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氏家谱字辈
1、河南蔡氏族谱字辈:
河南新洪路蔡氏字辈:“真首以元单仲大仁一伯廷应明世维刚常邦家自吉祥诗书开后序礼乐迪前光式谷端蒙养传箴守义方俭勤垂令范忠孝袭余芳嘉植培兰桂成才作栋梁德言功并立才学识兼长建树宏经济贻谋重显扬象贤朝克肖嗣服卜浸昌”。
河南郑州蔡氏字辈:“天地义春长,文言武贵昌,金玉云风虎,家国殿庭堂”。
河南罗山县子路镇蔡氏字辈:“长春福为广,国家兴乃昌”。 江苏蔡氏族谱字辈。
2、 江苏旸坞蔡氏字辈:“世伯日克七念万丈昌能亮性彦诚国于卿士至维明汝一元复始振其家声聿为邦瑞宽厚贤良保宗贵长”。 江苏无锡信派字辈:“世伯日克七念万丈昌能亮性彦诚国于卿士善奕光”。
江苏宿迁蔡氏字辈:“庚楼蔡”,“若丕家声崇效敦同以广宗统德化培中光昭世守佑启有功永绍懿训宪章修明尊承先业勤达昌宏利国安邦”。
江苏宿迁蔡氏字辈:“兵马蔡”,“鼎献曰良以兹聿长克绍祖则之子惟将作善集庆家乃其昌勖尔敬承事业用光泽衍恒康声德震广佑峰祥瑞相国裕强”。
江苏宿迁蔡氏字辈:“牌坊蔡”,“云国绍士毓珽永景孝思才兆宏万志欲光大修先培德承绪延泰敬伦恒长”。
江苏宿迁蔡氏字辈:“小河蔡”,“修佩才运士维守先培囗心田锡福万年雨泉汇河承尚英贤文武兴盛书香馀传”。
江苏盱眙蔡氏字辈:“连汉立传中厚”。 江苏南京蔡氏字辈:“庆廷广远德登高望崇明”。
江苏南京蔡氏字辈:“昌志德”。 江苏盐城蔡氏字辈:“九步文昌永”。
3、 山东蔡氏族谱字辈:
山东枣庄蔡氏字辈:“以邦赓法宪敦敬可承先世增祥继延政清国永灿忠厚传家远林秀蔚华天”。
山东省临沂市 荣长恒德明,永纪振家兴,翔文存田广,玉是秀春成。
山东省菏泽市曹县桃源镇 清嘉庆二年修,由蔡延记作谱序,家谱记载:“蔡氏始祖明永乐年间由山西洪洞县迁河南祥府县,又移仪封县(仪封县:下。金属东明县,金末于黄陵渡置仪封县,改属睢州。)
从十七世起昭穆:常之希化普,尚成广治勤,本自昭金锡,乃尔庆锦鸿,安修同延世,钦宪建家祥。
4、浙江蔡氏族谱字辈:
浙江温州平阳县 昭穆:文国世邦、君如汉昌、万年修业、卓致丹青、诗书化雨、规章箴训、尧禹哲理、晋楚桓中、孟儒津智、鹏程远展、飞奂至举、俊侠式弘、星范亚祯、仕胥品重、任民咨仪、少巨向前。
恒奉汝伦、泽俞勉俭、滋润实甫、沛聿充满、泰岳崇伟、先玄佑基、彦然煌亮、连涵普造、欣观商格、适怡欢乐、居安旭宇、浩序济阳。
5、浙江黄岩锦川 浙江黄岩锦川洛阳堂:
昭穆:子朝秉维崇明良,承平交泰启永昌;康保咸熙恒大有,诗书理达可安邦。
续辈:钦学时夫若曰贤,必振家声士培宣,显国文章宜法祖,道隆孔孟绍开天。
浙江黄岩蔡氏字辈:
祖傅讳行:“均定宝国建翘 勉允圣止志原 全功孙如光嗣 智庆守宗世子”。
字行:“郎孝凤海克敬 从公景仲季淑 叔伯安世君彦 元庭贵德舜钦”。
续衍讳行:“子朝秉维崇明良 承平交泰启永昌 康保咸熙恒大有 诗书礼达可安邦”。
字行:“钦学时夫若曰贤 必振家声士陪宣 显国文章宣法祖 道隆孔孟绍开天”。
浙江龙泉蔡氏字辈:“良廷圣志士,盛世起文人,道学承先德,功纯(勋)建大(业)勋”。
6、 安徽蔡氏族谱字辈:
安徽宣城蔡氏字辈:“百世其昌文章道德”。
安徽合肥蔡氏字辈:“邦家有庆 继善传心 学遵经训 立观其成 崇仁尚义 锐志富强 群安华泰 英杰荣光”。
安徽无为蔡氏字辈:“洪武多孝顺加德必昌盛”。
安徽蚌埠蔡氏字辈:“文长仕为德”。
安徽五河蔡家湖蔡氏字辈:“洪金道之汉兴”。
安徽淮南蔡氏字辈:“秉初传瑞兆 福继西宏昌”。
安徽巢湖居巢槐林(青墩嘴)蔡氏字辈:“秉忠为国立(义)孝传家硕德渊远百世荣华”。
安徽巢湖蔡氏字辈:“克昌其业永振佳邦”。
7、辽宁蔡氏族谱字辈:
辽宁昌图蔡氏字辈:“ 宝万国继春柯成百世昌”。
8、福建蔡氏族谱字辈:
名派:“惟学大道亦代子元士尚志由义行仁(记)想分支自济阳披来谱系重馨香燕翼贻谋争共仰子(后)孙(昆)瓜瓞喜绵长”;
字派:“弘于善可传后世□修祖武(德)忠孝居心宜勉继代有贤能知本斯敦道敬宗在裕昌万枝皆茂盛天与庆同春”。
福建尤溪桂峰蔡氏字辈:
名派:“肇宜行序念笃同宗清正自持温和可珍宣华恒衍祚”;
字派:“尧仁舜哲禹鼎商铭秀习大书健兼尚策敦敬则延熙”。
福建石狮蔡氏辈序:“洪德奕世种孝友敦宗本修业绵祖泽公候伯卿仕”。
福建大宇蔡氏字辈:“一用士玉君国成家宗祖传守子孙式光伯仲昭烈孝友忠贞创垂功伟大启迪知深长云眜承远泽奕世庆其昌”。
福建美林蔡氏字辈:“仰思乔日迪 仁义礼智信 纲常皆克己 奕世少通卿”。
福建漳州漳浦蔡府 昭穆:六宗一而祚衍长,本行修则英华发,有确真实敦孝敬 ,幸人讲让达家邦。
福建漳州漳浦霞昙 昭穆:因国乔松居撇日,明月绿行笋参天。
福建漳州漳浦六鳌 昭穆:慈孟华则汉世立君统,孝恩达而清代发家声。
福建漳州漳浦车田 始祖蔡元泰(十八--三十五世)昭穆:元成仲继君德明奇保,长永士志勤修振家声。
福建石狮市宝盖镇塘边村 昭穆:洪德奕世种,孝友敦宗本,修业绵祖泽,公候伯卿仕。
福建福州长乐市龙角 以襄公为始祖,甸、揆、甫、大、时、惕、鸣、光、文、伯、仲、叔、孟、季(1至15世未有统一学名、冠字)。16-27世学名,惟、学、大、道、亦、代、子、元、士、尚、志、 由 。 16-27世冠字,弘 于、善、可、传、厚、世、聿、修、祖、武或德、忠 。
28-37世学名,义、行、记或仁、想、分、支、自、济、阳、披、来、谱、系、重、馨 。 28-37世冠字,孝、居、心、宜、勉、继、代、有、贤、能、知、本、斯、敦、道 。 43-52世学名,香、燕、翼、贻、谋、争、共、仰、子或后、孙或昆 。
43-52世冠字,敬、宗、在、裕、昌、万、枝、皆、茂、盛 。53-57世学名,瓜、瓞、喜、绵、长 。 53-57世冠字,天、与、庆、同、春。
福建省三明市尤溪县洋中镇桂峰村 尤溪桂峰历史悠久,自北宋名臣蔡襄之九世孙蔡长于宋淳祐七年(1247)肇基以来,迄今已有750多年了。襄—旬—傅—枢—顒—諲—农—煌—长。谱中记载:襄公六世孙(諲公),宋钦宗时(1126年)因避族相京卞之祸。
自莆迁尤住十七都樟溪白叶黄坑口,生子三,分天、地、人三房。而肇基桂峰的是諲公的四世孙—长公,谱中记曰:长公,行三十,宋理宗淳佑七年丁未(1247年)由三石井头湾肇基桂岭,为桂岭(即现称桂峰)之始祖。
清康熙壬子取-第19--26世名派:肇、宜、行、序、念、笃、同、宗。第19--26世字派:尧、仁、舜、哲、禹、鼎、商、铭。嘉庆间续取-第25--32世名派:清、正、自、持、温、和、可、珍。第25--32世字派:秀、习、大、书、健、兼、尚、策。
光绪甲申续取-第31--35世名派:宣、华、恒、衍、祚。第31--35世字派:敦、敬、则、延、熙。
福建省大宇 大宇蔡氏约于明朝万历二年(西元1574年),由安溪县溪内乡徙居大宇,距今已430年。有据可查者于光绪戊寅年(西元1878年)曾修族谱一次,但谱残缺不全,且相距三百零三年,发现不少谬误。民国乙亥年(西元1935年)重修,时间相隔58年。1995年,大宇蔡氏各房柱自续房谱,
相距刚好六十年。大宇蔡氏的昭穆各十六字,自三世起 下列为"昭"即辈序:一用士玉 君国成家 宗祖传守 子孙式光。下列为"穆"即"字"或"号":伯仲昭烈 孝友忠贞 敦仁为美 明德推馨 。
民国乙亥年新编昭穆如下,前十六字为昭(辈序)后十六字为穆,即"字"或"号" 。昭穆:创垂功伟大,启迪知深长,云眜承远泽,奕世庆其昌,骏业鸿基建,诗书礼义兴,贤才膺盛选,龙凤绍英声。
四川蔡氏族谱字辈:
四川内江蔡氏字辈:“俸承维应甲金廷子万文济阳肇先声汝安尔修其”。
四川广安蔡氏字辈:“任天大洪中文广齐民心万年永兴隆”。
四川广元蔡氏字辈:“万春然自远培德恩光载”。
四川乐山蔡氏字辈:“贵洪文培德孝”。
四川巴中蔡氏字辈:“世光明远大 能以永兴长 君正登隆泽 昌中应汝扬”。
四川平昌浪楼蔡氏字辈:中、文、学、唯、思、贵、万、载、如、意、兴、轩、庭
9、广东蔡氏族谱字辈:
广东罗定蔡氏字辈:“世伯日克 七念万丈 昌能亮性 彦诚国于 卿士善奕”。
广东揭西蔡氏字辈:“始基贵鸟山朝天守蔡联正宗彝纪定振兴家美传高明常眷佑博厚永生全燕翼诒谋远缵成奕世贤”。
广东潮安蔡氏字辈:“侯都建豫上 郡望开济阳 抵德昭眷佑 博厚繁生绵 宗支源流远 衍派世泽长 北基桂馥茂 南国兰腾芳 燕羽贻谋裕 诗书启秀贤 历朝文武盛 致仕赞忠良 科学光华夏 政绩显万安 敦睦循祖训 孝廉相继传 立志创伟业 奋发竞自强 承先应溯本 奕代兆征祥”。
广东饶平蔡氏字辈:“逢元吉起 万世垂芳 瑶林叶茂 玉树森香 教家礼仪 华国文章 体全用佝 实大声扬 惟邦之庆 于祖有光 衍传至是 继序为良”。
广东梅州蔡氏字辈:“军世勤明昌仁天大红中文光齐明兴万年永兴隆”。
广东廉江蔡氏字辈:“金木水火土”。
广东湛江蔡氏字辈:“世毓其开汝如”。
广东鹤山 广东鹤山三堡始祖尚举公。广东惠州永安五斗租村(现属紫金县青溪镇青水村五斗小组),由惠州长乐(今五华)横坡小都始祖至尚举公,分十二世列祖考。碑内名字系尚举公妣黄氏所生十三世祖正祥公。先住惠州永安五斗租西元1660年间,移居新会鬼叫长沙。
再于1690年间,移入鹤山三堡洞老村。西元1723年,迁到瓦瑶排村,开基始祖。 昭穆:尚正郁文良作兆, 维时立业振家声。
广东惠东县多祝镇 福粤公第十八世馥友公在惠东县多祝镇内东片开基。昭穆:馥、辉、发、裕、锡、济、植、炳、尧、铨、洵、果、照、培、钢、泽、树、炫、坚。
广东省河源市埔前镇陂角村洞鸿宝岭 福粤公第十九世守为公开基。昭穆:守道文仕康,瑞廷怀干家,国春德茂,奕世向荣华,文武登豪杰,朝楚史卿纲。
广东省东莞市樟木头官仓村 福粤公第十九世东湖公、石山公挈眷石山公、阳吾诸第的子孙由河婆迁移东莞市樟木头官仓村。绵基公脉系辈序续编:系统肇姬周,先芬孰比牟,西山崇理学,东士庆封侯,蕃衍逾千派,云仍遍五洲,人文长蔚起,万冀介洪麻。
广东省梅县南口镇车陂村 福粤公第十世伯礼公字派。昭穆:十世伯礼宝纯居、刚轩应促及台居,复润联文奕仕派、各支各取便攸分。
广东省揭西县河婆镇 福粤公第十五世绵基公派下字辈。昭穆:始基贵鸟山,朝天守蔡联,正宗彝纪定,振兴家美传,高明常眷佑,博厚永生全,燕翼诒谋远,缵成奕世贤
广东省大埔县洲瑞镇赤水村 福粤公第十五世质静公派辈序。(大埔洲瑞赤水肇贻堂)从第三世昭穆:攀永奇昭,允宜超先。望于斯时,俊秀书开。赞囊熙朝,章业鸿勋。芳微济美,显扬宗亲。
广东省丰顺县汤坑田心 昭穆:念大伯千从玉良日元国立沐君恩诗书传家礼义贤朝迁备用在皇都安定世近帝王。
广东清远 昭穆:志成立安邦,永锡祖汝常,昌大启文明,长发裕其祥。
广东省潮安县凤塘镇湖美村 ,外世诗:状元名声,扬于中国,当年秉政,宣昭异域, 旌别得宜,朝野咸服,惟格君心,润授天禄, 积善余庆,敦厚载福,教诲尔详,似此色谷。
内世诗:学仕政绩,广大端方,维香钦宗,泽远世昌, 仁存利志,义迪吉康,勋犹着美,和顺致祥, 财增贤哲,秀旭骏良,述事继志,更耀前光。
新 诗:侯都建豫上,郡望开济阳。袛德昭眷佑,博厚繁生绵。宗支源流远,衍派世泽长。北基桂馥茂,南国兰腾芳。燕羽贻谋裕,诗书启秀贤。历朝文武盛,致仕赞忠良。科学光华夏,政绩显万安。敦睦循祖训,孝廉相继传。立志创伟业,奋发竞自强。承先应溯本,奕代兆征祥。
广东蔡氏一支字辈:“天开景光”。
广东蔡氏一支字辈:“诗书传家礼仪贤”。
根据《姓氏考略》上的记载,周文王的第十四子蔡叔度生了蔡仲胡,受封于蔡国,子孙以国为氏,称为蔡氏。晋国有蔡墨,秦朝有丞相蔡泽,望族出于济阳。蔡姓与祭姓古代通用,都是以国为氏的姓氏。
根据《元和姓纂》上的记载,周文王的儿子蔡叔度死后,他的儿子叫胡,继承父亲的封号,就是蔡仲,他的后代就以蔡为氏。而明代的《华亭蔡氏新谱序》记载得更详细,蔡姓的祖先出于周文王,他就是蔡叔度,周武王的同母弟。
因为武庚之乱被迁,他的儿子胡,因为贤能,被周公举为鲁卿士,又将他封之于蔡,任尚书之职。蔡氏得姓初期,主要繁衍于河南省的上蔡县一带,传到蔡平侯的时候,其地被楚国所夺,族众就随着平王东迁,被改封于现在的河南省新蔡县,到了昭侯之时,楚国又将蔡国赶到下蔡。
也就是现在安徽省凤台县的地方,他们对楚国一让再让,然而最后还是被楚国所灭。望族居于济阳郡,就是现在的山东定陶县西北一带,另一说是河南兰封县境内。
扩展资料:
蔡姓,中华姓氏之一,是一个典型的多民族、多源流姓氏,主要源自姬姓、姞姓及少数民族改姓。西周时期的蔡仲为蔡姓始祖。
蔡姓在宋版《百家 姓》中位列第155位。截至2013年,当代蔡姓总人口达到552万,约占全国总人口的046%,人口总数在中国姓氏中位列第44位。蔡姓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广东、浙江、江苏三省,全国形成了东南沿海地区高比率的蔡姓区域。
历史发展:
1、出自姬姓。为周文王姬昌的的后裔,以国为氏。 武王灭商后,封其五弟叔度于蔡,史称蔡叔度。 周成王时,改封蔡叔度之子蔡仲于蔡,新蔡国在河南的上蔡县。楚灭蔡后,国人以国为姓,散居各地。
2、源自姞姓。出自黄帝支裔姞姓封地,属于以封邑名称为氏。 姞姓是黄帝的直系后裔,在尧舜夏时期,姞姓所属的燕、阚、尹、蔡、鲁等氏族分布于渭河流域,沿黄河向西到豫东和豫西一带。 蔡系姞姓的支系,在部落中担任祭祀的职责,具有很高的地位。蔡、祭二字古代通用,故蔡出自祭。
3、源自少数民族。蔡姓中流入外族血液的事件,主要发生于宋朝以后,金国的女真人乌林答姓族后来全部改为汉姓蔡,清朝满洲八旗姓蔡佳氏、乌灵阿氏、萨玛喇氏等后来也全部改为汉姓蔡。这些外族在与汉族长期混居后逐渐同化为北方汉族的蔡姓,兴盛于东北地区。
贵州和广西的少数民族中的蔡姓有很大一部分被同化为南方汉族,主要发生于明清之际。
参考资料:
一、 姓氏源流
谭姓来源有三:
1、 出自姒姓。相传尧时中原洪水泛滥,尧派鲧治水,鲧采用堵的方法,结果失败了。递舜即位后任用鲧的儿子禹治水。据说鲧的妻子梦食薏苡,醒来后有了身孕,生下了禹。禹治水成功后,舜赐姒姓于禹。周初大封诸侯时,姒姓的一支被封于谭国(今山东省章丘县西),爵位为子。谭国国势一直不盛,不久就沦为齐国的附庸。到了春秋初期,齐桓公称霸诸侯,于周庄王四年(公元前683年)吞并了谭国。谭国国君之子逃亡到莒国(今山东莒县)。而留在故国的子孙就以国为氏,称谭氏,史称谭氏正宗,是为山东谭氏。
2、 出自古代西南少数民族。据《万姓统谱》的考证,巴南(今云南、贵州一带)六姓有谭氏,自称盘古的后代,望出弘农,是为云南、贵州谭氏。
3、 谈氏有避讳改姓谭氏。又据《万姓统谱》所载,谭氏有避仇去言旁为覃,今岭南(泛指五岭之南,大致相当今广广西大部分地区。
二、 迁徙分布 谭氏起源于山东。汉代巴南(今川东、鄂西南部)少数民族中也有谭姓。巴南谭氏有可能是谭国遗民逃到巴南,融入当地民族形成的。谭氏早期主要在山东省境内繁衍发展,后因战乱、自然灾害、官职调迁等原因离开故土,向各地迁徙。汉代时,谭氏已分布于河南、山西等地。南北朝时谭氏开始迁入广东,唐末时迁入江西。五代时,福建泉州人谭峭在嵩山从事辟谷养气炼丹之术。他提出要“均其食”,幻想一种“无亲、无疏、无爱、无恶”的“太和”社会。从宋代起,谭姓人物渐多见于史册,分布地更广,集中于江南地区、江苏、浙江、安徽及湖南、湖北、四川等地。大约从清代开始,闽、粤谭氏部分族人迁徙至东南亚,侨民于新加坡等国。
三、 郡望堂号
堂号 “善断堂”:唐宪宗时候,谭忠为燕的牙将,受燕的派遣出使魏。恰恰这时朝廷派大军越过魏国去伐赵。魏牧田季安要兴兵,谭忠说:“不可!如果兴兵,就是对抗朝廷,魏的罪就大了。”季安采纳了他的话,按兵不动。谭忠又说服燕牧刘济出兵帮朝廷伐赵,连克赵城饶阳、束鹿。魏和燕都受到朝廷表彰,大家都佩服谭忠善断。另外还有“济南”、“弘农”等堂号。
郡望
济阳郡:晋惠帝时分陈留置郡,治所在洛阳。相当于今河南兰考东境、山东东明南境。
齐郡:西汉时改临淄郡置郡,治所在临淄(今属淄博市)。相当于今山东淄博市和益都、广饶、临朐等县地。
弘农郡:西汉元鼎四年(公元前113年)置郡。置所在弘农(今河南灵宝北)。相当于今河南以南,宜阳以西的洛、伊、浙川等流域和陕西洛水、杜川河上游、丹江流域。
四、 家乘谱牒
江苏:武进毗陵缸巷谭氏宗谱
浙江:萧山萧邑谭氏宗谱十二卷、嘉兴谭氏宗谱十卷、嘉兴谭氏家乘十卷首一卷
湖北:新洲谭氏宗谱四卷
江西:南丰谭氏续修族谱二十卷首一卷
湖南:长沙谭氏续修族谱二十卷、宁乡谭氏族谱十卷、宁乡谭氏家谱二十五卷、攸县泽田谭氏七修族谱二十二部、茶陵谭氏续修支谱六卷、湘潭湘西谭氏六升堂支谱十六卷、湘潭学前谭氏三修支谱十一卷首一卷、湘潭学前谭氏三修支谱十五卷、湘潭中湘段西塘谭氏续修支谱六卷、湘潭谭氏家谱十六卷、湘潭涧子塘谭氏七修族谱十六卷、湘潭中湘谭氏续修族谱七卷、湘潭青山谭氏五修族谱三十二卷、湘乡湘西七星桥谭氏族谱七卷首四卷、湘潭湘西谭氏四修族谱十卷、湘乡田乐堂谭氏族谱(卷数不清)
地区不明:望仙谭氏宗谱(卷数不清)、谭氏族谱不分卷、仁源谭氏续修支谱不分卷、富溪谭氏族谱残不分卷、天河谭万庄长房系谱不分卷
五、 历史名人
谭嗣同(1865-1898):改良派政治家、思想家,湖南浏阳人,其父为巡抚。他曾游历西北、东南各省。甲午战争后,愤中国积弱不堪,在浏阳倡立学社。1896年入资为候初知府,在南京候缺,著《仁学》成稿。1897年,协助湖南巡抚陈宝箴、按察使黄遵宪等设立时务学堂,筹办内河轮船、开矿、修铁路等新政。次年又倡设南学会,办《湘报》,宣传变法。八月以徐致靖荐,被征入京,任四品衔军机章京,参与戊戌变法。九月政变发生,与林旭、杨锐、刘光第、杨深秀、康广仁等同时遇害,史称“戊戌六君子”。著作编入《谭嗣同全集》。
谭绍光:太平天国慕王,广西桂平人,1855年1月参加金田起义,英勇善战,1860年因破江南大营和攻克苏杭有功,被封为慕王。1862年率军围攻上海,打败英法联军、华尔洋枪队,后又转战太仓、昆山,屡创敌军。1863年在苏州被叛徒刺死。
谭纶:明代抗倭名将,江西宜黄人,嘉靖进士,初任台州(今浙江临海)制服,练兵抗倭。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巡抚福建,率戚继光、俞大猷等平定境内倭寇。隆庆元年(1567年)总督蓟辽,与戚继光训练部队,加强北方防务。他官至兵部尚书,太子太保,主持兵事三十余年,与戚继光共事齐名,号称“谭戚”。
谭元春:文学家,湖广竟陵(今湖北天门)人,与钟惺同为“竟陵派”创始者。论文强调性灵,提倡幽深孤峭的风格。主有《谭有夏合集》。
谭夫吾:战国时期人物,曾以无比崇高的言行而名垂青史。
参考资料:
1,茶陵鹤湖谭氏始祖:谭可奕
家族字辈:士多忠良家传孝友,报国全城延和积厚,彝伦攸叙嘉猷是守,聿昭明德垂之永久。
2,茶陵石牀谭氏始祖:谭世勣
家族字辈:启永绍士,谭世之作,斯文相传,其兆可卜,上光宗祖,太振家学,孝友行修,书策信笃,敦敏思勤,防检由约,仰维德范,敬慎亲睦。
3,茶陵岱塘谭氏 始祖:谭可奕
家族字辈:仁义之家,三俊日选,德本传经,猷能耀典,先绪是承,继嗣益勉,祉集祥迎,云仍通显。
4,衡山烧田谭氏 始祖:谭可奕
家族字辈:必法冠允明端,学世大光尚,毓秀芝兰聚,家承祖泽长,祥开衡岳远,忠孝裕贤良,雅昶晖常煦,怡和福自昌,清廉守正道,国泰寿宁康。
5,隆回福田谭氏 始祖:谭良进
家族字辈:良才国龙志,景秀添文永,昌隆世代兴,仁能忠有德,克绍显宗承。作善家声振,多贤理道明,诗书传教泽,守纪兆升平,育建宏先绪,贻谋裕后昆,英华光伟业。
-谭姓
一、谭字的基本字义
谭tán
1、同“谈”。
2、姓。
二、谭字结构是左右结构,偏旁部首是讠,总笔画是14画。
三、谭字的组词有讥谭 谭艺 尊谭 美谭 谭吐 鸟谭 静谭 参谭 谭宴 谭说 善谭 高谭逸谭 夸谭等。
四、谭字的笔顺图是
扩展资料相关组词解析
1、谭艺
[tán yì]
谈论文章。
2、谭吐
[tán tǔ]
指说话时的措词和态度。
3、鸟谭
[niǎo tán]
形容说话如鸟鸣,难懂。
4、玄谭
[xuán tán]
玄谈。指以道家或道教为内容的谈论。
5、谭柄
[tán bǐng]
古人清谈时所执的拂尘。
一、 姓氏源流
谭姓来源有三:
1、 出自姒姓。相传尧时中原洪水泛滥,尧派鲧治水,鲧采用堵的方法,结果失败了。递舜即位后任用鲧的儿子禹治水。据说鲧的妻子梦食薏苡,醒来后有了身孕,生下了禹。禹治水成功后,舜赐姒姓于禹。周初大封诸侯时,姒姓的一支被封于谭国(今山东省章丘县西),爵位为子。谭国国势一直不盛,不久就沦为齐国的附庸。到了春秋初期,齐桓公称霸诸侯,于周庄王四年(公元前683年)吞并了谭国。谭国国君之子逃亡到莒国(今山东莒县)。而留在故国的子孙就以国为氏,称谭氏,史称谭氏正宗,是为山东谭氏。
2、 出自古代西南少数民族。据《万姓统谱》的考证,巴南(今云南、贵州一带)六姓有谭氏,自称盘古的后代,望出弘农,是为云南、贵州谭氏。
3、 谈氏有避讳改姓谭氏。又据《万姓统谱》所载,谭氏有避仇去言旁为覃,今岭南(泛指五岭之南,大致相当今广广西大部分地区。
二、 迁徙分布 谭氏起源于山东。汉代巴南(今川东、鄂西南部)少数民族中也有谭姓。巴南谭氏有可能是谭国遗民逃到巴南,融入当地民族形成的。谭氏早期主要在山东省境内繁衍发展,后因战乱、自然灾害、官职调迁等原因离开故土,向各地迁徙。汉代时,谭氏已分布于河南、山西等地。南北朝时谭氏开始迁入广东,唐末时迁入江西。五代时,福建泉州人谭峭在嵩山从事辟谷养气炼丹之术。他提出要“均其食”,幻想一种“无亲、无疏、无爱、无恶”的“太和”社会。从宋代起,谭姓人物渐多见于史册,分布地更广,集中于江南地区、江苏、浙江、安徽及湖南、湖北、四川等地。大约从清代开始,闽、粤谭氏部分族人迁徙至东南亚,侨民于新加坡等国。
三、 郡望堂号
堂号 “善断堂”:唐宪宗时候,谭忠为燕的牙将,受燕的派遣出使魏。恰恰这时朝廷派大军越过魏国去伐赵。魏牧田季安要兴兵,谭忠说:“不可!如果兴兵,就是对抗朝廷,魏的罪就大了。”季安采纳了他的话,按兵不动。谭忠又说服燕牧刘济出兵帮朝廷伐赵,连克赵城饶阳、束鹿。魏和燕都受到朝廷表彰,大家都佩服谭忠善断。另外还有“济南”、“弘农”等堂号。
郡望
济阳郡:晋惠帝时分陈留置郡,治所在洛阳。相当于今河南兰考东境、山东东明南境。
齐郡:西汉时改临淄郡置郡,治所在临淄(今属淄博市)。相当于今山东淄博市和益都、广饶、临朐等县地。
弘农郡:西汉元鼎四年(公元前113年)置郡。置所在弘农(今河南灵宝北)。相当于今河南以南,宜阳以西的洛、伊、浙川等流域和陕西洛水、杜川河上游、丹江流域。
四、 家乘谱牒
江苏:武进毗陵缸巷谭氏宗谱
浙江:萧山萧邑谭氏宗谱十二卷、嘉兴谭氏宗谱十卷、嘉兴谭氏家乘十卷首一卷
湖北:新洲谭氏宗谱四卷
江西:南丰谭氏续修族谱二十卷首一卷
湖南:长沙谭氏续修族谱二十卷、宁乡谭氏族谱十卷、宁乡谭氏家谱二十五卷、攸县泽田谭氏七修族谱二十二部、茶陵谭氏续修支谱六卷、湘潭湘西谭氏六升堂支谱十六卷、湘潭学前谭氏三修支谱十一卷首一卷、湘潭学前谭氏三修支谱十五卷、湘潭中湘段西塘谭氏续修支谱六卷、湘潭谭氏家谱十六卷、湘潭涧子塘谭氏七修族谱十六卷、湘潭中湘谭氏续修族谱七卷、湘潭青山谭氏五修族谱三十二卷、湘乡湘西七星桥谭氏族谱七卷首四卷、湘潭湘西谭氏四修族谱十卷、湘乡田乐堂谭氏族谱(卷数不清)
地区不明:望仙谭氏宗谱(卷数不清)、谭氏族谱不分卷、仁源谭氏续修支谱不分卷、富溪谭氏族谱残不分卷、天河谭万庄长房系谱不分卷
五、 历史名人
谭嗣同(1865-1898):改良派政治家、思想家,湖南浏阳人,其父为巡抚。他曾游历西北、东南各省。甲午战争后,愤中国积弱不堪,在浏阳倡立学社。1896年入资为候初知府,在南京候缺,著《仁学》成稿。1897年,协助湖南巡抚陈宝箴、按察使黄遵宪等设立时务学堂,筹办内河轮船、开矿、修铁路等新政。次年又倡设南学会,办《湘报》,宣传变法。八月以徐致靖荐,被征入京,任四品衔军机章京,参与戊戌变法。九月政变发生,与林旭、杨锐、刘光第、杨深秀、康广仁等同时遇害,史称“戊戌六君子”。著作编入《谭嗣同全集》。
谭绍光:太平天国慕王,广西桂平人,1855年1月参加金田起义,英勇善战,1860年因破江南大营和攻克苏杭有功,被封为慕王。1862年率军围攻上海,打败英法联军、华尔洋枪队,后又转战太仓、昆山,屡创敌军。1863年在苏州被叛徒刺死。
谭纶:明代抗倭名将,江西宜黄人,嘉靖进士,初任台州(今浙江临海)制服,练兵抗倭。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巡抚福建,率戚继光、俞大猷等平定境内倭寇。隆庆元年(1567年)总督蓟辽,与戚继光训练部队,加强北方防务。他官至兵部尚书,太子太保,主持兵事三十余年,与戚继光共事齐名,号称“谭戚”。
谭元春:文学家,湖广竟陵(今湖北天门)人,与钟惺同为“竟陵派”创始者。论文强调性灵,提倡幽深孤峭的风格。主有《谭有夏合集》。
谭夫吾:战国时期人物,曾以无比崇高的言行而名垂青史。
一、 姓氏源流
谭姓来源有三:
1、 出自姒姓。相传尧时中原洪水泛滥,尧派鲧治水,鲧采用堵的方法,结果失败了。递舜即位后任用鲧的儿子禹治水。据说鲧的妻子梦食薏苡,醒来后有了身孕,生下了禹。禹治水成功后,舜赐姒姓于禹。周初大封诸侯时,姒姓的一支被封于谭国(今山东省章丘县西),爵位为子。谭国国势一直不盛,不久就沦为齐国的附庸。到了春秋初期,齐桓公称霸诸侯,于周庄王四年(公元前683年)吞并了谭国。谭国国君之子逃亡到莒国(今山东莒县)。而留在故国的子孙就以国为氏,称谭氏,史称谭氏正宗,是为山东谭氏。
2、 出自古代西南少数民族。据《万姓统谱》的考证,巴南(今云南、贵州一带)六姓有谭氏,自称盘古的后代,望出弘农,是为云南、贵州谭氏。
3、 谈氏有避讳改姓谭氏。又据《万姓统谱》所载,谭氏有避仇去言旁为覃,今岭南(泛指五岭之南,大致相当今广广西大部分地区。
二、 迁徙分布 谭氏起源于山东。汉代巴南(今川东、鄂西南部)少数民族中也有谭姓。巴南谭氏有可能是谭国遗民逃到巴南,融入当地民族形成的。谭氏早期主要在山东省境内繁衍发展,后因战乱、自然灾害、官职调迁等原因离开故土,向各地迁徙。汉代时,谭氏已分布于河南、山西等地。南北朝时谭氏开始迁入广东,唐末时迁入江西。五代时,福建泉州人谭峭在嵩山从事辟谷养气炼丹之术。他提出要“均其食”,幻想一种“无亲、无疏、无爱、无恶”的“太和”社会。从宋代起,谭姓人物渐多见于史册,分布地更广,集中于江南地区、江苏、浙江、安徽及湖南、湖北、四川等地。大约从清代开始,闽、粤谭氏部分族人迁徙至东南亚,侨民于新加坡等国。
三、 郡望堂号
堂号 “善断堂”:唐宪宗时候,谭忠为燕的牙将,受燕的派遣出使魏。恰恰这时朝廷派大军越过魏国去伐赵。魏牧田季安要兴兵,谭忠说:“不可!如果兴兵,就是对抗朝廷,魏的罪就大了。”季安采纳了他的话,按兵不动。谭忠又说服燕牧刘济出兵帮朝廷伐赵,连克赵城饶阳、束鹿。魏和燕都受到朝廷表彰,大家都佩服谭忠善断。另外还有“济南”、“弘农”等堂号。
郡望
济阳郡:晋惠帝时分陈留置郡,治所在洛阳。相当于今河南兰考东境、山东东明南境。
齐郡:西汉时改临淄郡置郡,治所在临淄(今属淄博市)。相当于今山东淄博市和益都、广饶、临朐等县地。
弘农郡:西汉元鼎四年(公元前113年)置郡。置所在弘农(今河南灵宝北)。相当于今河南以南,宜阳以西的洛、伊、浙川等流域和陕西洛水、杜川河上游、丹江流域。
四、 家乘谱牒
江苏:武进毗陵缸巷谭氏宗谱
浙江:萧山萧邑谭氏宗谱十二卷、嘉兴谭氏宗谱十卷、嘉兴谭氏家乘十卷首一卷
湖北:新洲谭氏宗谱四卷
江西:南丰谭氏续修族谱二十卷首一卷
湖南:长沙谭氏续修族谱二十卷、宁乡谭氏族谱十卷、宁乡谭氏家谱二十五卷、攸县泽田谭氏七修族谱二十二部、茶陵谭氏续修支谱六卷、湘潭湘西谭氏六升堂支谱十六卷、湘潭学前谭氏三修支谱十一卷首一卷、湘潭学前谭氏三修支谱十五卷、湘潭中湘段西塘谭氏续修支谱六卷、湘潭谭氏家谱十六卷、湘潭涧子塘谭氏七修族谱十六卷、湘潭中湘谭氏续修族谱七卷、湘潭青山谭氏五修族谱三十二卷、湘乡湘西七星桥谭氏族谱七卷首四卷、湘潭湘西谭氏四修族谱十卷、湘乡田乐堂谭氏族谱(卷数不清)
地区不明:望仙谭氏宗谱(卷数不清)、谭氏族谱不分卷、仁源谭氏续修支谱不分卷、富溪谭氏族谱残不分卷、天河谭万庄长房系谱不分卷
五、 历史名人
谭嗣同(1865-1898):改良派政治家、思想家,湖南浏阳人,其父为巡抚。他曾游历西北、东南各省。甲午战争后,愤中国积弱不堪,在浏阳倡立学社。1896年入资为候初知府,在南京候缺,著《仁学》成稿。1897年,协助湖南巡抚陈宝箴、按察使黄遵宪等设立时务学堂,筹办内河轮船、开矿、修铁路等新政。次年又倡设南学会,办《湘报》,宣传变法。八月以徐致靖荐,被征入京,任四品衔军机章京,参与戊戌变法。九月政变发生,与林旭、杨锐、刘光第、杨深秀、康广仁等同时遇害,史称“戊戌六君子”。著作编入《谭嗣同全集》。
谭绍光:太平天国慕王,广西桂平人,1855年1月参加金田起义,英勇善战,1860年因破江南大营和攻克苏杭有功,被封为慕王。1862年率军围攻上海,打败英法联军、华尔洋枪队,后又转战太仓、昆山,屡创敌军。1863年在苏州被叛徒刺死。
谭纶:明代抗倭名将,江西宜黄人,嘉靖进士,初任台州(今浙江临海)制服,练兵抗倭。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巡抚福建,率戚继光、俞大猷等平定境内倭寇。隆庆元年(1567年)总督蓟辽,与戚继光训练部队,加强北方防务。他官至兵部尚书,太子太保,主持兵事三十余年,与戚继光共事齐名,号称“谭戚”。
谭元春:文学家,湖广竟陵(今湖北天门)人,与钟惺同为“竟陵派”创始者。论文强调性灵,提倡幽深孤峭的风格。主有《谭有夏合集》。
谭夫吾:战国时期人物,曾以无比崇高的言行而名垂青史。
参考资料:
1,茶陵鹤湖谭氏始祖:谭可奕
家族字辈:士多忠良家传孝友,报国全城延和积厚,彝伦攸叙嘉猷是守,聿昭明德垂之永久。
2,茶陵石牀谭氏始祖:谭世勣
家族字辈:启永绍士,谭世之作,斯文相传,其兆可卜,上光宗祖,太振家学,孝友行修,书策信笃,敦敏思勤,防检由约,仰维德范,敬慎亲睦。
3,茶陵岱塘谭氏 始祖:谭可奕
家族字辈:仁义之家,三俊日选,德本传经,猷能耀典,先绪是承,继嗣益勉,祉集祥迎,云仍通显。
4,衡山烧田谭氏 始祖:谭可奕
家族字辈:必法冠允明端,学世大光尚,毓秀芝兰聚,家承祖泽长,祥开衡岳远,忠孝裕贤良,雅昶晖常煦,怡和福自昌,清廉守正道,国泰寿宁康。
5,隆回福田谭氏 始祖:谭良进
家族字辈:良才国龙志,景秀添文永,昌隆世代兴,仁能忠有德,克绍显宗承。作善家声振,多贤理道明,诗书传教泽,守纪兆升平,育建宏先绪,贻谋裕后昆,英华光伟业。
-谭姓
1、河南蔡氏族谱字辈:
河南新洪路蔡氏字辈:“真首以元单仲大仁一伯廷应明世维刚常邦家自吉祥诗书开后序礼乐迪前光式谷端蒙养传箴守义方俭勤垂令范忠孝袭余芳嘉植培兰桂成才作栋梁德言功并立才学识兼长建树宏经济贻谋重显扬象贤朝克肖嗣服卜浸昌”。
河南郑州蔡氏字辈:“天地义春长,文言武贵昌,金玉云风虎,家国殿庭堂”。
河南罗山县子路镇蔡氏字辈:“长春福为广,国家兴乃昌”。 江苏蔡氏族谱字辈。
2、 江苏旸坞蔡氏字辈:“世伯日克七念万丈昌能亮性彦诚国于卿士至维明汝一元复始振其家声聿为邦瑞宽厚贤良保宗贵长”。 江苏无锡信派字辈:“世伯日克七念万丈昌能亮性彦诚国于卿士善奕光”。
江苏宿迁蔡氏字辈:“庚楼蔡”,“若丕家声崇效敦同以广宗统德化培中光昭世守佑启有功永绍懿训宪章修明尊承先业勤达昌宏利国安邦”。
江苏宿迁蔡氏字辈:“兵马蔡”,“鼎献曰良以兹聿长克绍祖则之子惟将作善集庆家乃其昌勖尔敬承事业用光泽衍恒康声德震广佑峰祥瑞相国裕强”。
江苏宿迁蔡氏字辈:“牌坊蔡”,“云国绍士毓珽永景孝思才兆宏万志欲光大修先培德承绪延泰敬伦恒长”。
江苏宿迁蔡氏字辈:“小河蔡”,“修佩才运士维守先培囗心田锡福万年雨泉汇河承尚英贤文武兴盛书香馀传”。
江苏盱眙蔡氏字辈:“连汉立传中厚”。 江苏南京蔡氏字辈:“庆廷广远德登高望崇明”。
江苏南京蔡氏字辈:“昌志德”。 江苏盐城蔡氏字辈:“九步文昌永”。
3、 山东蔡氏族谱字辈:
山东枣庄蔡氏字辈:“以邦赓法宪敦敬可承先世增祥继延政清国永灿忠厚传家远林秀蔚华天”。
山东省临沂市 荣长恒德明,永纪振家兴,翔文存田广,玉是秀春成。
山东省菏泽市曹县桃源镇 清嘉庆二年修,由蔡延记作谱序,家谱记载:“蔡氏始祖明永乐年间由山西洪洞县迁河南祥府县,又移仪封县(仪封县:下。金属东明县,金末于黄陵渡置仪封县,改属睢州。)
从十七世起昭穆:常之希化普,尚成广治勤,本自昭金锡,乃尔庆锦鸿,安修同延世,钦宪建家祥。
4、浙江蔡氏族谱字辈:
浙江温州平阳县 昭穆:文国世邦、君如汉昌、万年修业、卓致丹青、诗书化雨、规章箴训、尧禹哲理、晋楚桓中、孟儒津智、鹏程远展、飞奂至举、俊侠式弘、星范亚祯、仕胥品重、任民咨仪、少巨向前。
恒奉汝伦、泽俞勉俭、滋润实甫、沛聿充满、泰岳崇伟、先玄佑基、彦然煌亮、连涵普造、欣观商格、适怡欢乐、居安旭宇、浩序济阳。
5、浙江黄岩锦川 浙江黄岩锦川洛阳堂:
昭穆:子朝秉维崇明良,承平交泰启永昌;康保咸熙恒大有,诗书理达可安邦。
续辈:钦学时夫若曰贤,必振家声士培宣,显国文章宜法祖,道隆孔孟绍开天。
浙江黄岩蔡氏字辈:
祖傅讳行:“均定宝国建翘 勉允圣止志原 全功孙如光嗣 智庆守宗世子”。
字行:“郎孝凤海克敬 从公景仲季淑 叔伯安世君彦 元庭贵德舜钦”。
续衍讳行:“子朝秉维崇明良 承平交泰启永昌 康保咸熙恒大有 诗书礼达可安邦”。
字行:“钦学时夫若曰贤 必振家声士陪宣 显国文章宣法祖 道隆孔孟绍开天”。
浙江龙泉蔡氏字辈:“良廷圣志士,盛世起文人,道学承先德,功纯(勋)建大(业)勋”。
6、 安徽蔡氏族谱字辈:
安徽宣城蔡氏字辈:“百世其昌文章道德”。
安徽合肥蔡氏字辈:“邦家有庆 继善传心 学遵经训 立观其成 崇仁尚义 锐志富强 群安华泰 英杰荣光”。
安徽无为蔡氏字辈:“洪武多孝顺加德必昌盛”。
安徽蚌埠蔡氏字辈:“文长仕为德”。
安徽五河蔡家湖蔡氏字辈:“洪金道之汉兴”。
安徽淮南蔡氏字辈:“秉初传瑞兆 福继西宏昌”。
安徽巢湖居巢槐林(青墩嘴)蔡氏字辈:“秉忠为国立(义)孝传家硕德渊远百世荣华”。
安徽巢湖蔡氏字辈:“克昌其业永振佳邦”。
7、辽宁蔡氏族谱字辈:
辽宁昌图蔡氏字辈:“ 宝万国继春柯成百世昌”。
8、福建蔡氏族谱字辈:
名派:“惟学大道亦代子元士尚志由义行仁(记)想分支自济阳披来谱系重馨香燕翼贻谋争共仰子(后)孙(昆)瓜瓞喜绵长”;
字派:“弘于善可传后世□修祖武(德)忠孝居心宜勉继代有贤能知本斯敦道敬宗在裕昌万枝皆茂盛天与庆同春”。
福建尤溪桂峰蔡氏字辈:
名派:“肇宜行序念笃同宗清正自持温和可珍宣华恒衍祚”;
字派:“尧仁舜哲禹鼎商铭秀习大书健兼尚策敦敬则延熙”。
福建石狮蔡氏辈序:“洪德奕世种孝友敦宗本修业绵祖泽公候伯卿仕”。
福建大宇蔡氏字辈:“一用士玉君国成家宗祖传守子孙式光伯仲昭烈孝友忠贞创垂功伟大启迪知深长云眜承远泽奕世庆其昌”。
福建美林蔡氏字辈:“仰思乔日迪 仁义礼智信 纲常皆克己 奕世少通卿”。
福建漳州漳浦蔡府 昭穆:六宗一而祚衍长,本行修则英华发,有确真实敦孝敬 ,幸人讲让达家邦。
福建漳州漳浦霞昙 昭穆:因国乔松居撇日,明月绿行笋参天。
福建漳州漳浦六鳌 昭穆:慈孟华则汉世立君统,孝恩达而清代发家声。
福建漳州漳浦车田 始祖蔡元泰(十八--三十五世)昭穆:元成仲继君德明奇保,长永士志勤修振家声。
福建石狮市宝盖镇塘边村 昭穆:洪德奕世种,孝友敦宗本,修业绵祖泽,公候伯卿仕。
福建福州长乐市龙角 以襄公为始祖,甸、揆、甫、大、时、惕、鸣、光、文、伯、仲、叔、孟、季(1至15世未有统一学名、冠字)。16-27世学名,惟、学、大、道、亦、代、子、元、士、尚、志、 由 。 16-27世冠字,弘 于、善、可、传、厚、世、聿、修、祖、武或德、忠 。
28-37世学名,义、行、记或仁、想、分、支、自、济、阳、披、来、谱、系、重、馨 。 28-37世冠字,孝、居、心、宜、勉、继、代、有、贤、能、知、本、斯、敦、道 。 43-52世学名,香、燕、翼、贻、谋、争、共、仰、子或后、孙或昆 。
43-52世冠字,敬、宗、在、裕、昌、万、枝、皆、茂、盛 。53-57世学名,瓜、瓞、喜、绵、长 。 53-57世冠字,天、与、庆、同、春。
福建省三明市尤溪县洋中镇桂峰村 尤溪桂峰历史悠久,自北宋名臣蔡襄之九世孙蔡长于宋淳祐七年(1247)肇基以来,迄今已有750多年了。襄—旬—傅—枢—顒—諲—农—煌—长。谱中记载:襄公六世孙(諲公),宋钦宗时(1126年)因避族相京卞之祸。
自莆迁尤住十七都樟溪白叶黄坑口,生子三,分天、地、人三房。而肇基桂峰的是諲公的四世孙—长公,谱中记曰:长公,行三十,宋理宗淳佑七年丁未(1247年)由三石井头湾肇基桂岭,为桂岭(即现称桂峰)之始祖。
清康熙壬子取-第19--26世名派:肇、宜、行、序、念、笃、同、宗。第19--26世字派:尧、仁、舜、哲、禹、鼎、商、铭。嘉庆间续取-第25--32世名派:清、正、自、持、温、和、可、珍。第25--32世字派:秀、习、大、书、健、兼、尚、策。
光绪甲申续取-第31--35世名派:宣、华、恒、衍、祚。第31--35世字派:敦、敬、则、延、熙。
福建省大宇 大宇蔡氏约于明朝万历二年(西元1574年),由安溪县溪内乡徙居大宇,距今已430年。有据可查者于光绪戊寅年(西元1878年)曾修族谱一次,但谱残缺不全,且相距三百零三年,发现不少谬误。民国乙亥年(西元1935年)重修,时间相隔58年。1995年,大宇蔡氏各房柱自续房谱,
相距刚好六十年。大宇蔡氏的昭穆各十六字,自三世起 下列为"昭"即辈序:一用士玉 君国成家 宗祖传守 子孙式光。下列为"穆"即"字"或"号":伯仲昭烈 孝友忠贞 敦仁为美 明德推馨 。
民国乙亥年新编昭穆如下,前十六字为昭(辈序)后十六字为穆,即"字"或"号" 。昭穆:创垂功伟大,启迪知深长,云眜承远泽,奕世庆其昌,骏业鸿基建,诗书礼义兴,贤才膺盛选,龙凤绍英声。
四川蔡氏族谱字辈:
四川内江蔡氏字辈:“俸承维应甲金廷子万文济阳肇先声汝安尔修其”。
四川广安蔡氏字辈:“任天大洪中文广齐民心万年永兴隆”。
四川广元蔡氏字辈:“万春然自远培德恩光载”。
四川乐山蔡氏字辈:“贵洪文培德孝”。
四川巴中蔡氏字辈:“世光明远大 能以永兴长 君正登隆泽 昌中应汝扬”。
四川平昌浪楼蔡氏字辈:中、文、学、唯、思、贵、万、载、如、意、兴、轩、庭
9、广东蔡氏族谱字辈:
广东罗定蔡氏字辈:“世伯日克 七念万丈 昌能亮性 彦诚国于 卿士善奕”。
广东揭西蔡氏字辈:“始基贵鸟山朝天守蔡联正宗彝纪定振兴家美传高明常眷佑博厚永生全燕翼诒谋远缵成奕世贤”。
广东潮安蔡氏字辈:“侯都建豫上 郡望开济阳 抵德昭眷佑 博厚繁生绵 宗支源流远 衍派世泽长 北基桂馥茂 南国兰腾芳 燕羽贻谋裕 诗书启秀贤 历朝文武盛 致仕赞忠良 科学光华夏 政绩显万安 敦睦循祖训 孝廉相继传 立志创伟业 奋发竞自强 承先应溯本 奕代兆征祥”。
广东饶平蔡氏字辈:“逢元吉起 万世垂芳 瑶林叶茂 玉树森香 教家礼仪 华国文章 体全用佝 实大声扬 惟邦之庆 于祖有光 衍传至是 继序为良”。
广东梅州蔡氏字辈:“军世勤明昌仁天大红中文光齐明兴万年永兴隆”。
广东廉江蔡氏字辈:“金木水火土”。
广东湛江蔡氏字辈:“世毓其开汝如”。
广东鹤山 广东鹤山三堡始祖尚举公。广东惠州永安五斗租村(现属紫金县青溪镇青水村五斗小组),由惠州长乐(今五华)横坡小都始祖至尚举公,分十二世列祖考。碑内名字系尚举公妣黄氏所生十三世祖正祥公。先住惠州永安五斗租西元1660年间,移居新会鬼叫长沙。
再于1690年间,移入鹤山三堡洞老村。西元1723年,迁到瓦瑶排村,开基始祖。 昭穆:尚正郁文良作兆, 维时立业振家声。
广东惠东县多祝镇 福粤公第十八世馥友公在惠东县多祝镇内东片开基。昭穆:馥、辉、发、裕、锡、济、植、炳、尧、铨、洵、果、照、培、钢、泽、树、炫、坚。
广东省河源市埔前镇陂角村洞鸿宝岭 福粤公第十九世守为公开基。昭穆:守道文仕康,瑞廷怀干家,国春德茂,奕世向荣华,文武登豪杰,朝楚史卿纲。
广东省东莞市樟木头官仓村 福粤公第十九世东湖公、石山公挈眷石山公、阳吾诸第的子孙由河婆迁移东莞市樟木头官仓村。绵基公脉系辈序续编:系统肇姬周,先芬孰比牟,西山崇理学,东士庆封侯,蕃衍逾千派,云仍遍五洲,人文长蔚起,万冀介洪麻。
广东省梅县南口镇车陂村 福粤公第十世伯礼公字派。昭穆:十世伯礼宝纯居、刚轩应促及台居,复润联文奕仕派、各支各取便攸分。
广东省揭西县河婆镇 福粤公第十五世绵基公派下字辈。昭穆:始基贵鸟山,朝天守蔡联,正宗彝纪定,振兴家美传,高明常眷佑,博厚永生全,燕翼诒谋远,缵成奕世贤
广东省大埔县洲瑞镇赤水村 福粤公第十五世质静公派辈序。(大埔洲瑞赤水肇贻堂)从第三世昭穆:攀永奇昭,允宜超先。望于斯时,俊秀书开。赞囊熙朝,章业鸿勋。芳微济美,显扬宗亲。
广东省丰顺县汤坑田心 昭穆:念大伯千从玉良日元国立沐君恩诗书传家礼义贤朝迁备用在皇都安定世近帝王。
广东清远 昭穆:志成立安邦,永锡祖汝常,昌大启文明,长发裕其祥。
广东省潮安县凤塘镇湖美村 ,外世诗:状元名声,扬于中国,当年秉政,宣昭异域, 旌别得宜,朝野咸服,惟格君心,润授天禄, 积善余庆,敦厚载福,教诲尔详,似此色谷。
内世诗:学仕政绩,广大端方,维香钦宗,泽远世昌, 仁存利志,义迪吉康,勋犹着美,和顺致祥, 财增贤哲,秀旭骏良,述事继志,更耀前光。
新 诗:侯都建豫上,郡望开济阳。袛德昭眷佑,博厚繁生绵。宗支源流远,衍派世泽长。北基桂馥茂,南国兰腾芳。燕羽贻谋裕,诗书启秀贤。历朝文武盛,致仕赞忠良。科学光华夏,政绩显万安。敦睦循祖训,孝廉相继传。立志创伟业,奋发竞自强。承先应溯本,奕代兆征祥。
广东蔡氏一支字辈:“天开景光”。
广东蔡氏一支字辈:“诗书传家礼仪贤”。
根据《姓氏考略》上的记载,周文王的第十四子蔡叔度生了蔡仲胡,受封于蔡国,子孙以国为氏,称为蔡氏。晋国有蔡墨,秦朝有丞相蔡泽,望族出于济阳。蔡姓与祭姓古代通用,都是以国为氏的姓氏。
根据《元和姓纂》上的记载,周文王的儿子蔡叔度死后,他的儿子叫胡,继承父亲的封号,就是蔡仲,他的后代就以蔡为氏。而明代的《华亭蔡氏新谱序》记载得更详细,蔡姓的祖先出于周文王,他就是蔡叔度,周武王的同母弟。
因为武庚之乱被迁,他的儿子胡,因为贤能,被周公举为鲁卿士,又将他封之于蔡,任尚书之职。蔡氏得姓初期,主要繁衍于河南省的上蔡县一带,传到蔡平侯的时候,其地被楚国所夺,族众就随着平王东迁,被改封于现在的河南省新蔡县,到了昭侯之时,楚国又将蔡国赶到下蔡。
也就是现在安徽省凤台县的地方,他们对楚国一让再让,然而最后还是被楚国所灭。望族居于济阳郡,就是现在的山东定陶县西北一带,另一说是河南兰封县境内。
扩展资料:
蔡姓,中华姓氏之一,是一个典型的多民族、多源流姓氏,主要源自姬姓、姞姓及少数民族改姓。西周时期的蔡仲为蔡姓始祖。
蔡姓在宋版《百家 姓》中位列第155位。截至2013年,当代蔡姓总人口达到552万,约占全国总人口的046%,人口总数在中国姓氏中位列第44位。蔡姓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广东、浙江、江苏三省,全国形成了东南沿海地区高比率的蔡姓区域。
历史发展:
1、出自姬姓。为周文王姬昌的的后裔,以国为氏。 武王灭商后,封其五弟叔度于蔡,史称蔡叔度。 周成王时,改封蔡叔度之子蔡仲于蔡,新蔡国在河南的上蔡县。楚灭蔡后,国人以国为姓,散居各地。
2、源自姞姓。出自黄帝支裔姞姓封地,属于以封邑名称为氏。 姞姓是黄帝的直系后裔,在尧舜夏时期,姞姓所属的燕、阚、尹、蔡、鲁等氏族分布于渭河流域,沿黄河向西到豫东和豫西一带。 蔡系姞姓的支系,在部落中担任祭祀的职责,具有很高的地位。蔡、祭二字古代通用,故蔡出自祭。
3、源自少数民族。蔡姓中流入外族血液的事件,主要发生于宋朝以后,金国的女真人乌林答姓族后来全部改为汉姓蔡,清朝满洲八旗姓蔡佳氏、乌灵阿氏、萨玛喇氏等后来也全部改为汉姓蔡。这些外族在与汉族长期混居后逐渐同化为北方汉族的蔡姓,兴盛于东北地区。
贵州和广西的少数民族中的蔡姓有很大一部分被同化为南方汉族,主要发生于明清之际。
参考资料:
蔡氏家谱字辈
本文2023-11-11 16:08:32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4588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