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高人解答青岛王姓族谱历史渊源
近日,根据中华伏羲文化研究会华夏姓氏源流研究中心的最新研究,在“百家姓”全国排名前三位的王、李、张是中国最大群体的姓氏,分别有9500多万人、9300多万人和9000万人。4月17日,记者通过青岛市公安户籍部门得知,青岛第一大姓为“王”姓,岛城姓王的市民足有903378人,记者通过查阅资料和采访专家了解到,如此之多的王姓市民跟岛城自古以来数量之多的王姓家族息息相关。
王、张、李列
岛城姓氏榜前三
根据2006年发布的“百家姓”排行榜,“李”姓是当时中国第一大姓。在最新版“百家姓”中,“王”姓取代“李”姓成为“百家姓”之首。
那么青岛的“百家姓”排在首位的是什么姓呢?4月17日,记者通过青岛市公安户籍部门得知,青岛现有800多万常住人口,其中,王姓市民所占最多,共有903378人,约占青岛市常住人口的113%,成为青岛第一大姓。位于第二位的姓为张姓,共有576642人,约占青岛市常住人口的72%。第三位大姓为李姓,这部分市民有563964人,约占青岛市常住人口的7%。
据最新统计,岛城姓氏的前十位分别为:王 、张、李、刘、孙、于、赵、徐、陈、杨。
最早王姓家族住惜福镇
岛城文史学家鲁海告诉记者,青岛最早的王姓人生于汉代,名为王吉,为汉谏大夫,当时居住在青岛惜福镇旁的小庄,其子孙后代世世代代定居青岛,形成“王姓世家”。据史料记载,青岛著名音乐理论家王邦直,系琅琊王氏,为王吉后代。
崂山区张村《王氏族谱》在光绪十二、十三年修订,据《王氏族谱》中,记者查阅到,明朝万历年间,七世祖如贤公、成仁公从张村迁居大浮山,后改为文山后村(即浮山后村)。根据族谱传承,王氏从云南迁居青岛至今608年共24世(辈),平均每世约25年。如果按照清乾隆年间(1736年)计算,从始祖(1404年)至六世,是332年,平均每世约55年。
明朝初期,白莲教农民女领袖唐赛儿领兵起义,以卸石棚寨为中心的农民革命风暴,席卷了包括即墨、胶州等9个州县。明成祖朱棣后将其镇压,天下平定后,国内几个大省的部分居民开始迁居,如云南、陕西的大家族迁入青岛。
据《通志·氏族略》及《广韵》所载,全国王姓家族自古便是大族。永乐年间,迁入青的家族中主要为王姓家族。据统计,永乐年间的王姓村庄约有20余个,分布在青岛的各处。
其中,王家麦岛、王家韩哥庄、王家泊子、王哥庄、大枣园等村庄居民全部姓王 。而会前、午山、南泉、营子村、东小庄、娄山后等村庄居民以王姓为主要大姓。由此,王姓村庄延续下来。
德占后外来王姓继续迁入
明朝初年,一支内陆移民来到了会山(今太平山)开始了持续500余年的生活。会前村是青岛版图上最早有人居住的村落之一,村中的百姓,堪称是青岛的拓荒者,居民以王姓为村中主姓。随着德国殖民者强占胶州湾,1901年6月,强征了小鲍岛、孟家沟 、小泥洼、会前、海泊等5村,拆除住房,兴建苗圃,会前的王姓村民大部分被遣散至浮山所村以及沙岭庄村。
据《崂山县志》记载,“清乾隆年间,王氏从文张村迁浮山之后立村。”因会前的王氏家族迁入浮山所村时,把王家灵堂也搬入浮山所村居住区,每逢祭祖日,会前的原住王姓居民,后居住在王姓沙岭庄的居民聚集到浮山所村的灵堂前朝拜他们的王姓祖先。
据了解,在德国占领青岛后,从其它省市迁入青岛的王姓居民持续增长。
据江西省谱牒研究会王氏源流研究室(以下简称王研会)主任王令策和副主任王雄文介绍,帝王之裔的王氏有由赐姓、改姓、冒姓及蒙古、鲜卑、西域等少数民族编集到一起的“虏姓王”,有商王子比干后裔的“子姓王”,有尧舜后裔的“妫姓王”。
无论哪种“王”,十之八九都是王氏的主体——“姬姓王”。
王姓早期主要在北方发展繁衍,到了西晋末年才开始逐步迁往江南诸省,早在公元618年以前,王氏就进入了江西省的南昌、新建、丰城、宜春、瑞昌、都昌、广丰、上饶等地。
1368年明代以后,又有王家人进入高安、萍乡、万载、九江、贵溪、横峰、宁都、寻乌等20个县市,据《江西通志稿》不完全统计,截至清末,王姓氏族先后迁入了江西省66个以上县市。
但后人的研究表明,今天的婺源、德兴等很多县市仍有王氏人口没有统计进去,可以说王姓人口遍布江西各地。
这些王姓,从源流上来说,主要还是上述四大支派的后裔组成的,这其中又以太原王和琅琊王的后裔为最多。
截至2014年,王姓的人口已达到9468万人,大约占全国人口的71%。
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山东、河南、河北三省,大约占王姓总人口的28%;其次分布于四川、安徽、江苏、辽宁、黑龙江、山西、湖北、陕西、浙江、甘肃十省,王姓又集中了42%。
山东居住了王姓总人口的105%。
扩展资料:
江西王姓来源广泛,但从总的来说,莫过于太原王、琅琊王、三槐王、开闽王四大支流。
“太原王”和“琅琊王”的始祖均为王子乔,只是到了王离这代才开始分开,长子王元,徙山东琅琊,成为“琅琊王”始祖,次子王威则仍居太原,遂为“太原王”始祖。
“琅琊王”在赣的流传和分布情况至今没有统一的说法,据王研会主任王令策介绍,永修县有个镇上的王姓村民曾翻出了家谱,上面记载为琅琊王的一支,流传已有400余年。
至于太原王,则由唐玄宗开元年间王景肃开始,在江西的分布基本上已相当明了。
“三槐堂”虽然是王姓知名的堂号,但“三槐王”的来历,却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有记载说:五代末时,大名府莘县人王祐在自家庭院中种了三棵槐树,并说了吾之后世,必有三公。
你浙江的,属于江左世系 。
江左世系的介绍
王氏金陵祖导公,少有风鉴,识量清远。当晋元帝为琅琊王时,公知天下将乱,劝王招纳贤俊,豫充心腹,共图国事。元帝即位,论功行赏,公拜为丞相。导公为政,务在清静,公忠体国,朝野倾心,号曰仲父。元帝崩,受遗诏辅明帝;后明帝崩,又受遗诏辅佐成帝。历事三朝,均司宰辅,时人称为“江左夷吾”。自是王氏一姓,盛于江左,世称望族。与谢安一门,号为“乌衣巷世家”。自东晋至宋、齐、梁、陈四朝,除帝室的金枝玉叶而外,“王谢”两姓被尊为最上的贵族世家。河南王侯景,想为其子向“王谢”两姓求婚,梁武帝签曰:“王谢门高,可于朱张以下求之”。可知其时王谢门阀之高贵。咸康五年(339年)导公卒,时年六十四。帝举哀于朝堂三日,遣大鸿胪持节监护丧事,及葬,至为隆重。中兴名臣,莫与比焉。谥文献。此后江左王氏位列公卿将相,代不管人。导六子:悦、恬、洽、协、劭、荟。悦,字长豫,弱冠有高名,事亲色养,导甚爱之。悦初仕侍讲东宫,历吴王中书侍郎,先导卒,谥贞世子;恬,字敬豫,晋中军将军;洽,字敬和,晋中领军;协,字敬祖,晋元帝抚军参军;劭,字敬伦,晋车骑将军;荟,字敬文,晋卫将军。六子俱显贵,以洽为最知名。
洽公,字敬和,历仕为散骑中书郎,中军长史,建武将军。东晋穆帝与论文章,帝甚爱之,敬礼怊友。征拜中书令,固辞。生子三:珣、王合、珉。
珣公,字元琳,官至尚书令、前将军,谥曰献穆。生五子:孺、弘、柳、虞、昙首。
昙首公,字光耀。幼有素尚,兄弟分财,惟取图书而已。生平以廉洁自持,手不执金玉,妇女不得为饰玩,苟非禄俸之所当取,一毫不取于人。先为宋文帝镇西长史,少帝被废,徐羡之等欲迎帝入奉大统,议者疑之,公独劝帝行。及帝即位,以为郎中,迁太子詹事。元嘉七年(430年)卒。孝武帝立,追封豫宁侯,配飨文帝庙庭。生子二;僧绰、僧虔。
僧绰公,中书侍郎,袭封豫宁侯,元嘉二十六(449年),除尚书吏部郎。参掌大选,究识品流,任举咸尽其分。二十八年,迁侍中,深沈有度,不以才高骄人。孝武帝立,追谥愍。生子二:俭、逊。
俭公,字仲宝。二岁丧父,为叔父僧虔公收养。少好礼学,尤善春秋,才华横溢,人皆敬之。宋明帝以阳羡公主妻之,拜驸马都尉,历官秘书丞。依汉刘向、刘歆《七略》,撰《七志》四十卷传世。及齐高帝代宋,迁尚书左仆射,领吏部,封南昌县公。武帝即位,进号卫将军,掌选事。齐武帝永明七年(489年)领中书监,同年卒。生子二:骞、日柬。
骞公,字思寂,梁给事中,南昌县侯。生子规。
规公,字威明,八岁居母丧,有至性,称孝童。年十二,明五经大义。既长,博览群书,辩才无碍。初举秀才,袭封南昌县侯,晋中书黄门侍郎。后至左户尚书,迁太子中庶子,辞疾不拜。筑室钟山之侧,以乐余年。著有文集二十卷,注《续汉书》二百卷。生子曰褒。
褒公,字子渊。学识渊博,志怀沈静。七岁能文,广览史传。初仕梁,梁武帝喜其才,以其弟之女妻之。“侯景之乱”,元帝嗣位江陵,拜褒为侍中,累迁吏部尚书左仆射。迄西魏灭梁,乃入长安,是为“王氏咸阳祖”。
http://wwwchinawangorg/indexphpoption=com_content&task=view&id=2268
王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一位的大姓,拥有人口近一亿,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七点四,且源头众多、族派纷繁。
起源主要有五:
1、出自姬姓,分为三支。其一为周文王第十五子毕公高后裔。据《通志·氏族略》及《新唐书·宰相世系表》所载,春秋时毕公高裔孙毕万自毕国出奔晋,为司徒,并被分封于魏,传至魏文侯斯,与赵、韩三国瓜分晋国,公元前225年为秦所灭,其子孙四散,因是王者之后,便以王作为自己姓氏。其二源于太子晋。据《新唐书·宰相世系表》所载,周灵王太子晋因直谏被废为庶人,其子宗敬为司徒,其后人由洛阳迁居于太原、琅邪,时人号称王家,因以为氏。其三为周平王太孙赤之后。周平王在位五十多年,去逝后由太孙赤继承王位,但不久便被推翻,不得已出奔晋国。其子孙也因是王者之族,改姓王姓,是为山西王氏。
2、出自妫姓,齐王田和后代。公元前404年,田和废齐自立国君,将姜姓齐国改为田姓齐国,后齐国被秦国所灭,国灭后齐国末帝齐王建居共(今河南辉县),生有三子:异、桓、轸。异生子安。项羽反秦时被封为济北王,项羽灭亡后,田安失去王位。其子孙为纪念这一时辉煌,改姓王,为河南王氏。
3、出自子姓,殷商王子比干之后。据《通志·氏族略》所载,殷商王子比干(纣王叔父)因屡次劝谏纣王,被剖心而死。比干被杀后,葬在当时的国都朝歌(今河南卫辉北)附近,子孙世代为他守陵,并改王为氏以纪念。
4、他族改姓或赐姓。西汉末,王莽建立新朝,始建国二年(10年)下诏说:“明德侯刘龚、率礼侯刘嘉等凡三十二人皆知天命,或献天符,或贡昌言,或捕告反虏,厥功茂焉。诸刘与三十二人同宗共祖者勿罢,赐姓曰王。”五代时,幽州人刘去非追随刘守奇在后梁政权中任河阳行军司马,李存勖攻破后梁河洛地区,刘去非投奔后梁荆南兵马留后高季兴,后唐建立,高季兴表示归顺,刘去非因曾与李存勖作对,为保护自己改姓王,名保义。北朝时,西域胡人支颓褥迁居到新丰(今陕西临潼东北),不久即死去,他的妻子带着儿子支收又嫁给北周王粲,支收改姓王,儿子即隋朝末年一度称帝的王世充。明朝汀州府(今福建长汀)经历王得仁,其家本姓谢氏,“父避仇外家,因冒姓王氏”。明朝都御史王一鹗本姓杨,大理评事王大崇本姓孙,都改姓王。
5、少数民族改姓王氏。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下令迁到洛阳的鲜卑人一律把籍贯改为河南洛阳,姓氏改为汉姓,可频氏改为王氏。隋唐之际羌族钳耳宗、钳耳干兄弟,在隋炀帝大业年间“以王后兄弟并改姓王氏。”营州地区高句丽人改姓王氏在北朝至隋唐屡见不鲜。如《周书》卷二十《王盟传》记载:“王盟字子仵,明德皇后之兄也。其先乐浪人”。《旧唐书》卷一百一十《王思礼传》记载:“王思礼,营州城傍高句丽人也”。同书卷一百六《王毛仲传》载,霍国公王毛仲“本高句丽人也”。唐高宗总章元年(668)设立安东都护府,所辖回纥人中有姓阿布思的,是回纥大姓之一,唐肃宗上元二年(761),安东都护府被取消,阿布思姓中一个叫五哥之的人投到成德节度使李宝臣帐下,被裨将王武俊收为养子,从此改姓王氏。匈奴是中国古代北方少数民族,进入中原后,在与汉族交往中也有不少把姓氏改成王姓。契丹人建立辽国,皇室耶律氏也有很多人改姓王氏。另女真、蒙古、满等少数民族在长期与汉人接触过程中也有许多改姓王氏。
其中湖南邵阳蔡桥王氏源于源自三槐堂上梅王氏(太原王氏、琅琊王氏支派),由王佑-旭-质-明远-崇伯…传至明远公的第十一世,始祖王祖清,于大明洪武四年(1371年)迁至湖南武冈,今为湖南省邵阳县蔡桥乡龙口村。自始祖祖清公以来,已修谱五次,其中四修谱于1936-1938年,五修谱于1993-1996年。
旧辈分排序:祖添政尔汝,宗廷万思朝,永远春长在,忠良福自生,步席怀先泽,诗书教象贤。
新辈分排序(四修普时湖南省武冈王隆中(注)将军所撰的五言诗十二句):忠厚承家训,慈惠征瑞祥,岐晋宏基业,汉周显文章,治陈太平策,学宗知行良,根本勤培植,福禄尔炽昌,圭璧联辉远,诗书贻泽长,邱怀先德在,永奉为典常。
注:王隆中
王隆中,名文慰,字接星,号怀宣(槐轩),1874年3月28日出生于湖南省武冈县(今洞口县)石下江镇穿石村。父王师梓曾任清五品同知府,德高望重,深得群众敬重。
王隆中在武冈县读书,后入保定军官学校习武。1904年留学日本,入陆军士官学校,与程潜同为日本士官学校同学。回国后,王隆中任第四十九标参谋官、教练官,严格练兵。1911年9月,因标统黄鸾鸣奉派往北京阅操,王隆中以教练官代理标统。10月22日,王隆中率第四十九标打开小吴门,攻克巡抚衙门,革命党人推焦达峰为都督。 25日,焦达峰决定派兵援鄂。王隆中听说巡防营管带甘心典请求要武汉前线杀敌。王隆中集中部队官兵问:“焦都督决定派兵援鄂,甘心典想去,我们怎么办 ”官兵说:“援鄂应该让新军去。”“我们四十九标不可落人之后。”王隆中忙到都督府去请缨,焦达峰、陈作新极为赞许,决定第四十九标首批援鄂。27日,焦达峰下令升王隆中为湘军援鄂军独立第一协协统。28日,王隆中率部北上,谭人凤、焦达峰亲临湘江欢送,王表示:“灭此朝食,与诸君同为黄龙之饮;建立民国,俾万邦共睹赤日之光。”30日到了岳阳,与在此的第四十九标第一、三营(三营欠前队)汇合,王隆中任命三营管带卿衡为标统,第一营管带梅卓敏称病请假,王隆中任命督带官梁锡球升任管带,鲁涤平为第三营管带。11月2日,守卫汉阳兵工厂的鄂军宋锡全协叛逃入湘,在岳阳被王隆中缴械。
6日,王隆中率湘军步兵第一协到武昌。9日,渡江至汉阳,驻黑山十里铺、锅底山、琴断口、三眼界一带,担任汉水警戒。二营管带王振宇在晚饭后骑马到标部去被马摔在地上,王借口跌伤向王隆中请假,王隆中以左队队官杨万贵升管带。12日,湖南第二批援鄂军甘心典部到达汉阳。15日夜,黄兴下令收复汉口。16日黄昏,王隆中率部渡河向汉口前进,敌人机枪齐发,弹如雨下,官兵伏在地下,待敌人机枪一停,又跃起前进,战斗成胶着状态。上午11点,甘心典部从博爱书院堤岸后退。王隆中率部坚守阵地至日暮,才撤回汉阳,此役四十九标伤亡200多人。此后,王隆中率部与敌连续作战,兵员损失不少。23日,王隆中以部队疲劳过度为由将部队撤离汉阳,退到武昌两湖书院。25日,王隆中以武昌民军援助不力为借口,率部撤出战场。黎元洪派人劝其以大局为重,重返前线。王隆中不允,黎亲自前往劝说,仍为王隆中拒绝,并在第二天率部退往湖南。黎元洪非常气愤,致电湖南都督谭延闿,严正申斥王临阵逃脱之罪,要求将他明正典刑。
11月底,王隆中率部回到长沙后,士兵骄纵,全军上下要求推翻湖南都督谭延闿,举王为都督。旧标统黄鸾鸣斥责说:“你们败归,已属宽典,不自知耻,而犹妄逞乎?”谭设宴为王庆功,表示愿意让都督于王,王隆中表示:“我是粗人,愿服从谭都督。”谭于是任命王隆中为湖南陆军第四师师长,下辖七、八两旅,以卿衡、陈强分任旅长,朱光斗、鲁涤平、杨万贵、胡兆鹏分任第十三、十四、十五、十六团团长。
1912年1月,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孙中山嘉奖辛亥革命有功人员,授予王隆中陆军中将军衔、二等一级文虎勋章、中华民国开国纪念奖状。不久,第四师兵有奸劫民家者,营长禁之不服,适都督府马弁至,捕为首者至府。令稽查长常治行刑,不意第四师数百人将之掠去,殴常治重伤。同年3月,《大汉民报》因发表《致湖南军界请公逐王隆中书》一文,触怒了王隆中,王隆中率部捣毁报馆,围捕报人,报纸只好停办。此时,贵州杨荩诚部留落湘西,贵州督军刘显世认为杨部是土匪,不许入黔,谭延闿从中调解,报请北洋政府任命其为宣抚使,领兵回贵州,贵州仍不允许其进入。谭延闿任命王隆中为宝靖镇守使,进驻辰州、沅州、靖县。杨荩诚率部回贵州,兵败退入湘西,王将其残部遣散。
同年5月,黄兴在南京裁军十多万,谭亦仿效,请程潜去做实力最强的湘军第四师师长王隆中的工作。王隆中深明大义,竭诚赞成裁兵。是年9月,谭延闿正式组成了裁兵委员会,将湘军各师官兵一律裁撤,官兵分年资与革命功勋,一律优给退伍年金。9月28日,王隆中被中华民国北京政府授予陆军中将军衔。1913年,王隆中赴北京任职,被授予将军府将军,并任为总统府高等顾问兼西北巡视使。1914年,王隆中奉派出国考察俄、德、法等8国军事,1915年返国任四川慰劳使。1915年12月,护国军兴,赵恒惕将王隆中从北京迎回长沙,欲让他出山,王婉言谢绝,独居长沙城内兴汉门武冈同乡会馆,仅挂名省政府高级顾问。
1920年,王隆中任贵州宣慰专使。1922年,王隆中赴粤谒见孙中山,授军政部参议。1926年4月25日,叶开鑫任讨贼联军湖南总司令。5月8日,叶开鑫入长沙,委王隆中为湘南招抚使,准备收编唐生智的军队。但叶开鑫部很快被唐生智打败,收编之事也就无从谈起了。1930年,蒋介石派贺耀组请王隆中到南京任职,王谢绝。1938年8月,王隆中病逝,终年64岁。
太原和琅琊王有什么区别?“王”姓的由来和由来?主编会给你提供详细的相关内容。
王是一个大姓。可以说,在今天的生活中,每个人都会遇到很多汪星人。在古代,王兴也是一个大家族。但是历史上有两个著名的家族,一个是太原的王氏家族,一个是琅琊的王氏家族。既然都姓王,那两家有什么联系吗?其中,哪家脱颖而出?
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姓氏,王无疑是一个大姓。我们都知道它在100个姓氏中排名第八,来历复杂。东周的金骥是王兴的祖先。接下来说说王兴两大家族太原王和琅琊王的关系。
景宗没有理由回避周作人在太原或晋阳的困难:其实,周作人在《潜夫论》年提到的困难确实有一定的含义,即“景王活了18年,后主是圣人,死得早。”在过去的20年里,想建立它的艾子朝国王都会倒下。
这是一场旷日持久的混乱。王的弟弟王力在20多年前就去世了。他死后,他的三个儿子争夺周公的爵位。超级扼杀了中国人民的强大支持。晋人支持乞丐的儿子逃到晋国。他们前后三次派兵回国。从死后二十一年到靖十六年,这三位争夺皇位的人都是的堂兄弟。可以说,王位之争与景宗无关。他逃避了哪些困难?此外,晋国为了救助乞丐,曾三次出兵,是唯一参与周灾的诸侯国。景宗没有得到晋国的支持。他为什么去晋国避难?欧阳修是历史学家。他在《隐夫论》的记录中发现了一个漏洞,所以他删除了景宗的话,以避免周南。
周景王时,晋国的疆域在今天山西省的南部,所以没有太原。太原怎么会有王?景宗生活在春秋时期的周和周王景的时代。既没有县城,也没有太原县城。当时晋国的疆域仅限于山西西南部和临汾北部。谭启祥《中国历史地图集》卷一,图22绘制清晰。范文澜在第一卷《中国通史》和《春秋国图》中将现在的太原地区列为西递管辖。
今天,晋国对太原的边界没有管辖权,景宗也绝对不可能去太原。再来看太原“尚书龚宇”地名的由来:“应建太原、岳阳。”这里的太原是指从太原到临汾的地区。说“高平叫太原,现在叫县名。”秦在其处设太原郡,是一个特殊的地名。龚宇的时机仍有争议。大多数学者我觉得是战国时期《尚书正义》写的:“攻其顽则太原”。顾《诗经潇雅六月》认为,在甘肃省平凉市,学者从泾阳研究太原时,大多遵循《日之录》。所以,周景王和晋景王相敬如宾的时候,太原既没有县,也没有太原城,当时叫鲁大。事实证明,避开周和太原是没有根据的。但是今天太原没有具体的城市。所以太原二字其实是一个修订太原谱的人改的。在简短的文本之后
事实上,晋阳这个名字可以追溯到公元《潜夫论》年和公元13年。:“赵晋阳叛于晋阳。”:“赵晋阳中午在邯郸说:‘我管五百户,我放弃朱晋阳。杜预在下面写了一句话:“晋阳,赵杨怡。”。此时距周三子创立已有二十余年。"。晋阳还是赵阳的封地。20多年前,谁知道是什么样子?也许这里还是赵的封地。景宗有可能去那里吗?晋阳郡的建立,属太原,是西汉的事。因此,说景宗从周朝逃到晋阳是违背历史事实的。
至于景宗在平阳的行动,可以说是过去的事了,因为平阳在春秋时期是晋国北部的一个城市,最终还是在晋国的版图之内。但重要的问题是,秦兴郡县制是以三十六郡为单位的,平阳属于河东郡而不是太原郡。如果这星期他不去平阳,他就和太原没关系了,他也不能把王家赶出太原。所以平阳二字必须改为太原或晋阳。
据《春秋》,晋王的儿子是周司徒,姓王。从此,他的子孙以王为氏。从景宗到王错八世,传承人的名字消失了。从王错九世到秦王李,因秦乱,长子袁逃往高煜。第四部传至西汉宣帝时期的王绩,后传至临猗。自以来,他一直是王家的人。王力次子魏,汉代扬州刺史。第九孙,东汉时晋阳人。自王霸以来,他一直是太原的国王。后来的《左传》,《京》,《左传》,《新唐书表序》,《三国演义》,《晋书》,《宋书》,《南齐书》,《梁书》和0755。虽然唐代的名著《陈书》、《魏书》把太原王排在了叶朗王之前,在王兴的《北齐书》排在了第17或第21位,因为太原王已经成为了五大名门之一,所以还是被当作一个家族的说法。北宋《周书》修订,在《广韵》的王姓部分,将一对的传承写入王家。是王维写的。显然,因为王元是长子,他应该是第一个。王维是次子,应该在后面。总之,王与太原王仍不失为一家。
王翦是频阳人,儿子王贲,孙子王离。王翦和儿子王贲都是秦灭六国主要战将。孙子王离在秦二世率秦军与项羽战,结果战败被俘。至于被杀掉还是怎么的,太史公司马迁没交待,班固也没有去作调查。司马迁在《史记•项羽本纪》中交等了当时秦军几位主将的下场是:杀苏角,虏王离。涉间不降楚,自烧杀。
《史记•白起王翦列传》中则说“王离军降诸侯”。不过,我估计是活不了,因为项羽的爷爷就是死于王翦之手,以项羽的性格,杀掉了王离正好可以为其祖父项燕报仇。至于王离的子女,史书中没有交待。不过在晋代琅琊王氏的家谱中倒是提到了,说王离有两个儿子,长子王元,次子王威。王离投降了项羽,王离家族的人纷纷出逃,否则秦二世和赵高肯定会灭他们满门。王元逃到了现在临沂,成为琅琊王氏的先祖;而次子王威逃到了现在山西太原,成为太原王氏的始祖。
这两家自此后长期默默无闻,直到王元的曾孙王吉出现。王吉曾出任昌邑王刘贺的中尉,昌邑王刘贺被霍光废掉后,其属僚多被处死。王吉因为曾数次劝谏过刘贺,所以得以免死,但要去劳改。后来,王吉又出任益州刺史,汉元帝时病死。当是王吉名气很大,与王章、王尊齐名,号称“三王”。
他的儿子王骏出任曾出任御史大夫,后又代薛宣出任丞相。王吉和王骏都是以儒学出身,但是他们两人都没有封侯。而才名等爷爷和父亲的王崇时却被封为扶平侯。不过,当时已时王莽篡位的之前夕,王崇采取的是与王莽划清界线不合作的态度,但是又明抗王莽,于是回到了自己的封地,不久被其侍婢杀掉。天知道这个侍婢是不是王莽的杀手。王崇死后其家族沉默了很长时间。直到王崇的后代中出现了一个王戎的。
这前王家并没有什么了不起,王雄及其子王浑都不过是地方官员。王睿曾出任荆州刺史,后来被孙坚以个人恩怨找了个借口给杀了。王氏家族真正成为士族其实源于王戎和堂弟王衍两人的活动。王戎是三国末期竹林七贤之一,不过这个人并没有什么真正的本事,而且贪财好利。他的堂弟王衍更不是一个好东西。不过东晋初年的政治军事政治格局倒与此人有很大关系。
王衍对西晋末年的局势并不看好,于是便想“狡兔三窟”之计,以确保他们琅琊王氏的安全。他安排王导去琅琊王司马睿那,经营东南;王羲之的父亲王旷在北方;而王敦则掌控兵权,在荆州一带。三窟之中只有王旷在北方失败,而王导和王敦两人则完全掌控了东晋初年政军大权,出现了“王与司马共天下”的局面。至于太原王氏,他们长期沉寂,一直到汉末司徒王允的出现。
不过王允在杀掉董卓后,被反扑的董卓下属给抄家灭族,只剩下两个侄子逃了出来。他的侄子在汉末三国时期也很有名,可惜后来又一次站错队,再一次被抄家灭族。也就说王允这一支人家基本上结束了。不过王威的后代另一支在西晋时期开始活跃起来,东晋时期这支王氏虽然不如同宗的琅邪王氏,却也曾一度兴盛。
望高人解答青岛王姓族谱历史渊源
本文2023-11-11 17:42:25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4592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