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童姓的历史和现状的研究报告

栏目:资讯发布:2023-11-11浏览:1收藏

关于童姓的历史和现状的研究报告,第1张

  一、姓氏源流

  童(Tóng)姓源出有二:

  1、源自上古,是黄帝的后代。黄帝之孙叫颛顼,颛顼有个儿子叫老童。老童天生一副好嗓子,说话唱歌时,嗓音就象钟罄一样宏亮清越,又有音乐的韵味。他的后世子孙就以祖上名字中的'童'字命姓,称童姓。

  2、出自胥姓,始自风姓,是赫胥氏的后代。春秋时期,晋国有大夫胥童,他与周朝的权臣栾书、中行偃积怨很深。后来栾书、中行偃受宠于厉公,胥童遂被杀害,他的后人为避仇杀,以祖父名字为姓,改“胥”为“童”,称童姓。

  二、迁徙分布

  关于童姓的来源,是记载于唐人所著的《姓纂》一书:“颛顼生老童,子孙以王父字为氏,望出渤海。”老童在我国的姓氏源流上也是一位极其重要的人物,帝喾时专司“光融天下”的前后两位祝融氏——重黎和吴回,便都是老童的儿子。重黎的子孙,是后世的司马氏;吴回的子孙,繁衍更广,后世的岑、胡、彭、钱、曹、坐、娄、苏、顾、温、董等姓,都是吴回的后代。由此可见,把源自老童的这一家人形容为“同宗而不同姓的大家族”,实在是顶恰当不过的。童姓的先人,早期都是活跃于渤海,即今山东省北部地方,然后逐渐向南播迁,到了宋、元之际,终于成为南方各地的一个著名姓氏,望族居雁门郡(今山西省代县西北)。这一点,从2000年来童姓人士在历史上的活动情形,便可获得了解。最早在历史上出人头地的童姓人士,是东汉时期山东诸城地方(姑幕)善名传遍遐迩的大好人童仲玉,以及他两位名登《后汉书》的“循吏传”的杰出儿子童恢和童翊。历史上的童姓饱学高士,真是不胜枚举,譬如,唐代的童翰卿,是宣宗和懿宗年间工于诗词的著名才子;曾任袁州教授的童宗说,也是唐朝时以眉宇秀整,尚友拔俗而见称的名士,著有一部《柳文音注》,被当时的学者尊称为“南城先生”。童姓现今在中国并不是一个大姓,人数也不很多。在大陆未列入前一百位大姓,在台湾排第九十七位。

  三、历史名人

  童 钰:清代诗画家。少时放弃学业,专功诗、古文。与同郡刘文蔚等并称'越中七子'。善山水、兰竹、木石、写梅尤其著名,著有《二树山人集》。

  童 贯:宋代太师。受徽宗宠信,因镇压方腊起义军,进封太师。金将粘罕南侵,童贯为河北宣抚,逃奔入都。钦宗即位后,被人弹劾,诏其数十大罪,诛死。

  童 恢:字汉宗,东汉琅琊姑幕(今山东省诸城)人。早年在州郡当过下等官员,奉公廉洁,为人称道。司徒杨赐对此十分赏识。便把童恢召到自己府中担任职务。后来杨赐官场遭难,以往的追随者纷纷离走,只有童恢有忠心。有胆量为杨赐表白,直到杨免罪获释。童恢的忠贞不贰令人钦佩,光和五年(182年)杨赐推荐他担任了不其县令。童恢到任后,忠于职守,勤于政事,深入民众,很能体会百姓的甘苦。他宽以待人,逢下属或民众犯了过错,他以理服人。而当下属尽职效力,有了成绩,他总是褒奖有加。但对自身,童恢总是严以律己,不以权贵自居,不图荣华富贵,致力于发展地方经济,除抓紧农业生产外,还大力倡导发展林桑、畜牧、纺织等的生产。经济的繁荣促成了不其地方的社会安定,县境内富裕祥和,无人再去搞鸡鸣狗盗,竟使县狱多年无事可干。这等消息传出来,邻县民众羡慕不已,许多人迁居前来。童恢的政绩也得到官方的首肯,后来他被升为丹阳郡(今安徽省宣城)太守,肩负起更重要的岗位职责。后来,童恢死于任上。不其百姓感念他的功绩恩德,为他推广“童公祠”,将他的衣冠葬于傅家埠山下,寄托百姓的崇敬之情。童恢是青岛古代历史上治理有方、关心民众疾苦、得到百姓衷心爱戴,以至当作圣人敬祀的少有的地方官。在青岛的民间传说中。有不少关于童恢为民除害、驯虎治虎的故事,表达了民间舆论对童恢勤政爱民业绩的神化,不乏感人之处。

  童 翊:汉代时候人,在乡里为百姓做好事,品德也高,他人还在世,人们就为他竖碑立传,可见受人们尊敬。

  童仲玉:汉时山东省诸城人,行善做好事,被称为大好人。他是当地的豪富,平时乐善好施,某年灾荒,百姓无以维生,他拿出全部家产长期赈恤灾民,结果九族乡里,赖他而得以活命者达数百人之多。

  童居易:宋朝人,因为学问好而出名,人称他“杜州先生”。

  童朝仪:明代人,文武双全,有能做诗和书画,又被朝廷任命为将军,当时人都称赞他。

  童叶庚:清代知县。咸丰年间任德清知县,光绪年间归隐吴门。博学嗜古,手抄群籍,多为海内孤本。著有《益智图》等。

  童弟周:现代生物学家、教育家、实验胚胎学家。1930年复旦大学毕业后,去比利时、法国留学,获得博士学位。1934年回国,致力于文昌鱼赫鱼类胚胎学研究。再其对脊索动物、鱼类赫两栖类动物卵子发育能力反面有独特发现。

  此外,童姓的主要历史名人还有:东汉有丹阳太守童恢,宋代有学者童伯羽、隐士童参,明代有诗人童翼、画家童原、学者童承叙、神童童梓、进士童朝仪等。

仝 ——仝姓 即同姓,起源于商朝,本出自子姓,契之嫡裔,商王封本姓支庶族人于〓(今陕西省大荔县 境 内)建立同国,为商朝附庸,商亡后,同国亦随之灭国,其后人以国去邑为同姓。后来,同 姓为分别支庶,一支以同字音“仝”为姓,见《春秋图》。

关于仝姓的起源,80年代中央电视台曾作过介绍, 2003年2月春节期间中央电视台十频道<百家姓>节目也作了介绍西汉时代,史学家太史令司马迁,因对李陵军败降匈努事有所辩解,得罪汉武帝下狱受腐刑据传,他的一支后人为避家难,改司马姓为同即仝,另一支改司马姓为马此事在司马迁出生地陕西省韩城市的县志中的<重修太史庙记>(翟世琪)一文中曾有记载:----今孙或在洛阳同姓或襄阳马姓---- 再由同按音分仝、童、佟作为姓氏,隐姓埋名,老祖要求族人不得外出,以保证香火的延续,一子北上出关,后成为旗人为“佟”姓,故该姓基本为东北人;一子南下,定居江南,为“童”姓,多集中在江浙一带;一子留在当地为“仝”姓,后人多为山西河北一带-----------本内容源于家谱,毁于文革

东陵脚下,有个叫石头峪的小村,只有二十来户人家的石头峪村,传说是宋朝一位武状元的后代。这位武状元后来官拜二品,常伴皇帝左右,可谓顶天立地,呼风唤雨。人们常说:伴君如伴虎。果不然,这位二品高官,最后终被奸人所戕害,割去官职,灭了姓氏,贬为庶民,流放到东陵脚下为生。“仝”就是当时皇帝赐给姓氏。经过几代繁生,原只有流放时的孑然一家,渐渐发展为有二十几户人家的小村。就这样,仝姓家谱被续了下来。

一,姓氏源流

夹谷姓源流纯正,源出自女真族,以部落名命姓。宋朝时,北方的女真族人,建立了金国,其中就有许多姓夹谷的人。金代女真人姓氏夹谷,汉字为“仝”即童或佟。金代夹谷姓中,有金世宗时名将夹谷清臣,胡里改路(大体上包括黑龙江省中下游及松花江下游广大地区)人,清臣的女儿是金朝宫中的昭仪。由于夹谷清臣是金朝胡里改路的贵戚,当地的一些部众也袭用夹谷姓。明代建州女其的努尔哈赤及其先人曾以佟为姓,并自称“爱新氏”,汉译为金。故当时的名家大族姓氏,也是姓氏的渊源之一。得姓始祖:女真。据《姓氏考略》记载可知,这个复姓出于金代,女真加古部,后讹为夹谷。公元1115年,女真族完颜部领袖阿骨打称帝,国号金,年号收国,建都会宁(今黑龙江省阿城南)。公元1125年,灭辽,次年灭北宋。先后迁都燕京(今北京市)、开封。夹谷氏的得姓至今只有800多年的历史,是姓氏中历史最短的。夹谷氏后人奉女真为夹谷姓的得姓始祖。

在明代中期以前,据朝鲜《龙飞御天歌》记载:“女真中有夹温一姓”。经史料查证,夹温是远在金、元时期的女真姓氏,亦是夹谷姓氏的谐音。夹谷是金代一个较大的女真人著姓。《金史·列传》中有十数位夹谷姓氏之人载人传记之中。如:“夹谷清臣本名阿不沙,胡里改路桓笃人也。姿壮雄伟,善骑射。皇统八年,袭祖驶达猛安”。 “夹谷衡,本名阿里布,山东西路猛安益打把谋克人也。大定十三年,创设女直进士举,衡中第四人,补东平府教授。”关于夹谷这一姓氏, 《金史·国语》注释为:“夹谷曰仝”。仝与佟、童是汉字中的同音异字,又同为夹谷姓而演变为朝鲜史料中所载的夹温姓氏。这一姓氏历史上,曾被清太祖努尔哈赤及其先世应用过,史料亦有记载,如“依兰豆漫夹温猛哥帖木儿、童凡察、童叫场、佟塔失、佟努尔哈赤”等。从上可知,今日建州女真人的后裔,冠用汉字姓的佟、童及仝姓,均是出自金代的女真夹谷姓氏。

湖南永州,最典型的是“仝”姓。宁远、新田一带的仝姓,本系蒙古族。其先人夹谷必烈突,元末为御前指挥,奉诏镇压宁远一带瑶民起义。元亡明兴,为避祸改为汉族姓氏,取“夹”字三人同一,遂改姓“仝”,隐居于此。居宁远的仝姓,现有550多人,分居鲤溪上、下仝家村。

二, 旗人Tong姓起源纠正 Tong姓家族第一位老祖是元朝名将,一心效忠朝廷报效国家,后来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推翻了元朝统一天下,仝氏老祖拒绝效忠其朱氏天下而早以预感杀身之货,其下有四位儿子,老祖为避免满门抄斩,为让仝氏家族后继有人,便将其四个儿子姓氏分别改为 仝、佟、童、同 ,并让其各自奔赴全国各地隐居,(后多居东北一带)虽然本姓字体上做了改动,但是发音却都一样,从而有了天下Tong姓是一家的说法。最后老祖英勇就义倒在了朱家的断头台上,他的这种精神值得我们仝氏家族世代尊继。到了清朝,Tong姓正统本是仝字,但是因为仝姓后代稀少,再加上史学家的无知以及盲目论断,致使Tong氏正统成了佟字。清王朝时,Tong姓成为满清八大姓氏之一,并且高于八旗之首正黄旗,全姓仝佳。(现在被史学家错误论定为:佟佳)历史上曾有名人:Tong佳扈尔汉, Tong佳隆科多 。解放后Tong氏全姓简化为仝、佟。。。等单字姓!

三,

金朝亡国之后的女真人大致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是金朝时留居金源故地的女真人,到了元朝,他们被分别称作女直、水达达、吾者、乞列迷、骨嵬等,居住在松花江流域、黑龙江下游和乌苏里江流域地区,后来发展成为满族;[50]另一部分是金朝时南迁中原的女真人,自金代中叶以后,他们汉化程度逐渐加深,至元朝时已不再被视为女真人,而概以“汉人”称之。本文所谈的女真遗裔主要就出自后者。

山西的女真遗裔

在山西省运城市安邑镇房子村和三家庄村,至今聚居着一批仝姓的女真遗裔,他们保存的《仝氏家谱》一本修于清乾隆年间,后于民国十六年(1927年)重修,重修谱序云:“仝氏之先,出自大金夹谷氏,嗣遭元灭,遂易今姓。元初有讳庆成者,为本邑令,因家焉。”[54]夹谷氏是女真望姓之一,《金史》附《国语解》云:“夹谷曰仝。”说明早在金朝夹谷氏就以“仝”作为其汉姓了,又元杂剧《虎头牌》谓“夹谷氏姓佟”、《金安寿》称夹谷为童,字虽有异而音皆相同。由此皆可证明《仝氏家谱》的记述是言之有据的。另一本前两年适才发现,正在编修过程当中。其中记载,族人由县令、道台等数十人之多,包括远居台湾任职的也不乏其人。仝氏祖辈为运城市的建设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位于运城市南端的池神庙(祭祀誉为中国死海之称的盐池)在近几年修复时发现关于仝氏先辈所作贡献的部分记载。

满洲佟姓氏族成员遍布辽东每一区域。近代和现代地名佟佳江,佟佳、佟甲、佟家等诸多村堡名,都是他们生活过的地方。佟姓或童姓、仝姓,同为满族一姓,是为同音异字,皆源出佟佳。佟佳清初为姓氏佟佳氏。关于清初佟佳氏,《满洲八旗氏族通谱》对佟佳氏成员佟养正做了如下记载:“佟养正,镶黄旗人,世居佟家地方。其祖达尔汉图墨图于明时,同东旺、王肇州、索胜格等,往来近边贸易,遂寓居开原,继迁抚顺。”在史料记载中,明末清初佟姓为佟佳氏,是以地名佟佳为姓氏的,而其氏族成员多有进入明边进行贸易之人。作为以地为氏,是明代女真人冠用姓氏的一大特征,他们是处于不断地迁徙及渔猎采集生活中的需求,而以栖居地为姓氏的,诸如觉尔察氏、章佳氏、索绰罗氏等都是如此。但这些姓氏是出现在明代的女真姓氏,其以地为氏的范畴近似于今日的佟家村,章家堡等近代以姓命名的地名相仿佛。但是,这些自明代以后所以姓氏命名的地名,其所用姓氏并非是他们氏族的原始姓氏。

中国满族佟佳氏第九次续修宗谱委员会在抚顺正式成立,同时对外宣布:从即日起在全国范围内开展第九次满族佟佳氏宗谱续修工作,并将全国首家满族历史纪念馆定址在抚顺。 昨日上午9时,抚顺市满族联谊会常务副会长佟明宽宣布:中国满族佟佳氏第九次续修宗谱委员会正式成立,全国范围的中国满族《佟佳氏宗谱》第九次续修工作将从即日起开展。 记者在大会上获悉,《佟佳氏宗谱》由明朝末年佟卜年首创,清初经佟国器“订旧增新”所完成。共续修过8次。 佟明宽告诉记者,佟佳清初为姓氏佟佳氏,佟姓或童姓、仝姓,同为满族一姓,是为同音异字,皆源出佟佳。目前,抚顺市正在筹建满族佟佳氏历史纪念馆,预计今年底即可投入使用

山东郓城仝老家历史 我仝姓本是佟,原为辽东女真族,为夹谷氏之分支。始祖福新公,字汉东,号华溪,元末与弟文瑞镇守潼关,文瑞殉节,公遂携四子六侄归隐,并更佟为仝,迁莒州沂水,1371年迁郓城县,于郓北一十八里卜地而居,清初,人丁繁衍,散居四方,联姻孔府,代称书香,外居之人,返里修坟,皆称此为仝氏老家。又,福新公之墓,在村之东北,墓前立吊龙石碑,上题文“大元总镇仝公讳福新,字汉东,号华溪,配薛宜人之墓”

郓城仝氏以 福新公为一世始祖,传至现在已有26世。

自23世起,郓城仝氏开始统一世代用字。

23世为“锡”,简写为“西”。

其下依次为:锡--瑞--令--玉--允

康--泰--本--乃--立(32世)

江苏睢宁是仝氏家族一大聚居地,有几万人,建有仝氏宗祠,文革被毁,现为县生产公司所在地,始祖仝文瑞,辽东人,其兄仝福新后代多居山东郓城,兄弟两人原姓佟,为佟佳氏族,大概在鸭绿江畔,仝文瑞因忠于元朝,不事明朝,恐后代遭迫害而让其长子改姓仝留居睢宁,详细情况和很多族人留言基本相同,不作翔述。仝姓乃睢宁名门望族,著名海外华人仝泽恩科学家乃睢宁人士。山东河南山西亦有很多族人分布,我是道字辈的,上面是西,下是太,德,泽,家谱未带,无法详尽。

回族中的仝氏,源自童姓。据安徽和县《童氏家谱》载,始 祖童小桥,祖籍陕西西安金占山,为清皇太子武术御师。一次 传授武功,不慎伤皇子,遂举家隐姓埋名逃至和州(今安徽和 县)定居,改为姓。康熙八年(1669年)后,仝姓后人仝朝臣中武举,家道渐趋兴旺。主要分布在安徽。

[仝] 满族最早使用的汉字姓,元人陶宗仪《南村辍耕录》载:金人姓氏夹古曰仝。但这并不能说明仝姓的最早起源就是源于金人。比如:[曹] 满族最早使用的汉字姓,元人陶宗仪《南村辍耕录》载:金人姓氏奥屯曰曹。但在金以前,汉人中就有曹姓,并且很普遍。几乎每个满族姓氏都对应有一个汉姓,这些汉姓有的是已经流传很广的(比如赵、陶、陈等),而有的则明显有独创特色(比如阿、巴、拜等)。因此产生了一个值得讨论的问题:“仝”作为汉姓用的时候,究竟是女真人首创的,还是本来在女真之前中原汉民族就有的?仝姓的起源究竟在何时?现有几种观点:

一、起源于商朝:商有同国,以国为姓。后来,同姓为分别支庶,一支以同字音“仝”为姓。认为“仝”来源于“同”。这种观点的确把仝姓的历史设定得很久远,但却几乎是不大可能的。按:商灭至今有近三千年,以二十年繁衍一代人计,应该已传一百五十代。这么久远的渊源,这么多代人,不可能在近三千年的历史中默默无闻。二十五史中鲜有见者。至于有分支北上出关,后成为旗人“佟”姓的可能性实在微乎其微。

二、起源于汉朝:为司马迁之后,同样因谐音故,源于“同”。这种观点的可能性也很小,汉灭至今有近一千八百年,此观点不成立的理由同“起源于商朝”观。

三、起源于元末:为金人姓氏夹古的汉姓。因女真入关踏上中土,金灭后入于元,元灭后留居中原,为避乱则以“仝”姓传承。这个来源的“仝”姓至少有三支:1始祖为福新、文瑞:有家谱,有谱系。传承至今,约有三十代。按:元灭在公元1368年,距今约640年,以二十年为一代,当有三十代。这个起源的仝姓后裔主要在今山东郓城、江苏睢宁。2湖南永州宁远、新田一带的仝姓:本系蒙古族(应为入元后的女真族)。其先人夹谷必烈突,元末为御前指挥,奉诏镇压宁远一带瑶民起义。元亡明兴,为避祸改为汉族姓氏,取“夹”字三人同一,遂改姓“仝”,隐居于此。居宁远的仝姓,现有550多人,分居鲤溪上、下仝家村。3山西的女真遗裔:在山西省运城市安邑镇房子村和三家庄村,至今聚居着一批仝姓的女真遗裔,他们保存的《仝氏家谱》一本修于清乾隆年间,后于民国十六年(1927年)重修,重修谱序云:“仝氏之先,出自大金夹谷氏,嗣遭元灭,遂易今姓。元初有讳庆成者,为本邑令,因家焉。”

以上三处仝姓渊源的共同之处在于:均来源于金人夹古氏。可见,在元灭之时,为避乱,金姓夹古改为汉姓仝,是比较统一的做法。

四、起源于明末:嵩县《仝氏家谱》(重修于近年)记载,明末崇祯年间,一仝姓官员因刚正不阿,得罪福王,为避祸居家隐居于河南嵩县,至今传至十五世上下。自十二世“祖”字辈以下,为“祖、宗、功、德”。明亡于公元1644年,距今约360年。但始祖的姓氏起源,不得而知。

五、起源于清:为满族姓氏佟佳的汉姓,也作佟、童、董等。那么,先汉化的女真夹古氏与后汉化的女真后裔满族佟佳氏是什么关系呢?有待进一步考证。总的来讲,有以下几个结论:

1、仝姓的历史应该不是很久远,很可能是金人创造的,用作夹古氏的汉氏。那么这个姓氏的历史应该在八百年左右,而真正作为单独的汉姓传承下来,应该是在元灭之后,也就是六百多年的历史。

2、仝姓的渊源并不是源于某一个人,或某几个人。可能在某一时期(元灭)有比较多的夹古氏转化为仝姓,他们可能不在一处,而在各地按照姓氏转化的规则,各自行动,统一转化为tong 姓。但是由于“仝同童佟”为同音字,而女真文转化为汉字的时候只有语音不同而没有同音字的问题但是汉字可不同了,汉字存在大量的同音字,所以说不同的tong应该是由不同的女真人转化来的,除非是有记载的用字转化的,比如山东江苏一带的“仝”就是从“佟”转化来的,而回族的则是从“童”转化来的,而且在不同的时期又有不同的人加入这个姓氏,他们大多与女真(后来称满族)有关系。

3、夹古氏至今仍有存在,郡望抚城,相当于现在河北省张北县一带地区(张家口以北)。现在上海,沈阳等地有人姓夹谷复姓。

省份 人数 联系人  河南 南阳南阳镇平县仝堂村 1000多人全部姓仝 河南镇平县仝家岭村 河南省镇平县二龙乡东马沟村仝家组 河南太康马厂仝庄 河南许昌市长葛 10000 河南省安阳县曲沟镇武旺村 河南唐河 河南洛阳仝湾 3000多人 河南登封君召村 1500 河南濮阳台前 3000多人 许昌禹州文殊卢门村 400 鹿邑县仝楼 300 河南周口商水县仝邓楼 1500 河南洛阳偃师市 仝庄村 全部仝 河南温县段村 河南省镇平县二龙乡东马沟村仝家组 200多 河南鲁山县杨村 河南台前白腊仝 河南台前仝堤 河南台前刑仝 河南台前东仝 河南修武县东长位县习村 河南信阳仝潮,仝庄,小仝庄 河南尉氏县仝庄村 河南省唐河县城关镇黄庄大约60人   河南封丘县应举镇后仝庄 1000 河南南乐县杨村乡 700 河南省安阳市滑县王庄镇仝庄村 2000 河南修武县东长位县阎庄 河南修武县东长位县西刘庄,郭屯 河南修武县东长位县郭屯 河南信阳明港镇前进村 河南省泌阳县沙河店乡 河南省洛阳市新安县五头镇仝沟村   湖南 湖南省宁远县鲤溪镇仝家村   河北 河北大城仝庄子 河北行唐仝家庄 3000多人 河北正定朱河 30000 河北省海兴县刘东村大部分姓仝 河北廊坊大城县仝庄子 大部分 河北省沧州市献县小漳 1000 河南省唐河县仝庄 河北省邢台市南和县仝牌村 河北张家口阳原县五马房   山东

鄄城县仝仁庄  曹县仝楼 200 曹县仝大营 曹县仝道口 曹县仝店 济南市济阳县于谦村 山东宁津杜集镇仝家庄(两个) 巨野县仝庄 山东省郓城县仝坝村 山东菏泽牡丹东站仝庄 1000 1000 辛集仝庄2000 2000 山东菏泽曹县仝庄 山东省无棣县小泊头仝家庄 全部姓仝 江苏 江苏睢宁 100000 山西 山西怀仁仝庄村 全部姓仝 山西省运城市安邑镇的三家庄村房子村 山西省运城市安邑镇房子村 平陆县的辛店村 山西省汾阳市阳城乡董家庄村 山西运城永济仝家村, 全村都是姓仝 山西怀仁马辛庄乡仝庄村 山西运城永济仝家堡 山西省晋中市灵石县仝家庄  山西省大同市广灵县留疃 全村都是姓仝  陕西 户县祁村。   全部仝 宝鸡 全部仝 陕西、宝鸡、岐山县枣林镇仝寨村 50 云南 云南省曲靖市马龙县旧县镇 5个村全部仝 安徽 和县 1500 我是河南唐河人仝兆生1986 江苏的基本上都靠这个家谱来的, 如果靠不上的,最好请大家回家问问老人向前续10辈, 朝 廷 运 智 昌 元 仕 显 文 章 汝 胜 震 圆 章  百 年 彦 道 芳  恒 存 中 正 志  方 可 全 宗 兴  东、亭、西、道、太 德、泽、玉、光、荣 大、本、敦、培、广 永、传、万、世、洪 祥、宝、端、正、贵 志、杰、英、达、明    十一至三十世 兆 瑞 世 德 笃 钟 葆 允 昭 宣 承 家 维 贻 训 燕 翼 绍 薪 传

  童姓是宋元著名姓氏

  关于童姓的来源,是记载于唐人所著的《姓纂》一书:“颛

  顼生老童,子孙以王父字为氏,望出渤海。”

  老童在我国的姓氏源流上也是一位极其重要的人物,帝喾时

  专司“光融天下”的前后两位祝融氏——重黎和吴回,便都是老童的

  儿子。重黎的子孙,是后世的司马氏;吴回的子孙,繁衍更广,后世

  的岑、胡、彭、钱、曹、坐、娄、苏、顾、温、董等姓,都是吴回的

  后代。由此可见,把源自老童的这一家人形容为“同宗而不同姓的大

  家族”,实在是顶恰当不过的。

  童姓的先人,早期主要都是活动于山东省的北部地方,然后

  逐渐向南播迁,到了宋、元之际,终于成为南方各地的一个著名姓氏。

  这一点,从2000年来童姓人士在历史上的活动情形,便可获得了解。

  最早在历史上出人头地的童姓人士,是东汉时期山东诸城地

  方(姑幕)善名传遍遐迩的大好人童仲玉,以及他两位名登《后汉书》

  的“循吏传”的杰出儿子童恢和童翊。

  历史上的童姓饱学高士,真是不胜枚举,譬如,唐代的童翰

  卿,是宣宗和懿宗年间工于诗词的著名才子;曾任袁州教授的童宗说,

  也是唐朝时以眉宇秀整,尚友拔俗而见称的名士,著有一部《柳文音

  注》,被当时的学者尊称为“南城先生”。�

  ===

  关于童姓的来源,是记载于唐人所著的《姓纂》一书:“颛

  顼生老童,子孙以王父字为氏,望出渤海。”

  老童在我国的姓氏源流上也是一位极其重要的人物,帝喾时

  专司“光融天下”的前后两位祝融氏——重黎和吴回,便都是老童的

  儿子。重黎的子孙,是后世的司马氏;吴回的子孙,繁衍更广,后世

  的岑、胡、彭、钱、曹、坐、娄、苏、顾、温、董等姓,都是吴回的

  后代。由此可见,把源自老童的这一家人形容为“同宗而不同姓的大

  家族”,实在是顶恰当不过的。

  童姓的先人,早期主要都是活动于山东省的北部地方,然后

  逐渐向南播迁,到了宋、元之际,终于成为南方各地的一个著名姓氏。

  这一点,从2000年来童姓人士在历史上的活动情形,便可获得了解。

  最早在历史上出人头地的童姓人士,是东汉时期山东诸城地

  方(姑幕)善名传遍遐迩的大好人童仲玉,以及他两位名登《后汉书》

  的“循吏传”的杰出儿子童恢和童翊。

  历史上的童姓饱学高士,真是不胜枚举,譬如,唐代的童翰

  卿,是宣宗和懿宗年间工于诗词的著名才子;曾任袁州教授的童宗说,

  也是唐朝时以眉宇秀整,尚友拔俗而见称的名士,著有一部《柳文音

  注》,被当时的学者尊称为“南城先生”。�

  ====

  姓氏起源

  源自上古,是黄帝的后代。黄帝之孙叫颛顼,颛顼有个儿子叫老童。老童天生一副好嗓子,说话唱歌时,嗓音就象钟罄一样宏亮清越,又有音乐的韵味。他的后世子孙就以祖上名字中的"童"字命姓,称童姓。

  出自胥姓,始自风姓,是赫胥氏的后代。春秋时期,晋国有大夫胥童,他与周朝的权臣栾书、中行偃积怨很深。后来栾书、中行偃受宠于厉公,胥童遂被杀害,他的后人为避仇杀,以祖父名字为姓,改"胥"为"童",称童姓。

  聚集地( 迁徙分布)

  童姓现今在中国并不是一个大姓,人数也不很多。在大陆未列入前一百位大姓。

  台湾的第八十八个姓氏为童氏。童氏于清代迁居台湾,现多居住在台北、台中、嘉义三县,在新竹、南投、彰化、苗栗、台南、屏东等地,也有不少童姓族人。大陆童氏迁台,发生于清朝的同治十年以前。这年二月,在台南县石鼎美所立的典契字中,有一中人名叫童采卿。可见,童氏入台是为时较早的。

  郡望堂号

  1、郡望

  雁门郡:战国时赵国置郡。相当于现在的山东省代县一带。

  建 昌:东汉时置建昌县,属豫章郡。故城在今江西省南城县。

  渤海郡:西汉时置郡。相当于现在河北省、辽宁省渤海湾沿岸一带。

  2、堂号

  童姓的主要堂号有:“五桂堂”、“启后堂”等。

  历史名人

  童 钰:清代诗画家。少时放弃学业,专功诗、古文。与同郡刘文蔚等并称"越中七子"。善山水、兰竹、木石、写梅尤其著名,著有《二树山人集》。

  童 贯:宋代太师。受徽宗宠信,因镇压方腊起义军,进封太师。金将粘罕南侵,童贯为河北宣抚,逃奔入都。钦宗即位后,被人弹劾,诏其数十大罪,诛死。

  童叶庚:清代知县。咸丰年间任德清知县,光绪年间归隐吴门。博学嗜古,手抄群籍,多为海内孤本。著有《益智图》等。

  童弟周:现代生物学家、教育家、实验胚胎学家。1930年复旦大学毕业后,去比利时、法国留学,获得博士学位。34年回国,致力于文昌鱼赫鱼类胚胎学研究。再其对脊索动物、鱼类赫两栖类动物卵子发育能力反面有独特发现。

  东汉有丹阳太守童恢,宋代有学者童伯羽、隐士童参,明代有诗人童翼、画家童原、学者童承叙、神童童梓、进士童朝仪。

分类: 社会民生

解析:

童姓是宋元著名姓氏

关于童姓的来源,是记载于唐人所著的《姓纂》一书:“颛

顼生老童,子孙以王父字为氏,望出渤海。”

老童在我国的姓氏源流上也是一位极其重要的人物,帝喾时

专司“光融天下”的前后两位祝融氏——重黎和吴回,便都是老童的

儿子。重黎的子孙,是后世的司马氏;吴回的子孙,繁衍更广,后世

的岑、胡、彭、钱、曹、坐、娄、苏、顾、温、董等姓,都是吴回的

后代。由此可见,把源自老童的这一家人形容为“同宗而不同姓的大

家族”,实在是顶恰当不过的。

童姓的先人,早期主要都是活动于山东省的北部地方,然后

逐渐向南播迁,到了宋、元之际,终于成为南方各地的一个著名姓氏。

这一点,从2000年来童姓人士在历史上的活动情形,便可获得了解。

最早在历史上出人头地的童姓人士,是东汉时期山东诸城地

方(姑幕)善名传遍遐迩的大好人童仲玉,以及他两位名登《后汉书》

的“循吏传”的杰出儿子童恢和童翊。

历史上的童姓饱学高士,真是不胜枚举,譬如,唐代的童翰

卿,是宣宗和懿宗年间工于诗词的著名才子;曾任袁州教授的童宗说,

也是唐朝时以眉宇秀整,尚友拔俗而见称的名士,著有一部《柳文音

注》,被当时的学者尊称为“南城先生”。

童姓家谱

童 10836全国雁门重氏宗谱八卷 (清)童启栢 童世德等纂 清乾隆二十三年(1758)木活字本 二册 安徽博 注:该族散居浙江开化,江西德兴、玉山等地。 10837江苏江都维扬江都童氏支谱 (民国)童润之二修 民国十六年(1927)木刻本 江苏江都县昌松乡薛河七队(存三卷) 注:谱初修于清光绪十八年童兆旺童年富。 10838江苏武进毗陵童氏宗谱十卷 (民国)童近忠等重修 民国三十六年(1947)树滋堂刊本 十册 南开大学 注:童氏家谱首修于宋淳熙间。此为九修。 10839浙江馀姚童氏宗谱十卷首二卷瓜爬图二卷 (清)童坤祺 童贻承等续修 清宣统元年(1909)德裕堂刻本 哈尔滨师大 注:书口题《童氏宗谱》宋咸淳元年童荧甫初谱。 10840浙江慈溪鸿门童氏厚本堂祭田图霞蔚书屋 塾田图不分卷 清光绪木活字本 二册 天一阁 10841浙江慈溪鸿门童氏宗谱十七卷首一卷 (民国)童赓年编纂 民国十八年(1929)厚本堂木刻本 十八册 河北大学 天一阁 注:版心作《慈东童氏宗谱》。 10842浙江绍兴舍浦童氏宗谱二十三卷 (清)童宝善 童德爵重修 清光绪十八年(1892)居善堂木刻本 二十二册 北图 河北大学 浙江图 10843浙江兰溪雁门童氏宗谱二卷 (清)童凤铿重修 清光绪三年(1877)木刻本 浙江兰溪县和平乡 10844浙江兰溪重万村童氏宗谱四卷 (清)童华行 童春海重纂 清光绪十八年(1892)木刻本 浙江兰溪县圣山乡(缺卷3) 注:清乾隆十三年初纂。 10845浙江兰溪汤溪童氏宗谱五卷 民国元年(1912)木刻本 浙江兰溪溪县下王乡前童村 10846浙江兰溪塘边童氏宗谱四卷 (民国)童辉重纂 民国二年(1913)木刻本 浙江兰溪县圣山乡 注:初纂于清嘉庆五年。 10847浙江兰溪雁门童氏宗谱四十四卷 民国五年(1916)修刻本 浙江兰溪县文管(不全) 10848浙江兰溪童氏宗谱六十七卷 (民国)童燮海续修 民国六年(1917)木刻本 浙江兰溪县女埠乡 10849浙江兰溪童氏宗谱四十卷 民国六年(1917)木刻本 浙江兰溪县上新方乡上新方 10850浙江兰溪凤山童氏宗谱八卷 民国十一年(1922)木刻本 浙江兰溪县金湖乡东莞 10851浙江兰溪柳卜塘下童氏宗谱四卷 (民国)丁森源重纂 民国二十一年(1932)木刻本 浙江兰溪县圣山乡 注:清道光元年初纂。 10852浙江兰溪童氏宗谱八卷 民国二十八年(1939)木刻本 浙江兰溪县孟湖乡(缺二卷) 10853浙江兰溪童氏宗谱十卷 民国二十九年(1940)木刻本 浙江兰溪县 乡黄坑边 10854浙江兰溪童氏宗谱四卷 民国三十年(1941)木刻本 浙江兰溪县杨塘乡 10855浙江浦江浦阳童氏宗谱四卷 民国四年(1915)木刻本 浙江兰溪县下陈乡毛山突村 10856浙江开化童氏宗谱 石印本 浙江开化县档(存二卷) 10857浙江常山雁门童氏宗谱三卷 (民国)刘斯茂续修 民国三十四年(1945)木刻本 浙江常山县宋坂乡彭川 注:首修于清乾隆四十三年。 10858安徽泾县泾川童氏宗谱十二卷 (清)童善卯 童良寐等修辑 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陇东程介五等活字本十 二册 历史所 注:扉页题《童氏家乘》,版心题《童氏宗谱》,童 秀始修于元正元四年。 10859江西童氏宗谱二卷 (清)童二尹续修 清光绪三十年(1904)翰墨园刊本 一册 科图 10860湖北新洲童氏宗谱三卷 (民国)童振福 童家旺续修 民国三十三年(1944)木刻本 湖北新洲县马河乡蔡咀村 注:清乾隆六年童泮公童声彦等创修。 10861湖北黄冈童氏宗谱 清敦本堂刊本 湖北黄冈县档(存九卷) 注:记事止清咸丰十年。 10862湖北黄冈童氏宗谱二十二卷 (民国)童绍文重修 民国三十七年(1948)木刻本 浙江兰卷溪县建设乡虹霓山村 10863湖北黄冈童氏族谱二卷 (民国)童万钟纂修 民国三十八年(1949)木刻本 浙江兰溪县黄店乡 10864湖南童氏族谱二十四卷首三卷末一卷 (民国)童定评 童定墀纂修 民国敦睦堂木活字本 湖南图(存十八卷) 注:该姓在长沙、湘阴。 10865湖南湘乡童氏族谱□□卷 (清)童定青修童坤与纂 清嘉庆十八年(1813)鹰门堂活字本 三册 湖南图(存卷首、4、7) 10866湖南湘乡童氏续修族谱□□卷 (清)童胜陛修 童继芸 童思辉等纂 清同治六年(1867)南城堂活字本 四册 湖南图(存卷首、3又一部存卷首) 10867湖南湘乡岱岳童氏族谱八卷 (民国)童胜丰修 章继晃纂 民国十三年(1924)惟馨堂活字本 一册 湖南图(存卷1) l0868湖南湘乡童氏续修族谱□□卷 民国三十四年(1945)活字本 二册 湖南图(存卷21、22) 10869湖南湘阴童氏族谱□□卷 清光绪年间活字本 二册 湖南图(存卷7-15) 10870 童氏宗谱 (清)童冠群修 清嘉庆十三年(1808)刻本 四册 北图 10871 童氏宗谱十四卷 (清)童正庆等重修 清光绪十五年(1889)树滋堂活字本 十五册 北图

分类: 生活 >> 起名

解析:

1、源自上古,是黄帝的后代。黄帝之孙叫颛顼,颛顼有个儿子叫老童。老童天生一副好嗓子,说话唱歌时,嗓音就象钟罄一样宏亮清越,又有音乐的韵味。他的后世子孙就以祖上名字中的"童"字命姓,称童姓。

2、出自胥姓,始自风姓,是赫胥氏的后代。春秋时期,晋国有大夫胥童,他与周朝的权臣栾书、中行偃积怨很深。后来栾书、中行偃受宠于厉公,胥童遂被杀害,他的后人为避仇杀,以祖父名字为姓,改"胥"为"童",称童姓。

3、出于董姓,系汉董卓之后。董卓当年被杀,其小妾貂婵已有孕在身,因其身份特殊,左右逢源,在两兵相持中得以逃离。后生子改“蕫”(古董蕫通)去草头为“童”避之。今闽、台有后裔,且有家谱记之,当为确切史料。此史料与有关志史、小说描述有很大不同,值得学术界研究。

童姓是宋元著名姓氏 关于童姓的来源,是记载于唐人所著的《姓纂》一书:“颛 顼生老童,子孙以王父字为氏,望出渤海。” 老童在我国的姓氏源流上也是一位极其重要的人物,帝喾时 专司“光融天下”的前后两位祝融氏——重黎和吴回,便都是老童的 儿子。重黎的子孙,是后世的司马氏;吴回的子孙,繁衍更广,后世 的岑、胡、彭、钱、曹、坐、娄、苏、顾、温、董等姓,都是吴回的 后代。由此可见,把源自老童的这一家人形容为“同宗而不同姓的大 家族”,实在是顶恰当不过的。 童姓的先人,早期主要都是活动于山东省的北部地方,然后 逐渐向南播迁,到了宋、元之际,终于成为南方各地的一个著名姓氏。 这一点,从2000年来童姓人士在历史上的活动情形,便可获得了解。 最早在历史上出人头地的童姓人士,是东汉时期山东诸城地 方(姑幕)善名传遍遐迩的大好人童仲玉,以及他两位名登《后汉书》 的“循吏传”的杰出儿子童恢和童翊。 历史上的童姓饱学高士,真是不胜枚举,譬如,唐代的童翰 卿,是宣宗和懿宗年间工于诗词的著名才子;曾任袁州教授的童宗说, 也是唐朝时以眉宇秀整,尚友拔俗而见称的名士,著有一部《柳文音 注》,被当时的学者尊称为“南城先生”。 童姓家谱 童10836全国雁门重氏宗谱八卷 (清)童启栢 童世德等纂 清乾隆二十三年(1758)木活字本 二册 安徽博 注:该族散居浙江开化,江西德兴、玉山等地。 10837江苏江都维扬江都童氏支谱 (民国)童润之二修 民国十六年(1927)木刻本 江苏江都县昌松乡薛河七队(存三卷) 注:谱初修於清光绪十八年童兆旺童年富。 10838江苏武进毗陵童氏宗谱十卷 (民国)童近忠等重修 民国三十六年(1947)树滋堂刊本 十册 南开大学 注:童氏家谱首修於宋淳熙间。此为九修。 10839浙江馀姚童氏宗谱十卷首二卷瓜爬图二卷 (清)童坤祺 童贻承等续修 清宣统元年(1909)德裕堂刻本 哈尔滨师大 注:书口题《童氏宗谱》宋咸淳元年童荧甫初谱。 10840浙江慈溪鸿门童氏厚本堂祭田图霞蔚书屋 塾田图不分卷 清光绪木活字本 二册 天一阁 10841浙江慈溪鸿门童氏宗谱十七卷首一卷 (民国)童赓年编纂 民国十八年(1929)厚本堂木刻本 十八册 河北大学 天一阁 注:版心作《慈东童氏宗谱》。 10842浙江绍兴舍浦童氏宗谱二十三卷 (清)童宝善 童德爵重修 清光绪十八年(1892)居善堂木刻本 二十二册 北图 河北大学 浙江图 10843浙江兰溪雁门童氏宗谱二卷 (清)童凤铿重修 清光绪三年(1877)木刻本 浙江兰溪县和平乡 10844浙江兰溪重万村童氏宗谱四卷 (清)童华行 童春海重纂 清光绪十八年(1892)木刻本 浙江兰溪县圣山乡(缺卷3) 注:清乾隆十三年初纂。 10845浙江兰溪汤溪童氏宗谱五卷 民国元年(1912)木刻本 浙江兰溪溪县下王乡前童村 10846浙江兰溪塘边童氏宗谱四卷 (民国)童辉重纂 民国二年(1913)木刻本 浙江兰溪县圣山乡 注:初纂於清嘉庆五年。 10847浙江兰溪雁门童氏宗谱四十四卷 民国五年(1916)修刻本 浙江兰溪县文管(不全) 10848浙江兰溪童氏宗谱六十七卷 (民国)童燮海续修 民国六年(1917)木刻本 浙江兰溪县女埠乡 10849浙江兰溪童氏宗谱四十卷 民国六年(1917)木刻本 浙江兰溪县上新方乡上新方 10850浙江兰溪凤山童氏宗谱八卷 民国十一年(1922)木刻本 浙江兰溪县金湖乡东莞 10851浙江兰溪柳卜塘下童氏宗谱四卷 (民国)丁森源重纂 民国二十一年(1932)木刻本 浙江兰溪县圣山乡 注:清道光元年初纂。 10852浙江兰溪童氏宗谱八卷 民国二十八年(1939)木刻本 浙江兰溪县孟湖乡(缺二卷) 10853浙江兰溪童氏宗谱十卷 民国二十九年(1940)木刻本 浙江兰溪县高潮乡黄坑边 10854浙江兰溪童氏宗谱四卷 民国三十年(1941)木刻本 浙江兰溪县杨塘乡 10855浙江浦江浦阳童氏宗谱四卷 民国四年(1915)木刻本 浙江兰溪县下陈乡毛山突村 10856浙江开化童氏宗谱 石印本 浙江开化县档(存二卷) 10857浙江常山雁门童氏宗谱三卷 (民国)刘斯茂续修 民国三十四年(1945)木刻本 浙江常山县宋坂乡彭川 注:首修於清乾隆四十三年。 10858安徽泾县泾川童氏宗谱十二卷 (清)童善卯 童良寐等修辑 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陇东程介五等活字本十 二册 历史所 注:扉页题《童氏家乘》,版心题《童氏宗谱》,童 秀始修於元正元四年。 10859江西童氏宗谱二卷 (清)童二尹续修 清光绪三十年(1904)翰墨园刊本 一册 科图 10860湖北新洲童氏宗谱三卷 (民国)童振福 童家旺续修 民国三十三年(1944)木刻本 湖北新洲县马河乡蔡咀村 注:清乾隆六年童泮公童声彦等创修。 10861湖北黄冈童氏宗谱 清敦本堂刊本 湖北黄冈县档(存九卷) 注:记事止清咸丰十年。 10862湖北黄冈童氏宗谱二十二卷 (民国)童绍文重修 民国三十七年(1948)木刻本 浙江兰卷溪县建设乡虹霓山村 10863湖北黄冈童氏族谱二卷 (民国)童万钟纂修 民国三十八年(1949)木刻本 浙江兰溪县黄店乡 10864湖南童氏族谱二十四卷首三卷末一卷 (民国)童定评 童定墀纂修 民国敦睦堂木活字本 湖南图(存十八卷) 注:该姓在长沙、湘阴。 10865湖南湘乡童氏族谱□□卷 (清)童定青修童坤与纂 清嘉庆十八年(1813)鹰门堂活字本 三册 湖南图(存卷首、4、7) 10866湖南湘乡童氏续修族谱□□卷 (清)童胜陛修 童继芸 童思辉等纂 清同治六年(1867)南城堂活字本 四册 湖南图(存卷首、3又一部存卷首) 10867湖南湘乡岱岳童氏族谱八卷 (民国)童胜丰修 章继晃纂 民国十三年(1924)惟馨堂活字本 一册 湖南图(存卷1) l0868湖南湘乡童氏续修族谱□□卷 民国三十四年(1945)活字本 二册 湖南图(存卷21、22) 10869湖南湘阴童氏族谱□□卷 清光绪年间活字本 二册 湖南图(存卷7-15) 10870 童氏宗谱 (清)童冠群修 清嘉庆十三年(1808)刻本 四册 北图 10871 童氏宗谱十四卷 (清)童正庆等重修 清光绪十五年(1889)树滋堂活字本 十五册 北图

安徽肥西童氏字辈:“祖功远立家庆广延常修尔业克绍先传”。

  安徽无为童氏字辈:“洪文开万祀懋业达天朝忠孝传家宝贤才振国豪”。

  

  安徽凤台童氏字辈:“锦熔恩泽瑞华伟德义长久存兴国志家中杰秀祥树立保平安仁士文学良”。

  安徽阜阳童氏字辈:“光江明培大叶”。

  安徽肥东童氏字辈:“长兴乃有贤”。

  安徽巢湖、四川成都童氏字辈:“茂叶达天朝忠孝传家宝”。

  四川内江童氏字辈:“荣华富贵……”

  四川乐山童氏字辈:“亭第杰如石应手正大光明志顺华国文章起英贤朝代永传招中兴”。

  四川乐山童氏字辈:“建起光中泽尧山远若林”。

  四川遂宁童氏字辈:“太庆登启远”。

  浙江江山童氏字辈:“宗永得长宣大文行忠信元离亭利贞学圣遵仁义树刚常性明理”。

  浙江金华童氏字辈:“德裕百千曾万崇佑寿丙定振礼义智忠匡元熙华存厚金享隆隆宁玉利泰祥康澲贞和瑞恭明钦宽盛敏信维逊绕绪绳综组经纶连”。

  浙江义乌童氏字辈:“国家兴起人文永昌元士新志绍祖德光”。

  湖南浏阳童氏字辈:“国化庆名良世发隆昌远”。

  湖南童氏一支字辈:“明洪德自成中公昭拾索俊业拯家生”。

  湖南娄度童氏字辈:“昌主至德清光继”。

  

  江苏六合童氏字辈:“国志世文之万学德如金家长明正有传中在立新”。

  江苏童氏一支字辈:“士忠正以月如为爱廉贵科第兴民强才得清云上”。

  湖北罗田、安徽金寨童氏字辈:“养再仁万廷朝希文胜尚良子承习斯有大光启邦先德荣芳仕维品重家以道昌崇伦务本孝友宁康信义永守庆衍钟祥”。

  湖北黄陂童氏字辈:“好仁德广大希胜道光明”。

  广西容县童氏字辈:“志裕英佩文国梓里建业宏开长发其祥”。

  陕西西安童氏字辈:“首天玉自遵应学”。

  山东临沂童氏字辈:“丕彦善纪永远名传”。

  江西赣州、广东东莞童氏字辈:“仁义世□广修德兴”。

  福建长汀童氏字辈:“如作以忠(则)明其道(斯)学乃成”。

  童氏一支字辈:“龙胜德开元运”。

  童氏一支字辈:“昭崇同士国朝何祚永宁万邦道德文昌盛家兴诗泽长满元生富贵吉星恒高照庭华耀金辉益寿延年康”。

关于童姓的历史和现状的研究报告

  一、姓氏源流  童(Tóng)姓源出有二:  1、源自上古,是黄帝的后代。黄帝之孙叫颛顼,颛顼有个儿子叫老童。老童天生一副好嗓子,...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