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鸿章生平简介中国古代历史上死得最惨的十大名将他们都是怎么死的?

栏目:资讯发布:2023-11-11浏览:1收藏

李鸿章生平简介中国古代历史上死得最惨的十大名将他们都是怎么死的?,第1张

在中国历史上,涌现出许多为国家做出巨大贡献的著名官员。但他们嫉妒有才华的人,很多都被奸夫陷害,命运悲惨。下面给大家介绍一下中国古代历史上死得最惨的十大名将。

商鞅

商鞅被剁成了碎片。

商鞅,战国时期的政治家、改革家、思想家,法家代表人物,魏国人。最著名的是他的“商鞅变法”:政治上,商鞅对秦国的户籍、军衔、土地制度、行政区划、税收、度量衡、民风等进行了改革,制定了苛刻的法律;商主张重农抑商,重奖农织;商以为统帅,率领收复河西。变法使秦国国力跃居他国之首,商鞅功不可没。

秦孝公死后,被商鞅割去鼻子的公子谦痛斥其“谋反”,秦惠王下令逮捕商鞅,处以“肢解”的刑罚。

里斯

李耀湛

李斯,战国末期楚国上蔡人。秦朝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书法家。

李曾向秦王进谏,并派谋士用金玉游说关东六国。秦统一天下后,反对分封制,坚持郡县制;他还主张烧毁数百种民间语言,禁止私塾,加强中央集权统治。他还参与制定了统一车辆轨迹、字符和度量衡系统的法律。李政治思想的实施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

李斯也是篆书的发明者。现在据说泰山上的石刻很多都是他写的,同时他的文章水平也屈指可数。这么大的人被赵高这个叫鹿为马的小人陷害,在咸阳被腰斩。

韩非

韩非子中毒了。

韩非子,战国韩国之子,汉族,战国末期朝鲜人,古代著名的道家、哲学家、思想家、政论家、散文家,中国古代著名的法家思想集大成者。是韩非子主要著作的汇编,其中包含了丰富的寓言,在先秦诸子散文中独树一帜。作品中的许多当代民间传说和寓言也成为成语典故的来源。

韩非子也是“依法治国”的创始人,他的法家思想为秦国统一全国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当时的丞相是李斯,李斯等人嫉妒他的才华。他们在秦王面前说了几句狠话,喝了一杯毒酒,然后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法学家就人间蒸发了!

韩信杀了三个宗族。

韩信,汉族,淮阴人,西汉开国功臣,中国历史上杰出的军事家。他与萧何、张亮并列为汉初三杰。

萧何刘邦为韩信辩护,拜韩信为大将军。在楚汉战争中,韩信发挥了杰出的军事才能:最后一战击败戴、赵,北上投降燕国。之后,刘命令韩信联合,围歼楚军,逼迫项羽自杀。

韩信是汉朝开国第一功臣,但他是否谋反却是个谜。然而就是这样一个大名鼎鼎的人,在长乐钟室被吕后斩首,杀父、杀母、杀妻,只成就了两个成语:“成则萧何,败则萧何”和“一鸟藏弓,一兔死,一狗烹”!

晁错

晁错的腰斩

曹_,颍川人,汉初人,积极的政治改革家。杰出的人才,被称为“智囊团”。汉景帝为了加强对地方势力的控制,利用晁错的“削藩”主张打击地方政府势力

岳飞,宋襄州汤阴县人,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军事家、军事家、民族英雄。作为南宋最杰出的统帅,他主张抗金义军与宋军合作,共同进攻金军,收复失地。岳飞治军奖惩分明,纪律严明,体恤下属,以身作则。晋人有句名言“撼山易,撼岳家军难”。岳飞的文采也是将军中少有的。他的不朽之言《韩非子》,是千古传诵的爱国名著。

在宋金和解过程中,岳飞遭到秦桧、张浚等人的陷害,被捕入狱。为了保住皇位,宋高宗以“谋反”的罪名在风伯亭勒死了岳飞父子。当宋孝宗岳飞的冤狱得到平反,他追求武穆,然后是钟吾。

刘伯温

刘伯温慢性中毒

刘基,汉族,青田县南田乡人,元末明初军事家、政治家、文学家,明朝开国元勋。他帮助朱元璋完成了他的帝王生涯,开创了明朝,并尽力维护国家的稳定,因此闻名天下。他以足智多谋和战略规划著称。所以“诸葛亮天下三分,刘伯温一统天下”的说法在民间广为流传。但即便如此,最终还是被陷害了。据史书记载,刘伯温服下胡送来的药后,病情恶化而死。据说朱元璋用胡的刀杀了刘伯温。不久,胡的全家就被消灭了。

解缙

解缙在雪地里冻死了。

解缙,汉族,江西吉水人,明朝第一才子,内阁首辅。解缙一生最大的贡献是主编《满江红怒发冲冠》。他召集了2000多名朝臣和各方面的专家,调集了数百万册书籍并加以编纂。经过反复修改、更正、校勘,经过6年的精心编纂,终于完成了历史上第一部最早、最大的百科全书,也是世界上第一部最早、最大的百科全书。

可惜他精通天文地理,却对政治一无所知。因忌直言,屡遭贬谪,最后被太子诬告,送进了监狱。他有一天深夜醉倒在雪里,被拖进雪里,莫名其妙地死了。

方晓茹

方孝孺年,灭十族。

方孝孺,浙江宁海人,明代大臣、学者、文学家、散文家、思想家。他知识渊博,才华横溢。朱棣登基后,被要求投降,并命令他起草一封圣旨。他不仅拒绝为发动“靖难之战”的起草圣旨,还写下了“燕贼篡位”的字样!朱棣想灭他九族,但是他发誓,灭我十族又如何?有九个人,怎么会有第十个?朱棣决心把方孝孺的朋友和门生列为一个宗族,和这个宗族一起成为“十大宗族”。总共有873人在农历新年那一年全部被处决!执拗不屈的方孝孺终于死了,成为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被十族惩罚”的人。

袁崇焕

袁崇焕灵池

袁崇焕,汉族,广东东莞石碣人,明朝著名军事将领。他一生戎马,在镇守明朝东北边疆、抵御清军进攻方面功勋卓著。在对清军的战争中大获全胜,魏忠贤却不准辞官回乡。明朝皇帝朱由检即位后受到重用。击退皇太极,解决京都之围后,魏忠贤的余党以“擅杀道帅”、“与清廷媾和”等罪名弹劾袁崇焕,皇太极趁机实施反制,致使崇祯皇帝误杀袁崇焕,并因通敌而被判叛国罪

1、顺治

顺治帝福临,是清朝入关后的第一位皇帝。他是皇太极的第九子,生于崇德三年(1638)崇德八年八月二ten+six日在沈阳即位,改元顺治,在位18年。卒于顺治十八年(1661),终24岁。

顺治即位后,由叔父多尔衮辅政。顺治七年,多尔衮出塞射猎,死于塞外。14岁的福临提前亲政。顺治帝天资聪颖,读书勤奋,他吸收先进的汉文化,审时度势,对成法祖制有所更张,且不顾满洲亲贵大臣的反对,倚重汉官。为了使新兴的统治基业长治久安,他以明之兴亡为借鉴,警惕宦官朋党为祸,重视整饬吏治,注意与民休息,取之有节。但他少年气盛,刚愎自用,急噪易怒,当他宠爱的董妃去世后,转而消极厌世,终于匆匆走完短暂的人生历程,英年早逝。他是清朝历史上唯一公开归依禅门的皇帝。

2、康熙

康熙帝名玄烨,是顺治的第三子,生于顺治十一年(1654年5月4日)。是中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在位61年。

康熙自幼勤奋好学,文韬武略样样精通,清除螯拜,撤除三藩,统一台湾,平定准葛尔叛乱等一系列军事行动中或御驾亲征,或决胜千里,充分显示了他的军事才能。慎选人才,表彰清官,修治河道,笼络汉族知识分子等行为,又反映了康熙是一个出色的政治家和睿智的君主。

和玄烨的政治生活相比,他的家庭生活并不美满,诸皇子夺储之争,使他心力憔悴。

玄烨尽管是以为励精图治,关心民生的好皇帝。当然,作为站在历史潮流前面,引导国家,民族快速进步的伟大人物,他则逊色得多了。

3、雍正

雍正帝胤祯,生于康熙十七年(1678)是康熙的第四子。康熙61年,45岁的胤祯继承帝位,在位13年,死于圆明园。庙号世宗。

胤祯是在康乾盛世前期--康熙末年社会出现停滞的形式下登上历史舞台的。复杂的社会矛盾,为胤祯提供了施展抱负和才干的机会。他有步骤地进行了多项重大改革,高瞻远瞩,又惟日孜孜,励精图治,十三年中取得了卓有成效的业绩,为后代的乾隆打下了扎实雄厚的基础,使“康乾盛世”在乾隆时期达到了顶峰。他的历史地位,同乃父康熙和乃子乾隆相比,毫不逊色。尽管他猜忌多疑,刻薄寡恩,统治严酷,但比起他的业绩来,毕竟是次要的。

4、乾隆

乾隆帝弘历,生于康熙五十年(1711),卒于嘉庆四年(1799)。他是雍正的第四子,在位60年,退位后又当了三年太上皇,终年89岁。

乾隆即位之初,实行宽猛互济的政策,务实足国,重视农桑,停止捐纳,平定叛乱等一系列活动中,充分体现了他的文治武功,乾隆帝向慕风雅,精于骑射,笔墨留于大江南北,并是一个有名的文物收藏家。清宫书画大多是他收藏的,他在位期间编纂的《四库全书》共收书3503种,79337卷,36304册,其卷数是《永乐大典》的三倍,成为我国古代思想文化遗产的总汇。

但乾隆为人重奢靡,晚年时国库财用耗竭,并重用贪官和绅,以至农民起义在其晚年也已层出不穷,是清王朝从强盛走向衰败的标志。

5、嘉庆

嘉庆帝喁琰,清高宗弘历的第十五子。生于乾隆二十五年(1760)五十四年被封为嘉亲王,乾隆六十年登基,改元嘉庆,在位25年。卒于嘉庆二十五年(1820)终年61岁。庙号“仁宗”。

嘉庆帝是一位勤政图治的守成君主。他亲政后采取的一系列政策,措施,对于改变乾隆后期的种种弊政起了一定的作用,但没有,也不可能从根本上扭转清代中衰之势。从嘉庆帝个人来说,他始终开不出一个根治日趋严重的腐化和怠惰的药方,对一大批“尸禄保位”的官僚只能警告,恫吓,最终徒呼奈何而已。他对西方殖民主义者的侵略有一定的认识,但对于一个日趋衰弱的封建的古老国家,不可能真正有效地对付外来侵略者,此后只能沿着衰败的道路滑下去。

6、道光

道光帝绵宁是清朝入关后的帝六代皇帝,生于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9月16日),卒于道光三十年正月十四日。在位30年,终年69岁。庙号宣宗,葬慕陵。

才智平庸的道光帝徒以俭德著称。他处于历史转折的关键时刻,“守其常而不知其变”。来自东南海上的鸦片流毒和英军入侵,使他寝食不安。他想严厉禁烟,也曾下决心抗击侵略者,但他不知英国来自何方,不知殖民主义为何物。平素无知人之明,临危无应变之策,以至战守茫然,毫无方略,只能在自恨自愧中顿足叹息,结果忍辱接受英国的城下之盟,签定了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中英江宁条约》。

道光帝柄政30年。朝纲独断,事必躬亲,但内政事物,如吏治,河工,漕运,禁烟等均无起色。勤政图治而鲜有作为,正是他一生的悲剧所在。

7、咸丰

咸丰帝奕宁,道光十一年(1831年7月17日)生于北京圆明园。咸丰十一年(1861年8月22日)病故。在位11年。

咸丰即位时,以洪秀全为首的太平天国起义在广西紫荆山前金田村爆发。接踵而来的又有英法联军之役,迫使咸丰逃往热河承德。咸丰在位11年,民怨沸腾,并不任战,“大局糜烂,不可收拾”,他往往中夜彷徨,一筹莫展,于是沉湎于声色,纵欲自戕,临死前两天还传谕“如意洲花唱照旧”。

志高才疏的咸丰帝陷于祖宗的框框之中,终未能跨过着一门槛,带者无穷的忧虑,去了那个没有忧虑的世界。

8、同治

同治帝载淳是咸丰与叶赫那拉氏的独生子。生于咸丰六年(1856)。同治十二年亲政。次年卒,年19。庙号“穆宗”。

同治帝在位14年,在此期间,清朝政府依靠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等一批重臣镇压了太平天国起义等一系列的农民起义。也办了一些所谓的“洋务新政”。但这些与同治皇帝都没多大关系。当时的统治者实际上是慈禧。载淳幼年是一个少不更事的顽童,亲政以后,作为一个青年皇帝,确实是辜负了朝野上下对他的殷切期望。亲政两年后,死于天花。

9、光绪

光绪帝载恬,同治十年(1871年8月14日)出生于北京宣武门太平湖畔醇王府,其父奕寰是道光帝的第七子,其母是慈禧的胞妹,这种特殊的家庭环境,使他在同治病故之后被指定为皇帝,他在位34年,光绪十三年病死,终年38岁,庙号德宗,葬于河北易县崇陵。

光绪帝19岁亲政,他富有年轻人的进取精神,愿意接受新思想,“不甘作亡国之君”,积极支持变法,一度成为维新派心中的“救世主”。但变法危及封建守旧势力的利益,遭到以慈禧为主的清室贵族的阻挠。戊戌变法的失败,使清王朝改变旧章的一线生机被扼杀。光绪帝没有勇气冲破封建伦理思想的束缚,“天颜戚戚,常若不悦”,心境悲怆,终其一生是屈辱和哀怨的悲剧命运。八国联军占领北京时,慈禧只好挟光绪帝仓皇逃到西安。义和团运动后,各地反清武装起义此起彼伏,民主革命思潮在全国广泛传播,清王朝濒于覆灭的边缘。

10、宣统

爱新觉罗·溥仪于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2月7日)生于北京什刹海边的醇王府。1967年10月17日在北京病势,终年61岁。著有自转《我的前半生》。

宣统帝即位三年,孙中山倡导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条件日趋成熟,清王朝的败亡已经是不可逆转的趋势。清庭只得以光绪帝的未亡人隆裕皇太后和末代皇帝宣统的名义颁发退位诏书。

1931年溥仪在侵华日军策划下被挟持至东北。1932年3月出任日本傀儡政权“满洲国”执政。日军战败后被服,经改造,曾任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协委员。

11、努尔哈赤(入关前的皇帝)

努尔哈赤,姓爱新觉罗,号淑勒贝勒,明嘉靖三十八年(1559),出生在建州左卫苏克素护部赫图阿拉城(辽宁省新宾县)的一个满族奴隶主的家庭。明万历十一年(1583年),努尔哈赤不屈奋起,以父,祖遗甲十三副起兵,“自中称王”。他率领八旗子弟转战于白山黑水之间,临大敌不惧,受重创不馁,以勇捍立威,受部众拥戴,历时30多年,统一女真各部,推动了女真社会的发展和满族共同体的形成。万历四十四年(1616),在赫图阿拉建元称汗,国号大金(史称后金)。努尔哈赤兵势渐强,势力日增,万历四ten+six年(1618)以“七大恨”祭天,誓师征明,开始了为清王朝的建立艰苦创业。在中华民族的历史典册中,他的英明和业绩将与世长存。与明将袁崇焕在宁远交战中,大败而回并受伤,于天命十一年(1626)八月死去。终年68岁,葬于沈阳城东,称之“福陵”。庙号“太祖”。

12、皇太极(入关前的第二位皇帝)

爱新觉罗。皇太极,是清朝开创者努尔哈赤的第八子,其母叶赫那拉氏。皇太极生于明万历二十年(1592)十月二十五日。努尔哈赤宁远战败身亡后即后金汗位,在位17年,卒于清崇德八年(1643)。庙号“太宗”。

即位不到十年,他统一整个东北,并南下朝鲜,西征蒙古,屡挫大明官兵。天聪十年(1636)四月,改称帝号,建立起关东一统的大清帝国,将族名改称“满洲”。他雄心勃勃地挥师西进,兵锋所指,京畿震惊。经过松锦两次决战,尽歼明军精锐,山海关外,仅存宁远一座孤城,大明江山岌岌可危。皇太极博览群史,气度恢弘,军事上有勇有谋,政治上极富开拓精神,既有强烈的民族意识,又十分向往汉族文化,兴利除弊,优礼汉官,勘称“上承太祖开国之绪业,下启清代一统之宏图”的创业之君。他促死于清军入关前夕,未能实现夺取全国政权的夙愿。

李鸿章

同治二年(1863年),李鸿章雇用英国人马格里会同直隶州知州刘佐禹,首先在松江创办了一个洋炮局,此后,又命韩殿甲、丁日昌在上海创办了两个洋炮局,合称“上海炸弹三局”。同治三年(1864年),松江局迁到苏州,改为苏州机器局。 

同治四年(1865年),李鸿章在署理两江总督任上,鉴于原设三局设备不全,在曾国藩支持下,收购了上海虹口美商旗记铁厂,与韩殿甲、丁日昌的两局合并,扩建为江南制造局(今上海江南造船厂)。与此同时,苏州机器局亦随李鸿章迁往南京,扩建为金陵机器局(今南京晨光机器厂)。同治九年(1870年),调任直隶总督,接管原由崇厚创办的天津机器局,并扩大生产规模。于是,中国近代早期的四大军工企业中,李鸿章一人就创办了三个(另一个是左宗棠、沈葆桢创办的福州船政局),已如他自己所言“练兵以制器为先”。

同治十一年(1872年)底,他首创中国近代最大的民用企业——轮船招商局。现任朱其昂为总办,后以唐廷枢为总办,徐润、朱其昂、盛宣怀为会办。由此奠定了“官督商办”政策的基调。其后,在整个七八十年代,李鸿章先后创办了河北磁州煤铁矿(1875年)、江西兴国煤矿(1876年)、湖北广济煤矿(1876年)、开平矿务局(1877年)、上海机器织布局(1878年)、山东峄县煤矿(1880年)、天津电报总局(1880年)、唐胥铁路(1881年)、上海电报总局(1884年)、津沽铁路(1887年)、漠河金矿(1887年)、热河四道沟铜矿及三山铅银矿(1887年)、上海华盛纺织总厂(1894年)等一系列民用企业,涉及矿业、铁路、纺织、电信等各行各业。在经营方针上,也逐渐由官督商办转向官商合办,从客观上促进了近代资本主义在中国的发展。

张之洞

张之洞的实业主要两件,一件是督办芦汉铁路(卢沟桥——武汉,大名鼎鼎的京汉铁路,曾记否,北伐时京汉铁路大罢工),另外一件是把内陆武汉打造为当时中国最大的重工业基地。 

张之洞修建船厂

在张之洞本人的具体策划和亲自指导下,湖北地区先后成立了自强学堂(今武汉大学前身)、武备学堂、农务学堂(今华中农业大学)。武汉科技大学的前身—湖北工艺学堂也是在这个历史时期在张之洞的策划和指导下诞生的。不仅是湖北地区,张之洞任两江总督时在南京创立三江师范学堂,是南京大学,东南大学的前身。

说起李鸿章,了解大清历史的人对此人一定不陌生,特别是他代表大清王朝签字的马关条约,这些不平等条约给中国带来了长达百年的灾难,也正是因为如此,也让这位大名鼎鼎的清朝重臣背负百年骂名。

尽管人们骂了李鸿章许多年,但不得不承认的是,李鸿章对大清王朝的贡献也是有目共睹的,不管他签下了多少条约,也只不过是代替清政府而为。事实上,他不仅仅为大清王朝鞠躬尽瘁,甚至他的各种做法更是引起很多外国人的高度赞扬。

▲李鸿章

在很多美国人的眼中,李鸿章就是一个特别有外交能力的人,甚至一度被很多美国人指定为外交史上名列前茅的优秀人才。

李鸿章不仅仅得到了一些国外人士的认可,同时他也深受梁启超等人的高度评价,甚至梁启超直接称他为数千年中国历史上的一大人物,也正是因为这位重臣的存在,才让大清王朝推迟了灭亡时间,但只是凭借他一人之力,根本就不可能完全挽救大清。

▲梁启超

各个领域中的优秀表现

历史上对李鸿章的评价可以说有褒有贬,但如果细细去研究一下的话,便不难发现李鸿章确实是一个特别有才能的人,尤其是他凭借着自己的实力帮助中国实现实业救国。他不仅仅开创了洋务运动,而且还通过这种运动方式引进了很多西方的先进科技。除了在科技方面进行大量的引进之外,李鸿章还指导人们创办了近代化的一些军事工业,也打造了很多民用企业,凭借着他的不断努力,在很多方面带动了资本主义在中国的快速发展。

李鸿章不仅仅在仕途上非常有才能,其实他还有着十分杰出的经商头脑,在商业领域中也有着慧眼识珠的能力,早在140多年前,他更是非常睿智地发现了海陆贸易的机会,其中存在着大量的商机。要知道在那样一个时代,在各方面的交通条件比较落后的情况下,各个国家之间要进行交易的话,必须要通过海陆交通。但是当时中国根本就没有符合运输要求的轮船,大多数商人只能是租用或者购买外国人的轮船,进行各种海上交易。

▲外国轮船

发现了这种弊端后,李鸿章便深入思考,认为若是只维持这种现状的话,那么中国的轮船运输业是永远得不到发展的,甚至连中国的海上航线都有可能被外国人掌控。为了避免这种情况,大清政府还专门下达了禁令,不让中国商人租用或者购买洋船。

没有了轮船就没有办法进行海上贸易,如何解决这种问题?在面对这种问题时,李鸿章首先站出来,通过当下的一些局势,直接向清政府推荐了官督商办的理念,也就是说政府与商人都能做到各司其职,让他们按照一系列的管理制度排除帮助这些商人排除一些弊病,通过官方和商人一起协定的方案,去发展海上贸易。

▲李鸿章

招商银行的前身诞生

李鸿章向清政府提出的这种建议很快得到了认可,很快,“轮船招商局”便由此诞生,这家招商局其实也是我国近代历史上第1家拥有正式身份的轮船运输企业。既然建立了这样的企业,就应该有出色的带头人,随后李鸿章派唐廷枢担任招商局的总办,并且将这家机构设立在上海。

在轮船招商局出现不久,便在全国各地开设了多个分局,甚至在境外也开设了分局,在李鸿章的不断指导之下,轮船招商局得到了非常快速的发展,最后他们又创办了保险招商局,开平矿务局等等不同的机构。除了创办这些机构之外,李鸿章还专门投资创办了中国通商银行,这家银行也是我国近代第1家银行,在整个发展历史中有着非凡的意义。

▲轮船招商局

结语

凭借着十分出众的商业头脑,李鸿章带领大清王朝不断打破洋人的一些经济封锁,而且他所投资创办的中国通商银行一直延续至今,尤其成为当下家喻户晓的知名银行,这家银行正是招商银行的前身,更是当今世界500强的一大企业。

李鸿章可以说是晚清时候的名臣,一生都在为维持晚清统治做了许多努力,一生都在弥补晚清即将摧垮的江山。李鸿章兴办洋务运动,为了保住国家与大清的命脉,签订了许多丧权辱国的条约,背上了卖国贼的骂名,其实纯属无奈之举。今天,笔者就讲述晚清名臣李鸿章,为什么把自己二十一岁女儿下嫁给四十二的三婚男人呢?

李鸿章有两位千金**,大**叫李菊藕。由于李鸿章提倡兴办洋务运动,自然也比较接受西方先进文化与思想,不会是一个老顽固。所以,李鸿章不学封建地主家庭,主张女子无才便是德。他很早就请私塾先生教女儿读书写字,熟读四书五经。可以看到,李鸿章的女儿与一般大户人家的千金**是不一样的。

话说到晚清官场上有清流与浊流之分,后人都把李鸿章归入为浊流一派。李鸿章一直在浊流派中物色儿子的对象与亲家,亲家对象主要是淮军的旧部与当朝官吏。但在物色女婿的时候,范围都是比较偏向在清流一派。于是,就让大**李菊藕嫁给一个年过半百,四十二岁结过三次婚的夫婿,这个人名字叫做张佩纶。

张佩纶为人清正廉洁,有自己个性与想法,这令李鸿章非常欣赏。认为他虽然年龄大过女儿很多,但年龄也不是问题,于是就把女儿直接许配给了他,招纳他为乘龙快婿。

这一起豪门婚事在当年遭到了讥讽与非议。论辈分,张佩纶应该叫李鸿章一声世伯的。张佩纶的父亲张印塘在安徽做官,与李鸿章也一起战斗抵抗过太平天国的起义军,结下了兄弟一样铁关系。之后,张印塘去世,张佩纶就跟着母亲在江浙一带生活。

李鸿章没有忘记铁兄弟的情谊,把自己女儿嫁给铁兄弟的儿子张佩纶,也算是回报当年的情谊。当张佩纶成为政坛新星之后,一直都是对贪污腐败嫉恶如仇,严打贪官,却没有攻打过李鸿章,不仅是父亲的情谊,也是欣赏李鸿章标新立异操办洋务运动的大格局,以及敢于担当的责任感。

可是,在李鸿章去世第二年,张佩纶也跟着去世了。于是,李鸿章的女儿李菊藕就失去了两位爱自己的亲人,可谓是非常孤独。好在她从小也受到了很好的文化教育,学会控制自己情绪,以及冷静下来面对一切。之后,李菊藕独自把孩子抚养长大,并且也成为很有出息的人才。如她抚养的儿子叫张志沂,也是大名鼎鼎的才女张爱玲的父亲。所以,张爱玲可以说是李鸿章的曾孙女。由于不平凡的家庭,教育出来孩子注定也是不平凡!

据书载李鸿章生于清宣宗道光三年正月初五卯时。八字:癸未年甲寅月乙亥日己卯时。这八字为什么能做做官呢?这八字没官星呀!“何知其人贵,官星有理会。”没官怎么会贵呢,想不通!于是有人怀疑了,这真是李合肥八字?哪找到的?据书载?哪本书呀?家谱吗?上网搜下李鸿章家谱没有,人家后代没把家谱帖网上。又没见哪个站出来说,我翻过他家谱的确。所以有人就把他八字改成:癸未,甲寅,乙亥,庚辰。说合肥太阳时入辰时了,这样八字有官星一位贵,这官星就有理会咯!官坐魁罡,掌生杀大权,武库之真所以能当官,以后一切就照档案吹呗,但不要说在马关被人枪打脸的事,死者为大,死人也要脸的。按“书载”八字派反攻“串改”派了,亥卯未三合在寅月透甲,乙藤顺甲攀高,这就位高权重晓得“滕萝系甲,可春可秋”不?不懂呀上八字学前班整明白了,再改人家八字行吗?于是两派在文斗,埸面甚是可观。这自古文斗没第一的。都文章是我写的好,老婆是别人的漂亮。两派不分胜负,于是请盲派调停。可能是瞎子不会看李鸿章档案拿去对号入座八字,有啥说啥,看不见不瞎说,还是比较有公信力的。瞎子掐指一算,立马说书载八字能做大官,串改八字做不成官。两派都不明所以然。纷纷说请教详解。瞎子说“书载”八字,他命落奴仆宫,是个很大的奴才,所以能当大官,他脸很值钱,经打这对吧?于是两派跪地称服。

今天我们一起来聊一聊贤良寺与李鸿章的故事,李鸿章最早进入京城的时候就居住在这里,之后的几十年沉沉浮浮,只要是来到京城,李鸿章就一定会住在贤良寺,而且最终也是在贤良寺走完人生的最后一路。那么贤良寺究竟是个什么寺庙,为什么李鸿章身居高位,不在京城置办房产,偏偏住在贤良寺里面呢?

一、其实不仅仅李鸿章,历朝历代的官员进京,甚至于小小的书生,都爱住寺庙!

在历朝历代的神啊、鬼啊的小说中,总会记载着一些狐仙啊、鬼仙啊什么的跟书生调情的描写。在《倩女幽魂》中就有这么一段剧情,宁采臣进京赶考,夜宿寺庙,也就是在这个破庙中邂逅了小倩。

像历史上大名鼎鼎的范仲淹啊,包拯啊,苏东坡啊,都爱住寺庙。究其原因,一方面也是因为那里清净,另一方面是住寺庙的人大都是穷人,至少寺庙不是明码标价,随便打赏个香火钱就能住段时间。

在《大明王朝1566》中有一段剧情,说的是浙直总督胡宗宪进京述职,他就住在了贤良祠。贤良祠,也是在北京城,难道这就是后来曾国藩和李鸿章住过的贤良寺的前身?

并不是,贤良祠其实是雍正帝时期才建的,是清朝祀王公大臣以及有功国家者的专祠,并非是寺庙。所以,《大明王朝1566》中胡宗宪住在贤良祠的剧情,是完全杜撰的。

实际上在明朝的时候,外地官员们进京,往往有三种住宿的方法:

一种是借住在亲戚家中,这种情况不多见,毕竟那时候交通没这么发达,除非这个外地的官员老家就是京城的。

一种是专门接待官员的地方,像驿馆啊,驿站啊,接待寺啊等等,这是官方特许住宿的地方。

再有则是住旅馆了,离皇宫越近的旅馆价格就越贵,有些官员穷,也就只能住在偏远一点的地方了。

二、为什么明朝这三种外地官员进京住宿方法,到了清朝不适用了呢?

早在顺治帝时期,朝廷就发过几条命令,那时候朝政尚不稳固,也怕官员们勾结串联,于是顺治三年时发布上谕:

各地来京官员,钻营嘱托,交通贿赂,由五城御史督令司,坊官员时加访缉。

这条命令就使得外地官员进京,住在老乡家,同僚家,同科家的可能性就给断了。

没多久,朝廷又发布了命令:

禁止二品以上大员出入茶楼、酒肆、戏园,违者以违制论处。

这条规定在《雍正王朝》电视剧中也有体现,当时李卫跟小媚仙私会,雍正帝就拿这条祖制来约束他的。

那时候在京城,娱乐场所必然围绕着住宿的地方,而且一不小心就进错地方了。同样在《雍正王朝》中,刘墨林不就是吃饱了饭瞎溜达,一不小心就进了怡红院吗。

而且顺治皇帝是个超级信佛的皇帝,他在位的时候,在京寺庙发展迅速。这样也导致进京办事的官员,索性就住进寺庙吧,一方面清净,避免了被扣上结党营私的帽子。另一方面佛门清净之地,也证明自己是个无欲之人,省去很多麻烦。

同样在《雍正王朝》中,年羹尧血洗了江夏镇,进京述职时,老四胤禛就把他关在了柏林寺。

三、这就是清朝进京官员大都爱住寺庙的主要原因!

下面就讲到贤良寺了,李鸿章作为晚清重臣,又是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属于京官了,他完全可以在京置办家产,为什么还是偏爱住贤良寺呢?

先说说贤良寺吧!

又要提到《雍正王朝》了,我(杨角风)怎么什么事都喜欢往《雍正王朝》和《大明王朝1566》上靠呢?

在《雍正王朝》中,如果问大家最喜欢哪一个人,很多人会选择老十三胤祥。对的,他后来被雍正帝封为了怡亲王,他的宅子,也就是十三王府,就是后来的贤良寺。

他去世后,雍正帝尊其遗愿舍宅为寺,老十三胤祥死后谥曰贤,并世袭罔替,寺名由雍正皇帝钦赐,并依其谥号取名贤良寺。

等到了乾隆年间,这座寺庙又迁了个地方,也就是从那时候起,成了各地官员进京时的落脚点,并闻名于世。

在梁启超所著的《李鸿章传》中提到:

李鸿章之在京师也,常居贤良寺。盖曾文正平江南后,初次入都陛见,即僦居于此,后遂以为常云。将来此寺当为春明梦余录添一故实矣。

由此可知,李鸿章偏爱贤良寺,一方面是因为大家都这样做;另一方面则是恩师曾国藩就曾经在这里住过,自己一直在追随他的脚步,自然也住在这里;再有则是,自己从这里起家并腾飞,认为这是福地,且有了感情了,自然不愿意再去别处住了。

四、当然,还有一条更重要的原因:

贤良寺为北京名刹之一,尤以近于禁城。

进京办事,当然是离紫禁城越近越好啊,一般人进京排队都排不进去,李鸿章自然不愿意让位了。

在《走向共和》中有几段剧情,也跟贤良寺有关:

比如甲午战争失败之后,李鸿章被弹劾,几乎丢了所有职务,落魄的他从直隶总督府(保定)又搬进了贤良寺。

这期间就有跟袁世凯的一段对话,也正是这段对话,成就了袁世凯小站练兵的愿望,并最终成全了袁世凯。

李鸿章在这里一直住到后来再次被朝廷启用,弄了个两广总督,他才依依不舍地离开京城,去广州赴任。半年后八国联军进京,李鸿章又被朝廷几道诏书召回了京城,也正是在贤良寺,李鸿章走完了最后的路程。

在八国联军占领下的北京城,只有两处地方还属清政府管辖,一处是庆亲王所在的庆亲王府,另一处就是李鸿章所在的贤良寺。

即使还属清政府管辖,其门口也被全副武装的俄国士兵保护着,估计一旦谈判不成功,李鸿章能不能走出这个门都难说。

就是在这样的屈辱之下,李鸿章跟战战兢兢的庆亲王奕劻,在外国人的虎视眈眈下签订了辛丑条约。

签完了约回到贤良寺,李鸿章便开始大口吐血,史书记载是紫黑色,有大块,痰咳不支,饮食不进。

等到了李鸿章弥留之际,围着贤良寺的俄国人还逼着他签中俄条约,但被李鸿章拒绝了,此时的李鸿章已经穿好了敛衣,随时准备跟这个世界告别。

五、或许是谈判桌上的耻辱让他痛心不已,临终前说了两句话,第一句:

可恨啊,毓贤把国家耽误到这个地步。

毓贤这个人我们之前专门有一期讲过,他是极端仇外的,也是他促使了义和团的进京,并演变成了庚子国难。李鸿章在跟八国联军谈判的过程中,慈禧太后其实是在保毓贤的,但最终迫于形势,还是赐死了毓贤。

李鸿章在最后的时光里,估计因为毓贤的行为导致了八国联军提出了苛刻条件,让李鸿章很难讨价还价,故恨毓贤。

李鸿章说的第二句话是:

皇帝和太后不肯回京啊!

这句话可以理解成李鸿章心中的悲凉,太后和皇上又把他推到了前台,他是一点依靠都没有。凭着一己之力跟西方列强抗衡,心里委屈啊,想跟太后和皇上念叨念叨,可惜,他们不肯回来啊。

最终,李鸿章在贤良寺内闭上了眼睛……

慈禧太后得知消息后,痛哭流涕,不能自已:

艰危之交,失此柱石重臣,曷胜怆恸!

同时下诏:

锡祭葬,赠太傅,晋封一等侯,谥文忠。入祀贤良祠,赏银五千两治丧,立功省分建立专祠。

这里的贤良祠跟贤良寺不是同一个地方,贤良祠是清朝祀王公大臣中有功于国家者的专祠。

当然,这可不是给李鸿章洗白哦,这个世界上就没有非黑即白的人,看事情还是得就事论事。

就这样,李鸿章起于贤良寺,死于贤良寺,灵牌又入住了贤良祠,至于他到底贤不贤,良不良,只能留给后人评价了!

我叫杨角风,我们讲的并非《走向共和》,而是这段沉重的历史,以及一个个有血有肉的人物,第59期到此结束,下期更精彩,喜欢就请关注吧!

李鸿章生平简介中国古代历史上死得最惨的十大名将他们都是怎么死的?

在中国历史上,涌现出许多为国家做出巨大贡献的著名官员。但他们嫉妒有才华的人,很多都被奸夫陷害,命运悲惨。下面给大家介绍一下中国古代...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