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杜氏家谱的辈分排列
山东 《滕阳倪氏族谱》——怡丰堂,山东滕州倪氏,滕州为倪氏发源地 《倪氏家谱》——锄经堂,山东东营市广饶县倪家村倪氏,宽公老家 《倪氏家谱》——山东济宁任城倪家 《倪氏家谱》——山东高密市阚家镇倪氏,辈分排行:连、敦、仲;自江苏赣榆迁入 《倪氏家谱》——山东高密倪氏,辈分排行:宗、鸿、仁、世、培、承、显、绪、 、同、修、智、德、傅、衍、永、富;一世祖守经、守约 《倪氏家谱》——民国17年修;山东郯城县重坊镇倪村,约3000余人;原籍安徽合肥洪乡;明弘治年(1488--1505)迁郯。一世祖讳臣,字经远,二世祖讳守信,字福可,三世祖讳应聘,字景汤。以下辈分为:士、德、宾、国(圣、兆)、永、祝、在(子、浩)、文(汉、克、朝)、绍、宝、训、敬、维、怀、贞、敏、毓、秀、作、善、逢、祥、百、世、其、昌;宽公后裔 《倪氏家谱》——山东兖州高庙村倪氏,辈分排行:文、丙、之、庆、冠。 《倪氏家谱》——山东临沂苍山倪氏,其中五房有宗谱 《倪氏家谱》——山东临沂汤头薛家店子村倪氏 《倪氏家谱》——锄经堂,山东夏津雷集镇倪庄1500人。夏津新盛店镇季庄200人,其他约100人;祖籍莱州府即墨县倪家道沟;家族分四支,二支长:士、文、万、毓、从、道、方、明。自“明”后二十二世全村统一;宽公后裔 倪氏家史——经锄堂,山东成武县倪楼村倪氏,分布于秦刘庄、大赵庄、二泉庄、冯集、田庄、满白寺、孔楼、田塔,金乡县牌坊林,济宁城区,荷泽城区,枣庄城区,河南新乡、范县、焦作,安徽,东北等地。全族人口1800多人,明初由山西洪洞县迁来,派字(18世起):钦、华、延、世、修、庆、宪、显、荣、昌、尚、德、兴、万、代、宝、善、增、景、祥;宽公后裔 倪氏家史——经锄堂 山东曹县桃园镇倪寨村、倪集倪氏,永乐2年由山西洪洞县迁此分布于倪集、砖庙北倪庄,河南民权县吕花园,柘城县,全族2000多人,派字(19世起):荣、光、先、世、克、振、家、声、继、述、古、训、咸、恒、庆、隆;宽公后裔 倪氏家史——经锄堂 山东荷泽牡丹区安兴镇大倪庄倪氏 明初由山东青州迁来,另分布于都司乡宝什口、沙土,定陶倪庄,巨野倪塘,郓城吕氏冈屯,全族1700多人;八世祖国治公,派字(9世起):文、普、广、守、成、宪、自、丙、良、兆、银、星、庆、殿、祥、靖、忠、运、维、祚、繁、绪、佑、宗、若;宽公后裔 倪氏家史——山东郯城倪五湖倪氏,辈分排行:清、殿、步、瑞、维、槐 倪氏家史——山东郓城倪氏,辈分排行:天、山、永、镇、宗、景、华、重、效、广、超、发、传、万、青 倪氏家史——山东邹城看庄镇倪看村倪氏,始祖倪贵公,辈分排行:克、万、敬、延、士、登、学、印、锡、洪、善、为、振、作、宝、德、厚、玉、光、荣 倪氏家史——山东淄博淄川区倪氏,辈分排行::廷、、维、继、怀、远、守、德、宝、石 倪氏家史——山东莱阳城南倪氏,称砣倪;先祖原居莱邑望石乡瓦马村 倪氏家史——山东莱阳龙旺庄街道倪家店村倪氏;辈分排行:万 倪氏家史——山东莱芜牛泉镇倪氏,辈分辈分排列:九、桂、灿、培、西、庆、传、家、书 倪氏家谱——山东潍坊临朐倪氏,辈分排行:落、化、光 倪氏家史——山东潍坊倪氏;辈分排行:继、学、洪 倪氏家族——山东平度倪家庄倪氏 倪氏家族——山东青岛莱西韶存庄乡斜岚村倪氏 倪氏家史——山东文登倪氏,辈分:培、玉、永、远、在 倪氏家族——山东德州倪氏 倪氏家族——山东枣庄台儿庄倪氏 倪氏家族——山东济宁张黄镇倪庄村倪氏 倪氏家史——山东济宁曲阜市倪氏,辈分排行:念、成、洪 倪氏家史——山东泰安范镇倪家庄,有2000余人;辈分分两支一为:灿、培、西、庆、传、嘉、盛;二为:中、正、和、平、继、世、昌;最老的辈分还有广、九、桂;宽公后裔 倪氏家族——山东威海倪氏 倪氏家史——山东海阳市西哲阳村倪氏,辈分排行:乐、金、廷、庆、祝 倪氏家史——山东聊城冠县柳林镇倪屯村倪氏,辈分排行为:云、小、西、贤、汝、延、培、思、起 倪氏家史——山东梁山倪氏,明朝洪武2年迁入,始祖倪仲宽有四子:临、顺、钦、海。第二世是顺、三世是枕、四世是聪、明;五世是敬、祥;六世后依次是:彬、孟、天、三、允、子、丕、兴、成、永、振、宗、景、化、崇、效、远;宽公后裔 倪氏家族——山东莱西倪家坡倪氏 倪氏家族——山东诸城县倪氏 倪氏家族——山东苍山鲁城镇倪氏 倪氏家史——山东临沂河东区汤头镇倪氏,祖籍山西洪洞;宽公后裔 倪氏家族——山东宁阳华丰镇倪氏 倪氏家族——山东肥城倪氏 倪氏家族——山东荷泽倪氏 倪氏族史——山东枣庄倪氏 倪氏家史——山东日照莒县店子镇倪氏,辈分排行:修、佰、田、守、善、明 倪氏家族——山东荣成倪氏 倪氏家族——山东登州倪家庄倪氏 倪氏家族——山东临朐县冶源镇平安峪村倪氏 倪氏家族——山东微山倪氏,约2000余人
陕西胡氏字辈(更新时间:2017-04-20)
陕西胡氏字辈:鸿光照远昌,贤才广大志,江南那边迁住陕西的 只听祖辈说,那时候有个地名叫苏同县的,不知现在叫什么
河南胡氏字辈(更新时间:2017-04-06)
河南信阳胡氏字辈:庆,换,长,方,思
云南省胡氏字辈汇总(更新时间:2016-07-01)
云南地区:始祖原居于江西南昌府南昌县县衙后,约200年前迁云南。字派:寿义德绍 升仕廷光 青龙正显 世运中阳 兴国定泰 洪发绪昌我祖"胡正节"原籍"江西吉安府太和县大桥头
广东省胡氏字辈汇总(更新时间:2016-07-01)
广东地区:广东省信宜市胡姓的字辈:“清时玉金廷,文大志成立。其永儒曰昌,必克斯可言。列宗为善久。”广东省连州鸬鹚嘴大塘湾胡氏家族,祖上是江西九江过来的,始迁祖不明,安定堂.班辈是:道通满朝定,曾贵永世
天津胡氏字辈汇总(更新时间:2016-07-01)
天津地区:始迁祖泰贞,二世熙寰,三世国宗(王字旁)、国兴(王字旁)。由浙江绍兴山阴县袁家窖村之民籍。清康熙间,三世祖国兴(王字旁)宦游冀北知文安县政,是为徙津第一代。四世祖圣源公(焕若公次子,名承泗)
贵州省胡氏字辈汇总(更新时间:2016-07-01)
贵州地区:贵州省黔西县雨朵镇高田村,原籍贵州省大方县陇公坝。字派(可能有些不对):元绍德世玉,金正士应连。国朝天万相,清恩端锡贤。昌荣族乃大,裕后续光前。安定家声远,经治永为先。 贵州遵义某
福建省胡氏字辈汇总(更新时间:2016-07-01)
福建地区:福建永定中川胡氏,堂号是安定堂,《同永胡氏家谱》载我们的字辈排序是:博厚特载,柔顺谦光,礼义忠信,恭俭温良,苏湖济美,淮海传芳,华林育秀,安定发祥,经文纬武,陈纪立纲。明朝成化年(公元148
重庆胡氏字辈汇总(更新时间:2016-07-01)
贵州迁入重庆大足,时间不祥字派:朝大单海运,国正天兴顺,祖贤公德宣,世新明应远,家宽万代传。(该字辈为音译,如有错误请指正)重庆合川钓鱼城胡氏“湖广填四川”时来自湖北麻城孝感乡,字派为“派传安定,炼登
四川省胡氏字辈汇总(更新时间:2016-07-01)
四川地区:长汀朱紫胡氏第十七世祖志深字宏似、志渊字容似、志澐字升似三公于清乾隆年间由福建长汀古城迁来四川成都府属郫县。字派从17代始:志家文德昭昌,光先承世泽,佑启有贻谋。四川省资阳县田布沟宗族支脉系
湖南省胡氏字辈大全(更新时间:2016-07-01)
湖南地区始祖胡刚(公元前50—公元29?),是西汉名臣,清高有志节者。23年王莽败,自襄阳迁居华容,已有近两千年。自南宋高宗建炎元年起,使用用以的世系派序。字派:自汉从隆盛,宗芝启兴云。美景淑乙正,纲
湖北省胡氏字辈大全(更新时间:2016-07-01)
湖北地区湖北枝江市羊角洲(现为百里洲)迁楚时间约在公元1560年(即明嘉靖39年)前后)率概、绅、缘三子迁楚,长子胡概落籍于旧属枝江县羊角洲大是为承接江西祖籍的辈份,实则仅大本一人。胡则指概公,所
江苏省胡氏字辈汇总(更新时间:2016-07-01)
江苏地区始祖胡世道,约400年前安徽徽州地区迁到江苏清江浦,后迁浪石镇,最后迁江苏泗阳(原桃园县)水晶湖落户。字派:世文希涛兆芳心应律书裕德传家克昌其后江苏徐州安定堂字派:大德传后世,纯仁继续长,庆祥
江西省胡氏字辈汇总(更新时间:2016-07-01)
江西地区:江西奉新,《华林大宗谱》(以朱熹赞词为字派):唐宋美名久着,有虞盛德贻芳。文章甲第继显,道义真传蕃昌。诚意正心本学,修齐治平均良。支分任在衍庆,永远以绍书香。始迁祖绵久,立基于江西吉安值夏道
安徽省胡氏字辈汇总(更新时间:2016-07-01)
安徽地区:始迁祖胡淑英,淑英公名鹗,字端人,1200-1288年,南宋端平二年进士,怀宁县令,为北宋名儒瑗公六代孙,(瑗公-志宁公-守恭公-润公-周卿公-鹗公)瑗公生于江苏如皋,字翼之,谥号文昭。因祖
浙江省胡氏字辈(更新时间:2016-07-01)
浙江地区:始迁祖希公(福三公),明成化嘉靖年间自江西婺源清华迁入浙江嵊州崇仁镇宋家墩村,历19代,始祖守礼公,鼻祖三国关内侯质公(文德公)本支派讳行字:开国廷元,汝振绍启,大学之道,在明德新,忠义克家 看你是哪个地区的了!求采纳!
杜 DU 汉代到南北朝时期,杜氏在今河南境内分布较为普遍,如南阳、内黄、卫辉、登封、偃师、许昌、林县、邓州、林宝、洛阳、新野等地均有其族人;陕西西安的杜氏比较兴旺。此外,今四川、德阳、彭山、绵阳、成都,山西、永济、太原,安徽庐江霍山,浙江杭州,湖北襄阳,江苏高邮,江苏一、姓氏源流 杜姓的得姓历史,从史籍文献中看是非常光彩照人的。 据传,黄帝的第二十五子之一有个叫祁的,尧姓伊祁,杜氏出自祁姓,是帝尧的后代。远古的时候,人们以封地之名称尧为陶唐氏。陶唐氏的后裔曾建国于刘。当时夏后氏的六世孙孔甲为夏王,他好方鬼神。传说天降雌、雄二龙,孔甲不会养,陶唐氏的裔孙刘累就向豢龙氏学扰龙。豢龙氏畜龙以事帝舜,因而被赐姓。而刘累因为学扰龙而事孔甲,也被赐姓为御龙氏。到西周时,刘累的后代建唐国,人称唐杜氏。后周成王把唐国灭了,把自己的弟弟虞封在唐,而把唐国国君迁到杜,称为杜伯。周宣王时,杜国又被灭,作为周大夫的杜伯也无罪而被杀害。杜伯的子孙大多投奔其他诸侯,而那些留在杜城的就用杜作为姓氏了。 还有学者认为,杜氏子孙是上古杜康之后。相传杜康是上古黄帝时期的人,善于造酒。如果杜康是杜姓始祖,那么这个姓至少也有四五千的历史了。 另外,后魏时代北人独孤浑氏有的也改为杜氏。二、迁徙分布 先秦时期,杜氏播迁繁衍于今山西、山东、湖北、句容,江苏淮安,河北临漳、正定,山东潍坊、章丘等地,也都有杜氏的聚居点。 杜氏在宋元期间有族人徙居福建、广东,清代有迁至台湾的,有的又进而远徙海外。而尧祖居江苏金湖三、郡望堂号堂号 杜氏的堂号主要有"诗圣堂"或"少陵堂"。由来是唐代大诗人杜甫自号"少陵野老",而历史上称他为"诗中之圣"。 另外还有"京兆堂"、“宝田堂”,"宝莲堂"等。郡望 杜姓郡望主要有京兆郡、襄阳郡、濮阳郡等。其中,京兆郡最为著名。 京兆郡是汉太初元年改右内史设置的,执掌相当于郡太守,是三辅之一。相当于今天的秦岭以北、西安市以东、渭河以南的地方。三国魏时改称京兆郡。 襄阳郡分南郡、南阳两郡,相当于今天的湖北襄阳、南漳、宜城、远安、当阳等地。 濮阳郡相当于今天的河南渭县、濮阳、范县,山东郭城等地。西晋末年改为郡。四、家乘谱牒五、历史名人 杜姓出自帝王,辉煌千古,一直是受人瞩目的大家族。杜氏在历史上的表现,历来十分出色,出将入侯,不仅出了很多以功武略扬名青史的杰出人物,在学术和文学方面也是人才济济,为中国的传统文化立下功劳。 东汉有两位著名的杜氏大臣,杜林和杜密。杜林在光武帝时曾官至大司空。他更大的成就是在学术方面。他博学多闻,被誉为通儒,后世推崇他为"小学之宗"。杜密,先后事恒帝和灵帝,都是位及人臣。"噤若寒蝉"这个成语就是他创造的。 到了唐朝,杜氏的表现尤为出色。大诗人杜甫,人称诗圣,可谓家喻户晓为了和杜牧相区别,人称"老杜"。杜牧,唐代又一个著名文学家。由于他为时稍稍晚于杜甫,所以被称之"小杜"。但他在文学上的造诣比起老杜并不逊色。他的文字优美,寓意警拔。被誉为中国文坛的不朽之作的《阿房宫赋》正是出自杜牧之手。杜牧的儿子杜苟鹤,在唐代末叶也是诗名满天下。他的"风暖鸟声碎,日高光鼎重"的佳句,多少年来,传诵不绝。 杜鹃啼血,出自一个凄美的传说。传说古代蜀国国君杜宇,周代末年在蜀称帝,号望帝。后来归隐,让位于其相。那时正当二月,子鹃鸟鸣,蜀人怀之,所以称鹃为杜鹃。小小的杜鹃鸟,也是出自帝王呢。 花县田美乡杜氏族谱 http://cngeocitiescom/hxds2004/ 田美杜氏创辑族谱序昆仑特作群山之祖脉,发千支河海,实为众水之宗,源分万派,故吾族数传以後,或仍居旧址,或远徒他方,共庆椒蕃之盛假令家传无谱,何以寻脉溯源,使人共知支派所自出咸晓然于尊祖敬宗之义也当见世人家乘篡修,往往特书前代名人辄欲生辉谱轶,岂知郭崇韬冒认京兆,世所羞称狄武襄不祖黄公,人皆赞美想我杜氏由汉以迄唐宋,文经武纬,代有其人,不胜指数,苟非的派,何以谬为扳援以贻识者所窃笑也唯自盘天祖公,始祖之後而递溯三世伦肇公所生五子,长文秀,次文善祖,世守蓝溪,三文广祖,建居花县横潭七里余大岭下,後改立田美乡四文仲祖,迁小港地近河南(广州河南)五文进,其子孙里居至今未悉时万历三十六年戊申,与河南小港房迁蓝水白沙览谱而悉详其系於是岁岁清明节,我房与小港必皆至白沙始祖祠,咸集同往凤头岗大郁处省墓,以尽其孝思焉今五房子孙要知祖宗血脉之源流而家谱详明,可以辩名而定份,是以知田溪之派,衍亦由蓝水而枝分,足见井井绳绳不亦知览群山而知昆仑之一脉,观众水而识河海之同源乎杜氏族谱序杜氏之有姓,始于帝尧刘累之後,在周为唐杜氏,成王灭唐,迁封杜伯,後为宣王所灭,子叔隰奔晋为刘氏,杜泄奔鲁因氏焉极盛于汉唐,宋朝绍兴年间,因避金人之乱,由南雄珠玑巷来此後经黄萧养之乱,始迁之,原谱失矣至吾田美乡之有杜氏,则由四世祖文广来自南海神安司白沙乡至前明万历间,始与河南小港文仲子孙同迁蓝水白沙乡往凤岗村大郁山扫墓其详谱实得于此及前清光绪十八年壬辰重修今祠曾一度将族谱修过,计大小主位由四世祖起至十五世共得一百七十九个,至於余已二十一传矣各房散轶,妨有挂漏,不敢撰也唯搜求可稽者,将本祠主位,校对无讹,并付诸于民,印成数百帙,分给于各房,俾後人有所易于继笔云尔,夫族谱者,系阖族之人立为谱系,俾知源流之远,支派之分也五世不修谱,为大不孝後之人其勉诸民国十四乙丑二十一传孙蔚文识于宝田学校 据史料记载,元末明初,有一支从江西迁移至湖南茨利,其中最为有名的杜心武就为其中的优秀人才。后分成两支,梓芬公一支留于今湖南省桃源县盘塘镇南竹铺,现散布于常德、龙山、湖北、云南等地共有族民上万名众。据听说,现宝田堂正三修族谱。现正收集各房族民
第1任
洪武太祖 朱元璋
孝慈高皇后 马秀英(1333一1382),
安徽宿州人,早年丧母,被郭子兴夫妇收养为义女。1382年(洪武十五年)五十一岁的马皇后病逝。”
第2任
建文惠帝 朱允炆
皇后马氏 光禄少卿马全女
洪武二十八年十月,册后为皇太孙妃。建文改元,立为后。生二子,文煃、文圭。
第3任
永乐成祖 朱 棣仁
孝文皇后 徐氏
洪武九年(1376年)册封为燕王妃,朱棣称帝册封为皇后。永乐五年(1407年)七月四日去世,享年46岁。
第4任
洪熙仁宗 朱高炽
诚孝昭皇后 张氏
仁宗元配,永城人,指挥使赠彭城侯张麒 诚孝昭皇后画像之女。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封燕王世子妃,永乐二年(1404年)封皇太子妃。仁宗即位,册立为皇后。宣宗即位,尊为皇太后。英宗即位,尊为太皇太后。正统七年(1442年)十月十八日去世
第5任
宣德宣宗 朱瞻基
孝恭章皇后 孙氏
他是邹平人,永城县主簿孙忠女。济宁人胡氏,被选为皇太孙妃,孙氏被选为嫔。宣宗即位,册封胡氏为皇后,孙氏为贵妃。胡后身体不好,常常有病,渐被宣宗冷落。宣宗为立孙氏为后,命胡后上表辞位,以早定国本(太子)。宣德三年三月,胡后辞位,退居长安宫,贵妃孙氏被正式册立为皇后。天顺六年(1462年)九月四日,孙太后去世
第6任
正统英宗 朱祁镇
孝庄睿皇后 钱氏
英宗元配,海州人,都指挥佥事(后封安昌伯)钱贵女。正统七年(1442年)立为皇后。宪宗即位,尊为皇太后,加“慈懿”徽号。成化四年(1468年)六月二十六日,钱氏病故。
第7任
景泰代宗 朱祁钰
皇后 汪氏
北京人,祖父汪泉世为金吾左卫指挥使。正统十年(1445),郕王朱祁钰18岁,册封汪氏为郕王妃。正统十四年(1449) 册封王妃汪氏为皇后。进汪皇后祖父汪泉为都指挥同知;,汪氏去世与景帝合葬金山。
第8任
天顺英宗 朱祁镇
孝肃后 周氏
宪宗生母,昌平州文宁里柳林村(今属北京市海淀区)人,锦衣卫千户追封庆云侯赠宁国公周能的女儿。正统十二年(1447年)生宪宗皇帝,天顺元年(1457年)册封为贵妃。宪宗即位,尊为皇太后。孝宗即位后,尊为太皇太后。弘治十七年(1504年)三月一日去世
第9任
成化宪宗 朱见深
孝贞纯皇后 王氏
上元人,中军都督追赠阜国公王镇之女。为宪宗皇帝第二位皇后(第一位吴氏于天顺八年[1464年]八月被废)。孝宗时,她被尊为皇太后,武宗时尊为太皇太后,正德十三年(1518年)二月十日,王氏去世
孝穆皇后 纪氏
孝宗生母,广西贺县人,是当地少数民族土官的女儿,成化时南征,俘人宫中。因她机警通文,被授为女史,管理皇家典籍。一次,宪宗偶然来到内藏,见纪氏对答合意,就在内藏私幸了她。纪氏从此有了身孕。成化十一年(1475年),孝宗年已6岁, 六月二十八日,纪氏突然死去。宫里传说是万贵妃乘宪宗召见纪氏时,在酒中下毒,纪氏被毒害而死。
孝惠后 邵氏
昌化人,邵林之女,小时候因家贫,卖给了杭州镇守太监,由此被送进皇宫。邵氏“知书,有容色”,初居外院,一天晚上,皓月当空,邵氏即兴吟咏她所作的《红叶诗》,宪宗偶然从那里经过,隐约听到,遂召幸,册立为宸妃,进贵妃,生兴王朱佑杬及岐、雍二王。世宗入继大统后,邵氏已因年老双目生翳。她听说自己的孙子当了皇帝,拉世宗到自己跟前,从头摸到脚,非常高兴。世宗将她尊为皇太后,嘉靖元年(1522年)上尊号“寿安”,十一月十八日去世,谥“孝惠康肃温仁懿顺协天佑圣皇太后”。
第10任
弘治孝宗 朱佑樘
孝康敬皇后 张氏
孝宗元配,兴济人,都督同知封寿宁伯张峦女。成化二十三年(1487年)选为太子妃。孝宗即位,册立为皇后。武宗立,尊为皇太后。二十年1541年)八月八日去世
第11任
正德武宗 朱厚照
皇后 夏氏
武宗元配,庆阳伯夏儒女。正德元年(公元1506年)册立为皇后。嘉靖元年(公元1522年),被尊为“庄肃皇后”。十四年正月二十五日去世,谥“孝静庄惠安肃温诚偕圣毅皇后”。
第12任
嘉靖世宗 朱厚充
孝洁肃皇后 陈氏
世宗元配,元城(隶河北大名府)人,都督同知陈万言女。嘉靖七年(1528年)十月二日病故。
孝烈皇后 方氏
世宗第三后,江宁人,左都督安平侯方锐女。世宗即位10年,尚未得子。大学士张孚敬上言:“古者天子立后,并建六宫、三夫人、九嫔、二十七妇、八十一御妻,所以广嗣也。隆下春秋鼎盛,宜博求淑女,为子嗣计。”世宗遂于嘉靖十年(1531年)三月,选方氏(即方皇后)、郑氏、王氏、阎氏、韦氏、沈氏、杜氏、九人册封为九嫔。
方氏被册封为嫔后的第三年,世宗的第二位皇后张氏被废。方氏因“端慎不怠,甚称帝意”,被册立为皇后。并册僖嫔沈氏为辰妃,丽嫔阎氏为丽妃以副之。
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十一月十八日,方氏逝世,世宗因她在嘉靖二十一年的“宫婢之变”中救过自己的命,下令以元配皇后礼仪葬永陵,并命将其棺椁停放于皇堂(玄宫主室)棺床上左侧,经礼部大臣建议,仍命放置右侧。谥孝烈皇后。隆庆初,上尊谥“孝烈端顺敏惠供诚袛天卫圣皇后”。
孝恪后 杜氏,
穆宗生母,大兴人,庆都伯杜林女。嘉靖十年(1531年)封康嫔,十五年(1536年)进封为妃。三十三年(1554年)正月十一日去世,赐谥“荣淑”,葬金山。穆宗即位,当时,孝洁陈皇后、世宗皇帝的棺椁一同葬入陵内。其安葬的情况有“依次列袝”的记载,这说明,永陵一帝三后系同葬一室。
第13任
隆庆穆宗 朱载垕
孝懿庄皇后 李氏
北京昌平人,礼部奉诏选得良家女1200人,李氏被选为裕王妃,暂住宫内,第二年二月行迎亲礼,正式册为裕王妃。
成婚两年后,李氏生子朱翊 ,嘉靖三十六年正月复生皇长女,嘉靖三十七年四月十三日,病故于裕王府。
孝安皇后 陈氏,
北京通州人,国子监监生陈景行(陈氏入选裕王继妃后,嘉靖三十七年(1558年)九月选为裕王继妃,隆庆元年(1567年)册立为皇后。
陈氏无子,且多病,颇受穆宗冷落。万历二十四年七月十三日,陈皇后病故。神宗上尊谥为“孝安贞懿恭纯温惠佐天弘圣皇后”,葬昭陵。
孝定后 李氏
通州永乐店人,神宗生母,初为宫嫔,待穆宗于裕王府中,隆庆元年(1567年)三月封皇贵妃,万历元年(1573年)被神宗尊为“慈圣皇太后”,万历四十二年二月九日病故,享年70岁
第14任
万历神宗 朱翊钧
孝端显皇后 王氏
神宗元配,浙江余姚人,永年伯王伟之女,生于京师。万历六年(公元1578年)二月册立为皇后。
孝靖皇后 王氏
光宗生母。宣府都司左卫人,原任锦衣卫百户赠明威将军指挥佥事王朝寀之女。生于嘉靖四十四年(公元1565年)正月二十七日,万历六年(公元1578年)二月初二选入皇宫,初为慈宁宫宫人,侍奉孝定皇太后。后被神宗私幸有孕,于万历十年六月册封为恭妃,同年八月生光宗朱常洛。万历三十四年四月进封为皇贵妃,万历三十九年九月病故
第15任
泰昌光宗 朱常洛
皇后 郭氏
顺天府人,博平伯郭维城之女。万历二十九年(公元1601年)册立为皇太子妃,四十一年去世。
皇后 王氏
熹宗生母,顺天府人,新城伯王钺之女。初为选侍,因生熹宗,封为才人。万历四十七年(公元1619年)去世。
皇后 刘氏
崇祯帝生母,宛平人,瀛国公刘应元之女。初为淑女,后被打入冷宫,病逝后葬京西金山。
第16任
天启熹宗 朱由校
皇后 张嫣
熹宗原配。河南祥符人,太康伯张国纪之女。天启元年(公元1621年)四月被册立为皇后。崇祯十七年(公元1644年)李白成农民军入城时自缢。
第17任
崇祯思宗 朱由检
皇后 周氏(
?-1644年),祖籍苏州,生长于大兴(今北京大兴区人)。父周奎以兵马副指挥升五军都督同知,晋封伯爵。周后于天启年间入信王府。思宗(即信王)即位,立为皇后。崇祯十七年(1644年)三月,李自成农民军陷都城,帝令周皇后自裁,自缢而死。
至于公主太多了,可以参看
http://guoxuebaiducom/page/c3f7cab7/120html
没有昭明公主
范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六十一位的大姓,人口较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零点三六。范姓的始祖,可追溯到四千多年前的圣君唐尧。应该还有很多朋友不知道范姓起源,范姓的来源吧 ,我为大家搜集整理后发布的内容,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
分布地区
山东高平郡。
历史来源
「范」源出
1、出自祁姓,为帝尧陶唐氏裔孙刘累之后,以封邑名为氏。范氏比许多其他姓氏更特殊的地方,就是对于自己姓氏的来龙去脉,十分清楚。据《姓纂》的记载:“帝尧裔孙刘累之后,在周为唐杜氏,周宣王灭杜,杜伯之子温叔奔晋为士师,曾孙士会,食采于范,遂为范氏。”据《古今姓氏书辨证》和《元和姓纂》所载,帝尧裔孙刘累事夏王孔甲,赐氏御龙。后迁鲁县,至商为豕韦氏。商末国于唐,周成王灭 范姓始祖唐,迁之杜,为杜伯。杜伯无罪见杀,其子杜隰叔奔晋,其孙杜蒍在晋国担任士师,遂为士氏,称士蒍,其玄孙士会因功封于范(今河南省范县),子孙遂以封邑范为姓,称为范氏。
2、出自楚国,以地为姓:楚国有范地,左传文公九年,有范山。
3、少数民族范姓。
得姓始祖
士会(约公元前660年—公元前583年)即范武子(随武子),春秋时期晋国大夫,士蒍之孙。祁姓,士氏,名会,字季,因封于随,称随会;封于范,又称范会;以大宗本家氏号,又为士会。因迎公子雍之事流亡秦国,河曲之战中为秦国献计,成功抵御晋军。后被赵盾用计迎回晋国。邲之战中看到晋军内部不和,主张班师。荀林父死,升任执政,专务教化,使晋国之盗皆逃于秦。郤克使齐受辱,请求伐齐不得,士会担心晋国发生内乱,告老让郤克为执政。二十年后,晋悼公犹修“范武子之法”,百年之后,赵武、叔向等犹追思士会,欲从之游。范姓尊士会为范姓的得姓始祖。
迁徙分布
先秦时期,范姓活动的地区主要在山西、河南和湖北地区。秦汉时,范姓已经分布到、河北、山东、江苏等长江以北地区,随后进入江南地区。宋朝时期,范姓大约有69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09%,为宋朝第二十一大姓。分布主要集中于四川、河北、河南、江苏,这四省范姓大约占范姓总人口的57%,其次分布于山东、山西、湖北、江西、陕西,这五省的范姓又集中了31%。四川为范姓第一大省,居住了范姓总人口的20%。全国形成了四川、冀豫、苏鲁三大块范姓人口聚集中心。明朝时期,范姓大约有43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047%,为明朝第五十二大姓。宋元明600年全国人口纯增长率是20%,范姓人口增长是负值,600年中范姓人口净减少了26万。面对战乱和屠杀,受害群体首先应是主体在北方的人群,范姓是北方地区的姓氏,自然遭到严重的冲击。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浙江、江苏、福建,这三省范姓大约占范姓总人口的50%,其次分布于山西、江西、山东,这三省的范姓又集中了25%。浙江省的范姓人口约占范姓总人口的20%,为范姓第一大省。全国范姓中心由北、由西向东南漂移,形成了浙苏闽赣的范姓人口聚集中心。
当代范姓的人口已近460万,为全国第五十一位姓氏,大约占全国人口的037%。在全国的分布目前主要集中于河南、安徽、山东三省,大约占范姓总人口的33%,其次分布于河北、江苏、四川、辽宁、黑龙江、山西,这六省的范姓又集中了29%。河南省是范姓第一大省,约占范姓总人口的17%。全国形成了以河南为中心的四川、辽宁三大块范姓人口聚集地区。范姓在人群中分布频率示意图表明:在晋豫鲁、冀京津、皖苏沪浙、辽吉黑、陕宁蒙大部、鄂赣闽大部、台湾北部,范姓一般占当地人口的比例在04%以上,中心地区可达09%以上,以上地区覆盖面积约占了总国土面积的303%,居住了大约725%的范姓人口。在四川东部、重庆、云南北端和西南、贵州西北、甘肃大部、宁夏南部、陕西西南、湖北西南、湖南东北部、赣闽台南部、广东大部、广西东部,范姓一般占当地人口的比例在03%一04%之间,其覆盖面积约占了总国土面积的178%,居住了大约184%的范姓人口。
堂号
范姓的主要堂号有:“高平堂”、“后乐堂”、“芝本堂”、“鸡黍堂”、“永思堂”、“崇本堂”、“敦本堂”、“积善堂”、“忠恕堂”、“经义堂”、“经义堂”、“逵道堂”等。
家族名人
范蠡:(公元前536年—公元前448年),字少伯,又称范伯、邸夷子皮、陶朱公。楚国宛三户人(今河南南阳)。著名春秋后期越国政治家、军事家、谋略家。精通韬略,足智多谋,拜为大夫,封上将军。
范仲淹:(公元989~1052年),字希文,苏州吴县人(今江苏苏州),现在考察出来,范公出生在(河北正定),著名北宋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和军事家。曾任参知政事。逝世后封楚国公,谥号“文正”。著有《范文正公集》。子范纯仁哲宗时为宰相,范纯礼为尚书右丞,范纯粹为龙图阁直学士。
范成大:(公元1126~1193年),号石湖居士,吴郡人(今江苏苏州),著名南宋大臣,“田园诗派”的集大成者。初为徽州司户参军,累迁礼部员外郎。淳熙五年以中大夫为参知政事,是著名“中兴四大诗人”之一。封崇国公,谥文穆。
求杜氏家谱的辈分排列
本文2023-11-11 11:36:02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4574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