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子墓的微山微子墓

栏目:资讯发布:2023-11-11浏览:2收藏

微子墓的微山微子墓,第1张

在微山岛西北部的一个小山上,此山海拔91.6米,山虽不高,却是全岛的最高点,微山因微国而得名,湖又因山取名,县也因山而冠名。

微子,名启,是殷帝乙的长子,殷纣王的同母庶兄,孔子及宋襄公之祖。因反对纣王的暴政而出走,周成王时受封于宋,死后葬于宋国留邑(留县治,今微山岛西湖内)东山上,即今微山岛上。现在,该墓为山东省重点保护单位。主建筑有正殿,偏殿,碑亭等,已形成了仿古建筑群。拜台上方砖铺地,上置供案宝鼎;正殿内雕梁画栋,古朴典雅。高 35 米的微子塑像栩栩如生给人以扑面古风。 微子墓呈圆形,高10米,底径7.5米。墓前有石碑4幢。

这里还保存了很多珍贵的碑刻,墓前竖有历代石碑七块。中间主碑(高2.23米,宽0.88米,厚0.18米)正文为汉丞相匡衡题字:“殷微子墓”,南昌尉梅福篆写横额:“仁参箕比。”碑阴有小字,难以辨认,但是价值连城。陵园一隅还醒目地树立着一块侵华日军留下的墓碑,上书“殷微子墓”,“丰田部队”等字样。这在全国来说,也是罕见之物。

大型壁画“殷微子世家图”活灵活现,以系列表现的夺人气势。

微子墓在千顷湖光中之微山岛西部的山头上,是全岛的制高点,海拔916米。当地人称凤凰台,相传曾有凤凰落此而得名。凤凰台坟茔高大,古木参天,占地数十亩。 统括微子墓景区的园林建筑,南北长324米,东西宽135米,总面积43740平方米,为纪念殷微子和保护微子墓而建。据方志和家谱载,此园始建于汉代,后毁于兵燹。1986年由政府拨款重修,2004年由微山湖旅游开发公司续修。到2005年底而规模初具。位置坐落在微山岛三贤路的北侧,背倚凤凰台,面对微山湖,是一处风格别致、古今合璧的仿古园林建筑。高大的古典式门坊和向两边曲折延伸的回廊在红墙碧瓦的衬托下,显得既富丽典雅又匀称明快。

进大门拾级而上,古槐掩映下的宽阔石质甬道设有青石雕栏。两边石仪高大威严,栩栩如生,分两组依次矗立,人物中有孔子、宋襄公、目夷、仲衍、华佗等殷微子的后裔。另有石马、石羊、石骆驼等吉祥之物,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周围石榴、柿树成林,院内苍松翠柏掩映,令人赏心悦目,流连忘返。 位于微子林二门里的甬道西侧。青石质地,高2米,宽1米,厚03米。碑面镌刻“殷微子之墓”五个楷书大字。正面左下侧刻有“丰田部队长”字样。

当年的铁道游击队、微湖游击大队等抗日武装,以微山岛为根据地,以微山湖为依托,神出鬼没地打击日本侵略者。日军于1942年古历3月初7日向微山岛发起进攻。为避敌锋芒,游击队在掩护当地群众安全撤离后,主动退出了该岛。日本占领军头目丰田领兵驻扎,出于对中国历史名人的敬仰,便让人找来碑料,亲自撰写碑文,立成此碑。一面对中国人烧杀抢掠,一面拜倒在中国古代贤人的脚下,这的确是一种非常耐人寻味的文化现象。游人来此,无不驻足品评。 〔清〕李含蕊

微山负邾薛,俯彭城,肘兰陵,襟丰沛,右蹑下邳,左蹴钟吾。微湖啮而匝其麓,孤不与湖外诸山伍。拥兰叠翠,若数十百芙蓉荡漾乎波心。远瞻起伏之势,殆泶水为澜者。其绝顶有凤凰台。登斯台也,可以陵楚、轹汉、奴梁、隶齐、涤徐、荡留,盖居然一灵区也。而微子实踞其台而墓焉。或曰:微子墓在归德。余曰:不然,彼盖仪墓也。考《商颂》注:微子封于宋,其地在徐州泗滨。又按《禹贡》:泗出鲁国桃墟西北陪尾山,源有泉四,因以为名。《一统志》亦云:泗水源出山东泗水县南,流过沛县,至州城东北,合沛水,循城东南,以达于淮。地有微山,古属沛。沛,徐也。骆宾王《过故宋》诗有云“云浮非隐帝”,盖言沛也。自明洪武八年,始属于滕。滕与沛壤相接,而微山若错绣者然。又按《广舆记》及《一统志》:微子墓在微山,张良墓在留城而近于微山。盖言近也,且微子食采于微,而山亦以微名,不妄也。称成王封微子于宋,曰“惟稽古,崇德象贤”,“修其礼物,作宾于王家。”又原其德曰:“恪慎克孝,肃恭神人”,“建尔于上公,尹兹东夏。”凡以悲怜微子之微,伤先王之后不传,而以其文物典章与宋,世世守之。自白马宾王*威降福,盖三十二世矣。陵夷至于宋王偃,齐、楚、魏共灭之。宋既不腊坐,是子孙涣处于南北者,姓不一汇。逮至汉武,丞相匡衡始言曰:王者存二王后,所以尊三王通三统也。方是时,诏求殷之后,既而事寝。及孝成时,九江梅福更以为言,始录其后世为殷绍嘉公。后之为殷嗣者,断自殷绍嘉公始。自汉迄今,代有崇德显功,名爵高贤,光昭谱牒。所谓公侯之子孙必复其始,非耶!今天子龙飞,溥海内外,神明之胄,蔑不兴继。而殷之子孙世居微山,木连垣绕,不下数百指。迩来名宦子衿,蔚为国华,矞矞皇皇,顾不盛哉!

余承乏兹邑簿书之暇,览古先圣贤遗踪,未尝不感微子之仁孝,而叹宗坊之阙典也。已乃考诸文献,既有,微矣。询诸父老,同然一辞。遂具繇督学刘公。公体今上德意,移檄滕胶曰:“查得殷重诚的系微子后裔,宜授以礼服,令世世奉祠微陵,垂□祀典,□替鸟越。”有周以来,殷祚兴而废、废而兴者,几百世矣。而卒不斩者,以微子之传别自有在,而不在区区兴废间也。世传微子抱祭器归武,非归周也,存商也。犹之子房椎秦归汉,非归汉也,报韩也。假使微子肉袒面缚而归武,纣虽暴,非君王哉仁如微子,岂智勇反出子房下也必不然矣。余观微山距留城盈盈一水,二陵相望,安知仁人杰士,旦暮往来于晦冥风雨中,有不僾然而见,忾然而闻者乎遂为记,镵之于石而颂之。其辞曰:

繄我微子,仁孝克全。商图弗凝,彝也其颠。

荷而仔而,祚系孔绵。履国维宋,文献攸传。

色之尚白,鳦不忘玄。萋且风承,无忝广渊。

七窍剖丹,九畴道宣。诸鲜祖箕,王林宗坚。

三仁一揆,六姓广延。襄公中叶,振武光前。

公子目夷,守国通权。爰有亭址,式纪其贤。

微山峨峨,嵑嶭盘旋。郁葱佳气,非雾非烟。

仁人藏斯,魂魄以恬。寝庙继作,有梃有闲。

夔夔敬止,载仰载瞻。秋霜春露,斋戒揭虔。

祚隶子乙,派衍曾玄。曾孙鬷假,终古不迁。

戴氏起源主要有二:一是源于子姓,是商朝皇族后裔。商纣王的庶兄微子启被周封为宋国(今河南商丘南)国君,宋国第十一位君王死后谥号“戴公”,其后代以戴为姓。二是认为出自姬姓,为周朝宗室后代。周朝王族中有人被封在戴(今河南省民权东),建立了戴国,后被宋国所灭,其子孙就以国为姓,姓戴。

按戴氏家乘记载:微子第七世孙撝(官卿大夫)于民有功,逝后谥号为戴,戴公之孙宣公以戴为姓,从此戴姓产生。

由此可知:

戴姓第一人名叫:微子撝。

宋微子启

宋微仲

宋公

宋丁公

宋闵公

宋炀公

宋厉公

宋厘公

宋惠公

宋戴公

宋武公

宋宣公

宋穆公

宋殇公

宋冯公

宋闵公

宋桓公

宋襄公

宋成公

宋昭公

宋文公

宋共公

宋平公

宋元公

宋景公

宋昭公

宋悼公

宋休公

宋辟公

宋剔成

宋君偃

被齐灭

http://hffamingspaceslivecom/blog/

西周初年,武庚联合管叔、蔡叔发动叛乱,周公旦率部东征,再次克商,商纣王的庶兄微子启在武王灭商 时", 乃持其祭器造于军门, 肉袒面 缚,左牵羊, 右把茅, 膝行而前以 告"①。因此武王乃释罪微子,封微子 于宋,建立宋国,让其继续祭祀先祖, 安抚商朝遗民,这应该是可信的,史 籍多有记载。

《史记·周本纪》云:"成王少,周初定天下,周公恐诸侯畔周,公乃摄行政当国。管叔、蔡叔群弟疑周公,

与武庚作乱,畔周。周公奉成王命,伐诛武庚、管叔,放蔡叔,以微子开代 殷后,国于宋。"

《史记·宋微子世家》记:"武王崩,成王少,周公旦代行政当国。管、 蔡疑之,乃与武庚作乱,欲袭成王、周公。周公既承成王命诛武庚, 杀管叔,放蔡叔,乃命微子开代殷后,奉其先祀,作微子之命以申之,国于宋。

微子故能仁贤,乃代武庚,故殷之余 民甚戴爱之。" 《史记·管蔡世家》记载:"武王既崩,成王少,周公旦专王室。管叔、蔡叔疑周公之为利于成王,乃挟武庚以作乱。周公旦承成王命伐诛武庚,杀管叔,而放蔡叔,迁之,与车十乘,徒七十人从,而分殷余民为二,其一封微子启于宋,以续殷祀;其二封康叔为卫君,是为卫康叔。"

周封微子于宋,都宋城,宋国都城就在今河南省商丘县附近。《春秋释地》云:"宋、商、商丘三名一地,梁国睢阳县是也。"《汉书·地理志下》记:"周封微子于宋,今之睢阳是也,本陶唐氏火正阏伯之墟也。"清康熙四十四年《商丘县志》记载:"(周) 封微子启于阏伯之墟,今商丘,故宋都也。"1996 年秋至1997 年春,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和美国哈佛大学皮保德博物馆组成的中美联合考古队在商丘县城附近进行考古勘探和调查时,就探明了宋国都城的外城城墙和外城的五座城门② ,外城平面呈平行四边形,西北角和东南角为钝角,西南角和东北角为锐角,城墙为夯土筑成,西墙全长3010 米,东墙长2900 米,南墙长3550 米,北墙长3252米,外城墙周长12985 米, 面积为1012 平方公里。另外在西墙上探明城门三座,南墙和北墙城门各一座,东墙因晚期建城等人为因素的破坏,勘探城门遗迹较为困难。商丘乃先商民族的重要活动地区③ ,周封殷纣王的庶兄微子启于宋,就是让其继续祭祀商之先祖,以便安抚商朝遗民。宋国宋氏与殷人一脉相承,同为子姓商人,周建宋国,始有宋姓,殷人微子启应为宋氏的始祖。《归德府志》引《春秋左传疏》曰:"宋国公爵谱云:宋,子姓,周武王封纣王之子武庚以绍殷,后武庚作乱,更封微子启为宋公。"

微子启不但是宋氏的始祖,也是孔氏的祖先。据《史记·孔子世家》索引《孔子家语》云:"孔子, 宋微子之后。"孔子的第十一代祖先为宋泯公熙,熙生弗父何,何生宋父周,周生世子胜,胜生正考父,考父生孔父嘉,孔父嘉生木金父,木金父生祁父,祁父生防叔,防叔生伯夏,伯夏生叔梁纥,叔梁纥生仲尼,仲尼即是孔子。东周时期,孔子为宣扬他的儒家思想,周游列国,途经宋国时仍要祭祀其祖先,故在商丘附近保存有不少与孔子有关的遗迹,如商丘县的文雅台,永城芒山镇夫子山南麓的孔夫子避雨处、晒书台、夫子庙,夏邑县北核桃园村的孔子还乡祠,睢县孔子游匡的承匡城遗址等。

宋微子启为宋氏 始祖,下传十一世武公司空而至春秋,传至十九世景公头曼已入战国,二十四世宋康王偃失国,宋国灭亡。二十六世沣至秦代,二十七世檄已到西汉初年,此后以嫡长子相传,到六十四世都得角已进入元代末期,因兵灾水患,谱牒失传,宋氏族人各祀先祖。清初文人徐世芳的《亨祖墓碑记》云:"相传后汉时,避兵荒,迁于山东莱州府掖县的宋氏,至元朝显昌焉。元、亨、利、贞兄弟四人,皆受朝职,二门讳亨仕元顺宗,官至兵部尚书,年老辞职归家,至明太祖洪武元年,抱谱乃归商丘守祖吾以知之甚悉,因援笔而为之记。"宋亨字咸庆,自抱谱归宗商丘,在商丘古城老南关一带定居,即是宋氏第六十五世。明朝建立后, 宋氏族人兴盛,原系宋贵一支,文人仕途显赫,宋、宋沾、宋权、宋荦、宋筠等相继脱颖而出,成为明清两代的名门望族,载入史册。至民国五年,相传为宋氏第九十二世。

根据《商丘县志》记载,殷微子墓在商丘县西南二十五里青岗寺村,目前陵墓前立有一块明代万历四十年的石碑,石碑的正面阴刻有"殷微子之墓"五个大字。商丘为历史上的黄泛区,泥沙淤积较厚,宋国三十二位国公的陵墓则深埋于地下, 无处可寻。相传睢县的襄台、西陵台以及商丘的三陵台均为宋国公陵墓,但未经考古发掘,尚不能确认。至于明代以后宋氏各支系的墓葬和祠庙,多有谱牒记述可知。

http://wwwsongshicomcn/xungen/indexhtm

这是宋氏的的主页

牛姓族史考略

姓即表明家族的字。中国科学院最新研究成果表明,中国人古今姓氏超过22000个,当代中国人正在使用的汉姓也约有3500个左右(新华社上海2002年7月27日专电)。在众多姓氏中,牛姓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014%,按姓氏人口多少为序排在第96位(《当代百家姓》,王大良著)。尽管如此,但因牛姓寓意深刻,历来人才辈出,为国家、为民族做出了重大贡献而倍受各界关注。

长期以来,众多仁人志士为牛姓的研究和发展孜孜以求,形成了丰富的史料。由于时事变迁,条件所限,且牛氏在全国(乃至世界)分布极广,始终未形成统一的谱系,社会各界对牛氏族史有的不甚了解,有的甚而众说纷纭。本文力图对牛氏始祖的有关史料加以考证,以就教于方家,正本清源,使牛氏均能明其所系,从而睦敬族宗,共创文明新风。

一、牛姓起源

姓氏是随着人类社会的产生发展而产生和发展的。姓源于母系氏族社会,氏则源于父系氏族社会。然而,在商代以前汉族牛姓史无记载,最早出现牛姓始自微子。

据《史记·宋微子世家第八》和《尚书·微子篇》记载,微子系商纣王庶兄(二人为同父同母所生,但微子为兄,其生时父帝乙尚未继承王位,母仍处于妾的地位,故称庶兄。及至纣生时,父已为王,母亦为正妃)。纣自幼能说会道,及长则体格健壮,深得父王喜爱,得以继承王位,成为第三十一位(也是最后一位)商王,微子则成为他的卿士,共同维护商王朝政权。但纣王荒*无道,民不聊生,微子启多次苦劝却无济于事(后来大臣比干以死相谏被剖心),一片忠心报国无门。史载,其时微子“欲死之,及去,未能自决”,遂求教朝中三公之一的父师(即箕子。据考证箕子后去朝鲜),最终听取了箕子“今诚得治国,国治身死不恨。为死,终不得治,不如去”的忠告,愤而他奔。

据清康熙四十二年(1704)河南济源南官庄《牛氏家谱》“族谱旧序”载:微子启“去之时,举目过午,以午字出头,因以为姓”。清道光元年(1821)河南鄢陵县牛集《牛氏谱序》载:“殷微子封于宋,去之日曰:‘为人不可无姓,时日当正午,即以‘午’字出头‘牛’字为姓,此牛氏命姓之本源也”。山东省新泰市东牛家庄牛氏祖林谱碑中也有“牛氏先世出自(殷)微子”的记载。众多《牛氏家谱》、相关史料及历史传说均对牛姓起源作了与此一致的记载,并把微子作为牛姓始祖。

微子本名启,因做王子时封于微(今山东微山一带),爵位属子,故称微子。孔子曾把他与比干、箕子并称为“殷之三仁”(见《议语》微子篇)。周武王平定武庚叛乱后,“封微子为宋公,以奉汤祀(《唐书·世系表》),后世遂称之宋微子。”唐代太常博士林宝奉宰相之命编撰的《元和姓氏》载:“宋微子之后,司寇牛父,子孙以王父字为氏”。宋《姓解》、《通志·氏族略》及清《姓氏探源》等书均对“宋微子后,司寇牛父子孙,以王父字为氏”作了相同记载。现在,国家筹巨资在陕西省建黄帝陵,有关机构在此编印的《百姓宗祠·牛》更是对此作了确认,并刻制了牛父铜像供人们瞻仰。

历史上,牛姓部分人普一度为避难而改姓尞(一说辽)近300年,而由皇帝赠姓恢复牛姓《隋书》,也有不少旁姓开明之士以牛姓为荣而自愿改姓牛氏。同时,回、藏、满、纳西、蒙古、土家、白、东乡、朝鲜和彝等兄弟民族中也有牛姓。尽管如此,以宋微子为始祖,牛父为得姓祖的牛氏始终为中华牛氏的主体,且支脉清晰,源远流长。直至元泰定乙丑年(1325),牛父之后牛川得中进士,并迁任山西洪洞县令,遂成为遍布全国的“打锅牛(锅碴牛)”的起始祖。

二、牛氏世系

牛姓远祖,可一直追溯于中华人文始祖——黄帝。黄帝生玄嚣,玄嚣生极,极生帝喾。帝喾即为中国历史上有名的“五帝”之一,称高辛氏。高辛氏子曰:后稷、契、尧、挚(同父异母),尧禅位于舜,舜禅位于禹,禹则传位于其子启。禹为中国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过渡的承上启下的关键人物,其生存年代约在公元前22世纪末至21世纪初。

尧之生存年代约在公元前23世纪(据传其仅当政时间即达100多年)其兄契在舜帝时,因辅佐大禹治水有功,被任命为司徒,管理臣民,封于商,赐姓子氏,其14世孙成汤,率天下诸候打败了荒*无道的夏代最后一个君主桀,从而建立了商朝。商历31帝、671年,商纣王时灭亡。

据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记载,商纣王无道,周武王(姬发)率众诸候“誓于牧野”,一举推翻了其统治而建立了周朝。周朝建立后,武王四处寻贤,把众口皆碑且因反对商纣王而出逃在外的纣王庶兄微子请回封于宋(今河南商丘),“以奉商祀”。宋即周朝的诸候国之一,宋微子亦即宋国开国君主,后亦成为中华牛姓始祖。

应当指出的是,据郑樵《通志·氏族略》载,以王父(祖父)字为氏系周代宗法制度所定。同时,宋微子之后当中,除牛姓外,以王父字为氏的还有孔、乐、边、鱼、皇甫等13姓,以王父“名”为氏的,还有微、仇、求、获等15姓,他们都同牛姓有着一定的血缘关系。

综上所述,黄帝为中华牛氏的远祖,微子启为牛氏的起始祖,牛父为牛氏的得姓祖,牛川即为打锅牛(锅碴牛)的总启世祖。在以后的历史变化中,打锅(锅碴)牛的后世则以不同的分支启世,其中一个分支“岗牛”则以岗祖启世。而同牛姓一样以微子启为起始祖的孔、乐、边、鱼、皇甫、微、仇、求、获等28姓都同牛姓有着一定的血缘关系。在历史发展中自愿由旁姓而改为牛姓的如今已是牛姓中的成员,纳西族、满族及藏、回、彝、白、土家、蒙古、东乡、朝鲜等兄弟民族中的牛姓,则各为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员。

在众多牛氏当中,以牛父为得姓祖,以牛川为启世祖的中华牛氏源流一直极为单纯。在2800余年的发展繁衍当中,曾出现过扁担牛、鞭杆牛、打锅(锅碴)牛等众多分支,但从无被冒姓或混入的记录,是一脉相传的商汤后裔。如果从遗传学的角度研究姓氏,源流单纯的牛氏是许多其他姓氏无法比拟的。作为牛氏子孙,应当以此引以自豪,进而激发自身更加敬宗而睦族,为民族、为国家、为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

注:除文中已有注明者外,本文参阅的其他资料有:

1、王根泉《中国姓氏的文化解析》,团结出版社2000年1月版

2、西周孔子《论语》

3、《春秋左传·文公二》

4、《鲁迅全集》

5、《中国姓氏大辞典》

6、《中国姓氏大全》

关于孔子的远祖。应当指出,蔡先生将孔子在宋的先祖追溯至微子不确,孔子在宋的先祖应如匡先生所言,是微子之弟微仲。但匡先生认为,微仲就是“传说中可查的孔子远祖”,也不确。我们知道,孔子的家世是中国古代唯一有史可查(包括传说)的家族。微仲虽是孔子在宋的先祖,但绝不是“传说中可查的”孔子的最早的远祖。众所周知,微子启与微仲乃殷商最后一个王即被武王灭掉的纣王的庶兄弟。就是说,纣的父亲帝乙亦是微仲的父亲。帝乙是殷商倒数第二个王,这样孔子“传说中可查的”的远祖就不仅仅包括当年伐夏建商的汤,而应追溯至契。因为契是汤的远祖,有《诗经商颂长发》为证:“濬哲维商,长发其祥。洪水芒芒,禹敷下土方。外大国是疆,幅陨既长。有娀方将,帝立子生商。玄王桓拨,受小国是达。受大国是达,率履不越。遂视既发,相土烈烈,海外有截。帝命不违,至于汤齐。汤降不迟,圣敬日跻。昭假迟迟,上帝是祗,帝命式于九围。”这里的“玄王”就是契,跟治水的大禹在时代上差不多,是禹或夏的诸侯。契只是孔子“传说中可查的”最早的男祖先。契是“有娀氏”的子孙,母亲为“简狄”,父亲不知为谁。因此,孔子的祖先,最早在母系社会时是“有娀氏”,最后一个女祖先为“简狄”;在父系社会时,主要有:契——相土(契的孙子)——商汤(包括除纣外的历届殷天子)——宋微仲(包括微仲至闵公的宋国国君)——弗父何——孔父嘉——木金父——防叔——伯夏——叔梁纥等。

我只能遗憾的说,家谱最初是记录王侯将相的家族所设立的,到了宋代,家谱才逐渐流传下来,无论是大官贵族或平民百姓,都开始编撰家谱,但因为历史上战乱,政治变革等原因很多家谱都没有流传下来,所以我们今天看到的家谱大都只能追溯到明代。而中国古代的人讲究门第出身,往往将历史上同姓名人当做自己的祖先。所以现在的家谱上先祖大多数是名人。

另一方面,至于姓氏的源出,只能根据现存的史籍。就拿宋姓来说吧,一般人认为宋氏起源于河南商丘。西周初年,周武王封微子启于宋(今河南商丘) ,称宋公,建立宋国,宋人以国为姓,这是宋姓之始。而微子启是商朝后裔,商朝的建立者商汤则是帝喾(五帝之一)之子契的14世孙,而帝喾则是黄帝曾孙,因此宋的远祖便成了黄帝但是宋国亡后,国人以宋为姓,那么多宋国人肯定有不少人不是微子启的后代,但因年代久远,宋以黄帝为始祖,

另一方面黄帝播百谷草木,大力发展生产,创造文字,始制衣冠,建造舟车,发明指南车,定算数,制音律,创医学等,是承前启后中华文明的先祖与炎帝一同打败蚩尤,所以炎黄二帝被奉为华夏民族的祖先

孔子家族谱,孔子家谱辈分排序

孔子家谱辈分排序 家谱一、孔子家谱孔孟后人现在取名,正式订出行辈是在明朝:明初朱元璋赐孔氏八个辈字:公、彦、承、弘、闻、贞、尚、胤,供起名用。后因洪武元年五十六代孔希学及洪武十七年五十七代孔讷先后袭封衍圣公。这样就把“希”和“言”旁加上去为十个字,即:希、言、公、彦、承,弘、闻、贞、尚、胤(后清代为避帝讳,将弘改为宏,胤改为衍)。明崇祯年间,这十个字已不够用,由六十五代衍圣公孔胤植(孔衍植)奏准。后续十字即:“兴毓传继广,昭宪庆繁祥”;到清乾隆九年(1744年),由礼部调查整理,报皇帝钦定,再添十字:“令德维垂佑,钦绍念显扬”,民国八年由七十六代衍圣公孔令贻又立二十个字咨请当时的北洋政府核准公布。亦即第八十六代至一百零五代。即“建道敦安定,懋修肈彝常,裕文焕景瑞,永锡世绪昌”。到现在为止已知最小辈是“钦”字辈。因此,不少孔孟后人从名字上就能看出来辈分大小。在此之前,孔子家谱非常繁芜[3],这个取字方法比先前大大简化,又经皇帝提倡,使得中国其它大家族谱系的也开始效仿这种方法。由于孔氏谱系的完善,有时孔姓人也会遇到了一些小小的不便之处。如若按孔氏家规规定,同姓同宗晚辈见到长辈一定要按辈份称呼,往往出现年龄相仿者辈分相差数辈甚至十数辈的情形。另衍圣公府里面不用孔姓为佣人,主要原因就是衍圣公很可能比多数同宗人辈份要低,导致主仆关系和辈分关系发生尴尬。一些孔姓贫穷人家可能会先改名姓再进府为仆。孟、曾、颜三族亦用孔姓行辈排序,唯开始时期和严格程度各有差异。-第74代衍圣公孔繁嘉、孔繁豪(南宗)  -第75代衍圣公孔祥壮、孔祥娜(南宗)  -第76代衍圣公孔令贻(字谷孙),1877年(光绪三年)5岁时承袭衍圣公  -第77代衍圣公孔德成(1920年—2008年)  -第78代大成至圣先师奉祀官孔维益  -第79代大成至圣先师奉祀官孔垂长  -第80代大成至圣先师奉祀官孔佑仁  80代之后的辈分字:钦、绍、念、显、扬、建、道、敦、安、定、懋、修、肈、彝、常、裕、文、焕、景、瑞、永、锡、世、绪、昌。

孔子家谱辈分的排序是什么?高祖 祁父

曾祖 防叔祖父 伯夏父 叔梁纥孔子子孔鲤孙孔伋曾孙孔白玄孙孔求六代孙孔箕七代孙孔穿八代孙孔谦九代孙孔鲋、孔树、孔腾,汉高祖刘邦封孔腾为“奉祀君”十代孙孔忠十一代孙孔武十二代孙孔延年十三代孙孔霸,汉元帝封为“褒成侯”,赐食邑八百户。十四代孙孔福,汉成帝绥和元年封为“殷绍嘉侯”十五代孙孔房,褒成侯十六代孙孔均,褒成侯十七代孙孔志,褒成侯十八代孙孔损,褒亭侯十九代孙孔曜,奉圣亭侯二十代孙孔完、孔赞,褒成侯二十一代孙孔羡,宗圣侯二十二代孙孔震,奉圣亭侯二十三代孙孔嶷,奉圣亭侯二十四代孙孔抚,奉圣亭侯二十五代孙孔懿,奉圣亭侯二十六代孙孔鲜,奉圣亭侯二十七代孙孔乘,崇圣大夫二十八代孙孔灵珍,崇圣侯二十九代孙孔文泰,崇圣侯三十代孙孔渠,崇圣侯三十一代孙孔长孙,恭圣侯三十二代孙孔嗣悊,绍圣侯三十三代孙孔德伦,褒圣侯三十四代孙孔崇基,褒圣侯三十五代孙孔璲之,褒圣侯、文宣王兼兖州长史三十六代孙孔萱,文宣公三十七代孙孔齐卿,文宣公三十八代孙孔惟晊,文宣公三十九代孙孔策,文宣公四十代孙孔振,文宣公四十一代孙孔昭俭,文宣公四十二代孙孔光嗣,泗水主簿四十三代孙孔仁玉,文宣公兼曲阜县令四十四代孙孔宜,文宣公兼曲阜主簿、赞善大夫四十五代孙孔延世,文宣公兼曲阜县令历代衍圣公:第46代衍圣公孔圣佑,文宣公兼知县事、孔宗愿,宋仁宗改称孔子嫡长孙为衍圣公,第47代衍圣公孔若虚、孔若愚、孔若蒙第48代衍圣公孔端立、孔端操、孔端友(南宗)第49代衍圣公孔琥、孔璠、孔玠(南宗)第50代衍圣公孔拂、孔摠、孔晋、孔拯第51代衍圣公孔元用、孔元孝、孔文远(南宗)、孔元措、孔元纮第52代衍圣公孔之厚、孔之全、孔万春、孔之周第53代衍圣公孔浣、孔治、孔贞、孔洙(南宗)第54代衍圣公孔思晦、孔思诚、孔思许(南宗)第55代衍圣公孔克坚、孔克忠(南宗)第56代衍圣公孔希学、孔希路(南宗)第57代衍圣公孔讷、孔议(南宗)第58代衍圣公孔公鉴、孔公诚(南宗)第59代衍圣公孔彦缙、孔彦绳(南宗)第60代衍圣公孔承庆、孔承美(南宗)第61代衍圣公孔宏绪、孔宏泰(字永实)、孔弘章(南宗)第62代衍圣公孔闻韶)、孔闻音(南宗)第63代衍圣公孔贞干、孔贞宁)、孔贞运(南宗)第64代衍圣公孔尚贤、孔尚干(南宗)第65代衍圣公孔衍植、孔衍桢(南宗)第66代衍圣公孔兴燮、孔兴燫(南宗)第67代衍圣公孔毓圻、孔毓垣(南宗)第68代衍圣公孔传铎、孔传锦(南宗)第69代衍圣公孔继濩、孔继涛(南宗)第70代衍圣公孔广棨)、孔广杓(南宗)第71代衍圣公孔昭焕)、孔昭烜(南宗)第72代衍圣公孔宪培、孔宪坤(南宗)第73代衍圣公孔庆镕、孔庆仪(南宗)第74代衍圣公孔繁灏、孔繁豪(南宗)第75代衍圣公孔祥珂、孔祥楷(南宗)第76代衍圣公孔令贻(字谷孙),1877年(光绪三年)5岁时承袭衍圣公,1919年11月8日病逝于北京太仆寺街衍圣公府。第77代衍圣公孔德成(1920年生),母王氏夫人。出生百日,奉徐世昌大总统明令,承袭衍圣公爵位。1935年,国民政府改封号为「大成至圣先师奉祀官」。1936年,娶前清名宦孙家鼐孙女孙琪芳女士。1949年中华民国政府退守台湾,孔德成随中华民国迁往台湾,复建台北家庙,历任大成至圣先师奉祀官、考试院院长、总统府资政,兼任台湾大学中文系教授,开设商周青铜彝器、三礼综合研究、金文等课程。长女维鄂,子维益(卒)、维宁,长孙垂长。孔子家族的家谱历史孔孟后人自明朝初起开始使用由中央政府颁布的字取名,并区分家族内部辈份。

明建文二年,惠帝赐孔氏八字行辈:“公、彦、承、弘、闻、贞、尚、胤”,以供取名。由于56代及57代衍圣公孔希学及孔讷先后于明洪武时袭封,所以“希”“言”亦用他行辈,排在“公”前。明崇祯元年,原行辈已经不够用,经65代衍圣公孔胤植奏准续十字,取名行辈:“兴毓传继广,昭宪庆繁祥”,而据《阙里志》载,此十字行辈亦连同十个表字辈:“起钟振体京,显法泽羽瑞”。而“弘”字避清高宗讳改为“宏”;“胤”字避清世宗讳改为“衍”,又有改为“荫”、“允”、“坛”,但较少见。清同治二年,75代衍圣公孔祥珂袭封时因原有行辈经已用尽,故奏准新立行辈为:“令德维垂佑,钦绍念显扬”。民国八年,76代衍圣公孔令贻又曾拟二十行辈,但未及上呈而逝世。民国九年十月由其遗孀陶夫人召集合族,议定先公所拟二十行辈,咨请北洋政府内政部核准公布。新拟行辈为:“建道敦安定,懋修肈懿长,裕文焕景瑞,永锡世绪昌”。有文献将“懿”字改成“彝”,“长”字改成“常”,“绪”字改成“续”。另外,民国四年,袁世凯称帝,赐孔、孟、颜、曾四裔十字行辈:“鼎新开国运,克复振家声”,但此不为四裔后代所承认。孔子后裔自56代起至于105代行辈如下:“希言公彦承,宏闻贞尚衍,兴毓传继广,昭宪庆繁祥,令德维垂佑,钦绍念显扬,建道敦安定,懋修肈懿长,裕文焕景瑞,永锡世绪昌”。自此,用于孔子家族的辈份排定的字数共计50个。不少孔孟后人从名字上就能看出来辈分大小。在此之前,孔子家谱非常繁芜,这个取字方法比先前大大简化,又经皇帝提倡,使得其他大家族谱系的也开始效仿这种方法。《孔子世家谱》续修工作协会会长、孔子第77代孙孔德墉曾对外介绍说,受国际儒学联合会的委托,1998年孔子的后人在香港注册了《孔子世家谱》续修工作协会,开始收集族人资料,进行《孔子世家谱》的第五次修订,协会已在世界各地建立了450多个续修机构,至今已收到世界各地120多万份孔子后裔的资料,证实孔子后裔繁衍到83代,辈分最小的是“念”字辈的一名十多岁的小女孩,在中国辽宁省。由于孔氏谱系的完善,有时孔姓人也会遇到了一些小小的不便之处。如若按孔氏家规规定,同姓同宗晚辈见到长辈一定要按辈份称呼,往往出现年龄相仿者辈分相差数辈甚至十数辈的情形。另衍圣公府里面不用孔姓为佣人,主要原因就是衍圣公很可能比多数同宗人辈份要低,导致主仆关系和辈分关系发生尴尬。一些孔姓贫穷人家可能会先改名姓再进府为仆。孟、曾、闵、冉(伯牛)、冉(仲弓)、端木、仲、言、卜、颛孙、有、东野等孔子弟子或其他先贤之后亦用孔姓行辈排序,唯开始时期和严格程度各有差异。唯有颜氏,因与孔子有亲缘(孔子母亲颜征在),另用字派。孔子后代家谱怎么排孔子子孔鲤孙孔伋曾孙孔白玄孙孔求六代孙孔箕七代孙孔穿八代孙孔谦九代孙孔鲋、孔树、孔腾,汉高祖刘邦封孔腾为“奉祀君”十代孙孔忠十一代孙孔武十二代孙孔延年十三代孙孔霸,汉元帝封为“褒成侯”,赐食邑八百户。十四代孙孔福,汉成帝绥和元年封为“殷绍嘉侯”十五代孙孔房,褒成侯十六代孙孔均,褒成侯十七代孙孔志,褒成侯十八代孙孔损,褒亭侯十九代孙孔曜,奉圣亭侯二十代孙孔完、孔赞,褒成侯二十一代孙孔羡,宗圣侯二十二代孙孔震,奉圣亭侯二十三代孙孔嶷,奉圣亭侯二十四代孙孔抚,奉圣亭侯二十五代孙孔懿,奉圣亭侯二十六代孙孔鲜,奉圣亭侯二十七代孙孔乘,崇圣大夫二十八代孙孔灵珍,崇圣侯二十九代孙孔文泰,崇圣侯三十代孙孔渠,崇圣侯三十一代孙孔长孙,恭圣侯三十二代孙孔嗣悊,绍圣侯三十三代孙孔德伦,褒圣侯三十四代孙孔崇基,褒圣侯三十五代孙孔璲之,褒圣侯、文宣王兼兖州长史三十六代孙孔萱,文宣公三十七代孙孔齐卿,文宣公三十八代孙孔惟晊,文宣公三十九代孙孔策,文宣公四十代孙孔振,文宣公四十一代孙孔昭俭,文宣公四十二代孙孔光嗣,泗水主簿四十三代孙孔仁玉,文宣公兼曲阜县令四十四代孙孔宜,文宣公兼曲阜主簿、赞善大夫四十五代孙孔延世,文宣公兼曲阜县令历代衍圣公:第46代衍圣公孔圣佑,文宣公兼知县事、孔宗愿,宋仁宗改称孔子嫡长孙为衍圣公,第47代衍圣公孔若虚、孔若愚、孔若蒙第48代衍圣公孔端立、孔端操、孔端友(南宗)第49代衍圣公孔琥、孔璠、孔玠(南宗)第50代衍圣公孔拂、孔摠、孔晋、孔拯第51代衍圣公孔元用、孔元孝、孔文远(南宗)、孔元措、孔元纮第52代衍圣公孔之厚、孔之全、孔万春、孔之周第53代衍圣公孔浣、孔治、孔贞、孔洙(南宗)第54代衍圣公孔思晦、孔思诚、孔思许(南宗)第55代衍圣公孔克坚、孔克忠(南宗)第56代衍圣公孔希学、孔希路(南宗)第57代衍圣公孔讷、孔议(南宗)第58代衍圣公孔公鉴、孔公诚(南宗)第59代衍圣公孔彦缙、孔彦绳(南宗)第60代衍圣公孔承庆、孔承美(南宗)第61代衍圣公孔宏绪、孔宏泰(字永实)、孔弘章(南宗)第62代衍圣公孔闻韶)、孔闻音(南宗)第63代衍圣公孔贞干、孔贞宁)、孔贞运(南宗)第64代衍圣公孔尚贤、孔尚干(南宗)第65代衍圣公孔衍植、孔衍桢(南宗)第66代衍圣公孔兴燮、孔兴燫(南宗)第67代衍圣公孔毓圻、孔毓垣(南宗)第68代衍圣公孔传铎、孔传锦(南宗)第69代衍圣公孔继濩、孔继涛(南宗)第70代衍圣公孔广棨)、孔广杓(南宗)第71代衍圣公孔昭焕)、孔昭烜(南宗)第72代衍圣公孔宪培、孔宪坤(南宗)第73代衍圣公孔庆镕、孔庆仪(南宗)第74代衍圣公孔繁灏、孔繁豪(南宗)第75代衍圣公孔祥珂、孔祥楷(南宗)第76代衍圣公孔令贻(字谷孙),1877年(光绪三年)5岁时承袭衍圣公,1919年11月8日病逝于北京太仆寺街衍圣公府。第77代衍圣公孔德成(1920年生),母王氏夫人。出生百日,奉徐世昌大总统明令,承袭衍圣公爵位。

孔子的家谱  孔子家谱

  -卌七世祖黄帝轩辕氏  -卌六世祖少昊金天氏(玄嚣)  -卌五世祖蟜极  -卌四世祖帝喾高辛氏  -卌三世祖契  -卌二世祖昭明  -卌一世祖相土  -四十世祖昌若  -卅九世祖曹圉  -卅八世祖冥  -卅七世祖振(王亥)王恒  -卅六世祖上甲微  -卅五世祖报乙  -卅四世祖报丙  -卅三世祖报丁  -卅二世祖主壬  -卅一世祖主癸  -三十世祖商王成汤(太乙)  -廿九世祖太丁商王外丙商王仲壬  -廿八世祖商王太甲(太宗)  -廿七世祖商王沃丁商王太庚  -廿六世祖商王小甲商王雍己商王太戊(中宗)  -廿五世祖商王仲丁商王外壬商王河亶甲  -廿四世祖商王祖乙  -廿三世祖商王祖辛商王沃甲  -廿二世祖商王祖丁商王南庚  -廿一世祖商王阳甲商王盘庚商王小辛商王小乙  -廿一世祖商王武丁(高宗)  -二十世祖商王祖庚商王祖甲  -十九世祖商王廪辛  -十八世祖商王康丁  -十七世祖商王武乙  -十六世祖商王文丁  -十五世祖商王帝乙  -十四世祖商王帝辛(纣)微子微仲衍  -十三世祖宋公稽  -十二世祖宋丁公申  -十一世祖宋闵公共  -十世祖弗父何  -九世祖宋父周  -八世祖世子胜  -七世祖正考父  -六世祖孔父嘉  -五世祖木金父  -高祖祁父  -曾祖防叔  -祖父伯夏  -父叔梁纥  -孔子  -子孔鲤  孔子雕塑  -孙孔伋  -曾孙孔白  -玄孙孔求  -六代孙孔箕  -七代孙孔穿  -八代孙孔谦  -九代孙孔鲋、孔树、孔腾,汉高祖刘邦封孔腾为“奉祀君”  -十代孙孔忠  -十一代孙孔武  -十二代孙孔延年  -十三代孙孔霸,汉元帝封为“褒成侯”,赐食邑八百户。  -十四代孙孔福,被汉成帝绥和元年封为“殷绍嘉侯”  -十五代孙孔房,褒成侯  -十六代孙孔均,褒成侯  -十七代孙孔志,褒成侯  -十八代孙孔损,褒亭侯  -十九代孙孔曜,奉圣亭侯  -二十代孙孔完、孔赞,褒成侯,孔融,北海太守、汉太中大夫  -二十一代孙孔羡,宗圣侯  -二十二代孙孔震,奉圣亭侯  -二十三代孙孔嶷,奉圣亭侯  -二十四代孙孔抚,奉圣亭侯  -二十五代孙孔懿,奉圣亭侯  -二十六代孙孔鲜,奉圣亭侯  -二十七代孙孔乘,崇圣大夫  -二十八代孙孔灵珍,崇圣侯  -二十九代孙孔文泰,崇圣侯  -三十代孙孔渠,崇圣侯  -三十一代孙孔长孙,恭圣侯  -三十二代孙孔嗣悊,绍圣侯  -三十三代孙孔德伦,褒圣侯  -三十四代孙孔崇基,褒圣侯  -三十五代孙孔璲之,褒圣侯、文宣王兼兖州长史  -三十六代孙孔萱,文宣公  -三十七代孙孔齐卿,文宣公  -三十八代孙孔惟晊,文宣公  -三十九代孙孔策,文宣公  -四十代孙孔振,文宣公  -四十一代孙孔昭俭,文宣公  -四十二代孙孔光嗣,泗水主簿  -四十三代孙孔仁玉,文宣公兼曲阜县令  -四十四代孙孔宜,文宣公兼曲阜主簿、赞善大夫  -四十五代孙孔延世,文宣公兼曲阜县令历代衍圣公:  -第46代衍圣公孔圣佑,文宣公兼知县事、孔宗愿,  -第47代衍圣公孔若虚、孔若愚、孔若蒙  -第48代衍圣公孔端立、孔端操、孔端友(南宗)  -第49代衍圣公孔琥、孔璠、孔玠(南宗)  -第50代衍圣公孔拂、孔摠、孔搢、孔拯  -第51代衍圣公孔元用、孔元孝、孔文远(南宗)、孔元措、孔元紘  -第52代衍圣公孔之厚、孔之全、孔万春、孔之周  -第53代衍圣公孔浣、孔治、孔浈、孔洙(南宗)  -第54代衍圣公孔思晦、孔思诚、孔思许(南宗)  -第55代衍圣公孔克坚、孔克忠(南宗)  -第56代衍圣公孔希学、孔希路(南宗)  -第57代衍圣公孔讷、孔议(南宗)  -第58代衍圣公孔公鉴、孔公诚(南宗)  -第59代衍圣公孔彦缙、孔彦绳(南宗)  -第60代衍圣公孔承庆、孔承美(南宗)  -第61代衍圣公孔宏绪、孔宏泰(字永实)、孔弘章(南宗)  -第62代衍圣公孔闻韶、孔闻音(南宗)  -第63代衍圣公孔贞干、孔贞宁、孔贞运(南宗)  -第64代衍圣公孔尚贤、孔尚任、孔尚乾(南宗)  -第65代衍圣公孔衍植、孔衍桢(南宗)  -第66代衍圣公孔兴燮、孔兴燫(南宗)  -第67代衍圣公孔毓圻、孔毓垣(南宗)  -第68代衍圣公孔传铎、孔传锦(南宗)  -第69代衍圣公孔继濩、孔继涛(南宗)  -第70代衍圣公孔广棨、孔广杓(南宗)  -第71代衍圣公孔昭焕、孔昭烜(南宗)  -第72代衍圣公孔宪培、孔宪坤(南宗)  -第73代衍圣公孔庆鎔、孔庆仪(南宗)  -第74代衍圣公孔繁灏、孔繁豪(南宗)  -第75代衍圣公孔祥珂、孔祥楷(南宗)  -第76代衍圣公孔令贻(字谷孙),1877年(光绪三年)5岁时承袭衍圣公,1919年(民国八年)卒于北京,遗腹子孔德成  -第77代衍圣公孔德成(1920-2008)1949年应国民政府之请,迁往台北  -第78代大成至圣先师奉祀官孔维益(1939-1989)  -第79代大成至圣先师奉祀官孔垂长(1975-)  -第80代大成至圣先师奉祀官孔佑仁2006年元旦出生  -第80代之后的辈分字:钦、绍、念、显、扬、建、道、敦、安、定、懋、修、肈、彝、常、裕、文、焕、景、瑞、永、锡、世、绪、昌。

参考资料:

孔子家谱,现在已传到多少代?谢谢了,大神帮忙啊孔子新家谱将收录180万人2007-02-0110:15《孔子世家谱》续修工作协会有关负责人日前透露,目前正在修订的《孔子世家谱》将最终至少收录180万孔氏族人。对于孔子后人修订《孔子世家谱》的行为,一些人表示不理解,认为修谱是封建糟粕,是落后的东西。对此,《孔子世家谱》续修工作协会会长孔德墉说,续修孔子家谱更多是为保护文化遗存。新谱将在2009年完稿付印从古至今,《孔子世家谱》已有2500年的悠久历史。最近一次《孔子世家谱》修订数据截止到1937年,收录56万人。据《孔子世家谱》续修工作协会会长、孔子第77代孙孔德墉介绍,受国际儒学联合会的委托,1998年孔子的后人在香港注册了《孔子世家谱》续修工作协会,开始收集族人资料,进行第五次修订,目前协会已在世界各地建立了450多个续修机构,至今已收到世界各地120多万份孔子后裔的资料,证实孔子后裔繁衍到83代,辈分最小的是“念”字辈的一名十多岁的小

网上哪里可以查询孔子世家族谱孔子的

家族字辈,一般都是有的具体情况可以去当地的孔氏宗祠去看一下,有详细的族谱一般传到多少都是很详细的辈分(12)孔子(76)

微子墓的微山微子墓

在微山岛西北部的一个小山上,此山海拔91.6米,山虽不高,却是全岛的最高点,微山因微国而得名,湖又因山取名,县也因山而冠名。微子,...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