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氏第一个祖先是谁?起源在什么地方?田氏族谱在那里保存?

栏目:资讯发布:2023-09-22浏览:6收藏

田氏第一个祖先是谁?起源在什么地方?田氏族谱在那里保存?,第1张

田完。公元前十一世纪,周武王灭商建立周朝,他追封前代圣王后人——舜的后裔妫满为陈侯,史称胡公满。传到胡公满十世孙陈完时,陈国宜公杀太子御寇,妫完与御寇私交相厚,陈完恐祸及己,便逃于齐国。

陈完为人谦逊有礼,一向很有贤名,齐桓公很赏识他,就任命其为公正(管理工匠的官),并封他于田地。其后子孙就以采地为氏,称为田姓。他们尊田完为田姓的得姓始祖。每个地方的家族都会有族谱。

扩展资料

田氏最初发源地是今山东省境。自秦国吞并齐国后,田姓最初是向西、北之地迁播。汉初,田氏贵族,曾先后裂地称王,但不久均被灭掉。为了清除各地反叛势力,维护汉朝统治,汉高祖强迁关东豪族于关中的阳陵(今属陕西),田氏贵族也就不得不迁入此地。

再后,田氏族人又有迁徙至北平(相当今河北、天津一带)。魏晋南北朝至隋唐这段时间里,田姓的郡望又有信都(今属河北)、范阳(今属河北)、颍川(今属河南)、汝阴(今属安徽)、并州(今属山西)、易州(今属河北)、汾州(今属山西)、兖州(今属山东)等地。

可见,汉至隋唐之际,田姓已基本上分布于长江中下游以北广大地区。宋时,田氏南迁繁衍于今福建、广东等地。据有关资料所载,田希圣为田氏闽、粤始祖,原居浙江杭州,4传至田衍,移居福建宁化,2传至滋茅,徙居福建长丁;

芝英迁广东兴宁。田滋茅子松岗,于宋末迁广东海阳,后徙达埔,为大埔开基始祖。明清之际,田姓便播及大江南北广大区域。总之,从历史上看,田姓基本上是一个比较典型的北方姓氏。

-田姓

安徽程氏家谱

■数量排行

程姓排行:程姓分布广泛,全国程姓总人口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057%,在中国五十个大姓中排第三十一位。主要分布在河南、安徽、湖南、四川、山东等省,这五个省的程姓人口约占全国汉族程姓人口的60%。

■程姓起源

程姓起源有五:

1、出自风姓,以国为姓,是重和黎的后裔。重、黎是古史传说中的“五帝”时期的人物。他的后裔伯符(一作乔伯)在西周前期被封在程地,建立了程国。古程国的地望在汉晋时期的洛阳上程聚,也就是现在河南省洛阳和偃师交界处。程国的居民以国名为氏,于是就产生了程氏。程氏得氏之前的远祖,黄帝时有风后,颛顼时有重、黎,舜、禹时有伯益。程氏的得氏,是在西周时期。

2、以地名为姓。传说,周宣王之时,重黎的裔孙程伯休父入朝为大司马,后又因攻占徐方(今山东滕县东南薛故城)有功,被封到程邑(今陕西咸阳市东,也有人说在今洛阳市东),他的子孙有一部分人以地为姓,称程姓。

3、出自商、周之际的伯符之后。据资料记载,伯符是程姓的始祖。由于伯符向周王敬献“泰山之车、井中之玉和双穗之禾”这“三异之端”有功,被周王封在广平的程地,后世子孙以国为氏,称程姓。实则伯符是重和黎的后代。

4、出自姬姓是荀氏后裔以邑为姓而改。据史料记载,春秋时,晋国荀氏的支子(非正妻长子或妾生子)食采于程邑(今山西省新绛县东北),其后裔以邑为姓,称程姓。

5、别的民族和姓氏改为程姓。

■程姓迁徙史

历史上,程姓的分布北方以河南、河北、山西、陕西为主,南方以安徽、浙江、广东为主。

春秋时,程姓主要繁衍于晋国(今山西省境内)。晋国是西周王室的同姓国,春秋时期发展成一个强大的诸侯国。晋文公成为“春秋五霸”之一。晋国的国土以今山西省为中心,包括河南、河北和陕西部分地方。在由荀氏改姓程氏的人群中也出了不少名人。苟驩的孙子中有个程季。他的儿子程郑,为人品行端正,又敢于直言极谏,得到晋悼公的赏识,被任命为乘马御,后来升任下军副统帅,成为晋国六卿之一。又有大夫程滑,在权臣栾书、中行偃的支持下,刺死了荒*无道的晋厉公,成为哄动一时的人物。除了苟氏改姓程氏外,智氏家族中也有改姓程氏的,如程秀。荀氏支子苟驩食邑于程,以邑为氏,这是程姓人群的一个源头。虽然它不是程氏最早的源头,但毕竟壮大了程姓的队伍。西周灭亡后,部分程姓先民迁居晋国,以后又有苟氏、智氏人改姓程氏,于是晋国成为春秋时期程姓先民的主要聚居地。

周元王元年(公元前475年),中国历史进入战国时期。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晋国魏、韩、赵三家晋升为诸侯。周安王二十六年(公元前376年),韩、魏、赵三家分晋,晋国宣告灭亡。随着赵国迁都邯郸,韩国迁都新郑,魏国迁都大梁(今河南开封),原来生活在晋国的程姓先民,有不少人迁到黄河南北的新郑、大梁和邯郸居住,这是程氏的又一次较大的迁徙。

因为程婴拥立赵氏孤儿,对赵家有恩德,所以赵氏立为诸侯并迁都邯郸时,程婴的后代也随之东迁,到邯郸附近原来程氏始祖伯符初封地(就是汉代的广乎)居住。程姓人群在这一地区不断繁衍,成为一个重要的支派。

除了赵、魏、韩三国乏外;在关中地区的秦国也生活着不少程姓先民。他们是西周宣王时期程伯休父徙封咸阳附近的程邑后,在那里繁衍起来的。这一支程姓先民,后来发展成著名的安定郡望。程姓先民的足迹,也到达了山东的鲁国(今山东西南)。鲁国有个程郑,是有名的富豪,以善于冶金铸造闻名。

到了战国时期,在黄河中下游乎原,在关中地区,都程姓人群居住。程式逐渐发展成为中原地区有影响的姓氏之一。

秦汉时期,程姓在今山西、河北、河南、陕西得到了进一步的繁衍和发展,并且已有程姓人口迁入今四川、浙江和江西。这一时期在河南洛阳形成了一大郡望,在河北的广平形成了一大望族。秦王赢政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秦国灭亡关东六国,在中国建立了统一的秦王朝。秦朝二世而亡,刘邦在陈胜起兵反秦和楚汉战争之后,建立了汉王朝。西汉和东汉共延续四百年之久。秦汉时期程姓先民开始播迁到长江流域。留居中原的程姓先民中,也有不少人遭遇风云际会,建立了丰功伟业。

秦朝建立后,秦始皇为巩固自己的统治,曾实行有组织的迁民。关东六国的豪门右族大多被迫离开故土,到异地安家落户。汉朝派将士开拓边疆,实行屯田,内地一些士兵和民众也随之到边地生活。程姓先民就在这时开始迁徙到长江流域,在那里建设新的家园。以冶金铸造为业的鲁国豪富程郑,在秦朝建立以后,被强行迁到蜀郡的临邛,就是现在的四川省邛邾县。

有个名叫程林的人,秦朝时从中原地区迁居会稽郡(治所在今江苏苏州市)。他精通酿酒技艺,酿造的酒味道佳美。他开办—了一个酿酒作坊,生产醇酒。当地还有一个姓乌名巾的人也善于酿酒,于是这个地方就成了著名的酒乡。人们为了纪念乌巾和程林二人,就将这个县取名乌程。古代的乌;程县就在今天的浙江吴兴县南。

魏晋时,程姓大举南迁,主要迁往安徽、江苏,后再迁居湖南、江西。这一时期,程姓在我国西北部地区宁夏、甘肃也形成了一大郡望——安定郡。

南朝宋时,抱罕(今甘肃省临夏)人程道养流入巴蜀地区,被当地人尊奉为蜀王。齐时,岭南地区出现了一位乡贤,就是程曼。他的家族可能是西晋永嘉之乱时南迁的。程曼德高望重,不务仕宦。乡人发生纠纷,不去找官府,而找他评判是非。人们为纪念他,称他所在乡为“义化”,所在县以“程乡”命名,就是今天的广东梅州。程曼遂为岭南梅州程氏的始祖。

隋唐五代时期,程姓人群由于多种原因,背井离乡,迁徙到其他地区居住,从而使程姓在全国的分布更为广泛。南朝陈末年,歙州新安郡(今安徽歙县)有程姓人士北迁中山(今河北省定县)。隋末又有人北迁洛阳。五代时期又有程秀,从歙州北迁中山博野(今河北省蠡县)。程姓先民在魏晋战乱时从中原南迁,隋唐时期国家统一社会安定,又有人回迁到故地居住。

隋朝程乡(今广东省梅州)人程彬,是乡贤程畋的次子,学问博洽,曾担任弘农(治所在今河南省灵宝)太守,父亲死后弃宫不做,到攸邑(今湖南攸县)隐居,子孙遂在此安家落户。郴州兴宁(今广东省兴宁西北)有程江,又称程乡溪,注入耒水,又有程公山。此地山水都以程字命名,是程姓人集中居住的地区。由于隋唐五代时期的频繁迁徙,程姓先民在祖国东南、西南、西北边疆地区都有分布,而在黄河、长江流域的分布则更为密集。

隋唐五代时期,在少数民族中开始出现程姓。五代十国时,回族人群中已有程姓。

宋元时期程姓先民继续迁徙繁衍,足迹渐布于全国各地,继续建功立业,或俯拾青紫,封爵公侯,或钻研学艺,著书立说,传授知识。他们从不同方面,为社会做出了贡献,而以学术方面的贡献最大。其中尤以开创洛学的程颢、程颐兄弟声名为最著。

宋元时期战争较为频繁,程姓先民为躲避战乱,多背井离乡,移居外地。也有的程姓士人外出做官,就举家迁往任所。

北宋建都开封,洛阳为西京,一些程姓先民从各地迁居开封和洛阳,河南地区程氏复兴。北魏时期从洛阳迁到东胜州(今内蒙古自治区托克托)的程氏后裔,有一部分人在宋金时期返回故土。中山博野(今河北省蠡县》人程羽,举家迁往关中地区的醴泉(今陕西省礼泉),北宋初任醴泉县令、成都知府。后来升兵部侍郎,在京城得赐第宅,家族迁居开封泰宁坊。他的孙子程垧,将祖父迁葬于洛阳南的伊川,全家也从开封搬迁到洛阳。家族成员世代任官,河南程氏成为程姓的显赫宗族。

后来,金兵和元军陆续南下,北宋灭亡, 中原地区的程姓先民又有不少人南迁江淮地区。河南程氏也随宋室南迁。程颢的长子程端懿,在吴门(今江苏省吴县)安家落户。程颐的长子程端中在六安(今属安徽省)殉难,次子程端辅携子孙迁居金城(今江苏省句容),三子程端彦则举家徙池州(今安徽省贵池),子孙在黄山、长江之间生息繁衍。河南程氏的南迁开吴县程氏支派和池州程氏支派。程仿浩又从池州迁至湖北孝感。

南宋绍兴年间(113l-1162年)河南洛阳人程佑之流寓桂林,死后就埋葬在那里。子孙在当地居住,广西地区也有程氏人群的足迹。应天宁陵(今属河南省)人程迥带领家口迁往绍兴余姚(今属浙江省),开浙东—程氏一派。宋代有程迈,史称黔(贵州省简称)人,官至显谟阁直学士,可见贵州在当时也有程姓人群存在。元朝在今贵阳设置了小程番长官司,当地少数民族中也存在着程姓人群。

元代国家又获统一,社会相对安定,程颐的九世孙程德用从池州归业洛阳,守先祖坟茔。他的子孙后来分迁河南东部的太康、夏邑和山东的荷泽、单县等地。元末,英山(今属湖北省)人程希哲为躲避战乱,迁居孝感(今属湖北省),成为“义门”。

元朝末年,程姓南迁于福建,广东等地。程文智因官入闽,为开闽始祖。其弟程文惠居漳浦。程文惠之后程渠爵自漳浦梁山迁居诏安后门山,是为诏安始祖。之后再迁入广东等地。

明清时期程姓迅速繁衍,人口大增,继续迁徙,分布于包括台湾在内的各省,在许多少数民族中也有程姓人群存在。而在河南、陕西、甘肃、山西、山东、安徽、江苏、四川、河北、江西、福建、广东、湖北等地居住更为密集,形成了许多门派。由于程朱理学在思想学术领域的一尊地位,河南和徽州等地的程姓也享有许多殊荣。

明清时期,朝廷和地方政府曾经进行过一些有组织的迁民,将人口密集地区的部分百姓迁徒到由于战乱或灾荒而人口稀少的地区,以利于发展生产,增加税收,并保障人民生活。例如山西向河南等地的移民,“湖广填四川”。部分程姓士人也被迁徙到其他地区建设家园。此外,还有一些程姓家族,因为各种原因, 自愿或被迫离;开家乡,到异地谋生。例如休宁(今属安徽)人程信在明初谪戍河间(今属河北省),就在那里安家落户。这种迁徙的结果,形成了许多新的门派,使程姓人群的分布更为广泛。

河南程氏在明清时代,由于家族繁衍,人口增多,进行了频繁的迁徙。河南伊洛地区程氏因为出现了著名理学家程颢程颐兄弟,被称为程姓正宗。程德用是程颐的九世孙。他的次子程绍祖,于明洪武二年(1369年)迁山东单县,三子敬祖,迁河南夏邑程大庄。程颐的十八代孙程世守,迁居河南上蔡,十九世孙程心圣,迁居山东单县程楼,二十世孙程宗昌,明末躲避战乱,流移河朔,家乡安定后,又返回故里。由此可见明清时代程氏名门巨族子孙迁徙之一斑。

明清时期,在满族、回族和云南、贵州的少数民族中,也都有程姓人群。例如明初洪武四年(1371年),贵州少数民族酋长程受归附朝廷。清代人程民,就是满洲镶红黄旗人。他的父亲劳萨,曾在朝廷任议政大臣。在甘肃、陕西、河南等地的回民中,也有一些程姓人。这一时期,又有不少其他姓氏的人们改姓程氏,加入了程姓人群。根据明代的《华容县志》记载,华容(今属湖南省)人程万里,天顺丁丑年(工457年)考中进士,官至兵部侍郎。他的先世本姓陈,是江州(今江西九江)的孝义之门。他的曾祖陈安泰,元朝时任荆州路(治所在今湖北省江陵)总管,携家带口迁居荆州。明初洪武年问,祖父克让从荆州迁居华容,改姓程氏。

到了清代,由于程姓人群的不断繁衍和播迁,边疆地区都已有程姓士人居住。如祖国西南边陲的云南景东人程含章,乾隆年间进士,历任河南布政使,官至上部侍郎。福建莆田县有程拱辰,曾安察云南。而在我国腹地,则形成了许多支派。据有关文献记载,程姓在全国形成九十八派。其中河南十八派,山西十二派,陕西四派,山东两派,安徽三派,江西两派,浙江三派。这种;记载并不完全,还有不少省区的程氏支派有所遗漏。

河南省程氏分为十八派,即以程秀为始祖的济源王屋派,以程世汉为始祖的济源南城派,以程世和为始祖的济源金鹅派,以程延敬为始祖的孟县派,以程震为始祖的偃师派,以程世洪为始祖的登封程村派,以程继载为始祖的登封南乡派,以程彦骥为始祖的兰阳(今兰考)派,以程称为始祖的修武派,以程恭为始祖的巩县派,以程子儒为始祖的沁阳派,以程太为始祖的祥符 (今开封)派,以程官保为始祖的唐河派,以程以忠为始祖的永宁(今洛宁)派,以程天桂为始祖的滑县派,以程中学为始祖的睢州(今睢县)派,以程云路为始祖的尉氏派,以程和龙为始祖的卢氏派。

山西省程氏分为十二派,即以程心林为始祖的蒲州(今永济西南)派,以程子明为始祖的榆次派,以程子河为始祖的泽州 (今晋城)派,以程甫为始祖的清源派,以程彦行为始祖的太谷派,以程邦成为始祖的万泉派,以程世富为始祖的临晋派,以程伯先为始祖的绛州(今新绛)派,以程天爱为始祖的谋城派,以程天贵为始祖的太平派,以程崇仁为始祖的汶水派,以程端身为始祖的汾州(今汾阳)派,以程端於为始祖的乐平派。

陕西省程氏分为四派,即以程顾为始祖的长安(今西安)派,以程预为始祖的长安城内派,以程心诗为始祖的韩城派,以程卷为始祖的顺化派。

山东省程氏分为两派,即以程知白为始祖的长寿派,以程元棵为始祖的济宁派。

安徽省程氏分为三派,即以程权为始祖的六安派,以程梓为始祖的灵壁派,以程徽为始祖的贵溪派。

江西程氏分为两派,即以程富为始祖的南昌派,以程正生为始祖的鄱阳派。

浙江程氏分为三派,即以程百之为始;祖的开化白沙(今浙江金华)派,以程梓为始祖的绍兴派,以程幼学为始祖的建康派。

■程姓当今分布

全国程姓人群较多的省区,有河南、安徽、山西、河北、陕西、浙江、湖北、江苏、江西、四川、山东、广东、甘肃、宁夏等。下面具体介绍程氏居民较多的县市。

河南省:嵩县、伊川、洛宁、偃师、太康、鲁山、济源、孟县、登封、兰考、沁阳、开封、唐河、滑县、睢县、尉氏、卢氏、夏邑、修武、巩义等;

山西省:榆次、泽州、清源、太谷、万泉、临晋、绛州、谋城、太平、汶水、汾州、乐平等;

安徽省:休宁、黟县、绩溪、祁门、歙县、贵溪、六安、灵壁等;

浙江省:绍兴、金华、衢州、淳安、建德、勤县、余姚等;

江苏省:常熟、武进、吴县、吴江、句容、丰县等;

湖北省:孝感、黄岗、麻城、罗田、嘉鱼、汉阳、隋州等;

山东省:东阿、荷泽、曹县、单县、济宁、长青等;

广东省:梅州、河源、中山、潮州、海丰、惠阳、阳江;

陕西省:长安、韩城、顺化、礼泉、咸阳、汉中等;

河北省:鸡泽、蠡县、邯郸、曲周等;

江西省:婺源、德兴、九江、乐平、南昌等;

湖南省:华容、醴陵、郴州、资兴、桂东等;

四川省:眉山、邛崃、宜宾、云阳等;

甘肃省:泾川、会宁等;

宁夏区:固原、灵武等。

■历史名人

程邈:秦代下杜(今陕西西安南)人,隶书的创造者,曾任狱吏、御史等职。他曾积 十年之久,将大小篆蜕变而成隶书300字,使得中国的文字自此得以定型,文 化得以传播和发展,贡献相当大。

程郑:春秋时期晋国(今属山西)人,为荀氏改程姓的后裔。他先任晋公的乘马御, 深受晋公垂爱,后竟成为晋国的“六卿”之一。

程婴:春秋时期晋国著名义士。剧目《赵氏孤儿》展现的就是他的事迹。

程本:春秋末年晋国人。以博学善议论,聚徒讲学著名而名闻诸侯。还曾与孔子会晤 过,著有《子华子》

程颐、程颢:北宋时期宋明理学的奠基人,世有“二程”之称。又因他们都是河南洛 阳人,其学派被称为“洛学”。其学说后为大理学家朱熹继承和发展,创立了 程朱理学体系,世称“程朱理学”。

程元振:京光三原(今属陕西)人,唐代宦官,因拥立代宗,得其宠信,官至骠骑大 将军,判元帅行军司马,总率禁兵。

程知节:隋朝济州东阿人,隋末参加李密领导的瓦岗起义军。后归唐,任岐州刺史等

职。

程遐:十六国时后赵石勒的谋士。曾历长乐太守、右司马、宁朔将军、监冀州七郡军 事。代张宾为右长史总职朝政。

程普:又北平土根(今河北丰润东)人,三国时吴国荡寇将军,初从孙坚,后助孙权 经营江南。为讨伐董卓,平定江东立下了汗马功劳。公元208年,曾与周瑜大 破曹操于赤壁,又曾被封为江夏(今湖北鄂城)太守。

程曾:东汉豫章南昌(今属江西)人,习《严氏春秋》,教授数百人。著书百余篇, 作《孟子章句》

程邃:安徽歙县人,清代著名篆刻家、画家、篆刻取法秦汉,喜用大篆入印,朴厚苍 浑,为”皖派“代表作家之一。画工山水,善用干笔渴墨,苍茫简远,自成风格。

程长庚:安徽潜山人,清代著名京剧演员,演老生,艺术上融化徽调、汉调、昆腔于一炉,对京剧老生唱腔和表演艺术的形成,贡献很大。

程正揆:湖北孝感人,明末清初著名画家,能诗文,善书画,所画山水多用秃笔,而 设色浓湛。

程敏政:休宁(今安徽)人,明代文学家,其文与李东阳齐名,官曾至礼部右侍郎。

程嘉燧:休宁(今安徽)人,明代著名诗人、画家。

■程姓家谱介绍

修谱

据说早在春秋时期,晋国人程本曾经修撰程氏家谱。到了西汉元帝时期。司徒程泰奉诏“编修姓望”,这是程姓较早的谱牒。三国时期程昱的儿子程建曾“归郡修谱”。晋室南迁以后,在江南有所谓;《百家谱》,程姓也在其中。

唐代有个程淘,始考订《程氏谱》,考载详明,堪称信史。宋代鄱阳(今江西省鄱阳)人程祁,字忠彦,曾修撰程氏《世谱》。南宋时;人程晟,是著名理学家程颐的孙子。他很有;才学。曾编次《伊川文集》八卷,并修撰《伊川家谱》一卷。宋宁宗嘉定十七年(1224年)史定之任池州(今安徽贵池)知事,曾将程氏谱系上呈朝廷,于是皇帝降旨,将程颐四世孙程观之补官登仕郎。元代程氏家谱屡有修撰。但宋元以前的程姓家谱,大多亡佚不存。

明代修撰的程氏家谱较多。现存的价值较高的家谱多为明代后期嘉靖、隆庆、万历年间所修。比较重要的有《新安程氏统宗世谱》、《河南上程谱》《河南程氏正宗世谱》《程氏家乘》等。这一时期的修谱,已从某一地区的家族门派发展到大范围乃至全国性的“统谱”。

清代和民国时期所修续的程氏家谱现.存数量较多,并且大多经刊印或手抄,流传至今,不再一一述及。

建国以来,由于宗法观念的破除,家族的分土析居,修续家谱较为罕见。近年来,在有些地区又有续修。例如广东五华、河源纯刚公系《程氏族谱》,就是1996-1997年新续修的程氏谱书。

现存的程氏谱书,除了部分散布民间,由私人珍藏外,大多收藏在各地的图书馆;文化馆或档案馆中。全国最大的图书馆——北京图书馆收藏程氏谱书四十多种,上海图书馆也有较多收藏。《中国家谱目录》一书(山西人民出版社199Z年版)中著录程氏谱书三十九种,计二百二十二册。这些谱书如按地区分,以安徽省数量最多,达二十四种,其次是江苏省,有六种,湖北省有四种,湖南、山东两省各一种,其他一种。我国现存程氏谱书远不止这些,不少程姓人群居住较为集中的省份,如河南、河北、山西、浙江等省的许多谱书,都没有被收入。

家谱主要内容

现存的程氏谱书从名称上看,有家乘、宗谱、家谱、族谱、支谱、会谱、纂谱、信谱、世谱、统谱、谱略、世系谱、源流谱、人物志、故里志等。名称中多包含郡望县邑、门派及先祖号谥,以与其他谱书相区别,有的还加有——“续编”、“续修”等字样。

程姓谱书尽管繁简有别,但就内容而言,和其他姓氏的谱书大体相同,包括序、凡例、家族世系、家族法规、先祖行状、家族文献等。家族世系是家谱的中心内容,为谱书所必备。

序言有自序和他序两种。 自序为修谱人自写,他序多让当地的地方官或社会名流撰写。序言一般包含以下几项内容:

1、阐述自始祖以来派系分衍和播迁的状况,

2、说明以往历次修撰谱书的情况。有的序言还包括修谱凡例,原因、目的以及工作的艰辛。至于他人撰写的序言,在上述内容以外,往往有对谱主家族的赞美和希望等言辞。

例言就是谱书的发凡起例。它对该谱的体例结构、内容详略、入谱对象、术语的使用、行文格式等都作了明确的规定。

世系部分一般先阐明本家族的繁衍源流,再详述各支派的人物与事迹。它不但记载有宗族的人物名谓,而且多通过派语来说明人物的门派和辈分。

家族法规是用来约束所有家族成员言行的规制条款。族长用它来管理族人,养成一种家族风尚。

先祖的嘉言美行和辉煌业绩,多采用传记或像赞的形式书写。凡是本家族中有德行可嘉、忠贞可旌、学问可称、文章可赞、功绩可述的,都要为他立传作记,以勉励后人。

家族文献的内容相当广泛。它既包括官府对该家族及其成员的嘉奖和褒扬,如诰命、诏谕等;也包括家庭成员的语录、著作节选等。这些都是本家族成员引以为荣耀的,因而在谱书中多有反映。

■程姓字辈

据伊洛地区程氏的《河南程氏正宗世系谱》记载,程氏世系从程颐的十三世孙程子中开始,排列了三十二个辈字:

“子彦思克,继世心宗。佳接起延,伎洛璋铭。毓秀光远,相远大干。源推其业,长流万年。”

清同治七年(1868年)修订的河南《太隶程氏族谱》中列入辈序二十字:

“建方端士,克文光耀,慎勉惟习,敬守修省,庆逢致泰。”

广东梅州五华、河源程氏从始祖程吹四十三世开始,编定了五言辈字歌:

“国家传世德,理学必宗先,孝支宜为则,崇文作善元。”

后来又往下续了二十个辈—字:

“燕翼富强本,知书万道全。品行铭高洁,昌兴起俊贤。”

为了使族人添丁加口选字取名时,不至于感到以上“正行辈字”不足或有忌讳、拗口等情况,又确定了四十个辈字,称为“副行辈字”,和上面所说的四十个“正行辈字”一一对应,如果正行辈字不合适,可以取“副行辈字”。这四十个副行辈字是:

“邦光其佩毓,兆吉福相延。开智明龙启,敬业定飞腾。勤修竞荣秀,常思乃识远。长隆显达贵,千秋怡乐天。”

建国以后,由于宗族观念的淡漠,人们为子女取名,大多已不再按辈字规定。因此,从现在程姓人群的名字中,已难以知道他的辈分。由于古代山河阻隔,交通不便,不同地区、不同宗族的辈字也不统一。

河南是杨姓密集的省份,也是杨姓的主要发源地,有"天下杨氏出弘农‘‘之说。郡,本是古代行政区划名,辖境历代不同。秦以前郡辖于县,至秦则县辖于郡,汉因袭之。而作为姓氏的"郡望"来说,是指世代居住某地的显贵家族,为当地所仰望。杨姓中的弘农郡望在两汉时开始著名,有杨震一家"四世三公",到北魏有"三杨"和杨播一家,到唐代则成为宰相世家,尤称极盛。《太平寰宇记》载唐末诸郡世族郡望日:"虢州弘农郡五姓,杨姓居其首"。弘农郡,为西汉元鼎四年(前113年)置,治所在弘农县,即今河南灵宝县东北故函谷关城。唐以前的弘农杨氏就散居在这片土地上。除此,河南还有如下主要杨氏支系:

  

   (1)陈留杨氏西汉元狩元年(前122年)置陈留郡,治所在陈留县,即今河南开封市东南陈留城。陈留人杨匡,字叔康,又名章,东汉顺帝和桓帝(126-167年)时人。好学善文,及长,在乡里教授门徒,后补官为靳县令,任内有治绩,升为平原(今山东平原县)令。时中常侍徐璜之兄,曾为平原相国,匡耻与其共事,故托病在家,无意赴任。汉桓帝时,匡曾为当时太尉杜乔之部属,乔营私被处死后,重义护尸,择穴埋葬。事毕,从此杜绝仕途,隐居不出。

  

   (2)宜阳杨氏战国韩置宜阳县,治所在今河南宜阳县西。宜阳人杨仆,东汉武帝时人,自少勤习武艺,曾为军部曲从军,后以千夫为吏。河南太守以仆有贤能荐举于朝,授为御史。后以剿贼有功,迁主爵都尉(主掌封爵事务),位列九卿之内,值南越反,武帝以仆有能,授为楼船将军(海军司令),得胜后封将梁侯。在征朝鲜之役中,与左将军荀彘意见相反而遭诬陷,废为庶人,卒于家。

  

   (3)获嘉杨氏西汉元鼎六年(前111年)置获嘉县,治所在今河南新乡西南。获嘉人杨俊,字秀才,东汉末年时人,自少好书,颇有文才,但无意仕途。东汉末年扶持老幼,去京密山间避乱,同行者百余家,俊将私财赈济贫乏,有财共通。有宗族乡亲之中,被人所掠去作奴隶者6家,皆倾赎回。乱平后仕魏,官至南阳太守。魏文帝曹丕因俊常赞美曹植不高兴,因而恨俊,借故把俊关了起来,竟使其在狱中自杀,众皆为之冤枉,痛惜流涕。

  

   (4)汴州杨氏北周宣帝改梁州置汴州,治所在浚仪县,即今河南开封市西北。汴州人杨彦询,字成章,好书善文,富有才华,后晋高祖镇兵太原时,授为太原节度使,任内颇有政绩,吏民都很爱戴他,因之境内大治。后因病乞归,但高祖不肯放,于是改授金吾卫大将军,病逝于任内。

  

   (5)郑州杨氏东魏武定七年(549年)置郑州,治所在今河南许昌市,唐贞观七年(633年),移治管城县,即今河南郑州市。郑州人杨朴,字契元。勤敏好学,曾与毕士安游,由士安荐与宋太宗,以有召见之。朴因爱诗赋,不想当官,因之辞归。朴性怪僻,常骑驴往来都城,每次想作诗,即伏草埔间冥想,得佳句即跃出,常使过路相遇者受惊。著有《东里集》。

  

   (6)洛阳杨氏秦代置洛阳县,治所在今河南洛阳市东北。隋大业元年(605年)移治今洛阳市。洛阳人杨守一,字象先,生于五代后唐庄宗同光三年(925年),卒于北宋太宗端拱元年(988年),享年64岁。为人好学善书,精通《周易》及《左氏春秋》。曾事宋太宗于晋邸,官至宣徽北院使,佥署枢密院事。又因性直勤谨,久事王公,因之历任要职而至显要。还有洛阳人杨畏,字子安,北宋时人,进士出身,幼年失父,事母至孝,勤勉好学不远游,刻意经术。后携所著之书晋谒王安石、吕惠卿,为王、吕所荐,授郓州教授,自此尊安石之学,累官至提刑狱。

  

   (7)开封杨氏秦代时置开封县,五代梁开平元年(907年),升汴州置开封府,东魏天平元年(534年)置开封郡,其治所都居今河南开封市。这里杨姓人较多,显耀者亦不少。宋代杨燧,曾从征贝州,记功第一,又从征侬智高,建立奇功。英宗时(1064-1067年),以累功授宁远军节度使,旋授殿前指挥使,任内病逝;又有杨由义,字宜之,初任僻地盐官,因与漕运相处不洽,隆兴间(1163-1164年),以阁门祗侯使金,不为所屈而还,南宋孝宗嘉奖之,后累迁至太府卿兼刑部侍郎,朱熹曾受业其门下。

  

   (8)中牟杨氏西汉始置中牟县,治所在今河南省中牟县东。中牟人杨本,初为太学生,明建文年间(1399一1402年)应募,授锦衣镇抚。从李景隆讨燕立功,景隆忌之,不以功上报。不多久,以孤军出战,景隆不派军援救,遂被擒,系于北平监狱被害。

  

   (9)商丘杨氏商丘为夏后相所都,一说应作帝丘,在今河南商丘县东南。明末清初,有杨镐,世居于此。累官至右佥都御史,经略朝鲜军务,倭将行长加藤清正,屯军蔚山,镐进兵攻之,不能下。行长救兵亦至,镐竟大惧先奔,丧兵二万有余,被罢官。后清兵击破抚顺,复启用,为兵部右侍郎,驰往经略,但兵不能前,师期又泄,遂被下狱伏诛。

  

   (10)商城杨氏北宋建隆初改殷城县置商城县,治所在今河南商城县西。商城人杨所修,字启修(1548-1694年),明万历进士出身。初属魏忠贤党,历任左副都御史,后因人逆案,撤职为民,回归商城。时张献忠隐商城,被捉不降,遇害。

光禄坊中段有四座(落)一字排开的宅第,门牌号顺序为34、32、30、28(旧10-13号),老福州人似乎更习惯称之为“刘家大院”。刘家大院的主人祖籍河北大名府龙山镇,明宣德年间迁到福州,到十三代刘照时,刘家于此购房居住。

刘家大院东起道南祠(今鼓三小),西至早题巷,南临光禄坊,北与大光里何振岱故居相邻,占地5000多平方米,现存4000多平方米,是三坊七巷最大的单姓宅第,号称“刘半街”。

刘家大院坐北朝南,由自东向西相连的四座清式建筑组成。现存的大院是清道光、咸丰年间刘齐衢、齐衔兄弟大规模改建后的清式构筑。院内构造基本上遵循当时的典型格局:两道石框门后,是石埕铺地、三面环廊的首进天井。经天井入前厅,厅堂阔五间,减柱造穿斗式木构架,两边正房。屏门隔开前后厅,由后厅经后天井而至二进、三井。四座大院间共墙相邻、小门相通,临街处则各建大门,每院落既可独立,又能相互通连。据统计,刘家大院原有大厅12间、厢房48间、花厅6间、假山3座、鱼池3口、亭台楼阁6处,另有藏书阁、观音阁、佛堂等。其围墙高达15-2丈,尤坚实耐火;长3米以上、宽06米的铺地石板计300多条;3米左右长的抱围大柱就有100多根;门窗户扇尽用楠木。作为显赫一方的大户,刘家住宅建筑用料考究,颇有不同凡响处。

本次修复的刘家大院本有三落,其中西落两进、中落三进已修复,东落因为还住着人,尚未动工。另外最西侧的花园已被毁,无法复原。

西落的建筑,一进是清代的木构梁架,民国的隔扇。那些楠木窗格扇,基本上都是利用原有的木构件。二进的青石竹节窗,还有民国的两层木楼,雕刻都很精致。两层木楼是由清建筑改建而来,一楼檐下保留有悬钟、雀替等木雕构件,二楼木雕栏杆上装饰着木雕的礼器——壶和鼎。西落的门头房原先被破坏缺失了,此次市古建所在修复设计时,根据地面挖出的遗址,恢复了西落的门头房。

中落三进建筑,最有特色的就是院墙檐下饰有彩色的灰塑。这些彩绘修复前,有的被水泥封堵。这次修复时,专门请来彩绘工匠慢慢清洗,再根据清洗出的原样来恢复。彩绘左右两侧是渔樵耕读图,有渔夫打鱼、农夫踩水车、樵夫打柴等图案。中间是主人衣锦返乡时的画面和一些生活场景,此外还绘有荷花、鲤鱼、牡丹、锦鸡等吉祥物。

中落正厅的插屏门,是漆金团鹤图。二进天井紧靠回廊处,有一对直尺形的相对的短墙,不知是何用途。三进是民国风格的两层楼。木栏杆、门扇上刻的都是几何图案的格子,很有艺术感。楼前是超过两层楼高的百年白玉兰树。

中落最漂亮的还要数东侧的花厅。这个花厅的半月池,与郎官巷二梅书屋、南后街叶氏民居的半月池有的一比。池边环绕着海礁石堆砌的假山,还有爬藤植物、露台以及水榭。这个水榭又不同于水榭戏台中的水榭,它不是立在水面上,而是建在池边的、一个类似轩廊的建筑。在花厅厅堂有一个民国风格的雕花门扇,很特别。门扇上设计了上下两层共12面椭圆形的镜子,两侧的门上还各有一面椭圆镜。从这些镜里可以看到背后的半月池、假山,这可能就是当年主人设计这幅门扇的用意所在吧。在这些镜子的下方,还刻有各种“寿”字的写法,每扇门刻20个字,六扇共120个不同的“寿”字彰显出主人生活的富足、情趣和讲究,换句时髦的话,叫做“很会享受生活”。

在刘家大院中穿行,恍如游走于深婉的岁月脉搏。诚然,刘家大院也未能避免历史性的灾厄,四座相连中的一座早被拆毁,假山鱼池、亭台楼阁更踪迹全无,再不复当年旧貌,但其余韵尚存。首先是宅院的幽深委曲,初来乍到的我几乎有如入迷宫之感:这边一道小门,那里一个转弯;一环扣一环,一屋连一屋,仿佛繁复无尽。“庭院深深深几许”的情趣在此处得以诠释。

刘家人才辈出,即有轰动一时的“兄弟同榜两进士”刘齐衢、刘齐衔(为林则徐大女婿),又有号称“电光刘”的刘崇佑、刘崇伟八兄弟,还有陈宝琛的外甥、李鸿章幼弟李昭庆的孙女婿、民国中央银行总裁,何应钦内阁财政部长刘攻芸,以及曾任福建盐运使,号称“福建理财三杰”之一的刘鸿寿。

刘齐衢(1813-1860),字本枢,号绮田,闽县(今福州市区)人。父亲早亡,由其伯父刘家镇教养。刘家镇是刘家十四代,林则徐的挚友,曾创办圣功书院和凤池书院。清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齐衢与弟齐衔“兄弟同榜两进士”,轰动一时。刘齐衢历知四川兴文、荣县、江津等县。江津为蜀境要冲,开支繁多,积案不少,民众苦不堪言。齐衢到任后,江津得以“少安”。然终因积劳成疾,逝于任上。

刘齐衔(1815-1877年),字本锐,号冰怀、又号冰如,闽县(今福州市区)人。刘齐衢之弟,林则徐大女婿。清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进士,签分户部。咸丰四年(1854年),授湖北德安知府。不久,移任襄阳、汉阳两郡。同治元年(1862年),擢陕西督粮道,旋代理布政使兼总粮台。同治六年(1867年),升任浙江按察使,又升河南布政使,还曾一度署理巡抚。光绪三年(1877年),病卒于开封。他用二十多年为官积蓄的钱财,在宫巷购置了三座大宅院供子孙居住,还在福州北门、雷峰山、石仓、闽侯县科贡乡等地购买大片土地出租。刘家还开设德成、即成、复成典当铺和天泉钱庄。刘家通过当铺、钱庄、土地、房屋赚得了大笔收入,为发展民族工商业奠定了物质基础。

到刘齐衔之子刘学恂时,开始投资创办近代工业。1890年,刘学恂创办了一家糖厂,因技术落后,管理不善,不久停办。1893年,刘学恂将厂房改为仓库,囤放纸张,经营纸行,不幸遭火灾。两次失败并没有阻止刘家发展工业的尝试。1910年,刘学恂的几个留学日本的儿子与林长民等人,出资购买耀华电灯公司改名为“福州电气股份有限公司”,刘学恂次子刘崇伟为发起人,担任公司董事兼经理,五子刘崇伦为技师长(总工程师),刘家一开始就掌握了公司的经营和技术管理权。1912年,刘家收购“福建电话公司”,成立“福建电话股份有限公司”,曾留学日本学习电气工程的刘崇伟任公司董事长兼经理。随着电气、电话公司的成功,刘家又先后创办电气公司附属修理厂、精火厂、福州冰厂、福州油厂、建兴锯木厂、两家电料厂、玻璃厂等二十多家企业,成为福州首富。

刘攻芸是中央银行总裁,何应钦内阁财政部长。刘齐衢是他的曾祖父。光绪帝师陈宝琛是他的舅舅。他也是李鸿章最小的弟弟李昭庆的孙女婿,李国珍的丈夫。

刘攻芸幼年曾就读于福州鳌峰书院,早年在清华学校学习,后来进入上海圣约翰大学,留学欧美,主攻财政金融并获得英国伦敦大学的博士,1927年回国,任教于清华大学。1929年,从清华调任中央大学,教授银行学并进行银行实践,这使他有机会接触到当时中国金融界的实权人物。1929年8月,刘为时任中国银行总经理的张嘉璈所赏识,出任中国银行总会计。后张嘉璈被委任为央行总裁,邀请刘攻芸作为副手出任副总裁,1949年初,在国民党核心人物都准备滑脚之际,刘攻芸出任央行总裁,后又出任李宗仁政府的财政部部长,毅然挑起了这个财政破摊子。刘攻芸的晚年也是不如意的:他在台湾呆不下去,又辗转到香港;1963年,新加坡独立后,去新加坡经营矿业,做事又百般不顺,事业一败再败;于1973年,带着诸多遗憾离开了人世。

刘家大院的花厅还曾为现代著名作家郁达夫(1896-1945)与其妻王映霞的借居处。1936年至1938年,郁达夫来闽任福建省参议,在福州生活了三年,创作了大量描绘福州山川气候、饮食人物的优美散文。 其中有一年他们就寄寓在刘家大院。

1936年春,著名作家郁达夫来福州,住南台基督教青年会宿舍。稍后,因他兼任省政府公报室主任,公务繁忙,从南台到省府路很不方便,就在城内光禄坊早题巷1号赁屋居住。1937年岁首,郁达夫访问日本、台湾归来,因王映霞来福州才在光禄坊刘宅11号(现光禄坊30号)赁屋居住。1984年初,日本研究郁达夫的专家铃木正夫教授曾寻访到刘宅,拍照多张。2005年冬,郁达夫的长孙郁峻峰曾带领富阳电视台工作人员到刘宅拍摄纪念郁达夫专题片。

郁达夫1937年1月21日在榕致黄华表的信谈到:“内子杭州来,得悉足下已迁柳浪新村。”此信载于1937年2月10日杭州《东南日报》。推算起来,郁达夫是1937年1月初回榕后,就接王映霞携其子郁云来,住进光禄坊刘宅花厅,(丁丑年)春节是在这里过的。

郁达夫住光禄坊刘宅期间的生活,与抵榕初期大不相同。知名作家董秋芳1937年4月3日抵榕后,当天就到刘宅拜访郁达夫。他撰文告诉读者:“我愿报告一件最使我惊异的事,就是郁达夫先生的生活改变。他的生活,现在很有规律了,经办的事也很多。每天早晨七时便出去办公,到正午十二时回家午餐,下午一时以前又匆匆出去,直到夜晚才回来。这种生活,要说阻碍他的创作,未始不可,至于说他坐领干薪,却是冤枉煞人。而实际上,这里的工作都是很紧张的,连郁夫人料理家务,买菜煮饭,都得亲自动手……”(《到福州后》)。

当时,应郁达夫之邀来榕工作的还有:进步作家杨骚、许钦文、楼适夷,成为福州文化界抗日救亡活动的骨干,他们常到光禄坊刘宅与郁达夫叙谈。

郁达夫有记日记的习惯。《回程日记》(1937年4月30日至5月4日)就是他寓居刘宅期间写的。为促使郭沫若早日回国,共同抗日。他在杭州会见了国民党中央宣传部长邵力子等,请他们向南京当局进言,取消对郭沫若的通缉令。当他回福州后得知奔走见效后,喜不自胜,5月18日一天里给郭沫若写两封信(原信后来曾披露),翌日又给郭沫若的妹夫胡灼三写一信,要他“亦去一快信,使他得安心回来。只说郁某决非卖友之人,可以回来矣”。这些信流露真情,至今读来仍十分感人。

这段期间,郁达夫与王映霞的关系比较融洽。王映霞带着次子郁云,还带了一个保姆来,原有在榕久住之意。郁达夫陪王映霞拜访朋友,游览榕城名胜古迹,品尝闽中名菜,并到照相馆合影留念。王映霞是媒体常报道的人物,加以衣着时髦,引起邻里闺秀的注意。后来因时势变化,夫妇商量后,王映霞带郁云先回杭州去,她在刘宅大约住了5个月。

抗战爆发后,郭沫若由日本秘密回国,于7月27日抵达上海。郁达夫专程赴沪迎接。他回福州后,积极投身于抗日救亡运动,被推选为福州文化界救亡协会理事长。该会成立后,主要工作之一,就是创办《文救周刊》,由郁达夫、杨骚主编。出版三期后,为加强团结抗日,附刊于《小民报》的几个文艺周刊与《文救周刊》合并为《救亡文艺》(日刊),仍由郁达夫、杨骚主编。这些文章迸射着耀眼的战斗的光芒。因而,引起国民党福建省党部和省保安处的惊慌与破坏。福州文化界救亡协会被迫停止活动。《救亡文艺》编辑部受到特务持枪威胁,要抓责任编辑楼适夷,被迫停刊。然而,郁达夫仍下定决心,要为抗战而献身。他在光禄坊寓所为文学青年程力夫的题词中写道:“我们这一代,应该为抗战而牺牲。”

1937年12月,日军攻陷杭州、富阳后,郁达夫的七十多岁老母亲不愿做亡国奴,被迫绝食,除夕那天饿死于家乡的鹳山。噩耗传到福州已是1938年春初,国仇家恨,双锤齐下,郁达夫悲恸欲绝,即在刘宅景屏轩设灵堂遥祭,并亲自书写一联:“无母何依;此仇必报”,悬挂于其母遗像旁。决心化悲痛为力量,投入更广泛的全国性抗日洪流中去。1938年3月,他应郭沫若之邀,离开福州赴武汉,参加国民政府军委会政治部的抗日宣传工作。

刘家大院的辉煌远不至此,向前追溯,你会惊奇地发现在刘家入住之前,这四座大院的主人并不逊色于刘家。

大院西侧的两座,即32、34号(旧12、13号)曾是清代藏书家、书法家林佶与哥哥考古学家、金石家林侗的读书处“朴学斋”,后归林则徐好友、刻书家冯缙所有,之后又几易其手,最后为刘家买下。

林佶(1660-1720后),字吉人,号鹿原,福州人,林侗之弟。清代藏书家、书法家。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举人,奉旨入武英殿抄写圣祖御集。五十一年(1712年)钦赐进士,授内阁中书。卒于清圣祖康熙五十九年以后,年六十余岁。博学能文,好金石,工楷书,又善篆隶,尤精小楷。文师汪琬,诗师陈廷敬、王士禛。曾手书汪琬之《尧峰文钞》、陈廷敬之《午亭文编》、王士禛之《渔洋山人精华录》与《古夫于亭杂录》付雕,即著名的“林佶四刻”。在中国印刷史上占有一席之地。雍正元年(1723年)罢归,筑“朴学斋”,设“陶舫书屋”,藏书达十余万卷。著有《朴学斋诗集》、《汉甘泉宫瓦记》、《全辽备考》等。其师尧峰先生(汪琬字苕文,号钝翁,长洲人。顺治乙未进士,曾任刑部郎中,户部主事等职,以疾告假归。结庐太湖之尧峰山,闭户撰述,研究六经,不问世事,时称尧峰先生。)赠诗,有“区区仆学待君传”句,乃以名斋。

林侗(1627--1714)字同人,福建侯官(一作闽县)人。生于明熹宗天启七年,卒于清圣祖康熙五十三年,年八十八岁。贡生。康熙中,署尤溪教谕。侗所著有荔水庄诗草、来斋金石考、昭陵石迹考略、李忠定年谱及井野识涂,《清史列传》传于世。是考古学家,著有《来斋选古》、《来斋金石考》等。

冯缙,字光敦,号笏骈,又号栖鹤。侯官人。嘉庆三年(1798年)举人,仅一次进京考进士,落选后便放弃仕途,“日以书籍自娱。喜为诗,有《儋甄、稊米集》”。又撰《兰话室后金石存》、《唐昭陵陪葬名氏考》和《陶舫拾慧》等。冯缙是刻书家,曾刻印林佶兄林侗《来金石考》和乡前辈孟超然《亦园亭全集》。又准备刻印宋梁克家《三山志》,雕板都备好了,只因财力不足而作罢。其弟冯光祚,字恪甫,嘉庆五年(1800年)举人,被“梁章钜招入藤花吟社”。

道光元年(1821年)七月,林则徐因父林宾日病,辞了去年刚到任的浙江杭嘉湖道的官职,回到福州。第二年春举人冯缙邀请林则徐到其光禄坊家作诗饮酒,林则徐写了《陶舫诗二十韵为冯笏骈孝廉(缙)赋》,诗中说:“冯君招我文字饮,遗迹流传话畴昨。诛茅归傍光禄台,自署巢居号栖鹤。朴学斋连兰话新,忽在楼中醉星落。”“朴学斋”就是藏书家林佶的书屋,“兰话堂”是冯缙的书斋,两家连在一起。

冯缙60岁生日时,林则徐还写了《和冯笏骈〈六十自寿诗〉》四首,由此可见,林则徐与冯缙的交情是很深厚的。

大院东侧的两座,即28、30号(旧10、11号)声名更为显赫,是清初诗画家许友的故居“米友堂”。

“米友堂”因许友钦慕米芾的书法而得名,中有紫藤花庵、岸船斋、樵歇斋、君到轩、见山轩、浮冈、陶舫诸胜。许友字瓯香,工书善画,诗尤孤旷,时称诗、书、画“三绝”。他继承父亲许豸的遗产,住在光禄坊的房子中,乌石山著名的“涛园”是他的别墅,早题巷4号也是他送给外甥黄任居住的,现为“黄任故居”。许友后因福建布政使周亮工贪污案受牵连,他通过《学哑》、《学瞽》、《学担粪》、《学死》等诗表示对当局的不满。许家的名气还在于许家一门四世出过六位诗人,至许友曾孙许王臣时更因“七世同居”获乾隆皇帝钦赐“七世同居”匾额、诗章,荣耀一时。

刘家大院于2005年5月被公布为福建省文物保护单位。劫后重生,它并未被历史的尘埃深埋,正如大院内幸存的百年玉兰与辛夷(又名木笔),花期来时,依旧花开满树,芳香袭远。

田氏第一个祖先是谁?起源在什么地方?田氏族谱在那里保存?

田完。公元前十一世纪,周武王灭商建立周朝,他追封前代圣王后人——舜的后裔妫满为陈侯,史称胡公满。传到胡公满十世孙陈完时,陈国宜公杀...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