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之子周定王

栏目:资讯发布:2023-11-11浏览:3收藏

朱元璋之子周定王,第1张

周定王朱橚,为明太祖朱元璋嫡生第五子。朱元璋建立明朝以后,为了保持朱姓皇室的长久统治,在加强中央集权的同时,实行分封制,于洪武三年(1370年),分封其九子为王,建藩于各战略要地,让他们“夹辅王室”,镇摄四方。朱橚被封为吴王。后来朱元璋认为吴地乃国家财赋之地,不适宜建藩,于洪武十一年(1387年),将朱橚改封为周王。

洪武十四年(1381年),朱元璋才命朱橚就藩于开封。 1398年,明太祖朱元璋死,因其长子朱标早丧,皇太孙朱允炆(音wén)继位,史称建文帝。朱允炆为皇太孙时,就已感到“诸王以叔父之尊多不逊”(《明史纪事本末》卷十五《削夺诸藩》),以及他们“拥重兵,多不法”(《明史》卷一百四十一)的威胁,因此他一即位,就开始削藩。建文元年(1399年),燕王朱棣(朱元璋第四子)据“祖训”起兵南下。由于燕王的势力强大,朱允炆就先对燕王的同母弟、为人懦弱且胸无大志的周王朱橚下手,将他逮捕并废为庶人(无官爵的平民)。

燕王朱棣经过三年多的战争,攻下南京,即皇帝位,史称明成祖。朱棣黄袍加身后,对代己受过的弟弟朱橚倍加恩宠,不仅恢复他的爵位,而且又加禄五千石。不久,朱棣为了自己的皇位永固,又设计收回了朱橚的武装力量。即使这样,明成祖对朱橚仍不放心,后来他把自己的护卫兵马献给明成祖,以示自己绝无反意,才得以善终。

朱橚一生,在政治上没有什么作为,但在就藩开封期间,看到河南常发生饥荒,便周游河南各地,将野草中可充饥食用者,分门别类,绘成图形,并亲自栽培试验,著成一部图文并茂的《救荒本草》。该书共记载植物414种,超过了以往的本草著作,也是中国历史上现存最早的救荒类著作,在科学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他还主持纂修《普济方》168卷,集古代医学之大成,是古代所收药方最多的医学著作。

朱橚作为衣锦食玉的皇子,能在科学上做出如此卓越的贡献,是十分难能可贵的。朱橚因其封国号为周,谥号(古代帝王、贵族、大臣等死后,依其生平事迹所给予的称号)为定,所以俗称为周定王。(摘自网络)

纠正下,朱元璋有记载的一共有26个儿子,并非24个儿子。我们最为熟悉的应该是太子朱标与燕王朱棣了,但其他的可能有些陌生,这里我来为大家提及一下。

长子朱标,即后来建文帝的生父。他生性仁慈、敦厚,在兄弟、大臣们之中也很有威信,他很受朱元璋喜爱,朱元璋也很早就立了他为太子,确定了他为皇位接班人。可惜天妒英才,在公元1392,视察陕西之后,因风寒病逝,年仅三十七。

次子朱樉,被封为秦王。曾因在封地有过失,被召回京城,太子朱标巡视秦地回来后,从中调解,后让其返回藩地。公元1395年,他受命征伐洮州叛乱,将其平定。但不幸的是,他在征伐过程中由于露宿山野得了瘴疠,没过多久就因这个病影响去世了,年仅四十。

三子朱棡,被封晋王。他很受朱元璋重用,权力比较大,加上人比较骄纵,导致有人甚至上告他要谋反,幸得朱标保全。公元1398年,朱棡因病去世,年仅四十。

四子朱棣,这个大家应该很清楚,他被封为燕王,后成为皇帝,在他统治时期明朝越来越强盛,开启了永乐盛世,公元1424年,朱棣在北征归途中去世,享年64岁。

五子朱橚,被封周王,是个文化人,对医学有研究,曾编著了有《救荒本草》等医学作品,对当时的医药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很大贡献。他活了四朝,即明太祖、建文帝、明成祖、明仁宗四朝。他比较坎坷,曾因离开封地被朱元璋废掉,建文帝时期因为是朱棣同母弟弟而被排斥,成祖时期又被指控谋反。好在他都撑了下来,于公元1425年去世,享年64岁。

六子朱桢,被封楚王,天资聪颖,为朱元璋所喜爱,曾在讨伐西南叛乱时,不亲莅军,被朱元璋所诘责,自此失宠。最终于公元1424年去世,享年61岁。

七子朱榑,被封齐王。性格残暴,有野心。建文帝时期,被建文帝借机削藩,废为庶人。朱棣登基后,恢复其藩王。但因又想图谋不轨,再被废为庶人,从此一直被软禁于南京,一直到死亡。公元1428年去世,享年64岁。

八子朱梓,被封潭王。因胡惟庸案被牵连,害怕被诛杀,一直焦虑不安。之后朱元璋召见他,由于害怕,他选择了与自己妃子一起自焚而死。

九子朱杞,被封赵王。无重大事迹,于公元1370年夭折,年仅一岁。

十子朱檀,被封鲁王。因才华横溢,礼贤下士,民声不错。但后来因作死服食金丹,导致毒发伤目而亡,年仅十九岁,这个属于自己作死的。

十一子朱椿,被封蜀王。喜欢读书,博学多才,在朝中有“蜀秀才”之称。一直在蜀地兢兢业业,于公元1423年去世,享年53岁。

十二子朱柏,受封为湘王。建文帝时期,被人告发谋反,被召京师询问时,选择自焚而死,年仅二十九岁。

十三子朱桂 ,被封豫王,建文帝时期被废为庶人。明成祖登基后,恢复王爵。公元1446去世,享年73岁。

十四子朱楧,先受封汉王,后改肃王。公元1420年去世,享年44岁,无重大事迹。

十五子朱植,被封辽王。在建文帝与朱棣矛盾重重之时,他没选择与朱棣联手,而是选择赴京师讨好建文帝。朱棣当皇帝后,对朱植当时不支持自己很不满,对他的态度很不好。所以他的结局是不咋好的,作为一个王他只留下有校厨役三百人。最终于1424年去世,享年四十八。

十六子朱栴,封庆王。他勤奋好学,十分忠孝,一直有不错的名气,所以朱元璋才会让他作为重要藩王,主持边塞大局。后来因被很多人参奏不法,让明英宗对他猜忌,导致朱栴郁郁成疾,一病不起,最终病逝于王府,享年61岁。

十七子朱权,被封宁王。在靖难之役时,被朱棣绑架,被逼迫反叛建文帝。朱棣即位后,将其改封于南昌,对其进行迫害,朱权没办法,寄托于道教,最后郁郁而终,享年七十岁。

十八子朱楩,封岷王。建文帝时期,因被西平侯沐晟告发不法,被废为庶人。朱棣登基后,虽被恢复爵位,但朱棣对他也不放心,将其他削除护卫、官属,之后还曾将其从云南迁至湖南。公元1450年去世,享年71。

十九子朱橞,被封为谷王。在助朱棣登基中有大功,于是居功自傲,骄横霸道,被朱棣被废为庶人,之后入狱,最终在狱中去世,享年四十九。

二十子朱松,虽受封韩王,但未就藩。无重大事迹。于1407病逝于南京,年仅28岁。

二十一子朱模,封沈王。无重大事迹。公元1431年去世,享年五十一岁。

二十二子朱楹,被封安王。无重大事迹。公元1417年去世,年仅三十五岁。

二十三子朱桱,封唐王。也无重大事迹。公元1415去世,年仅二十九。

二十四子朱栋,被封郢王。公元1414病逝,年仅二十六。

二十五子朱彝,封为伊王。为人残暴,封地百姓深受其害。公元1414年病死,年仅26岁。残忍之人,活的短,也算恶人有恶报。

二十六子朱楠,出生一个月后夭折。

以上就是朱元璋的二十六个儿子,总的来说还是长寿的还是比较多的,大多也属于安享晚年的那种。

关于朱元璋家族后代的问题,明朝建立之初,朱元璋的儿子朱标被立为太子,成为朱氏宗族的核心。在此基础上,朱氏家族逐渐壮大,并产生了不少的分支。虽然朱元璋的后代中没有一个是他亲生的孩子,但是通过收养和改姓等方式,朱氏家族在明朝期间得以延续下来。

在明朝灭亡后,由于清朝的统治,朱氏家族逐渐式微,但仍有一些朱氏后代存在于世。目前,朱氏家族的后代在中国各地均有分布,但数量已经相对较少,而且大多数并未保持着显赫的社会地位。

至于朱元璋是否算得上是明君的问题,这是历史学界争议较大的问题之一。朱元璋作为明朝的开国皇帝,在推翻元朝统治、恢复中华民族的尊严等方面做出了重大贡献,被一些人认为是明朝的缔造者和卓越的统治者。但也有人批评他的残酷手段和极端压制士人阶层等问题。总之,对于朱元璋是否算得上是明君,不同的历史学家和学者会有不同的看法。

                                   

前言: 自明朝中后期以来,关于明成祖朱棣是否是明太祖朱元璋嫡子的争议始终不绝。对于这位永乐皇帝,爱他的人认为《明实录》和《明史》上言之凿凿,朱棣就是老朱原配马皇后的儿子。恨他的人则认为朱棣在靖难篡位之后为了标榜自己的正统性,大肆修改史书,明明生母身份低贱,硬是把自己塑造成马皇后嫡子。

为了坐实朱棣的庶子身份,有学者提出马皇后只生了太子、秦王和晋王三个儿子,也有学者认为马皇后一个儿子都没有生,更有学者认为马皇后根本不能生育。但是专家们争来争去,似乎忘记了朱棣还有一个亲弟弟朱橚。要是能查清楚朱橚是否嫡子,朱棣的生母问题不就迎刃而解了么?

《明史》和《明实录》均认为朱橚是太祖高皇帝朱元璋和孝慈高皇后马氏所生五子中,年纪最小的一个。而纵观史书记载,朱元璋和马皇后对待朱橚确实也和别的皇子不同,今天笔者就来看一看这位大明亲王传奇的一生。

朱橚,生于蒙元至正二十一年(公元1361年)七月九日,是太祖第五子。在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四月的时候,朱元璋封侄孙朱守谦为靖江王,其余9个儿子则一律封为亲王。

老朱为儿子封的亲王封号,基本都是春秋战国时代的大国,比如秦、晋、燕、楚等等,但是里面却突兀地出现了一个 "吴王" ,要知道朱元璋在称帝之前的封号就是吴王。当年唐高祖李渊称帝前是唐王,你看大唐王朝还有哪个皇子封过唐王么?

什么,觉得朱橚封吴王也没什么特殊?行,那我们再来看看各位亲王的封国。洪武三年的时候,明朝刚建立三年,全国尚未完全统一。北元王保保还在北疆虎视眈眈,四川还在明夏政权的手上,云南还在元朝所封梁王的统治之下。当时朱元璋考虑分封的时候,就是希望各位皇子长大后可以 "上卫国家,下安生民" ,因此给予他们封国都在当时大明帝国的边境线上。

秦王封国陕西西安、晋王封国山西太原、燕王封国北平,这三位最年长的宗室亲王,如钉子一般楔在帝国最北端的防线之上。齐王封国山东青州、鲁王封国山东兖州、赵王封国虽不详,但不外乎河南河北交界处,可谓是帝国北疆的第二道防线。楚王封国武昌、潭王封国长沙、靖江王封国桂林,他们所直面的是四川的明夏政权和湖广、贵州一带的苗民。如果按照洪武三年的明朝疆域,这些亲王就藩之后身上都有巨大的军事压力。那么,我们的吴王朱橚封国在哪里呢?说起来气死个人,这位吴王殿下的封国竟然是在富庶而且远离边境的浙江杭州。

《明史》上说朱元璋以 "钱塘财赋地" 为由没有给朱橚设置护卫,其实是错误的,我们在《明实录》上可以多处发现杭州护卫的记录。根据《明太祖实录卷八十八》的记载,杭州护卫的成立时间是洪武七年三月。此外朱元璋还曾经调杭州护卫指挥使赵圭出任福州卫都指挥使,又恩赐故宣宁侯曹泰之弟曹温为杭州护卫千户所镇抚。

但是随着大明王朝立国越来越稳固,礼仪制度越来越完善,吴王这个封号、杭州这个封国在群臣眼中显得越来越刺眼。在群臣 "天子畿内不以封诸侯" 的呼声之下,老朱在洪武十一年再次册封亲王之时顺便改了朱橚的封号。

蜀王朱椿封国成都,当时四川虽已平定,但云南未平,需要亲王坐镇。湘王朱柏封国荆州,当时湖广一带洞蛮横行,屡为叛乱,同样需要亲王坐镇。豫王朱桂后改代王,封国大同,是北部防线的重要节点。汉王朱楧后改肃王,封国甘州,是帝国西北最边境的所在,生存环境极其恶劣。卫王朱植后改辽王,封国广宁,是帝国东北最边境所在,生存环境同样恶劣。

周王,是春秋战国时代天下诸侯名义上的共主。朱元璋取消了朱橚吴王的封号,但却给了个更尊贵的王号。而这位周王殿下的封国,则从南宋的行在杭州(临安),直接改成了北宋的首都开封(汴梁)。至于周王府,则在北宋皇宫的旧址上兴建。开封地处中原腹地,远离边境。周王殿下的新封国,依然可以让他的兄弟们气个半死。

在14世纪初,伊利汗国宰相拉施特,奉伊利汗合赞和合儿班答之命,耗费十年之久,主持编纂了一部世界通史著作:《史集》。在这部著作中,记录了大量14世纪初以前蒙古族史的第一手材料。由此我们可以得知,当时蒙古人对于家庭财产的分配方式是这样的:

要强调一点的是这里所谓的幼子,是指正妻所生的最小的儿子,即嫡子。故而成吉思汗临终前基于整个蒙古帝国的考虑,特意立下遗诏,将汗位传给第三子窝阔台而非第四子(幼子)托雷。这也是为何此后托雷的儿子蒙哥将汗位从窝阔台一系夺回的时候,并没有多少蒙古贵族认为这样的做法有问题的缘故。

蒙哥死后,他的两个弟弟忽必烈和阿里不哥为争夺汗位爆发了长达四年的战争。阿里不哥受到了包括钦察汗国、察合台汗国、窝阔台汗国的支持的根本原因,就在于他是托雷的幼子,是能够被蒙古贵族所认可的大汗。而忽必烈深受儒家文化影响,认为自己相比阿里不哥是既嫡且长,更有继位资格。战争虽然以阿里不哥兵败投降为结局,但是各大汗国纷纷拒绝承认忽必烈的正统地位,大蒙古帝国就此分崩离析。忽必烈建立元朝之后鉴于血的教训,早早就立嫡长子真金为皇太子。

但是晚年的忽必烈对儒教的坚持比之早年大大下降,至元二十二年十二月皇太子真金去世,忽必烈在犹豫许久之后于至元三十年六月 "以皇太子宝授皇孙铁穆耳,总兵北边。" 这里的铁穆耳是真金太子的第三子(幼子),可见一定程度上忽必烈还是恢复了"幼子守灶"的传统。

蒙元统治中原近百年,在中原文化身上留下了自身很深的烙印。明朝创立之时,很多规章制度都处于摸石头过河的阶段,难免继承了不少蒙元时代的习俗。从本文主角朱橚来看,他所受到的特殊待遇,有着明显"幼子守灶"的性质。固然朱元璋未必会有将江山传给朱橚的念头,但作为最小的嫡子,朱橚依然可以享受一定程度的特权。

在专家们的眼中,有一件被他们认为朱橚是庶子的铁证。事情发生在洪武七年,朱元璋后宫中地位仅次于马皇后的孙贵妃不幸去世,老朱下旨让吴王朱橚为孙贵妃服慈母服。

斩衰(cuī)是"五服"中最重的丧服。用最粗的生麻布制作,断处外露不缉边,丧服上衣叫"衰"。表示毫不修饰以尽哀痛,服期三年。一般是子为母而服。

孙贵妃是陈州人,红巾军元帅马世熊的义女。大约在至正二十年的时候被朱元璋纳为侧室,老朱登基后封其为贵妃,位在众妃之上。孙贵妃无子,生太祖长女临安公主。

正因为孙贵妃是后宫既得宠又无子的第二号人物,朱元璋才会让自己最小的嫡子为她服丧三年。此前老朱甚至要求太子朱标也服丧三年,朱标抗争说为庶母服丧三年逾制,最终太子和其他亲王为孙贵妃服丧一年。而老朱也让儒臣写了一本《孝慈录》,规定今后庶子可以为自己生母服丧三年,其他诸子为庶母服丧一年,这可以说是孙贵妃为其他庶子争取来的权利,但和吴王朱橚是否庶子有什么关系呢?朱元璋会随便指定一位庶子去为自己深爱的女子服丧三年吗?不会的。

洪武二十二年,周王朱橚突然离开封国返回凤阳。有传言说周王这次来凤阳,是密会他赋闲在家的老丈人宋国公冯胜。这件事情往轻了说是擅离封国,往重了说是意图谋反。但以笔者看来,这恐怕是朱元璋父子自编自导的一出双簧。

当时镇守云南的是朱元璋的义子西平侯沐英,虽然沐英在云南的工作干得非常好,但固执的朱元璋认为云南没有亲王坐镇是不行的。可是当时已经成年的亲王都已经出镇在外,剩下的年纪又太小,看来看去只有在河南开封府闲极无聊的周王最为合适。有人会说你这是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周王不过是犯事被贬,何至于有这样的阴谋论?问题是如果周王真是 "谪迁云南" ,为何要带着周王护卫官军5500余人随行呢?但是在《明史》中,我们发现周王并未真正前往云南。

而在明代的大内密档,由朱元璋亲笔撰写的《御制纪非录》中,老朱对儿子前往云南途中的表现极为不满,几乎称得上是破口大骂。

由此笔者认为周王还是去了云南,并非像《明史》那样居住在南京。在云南待了两年之后,朱橚在洪武二十四年年底复国,洪武二十五年正月来朝,老朱大骂他"自古至今愚蠢无有如此者",应该就发生在这次来朝之时。

复国之后,周王依然继续着他快乐小王子的生活。其实他的封国虽然远离边境,但也并不是没有军事行动的需求,只是每次朱橚都派世子朱有炖去巡边而已。

洪武三十一年闰五月,一代雄主朱元璋驾崩,皇太孙朱允炆继位。由于长期受代表江南大地主利益的文官集团洗脑,朱允炆将祖父留给他的那些戍边亲王视为仇敌。其中被认为威胁最大的,是宗室中辈分最高的燕王朱棣(秦王、晋王已经在洪武年间去世)。当时建文君臣对于到底是先直捣燕王本人,还是先剪除燕王羽翼犹豫不决,最后采取了太常寺卿兼翰林学士黄子澄的建议。

当年八月,太祖去世尚不足百日,朱允炆令曹国公李景隆以备边为名,突然率军包围开封周王府。从周王本人,到世子朱有炖,连带王府官员被全部逮捕。建文帝随即下旨将朱橚废为庶人,迁往云南蒙化(今云南大理州巍山彝族回族自治县、南涧彝族自治县全境)囚禁。朱允炆是个非常冷酷的人,朱橚在云南受到了非人的待遇。

建文四年正月,由于在靖难战争中连战不利,朱允炆将朱橚从蒙化迁回南京,意图将其作为人质以要挟朱棣。但是朱棣在攻破金川门之后,立刻派出精锐骑兵前去营救周王。兄弟二人在九死一生之后仍然能活着重逢,不免嚎啕大哭一番。

朱棣登基之后,朱橚自然很快得到平反。但是当年朝廷抓他,起因在于朱橚的次子汝南王朱有爋举报自己父亲谋反。朱橚在云南吃了多年的苦,心中对这个逆子早已恨之入骨,他当即向四哥提出要将朱有爋处死。

朱棣此 时尚 未坐稳皇位,自然不欲因皇族之间自相残杀而授人以柄。但是亲弟弟的情绪又不能不顾及,朱棣左思右想之下,觉得把朱有爋打发到云南大理居住,是一个两全其美的方法。

朱有爋在云南一待就是二十年,直到永乐二十年的时候才因为生母去世,得四伯朱棣说情才得以重返开封。

朱棣和朱橚由于一母同胞的关系,感情上比别的兄弟都要来得深厚。所有在世的弟弟中,只有周王的生日,皇帝会特地派人送礼。

洪武三十五年(实为建文四年)七月,周王还在南京的时候,朱棣赐周王橚生日礼物: "冠一、通天犀带一。彩币三十 。金香炉合各一、玉观音金铜佛各一。钞八千锭、马四匹、羊十。 羫酒 百瓶。" 第二年永乐元年(公元1403年)周王回国之后,到了生日那月,朱棣又特地派女婿宋琥专程前往开封送礼。此后几乎每年周王生日,朱棣都不会忘记。

周王府的禄米,也较别的王府为多。明英宗正统八年(公元1443年)的时候,第三任周王朱有爝(朱橚第四子)上奏朝廷:

说明在永乐朝,朱橚的禄米高达二万石。根据《皇明祖训》,亲王的岁禄是一万石,而有些偏远地方的亲王甚至还拿不到那么多。比如韩王岁禄只有三千石,肃王更是只有五百石。也只有对朱橚这个亲弟弟,朱棣才能那么大方。

当然朱棣对弟弟的感情不止是疼爱,朱橚犯错,做哥哥的一样会毫不留情地敲打。比如朱棣听说弟弟偷偷在王府中建造偏殿祭祀太祖皇帝时,立刻对朱橚这种不当行为进行了警告。意思就是太祖高皇帝的祭祀,是应该由我这个皇帝来做,你乖乖做好周国的始祖就好,千万不要动和我抢嫡子之位的念头。

永乐十八年,河南中护卫军丁俺三等密奏朱棣谋反。朱棣将朱橚召至京师之后,周王对丁俺三所说之事供认不讳。可奇怪的是朱棣并没有像当初对待另一个弟弟谷王朱橞那样,把朱橚废为庶人,而是 "上以至亲故,优容不问。" 而朱橚在回到封国之后,上奏缴纳王府三护卫。由此笔者简直怀疑兄弟二人是不是在那里自导自演,目的就是配合朝廷的削藩举动。

结语: 朱橚其实是一个伟大的医学家,他在刚就藩的时候就组织编写了《保生余录》方书两卷。在他第一次流放云南的时候,这位周王殿下又把所有的精力放在了《袖珍方》这本医学巨著之上,故而对当地的军政地理一问三不知,惹得老父亲龙颜大怒。复国之后,周王把政事交给世子,自己专心医学方面的研究,这才是为何世子领军巡边的原因。这项研究工作虽因建文帝将他囚禁而中止,但朱棣将他平反之后,朱橚更是穷尽毕生精力编纂出了《救荒本草》一书。《救荒本草》作为一种记载食用野生植物的专书,是我国本草学从药物学向应用植物学发展的一个标志。

对于这样一位与世无争的亲王,建文君臣因为朱棣的缘故对其残酷迫害,实在称得上是无耻至极。笔者同样不相信朱橚会在永乐朝谋反,他将王府护卫上交朝廷,更像是明哲保身的妙招。而编造朱棣生母的那本《南京太常寺志》,把太子、秦王、晋王的生母安排给了李淑妃,把朱棣的生母安排给了不知所云的碽妃,但是这位周王殿下,居然就被孝陵内那些装神弄鬼的太监们给生生遗忘了。

洪熙元年(公元1425年)闰七月二十日,周王朱橚去世,享年65岁。当朝皇帝朱瞻基为叔祖辍视朝二日,赐谥曰定。谥法大虑静民曰定、纯行不爽曰定、安民大虑曰、定安民法古曰定,无论从哪个角度,都是一个美谥。

明朝建立后,一改宋朝重文轻武的思想,实行了一种与汉朝类似的政治制度,这就是:郡县制+分封制并存的局面,但是与汉朝又有所不同,因为明朝分封制之下的诸侯王主要是分封在边境地区,用来阻挡外族入侵的,尤其是蒙古人。

朱元璋虽然打败了蒙古人,灭亡了元朝,但蒙古人并没有灭亡,而是逃到北方的草原上,时不时南下对明朝进行一番骚扰,对明朝的威胁还很大,明朝又没有办法完全消灭蒙古人,于是朱元璋就分封了十三塞王在边境地区,这些塞王是有兵权和一定政治权力的,主要目的就是对抗外来侵略,从而拱卫明朝中央政府。

明太祖朱元璋一生有26个儿子,除了最小的儿子朱楠因为年幼早夭没有封王之外,其他25个儿子都分封了诸侯王,但是其中有13个儿子被封在边塞,被称为十三塞王,这十三个塞王的权力地位是朱元璋儿子中最高的。

这十三个塞王分别是:秦王朱樉、晋王朱棡、燕王朱棣、齐王朱榑、代王朱桂、肃王朱楧、辽王朱植、庆王朱栴、宁王朱权、谷王朱橞、韩王朱松、沈王朱模、安王朱楹

这些塞王一般都有三个护卫的兵力,最多有近2万人,最少也有3千人,朱元璋在世时,对这些藩王管理得很严格,大多数藩王也就是老老实实地卫戍边境,朱元璋原本是立自己的长子朱标为太子,把他当接班人培养的,没想到朱标死得比朱元璋还要早,朱标去世后,朱元璋就立朱标的儿子朱允炆为皇太孙,确定为明朝的接班人。

朱元璋去世之后,皇太孙朱允炆即位,这就是建文帝,也称明惠帝,朱允炆一即位,就把朱元璋生前分封的藩王视作威胁,就开始朝廷削藩,朱允炆削藩是从弱到强的一个过程,他首先对付的就是周王朱橚,其次是代王朱桂、湘王朱柏、齐王朱榑、岷王朱楩

1、周王朱橚(sù)

朱橚是朱元璋的第五个儿子,与朱棣是同母兄弟,但朱橚不是13塞王之一,他的封地在河南开封,朱允炆之所以首先拿朱橚下手,正是因为朱橚不是塞王,实力弱,同时又是朱棣的同母兄弟,因为朱棣的另外两个同母兄弟秦王朱樉和晋王朱棡已经去世了

也就是说处理了周王朱橚,朱棣就孤立了,周王朱橚在朱元璋生前就多次违法被处理,比如因为擅自离开封地回家乡凤阳而被朱元璋治罪,后来又被赦免,朱元璋去世之后,周王朱橚就成为朱元璋活着的儿子中除朱棣之外年龄最大的,所以他有谋逆的举动。

结果朱橚的次子朱有爋(xūn)大义灭亲,向朝廷举报自己的父亲图谋不轨,于是建文帝派出李景隆率军突袭开封,并且逮捕了周王朱橚,直接把朱橚及其长子朱有炖贬为庶人,也就是平民,然后把他们迁到云南蒙化居住,周王的爵位被建文帝废除,同时封朱有爋为汝南王,于是第一个藩王就这样就被废除。

2、代王朱桂

代王朱桂是十三塞王之一,是朱元璋的第13个儿子,封地在山西大同,朱桂最早是豫王,封在南昌,后来被改封代王,就藩山西大同,这是明朝重要的边镇,朱桂为人残暴,行为一直不检点,直接被建文帝找了个罢免贬为庶人,代王爵位也被废除。

3、湘王朱柏

湘王朱柏不是塞王,他是朱元璋的第12个儿子,封地在湖北荆州,朱柏跟其他残暴的藩王不一样,他是一个有学问的人,爱好读书,并且文武双全,他臂力过人,骑射之术熟练,曾经多次在封地境内讨伐叛军,并获取胜利。

朱元璋去世后,建文帝削藩,把目标对准朱柏,湘王朱柏本身并无罪行,无法像朱桂一样随便找个理由贬为庶人,但是,很快就有人向朝廷诬告朱柏三项罪名,分别是:谋反、伪造宝钞、虐待杀人。

就这样建文帝就定了朱柏的罪,然后从朝廷派出一支军队伪装为商人,到达荆州,包围了湘王的府邸,朱柏得知情况后,与家人饮酒告别,亲自放火焚烧宫室,自焚而死,朱柏完全是冤死的,就这样湘王也被削除。

4、齐王朱榑(fú)

齐王朱榑是13塞王之一,他是朱元璋的第七个儿子,封地在山东青州,朱榑参与过朱元璋北伐北元的战争,有过军功,也是因为犯了罪被建文帝召到京城,废为庶人,同时一直禁锢在京城南京,齐王被废除。

5、岷王朱楩(pián)

岷王朱楩不是塞王,他是朱元璋的第18个儿子,封地先开始在甘肃岷县,后南被改封在云南,建文帝元年,西平侯沐晟向朝廷密告朱楩有罪,很快建文帝朱允炆把贬为庶人,迁到漳州居住,岷王被废除。

这五个藩王都是建文帝朱允炆的叔叔,但建文帝在刚刚即位为帝的那一年中,一口气连废5个藩王,朱允炆表现得雷厉风行,也让其他藩王战战兢兢,也让燕王朱棣发动了靖难之役,于是一场改变明朝命运的战争开始了,经过三年的战争,朱棣打败了朱允炆,攻入了南京城,朱允炆不知去向。

那在整个靖难之役期间,其他的诸侯王在做什么?

前面已经讲过7个诸侯王的命运了,2个去世,1个自焚,4个被贬为庶人,接下来讲讲其他8个塞王在做什么?

6、肃王朱楧(yǎng)

朱楧是朱元璋的第14个儿子,最早被封为汉王,封在甘肃平凉,后来改封为肃王,封地在甘肃张掖,这里已经是河西走廊的中段,差不多是最前线的地方,建文帝元年,朱楧又被改封为甘肃兰州,这一改封应该是出自建文帝之手,毕竟他是当时的皇帝,只有建文帝有权力改迁藩王。

在整个靖难之役期间,没有肃王朱楧参战的消息,他就是一直在观望,或者坐壁上观,朱楧一直活到了1420年才去世,所以靖难之役对他没有影响,包括后来朱棣当了皇帝对朱楧也没有影响,他仍然过着自己的生活。

7、辽王朱植

朱植是朱元璋的第15个儿子,封地在辽东广宁,今辽宁锦州,其封地比燕王朱棣的封地更靠北边,而朱植的长处就是领兵作战,并且因为北伐蒙元立有不少战功,朱植的封地离朱棣的封地非常近。

靖难之役开始后,建文帝担心朱植支持朱棣,所以以皇帝的命令召朱植到南京,并把他改封在荆州,朱植听从了建文帝的命令,之后就在荆州生活,靖难之役期间,朱植没有参与,但是由于他听从了建文帝的命令,所以朱棣对朱植表示不满。

朱棣当了皇帝之后,削夺了朱植的护卫,但是朱植也是善终,1424年在荆州去世。

8、庆王朱栴(zhān)

朱栴是朱元璋的第16个儿子,封地先在甘肃庆阳,后来迁到宁夏韦州,今宁夏回族自治区同心县韦州镇,朱栴也是一个有才能的人,文武双全,被封为庆王之后,一直就在边境镇守,同时还在边境屯田发展经济,建文帝三年,也就是公元1401年,建文帝命令庆王朱栴迁到宁夏镇城,朱栴听从命令。

建文帝为什么迁移庆王朱栴,也应该是出于正常的防备,整个靖难之役期间,西北并无战事,朱栴也没有参与,只是继续坚守自己的岗位,朱栴镇守宁夏长达47年,一直到活了明英宗时期,1436年因病去世,这一年朱栴61岁。

9、宁王朱权

宁王朱权是朱元璋的第17个儿子,封地在山西大宁,朱权可能是朱元璋儿子中除朱棣之外能力最强的儿子,同时也是实力最强的塞王,朱权手下有着著名朵颜三卫,是由蒙古人组成的骑兵,骁勇善战,朱权经常率领朵颜三卫出关北伐,颇有战功,朱权为人富有谋略,手下统领着8万精锐边军,是塞王中实力最强大的。

靖难之役期间,朱棣由于自身实力较弱,于是打起了朱权的主意,想把朱权手下的兵马接过来与自己并肩作战,于是朱棣亲自到大宁会见朱权,朱棣单身入城,打消了朱权的疑虑,然后暗中埋伏兵马,并且收买朱权手下部将,在出城将要离开时,朱棣扣押了朱权。

之后朱棣要求朱权与他一起反抗建文帝,朱权迫不得已答应,其手下的精锐边兵全部为朱棣所用,这也是朱棣能在靖难之役中打败建文帝的原因之一,朱权是被动参与了靖难之役,朱棣当了皇帝之后,把朱权改封在南昌,之后便一直生活在南昌,直到1448年病逝,这一年是明英宗正统十三年了。

10、谷王朱橞(huì)

谷王朱橞是朱元璋的第19个儿子,封地在北平宣府,今河北省张家口市宣化区,这里同样是北方重地,朱橞就藩期间,主持兴建了宣化府以及防御设施,靖难之役期间,朱橞听从建文帝命令,关闭城门,防备燕王朱棣突袭。

同时听从建文帝命令,从宣化率领三千军队来到南京防守金川门,燕王朱棣突袭南京,渡过长江,将要包围皇城时,谷王朱橞与李景隆一起打开了金川门,迎接朱棣的军队进入南京城,这这样南京城破,建文帝后败失踪,朱棣称帝。

朱橞后来被改封到长沙,在此后的几年中,朱橞不知道为什么,开始搜刮民财,招兵买马,同时还勾结同母胞兄蜀王朱椿准备起兵反对朱棣,结果蜀王朱椿不同意,后来朱棣得知后,把朱橞贬为庶人。

11、韩王朱松

韩王朱松是朱元璋的第20个儿子,封地在辽东开原,今辽宁省开原市,朱松为人谨慎,聪明好学,虽然被封了韩王 ,但是朱松因为年幼并没有就藩,一直留在京城南京,在整个靖难之役中,朱松并没有参与,1407年,朱松病逝,只有28岁。

12、沈王朱模

沈王朱模是朱元璋的第21个儿子,封地最初在辽东沈阳,靖难之役,朱模没有参与,朱棣称帝后,把朱模的封地被改在山西潞州,朱模1431年去世。

13、安王朱楹

安王朱楹是朱元璋的第22个儿子,封地在甘肃平凉,靖难之役期间,朱楹没有参与,1417年,朱楹去世,因为没有儿子,封王被废除。

所以在靖难之役中,明朝的其他藩王只有两个行为,要不然被迫加入,比如宁王朱权,要不然坐壁上观,不参与,大多数藩王都是这样。

在中国的封建时代,王位的继承大多是通过世袭制。朝代不断的更替,也出现过许多的皇帝。他们中有的治国有方,任用贤人,被后人称为明主;有的贪图享乐,施行暴政,为后人所唾弃。众多的皇帝中,有一位可以说是最独特的。他就是明朝的建立者——朱元璋。朱元璋是农民出生,是真正的草根皇帝。在位期间为百姓做了不少的实事,制定了很多有利于百姓的政策。在他的治理之下,新兴的王朝展现出了澎湃的动力。

即使是在今天,也有人对朱元璋十分的钦佩。然而就在前些年,河南有一位81岁的老人,自称朱元璋的后人。说他的相貌酷似朱元璋,更重要是家中还有祖传的圣旨和冰盘。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这位自称是皇帝后人的老人名为高广升,是河南开封的一个农民。据他介绍,自己的家中存有大明皇家印章的冰盘,甚至还藏有明朝皇帝的一封圣旨。很快这一消息被专家们得知了,立即赶来想要对冰盘和圣旨进行鉴定。

但是高广升拒绝了专家们的要求,声称这是家中的传家之宝,害怕别人知道后惦记。于是,专家们只好作罢。那么既然如此,又如何证明他就是朱元璋的后人呢?高广升拿出了自己家中的族谱。根据族谱上的记载,高广升的祖上是周王朱橚。明太祖朱元璋有26个儿子,而朱橚是朱元璋与孝慈高皇后马氏的第五个儿子,也是明成祖朱棣的胞弟。但是由于朱棣的生母存疑,所以很多的是史学家都认为,朱橚的生母可能另有其人。

然而不管怎么说,可以肯定的是朱橚是朱元璋的后人。在朱元璋还没有称帝的时候,朱橚就出生了。他从小就十分的好学,在诗词书画方面很有天赋。朱元璋称帝之后,洪武三年,朱橚被封为吴王。但是吴地物产丰饶,是人杰地灵的好地方。朱元璋认为在这里建藩可能危及中央的权力,所有在洪武十一年,改封朱橚为周王。在朱元璋去世后,皇太孙朱允炆继位。刚刚上位的朱允炆,就开始大规模的削藩。当时的很多藩王都有谋反之心,朱橚自己也蓄有异谋。

  1、明代王朱橚。《救荒本草》是明代早期的一部植物图谱,由周王朱橚所著。

 2、朱橚酷爱医药,他组织和参与编写的医药著作有《保生余录》《袖珍方》《普济方》和《救荒本草》,特别是《普济方》和《救荒本草》在我国医药历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其中《救荒本草》则是我国乃至世界上最早描述、研究野生食用植物的著作。

 3、朱橚,公元1360年出生,1378年被封为周王,他的封地在河南开封。到公元1425年去世时,几乎没离开过开封。他在这里建立起自己的养植园,从田野、沟里、野地收集来400余种植物进行了实验种植。他仔细观察植物生长和发育的全过程,并请画工为每种草木绘图,还亲自记叙了各植物的细节,重点对可食用植物进行了详细描述。对花、果、根、茎、皮、叶和植物的喜性、生长周期、苦、甘等味道一一记载。用图画勾绘出不同植物形状,避免了人误食中毒,并与人参、荠苨等做出区分,逐步展现出它的食用和营养及滋补价值。朱橚对各种植物亲自尝食,在身体不适时做自身实验,发现了植物补和疗的作用。

这个人就是朱棣的同胞弟弟明太祖朱元璋的第五子周王朱橚,不杀他一个是因为他本身造反的情况并不是那么确切,另一个是留着他彰显仁慈。他十分好学,尤其喜欢医学,对我国的医药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周王一生经历明太祖、建文帝、明成祖朱棣和明仁宗四位皇帝。他和前三位皇帝都发生过矛盾。在朱元璋时期曾经离开自己的封地,跑到了凤阳,和自己的岳父冯胜秘密会见,这让明太祖朱元璋十分生气。这是因为他的岳父是明朝的开国将领,被封为宋国公。皇帝自然会提防皇子和武将的勾结。朱元璋十分生气地让他去云南,但后来取消了这个计划。

等到建文帝即位以后,我们很熟悉这段历史,建文帝感到自己的各位叔叔封王手握重兵,极大的威胁到自己的统治,就决定要削藩。又因为朱橚的哥哥朱棣是兵权最重的,害怕朱橚去支持朱棣,再加上朱橚他本身也确实有意谋反,建文帝就派人去抓捕朱橚。其实那个情况下朱橚是很难坐以待毙的。被捉拿的朱橚被贬为了庶人,然后被押解到南京关押起来。

后来朱棣起兵,打着“清君侧”的旗号和建文帝对阵,经过四年终于拿下。一直到这个时候周王才被再放出来,恢复了自己的爵位。他的封地也被驻地改封到河南。后来到永乐十八年的时候,有人向明成祖朱棣报告说周王要造反,明成祖朱棣并没有对他大动干戈,只是把这个报告告诉我周王,周王磕头谢罪,后来朱橚把自己的三护卫献给朝廷,朱棣很高兴,对朱橚一直很好。

朱元璋之子周定王

周定王朱橚,为明太祖朱元璋嫡生第五子。朱元璋建立明朝以后,为了保持朱姓皇室的长久统治,在加强中央集权的同时,实行分封制,于洪武三年...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