的首领,建都穷桑。此后,颛顼又率领他的部族向西迁徙,挺进中原。在这里,颛顼先与来自西北的共工部落大战一场,打得“天柱折,地维绝”,终于将共工氏赶到南方。接着,颛顼又兼并了大批中原华夏集团的小邦国,最后统一了四方,继承了他祖先黄帝的帝位,做了中原华夏酋邦的君主,迁都中原的帝丘(今河南濮州颛顼城)。在史籍《帝王世纪》、《皇览》等书中记载,颛顼于公元前2514年登帝位,执政七十八年,享年九十八岁时才去世,葬在东郡濮阳顿丘城南广阳里(今河南内黄梁庄乡)。而在《山海经》中则说葬于汉水上游的鲋鱼山(务隅、附禺)。在史籍《春秋命历序》中还记载,颛顼高阳氏曾传位二十代,统治中原三百五十年。颛顼死后,被尊为中国上古五帝之一,又被尊为五方之神中的北方之神,故典籍又称他为北帝、黑帝。
颛顼娶邹屠氏、腾隍氏两位夫人,生了很多子女,见于史书记载的就有姒鲧、骆明、穷蝉、季禺、罐头、瘦约、伯服、祷杌等。其中,颛顼的次妃腾隍氏又名叫女禄,她生了两个儿子:称、禺。称,有的史书上也写作“伯称”,字伯服。称的儿子叫老童,有的史书也写作“卷章”。老童娶根水氏部族的女子骄福为妻,生了重黎和吴回。颛顼的这一支后裔,自称至吴回,因系庶出,没能承继颛顼的帝位,并逐渐向南迁徙,到重黎和吴回兄弟时,已迁徙至我国南方。
在中国远古时期,部族首领的名字也往往就是部族的名字。老童的大儿子重黎,就是因为担任了重黎部族政权的酋长,才以部族名取名。作为颛顼的一个分支后裔,重黎被当时的中原华夏酋邦君主帝喾任命为火正,即远古时期为酋邦政权掌管火的官职。远古时火官官名叫祝融,所以人们又以官代名,称重黎为祝融。
但重黎经常受到帝喾集团的排挤。当时,帝喾派祝融重黎到南方去镇压强大的反叛部落共工氏,后却以平乱不力为借口,杀了重黎,另改任重黎的弟弟吴回接任火正祝融一职。这样,吴回也被称为祝融氏。吴回代兄为祝融氏,继续率他的部族南下与共工氏作战。后来终于镇压了共工氏的叛乱,但吴回却也死在南方,葬在南方衡山之阳的祝融峰(今湖南衡山)。祝融去世后,被尊为传说五方帝中南方炎帝的辅佐火神。
祝融的地位远逊于黄帝、颛顼、晏安、曹侠。祝融吴回死后,他的子孙和部族成员大都北返中原。后来,祝融部族不断裂变出众多分支,形成历史上著名的“祝融八姓”。祝融吴回生子陆终。陆终在朱姓历史上也有重要地位,《邾公幼钟》铭文即说:“陆终之孙邾公(全力)作厥和钟”,因而邾国、朱氏都自称为陆终的后裔。陆终娶了一位奇特的夫人,名叫女媸(也作女赜),她来自一个叫鬼方氏的西南部族。这位奇特的女人怀了一胎,孕三年(一说十一年)之久还没生出,于是做了世界上最早的人工剖腹产,竟取出六个儿子:三个从左胁下取出,三个从右胁下取出。
陆终的六个儿子分别是:樊、惠连、(竹钱)、莱言、晏安、季连。六兄弟后采都封疆立国开姓,其中樊封昆吾,后裔形成己姓;惠连封参胡,后裔形成董姓;筏封大彭,后裔形成彭姓;莱言封郐,后裔形成坛姓;晏安封曹,后裔形成曹氏;季连封楚,后裔形成芈姓。历史上把这六个姓再加上从彭姓分出的秃姓和从曹氏分出的斟姓,合称“祝融八姓”。
曹氏的鼻祖晏安,又名安,也作安斟。在文献《 朱氏建安谱·姓氏》上记载,作为祝融吴回的后裔,晏安曾在中原华夏民族的虞舜王朝任职,为舜帝的辅佐之臣。后来,晏安因辅佐舜帝有功,被舜帝封于曹地,建立曹国,赐姓曹。舜帝约公元前2255年~前2206年在位,则曹氏大约形成于公元前二十三世纪晚期。
曹字与枣有关,曹地即以盛产红枣得名。据专家研究,晏安最初所封曹地,正在以盛产红枣闻名于世的今陕西省灵宝县东曹阳。大约到夏代,曹人因受到夏朝的征讨,被迫东迁到今河南滑县南的古曹城;到商代,更东迁国于今山东定陶县西北,即西周曹国之地。晏安之后所建曹国,顽强地生存了一千多年,几经迁徙,大约在商末灭国。
周武王灭殷商后,推行了一项著名的政策,即在封同姓贵族的同时,又广封异姓诸侯。当时,晏安后裔所建曹国早已灭亡,武王克商,夺得曹国旧地,改作他的弟弟姬叔振的封邑,即为西周曹国(今山东定陶县)。同时,武王又寻找古曹国遗族,得到晏安苗裔曹侠,遂将他封到邾(今山东邹县),以继颛顼、晏安的香火。
史书记载,当年邾侠草创的邾国,只是一个方圆仅三十华里的小部族国家,而且只是鲁国的一个附庸国,它的一切内政外交、国家大事,实际上都必须听从北邻大邦鲁国的旨意。邾国本是原东夷邾氏族的故地,这里原采生活着一个崇拜蜘蛛图腾的氏族。商周鼎革后,邾地为周朝夺得。曹侠封邾后,在这里建立氏族国家。
当年曹侠封邾时,率领他的曹氏族人同迁邾地,但当地土著邾氏族仍为主体。此后曹氏与土著邾氏族通过长期的融合,形成一个新的民族——邾国民族。他们继承了邾人的蜘蛛图腾,故以邾为国名,以邾为氏,同时又继承了曹人的血缘标志——曹氏,此即成为后世中华民族主体成员之一的曹氏朱氏。邾国的名称,经传又写作“邾娄”,战国时又通称“邹”或“驺”。专家学者们研究的结果,认为邾娄是当地土语,邾是正名,而邹、驺则是战国后所用的同音通假字,与偃国称燕之类相同。邾侠开创的邾国,后来又有较大的变化和发展,并衍生出小邾与滥国。他也因开创之功而被后人尊为朱氏、邾氏、颜氏、邹氏、娄氏等姓的大始祖。邾国的“邾”字写法很多,但总的看起来形状都很像蜘蛛,由此可知,邾国的先人,这支曹氏部落,曾经以蜘蛛作为本族的图腾。建国以后,便以“蛛”作为国名,后来为了方便起见,改为“邾”字。
“邾”字的读音在古代有两种读法。在齐人所作的《公羊传》一书中,“邾”字读为“邾娄”,鲁人作的《左传》一书中读为“邹”。为什么会有这两种读法呢这是因为古人读字时有急声和慢声两种。如果读成慢声,就是“邾”和“娄”的合音,读成“邾娄”;如果读成急声,就成了“邾”或者“邹”。这两种读法在古籍中被写成“邾国”或者“邹国”,其实指的是同二个国家。
邾国在西周诸国中只能算作一个小国,从开始建国,它就是鲁国的一个附庸国,方圆不过几十里,疆域东到今山东费县城西,西到今鱼台县东北境独山湖北岸一带,南到今滕县安上村一带,北到今邹县县城附近。邾国建国之初国力实在太弱,无法与其他大国抗衡,因此在史书中没有留下它的事迹,只有简单的世系供我们参考。西周时期,自曹侠为第一位国君开始,其世系是:曹侠→非→成→车→辅→将新→訾父→夷父颜。自夷父颜始,邾国的历史可以零星地见于史书之中,这时已经到了春秋时期。经过几代人的努力,邾国已经开始强大起来,但它仍是鲁国的附庸。
继位的夷父颜是一个昏君,他重用奸臣,把邾国搞得一团糟,政治极为腐败。后来,他把王位传给了他的弟弟叔术。叔术非常贤达,他不愿意接替兄长的权力,只做了很短一段国君便把王位传给了夷父颜的儿子夏父。夏父作了国君之后,便封自己的兄长友到郧地(今山东滕县),建立了小邾国。小邾国共传十四世,战国中期被楚宣王所灭。同时夏父还把叔术封到滥(今山东滕县),建立了滥国。鲁昭公二十一年(公元前521年)滥国国君黑肱降于鲁国,国亡。
夏父分封友和叔术建国,使邾国周围有了两个附庸国。夏父死后,把王位传给了自己的儿子仪父,鲁庄公十六年(公元前678年),仪父死,其子继位,是为邾宪公,他在位十二年,在鲁庄公二十八年(公元前666年)逝世,邾文公继位。邾文公在位期间,曾经把都城由峄山之北迁往峄山之阳。
春秋时期,诸侯争霸,大国不断攻占小国的领地。邾国离鲁国最近,又是鲁国的附庸国,因此,它必须听从鲁国的指挥。邾文公以前的邾国国君都曾多次朝贡鲁国,还要参加鲁国召集的多次会盟。如果鲁国国内有人不能在国内立足,就会跑到邾国,邾国国君还要以礼待之,不敢有丝毫怠慢之处,以免这些人在得势之后找麻烦。如鲁庄公二十三年,鲁国大臣臧纥逃奔到邾国,邾人非常热情地接待他,就像对待鲁国的使臣一样。
尽管邾国对鲁国一直都很尊敬,仍然遭到鲁国的攻伐。鲁哀公七年,鲁国大举入侵邾国,邾国的军队只作了小小的抵抗便大败而归,国都也被鲁军攻下了。鲁军进入邾国国都之后,毫不客气地冲进贵族和平民家中,不分白天黑夜地抢劫财物,然后趾高气扬地满载而归。这次抢劫,使邾国好不容易聚集的财物损失殆尽,人民的生命财产也遭到了极大的威胁。为了减少战争损失,邾文公决定将都城迁到峄山的南面。这个地方以怪石和曲径通幽的山洞闻名,易守难攻。这之后,邾国被抢劫的事情便很少再有了。邾文公在位五十二年。
鲁文公十二年(公元前615年),邾定公继位,在位三十七年。鲁成公十八年(公元前578年)邾宣公继位,在位十八年。鲁哀公十七(公元前556年),邾悼公继位,在位十五年。鲁昭公元年(公元前541年)邾庄公继位,在位三十四年,他死后还要以活人殉葬,这种做法在春秋晚期已经属于非常落后和野蛮的行为,因此遭到了各诸侯国和本内人士的反对。当时的舆论对这件事进行了言辞激烈的谴责。有人说:“祭祀不用六畜,怎么能用人做殉葬呢?”由此可以看出,春秋时期的邾国还比较落后。
鲁定公三年(公元前507年),邾隐公益继位。鲁哀公六年(公元前489年),鲁国又一次攻打邾国,这一次他们不但对财物进行了抢劫,还把邾隐公也俘虏到了鲁国,把他囚禁起来,这大概是邾隐公得罪了鲁国。两年之后,邾隐公被释放,继续做他的国君。重新执政的邾隐公却整天忙于游乐,被国人骂作无道。邾隐公不得人心的做法成为吴国攻打邾国的借口,他们凭借锐利的武器和勇猛的军队攻入了邾国,俘获了邾隐公,把他带到吴国进行教育,同时立邾隐公的儿子革为国君,他就是邾恒公。
鲁哀公十年(公元前485年),邾隐公逃出了吴国,他先到鲁国,又到齐国,最后投奔了越国。越国人把他送回邾国,重新立他为国君。但是备受流浪之苦的邾隐公却不思悔改,仍然被国人骂作无道,这一次就连支持他的越国人也发怒了。他们出兵将邾隐公抓到越国囚禁起来,并立曹革的弟弟曹何为国君。
此后,邾国世系缺乏详细的记载。只能简单地知道邾国共传二十九世,最后为楚国所灭。
邾国灭亡后,楚国将其王室成员和贵族迁到邾城(今湖北黄冈),而其他邾国王室成员和平民则迁往邾城或迁往齐、鲁等国。他们去“邑”以朱为姓,以记住亡国之恨。
在历史上,除曹侠所建邾子国外,另外还有一个小邾子国,它便是由邾国所分离出而由邾友所建的即国。当年,邾武公夷父颜生有两个儿子,长子叫夏父,次子叫友。
邾友,本名邾肥,字友,又字友父,传世有邾友父鬲等青铜器。据文献记载,当年邾颜有功于周王室,于是周宣王封邾颜的小儿子到郳(今山东滕县),建立另一个附庸小邦。郳在初时本只是邾友的一个封邑,但后来却逐渐发展并从邾国独立出来,成为一个新的小邦国。它既是邾国的支裔和附庸,但同时也是鲁国的附庸。
邾友所封的郳国,初时未有国名,而邾友子孙仍自称为邾人,但时人及后日史家认为此邾已非旧邾,且由旧邾所衍生,故加小以为别,称做小邾,也叫小邾娄;又因小邾国国都在儿,因而又称儿国,其子孙国民便以国名为姓氏,因其地又为古郳国故地,后人加“邑”称为郳国、郳氏。
小邾国虽以邾友开国,但奉邾颜为始祖。据记载,邾友生两子,后分为两支:长子继位为小邾国君;次子邾爽,到鲁国任下大夫的官职。邾爽后裔,以祖父邾颜之名为氏,称颜氏,此即后世中国颜氏的由来。
邾友所建小邾子国,传到他的孙子邾黎来时,因多次朝见鲁国,又数次跟从齐桓公勤王有功,遂得到各华夏大国的承认,并正式被周王室封为子爵,成为与其母邦邾国平起平坐的国家。但事实上,在整个春秋战国时期,小邾的势力都要远弱于邾国,因而它始终都与邾国保持附庸关系,其军政外交等重大决策也多与邾国同进退。
邾黎来之后的小邾国世系,因文献记载缺失,待考。人们只知邾黎来之孙为小邾穆公,小邾穆公之孙为小邾惠公。小邾惠公之后再传六世,小邾国亡。因此,小邾自邾友起共传十四代,在战国中期同邾子国一同被楚宣王所灭。
小邾灭国后,子孙一部分以国名倪为姓,改姓倪氏;一部分则去郳字邑部为兄氏;更有一部分加入朱氏。《续文献通考》就记载,“小邾传国十四世,去邑为朱氏”。
楚宣王熊良夫执政时期(公元前369~前340年),邾国、小邾国一起被楚国灭亡,族人为避殃杀,遂改为儿氏,战国后期又加“亻”偏旁改为倪氏。
邾国君主世系:
曹 挟:公元前1046~前?年待考
曹 非:生卒年待考
曹 成:生卒年待考
曹车辅:生卒年待考
曹将新:生卒年待考
曹訾父:生卒年待考
邾武公:曹颜(曹夷父),生卒年待考
曹叔术:公元前795~前781年
曹夏父:公元前780~前?年待考
邾安公:曹克(曹仪父),公元前?~前678年待考
邾宪公:曹琐,公元前677~前666年
邾文公:曹蘧蒢,公元前665~前615年
邾定公:曹貜且,公元前614~前573年
邾宣公:公元前572~前556年
邾悼公:曹华,公元前555~前541年
邾庄公:曹穿,公元前540~前507年
邾隐公:曹益,公元前506~前486年
邾桓公:曹革,公元前485~前474年
邾隐公:曹益,公元前473~前471年
曹 越:公元前471~前?年待考
曹 越:之后八世灭亡。
得姓始祖:倪宽。
在典籍《康熙字典》中注释:“儿,姓也。 :儿良一篇。师古曰:六国时人也。 :儿宽,千乘人也。”
儿宽,即倪宽,是千乘郡人(今山东高青),西汉大臣,水利家。治尚书,历侍御史、中大夫、左内史等职,后拜御史大夫。儿宽在任期间,重视水利建设,调发民工,于郑国渠上流南岸,开辟六辅渠,使周围高地得以灌溉。他政绩卓著,得到人民拥护。
儿宽乃颛顼后裔。周武王时,封颛顼后裔于邾,传到夷父颜时,由于有功于周天子,就将其次子友(一说肥)别封为附庸,居于郳,因郳为邾之附庸,所以又称小邾国。其曾屡次从齐桓公尊王攘夷,所以荣耀一时。战国时期,郳国被楚国所灭,子孙便以国为氏,后为避难去掉“阝”旁成儿氏,最后又加“亻”旁成倪氏。因郳国始封于谁众说纷纭,莫衷一是,而其后裔儿宽见诸史册,名声显赫,故后世倪氏尊倪宽为倪氏的得姓始祖。
二郡望堂号:
1郡望:
千乘郡:春秋时齐国有封邑名为千乘,因齐景公狩猎于境内的青田而得名。西汉时期改置为郡,治所在千乘县,故城在今山东省高青县高苑镇北部,其时辖地在今山东省北部博兴、高青、滨县等一带地区。东汉时期曾一度改为乐安国。
2堂号:
千乘堂:因郡立堂。
三最古老的家谱:
中华民族最古老的家谱,目前为安阳殷墟出土的殷商时期甲骨所记载儿氏家谱。中国最早的有形的用文字记载的家谱,当推距今三千多年殷商武丁时期的“甲骨家谱”《儿氏家谱》。
1994年,在香港大学召开的第八届亚洲族谱学术研讨会上,对《库方二氏藏甲骨》(库方二氏乃美国的两位传教士,专门从事甲骨文的收藏工作),第1506版中牛胛骨上的刻辞,组织了专门研讨,认定为这个拓片上所著录的铭文,是中国最早的家谱,台湾历史学家张秉权、董作宾先生认定为“牛胛骨上的儿氏家谱”,并将拓片上刻辞的儿氏十一代传人,按长幼排辈依次列位,使人们清清楚楚地认识了上古族人。台湾第三代甲骨文研究传人“国立大学中国文学研究所”副教授黄兢新女士,为牛胛骨上的儿氏家谱作了专题论著,在其“结语”中,阐述了中外考古研究专家对“儿氏家谱”的真伪之争,肯定了“儿氏家谱”的真实性。
在传世的甲骨文中,却还保留有世界上最古老、最原始的实物家谱。据有关学者的研究和释读,共有三件甲骨片可以确认为是最古老的家谱,一件最早见于容庚等编的《殷契卜辞》中,序号为209;一件最先收录于《库、方二氏藏甲骨卜辞》中,序号为1506;一件最初见于董作宾的《殷虚文字乙编》,编号为4856。第一、第三件文字不多,价值相对差一些,第二件“库1506”为一大片牛肩胛骨,1903年左右为美国人方法敛收藏,今藏大英博物馆,所载文字是一极为完整的、典型的商人家族世系。有关本片的真伪一直存在争议,认为是伪刻的有胡小石、董作宾、郭沫若、容庚、唐兰、胡厚宣等先生,认为是真品的有张政朗、陈梦家、于省吾、饶宗颐、李宗勤等先生。不过,近年来的学者,大多认为是真品。全片从右到左,共十三短行,每行一句,除第一行为五字外,其余十二行均为四字,行间无直线。陈梦家先生在其《殷虚卜辞综述》一书将这件甲骨片定为武丁时代所刻,武丁是商代第十世二十三任国王,距今大约有三千二百余年。这件家谱一共记录了儿氏家族十三个人名,其中父子关系的十一人,兄弟关系的两人。也就是说,这件家谱共记录了这个家族十一代的世系。
通过这件家谱实物,人们可以这么认为,远在三千多年前的商代,我国就已有了以表格形式记录家族世系人物的家谱了。此外,这三件实物资料上的人名,均不见于商代先公先王谱系之中,显然,它们都不属于商代王室成员。由此又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早在三千二百多年之前,不仅王室,就是其他一些显贵家族,也已有了本家族文字记载的家谱。“库1506”家谱共有十一代世系,以每一代世系三十年计,这个家族有家谱的历史又可上推三百余年,这件家谱实物年代之早,不仅在中国,而且在世界历史上也是绝无仅有的。
此后的家谱文献,中隔了许久,且为上层社会所拥有,就是说,凡记载久远历史的家谱,通常都是高宦名门后裔。魏晋南北朝时期,家谱成为显要氏族间联姻和入仕之主要依据和纽带,应用价值的提高,使之得以相对广泛发展,其地位日渐上升。汉唐时期,地方富贾及绅士编修家谱悄然兴起,到宋朝中期,民间编修家谱已经合法化了。而明清两朝及民国期间,家谱编修达到盛极。
张”字篆书写法:
基本释义:
1使合拢的东西分开或使紧缩的东西放开:~嘴。~翅膀儿。~弓射箭。一~一弛。
2陈设;铺排:~灯结彩。大~筵席。
3扩大;夸张:虚~声势。
4看;望:东~西望。
5商店开业:新~。开~。
6a)用于纸、皮子等:一~纸。两~画。十~皮子。三~铁板。
b)用于床、桌子等:一~床。四~桌子。七~犁。
c)用于嘴、脸:两~嘴。一~脸。
d)用于弓:一~弓。
7二十八宿之一。
8姓。
相关组词
张望 张开 慌张 夸张
纸张 开张 伸张 张贴
扩展资料
“张”的反义词:合
基本释义:
[ hé ]
1闭;合拢:~眼。笑得~不上嘴。
2结合到一起;凑到一起;共同(跟“分”相对):~办。同心~力。
3全:~村。~家团聚。
4符合:~情~理。正~心意。
5折合;共计:一公顷~十五市亩。这件衣服连工带料~多少钱
6应当;应该:理~声明。
7旧小说中指交战的回合:大战三十余~。
8在太阳系中,当行星运行到与太阳、地球成一直线,并且地球不在太阳与该行星之间的位置时,叫做合。
9姓。
10我国民族音乐音阶上的一级,乐谱上用作记音符号,相当于简谱的“”。见〖工尺〗。“閤”
[ gě ]
1容量单位,10勺等于1合,10合等于1升。
2量粮食的器具,容量是1合,方形或圆筒形,多用木头或竹筒制成。
相关组词
相合 合格 不合 合法
合同 合眼 合唱 合好详细解释
张
(张)
zhāng
开,展开: 张开。 张目(a.睁大眼睛;b.助长某人的声势称“为某人 张 张”)。张榜。铺 张。 张灯结彩。纲举目 张。
商店开业:开 张。
拉紧:紧 张。 张力。
扩大,夸大:夸 张。
放纵,无拘束:乖 张。嚣 张。
料理,应酬: 张罗。
惊惶,慌忙: 张惶失措。
看,望: 张望。
星名,二十八宿之一。
量词:一 张纸。三 张桌子。几 张嘴。两张弓。
姓。
篆
张的这是三个书法大家写的三种张的篆书写法
张,繁体字作眼,由弓和长左右相合而成,张姓人在向别人介绍自己的姓氏时,都说成“弯弓张”,可见他们是十分看重其姓氏构件中的“弓”的从文字学上来看,“弓”对于“张”字实在也是处于核心地位的 在甲骨文中还没有发现张字,但金文及石刻文中却有很多,其写法也各不相同
张姓出自黄帝之后,挥为始祖。
据《新唐书·宰相世系表》所载:“黄帝子少昊青阳氏第五子挥为弓正,始制弓矢,子孙赐姓张氏。”这支张氏是由黄帝直接传下来的,最早发源于尹城国的青阳,目口今山西省太原市西南晋祠附近,其后望族也出于这一带。
张姓是一个古老的姓氏,它起源于遥远的传说时代。据说张姓的始祖名“挥”,他是黄帝的孙子(一说是黄帝的儿子),是一个伟大的发明家,他发明了弓箭和网罟 (gu)。弓箭和网罟作为当时的新的生产工具,使人们可以猎取更多的鸟兽,捕捞更多的鱼虾,又能够减少猛兽对自身的伤害。挥所在的氏族部落世代以生产弓箭和网罟为业,于是他的后裔就以“张”作为自己的姓氏。
合1 〔hé ㄏㄜˊ〕
〔《广韵》侯合切,入合,匣。〕
1闭;合拢。《山海经·大荒西经》:“西北海之外,大荒之隅,有山而不合,名曰 不周负子 。”《战国策·燕策二》:“蚌方出曝,而鹬啄其肉,蚌合而拑其喙。”《醒世恒言·薛录事鱼服证仙》:“[ 薛少府 ]方才把口就饵上一合,还不曾吞下肚子,早被 赵干 一掣,掣将过去。” 巴金 《寒夜》二十:“随后他合上书,懒洋洋地站起来。”2会集;聚合。《易·噬嗑》:“刚柔分,动而明,雷电合而章。”《国语·楚语下》:“於是乎合其州乡朋友婚姻,比尔兄弟亲戚。” 韦昭 注:“合,会也。”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江水三》:“大 江 又东,左合 子夏口 。” 宋 苏辙 《龙川别志》卷下:“五更,市方合而雨作,入 五局观 避之。” 老舍 《四世同堂》七五:“它一定不是面粉,因为它不棉棉软软的合在一处。”3和睦;和谐。《诗·小雅·常棣》:“妻子好合,如鼓琴瑟。”《吕氏春秋·古乐》:“其雄鸣为六,雌鸣亦六,以比黄钟之宫,适合。” 高诱 注:“合,和谐。”《史记·苏秦列传》:“ 齐 秦 不合,天下无变,伐 齐 之形成矣。”4投契。 南朝 宋 谢灵运 《还旧园作见颜范二中书》诗:“偶与 张 邴 合,久欲还 东山 。” 宋 陈亮 《贺新郎·寄辛幼安和见怀韵》词:“树犹如此堪重别,只使君、从来与我,话头多合。”《儒林外史》第二九回:“先生如此谈诗,若与我家 苇萧 相见,一定相合。”5同,相同;一致。《易·乾》:“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韩非子·奸劫弑臣》:“夫取舍合而相与逆者,未尝闻也。” 陈奇猷 集释:“合犹同也。”《三国演义》第十八回:“ 郭奉孝 十胜十败之说,正与愚见相合。”6符合;适合。《孙子·九地》:“合於利而动,不合於利而止。”《新唐书·沈传师传》:“慎重刑法,每断狱,召幕府平处,轻重尽合乃论决。” 宋 王安石 《范增》诗之二:“谁合军中称 亚父 ,直须推让 外黄 儿。”《初刻拍案惊奇》卷二:“及问他宫中旧事,对答来皆合。” 周立波 《山乡巨变》上一:“这还不是正合一句老话所说的,‘有钱四十称年老,无钱六十逞英雄。’”7特指考试合格。 宋 曾巩 《天长米君墓志铭》:“数就进士试,不合。乃叹曰:‘与其屈於人,孰若肆吾志哉!’因不复言仕。”8统一;合并。《荀子·儒效》:“合天下,立声乐,於是《武》《象》起,而《韶》《护》废矣。” 杨倞 注:“合天下,谓合会天下诸侯,归一统也。”《史记·张仪列传》:“且夫 秦 之所以不出兵 函谷 十五年以攻 齐 赵 者,阴谋有合天下之心。” 宋 叶适 《安集两淮申省状》:“两 汉 以后,裂为南北,中原不合者凡数百年。” 廖承志 《致蒋经国先生信》:“合则对国家有利,分则必伤民族元气。”9全部;整个。 北魏 贾思勰 《齐民要术·果蓏》:“ 裴渊 《广州记》曰:‘ 罗浮山 有橘,夏熟,实大如李;剥皮噉则酢,合食极甘。’” 明 宋应星 《天工开物·养忌》:“若风则偏忌西南,西南风太劲,则有合箔皆僵者。” 老舍 《老字号》:“合街上有谁不敬重三合祥的?伙计们晚上出来,提着三合祥的大灯笼,连巡警们都另眼看待。”10成。 宋 王安石 《与刘原父书》:“方今万事所以难合而易坏,常以诸贤无意耳。”参见“ 合室 ”。11匹配;配偶。《诗·大雅·大明》:“ 文王 初载,天作之合。” 郑玄 笺:“合,配也。”《楚辞·天问》:“ 女岐 无合,夫焉取九子。”《荀子·富国》:“男女之合,夫妇之分,婚姻娉内送逆无礼,如是,则人有失合之忧,而有争色之祸矣。” 王先谦 集解:“合,配也。失合,谓丧其配偶也。” 清 王士禛 《池北偶谈·谈异五·邵进士三世姻》:“ 董 病且死,与 邵 诀曰:‘……君几年后访我於此,与君当再合,生二子。’”12交配;交媾。 北齐 刘昼 《新论·命相》:“ 庆都 与赤龙合,而生 唐尧 。” 明 郎瑛 《七修类稿·义理一·恶俗》:“近闻 湖 广 边方,多有子方十余岁,即为娶年长之妻,其父先与妇合,生子则以为孙也。故每每父年二十时,有子已十余歳矣。”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伍秋月》:“夜梦女郎,年可十四五,容华端妙,上牀与合,既寤而遗。”13结合;联合。《庄子·达生》:“天地者,万物之父母也,合则成体,散则成始。”《战国策·秦策二》:“ 楚王 不听,遂举兵伐 秦 。 秦 与 齐 合, 韩 氏从之。”《汉书·晁错传》:“夫卑身以事强,小国之形也;合小以攻大,敌国之形也。” 颜师古 注:“彼我力均,不能相胜,则须连结外援共制之也。” 唐 韩愈 《唐故江南西道观察使王公神道碑》:“[ 王公 ]与 阳城 合遏 裴延龄 不得为相。” 夏丏尊 叶圣陶 《文心》三:“信呢,我同你两个合起来写。”14引申为邀约。《醒世恒言·张廷秀逃生救父》:“ 张廷秀 本是良家之子,被人谋害,亏你们救了,暂为戏子。如今我已收留了,你们另自合人罢。” 明 许自昌 《水浒记·谋成》:“那岗下有个 白胜 ,专以卖酒为生,待小弟去合他入夥。”15谓对应互协。 汉 董仲舒 《春秋繁露·基义》:“凡物必有合。合,必有上,必有下,必有左,必有右……此皆其合也。”《淮南子·时则训》:“六合:孟春与孟秋为合;仲春与仲秋为合;季春与季秋为合……”《宋史·乐志三》:“阳律必奏,阴吕必歌,阴阳之合也。顺阴阳之合,所以交神明、致精意。”16回答。《左传·宣公二年》:“[ 华元 ]见 叔牂 ,曰:‘子之马然也。’对曰:‘非马也,其人也。’既合而来奔。” 杜预 注:“合,犹答也。” 睡虎地 秦 墓竹简《封诊式》:“自杀者必先有故,问其同居,以合(答)其故。”《战国纵横家书·苏秦自赵献书于齐王章》:“ 奉阳君 合(答)臣曰:‘ 箓 有私义(议),与国不先反而天下有功(攻)之者,虽知不利,必据之。’”17对付;抵挡。《战国策·秦策一》:“一可以合十,十可以合百,百可以合千,千可以合万,万可以胜天下矣。”参见“ 合众 ”。18交锋;交战。《孙子·行军》:“兵怒而相迎,久而不合,又不相去,必谨察之。”《史记·高祖本纪》:“ 淮阴 先合,不利,却。”《三国志·魏志·武帝纪》:“时太祖兵少,设伏,纵奇兵击,大破之” 裴松之 注引《魏书》:“ 布 益进,乃令轻兵挑战,既合,伏兵乃悉乘堤,步骑并进,大破之。”19引申为争执,争吵。参见“ 合口 ”、“ 合气 ”。20连同,连带。 北魏 贾思勰 《齐民要术·柰林檎》:“作林檎麨法……不去蔕,则太苦;合子,则不度夏;留心,则太酸。” 北魏 贾思勰 《齐民要术·笨曲饼酒》:“ 蜀 人作酴酒法……合滓餐之,甘、辛、滑,如甜酒味,不能醉人。”21制作。《汉书·律历志上》:“盖闻古者 黄帝 合而不死,名察发敛,定清浊,起五部,建气物分数。” 颜师古 注引 孟康 曰:“合,作也。 黄帝 作历,历终而复始,无穷已也,故曰不死。”《水浒传》第四回:“[知府]一面分付教合陷车,商量差人解发起身。” 鲁迅 《〈且齐亭杂文末编〉附集·死》:“所以年纪一到五十上下,就给自己寻葬地,合寿材。” 周立波 《山乡巨变》上二二:“不过,我是 阎老五 点名的人了,我屋面前的那几根杉木,要留着合料。”原注:“料为棺材的转化语。”22调制。 晋 葛洪 《抱朴子·尚博》:“虽有起死之药,犹谓不及 和 鹊 之所合也。” 南朝 宋 鲍照 《代淮南王》诗之一:“琉璃作盌牙作盘,金鼎玉匕合神丹。” 元 孟汉卿 《魔合罗》第二折:“俺嫂嫂有奸夫,合毒药药杀俺哥哥。” 范文澜 蔡美彪 等《中国通史》第三编第二章第二节:“宰相 皇甫鎛 荐山人 柳泌 ,说是能合长生药。”23共计;总共。 南朝 宋 范晔 《后汉二十八将传论》:“ 永平 中, 显宗 追感前世功臣,乃图画二十八将於 南宫 云台 ,其外又有 王常 、 李通 、 窦融 、 卓茂 ,合三十二人。” 唐 韩愈 《吊武侍御所画佛文》:“於是悉出其遗服栉佩合若干种,就浮屠师请图前所谓佛者。” 宋 杨万里 《和萧判官东夫韵寄之》:“归路新诗合千首,几时乘兴更三吾。”24核验;对合。《史记·孟尝君列传》:“[ 冯驩 ]召诸取钱者,能与息者皆来,不能与息者亦来,皆持取钱之券书合之。”《儿女英雄传》第二六回:“姐姐要说不放心,此时必得把俩八字儿合一合。” 茹志鹃 《剪辑错了的故事》六:“这就合上榫了。”25计算;折合。《红楼梦》第十七回:“上面小小三间房舍,两明一暗,裏面都是合着地步打的牀几椅案。” 老舍 《二马》第二段十一:“合多少 中国 钱?六十来块?冤人的事,六十来块买个茶壶?” 柳青 《铜墙铁壁》第十二章:“米一百零五斤,合三斗五升。”26共商。《国语·鲁语下》:“天子及诸侯,合民事於外朝。” 韦昭 注:“言与百官考合民事於外朝也。” 汉 刘向 《列女传·鲁季敬姜》:“自卿大夫以下,合官职於外朝,合家事於内朝。”27覆盖;笼罩。 北魏 贾思勰 《齐民要术·种韭》:“种法:以升盏合地为处,布子於围内。” 唐 张读 《宣室志》卷七:“忽见一缶合於地, 光 ( 柳光 )即启之,其缶下有泉,周不尽尺。”《水浒传》第八九回:“彤云密布,罩合天地,未晚先黑。”28引申为戴。 茅盾 《色盲》四:“ 何教官 将皮包挟在腋下,耸了耸肩膀,拿起帽子来合在头上。”29倒覆;俯伏。 北魏 贾思勰 《齐民要术·漆》:“世人见漆器暂在日中,恐其炙坏,合著阴润之地,虽欲爱慎,朽败更速矣。”《红楼梦》第五四回:“ 尤氏 等用绢子握着嘴,笑的前仰后合。”30应该;应当。《史记·司马相如列传》:“然则受命之符,合在於此矣。” 唐 白居易 《与元九书》:“每读书史,多求理道:始知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元 金仁杰 《追韩信》第三折:“他不合烧 阿房 三十六宫,杀降兵二十万人。” 蒋光慈 《莫斯科吟》:“那是过去的,那是不可挽回的,只合永远埋在被忘记的深窟里!”31盛物之器。即盒子。 北魏 贾思勰 《齐民要术·种槐柳楸梓梧柞》:“[梓]十年后……车、板、盘、合、乐器,所在任用。” 石声汉 注:“‘合’,即现在的‘盒’字。” 唐 王建 《宫词》之六七:“黄金合裏盛红雪,重结香罗四出花。” 清 姚衡 《寒秀草堂笔记》卷三:“玛脑面丸一两三钱,一圆合。”32指以盒盛物。《西游补》第七回:“只见一只水磨长书桌上,摆一个银漆盒儿,合着一盒月殿奇香粉。”33坚密。《周礼·考工记·弓人》:“秋合三材,则合。” 郑玄 注:“合,坚密也。” 孙诒让 正义:“注云‘合,坚密也’者,谓三材相得,坚而不脱,密而无隙。《史记·田敬仲世家》云:‘弓胶昔干,所以为合也。’与此义同。”34旧体诗文章法结构术语。指结语部分。《红楼梦》第四八回:“甚麽难事,也值得去学!不过是起承转合。”35犹合掌。指诗文中对偶句意义相类者。 明 黄溥 《闲中今古录》:“此联措词固善,但‘闻’字与‘听’字一合耳。”参见“ 合掌 ”。36经穴分类名。中医指五腧穴之一。为十二经脉流注会合处。五脏、六腑、手足均有合穴。《素问·咳论》:“治府者治其合。” 王冰 注引《灵枢经》:“脉之所注为俞,所行为经,所入为合。”37我国传统音乐工尺乐谱中的一个音阶。《宋史·乐志十七》:“ 蔡元定 尝为《燕乐》一书……今采其略附于下:黄钟用‘合’字,大吕、太簇用‘四’字,夹钟、姑洗用‘一’字,夷则、南吕用‘工’字。”《辽史·乐志》:“大乐声:各调之中,度曲协音,其声凡十,曰:五、凡、工、尺、上、一、四、六、勾、合,近十二雅律。”参见“ 合头 ”。38天文学名词。太阳、内行星、地球在宇宙运行中形成一条直线时称之为“合”。当太阳在地球和内行星之间时称“上合”;当内行星在太阳和地球之间时称“下合”。《宋史·天文志九》:“ 隆兴 元年十一月庚寅,与太白合。”《辽史·历象志上》:“木星:初与日合。”39连词。同“ 和 ”。表示联合。 唐 李白 《月夜江行寄崔员外宗之》诗:“月随碧山转,水合青天流。”《红楼梦》第八一回:“今日你合太太都在我这边吃了晚饭再过去罢。” 陶成章 《浙案纪略》附录《马宗汉供》:“我合 陈伯平 站在房门外,闻有枪声。”40介词。向。《红楼梦》第六十回:“可不都吃了!他爱的什麽儿似的,又不好合你再要。”41介词。同。《红楼梦》第六六回:“[ 尤三姐 ]说着将头上一根玉簪拔下来,磕作两段,说:‘一句不真,就合这簪子一样!’”42量词。犹副。指事物之成对或成套者。 唐 封演 《封氏闻见记·大鱼鳃》:“ 海州 土俗工画,节度令造海图屏风二十合。”43量词。古代交战的回合或次数。《七国春秋平话后集》卷上:“ 齐 阵 袁达 出马,打话不定,约战四五十合,胜负未分。”《明史·忠义传二·杜槐》:“一日战十三合,斩三十余人。”44通“ 盍 ”。何。《晏子春秋·外篇下十二》:“公曰:‘合色寡人也,杀之。’” 于省吾 《双剑誃诸子新证·晏子春秋二》:“合即盍之音假。《尔雅·释诂》:盍,合也。” 元 马致远 《汉宫秋》楔子:“况陛下贵为天子,富有四海,合无遣官遍行天下,选择室女。”45通“ 给 ”。足够。《论语·子路》:“子谓 卫 公子荆 ,善居室。始有,曰:‘苟合矣。’少有,曰:‘苟完矣。’富有,曰:‘苟美矣。’” 杨伯峻 注:“合,给也,足也。”《晏子春秋·问上二》:“ 庄公 将伐 晋 ,问于 晏子 。 晏子 对曰:‘不可,君得合而欲多,养欲而意骄。得合而欲多者危,养欲而意骄者困。’” 俞樾 《诸子平议·晏子春秋》“君得合而欲多”:“按合与给通。《说文·糸部》:‘给,相足也。’”46姓。 春秋 宋 向戌 为左师,食采於 合 ,谓之 合左师 ,后世以为姓氏。见《左传》。47“合”(hé)的简化字。
合2 〔ɡě ㄍㄜˇ〕
〔《广韵》古沓切,入合,见。〕
量词。一升的十分之一。《孙子算经》卷上:“十抄为一勺,十勺为一合,十合为一升。” 汉 刘向 《说苑·辨物》:“千二百黍为一龠,十龠为一合,十合为一升。” 晋 张华 《博物志》逸文:“当用柏叶五合,松叶三合,不可过度。” 元 无名氏 《陈州粜米》第一折:“俺看承的一合米,关着八九个人的命。”
合3 〔qià ㄑㄧㄚˋ〕
通“ 洽1 ”。
1和柔。《周礼·考工记·弓人》:“春液角则合。” 郑玄 注:“合,读为洽。” 孙诒让 正义:“洽者,和柔之意。”2周遍;广博。参见“ 合3闻 ”。
合4 〔ɡé ㄍㄜˊ〕
〔《广韵》古沓切,入合,见。〕
通“ 蛤1 ”。
见“ 合4梨 ”。
合注解
--------------------------------------------------------------------------------
合
hé
(1) ㄏㄜˊ
(2) 闭,对拢:~眼。~抱。珠连璧~。貌~神离。
(3) 聚集:~力。~办。~股。~资。
(4) 不违背,一事物与另一事物相应或相符:~格。~法。情投意~。
(5) 应该:~该。~当。“文章~为时而著,诗歌~为时而作”。
(6) 总共,全:~家欢乐。
(7) 计,折算:~多少钱。
(8) 中国古代乐谱的记音符号,相当于简谱“5”。
(9) 郑码:ODAJ,U:5408,GBK:BACF
(10) 笔画数:6,部首:口,笔顺编号:341251
参考词汇
--------------------------------------------------------------------------------
add up to be equal to close combine join proper shut suit whole
开 分 张 拆 离
基本词义
--------------------------------------------------------------------------------
合
gě
(1) ㄍㄜˇ
(2) 中国市制容量单位,一升的十分之一。
(3) 旧时量粮食的器具,容量为一合,木或竹制,方形或圆筒形。
(4) 郑码:ODAJ,U:5408,GBK:BACF
(5) 笔画数:6,部首:口,笔顺编号:341251
参考词汇
--------------------------------------------------------------------------------
add up to be equal to close combine join proper shut suit whole
开 分 张 拆 离
详细注解
--------------------------------------------------------------------------------
合
gě
〔名〕
(1) 容量单位, 市制十合为一升 [a unit of dry measure for grain (=1 decilitre)]
十合为升,十升为斗。——《汉书》
(2) 另见hé
基本词义
--------------------------------------------------------------------------------
合
hé
〈动〉
(1) (会意。从亼(jí),三面合闭,从口。本义:闭合,合拢)
(2) 同本义 [close;shut]
合,合口也。——《说文》
公孙龙口呿而不合。——《庄子·秋水》
(3) 引申为开合之称
合则成体。——《庄子·达生》
合盖隆起。——《后汉书·张衡传》
四面竹树环合。——唐·柳宗元《至小丘西小石潭记》
绿树村边合。——唐·孟浩然《过故人庄》
暝色已合。——《徐霞客游记·游黄山记》
(4) 又如:蚌合;合上书;合祛(开闭);合喙(闭口);合盘(犹合掌);合瞑(闭目;闭目入睡)
(5) 会聚,聚合 [assemble]
于是乎合其州乡朋友婚姻。——《国语·楚语下》
将合诸侯。——《周礼·秋官·司仪》
离则复合,合则复离。——《吕氏春秋·大乐》
齐桓公合诸侯。——《吕氏春秋·精谕》
公子即合符。——《史记·魏公子列传》
晋鄙合符。
合江夏战士。——《资治通鉴》
五万兵难卒合。
卒与尸合。——明·张溥《五人墓碑记》
(6) 又如:合众(集合众人);合族(聚合全族的人);合火(结伙,结伴);合军(集结军队);合散(聚合消散);合绪(聚集在一起)
(7) 联合;联络 [unite;ally]。如:合盘(合伙);合出(凑合出来);合字(同伙;黑店)
(8) 结合 [combine;unite]。如:合色鞋(用几种颜色料子凑成鞋面的鞋子)
(9) 符合,不违背 [conform to]。如:合机(跟事实相符);合程(合乎格式或规定的程序);合情合理;不合自然
(10) 适合 [suit]
合于桑林之舞。——《庄子·养生主》
甚合孤心。——《资治通鉴》
(11) 又如:合式(合适;合意);合中(适中);合折儿(合适);合景(与当时场面相适合,相般配);合折(恰当;合乎心思;合适);合他意思
(12) 合并 [merge;amalgamate]。如:合传(纪传体史书的创作,合两人以上的事迹作传,称合传)
(13) 覆盖;笼罩 [cover]。如:合扑(面朝下扑倒);合在缺底下(蒙在鼓里)
(14) 匹配;配偶 [mate;marry]
天作之合。——《诗·大雅·大明》
得耦为合。——《周礼·媒氏》注
岂合令郎君。——《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15) 又如:合和(结婚姻之好;亲睦);合姓(指结婚。男女两性合为一家);合独(使鳏夫寡妇结成夫妻)
(16) 交锋 [engage in a battle or contest]。如:合刃(军队相遇,刀刃相接);合战(交战)
(17) 折算等于 [be equal to]。如: 一米合三尺
(18) 制作 [棺材] [make]。如:合甲(制成皮革);合寿材
(19) 应该 [should]。如:合当(合该;应当);合行(合当;应该;集中在一起);合受(应该受到)
(20) 吵架 [quarrel]。如:合嘴(争吵);合爆(合皂。混闹;喧闹);合嘴合舌(吵架)
(21) 合掌 [clasp]。如:合手
(22) 回答,答 [answer]。如:合要(各举简要的言辞,以互相答辩)
(23) 交媾。雌雄交尾,男女性交 [sexual intercourse]。如:合盖(已得手。特指成男女情事)
词性变化
--------------------------------------------------------------------------------
合
hé
〈形〉
(1) 全部;整个 [whole;all;entire]。如:合家团聚;合府(全家);合宅(合家,合门,全家);合境(全境);合穗(合颖)
(2) 和睦,和谐,融洽 [harmonious]
妻子好合,如鼓瑟琴。——《诗·小雅·常棣》
合群者也。——《荀子·非十二子》。注:“合,谓和合群众也。”
以比黄钟之宫适合。——《吕氏春秋·古乐》
议事每不合。——宋·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
甚与孤合。——《资治通鉴》
与宁南意合。——清·黄宗羲《柳敬亭传》
不谋而合。——《广东军务记》
(3) 又如:合心(齐心;同心);合情(和谐情感)
合
hé
〈名〉
(1) 盒子。后作“盒” [box]
以黑木合盛茶。——冯梦龙《古今谭概》
(2) 姓
合
hé
〈副〉
一起,共同 [together]。如:合吃;合住;合堂(同处一堂);合约(一同订约)
合
hé
〈介〉
(1) 与;向 [for]
又不好合你再要。——《红楼梦》
(2) 和 [as]。如:合会(以及;和)
合
hé
〈量〉
古时打斗时双方攻防动作叫一合,也叫一回合 [round]。如:战了五十合;两人交手数合
合
合
hé
〔动〕,〔形〕
(1) 闭合 [close]。如:合眼
(2) 全;总共 [whole;all;entire]。如:合县(全县) “合”
(3) 另见 gé
(4) 另见gě
第一代太祖朱元璋
第二代惠帝朱允炆,乃朱元璋长孙
第三代太宗(成祖)朱棣,乃朱元璋四子(庶出),朱允炆之叔
第四代仁宗朱高炽,乃朱棣长子
第五代宣宗朱瞻基,乃朱高炽长子
第六代英宗朱祁镇,乃朱瞻基长子
第七代代宗朱祁钰,乃朱瞻基次子(庶出),朱祁镇之弟(后英宗复位,代宗被废)
第八代宪宗朱见深,乃朱祁镇长子(庶出),朱祁钰从子
第九代孝宗朱祐樘,乃朱见深三子(庶出)
第十代武宗朱厚照,乃朱祐樘长子(武宗无嗣,乃由旁支皇室选择朱厚熜入继大统)
第十一代世宗朱厚熜,乃朱见深四子兴献王朱祐杬(庶出)之嫡长子,朱祐樘从子,朱厚照从弟
第十二代穆宗朱载垕,乃朱厚熜三子(庶出)
第十三代神宗朱翊钧,乃朱载垕三子(庶出)
第十四代光宗朱常洛,乃朱翊钧长子
第十五代熹宗朱由校,乃朱常洛长子(庶出)(熹宗死后无嗣,乃诏令五弟信王朱由检入继大统)
第十六代毅宗(思宗)朱由检,乃朱常洛五子(庶出)(毅宗死后,明朝覆灭,宗室乃于南方割据)
第十七代安宗(质宗)朱由崧,乃朱翊钧三子福恭王朱常洵(庶出)嫡子,朱由校从弟,朱由检从兄(安宗被清军所俘,群臣乃先后拥立鲁王朱以海,韩王朱本铉监国,郑芝龙在福建拥立唐王朱聿键)
第十八代绍宗朱聿键,乃朱元璋二十三子唐定王朱桱(庶出)八世孙,唐端王朱硕熿之长孙,朱由检族叔(绍宗死后,福建群臣拥立朱聿鐭,然而一月就被清军灭亡,乃拥立桂王朱由榔)
第十九代昭宗朱由榔,乃朱翊钧七子桂端王朱常瀛(庶出)四子(昭宗死后,明朝再无皇帝,1684年康熙攻占台湾后,最后一个监国投海自尽,明朝遂彻底灭亡)
比较简单的字有:了、人、入、八、九、几、儿、力、土等。
1、了
了,le,子字无臂,表示断、绝断,结束。
念liǎo时:有明白、知道、完结,结束的意思, 在动词后,与“不”、“得”连用,表示可能或不可能。
念 le 时:放在动词或形容词后,表示动作或变化已经完成。用作助词,用在句子末尾或句中停顿的地方,表示变化,表示出现新的情况。
2、人
人,汉语常用字,读作rén,是象形字,最早见于甲骨文,像侧面站立的人之形。其本义为能制造并使用工具进行劳动又能用语言进行思维和交际的生命。“人”亦是汉字部首,常作形符。
3、土
土(拼音:tǔ)是汉语通用规范一级字。此字始见于商代甲骨文及商代金文,其古字形像地面上的土堆或土块。
“土”的本义为土地,又指土壤。由土地引申为家乡,又指本地的、地方的,由此又引申为出自民间的、民间产的。此外土还指不合潮流的或不开通的。
4、几
几是一个常用汉字。有jǐ和jī两个读音。常用来询问数量多少,意思是大概,一般表示整数。出自《康熙字典》、《周礼·司几筵》、《说文》、《礼记·曲礼》等。
5、儿
儿,汉语常用字(一级字),读作ér,最早见于甲骨文。其本义为幼儿,古时男称儿,女称婴,后来孩童都称儿;引申义有儿女对父母的自称、年轻人、青年、古代年轻女子的自称等。
尽、进、近、劲、闭、路、放、庆、浪
一、闭拼音bì
1、关,合:封闭。
2、结束,停止:闭会。
3、堵塞,不通:闭气。
二、路拼音lù
1、道,往来通行的地方:道路。
2、思想或行动的方向、途径:思路。
三、放拼音fàng
1、解脱约束,得到自由:把笼子里的鸟放了。
2、散(sàn):放工。
3、带牲畜到野外去吃草:放牧。
四、庆拼音qìng
1、祝贺:庆贺。
2、可祝贺的事:国庆。
3、姓。
五、浪拼音làng
1、大波:波浪。
2、像波浪起伏的:麦浪。
据《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孔子的祖先本是殷商王室后裔。
周灭商后,周成王封商纣王的庶兄、商朝忠正的名臣微子启于宋, 建都商丘(今河南商丘一带)。
微子启死后,其弟微仲(一作微仲衍)即位,微仲即为孔子的嫡系先祖。孔子的六代祖叫孔父嘉,是宋国的一位大夫,做过大司马,在宫廷内乱中被杀,自孔父嘉之后,其后代子孙开始以孔为姓。其曾祖父孔防叔为了逃避宋国内乱,从宋国逃到了鲁国。从此孔氏在陬邑(今山东省曲阜市)定居,变成了鲁国人。
孔子的父亲为叔梁纥[叔梁为字,纥(he)为名],母亲是颜徵在。叔梁纥是当时鲁国有名的武士,人品出众,建立过两次战功,因曾单臂托住悬门让冲进城池的部队撤出而闻名。曾任陬邑大夫。叔梁纥先娶妻施氏,生9女,无子;又娶妾,生一子,取名伯尼,即孟皮。孟皮脚有毛病,依当时礼仪不宜继嗣,于是又与年轻女子颜徵在野合而生孔子。
公元前551年(鲁襄公二十二年),孔子生于鲁国陬邑昌平乡(今山东曲阜城东南)。因父母曾为生子而祷于尼丘山,故名丘,字仲尼。孔子三岁时,叔梁纥卒,孔子母子也不为叔梁纥的正妻施氏所容,孔母颜徵在只好携孔子及孟皮移居曲阜阙里,生活艰难。孔子17岁时,孔母颜徵在卒,他服了三年丧。
孔子十九岁时娶宋国人丌官氏之女为妻,一年后丌官氏生子,鲁昭公曾派人送鲤鱼表示祝贺,孔子感到十分荣幸,故给儿子取名为鲤(孔鲤),字伯鱼。鲁哀公十年(公元前485年),孔子夫人丌官氏去世。
据《孔子家语》和《史记》记载,孔子青年时代曾做过“委吏”(管理仓库的小官)、“乘田”(管理牧场的小官),事无大小,均能做到近乎完美。由于孔子超凡的能力和学识,很快得到不断提拔。
到孔子五十一岁的时候,被任命为中都宰(相当于市长),政绩非常显著;一年后升任司空(相当于建设部长),后又升任大司寇(相当于今天的公安局部局部长兼检查部长兼职最高人民法院院长);五十六岁时,又升任代理宰相,兼管外交事务(由于孔子升迁过快,不符合当时官员晋升标准,因此为代理宰相)。孔子执政时,立即将扰乱政事的奸佞大臣少正卯杀掉,以严肃法纪,因而名动一时,由此可看出孔子不是后世某些人认为的迂腐不堪的学究,而是敢作敢为但不暴虎冯河的伟丈夫。孔子执政仅三个月,就使鲁国内政外交等各个方面就均大有起色,国家实力大增,百姓安居乐业,各守礼法,社会秩序非常好(史书上称“路不拾遗,夜不闭户”),奸佞之人和刁民纷纷出逃;同时,孔子还通过外交手段,逼迫齐国将在战争中侵略鲁国的大片领地还给了鲁国。鲁定公12年,孔子为削弱三桓(季孙氏、叔孙氏、 孟孙氏三家世卿,因为是鲁桓公的三个孙子故称三桓,当时的鲁国政权实际掌握在他们手中,而三桓的一些家臣又在不同程度上控制着三桓),采取了堕三都的措施(即拆毁三桓所建城堡)。
后来堕三都的行动未能最终成功,但对强公室起到了相当大的作用。孔子杰出的执政能力让齐国倍感威胁,于是于是为了挤走孔子,送了上120匹良马和80名女乐给鲁国诸侯。鲁国国君沉溺于此,连续三天没有上朝,到了祭祀之日,忘了分祭肉(这在那个时代是非常严重的事情)。孔子对鲁君大失所望,于是离开鲁国,开始周游列国。孔子先后去了卫、宋、曹、齐、陈、蔡、楚等国。孔子虽然在各国都受到了尊重,但由于孔子以仁为核心,以礼为秩序,要求和谐,爱惜民力的政治主张和当时诸侯追求的霸道格格不入,孔子始终未能得到重用从而实施自己的政治理想。孔子68岁回到鲁国,鲁国国君对孔子相当礼遇,但依旧没有重用孔子。
孔子的政治理想在当时无法得到实施,但孔子之伟大在于“知其不可行而行之”,他将自己的政治理想寄托于后世。孔子因而在回到鲁国之后停止了直接的政治活动,一面继续整理文化典籍,修订六经;一面广收弟子,大规模的开展文化教育事业,相传教授弟子3000余人,其中精通六艺的弟子有72人。
晚年,孔子的最得意弟子颜回不幸早逝,得意门生子路死于卫国内乱,儿子孔鲤亦早逝,孔子在“道不行”和这一连串的打击之下,笔者猜测孔子的身体健康受到了极大的损害,孔子于公元前479年农历二月十一日73岁时(72周岁)与世长辞。
孔子家谱正式订出行辈是在明朝:明初朱元璋赐孔氏八个辈字:公、彦、承、弘、闻、贞、尚、胤,供起名用。后因洪武元年五十五代孔希学及洪武十七年五十六代孔讷先后袭封衍圣公。这样就把“希”和“言”旁加上去为十个字,即:希、言、公、彦、承,弘、闻、贞、尚、胤(后清代为避帝讳,将弘改为宏,胤改为衍)。明崇祯年间,这十个字已不够用,由六十四代衍圣公孔胤植(孔衍植)奏准。后续十字即:“兴毓传继广,昭宪庆繁祥”;到清乾隆九年(1744年),由礼部调查整理,报皇帝钦定,再添十字:“令德维垂佑,钦绍念显扬”,民国八年由七十五代衍圣公孔令贻又立二十个字咨请当时的北洋政府核准公布。亦即第八十六代至一百零五代。即“建道敦安定,懋修肈彝常,裕文焕景瑞,永锡世绪昌”。到现在为止已知最小辈是“钦”字辈。因此,不少孔孟后人从名字上就能看出来辈分大小。在此之前,孔子家谱非常繁芜,这个取字方法比先前大大简化,又经皇帝提倡,使得中国其它大家族谱系的也开始效仿这种方法。 由于孔氏谱系的完善,有时孔姓人也会遇到了一些小小的不便之处。如若按孔氏家规规定,同姓同宗晚辈见到长辈一定要按辈份称呼,往往出现年龄相仿者辈分相差数辈甚至十数辈的情形。另衍圣公府里面不用孔姓为佣人,主要原因就是衍圣公很可能比多数同宗人辈份要低,导致主仆关系和辈分关系发生尴尬。一些孔姓贫穷人家可能会先改名姓再进府为仆。 孟子、曾子、颜子三族亦用孔姓行辈排序,这三家的家谱与孔子家谱合称“通天家谱”,唯开始时期和严格程度各有差异。
儿姓 儿氏家谱 儿姓起源 儿姓名人 儿姓的来源 儿姓简介
本文2023-11-11 18:17:20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4594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