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问有谁知道桂林兴安文氏家谱排字辈里有:大昭,昌,长,发。这些字辈的全部?跪谢
自魁达始至运、昌、在、广、大、名、德、教、良、才、志、上等13代。文氏奉文天祥为先祖,其后是理融公。
应忠公于清康熙四十一年壬午迁四川潼川府安岳县同化乡大石桥,越至五十二年癸巳再迁永康乡楼包厅。
永茂公又于乾隆二十九年甲申徒陕西兴安府紫阳县沔浴河,居以屡迁而家声克振,族虽偏历而世泽犹新。
当永茂公之初至紫了本忠厚以垂世业基裘远贻呼,孙谋惟孝友以裕后,昆云仍上亟呼祖武。
当今文氏近200万人,分布中华大地及海外诸地,或以宗族而群居,或三两零星。又因过去天灾、战事、创业、官宦等原因而迁徙,部分文氏家谱遗毁,故无法得知自己的源流世系等。
切以万物本乎天,人本乎祖然,则人之有祖也。亦如水之有源,木之有根,固未有根不深者,其枝自茂,抑未有源之远者,其流不长,虽其后振振衍庆于螽斯,绵绵继美于瓜瓞而溯其所自生,
反其所自始,未常不同乎一本。故敬宗收族,报本追远其文详于典册,其义炳若日星,总无非使天下之人,亲亲以敦伦,敦伦以尊祖。
光绪三年春,余思余辈有耕无读,惟余力微无志,于蒲月突见礼公有序,避嘱子孙修谱一事,为我氏之要件也,时因天旱数月不雨,人心悚惶难免我族丁口不散四方,兹购板镌不及,迅行沐手敬书,汇总为文氏支谱。
江西永新坑东固塘文氏族谱,(清)文耕心、文应梦修纂,清乾隆十五年(公元1750年)木刻活字印本。注:始迁祖为[后唐]文时。
江西萍乡萍西陂头文氏族谱,(清)文啸山等修纂,清嘉庆十一年(公元1806年)木刻活字印本。注:始祖为[后唐]文时,始迁祖为[明]文朝宗。
湖南湘潭柏阳文氏族谱八卷,(清)文佐凯纂修,清道光十三年(公元1833年)木刻活字印本。注:始祖为[宋]文宝,始迁祖为[明]文廷书。
湖南醴陵东堡文氏族谱六卷,著者待考,清道光二十三年(公元1843年)木刻活字印本。注:始祖为[宋]文天祥,始迁祖为[元]文贤叟。
江西萍乡文氏诚斋公支谱,(清)文叔来编修,清道光二十八年(公元1848年)木刻活字印本。注:始祖为[后唐]文时,始迁祖为[明]文必达。
湖南醴东东堡文氏族谱三卷,首一卷,(清)文景韩纂修,清咸丰八年(公元1858年)木刻活字印本。注:始迁祖为[元]文贤。
湖南湘乡高冲文氏族谱,(清)文道盓,清同治四年(公元1865年)木刻活字印本。注:始祖为[后唐]文时,始迁祖为[宋]文伯琦。
江西文氏通谱二卷,著者待考,清光绪元年(公元1875年)木刻活字印本。注:始迁祖为文春元。
江西萍乡湘东县城文氏三修族谱四卷,(清)文尧臣修辑,清光绪十年(公元1884年)木刻活字印本。注:始迁祖为[明]文必达,分支祖为文应魁。
江西永新文氏统谱十八卷,(清)文子鸿纂辑,清光绪二年(公元1876年)木刻活字印本。注:始迁祖为[后唐]文时,先祖为[宋]文公行。
江西萍乡湘东县城文氏三修族谱四卷,(清)文尧臣修辑,清光绪十年(公元1884年)木刻活字印本。始迁祖为[明]文必达,分支祖为文应魁
湖南宁乡文氏八修家谱十六卷,(清)文武斌纂修,清光绪二十一年(公元1895年)木刻活字印本。注:始祖为[汉]文翁,始祖为[汉]文党。
湖南宁乡文氏八修家谱,著者待考,清光绪二十一年(公元1895年)木刻活字印本。注:先祖为[后唐]文时,始迁祖为[宋]文旃。
中湘古塘文氏四修族谱十九卷,(清)文祖枚修,清光绪二十二年(公元1896年)久大堂木刻活字印本二十册。
文氏三房四修支谱六卷,(清)文大原等修,清光绪二十八年(公元1902年)崇本堂木刻活字印本六册。
仙洞文氏族谱,(清)文南刚等纂辑,清光绪三十四年(公元1908年)木刻活字印本。注:始祖为文仙洞。
江西萍乡陂头文氏四修族谱,著者待考,清光绪年间木刻活字印本。注:始迁祖为[明]文朝宗。
石羊文氏族谱,著者待考,清朝年间木刻活字印本。
湖南衡山文氏族谱,著者待考,清朝年间木刻活字印本。注:始祖为[后唐]文时、始迁祖为[元]文宝。
湖南湘乡高冲文氏支谱,著者待考,清朝年间木刻活字印本。注:始祖为[后唐]文时,始迁祖为[宋]文伯琦。
上湘龙潭文氏家谱七卷,首一卷,(民国)文县云修,民国二年(公元1913年)雁门堂木刻活字印本八册。
江西萍乡湘东县城文氏四修族谱六卷,(民国)文星海续修,民国十一年(公元1922年)木刻活字印本。注:始迁祖为[明]文必达,分支祖为文应魁。
江西萍乡湘东县城文氏四修族谱六卷,(民国)文星海续修,民国十一年(公元1922年)木刻活字印本。注:始迁祖为[明]文必达,分支祖为文应魁。
文氏续修族谱,(民国)文含纂修,民国十二年(公元1923年)曲石精庐刻本一册。
湖南宁乡文氏九修家谱,著者待考,民国十四年(公元1925年)木刻活字印本。注:先祖为[后唐]文时,始迁祖为[宋]文旃。
湖南湘潭鹿岭文氏六修族谱二十二卷,(民国)文傅干总纂,民国十五年(公元1926年)木刻活字印本。注:始祖为[后唐]文时,始祖为文郁商。
江苏苏州文氏族谱续集,(清)文含纂辑,民国十八年(公元1929年)苏州曲石精庐石刻本。始祖为[后唐]文时、[元]文俊卿。
湖南宁乡文氏亨房族谱六卷,(民国)文光锡,文大源主修,民国十九年(公元1930年)木刻活字印本。注:始祖为[后唐]文时,先祖为[元]文丙三。
湖南长沙团山文氏家谱十二卷,首一卷,(民国)文家暹等主修,民国二十年(公元1931年)木刻活字印本。注:始祖为[明初]文固清,支祖为[明清]文时彭。
湖南衡山坪上文氏十六修谱,著者待考,民国二十一年(公元1932年)木刻活字印本。注:先祖为[后唐]文时,始迁祖为[元]文宝。
衡山文蓬公派六修族谱七十八卷,(民国)文瀚德修,民国二十一年(公元1932年)衡山六义堂木刻活字印本四十六册。
湖南长沙文氏沅房族谱四卷,(民国)文光棣等主修,民国二十一年(公元1932年)敦本堂木刻活字印本四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文氏三房族谱,(民国)文大原等纂修,民国二十二年(公元1933年)崇本堂木刻活字印本四册。
文氏敬房族谱六卷,(民国)文碧山等纂修,民国二十五年(公元1936年)三山堂木刻活字印本六册。
湖南湘乡高冲文氏南房支谱,(民国)文涛生,文溶川主修,民国二十八年(公元1939年)木刻活字印本。注:始迁祖为[宋]文伯琦,先祖为[明]文渊淙。
湖南攸县寨裹文氏七修族谱五卷,首一卷,(民国)文惠元纂修,民国三十二年(公元1943年)木刻活字印本。注:先祖为[西汉]文翁、[后唐]文时。
湖南衡山观湘文氏十六修族谱,著者待考,民国年间铅印本。注:先祖为[后唐]文时,始迁祖为[元]文宝。
文氏族谱,著者待考,民国年间木刻活字印本。注:始祖为文渐、文茂、文鸾。
湖南湘潭中湘古塘文氏五修族谱,著者待考,民国年间木刻活字印本。
湖南仙源文氏族谱,著者待考,民国年间木刻活字印本。注:始祖为文仙源,先祖为文思谦。
湖南文氏七房族谱,著者待考,民国年间木刻活字印本。
江西萍乡萍北桐田文氏族谱,著者待考,民国年间木刻活字印本。
湖南湘乡高冲文氏六义堂房谱,著者待考,民国年间木刻活字印本。注:始迁祖为[宋]文伯琦,先祖为[明]文渊淙。
湖南湘乡高冲文氏族谱,著者待考,民国年间木刻活字印本。注:始祖为[后唐]文时,始迁祖为[宋]文伯琦。
湖南醴陵醴南芷泉文氏五修族谱二卷,(现代)文昭徉主编,2002年计算机排印本。注:始迁祖为[元]文美济。
江右文氏通谱,(现代)《江右文氏通谱》编纂委员会文强、文起等主编,2006年计算机雷射照排胶印本。公开出版。
郡望吴兴郡:三国时吴置。相当今浙江省临安至江苏省宣兴一带。
「闻」源出
闻(Wén闻)姓源流纯正,源出有一:出自复姓闻人氏,是春秋时期少正卯的后代。少正卯是春秋末叶鲁国人。他博学多识,很有名气。他的有些主张与孔子不合,曾聚众讲学,同孔子唱对台戏,使得孔子的不少弟子都跑到少正卯处听讲。后来孔子利用职权杀了少正卯。因少正卯是当时声誉很大、远近闻名的人,被誉为“闻人”,所以他的后代支庶子孙有的便改为闻人氏。后有一部分闻人复姓改为单姓闻,称为闻姓。
得姓始祖
少正卯(见上)。先秦典籍中有的提到孔子诛杀少正卯,有的则没有记载。这样,孔子是否诛杀少正卯,成了后世聚讼疑问。据《苟子·宥坐》曰:“孔子为鲁摄相,朝七日,而诛少正卯。门人进问曰:‘夫少正卯,鲁之闻人也,夫子为政而始(先)诛之,得无失乎?’孔子曰:‘居!吾语女(汝)其故。人有恶者五,而盗窃不与焉:一曰心达而险,二曰行辟而坚,三日言伪而辩,四曰记丑而博,五曰顺非而泽。此五者有一于人,则不免于君子之诛,而少正卯兼而有之……不可不诛也。”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云:“(鲁)定公十四年,孔子年五十六,由大司寇行摄相事……于是诛鲁大夫乱政者少正卯。”也就是说,孔子在鲁国由司寇代行宰相职务才七天,就杀死当时鲁国的大夫少正卯,理由是少正卯兼有五种恶行,并且在家里聚众成群,鼓吹邪说,哗众取宠,已是小人中的雄杰,所以非杀不可。后来的《尹文子》、《说苑》、《孔子家语》等书,都引用《荀子》的说法,认为孔子杀了少正卯。然而,南宋朱熹认为,孔子并没有杀少正卯。此说一出,许多学者表示赞同。其主要理由是:一,诸子百家著作中寓言居多,不足为信。成书早于《荀子》的《左传》、《国语》、《论语》、《孟子》等,都没有提到这件事,而且《左传》、《国语》往往对孔子有所诬罔,也不提此事,可见历史上没有孔子诛杀少正卯之事。二,孔子代行宰相职务才七天,以一个大夫的身份去杀掉另一个大夫,这是不可能做到的。三,孔于提倡仁,坚决反对轻易杀人,当鲁大夫提出“杀无道以就有道”的想法时,孔子表示反对。杀少正卯一事,与孔子的一贯思想不相吻合。上述两说各自成理,流传至今。那么,孔子究竟有没有诛杀少正卯呢?学术界对此事的真伪,争论热烈,各执己见,双方都有相当多的论据,难以作出令人信服的结论。
迁徙分布
闻姓在大陆和台湾都没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春秋时候,鲁国有个很有名的学者叫作少正卯,讲学做学问,是当时一个很有名的人,被称为“闻人”(闻在古汉语里是闻达,出名的'意思)。他的后代以他为骄傲,就以“闻人”作为自己的姓氏,称为闻人氏。后来闻人氏把姓氏简化为闻,世代相传,就形成了闻这个姓氏。又据《风俗通》和《名贤氏族言行类稿》等古籍记载,闻姓本是闻人之后,后改单姓为闻。由此可知,单姓的“闻”与复姓的“闻人”姓,实际上是一父所出的同一家人,不过是先有闻人氏,后有闻氏罢了。换名话说,闻姓是从闻人氏分支出来的。那么,闻姓是在可时而来的呢?据考证推测,大致是在唐末和宋初形成的,因为,翻遍有关史册,在此之前未有闻姓的记载和活动足迹。望族居吴兴郡(今浙江省吴兴县一带)。另有一支是单字闻姓,文天祥(护国公)军败后,其二十四子带其后人从江西吉安迁居至湖北省浠水(麻城)市,并改文为闻,与南方闻人氏不同的是此支后人比较高大。“闻”氏由“文”改来的说法最早出于清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第一次修撰的《闻氏宗谱》:“吾姓本姓文氏,世居江西吉安之庐陵。宋景炎二年(1277年),信国公军溃于空坑,始祖良辅公被执,在潜逃于蕲之兰清邑,改‘文’为‘闻’,因家焉。”这里所说的信国公就是文天祥,而蕲则是今天的湖北省浠水县。700多年来,闻家宗谱都采纳此说,闻家人也都自认为是文天祥后人,闻一多研究界也大多承认了这个说法。然而,1992年,《闻一多传》的作者闻黎明以史学研究者的严谨态度对这一问题提出了质疑。他说:“这种说法很难考证,且记载时间去事500年(1277年-1781年)”,“宗谱所言确否,尚待证实。”因为“闻”本来也是一个姓氏。这个问题,闻一多本人也产生过兴趣。他在清华读书期间曾想撰写一篇《闻氏先德考》,但终因资料不足,只在日记中写下了“不得其详”这样一个没有结论的结论。
闻姓宗祠通用对联
〖闻姓宗祠四言通用联〗
源自闻人;望出吴兴。——佚名撰闻姓宗祠通用联全联典指闻姓的源流和郡望。(见上题头《一、姓氏源流》和《四、郡望堂号》介绍)
权操虎节;化洽象山。——佚名撰闻姓宗祠通用联上联典指明代德清人闻良辅,才干与品行都出类拔萃,洪武年间任监察御史,后历官大理少卿、广东按察使。曾出使暹罗(今泰国)。下联典指宋代人闻韶,官象山县知事,对百姓普及教化,贤能称第一。
居仁孝友;莅政勤民。——佚名撰闻姓宗祠通用联上联典指明代鄞县人闻璋,字廷实,继承父亲闻可信敦厚善良的遗风,家庭富裕,凡向他借贷,无不答应,即使有不还的,他也不责怪,再借还给。居家孝友恭俭,人称“笃行君子”。下联典指闻璋的孙子闻泽,字美中,正德年间进士,历官兵部主事、江西布政司参议。曾因谏武宗南巡而受杖刑。居家孝友,为官忠勤,人们都说他能继承家中世代相传的美德。
文章名世;直谅敷陈。——佚名撰闻姓宗祠通用联上联典批宋·闻见昌。下联典指明·闻克祈。
〖闻姓宗祠五言通用联〗
门人有高弟;耳鼓容雅声。——佚名撰闻姓宗祠通用联此联为以鹤顶格镶嵌闻姓“闻”这字的析字联。
兄弟两进士;父子皆仁君。——佚名撰闻姓宗祠通用联上联典指明代闻泽、闻渊兄弟二人(鄞县人),皆举进士。下联典指明代名人闻璋,鄞县人,秉承其父可信之风,宽厚坦夷,时人称为“笃行君子”。
〖闻姓宗祠七言通用联〗
遥看北斗挂南岳;常撞大吕应黄钟。——佚名撰闻姓宗祠通用联此联为现代著名学者、诗人闻一多自题联。
〖闻姓宗祠七言以上通用联〗
华国文章,姓字标题雁塔;问政得失,直亮殿奏龙墀。——佚名撰闻姓宗祠通用联上联典指宋代名士闻见昌事典。下联典指代名宦闻克新事典。
自始迁灵,三百余年绵葛藟;由明而后,一十七世绍箕裘。——佚名撰闻姓宗祠通用联此联为安徽省固镇县县城闻氏宗祠联。上联典出本支闻氏由河南固始迁来(固镇明清时为灵璧县地)。“葛藟”,比喻枝叶繁茂,能庇护本根。下联典指自明代以来,本支闻氏已历十七世。
王宠(1494-1533),原名李姓章,后嗣王姓,字履仁、履吉,号雅宜子、雅宜山人,室名铁砚斋,祖籍明·宝应(今江苏省宝应县)人,出生于长洲吴县(今苏州市)。以诸生贡太学,诗文书画皆精。书法初学蔡羽,后规范晋唐,楷书师虞世南、智永;行书学王献之,融会贯通。明朝中叶继文征明之后著名书画家,与祝允明,文徵明齐名,被誉为吴门三家,加上后起之秀陈道复,又称吴中四家。
明·成化七年(1471年)领乡荐,为邑诸生。博学多才,但命运多舛,一生仕途不佳,屡试不第,最后才以贡生入南京国子监成为一名太学生,故又称其为“王贡士”、“王太学”。受业于与文徵明齐名的蔡羽门下,却能青出于蓝。工诗词及法篆、隶、行、楷书,亦擅篆刻、善画山水,诗文在当时声誉很高,而尤以书名噪一时。楷书初学虞世南、智永,行书师法王献之,晚年形成了自己风格,以拙取巧,婉丽遒逸,疏秀有致。追求的是一种疏宕雅拙的韵味,以韵写拙,而又“拙中见秀”、“拙中见雅”。小楷尤清,简远空灵,有文徵明后推第一之称。著名书论家王世贞在《三吴楷法十册》跋中认为其所书《琴操》“兼正行体,意态古雅,风韵遒逸,所谓大巧若拙,书家之上乘也。”随意作山水、花鸟,人物逼肖南宋人,山水多用青绿,尤喜作钩勒竹兔与鹤鹿。为人弛柝不羁,有米芾、郭忠恕之风而豪荡过之。性至巧,尝见银工制器效之,即出其右。何良俊《四友斋书论》评其书:“衡山之后,书法当以王雅宜为第一。其书本于大令,兼人品高旷,改神韵超逸,迥出诸人上。”书作《千字文》,纸本墨迹,行草书。此千字文,凡104行,每行字数不一,共1015字。纵28厘米,横4636厘米。台北故宫博物院藏(《宝蕴楼书画记》著录)。此篇《千字文》结体平稳,俯仰欹侧变化不大,可以窥见其师承王献之、虞世南的轨迹。此帖既有魏晋时期王氏父子风华俊丽、遒逸疏爽之姿,又具初唐时期虞世南的气秀色润、外柔内刚之气。从用笔方面来看,其行草气息平和,干净利落,一丝不苟,笔势凝重、洗练,笔画之间很少有连笔牵丝,字字独立,互不相连。综观此书作,典雅平淡,落落大方,草法严谨。时与祝允明,文徵明齐名,被誉为吴门三家,加上后起之秀陈道复,又称吴中四家。后坐谪戍边,不久放归。晚年慕一妓女,尝成自织锦裙,煅金环以赠之,精类鬼工。妓女大喜,遂挟与俱循。
明·嘉靖十二年(1533年)病卒,终年仅39岁。传世书迹较多,主要有《醉翁事记》、《股王阁序》、《赤壁赋》等,著有《雅宜山人集》、楷书《辛巳书事诗册》、《杂诗卷》、《千字文》、《古诗十九首》、行书《李白古风诗卷》、《石湖八绝句卷》、《游包山集》等传世。
王宠集字联
〖王宠集字字帖〗
王宠行草集字对联,中国对联集字字帖。“集字字帖”具各类书体、各派书家风貌于一体,使学书者能在短时间内获得临摹和创作的双重收获,提高书法学习的兴趣。上海书画出版社出版以楷、隶、行、草等书体为主的《中国对联集字字帖》第1、2辑后,又推出此系列第3辑共8种。本套字帖注重对原碑帖风貌或书家风格的气质把握,在碑版翻成墨迹、点画边缘修整、部首间架拼组等细节方面力求妥帖自然、恰到好处,同时对每副对联的体势呼应、章法布局等也尽可能做到统一中有变化,力求为读者提供更多、更好的学书参考。以明代王宠行草书为依托,用于集字的主要碑帖有《西苑诗卷》、《游包山诗卷》、《草书诗册》、《李白诗卷》等。
1、四言集字联
春回大地; 国强民富; 花开富贵; 蕙兰并茂; 民康物阜;
福满人间。 政通人和。 竹报平安。 桃李争芳。 人寿年丰。
器惟求旧; 诗书门第; 天地同寿; 文章华国; 有容乃大;
学尚知新。 礼乐人家。 日月齐光。 诗礼传家。 无我为公。
2、五言集字联
长笑对高柳; 长养浩然气; 从来多古意; 得山水清气; 高怀同霁月;
贞心比古松。 静观无字书。 可以赋新诗。 极天地大观。 雅量洽春风。
兰径香风远; 立德齐今古; 明月松问照; 明月一壶酒; 墨研清露月;
松窗夜月明。 藏书教子孙。 清泉石上流。 清风万卷书。 琴啸碧天秋。
石榻看云坐; 室有山林乐; 松菊陶公宅; 习悦心方泰; 洗砚鱼吞墨;
溪窗听雨眠。 人同天地春。 诗书孟子邻。 无机性自闲。 烹茶鹤避烟。
行修而名立; 修身如执玉; 宇宙静无事; 元鹤千年寿; 择里仁为美;
理得则心安。 种德胜遗金。 山林大有人。 苍松万古春。 安居德是邻。
醉谈天下事;
笑读古人书。
3、六言集字联
白马秋风塞上; 放怀于天地外; 秋雨梧桐院落; 求学将以致用;
杏花春雨江南。 得气在山水间。 春风桃李门庭。 读书贵在虚心。
雅以经史为乐; 竹雨松风梧月;
时有山泽之思。 茶烟琴韵书声。
4、七言集字联
百年佳偶今朝合; 半榻茶烟春雨后; 碧纱侍月春调瑟; 传家有道惟存厚;
一世良缘此日成。 小篱花色晚晴初。 红袖添香夜读书。 处世无奇但率真。
春风大雅能容物; 春归大地千山秀; 高山流水诗千首; 桂兰同馨称眉寿;
秋水伊人不染尘。 日照神州万木新。 明月清风酒一船。 松柏长春颂遐年。
桂棹莫辞三百曲; 海到无边天作岸; 好书不厌看还读; 横眉冷对千夫指;
梅花小寿一千年。 山登绝顶我为峰。 益友何妨去复来。 俯首甘为孺子牛。
花木一庭得春气; 阶前春色浓如许; 锦囊句好题新画; 灵心圆映三江水;
图书万卷唯古欢。 墙外风光翠欲流。 石鼎茶香读异书。 彩质轻叠五色云。
落花满砚慵磨墨; 墨池烟霭花间露; 青山不墨千秋画; 劝君更饮一杯酒;
乳燕归窗急卷帘。 茗鼎香浮竹外云。 绿水无弦万古琴。 与尔同消万古愁。
山鸟飞来自飞去; 生意如同春意美; 生意兴隆通四海; 水能性淡为吾友;
春花吹落又吹开。 财源更比水源长。 财源茂盛达三江。 竹解心虚是我师。
庭前细雨东坡竹; 万里江山春浩荡; 万树绿当山静处; 惟大英雄能本色;
池上清风茂叔莲。 一天云锦日光华。 数花香在岁寒时。 是真才子自风流。
闲从世外观今古; 贤者所怀虚若谷; 小康岁月家家福; 瑶池桃熟三千岁;
懒向人间问是非。 圣人之气静如兰。 大好河山处处春。 海屋筹添八百春。
又是一年春草绿; 与世不言人所短; 枕上诗书闲处好; 珠帘暮卷西山雨;
依然十里杏花红。 临文期集古之长。 门前风景晚来佳。 画栋朝飞南浦云。
自拣露芽烹白雪;
且折霜蕤浸玉醅。
5、八言集字联
金石其心,芝兰其室; 秋月照人,春风坐我; 取静于山,寄情于水;
仁义为友,道德为师。 青山当户,白云过庭。 虚怀若谷,清气若兰。
似兰斯馨,如松之盛; 左壁观图,右壁观史;
于玉比德,乃冰其清。 无酒学佛,有酒学仙。
王宠律诗联
律诗是中国近体诗的一种。格律严密。发源于南朝齐永明时沈约等讲究声律、对偶的新体诗,至初唐沈佺期、宋之问时正式定型,成熟于盛唐时期。律诗要求诗句字数整齐划一,每首分别为五言、六言、七言句,简称五律、六律、七律,其中六律较少见。通常的律诗规定每首8句。如果仅6句,则称为小律或三韵律诗;超过8句,即10句以上的,则称排律或长律。通常以8句完篇的律诗,每2句成一联,计4联,习惯上称第1联为破题,第2联为颔联、第3联为颈联、第4联为结句。每首的2、3两联(即颔联、颈联)的上下句必须是对偶句。排律除首末两联不对外,中间各联必须上下句对偶。小律对偶要求较宽。律诗要求全首通押一韵,限平声韵;第2、4、6、8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律诗每句中用字平仄相间。上下句中的平仄相对,有“仄起”与“平起”两式。另外,律诗的格律要求也适用于绝句。
唐代律诗在定型化过程中和定型后,都存在变例,有些律诗不完全按照格式写作,如崔颢的《黄鹤楼》,即前半首为古体格调,后半首才合律。律诗的这种变化被称为拗体。
七律即七言律诗的简称。每首8句,每句7字,共56字。一般逢偶句押平声韵(第一句可押可不押),一韵到底,当中不换韵。律诗的4联,各有一个特定的名称,第1联叫首联,第2联叫颔联,第3联叫颈联,第4联叫尾联。按照规定,颔联和颈联必须对仗,首联和尾联可对可不对。七言诗只是在五言诗的前面再加一个节奏单位,它的基本句型就是: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平仄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仄仄仄平平。
七言近体诗无论怎么变化,也都不出这四种基本句型。这些句型有一个规律,就是逢双必反:第4字的平仄和第2字相反,第6字又与第4字相反,如此反复就形成了节奏感。但是逢单却可反可不反,这是因为重音落在双数音节上,单数音节就相比而言显得不重要了。人们写诗的时候,很难做到每一句都完全符合基本句型,写绝句时也许还办得到,写8句乃至更长的律诗则几乎不可能。如何变通呢?那就要牺牲掉不太重要的单数字,而保住比较重要的双数字和最重要的最后一字。因此就有了这么一句口诀,叫作“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就是说第一、三、五(仅指七言)字的平仄可以灵活处理,而第二、四、六以及最后一字的平仄则必须严格遵守。这个口诀不完全准确,在一些情况下一、三、五必须论,在特定的句型中二、四、六也未必分明,在后面我们会谈到,但接下来我们先来看看如何由这些基本句型构成一首完整的诗。
七言类型一 格式范例 七言类型二 格式范例
舍南舍北皆春水,⊙平⊙仄⊙平仄 一封朝奏九重天,⊙平⊙仄仄平平(韵)
但见群鸥日日来。⊙仄平平⊙仄平(韵) 夕贬潮州路八千。⊙仄平平⊙仄平(韵)
花径不曾缘客扫,⊙仄⊙平⊙仄仄 欲为圣明除弊事,⊙仄⊙平⊙仄仄
蓬门今始为君开。⊙平⊙仄仄平平(韵) 肯将衰朽惜残年。⊙平⊙仄仄平平(韵)
盘飧市远无兼味,⊙平⊙仄⊙平仄 云横秦岭家何在?⊙平⊙仄⊙平仄
樽酒家贫只旧醅。⊙仄平平⊙仄平(韵) 雪拥蓝关马不前。⊙仄平平⊙仄平(韵)
肯与邻翁相对饮,⊙仄⊙平⊙仄仄 知汝远来应有意,⊙仄⊙平⊙仄仄
隔篱呼取尽余杯。⊙平⊙仄仄平平(韵) 好收吾骨瘴江边。⊙平⊙仄仄平平(韵)
——唐·杜甫《五律·客至》诗 ——唐·韩愈《五律·左迁蓝关示侄孙湘》诗
七言类型三 格式范例 七言类型四 格式范例
诸葛大名垂宇宙,⊙仄⊙平⊙仄仄 风急天高猿啸哀,⊙仄平平⊙仄平(韵)
宗臣遗像肃清高。⊙平⊙仄仄平平(韵) 渚清沙白鸟飞回。⊙平⊙仄仄平平(韵)
三分割据纡筹策,⊙平⊙仄⊙平仄 无边落木萧萧下,⊙平⊙仄⊙平仄
万古云霄一羽毛。⊙仄平平⊙仄平(韵) 不尽长江滚滚来。⊙仄平平⊙仄平(韵)
伯仲之间见伊吕,⊙仄⊙平⊙仄仄 万里悲秋常作客,⊙仄⊙平⊙仄仄
指挥若定失萧曹。⊙平⊙仄仄平平(韵) 百年多病独登台。⊙平⊙仄仄平平(韵)
运移汉祚终难复,⊙平⊙仄⊙平仄 艰难苦恨繁霜鬓,⊙平⊙仄⊙平仄
志决身歼军务劳。⊙仄平平⊙仄平(韵) 潦倒新停浊酒杯。⊙仄平平⊙仄平(韵)
——唐·杜甫《五律·咏怀古迹》诗 ——唐·杜甫《五律·登高》诗
锦缆牙樯万里游,
天吴海若翼王舟。
襄城七圣空迷辙,(颔联上)
弱水三山未稳流。(颔联下)
塞北风云连朔漠,(颈联上)
周南节钺自公侯。(颈联下)
两京角立分形势,
居重还须扼九州。
——《七律·南都》诗联
南纪清秋杀气遥,
扶桑铜柱崒高标。
风悲画角关山迥,(颔联上)
云去苍梧毕斗摇。(颔联下)
正忆郊迎虚玉辂,(颈联上)
即愁边守醉金貂。(颈联下)
黄河白草萧萧去,
胡马千群出射雕。
——《七律·立秋日》诗联
凤管龙箫清且悲,
南徐北固自逶迤。
海门直指联三象,(颔联上)
日驭巡行逼九疑。(颔联下)
入计衣冠刓玺绶,(颈联上)
防秋兵马失旌旗。(颈联下)
长卿谏猎无消息,
怅望江湖有所思。
——《七律·秋怀二首其一》诗联
澒洞风尘莽未休,
凄清江汉仲宣楼。
摩天鸿鹄终辞网,(颔联上)
跋浪鱼龙岌负舟。(颔联下)
黄竹泠泠连楚泽,(颈联上)
白云冉冉接昭丘。(颈联下)
金舆玉座千年迹,
流恨荆扬古帝州。
——《七律·秋怀二首其二》诗联
居庸碣石控胡门,
玉几由来北极尊。
阁道逶迤经海岱,(颔联上)
天河隐见山昆仑。(颔联下)
斗间遂识三阶列,(颈联上)
日下从知九轨奔。(颈联下)
奠鼎卜郊非浪事,
万年圭鬯保文孙。
——《七律·辛巳书事四首其一》诗联
泰陵松柏五云高,
再见姬康握赤刀。
南斗龙文占王气,(颔联上)
中原驰道拥旌旄。(颔联下)
委裘不乱遗谟远,(颈联上)
磐石相维缔构牢。(颈联下)
弘治名臣天整在,
元功应数旧萧曹。
——《七律·辛巳书事四首其二》诗联
龟食庚庚夏启光,
龙颜日角映扶桑。
九朝琬琰陈东序,(颔联上)
万国山河履职方。(颔联下)
总道翔麟传宝箓,(颈联上)
即看天马度银潢。(颈联下)
轩虞落落洪钧转,
矫首沧溟望八荒。
——《七律·辛巳书事四首其三》诗联
内侍传宣总插貂,
虎贲丝络递乘轺。
尔曹肉食终无赖,(颔联上)
天下军输半已凋。(颔联下)
朔雪炎风归紫极,(颈联上)
铜驼金马郁青霄。(颈联下)
万年历服超三五,
努力夔龙翊帝尧。
——《七律·辛巳书事四首其四》诗联
锦石疏花暑气清,
翠岩丹壑夏云生。
已添海燕梁间语,(颔联上)
直看湖帆镜里行。(颔联下)
四壁惊风弦索响,(颈联上)
千林修竹簟纹明。(颈联下)
令人却忆王车骑,
更觉西山爽气横。
——《七律·夏日草堂撤去窗户肆设簟几清风洞越藤竹交荫悠然有得作》诗联
山田荦确苦多沙,
学种东陵五色瓜。
激涧即看穿石竹,(颔联上)
插篱偏自爱藤花。(颔联下)
囊中未得餐霞法,(颈联上)
溪上时留泛海槎。(颈联下)
长日辍耕无一事,
只须牛角挂南华。
——《七律·横山下种瓜作》诗联
王宠合撰、应对联
二月莺花,声色动人耳目;(王 宠)
九秋蟾桂,影香惹我身心。(文衡山)
——文衡山应对王宠
中国是桂花的故乡,不仅遍植桂花,而且在联苑中有不少对联与桂花有关。在这金秋赏桂时节,倘能品味一下与桂花有关的对联,则更添赏桂的情趣。明代有两个文人,一个叫王宠、另一个叫文衡山,两人常作联互娱。一次两人外出赏景,王宠脱口吟出一上联,此时文衡山应声续了下联。上联写绝了眼前莺花之美,下联写活了月中桂花之影,上下联绘声绘色,生动传神,相映成趣。
小大由之,合成尖迪二字;(王 宠)
千里见王,凑作重现两文。(文衡山)
——文衡山应对王宠
文衡山与王宠论礼之用章,王宠戏解“小大由之”句而出此上联,文衡山遂答之下联。出句偶然得之耳。难在对句。亏文衡山想得出“千里见王”句,妙思矣。
附录:王宠轶事、趣闻
〖吴门书派〗
明代“后七子”首领,著名文学家、史学家王世贞云:“天下书法归吾吴”,其所谓的“吴”即今苏州之别称,“吴”也称“吴郡”“三吴”“吴中”“姑苏”等。苏州在明代中叶出现了以“祝允明、文徵明、陈淳、王宠”为代表的吴门书派,书史上称其为“吴门四家”,同时形成了“沈周、文徵明,唐寅、仇英”为代表的吴门画派,这些云集于苏州书画家群体盛极一时成为明代中期书法发展的主流并将以北京宫廷书家为代表的书坛中心转到江南。苏州书画家群体出现,并不是一种孤立的现象,他是当代苏州经济文化发展的必然产物,有着深层次的时代背景。“翠袖三千楼上下,黄金百万水西东,五更市买何曾绝,四远方言总不同”这是唐伯虎曾描绘当时阊门情景,这的确是当时苏州经济发展的实录。在太宗到宣宗短短的七十年间,颁布了大量有利于经济发展的政策,如通过农民归耕,促进了农业生产力的提高和手工业、工商业的发展。弘治十年在太仓设州,建立沿海港口,使海外贸易中心从扬州下移到太仓松江一带,又为苏州对外贸易和发展经济创造了条件。到明中叶苏州再始从农业城市向工商业志市转化。出现了最早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明神宗万历实录》记曰:“机户出资、机工出力”,“染房罢而染工散者数千人,此皆自其力之良民也”,苏州一跃变为全国的经济重镇。王鳌编修《姑苏志》也对苏州的经济地位作了如下描述:“今天下财赋多仰于东南,而苏为甲”。经济的繁荣促使全国各地的商贾云集于此,他们买田置地、兴修园林。物质的富裕刺激了他们精神文化的需求,于是书画就有了市场,为了装饰他们精美的园林不惜重金聘请书法名手写匾写联或购买书画作品。据记载,求沈周书者“履满户外”,求文徵明书画者也“接踵于道,户履常满”,这种求字索书的盛况,造就一大批书画家。
追溯到宋、元,太湖一带就是文人书画家的云集之地。元·赵孟頫、张雨、黄公望,倪赞、吴镇、王蒙、杨维桢等等都活动于此。元末朱元璋领导农民赵义,于是皇权土崩瓦解,各地军事集团纷纷分地割据。张士诚踞吴,由于张雅好书画,礼遇文人,因而“东南避兵于吴者依焉”,杭州一代的文人书画家纷纷移至太湖一带,文化中心遂由杭州移至苏州一 带,出现了元末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隐逸书家群”。明初一批跃于书坛的书家大多是他们的弟子和再传弟子,为苏、杭一带打下了深厚的书画传统基础。明·成祖迁都北京以后,统治中心由南京移到北京、作为南都的南京尽管存在一套政治机构,但形同虚设,另外永乐之后,统治阶级的矛盾,斗争加剧,如“土木之变”、“庚戊之变”等,内部争权使得朝廷对于处于江南苏州文人的钳制逐渐放松,文人书画创作氛围不在像明初那样压抑,而变得自由,活跃起来。苏州经济的繁荣,文化的丰厚积淀和宽松的政治氛围,从内部和外部为吴门书派的形成创造了条件,土壤是肥沃的,结出的果实也将是丰硕的。明中期之后,书法逐渐摆脱台阁体的层层迷雾,走上健康发展的道路,以苏州为中心的苏南出现了徐有贞、李应祯、沈周、吴宽、王鳌等一大批具有探索精神的书法家,能拨开前一代书家的障目之叶,上接唐宋,远迈魏晋,探索如响彻大野的雄鸡一唱,唤醒了沉寂的书坛,更有祝允明、文徵明、陈淳、王宠继响于斯,基本上奠定了吴门书派之格局。
明代中期书法以吴门最盛,吴门书家则以祝允明、文徵明、王宠、陈淳四家为代表。此说主要以王世贞所立论为依据:“天下法书归吾吴,而祝京兆允明为最,文待诏徵明、王贡士宠次之……三君子下,有陈淳道复……”四家之中,祝、文辈份较高,其中祝允明年纪较长,其书法向被誉为明中叶第一,故与文氏分列首次,向无异议。然观王宠与陈淳,前者较后者年轻10岁,且于40岁英年早逝,但却紧随祝、文之后列为第三,无疑说明了王宠于吴门书派中的卓越地位。然而,在当代书法的研究中,对于陈淳、王宠二人的评价有以后者为较佳者,甚至有提出将四家排名改为祝、文、陈、王之主张,反映出明代与当代于书家品评方面之歧异。王世贞对於四家的看法,实有其时代与文化因素,而陈淳、王宠二人于明人眼中的位置,更可作为明代书论研究的一个饶有意义的课题。严格来说,陈淳位列王宠之后,甚至于个别评论中占不了位置,除了是因其书名为画名所掩外,更与明人的书学思想相关;而王宠于书坛享有崇高地位,亦并非纯粹因其书艺过人所致。
文氏族谱远不止数十种,而字辈也不会重复使用。
一,文氏起源:
1,出自于姬姓,是以谥号命名的姓氏
2,出自周代卫国将军文子之后。
3,出自姜姓。为炎帝后裔姜文叔部分后人。
4,出自姓妫姓。为妫满之裔孙。
5,改姓或小数民族文姓。① 满族喜塔喇氏、文扎氏,蒙古族鄂依罗特氏,锡伯族温都尔氏改姓文。
② 土家、黎、壮、布依、回等民族均有文姓。
6,出自春秋时期晋国上卿范武子之子范燮,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范燮,著名春秋时期晋国上卿范武子(士会)之子,又名士燮,字子文,史称其为“范文子”,简称“文子”、“范叔”,是晋国范氏家族首领的继承人。
7,源于妫姓,出自战国时期齐威王田因齐之孙田文,属于以先祖谥号为氏。
8,源于妫姓,出自春秋时期陈厉公妫佗之后裔,属于避讳改姓为氏。据史籍《风俗通义》记载:“春秋时期齐9,源于官位,出自汉朝时期官吏文学掾,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文学掾,亦称文学史,是汉高祖刘邦设置的一种官位。
二,变化
由于分家、迁徙、战争等多种原因,文氏后代也有分立门户的,这样情况就更复杂了。文氏的支族很多,家谱不下数十种。
三,关于字辈
各族的字辈先由始祖定立十几数十个字,将用完时后代再续十几数十个字,如此继续,字辈不会使用相同的字,更不会重复使用。
请问有谁知道桂林兴安文氏家谱排字辈里有:大昭,昌,长,发。这些字辈的全部?跪谢
本文2023-11-11 13:29:33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4580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