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如皋朱氏

栏目:资讯发布:2023-11-11浏览:4收藏

江苏如皋朱氏,第1张

2007年7月6日《凤凰资讯报·如皋新生活》C3版,刘聪泉同志的文章,文云:“明代状元、尚书朱希周,字懋忠,号玉峰,原籍如皋,后迁昆山,再迁吴县”。2006年2月24日,《江海晚报》B5版刊登了沈恒希、仲彩燕的文章:《如皋历代状元何止一人》。文曰:“笔者查阅《如皋范湖洲朱氏族谱》,发现如皋历史上还有一位未能载入地方志的状元,即朱希周。”为了弄清朱希周是不是如皋人,笔者反复查阅了《如皋范湖州朱氏族谱》(以下简称《谱》)、《明史·朱希周传》(以下简称《传》)、《明清进士题名碑录索引》、《如皋县志》、昆山网站等有关朱希周的所有资料。原来,在《谱》的“世表述”、“世录述”、“迁居地址表”上确有三处关于朱希周的记载,然而,这些记载的内容大部分与《传》和昆山网站上的资料不一致,在《如皋县志》上也根本找不到有关朱希周的只言片语。

&n

bsp; 首先,《谱》与《传》不一致。《谱》载:朱希周,原名璞,字懋中,号玉峰,寄籍常州府昆山县,中弘治丙辰科状元,累官至吏部尚书,赠太子太保,谥恭靖,寿六十有二。高祖茂五,讳元寿,邑庠生。父肇,字光启,号进十五,貌魁伟,性豪迈,明生员,成化二年(1466)饥,赈谷300石,议叙授七品职。《传》载:朱希周,字懋忠,昆山人,徙吴县。高祖吉,户部给事中。父文云,按察副使,希周举弘治九年(1496)进士。孝宗喜其姓名,擢为第一。累官至南京吏部尚书,性恭谨,不妄取予。卒年八十有四,赠太子少保,避讳"文",谥恭靖。剖析《谱》与《传》有七处不一致:一是《谱》说朱希周“原名璞”,而《传》无此原名。二是朱希周的字,《谱》说“懋中”;《传》说“懋忠”,“中”与“忠”不一致。三是朱希周的享年,《谱》说“寿六十有二”;《传》说“卒年八十有四”相差22岁。四是《谱》说:“赠太子太保”;《传》说:“赠太子少保”,“太”与“少”不一致。五是朱希周高祖的名字、官职不一致,《谱》说:高祖茂五,讳元寿,邑庠生(秀才);《传》说:高祖吉,户部给事中(从五品官)。六是朱希周父亲的名字、官职不一致,《谱》说:父肇,字光启,明生员(秀才)、议叙授七品职;《传》说:父文云,按察副使(正四品官)。七是《谱》说:“寄籍常州府昆山县”,也不对,明代昆山县隶属苏州府而不是常州府。

其次,《朱氏族谱》有关朱希周的祖籍、祖茔记载与昆山网站资料不一致。《谱》云:如皋范湖洲朱氏,原籍安徽婺源县。宋高宗(1127--1162)时,朱宝明从安徽迁徙泰兴城南朱家巷,是为泰兴朱氏一世始祖。至元代,六世朱尚四从泰兴迁徙如皋芹湖(今如皋市搬经镇芹界村)。元末,七世朱端五,自芹湖迁徙如皋范湖洲(今如皋市郭元镇范刘村),明代,十一世朱肇从范湖洲迁徙到如皋朱盘庄(今如皋市袁桥镇陆姚村)。七世至十世朱氏的祖茔均在如皋范湖洲,十一世朱肇,安葬在朱盘庄。昆山网站登录的资料云:朱希周,祖籍在河南商丘,后迁昆山,再迁吴县(今苏州吴中区)。晚年,结庐祖茔侧(吴县阳山),以文史自娱。明嘉靖三十五年(1556)春,病逝于寓舍,墓葬在吴县横泾宝华山(今属苏州吴中区)。

两种说法,谁更有可信度?笔者以为,应从昆山网站资料说,即朱希周的祖籍是河南商丘,而不是如皋;其祖茔在吴县阳山,也不在如皋。

再次,《朱氏族谱·世表述》有关朱希周兄弟四人的记载,也有矛盾之处。《谱》载,朱希周兄弟四人,老大朱琥,字宗本,配冯氏,葬光启公(父亲肇)昭;子钦,字世忠,配阮氏。老二朱希周,原名璞,字懋中,号玉峰,寄籍常州府昆山县,中弘治丙辰科状元。老三珀,字宗朝,配王氏,葬光启公穆;子乔,字世通,配缪氏。老四璁,字宗碧,配夏氏,葬光启公昭二;子磐,字世坚,号西庄,配何氏,具享高年,家素丰。这里有两点值得推敲,一是朱琥、朱珀、朱璁三人均是宗字排行,唯独朱希周的字是“懋”,这不符合古代亲兄弟之间取字的习俗。二是其他兄弟三人均有配偶姓氏、安葬地点及其儿子的名字、配偶姓氏记载,而对大名鼎鼎、族人倍感荣耀的状元朱希周,却既无配偶及安葬茔地的记载,又无儿子名字及配偶的记载。

此外,还有两则费解之谜令人困惑:

谜一,朱氏是如皋的一大望族,早在明代隆庆三年(1569)就首创了《如皋范湖洲朱氏族谱》,至民国10年(1921)共修谱7次。首次创修族谱时,距朱希周考中状元只有73年,距朱希周辞世仅仅12年,而且朱希周寄籍昆山的时间又不久远。既然朱氏家族中出了一位新科状元,理应在族谱中大书特书,可是,首创的《朱氏族谱》却没有朱希周的记载。令人惊奇的是,直到朱希周辞世242年之后,即清嘉庆十六年(1811)五修族谱时,才将朱希周增补到《朱氏族谱》中,并请同里诸生(秀才)周步瀛补写了一篇《十二世懋中公寄籍昆山说》。此《说》既没有叙述朱希周寄籍昆山的时间和原因,亦没有介绍朱希周的生平事迹。

谜二,如皋为吴中巨县,名人辈出。历任知县都非常重视《如皋县志》的纂修工作。据记载,明代如皋共出进士23人,其中有9人寄籍他乡(本省2人,外省7人),都一一收篇在《如皋县志·选举志》中。明嘉靖十五年(1536)二修县志时,距朱希周考中状元只不过40年,明万历二十八年(1600)四修县志时,距朱希周故去仅3年,况且如皋与昆山又同属南直隶省管辖,原籍如皋的朱希周考中状元,也是如皋人的一大幸事,理应在《如皋县志》中有详细记载,可是,为什么这两部县志及以后的所有县志,却偏偏没有朱希周的任何记载呢?

综上所述,言说朱希周出生在如皋,而后迁徙到昆山寄籍并考中状元的,仅是《如皋范湖洲朱氏族谱》的独家之言,直到目前为止,还没有能找到任何一种史籍资料可以印证这种说法。据此,笔者拙见,在没有找到新的证据之前,还不能认定明代状元朱希周是如皋人。

分类:  闲话

合姓家谱与合姓由来浅论(一)

合姓,不同于复姓。所谓合姓,即由二个或二个以上姓氏合并而成一个姓氏,其中以二个姓氏的合姓多见。由合姓现象所产生的家谱,姑且称之为“合姓家谱”!1999年版《辞海》把“家谱”解释为“旧时记载一姓世系和重要人物事迹的谱籍”,但从合姓家谱来分析,所谓“记载一姓”的说法,不是十分严谨。

合姓的产生,跟姓氏起源一样,形式很多,大抵为外姓继承养父,女婿继嗣岳父等,而又不忍使自己的本宗“断了香火”,于是将数姓合并为一。如“陆费”,本姓“陆”,因“陆”姓之子养育于外家,继承其业,遂合外家“费”姓为“陆费”,清代有《四库全书》馆总校官陆费墀等。但大部分合姓家族的家谱尽管是二姓或数姓并存,但在日常使用中仍只保留其中一个姓氏,如晚清名臣赵启霖,家谱名为“伍赵氏”,但并没有称之为伍赵启霖。还有因避讳改姓再入赘而导致祧三姓的家族1,则比较少见。也有一些家族,为了增强族群力量,而寻求与其它姓结缘缔盟,以待有事之时,能够团结在一起对抗外来的欺侮或挑衅,也因此陆续产生了“烈山五姓”、“昭伦四姓”、“妫汭五姓”、“六桂联芳”、“张廖简”、“赖罗傅”、“何蓝韩”等诸多异姓联宗现象2,但真正能结盟合作到联修家谱地步的并不多。不过在《贾氏三修族谱》3序言中记载了一桩五姓合修家谱的事例:“宋末伯康公避金乱僻居陈留,及明初洪武戊午年商珍公乃由陈留迁于沅江,落业骑峡洲。此时(贾)杜、雷、李、黄五姓同止沅邑,因以故乡人迁同时居同地,而又念所自来,合姓巅末综而订之,曰《同乡谱》,各有以传于后,俾毋忘焉”。但此《同乡谱》现在未见传本。

山东省即墨县博物馆藏有一部由四姓合修的清宣统二年木刻活字印本4《山东即墨白梅安梁四氏合谱》六卷,由白光剑、梅泽汉、安保元、梁义礼纂修,可说极为罕见。除此之外,我亦藏四姓合修及三姓合修的家谱各一部,在下面要举例说到。

数姓合并而修谱的毕竟极少,合姓家谱主要还是以二姓家谱为主。

合姓家谱存世并不是很多,从一些已出版的家谱书目就可以了解大概。而且较之单一姓氏,内涵更有可究性。但就是这样一个稀有的品种,学界、藏界似乎并没有给予足够的关注,在收藏品市场上也往往能以平值买到。我至今已藏合姓家谱数十部,虽然说不上蔚为大观,也能算得初具规模。下面就跟据我本人所藏的合姓家谱来谈一谈合姓的种种来历,并祈请方家指正。

◆入赘承姓:入赘,男子就婚于女家并成为女方家庭成员的婚姻形式,俗称招婿。入赘得以延续的原因,或是女方需要劳动力,需要养老接代;或是男子家贫而无力娶妻,只能以身为质到女家完婚。秦汉时,入赘形式具有“赘婿服役”的性质。宋代以后,入赘变为“赘婿补代”、“赘婿养老”性质,女家没有男性子嗣,招婿上门接续宗祧,补充劳力,并赡养女家老人。赘婚有改为妻姓与不改姓两种形式。“入赘承姓”与下面要提到的“继子承姓”最为常见,合姓家谱存世也较多。

安徽桐城《陆叶氏宗谱》二十六卷首一卷末三卷,同治五年(1866)崇本堂木活字本,叶国文、叶秀实主修,三十册。

始祖正一,姓陆,祖居江西鄱阳湖瓦屑坝,元末迁南直凤阳府定远县西宝门。四世恩三,迁桐城日新乡汪仕岭,入赘叶文宗女。后因文宗公无嗣,遂承叶籍,爰为陆叶氏之始祖。

查《中国家谱综合目录》,美国亦藏相同版本一部。

湖北黄冈《韩傅宗谱》二十六卷首五卷末一卷,民国三十五年(1946)三公堂木活字本,傅士垣、傅其舜纂修,三十二册。

谱载,始祖受三,原系韩宗,旧传为宋宰相维公后裔。自明洪武初由江右徙居黄州之黄冈,不知何代承继外家,更为傅姓。故子孙立韩傅双姓宗祠。因明季之乱,旧谱无存,无从稽考,公之生卒失传。

安徽宿松《马朱氏宗谱》三卷首一卷,嘉庆九年(1804)敦本堂木活字本,三册。

始祖马宗尉,名文,江西星子籍。元末红巾作乱,大毒松滋。洪武己酉诏,徙鄱阳诸属郡民以实松土。公闻诏渡江,迁宿松之西陈汉庄马家坂而居。

至六世季昌,字兴发,生必龙、必华、必仁三公。必华公迁并浴,求其后不可得。惟必龙、必仁二公传。今马家坂所居集者,必龙公之遗留;其居朱家湾牸牛冲污池者,必仁公之后裔也。必仁,谱名垂裕,赘朱国孔之女,朱氏乏嗣,公丁其户、袭其业,遂为朱氏。此谱为必龙、必仁二支所修,必龙为马氏、必仁为朱氏,故合称为马朱氏。

湖南衡山、湘潭《丰张氏五修支谱》九卷,民国二十九年(1940)谷颂堂木活字本,丰光涤总修,九册。

始祖丰青铭,由浙江绍兴府山阴县迁金华府汤溪县六都黄塘,递衍一十八房,全德祖其一也。全德子三,长子仁悦于明嘉靖间迁楚之衡山,地名石湾,因家焉,为衡山丰氏始迁祖。孙四:礼试、礼记、礼训、礼认。礼试之后失考,礼记之后居衡山,礼训之后分居衡湘,礼认之后居湘潭,此即为记、训、认三房合修。唯礼训赘于张,遂蒙张姓,“故有丰张复姓之称,是丰姓之本末,而及于张姓者也,盖丰而缀以张,不背义也,张而冠以丰,不忘本也”。

这个合姓的来历,以上面所叙的《马朱氏》相同,是姓丰姓张的合修而来。

递修的光绪二十九年谷颂堂木活字本另藏一部,八卷八册。

湖南衡山《黄周氏八修族谱》十二卷首二卷末一卷,民国十二年(1923)和义堂木活字本,周伯棠等督修、周敏汇编,十八册。

始祖黄惟瑖,元时人,孙四,析为四房。第四房时广公为长碧冲周氏东床,遂以周为姓。此只及时广的第四房。

◆母姓为氏:相同于甥继舅嗣,这与入赘承姓有所区别,但所承之姓还是为外家。

湖北麻城《陆程宗谱》八卷首二卷,民国三十一年(1942)敦本堂木活字本,程运亨督修,程运镇协修,十册。

始祖陆春二,原籍江右赣州,万户总管陆隆兴次子,父见其智略过人,欲荫其职,公弃不受,游侠楚地亭州。程九万公之三世孙善之,以女赘。其子伯颜,遵父志不乐仕进,依母之姓,择居豹脑,于是家焉。故首陆以明所本,次程以示所宗。

安徽宿松《吴贺宗谱》五十二卷首一卷,民国三十五年(1946)木活字本,佚名修,五十二册。

谱以贺知章为始祖,首序云:“我族本儒宗,世第因年湮系缺,示敢饰疑,谱乃讬始于唐,以知章公为鼻祖,仍旧系,据实也。由是历传二十九世,而传(普)兴、(普)隆二公,遵之为一世者,因祖籍西江,迁松自二公始也。二公本贺氏,外祖氏吴。兴公,兄也,元末由进士出宰临淄,志载贺普兴,仍本姓也;隆公,弟也,明初出徵辟旬宣福建,志载吴普隆,丁外氏也。此吴贺复姓之自始”。

◆继子承姓:在古代,没有亲生男儿(或虽有女儿而没作招婿者),就会断了“香丁”,造成这一支系的绝代。所以,没有男儿的家庭,大多要收养他人男孩作儿子,称为养子。养子的权利与义务和亲生儿子一样,在宗族族谱中可以同样列入为第几世子孙(但必须注明,以保证家族的血统纯正)。有的人在世没有亲生儿子,也没收有养子,死后没人继嗣,其兄弟、堂兄弟有多子者,要拨出一人过继,使这一支系不至绝代。

继嗣一般采用以下四种方式:第一种是上面提到的招女婿,即入赘。第二种是拜干儿,但这种方式并不能彻底解决,一来不从其姓,也就谈不上续其宗,二来在经济上也只是偶然接济一下,不可能直接承担赡养责任。第三种是过继,一般选择同宗兄弟的儿子,通过族人认可,举行过继仪式,多要立字据,同中人一起画押。第四种是过继他姓的男子,这种继嗣的过程比之同姓的要麻烦得多,有些家族为了保证家族的纯正血统,也有立下族规不允许这样做。但有时候同宗中又挑选项不出合适的人选,只好从外姓过继。这里所说的,就是第四种。

湖南邵阳《邵陵苏张氏续修族谱》三卷首一卷末一卷,光绪三十一年(1905)敦伦堂木活字本,张开逮、张开运等纂修,四册。

始祖苏希辅,于明洪武末年由江右九江徙居邵阳西坪塘溪,生子与华、与相。因同时徙居邵东木林冲的姊丈张善礼无嗣,苏希辅以次子与相过户给张善礼为子,遂立户苏张,此为邵阳苏张氏之始。本谱仅为与相支下,长房苏与华支并没有合修。

湖南湘潭《伍赵氏五修族谱》六十一卷,民国十三年(1924)福田祠木活字,赵启霖、赵声煦纂修,六十册。

始祖伍醇,行七,官至福州长史,由福建汀州宁化县麻仓乡徙居江西吉安府安福县菏溪。始迁祖伍文英,由江西吉安徙湘潭,承祀赵氏,因复姓伍赵,其时为明初。

另又有递修的光绪二十一年四修本,六十一卷,六十册。

湖南邵阳《刘唐氏五修族谱》十卷首二卷,民国二十二年(1933)敬睦堂木活字本,刘唐景楫等纂修,十二册。

十九世孙紫峰在四修序中说:“吾族原姓刘,中更复姓刘唐,其原委削而不书……吾族中更复姓,其入继何人,复姓何时,先辈俱未细考……今春续修族谱……未几得老祠蚀碑读之,碑载四世智公入继唐……”。

湖北黄冈《库李宗谱》二十五卷首五卷,民国二十五年(1936)敦本堂木活字本,库仁黉编修,三十册。

始祖库义通,字道源,岁进士,公原籍江西饶州府乐平县泥儿塆瓦屑坝,于明洪武初奉父仲祥公、叔太叔祖万彝公、弟义益迁湖广黄州府。万彝公居广济县;公居黄冈县长乐村张店;义益公复迁麻城杨柳河;仲祥公复归江西。此为义通支下所修,谱以义通为一世祖。

义通生子以文,字鸿儒,享年二十八岁失传。立舅兄李茂容公三子为嗣,名以明,传库氏万万代宗支。

湖南湘乡《永丰朱刘氏族谱》二卷首二卷末一卷,民国二十年(1931)翼圣堂木活字本,朱庆翥主修,五册。

迁湘始祖朱士晟,字仁宇,号同峰,行元一,原籍山西平阳府襄陵县赵曲市草巷口,崇祯十年丁丑携家丁行盐于楚南上湘,清康熙五年始侨居于永丰市,乏嗣,抚长吉第五子光宗为嗣。长吉,姓刘氏,字祉开,号虹皋,生子六,五子光宗,嗣士晟为子,改名宗仲,字明台,号双源,清康熙九年生,为永丰朱刘氏一世祖。

湖南湘乡《上湘何周氏族谱》三卷首一卷上一卷,光绪二十六年(1900)敦本堂写本,周维曙等纂修,二册。

始祖正朝,原派名宗朝,字荣生,行一,湘西二都何公仲玉之子,康熙六年生,出抚湘乡城北周慧之(字象智)为子,故冒姓为周。

湖北黄冈《曹梁宗谱》十卷首一卷末一卷,民国六年(1917)刻本,曹昌典总裁,三册。

谱序云:沙河曹氏其本姓梁,宋末有讳思智者由江西临川随乱兵至湖北黄冈,逃入曹氏村,为文广公嗣子,至今子孙蕃衍,遂成巨族,当其后于曹也,中外翕服,不以冒宗为嫌,相承且六百余年,莫不笃一本之爱。

湖北黄冈《吕杨陈氏宗谱》十卷,光绪二十年(1894)务本堂木活字本,杨德邻、陈德润等编辑校对,十册。

始祖陈文泗于洪武初年由江右瓦屑坝迁居湖北黄冈上伍乡,当时一同迁涉的还有杨望与吕杜田。文泗公妣吕氏,即为吕杜田之妹,生三子,长玉珍,承本姓;次子一德,吕杜田因无嗣而抚之,甥为舅嗣,因姓吕;三子继宗,杨望抚之,盖杨望之妻为陈文泗祖母的侄孙妇,因亦无子息,是为杨氏。

而令人诧异的是,在这三姓之外,族中竟然还蕴涵第四个姓氏,在十七世孙陈德清所撰《来历引》中说到:“吕杨陈三姓何为而合族也?吾考实以应之曰,吕者,陈之外祖母家也;杨者,陈之戚属也。吕杨无嗣,均立陈之后,今之各姓其姓者,不没本也;而合族者,不忘宗也。虽为吕、杨、陈三姓,而咸归陈氏之后矣。或曰吕、杨、陈既知其义,敢问陈之阴姓黄者何?吾曰,我始祖文泗公原籍江西饶州府鄱阳县瓦屑坝,自元政不纲,义师四起,徐寿辉屯驻蕲、罗、黄、汉,千里蹂躏成墟,及明祖定鼎后我文泗公迁黄冈上伍乡青丘村,初居寨上,地主姓黄,我始祖殁后,因之殆,欲其安逸之意云,尔而后世尚依焉。

可知吕、杨、陈之外尚有一个“阴姓”黄姓。

安徽太湖《刘罗氏宗谱》七卷首一卷,民国二十六年(1937)天禄堂木活字本,刘罗族清、刘罗茂寿纂修,八册。

谱光绪三十年“合族裔孙敬撰”的“重修宗谱叙”中说:“我祖向居江右鄱阳之瓦屑坝刘罗庙,因以刘罗为氏”。但在同治八年“合族裔孙敬序”的“重修宗谱总序”中却是如此记载的:“至于刘罗双姓,盖先世以甥继舅,理 有固然”,则说明还是以承嗣而成为合姓的。

分享:

探讨为什么实力本强的南明势力被清军轻易击破

作者:绝世天骄

  在清兵攻入北京,顺治军临天下之后,在南方曾相继出现几个残明政权,历史上统称为"南明"明朝在崇祯自缢后尚且有很强的实力,可为什么连偏安的局面都没能维持呢

一,福王朱由崧,神宗孙,南明弘光帝,谥号孝简皇帝 ,庙号明安宗(公元1644年6月至公元1645年6月)

崇祯十三年,李自成攻破洛阳,福恭王朱常洵被杀。北京沦陷后,朱由崧逃往南京,被凤阳总督马士英会同江北四总兵高杰、黄得功、刘良佐、刘泽清用尽各种手段,不顾多数大臣的强烈反对,强行拥立了昏庸无能的福王,号监国,后称帝,年号弘光。福王本是一个只知享乐的典型的公子哥,曾自撰槛联"万事无如杯在手,一生几见月当头"他即位伊始就大肆选美,而朝政又为热衷全力的马士英,阮大铖所把持,将主战的正直大臣,如史可法排挤出朝廷这一切都标志着这个江南小朝廷不可能有所作为,不可能担当起中兴的重任。

顺治二年(1645)五月,清军在多铎统帅下攻破扬州,史可法,黄得功捐躯,很快兵临南京,之后多铎和平接受南京,勋贵保国公朱国弼、忻城伯赵之龙、魏国公徐允爵、焦梦熊等,文臣王铎、蔡奕琛、李沾、钱谦益等30余人,出迎于郊,高举舆图册籍,冒雨跪在泥泞的道路两边。这些从前满口终义的可耻之臣终于都做了亡国奴冯梦龙因此在《中兴实录》中发出了这样的追问:“举天下科甲,千百之众,而殉难才二十人,其可怪也。”

那个朱由崧逃到安徽芜湖被俘,被清军押赴北京处死。

就这样第一个,也是最有可能(拥有淮河下游和长江以南的广大地区,掌握着五十万大军)中兴大明的政权在一帮宵小的内讧和主降的破坏下消散了

二,潞王朱常淓数日监国( 公元1645年6月)

潞王几乎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人,他比较贤明,当初史可法等人曾想拥立他,但被马士英抢先一步南京被攻破后,在杭州监国,这只是在<明史张国维传>提过一笔"南都覆逾月,潞王监国于杭州,不数日出降"他出降的唯一条件是----勿伤黎民

三,鲁王朱以海太祖十世孙,监国(公元1645年8月至公元1655年)

鲁王政权建立后,控制浙东绍兴、宁波、温州、台州等地,拥有浙中义师及原明总兵方国安、王之仁部,且凭借钱塘江天险,曾汇兵合攻杭州。可是由于该政权同与它同时存在的隆武政权互相攻伐,不能一致抗清,而最终被清军各个击破!其内斗的结果就是---六月不战而溃,朱以海出海至舟山。清军迅速平定浙东,鲁王大臣张国维、朱大典、孙嘉绩、王之仁等先后死,方国安、马士英、阮大铖等降清。鲁王政权建立不到一年即告灭亡。

在国家倾覆之时尚且不能团结一致,灭亡岂不必然

四,唐王朱聿键,太祖九世孙,南明隆武帝,谥号襄帝(公元1645年8月至公元1646年10月)

崇祯九年,朱聿键率军倡义勤王,却被勒令回国,废为庶人,幽之凤阳,改封其弟朱聿镆为唐王。崇祯十四年,李自成攻陷南阳,朱聿镆遇害。崇祯十七年,北京沦陷,福王朱由崧立于南京,释放了朱聿键。顺治二年(1645)五月,南京被清军攻破,朱聿键行至杭州,南安伯郑芝龙(郑成功之父)等人拥立他为监国,立政权于福州,年号隆武。这个政权也是有一定实力的,可是掌握大权的郑芝龙却因为有大片土地而不愿打仗,一味推延顺治三年七月,清军攻下浙东浙南,即挥师南下。郑芝龙暗中向清军请降,撤兵到安平镇。福建门户敞开,清军长驱直入。朱聿键出逃往汀州,八月二十八日被清军追及擒杀于福州,隆武政权灭亡。

唐王算是一位较为清明的藩王,刚即位就下诏亲征,可是为郑芝龙所挟制,终于难有作为, 这个政权也是因为内部的不统一,大臣的无民族气节而失败的

五,唐王朱聿粤,朱聿键之弟,南明绍武帝(公元1646年2月)

唐王政权覆灭后,其弟朱聿粤被拥立于广州,这个仅存在了四十一天的短命政权却一直和同在广东的桂王政权相互火并,结果被清军轻易击破这又是一个因内讧而导致的悲剧

六,韩王朱本铉,南明定武帝( 公元1646年8月至公元1664年)

李自成部将郝永忠(原名郝摇旗)为联明抗清,推立他为帝,改年号为定武。韩王政权依因为农民军的支持,先后活动于两湖、广西、四川一带,与清兵相抗衡。公元1663年,农民军进攻四川巫山时被清军战败,郝永忠被俘杀。第二年,朱本铉死。(其人到底存不存在,仍有争议。顾诚《南明史》倾向为以讹传讹之虚构人物,以

查继佐之《罪惟录 》启其开端)

这个政权坚持战斗达十八年之久,还是因为----屏弃前嫌,走向联合

七,桂王朱由榔,南明永历帝,谥号匡帝或出帝,庙号昭宗(公元1646年12月至公元1662年1月)

崇祯十六年,张献忠攻陷衡州,桂端王朱常瀛逃往广西,顺治二年,薨于苍梧。其子永明郡王朱由榔继位,顺治三年(1646),于肇庆号监国,年号永历。在南明诸多政权中这个政权是持续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其主要原因就是大顺,大西的农民军残部的加入尤其是在顺治九年,曾经屡败清军,收复广西全境。接着北取长沙,东扫江西,收复二州16郡。抗清大业出现大好局面,可是随着孙可望挑起内战,攻击李定国,在他被李定国击败后投降清军,清军趁虚而入,永历政权被迫流亡顺治十六年朱由榔被缅甸人俘虏,顺治十七年,清军在吴三桂的带领下抵达中缅边境,缅人交出朱由榔,第二年(1661年)朱由榔死于云南昆明,子嗣皆降。

永历政权兴于团结,而败于不团结,这个教训还不够深刻吗

八,靖江王 朱亨歅,监国

朱亨歅为人仁厚,力主抗清,得到瞿式耜的拥戴监国,顺治七年(1650)孔有德再次率清军攻破桂林门户严关,桂林守军闻风而逃。朱亨歅与瞿式耜、张同敞都不愿出逃,遂被清军俘虏。不久,瞿式耜、张同敞被孔有德杀害于叠彩山风洞前,朱亨歅则被缢死于西门外民房中

九,淮王朱常清,南明东武帝(公元1648)

唐王死后,在1848年春由郑成功在南澳拥立其为监国。同年桂王政权成立,使节至,郑成功奉为正朔,淮王取消监国及年号。

十,明威宗太子(王之明),在安宗出降后也确实监过国(他发过一个文告,当然我对他的实际身份十分怀疑),

十一,宁靖王朱术桂,太祖九世孙辽王的后裔

1645年,福王政权封宁靖王,曾在郑成功、郑鸿逵军中监军,1664年到达台湾,“督兵屯田,休养生息”,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施琅攻台,宁靖王见大势已去,遂将5个妃子(袁氏、王氏、秀姑、梅姐、荷姐)召到身边诀别:“孤不德,颠沛海外,冀保余年,以见先帝先王于地下。今大势已去,孤死有日,若辈幼艾,可自计也。”5位妃子节烈不让须眉,声泪俱下,表示“王生俱生,王死俱死”。遂先冠笄被服,同缢于堂。时间是同年六月二十六日。宁靖王见状,悲痛欲绝,提笔在墙上写下了一封遗书:“自壬午流寇陷荆州,携家南下,甲申避难闽海,总为几茎头发,保全遗体……今已四十余年,六十有六岁。时逢大难,全发冠而死,不负高皇,不负父母,生事毕矣,无愧无怍。”日,宁靖王将家中全部财物分送给邻居,然后穿上大明宁靖王的朝服,将宁靖王的印绶交给降清的郑克塽,再面向祖国大陆河山遥拜列祖列宗。有决命诗---艰辛避海外,总为数茎发。于今事毕矣,祖宗应容纳。后自缢

南明诸王殉节者惟有宁靖王一人而已!史称宁靖王"仪容雄伟,美须弘声,善书法,喜佩剑,沈潜寡言,勇而无骄,将帅士兵咸尊之"然而郑氏却未立其为帝,足见其割据建国之野心

总结南明失败的原因,最致命的就是----不一致,为图私利而不顾大局,我们不该引以为戒吗

作者:慈洵

也不见得他们实力本强

明朝军队的精锐全在北方,李自成攻击崇祯成功使得明朝的那些守卫在漫长北方边境线上的精锐以及先进的武器装备很多都无路可走,只能投降满清,这些军队后来成为满清统一全国的开路先锋

中国南方很少有战乱,那些留在南方的所谓军队大多是驻守地方的一般军队,他们中很多人根本没经历过战争,单兵作战能力远远不及北边的明朝骑兵和清兵,也没有什么先进的大炮可以驻守城池,在清军有了北边明军的装备后,南方明军的装备都劣于清军,打不过也属正常明军在南方可以算的上精锐的只有海军~可是海军派不上用场~

实力本就不强,再加上又没有统一的领导,南明的覆灭其实不奇怪~~

作者:巴比伦的清教徒

我觉得最主要原因还是崇祯在殉国的时候没有把他的太子派到南京来。否则以太子的号召力,肯定无人可以抗衡,也就不会有内斗。然后把持长江天险,坐视李自成和满清内斗;外通西洋,购买洋枪洋炮,要想复国可能有困难,但是自保不成问题。

作者:竹林隐者

南明的潜力还是有的,常常在一些省份开头打得有声有色,重创清军,但后来因为内部不和互相残杀让清兵有机可乘

<<南明史>>说得很明白:南明完全有守住江南的实力,但内讧实在太多

作者:禹兮禹兮

南明不缺良将,孙可望、李定国、左良玉、郑成功、黄得功,用得好了哪个都不会比南宋的中兴诸将逊色,只可惜南明没有一个像宋高宗这样在名分和手段上都镇得住其他宗室成员的人,而且南明那些皇帝的水平实在是渣了点

看看咒水之难,到了那种地步还不忘内讧,真是渣到极点,可惜了那么多的忠臣良将啊

作者:aries3206

还是崇祯不好,自杀了,也没把太子派到南京不然道统明确内部同心,有小算盘的也不方便打了那样运气好的话,清兵无力控制中原,只能抢掠出关,运气差的话,也能守住江淮以江南之富庶,度过热武器门槛期,北复中原还是很容易的

南宋和南晋之所以成功,是因为他们都是前任皇帝任命的,道统明确即使有二心的也不方便搞动作团结一致,加上长江天险,自然方便多了

作者:黄金之肩

守住了汉人就不用遭到扬州十日嘉定三屠,也不用在以后两百多年都养着一个寄生虫民族

作者:水准仪

建议大家去看一看《南明史》,确实是一本难得一见的好书。

你还不知道自己祖上的铁杆庄稼是怎么回事吗?男婴生下来就有钱女婴生下来就有粮。要不是靠寄生他们难道靠遛鸟斗蟋蟀养活自己啊?

作者:admi_0731

我到是万分庆幸多尔衮的铁杆庄稼政策,把他们养得毫无竞争力,才有后来的湘军淮军袁世凯的新军,才有武昌起义后清政府轰然倒地。

回:清代八旗不到绿营的10%,你的意思是绿营都没保家护国一人自伤众人护回是八旗还是绿营讨伐新疆\清缅战争\安南之战八旗又在哪里十全老人的军功有几件是八旗打的遛鸟斗蟋蟀就是服兵役

作者:野史家

没有李自成、张献忠,没有大饥荒,怎么会让东北边那以强盗立族的部落占了天大的便宜呢?所以关键是要发展生产力,让人民都吃饱饭。

作者:jl261

南明绍武帝也算是节烈了,被俘之后不饮不食最终悬梁。也就是说南明殉国的不光是台湾宁靖王。

这个宁静王按照朱氏家谱,第三个字应该是土字旁。

当时在南京,福王确实应该是真命天子,他的支派最近,按大明家法,确实是该他继位。反对他的人主要是东林党,他们是出于自己的政治私利的。

作者:chinabreeze

各个利益集团为了一已私利,祸国殃民啊,另外文官主政掌权,武官靠边站也算点原因吧

爱新觉罗辈分

胤、弘、永、绵、奕、载、溥、毓、恒、启、焘、闿、增、祺、敬、志、开、瑞、锡、英、源、盛、正、兆、懋、祥

爱新觉罗宗谱

我只找到部分摘录(网上)

允禩:(一子)康熙二十四年辛酉二月初十日未时生,母良妃卫氏,内管领阿布鼐之女。三十七年三月封授多罗贝勒,六十一年十一月晋封亲王,总理事务,三年三月退总理事务,四年三月因罪革退亲王,将伊本身并子孙黜宗室,本年丙午九月卒,年四十六岁。乾隆四十三年正月,特旨复入宗室。嫡妻郭络罗氏和硕额驸明尚之女,妾张氏张之碧之女,妾毛氏毛二格之女。 第一子:弘旺(三子)康熙四十七年戊子正月初五日寅时生,庶母张氏张之碧之女。乾隆二十七年壬午十一月初二日亥时卒,年五十五岁。嫡妻舒穆禄氏伦布之女,妾茂怡氏马尔泰之女,妾完颜氏四格之女,妾荣氏荣禧之女。 第一子:永类(无嗣)雍正四年丙午正月二十七日申时生,嫡母舒穆禄氏伦布之女,雍正六年戊申十二月二十二日丑时卒,年三岁。 第二子:肃英额(六子)雍正四年丙午七月二十二日亥时生,庶母茂怡氏马尔泰之女,乾隆六十年乙卯六月十二日午时卒,年七十岁。 第三子:永明额(一子)乾隆二十二年丁丑六月十六日申时生,庶母荣氏荣禧之女。乾隆五十五年十二月授七品笔贴式,喜庆元年三月授委署主事,是年九月授经历,四年八月授副理事官,九年九月授御史,二十五年十一月授副都统衔作为阿克苏办事大臣,道光三年正月授正黄旗蒙古副都统,四年七月回京,本年八月管理右翼官学事务,五年七月管理圆明园八旗内务府三旗事务,本年十一月管理新历营房,十二月授察哈尔副都统,六年五月授太宁镇总兵内务府大臣,六月授守护昌陵,十年八月授令侍卫内大臣,道光二十一年辛丑正月二十日丑时卒,年八十四岁。 -------------------------------------------------------------------------------- 允禟:(八子)康熙二十二年癸亥八月二十七日子时,雍正四年丙午八月作月二十七日巳时卒。嫡妻栋鄂氏七十之女,妾刘氏,妾兆氏,妾郎氏,妾周氏,妾完颜氏,妾朱氏,妾佟氏,妾陈氏。 第一子:弘晸(二子)康熙四十五年丙戌十一月初八日戌时生,庶母刘氏。 第二子:弘暲(一子)康熙四十八年己丑二月十九日丑时生,庶母刘氏。 第三子:弘相(一子)康熙四十九年庚寅正月廿二日丑时生,庶母刘氏。 第四子:弘旷(无嗣)康熙五十年辛卯十一月初六日卯时生,庶母郎氏。 第五子:弘鼎(七子)康熙五十年辛卯十一月初十日戌时生,庶母完颜氏。 第六子:栋喜(五子)康熙五十八年己亥六月初八日丑时生,庶母朱氏。 第七子:四保 康熙五十八年己亥九月十四日未时生,庶母周氏,康熙六十一年九月奉旨过继与尼雅哈为嗣。 第八子:都锡保(三子)康熙五十九年庚子十一月初四日丑时生,庶母周氏。 -------------------------------------------------------------------------------- 允礻我:(六子)康熙二十二年癸亥十月十一日亥时生,母温僖贵妃钮祜禄氏,太师果毅公遏必隆之女。康熙四十八年三月封多罗敦郡王,五十七年十月管理正黄旗满洲蒙古汉军三旗事务,六十一年十二月解管理三旗事务。嫡夫人阿霸垓博尔济吉特氏乌尔锦噶喇普郡王之女,继夫人赫舍里氏佐领常海之女,妾郭络罗氏,妾王氏。 (DE注:生平略有删节,诸妾之父亦略) 第一子:未有名 康熙四十年辛巳八月初十日酉时生,本月十六日辰时卒,庶母郭络罗氏。 第二子:弘旭(无嗣)康熙四十一年壬午十一月十九日午时生,康熙四十七年戊子二月初四日子时,年七岁,庶母郭络罗氏。 第三子:未有名 康熙四十二年癸未十二月二十六日丑时生,康熙四十八年乙丑六月二十三日未时卒,年七岁,庶母郭络罗氏。 第四子:未有名 康熙四十五年丙戌十月十三日子时生,本月十九日亥时卒,庶母王氏。 第五子:弘暄(一子)康熙四十七年戊子五月初一日午时生,母嫡夫人阿霸垓博尔济吉特氏。 第六子:弘晙(三子)康熙四十九年庚寅十一月二十三日酉时生,庶母郭络罗氏。 -------------------------------------------------------------------------------- 允祥:(九子)康熙二十五年丙寅十月初一日辰时生,雍正八年庚戌五月初四日午时薨。嫡福晋兆佳氏尚书马尔汉之女,侧福晋富察氏佐领僧格之女,侧福晋乌苏氏头顶护卫金保之女,侧福晋瓜尔佳氏郎中阿哈占之女,庶福晋石佳氏领催庄格之女,庶福晋喇氏轻车都尉吴尔敦之女。 第一子:弘昌(五子)康熙四十五年丙戌十一月十日子时生,母侧福晋瓜尔佳氏。 第二子:未有名 康熙四十七年戊子十月初一日丑时生,康熙四十八年己丑二月二十日亥时卒,母庶福晋石佳氏。 第三子:弘暾(三子)康熙四十九年庚寅十二月二十日丑时生,雍正戊申七月二十日辰时卒,母嫡福晋兆佳氏,嫡夫人富察氏。(DE注:弘暾未与富察氏完婚便卒,后允祥去世时,雍正表彰富察氏守节,封弘暾为贝勒,封其为贝勒夫人,入怡亲王府陪伴兆佳氏。《宗谱》记弘暾有三子,分别是从弘昌、弘晈、弘晓处承继来的。) 第四子:弘晈(二子)康熙五十二年癸巳五月二十五日辰时,母嫡福晋兆佳氏。 第五子:弘(左日右兄)(无嗣)康熙五十五年丙申正月初七日寅时生,母嫡福晋兆佳氏。 第六子:弘昑(无嗣)康熙五十五年丙申八月初九日卯时生,母侧福晋乌苏氏。 第七子:弘晓(九子)康熙六十一年壬寅四月初九日丑时生,母嫡福晋兆佳氏。 第八子:绶恩(无嗣)雍正三年乙巳九月初七日丑时生,母嫡福晋兆佳氏。 第九子:阿穆珊琅(无嗣)雍正四年丙午四月初五日生,雍正五年丁未闰三月十五日午时卒,母庶福晋纳喇氏。 -------------------------------------------------------------------------------- 允禵:(四子)嫡福晋完颜氏侍郎罗察之女,侧福晋舒舒觉罗氏员外郎明德之女,庶福晋伊尔根觉罗氏典卫西泰之女,侧福晋伊尔根觉罗氏二等护卫石保之女,妾吴氏常有之女。 第一子:弘春(七子)康熙四十二年九月初一日生,母侧福晋舒舒觉罗氏。 第二子:弘明(五子)康熙四年四月初三日生,母嫡福晋完颜氏。 第三子:弘映(三子)康熙四十六年十一月十九日生,母侧福晋伊尔根觉罗氏。 第四子:弘暟(七子)康熙四十六年十二月初八日生,母嫡福晋完颜氏。 爱新觉罗宗谱的皇室辈分

爱新觉罗家族,生子取名成了一件复杂的事情,不过这也仅限于近支宗室。至于远支宗室和觉罗,相对较少受到束缚。

在《爱新觉罗宗谱》中,乳名和小名随处可见。像小明、小喜、小群、小桂、小柱、小贝、筱鹤;大力、大喜、大林子以及落柱、老疙瘩、老生打。人名中的数字,多数反映的是排行,如小四、小五、小九、二小、二福、二锁、二喜、二秀;二庆、二肥、二胖、二铁、三锁、三福、三秀、三宝、三泰、三德、三寿、三珠、四保、五福、五全、五德、五龄阿、八宝、九龄。希望生女儿,就干脆给男孩起名叫二凤、芯莲、牛妞。 有些名字,反映出长辈对子女夭折的忧虑,如钉铸、铁锁、所林、拴柱、留住、保住。还有如 叫“狗剩”的,是想过往的妖精对这条小命不屑一顾。希望孩子长大结实、勇猛、有福气,就叫石头、石柱、铁山、铁柱、虎哥、顺哥、远福。 在远支宗室和觉罗中,使用数字取名也是一个特点。多以孩子出生之时家中老人的年岁来取名,如五十九、六十八、七十二、八十三,反映了人们延年益寿的愿望。同时,这种方法无需高深的文化,简便易行,琅琅上口。在《宗谱》中这类名字在300个以上,从五十起,一直到九十,九十以上较少。这些人也多数是无爵无职的,即使有爵职,爵不过奉恩将军,职不过参领、佐领。 入关前,爱新觉罗家族按满族习惯,从名字上分不出辈分。入关以后,康熙受汉族文化影响较深,给子孙取名也采用辈分字。他生有35子,除夭折的11子外,24个儿子一律使用“胤”字作辈分字,还规定儿辈为“胤”字辈,孙辈为“弘”。字辈,曾孙为“永”字辈。 1722年,按照避讳的规矩,雍正帝的那些兄弟,再用“胤”字作辈分字就不合适了,于是一律改为了“允”字。惟一的例外是,后来怡亲王允祥病逝,雍正帝说他“事朕八年如一日,自古无此公忠体国之贤王”,所以,特地恢复他的名上的“胤”字。 乾隆年间,皇六子永瑢画了一幅《岁朝图》,进呈给孝圣皇后,乾隆帝的题诗中有“永绵亦载奉慈娱”一句。后来,他取其中的“永绵亦(奕)载”4字为近支宗室的字辈。1776年,又规定以后皇嗣取名,永、绵二字改用颙、旻,而别的人仍用永、绵作字辈。 1825年,从大臣选出的10个字中,道光帝钦定了“溥毓恒启”4字,作为“载”字以下的字辈。1857年,咸丰帝又续拟了“焘闿增祺”4字,作为“启”字以下的字辈。 清朝宗室的字辈,前后计有14字: 胤弘永绵奕载溥毓恒启焘闿增祺。如果以努尔哈赤为第1代的话,那么皇太极是第2代,福临是第3代,玄烨是第4代,以后玄烨这一支系,胤 (允)字辈是第5代,弘字辈是第6代,永(顒)字辈是第7代,绵(旻)字辈是第8代,奕字辈是第9代,载字辈是第10代,溥字辈是第 11代,毓字辈是第12代,恒字辈是第13代,启字辈是第14代,焘字辈是第15代,闿字辈是第16代,增字辈是第17代,祺字辈是第18代。 1937年,溥仪又增: “敬志开端,锡英源盛,正兆懋祥”12字,作为“祺”字以下的字辈。 那些支派较远的宗室,往往也有自己的字辈。如豫亲王保泰的后人,“载”字辈改用“常”字,“溥毓恒启”字辈,分别用“松柏清国”4字。 在宗室中,皇帝亲兄弟的子孙出生后,要奏请皇帝来取名。还有奉旨改名的,如清高宗第七子爱新觉罗·永琮出生时,清高宗将同名的庄亲王爱新觉罗·允禄孙改名为爱新觉罗·永瑺。至于对废宗室的改名,则具有惩罚的意味。雍正帝下旨八弟允禩改为“阿其那”(意为俎上之鱼”,即砧板上的鱼,比喻任人宰割),九弟允禟改为“塞思黑”(意为“讨厌鬼”),胤禩的儿子弘旺改为菩萨保。对原废太子允礽的儿子弘皙,乾隆帝把他开除宗籍,还改名为四十六。 1911年辛亥革命后,满族失去了统治民族的地位,爱新觉罗家族的特殊地位动摇了。在特定的社会政治形势下,民国初年出现了满人改姓易族的现象。老舍、侯宝林等都改成了汉族。 爱新觉罗家谱谁能给一份

1努尔哈赤:天命汗爱新觉罗·努尔哈赤(1559—1626年),女真族,后金政权创立者。明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正月,在赫图阿拉称“覆育列国英明汗”,年号天命。在位11年。

2皇太极:努尔哈赤第八子,满族。天命十一年(1626年)九月,继后金汗位,以次年为天聪元年。天聪十年(1636年)四月,皇太极在沈阳称帝,建国号大清,改年号为崇德,并以是年为崇德元年。前后在位17年。 3顺治:清世祖顺治皇帝爱新觉罗·福临(1638年--1661年),皇太极第九子,清入关后第一位皇帝。6岁即帝位,由叔父睿亲王多尔衮摄政,14岁亲政。 4康熙:清圣祖康熙皇帝爱新觉罗·玄烨(1654--1722年),顺治皇帝第三子,清入关后第二位皇帝。 5雍正:清世宗雍正皇帝爱新觉罗·胤禛(1678—1735年),康熙皇帝第四子,清入关后的第三位皇帝。在位13年。 6乾隆:清高宗乾隆皇帝爱新觉罗·弘历(1711—1799年),雍正皇帝第四子,清朝入关后第四位皇帝。 7嘉庆:清仁宗嘉庆皇帝爱新觉罗·顒琰 (1760—1820年),清朝入关后第五位皇帝,乾隆皇帝第十五子。乾隆六十年(1795年)九月公开立为皇太子,次年元旦,受弘历内禅即位,以是年为嘉庆元年,时年27岁。嘉庆四年(1799年)正月,弘历死,始亲政。在位25年。 8道光:清宣宗道光皇帝爱新觉罗·旻宁(1782—1850年),清朝入关后第六位皇帝,嘉庆皇帝第二子。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七月即位,以次年为道光元年,时年29岁。在位30年。 9咸丰:清文宗咸丰皇帝爱新觉罗·奕詝(1831—1861年),清朝入关后第七位皇帝,道光皇帝第四子。道光三十年(1850年)正月即位,以次年为咸丰元年,时年20岁。在位11年。 10同治:清穆宗同治皇帝爱新觉罗·载淳(1856—1874年),清朝入关后第八位皇帝。5岁即帝位,终身成为其生母慈禧皇太后垂帘听政的傀儡。 11光绪:清德宗光绪皇帝爱新觉罗·载湉(1871—1908年),清朝入关后第九位皇帝。醇亲王奕譞之子,因其冲龄践祚,导致慈禧太后第二次垂帘听政。在其亲政期间,甲午之战中他力主反击,大力支持维新变法,但因变法失败而遭幽禁,直至去世。 12宣统:清宣统皇帝爱新觉罗·溥仪(1906—1967年),清朝末代皇帝。醇亲王载沣之子,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即皇帝位。1911年2月12日,在辛亥革命的浪潮中退位。此后,以逊帝身份居住在皇宫。1924年11月5日,被冯玉祥驱逐出宫 爱新觉罗宗谱中记载的最后一代?

爱新觉罗家族是一个相当庞大的家族。辈分的问题也就十分复杂。

大体来说,推算辈分要看是谁的后人。 如太祖的几个后人,比如说楮英、礼王代善,他们家族在1935年《宗谱》上已经有“闿”字辈的人出生了,所以到现在,估计祺字辈都出生了。 但是如圣祖的几个后人,前面几个皇子如胤礽、胤禵,35年《宗谱》以“毓”、“恒”为多,到现在,辈分可能是“启”、“焘”。但是圣祖后面的几个孩子,比如说胤秘的后人,现在“溥”字辈还在世。 而近支宗室,也基本上比较大。 所以说,不能一概而论之,如果你明确了自己要问哪个支系的,可以补充提问。我们继续探讨。 ----橘---- 爱新觉罗(329)辈分(12)

江苏如皋朱氏

2007年7月6日《凤凰资讯报·如皋新生活》C3版,刘聪泉同志的文章,文云:“明代状元、尚书朱希周,字懋忠,号玉峰,原籍如皋,后迁昆山,再...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