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氏家谱字辈

栏目:资讯发布:2023-11-11浏览:1收藏

吴氏家谱字辈,第1张

一、全国吴氏统谱统一字派

泰、让、文、传、宗,雍、敦、维、景、崇,开、基、百、世、继,务、本、千、家、从,章、嗣、国、斯、永,寿、承、名、始、雄,季、贤、其、见、博,友、善、观、光、中,至、德、启、公、同,海、东、表、大、风。

1950年,吴氏统谱规定:凡吴氏大统后裔,自泰伯101代起,至150代止,依序题名,一字成行,列上列下,就宜从顺。

二、吴姓人口

吴姓在当代100家大姓中,按人口计算占第10位。前十位按顺序名次是:李、王、张、刘、陈、杨、赵、黄、周、吴。

吴姓在全国总人口中占205%,约2600万人左右。

三、吴姓由来

因为吴姓的远古初祖居住在姬水流域(今陕西西北部),故以姬为姓。

吴姓的远古初祖是黄帝。黄帝娶有四位贤淑的妻子,生有25个儿子,其中得姓者14个,后就形成14个部族。黄帝正妻嫘祖生两个儿子玄嚣和昌意,他俩都继承了黄帝的本姓——姬。吴姓就是玄嚣这一支系传承下来的。

吴姓的开氏始祖是吴太伯。他是《史记》记载的天下第一世家——吴太伯世家。吴太伯是吴姓的第一人,但无嗣,所以叫开氏始祖。仲雍是太伯的弟弟,继承了他的位子传承下来。

所以,仲雍就是吴姓的血缘始祖。

扩展资料:

最正式的字辈应该是起源于宋朝。当年宋太祖赵匡胤,为其后代规定了十三个字辈,同自己的匡字一共十四个字,构成一副对联“匡德惟从世令子,伯师希与孟由宜”。

这是人们见到的最早的正式的字辈。

吴氏制定统一的行辈字比较晚,1950年,吴氏统谱规定:“凡吴氏大统后裔,自泰伯101代起,至150代止,依序题名,一字成行,列上列下,就宜从顺”。

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至今仍未统一起来,各地仍旧照按自己的家谱字辈进行起名。

字辈应该说一部完整家谱不可或缺的部分,是一个家族的印记。通过字辈可以把两个不认识的人团结到一块儿,可以使陌生人之间产生突如其来的亲切感。

更能够增强各群体间的凝聚力,字辈作为姓氏文化的一部分,值得我们将它继承和发扬。

吴氏入闽较集中的主要有六个时期:即战国夫差亡国之后、西晋“永嘉之乱”、唐末黄巢起义、北宋“靖康之难”、元代中原板荡、明初经济复苏。

吴氏最早入闽始于吴王夫差亡国之后,周元王三年(公元前473年)吴国亡于越,吴氏子孙被迫流亡。他们“东渡扶桑,南下百越(闽、粤一带),北上齐鲁,流放皖浙,隐姓埋名”。如当时季札后裔季连携眷离开吴地辗转入闽定居于闽东北之柘荣山区,易姓为季连氏,他们牢记血缘,规定“季吴不婚”,世代相守。

西汉后期吴姓在闽已聚族6000多户、人口3万众,成为闽地的泱泱大族。

南朝梁至德三年(585年),丰州刺史章大宝谋反,吴惠觉(讳达,东晋吴隐之九世孙,祖籍汉阳)平反有功,授丰州刺史,后择居清源山朋山(旧称幈山)岭后。

唐总章二年(669年),河南光州固始人陈政奉诏任岭南行军总管事,率部入闽,镇抚漳州,随行有校尉吴贵、队正吴弼。

唐开元十二年(724年),河南光州固始人吴图元(泰伯的六十三世孙),以治书御史奉命都统节制,经略闽疆,先住福州古桥头,后迁居尤溪。五代末(960年),吴图元的八世孙吴悦光肇基大田蓬莱口祠。元至元三年(1337年),吴图元的十七世孙吴二十移居漳平溪南。

唐朝中后期,相继发生“安史之乱”、朋党之争、藩镇割据、黄巢起义,造成田园荒芜,饿殍载道的破败局面,中原吴氏纷纷南迁到福建和五岭山脉一带,最典型的当数河南固始吴氏。

唐大历时(766~779年),翰林学士、起居舍人吴通玄,海州(今江苏连云港)人,因诽谤大学士陆贽,被贬为泉州司马,举家南迁入闽,其后裔便是宋朝福建浦城望族吴侍问家族。

唐元和年间(806~820年),武德大夫、招讨使吴文质由浙江庆元入闽,居福安重金。

唐咸通年间(860~873年),原籍江苏扬州泰兴县,后迁河南固始的吴俦入闽,定居宁德兰田。

唐咸通末期(870~873年),银青光禄大夫、进士、河南固始人吴卓因任福建长汀县令而入闽,其父吴穟、兄吴稀、吴穗、弟吴获皆入闽暂居福州。黄巢起义后,吴卓次子吴融与大伯吴旷、堂兄吴玲、吴佩入闽投奔吴卓避难。唐僖宗中和四年(884年),吴佩弟吴珣闻汀州土人作乱,率固始家丁、僮仆千余人入闽救父兄难,遂居汀州。王审知受封为闽王后,吴卓不甘附属,弃官为民,迁居南平。

唐中和元年(881年),黄巢攻陷长安,天下大乱,历官大司徒、户部尚书的吴仁禄(泰伯八十五世孙)因“耻乱朝爵命”,不愿为官而告老还乡(河南光州固始县)。后因唐光启元年(885年)王绪攻占光州,由于混战,殃及百姓,吴仁禄为避祸以近古稀之年率家眷毅然迁入福建惠安,初居岭头(今南关外),三年后定居大吴村。其后裔兴旺发达,宋代曾有“九世十三进士”之称,成为“名宦乡贤裔,忠臣孝子家”的闽南望族。

唐中和四年(884年),唐工部屯田员外郎、平章政事兼观察使吴祭(字孝先,号道成)携眷30余人自河南光州固始入闽,先居侯官(今福州一带),后又迁莆田县北隅灵岩山,再徙居黄石之沈埔。随其入闽的有胞兄弟瑞、良、斌,从兄弟荫、发(有的谱载为兴、发),后分居福州、莆田、泉州、漳州、汀州等地,后裔称“开闽六祖”。

唐光启元年(885年),又有一批河南固始吴氏族人随“三王”兄弟入闽。吴十一郎(名尚智)入闽后先寄迹于福州南台,次徙兴化塘下。后裔移居晋江二十四都龟湖象畔嘉埭卜居开宗。

唐末隐居南安的著名诗人韩偓,在《秋郊闲望有感》一诗中有“枫叶微红近有霜,碧云秋色满吴乡”诗句,在《南安寓居》中有“天近函关屯紫气,水通吴甸浸晴霞”诗句,可见唐末时晋江、南安一带已有地名“吴乡”及田地叫“吴甸”。

后唐同光元年(923年),吴伯琏迁居宁化石壁,成为福建客家最早的始祖。

北宋初,统兵大使吴仁部举家从浙江庆元举水迁入福建周白岩岭兜,成为周宁狮城南源吴氏始祖。

宋进士、吏部侍郎吴宥,原籍江西南丰,北宋天圣五年(1027年)因火焚居宅迁徙,辗转肇基永定太平里平寨村,成为闽西客家始祖之一。

元末,安溪墩坂及南安仑苍吴氏先祖吴薪,字宗蓬,江西崇仁县人,入闽为龙岩令,后改判潮州,卒于任上。其妻潘氏偕子吴钊、吴钏等至漳州西门外下坡社定居。后裔又徙居漳州南靖。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吴薪裔孙吴启衷,字钧父,从南靖迁入泉州府南安县廿七都古苍乡(今仑苍镇),为苍山吴氏始祖。

宋元以后,还有其他吴氏宗派入闽,著名的有泉州城厢“东关西台”吴氏、晋江钱头(钱塘)吴氏等。

后山村吴氏子孙 古代的吴国,位置是在现今江苏省无锡县一带,此地也是吴姓发源地。周初,是泰伯的封地。至十九世孙寿梦的时候开始称王,国势也日益强大,国境一直延伸到今浙江省的嘉湖一带。与此同时,吴姓首先向北临近的齐、鲁之间迅速迁徙繁衍。这一带的吴姓,多为寿梦第四子季札之后。其后迁入河南、安徽等省境。

吴姓子孙在亡国之前,有过一些零星的外迁活动。如与邻国争霸时,有少数吴姓子孙在战争中被俘,被迫流亡他国,远离家园。公元前537年,吴楚交战,厥由(吴王寿梦的第5子,季札之弟)受命前往敌营犒劳楚师,侦察敌情。一至楚营,便被抓住。楚人本拟杀他祭鼓,厥由大义凛然,严辞斥敌,使楚人折服,结果不辱使命。楚国撤兵,但厥由也被带回楚国。此后,他流亡楚国,娶妻生子。后代以名为姓,形成吴姓的分支——厥由氏。又如夫差的儿子吴姑蔑,在与越人作战中被俘;吴亡前数年,夫差的太子吴友和王孙弥庸也一同被俘,流落到越国。

又有许多的政权争夺中失败的王室成员,因为避难,被迫背井离乡,流亡异国,我们在第一章提到过吴王余昧的两个儿子盖余和烛庸,逃难至楚,家族迁居河南沈丘一带;吴王僚的儿子庆忌家族曾先后流亡到宋国和楚国;阖庐之弟夫概迁居棠溪。这几支吴姓家族,后来都另立门户,开创新的姓氏。

更多的吴姓成员,流落异国后,还牢牢地守着自己的血缘标志——吴姓。《左传》上有个吴句卑,与第17代吴君有同名之雅,是阖庐时期人。他是楚左司马戌的亲信。司马戌曾在阖庐王朝做过官,后避难到楚。吴句卑也一同逃亡来此,遂定居在楚。

  吴姓在全中国也算是大姓氏家族,吴姓氏起源:上古时已有吴姓。一是舜的后代有封在虞的,因"虞"与"吴"音相近,故舜后有吴姓。一是颛顼帝时有吴权,其后亦有吴氏。一是少康帝时有神箭手吴贺,其后有吴姓。

  出自姬姓,以国为氏,是黄帝轩辕氏的直系后裔。商时,黄帝的12世孙古公亶父(周太王)建立了周部落。太王有三子,其中小儿子季历颇有才干,生子姬昌,姬昌出世时,有圣瑞出现,所以太王就属意姬昌接位。太王的大儿子太伯和二儿子仲雍知道了父王的意思是先传位给季历,再传位给姬昌,就决定自动让贤,便一起南下荆蛮(周人敌视楚国的称呼)。太伯和仲雍给当时比较落后的江南带去了中原先进的文化,被当地土著推举为君长,号称句吴。太伯死后,由仲雍继位。周武王(姬昌为文王,其子姬发为武王)灭商后,仲雍的3世孙周章为诸侯,国号改称吴,并追封太伯为吴伯。至仲雍的第19世孙寿梦称王,建都今江苏吴县。寿梦的第四子季扎本该继承王位,但他避而不受,逃到延陵以耕田为生。此后吴王寿梦的后裔分为两支:一支在政治上发展,出现了吴王阖闾,吴王夫差等著名国君;另一支则是季扎及其后裔独立发展,人丁繁衍众多,构成了当今吴姓的绝大部分。吴国被越国所灭后,其子孙便以国为氏,称吴氏。

  聚集地(迁徙分布)

  吴国灭亡后,夫差的太子吴鸿被流放到江西,夫差之后还繁衍于江浙、安徽、山东、河南境内的一些地方。隋唐时期,吴氏已广泛地分布于大江南北。唐高宗时有吴姓将佐随陈政、陈元光父子入闽开辟漳州,唐僖宗时,有吴姓将佐随王审知入闽,皆在福建安家落户。宋明以后,吴氏称雄于东南,其中季扎的53世孙吴宣是后蜀驸马,家族显赫一时。吴宣的5世孙吴吉甫是吴氏入粤始祖。

  吴氏迁居台湾始于1291年,入台第一人是元朝礼部员外郎吴光斗,他奉命率6000人乘船"往使琉球"(即台湾)。吴氏迁居香港,大约始于元代。

  吴姓在台湾为第七大姓。台南县吴姓人最多,还有在嘉义、云林、彰化等。明朝末年至清代,福建、广东沿海吴氏有许多人前往澎湖、台北、高雄等地谋生创业。现台北县新店安坑吴姓人家是于顺治年间从福建移居入台湾的打狗(今高雄市),康熙年间平和人吴凤父子到台等。发展至今,其中最为显赫的一支是吴伯雄家族。吴伯雄现任台湾国民党中央常委、台北市市长等要职,其家族号称吴氏"全台第一家"。

  吴氏向海外拓展,最早是到日本。吴人东渡日本在公元前450年左右,其中有一支演变成日本皇室。吴氏在东渡日本的同时,还有大批人南迁,进入今越南地区。其中季扎的50世孙吴权于939年称王,建立了越南历史上最早的独立王朝--吴朝。南越政权最后一任总统吴庭艳即吴权之后。现在越南有二百多姓,吴姓为第六大姓。东汉时有吴风进入朝鲜,发展至今,吴姓称为朝鲜143个姓氏中最常见的20大姓之一。明代以后,吴姓还有人移民南洋,迁至马来西亚、菲律宾、印尼、新加坡以及泰国、缅甸等国,近代,又有人旅居欧美。

  堂号

  "延陵堂":季扎是吴王寿梦的第四子,以贤德著称,寿梦想让他继承王位,他坚辞不受,寿梦只好把他封在延陵。他的三个哥哥先后为吴王,临死时要传位给他,他仍然不接受。因此他被后人奉为"至德第三人",又因其封邑在延陵,故时人称其为"延陵季子"。

  历史名人

  古代的吴国,位于肥沃富饶的土地之上,因“地灵”而“人杰”,故吴姓名人辈出。战国时的兵家和改革家吴起,曾与孙子相提并论,辅佐楚悼王实行变革,促进了楚国的强盛。秦朝末年农民大起义的领袖之一吴广,建立了张楚政权。唐朝时的著名画家吴道子,其高深的艺术造诣对后代产生巨大的影响,被世人尊称为“画圣”。宋代词人吴文英也是吴氏家族中颇为人所熟知的文人学者。明朝至近代,吴姓中多出画家和小说家,如明代画家吴伟、清代画家吴历、吴熙载、吴友如等都是当时画坛的佼佼者。中国的四大名著之一的《西游记》的作者是明人吴承恩,中国古典讽刺小说的杰出作品《儒林外史》的作者为清人吴敬梓,清末人吴沃尧是著名的谴责小说作家,著有《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等。引清兵入关受封为平西王,后来又割据称帝的吴三桂也是吴姓中的著名人物。

  吴道子:唐代著名画家。被后人奉为"画圣"其画线条遒劲雄放,变化丰富,一变古来沿袭的高古游丝描的细笔,发展了线描的艺术方法,故表现出来的物象富有运动感、节奏感,被人们称为"吴带当风"。

  吴承恩:明朝小说家。著有《西游记》传世。

  吴 起:战国时著名军事家。卫国人。初为鲁将,继为魏将,后奔楚国,任令尹,主持变法,后被杀。

  吴 广:秦末农民起义领袖。公元前209年与陈胜发动戍卒九百人起义,建立张楚政权。后为部将田臧假借陈胜命令杀害。

  吴敬梓:清代人,以小说《儒林外史》而著称的杰出讽刺作家。

  吴沃尧:清代著名小说家。著有《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

  吴昌硕:清代著名的篆刻家、书画家。工诗,善书法,尤精篆刻。

  吴其浚:清代著名政治家、科学家。著有被誉为19世纪中国重要的植物学著作《植物名实图考长编》22卷和《植物名实图考》38卷

  吴氏在当今中国百家姓中名列第十位。

吴氏家谱字辈

一、全国吴氏统谱统一字派泰、让、文、传、宗,雍、敦、维、景、崇,开、基、百、世、继,务、本、千、家、从,章、嗣、国、斯、永,寿、承...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