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街村的村庄名片

栏目:资讯发布:2023-11-11浏览:2收藏

东街村的村庄名片,第1张

东街村姓氏较多,有魏、吕、李、朱、康、张等10余姓。其中以魏姓居多,约占全村人口的70%以上。据魏氏家谱记载:其先祖于明代永乐年间从河北枣强县迁至莱芜棋山以西的王庄居住。后于嘉靖年间复迁至吐丝口定居。东街村人崇尚文明,民风淳朴,亲如一家。

1952年,东街村建立初级社,1956年加入高级社,社长都是朱司财、魏春业.1958年加入人民公社,到实行联产承包制,都称为“东街大队”.该村律围前属口子区,1951年改为二区;1955年隶属港里区;1958年改属口镇乡:同年10月成立口镇公社属口镇公社。之后隶属关系未变。均属口镇。

东街村人一向重视教育。民国前,东街村就有私塾教育。到民国初年,东街村创建了第一所初级小学。自恢复高考以来升人高等院校的学生达百人之多,1978年恢复高考考取的l本科生有魏佑福和魏兴国,第一个研究生是魏丕来。

东街村的民间艺术颇负盛沼,最有名的是狮子舞和龙灯。1950年,在莱芜县民间艺术汇演中,表演者魏佑居、魏佑伦、魏丕兴等,不凡的身手赢得了观众的一片喝彩,荣获表演奖第一名,受到当时莱芜县委领导的高度赞扬和嘉奖。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这一民间艺术的奇葩又重新绽放。当年的表演者大都健在,每逢春节和元宵节村委都聘请几位老人现场指导,培养接班人,使这一传统艺术得以完好继承下来。

东街村历来就出心灵手巧的能工巧匠。较有名气的是制作猪胰皂的吕万钧和打造银器首饰的魏昌培。

吕万钧经营的猪胰皂属于祖传。其配方独特,不添加任何化学药剂,具有护肤养颜之功效。用老吕的猪胰皂洗手脸,皮肤显得格外细腻白嫩。它去污能力强,连皮肤纹理间的污垢也能洗得一千二净。这种猪胰皂即使用到最后也依然润滑如故,倍受司机和电焊工的青睐,产品常常供不应求。老人去世后,他的两个儿子吕呈茂,吕呈林子承父业,继续经营,由于质量过硬,生意更加红火,仅此一项年收入就在三、四千元以上。

魏昌培打造银器首饰亦属子承父业,其父魏佑太早年因生活所迫,经亲戚介绍到太和县学习银器打造技术,学成后在东街开设“宝善行”,魏昌培自幼耳濡目染,15岁正式从父学艺,18岁即出徒,其父病殁后一人独撑门面。他的手艺更为精湛,打造的银器首饰做工精巧别致,货真价实。产品有银簪,银镯、耳坠、戒指、耳环等。上面大多饰以雕花图案,华贵典雅。产品远近闻名,成为抢手货,在东部山区最为叫好,苗山、见马、勺山、铜山一带农民往往上门求购,门庭若市。

除此以外,东街村打火烧,炸油条,蒸馒头,造糕点,电气焊,白铁加工等方面的专业户更是多如繁星。他们为东街村经济繁荣撑起了一方天空。

东街村具有光荣的革命传统,1940年,日寇的铁蹄踏进了口镇,并安设据点实行法西斯统治,口镇人民同仇敌忾,与日寇展开了不屈不挠的斗争,涌现出了许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东街村抗日烈士魏佑焕、魏佑宣就是其中的代表。1937年魏佑焕和他的战友在下水河伏击日寇的战斗中,因敌我悬殊,寡不敌众,壮烈牺牲,时年仅25岁。魏佑宣以会长的身份为掩护,长期从事地下斗争,给我军提供了大量的有价值的情报,配合部队狠狠打击了敌伪的嚣张气焰。一次在给八路军写情报时不幸被敌人发现,身份暴露,旋遭日寇逮捕。虽敌人威逼利诱仍严守组织秘密威武不屈。敌人恼羞成怒,遂将其残忍杀害于汇河。他们的英雄行为气壮山河,万古流芳。

抗日战争时,东街村医生李宝文在八路军驻莱办事处主任亓象岑动员下,与亓林甫,郭子郁等人发起成立莱芜县抗日救国会。并任所组织的妇女救护队指导员。日军侵占莱城后医院迁往口镇。1940年日伪军在口镇安设据点后,李宝文以行医为掩护,秘密给八路军输送药品和医疗器械,救护伤员。1942年5月的一天,他听说八路军侦察员景玉连在郭家镇与刘伯戈顽军遭遇负伤后,立即在夜间冒着生命危险,穿越敌人封锁线前去抢救,经其精心治疗,伤员很快痊愈,重返前线。

解放战争时期,东街村共有13位烈士。其中,5人分别在莱芜战役或孟良崮战役中为国捐躯。

东街村1030多亩土地分布在口镇的东、南、北三面。在这烈士鲜血染红的土地上,东街村人创造了和正在创造着无穷的物质财富。全村土地就土壤特性来看,东坡和南坡明显优于北坡地,其土质松软,易于耕种,且较肥沃,尤其抗涝+地下水源极为丰富,往往挖两3米深就能见水。故粮食亩产在千斤以上。为充分利用这一地利条件,东街村委大力进行结构调整鼓励村民种姜种蒜,目前,姜蒜种植面积不断扩大,逐渐形成规模。北坡地截然不同,属粘性土壤,既不抗旱,更不抗涝,且较贫瘠。地下水源严重匮乏。为改变缺水的现状,东街村在1985年从下水河至邱家岭铺设了一条地下管道,引雪野水渠的水进行浇灌,东面引大治水库和橡皮坝的水,灌溉农田,但仕兀旱之时,水库供水不及时,村民只能望天兴叹。目前东街村委正着手筹集资金,在电池材料厂以南建拦河坝一处,保证北坡地的用水,为实施结构调整打下基础。

东街村地处吐丝口镇之中,自古以来这里就商贸云集,耳濡目柒经商的人也就多起来。特别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一些有文化有眼光的年轻人率先投入到商品经济的大潮之中。如20世纪80年代初从修理自行车发展到批发零售自行车的宁青春,卖钟表、眼镜的魏河吉,卖兽药的魏英培,修理电机兼卖电器的吕成勇,经营建筑材料兼装饰的魏延培、刘世勇、魏丕庚,专营配镜的魏永吉等,都成了经商的佼佼者。他们的固定资产均在30万元以上,成为东街村的致富带头人。

1979年,东街村创办了板纸厂,所产板纸主要用于制作包装箱等。产品远销淄博,河北,广东等地,年创利税30多万元,安置闲散劳力100多人。纸板厂的建成投产既壮大r集体经济,也使村民腰包迅速鼓起来。

80年代中期,东街村的建筑业迅速发展,较著名的有魏佑绪、吕文运、魏华培、魏丕勇组织的四支建筑队,他们大活小活都能干,小到给老百姓修葺房屋,大到给公家盖楼房,一年四季有活干,安置带动了大量剩余劳力,尤其是家庭妇女。有的一家小两口都干建筑,一年下来,收入不菲。

集体经济的发展和农民收入的增加,加快了东街村小城镇建设的步伐。1985年根据镇政府的统一规划,新辟了一条长500多米,宽25米的东西沥青路,被命名为“镇中路”。和过去狭窄弯曲的老街相比有天壤之别。“镇中路”的建成,使村民再也不会感叹行路难了。十几年来路边已是高楼林立,店铺鳞次栉比,形成了一条初具规模的商业街。东街村委一班人在继续重视“镇中路”建设的同时,又以口镇的经济开发为契机,把发展的生长点放在优惠政策,引导和鼓励本村以及外地的经商户到此建房经商。H前已有十几座商住楼拔地而起,成为东街村又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在此经商者有从事餐饮业的,有从事装修的,有经营建筑材料的,有卖家俱的……还有的经商户正在筹备建房。最近,支部村委一班人,多方筹集资金,在北环路以及东照路以西以南新上变压器2台,为下一步建成民营经济区招商引资奠定了基础。这里将是东街今后经济发展最繁荣的地方。

2001年12月,东街村委进行换届选举,产生了新一届领导班子。东街村在新一届村委的领导下,承前启后,正在向着更加辉煌灿烂的明天奋进!

根据《平湖周氏十修宗谱》记载,平湖周氏在古代,“循吏”人物有周因、周继珇、周继瑜、周九皋等;“笃行”人物有

周如璋(字君宝,任侠,自喜慷慨,有大谋)、周果、周维城、周苖、周介、周谟、周纯臣、周定美、周斯美、周定南、周秉

忠、周继文、周嘉善、周瑞应、周茂兴、周厚成、周鸿凯、周日晨、周道省、周鲁藩、周时立、周述先、周思元、周瑞懽等;“独行”人物有周光大、周赀八等;“隐逸”人物有周郁文、周从彪、周泰生、周晟、周缵服、周宗镐、周导等;“文苑”人

物有周九渊、周维新、周容、周给、周廷弼、周献臣等;术士人物有周明柱、周集禧、周成万等;商贾人物有周虎臣、周先春(字宗贤)、周贵茂等;贞妇烈女有周宜求妻李氏、周质本妻吴氏、周景伦妻叚氏、周华甫妻郑氏、周哲威妻叶氏、周缵服妻张氏、周宗武母邹氏、周茂妻邹氏 、周浙妻万氏、周赞臣妻徐氏、周廷弼妻黄氏、周大年妻张氏、周瑞裔妻危氏、周尚隆妻

吴氏、周尚禄妻黄氏、周应福妻章氏、周时满妻王氏、周定佛妻盛氏、周时杰妻钟氏、周瑞光邹氏、周庆德妻邹氏、周恭立妻黄氏、周恒茂妻邹氏、周光辉妻游氏、周荣春妻李氏、周大寅妻傅氏、周茂明妻吴氏等;还有许多为官从政之人。这些周氏名人还与当时社会名流交往,比如:周果与吴士弼(崇仁县人,崇仁学派创立者,明代学者、诗人,著名理学家、教育家)交厚,吴士弼在明成化乙未年(1475 年)为周果所修谱写序;万历辛丑年(1601 年)周献臣二修谱,因周宗武、周宗镐、周献臣和汤显祖相熟,故汤显祖在万历壬寅年(1602 年)为该谱写序;周瑞裔和李友棠相熟,且周瑞裔弟周岵

又与李友棠弟相熟,故李友棠(当时为赐进士第、翰林院侍讲、史科掌印、前福建学

政兼台湾御史,李绂的孙子)在乾隆丙戌

年(1766 年)撰 《平湖周氏族谱序》;等

老叶还向记者介绍,石步原有叶氏家谱八部,公社化、文革时都丢失光了。他说:“光

是家谱箱就有八只,现在还成一只,每只有四夹,我小时候看到过。”他告诉记者,石步原先还有个叶氏宗词,匾很多,有二十多块。祠堂前共有四对石头旗杆夹,很威风。后祠堂做了学校,两人合抱,上世纪九十年代才毁,现已拆除重造。在石步,原先一般外姓人住不进来。大概到了清朝末年,才有外姓入住。第一个为周姓,算是上门女婿,所以石步村有一部分周姓村民。到今天,叶姓已不足一半了。记者顺便问叶果孟石步昔日最显赫者谁,老叶说是下门头的叶嘉兴,他当是石步最大的工商地主,曾任国民政府上海市市委委员、上海市工商联主席,是旧上海十八大亨之一。

谢氏得姓始祖系源于周宣王五年(公元前823年),四夷作乱,其中为患最大的是北狄猃狁,入寇到泾水之北,震撼京师,申伯(字南仲,周宣王妻舅)与尹吉甫奉命讨伐,打败敌方,把猃狁赶回北方,救民族于危亡,申伯以此大功,被封于谢邑,其后子孙乃以邑为氏而姓谢。

当时的谢邑,亦称为谢国,是在今河南省的唐河、南阳一带。谢姓已经有了2800多年悠久的历史,他们的根源,就是在中原地区的河南唐河、南阳。谢氏自西周到汉魏时代,乃至东晋、唐、宋、明诸朝代,有四个郡望:河南省南阳郡,如谢该等。河南省汝南郡,如谢甄等。浙江省会稽郡(山阴),如谢夷吾、谢潭、谢沈等。河南省陈留郡阳夏(今太康)含康乐郡如谢缵、谢安、谢尚等。

谢姓的入闽始祖,系宋末元初谢枋得(字叠山)从浙江始宁东山入福建建宁县唐石山为入闽始祖。子孙避元奔于闽楚各地,逐开闽楚各宗族。宋末四世谢滔为肇基泉州始祖。而明代谢徽从泉州迁入南安上,其谢徽后裔谢觉哉又迁入磁灶,为磁灶洋尾(扬美)开基祖。据查证磁灶洋尾族谱,晋江谢姓的开基祖应是谢司谏。此后谢姓从洋尾而分布于晋江各乡村。从其《泉州谢氏总谱》可见谢氏从泉州而南安又晋江继安溪、再之永春、德化。另从泉州传往惠安等。

谢姓进入晋江后,藩衍发展顺利。如七世谢廷义由后厝街分居东石沙堀乡岭下,十八世肇旋分居东仓,明末洋尾谢罗田兄弟迁往南安碱田的井上、东山村。今谢姓聚族而居的主要村落:磁灶洋尾(扬美),青阳霞浯、屿崆、屿尾、莲屿西宫,罗山镇苏内、东洋,陈埭镇四境前灶、仙石、涵埭下村、双沟,池店镇池店村、普角、曾村、溜石黄后、钱头、旧铺、霞尾新村、屿尾、东山、唐厝前山,紫帽镇园坂张园、洋店后厝街、东石镇白沙村,内坑镇深圳井上、潘厝后林、土垵后溪,金井镇南江村(南沙岗)、塘东寮头、围头村,英林镇后头谢厝街,东村,安海镇街内。

上述村落谢姓,分堂号系为汝南与会稽。皆为宝树传芳。

谢姓晋江开基祖洋尾(扬美)的昭穆:中士元纪其在大,继世文章光祖德、传家孝友裕孙谋,承宗立典维华国,焕礼敦诗庆永昌。晋江青阳镇屿崆等字辈:子泉西复、梦士以金、敦礼毓英、仕国耀邦、簪缨奕世、迈种超群。金井镇南江(南沙岗)支派字辈:(东房)扬必士志谦,德立家先达、礼定为后昆。(西房)必音金呈芳、德立家先达、礼定为后昆。英林镇澄卿衍派(讳行):文章瑞秘国、芝兰齐美智,龙舞与凤翔,则喜之有庆。(字行)国元家都士、德业肇尚书、科第联芳允、迪功于成烈。内坑镇井上村:储黄廷成定、正明登金榜、祖德洋美开、远世永芳长。

上述村落不断有族人向外播迁:如磁灶镇洋尾在清末民国初谢祖文,谢祖趁等一批人迁居泰国发展;清末民国初的谢金象,谢光语等移往菲律宾谋生;民国初期谢光华等往新加坡定居;民国期间谢烟泉、谢祖举一批人迁往台湾;民国期间谢伙狮、谢定玉等去越南谋生居住;民国年间谢光崎等往缅甸发展定居。

洋尾(扬美)是晋江谢氏的开基祖地,经世代藩衍,人丁已达5000余人。然其族谱内容残缺,一些记载不尽详细,世系中断二代,(五世至六世),迁衍晋江各乡村和外迁记载不全,仅以到洋尾调查采访记之。

晋江谢氏在历代科举中,有文科进士34人(唐、五代1人,宋代29人,明代4人),有武科进士4人(宋代),文科举人16人(明代11人,清代5人),武科举人2人(清代),还有清及清以前,非科举出身,以荫补官的文职明代3人,武职清代2人。

鼻祖法旺公,不知生卒年月日,享寿若干,妣余氏妈,不知生卒年月日,享寿若干,同葬于大埔县乌岭坑后头山,坐庚向甲。另祖妣墓前一穴,同一坐向,当是我祖亲派,故于清乾隆戊子年重修。题之曰柳南公,祖妣共葬一穴。公面前山脚左侧为公之媳李氏妈一穴。以上共三穴,三年一往祭扫。

忆我祖世居福建汀州府永定县,后移居广东省潮州府大埔县乌岭,最终迁于揭阳县蓝田都之太平埔,现如今在太平埔村居住之钟姓人皆是法旺公、余氏妈之后。

法旺公生有一子,名有僯(二世祖)。有僯公,不知生卒年月日,葬于蓝田都鸡笼山(位于下坝村)南面。坐甲向庚,1998年重修,妣李氏妈,葬于大埔县乌岭。据考,有僯公生四子,不知第几子带李氏妈骨骸到海丰后溪。

三世祖仰溪公,二月十八日忌辰,葬于本村东面炮台仔,坐甲向庚,1991年秋重修,妣廖氏妈,正月月十四日忌辰。

三世祖仰溪公,当其时值明未,干戈不息,自广东茶阳(现大埔县属)迁至蓝田都柯树坑屋场子居住,后又迁至现今的太平埔。仰溪公生四子:元俊公,兴俊公,如海公,英俊公。

刘巨容,字德量(826—889)徐州人。唐朝末年为山南东道节度使,以玩寇自重而闻名。

早年是徐州的将领,后来庞勋之乱,刘巨容参加了叛军,唐军讨伐时又归正,被授以埇桥镇遏使之职。当时,浙西突阵将王郢反叛,起兵攻明州,刘巨容以筒箭将其射死,因功封明州刺史,后迁为州团练使。黄巢起义军南下江淮时,刘巨容又升任蕲黄招讨副使、襄州行军司马和检校右散骑常侍,最后荣升为迁山南东道节度使,与江西招讨使曹全晸一起屯兵荆门,抵御黄巢起义军,保卫襄阳。

因黄巢势大,众号五十万,刘巨容与曹全晸定计智取,接战后,刘巨容佯装败北,黄巢追之,曹全晸伏兵攻击,大败之,擒起义军将领十三人,虏获不可胜计,黄巢浮江东奔,刘巨容追击,又俘获不少,以功迁检校礼部尚书,当时,山南东道诸将欲乘胜追斩黄巢,刘巨容说:“朝家多负人,有危难,不爱惜官赏,事平即忘之,不如留贼,为富贵作地 。”诸将也认为如此,因此黄巢兵势复振。后来,黄巢攻陷长安,刘巨容会合诸道兵马讨之,被授以南面行营招讨使,兼天下兵马先锋开道供军粮料使、检校司空,封彭城县侯。

刘巨容为政精明,明察秋毫,唐僖宗出奔蜀中,公卿多因刘巨容的护卫而赴行在,山南西道节度使鹿晏弘为禁军所逐,引麾下东出襄、邓二州,蔡州节度使秦宗权遣大将赵德諲与其合兵攻襄州,刘巨容不能守,出奔成都。刘巨容一向自称有炼金术,曾向掌权的宦官卖弄,后客居蜀中,田令孜欲求其术,刘巨容不给,田令孜大怒,889年,上书诬告刘巨容谋反,将其处死。

我们这支人以唐末名将刘巨容为第一世祖,巨容公祖籍彭城,后迁滁州琅玡,生于唐敬宗宝历二年(826),大中八年武科进士,银青光禄大夫,右散骑常侍,出任山南东道节度使时,布兵大破黄巢十七万人马于荆门而闻名于世,后驻守饶、信之地(今江西鄱阳、乐平、上饶一带)巨容公生子三,长子刘汾,次字刘回,三子刘迪。

刘汾

刘汾,字伯临,淮北徐州人。生卒不详,约生活在唐朝开成至光化年间(836—900)。父亲刘巨容,累官至明州刺史、天下兵马先样、检校司空、礼部尚书,封彭城县候。

刘汾自幼聪敏好学,大中元年(859)登进士科,此后官至兵部员外郎。咸通三年(863),迁本部侍郎,出任河南招讨使。乾符二年(875),黄巢起兵响应王仙芝。四年,黄巢起义军攻打河南。刘汾率部屡战,斩黄巢义军前锋诸将,义军失利。五年,刘汾会元裕捕杀王仙芝于黄梅。王仙芝部将尚让率余众归黄巢。黄巢起义军势力聚增,黄巢自称冲天大将军,引兵南下福建等地。刘汾奉命率部围剿追击,自岭南至襄阳,行巡荆门关,会同江西招讨使曹全政、父刘巨容等合兵一处,大破黄巢起义军,执义军将领13人,斩俘义军17万。黄巢与尚让率余众冲出重围,渡江转战饶、信、池、宣、歙、杭等15州。

中和二年(882)八月,刘汾率部进驻饶、信等地,官至军押衙团练讨击使、银青光禄大夫、检校国子祭酒兼御史大夫、上柱国、尚书右仆射等职。这时,饶、信一带经战火纷乱,到处是黄埃赤地,民不聊生。刘汾为弥补屠杀起义农民之过,实行抚恤政策,“亲加劳问,简徭役,宽赋税,民赖以全活者甚众。”(《全唐文》卷793,刘汾《大赦庵记》)中和四年(884)六月,黄巢起义军经刘汾、李克用等几经残酷镇压后,宣告失败。刘汾蒙诏镇守饶、信二州。

龙纪元年(889),刘汾家族突遭横祸,父刘巨容被杀。刘汾与弟鄱阳县令刘迪经此变故,已厌恶官场上的尔虞我诈,遂隐居信州弋阳县归仁乡新陂里(今江西省弋阳县曹溪镇)。景福元年(892),刘汾在饶州乐平县归桂、丰乐二乡买得荒闲田800余亩(今万年盘岭、大源、梨树坞等地),福建建南山寺(今梨树坞乡南嵩坞)一座,邀请妙果寺禅僧至明、至公等 5人入寺住持。勤耕耘,守奉祖宗春秋二祭。不久,朝廷念刘汾兄弟忠孝,下诏:“汾战阵能勇,思祖能敬,其山寺税粮俱赐优免。”故南山寺改称“南山七诏寺”。刘汾之女金姑美貌无比,唐皇欲纳之为妃,刘汾不从,慌称金姑为哑女,已人庵为尼。其后,金姑果刺舌成哑,并矢志隐修于南山寺。后来唐皇得知真情,为金姑之志所感动,特赦金姑无罪,因而南山寺又名:“大赦庵”。

景福二年,唐昭宗帝恢复刘汾的官爵,又进至南节度使、银青光禄大夫、上柱国、右仆射等职。不久,刘汾病逝,葬于南山。

刘汾生有14子,后散住饶、信等地。弋阳万年刘姓多为其后裔。著有《大赦庵记》,流传于今。

生十四子:汉兴、汉升、汉从、汉明、汉宗、汉瑞、汉广、汉匡、汉胜、汉吞、汉英、汉宁、汉彬、汉平。

长子汉兴,父丧后独自还乡徐州。

次子汉升,迁居安庆望江,其孙谟和诲2人同迁清源。

三子汉从,居归仁乡新陂里,后裔庆十一迁麻城!

四子汉明,迁弋阳之官庄。

五子汉宗,迁弋阳之兰溪。

六子汉瑞,迁铅山,其孙婴公卜居锦屏山。

七子汉广,迁信之上饶县葛源。次子义昭居住新陂。

八子汉匡,迁上饶之乐平县勇山。

九子汉胜,与子孙迁于鄱阳之清塘源(清塘村)。今鄱阳县凰岗镇清塘村

十子汉吞,居住新陂里。子三人迁乐平之湖围,孙广微又迁鄱阳之义城。

十一子汉英,与子迁于新陂里之大桥后又迁流芳!

十二子汉宁,居新陂里,其子真玉(又叫义真)迁流芳,义玉迁张溪。

十三子汉彬,其子良玉为延德县令,置田地于邑之师源,子孙随产而居。

十四子汉平,长子居东山,次子通任宣州通判居琴溪,后裔迁万山黄柏。

东街村的村庄名片

东街村姓氏较多,有魏、吕、李、朱、康、张等10余姓。其中以魏姓居多,约占全村人口的70%以上。据魏氏家谱记载:其先祖于明代永乐年间从河...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