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姓 木氏家谱 木姓起源 木姓名人 木姓的来源 木姓简介
一、姓氏源流
木(Mù)姓源出有六:
1、出自子姓,为春秋时宋国大夫孔金父之后,以祖字为氏。春秋时宋国有大夫孔金父,字子木,其支孙有的以祖字“木”为姓,称为木氏。
2、出自端木姓,为春秋时卫国人端木赐之后,为避仇所改。据《元和姓纂》上记载,端木姓是孔子弟子端木赐的后代。端木赐字子贡,在孔子众多弟子中,他有口才而能料事,又善于生财,所以,家累千金。在春秋政坛上,端木赐也是一位重要人物,历任鲁、卫诸国宰相,曾经游说吴国,出师敌齐以存鲁。端木赐是当时的卫国人,根据史书考证,他便是端木氏家族的始祖,其后世子孙“以王父字为氏”而姓端木。其后曾省文为端氏;或避仇改称为木氏,形成了另一支木氏。
3、出自唐代百济国中有木氏。唐高宗时,朝鲜半岛百济国重归唐,其族人中有木氏。
4、出自回族中有木氏。据《中国回族大辞典》载,回族中的木姓,主要取自经名之首音。如“木八刺或木沙刺福丁之后裔,姓木。”有一部分木姓,也出自沐姓。如:“明初,因木氏镇守云南有功,被皇帝赐姓‘沐’。明亡后,沐氏后裔为避灾祸,有些又改沐为木。”又据《同治年间陕西回民起义历史调查记录》载,明清时,木姓回族在陕西咸阳还形成了一个聚居点——木家村。该村在50年代时,还立有“国子监太学生木际丰(庆生)”的石碑,立碑时间为乾隆十年(1745年)。木姓回族主要分布在云南、陕西。
5、出自明朝时云南纳西族贵族阿甲阿得,由朱元璋赐姓木。明代以前,纳西人是没有姓的,名字实行父子联名四个音字制。明洪武十六年,纳西首领阿甲阿得归顺朱明王后,在朝觐时,朱元璋问他要个什么性,阿甲阿得直率的说要跟皇上一个姓,旁边的官员连忙的使眼色,他急忙改口说请皇上恩赐。朱元璋没有计较:“你的心意我明白,从朱字中分出一个木,表明你是朱家骨干,木字上加人字就是朱,表明你是朱家人,就赐你木姓木姓吧”。从此纳西族有了第一个汉姓木。阿甲阿得之后代子孙相传姓木,称木氏。木氏认为,木姓为皇帝所赐,只能为木氏贵族专用,对百姓木氏仿朱元璋另赐了个“和”姓。“和”表示木上添一撇,为戴上木家草帽,旁边加一口,为背上木家筐篮。“和”即奴仆、劳者。所以纳西人有“官姓木,民姓和”之说。木氏归明以后,逐步接受汉文化,并有了汉字之讳。木姓建筑古城时,如果仿照汉城四周高筑墙,则木字就变成了“困”字,因此木氏自然就不愿筑城墙。
6、出自南方少数民族中有木氏。
二、迁徙分布
(缺)木姓望居吴兴郡(三国时置郡,相当于今天的浙江省临安至江苏省宜兴一带)。
三、历史名人
木 楹:宋代人,官浙东帅府参谋,百姓称颂其德政。
木 增:明代诗人。丽江土知府木青长子,万历二十六年(1558年)袭父职,被称为“木天王”。有军事、文学才干,政治开明,维护祖国统一。在职20年间,多次出征,势力西及边疆,北达理塘。先后向进行输军饷及助陵工银二万余两,赴京陈言边政大事,大力引进汉族及白族先进生产技术,办作坊,开金银铜矿,吸收汉藏的宗教与文化。被明朝视为滇南的屏藩,历授云南、广西、四川等布政使司的左、右参政头衔。爱好汉文化,工诗能文,善书法,著有《芝山云过集》、《山中逸趣集》等,著名文人董其昌、徐霞客、博宗龙、唐泰等分别为其诗文作序和跋。所著《芝山云过集》六卷收入《四库全书》。
木待问:浙江省永嘉(今温州市)人,字蕴之。宋孝宗隆兴元年(1163年)癸未科状元。木待问少年时,曾从学于大儒郑伯熊。中状元后,累官太子詹事,焕章阁待制,礼部尚书,官至侍从。木待问为官素无望闻,为人却自私刻薄,且忘恩负义。恩师郑伯熊去世后,木待问扩建自家府宅,擅侵郑家之地,师叔郑伯英与之辨理,争执中打了起来。木待问告官,并随差人抓捕郑伯英。伯英闻讯,扶老母迎出家门,木待问羞愧而退。宋孝宗鄙视木侍问的为人,曾问木姓起于何时?木待问答不上来。孝宗对其岳父大学者洪迈道:被朕擢为状元,而不知祖姓来源,卿宜劝之多读书。木待问长于写诗,其《千里思》云:“君行千里轻所历,妾弛千里心匪石。春房酌酒意息息,愁不在离愁在忆。鸳鸯瓦上昏无色,鹦鹉杯中坐更积,灯前独坐制君衣,泪湿剪刀裁不得。”
木天骏:南宋浙江省瑞安人,字德远,嘉熙年间进士,历官建昌守、大理宗丞。教授永州时,阐明张栻(号南轩)理学,颇有成就。
四、郡望堂号
1、郡望
吴兴郡:三国·吴宝鼎元年置郡,治所在乌程。相当于今天的浙江省临安、余杭、德清一线西北,兼有江苏省宜兴等地。唐亦曾改浙江省湖州为吴兴郡。
2、堂号(缺)
============================================================
木姓宗祠通用对联
〖木姓宗祠五言通用联〗
官声传东浙;
理学阐南轩。
——佚名撰木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宋代人木楹,官浙东帅府参谋,百姓称颂其德政。下联典指南宋瑞安人木天骏,字德远,嘉熙年间进士,历官建昌守、大理宗丞。教授永州时,阐明张栻(号南轩)理学,颇有成就。
--------------------------------------------------------------------------------
云南省丽江古城木氏府署楹联
〖丽江古城木氏府署〗
丽江古城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和世界文化遗产,而木氏府署(简称木府)是丽江古城文化之“大观园”。纳西民族首领木氏字元朝(1253年)世袭丽江土知府以来,历经元明清三代22世470年,在西南诸土司中以“知诗书好礼守仪”而著称。
木府位于古城西南隅,明代其建筑气势万千,徐霞客曾叹木府曰:“官室之丽,拟于王者”。可惜大部分建筑毁于清末兵火,幸存的石牌坊也毁于“文化革命”(1966-1976)。1996年大地震后,世界银行慧眼识宝,贷巨款相助重建木府,丽江能工巧匠精心设计施工,经三年时间,使木府如凤凰涅磐般再现于世。
木府占地46亩,中轴线长369米,整个建筑群坐西朝东,“迎旭日而得大气”。木牌坊上大书“天雨流芳”四字,乃纳西语读书去之谐音,体现纳西民族推崇知识的灵心慧性;石牌坊通体皆石,结构三层,是国内石建筑的精品;议事厅端庄宽敞,气势恢弘,是土司议政之殿;万卷楼集两千年文化遗产之精粹,千卷东巴经,百卷大藏经,六公土司诗集,众多名士书画,皆是翰林珍奇,学苑瑰宝;护法殿又称后议事厅,是土司议家事之殿;光碧楼乃后花园门楼, 史称其建筑“称甲滇西”;玉音楼是接圣旨之所和歌舞宴乐之地三清殿是木氏土司推崇道家精神的产物,而狮山古柏深处,还有木氏土司祭祀天,祖,大自然的场所,木府充分体现了纳西民族广纳多元文化的开放精神。
从元代木氏家族的几代土司所任职衔及管辖区域可帧超木氏家族自元以来,就已成为滇西北能够左右局势之雄强,这为木氏家族统治势力后来的延续、巩固和发展,奠定了基础。这不能不说是一大历史背景。明中央王朝的庇护、褒赏扶持。自本得始至明末懿,木氏土司共传承十四世,他们依次是:
木得(阿木阿得) 木初(阿习阿牙) 木土(阿牙阿秋)
木森(阿秋阿公) 木嵌(阿地阿习) 木泰(阿习阿牙)
木定(阿牙阿秋) 木公(阿秋阿公) 木高(阿公阿目)
木东(阿木阿都) 木旺(阿都阿胜) 木青(阿胜阿宅)
木增(阿宅阿寺) 木懿(阿寺阿春)
均为丽江土知府职。明代木氏家族之所以长盛不衰,势力范围越扩越大,至明万历年间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主要是明中央王朝对其重用和扶持的结果。丽江是滇藏交通枢纽和门户,同时又是云南纳西族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地理位置十分重要,木氏家族在这一地区的政治、军事实力强大,成为明中央王朝管理和控制滇西北地区理想的依靠力量。木氏家族代代恭顺听命于朝,以剿杀征战称功,示效忠诚;世世进京朝贡不绝,得朝廷封赐恩赏。
============================================================
丽江古城木氏府署楹联
凤诏每来红日近;
鹤飞不到白云间。
——佚名撰木府大门联
万卷图书天禄上;
四时云物月华中。
——佚名撰木府万卷楼[正门]联
万卷楼实际上就是木府的书房。这是一代文臣木增土司所引以为豪的地方。其间藏有中华两千年文化遗产之精华,千卷东巴经,百卷大藏经,六公土司诗集,众多名土书画,可谓翰林珍奇、学苑瑰宝集于一楼。万卷楼”四面有门,门门有联,联联有韵。木增,号生白,是个善于诗词文赋的文学大家。他一生写下1000多篇诗文,收入《啸月堂诗》、《山中逸趣》、《光碧楼诗抄》等6部集子,有诗1000多首收入《四库全书》和《云南丛书》。他还写作了30多首词,20多篇辞赋,是磨些族第一个创作此类作品的作家。木增还是个书法家。草书对联“谈空客喜花含笑;说法僧闲鸟乱啼”传世至今被丽江市博物馆收藏。木增为倡导汉文化,特盖“万卷楼”,广集百家之书,其用心良苦,堪称楷模。对于木氏土司作家群的诗文造诣,历史上已有“文墨比中州”、“共中原之旗鼓”之美誉。这是木氏土司对外开放新和,吸收外域外族先进文化的必然结果。
谈空客喜花含笑;
说法僧闲鸟乱啼。
——木增自题木府万卷楼联
华名已透金闺籍;
丽藻新摛玉岳篇。
——佚名撰木府万卷楼[侧门]联
笔如玉笋霜气锐;
砚是银湖墨浪潮。
——佚名撰木府万卷楼[侧门]联
鸾鹤在霄时现影;
芝兰出地自生香。
——佚名撰木府土知府木氏夫妇寝室联
令人惊讶的是土司夫妇竟是分床而居的,但这符合纳西人的生活习俗。纳西族聚居地丽江,历来有“女人的天下,男人的天堂”之称,这里离女儿国泸沽湖很近,每家都是女人当家,种田、收割等力气活儿都是女人的事,男人在家只是打牌喝茶聊天,乐哉悠哉,许多穷人都是兄弟共妻。当这个女子属于兄弟中的一个人时,另外几个往往远走他乡,因此并不存在什么争风吃醋。另一方面,纳西夫妇分床而居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妇女要起早贪黑地下地干活儿,不与丈夫住在一起更可以使他休息好。最有成就的第十九代土司木增的书法挂在正房墙上,一看那浪漫、潇洒飘逸的书法就知道木增不仅是一位贤明的土司,更是一位当之无愧的书法家。
官拜五朝抚圣主;
世居三甸守规恢。
——佚名撰木府议事厅[廊柱楹]联
议事厅气势恢宏、十分壮观,三个匾额竟都是“诚心报国”。议事厅的正中有一个虎皮座椅,那是土司的座位,座椅前方两三米处的天花板上绘着一个活灵活现的龙头。讲解员说:土司之所以把座椅铺上一张虎皮,还是在暗示自己无心从政、只想当个占山为王的土司而已。而上方的金龙,则意味着自己的所作所为都是在皇上的眼皮地下进行,自己不想也不可能犯上作乱。
权镇铁桥垂法远;
兵威桐柱赐恩多。
——佚名撰木府议事厅联
峰常绚彩何须梦;
天自书云为纪祥。
——佚名撰木府三清殿联
第十九代土司木增曾出家,倒长松树的位置正是木增出家修行的地点。这棵松树有三、四米高,所有枝杈无不向下生长,让人不由自主地想起茅盾的名篇《白杨礼赞》,设想一下,如果茅盾先生看到这棵树的话,也会惊叹不已——这棵树那种向下生长的势头就像其它树木枝杈一律向上那样自然天成,令人叹为观止。
玉垒千年存古雪;
金沙万里走波澜。
——佚名撰木府三清殿联
金画滚龙蟠御字;
玉音玺篆焕云霭。
——佚名撰木府玉音楼联
字逼钟王,才追李杜;
气凌万仞,伸厉九霄。
——佚名撰木府万卷楼[侧门]联
念叨封疆,出万金而佐饷;
情关廊庙,陈十事以输忠。
——佚名撰木府议事厅联
蝉脱浊秽中,浮游尘埃外;
高蹈苍山上,消遥解脱林。
——佚名撰木府三清殿联
起源主要有二:①出自姬姓,以国命姓。春秋时江淮一带有舒、舒庸、舒蓼、舒鸠、舒龙、舒鲍、舒龚等小国,都是周武王分封皋陶后裔所建封国,号称“群舒”。后灭于楚。公族后代以国名为姓。②出自任姓,黄帝之后。据《潜夫论》及《左传正义》等所载,谢、章、薛、舒、吕、祝、佟、泉、毕、过,此十国乃任姓后裔小国,春秋时舒国子孙以国为氏。③出自他族。据《中国姓氏大全》载,清满洲八旗姓舒穆禄氏、舒觉罗氏、舒佳氏、他塔喇氏等后均改为舒姓;满、土家、赫哲、蒙古等民族均有舒姓。 始祖:皋陶。 迁徙: 据史料记载,公元前657年徐国灭舒,前552年,复国后的舒国再次被楚国灭亡。此后舒姓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均以安徽庐江为繁衍中心,后逐渐昌盛为舒姓第一大郡望——庐江。并有舒姓子孙逐渐播迁于当时楚国腹地今湖南、湖北一带。秦统一六国,不久又为汉所灭,秦汉均为统一的国家,时长安(今陕西西安)为全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故有舒姓子孙迁居该地,并逐渐兴旺昌盛起来。后北方各地舒姓大多源自京兆郡,舒姓成了北方著姓之一。东汉时舒姓才有人散见于史册,其中东汉义士舒邵兄弟为陈留(今河南开封)人。三国时陈留人舒燮播迁江南。两晋南北朝时,社会动荡,避居江南之舒姓渐多,并与原居于南方的舒姓相融合,使舒姓又开始成为南方大姓之一。此际,北方舒姓巨鹿郡望也已形成。隋唐之际,见诸史册之舒姓渐多。唐安史之乱和黄巢起义更促进了北方舒姓南迁,两宋之际见诸史册之舒姓日盛,从这些历史名人的籍贯来分析,可以知晓舒姓已播迁繁衍于今浙江之东阳、慈溪、奉化、宁海,安徽之旌德、沈丘,江西之吉安、靖安等地。元时,今福建、云南、贵州、广东、广西、四川等南方各地都有了舒姓人活动的身影。明初,山西舒姓作为明朝洪洞大槐树迁民姓氏之一,被分迁于湖北、江苏、安徽、河南、山东等地。之后到清中叶,舒姓分布之地更广,并有渡海赴台,远播海外者。如今,舒姓在全国分布较广,尤以四川、湖南、江西、湖北为多。目前舒姓人口列全国第147位。 郡望: 庐江郡 秦代九江郡,治所在舒城,在楚汉之际分出一部分为庐江郡,在今天安徽长江以北庐江西南一带。
巨鹿郡 秦始皇时置郡,治所在巨鹿,相当于现在河北平乡至晋县一带。
京兆郡 治所在长安,即首都长安直辖区。相当于现在陕西西安西北至华县一带。 堂号: 阆风堂 宋朝时,舒岳祥任承直郎。宋朝灭亡后,避居奉化,不做元朝的官,读书于阆风台,著有《阆风集》200余卷。
其它堂号:①郡望堂号:京兆、巨鹿、庐江。②自立堂号:紫阳、兰藻、厚德、伊登等。 字辈: 某支舒氏字辈:景祚文明启,光辉远秀新。学开方可进,敦厚永从仁。
溆浦舒氏字辈:国三成仕宗,文时智有登(通)。
湖北通山舒氏字辈:永朝由善德,靖献在忠诚。克思全美道,继续作良仁。
邵东舒氏字辈:孝忠宜显达,正大是光明。
湖南致和公后裔舒氏字辈:夏致光宗保,惟孟继凤心,一庚郝天有,正大单世应。
湖北麻城舒氏字辈:致光宗保惟万世,鼎文祀国功如空。登汝长洪盛仕厚,富贵荣华永远通。昌隆纪泽开新宇,汉晋熙元振亚东。卫泰安平经惠理,德智仁杰伟玉中。
湖南芷江舒氏字辈:乾坤符易象,孝友振纲常。
四川舒氏字辈:贤天廷子衷,正德永世隆。
湖北咸宁舒氏字辈:□尚建昌象,再耀安宗成,克诗严美道,继序(绪)祚良仁。
江西抚州舒氏字辈:志大思兰乾、所以宏自守、钦翼应明君、诗礼能传世、文章定耀邦。 名人: 舒元舆(-835),唐文学家。婺州东阳(浙江东阳)人。擢进士高第,调鄠县尉。累迁监察御史、刑部员外郎。李宗闵以其浮躁,改任著作郎。后李训擢其为左司郎中,迁至刑部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新唐书》言其“诡谋谬算,日与训比,败天下事,二人为之也”。与李训谋除宦官,事败,同被杀。工诗善文。《牡丹赋》篇,时称其工。有《舒元舆集》。
舒雅(-1009),北宋学者。字子正,歙县(今属安徽)人。南唐时,受知于韩熙载,保大间熙载知贡举,以状元及第。入宋,历将作监丞、屯田员外郎,充秘阁校理,迁职方员外郎。咸平末,出知舒州。秩满乞致仕,掌潜山灵仙观。真宗东封,加主客郎中,改直昭文馆,转刑部。舒雅多预文事,于太平兴国中修《文苑英华》,淳化中校《史记》、前后《汉书》,至道中修《续通典》,咸平中校七经疏义。撰有《山海经图》、《十九代史目》等。好学善属文,与吴淑齐名。晚年与西昆派诗人相酬唱,为西昆派诗人中年最长者。《全宋诗》录其诗五首,《全宋文》收其文三篇。
舒亶(1041—1103),北宋臣。字信道,明州慈溪(今浙江宁波西北)人。举进士。历审官院主簿、奉礼郎、太子中允、提举两浙常平。元丰初,以权监察御史里行,与李定奏劾苏轼作诗讥讪时事,轼下御史狱。官至龙图阁待制,卒,赠直学士。
舒翁,南宋陶瓷家。吉州庐陵(今江西吉安)永和镇人。永和镇唐时即以瓷器著名。他烧制玩具、仙佛最精,其女舒娇长于制垆瓮,亦擅上釉构图。产品以白、黑为主,乾道间最盛行,传盛水其中久而不变色味,永和诸窑中最为有名。后世称为吉州窑。
舒璘(1136-1199),南宋臣、学者。字元质、元宾,奉化(属浙江)人。从学张栻、陆九渊、朱熹、吕祖谦。家书曾言:“敝床疏席,总是佳趣;栉风沐雨,反为美境”(《宋史》)。乾道进士。教授徽州,时称第一教官。知平阳县,严除郡政之苛。通判宣州卒。袁燮曾谓璘“笃实不欺,无毫发矫伪。”有《舒文靖集》。
舒芬(1484-1527),明臣。字国裳,号梓溪,江西进贤人。正德进士。授修撰。因极谏武宗南巡被廷杖,谪福建市舶副提举。世宗时复官,因大礼议下狱廷杖夺俸。母丧归,病卒,世称“忠孝状元”。《明史》载其“负气峻厉”,“以倡明绝学为己任”,“其学贯诸经,兼通天文律历。”有《太极绎义》、《周礼定本》、《梓溪文抄》等。
舒赫德(-1703),清将领。满洲正白旗人,姓舒穆鲁,字伯雄,别字明亭。雍正年间由笔帖式授内阁中书,后迁监察御史。乾隆时,历任副都御史、刑部侍郎、正黄旗汉军都统、兵部尚书、经筵讲官、国史馆副总裁、参赞大臣,直至英武殿大学士。他曾随傅恒参赞军务,指挥大金川之战,还长期参加并指挥平定西部回域之战,功著西陲。
舒位(1765-1816),清文学家。顺天大兴(今属北京)人,字立人,小字犀禅,号铁云。乾隆举人。家贫,以馆幕为生。曾随王朝梧至贵州作宾客。博学,善书画,尤工诗、乐府。书各体皆工。作画师徐渭,诗与王昙、孙原湘齐名。著有《瓶水斋诗集》、《皋桥今雨集》等。另有《瓶笙馆修箫谱》,收其杂剧《卓女当垆》、《博望访星》、《樊姬拥髻》、《酉阳修月》等。
其他舒姓名人有东汉义士舒邵;宋学者舒亢、舒邦佐,陶瓷家舒娇;明官吏舒化、舒清;清将领舒赛、舒明、舒亮、舒常、舒保,医学家舒诏,诗人舒焘等。近当代舒姓名人有红军将领舒传贤、舒翼,辞书编纂家舒新城,作家舒庆春(老舍)、舒乙、舒群,书法家舒同,诗人舒婷,作曲家舒模、舒风,**演员舒秀文、舒适,弹词演员舒三和,舞蹈家舒巧等。
http://zupuzszhorg/startasp
张衡 张陵 张仲景 张遂 张骞
分布在各地的张氏,大体上都有分支始祖及迁徙原因。
河东张氏,出自晋司空张华裔孙吒子,自范阳徙居河东张氏;始兴(今广东韶关市东南莲花岭下)张氏,亦出自晋司空张华之后,随晋南迁,至君政,因官居于韶州曲江;冯翊(今陕西大荔县)张氏,出自东汉司空张皓少子纲,东汉时任广陵太守;吴郡(今江苏苏州市)张氏,出自张嵩第四子睦,东汉时任蜀郡太守,始居吴郡;清河东武城(今河北清河县东北)张氏,出自汉留侯张良裔孙司徒张歆,歆第协,生魏太山太守岱,自河内徙清河,传自彝,为后魏侍中,隋末徙魏州昌乐;河间(今属河北)张氏,为汉北平文侯张仓之后,世居中山义丰;魏郡(今河南安阳市)张氏,世居平原。晋代有中原张氏迁至福建;唐高宗总章年间,陈政、陈元光父子奉命入闽,有中原张姓军校随从;唐僖宗中和年间,王潮、王审知入闽,又有河南固始人张睦随同前往,后被封为梁国公,福建张氏,大致以居住地分为鉴湖、金坡、板桥等派,此后有的又迁往广东,均称其始祖来自河南光州固始。从清初开始,闽、粤张氏陆续有人移居台湾,进而又有不少人到海外谋生。移居海外的张氏,现主要分布在新加坡、印度尼西亚、泰国、菲律宾、美、英、法、澳大利亚、巴拿马等国家和香港地区。
张氏的来胧去脉
《新唐书载》:以职官为姓。出自姬氏,为黄帝后人。黄帝子少昊清阳氏第五子名挥,为
弓正之官,主祀弧星,观弧星创制弓失。弓正官亦称弓长,后以官名二字合一,受上之
赐,遂成张姓一支。
张 Zhang 系承挥,望出清河郡、太原郡、襄阳郡等二十六处
[姓氏起源]在我国古代,张姓一直是一个大姓,其历史悠久,族大支繁,恐怕很少有姓氏
能与它相比。但就其来源而言,主要有三:
1、出自黄帝之后挥。据《新唐书·宰相世系表》所载:“黄帝子少昊青阳氏第五子挥为弓
正,始制弓矢,子孙赐姓张氏。”又据《元和姓纂》所载:“黄帝第五子青阳生挥,为弓
正,观弧星,始制弓矢,主祀弧星,因姓张氏。”由上这两条史料的记载可看出,曾经是
重要武器弓的发明者挥,其后有以张为姓氏的。
这一支由黄帝直接传下来的张姓,最初发源于尹城国的青阳,亦即清阳,其后望族也出于
这一带。是为河北张氏。
2、出自黄帝姬姓的后代,据《通志·氏族略》所载,春秋时,晋国(在今山西西南部,建
都于今山西翼城西)有大夫解张,字张侯,其子孙以字命氏,也称张氏。又载,张氏世仕
晋,公元前403年韩、赵、魏三家瓜分晋国后,除部分留原地外,大部分随着三国迁都而
迁移。其中,以迁居韩国的张氏影响较大,历代都有入朝为官的。韩国始都平阳(今山西
临汾西南),后南迁宜阳(今河南宜阳县韩城),又迁阳翟(今河南禹州),最后迁至郑
(今河南新郑)。赵国初都晋阳(今山西太原西南),后迁中牟(今河南鹤壁市西),最
后又迁邯郸(今属河北)。魏国始都安邑(今山西夏县西北),后迁大梁(今河南开封
市)。是为山西、河北、河南之间张氏。
3、出自赐姓或他姓、他族改姓。①据《读史方舆纪要》所载,世居云南的南蛮酋长龙佑
那,于三国时被蜀相诸葛亮赐姓张,以后其子孙便以张为氏。②据《三国志·魏志》所
载,魏国大将、晋阳侯张辽本姓聂,后改为张氏,世居雁门马邑(今山西朔县),后成为
大姓。
③出自一些少数民族改姓张氏的。据有关资料所载,汉末三国时,乌桓族中张姓是贵姓;
十六国时期由羯族建立的后赵政权中,就有许多羯族张姓,如张季即是;金有辽阳人张
浩,本姓高,为东明王之后;元未有蒙古族将领伯颜帖木儿,英勇善战,后归明朝后,明
太祖便赐姓张氏;女真族人咎卜,任女真千户,以武勇善战著称,明成祖也赐他姓张。另
外,女真族中的颜盏氏。赤盏氏等在此时也有改张氏的,等等。这些支族的改姓,使得张
氏支派更加庞大,新的成员增加。
在我国历史上,“张、王、李、赵”通常因其影响之大,分布之广,数量之多,曾被称为我
国四大姓氏,而张姓列为其首,可见张姓曾是我国的第一大姓氏。
〔郡望堂号〕历代史籍对张姓的郡望列举不一,其中以《元和姓纂》列举得最多,达43个
郡望;《广韵》列举的郡望有14个。但总的来讲,张姓郡望主要有26处,即为:清河
郡、范阳郡、太原郡、京兆郡、南阳郡、敦煌郡、安定郡、襄阳郡、洛阳、河东郡、始兴
郡、冯翊郡、吴郡、平原郡、河间郡、中山郡、魏郡、蜀郡、武威郡、犍为郡、沛郡、粱
郡、汲郡、河内郡、高平郡、上谷郡等。其各郡望具体相当地域大体如下:
1、清河郡。汉时置郡,治所在清阳(今河北清河东南)。相当今河北清河及枣强、南官
各一部分,山东临清、夏津、武城及高唐、平原各一部分地。此支张氏,世居武城,其开
基始祖为汉留侯张良裔孙司徒张歆。
2、范阳郡。三国魏黄初七年(公元226年)改涿郡置郡,治所在涿县(今属河北)。相
当今河北内长城以东,永清以西,霸县、保定市、紫荆关以北和北京市房山以南地区。此
支张氏,其开基始祖应为东汉司空张皓之子张宇。
3、太原郡。战国秦庄襄王四年(公元前246年)置郡,治所在晋阳(今太原市西南)。
相当今阳曲、交城、平遥、和顺间的晋中地区。此支张氏,为北魏平东将军、营州刺史张
伟之族所在。
4、京兆郡。汉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改右内史置京兆尹,为三辅之一,治所在长安
(今陕西西安市西北)。相当今陕西秦岭以北、西安市以东、渭河以南地。三国魏辖区改
称京兆郡。此支张氏,其开基始祖为西汉御史大夫张汤。
5、南阳郡。战国秦置郡,治所在宛县(今河南南阳市)。相当今河南熊耳山以南叶县、
内乡间和湖北大洪山以北应山、郧县间地。此支张氏,其开基始祖为西汉大臣张良6世孙
张彭。
6、敦煌郡。汉时置郡,治所在敦煌县(今甘肃敦煌县西)。相当今甘肃疏勒河以西及以
南地区。此支张氏,为东汉太常张奂之族所在。
7、安定郡。西汉置郡,治所在高平(今宁夏固原)。相当今甘肃景泰、靖远、会宁、平
凉、泾川、镇原及宁夏中宁、中卫、同心、固原等县地。东晋时移治安定(今甘肃泾川
北)。此支张氏,出自西汉赵王张耳之后,亦即前凉国的创建人张轨之族所在。
8、襄阳郡。东汉置郡,治所在襄阳(今湖北襄樊市)。相当今湖北襄阳、南漳、宜城、
当阳、远安等县地。此支张氏,其开基始祖为南北朝宋濮阳太守之子张安之。
9、洛阳。我国古都之一。汉、魏故城在今洛阳市白马寺东洛水北岸;隋、唐故城在汉城
西18里。此支张氏,多为晋散骑常侍张韪6世孙隆之后。
10、河东郡。秦置郡,治所在安邑(今山西夏县西北)。相当今山西沁水以西、霍山以南
地区。东晋移治蒲阪(今山西永济蒲州镇)。此支张氏,世称临猗,为范阳张氏分支,其
开基始祖为西晋司空张华裔孙隋河东郡丞张咤子。
11、始兴郡。三国时置郡,治所在曲江(今广东韶关市南)。相当今广东连江。滃江流域
以北地区。此支张氏,出自西晋司空张华之后。随晋南迁至君政,因官居于韶州曲江。
12、冯翊郡。三国魏改左冯翊置郡,治所在临晋(今陕西大荔)。相当今陕西韩城、黄龙
以南,白水、蒲城以东和渭河以北地区。此支张氏,其开基始祖为后汉司空张皓少子张纲
(广陵太守),其曾孙张翼,为冀州刺史,后子孙自键为徙下邽(今属甘肃)。
13、吴郡。楚汉之际置郡,洽所在吴县(今江苏苏州市)。相当今江苏上海长江以南,大
茅山以东,浙江长兴、吴兴、天目山以东,与建德以下的钱塘江两岸。此支张氏,其开基
始祖为东汉张嵩第四子张睦(蜀郡太守,张良6世孙)。
14、平原郡。西汉置郡,治所在平原(今山东平原县西南)。相当今山东平原、陵县、禹
城、齐河、临邑、商河、惠民、阳信等县。
15、河间郡。汉时置郡,治所在乐城(今河北献县东南)。相当今河北北献县、交河、东
光、阜城、武强各一部分地。此支张氏,出自西汉赵王张耳之后。世居鄚县,隋唐时显
赫。
16、中山郡。汉时置郡,治所在卢奴(今河北定县)。相当今河北狼牙山以南,保定市安
国以西,唐县新乐以东和滹沱河以北地区。此支张氏,出自汉北平文侯张仓之后,世居中
山义丰。
17、魏郡。汉初置郡,治所在邺县(今河北临漳西南)。相当今河北大名、磁县、涉县、
武安、临漳、肥乡、魏县、丘县、成安、广平、馆陶,河南滑县、浚县、内黄及山东冠县
等县地。此支张氏,出自繁水(今河南南乐西北)张氏之后。即唐宰相张大安之族所在。
18、蜀郡。战国秦置郡,治所在成都(今属四川)。西汉时相当今四川松潘以南,北川、
彭县、洪雅以西,峨边、古棉以北,邛崃山、大渡河以东,以及雅砻江之间康定以南,冕
宁以北地。此支张氏,其开基始祖应为战国秦时蜀郡守张若。
19、武威郡。汉时置郡,治所在武威(今甘肃民勤县东北)。相当今甘肃黄河以西,武威
以东及大东河。大西河流域地区。
20、犍为郡。西汉置郡,治所在敝邑县(今贵州遵义市西)。相当今四川简阳和新津以
南,大足、合江、贵州绥阳以西,岷江下游、大渡河下游和金沙江下游以东,云南会泽、
贵州水城以北地区。此支张氏,其开基始祖为张嵩长子张壮(亦即张良6世孙)。
21、沛郡。东汉置郡,治所在相县(今安徽濉溪县西北)。相当今安徽淮河以北、西肥河
以东,河南夏邑、永城及江苏沛、丰等县地。此支张氏,其开基始祖为西汉大臣张良6世
孙张睦。
22、梁郡。汉置郡,治所在睢阳(今河南商丘南)。相当今河南商丘市和商丘、虞城、民
权、安徽砀山等县地。
23、汲郡。晋时置郡,治所在汲县(今河南汲县西南)。相当今河南新乡市和新乡、汲
县、辉县、获嘉、修武等县地。此支张氏,出自平原郡张氏之后,即唐宰相张镐之族所
在。
24、河内郡。楚汉之际置郡,治所在怀县(今河南武陟县西南)。相当今河南黄河以北,
京汉铁路(包括汲县)以西地区。
25、高平郡。晋置郡,治所在昌邑(今山东巨野县南)。相当今山东独山湖、金乡、巨
野、邹县之间地。
26、上谷郡。战国燕置郡,秦代治所在沮阳(今河北怀来东南)。相当今河北张家口、小
五台山以东,赤城、北京市延庆县以西,及内长城和昌平县以北地。
张姓堂号有“清河”、“金鉴”(属始兴张氏)、“孝友”、“亲睦”、“冠英”、“燕
贻”、“敦睦”、“宗岳”、“敬谊”、“源流”等。
[宗族名人]我们只要稍稍浏览一下各个历史时期的史籍,就会发现从西周宣王时以孝友
著称的张仲开始,历代都有张姓人士落笔的一页,他们不但在事功上出入头地,对于我国
的学术、艺术以及医学等方面,都有着非常卓越的贡献。像战国时除张仲后裔历代有人入
朝为官外,又有游说六国连横事秦的张仪,魏(都大梁〈今河南开封市〉)贵族后代,曾
先后任秦相和魏相,其策略号称“连横”。秦有第一任蜀郡守张若,他曾迁关中民众万户于
川东地区,开垦土地,发展生产,为巴蜀地区的经济繁荣和发展奠定了基础。战国以后,
西汉刘邦的谋臣张良(城父〈今安徽亳县东南〉人),为韩国旧贵族后代。于秦末农民起
义时聚众归刘邦,成为刘邦的重要谋臣。辅佐刘邦建立汉朝,被封为留侯。今河南兰考县
城西5公里曹新庄火车站西南侧有张良墓。汉武帝时有出使西域的名将张骞(汉中成固
〈今陕西省城固〉人),他曾奉武帝之命,出使大月氏,亲历大宛国、康居国、大月氏国
和大夏国等,在外长达13余年。为中西文化、经济的交流和发展作出了一定的贡献。武帝
还曾封他博望(治所在今河南方城西南)侯。又有诸侯王张耳(魏国贵族后裔,大梁〈今
河南开封〉人)官至太史大夫张敞(河东平阳〈今山西临汾西南〉人),历算家、名相张
苍(阳武〈今河南原阳东南〉人),御史大夫张汤(杜陵〈今陕西西安东南〉人)、大司
马张安世(张汤子,杜陵人)、淮南相张释之(南阳堵阳〈今河南方城东〉人)、丞相张
禹(河内轵〈今河南济源东南〉人)。东汉有御史、广陵太守张纲犍为武阳〈治今四川彭
山东〉人),司空张嘉(汝南〈今安徽太和县东南〉人),侍中张嵩(阳陵〈今陕西咸阳
西北〉人),官至拜议郎、大司农、太常(为九卿之一)张奂(敦煌酒泉〈今属甘肃〉
人)。科学家、文学家张衡(河南南阳西鄂〈今河南南阳市〉人),他曾两度任执管天文
的太史令,精通天文历算,创造了世界上最早利用水力转动的浑象和测量地震的地动仪。
并第一次解释了月食的成因。在其著作《灵宪》里,明确提出了“字之表无极,宙之端无
穷”的宇宙思想。他还作了许多诗赋,其中最有名的为《西京赋》。顺帝时有在四川创立
道派的张道陵(沛国丰〈今江苏丰县〉人),为道教定型化之始,世称“张天师”。杰出书
法家张芝(敦煌酒泉〈今属甘肃〉人),张奂之子。善章草。结合新兴楷法,省减章草点
画波磔,创立“今草”,曾被韦诞称“草圣”。晋代王羲之论汉魏书迹,惟推钟(繇)、张
(芝)两家,而羲之草书,也深受其影响。汉末有著名医学家张仲景(南阳郡〈治今河南
南阳市〉人),一生致力于古医学的钻研,总结了汉以前的医疗经验,着有《伤寒杂病
论》。对祖国医学的发展作出了重大的贡献。三国曹魏有扬武将军张绣(武威祖厉〈今甘
肃靖远西南〉人),蜀汉有大将张飞(涿郡〈治今河北涿县〉人),吴有名臣张昭(彭城
〈今江苏徐州〉人)、谋士张纮(广陵〈今江苏扬州〉人)。西晋有大臣、文学家张华
(范阳方城〈今河北固安南〉人),文学家张翰(吴〈治今江苏苏州〉人)、张载(安平
〈今属河北〉人)、张协(安平〈今属河北〉人)。又有凉州刺史张轨(安定乌氏〈今甘
肃平凉西北〉人),张耳17世孙。他曾联合汉族和少数民族统治阶级,稳定当地秩序,扩
建姑臧(今甘肃武威)城,立学校,定币制。死后,其子张茂建立前凉国,为“十六国“之
一。其子孙继续拥有凉州76年。东晋有学者张湛(高平〈治今山东金乡西北〉人),曾官
至中书侍郎。十六国后赵有大臣张宾(赵郡中丘〈今河北内丘西〉人)。南朝梁有杰出画
家张僧繇(今江苏苏州人),以善画道释著称。在吸收
传统艺术优点的基础上,总结得出了“点、曳、斫、拂”四个基本技法,又创“没骨山
水”法。与顾恺之、陆探微、吴道子并称为我国古代的四大画家,或称“画家四祖”。北齐
有天文学家张子信(河内〈郡治今河南沁阳〉人)。唐代,张姓更是人才济济,仅宰相即
有17人。其中张说(洛阳〈今属河南〉人)、张九龄(韶州曲江〈今属广东〉人)既为官
宰相,又是诗人。另外又有宰相张镒(吴〈治今江苏苏州市〉人)。张文瓘(相高宗,清
河东武城〈今山东清河西北〉人)。张锡(相武后、韦后,清河东武城人,张文瓘弟之
子)、张嘉祯(相玄宗,河东临猗〈今属山西〉人,张咤之3世孙)、张延赏(相德宗,
张咤之4世孙)、张弘靖(相宪宗,张咤之5世孙)、张浚(相僖宗、昭宗,河间鄚县〈今
河北任丘北〉人)、张文蔚(相哀帝,河间鄚县人)、张大安(相高宗,魏郡繁水〈今河
南南乐西北〉人)、张镐(相肃宗,汲郡〈治今河南汲县〉人)。还有杰出书法家张旭
(吴〈治今江苏苏州〉),精通楷法,尤以草书最为知名,有“张颠”之称。其草书散见于
历代集帖中。杰出书画理论家、画家、书法家张彦远(今山西永济人),善画,尤长于书
法。撰有《彩笔诗集》、《历代名画记》、《法书要录》等。还有以守睢阳(今河南商
丘)、抗安禄山叛军而闻名的张巡(邓州南阳〈今属河南〉人),文学家张鷟(深州陆泽
<今河北深县>人)。小说家张读(深州陆泽人),曾官尚书左丞。撰有小说《宣室志》,
又有《建中西狩录》10卷。画家张萱(京兆〈治今陕西西安市〉人),张璪(吴郡〈治今
江苏苏州〉人);诗人张若虚(扬州〈今属江苏〉人)、张继(襄州〈今湖北襄阳〉
人),张籍(吴郡〈治今江苏苏州〉人)、张祜(清河〈今属河北〉人)、张志和(婺州
〈治今浙江金华〉人)。至北来有哲学家张载(凤翔郿县〈今陕西眉县〉人),一生讲学
于陕西的关中,其弟子也多为关中人,故其学派被称为“关学”。他提出了“太虚即气”之
学说,反对佛、道二教以虚无为本体的唯心论。他着有《正蒙》、《易说》等。著名画家
张择端(东武〈今山东诸城〉人),尤善画舟车、市街、城郭、桥架,皆独具风格。以作
品《清明上河图》最为珍贵。道教南派初祖张紫阳(天台〈今属浙江〉人),尊为紫阳真
人,着有《悟真篇》等。南宋有大臣张浚(汉州绵竹〈今属四川〉人)。将领张俊(成纪
〈今甘肃天水〉人),高宗即位,任御营前营统制。晚年封清河郡王,拜太帅,极受高宗
礼遇。又有名将张珏(凤州〈治今陕西凤县〉人)、张世杰(范阳〈治今河北涿县〉
人);词人张元干(长乐〈今属福建〉人)、张孝祥(乌江〈今安徽和县乌江镇〉人)。
学者张栻(汉州绵竹〈今属四川〉人,迁于衡阳),官至右文殿修撰。和朱熹、吕祖谦齐
名,时称“东南三贤”。著作有《南轩集》。书法家张即之(历阳〈今安徽和县〉人),曾
官至司农寺丞,授直秘书阁。元代有散曲家张养浩(今山东济南人),其一生所写散曲
l00多首,以《山坡岸·潼关怀古》一首最为成功。张可久(庆元路〈今浙江宁波〉
人),一生创作散曲达800多首,为元代散曲作家中创作数量最多的。画家张渥(杭〈今
浙江杭州〉人)、张守中(上海人);作家张国宾(大都〈今北京〉人)。明代有著名政
治家张居正(湖广江陵〈今湖北江陵〉人),明神宗时出任宰相。针对当时军政败坏,财
政破产的局面进行改革。大力整顿吏治、赋税,又任用名将戚继光练兵,加强边防,取得
了一定的成效。先后主持国事达10年之久。画家张路(祥符〈今河南开封〉人)。张宏
(吴郡〈治今江苏苏州市〉人);戏曲作家张凤翼(长洲〈今江苏吴县〉人),所作传奇
有9种,均以词藻华丽著称;音乐家张野塘(寿州〈今安徽寿县〉人);文学家张溥(太
仓〈今属江苏〉人);医学家张景岳(今浙江绍兴人),一生著书甚多,在医学理论上有
独到见解。另有明末农民起义首领张献忠(今陕西定边东人),在成都建立大西政权,即
帝位,年号大顺,历时3年。明清之际有伊斯兰教学者张中(江苏苏州人),回族,通阿
拉伯文,悉心研究宗教哲学。所著《归真总义》和《四篇要道》,流传至今。文学家张岱
(浙江山阴〈今绍兴人〉、画家张风(上元〈今江苏南京〉人)。经学家张尔崎(山东济
阳人)。清代,张姓的名人就更不胜枚举了。具有代表性的人物,有两广总督、洋务派首
领张之洞(直隶南皮〈今属河北〉人),曾任翰林院侍讲学土、内阁学士等职。一生中也
作了许多有意义的事情。如在任两广总督期间,曾起用冯子材,在广西边境击败法军。后
调任湖广总督时,开办汉阳铁厂,设立织布、纺纱、缫丝、制麻四局,并筹办了芦汉铁
路。对发展民族工业在客观上起了一定的积极作用。还有书法家、戏曲作家张照(今上海
市松江人)、学者张澍(今甘肃武威人),著有《姓氏五书》、《五凉旧闻》等;文学家
张潮(今安徽歙县人)、医学家张石顽(今江苏吴县人);经学家、文学家张惠言(今江
苏武进人);被康熙称为“天下第一清官”的礼部尚书张伯行(河南仪封〈今兰考〉
人)。清末有捻军首领张乐行(安徽亳州〈今毫县〉人)、张宗禹(安徽亳州人);义和
团首领张德成(直隶新城〈今属河北〉人)。著名外交官张荫桓(广东南海人),1885
年任出使美国、西斑牙、秘鲁三国大臣。曾官至户部左侍郎。著有《三洲日记》。北洋军
阀张勋(江西奉新人)、张作霖(奉天海城〈今属辽宁〉人)、张敬尧(安徽霍丘人)、
张宗昌(山东掖县人)等。近代张姓名人有:立宪派、资本家张謇(江苏南通人),民主
革命者张百祥(四川广安人)、理学家张相文(江苏泗阳人)、史学家张星烺(江苏泗阳
人)、资本家张振勋(广东大埔人)等。现代史上,张姓名人主要有:张太雷(江苏常州
人),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1921年赴莫斯科参加共产国际第三次代表大会,1924年任
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中央书记。1927年在党的八七会议上同陈独秀右倾机会主义路线进
行了斗争,被选为中央临时政治局候补委员,并任广东省委书记。同年12月领导广州起
义,在与国民党作战中牺牲。张云逸(广东文昌人),1926年加入中国***。第二次
国内革命战争至解放战争时期,先后在红军、新四军、解放军中任要职。建国后,历任中
共广西省委书记。中央行政委员会副主席、中共中央监察委员会副书记等职。张闻天(南
汇〈今属上海〉人),1925年加入中国***。1934年10月参加长征。1935年遵义会
议上被选为中共中央总书记。1946年后历任省委书记、中华人民共和国驻苏联大使、外
交部第一副部长等职。张澜(四川南充人),曾任四川省省长。四川大学校长等。1941
年参加发起组织中国民主政团同盟(后改为中国民主同盟),任主席。1949年参加中国
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建国后,历任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全国人民代表大
会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副主席。张国焘(江西萍乡
人),1920年在北京参加中国***的创建工作,在中共“一大”上,当选为中央委员、
组织主任。1924年被北洋军阀逮捕,供出了北京和各铁路上***员的名单。在中共“六
大”上被选为中央政治局委员。1931年任中共中央分局书记。军事委员会主席,积极推
行“左”倾路线。在红军长征途中,大搞分裂,另立伪中央。1938年叛变革命,投降国民
党。1948年逃至台湾,后定居加拿大,死于加拿大多伦多。另有张治中(安徽巢县
人),保定军官学校毕业。1926年参加北伐。1928年后曾任国民党第四路军总指挥,第
九集团军总司令、省主席等职。1945年国共谈判,任国民党代表。1949年任国民党政府
和平谈判代表团首席代表,和中国***代表团进行谈判,留北京,同年被邀出席中国人
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建国后,曾任西北行政委员会副主席、全国人民代表大
会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国防委员会副主席、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中央副主席,等等。
[播衍迁徙]由上可见,张姓在传说时代起源于清阳(亦即后来的清河郡治),春秋时,由
周文王的姬姓后裔所建的晋国和韩国,有姬姓后人以张为姓,这一支张姓后来居上,繁衍
很广,在京兆、太原等26处都形成望族。同时,也可知,张姓最初的发祥地,应当是在今
天的河北、山西、河南省境。据《新唐书宰相世系表》所载:“周宣王时有卿士张仲,其
后裔事晋为大夫。张侯生老,老生趯,趯生骼,至三卿分晋,张氏仕韩。韩相开地,生
平,凡相五君。平生良,字子房,汉留文成侯。良生侍中不疑。不疑生典,典生默,默生
大司马金。金生阳陵公乘千秋,字万雅。千秋生嵩。嵩五子:壮、赞、彭、睦、述。壮生
裔,裔生皓,字叔明,后汉司空,世居武阳犍为。皓生宇,北平范阳太守,避地居万城。
字孙肥如侯孟成,生平,魏渔阳郡守。平生华,字茂先,晋司空、壮武公,二子:祎、
韪。祎字彦仲,散骑侍郎。生舆,字公安,太子舍人,袭壮武公。生次惠,宋濮阳太守。
二子:穆之、安之。安之之族,徙居襄阳……韪,晋散骑常侍,随元帝南迁,寓居江左。六
世孙隆,太常卿,复还河东,后徙洛阳。”由上可见,战国秦汉时期,张姓族人已从祖居
的河南段的以北地区,逐渐繁衍到黄河南北,他们的足迹遍布陕西、河南、山东、河北等
地。其中,巴蜀地区,战国秦时已有张姓人入蜀郡为太守,至汉代,巴蜀地区张姓人士落
籍增加。同时张姓先民也有迁人吴郡的。这其间张姓已是北方的一大姓氏,如京兆杜陵张
氏仍然显贵,汝南细阳张氏三相汉室,敦煌酒泉张氏威震西北。汉末,由于董卓之乱,中
原地区遭受严重破坏,北方的张姓族人被迫第一次南迁;西晋末年,因“永嘉之乱”,张姓
也同其它士族一起大举南迁,以至后不久,吴郡张氏首先崛起,后成为了我国东南沿海张
氏的繁衍中心。同时,张姓也有的迁往东北的辽宁。吉林和西北地区的甘肃,青海和新疆
等地。最南已称盛于今广东韶关。唐至五代,张姓在南迁的同时,再创辉煌,在许多州郡
的显姓望族中,都有了张姓的存在。到北宋末年,即金兵占领了黄河南北到蒙方军队南下
期间,北方的张姓族人又一次大规模南迁。经过几次大规模的南迁,使得张姓至宋以后,
已遍及全国各地。由于张姓历代族大人众,支系庞大,故在迁徙繁衍过程中也形成了许多
望族,分布于我国大江南北各个区域,从而使张姓成为了我国一大姓氏之一,并居前列。
我们这支张氏家族,为明初入蜀分支,定居夹江新场,夹江始祖张正兹。康熙五十二年,在夹江县建祠堂立谱,序上列有十六字辈:应、辰、拱、极;辉、照、星、光;显、荣、先、世;忠、义、纯、良;
清朝中期张拱兰祖迁居于成都双流九江(龙池升平),育有四子:极辉、极综、极绮和极纹,号称四大房,由此开始在成都双流周边繁衍生息几百年,到而今,人丁兴旺,家族繁荣,遍布全国!
[张氏来历]
张姓之源,可追溯至黄帝。《元和姓纂》记载,黄帝的第五子青阳,生子名挥,挥聪颖异常,他通过观看天上的弧星,而仿照其形状制造出弓矢,因此被赐姓张。“张”本义为弓上弦,引申为开弓,即必须用力将弓拉开才能使用弓矢,“张”就是根据此而来的。另外,还有一些史书也有提到张姓的其他来源,但数来源于黄帝的这一支最古老。
[张氏名望]
张氏族大支繁,历史上的张姓名人不胜枚举,在这里略举一二: 战国时魏国政治家张仪,以游说六国连横事秦而闻名于世。西汉大臣张良,是辅佐刘邦夺得天下不可或缺的重要人物,以善出奇谋良计而颇受刘邦重用,汉朝建立后,被封为留侯。张骞,曾两次出使西域,加强了中原与周边少数民族的联系,促进了中原文化与中亚各地文化的交流和发展。西汉还有历算家张苍、诸侯王张耳等张姓名人。东汉的张衡,是一名著名的科学家和文学家,他精通天文历算,创世界上最早利用水力转动的浑天仪(也叫浑象仪)和用于测定地震的地动仪,在文学方面,则有《二京赋》等作品传世。张仲景,东汉著名医学家,他总结了前代的医疗经验,对我国医学发展有重大的贡献,著有《伤寒杂病论》一书,被后人誉为“医圣”。书法家张芝,其书法被称为“今草”。汉以后,张姓名人还出现了如黄巾起义领袖张角,三国时名将张飞、张辽,晋朝文学家张载、张协,北魏教育家张伟,南朝画家张僧繇等。到了唐代,张氏更是英才辈出。张九龄,即是玄宗时的宰相,同时又是著名诗人。文学家张鷟,书法家张旭,画家张萱,诗人张若虚、张继、张籍、张祜、张志和等也为张姓赢得了赞誉。除此之外,北宋词人张先,诗人张耒,名画《清明上河图》的作者张择端,南宋将领张世杰、张宪,词人张孝祥、张炎,书法家张即之,大学者张栻,明朝著名政治家张居正,清朝诗人张维屏等等都是张氏中颗颗璀璨的明星。 历史上的张姓名人不绝于史,张姓家族对我国历史、文化、经济等方面的发展都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是一个古老的名望姓氏。 今天,张姓在当代百家姓中位列第三。
湖北张氏家谱 张氏家谱: 子 振 家 声 远、依 仁 延 士 策 、廷 正 余 永 宏
2022虎女生肖每月运程
2022 年10月21日,在双流参加《认识金马河》出版座谈会间隙,匆访彭镇老茶馆
又到了年终总结的时候,不能免俗,也对2022 年的读书与写作作个梳理,权作将 撰年谱之底稿。
总体而言,2022 年暂时放下了“钱学”研究,将兴趣转移到文史相关领域的写作和文学评论的学习储备。
一、 阅读
(一)钱学相关
1《钱锺书的学术人生》,照著,中华书局,2022 年11月。
作为纪念钱先生诞辰110周年的文本,王先生此卷有很多新材料新观点,尤其对宋代文学的梳理很有学术价值。惜乎王先生年老易忘,或者文字絮叨,书中资料重复之多,编辑未加审裁,整体品相不免有影响。但是本年度最有学术影响的钱学著作无疑。
2《钱锺书的性格》,范旭仑著,东方出版中心,2022 年5月。
3《晚年钱锺书》,钱之俊著,北岳文艺出版社,2022 年4月。
钱兄近年来的钱学研究颇为具眼,也多新见。此卷对钱先生生平研究有补白价值。
4《堠山钱氏丹桂堂家谱》。私人,复刻本。
燕露春唐总牵线,宁波家割爱复刻。钱氏家谱中,“默存“为”默成“。有 纪其发现,发”学人Scholar“。
5《随钱锺书一道与古人对话》,程秀全编著,江西教育出版社,2022 年。
6《在中学讲钱学》,杭著,江苏凤凰教育出版社,2022 年。
以上两著为2022 年赠阅而延宕至2022 始读者。两著勾连,具见在中学普及钱学之先遣性。作《在中学讲钱学:与前瞻》一文,发”学人Scholar“。
(二)史学相关
7《宋仁宗:共治时代》,吴钩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年。
8《风雅颂:看得见的大宋文明》,吴钩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年。
9《知宋,写给女儿的大宋历史》,吴钩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年。
10《大宋之变,1063-1086》,赵冬梅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年。
11《宋:现代的拂晓时辰》,吴钩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年。
由于电视剧《清平乐》的带动,宋史研究和 在2022 年成为学术圈中的一个小热点,连带着也把吴钩带火了。呼应照先生的宋代文学研究,“北宋“文史的系统化研究和学习算是开了一个小头。然,吴钩的”说宋“究竟该怎样评判?姑存此问。
12《小历史与大历史:区域史的理念、和实践》,三联书店,2010年。
大学历史系教授赵世瑜系列史学研究作品之一。赵先生为成都人,是2022 年更好的发现与遇见,启发受教之处颇多,基于历史、尤其是区域史的文学批评理路大抵 于此。其余诸作不一一列举。
13《美的历程》李泽厚著,三联书店,2022 年第30次印刷。
补课阅读之一。
14《从大都到上都:在古道上重新发现中国》,罗新著作,新星出版社,2022 年。
历史地理学之小切口,发现元朝的散文化写作,从中发现历史地理学的论。
15《钓鱼城》,赵晓梦著,中国青年出版社,2022 年。
长诗中的注释部分颇具史学气质。有评论《诗的灵动与史的厚重》论及。
(三)文学评论
16《赋学讲演录》(二编),许结讲述,王思豪记录,大学出版社,2022 年。
许先生的赋学讲座体大虑深,一时无俩,啃得很慢,深有启发,
17《与我》,王安忆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年。
18《课堂》,王安忆著,文学出版社,2022 年。
从《家的十三堂课》开始,王安忆在复旦大学的写作课,渐渐由校园内影响到校园外。她从自我经验出发,将我的经验提升为写作的共同经验,国内写作课的一姐无疑。
19《的越界》,刘剑梅著,天地出版社,2022 年。
新锐文学评论家,将门虎女,中西视野,高屋建瓴。“女性写作”一章开我眼界。
20《内心活动》,南非:库切著,浙江文艺出版社,2022 年。
补课的一种。以闻名的文学评论家,库切是当今世界文坛的另类人物,也是文学评论界不能忽视的人物。“从作家经历和经验角度进入其作品的思想和、背景”的笔法大受启发。
21《散文说》,著,江苏文艺出版社,2013年。
出差的收获。写散文, 散文,这本《散文说》可以算是一本很好的参考书。
(四)长篇
22《人,或所有的士兵》,邓一光著,四川出版社,2022 年。
最近十年间看到更好的之一,茅盾文学奖最有力的竞争作品。写“荐读“一篇《谁都不愿沉入永恒的黑暗》。
23《战争哀歌》,越南,保宁著,夏露译,湖南文艺出版社,2022 年。
杨虎兄推荐阅读,认识战争之一种,也是认识越南文学之特别一种。与《川》有互阐的历史意义。写《川与战争哀歌的历史互阐》一文。
24《两京十五日》,马伯庸著作,湖南文艺出版社,2022 年。
从史料中仅有数句的记录中出来的长篇历史,再一次见识了马伯庸的想象和编织功夫。
25《烟火漫卷》,迟子建著,文学出版社,2022 年。
不及前作《群山之巅》。感觉作家从生养的母地进入大城市后,就会丢掉很多宝贵的东西。但迟子建值得 。
26《拼图游戏》,林小染著,联合出版公司,2022 年。
写《赞歌与谏词》一文推荐。此标题拟作2022文学评论集之书名。
27《我看日出得地方,我在夜里说话》,马平著,四川出版社,2022 年。
两个中篇,蝴蝶扣设计,因此也可以作为长篇读。在文学刊物上发表时已。写书评一篇《“底层写作”得尺度与态度》发川观。
28《声音史》,罗伟章著,十月文艺出版社,2022 年。
29《寂静史》,罗伟章著,长江文艺出版社,2022 年。
补课性阅读。文学的纯洁性而言,“声音”比“寂静”好,文学的技巧性而言,“寂静”比“声音”好。罗伟章的写作值得 。
30《天下父母》,袁远著,《月报》( 版)2022 年9、10月刊。
《亲仇》之后,袁远的第二部长篇。写万字评论《与时间中的天下父母——基于齐泽克的哲学思想和王安忆的文学理论》,待刊。
31《惊蛰》,杜阳林著,《十月》长篇专号,2022 年12月刊。
川北农村少年的成长史,一代人的苦难记忆。如何评论?思考中。
(五)人物传记
32《掬水月在手——镜中的叶嘉莹》,行人文化,活字文化编著,四川出版社,2022 年。
叶嘉莹在2022 年成为一个现象,“弱德之美“成为2022 年的文学热词之一,广受 。去看了同名纪录片,写《叶嘉莹的弱德之美再阐释》发《书屋》,待刊。
33《我见陈道明——用角色与观众》,赵琨著,联合出版公司,2022 年。
新锐、才俊赵琨兄的表演艺术研析之作,深得传主陈道明肯定。写《从“我见“”主见“到”共见“”高见“》一文,发封面。
(六)工作审读
34《古书中得成都》,林赶秋著,成都时代出版社,2022 年11月。
写《祖鞭先著与社酒先尝》书评,发《四川报》以推荐。
35《走马锦城西》,黄勇著,成都时代出版社,2022 年。
写《风景的历史与历史的风景》一文,发封面。
36《寻绣记》,张书林著,成都时代出版社,2022 年。
因之认识才女张书林及其人生,并夤缘编辑其新长篇《白日梦》,是为“时代新锐”首部作品。顺带说一句,《白日梦》绝对是2022 年绝对值得期待的文学作品。
37《漂木》,泽波著,成都时代出版社,2022 年。
森林工人题材,是否可以归入类型呢?计划写作书评《漂木:类型的分野与合流》。时间啊,抓狂!
二、 写作
择其要者,不一一列举。
1《青山流水读书声》,杭州出版社,2022 年9月。
2022 年更大收获之一。疫情中,何妨一下楼,数十种参考书、不知晨昏,个中甘苦自知。谢谢媒体的 和朋友们的批评,不一一。
2《张栻:从绵竹少年到一代儒宗》,《四川日报》,2022 年8月7日。
2022 年的另一个收获是,借第二批四川历史名人公布之东风,系统学习研究张栻其人及其著作,成此万字散文。
3《过巴中白坪村》及《中夜不寐续凌晨诗意并遣孤怀二十句》两诗,发《草堂》2022 年第7卷“子美逸风”。
4《泪满家山百战场——乔大壮的山城岁月》,发《书屋》2022 年第6期。
5《乱世中的》,发《中华读书报》2022 年3月4日11版。
6《没有一瓶,焉得如海》,发《生活周刊》2022 年11月1日08版。
7《副院长钱锺书》,发《华西都市报》2022 年7月29日“
木姓 木氏家谱 木姓起源 木姓名人 木姓的来源 木姓简介
本文2023-11-11 17:15:48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4591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