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有介绍北宋的历史资料

栏目:资讯发布:2023-11-11浏览:2收藏

谁有介绍北宋的历史资料,第1张

宋绍兴四年(公无1134年)春,岳飞卜书宋廷

请求北伐,收复失地。五月,岳家军从鄂州(今湖

北武汉)渡江开始北伐。首战攻克攻克郢州(今湖北钟

祥),接着兵分两路,岳飞命部将张宪攻打随州,

自己则率主力逼向襄阳府(今湖北襄樊)。七月,

金朝为阻拦岳家军继续北上,派援军与败将李成

合兵数万,于邓州西北方向排列三十余营寨,企

图阻挡宋军北进之路。岳家军奋勇冲杀,一举击

败金与伪齐联军,井乘胜攻占邓州。岳飞即又分

兵相继收复唐州(今河南唐河)及信阳。八月,岳

飞被宋高宗晋升为靖远军节度使。

在以后的抗金战争中,岳飞取得厂更大的胜

利,但宋高宗赵构和宰相秦偿为了彻底实现控制

军队和压制主战派的目的,开始陷害岳飞。宋绍

兴十一年(公元1141年),高宗和秦偿竟以“临军

征讨稽期”和“指斥乘舆”等莫须有的罪名将岳

飞毒死于风波亭。岳飞死时,年仅 39岁。

岳飞(公元1103~1142年)是文武双全、智

勇兼备的抗金名将,他39岁时被卖国的执政

者害死,但其“精忠报国”的爱同主义精神却

永远活在炎黄子孙的心里。岳飞字鹏举相州

汤阴(个属河南)人。宣和四年(公元1122年)应

募人伍,因作战勇敢,很快升到留守司统制。

建炎三年(公元1129年),金兵南下,岳飞的上

司降敌,兵将溃败,岳飞却坚持抗敌,屡败全

军。高宗写“精忠岳军”四字制旗褒奖他。

金朝初年称雄于东亚,主要是仰仗一支精悍的女真骑兵。经过千百年马具的不断改良,包括马镫的发明和改进,女真骑兵无疑是古代世界相当完善的骑兵。他们长于弓矢,惯披重甲,厚重的兜鍪止露双目。女真骑兵特别具有坚韧性,能够败不至乱,重整队形,连续作战数十回合至百馀合。古代战斗的中回合是不是演义小说中的斗将单位,而是指两军的一次接战。金军不但善于野战,又能举行猛烈的攻城战,故不同于辽军和西夏军,能深入中原腹地。他们在灭辽战争中也学会制作和使用火炮等火药兵器。在当时,女真骑兵对付以步兵为主的宋军,犹如二次世界大战中的坦克集团军对付步兵和骑兵。

当金军初入中原时,由于宋徽宗时的专制腐败统治,宋军无疑是一触即溃,或不战而溃,根本没有能力进行野战,只能进行守城战。王禀指挥的太原保卫战,则是当时最悲壮的一幕。宋军两次救援太原的失败,其实已决定了开封失陷、北宋灭亡的命运。金军初入中原,正如宋方记载所说,可称是“有掳掠,无战斗”。

南宋初立,宗泽以东京留守的身份,事实上主持前沿军事,情况就发生重大改变。从建炎元年(公元1127)冬到翌年春,金军在灭辽破宋之后,正值兵威最盛,又在最善战的完颜宗翰(粘罕)等指挥下,对开封发动了最凌厉的攻势,却遭受严重挫败。这与北宋末的开封失守形成鲜明对照。宗泽的逝世,又不能不使南宋抗金战局发生逆转。在宋高宗和黄潜善、汪伯彦的昏暗政治下,南宋终于走向蹙地数千里,自黄河退到大江的悲惨局面。

建炎三年(公元1129)、四年(公元1130)间,金军渡江作战,既是其军事胜利的颠峰,却也走向了物极必反。韩世忠指挥的黄天荡之战,使金军受到挫折,岳飞又麾兵克复建康,将金军全部逐出江南。绍兴元年(公元1131),张荣率抗金义军在缩头湖一战,赢得全胜,遂迫使金军退到淮水以北。金军倾注全力攻打四川,吴玠军在当年的和尚原之战和绍兴四年(公元1134)的仙人关之战,使金军蒙受自灭辽破宋以来的两次惨败。岳飞麾兵收复襄汉六郡,两年后又再次北伐,以及金军在绍兴四年冬进犯淮南的的失败,则标志着金朝军威的进一步没落。

当时,女真骑兵最利于在秋冬季节,弓劲马肥,纵横驰骋于平原地区,而不耐暑热多雨天气,需要后退到北方避暑。和尚原和仙人关两战是山地战,金军尚可说有“以失地利而败”的因素。然而到绍兴十年(公元1140),刘锜军进行的顺昌之战,则开创了在平原地区大败金军的新纪录。如果说,顺昌之战尚有利用女真人不耐酷暑的天时,而以逸待劳的因素,则岳家军大举北伐,又是在闰六月之后的七月,即在最利于女真骑兵发挥威力的天时和地利条件下,以少击众,先后在郾城和颍昌两次大战中,大破金军主力,并乘胜进军朱仙镇,再次破敌,迫使金军撤出开封城。

南宋将帅对抗最初简直是谈虎色变的金军,逐渐摸索出一套有效的战术,而岳飞自然是南宋最出类拔萃的抗金统帅,伟大的爱国英雄。岳飞的军事思想可否概括为以下四个方面。第一是重视人民的抗金力量,制订了“连结河朔”的战略方针,主张黄河以北的游击军与正规军互相配合,夹攻金军,以收复失地。第二是在正己的前提下治军,全面贯彻《孙子兵法》倡导的“仁、信、智、勇、严”的为将之道,创建了一支军纪严明、英勇善战的岳家军。岳家军号称“冻杀不拆屋,饿杀不打虏”,成了古代兵匪一家社会中难能可贵的特例。第三是岳飞批评宋廷的“仅令自守以待敌,不敢远攻以求胜”,反对消极防御,主张积极进攻。他是当时唯一组织大规模进攻战役的将帅。第四是“仁心爱物”,珍惜人命,不轻杀戮,发扬光大了古代“以仁为本”的军事观。岳飞的军事思想无疑是一份值得后人珍爱的华夏文化遗产。其他将帅只能做到以步制骑,而岳飞却重视骑兵建设,除了以步制骑之外,还建设了一支强大的骑兵,足以与金朝引以为骄傲的骑兵周旋。

然而南宋开国皇帝宋高宗登基之始,他就已确定了屈辱苟安的对金政策。他先后信用为其政策效力的黄潜善、汪伯彦和秦桧,排斥和杀害力主抗金的李纲、宗泽和岳飞。他当然不是昏庸之主,他处置军国大事,决无大气魄和大器识,却不乏小聪明和小伎俩。宋朝有开国皇帝以兵变黄袍加身的来历,故特别疑忌武将。自从绍兴七年(公元1137)以后,他对诸将,特别是对岳飞愈来愈猜忌,但迫于金朝的军事压力,又不敢不用岳飞,藉以护卫自己的皇位和半壁江山。等到他对“偏安社稷”已经有了足够的把握,根本不用担心“兵老气衰”的金朝会卷土重来;他不仅已不需要抗金将领护卫自己的皇位和半壁江山,而迫令岳飞班师,解除抗金将领的兵权,杀害岳飞,只能更有利于自己的偏安政策。故元朝史臣在《宋史》卷365《岳飞传》论说:“高宗忍自弃其中原,故忍杀飞。”可谓是一针见血。汉代韩信说:“狡兔死,良狗烹;高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诚如漆侠先生指出:“在宋代,往往是狡兔未死而走狗先烹。” 上引韩信之说,本来已是古代君臣关系的残酷规则,名将的悲惨归宿,何况尤甚於此。就宋高宗而论,他忍于向杀父之仇屈膝称臣,忍于偷安半壁残山剩水,又忍于对一代贤将下毒手,在这个天水朝更是绝无仅有的。正是宋高宗和秦桧的苟安和卖国政策,造成了长期南北分裂的时代悲剧。

面对着山河破碎的惨酷,有志之士也必然将他们的爱国情怀和义愤形诸笔墨,而陆游和辛弃疾就是两面爱国诗词的最光辉的旗帜。陆游诗“公卿有党排宗泽,帷幄无人用岳飞”,“剧盗曾从宗父命,遗民犹望岳家军”,正是表达了他对两位爱国英雄的怀念,概括了这个时代的悲剧。

岳飞北伐

第一次北伐

  绍兴三年(1133年),宋神武左副军统制、襄阳府邓州随州郢州镇抚使、兼襄阳知府李横和随州知州李道联合伊阳县风牛山寨的翟琮北伐伪齐刘豫。伪齐部队纷纷倒戈,牛皋、彭玘、赵起、朱全、牛宝、朱万成等军归附于李横,董先、张玘、董震等军归附于翟琮,伪齐唐州知州胡安中由李道招降。

  李横和牛皋、彭玘等克复了汝州(今河南汝州市)、颍昌府(今河南许昌市)、信阳军(今河南信阳市)等地。翟琮和董震、张玘、董贵、赵通等攻入西京河南府,处决了盗掘宋朝皇陵的伪齐河南尹孟邦雄。但刘豫马上向金军求援。

  三月间,金元帅左都监完颜宗弼会合李成所率二万伪齐军,在开封西北牟施冈同宋军会战。李横、牛皋等军被金方重铠铁浮图骑兵击溃。到十月为止,翟琮的伊阳县风牛山寨大本营、邓州(今河南邓州市)、随州(今湖北随州市)、唐州(今河南唐河县)、襄阳府、郢州(今湖北钟祥市)等地相继被金军攻占陷落,李横、翟琮、牛皋、董先、李道、张玘等全部退到江南西路,彭玘战死。伪齐的李成、许约等联络割据洞庭湖的杨幺、黄诚叛军,约定来年六月间南北夹攻,伪齐军和杨幺军水陆并进,顺江东下,“前去浙中会合”,消灭南宋政权,双方“建国通和”。

  败逃到长江一带的宋军中,李道、牛皋等屡次申状岳飞和江南西路安抚制置大使赵鼎,“乞听岳飞节制”。宋廷于是将牛皋、董先共一千余人以及李道等部并入岳家军,张玘也拨归岳飞统辖;翟琮改任江南东路兵马钤辖,独立成军;李横和岳飞基本同级别,不愿隶属岳飞,其一万五千人马改隶官职更高的张俊。

  绍兴四年(1134年),为击败伪齐军和杨幺军的合兵计划,岳飞决定先打李成、后打杨幺,“先襄汉,襄汉既复,李成丧师而逃,杨幺失援矣。第申严下流之兵以备之,然后鼓行。”朝廷里,宰相朱胜非支持这一作法:“襄阳上流,襟带吴、蜀。我若得之,则进可以蹙贼,退可以保境。今陷于寇,所当先取。”刚从江南西路调任政府参知政事的赵鼎也支持岳飞:“知上流利害,无如飞者。”而惟独签书枢密院事徐俯却反对委派岳飞出兵,戍守淮南西路的刘光世也要求代替岳飞“措置荆襄”。

  绍兴元年(1130年)七月,宋廷因原有的正规军“禁兵”已被战乱打散,重新编组新的正规军。将张俊所部组建为“神武右军”,韩世忠所部组建为“神武左军”,两人均为都统制。王□所部组建为“神武前军”,陈思恭所部组建为“神武后军”,两人均为统制。岳家军在张俊所部,军号定名为“神武右副军”,岳飞为统制,屯驻洪州。原神武右副军统制颜孝恭的兵马拨属江南东路安抚大使司,空缺由岳飞填补。十月,宋廷又将岳飞武官虚衔升为亲卫大夫、建州观察使,为从五品的遥郡观察使。十二月,“神武副军”都统制辛企宗因镇压福建范汝为之乱不力而被削职,岳飞的“神武右副军”改名为“神武副军”,并升迁为都统制。

  绍兴二年(1132年)正月末,岳飞被任命为知州、兼荆湖东路安抚使、都总管,统率军马前往潭州。二月,主战派头号人物李纲被起用为荆湖、广南路宣抚使,岳飞等将领划入李纲部下,讨伐湖东路的盗匪曹成。当时岳家军的兵力为一万二千余人,岳飞以二千人驻守吉州(今江西吉安市),以其余的一万多人进攻曹成的部队。

  战斗中岳家军尽占优势,但曹成部下悍将杨再兴骁勇异常,先是攻入岳家军第五正将韩顺夫的营地,将韩砍折一臂而死,后又杀死了岳飞的胞弟岳飜。但杨再兴最终被岳家军俘虏,被岳飞收服而成为日后岳家军的著名悍将之一。李纲称赞岳飞“年齿方壮,治军严肃,能立奇功,近来之所少得”,断言他“异时决为中兴名将”。闰六月,岳飞升三官为中卫大夫、武安军承宣使,仍属从五品。讨伐曹成后,岳家军兵力增一倍,达二万三千到四千人左右,与韩世忠、刘光世、张俊等军相差不多。

第二次北伐

  宋高宗命宦官邓琮到东林寺请岳飞起复,岳飞‘欲以衰服谢恩’,邓琮坚持不允,但岳飞‘三诏不起’。最后,宋高宗对岳飞及其部下下达了严厉的警告,说岳飞‘至今尚未祗受起复恩命,显是属官等并不体国敦请’,‘如依前迁延,致再有辞免,其属官等并当远窜’。主战派李纲也单独给岳飞写信说,‘宣抚少保以天性过人,孝思罔极,衔哀抱恤’,恳切希望他不要‘以私恩而废公义’,‘幡然而起,总戎就道,建不世之勋,助成中兴之业’。岳飞终于下了决心放弃礼法,重返鄂州后带兵镇守襄汉,同时将姚氏‘刻木为像,行温凊定省之礼如生时’。

  主战派宰相张浚从绍兴六年(1136年)正月起到前线视师。中兴四将岳飞、韩世忠、刘光世、张俊都被召到镇江府的都督行府商议军事。张浚向宋高宗称赞韩世忠忠勇、岳飞沉鸷,可以倚办大事。三月,宋廷任命韩世忠为京东、淮东路宣抚处置使,岳飞为荆湖北路、京西南路宣抚副使,并且移镇为武胜、定国军节度使。

  此次都督行府军事会议决定由韩世忠自承州、楚州出兵攻京东东路的淮阳军(今江苏邳州市西南),由岳飞自鄂州出发到襄阳府然后北伐,由张俊自建康府出发到泗州,由刘光世由太平州出发到庐州,由杨沂中的殿前司军作为其旧上司张俊一军的后援。韩世忠和岳飞主攻,张俊和刘光世主守。

  二月中旬,韩世忠发动了攻势,但岳飞还在临安府觐见宋高宗,无法配合。韩世忠在淮阳军宿迁县(今江苏宿迁市)击败伪齐守军,围困了淮阳军城池。但六天后,伪齐援兵赶到,韩世忠被迫撤退。

  当时都统制王彦患重病,其“八字军”(行营前护副军)驻荆南府,和岳家军的防区相邻。二月,左相赵鼎和右相张浚决定将“八字军”移屯襄阳府,由王彦出任襄阳府知府兼京西南路安抚使,归岳飞节制;以便一旦王彦病故,就把“八字军”并入岳家军。但王彦因旧事不接受这项任命,并且健康又有好转,宋廷遂将“八字军”调驻临安府。这样一来,岳家军没有增强军力,反而要接管“八字军”的荆南府防区分散兵力。

人物生平 少年聪颖

杨时少年时,聪颖好学,善作诗文,被人称“神童”。幼时读佛学,少年攻读儒学。

八岁能赋诗,九岁能作赋。得到人们称赞。杨时少时常在明溪县城东龙湖读书。十五岁时,在邵武游学有名声。二十一岁,赴礼部考试。下第,补太学生。

归乡后,在含云寺读书讲学。并作有《札记解义》《此日不再得》,年二十四,登状元徐铎榜进士。

好学明理

中进士后,授予汀州司户参军。以病为由没有赴任,专心研究理学,著《列子解》。

元丰四年,杨时被授予徐州司法。后专门投于洛阳著名学者程颢门下,研习理学,与游酢、伊熔、谢良佐成为程门四大弟子。

程颐说:“杨君最会得容易。”程颢也说:“自信如此,谁能御之”杨时学成回归时,程颐目送他远去,曾感慨地说:“吾道南矣!”。元符年间,学者多从佛学,但杨时只衷心理学,所以程颢叹曰:“学者皆流于夷狄矣,惟有杨谢(显道)二君长进!”两年后,杨时赴徐州上任;同年八月,他完成《庄子解》的著述。

三十三岁时,听说老师明道先生去世,设灵位并于寝门大哭,作有哀辞(并序)。后来,丁继母忧。元v五年,杨时又因父亲杨殖去世,杨时回乡守制。

再学伊川

四十一岁时杨时投于程颢的弟弟程颐门下,到洛阳伊川书院学习。他对理学已有相当造诣;但是,他仍然谦虚谨慎,不骄不躁,勤奋好学。他与游酢“程门立雪”的故事成为尊师重道的佳话。程颐很为他们诚心求学的精神所感动,更加尽心尽力教授。杨时不负重望,终于学得程门理学的真谛。杨时学成后回到南方继续潜心研究和传播程氏理学。他为了弄清楚张载《西铭》之理,专门写信向程颐请教。他在二程理学和朱熹之间起了承前启后的作用。

治理水患

绍圣元年,杨时赴浏阳上任。翌年夏末初秋,浏阳县出现严重旱灾,许多农民颗粒无收,纷纷外出逃荒。杨时立即赶写《上程漕书》、《上提举议差役顾钱书》,向上反映灾情,使朝廷及时拨给赈灾粮款,将官仓三千石稻谷迅速赈济灾民,缓解了灾民的苦难。绍圣四年浏阳连降暴雨,浏阳成了“水泽之国”,大片农田被淹。杨时《上州牧书》禀报浏阳受灾情况,请求拨粮钱赈灾和减免灾民赋庸调。

政和二年杨时又赴萧山任县令。当时萧山县城周围农田易旱易涝,连年受灾。乡民曾多次要求将低田蓄水为湖,以灌农田,但都未实现。杨时到任后,认真听取乡民的意见,率百姓筑湖。湖取名“湘湖”,成湖3万7千多亩,周围80余里,可以灌溉农田14万6千8百余亩;即使大旱之年仍然有过半农田可以得到灌溉;而且“湖中多产鱼鲜,又有莼菜,可炊以疗饥”。据《萧山县志》载:“政和二年,(杨时)为邑令,经理庶务,裁决如流。以民岁苦旱,开筑湘湖,以灌九乡,至今民赖其利。祀宦祠。”

不畏权贵

崇宁五年,杨时奉敕差充对读官,转授浙江余杭县知县。奸相蔡京借口“便民”,实际上是为其母筑坟圈地。杨时不畏权贵,坚决 其害民之举;并且揭露和批评蔡京专权、暴政虐民的罪行。

奸臣蔡京、童贯、朱勐、王鞴等为了迎合宋徽宗的奢侈荒*,大肆搜刮民间奇珍异宝,建龙德宫。仅朱勐主持的苏杭应奉局,用来运送奇花异石的船只就多达2400多艘。朱勐之流还乘机敲诈勒索,大发横财。百姓怨声载道。杨时对他们的行径深恶痛绝。他在《余杭见闻》中,愤然写道:“今天下上至朝廷大臣,下至州县官吏,莫不以欺诞为能事,而未有以救之!”“今天下非徒不从上令,而有司亦不自守成法。……其如法何?”他批评朝廷:“免夫之役,毒被海内,西城聚敛,东南花石,其害尤甚。前此盖尝罢之,诏墨未干,而花石供奉之舟已衔尾矣。今虽复早前令,而祸根不除,人谁信之?”

他主张“为政以德”,“爱人节用”,“节以制度,不伤财,不害民。”他还一再上疏恳请朝廷减轻农民赋税。

勇论朝政

宣和六年经张舜民推举,徽宗召杨时为秘书郎。

杨时上书《与执政论时事札子》,建言十件大事。他写道:“如今士大夫不敢对天下大事畅所欲言,不过是为了明哲保身而已。但他们不曾想过,天下动荡不安,岂能保全自身?”他从“慎令、茶法、盐法、转般、籴买、坑冶、边事、盗贼、择将、军制”十个方面分析朝廷一些政策的弊端以及由此产生的负面影响,并且提出许多趋利避害的建议和措施。杨时提出不能只给流亡他乡之人免除赋税,还应对辛勤劳作的农民一视同仁,使他们也能得到实惠,从而信任朝廷,而不至于跟着抛弃土地,背井离乡,沦为盗贼,引起社会动荡。他主张放宽或废弃茶盐二法,以保证贸易自由,减轻百姓负担。他认为爱民就要民有常产,方可使天下百姓安居乐业,杨时建议朝廷恢复以前做法,拨出一笔经费作为籴本,即定购粮储备金,年初预支给农民购买生产资料和维持平时生计,秋收后农民按额交粮,结算时从中扣除原发的预订金。这样,国家既能按时收粮入库,农民也从中得到便利,乐于耕种土地,不至于逃亡。但因当时奸臣当道,杨时的建议未被采纳。

力主抗金

杨时闻金军南侵,连上两疏,提出“严为守备”、“收人心为先”等建言。杨时不惧强权,公然斥责童贯:“为三路大帅,敌人侵疆,弃军以而归戮之有余罪,朝廷置之不问。故梁方平、何灌皆相继弃而遁。当正典刑以为臣子不忠之戒。”他斥责蔡京“用事二十余年蠹国害民,几危宗社,人所切齿。”建议罢黜投降派张邦昌,诛杀童贯,表现出非凡的见识和勇气。靖康元年,杨时先后任著作郎兼侍经筵、谏议大夫兼侍讲、国子监祭酒等职。时值金兵包围汴京,朝廷对战与和争论不休。

杨时抗金态度是坚决的。他提出立统帅、示纪律、一号令、攘夷狄、排和议等7项主张。他坚决反对割地求和的投降卖国政策,力主抗金,希望朝廷重用李纲等抗金重臣。可是,负责京都防务的主战派人物李纲却被罢官,激起开封军民的愤慨。陈东等太学生到宣德门前上书 。朝廷准备镇压民众。杨时挺身而出,为陈东等辩护说:“士民伏阙,诟骂大臣,发其隐慝,无所不至,出于一时忠愤,非有作乱之心,无足深罪。李邦彦首画遁逃之策,捐金割地,质亲王以主和议,罢李纲而纳誓书;李邺奉使失辞,惟虏言是听;此二人者,国人之所同弃也。”宋钦宗一意求和,依金人条件,割让太原、中山、河间3镇。杨时上书,认为“朝廷割三镇三十州之地与之是欲助寇,而自攻也。”“河朔为朝廷重地,而三镇又河朔之要藩也,自周世宗迄太祖太宗百战要而后得之,一旦弃之,北庭使敌骑疾驱。”之后,他又上疏乞诛拥重兵坐视太原危急而不救的姚古,均未被采纳。

南宋建国后,杨时又上疏请除茶、盐二法,并且力陈对金国割地求和不可为。

致仕回乡

建炎二年,朝廷任命杨时为工部侍郎。杨时力辞不受,后改为龙图阁直学士、提举杭州洞宵宫,赐对衣金带、紫金鱼袋。同年十一月,杨时回到镛州。建炎四年,杨时以年事已高为由请求告老。高宗封他为朝请大夫、仍龙图阁直学士,并赐他官绢200疋、白银300两,以养天年。杨时推辞说:“乞恩惠于八闽,山无米,地无租”。高宗准奏,“永为优免”。杨时回到家乡后,生活十分俭朴。吕聪在《问书册》中说:“(杨时)自京城辞官还乡后,视公(杨时)一饭,虽蔬食脆甘皆可于口,未尝有所择也;平生居处,虽敝庐优屋皆可以托宿,未尝有所羡而求安也。”

严明家风

杨时为了教育儿孙“俭以养德”,特立下这样的家规:“三餐饭蔬,不论脆甘酸苦,只要是可以吃的,就不可有所嗜好;衣服鞋帽,不论布料精细,只要合身,就不许挑挑拣拣;所处房屋,尽管简陋,只要还能居住,就应安居乐业,不要羡慕别人雕梁画栋;故山田园,先祖遗留,应该守其世业,不可增营地产,侵犯他人利益。”他还赋诗勉励儿孙:“敝裘千里北风寒,还忆箪瓢陋巷安;位重金多非所慕,直缘三釜慰亲欢。”他还谆谆告诫后学者:“富贵如浮云,苟得非所臧。贫贱岂吾羞,逐物乃自戕。胼胝奏艰食,一瓢甘糟糠。所逢义适然,未殊行与藏。”(杨时《书含云寺学者》)他晚年在故里仍笔耕不辍,著书立说,先后写成《三经义辨》、《日录辨》、《字说辨》等书。

南宋绍兴五年(1135年)杨时辞世,终年83岁,葬于将乐水南乌石山麓。宋朝赐“左大中大夫”,又赠“太师”“大中大夫”等封号,谥“文靖”,并在将乐龟山麓建有“龟山书院”“道南祠”,宋度宗赵构为书院题名,清圣祖玄烨题匾:“程氏正宗”。至今每年拜谒杨时陵墓的游人仍络绎不绝。

主要功绩

思想上 ,杨时一生精研理学,特别是他“倡道东南”,对闽中理学的兴起,建有筚路蓝缕之功,被后人尊为“闽学鼻祖”,他的著述颇多,主要的都收集在《杨龟山先生文集》中,他的哲学思想继承了二程的思想体系,被后人称之为“程氏正宗”。杨时还用《华严宗》、《易经》的内容来阐述他的哲学思想,并用孔孟的《大学》、《中庸》、《孟子》中“格物致知”诚“形色”、“天性”等概念来丰富、扩充自己的思想。对“理一分殊”“明镜”等学说有新的创见,还在自然观上,吸收了张载“气”的唯物主义学说。他的哲学思想对后来的罗从彦、李侗、朱熹等人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也对我国的古代哲学,特别是思辨哲学方面产生过深远的影响。他的哲学思想流传到国外,在南朝鲜、日本的影响很大。

政治上 ,他在担任地方官吏时,所到之处“皆有惠政、民思不忘”。在虔州任司法时(1098年),秉公办案,刚正不阿;在浏阳任知县时(1093年),积极上书朝廷,反映实情,赈济灾民;在余杭任知县时(1106年),顶住奸相蔡京借口“便民”实为其母筑坟的害民之举,在萧山任知县时(1112年)修筑湘湖,蓄水灌田。后人建祠堂、描画像祭祀他。杨时在朝廷任职时,不畏权势,据理直言,所言多卓有见识,所行不乏爱国之举。他以“弃军而归”“帅臣失败”为由,对贪生怕死的童贯“明正典刑”,他还上疏斥责奸相蔡京等人聚敛“花石纲”,以为此举有“误国之罪”,“其害尤甚”,要求朝廷废除之,并坚决反对割地求和的投降卖国政策,力主抗金,挽留抗金名将李纲,但杨时反对王安石变法,上疏:“愿明诏有司,条具祖宗之法,著为纲目……”甚至认为奸相蔡京所作所为是“继神宗为名,实扶王安石以图身利”,“今日之祸,安石启之”,要求“追夺(安石)王爵,毁去配享之像”,这表现了杨时复古、保守的一面。

人物评价

朱熹:孔颜道脉,程子箴规,先生之德,百世所师。

宋高宗:言正而行端,德闳而学粹。网罗百家,驰骋千古。辨邪说以正人心,推圣学以明大义。而陈疏义,足以扶国本于当时;注释经义,足以开来学于后世。

冯梦得:天地生儒自有真,先年五百坠文星。若非推步知端的,孰识龟山是降灵。

李纲:儒林仪表,国家栋梁,风云翰墨,锦绣文章,驾长虹于寥廓,听鸣凤于高岗。

文天祥:维我先生,天立作傅。七岁能诗、八岁能赋。五星聚奎,鼻祖为祖。毁弃三经,和议排阻。邹鲁鸿传,道南有补。

罗Z:剑水澄泓,龟山岌 O壬毓秀,金声玉色,南来道统,日月垂光。令仪令德,山高水长

董必武:东林讲学继龟山,高顾声名旧史传。景仰昔贤风节者,瞻楹履阈学弥坚。

个人作品 著作

《礼记解义》、《列子解》、《史论》、《周易解义》、《三经义辩》、《解字说》、《二程粹言》、《龟山集》

志铭

《父埴行述》《杨母朱氏墓志》《杨氏家谱序》《杨希旦文集序》

书信

《与许高老》《答傅子i》《与李提刑》

记文

《杨道真君洞记》《资圣院记》《含云寺真祠遗像记》《求仁斋记》

诗词

《离家作二首》《席上别蔡安礼》《含云寺书事六绝句》《重经乌石铺》《游玉华洞》

文学记载

《宋史三百三十四杨时传》元脱脱

《杨龟山先生行状》宋吕本中

《龟山先生墓志铭》宋胡安国

《龟山先生文靖杨公年谱》宋黄去疾

《文靖杨龟山先生年谱》清毛念恃

轶事典故

程门立雪

河南人程颢和弟弟程颐在熙宁、元丰年间讲授孔子和孟子的学术精要(即理学),河南洛阳这些地方的学者都去拜他们为师,杨时被调去做官他都没有去,在颍昌以学生礼节拜程颢为师,师生相处得很好。杨时回家的时候,程颢目送他说:“(你回家了)我的学说就将向南方传播了。”又过了四年,程颢去世了,杨时听说以后,在卧室设立了程颢的灵位哭祭,又用书信讣告一同(跟从程颢)学习的人。之后,又到洛阳拜见程颐,此时杨时已四十岁了。一天,拜见程颐,程颐正闭着眼睛坐着,杨时与同学游酢就侍立在门外没有离开,程颐已经察觉的时候,那门外的雪已经一尺多深了。

家庭成员

父亲 :杨埴。

母亲 :陈氏。 继母 :廖氏

弟弟 :杨曦

妻子 :余氏

儿子 :杨迪、杨迥、杨通、杨适、杨造。

后世纪念

在闽北延平区水南街道玉地村,有杨龟山祠和杨时纪念馆。当地杨时后裔至今珍藏着康熙四十五年(1706年)清圣祖玄烨帝赐御书“程氏正宗”祠额,1984年经北京故宫博物院鉴定,确认为传世真迹。

龟山故里始建于宋,后毁于火,仅存明崇祯年间(1628~1644年)所建明溪龙湖棂星门石牌坊、清康熙年间(1662~1722年)建的德星坊石碑及“杨龟山故里”、“德配天地”、“倡道东南”等石碑和匾额。

 一、姓氏源流

  任(Rén)姓源出有五:

  1、出自姬姓,为黄帝少子禹阳的后代,以国名为氏。据《唐书•宰相世系表》及《左传正义》所载,任氏是5000年前黄帝赐封的12个基本姓氏之一,是一个十分古老而又具有光荣传统的姓氏。据《姓纂》的记载:“黄帝二十五子,十二人以德为姓,一为任氏,六代至奚仲,封薛,魏有任座,秦有任鄙。”那位任姓的始祖,据考证是黄帝少子禹(禺)阳被封在任国,其后裔以国为氏。周朝时的谢、章、薛、舒、吕、祝、终、泉、毕、过等10个姓氏,都是任姓后裔的封国,最初就是由任姓分支出来的。又据《左传》上有一句话说:“不敢与诸任齿”,其中所谓的“诸任”,指的就是这10个姓氏,可见得当时这10个姓氏与任姓的密切关系。

  2、出自远古妊姓衍传,与女性妊娠有关,可认为是母系氏族社会产生的古姓之一。人之所以得生,在于母亲妊娠,因生得姓。从母从女,为妊姓,后传为任姓。据《康熙字典》指出:“太任,文王之母”;又据《汉书》的《班婕妤传》上,也有赞美太任之辞说:“美皇英之女虞兮,荣任姒之母周。”这位周文王的母亲太任之为上古任氏之女,显而易见。

  3、出自风姓,为太昊氏之后,以国名为氏。据《通志•氏族略》所载,任,为风姓之国,实太昊氏之后,故都任城(在今山东省济宁一带),太昊就是上古的伏羲氏。任国在战国时灭亡,其后代子孙遂以国名为姓,称为任氏。

  4、出自其他改姓而来。如元代王倍子之宣,为避难改姓任,其后代亦称任姓。

  5、出自少数民族改姓而来:

  ① 据《魏书》所载,巴 (即板木盾族)夷帅有任姓。

  ② 另外古代少数民族如西夏、明代哈尼族有任姓。

  ③ 今瑶、回、满、蒙、土家、羌、水等民族均有此姓。

  得姓始祖:任不齐。春秋时期楚国人,孔子七十二贤弟子之一,被唐朝皇帝追封为任城伯,宋朝天子加封为当阳侯。相传黄帝有二十五子,其得姓者十四人,为十二姓:姬、酉、祁、己、滕、箴、任、苟、僖、姞、儇、依。其中被赐以任姓者,其后裔就以任为姓。然而,也许是由于这个姓氏的历史实在太久远了,所以历来对于任姓的姓源,也有好几种不同的考证。譬如,《唐书宰相世系表》上说:“黄帝少子禹阳,受封于任,以国为氏”;《通志氏族略》则说:“任,为风姓之国,实太昊之后,今济州任城即其地”。任姓的所出,真是众说纷纭。因任姓起源甚早,且均属传说,莫衷一是的情形,实际上可以归纳为两大类。一为源自黄帝,一为源自更古远的伏羲氏。那么,究竟哪一种说法才是正确的呢?关于这个问题,在《辞海》所提供的答案是这样的:“任姓之任,与任国之任,子孙皆以任为氏。”以上关于任姓姓源的考据,全部都是正确的。也就是说,数千年来的任姓,有黄帝的后裔,也有伏羲的后裔,他们有的是因被赐姓而得姓,有的是以国为氏。归根究底,所获的结论是:“任姓是一个源远流长的古姓。”但在习惯上,人们把历史上第一个任氏大名人任不齐作为其得姓始祖。

  二、迁徙分布

  任姓尽管得姓很早,但在发展中由于一直深埋不显,所以其早期历史一直很难让人知其详。上述各支任姓中,影响最大者是出自黄帝之后的一支。据某些任姓家谱记载,黄帝之子禺阳在得姓以后,六传至奚仲,再封于薛(今山东省滕县南)。春秋战国时,魏国有任座,秦国有任鄙,他们都是禺阳的后代,楚国有任不齐。可见在先秦时期,任姓已播迁于今湖北、山西、陕西等境。同时,还可以判定任姓早期是以山东为其繁衍中心的,故任姓有以“乐安”为其堂号,其后遂成为当地一大郡望。另据《史记•南越列传》所载,南海尉任嚣曾矫诏使赵佗立国,这说明秦代已有任姓徙广东。至汉时,任姓已散居于我国北方的山东、山西、河南、陕西一带,南方则居四川、江苏、广东等地。可见,任姓在汉之前即已南迁。汉时有世居沛地(今江苏省徐州)之任敖,其后有子孙迁陕西渭南。魏晋南北朝之际,军阀混战,夷族入侵,中原成为兵家必争之地,任姓族人为避战乱,开始大举南迁至今江苏、安徽、浙江、湖北等地。并有任姓人迁入福建。唐时,社会稳定,政治清明,使留居河南、山东的任姓又兴旺起来。南宋末期赵姓末代皇帝四处逃亡,元蒙古骑兵南下,使任姓逃难于我国南方各地。元末明初,旱涝蝗疫施虐,农民起义军四起,造成中原、江南人口锐减,任姓作为洪洞大槐树迁民姓氏之一,被分别迁于山东、河南、河北、江苏、陕西等地。大约自清代开始,闽、粤任姓有徙居海外者,如新加坡现有任姓华人,并建立有宗亲组织。如今,任姓已广布全国各地,尤以河南、山东多此姓,两省任姓约占全国汉族任姓人口的百分之二十五。任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五十九位的大姓。人口较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零点三七。

  三、历史名人

  任 峻:人,三国时魏国典农中郎将。曾主持屯田,数年中,所在积谷,仓廪皆满。任棠:上邽(今甘肃省天水市)人,东汉著名学者。有学问,不做官,他修居教书,有气节,因他曾以物暗示太守广行仁政,故有“任棠之情”之佳话。

  任 延:宛城(今河南省南阳)人,东汉名吏。十二岁时,熟读《春秋》、《易经》等,有“任圣童”之称。二十三岁时任九真(今属越南)太守,延教以垦关配匹之道,五年之后,粮食丰收,婚嫁有度,人民生活大改善,生了子女,多以任为名。

  任 环:今山西长治人,明代著名抗倭将领。一五五五年,与俞大猷在陆泾坝等地连破倭寇,以敢战着称。着有《山海漫谈》。

  任 熊:浙江萧山人,清代著名画家。工书善画,长于人物。他承陈洪绶之传统,造形古硬,敷彩鲜艳,富有装饰意趣。《大梅山房诗意图册》是其代表作。

  任 昉:南朝梁著名文学家,仕宋、齐、梁三代。当时以表、奏、书、启诸体散文擅名,而沈约以诗着称,时人号曰“任笔沈诗”。藏书多至万余卷,与沈约、王僧儒并称为三大藏书家。

  任仁发:元朝水利家、画家。他曾主持修吴凇江、大都通惠河、青浦、练湖和海堤工程。善画马,其鞍马与赵孟俯齐名。著名的《二马图》是他的代表之作。

  任不齐:春秋末期楚国人,孔子七十二贤弟子之一。后来,曾被唐朝皇帝追封为“任城伯”,宋朝的天子也加封他为“富阳侯”。

  任雅相:唐高宗时宰相,在位时间不长,曾为坝江道行军总管、燕然都护等。659年,以兵部尚书同中书门下三品,封安乐县公,两年后卒于军中。

  任伯雨: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人,北宋著名经学家,宋哲宗的驸马都尉。其深通经述,文力雄健。与寇准、李纲、赵鼎、文学家诗人苏轼、苏辙、秦观、名臣胡铨、李光、王岩臾九人,世称“十贤”。着有《春秋绛圣新传》。

  任仁发:松江青龙镇(今属上海青浦)人,元代著名画家、水利家。他曾主持过疏浚吴淞江工程,官至浙东道宣慰副使。善画花鸟、人物,尤以画马为最,著名《二马图》为代表作。

  任大椿:江苏兴化人,清代著名学者。任礼部主事,兼《四库全书》修纂官。有《弁服释例》、《字林考逸》等。

  任伯年:浙江省山阴(今绍兴)人,清代著名画家。他擅画鸟、山水、人物,技法上有独到之处,所作写照,神采奕奕,其与任熊、任熏合称“三任”。

  任化邦:清末捻军起义首领,太平天国封为鲁王。1865年在山东击毙僧格林沁,1866年粉碎曾国藩防河围剿计划,屡败湘、淮清军。

  任弼时:湖南省湘阴人,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早年参加革命,进行了二万五千里长征,抗日战争爆发后,任八路军政治部主任、军委政治部主任,率部开赴山西前线,领导指挥对日作战。1938年秋赴苏联,任中共中央驻共产国际代表。1940年3月回延安,任中共中央秘书长、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1945年中共七届一中全会上,当选为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书记处书记。解放战争时期,同周恩来一起协助MZD指挥西北和全国的解放战争,转战陕北,并参与制订土地改革等重大方针政策。1949年4月,担任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名誉主席。1950年10月27日在北京病逝。主要著作编入《任弼时选集》。

  任继愈,中国佛教哲学家。山东省平原县人。1941年毕业于西南联大北京大学研究院文学研究所。后即任教于北京大学哲学系。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所长、名誉所长,中国宗教学学会会长,中国史学会副会长,中国哲学史学会理事,孔子基金会理事,北京大学哲学系、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等职,第四、五、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四、郡望堂号

  1、郡望

  乐安郡:汉为千乘郡。东汉时治所在临济(今山东省高青县高苑镇西北),三国时移治高苑(今山东博兴西南)。南朝宋始置乐安郡,隋置棣州,唐改乐安郡,故址在今山东省惠民县南七十里,下辖广饶、惠民、高青等县。

  东安县:春秋战国时期先后属吴、越、楚。公元前333年,楚以此为春申君之封邑,始建菰城县,南浔辖域隶属菰城县。秦灭六国后,分天下为三十六郡,置会稽郡,下设乌程、由拳等县,今区境属乌程县。西晋太康三年(282年),分乌程县东乡置东迁县,县治在今旧馆。南朝宋元徽四年,东迁县改为东安县(治所在今浙江富春县),次年仍复名为东迁县。隋开皇九年东迁县并入乌程县。宋太平兴国7年,分乌程县东南15乡置归安县。民国元年(1912年),乌程、归安合并为吴兴县,今南浔辖域隶属吴兴县。

  2、堂号

  水薤堂:东汉时候任棠有奇节,不肯做官,隐居教授。太守廖参去访问他,他一句话不说,只拔了一颗薤,端了一杯清水放在桌上,自己抱着小孙子坐在门下。太守明白了他的意思:“一杯水是要我太守为官必须一清如水;拔一颗大薤世告诉我要为人民办好事,必须把财大势大的土豪拔除;抱着幼孙当户,是要我留心照抚孤儿。”

  此外,任姓的主要堂号还有:“玉知堂”、“叙伦堂”、“吏部堂”、“乐安堂”等。

  五、宗族特征

  1、任姓是一个源远流长的古姓。任姓来源虽众,但数千年来中国的任姓,其来源主要可归纳为两种。一为源自黄帝。具体可直接追溯到黄帝的少子禹阳,跟《元和姓纂》的说法唯一不同的地方,是“以国为氏”与“黄帝赐姓”但究其实质,都是黄帝的亲骨肉。二为源自更古远的伏羲氏,虽血缘不同,却说明任姓由来已久。

  2、任姓字行辈份排列有序。如1929年任守正修《任氏族谱》,江苏如皋任姓一支字行为:“允远士大中,万正吉顺太”。

岳飞

“撼山易,撼岳家军难 ”,韩世忠狙击金兵的同时,岳飞收复了建康。后宋与金达成停战协议,1139年夏,金兀术撕毁绍兴和议,倾巢而出;再度发动大规模的对宋战争。在东、西两线军取得对金大捷的形势下,岳飞挥兵从长江中游挺进,实施锐不可挡的反击”。岳飞这次北伐中原,一口气收复了颍昌、蔡州、陈州、郑州、郾城、朱仙镇、消灭了金军有生力量,金军全军军心动摇,金兀术连夜准备从开封撤逃。

杨业

辽国称他为““杨无敌 ”。多年镇守北方要塞雁门关,与辽军大小数百战,战功赫赫。后来在一次进攻辽国的战役中,因为功高被嫉妒,被奸臣陷害,全军覆没,儿子杨延玉战死,自己也成了辽国俘虏。他在辽营里,绝食三天三夜而死。他的子孙个个不得了,后人根据他和他子孙的故事,将杨家将的故事流传开去。他独创的杨家枪法,让姓杨的宋朝将军个个无敌。

杨延昭

杨业儿子,著名的杨六郎,继承父业镇守雁门关。咸平四年冬,辽国发兵寇边,杨延昭与杨嗣共守保州,设伏兵于遂城西北之羊山,待辽军攻城,即以少数骑兵自北诱之,且战且退,至羊山下,伏兵四起,全歼辽军。杨延昭以此功升任莫州团练使,这就是著名的「羊山之伏」,当地居民为纪念这一胜利,改羊山为杨山。他“不问家事”,将所得的薪傣都搞赏了部下,自己生活“与士卒共甘苦,遇敌身先”,有功推给部下,官兵皆愿服其指挥。

杨文广

北宋时期的民族英雄,抗番名将杨文广,生于1012年卒于1074年北宋名将。字仲容,祖籍麟州(今陕西神木北)。宋初抗辽将领杨继业孙,镇守三关的杨延昭之子神宗时因抗击西夏建功。历官定州路副都总管,步军都虞侯。后辽人争议代州地界,他奉献阵图及攻取幽燕之策。旋病死。膝下共有四子,以小儿子怀玉最为出众于古之评书中。

杨再兴

岳飞部将,杨家将后代,著名猛将。绍兴十年七月上旬,金兀术率龙虎大王等15万骑直袭郾城。双方激战数十次,金兵不退,再兴单骑冲入敌阵,欲生擒金兀术,却被金军围住。单枪血战,杀金军数百人,再兴亦受伤数十处,血透战袍。终获全胜。史称“郾城大捷”。七月中旬,金兀术又率兵12万进逼临颍,岳飞督军迎战。再兴率轻骑 300以为前哨,至小商桥,突遇金军大队,再兴陷入重围。经浴血奋战,杀敌2000多人。

狄青

从士兵到名将。原为小兵,后显现才华,当了一名低级军官。在战争中,他骁勇善战,多次充当先锋,逐渐成了将军。他相貌俊朗,怕震慑不到对手,因此上阵都披头散发,戴一恐怖的面具。西夏兵见了戴面具出战的他都以为是天兵下凡,躲的远远的。后来他在范仲淹的劝导下,苦心读书,研究古代兵法,成了智勇双全的名将。宋朝怕逃兵,因此在士兵脸上刺字。狄青当了大将后,皇帝想请御医将他的刺的字去掉,他不愿意,表示自己保留刺的字。

宗泽

岳飞还没有成名时候的上司。建炎二年正月,金人大举入侵,宗泽大破之,金溃不成军,尽弃辎重。自此宗泽威震天下,金入畏惮宗泽,都称“宗爷爷”。建炎元年七月起,一年上书24 次,力劝南宋高宗还京,以图恢复北方失地,均为奸佞所阻。泽忧愤成疾。宗泽明知自己病重,在世不长,却还是念念不忘地请求赵构回开封,誓师北伐。临终无一语及家事,惟连呼“渡河!渡河!渡河”(河指长江)而逝。

韩世忠

金兀术渡江攻破了南宋都城临安,留人守着临安和建康,准备北归,韩世忠率军在黄天荡(今镇江)狙击兀术长达48天,妻子梁红玉每战亲自为丈夫擂鼓助威,兀术军无法夺路北归,向世忠求情,世忠说:“还我两宫,复我疆士,则以相全。”兀术无语。后兀术凿渠30里出江口,以小舟纵火而遁,宋军因无风,帆弱而船舰不能行,使金兵残兵北逃过江。金兀术回金后仍心有余悸,说:“南人使船,好像我们北人使马,怎么了的!”

文天祥

文天祥(1236—1283),南宋杰出民族英雄和爱国诗人。宋理宗宝佑四年(1256年)进士第一名(状元),与陆秀夫、张世杰被称为"宋末三杰"。他晚年的诗词,风格慷慨激昂,苍凉悲壮,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反映了他坚贞的民族气节和顽强的战斗精神。1283年1月9日(农历十二月九日)在北京柴市口慷慨就义,年仅47岁。文天祥在狱中写作大量诗词,《过零丁洋》、《正气歌》等作品已成为千古绝唱,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

辛弃疾

1161年,金主完颜亮大举南侵,22岁的辛弃疾聚众二千人树起抗金旗帜。投奔耿京起义军,并力劝耿京归宋,以图大业,1162年,辛弃疾奉命南渡,联系起义军的归宋问题。不料叛徒张安国杀了耿京,率部投金。辛弃疾在返回途中得知此消息。辛弃疾率领五十余名骑兵,奇袭金营,生擒叛徒张安国带到了南宋。他不仅是名将,更是一个爱国词人,其词与苏东坡齐名。他的词气势磅礴,借古讽今,随处洋溢着爱国情怀。

潘美

潘美(925-991),字仲询,大名(今河北大名东北)人,北宋初名将。潘美南征北战,在北宋统一战争中,起了重要的作用。在撤军过程中,潘美与监军王侁等不纳杨业建策,并强令其出战,置之必败之地,又违约不予接应,致使杨业全军覆没,被俘身亡。为此被杨业妻佘太君所诉削秩,潘美被削秩三等,降为检校太保。次年,又复旧官。淳化二年(991),加同平章事 ,数月后死,死后谥武惠。

曹彬

北宋将领。字国华。真定灵寿(今属河北)人。后周时以后宫近戚为晋州兵马都监,累官至引进使。北宋建立后,迁客省使兼枢密都承旨,乾德二年(964)以归州行营都监参加灭蜀之役,以不滥杀掠而得到宋太祖赵匡胤的褒奖,授宣徽南院使、义成军节度使。开宝七年(974),受命率军灭南唐,约束宋兵不得肆意杀掠,使南唐都城江宁府(今江苏南京)免遭破坏。回师不久即被任命为枢密使。宋太宗赵□即位,加同平章事,封鲁国公,益得信任。

李纲

北宋末、南宋初抗金名臣。字伯纪,号梁溪先生,祖籍福建邵武,祖父一代迁居江苏无锡,民族英雄。宋徽宗政和二年(1112)进士。历官太常少卿。宋钦宗时,授兵部侍郎、尚书右丞。靖康元年(1126)金兵侵汴京时,任京城四壁守御使,团结军民,击退金兵。但不久即被投降派所排斥。宋高宗即位初,一度起用为相,曾力图革新内政,仅七十五天即遭罢免。绍兴二年(1132),复起用为湖南宣抚使兼知潭州。

虞允文

中国南宋抗金名臣。字彬甫。仁寿(今属四川)人。绍兴三十一年(1161),金海陵王完颜亮统率金军主力越过淮河,进迫长江。两淮前线宋军溃败,金军如入无人之境。虞允文时任督视江淮军马府参谋军事,被派往采石(今属安徽马鞍山市)犒师,正值金海陵王大军谋由采石渡江。虞允文见形势危急,毅然把散处沿江无所统辖的军队,迅速组织起来,挫败金军渡江南侵的计划,赢得了采石大捷(见采石之战)。

张俊

张俊(1086~1154),南宋人,曾与岳飞、韩世忠,刘锜并称四大将领,后转主和,成为谋杀岳武穆的帮凶之一,并以此博得宋高宗深宠。晚年封清河郡王,显赫一时。绍兴二十一年10月,张俊大排筵宴,以奉高宗,留下中国历史上最大的一桌筵席。历史上,张俊之流,人所不齿,却以此宴而闻名;宋徽宗政绩不佳,然亦以书画为后世所推崇。

谁有介绍北宋的历史资料

宋绍兴四年(公无1134年)春,岳飞卜书宋廷 请求北伐,收复失地。五月,岳家军从鄂州(今湖 北武汉)渡江开始北伐。首战攻克攻克郢州(今湖北...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