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氏家谱我太爷范景我爷范贤我爸范希我范道
范氏家谱字辈汇编
范仲淹编定中原地区范氏字辈:“仲纯正直公良士宗文伯叔子希昌彦友善可弥安君章微显用循迪广钦崇存本宜充厚时遵道晋隆同享祖贵荣传谱苏河通珍珠全地理古松万代青”
范仲淹编定苏州地区范氏字辈:“仲纯正直公之家帮国庭天元从汝启惟允必能兴仪德宏烈学端承敬懋芳秉中延孝立引谷裕名扬同福祖有功宣林苏居丰金玉贯九州幽兰好其青”
范仲淹后裔一支字辈:“仲淹纯佑节亘三万二郎滋文生伯十大四均甫良文显子清素文政处士彰监公传伯王立云廷裕后昌十九世祖讳子孙念勿忘昌元振绍显万世继荣光积德存心远中和位育长师为九州宝善宜正家常济美经多本延龄福祚康千代河海洋”
山东青岛范氏字辈:“德学业佳”
山东济南范氏字辈:“本立而道生振殿文学尚”
山东潍坊范氏字辈:“希(士)文洪(世)兆会怀之作”
山东昌邑范氏一支字辈:“继仁良子□永尚明惟克茂玉尔存百纯年远志秉得一学宗凤然孟立成履宝思云廷福锡城九大多万德士希文鸿兆会怀之作常隆可执中润居家景广在述祖培同”
山东昌邑范氏一支字辈:“邦行其先悠明”
山东即墨范氏字辈:“希光延振习寸”
山东泰安范氏字辈:“宝存维方克成义俭”
山东新泰范氏字辈:“勤明加庆新修燕”
山东日照范氏字辈:“锡庆崇伟奉开成世颜龙”
山东惠民范氏字辈:“存春兆子有”
山东夏津范氏字辈:“忠厚传家远诗书续第昌”
山东新泰范氏字辈:“明清庆培(新)”
四川苍溪范氏字辈:“德恩兴帮文”
四川罗江范氏字辈:“继世增云家”
四川岳池范氏字辈:“家道维新”
四川自贡范氏字辈:“修永受善帝”
四川邻水范氏字辈:“孟季月中安天开”
四川三台范氏字辈:“联绍朝君仲文洪学志敦儒履远英崇福传家知宝桂培树□国仕春园□开体明克昭冈泽维汝常恩嘉乃守□宗其永兴”
四川广安范氏字辈:“唯祈守先训常存贤良心元起永未花开世代新”
四川成都新都、金堂范氏字辈:“富贵文福章玉希可思箴瑞腾开泰运品立仰儒林忠信先传久和庄世守深谟谋荣自古博济列为今善继书香盛钦承景象森贤才昌大兆光裕垂徽音”
四川自贡范氏字辈:“清禅帝世”
四川盐亭范氏一支字辈:“长怀先德维胜四得光昌比字加邦”
四川盐亭范氏一支字辈:“如光宗德高平启先泽”
四川范氏一支字辈:“天爱永应继思祖宗从本志高君明良臣德基培修华国嗣芳贤才钦仰庆则隆昌”
安徽无为范氏字辈:“立新修德道广崇业”
安徽六安范氏字辈:“家国从忠正朝廷敦俊良学修宏必显道德茂英昌”
安徽寿县范氏字辈:“新(国)志培同仁(玉)祖”
安徽无为范氏字辈:“辉先庭学正得云”
安徽全椒范氏字辈:“存荣德茂圣世代子永和”
安徽合肥范氏字辈:“克守千德恒成世业”
安徽滁州范氏字辈:“君子舜庭玉明文正家帮”
湖北黄石范氏字辈:“承先光世泽尉起振家生”
湖北荆州范氏字辈:“大德后必泽”
湖北襄樊范氏字辈:“修生齐家志”
湖北监利范氏字辈:“光玉召(昭)祖德显承茂后(齐)昆(振)家声远应钦邦宪言”
湖北范氏一支字辈:“宗德高平世泽”
河南范县范氏字辈:“德思兴传永道在俊玉常”
河南南阳范氏字辈:“运国玉云”
河南郑州范氏字辈:“钦崇存本”
河南沈丘范氏字辈:“敦(景)法(玉)守成书耕传家”
河南开封范氏字辈:“百士常相建永名耀后仙”
江西丰城范氏字辈:“嗣南宗必达廷显任芳宏继世开昌福君嘉兆圣贤文明光耀启道泰永乾元”
江西南康范氏字辈:“昌元振绍显万世继荣光积德存心远宗和谓育长才为华国宝延龄福祚康”
江西瑞金范氏字辈:“立德家学正”
辽宁海城范氏一支字辈:“乘时宜建树正一茂先传垂世思广大为基在本源”
辽宁海城范氏一支字辈:“丙振兴克”
辽宁凤城满族范氏字辈:“永德成贵玉”
湖南邵阳范氏字辈:“天爱永应继思祖宗从本志高君明臣良德基培修华国嗣芳”
湖南宜章范氏字辈:“品立仰儒林忠信”
湖南双峰范氏字辈:“新瞻奇敏嗣源同晋会宗学茂声华大德宏福禄崇英彦文传远卿臣策纪忠存心益恭慎荣名百代隆”
河北郸城范氏字辈:“士子好修文如红上青云”
河北黄骅范氏字辈:“秉中延效力”
河北唐山范氏字辈:“垂士恩光大”
贵州威宁范氏字辈:“本元吉中新”
贵州兴义范氏字辈:“国正天兴顺永远及太宗”
贵州安顺范氏字辈:“广元德泽厚贤孝群英”
黑龙江范氏一支字辈:“明德安邦宏”
黑龙江范氏一支字辈:“德殿文山茂广招天下才”
云南会泽范氏字辈:“正光如道德怀荣吉”
云南镇雄范氏字辈:“德泽厚贤孝群英”
福建大田范氏字辈:“良科得志”
福建范氏一支字辈:“承善钦庭训自”
广西沙田范氏字辈:“东德永杨光奕世家”
广西博白范氏字辈:“贤才今时振科名”
江苏靖江范氏字辈:“仲纯正直公良士宗文伯叔子希昌彦友善可弥安之家邦国廷天元从汝启惟允必能兴君章微显用循迪广钦崇存本宜充后时遵道晋隆仪德弘来学端承敬懋芳秉中延孝立引谷裕名扬同享祖贵荣传谱苏河通珍珠全地理古松万代青同福祖有功宣林苏居丰金玉贯九州芝兰好其清乘时宜建树正一茂先传垂世恩广大为基在本源”
吉林九台范氏字辈:“永太德继广国恩庆有于智成荣俊茂贞翠玉明”
广东阳春范氏字辈:“念友守大其赞源成丕基昌建光启乃家绍修祖德世锡荣华衍庆流芳”
山西榆次范氏字辈:“天子重英豪文章教尔曹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
天津静海范氏字辈:“忠振洪希玉”
北京范氏一支字辈:“乘时宜建树正一茂先传垂世思广大为基在本源”
重庆范氏一支字辈:“大挺绍术金衡德”
范氏一支字辈:“良子开达德善术守先图学富邦友志文章爱国支”
范氏一支字辈:“英贤广登恢先申”
范氏一支字辈:“神世锦运道连让逸辉久”
范氏一支字辈:“希文存金芳梦福”
范氏一支字辈:“宗先(德)高平”
范氏一支字辈:“广明家传理旭”
范氏一支字辈:“孝学修乃兴德”
范氏一支字辈:“大三士恭锦元衍儒照光永昌正清明道家庭安康天开文应长发齐祥”
郭子仪一生有八个儿子,其中六人是王氏所生,所有8个女儿都是王氏的嫡女,仅从生育的频率和数目就可推断两人的感情深度,从王氏的墓碑记载可知,郭暧是郭子仪和王氏的嫡子,后来成为升平公主的驸马,郭映是郭子仪最小的儿子,也是与王氏所生的幼子。王氏去世之时,郭子仪悲痛欲绝,不能自抑,停柩几近半年,不忍将爱妻下葬,最后实在没有办法,才送爱妻入土为安,请名士杨绾撰写碑文,为王氏的一生写下深情的回忆。出生太原王氏的名门仕女有夫如此,情深似海,真是复有何憾,她嫁的是一个顶天立地的大丈夫。
郭曜、郭旰、郭晞、郭昢、郭晤、郭暧、郭曙、郭映。 郭曜,袭代国公,太子宾客。郭曜子郭锋(《旧唐书》记作郭鉾),百户云。郭晞,郭子仪第三子,随父征伐,屡建战功。任御史中丞、转御史大夫,累封赵国公。逝世后追赠兵部尚书。郭晞长子郭钢,累封赵国公,赠兵部尚书。郭晞次子郭钧,郭钧子郭承嘏。郭晞孙郭承嘏,刑部侍郎,赠吏部尚书。
郭晤子郭鐇,百户云。郭暧,娶唐代宗女升平公主。赠尚书左仆射,一女:郭氏为唐宪宗郭皇后,生唐穆宗。四子:郭铸、郭钊、郭鏦、郭銛。郭暧子郭铸,袭封。郭暧子郭钊,妻沈氏,沈氏母为唐代宗女长林公主。三子郭仲文、郭仲恭、郭仲词(《旧唐书》记作郭仲辞);。郭暧孙郭仲词娶唐穆宗女饶阳公主为妻。郭暧孙郭仲恭娶唐穆宗女金堂公主,历詹事府丞。郭暧子郭鏦,娶唐顺宗女汉阳公主李畅,赠尚书左仆射。郭暧子郭銛,娶唐顺宗女西河公主,无嗣,以公主前夫沈翚子为嗣。郭曙,金吾大将军,终祁国公。
一、姓氏源流
伍(Wǔ)姓源出有二:
1、出自芈姓,为黄帝时大臣伍胥之后,以祖名为氏。据《玄女兵法》载,黄帝为部落首领时,其下有大臣名伍胥,其后代以祖名为姓,形成伍氏,伍胥就是后来成为楚国望族的伍姓的始祖。春秋时候,楚庄王有个宠臣叫伍参,是伍胥的后裔。公元前597年,楚庄王北上与晋国争霸。他先出兵讨伐郑国,晋国派荀林父救援,两军在邲相遇。楚令尹孙叔敖见晋军势大,主张撤军,楚庄王也同意。这时伍参对庄王说:“晋军内部不团结,号令不统一,元帅荀林父没有威望,楚军只要一进攻,晋军必败。”孙叔敖生气的说:“楚军连年作战,已经疲惫不堪。如果打了败仗,即使杀了你做肉羹,也赎不了你的罪。”伍参笑着回答:“如果打胜了,那就证明你无谋;万一打了败仗,我的肉将由晋人来吃,哪里还轮得上你啊!”接着他仔细分析了楚军的有利条件和晋军的弱点,终于说服楚庄王同意出战,结果楚军获胜。于是楚庄王就封伍参为大夫,伍参便以名为姓,成为伍氏,其后代沿袭伍姓,形成伍氏。
2、出自回族中有伍氏。回族中的伍姓,其主要家族为金陵(今南京)伍氏。伍氏后裔族人繁多,人才辈出:清初有伊斯兰教学者伍遵契,译有《归真要道》等;清中叶有中甲戌科探花的伍长华,曾任湖北巡抚与林则徐一起在武昌禁鸦销烟;清末民初有追随孙中山参加同盟会,投身辛亥革命的伍崇仁,有毕生从事教育的伍崇贤,有任民国教育部普教司司长、浙江、江西教育厅厅长的教育家伍崇学(又名仲文)。解放后,伍氏家族中各科类学者、专家相当多。另外,自明代后,从南京、扬州等地迁到湖南常德的“金陵十姓”中也有伍姓。伍姓回族主要分布在江浙和湖南等地。
得姓始祖:伍胥。后世有许多学者,认为伍姓是传自春秋末期的楚国伍参,譬如,《姓纂》一书上所说的:“楚大夫伍参生举,举生奢,奢生尚、员,员字子胥,奔吴,其子又为王孙氏,奔齐”,就是最明显的例子。《姓氏考略》一书,却把伍姓的姓源,追溯到更古老的黄帝时代。该书是这样说的:“芈姓,黄帝臣有伍胥,见玄女兵法,当为伍氏之始,望出安定、武陵。”依照这个说法,则是早在5000年前就有了伍姓的,至于楚国的伍子胥一家人,究竟是不是源自这位黄帝的臣子,由于文献缺乏,历来的学者皆无论证。然而,当年楚国伍氏究竟因何而得姓,史书上同样的也没有交代,因此,如果说楚国的伍氏是传自黄帝时的伍胥,似乎也并不是绝对不可能的事。综观以上所述,伍之为氏,不管是传自大约3000年以前的楚国伍参,还是源自5000年以前的黄帝之臣伍胥,其具有悠久的历史,却都是同样的不容置疑。关于黄帝之臣伍胥,由于年代久远,后世除了知道他跟一部《玄女兵法》有关连之外,其他事迹已不可考。伍氏后人奉伍胥为伍姓的得姓始祖。
二、迁徙分布
伍姓在大陆与台湾均未进入前一百大姓。伍姓起源古老。传说伍姓起源于上古时期,黄帝有臣子伍胥,他的后代非常兴旺。其子孙后代就以他名字中的“伍”为姓。春秋时,楚国有大夫伍参(伍子胥先祖),后代就以他名字中的“伍”为姓。这支伍姓起源于楚国的王族之姓芈姓。伍姓在梁国郡发展成望族,世称梁国望。姓纂:楚大夫伍参之后。又姓氏考略:黄帝臣有伍胥,见玄女兵法,当为伍氏之始。无论是汉族还是少数民族,他们实际都有着共同的祖先伍子胥。民俗学家在仔细地研究了伍氏族谱后认为,尽管伍子胥出生在湖北,但是伍氏家族自古以来最早、最重要的发源地还是在湖南常德。在湘西地区苗族也有姓伍的人。伍姓是当今较常见的姓氏,分布较广,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011%,居第一百二十一位。尤以湖北、湖南、广东多此姓,三省伍姓约占全国汉族伍姓人口的64%(略)。
三、历史名人
伍 员:字子胥(?-公元前664),春秋时楚国人。与父兄俱仕楚,后楚王听谗言杀其父兄,员逃亡吴国佐吴伐楚报仇,并辅吴称。吴王夫差灭越后,欲释越王句践回国,不听员谏,因信谗杀之。伍员死前预言越必灭吴,后九年越果灭吴。
伍 参:楚文公十二年伐郑之役中表现优异。当时,晋国的荀林父帅师救郑,来势汹汹,楚军的行止颇为犹豫,而身为楚国大夫的伍参却有过人之明,衡量大势之后告诉楚王说:“晋之从政者新未能行令,其佐先谷刚愎不仁未肯用命,其三师专行不获听而无上,此行也晋师必败……”结果,楚王采纳了他的意见,跟晋军一决死战,果然大败晋师,取得了胜利。
钱起(约720-约782),唐诗人。字仲文。吴兴(今属浙江)人。天宝进士。历任秘书省校书郎、司勋员外郎、考功郎中、翰林学士等。工诗,与郎士元齐名,时称“前有沈、宋,后有钱、郎。”在“大历十才子”中名气最高。擅长五言诗,赠别应酬之作尤佳,朝廷公卿出牧奉使,皆以有其诗送行为尚。善于写景,诗风清丽。有《钱巧功集》,其中第九卷之《江行无题》一百首,为其孙钱珝所传。
钱镠(852-932),五代时吴越国建立者,公元907-932年在位。字具美(一作巨美),杭州临安人。后梁开平元年封为吴越王。在位期间,曾征发民工,修建钱塘江海塘。又在太湖流域,普造堰闸,以时蓄泄,不畏旱涝,并建立水网圩区的维修制度,有利于这一地区的农业经济。
钱俶(929-988),五代时吴越国君,公元948-978年在位。初名弘俶,字文德,钱镠孙。宋平江南,他出兵策应。入朝,仍为吴越国王。后献所据两浙十三州之地归宋。累受封至邓王。
钱惟演(977-1034),北宋臣、诗人。字希圣,杭州临安(浙江临安)人。吴越王钱俶子。从父归宋,为右屯卫将军。博学能文辞。真宗时,预修《册府元龟》,官至工部尚书。仁宗时,任枢密使,投靠丁谓,排挤寇准,被贬。官终崇胜军节度使。《宋史》言其“敏思清才,著称当时,然急于柄用,阿附希进,遂丧名节”。其文辞清丽,与杨纪、刘筠等唱和,辑为《西昆酬唱集》。著有《家王故事》、《金坡遗事》。
钱易(约978-约1034),北宋文学家。杭州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字希白。惟演从弟。年十七举进士,以完卷太速被黜,然由此著文名。咸平进士。景德中再举贤良方正科。真宗封祀,献《宋雅》,命绘《车驾所过图经》。历知制诰,为翰林学士。预校《道藏》。善画,长于山水。行草字亦佳。著《南部新书》、《洞微志》等。
钱乙(约1032-1113),宋儿科医学家。字仲阳,郓州(今山东东平)人,曾任太医丞。所传《小儿药证直诀》,后世颇多采用。另有《伤寒指微论》,已佚。
钱选(约1239-1299),宋末元初画家。字舜举,号玉潭、霅川翁、习嬾翁等,湖州(今浙江吴兴)人。南宋景定间乡贡进士。擅画人物、花鸟、蔬果和山水,笔致柔劲,着色清丽,自成风格。存世作品有《柴桑翁像》、《浮玉山居》等。
钱德洪(1496-1574),明哲学家。名宽,以字行,改洪甫,号绪山,浙江余姚人。嘉靖进士。官至刑部郎中。坐论郭勋死罪忤旨下狱,斥为民。既废,遂周游四方,讲良知学三十年,以守仁高第弟子,尤为人所宗。其谓“充塞天地间,只有此知(良知)”。“此知运行,万古有定体,故曰太极”(《会语》)。然其“彻悟不如王畿(《明史》)。另有《平濠记》、《绪山集》。
钱谷(1508-),明画家。长洲(今江苏苏州)人,字叔宝,号磬室。从文徵明习诗文书画,得点染水墨之法。擅画山水、人物,兰竹亦佳。晚年闭户读书,借阅手抄,几于充栋,日夜校勘,至老不衰。有《续吴都文粹》、《三国类钞》、《长洲志》等。
钱谦益(1582-1664),明末清初学者。字受之,号牧斋,晚号蒙叟,又号东涧遗老。江苏常熟人。万历进士。授编修。天启中,以名隶东林,遭劾罢官。1628年复起,官至礼部侍郎。1645年,率先迎降南下清兵,任礼部侍郎管秘书院事,充明史馆副总裁。后以著述自娱。谙悉朝廷典故,尤长于诗,与吴伟业、龚鼎孳并称清初“江左三大家”,著作有《牧斋集》、《初学集》、《有学集》等。
钱肃乐(1606-1648),南明大臣。字希声,虞孙,号止亭。浙鄞县人。崇祯进士。累官刑部员外郎。1645年清军破杭州,宁波诸生董志宁等拥他起兵。鲁王监国,加右副都御史。次年浙闽失陷,漂泊海上,拥鲁王抗清,官东阁大学士兼吏部尚书。因郑彩擅权跋扈,忧愤吐血而死。
钱澄之(1612-1694),明末清初文学家。初名秉镫,字幼光,又字饮光,后改号田间。桐城(今属安徽)人。历吉安府推事、翰林院编修、知制诰。后辞官还乡。通经学。为学初从邵雍,讲求象数,兼及义理,实以朱熹为宗。能诗文。著有《所知录》、《田间诗学》、《田间易学》、《田间诗集、文集》、《藏山阁诗存、文存》等。
钱曾(1629-1701),清藏书家。字遵王,号也是翁,江苏常熟人。藏书室名“述古堂”和“也是园”。所藏得父钱裔肃与族曾祖钱谦益遗书,以《古今杂剧》最著名。辑《述古堂书目》、《也是园书目》,撰《读书敏求记》。死后,书归泰兴季振宜。
钱大昕(1728-1804),清学者。字晓徵,一字辛楣,号竹汀。江苏嘉定(今属上海)人。乾隆进士。官至少詹事。治学颇广,于音韵训诂尤多创见。著有《廿二晚考异》、《十驾斋养新录》、《恒言录》、《潜揅堂文集》等。
钱塘(1735-1790),清学者。嘉定(今属上海)人,字学渊,一字禹美,号溉亭。大听侄乾隆进士。任江宁府学教授,刻苦撰述。他早年与大昕共学,工诗,后治经史。精于音韵、文字、律吕、历算之学。著《史记三书释疑》、《淮南子·天文训补注》、《春秋左氏传古义》、《述古编》、《律吕古义》等。
钱沣(1740-1795),清书画家。字东注、约甫,号南园,云南昆明人。乾隆进士。累擢江南道监察御史,劾王亶、总督毕沅贪污徇情。不避权贵和珅,劾其私党山东巡抚国泰赃枉,使其遭诛。擢御史,直军机处,劾和珅。和珅益恶之,凡军机苦役多委沣,积劳感疾卒。善画马,人珍如拱璧。又善书行草。有《南园集》。
钱坫(1744-1806),清书法家。字献之,号十兰、篆秋生,江苏嘉定(属上海)人。乾隆副榜贡生,官乾州州判。精于地理、文字学。工书,尤善篆书,翁方纲叹为神授。工刻印,善画枯树、丛石、兰竹梅。有《说文解字斠诠》、《篆人录》等。
钱大昭(1744-1813),清文字训诂学家。江苏嘉定(今属上海)人,字晦之,一字竹庐。大昕弟。得兄指授,研习经史,长于考据。嘉庆初,举孝廉方正。治史精于两汉。为学注经以明理为宗,注史以达事为主。著有《尔雅释文补》、《广雅疏证》、《说文统释》、《两汉书辨疑》等。
钱杜(1764-1844),清画家。仁和(今浙江杭州)人。初名榆,字叔美,号松壶、壶公、居士。他工诗和书法,擅画山水。从文伯仁入门学习,上承赵令穰,王蒙诸家。其笔墨妍细而生拙;曾作青山绿水,颇有装饰味道;兼精墨梅,亦能画人物、士女、花卉。有《松壶画赘》、《松壶画忆》等。
钱江(约1800-1853),清官吏。浙江长兴人。诸生。林则徐遣戍伊犁时随从出关而知名。咸丰中充雷以諴幕僚。建议创办“厘捐”,于水陆要冲设局卡,过往货物视价值抽税,率千分之一,并征坐贾。以助军饷。后厘捐遂为清廷一大财源。与同僚五人出督劝捐,不从者以兵胁迫,民间视为“五虎”。累褒奖至道员。触怒雷以諴而被杀。
钱松(1818-1860),清篆刻家,浙江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字叔盖,号耐青、铁庐,别号未道士、西郭外史。为“西泠八家”之一。曾摹汉印二千方,其所作雄浑淳朴。在“浙派”中,别具面目。他善书,且能画山水。著有《未虚室印谱》。
其他钱姓名人有五代时吴越国王钱倧;北宋大臣钱藻,藏书家钱勰、钱和、钱昱;清大臣钱臻,学者钱林,文字音韵学家钱侗等。近当代钱氏名人有政治家钱瑛,革命家钱壮飞,外交家钱其琛,社会活动家钱昌照,北洋政府官员钱能训,国民党将领钱大钧,语言文字学家钱玄同,核物理学家钱三强,物理学家钱学森、钱临照,力学家钱伟长,化学家钱人元、钱思亮,植物学家钱崇澍,美籍生物学家钱煦,水利专家钱正英,水利工程学家钱宁,儿科学家钱潮,学者钱钟书,金石书画家钱瘦竹,法学家钱端升,经济学家钱俊瑞,历史学家钱穆,金融家钱新之,戏曲史家钱南扬,音乐学家钱仁康,作家钱毅,书画家钱君陶,画家钱松喦,游泳运动员钱红,围棋运动员钱宇平等。
曲氏家谱我太爷范景我爷范贤我爸范希我范道
本文2023-11-11 17:35:16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4592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