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彭德怀,还有4人当过志愿军司令,他们有什么相似之处么?

栏目:资讯发布:2023-11-11浏览:2收藏

除了彭德怀,还有4人当过志愿军司令,他们有什么相似之处么?,第1张

在抗美援朝战争中,一共有五位将领担任过志愿军总司令。除了我们众所周知的彭德怀元帅外,还有邓华、陈赓、杨得志和杨勇将军。这些杰出的军事家们用自己的谋略和勇气,带领志愿军们赶走了强悍的外敌,为祖国,为人民赢得了至高无上的荣誉。我们要永远尊敬,永远怀念他们!

在国家***决定对朝鲜实行军事援助后,首先要考虑的问题就是由谁带兵。这是一个艰巨的任务,关系着新中国的安稳和尊严。党和政府最后把这个重任交给了作战经验丰富,军功无数的彭德怀元帅。而彭德怀元帅也不辱使命,在战争最前线坚守,送来了一个又一个的捷报,带领军队熬过了最艰难的时刻。

接替彭德怀元帅的是邓华上将。这位智勇双全的上将在上甘岭战役和1953年的夏季反击战中表现出色,为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牢固的基础。邓华上将回国后,陈赓将军代职过一段时间的司令职位,也取得了不俗的成绩,使得战争胜利的天平逐渐向正义的一方倾斜。

在陈赓将军之后,杨得志将军和杨勇将军分别担任了志愿军司令一职。杨得志将军在上甘岭战役中指挥出色,帮助中国志愿军取得了伟大的胜利。而杨勇将军则继续稳扎稳打,最终和那群“最可爱的人”一起取得了最后的胜利!这场来之不易的胜利不仅保护了新中国的安全,使中国人民安心,还让外国侵略者们见识到了中国军事的新实力,不敢再轻易来犯!

正是因为有这些不怕牺牲,智勇双全的军事家们,有不怕苦不怕累的志愿军战士们,新中国才平安度过了建国以来的第一场危机。我们珍惜现在的生活,就是对他们最好的怀念。

“我在上甘岭”三位志愿军老战士的回忆

“硝烟滚滚、火势熊熊、杀声呐喊、铁石飞崩……勇敢的战士,轰不动炸不倒,舍生忘死,战斗在上甘岭。”歌曲《英雄颂》中的歌词,再现了70年前中国人民志愿军在上甘岭英勇奋战的场景。

1952年10月14日至11月25日,190多万发炮弹、5000余枚炸弹,被投射到上甘岭阵地37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战后的上甘岭,山头被削低2米,随手抓起一把砂土,里面就有十几块弹片——山被削矮了,但英勇的志愿军战士最终赢得了胜利,并用钢铁意志在这里筑起一座精神高地。

魏迪仁:黄继光精神的见证者

“上甘岭战役打响时,我是志愿军第十五军四十五师一三五团宣传干事。”谈起上甘岭战役,94岁的魏迪仁有很多话要说。

“上甘岭战役打响前,国内刚刚庆祝完国庆节,喜庆的氛围我们在战场也感受得到。为了鼓舞士气,大家纷纷回顾出国作战前表过的态:谁是英雄,谁是好汉,到战场比比看;要当英雄,绝不当软蛋……”魏迪仁回忆说。

魏迪仁至今记得,上甘岭战役中,敌我反复争夺阵地,我军击退敌人数百次冲锋。而他印象最深刻、也是最让他痛心的时刻,是1952年10月20日清晨。

当时魏迪仁正在团指挥部值班,执行上传下达的任务。“团指挥部接到一三五团二营六连连长万福来打的电话,他说,为攻下阵地,战士黄继光把炸弹扔进碉堡,用自己的身躯堵住敌堡枪眼,英勇牺牲。”

黄继光牺牲时,魏迪仁所在的团指挥部就在离阵地不足900米的地方——他看见火光漫天,听见炮声呼啸。战友的牺牲,对他来说是揪心的记忆。

“听到黄继光牺牲的消息,我难受极了。我为战友如此壮烈的牺牲方式感到痛心,同时心里也暗暗发誓:我们一定要打赢这场仗,胜利、和平,是我们给战友最好的交代。”魏迪仁说。

历史长河奔流,枪林弹雨已远去。70年间,魏迪仁经常会想起上甘岭战役,想起黄继光。归国后,魏迪仁一直牵挂黄继光的母亲邓芳芝,生活中一直称她为“黄妈妈”。1974年,黄继光的母亲邓芳芝来到魏迪仁归国后工作的部队慰问,魏迪仁全程陪同。“那是我第一次见到黄妈妈。黄继光牺牲了,我们都是黄妈妈的儿子,我们替他向妈妈汇报我们打胜仗了!”

1978年魏迪仁转业到湖北职业技术学院工作后,每年开学的时候,他都会为新生讲授上甘岭战斗英雄故事。“之所以要给学生讲这些,是因为,只有把下一代教育好,烈士的血才不会白流。”魏迪仁说。

唐章洪:让迫击炮“长了眼睛”

上甘岭战役期间,志愿军中流传着一首歌谣:“冷枪战、冷炮战,打得敌人团团转,今天消灭他一个兵,明天消灭他一个班。”

歌谣中提到的“冷枪战、冷炮战”,形成于1952年。当时敌我双方长期处于对峙状态。为大量杀伤、消耗敌人,志愿军开展了“冷枪冷炮运动”,不久全面展开,逐渐形成一种持久性战术,获得重大效果。

今年87岁的志愿军老战士唐章洪是这方面的“高手”——上甘岭战役中,唐章洪靠着手中的一门82毫米迫击炮,歼敌420余人,有效阻滞了敌人的进攻。

1952年10月14日凌晨,唐章洪正在掩体值班,敌人的大炮突然开火,上千发炮弹雨点般袭来,整个阵地陷入一片火海,四处硝烟弥漫,爆炸声震得地动山摇。

唐章洪和战友们按战前部署,立即进入战斗,他负责操作火炮,进行瞄准、开炮,4名战友负责搬运弹药,共同向着预定的目标射击。每打十几炮,就要根据经验判断、改变射击位置。

从凌晨战至午后,唐章洪和战友几乎将存储的几百发炮弹全都发射了出去,杀伤了大量敌人。

“这天下午,一枚炸弹在工事右上方爆炸,工事盖被炸飞,我被炸晕,埋在工事里,战友们立即将我挖出来抬进猫耳洞抢救。”约半个小时后,唐章洪从昏迷中苏醒,睁开眼第一句就问:“炮怎么样?”

当唐章洪得知火炮还埋在工事里,他不顾头痛、耳鸣和口鼻流血,爬回工事里同战友们一起将火炮挖出。“当时炮架损坏了,炮身还能用。没过一会儿,步兵一连传来命令,说主峰告急,要我们立即将炮弹发射到主峰阵地前沿。”

接到命令后,唐章洪把炮身抱往洞口,然后叫弹药手传递炮弹,每一颗炮弹上都留下了唐章洪殷红的血迹——就这样,唐章洪采用简便射击的方法打完了剩下的炮弹,掩护战友转入连部主坑道作战。

抗美援朝战争中,唐章洪先后参战上百次,荣立特等功一次、一等功两次。“我获得一切的荣誉,都不属于我自己,而是属于那些为了保家卫国、奔赴朝鲜的志愿军战友们。”唐章洪说。

贾汝功:用高射机枪击落3架敌机

贾汝功曾以志愿军第十五军四十五师一三五团战士身份,参与到上甘岭战役中。

“其实早在1952年10月13日下午,敌人的飞机就开始轰炸上甘岭了。”时至今日,战场上的许多场景贾汝功都记得清清楚楚。“上甘岭阵地上空被炮弹炸起的烟尘笼罩,看不到阵地;地面一直在晃动,在坑道里等待作战的战士们像坐在鼓面上,两个人面对面坐在一起,只能看见对方嘴在动,听不见对方说什么,要是把胸口贴在地面上,五脏六腑都要被震坏;摆放在空弹药箱上的茶缸,像跳舞一样掉到地上。”

当时,贾汝功的任务是击打敌机。在上甘岭战役中,贾汝功先后击落敌军3架飞机。

“1952年10月20日上午,五圣山上空十多架战斗机掩护一架侦察机企图进行低空侦察。我瞄准侦察机射击,逼迫其在3000米之外飞行。可狡猾的敌机飞行员用太阳光作掩护,从东面向我俯冲扫射,我眯着眼睛进行还击。敌机中弹后,飞机上的机关枪弹仍旧在扫射,我等枪弹扫过后,再次进行射击。最终,一架战斗机拖着一股浓烟,栽倒下来。”贾汝功说。

贾汝功回忆,1952年10月23日,他打下一架重型轰炸机;1952年11月5日,又打下一架战斗机。除了击打敌机,贾汝功还曾在炮火密集、弹片横飞的阵地上,冲破敌人封锁,多次将弹药箱送上高地。

在敌人密集的炮火下运送弹药谈何容易。“我的首长告诉过我,提高警惕,注意保存自己,才能消灭敌人。”贾汝功看到过一名运输员背着4箱弹药冲进敌炮封锁线,不幸被四处横飞的弹片击倒。“我每次只抱一箱,见前面炮弹一炸就连滚带爬地进入弹坑,就这样一点点通过千米火海封锁线。”

“上甘岭战役中,我们一直在探索如何在守住阵地的同时歼灭更多敌人、减少我方伤亡,最终决定采取添油战术,就是一个班的阵地每次只派一个人、最多两个人上去守,上面的人伤亡了马上再上去一两个人。”贾汝功说,“阵地上,我们的战士无论是腿被炸断了,还是身上受伤了,只要手还能动,大家谁都不下阵地。只有这样,才能赶得上战斗的进程。”

当问到,是怎样的意志力支撑着战士们英勇战斗时,贾汝功说:“大家都能够深切感受到,祖国就在身后、亲人就在身边,绝不能让敌人的炮弹落到祖国母亲身上。”

金珍标是抗美援朝著名的战斗英雄,他曾用过的机枪还被收藏在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里。

在1954年就已经入党的金珍标,却因被人诬告开除党籍,直到金珍标去世前两个多月,才得以重新入党。

对于金珍标老人来说,毕生夙愿终于实现了。

这位抗美援朝老英雄坎坷起伏的人生经历,让人在感慨之余满是敬佩。

金珍标,土家族,湖南省张家界市武陵源区中湖乡青龙垭村人,父母都是当地贫农。

谁也没有想到,金珍标17岁时的一段遭遇,会彻底改变他的整个人生。

众所周知,张家界这个地方,地处湘西山区。自宋朝起,湘西土匪便一直剿而不绝,在解放前夕尤为猖獗。

1948年的一天,17岁的金珍标在山里干活,却意外遇到了一伙土匪。

金珍标淳朴、正直,从心底里痛恨打家劫舍的土匪,但对方人多势众又有枪,他根本无法反抗。 无奈之下,他只好假意顺从,暂时加入了土匪,期间都是帮他们打杂,并没有做过任何伤天害理的事。

3天过后,土匪对他稍有放松,金珍标就找机会逃离匪窝回了家。

1950年1月,解放军第47军进驻湘西,建立湘西军区,执行剿匪任务。

在进行剿匪的同时,地方基层组织也在积极开展工作,对被俘、归降以及有土匪经历的人进行改造。

金珍标因为被迫当了3天土匪,也成了被改造的对象。

改造还没有结束,抗美援朝战争开始了,第47军奉命入朝作战。

离开湖南前,47军进行了兵员补充,一位解放军排长询问改造中的金珍标愿不愿意入伍,奔赴朝鲜战场保家卫国,金珍标没有丝毫迟疑就表示愿意。

大道理他不懂, 金珍标只觉得当兵能让自己不再被人看作土匪,改造对象的身份让他心里感到很憋屈,他宁肯到战场上去证明自己。

就这样,曾经注定会一辈子都在山村种地的金珍标,毅然应征入伍,走出大山,成了47军141师432团的一名战士。

47军由东北人民解放军10纵改建,经历过黑山、大虎山阻击这样的恶战,是一支勇猛、顽强的部队。

金珍标到了部队里,就感受到了一种他以前从未感受到的力量, 这种力量时刻感染着他,让他从一个农民渐渐朝一个真正的战士转化。

1951年,金珍标随部队进入朝鲜。这时的朝鲜战场上,志愿军和美国带领的“联合国军”正打得难解难分。

8月初,47军奉命在夜月山一带作战。 这个地区位于朝鲜铁原通往涟川的交通线边上,关系到整个战线的稳定,是敌我双方争夺的焦点。

在战斗中,志愿军虽然伤亡巨大,同时也重创了以美军骑兵第1师为主力的联合国军队。

在战场上,金珍标深切地感受到,党员是部队的中坚力量。 冲在最前面的是党员,带头用生命为部队开路的是党员,党员的出现总能激发起战士们高昂的斗志。

两次负伤、战斗中被炸断一条腿的六班副班长赵玉忠,在被金珍标和战友抬下战场时,自己从担架上翻下来,高喊着党员不会退出战斗,挣扎着要重返阵地。

这样的情景让金珍标深受激励。

在他心里,党员成了一个打不垮的象征,是可以终生追求的人生目标。

经过部队的培训,战火的洗礼,金珍标从一个新兵,成长为了一名机枪手。

1953年,金珍标用他的机枪,在朝鲜老秃山书写了他生命中最辉煌的篇章。

老秃山位于朝鲜中部,原名“上浦防东山”。早在1952年6月,敌我双方就已经在这个高地展开了血战,阵地反复易手,一直相持不下。

炮火、炸弹不断倾泻在这个高地,整座山寸草不留、一片焦土,久而久之就被叫成了“老秃山”。

朝鲜战争后期,敌我双方为了给停战最后划界,对这个高地的争夺更加白热化。

47军接收阵地后,决定攻克联合国军在老秃山的阵地,全面占领老秃山。经过周密的部署,战斗于1953年3月23日晚上打响。

当时,47军指定1营2连、3连作为第一梯队。而金珍标便是1营3连的机枪手。

23日19时35分(时间来源于央广网),我军的预定冲锋时间已到。1营营长郝忠云立即率领营下的2连、3连发起了冲锋,我军的炮火也在朝敌军前沿发起猛烈轰击。

志愿军战士们迅速攻破敌军前沿防线,冲到了敌军的铁丝网前。 然而,此时负责开路的三连十一班战士还没有爆破掉铁丝网,进攻受阻。

在此危急关头,十一班的副班长滕明国立即和另外四名战士卧倒在铁丝网上,用身体为进攻搭起了通道,而连队冲过去后,滕明国和三名战士当场牺牲,另一名战士昏迷苏醒后投入了战斗。

金珍标端着机枪从这个通道冲入了敌军阵地,他知道这是战友用生命在为胜利开路,他的机枪不停向敌军阵地扫射,要替牺牲的战友消灭更多的敌人。

志愿军的猛冲猛打,几分钟就全线突破了联合国守军的防线。

在这期间,敌军炮火也是越来越疯狂。然而我志愿军战士英勇无畏,打退了敌军数次反击,继续向老秃山主峰冲击。 金珍标用机枪狠狠地压制着敌军,掩护战友向前冲锋。

志愿军夺取老秃山的战斗进展神速,从进攻开始不过数十分钟,就把红旗插在了老秃山的主峰上。

但就是这短短的数十分钟,金珍标所在的主攻3连已经付出了很大的伤亡,不少战友牺牲在了金珍标面前。

而且这个时候战斗才真正进入残酷的阶段,敌军很快就用照明弹把天空照得如同白昼。 随后敌军的支援部队展开了疯狂的反扑,暗堡里的残敌也对我军发起了袭击。

金珍标的机枪是阻挡敌人冲锋的主要火力,他朝着冲上来的敌军猛烈射击,敌军一片片倒在他的枪口下,他这处火力点也成了敌军火力攻击的焦点。

密集射向他的弹雨,让金珍标手脚先后中了三枪。但他没有停止战斗,经过多次的战斗,老战士英勇无畏的精神早已在他心里生根。

金珍标顽强地爬向一个小山岗,用机枪向敌军猛扫。

金珍标的行动引来更多的敌军向他发起攻击,金珍标却毫不畏惧,就靠手中一挺机枪与敌军疯狂对射,又打得敌军横尸一片。

久攻不下的敌军用上了燃烧弹,阵地顿时化为一片火海,金珍标的衣裤都被烧着了,但他仍然没有丢下下武器,而是抱着他的机枪翻滚进一道壕沟,随之昏了过去。

不久,我军打退了敌人反扑,占领了老秃山全部阵地。在清理战场时,战友们发现了还昏迷不醒的金珍标,把他送到了后方医院。

这场战斗中,金珍标消灭了165个敌人,他的英勇得到了部队和朝鲜方面的表彰, 金珍标先后被47军和志愿军总部授予一等功臣和二级战斗英雄称号,金日成亲自向他颁发了二级战士荣誉勋章。

《人民日报》登载了他的事迹,解放军总政治部编辑出版的《红旗飘飘》也对他做了报道,金珍标的名字由此传遍了大江南北。

从此,金珍标从一个被改造的“土匪”,成了一名受人敬仰的志愿军英雄。 他的那挺机枪后来被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收藏。

贺龙司令员到朝鲜慰问时,听了“老秃山战斗”的汇报,也深受感动,接见了金珍标等“老秃山战斗”中的英雄。

1954年,金珍标随军回国,由时任解放军总政治部副主任的肖华,给金珍标等一批志愿军功臣戴上大红花,向功臣们致以崇高的敬意。

这时的金珍标由衷地感到自豪和和光荣 ,他在远离家乡的异国土地上,找到了他的人生价值,为国家、为民族做出的奉献,让他的思想得到了升华。

金珍标觉得自己的想法越来越接近自己心中向往的党员。

1954年11月 ,完成巡回报告后,金珍标回到连队,被提升为副班长。

除了职务提拔之外,更令金珍标高兴的是,多次递交入党申请书后,他终于得到组织批准,光荣入党。

到1957年金珍标回乡探亲的时候,凭着卓越的战功和过硬的军事技术,他已经被提拔为连级干部(军衔为少尉) ,成了桂林步校的一名教官。

离家多年,家里发生了一些变故,金珍标的母亲已经去世,他以前的恋人也嫁做了他人妇。于是,金珍标便在家人的安排下,和一个农村姑娘结了婚。

在家期间,因为他战斗英雄的身份,金珍标受到乡亲们的信赖,分公粮的时候,他还被乡亲请去做过次公证。

金珍标万万没有想到,就是这两件看起来很平常的事,会给他带来近乎毁灭的灾难。

回乡探亲完毕后,金珍标前脚刚回家,后脚桂林步校就接到了他家乡寄来的检举信。

信里说做过土匪的他仍然匪性不改,回乡期间在荒山僻野非礼年轻妇女,还聚众攻抢公社粮仓。

就这样,组织对他做出了开除党籍、开除公职、取消城镇户籍的处理,把金珍标和他的妻子送到农场监督劳动。

金珍标蒙受这样的不白之冤,当然要申诉,他不明白他洒在抗美援朝战场上的鲜血,为什么还不能洗刷掉他3天被迫为匪的经历。

他既然已经是一名党员,就说明他已经受过了组织考察、认定,怎么能抱着对他做过三天土匪的成见,就相信那些诬告之词呢?

在金珍标看来,开除他的党籍,就是认为他已经背离了自己的入党誓言和信念, 但金珍标的信念没有动摇,他对这个裁决完全不能接受。

接到金珍标的申诉,组织也派人到他家乡进行过调查,但写检举信的人背后有人指使,暗中嫉妒他的人提前做了安排,蒙蔽了组织派去调查的人。

组织最终的结论是证据确凿、检举属实。 根据这个结论,1962年金珍标被精简回乡,做回了一个农民。

金珍标本来就是农民,而且战争的严酷岁月他都经受过,再回到农民的生活对他算不了什么。

但金珍标用鲜血找到的价值感被摧毁,他的人品也不再被认可, 在人们眼里他成了一个胡作非为的、匪性难改的人,这些转变却让他感到很痛苦。

精神上再痛苦,金珍标也不能放弃对家庭的责任。结婚后他的孩子接连出生,家里还有日渐衰老的父亲,他必须要撑起这个家。

为了贴补家用,金珍标捡起原来的手艺,利用农闲时间做些木碗、木瓢卖点钱来贴补家用。

即便是这样,他也难以支撑这个10口之家 ,最终他把6个孩子中最小的儿子过继给了人家。

可是这样的生活也没能维持多久。

1966年的时候,金珍标的事不可逃避地又被翻了出来,这次把他被迫当过三天土匪的经历也被当成重罪,革委会数罪并罚,判了他死刑。

更让金珍标想不到的是,曾经检举他的人,也和他一起被判了死刑,泥沙俱下的洪流即将把他卷入深渊。

幸运的是,在执行枪决前,有领导没有忘记他曾经是战斗英雄,一句话把他从死亡边缘拉了回来。

金珍标大难不死,却犹有后怕,更加谨言慎行。

战场上枪林弹雨他不怕,但这种被人指指点点的生活他无法面对。

金珍标不想再被乡亲们指指点点,也不想因为自己让妻子和孩子遭遇他人白眼,于是他逃进深山搭窝棚、住岩洞,过起了独居生活。

在深山里的金珍标,为换生活用品,有时他会挖些瓢瓜悄悄拿到山下去卖,结果好几次被人发现并告发,他又被抓出来。

躲不过的祸没完没了,让金珍标身心俱疲。

金珍标在深山时,也时常有民兵来看管。他还被一个民兵用斧头砍伤过后背,在医院躺了整整八个月才勉强恢复。

战场上的伤是光荣,这样的伤却只能是伤心。

在战场上,金珍标可以战斗,在这种环境中,他却只能忍受。

他在深山一躲就躲了八年,直到改革开放后,金珍标的厄运才总算走到了尽头。

1979年,在当地政府的关怀之下, 虽然金珍标的党籍、公职仍然没有恢复,但他二级伤残军人证重新被认可,有了相应的生活补助,医疗费也能够全部报销。

这时候,有人鼓动金珍标要求赔偿,他却对重新得到的物质待遇感到满足。

金珍标一想起牺牲在朝鲜战场的战友,就觉得自己已经很幸运。虽然经历了多年的磨难,但他还有再得到幸福生活的机会,但那些战友却为后人的幸福付出了生命。

那些牺牲的战友中还有他的乡亲。 老秃山上,端起爆破筒扑进敌军中,与敌军同归于尽的宋德清,就是他张家界的老乡。 这件事,更让金珍标不想去争更多的物质待遇。

而且,金珍标一直想争取的是恢复他的党籍,这代表组织对他的重新认可,代表他有继续追求信念的资格。 但出于种种原因,他的这个愿望一时无法实现。

恢复不了党籍,金珍标仍然按党员标准来要求自己,为集体做贡献。

有一次,公社的水库闸门被被杂物堵塞,倘若闸门无法关闭,激流倾泻,公社的大片农田很快就要被毁坏,后果不堪设想。

公社用300元的奖励,招募人下水关掉闸门,这在当时是很大一笔钱,公社可以说是下了血本。

但面对凶猛的水势,那些水性很好的年轻人,都不敢拿命去挣这笔大钱。

只有金珍标不要钱也敢,他跳进水里多次潜入激流,终于把杂物清理干净关上了水闸。 完成任务后,金珍标拒绝了300元的奖励,说为乡亲做点事不需要钱。

回到集体中,金珍标追求的就是这种价值感。

还有一次,公社兴修水利搞爆破,却遇到哑炮。也是金珍标挡住其他人,不顾危险上前排除。 恢复不了党籍,并不能磨灭金珍标的公心。

除了帮公社做事不计回报,对 社会 上的公益,金珍标同样很积极。

只要金珍标受到邀请宣讲抗美援朝的故事,他都从不推辞,他觉得用他和战友们,特别是那些牺牲了的战友的经历,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他义不容辞。

金珍标的公益行为赢得了大家的认可,后来他被选为了张家界武陵源区政协委员。

当了政协委员后,金珍标更加积极地为群众排忧解难,遇到危害群众的歪风邪气,他也敢于为群众出头。

有群众去邮局汇款,被扣掉一笔钱强制购买报刊杂志。这事让金珍标知道后,他马上联络另几名政协委员一起进行调查。

调查属实后,他们拟就一份要求邮局整改的提案递交上去,让被强制销售的群众拿到了退款,相关责任人也受到了处理。

可以说,金珍标想要恢复党籍,无关乎其他,纯粹是一种精神上的追求。

党员是他在战场上的力量,党员是他浴血奋战、保家卫国取得的光荣,他觉得这是他这辈子获得的最大价值。

不能再成为一名党员,始终是他挥之不去的遗憾。

他曾经专门去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看过自己的那把机枪,再见到那把伴随他铁血岁月的机枪,失去党籍的锥心之痛,让金珍标五味杂陈、万分感慨。

随着时间推移,金珍标也想通了,既然自己不能恢复党籍,那就争取能够再次入党。

他已经是个白发苍苍的老人了,自觉余生不多,重新成为一名党员的心愿更加急迫,可是递交了几次入党申请书,他的愿望都没有达成。

到2019年,金珍标已经89岁高龄,有学者因撰写文章找到金珍标了解他的故事,对卧病不起的金珍标做了半年的采访后,为他写了一本传记。

这年的八一建军节,当地媒体专程对金珍标进行了采访,把他的心愿写成内参报给了市上的领导,引起了领导的重视。

在经过情况核实,并听取各方面意见后,组织上认为金珍标符合党员条件,可以发展入党。 于是,这位1954年的老党员,在申请书由村党支部全票通过后,又成为了一名预备党员。

9月7日,在病床上已经一个月不能进食的金珍标,再次迎来了他的入党仪式。 只能靠输液维持生命的金珍标,入党誓词却念得洪亮、有力。

金珍标盼了整整61年,终于又能重归党组织,他生命剩余的能量都在此刻沸腾起来。

从恢复二级残废军人的身份后,金珍标就一直感恩政府对他的照顾。

金珍标的房子,是政府出钱为他修的,现在每年一万多的补助也让他老有所养,医疗费他可以全部报销,使他不用为看病发愁,这些都让金珍标觉得十分知足。

如今,他一生的精神追求,在即将走到生命终点时候得以实现,他的内心怎么能不激动。

他一生经历的血与火、光荣与冤屈,都在这一刻有了一个完美的结局。

金珍标老人的一生充满传奇,从被当做令人憎恶的土匪,到成为举国瞩目的英雄,再跌入饱受歧视的尘埃,最终回归到平凡的百姓生活。

这样的经历让他对生活抱着一种豁达的态度,对检举他的人他早已恨不起来,只当成是人生路上绕不开的一段坎坷。

金珍标总说,自己大难不死必有后福,在抗美援朝战场上,没有牺牲在枪林弹雨、狂轰滥炸中,还令他成为了大英雄。

历经磨难和波折,总算等来了有保障的后半生。这些“后福”,都让见证的无数死亡的金珍标,一直保持着知足常乐的心态。

金珍标老人去世前,在他家乡的桃花溪边,总能见到他闲情垂钓的身影。

英雄终将归于平凡,金珍标并不想追求受人瞩目,他不能放弃的只是精神上的归宿。

当人认定一个精神上的归宿后,一旦失去,就会有失去生命支撑的感觉。 可以说,金珍标在61年的时间里都在找回自己生命的支撑,找回了这个支撑,他才能这样安详离去。

向金珍标老英雄致以最崇高的敬意!

-完-

作者:小橘子

1953年七月,抗美援朝进入最后阶段,美国等西方国家已经不想再打,要谈判停战,可是李承晚却千方百计想破坏谈判,挑起战端。志愿军于是发起金城战役,好好教训南韩伪军,这次美军也厌恶起伪军,让他们自食其果。

没有了美军支持,伪军露出他们不堪一击的本质,其中黑云吐岭一战,竟然出现我军一个战士反杀韩军两个营,没有弹药仍一人死死压住敌人长达十天的骄人战绩。

这个战士就是志愿军第60军180师538团2营6连3排的,他叫赖永泽,他所在的部队在这里坚守三天了,目的就是死死堵住阵地,切断金城敌军撤退之路。激战中,赖永泽被一发炮弹震晕,当他苏醒,睁开眼一看,坏了,阵地上全是韩军,不过,敌人都没有注意他,谁叫他一身是血,身上又被爆炸掀起的浮土几乎活埋,敌人以为他就是一具死尸。

赖永泽知道现在阵地上一定就剩自己一名志愿军,手里连一件武器也没有,敌人却到处都是,怎么办?投降?办不到,战友都牺牲了,自己也死过一次了,不怕再死一次,一个人也要打!

主意打定,赖永泽偷偷观察敌情,敌人正在紧张的修筑工事,枪支都放在地上,虽然人多也正是打他们个冷不防的好时机。

想到这里,赖永泽又寻找武器,很幸运的是,敌人有一箱手榴弹正好在附近,赖永泽趁敌不妨,猛的起身,搬起那箱手榴弹就钻进战壕,而后抓过手榴弹,一颗接一颗的向敌人投了过去,手榴弹比枪支好的一点就是隐蔽性好,只听四下轰隆轰隆的爆炸声起,敌人还不知道哪里投出的,也不知道多少中国人,一下子大乱。

赖永泽看见不远处有个防炮洞,一群敌人正在架一停机枪,他一颗手榴弹扔过去,准头极佳,一下子就把防炮洞炸塌了,机枪也哑了。

敌人还以为遇到了伏击,吓得都撤退了,赖永泽一个人急忙四下搜罗武器弹药,不错,敌人留下不少武器,他把这些武器弹药布置在阵地各处,便于他来回移动着打。

敌人很快就反扑上来,赖永泽手持冲锋枪,这里“突突突”打一通,然而迅速转移,又在另一个地方又“突突突”打一通,敌人闹不清阵地到底多少人,误以为至少还有一个排,就是不相信只有一个人,胆小如鼠的他们根本不相信会有谁敢一个人迎战这么多人。

南韩军战斗力极差,他们最大的“长项”就是逃跑,谁也阻止不了南韩军的逃跑,当初第二次战役时,美军第八集团军总司令沃克为了阻挡伪军的逃跑车队,竟然被伪军卡车撞下山崖摔死。

志愿军也非常佩服南韩伪军的两条腿,这些家伙跑起来飞快,志愿军高喊:“缴枪不杀,我们优待俘虏”,他们根本不理会,就是一个劲跑,志愿军竟然追不上!后来在我军战俘营举办“运动会”,长跑短跑项目的冠军几乎都被韩国俘虏囊括,可见韩军逃跑的本领是多么高强无敌!

因此这也无形中帮了赖永泽大忙,他只要猛烈开火打一阵,伪军就不管长官的命令,调头就撤。

赖永泽冲锋枪打红了几支,扣不动扳机了,就扔手榴弹,后来双臂扔到发肿抬不起来,他就把十颗手榴弹用电话线串一串,然后用肩膀猛的一抖一甩,把这些“集束弹”甩向敌人,然后用脚踩下按钮,电话线一通电,那边十颗手榴弹一起爆炸,威力非常巨大,形同重磅炮弹一样!

赖永泽发明的这种集束弹伪军更是惧怕,更不敢上前了。就这样,赖永泽一个人就拖住敌人两个营的胆小鬼足足几天几夜。

到了第七天,金城反击战进入尾声,南韩伪军败局已定,纷纷要沿着公路向这里逃窜,赖永泽把守的阵地就成为阻挡他们的拦路虎,伪军急了,又发起新的进攻。

赖永泽这时弹药基本都打光了,就剩几颗手榴弹和两根爆破筒。必须珍惜,赖永泽就用石头扔向敌人,敌人也知道阵地上只有一个中国人,而且既然扔起石头,说明弹药也没有了,就算是一群兔子绵羊,此刻也胆肥起来,嗷嗷地怪叫着向阵地发起冲锋。

赖永泽等敌人靠近了,猛的将最后几颗手榴弹也投向敌人,炸死炸伤不少敌人。

敌人一下子蒙了,感情志愿军还有弹药啊,他们这是诓我们呢!伪军又胆怯起来,可是这次敌军官气急败坏,逼迫胆怯的伪军继续冲锋。

赖永泽又掷出最后两根爆破筒,剧烈的爆炸炸死不少敌人,敌人迟滞了一会,再次蜂拥而上,赖永泽抄起铁镐,就要和敌人最后拼命。

就在这生死关头,我军嘹亮的冲锋号响起,原来是支援部队也赶到了。

南韩军这下子又吓呆了,连兵带长官个个调头就跑,又想发挥起他们的长项。可是这次再没有那么好运气了,增援部队扼守阵地,把敌人退路封锁的水泄不通,会同前方追击部队,一起瓮中捉鳖,俘虏许多南韩军。

黑云吐岭阻击战,赖永泽先是配合部队坚守三天,而后又一个人阻击伪军足足七天,仅他一人就毙伤南韩伪军一百多人!创造了战争奇迹。

战后,志愿军总部授予赖永泽特等功和“孤胆英雄”称号,朝鲜政府也授予赖永泽“一级国旗勋章”,朝方亲自给他颁奖。

回国后,赖永泽和志愿军英雄代表团进京,受到主席的接见,并一起出席国庆大阅兵,接受人民的致敬。

除了彭德怀,还有4人当过志愿军司令,他们有什么相似之处么?

在抗美援朝战争中,一共有五位将领担任过志愿军总司令。除了我们众所周知的彭德怀元帅外,还有邓华、陈赓、杨得志和杨勇将军。这些杰出的军...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