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子仪后裔墓群的简要介绍

栏目:资讯发布:2023-11-11浏览:2收藏

郭子仪后裔墓群的简要介绍,第1张

郭子仪生于武则天称帝时期的万岁通天二年(697年)八月十五日中秋节,薨于唐德宗建中二年(781年)六月十四日,华州郑县(今陕西华县)人,祖籍太原阳曲(今山西太原)。郭子仪身高七尺,体貌秀杰,生八子七女。郭子仪一生经历了武则天、唐中宗、唐睿宗、唐玄宗、唐肃宗、唐代宗、唐德宗七朝,渡过了60多年的军旅生涯,其中以一身而系天下发危达20余年。肃宗皇帝赞扬郭子仪:“国家再造,卿力也!”德宗皇帝尊称郭子仪为“尚父”,封郭子仪为太尉、中书令,封汾阳郡王,谥“忠武”。“安史之乱”中,郭子仪大战安禄山,名垂青史。

据《郭氏家谱》(民国七年刻本)记载,郭子仪第五代孙郭在徽(华州人,世居长安)唐末被迫迁居洛阳,在唐庄宗、明宗时任鸿胪少卿,因事得罪唐明宗,贬官卫尉少卿,其后举家从后唐首都洛阳迁往吉州庐陵县62都麻岗,一直到郭子仪第26代孙郭弥都世居此地,因当时族繁人广,郭弥都于宋朝端平元年(1234年)举家迁往湖广(湖北)黄州府麻城县孝感乡落叶沙子场郭家嘴狮子岩几子湾。元末明初,四川盆地战乱不止,蛮匪横行,民不聊生,土地荒芜。老者饿死于沟渠,少者逃往他乡。眼看四川人口越来越少,弘治皇帝下诏移民。郭子仪第36代孙郭谟格由保甲推举奉诏于明弘治二年(1490年)弃湖人川,落叶檀木湾。由此可知:郭子仪后裔从明代迁居大英县已达五百余年了,今大英、蓬溪两地均有其后裔生存繁衍。

檀木湾为郭子仪后裔入蜀祖居之地,郭氏族人死后,多葬于此,从而在大英县隆盛镇石门办事处崇音寺檀木湾形成了很多雕刻精致、色彩艳丽的墓碑群。现存的四块墓碑,上面刻有很多书法秀丽的楷体字,并雕刻有“龙凤呈祥”、“二龙戏珠”等图等。上面刻有郭家五大房人郭世俊、郭民美、郭世蓉、郭世茂、郭世伦等的名字。古墓群之一的郭乾元墓碑记载郭乾元祖籍湖北麻城,墓碑立于嘉主20年,距今近200年,这块墓碑不同于其它墓碑,苦碑前有一个全封闭的挡风蔽雨的花形石隔层,将碑文罩在隔层里,隔层雕刻精细,中间有一杂五瓣形的花朵,透过花孔可以清晰地看到墓碑上的文字。由于有隔层的保护,墓碑上雕刻文字的蓝色油漆虽近200年日晒雨淋去未剥落。

祖上有一传说,当年郭姓18兄弟自洪洞县大槐树下分别。相传,当年他们将一口大锅砸成十八片,各自带一片开始迁移。若锅片保存完好,将来子孙当带着锅片相认,锅片能拼在一起,就是本族之人,当以兄弟相称。

若锅片遗失,带此传说认亲,知道此家族传说者,也当以兄弟相认。

本人河南舞钢郭姓人氏。家族长辈告知,我们这一批姓郭的原本来自漯河舞阳,祖上是山西人。明代从山西迁出来,清乾隆时期,迁来舞钢。据考证,全市几千舞钢人应属同族。

这就是我们这一支的事儿了,不知道有没有真兄弟也知道咱们家族的事儿。

空飞舞中华姓氏家谱溯源之郭姓寻根访阳曲 !

  郭姓是一个相当古老的姓氏,渊源有四。“禹乘二龙,郭支之驭”,相传夏禹有两个驭手叫郭哀和郭支,他们是有史记载的最早的郭姓人。商代的郭崇被认为是郭姓的另一始祖。周代虢国的子孙后代则是当今郭姓最大、最主要的一支。史载,东周时平王封虢叔裔孙虢序于阳曲,虢序被称为“虢公”,因“虢”“郭”同音,又叫“郭公”,后代遂有郭氏。古阳曲在今山西省太原市阳曲县境内,是郭姓的诞生之地、根植之所。

  

  初春的太原乍暖还寒,夜里一场春雪,更将这座北国古城打扮得银妆素裹,分外妖娆。怀着寻访郭姓祖根的热情,我们太原市政协文史委员会一行七人冲风冒雪,驱车北上,直奔市区东北的阳曲县境。

  

  太原是华夏汉族大姓望族祖根麇集之地。举国大姓之最的王姓,便是从太原晋阳(今市属晋源区)滥觞,继而流播海南外,成为世界最大姓氏的,故有“天下王氏出太原”之说。至于郭姓,也是汉民族大姓之一,名列中华姓氏第十六位,其祖根也在太原市阳曲县。

  

  说起郭姓历史,可谓根深叶茂,源远流长。同行的王老是一位对姓氏素有研究的文史学者,行车无事之余给我们讲起了郭姓的起源。他说,先秦时期中国的姓和氏并不是一回事,姓和氏变为同一概念是在汉代以后。比如郭姓,它原本不是姓,而是氏,先有姬姓演变为郭氏,后来姓、氏同一,就称郭姓了。

  

  史载,“三代”之一的周朝是由姬姓创立的。周武王姬发建周时实行分封制,把他的叔父虢叔封为西虢诸侯,虢仲封为东虢诸侯。西虢地处虞国和郑国之间,在今陕西省宝鸡市境内,东虢在今河南荥阳境内。周平王东迁洛阳后,将西虢作为赏赐,划给了东迁时护驾有功的郑国,西虢遂亡。平王此举引起许多诸侯国的不满,若干年后,逐渐强盛的楚国欲北上争霸于诸侯,遂以平王灭东虢之事为借口,举武力威胁周王室并吞并了西虢之地。周天子慑于楚庄王的威势,只得找到虢叔的裔孙虢序,将他封于阳曲,作为一种补偿。虢序又称“虢公”,乃郭姓得姓始祖。

  

  同车的小杜问道:“虢序被封阳曲,他姓虢,又不姓郭,阳曲应该是虢姓的再封之地,怎么又成了郭姓的开姓之源呢?”

  

  王老不紧不慢地说:“虢与郭同音,虢序受封阳曲后虢转变为郭,虢序遂转为郭序,虢公也就是郭公,这样郭序就成了郭姓的开姓之祖,阳曲也就成了郭姓的诞生之地、根植之所。”

  

  三十公里路程在人们的对话中不觉走完,车停在了阳曲县政府门前,县政协领导已在楼前迎候。“春雪不积时”,大雪之后,阳曲城外的农田白茫茫一片,城内却只有屋顶、楼顶覆盖了一层含水带气的白色晶体。为不耽误时间,我们没有下车,在县里同志的引导下径直向郭氏纪念馆所在地——“东南洼”村驰去。县政协的同志告诉我们,阳曲境内已难觅与古虢国和虢公有关的文物遗存,只在东南洼村有一个建于明代的郭氏祠堂,现在已辟为郭氏纪念馆,里面供奉着郭氏先祖的牌位,是郭姓人寻根谒祖的必到之地。

  

  东南洼村距县城不远。途中,我们乘便探访了阳曲故县遗址——隋唐时代的汾阳城。经历了1500多年的岁月沧桑,古老的汾阳城已难寻昔日的辉煌,展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爿爿坍塌的古城垣和一幢幢传统民居,只有那眼古老的“木井”还算历史旧迹。据唐《元和郡县图志》载:“(汾阳)县城,故木井城也,东魏孝静帝筑,城中有井,以木为箍,固名之。”原来,古城创建于北朝时期,因城半截为木箍券筑,上半截用青石圈砌,由于年代久远,留在井口青石上的绳痕竟有24道之多,最浅者2公分,最深的达9公分。当地百姓传言,这井也叫尚家井。当年筑井时,因土质疏松,井水常常泡坏井壁,轻者井水变混,重者井壁坍塌。有一位姓尚的筑井人独辟蹊径,依照制作木桶的工艺,将井壁用木头箍为井桶,这样既防止了井壁塌崩,又使井水常保清澈,使木井用了两千多年而不坏。阳曲在隋开皇十六年(596年)前为阳曲县,之后改称汾阳县,后又改名阳直,唐初恢复阳曲旧名,旋又改为汾阳县。这木井,便是阳曲故城数千年历史的见证。

  

  离开木井城北行数里便到了东南洼村,它坐落在汾河支流杨兴河南畔,是一个古老的村落。据说村子原住民全为郭姓,后来不断有他姓迁入,现全村140余户仍以郭姓为主。郭氏纪念馆是在郭氏祠堂的基础上建立的,它坐南朝北,坐落在村西的黄土坡上,是一个占地两亩的三进院落。同行人说,正门前原有一棵数百年树龄的古树,可惜去年毁于大火,现仅存粗壮的树干,似在诉说历史的沧桑。

  

  纪念馆的主要建筑为中院“始祖祠”,祠堂为明清硬山式建筑,堂中塑有远祖虢仲、始祖郭序、名祖郭子仪三尊座像。祠堂顶额绘有人文初祖、武王伐纣、虢仲立国、序封阳曲以及子仪王等九幅彩绘,提要钩弦地叙述了郭氏为炎黄子孙、枝出姬姓、立国河南、开始阳曲的数千年迁徙演变史。

  

  陪我们参观祠堂的前村支书郭四货老人介绍说,阳曲县郭姓很多,有以郭姓命名的郭家堡,还有家社、北社、南社、大卜等郭姓大村。海内外的郭姓大多以阳曲为祖根所在地。历史上,有名的郭氏地望如以三国名宦郭嘉而享誉的颖川郭氏,以唐代名将郭子仪而闻名的华阴郭氏,以东汉郭泰而传名的昌乐郭氏,以及冯翊郭氏、京兆郭氏等,都源出太原阳曲,统称太原郭氏,是为郭氏正宗。

  

  郭四货祖祖辈辈居住在东南洼,他本人曾为村支部书记、村长,现年龄大了不再任职,与儿子住在一起,安度晚年。谈起郭姓文化,老人眉飞色舞,滔滔不绝。据他说,郭氏一门英雄极多,其中饮誉世界者,非汾阳王郭子仪莫属。有人说郭姓源出今山西汾阳县,因为郭子仪祖籍在汾阳,其实不然;要辨明郭氏祖根,首先要了解汾阳县得名的历史渊源。汉代的汾阳县就是后来的阳曲县,而随唐时曾复用汾阳之名。我国古代以山南水北为阳,汾阳即是指汾水之阳,最早的汾阳县就在今阳曲县境,汾河之北。而现今的汾阳县却在汾河之西,明朝以前叫做西河县,直到明万历二十三年(1595年)才更名为汾阳县。这两个汾阳县南北相距数百里,当然不能混为一谈。

  

  老人继续说,郭子仪受封“汾阳郡王”是唐肃宗上元二年(761年)的事。郭之被封,是因为古代有“凡所封邑,必取得姓之地“的规矩,郭姓的祖籍是当年郭公受封的汾阳(今阳曲),所以郭子仪便得了“汾阳王”的爵名,而这个“汾阳”与明代的汾阳(即今汾阳县)没有丝毫关系。

  

  时间过得飞快,不觉已是日照中天,我们恋恋不舍地告别了东南洼村。午饭后,县政协的同志提议赴柳林河汾河二库景区和悬泉古寺一游。客随主便,我们放弃了午休,直驱阳曲西山。

  

  地属阳曲的柳林河汾河风景区是一处集自然风光与人文景观为一体的旅游胜地,景区内有新建的汾河二库大坝,有古老的悬泉古刹,有险峻的西山群峰,还有碧波荡漾的高山清湖——汾河二库,其中最有名的是悬泉古刹和古刹栈道。古寺镶嵌在悬崖峭壁之间,上覆危崖石檐,下临滔滔汾河,一条仅容单人行走的栈道蜿蜒曲折,一会儿探出山间缝隙,一会儿突出石崖之外,直把游人引入古刹后院。据当地百姓讲,在现在的栈道行走其实有惊无险,当年的栈道才叫“惊煞老子、吓煞娘”呢。

  

  关于悬泉寺,《阳曲县志》有载:“悬泉寺,地名五梯崖,又名七佛山,路小而险,上列悬崖,下临汾水,上有七佛堂峭崖滴水,额曰‘悬泉’,有宋崇宁碑记。”然而,沧海桑田,宋代之碑早已不见踪影,只有一通明万历年间树立的《重修古刹悬泉寺碑记》石碑,经风侵雨蚀,依稀可辨几字:“兹有晋阳城,乾方二舍余里,澜柄官山上下,亦号古刹悬泉寺。”至今此寺创于何年,就不得而知了。今存寺宇大约重建于明成化三年,山门前第一景为“悬泉滴水”,清莹的泉水从20多米高的山崖下滴流而下,形成水瀑,游人无不在此顿足、戏水、拍照。进入山门依次为伽蓝殿、大雄宝殿、地藏殿、观音堂、经阁楼、七佛阁和980米长的古栈道。逐一观赏,均各有特色,可谓溶古、秀、奇、险于一炉。

  

  阳曲县还有很多值得探访的胜景,比如金代遗建“不二寺”,无梁大殿“大王庙”,“开化寺”金代彩塑,北门锁钥“石岭关”上古老的杨广栈道,神奇的鲁班试斧石,以及古柏森森、泉水潺潺的“三藏古寺”等,难以一言尽述。如不涉足亲临,难以领略其中精妙。

  

  天色将暮,鸟宿归林,带着方兴未艾的游兴,我们完成了这次郭姓寻根之旅,乘车跃入苍茫的山间。

以上希望对你有帮助!

不敢确定。

唐代大历四年(769),汾阳王郭子仪游览于此处,看到这里山青水秀,风景独特,便奏请代宗皇帝李豫敕建重修,代宗准奏并赐额“大历广胜之寺”,意为“广大于天,名胜于世”,人们简称为“广胜寺”。主要建筑有上寺、下寺、水神庙三部分。

除建筑外还保存有壁画、木雕、泥塑等文物。广胜寺建筑群落布局严谨,造型别致,以历史悠久、规模宏大名扬天下,更以璀璨夺目的飞虹宝塔,举世无双的《赵城金藏》和艺术奇葩元代戏剧壁画等珍贵文化遗产而蜚声中外。  

扩展资料:

郭子仪(697年—781年),字子仪,华州郑县(今陕西渭南市华州区) 人。唐朝杰出名将,政治家、军事家。

早年以武举中第,入仕从军,累迁九原太守,未受重用。安史之乱爆发后,拜朔方节度使,率兵勤王,收复河北和河东地区,拜兵部尚书、同平章事。至德二年(757年),辅佐广平王李俶收复两京,迁司徒,封代国公。乾元元年(758年),拜中书令。

乾元二年(759年)五月,承担相州兵败之责,罢职赋闲。宝应元年(762年)初年,河东兵变后,封为汾阳王,起兵平定叛乱,事后解除兵权。广德元年(763年)冬天,吐蕃攻破长安后,奉命调兵遣将,驱逐吐蕃敌军。 

广德二年(764年),仆固怀恩引领吐蕃和回纥入侵时,单骑说服回纥,合兵大破吐蕃。

大历十四年(779年),唐德宗即位后,拜太尉、中书令,充皇陵使,赐号“尚父”,增加食邑,剥夺实权。建中二年(781年),去世,享年八十五岁,追赠太师,谥号忠武,配飨代宗庙廷,陪葬建陵。

参考资料:

-郭子仪

郭子仪后裔墓群的简要介绍

郭子仪生于武则天称帝时期的万岁通天二年(697年)八月十五日中秋节,薨于唐德宗建中二年(781年)六月十四日,华州郑县(今陕西华县)人,...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