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姓姓氏源流和迁徙分布
乌姓部分出自姬姓。相传上古时候东方部落有一个首领叫少昊,是黄帝的后代,他的氏族崇拜鸟图腾,他用百鸟名称作为百官的名称,其中有乌鸟氏。乌鸟氏的子孙中有的去掉鸟字,单用一个乌字,称为乌氏,是乌姓的最早起源。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乌姓姓氏源流和迁徙分布,希望大家喜欢!
乌姓姓氏源流
乌(Wū)姓源出有四:
1、出自姬姓,是以官职命姓。据《新唐书·宰相世系表》所载,相传少昊作东夷部族首领时,以鸟名任命职官,有乌鸟一职。族徽为大乌,其族中有乌鸟氏,负责掌管高山丘陵,其后人便去鸟字姓乌,称乌氏,是今天乌姓的最早起源。金天氏少昊,即黄帝曾孙帝喾之子,名挚,故乌姓亦为黄帝后裔。
2、出自西戎。古代陇西有乌氏国(在今宁夏回族自治区六盘山东),是西戎的一支。后来被秦国攻灭,国人以乌为姓,称乌氏。又据据《宋书·外夷传》所载,南朝宋时,安定国,其王姓乌氏。
3、出自古代鲜卑族复姓,为乌石兰氏所改。据《魏书·官氏志》所载,南北朝时,北魏有代北三字姓乌石兰氏,进入中原后改为汉姓乌氏。又据《通志·氏族略》载:“温石兰之为石,乌石兰亦为石,又为乌。”
4、出自回族有乌姓。回族中的乌姓,主要源自明朝皇帝朱元库的赐姓。据《赛典赤家谱》载:“咸阳王(赛典赤)奉旨征平西夏,以得胜之兵戍守宁夏、渭南等处,所有兵将保属哈蜜(密)征调。以名为姓。明太祖定鼎金陵,赐为十姓:曰闪、日者、日白、曰苗。日冶、曰乌……”乌姓也有一部分源自经名“乌马儿”。乌姓回族主要分在陕西、西宁等地。
得姓始祖:少昊。乌姓是少昊氏以乌命名官职,有乌鸟氏得姓而来的。在古史 传说 中,重是一个半神半人的人物。有人说他是少昊的儿子。少昊又称金天氏,和太昊同属于东夷部族。他以乌为图腾,设置的官职都以鸟命名。他的都城在穷桑,就是今天的山东曲阜。少吴一共有四个儿子,依次叫做重、该、修、熙。重曾担任过“木正”,他又被称作“句芒”。据《姓氏考略》上的记载,乌姓出自姬姓,是黄帝的后代,少昊氏以乌命官,有乌鸟氏,他的后人去鸟字姓乌,称乌氏。望族出于颍川、汝南、鄱阳。故乌氏后人奉少昊为乌姓的得姓始祖。
乌姓迁徙分布
乌姓在大陆和台湾都没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乌姓出自姬姓,是黄帝的后代。上古时候,各个氏族都有自己崇拜的图腾,有一些崇拜鸟图腾。相传东方部落有一个首领,叫少昊,是黄帝的后代,他的氏族也崇拜鸟图腾,他就用百鸟的名称作为百官的名称,其中有乌鸟氏。乌鸟氏的子孙中有的去掉鸟字,单用一个乌字,称为乌氏,是今天乌姓的最早起源。此外还有一支乌姓的起源。春秋时期陇西有乌氏国(今宁夏回族自治区六盘山东),后来被秦国所灭,其国人以国名为姓氏,也称为乌氏。到了北魏的时候,北方有个安定国,是一支少数民族定居的地方,王族姓乌。有古书《宋书外夷传》的记载为证:“其时有安定国,为乌氏王”。乌姓望族居颍川(今河南省禹州市一带)、汝南(今河南省汝南东南60里一带)、鄱阳(今江西省鄱阳县一带)。
乌姓 历史 名人
乌 获:战国时秦国的勇士,据说他能举起千钧之重物,当时的秦武王也是个大力士,因而甚是宠用乌获。
乌氏倮:秦朝人,以畜牧为业,欲以其畜易物,戎王以十偿之。始皇令倮比封君(接受封邑的贵族),与其他大臣一起上朝。
乌枝鸣:春秋齐国大夫,戍守宋国。宋国华氏作乱,昭公二十年(公元前613年),华登奔吴,于次年发吴兵救华氏,枝鸣主张诱敌,与敌短兵相接,以勇取胜。齐君从之,乃胜。
乌重胤:字保君,唐代张掖人。出身行伍,善抚士,待官属有礼,当时名士石洪、温造皆罗致幕下。
乌承玼:字德润,张掖人(今甘肃省境内)。唐玄宗开元年间,与族兄乌承恩皆为平虏先锋,因战功卓著,号称“辕门二龙”。开元二十二年(734年)奚、契丹南侵,玄宗派乌承砒、乌承恩率兵反击,在捺绿山大破入侵者。接着又派信安王伟、幽州长史赵含章继续讨伐。乌承玼对二人说:“入侵的敌军奚和契丹都很厉害,前次他们打了败仗,不是真败,而是诱我们深入。你们应该养精蓄锐,坚守不出,使他们的阴谋不能得逞。”二人根本不相信,率军迫至白城,与敌军相遇,大战一场,终于失利。而承玼、承恩则出其不意,攻击右翼,大获全胜。后曾谋刺叛将史思明未成,乌承恩死,乌承玼投奔大将李光弼。
乌本良:著名的“春风先生”,浙江钱塘人,自幼好学,穷经博史,精于诗词 书法 ,因家贫,在钱塘教授生徒,培育英才无数。
乌斯道:浙江钱塘人,也是一位名士,他的文章精彩,诗更是寄兴高远,而潇洒出尘,一洗元朝诗繁缛之弊,尤精书法。他为官亦有惠政。
乌·满达夫:男,蒙古族,内蒙古自治区哲里木盟人,1937年9月出生,中共党员,1962年 毕业 于蒙古国国立大学。内蒙古大学蒙语系教授、硕士生导师,兼任中国蒙古 语文 学会理事长、 国际 蒙古学协会会员、内蒙古名词术语、标准音委员会委员。1962年始在内蒙古大学任教至今,一直从事蒙古语言的教学与研究工作。在近四十年中,讲授过或正在讲授“现代蒙语”、“语言学概论”、“中古蒙语”、“蒙古语言学史概略”、“‘蒙古秘史’研究”、“‘蒙古字韵’考”、“蒙语规范化”等本科生和研究生课程。专著有《蒙古语言的发展与规范》、《蒙古语言研究》、《蒙古译语词典》、《音译注释‘华夷译语’》、《中古蒙语》(全国统编教材、主编,1997);译著有《语言学概论》(汉译蒙,二人合译,1983)。 论文 有“外国地名蒙文转写法”’“关于划分我国蒙语方言和确定基础方言、标准音的 意见 ”等约四十多篇。其中有些著作、论文曾多次分别获内蒙古自治区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三等奖、中国蒙古语文学会优秀论文、内蒙古大学 科技 优秀成果二等奖,国家 教育 部全国大中专院少数民族文字教材二等奖。
乌 云(原名立花珠美):女,1938年5月生,日本德岛人。教育教研室高级教师。1957年毕业于内蒙古师范学院 数学 系。通辽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八届全国政协委员,七届内蒙古政协常委。主要成果:从教30多年来,一直在库伦旗任教,辛勤耕耘,默默奉献。为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的数育事业,呕心沥血,作出了很大的贡献。被评为全国“三八”红旗手、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 事迹 被收入《中华妇女风采录》、《中国人物年鉴》。
乌拉孜汗·阿·阿赛应哈孜音:男,哈族,1938年6月生,新疆托里人。基础部 植物 生理组教授。1963年毕业于北京农业大学植物生理生化专业。同年被分配到新疆八一农学院任教。1984年加入中国***。1994年被评为教授。曾任 生物 基础部副主任。党支部书记,并任中国植物生理学会理事,新疆植物学会理事和生理生化专业委员会主任。1992年被选入《中国少数民族专家学者词典》。从事植物生理生化教学和研究30多年,共教授60多个班次,培养出2000多名高级专业人才,为学校培养出5名少数民族年青教师。曾2次被评为先进教师并出席了农牧渔业部在沈阳召开的表彰大会,曾被评为“全国植物 学科 普工作积极分子”。1968年一1972年参加了中央民族出版社《毛泽东集》1—4卷和马列著作等6本书的翻译和编辑工作。编写出6部60万字的教材。正式出版的专著和译著有《植物生理学基础》,高等农业院校统编教材《植物生理学》、《微生物的功过》、《新疆农作物实用技术》等8部。主持了自治区课题“药用植物一阿魏的组织培养”。论又有《药用植物一阿魏的组织培养初探》、《水肥使作物增产的生理基础》等20多篇。
乌其洪江·玉买尔:1945年9月生,维吾尔族。笔名星火。新疆喀什人。1968年毕业于中央民族学院。杂志社副主编、副主任。副编审。中国少数民族作家协会会员,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学会理事,中国民研会理事,新疆作家协会会员,新疆民研会理事,新疆“十二木卡姆”研究会会员,喀什地区民间文学家协会和喀什地区诗词协会主席。1957年发表处女作诗歌《花朵》。44年来先后发表100余篇论文、300多篇 歌词 ,并翻译了一些中外作家的诗歌、小说、散文。出版的著作有《清泉》、《萨拉姆星星》、《道德的歌颂》(合著)、《启明星》、《维吾尔族历史民歌》、《色来恰坎的 故事 》、《维吾尔族民间歌手集》、《百灵鸟》、《啊,群星》等。辞条辑入《中国当代青年名人录》、《中国少数民族作家辞典》、《世界优秀专家人才名典》、《中国人才世纪献辞》、《中国文艺群星辞典》、《中国民间文学家辞典》等。
乌日吐那斯图:1939年11月生,内蒙古哲里木人。蒙古族。原名金楞,笔名科尔沁塔拉。中共党员。1957年毕业于内蒙古师范学院蒙文专业,1956年内蒙古师大函大师大函大蒙文系本科毕业。内蒙古哲里本报社副总编、党委副书记、高级编辑。曾兼任全国少数民族新闻研究会常务理事,全国地市报时事研讨会常务理事,内蒙古记协理事,内蒙古曲艺家协会会员,哲盟蒙古语文学会常务理事,哲盟作协会。用蒙汉两种文字撰写四百多万字的消息、通讯、游记、特写、 报告 文学、 调查报告 、理论文章文艺评论、诗歌,并编写、翻译出版了《爱国传奇》等8部著作。其中《人才之摇篮》(获全国新闻一等奖)等5篇新闻作品5次获全国新闻奖;《如何在 社会主义 市场经济条件下,办好少数民族地区报纸》(获全国少数民族地区报纸新闻研讨会二等奖,并摘入《新闻年鉴》和《中国当代新闻理论文选》)等4篇新闻作品4次获全国少数民族地区报纸新闻奖;《草原轻骑兵》(获内蒙古自治区新闻一等奖)等3篇新闻作品3次获新闻奖:《无私的奉献》等8篇作品8次获内蒙古自治区征文奖;2次获学习使用蒙古语文先进工作者称号,3次获全国地方报总编奖,2次荣获省级新闻出版战线先进工作者和自治区优秀新闻工作者称号。事迹被收入《中国少数民族专家学者辞典》、《中国高级专业技术人才辞典》。
1 柯姓男孩名字大全
2 百家姓乌姓起源
3 2017水姓男孩取名
4 个性的柯姓男孩名字
5 有创意的印姓男孩名字
向圣兴
姓名: 向 圣 兴 (繁体:向圣兴)
拼音: xiang sheng xing
笔划: 6 13 16
五行: 水 土 水
吉凶: 吉 吉 吉
天格-> 7(金)
人格-> 19(水)
地格-> 29(水)
外格-> 17(金)
总格-> 35(土)
先天运势:(天格7所示之先天运,对人生影响不大)
(七政之数)七政之数,精悍严谨,天赋之力,吉星照耀。
含义:独立、单行、权威之象,过刚而缺乏同化力之意。天赋的精力充沛,具有调节事物发展的才能。能够勇往迈进,排除万难,成功显达。若能涵养雅量,刚柔处事,扩大气度,自然幸福上进。如果玩刚弄权,易酿成内外不和,于已不利,宜戒之。女性有此数者,难免流于男性特征,切要注意温和养德,才会吉利而无过失。 (吉 )
基本运势:(人格19所示之主运,影响一生运势)
(多难) 风云蔽日,辛苦重来,虽有智谋,万事挫折。
含义:风云蔽月之象,有才智多谋略。虽有成就大业,博得名利的实力,但因其过刚而频生意外的灾患,内外不和,一败涂地,困难苦惨不绝。若主运有此数,又乏其他吉数以助,多陷病弱、废疾、孤寡甚至夭折,妻子死别、刑罚、杀伤等灾。为万事挫折非命至极,故也叫短命数。若先天有金水者,可成巨富、怪杰、伟人。 (凶 )
青少年运势:(地格29所示之前运,36岁以前)
(智谋) 智谋优秀,财力归集,名闻海内,成就大业。
含义:智谋优秀,奏功受福之数。财力活动力俱备,成就大业之兆。但是不足不平的念头不绝,任意从事欲望无止境,多易弄巧成拙,招非致祸。女性若有此数者都流于男性,或者酿出荒唐猜疑之灾,切要慎戒之。 (吉 )
中晚年运势:(总格35所示之后天运,36岁以后)
(高楼望月)温和平静,智达通畅,文昌技艺,奏功洋洋。
含义:温良和顺之象。有智达的能力,在文艺技术方面定能发展,取得成功。若怀大志成就大业者,须用最大气力,以补不足之威势。因其缺少胆略气魄,故此数实为保守平安的吉数。此数最适合女性,男性用则倾向消极。 (吉 )
辅助运势:(外格17所示之副运,影响后天的某些机遇)
(刚强) 权威刚强,突破万难,如能容忍,必获成功。
含义:权威刚强,意志坚定,勇往直前,具有突破万难的气力。成就大功大业,但因赋性过刚,自我心强而恐与人不和,反招事非厄患,遂致失败,慎戒则为大吉。女性有此数者易流于男性,宜涵养女德,存主温和,福禄自然随之。先天条件弱的妇女反用此数为妥。 (半吉 )
三才配置:得祖辈或上级提拔获得意外成功,尤其有异常成功之可能,但大多陷于离乱变动,酿成不幸。 (凶 )
基础运:可具大功、大势力、但易变成意外之灾,易陷入孤独悲凄之中。(凶)
成功运:受父辈的泽惠,有意外的照顾,其他数理若凶时,必招致家庭中的困难及病灾等。(凶)
人际关系:有口才,富智谋,善于舌战,强化自己的主张,不甘失败。大发达,大成功。 (吉 )
人格19有以下数理暗示 败财运
地格29有以下数理暗示 首领运、富贵运、男性双妻运、艺能运
外格17有以下数理暗示 次吉祥运、刚情运
总格35有以下数理暗示 艺能运、女德运
总评及评分:
你的名字起得很好,相信它会助你一生顺利的,祝你好运。取此名可能对婚姻不利 需谨慎处理财富。
经名字测试打分,向圣兴的姓名评分为:85
向洪江
姓名: 向 洪 江 (繁体:向洪江)
拼音: xiang hong jiang
笔划: 6 10 7
五行: 水 水 水
吉凶: 吉 吉 吉
天格-> 7(金)
人格-> 16(土)
地格-> 17(金)
外格-> 8(金)
总格-> 23(火)
先天运势:(天格7所示之先天运,对人生影响不大)
(七政之数)七政之数,精悍严谨,天赋之力,吉星照耀。
含义:独立、单行、权威之象,过刚而缺乏同化力之意。天赋的精力充沛,具有调节事物发展的才能。能够勇往迈进,排除万难,成功显达。若能涵养雅量,刚柔处事,扩大气度,自然幸福上进。如果玩刚弄权,易酿成内外不和,于已不利,宜戒之。女性有此数者,难免流于男性特征,切要注意温和养德,才会吉利而无过失。 (吉 )
基本运势:(人格16所示之主运,影响一生运势)
(厚重) 厚德载物,安富尊荣,财官双美,功成名就。
含义:反凶化吉象。位尊望重,建立基业。雅量厚重,足智多谋,善于协调,所谋如意,家门繁荣,福禄寿俱全。为大事大业可成,富贵发达的好暗示。属温和之首领运数。 (吉 )
青少年运势:(地格17所示之前运,36岁以前)
(刚强) 权威刚强,突破万难,如能容忍,必获成功。
含义:权威刚强,意志坚定,勇往直前,具有突破万难的气力。成就大功大业,但因赋性过刚,自我心强而恐与人不和,反招事非厄患,遂致失败,慎戒则为大吉。女性有此数者易流于男性,宜涵养女德,存主温和,福禄自然随之。先天条件弱的妇女反用此数为妥。 (半吉 )
中晚年运势:(总格23所示之后天运,36岁以后)
(壮丽) 旭日东升,壮丽壮观,权威旺盛,功名荣达。
含义:伟大昌隆之运,威势冲天之象,赫赫首领之数。微贱出身,砥志奋斗,克服万难,成就大志大业,功名荣达,终至首领。有如凯旋之将,猛虎添翼之势。权力旺盛,胜事恐过度而为憾,然而感情锐利,壮丽可爱,实属贵重的运数。此数不适宜女性,其理由同于二十一数,凡主运有此数者,难免转成香闺零落。 (吉 )
辅助运势:(外格8所示之副运,影响后天的某些机遇)
(八卦之数)八卦之数,乾坎艮震,巽离坤兑,无穷无尽。
含义:意志如磐石,富于进取的气慨。排除万难达到目的。名实两得,忍耐克己逐成大功。若其他运配合不善者,可能有遭难的厄患。戒慎过刚,可免遭难。 (半吉 )
三才配置:可获得意外成功发展,有名利双收的运气,基础稳固,平静安康,可得幸福长寿、繁荣昌隆。 (吉 )
基础运:虽有灾害的倾向,但能安定而有所发展。(吉)
成功运:成功顺利,能平安顺利地达到目的。(吉)
人际关系:性温和而有勇气,忍耐力强,临大难也不动声色,外表显得沉默、朴实,不惜生命。数不吉者,易患胃腹之疾。 (平 )
人格16有以下数理暗示 首领运、富贵运、男性双妻运、女德运
地格17有以下数理暗示 次吉祥运、刚情运
外格8有以下数理暗示 吉祥运
总格23有以下数理暗示 首领运、女有孤独运
总评及评分:
经名字测试打分,向洪江的姓名评分为:995
人物评价周敦颐是一位非常能干并且有一定政绩的官吏,当时以他明察秋毫,坚持原则、不媚权贵、明断狱案而闻名朝野。 周敦颐于宋真宗天禧元年(1017)五月五日(6月1 日)生于道县楼田村,卒于宋神宗熙宁六年(1073)六月十日(7月24日)。因贫“饘粥不给”无力回乡,葬庐山栗树岭。
二十岁时随舅任上因“一言清疑谳,为有司物色”。二十一岁母亡守制,二十四岁从分宁县主薄(今修水县)做起,到五十五岁终职广南东路提点刑狱(治在韶关),因病乞调南康司理参军后辞官。
他为官廉判明断,政与学凸现,史上他和包公并列,是廉官文化的代表。因此朝廷恩荣其父。父周辅成终职桂岭县令辞官,宋英宗于嘉佑八年(1063),赠郎中,治平四年(1067)再赠谏议大夫,敕入祀乡贤祠和启圣祠,与孔子父母同享祭祀。
周敦颐亡后,宋徽宗政和六年(1116)封宣奉大夫、嘉定十三年(1220)谥元,故称元公(学生二程同时谥纯谥正)。南宋理宗淳佑元年(1241)封汝南伯,元朝仁宗延祐六年(1319)封道国公,历朝入祀孔庙。
明代宗景泰七年(1456)封其后裔十二代孙周冕世袭五经博士,延至清末四百余年共封十三位五经博士,这是自汉武帝尊儒设五经博士之称以来,获五经博士最多时间最长的家族。
北宋乾兴元年(1024)八月二十日周辅成病逝,时 周敦颐8岁,因家贫一家四口随母来衡阳投靠舅父龙图阁直学士郑向,他聪慧仁孝,深得郑公喜爱,郑公视甥如子,按郑家敦字辈取名入藉。又因他喜爱白莲,郑向就在自家宅前西湖凤凰山下“构亭植莲”,(今衡阳市二中处俗称祁阳白)他负笈其间参经悟道。直到郑向任两浙转运使疏蒜山漕河才随母同迁润州丹徒县(今江苏丹阳市)。衡阳人世代相传衡州八景“西湖夜放白莲花”的典故和“白莲仙子戏西湖”的传说即出自他舅甥情深和悟道的故事。
周子因勤政负病而早逝寿五十七岁,人生最重要的成长期在衡阳十余年之久。后他三十一岁任郴县令和桂阳县令(今汝城县),三十八岁任大理寺丞,四十九岁任永州通判,五十三岁任广南东路转运判官和在郴邑七年回乡祭祖均在周敦颐中转歇息,讲学、探旧、访友。
所以,衡阳相较于他的出生地道县,归宿地九江,是他生活时间最长的地方,也是他人生最困难时他的舅父这位衡阳先贤郑向济孤抚幼帮助培养教育他并荫补入仕,郑公在濂溪周氏家族内历称恩舅。周子知恩图报,妻陆氏陪伴舅母十九年终老才随夫生子,因积劳成疾三十七岁亡。后裔们满怀感激之情流传不息深深的衡阳情节即源于此。衡阳是濂溪公的成长地,也是濂溪文化的根基地。正由于此,周敦颐在衡北岸和柘里的两房后裔都是“仰曾祖濂溪公在衡遗迹不忍离去”。而来此继承郑公留给周家的祖业繁衍生息至今。从此外发后裔虽星居海内外,但他们常回家看看,近几年后裔来此拜谒祭祀先人日益增多。
任何名人文化传承都是以物化的形式而存在延续的。周敦颐在衡阳生活的遗迹原有五处:一是紧伴石鼓书院即今司前街古称濂溪街(现衡阳市中山南路司前街口)是他外祖父左侍禁郑灿居住的祖宅;二是今蒸水桥北原郑家庄户房即北岸濂溪周氏祖屋,由长子周寿次子虞仲后裔继承,今居衡南县车江铁市、衡阳县金兰寺、重庆、洪江等周姓即源于此支。三是今高新区柘里村爱莲堂他是周寿五子季仲次子兴继来此继承祖业,爱莲堂原是郑家祖传庄户房(历今约—千二百年),郑氏谱载“衡州西关有巨浸曰西湖”,“向公世居衡郡城外西湖”。郑向祖孙五人五进士,世代衣锦诗书传家,家产颇丰。宋时周围山林田土多是郑家祖产,后按规制濂溪公祭祀田四百亩(政义乡三百亩、长平乡一百亩)田租收入和年拨官银二十八两用于濂溪周氏宗祠春秋二祭。此处地势低洼紧靠蒸水,南北河风交汇, 周敦颐逢夏即来此避暑读书。现房基一米五高用条石砌成,皆宋时基础防潮的佐证。南宋嘉定四年(1211)十月十九日, 周敦颐五世孙任吏部右侍郎跳海自溺以孤忠伴孤魂,后为左相陆秀夫效法,右相文天祥为他写有墓志铭,一代烈臣周洪即诞生于此。清康熙年间因祀田被安插户柯仕俊强占诉讼三十余年,方收回祀产,族人出资经清政府批准把爱莲堂建为纪念周子专祠,皇封奉祀生赐衣顶四人,选后裔六人入义学,年祭祀银二十八两,一切和故里道县,归宿地九江祭祀祠待遇等同。今道县、九江祭祠已毁,此是唯一幸存的皇封祭祠。 周敦颐的《爱莲说》流传千古,感染世人。那么,《爱莲说》的生活基础和思想根由是什么?莲花对周敦颐又产生了什么特殊的影响呢?
早在周敦颐为父守孝期间,舅父郑向一直牵挂其胞妹与外甥孤儿寡母生计艰难。待周敦颐守制服满后,郑向立即派周敦颐同母异父的兄长卢敦文把妹妹和外甥敦颐、敦贲(后夭折)、外甥女季淳一同接来衡州西湖郑宅抚养(遗址位于今南华大学附一医院和衡阳市青少年宫一带),并亲自为甥授课督学,为外甥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全力加以培植。从这里开始,周敦颐便开始了在衡阳的向学历程。
周敦颐从小天资聪颖,深得舅父的喜欢。更重要的是,他读书勤奋刻苦,又特别喜爱西湖胜景,对白莲情有独钟。于是,郑向在凤凰山庄宅前西湖池畔“构亭”(即爱莲亭)植莲。当时的西湖,地处郡城西关望湖门至安西门之间城外,因西湖塘而得名。“衡州西关有巨浸——曰西湖”,“汪洋千顷,足称伟观”。湖中遍生野莲。野莲花白,俗称祁阳白。每年夏六月始花,一般盛于月中。若三五之夜,恰雨后云霁,白莲受天地雨露滋润,竞相怒放,是时,月华如昼,花月交辉,满湖缟素,如皑皑白雪覆地。白莲绿叶间点缀着一朵朵红莲花,有如三春夭桃,白里透红,红里露白,红白相映,满湖锦绣。热风徐来,株株荷花点头起舞,缕缕清香随风飘洒,满城香透,沁人心脾,令人销魂,故有“西湖夜放白莲花”的典故传世,为衡州城昔日八景之一。
这种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为少年时期的周敦颐提供了丰富的想象和创作空间。他常常漫步于西湖塘畔,在欣赏美景的同时研究学问,思考人生。不仅如此,莲花香、净、柔、软、不可染的德性,也影响了周敦颐,陶冶了周敦颐的思想情操,为传颂后世的《爱莲说》之诞生奠定了基础。
周敦颐在衡阳主要生活地是他舅父郑向故宅(今南华大学附一医院处)和郑宅前西湖凤凰山下爱莲亭,郑公为甥授课的讲易台(今衡阳市二中处)。
自周敦颐亡后,由于他所创理学是宋、元、明、清四朝国学,深受恩宠,从小西门至大西门向西北至今南华附一医院和莲湖广场这一大片地方,后人把郑向故宅改建成濂溪周氏宗祠,建有西湖书院,县学、崇圣祠、启圣祠、大成殿、爱莲亭等系列古建筑群(详见遗图)。斯若在,其面积是孔府和孔庙总和。
宋末衡阳对周子纪念性建筑还有一院四祠,即西湖书院,西湖北岸濂溪祠,凤凰山濂溪祠、潇湘门内濂溪祠、石鼓濂溪祠,以上并非家祠,是属国家官设祭祀周子和教学合一的纪念地(年拨祭祀银四十两)。
历经浩劫,特别是一九四四年的衡阳抗日保卫战,以上 周敦颐有关遗迹和纪念性建筑共十处、九处毁于兵火之中,只有高新区柘里村爱莲堂因远离市区,日本骑兵驻此而得幸免,但门柱被马啃,门窗毁坏、厢房尽毁,经后裔艰难维护幸余残房三间至今,这是历经浩劫唯一幸存的周敦颐在衡阳遗迹。
令人痛心的是,周洪这位被南宋左丞相陆秀夫誉为“此盛德之士,鄙闻达、淡声誉,尤人所不及”。右丞相文天祥撰《侍郎公墓志铭》称周敦颐是“百代绝学之倡”,周洪是“千古忠义之首”的一代爱国忠臣墓历经七百二十五年后,于二00三年十一月为建市一中夜深人静中被爆掘,为赶在天亮之前清理完现场,现代施工机械的利速使一代先贤遗骨无存,遗迹不再,御赐文物片纸不留,连同两方碑刻失殁,至今是非无明断。
历史上濂溪文化在衡阳曾有过辉煌,说明衡阳人敬重他、重视他。他的人品、学识、官声曾哺育了无数有识之士,自然也哺育了衡阳之后贤。
战后由于人们人文认识延续缺失,使濂溪文化遗迹景观无规划,把故址另辟它用,从而发生爆掘一代先贤墓建学校有违人文道德和教育本旨的事,今虽异地塑有三周子像,但总难还原故旧情。 周敦颐喜爱莲,并与重庆合川有着特殊的渊源。1056年,皇帝御笔钦点,任命他为合州(现合川)通判。
那时,合州虽然已有一万多户人家,却没有一所全州学府,读书人不多。周敦颐决定把州学办起来,改变合州文化落后的状况。
合州城外嘉陵江东岸有一座山,名叫学士山,地处嘉、涪、渠三江汇合处——合州从民国起更名为合川也据此而来。由山顶往山下望去,江水悠悠,白帆点点,风景美丽得很。周敦颐心想:这真是个读书的好地方啊,要是能把州学办在这里就好了。向人们一打听,原来这是合州大乡绅张宗范的私家花园。他决定登门拜访,与张宗范共商州学之事。张宗范十分崇敬周敦颐的学识人品,爽快地答应了他的请求,把整座花园无偿捐献了出来。州学办起来后,周敦颐邀请张宗范主持学政,广招学生千余人,不论贫穷富贵,只要天资聪慧,都一一收录。他又遍请天下文人学士前来讲学,大文学家苏洵、苏轼、苏辙等都曾应邀前来。合州学子读书蔚然成风,人才辈出,每年都要出一两个进士,合州州学名声大振。张宗范也由地方乡绅一下变成了开明士绅,成为了北宋乡绅的楷模。他感到十分自豪,请来能工巧匠,在山顶修筑了一座八角亭,本想请周敦颐题写匾额“八角亭”,周敦颐却挥毫手书了“养心亭”三字,写毕,意味深长地解释:“人,贵在养心也。”
周敦颐任合州通判五年,治绩卓著。后来,不管他走到哪里,他都惦记着合州州学,惦记着八角亭,还曾作了一篇《养心亭记》寄给张宗范刻于亭内。周敦颐去世后,合州州学日趋衰落,逐渐不复存在,八角亭也是历经风雨,屡遭兵燹战火。明成化年间,合州知州唐珣在旧址上重建八角亭,并在亭内墙壁上彩绘周敦颐画像,以表自己的景仰之情。清光绪年间,地方官员在八角亭附近修建了一座甘泉寺,塑周敦颐塑像,香火十分兴旺。民国初年,当地乡民在八角亭下掘得一个大岩洞,洞内滴水叮咚,人们称之为“甘泉灵乳”,八角亭又添新景,成为合川八景之一。时至今日,人民政府又将八角亭列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对八角亭进行了维修,从此,千年古亭重放昔日光彩,成为了不可多得的名胜古迹。
有一次,他从合州乘舟而上,前往南部拜访蒲宗孟。途中,他对慕名而来的求学者讲道:“一个人的爱好不尽一致,比如世上的花很多,晋朝的陶渊明偏偏爱菊花,李唐以来的世人又多爱牡丹。我朝诗人林逋以梅为妻,终身不仕不娶。而我最爱莲花,你看它处于淤泥而不被污染,濯于清涟而不显妖媚。中间通达,外部秀直,没有枝蔓,亭亭玉立香远溢清,可以远观,而不能随意把玩。这四种花,好比四种人,菊花是隐逸之士,牡丹是富贵之人,梅花是高雅纯洁之人,莲花是人中君子。然而,菊花虽好,却幽居独处,孤芳自赏;牡丹虽艳,似富贵荣华,正合世俗;梅花孤芳高洁,岁寒时只与松竹为友。唯有莲花,端庄正直,清高不凡,具有君子风范,生活在世俗而不为世俗所污。” 南宋魏了翁出使川东时,在合州建濂溪祠纪念他。明嘉靖十年(公元1531年),御史邱道隆在合州南津街建濂溪书院(亦称合宗书院),可以看出濂溪先生及其濂学的流韵对合川博大深远的影响力。
周敦颐是一位非常能干并且有一定政绩的官吏,当时以他明察秋毫,坚持原则、不媚权贵、明断狱案而闻名朝野。 周敦颐(1017-1073年),字茂叔,原名惇实,避英宗旧讳而改名。北宋道州营道(今湖南道县)人,世称濂溪先生。宋代著名思想家,理学的奠基人。其在中国儒学史上有承前启后的历史地位,黄百家曾评价:“孔孟而后,汉儒止有传经之学,性道微言之绝久矣。元公崛起,二程嗣之,又复横渠诸大儒辈出,圣学大昌。故安定、组徕卓乎有儒者之规范,然仅可谓有开之必先。若论阐发心性义理之精微,端数公元之破暗也”(《宋元学案·濂溪学案》)。此评甚为公允。
据史书记载,其哲学著作有“数十篇”,流传下来的只有《太极图说》和《通书》两篇。公元1041年至1044年期间,“移郴之桂阳令,治绩尤著”。其一生为官清廉公正勤勉,为学精密严谨细致,以“出淤泥而不染,濯清莲而不妖”自律。作为宋明理学的开山鼻祖,周敦颐上承孔孟,下起程朱。吸收佛、道思想而形成自己的理学体系,宣扬其“无极而太极”的宇宙论和主静、顺理、诚心、无欲的人生观。周敦颐在汝城任县令时,县内政治清明,百业兴旺,民情淳朴,政通人和。在此期间,他写下了千古名篇《爱莲说》、《拙赋》,其弟子程灏、程颐在来汝城探望老师时有感于汝城风光美景,写下了《千家诗》第一篇《春日偶成》。汝城人民为纪念他,特在县城西郊修建了濂溪书院,并进行了十度修葺,至今已有近千年历史。周敦颐为人清廉正直,襟怀淡泊,平生酷爱莲花。他写下的《爱莲说》虽短短119个字,但字字珠玑,历来为人所传诵。 周敦颐墓又称濂溪墓,位于九江市庐山区莲花镇周家湾之栗树岭,墓区总占地面积4.3万平方米。十年动乱期间,濂溪墓地面建筑遭到严重破坏,但地下墓仍保存完好。1999年,在香港周氏宗亲总会的资助下,完成了濂溪墓第一期修复工程,使珍贵历史遗迹得以保存。去年以来,在江西省、九江市有关部门的关心下,香港周氏宗亲总会再出100余万元巨资复修该墓。目 前,绿化工程等仍在紧张施工中。
据悉,濂溪墓后有弧形照壁,嵌2米高的青石碑三块,分别镌有周敦颐的代表作《通书》、《爱莲说》、《太极图说》 。
湖南省 位于中国南部、长江中游,因大部分地区在洞庭湖之南,故称湖南。又因境内湘江流贯南北而历称湘。古称“潇湘”、“湖湘”、“三湘”,与湖北、贵州、重庆、江西、广西、广东等省(直辖市、自治区)毗邻。湖南是—个多民族聚居的省份,绝大多数为汉族,此外还有土家、苗、侗、瑶、回等50个少数民族。
湖南古称“潇湘”,它地处华中偏南,这片山明水秀的土地对中国的近现代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孕育了毛泽东、刘少奇、蔡锷、谭嗣同、曾国藩等历史风云人物,使人们对它充满了敬意。湖南有范仲淹留下千古绝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洞庭湖,有传续古代人文传统的岳麓书院,有青年时代的毛泽东“独立寒秋”“怅廖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桔子洲头,更有景色奇绝的张家界,古色古香的湘西小镇,2000年前就已闻名天下的南岳衡山。去湖南旅行可以看到很多好景致,但最重要的也许就在于,要细心感受那种无处不在的湘韵。
====================
湖南人由来考
“上篇 历史上之陈迹一一当时记载之一鳞半爪
上古秦汉湖南境内民族之推测
上古世荆、楚称为蛮夷。《诗》曰:“蛮、荆来威”,又日:“蠢尔蛮、荆,大邦为仇”[2]是也。故更在楚南之今湖南地,几不为中原人所知。《尚书》中有所谓“崇山”,有所谓“苍梧”,[3]其地皆在今湖南境,然当时中原人对于此诸地之知识,其模糊隐约盖与秦汉人之视蓬莱、方丈等耳。《春秋》桓公十三年蛮与罗子共败楚师,杀其将屈瑕。[4]罗,当今湘阴、平江二县境。文公十一年楚子伐糜。[5]糜,当今岳阳、临湘之地。自是湖南之东北境始入于历史时期。至诸夏势力之侵入湖南,则要始于战国初吴起相楚悼王,南并蛮、越,取洞庭、苍梧之地,于是湖南之东部湘、资二流域入于楚。其后复西向并吞沅、澧二流域,曰巫中,[6]而湖南之全部皆入于楚矣。是时湖南境内之民族,除土著之蛮夷而外,外来之移入者,当即为湖北境内之荆、楚民族。观夫屈原以楚之王室,而徘徊于沅、澧之间,啸傲以汩罗之畔,是湖南之已为楚人所熟知熟至也可知矣。秦汉时之湖南人,盖即此时移入之荆、楚民族之后裔也。
秦昭襄王二十九年,遣将白起伐楚,略取蛮夷,即楚巫中之地置黔中郡。既灭楚,又即吴起所并洞庭、苍梧之地置长沙郡。[7]自是长沙、黔中号南垂要地,中原资以南向镇服百越。秦始皇帝三十三年发逋亡人、赘婿、贾人略取陆梁地,[8]汉武帝元鼎六年发江、淮、巴、蜀诸郡兵及罪人以平南越,[9]皆道出三湘。于是湖南地不仅为荆、楚人之所至,间亦有中原之人,以谪戍从征而来居是土者。然西汉时湖南四郡,曰长沙、零陵、桂阳、武陵。长沙据湘水下流,在诸郡之东北,距中原最近,而新莽易之曰填蛮郡。[10]因名思义,其地蛮众之悍可知。零陵据湘水上流,当中原通南越之要道,然于汉武时号曰“初郡”,比之交趾九郡、西南夷七郡[11]。长沙、零陵如此,湘水流域如此,则武陵、桂阳可知,沅、澧流域可知矣。南越王赵佗有曰;“西北有长沙,其半蛮夷亦称王。”[12]是即以政治关系言,是时湖南境亦未尝全隶于汉廷也。中原人之开始大量来移湖南,湖南之始为中原人所开发,其事盖促成于莽末更始之世。方是时中原大乱,烽烟四起,田园尽芜,千里为墟,百姓皆无以为生,必有南阳、襄阳诸郡之人,南走避于洞庭、沅、湘之间,筚路蓝缕,以启此荒无人居之山林旷土也。故西汉户口,元始为盛,东汉户口,永和为盛,以全国言,永和之户,不加于元始;然以长沙等四郡言,则百四十年间,户增四倍,口加五倍,[13]此非自然滋生所可致,外来之移殖者盖有以致之也。《前汉书》不志武陵、长沙诸蛮,而《后汉书》志其“寇乱”特盛,以此亦足证后汉世湖南境内汉民族之陡然增加,以致引起此种冲突也。[14]
三国争雄,荆州在其中。师旅所从出,东西南北之人萃焉。锋镝之所向,田园庐舍毁焉。湖南在是时盖为文化上一进步时期,生聚上一退步时期。
六朝时湖南所接受之外来移民
晋惠帝末年,巴氐李氏乱蜀,梁、益之人多有避地出峡者,史称巴、蜀流人布在荆、湘间者汝班、蹇硕等数万家。客势既盛,主乃生妒。以是此等流人每为旧百姓所侵苦,并怀怨恨。怀帝永嘉五年,正月,遂共推其魁杰杜殁为主,据长沙反,攻破郡县,湘州刺史荀眺委城走广州。复南破广州之师,下零、桂诸郡;北败荆州之军,侵掠武昌、安城、邵陵、衡阳、长沙、宜都。诸太守内史,并为所害。一时湘州之全部,荆州之半部,皆为所有。其再明年,是为愍帝建兴元年,朝命始以征南将军工敦、荆州刺史陶侃讨之。前后数十战,迭败陶侃之师于石城、林鄣等处,旋以寡不敌众,将士渐多物故,至建兴三年八月,卒为陶侃所破。其杰将王真率众降,搜逃窜不知所往。计自初起以至于斯,前后凡五年,乱始平。[15]
此万余家梁、益流人虽遭斯厄难,“顿伏死亡者,略复过半”[16],然其后百五十余年,降至刘宋泰始、元徽之际,其后裔犹多布在湘土者。王僧虔为湘州刺史,始表割益阳、罗、湘西三县缘江巴峡流民立湘阴县[17],此移民之来自西方者也。
自永嘉祸作,中原沦于胡羯,遗黎南渡大江流域者,何啻数百十万。此在全国移民史上是为华夏民族之第一次大南徙,然接受此项移民之地域,以扬、荆言,扬倍蓰于荆;以荆州言,襄阳倍蓰于南郡;以南郡言,又以在今湖北境内者为多,在今湖南境者为少。此可以东晋南朝所置侨州郡县之多寡,略见其梗概。据《宋书·州郡志》、《晋书·地理志》,则是时侨郡之在今湖南界内者,有南义阳一郡,南河东半郡。
(一)南义阳郡 《晋志》:“穆帝时以义阳流人在南郡者立为义阳郡。”又曰:“安帝又立南义阳、东义阳、长宁三郡。”按《宋志》:“南义阳太守,晋末以义阳流民侨立。”别无义阳郡,是南义阳即义阳也。《大清一统志》:东晋义阳郡在今安乡、澧州界内,隋废,故治在今安乡县西南。东晋宋初郡所属县可考者凡三:曰平阳,本为郡,在今山西南境,江左侨立,晋末省为县。曰厥西,曰平氏,皆本属义阳,在今河南南境,随郡侨立。是今日安乡、澧州之地,当时曾有山西、河南之人移殖于斯土也。义阳郡在宋有户千六百零七,口九干七百四十一。
(二)南河东郡 《晋志》:“江左又以河东人南寓者于汉武陵郡孱陵县界上明地侨立河东郡。”《宋志》:“南河东太守,晋成帝咸康三年征西将军庾亮以司州侨户立。”据《大清一统志》,汉孱陵县地当今湖北之公安、松滋二县,湖南之华容、安乡二县,并澧州之一部分。南河东郡隋废,故治在今松滋县境。东晋、宋初郡所属县凡八:曰安邑、闻喜,本属河东郡,在今山西西部。曰永安、临汾,本属平阳郡,在今山西西部。曰弘农,本为郡,在今河南西境,江左立侨郡,后并省为县。以上本属司州。曰谯,本属谯郡,在今安徽北境。曰松滋,本属安丰郡,在今河南东南境。以上皆本属豫州。曰广戚,据《宋志》。《晋志》作大戚避隋讳而改。本属彭城,在今江苏西北境。以上本属徐州。
此八县某几县侨置于今湖北境,某几县侨置于今湖南境,已不可考。大体言之,则今日华容、安乡、澧州之地,当时曾有山西、河南及江苏、安徽北部之人,移殖于斯土也。南河东郡在宋有户二千四百二十七,有口万零四百八十七。此移民之来自北方者也。
隋唐时代之湖南其情形甚暗昧。东汉以来,历代史传之称述湖南“蛮乱”者,未尝有间。然自隋之开国以至于唐开元,中间百三四十年,未尝闻有一次“蛮乱”。开元而后,虽有一二次,[18]亦等闲视之。至唐末而始有群蛮肇起之记载。[19]岂隋唐全盛之际,湖南境内之蛮族已皆归化为王民乎此以进化之史则衡之为不可通,抑亦事理所必无也。以情度之,意者隋唐帝国仅为一政治军事上之向外发展时代,对于南部国土之开发,殊鲜进步,故不为蛮族所嫉视乎
下篇 今日湖南人之由来一一后世
追述之整理与统计
一、以五种方志氏族志表为据
《湖南通志》无氏族志。湖南诸府、州、县方志之有氏族志者,计凡五种:一曰道光《宝庆府志》;二曰光绪《邵阳县乡土志》;三曰光绪《武冈州乡土志》;四日光绪《湘阴县图志》;五日光绪《靖州乡土志》。邵阳、武冈即宝庆府所统州县,故实际上此诸氏族志所志及之地域,即宝庆一府,靖州一州,湘阴一县是也。
宝庆府东接衡、永二府,西接辰、沅、靖诸州,南接广西之桂林府,北接长沙府。占地几及全资水流域,并沅水上流一小部分。汉置昭陵、都梁、夫夷三县于此。宋置府,明清辖县四:邵阳、新化、新宁、城步;州一:武冈。邵阳即附郭县,民国废府,以府名为县名。武冈州易日武冈县。十七年,复改宝庆曰邵阳。靖州前通道,后会同,左绥宁,右广西之锦屏。占地沅水上流一小部分。宋始置州,明清为靖州直隶州治所。民国废州曰靖县。湘阴县当湘水入洞庭之口。长沙在其南,岳阳在其北,左平江,右沅江、益阳。秦置罗县于此,刘宋始建湘阴。明清隶长沙府。三地合今七县,于全省七十五县为十分之一不及。以地域之广狭言,此诸县占地较广,约及全省面积六分之一。然此七县有在省境之中部者(邵阳、新化),有在省境之西南部者(武冈、新宁、城步、靖),有在省境之东北部者(湘阴),是以方位言,已五得其三。故虽只七县,而其情形实即全省大部分共通情形之代表。
道光《宝庆府志》,新化邓显鹤所撰,[20]经始于道光二十五年三月,越四年至二十九年六月成书。精当博洽,称一时名手笔。前志晋无氏族表,至是始创为《氏族表》十二卷。卷一表列爵,卷二表勋卫,卷三、卷四、卷五表邵阳,卷六、卷七、卷八表新化。卷九、卷十表武冈,卷十一表新宁,卷十二表城步。事属空前,赅备为难;故所列氏族颇多不详明其世系所自来者。《邵阳县乡土志》,邑人姚炳奎所主纂,经始于光绪三十二年,翌年成书。采府志之氏族表著为志,复增补而修正之,精密更有过焉。《武冈州乡土志》,邑人张德昌纂,光绪三十四年成书。其氏族志所列氏族少于府志所列三十余族,且两书太半不能相合。岂修此志者竟未见府志耶?抑以府志所列尽属谬误因割弃之而另创耶?诚不可得而知之矣。《靖州乡土志》,知州秀水金蓉镜所纂,光绪三十四年成书。《湘阴县图志》,邑人郭松焘撰。郭氏字筠仙,积学能文,官至侍郎,归老于乡,自任此志总纂。书成于同治中,而为藩司李某所扼,卒历若干年至光绪六年仅得以私资付刊。然其书搜罗广备,考证精详,虽《宝庆志》犹有未逮也。湘阴县方志始修于南宋淳佑中,明成化、嘉靖两续之,其书今皆已佚。存者有《康熙志》、《乾隆志》、《道光志》,皆无氏族表,此志始创之。
今以《宝庆志·氏族表》中所别列之列爵、勋卫二项与他族一并计算,则邵阳县氏族之见列者,有一百四十二族(列爵勋卫占二十二);新化县氏族之见列者,有一百三十族(爵勋占四);武冈州氏族见列者有八十五族(爵勋占八);新宁县有十六族(爵勋无);城步县有二十西族(爵勋占六)。邵阳县复依乡土志增二十三族,合得百六十五族。总计一府全五州县,共四百二十族。又《武冈州乡士志》别列武冈四十八族。《靖州乡土志·氏族志》共列靖州五十一族。《湘阴志》共列湘阴二百三十三族;亦有同出一源而分列为数族者,今仍之,亦有但于共列湘阴二百三十小注中提及之者,为整齐划一起见,今不计。
此一府、一州、一县约共七百族之湖南人中,有多少为土著,有多少系徙移而来者?此为本论文讨论之开端。
湖南地在古为苗、蛮所聚居,本非汉家之故国。依理除苗、蛮外,自无所谓土著;凡是汉人,莫非他处所徙移而来者。但徙移既久,年远代湮,子孙或不复能忆其祖宗所自来,乃有以土著称者焉。氏族志表中所列族姓有曰“世居某县某里”者,今姑认之为土著,则此七州县中土著与外来移民数目上之分配有如
说明:《武冈州乡土志》所列氏族不能与《宝庆志·武冈表》相合。故另列一项,不入统计。以下诸表旨仿此。
土著但得九族,占全数百分之一。外来移民知原籍、不知原籍合计得五百八十族,占全数百分之八十二。世系不明不知为土著抑外来者共一百一十五族,占全数百分之十七强。此百余族中能有几族为土著虽不可知,然以已知者之比例推之,则要亦不过三五族而已,全体合计,充其量不过百分之二三。
此九姓土著之中:宝庆府六族,其一曰邵阳之同庄李氏,世居邵阳西乡,其二曰邵阳之墨溪黄氏,世居邵阳墨溪。此二姓皆不似真土著。且李氏所记世系不过五代,第四代为元皇庆中进士,疑亦是宋世所徙来者;黄氏所记世系共十三代,第十一代为康熙武举。疑亦是元末明初所徙来者也。其三曰新化之石界扶氏,《表》云:“世系未列。《宋史》所称梅山扶氏、苏氏,盖新化氏族之最古者也。”按扶氏初非新化一邑之姓,湖南各县有之者不少。在酃尤为庞然大族,[21]但他省罕睹,或果为土著也。《宋史》所称扶氏系梅山蛮之酋长,是新化之扶又为蛮族而非汉族也。其四曰城步之黔宁王沐氏。本姓李,元季徙濠州定远,从明太祖为养子,因姓朱。旋取李朱之所同改姓木氏,又加水旁,姓沐氏。致爵后还徙城步。李姓为天下最普通之姓,亦不知其果为真土著否也。此外城步凉国公蓝氏、颖国公杨氏,虽未明言为世居,然蓝氏为苗蛮氏族中之大姓,东起闽浙,西至云贵,莫不有之;杨氏亦为西南溪峒中之大姓,而二族所托始之蓝昌见、杨再思二人本身又为据有溪峒之酋长,则此两族盖本为土著之蛮族,汉化而冒汉籍者也。靖州二族皆溪峒蛮酋之裔。一曰杨氏,亦系出杨再思,《表》云:“今之诸杨,散居黔楚最繁,靖之六团里峒人,杨姓湖耳长官司,皆其后人,其为汉民者通道、会同、绥宁、靖之古二里尤多。”同是蛮酋杨再思之后,而或为峒人,或为汉民,可见此所谓蛮,此所谓汉,其区别不在乎种族之有异,而在乎风习之已否汉化也。一曰姚氏,系出姚明敖。《志》云:“居中洞里下戈村,其兜鍪尚存。”姚明敖者,杨氏纳土后之靖州一蛮酋,于宋孝宗乾道三年曾“作乱寇边”,数月而平。[22]湘阴一族,曰中瑕焦氏。《表》云:“其先曰琼,世居湘阴,元末从明太祖金陵,以功累擢福建卫指挥佥事。洪武十四年从征云南,道卒洞庭。子孙流寓长沙。琼传八世至俊,嘉靖中迁今地。”是所谓世居云者,始于琼之前乎?始于琼乎?始于琼之八世孙乎?辞意颇费解,要之其非为真土著则可知也。如此,表所列土著九族之中,其可信为真土著者,但有五族。此外四族当是迁徙已久,世系不明,致误作“世居”云云。
外来移民之有原籍可考者,五百一十七族。此五百一十七族之原籍为何地乎?换言之,此五百一十七族之今日湖南人,其祖先何自来居湖南乎?
个人申请社会保障卡需要以下信息:
1单位营业执照副本正本及复印件。
2经理身份证的原件和复印件。
3单位人员名册。
4与银行签订《发卡服务协议》。
社保卡办理流程:
1申请
符合社会保障卡申请条件的公民可以通过电话预约服务站或直接预约服务站申请社会保障卡。
电话预约申请:
1申请人进行电话预约时,应将其公民编号和姓名告知服务站。
2服务站通过市政信息交换平台从市政信息服务中心下载申请人的相关信息。
3服务站确认下载信息与申请人提供的信息一致后,应同意申请人正式申请该时间。如果城市信息服务中心在没有申请人相关信息的情况下共享了数据库,服务站应在申请前通知申请人申请户口手续。
直接申请:
1,申请人直接去服务站申请时,服务站应核实申请人填写的《上海社会保障卡申请登记表》的有关内容以及居民身份证,居民户口簿或申请人提交的户口证明。该信息是一致的。
2通过市政信息交换平台从市政信息服务中心下载申请人的相关信息。
3服务站确认下载信息与申请人的书面信息一致后,应接受该申请。
2,领卡
(1)申请人在收到领取社会保障卡的通知后,应与居民身份证一同领取。
(2)受托领取社会保障卡的,应当出具委托书,委托人,委托人的居民身份证,委托人的居民身份证或者社会保障卡的书面授权委托书。
(3)如果申请人在收到通知后30天仍未收到申请,则服务站应将有关停滞的信息发送给市政信息服务中心。
乌姓姓氏源流和迁徙分布
本文2023-11-11 11:31:46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4574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