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家原来是遵化满族自治乡南新城一村,汉姓贾,满族镶黄旗,被贬到东陵守灵,还有同姓亲人吗?

栏目:资讯发布:2023-11-11浏览:1收藏

我家原来是遵化满族自治乡南新城一村,汉姓贾,满族镶黄旗,被贬到东陵守灵,还有同姓亲人吗?,第1张

家谱上也是可以写夫人的姓名的,只是写女儿的姓名的情况较少。你说那画像不是家谱,而是老影,也就是祭祀祖先的画像,夫人是可以被画上去的。

如果你家出过妃子,那么请继续问清楚,究竟是哪位妃子?至少问清楚是清代哪位皇帝的妃子?

你是否有****?比如QQ,以便于交流。

------------------------------------------------

你大概是在老一代那里听说老家是“瓦尔纳扎乌塔”吧?

瓦尔纳 又名 瓦尔喀,是东海女真的一个大部落,扎乌塔 也称 嘉布塔、扎库塔,是当时瓦尔喀部的一座城池,地点在今天黑龙江省东宁县境内,后来搬迁到吉林省珲春市境内。

明朝末年,瓦尔喀部的权利由舒穆录家族掌握,舒穆录家族又附属于海西女真乌拉国的乌拉那拉家族。由于乌拉国最后一任国罕 布占泰 对瓦尔喀部苛刻太重,瓦尔喀部在舒穆录家族的带领下投奔了建州国罕王 努尔哈赤,也就是后来的清太祖。从此瓦尔喀部的所有部民都被分编在各旗。你的祖先也一定是在那个时期加入八旗的。

当时扎库塔城有几个家族都是以城为姓,姓了‘扎库塔’。由于姓 扎库塔 的太多,为了区分有的写成嘉布塔 氏,有的写成扎库塔 氏,还有的写成扎吴达 氏。

后来满族也取了汉字单姓,于是根据第一个满语音节 ja 有的取姓“张”有的取姓“贾”,于是有了“张扎”与“贾扎”之分。你家这个家族就因该属于“贾扎”,即“贾姓 扎库塔氏”,也可以称为嘉布塔 氏。

嘉布塔氏 在清代是个大家族,其不同分支再各旗都有,包括有几支被分在内务府镶黄旗。内务府是清代专门负责管理皇家事务的机构,清中期在内务府任职的官员犯了错经常会被贬职到皇家陵园工作,你家大概就属于这种情况。

你们家族历史上出过一些名人,比如:

“瑚钮” 曾随清太宗攻锦州,被赐号‘忠劲巴图鲁’,授骑都尉,后在湖北追击李闯王时阵亡,又被追封一等云骑尉。其子 “舒宁阿” 世袭骑都尉。

“伊尔格德” 曾因战功被逢为三等男爵,任归化城步军总管。

“荆古尔达” 崇德年间任世管佐领,后升任参领,因战功加封世袭二等男爵。

“巴音布” 曾任一等轻车都尉。

-------------------------------------------------------------

你可以在你们村找同姓同宗70岁以上的老人询问一下,最好是当年见过家谱的,问问是不是姓 嘉布塔氏或扎库塔氏,如果是,那就对了。或者你再去问问当年大队帮忙抄家的人,家谱现在在哪里。

《中国影像方志:河北遵化篇》百度网盘高清资源免费在线观看:

dv7g

简介: “国有国史,地有方志,家有家谱”,国史、方志、家谱,这些典籍资料共同记录了中华民族的奋斗史。 《中国影像方志》将以局部折射整体,以地方表达中国,从中华文明演进和历史发展进程的角度,深刻解读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和博大精深,讲述生动传奇的地方故事,展示丰富多彩的地方文化,领略各具特色的风土人情,纪录当下中华民族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奋斗创新,彰显中华民族勤劳智慧、生生不息的伟大精神。

遵化古代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旧石器时代,下限到1840年鸦片战争。

遵化在历史上,尤其是到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的明、清两朝,在河北省乃至在全国都起过相当重要的作用。

在遵化境内,经文物普查,发现有文物保护单位117处,其中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处,为清东陵;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处,为明长城、洪山口古戏楼和永旺塔;唐山市文物重点保护单位2处,为汤泉流杯亭和六棱石幢;遵化市重点保护单位22处,有官房子、王各庄古桥、杨家庄遗址等。

这些文物和文物遗址,从不同的侧面,记录着遵化在历史上各个时期的发展情况,对于我们研究遵化发展历史有着重要意义和作用。

为便于讲述,本篇在讲解时,以辛亥革命前为结束时间。

先秦时期

遵化地区有人类活动的历史,从目前所存文化遗址来看,可以追溯到旧石器时代。

从大的方面来讲,这些遗址可以称为滦河流域遗址。

到1993年以前,唐山地区共发现滦河流域遗址18处。

在遵化境内有4处。

即丁各庄、汤沟、西峪北、君子口遗址。

这些遗址,其年代为旧石器时代,距今约1万年左右。

从社会形态上来看,当属于母系氏族社会早期。

娘娘庄乡丁各庄遗址,东西约500米,南北约500米,面积达25000余平方米,是一座人类生活区遗址。

其地势呈东高西低的形势,西面原来是一条河流,目前已成为耕地。

在这里发现有旧石器时代所常用的打制尖状石器、刮削器和玛瑙质尖状器。

从中可以看出明显的旧石器时代特征。

这里可以说是目前所知的遵化最早的人类活动痕迹。

另一处旧石器时代遗址是在新店子镇西峪村北的取土处。

土质为黄粘土,文化层2至3米高。

在这里曾发现旧石器时代的刮削器、尖状器和白色、黑色的石英石核,面积不详。

君子口遗址,也是旧石器时代遗址,出土有象腿骨化石、马牙化石、刮削器和植物化石等。

这些遗址的发现,表明至迟在1万年以前,遵化地方就有了人类活动的遗迹。

在杨庄子遗址中,既有新石器时代的石斧、石棒等文物,也有红陶等等商代遗存,表明这个遗址所跨越的年代比较长。

这一时期的文化主要表现为仰韶文化特征。

夏朝是一个比较遥远的朝代,它的遗址,在河北存在都比较少,更不用说在遵化了。

但是,清华大学毕业生、原在七机部工作的任重远先生,根据《水经注》、《禹贡》、《山海经》等书的记载,以及个人考察,曾经作过大禹在冀东治水,开牛门口为水道的推测。

此说目前尚未被考古界认同。

商朝时期,在古蓟州,即今天的北京一带建有箕国,遵化也包括在内。

这一时期,遵化境内的遗址有西峪遗址、杨庄子遗址、胡庄子遗址和宏门寺遗址。

以西峪村内的遗址最为显著。

整个遗址面积达11284平方米,文化层深达15米。

在这里收集到商代的铜戈、铜鼎和汉铁鼎、铁盘、陶罐等文物。

而在杨家庄、杨家庄西、宏门寺等遗址中,均有磨制的石斧、石棒、夹砂红陶、夹砂黑陶片出现,器型残片有豆柄、罐、鱼骨盆等,胡庄子有陶片及陶罐口沿、腹、底等残片出现。

周朝遗址,在我市尚未发现,但据任重远推测,迁安曾为周朝太公古公亶父活动的场所,后来迁都至陕西岐山、丰镐一带。

任重远有一本《黄帝古都》,已由迁安市 出资出版。

在其中有关于迁安为黄帝古都的论证。

若此事属实,周太公在其迁徙途中,必然经过遵化地区。

春秋时,遵化、玉田一带属于无终国。

据古人记载,古无终是春秋时期的偏裨小国,由少数民族山戎所建。

无终国的灭亡时间及原因,史无明文。

但是无终国国君弃国修仙之事,在明人唐文灿所撰无终子洞《重修碑记略》中有载。

这应当是无终国君,在外敌入侵下所采取的无奈之举。

到战国时期,遵化属燕国所辖,是毫无疑问的了。

春秋战国时期,在遵化遗留下来的遗址,有魏进河遗址、宫里遗址和洪水川南遗址。

魏进河遗址,出土器物为泥质灰陶片、可以分辨出来的器型有侈口尊、罐等。

陶片上有绳纹、弦纹。

洪水川南遗址,面积约4800平方米,有残损的陶豆、陶托盘、陶盆、绳纹筒瓦等器物。

2000年,在刘备寨乡宫里与常各庄交界处发现一处战国遗址,可辨器型多为灰陶豆、盘等残片。

这一时期的重要文物为龙、凤玉佩,被定为二级文物。

秦汉时期

公元前227年,燕太子丹派刺客荆轲到秦都咸阳刺杀秦王嬴政,激怒了秦国。

前226年,秦攻破燕都蓟城,即今天的北京。

前225年秦设右北平郡于今天津市蓟县,治内辖遵化地方。

当时在右北平郡设县的,有无终县,但是其所辖地方与春秋时的无终国已有不同,而在遵化地方是否设县,不可确考。

秦统一六国以后,为了宣扬国威,也为了巡视各地,秦始皇曾经有五次出巡。

其第四次出巡,是在公元前215年东巡碣石,秦皇岛即是因此而得名。

北戴河区还发现了秦始皇东巡的行宫遗址。

在碣石逗留了一段时间以后,秦始皇西经右北平、渔阳、上谷等郡,返回咸阳。

据此推测,秦始皇的足迹曾经到过今天的遵化地方。

秦末农民起义时,韩王广攻占燕地,自立为燕王。

以蓟为都城,遵化又为韩王广所辖。

项羽在秦亡后分封诸侯,韩王广被封为辽东王,领有右北平、辽西、辽东郡地方。

公元前202年,刘邦建立西汉,汉时郡国并行,受封燕王、领有燕地的,先后有臧荼、卢绾、刘建、吕通、刘泽、刘旦等人。

西汉初年的平叛和中期的推恩制,使得诸侯王的权力与领地日益缩小。

西汉时,遵化地方为右北平郡所辖的十六县之一,称徐无县,治所在今遵化镇以西地方。

西汉末年,王莽改制,将各地地名按经义进行改名。

改右北平郡为北顺郡,将徐无县改为北顺亭。

东汉时继续实行郡国并行的制度。

遵化属幽州部右北平郡徐无县。

王莽时改名为北顺亭,东汉恢复旧名,治所在今遵化镇东。

东汉末年,天下大乱,遵化先后属公孙瓒、袁绍、曹操等人管辖。

魏晋时期,北方大乱,虽有曹魏后期和西晋初期短时间的经济恢复,但总体上来看是以动乱为主,对社会经济的破坏较大。

曹魏时属北平郡,称徐无县,治所在今遵化镇东。

西晋时,遵化地位有所提高,幽州北平郡治所由土垠县(治所在今丰润银城铺)移置到徐无县,即今遵化镇东。

郡治的北移,说明遵化地区的军事地位日渐重要。

后赵、前燕、前秦、后燕,仍以徐无为县名。

北平郡治在遵化镇东,领四县。

东魏、北齐置徐无县,北周并入无终县,治所仍在遵化镇东。

秦在历史较短,且其活动地区主要是在陕西一带,所以在遵化目前尚未发现有秦的遗址。

汉代的文物遗址较多,在我市共有汉代文物遗址26处,古墓7处。

遗址以教厂遗址为最突出。

该遗址于1986年发现,出土有汉“五铢”、“货泉”、“半两”等钱。

此前,该村村民在挖菜窖时,还挖出过铜鼎、陶罐、石棺等文物。

汉墓虽有7处,但是以堡子店镇十八里汉墓为最突出。

其余各处,均无有地面遗存,但是十八里汉墓目前尚存有较在大型的封土。

2003年11月2日,十八里村民在施工中发现在封土东侧有一洞口,经文物部门考查后,确认此处为一汉墓,地下有砖砌拱券。

并发现了陶楼、陶狗、陶谷仓以及酒杯等在我市不曾发现过的文物。

按其现存的情况来看,应是等级较高的一座墓。

并且在大墓的周围,有不少的小墓,还有大量的汉砖出现。

可以推测,这里应该是一个汉朝墓葬区。

因资金不足,当前未能进行清理与发掘,期望在发掘后应该能够有较重要发现。

田家坟遗址和崔家庄东大坑遗址均有陶器残片出现,还有汉砖遗留于世。

魏晋南北朝的文化遗址,在遵化有禅林寺。

始建年代不详,在辽代重修时,得到一块古碑,知道早在北朝后秦姚苌时就有僧人在此居住。

而在后秦时,禅林寺(当时名叫云昌寺)也是重修,则此寺的始建年代当早于南北朝。

禅林寺在辽、金、元,以及清朝时,都有重修碑记。

隋唐宋金元时期

公元581年三月,北周外戚杨坚废北周静帝建立隋朝。

开始了隋王朝短暂的统治时期。

隋朝废除九品中正制,实行科举制,从而扩大了统治基础。

又改郡、州、县三级政权为州、县两级。

州设刺史,县置县令。

炀帝时改州为郡,为郡、县两级。

遵化属渔阳郡无终县。

唐朝初期,遵化改属蓟州无终县。

自战国赵武灵王改革服制,实行胡服骑射以来,战马的作用越来越大。

为了满足战争需要,唐玄宗天宝元年在遵化设平州养马监养马,隶范阳郡。

由于在遵化地方设马监和铁冶,遵化地方人口日渐增多,为以后建县打下了基础。

安禄山叛唐,河北成为伪燕国的属地,遵化也在其中。

五代时,后唐李存勗统一河北,遵化归于后唐统治之下。

“遵化”一名最早见于《辽史>

一、姓氏渊源:

1、源于姬姓,出自源于东周时期的阳国,属于以国名为氏。

据史籍《姓考》记载,周朝时期有个附庸方国、阳国(今山东青州),其地与齐国接壤。东周惠王姬阆执政时期,阳国被齐国灭掉,齐人迁入其都,原阳国君主的子孙就以原国名命姓,遂成阳氏。

2、源于姬姓,出自东周周景王姬贵给少子樊的封地,属于以封邑名称为氏。

据史籍《广韵》记载,东周时期,周景王姬贵封其少子樊于阳邑(今河南济源),世称阳樊。后为避周乱奔燕,遂以原封邑命姓,成为阳氏一支。

3、源于鲜卑族,出自代北莫胡卢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据史籍《通志·氏族略》记载:“莫胡卢氏,代人,(魏)孝文改为阳氏。”

代北(今河西走廊及以北一带)鲜卑族人入主中原后,北魏孝文帝拓拔宏在魏太和二十三年(公元499年)顺利平定地方叛乱后,把彻底的汉化政策当成一生最重要的事业的,谁敢阻拦,就得遭到最无情的惩罚。他的亲生儿子、十五岁的太子拓拔恂就是因违抗父亲的汉化政策而送了命。

拓拔宏不仅是下令国民禁穿被称为“胡服”的鲜卑衣,还禁止国民再说鲜卑话,甚至把祖上传下来用了不知道多少代的姓氏也改成了汉姓,他带头把自己的姓“拓拔”氏改成了“元”氏。这还远远不够,他要大臣百姓读汉书,学礼仪,背儒典,居然还把无上神圣的祭祀仪式也改头换面,用了汉族那套,筑圆丘祭天,掘方池祭地,弃本族天神不顾而祭起昊天大帝和五方上帝。

对于汉化改革政策的实施,北魏孝文帝是极为坚毅的,他完全不理会几乎所有人的反对;因为他更是强大的,几乎是独自一人按着自己的规划,一步步把整个鲜卑民族这个来自遥远北方、茫茫草原的桀骜不驯的民族引到源远流长的华夏文明轨道上来。虽然元宏(拓拔宏)以三十三岁壮年病逝,但他成功了。

二、得姓始祖:阳樊。

阳氏出自姬姓,在公元前544年后的周景王时,景王姬贵将自己的小儿子樊封在阳邑(今河南济源),世称阳樊。周景王少子的后裔因为躲避内乱来到燕国,并以原来封邑名中的阳字作为家族姓氏,遂成阳氏。阳氏后人多奉阳樊为阳氏的得姓始祖。

三、迁徙分布:

阳氏人口总数在中国的大陆和台湾省均未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不过,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序为第五百位。

大约在两千五百多年前的周景王年间,阳国被邻国齐国吞并,阳国灭亡后,阳国的子孙,为阳氏是周景王的后代。阳国原是周朝的一个小诸侯国,所在地在今天的山东省沂水县的南了怀念故国,就以故国为姓而姓了阳。

另外,关于阳氏的源流,《姓考》一书曾经指出,阳是古国的名称,周惠王时,齐国人过侵略迁入阳国,阳国亡,子孙就以国为姓。在《通志·氏族略》上则说,阳国与齐国邻近,闵二年,齐人入侵,阳国子孙就以国为氏。此外,《广韵》上说,周景王封小儿子阳樊于阳,他的后裔为了避周时之乱,迁到燕国,以故国命姓氏,望族出于玉田。就是说,阳氏子孙的发祥之地就在现在的山东省沂水县的南部。

阳氏子孙的发祥之地就在现在的山东省沂水县的南部。

四、郡望堂号:

1郡望:

阳都县:汉朝时期县名,隶属于徐州琅琊郡,其时辖地在今山东省沂南县砖埠乡之东的黄疃村一带。汉朝灭亡后即被废黜。

2堂号:

启胤堂:资料有待补充。

五、楹联典故:

1四言通用联:

周封少子;唐著谏官:上联典指阳氏的来历。“少子”,谓幼子,小儿子。下联典指唐朝时期的北平人阳城,字亢宗,少年时家贫而好学。登第后隐于中条山,德宗召他为谏议大夫。宰相陆贽受户部侍郎裴延龄诬陷被免职,内外震恐,不敢发言。阳城与拾遗王仲舒等上疏论裴延龄的奸佞,要求挽留陆贽。德宗又想用裴延龄为相,阳城大哭于宫廷,极力阻止。后出任道州刺史,治民如治家。

圣门高弟;太子老师:上联典指春秋时期孔子的弟子阳货,鲁国人。下联典指宋朝时期的大学者阳孝本,字行先,博学行高,苏东坡也很佩服他。他隐居山中讲学二十年,朝廷要他出来做官他不去。再三请他去给太子讲学当老师,他才去了。被授予博士,以直秘阁归。

2八言以上通用联:

八科皆中,累迁御史;四世同居,诏表门闾:上联典指唐朝时期的国子祭酒阳峤,武后时,举八科皆中,累迁右台御史。以清白闻,终国子祭酒。下联典指南齐时期的名人阳黑头,华阳人。四世同居,建元中诏表门闾。

玉种兰田,喜获佳人淑配;袍遗贵宝,幸沐天子恩荣:上联典指汉朝时期的名人阳雍伯,一称羊公。尝设义浆给行人三年。一人饮讫,怀中出菜子一升,与之,曰:“种此生美玉,并得好妇。”后娶北平徐氏女,于所种处得白璧以为聘。生十男,皆俊异,位至卿相。下联典指魏国阳氏名人阳彪事典。

六、历史名人:

阳 货:(生卒年待考),名虎,字货;鲁国人。著名春秋时期鲁国大夫。

鲁国大夫季平子的家臣,季氏曾几代掌握鲁国朝政,而这时阳货又掌握着季氏的家政。季平子死后,专权管理鲁国的政事。后来他与公山弗扰共谋杀害季桓子,失败后逃往晋国。

阳处父:(生卒年待考),春秋时代晋文公、襄公时人。著名晋国大夫。

他虽然不算多麽显赫的人物,但是却主导了一次震惊当时的人事异动,即所谓“易中军”并涉入所谓的“三易中军帅”的权力斗争的漩涡,最后身死名裂。

阳处父的身分及权力,功劳等各方面探讨所谓“易中军”及“三易中军帅”的相关问题,认为阳处父只是台面上的白手套型的人物,幕后的操纵者,其实是晋襄公。

阳处父的失败,即是晋襄公的失败。对阳处父的评价,包括所谓的“仲尼曰”及《礼记·檀弓篇》的记载,以二者之时代背景及个人立场之故,皆未能肯定阳子行事,实有失公允。以为阳子忠贞,可比荀息。

叔向忠于公室,世所共知。叔向犹愿效法阳子,亦所谓推己及人也。

阳雍伯:(生卒年待考),一称羊公。著名汉朝名士。

尝设义浆给行人三年。一人饮讫,怀中出菜子一升,与之,曰:“种此生美玉,并得好妇。”后娶北平徐氏女,于所种处得白璧以为聘。生十男,皆俊异,位至卿相。

阳 尼:(生卒年待考),字景文,北朝北魏人(今河北蓟县)。

累世仕于慕容氏。

阳尼自小就非常好学,博览群书。当时的幽州刺史胡泥,对阳尼的才学十分欣赏,上表推荐他,被封为秘书著作郎,后被任命为国子学祭酒。

北魏高祖孝文帝崇信佛教,曾经亲自在苑堂讲解经典,让阳尼旁听。后来,阳尼担任幽州中正职。北魏孝文帝驾临,命令各州中正各自举荐有才学之人,阳尼和齐州中正都举荐了自己的儿子。

北魏孝文帝说:“昔有一祁,名垂青史;今有二奚,当闻来牒。”

阳尼出任幽州平北府长史兼渔阳太守,还未上任,因任中正时收受同乡财物事发,被罢官。

阳尼回到家乡,编纂《字释》数十篇,未就而卒。终年六十一岁。

阳 介:(生卒年待考),字天佐,阳尼之子;北朝北魏人。

官至冀州默曹参军,早卒。

阳鸣鹄:(生卒年待考),阳尼之子;北朝北魏人(今河北蓟县)。

有才名于时,官至幽州司马。

阳季智:(生卒年待考),阳尼之子;北朝北魏人(今河北蓟县)。

有才名于时,官至幽州司马。

阳 荆:(生卒年待考),阳季智从弟;北朝北魏人(今河北蓟县)。

官至范阳太守,有吏能。卒,赠平西将军、东益州刺史。

阳 璠:(生卒年待考),阳季智之子;北朝北魏人(今河北蓟县)。

官至散骑常侍。

阳伯庆:(生卒年待考),阳季智从子;北朝北魏人(今河北蓟县)。

官至汝南太守。

阳 固:(公元?~523年待考),字敬安,阳尼之孙,阳承庆之弟;北朝北魏人(今河北蓟县)。

阳固性格洒脱大方,不拘小节。年轻时,喜欢和剑客交往,好行侠仗义,不营正事。到二十六岁时,开始转变,勤奋好学,博览群书,知识非常渊博。

太和十八年(公元494年),阳固跟随大将军刘昶出征义阳。刘昶性情暴躁,治军严厉凶暴,人都不敢言。阳固苦苦劝谏,刘昶大怒,想杀他,后豁免,让他任开路先锋。

阳固是个儒雅之人,临敌却勇敢果断。刘昶这才觉得他是个奇才,不敢怠慢他。军队凯旋而还,刘昶向高祖推荐了阳固。阳固年仅三十岁,就担任了大将军府的参军,跟随刘昶镇守彭城,并兼任长史。

景明元年(公元500年),出任北平太守,颇有政绩。

宣武帝初年(公元500年),外戚专权。阳固作《南北二都赋》,讽刺达官显贵奢靡之风。

世宗末年,中尉王显新豪宅建成后,宴请宾客,酒酣,问阳固:“此宅如何?”

阳固回答说:“晏婴湫隘,流称于今,丰屋生灾,著于周易。此盖同传舍耳,惟有德者能卒。愿公勉之。”

王显嘿然。

有一天,王显又对阳固说:“吾作太尉府卿,库藏充实,卿以为何如?”

阳固回答说:“公收百官之禄四分之一,州郡赃赎,悉入京藏,以此充府,为足为多。且有聚敛之臣,宁有盗臣,岂不戒哉!”

王显很不高兴,从此怀恨在心。后来,找个借口,罢免了阳固的官职。

肃宗继位,阳固任尚书考功郎。赵祖悦袭据硖石,肃宗任命尚书李平为大将军,节度讨硖石诸军。封阳固为七兵郎中。

阳固作战很勇敢。李平非常欣赏他。军中大事,都与他商量。后又让他统领水军。阳固设奇计,攻打贼寇,先期占领外城。战争结束后,阳固被任命为步兵校尉,领汝南王悦郎中令,加宁远将军。王悦当时年少,行为多有不法,形同小人。阳固上疏切谏。王悦敬惮之。

正光四年(公元523年),阳固逝世,终年五十七岁,赠辅国将军,太常少卿,谥曰文。

阳固刚直雅正,不畏强御,文学兼致,居官清洁,终末之日,家无余财,室徒四壁,无以供丧,他的亲故出资将其发送埋葬。阳固临死时,告诫他的子孙遵从祖制、以俭约修身治家。

阳固有文才,博览群籍,善诗、赋,著有《演赋》、《刺谗嬖疾幸诗》、《终制》等。

阳 藻:(公元?~527年待考),字景德,阳尼从孙;北朝北魏人(今河北蓟县)。

少孤,有雅志,涉猎经史,任中书博士、宁远将军、领统军等,外防内抚,甚得居边之称。以年老归,闭门不问世事,

北魏孝昌年间(公元525~527年)为杜洛周所囚,在狱中发病逝世。

阳令鲜:(生卒年待考),阳藻从弟;北朝北魏人(今河北蓟县)。

任京兆郎中令。

阳世和:(生卒年待考),阳令鲜之子;北朝北齐人(今河北蓟县)。

官至齐州骠骑司马。

阳延兴:(生卒年待考),阳藻从弟;北朝北魏人(今河北蓟县)。

官至南豳州刺史。

阳 弼:(生卒年待考),字世辅,阳藻之子;北朝北魏人(今河北蓟县)。

长于吏事,官本州别驾。杜洛周陷城,弼遂率宗亲南渡,居于青州,值邢杲起逆,城民疑河北人为内应,遂遇害。

阳乘庆:(生卒年待考),阳尼从孙;右北平无终人(今河北蓟县)。

官至太学博士,继承祖父遗志,撰《字统》二十卷,行于世。尼从孙固,字敬安,历官北平太守、郎中令、前军将军。固为人刚直雅正,居官清洁,家无余财,终没之日,无以供丧,亲故为其棺敛。

阳诠之:(生卒年待考),字子衡,阳尼重从孙,阳固次子;右北平无终人(今河北蓟县)。

少著才名。曾任辟司徒行参军。早为门生所害,时人悼惜之。

阳 耽:(生卒年待考),十六国时前燕人(今河北蓟县),晋末官至辽西太守。

前燕主慕容廆破鲜卑段氏,礼而用之。廆立郡以统中原流人,以耽等为谋主,委以庶政。先后历军咨祭酒,东夷校尉。其子阳鹜及侄阳裕皆仕燕,任要职。

阳 鹜:(生卒年待考),字士秋,阳耽之子;十六国时前燕人(今河北蓟县)。

阳鹜自小好学,卓识不凡,初任平州别驾,多次进献治国安邦之策,大多被采用。慕容廆认为他是个奇才,升他做辽东太守。

北魏咸和八年(公元333年),慕容廆卒,其子慕容皝嗣位,任用王诞为左长史。王诞以阳鹜才能超众为由,把左长史的位子让贤给他。

北魏咸康三年(公元337年),慕容皝自立为燕王,任阳鹜为司隶。阳鹜帮助慕容皝东西征伐,出谋划策。慕容皝临终时,对他的儿子慕容俊说:“阳士秋忠心耿耿,很有才干,可托付大事,你要好好待他。”

慕容俊称雄中原,阳鹜之功,仅次于慕容恪。后来,慕容暐窃取王位,以师傅之礼待他,倍加隆宠,官至太尉。

阳裕感叹地说:“过去像常林、徐邈那样的一代名臣,还多次推让至关重要的、显赫的职位,我这样年事已高、才能低微的人,怎么能担当重任呢?”于是,坚决请求辞职,言语恳切至极。慕容暐却不答应。

阳鹜历事廆、皝、俊、暐四朝,德高望重,从太宰慕容恪以下都礼拜他。但阳鹜谦恭谨厚,超过他幼年还没有做官的时候。他经常告诫约束自己的子孙。

阳鹜的子孙虽然显达的很多,却没有人敢违背他制定的法度。阳鹜生活非常简朴,常乘弊车瘠马。

阳 裕:(生卒年待考),字士伦,阳耽之侄;十六国时前燕人(今河北蓟县)。

阳裕自小是个孤儿。他的叔父阳耽在阳裕幼时,就认为他是个奇才,说:“此儿非惟吾门之标秀,佐时之良器也。”

王浚任幽州牧时,嫉妒阳裕之才,弃之不用。石勒攻克蓟城(今北京)后,问枣嵩:“幽州之士,谁最有才能?”枣嵩曰:“北平阳裕”。石勒想重用阳裕,而阳裕却微服潜逃他方。

当时,鲜卑单于段眷为晋朝骠骑大将军、辽西公,特别虔诚地邀请阳裕。于是,阳裕答应了他,拜为郎中令、中军将军,位列上卿。辅佐段氏五主,很受尊重。

后来,段辽与慕容皝相护攻击。阳裕劝谏段辽说:“亲近仁德的人,和善亲邻的国家,是治国最重要的方法啊!慕容氏和我们世代姻婚,相互为甥舅,况且慕容皝很有才干。我们和他们结怨,每个月都有战争。百姓疲惫,得不偿失,恐怕国家的患乱就要从此开始。我希望两方面能追补以前的过失,重归于好,以安定国家和人民。”段辽不从,出为燕郡守,北平相。

北魏咸康四年(公元338年)农历3月,赵王石虎(字季龙)出兵攻打辽西,长驰直入蓟城(今北京)。段辽所属渔阳、上谷、代郡各太守相继投降,攻占了四十余城。北平相阳裕率领军民登上燕山,严密地防守。石虎属下诸将领恐怕阳裕成为以后的祸患,都想进攻他。石虎说:“裕儒生,矜惜名节,耻于迎降耳,无能为也。”于是,绕过此地,进入徐无县(今河北遵化)。段辽因其弟与燕王慕容皝交战大败,不敢再战,率其妻室宗族逃到密云山。

赵王石虎把段辽国三百多万户迁到雍、司、兖、豫四州。士大夫中有才干、有德行的人,皆加以擢拔和续用。

阳裕来到军门前请降。石虎责备他说:“你从前是奴虏的时候逃走,现在是士人的时候来降,难道是你知道天命、还是你无处可逃?”

阳裕回答说:“我从前奉事王浚,不能匡救,逃到段氏,又不能保全。现在你张网招揽天下的士人,幽、冀二州的豪杰没有不望风归服的,如果和你并肩共事,并没有什么可惭愧的。至于生死,全由你来决定。”

石虎听了很高兴,即刻任命他为北平太守。后任尚书左丞。咸康四年(公元338年)农历12月,段辽派遣使者向赵国请求投降。不久,后悔了。又派使者向燕国请求投降。赵王石虎派征东将军麻秋率领兵众三万人迎接段辽。因阳裕是段辽的旧臣,石虎让他做麻秋的司马。

然而,燕王慕容皝亲自率领众将领迎接段辽。段辽与燕王秘密谋划伏击赵军。于是,慕容皝在密云山埋伏精锐骑兵七千人,并在三藏口把麻秋打的大败。阳裕也被燕兵捉住。慕容皝早就听说过阳裕的贤名,立即将他释放,拜为郎中令,后升为大将军、唐国内使、大司马。东破高句丽,北灭宇文归,都是阳裕出的奇谋。慕容皝对阳裕非常器重。

阳裕心思灵巧。北魏咸康七年(公元341年),慕容皝让他在柳城(今辽宁朝阳)以北建造宗庙和宫殿,称之为龙城。龙城的所有城池宫阁,都是阳裕设计建造的。

阳裕一生谦恭清俭,刚简慈笃,虽数居高位,却如同普通百姓。对因罪流亡、羁押或死亡的士大夫之子女,都加以抚恤;对有不贤不肖子孙的长者,就像对待自己父母那样去伏侍。所以,时人对他非常推崇敬仰。

阳裕终年六十一岁,慕容皝非常哀恸。

阳 之:(生卒年待考),阳固之子,阳休之弟;北朝东魏人(今河北蓟县);

东魏天平(公元534~537年)中入阁。

阳 昭:(生卒年待考),字元景,阳固之弟;北朝北齐人(今河北蓟县)。

学涉史传,尤闲案牍。拜为文襄府参军。

北齐天保初(公元550年),除给事黄门侍郎,出为青州高阳内史,卒。著有《文集》十卷。

阳俊之:(生卒年待考),阳固之子,阳休之弟;北朝北齐人(今河北蓟县)。

官至通直常侍、尚书郎。有文集传世。

阳休之:(公元509~582年),字子烈,阳尼重从孙;右北平无终人(今河北蓟县)。

隽爽有风概。少勤学,爱文藻。弱冠即有声誉。

仕魏,东魏武定年间,历官中书侍郎,官至黄门郎。

北齐天统年间(公元567年),官拜吏部尚书。北周武帝年间,官拜州刺史。著有《幽州人物志》。

凡所选用,才地俱允。周武帝平齐,拜阳休之为上开府,和州刺史。隋开皇二年罢任,终于洛阳,年七十四岁。

阳休之著有文集三十卷,又撰幽州古今人物志三十卷,并行于世。

阳 斐:(生卒年待考),字叔鸾,阳藻之子,阳弼之弟;北朝北齐人(今河北蓟县)。

自幼有志向,涉猎经史。

北魏太和初年(公元477年),考中秀才。

北魏孝庄帝(公元528~529年)时,阳斐因在西衮州督护流民有功,赐爵方城伯,历任御史、广平王开府中郎,修《起居注》。后来,出使梁国。梁国尚书羊侃,是北魏的叛臣,曾与阳斐是同学。羊侃想请阳斐到家中叙旧,请了三次,阳斐都拒绝了。

有个梁人对他说:“羊侃来到梁国已经很长时间了,而且你们的国家已发生很大的变革,连李庐都到羊侃家中拜访,你为何这么难请呢?”

阳斐回答说:“柳下惠可以,我却不可以。”

梁国君主亲自对阳斐说:“羊侃特别想见你,如今我们两国和好,天下一家,还怎能再论彼此呢?”

阳斐始终没有答应。

出使梁国回来,任廷尉少卿。

北齐天保初(公元550年),任镇南将军、尚书吏部郎中。显祖文宣皇帝高洋亲统大军,向北防御匈奴,命阳斐监筑长城。

北齐乾明元年(公元559年),拜为廷尉卿,迁卫大将军兼都官尚书。

后任太子少傅,徙殿中尚书,卒于位。

阳师孝:(生卒年待考),阳斐之子;北朝北齐人(今河北蓟县)。

官至中书舍人。四十四:阳辟强阳辟强,字君大,北朝北齐人,阳休之子。官至尚书水部郎中。

阳 城:(生卒年待考),字亢宗;陕州夏县人(今山西夏县)。著名唐朝大臣。

唐德宗时,他出任道州(今湖南道县)刺史。当时道州一带多矮人,身高不过3尺,历来的地方官把这些矮人作为特产土贡献于朝廷,专供朝廷取乐玩耍。

阳城上任后,看到这种不人道的行为甚为愤怒,他上疏陈述了历年因贡矮奴给道州人民带来的无尽苦难,要求皇帝免除这项陋规。唐德宗看后遂同意停止当地土贡。道州百姓听到这一消息无不感恩戴德。后来,民间便把阳城奉为福星,将他塑造成为天官模样,一身朝官装束,一派和颜,充满了福运和财气,这也表达了人民对阳城的崇敬之情。

现在,阳城的故乡夏县庙前镇还保留有他的墓冢和祭祀他的阳公庙。

阳孝本:(公元1039~1122年),字行先;江西赣州上犹安和乡莲花井村人。著名宋朝学者。

阳孝本少年时勤奋好学,二十九岁游学汴京(今河南开封)上庠(大学),因才华出众,学识渊博,被左丞蒲宗孟聘为西席(教师),但他看不惯统治阶层的骄奢专横,不久便辞职还乡。回家后他将家产分为三份,一份送给乡中师友,一份捐给赣州通天岩的寺庙,一份留给自己日常应急,然后便到通天岩隐居,号称玉岩居士。

公元1094年,苏东坡被贬路过赣州时,听说有位任过左丞西席的人在通天岩隐居,于是专程前往拜访,两人相见,“深讶相遇之晚,遂为刎颈之交”。此后,阳孝本多次来到苏东坡下榻的地方回访,两人除在廉泉旁几次彻夜长谈之外,还携手到光孝寺、郁孤台、八境台等处凭吊。相见时难别亦难,阳孝本还租一叶扁舟,邀苏东坡到自己的家乡莲花井和梅岭嶂等地游玩遣怀,因此,便有了苏东坡称颂上犹江的名诗:“长河流水碧潺潺,一百湾兮少一湾。造化自知太元巧,不留足数与人看。”与此同时,苏东坡写了一首推崇阳孝本超然尘世之外的赞诗:“道不二,德不孤。无人所有,有人所无。世之所宝者五,天啬其二而畀其三。是以月计之不足,岁计之有余也。”。

宋大观三年(公元1107年),六十八岁的阳孝本被朝廷任命为直秘阁参事,但阳孝本对腐败的朝廷心灰意冷,不久便辞官还归通天岩继续隐居。

宋宣和四年(公元1122年),八十四岁的阳孝本在通天岩无疾而终。

后人把阳孝本的生平业绩载入《宋史·隐逸》中,将其散见诗词整理成册曰《玉岩遗录》并赠匾称其为“南赣乡贤”。

现上犹县和乡联合村阳孝本故里仍保存有“莲花井”、“阳氏宗祠”、“祖坟”等有关他的文物古迹。坚守中原文化传统,遵循儒家礼学的客家人为纪念这位德行高尚的名士,在当年苏阳通宵畅谈的廉泉旁建了一座苏阳夜话亭,在通天岩石窟建了一座阳公祠。

阳静立:(生卒年待考),隋朝人(今河北蓟县),北齐阳昭之子。

性淳孝,操履轻方,美词令,善尺牍。仕齐,官至三公郎中。隋开皇初,为州主薄。

阳 峤:(生卒年待考),唐朝人(今河北蓟县),阳休之四世孙。

举八科皆中,拜为右台侍御史。

唐睿宗继位(公元684年),被封为尚书右丞。后历任魏州刺史、兖州都督、荆州长史、本道按察使,以清白闻名于世。

逝世后,大唐王朝赐谥号为“敬”。

阳自碧:(公元1918~今),四川巴中人。著名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少将。

1933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6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7年转入中国***。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四方面军总指挥部机要科译电员。参加了长征。

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前方指挥部机要科译电员、股长、副科长,中共中央机要科股长。

解放战争时期,任晋察冀军区司令部机要科副科长、科长,冀热辽军区司令部机要科科长,晋察冀军区司令部机要处副处长,华北军区司令部机要处处长。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部机要局副局长。国防科学技术委员会第五十一研究所副所长、所长,四川省军区副司令员。

1955年被授予大校军衔,1964年晋升为少将军衔。荣获三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

1988年7月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

我家原来是遵化满族自治乡南新城一村,汉姓贾,满族镶黄旗,被贬到东陵守灵,还有同姓亲人吗?

家谱上也是可以写夫人的姓名的,只是写女儿的姓名的情况较少。你说那画像不是家谱,而是老影,也就是祭祀祖先的画像,夫人是可以被画上去的...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