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和刘邦差多少辈,多少年?什么关系呢?
东汉末年,天下大乱,各地豪强争霸中原,其中刘姓地方豪强有兖州刺史刘岱、益州牧刘焉和刘璋父子、扬州牧刘繇、幽州牧刘虞、荆州牧刘表、蜀汉刘备。有人怀疑建立蜀汉的刘备是假冒汉室宗亲,和刘邦没有血缘关系。
下面依据演义及《三国志》中相关内容,具体分析刘备和刘邦相差多少代,佐证刘备是正宗汉室宗亲,并不是冒认的。
《三国演义》中:刘备和刘邦相差21代,相差417年
刘备,一直自称为“中山靖王之后,孝景皇帝阁下玄孙,刘雄之孙,刘弘之子也。”演义中第二十回,曹操战败温侯吕布后,带着刘备朝见汉献帝刘协。期间,汉献帝刘协得知刘备是中山靖王之后,查验家谱。演义中查验家谱描述如下:
“孝景皇帝生十四子。第七子乃中山靖王刘胜。胜生陆城亭侯刘贞。贞生沛侯刘昂。昂生漳侯刘禄。禄生沂水侯刘恋。恋生钦阳侯刘英。英生安国侯刘建。建生广陵侯刘哀。哀生胶水侯刘宪。宪生祖邑侯刘舒。舒生祁阳侯刘谊。谊生原泽侯刘必。必生颍川侯刘达。达生丰灵侯刘不疑。不疑生济川侯刘惠。惠生东郡范令刘雄。雄生刘弘。弘不仕。刘备乃刘弘之子也。”
根据以上家谱,可知刘备是汉景帝的第十九代玄孙,而汉景帝是汉高祖刘邦的孙子,由此推出刘备是汉高祖刘邦的第21代。而演义中未交待刘协是汉高祖刘邦的第多少代,只是得出刘备是自己“叔叔”的结论,想来是第22代。他大喜过望,将其请入偏殿,叙述叔侄亲情。刘协感叹黄权不振,将希望寄托于新认的“叔叔”刘备身上,拜玄德为左将军、宜城亭侯。演义中相关描述如下:帝大喜,请入偏殿,叙叔侄之礼。帝暗思:“曹操弄权,国事都不由朕主。今得此英雄之叔,朕有助矣!”遂拜玄德为左将军、宜城亭侯。
刘邦出生于公元前256年,而刘备出生于公元161年,中间相差417年,古代实行早婚早育,大约20年一代,基本符合历史规律。
《三国志》中:未交待刘备和刘邦相差多少代,大约16到20代左右
正史上,刘备传记中,刘备是涿郡涿县人,是汉景帝之子中山靖王胜之后,具体为刘胜的第儿子涿县陆城亭侯刘贞。陆城亭侯刘贞是涿郡刘姓始祖,而刘备恰恰是涿郡人,可知还是有一定可信度的。陆城亭侯刘贞曾因小过错,失去了侯爵,沦落为布衣。
刘备与陆城亭侯刘贞中间的家谱世系,三国志上并未记载,只是记载刘备世代居住在涿郡,并非外来户。他的祖先刘雄曾被举为“孝廉”,官至东郡范令,父亲刘弘早亡,并未致仕。刘备出生后,家道中落,沦落为编草鞋为生。《三国志》中相关记载如下:
“先主姓刘,讳备,字玄德,涿郡涿县人,汉景帝子中山靖王胜之后也。胜子贞,元狩六年封涿县陆城亭侯。坐酎金失侯,因家焉。一先主祖雄,父弘,世仕州郡。雄举孝廉,官至东郡范令。”
诸葛亮在隆中躬耕的时候,有一些好友。比如徐庶、孟建、石韬,以及本文要说的崔州平。崔州平在历史上名气不高,他的家族却是非常显赫的世家大族。而崔州平身上也有一定的争议。“州平”是他的字,有说法说他叫做崔均,也有说法说他叫崔钧;有说法崔钧和崔均是一个人,也有说法是兄弟俩。下面小编就来聊一聊崔州平的出身——博陵崔氏以及崔州平身上的争议之处。
崔州平的显赫家世——博陵崔氏
相对于诸葛亮来说,崔州平事迹模糊,声名不显,不过他的家世却是大名鼎鼎。崔氏的祖先最早可以追溯到姜子牙。姜子牙的儿子齐丁公吕伋去世,他的嫡子吕季将国君之位让给兄弟吕得,以崔邑为封地。他的子孙后代就以崔为氏。这就是崔氏最早的由来。吕伋的后代崔意如生了两个儿子——崔业和崔仲牟。其中崔业这一支定居在清河国东武城;崔仲牟这一支定居在博陵安平,当时没有博陵郡,应该是涿郡安平。这就是崔氏两个有名的世家大族——清河崔氏、博陵崔氏的由来。而崔州平就出身于博陵崔氏。
《新唐书·宰相世系表表》:“崔氏出自姜姓。齐丁公伋嫡子季子让国叔乙,食采于崔,遂为崔氏……十五世孙意如,为秦大夫,封东莱侯。二子业、仲牟。”
《后汉书·崔骃传》中的记载的博陵崔氏最早仕宦的人物是崔朝,也是崔仲牟的六世孙。崔朝官至侍御史(官秩六百石,负责检举、弹劾官员);崔朝的儿子崔舒官至太守(官秩二千石,一郡行政长官);崔舒的儿子崔篆不认同王莽的统治,被迫担任建新大尹(相当于郡守),晚年隐居不仕;崔篆的儿子崔毅不仕;崔毅的儿子崔骃为东汉名士,虽然仕途不顺利,但是文化上的名声很高;崔骃的儿子崔盘事迹不明;崔盘的儿子崔烈为冀州名士,走汉灵帝傅母(类似高级保姆,带教育的职责)的路子,花了五百万钱买了司徒的官职(这绝对是内部优惠价了,一般来说三公之位的价格是一千万钱),后来崔烈又转为太尉,也是位列三公。虽然如此,买官的行为对崔烈的名声来说确实造成了打击。崔州平就是崔烈的儿子,以上也是从博陵崔氏始祖崔仲牟到崔州平这一支的大体的脉络。
《后汉书·崔骃传》:“烈时因傅母入钱五百万,得为司徒……烈于是声誉衰减。”
《后汉书·灵帝纪》:“私令左右卖公卿,公千万,卿五百万。”
崔均与崔钧
小编刚刚也提到了,崔州平的名字有争议,其实这并不仅仅是名字的问题,也关乎他的生平事迹上的争议。这个之后再说。崔州平的名字有两种说法——崔均、崔钧。这两种说法来源于不同的史料,小编先分列在下面。
《新唐书·宰相世系表》:“(崔烈)生钧,字州平,西河太守。”
《后汉书·崔骃传》:“钧少交结英豪,有名称,为西河太守。”
《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原注:“按崔氏谱:州平,太尉烈子,均之弟也。”
《三国志集解》:“州平,史失其名。”
《三国志集解》:“惠栋曰:‘……《世系》又云:钧字州平。《九州春秋》曰:钧字元平。 案《崔氏谱》,州平为钧之弟,《世系》误。’”
《魏国统》:“州平兄元平为议郎,以忠直称。董卓之乱,烈为卓兵所害,元平常思有报复之心,会病卒。”
在古代,“均”字和“钧”字互为通假字。这一点在《诗经·小雅·节南山》、《左传·襄公三十一年》中可以体现出来。所以崔钧、崔均为一人,字元平,崔州平名字失考的说法也不是空穴来风。不过也有人对卢弼、惠栋的说法提出质疑,认为崔均和崔钧是兄弟两人,崔均为长,字元平;崔钧为幼,字州平。那么这两种说法哪一种为是呢?我们首先要看“三人”(崔均、崔钧、崔州平)明确记载的生平事迹。
《诗经·小雅·节南山》:“秉国之均(均通钧),四方是维。”
《左传·襄公·襄公三十一年》:“年钧(钧通均)择贤,义钧则卜,古之道也。”
崔均、崔钧、崔州平的生平事迹
由于崔均、崔钧、崔州平之间的问题太过复杂,谁是谁不知道,所以小编暂且将记载明确的“三人”事迹分列如下。
崔元平(崔均\崔钧)
按《三国志集解》引用的《魏国统》的记载,崔元平(崔均或者崔钧)官至议郎(官秩六百石,宫中顾问),崔烈死于李傕、郭汜的乱兵中,具体时间是初平三年(即公元192年)。崔元平想为崔烈报仇,但是没有成功,自己反而病死了。而李傕的覆灭是在建安二年或建安三年(即公元197年或公元198年)。崔元平既然想报仇,理应处于权力中枢,不可能和诸葛亮等人交游。所以从初平三年到最迟建安三年,这段期间崔元平的身份应该就是议郎。
《后汉书·崔骃传》:“及李傕入长安,(崔烈)为乱兵所杀。”
《后汉书·献帝纪》:“(建安)三年夏四月,遣谒者裴茂率中郎将段煨讨李傕,夷三族(《三国志·魏书·董卓传》记载李傕覆亡为建安二年)。”
崔钧
崔钧曾经担任过虎贲中郎将,又当过西河太守。在崔烈买官的时候,崔钧曾经和崔烈吵了一架;在袁绍等人起兵讨伐董卓的时候,崔钧也响应起兵。可见在中平二年(即公元185年),崔钧身在长安;在初平元年(即公元190年)的时候,崔钧应该在西河郡。
《后汉书·崔骃传》:“献帝初,钧与袁绍俱起兵山东。”
崔州平
崔州平是诸葛亮的好友,应该是诸葛亮在隆中的时候结交的。诸葛亮和叔父诸葛玄先到扬州,又到荆州。又根据《献帝春秋》中记载,朱皓从扬州刺史刘繇借兵驱逐诸葛玄来看,诸葛亮到荆州的时间当在兴平二年(即公元195年)左右。诸葛亮自比为管仲、乐毅,只有崔州平和徐庶认同。此后崔州平的事迹不详。
《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会汉朝更选朱皓代玄……每自比於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惟博陵崔州平、颍川徐庶元直与亮友善,谓为信然。”
《献帝春秋》:“皓从扬州太守刘繇求兵击玄。”
《江表传》:“策渡江攻繇牛渚营,尽得邸阁粮谷、战具,是岁兴平二年也。”
《献帝春秋》:“是岁,繇屯彭泽,又使融助皓讨刘表所用太守诸葛玄。”
从上面的事迹中可以看出,崔元平和崔钧应该是两个人物(一个议郎、一个西河太守),而崔元平也不应该是崔州平(一个执意复仇,一个身在荆州)。所以综合各种史料来看,崔州平应该就是崔钧(《九州春秋》或者记载有误,或者被惠栋引用时出现错误),与崔均是兄弟的关系。
在三国中的各方势力中,最弱的当属刘备的蜀国了,但是这也是很不容易,毕竟刘备是从零到有的超级蜕变啊,自己还当上了皇帝过了一把皇帝瘾,比曹操都潇洒许多。那么刘备为什么能从无到有,他的绝招是什么?
会拉拢人,刘备本来就一无所有,但是却很会装,很会拉拢人,他看见关羽张飞厉害就开始去拉拢,和他们结拜为兄弟,看见赵云也是极力拉拢,有了三员猛将。此外,又得到了诸葛亮、庞统,还将自己的的卢马送给了庞统,但是庞统无福消受,最后被别人以为是刘备射死在落凤坡。
帝王之术,刘备这个人不仅有帝王之相,还有帝王之福,更有帝王之术。临终前托孤曾对诸葛亮: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对于托孤这件事有很多人觉得刘备是十分信任诸葛亮,也有人觉得是在试探诸葛亮。刘备叮嘱诸葛亮之后,又对刘禅说,我死后诸葛丞相就是你爸。刘备是十分信任诸葛亮,也深知儿子无帝王之才,不想国家沦丧,不如让诸葛亮取代。而对刘禅说的话不过是让诸葛亮能好好善待他儿子。刘备这广阔胸襟,坦荡为人也让诸葛亮感动落泪,心里是下定决心要鞠躬尽瘁,完成刘备生前未能统一的大业。
桃园三结义之后,三个好基友,虽然名义上有个皇叔的帽子(皇帝虽然是傀儡,但这个皇叔认不认还不一定),但实际上还是织席贩履之徒,屠猪买酒之辈。郁闷呀,买不起房,置不起地,连个落脚的地方都没有。想活命,只有一条路,和咱们众潘恳谎蚬ぃ『驮勖侵潘坎灰谎氖窃勖堑牧趸适澹思矣忻蜗
刘备才是真正的有见识的大老板,在拥有了关羽和张飞之后,他们最缺什么样的人才?如果说刘备以“皇室后裔”“当世皇叔”的身份加持之下是旗帜是灵魂的话,关羽和张飞就是刀是剑是拳头,是刘备身份的捍卫者。在这样的情况下,刘备缺什么样的人才呢?谋士!要说打架,咱兄弟三人怕过谁?但是谁能告诉我们该打谁?朝哪里打?我们又不是地痞流氓,打架不是我们的目的,我们的梦想是保家卫国,为人民服务!
魏蜀吴三国好比三个企业集团公司,刘备起步最晚,创业资本最少,企业生存条件最恶劣,因而占有的市场份额也就最小。三家当属曹魏公司最大,公司老板曹操有老子留下的自有资金,这让他能够以此为本金招兵买马,并以此为资本联合起来和市场恶霸董卓斗争,这让他的企业集团很快有了一个像样的规模。后来,曹操又带着自己的资金加入了濒临倒闭的大汉天下公司,让汉献帝刘协当了管不了事情的董事长,自己则当了总经理,在整个天下搞投资,公司很快就发展壮大起来。于是,曹操在打败了最强的竞争对手袁绍以后,大搞远方联合,相邻兼并,很快成为了规模、员工和市场份额都属第一的企业。东吴这个企业分为三个阶段:老董事长孙坚成立了一个长沙小公司,被袁术限制着不让大发展,只有很少一点点资金,公司员工也是寥寥无几。但他反对市场恶霸董卓时积极拼命,让他在天下尤其是在老家江南一带非常有名。由于生存需要,他必须得替别人卖命,却不想早早就死了。他的大儿子孙策开始只能继续在袁术公司打工,因为能力出众,袁术给了他一个班组长之类的官当。在袁术为江南事情头疼的时候,孙策提出来去帮助袁术把江南摆平。凭着老爹的名声,舅舅的一点儿资助,还有他自己出众的管理和市场开拓能力,孙策很快成立了属于自己的“会稽”公司。又因为袁术成立了一个“仲氏”公司要取代汉献帝,天下人纷纷将矛头对准了他,孙策趁机完成了真正的独立。只是孙策在兼并过程中不大讲理,只知道一味砸别人的厂子摘别人的牌子,得罪了不少人。有一个叫许贡人,手下有一个忠心耿耿地员工,气愤于老板被杀,就把孙策给暗杀了。好在这时候的孙策已经将公司经营成了相当规模,手下还有两个天下少有的管理人才——张昭和周瑜,孙权就是这样继承了东吴集团企业。
刘备的企业虽然形成规模较晚,但一旦成型,就立刻显示出了朝气蓬勃的强劲势头。当他占有了一定的市场份额以后,人们立刻发现,刘氏企业效益好,业绩佳,最为人们看好。更重要的一点,曹操、孙权的成功,别人效仿不了,而只有刘备式的成功,一般人是可以复制的。比如说曹操,人家的老爹官职太尉,靠着这个关系,二十岁就出来当官了。等到董卓篡逆,曹操虽然没有一个州长、太守什么的官衔,但人家里有钱,可以用这些钱来招兵买马。所以,关东诸侯讨伐董卓时,没有地盘但有兵的曹操,一样可以“奋武将军”的身份成为一方诸侯。再比如孙权,人家父亲和哥哥两代人经营,不仅给他留下了地盘,还给他留下了名气、军队和文武英才。后世人想学人家的成功之道能学得来吗?有人可能要说,刘备不是刘皇叔吗?即便是按照正史的说法,刘备也是中山靖王之后啊!实际上,无论是皇叔还是王爷之后,总免不了有些“攀龙附凤”之嫌,无论是他自我为之还是他人硬要往他脸上贴金。先说这个皇叔,若真是汉献帝刘协敢叫,刘备敢答应,恐怕不等到曹操发现了什么衣带诏,早就把他的脑袋割掉了。就是陶谦、吕布、袁绍这些人,也早就把他给杀了,人家拉队伍原本就是自主自立,谁还会给自己找一个“太上皇”来自找麻烦!再说这个中山靖王之后,能有多少真实性也很难说。从刘胜到刘备,不过是三百年的时间,前后也就是十几代,普通士卒家庭续一份完整的家谱也不难,怎么一个王爷家就连一份完整的世系家谱都整不完整?正因为弄不完整,所以这正史《三国志》也只好在刘胜的儿子刘贞之下,一大跳就到了刘备的爷爷刘雄。假如刘备确凿无疑是刘胜的后世孙,恐怕也是旁系旁系再旁系这么一直旁系下去,到了他爷爷这一辈,也已经是中山靖王“之后”满天下,即便是供奉一个分支族谱也轮不到他。再换一个角度看看,若论嫡亲世系,刘虞、刘表、刘繇、刘焉和刘璋父子,那个不比刘备和皇帝宗亲关系亲近得多!无论是想找个皇帝还是找个继承大汉王朝福祚之人,论实力论关系,都轮不到他刘备。所以说,无论是皇叔还是王爷之后,成功成名了,会有人来“认亲”,否则就是草根一个。
这样说根本没有贬低刘备的意思,相反,刘备的成功,更多的是靠个人努力奋斗,他从普通士子到一国皇帝所走过的道路,就是一个草根变成成功人士的奋斗之路。这样的典型可以效法,抛开皇帝不论但说成功,这样的历程可以复制,或许,这正是刘备更被人推崇的地方。
一、三国人物列表如下:
1、曹魏:
(1)文臣:荀彧、荀攸、贾诩、郭嘉、程昱、戏志才、刘晔、蒋济、陈群、华歆、钟繇、满宠、董昭、王朗、崔琰、毛玠、杜畿、田畴、王修、杨修、辛毗、杨阜、田豫、王粲、蒯越、张继、杜袭、枣祗、任峻、陈矫、郗虑、桓玠、丁仪、丁廙、司马朗、韩暨、韦康、邴原、赵俨、娄圭、贾逵、陈琳、司马懿。
(2)武将:张辽、徐晃、夏侯惇、夏侯渊、庞德、张郃、李典、乐进、典韦、曹洪、曹仁、曹彰、曹纯、于禁、许褚、吕虔、李通、文聘、臧霸、郭淮、钟会、邓艾、曹休、张燕、张绣、朱灵、路昭、史涣、韩浩、王凌、孙礼、秦朗、郑文、夏侯尚、毌丘俭、诸葛诞。
2、蜀汉:
(1)文臣:孙乾、简雍、糜竺、糜芳、庞统、法正、许靖、马良、徐庶、陈震、杨仪、费祎、蒋琬、孟优、黄皓、诸葛亮。
(2)武将:关羽、张飞、马超、黄忠、赵云、魏延、关平、周仓、关兴、张苞、陈到、李严、姜维、廖化、马谡、马岱、陈式、雷铜、吴兰、王平、任夔、张翼、马忠、张南、冯习、傅佥、关索。
3、孙吴:
(1)文臣:陆逊、张昭、张紘、鲁肃、虞翻、顾雍、诸葛谨、诸葛恪、陆凯、骆统、周鲂。
(2)武将:周瑜、吕蒙、甘宁、太史慈、程普、黄盖、韩当、周泰、蒋钦、丁奉、徐盛、陈武、凌操、凌统、潘璋、朱然、孙桓、马忠、孙韶、朱桓、夏恂、周平、全琮、于诠。
4、群雄:
(1)诸侯:张角、何进、董卓、袁绍、吕布、袁术、刘表、刘璋、马腾、张鲁、韩遂、公孙瓒、韩馥、刘岱、王匡、张邈、孔伷、陶谦、鲍信、桥瑁、袁遗、孔融、张超、张杨、刘度、赵范、金旋、韩玄。
(2)黄巾军:张宝、张梁、程远志、邓茂、马元义、赵弘、韩忠、孙夏、管亥、何仪、刘辟、龚都、裴元绍、高升、张闿、韩暹、李乐、杨奉。
5、东汉朝廷:
(1)文臣:董承、王子服、李儒、陈宫、田丰、沮授、审配、许攸、郭图、逢纪、辛评、荀谌、辛毗、陈登、蒯良、王累、韩胤、沮鹄、杨弘、阎象、蒯越。
(2)武将:伍孚、李傕、郭汜、颜良、文丑、潘凤、俞涉、武安国、穆顺、华雄、牛辅、张济、樊稠、胡轸、胡车儿、李肃、高顺、张任、高览、曹性、闵纯、纪灵、马休、马铁、高览、袁谭、袁熙、袁尚、高干、麴义、吕翔、吕旷、韩猛、淳于琼、焦触、张南、马延、雷薄、张勋、陈纪、桥蕤、郝萌、侯成、宋宪、魏续、成廉、蔡瑁、张允、黄祖、苏飞、吕公、侯选、程银、李堪、张横、梁兴、成宜、马玩、杨秋。
扩展资料:
三国时期疆域:
1、曹魏:
魏的疆域在曹操时即大幅发展,曹丕称帝建国后定型,约占有整个华北地区。大致上北至山西、河北及辽东,与南匈奴、鲜卑及高句丽相邻;东至黄海。东南与孙吴对峙于长江淮河一带及汉江长江一带,以寿春、襄阳为重镇;西至甘肃,与河西鲜卑、羌及氐相邻。西南与蜀汉对峙于秦岭、河西一带,以长安为重镇。在立国后原有87郡及十二州分别是:司隶、徐州、青州、豫州、冀州、并州、幽州、兖州、凉州、雍州、荆州、扬州。
2、蜀汉:
蜀汉为刘备所建,他直到赤壁之战后才在诸葛亮协助下,由荆州南部开始发展。其势力一度涵盖荆州、益州及汉中。立国前后与孙吴发生多次战争并损失荆州,于诸葛亮南定南中后获得云南一带疆域,至此渐渐稳定。疆域范围:北方与曹魏对峙于秦岭,汉中为重镇;东与孙吴相邻于三峡,巴西为重镇;西南至岷江、南中,与羌、氐及南蛮相邻。蜀汉共有22郡、仅益州一州。于益州下设庲降都督,治味县,专辖益州南部。
3、东吴:
东吴的疆域拥有大部分的扬州。孙权在赤壁之战后陆续获得荆州西部、交州,并在击败关羽后获得整个荆州南部。至孙权称帝后疆域方稳定下来。孙吴北与曹魏对峙在长江淮河一带及汉江长江一带,以建业、江陵为重镇;西与蜀汉相邻于三峡,西陵为重镇;东及南至东海南海,其中南达越南的中部。孙吴原有32郡及三州:荆州、扬州、交州。于226年设置广州,后并入交州。至264年复设,共增加一州。
刘备和刘邦差多少辈,多少年?什么关系呢?
本文2023-11-11 16:05:52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4588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