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段文言文
1 翻译三段古文
太上皇帝(赵构)即位,效法古时尧舜法令,回溯探求遥远之时唐虞的想法,沿袭太宗所尊崇。至大观初年,于是效仿李公麟的《考古》,作《宣和殿博古图》,
总共收藏的物品,大小礼器,已有五百有余。世人已经知道这些器物受到珍贵爱重的原因,因此有得到一样(如此的)器物,价值数十万,到后来还有至百万不止者。于是天下坟墓被破坏殆尽。特别是宣和年间最为猖獗,尚方(官方制造供御刀剑等珍贵器物的部门)所贮藏的器物达六千余件,于是百器皆尽。
赵构悟得八法之妙(指汉字笔画有侧(点)、勒(横)、努(直)、趯(钩)、策(斜画向上)、掠(撇)、啄(右边短撇)、磔(捺),谓之八法。),留心于古时风雅之物,在兵戈与风流交替之时,用尽全力求访书法名画。清闲的空余时间,陈列玩赏,临摹拓写,未有丝毫懈怠。大概是因为皇帝喜欢至极,(为其)花费多少都不顾忌,所以四方整日争相奉上。后又在榷场(指中国辽、宋、西夏、金政权各在接界地点设置的互市市场)购买北方遗失的器物,因此绍兴内府所贮藏的,不少于徽宗宣和、政和年间。
《礼记•大学》:“汤之盘铭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孔颖达疏:“汤之盘铭者,汤沐浴之盘而刻铭为戒。必於沐浴之者,戒之甚也。”
汤沐浴之盘,正考父庙之鼎(正考父系孔子先祖),岐阳石鼓,泰山、邹峄、会稽石刻,以及汉魏以来圣君、贤士的墓碑、祭器、诗刻与序文,下至古文、大篆、八分书和隶书及各家书文,均为三代以来最为贵重奇伟精巧并为人所喜好之物。……从事不如喜好,喜好不如专一。我姓颛,又好古,只要是世人贪念的,我对其都没有贪欲之念,因而得以任余之好古至此。喜好已深,虽然致力未足,依然能够达到这种状态。因此,向上自周穆王以来,向下至秦汉隋唐五代,向外至四海九州明山大泽,穷尽山崖海谷,荒林破冢,神仙鬼怪,奇诡传说,所有的都有,以之为《集古录》。
自己所翻译的,只能如此了……
2 求解释这三段文言文原文
唐柳大夫玭,谪授泸州郡守。渝州有牟秀才,即都校牟居厚之子,文采不高,执所业谒见。柳奖饰甚勤。子弟以为太过,柳曰:“巴蜀多豪士,此押衙之子独能好文,苟不诱进,渠即退志。以吾称誉,人必荣之,由此减三五员草贼,不亦善乎?”
译文
唐朝御史大夫柳贬职为沪州郡守时,渝州有位秀才叫牟,是都校牟居厚的儿子,他的文采并不高,却拿着自己的作品上门拜见。柳很殷勤地夸奖勉励他,但家人认为这样太过分了。
柳说:“巴蜀一带多豪杰之士,而这押衙(管理仪仗侍卫的官)的儿子独爱好文学,如果不诱导奖励他,他将失去这种志趣。因为我的称赞,别人必定以他为荣,因此能减少三五个乱民,不是很好吗?”
3 下面的三段历史文言文是讲的什么内容1宋武帝有九子,四十余孙,六七十曾孙,死于非命者十之七八,没有一个能在世上留下后代的。
…宋武帝因猜忌残忍的性格起事成功,肆虐晋朝宗室,杀戮所产生的怨气不散,最终灾祸报应到了自己的后嗣。宋孝武帝、宋明帝继续了祖上的残忍惨毒,诛夷骨肉唯恐不尽,将兄弟、子侄等亲人都当草芥禽兽一般残杀 ,而且都是这几个皇帝亲自干的,并非死于他族之手。
最终宗室分支都被杀光,而自己的子孙又转为他族所杀!2宋皇室子孙大多不得善终,尚且是文帝、孝武、废帝、明帝这几位君主陆续杀戮所造成。而到了齐朝,齐高帝、齐武帝的子孙,却全都是齐明帝一人所杀,其惨毒自古所未有。
…建武年间,齐明帝一共三次诛杀宗室王族,每次准备屠杀,齐明帝都要专门大烧香火,一边烧香一边呜咽哭泣,手下的人每逢此时就知道当天夜里会有杀戮宗室的命令……3从古到今,荒*无道的君主,每个朝代都不少见。但从来没有哪个朝代的昏乱君主比宋齐这两个朝代的多。
4 求三段古文翻译 关于魏征和赵广汉还有虞诩太宗皇帝在积翠池宴请群臣,大家伙喝得酒酣耳热之际,太宗命奏乐赋诗魏征即席赋了一首五律< >,其尾联是"终藉叔孙礼,方知皇帝尊(1)"太宗说:"魏征的话何尝不是用礼来约束规劝我啊"一天,太宗有些得意的问(魏征):"我比文景武帝的政治如何?"魏征见好长时间都顺着太宗的心意,他有点骄傲,于是说:"陛下在贞观初年,引导大家提出谏议三年以后,见到前来劝谏的人都能很高兴的听从他的劝谏可是最近一二年,对待有些谏议就有些勉强,甚至忿忿不平"太宗大惊说:"魏征你从哪些事情看出来的?"魏征说:"陛下刚当皇帝那会,要处死元律师,孙伏伽就进谏以为按照法律元律师不该死罪,陛下就赏赐孙伏伽兰陵公主园,价值百万钱有人说赏赐太丰厚了,陛下说:朕刚即位,还没有人前来进谏,所以厚赏以鼓励这就是引导大家提出谏议后来柳雄以隋朝科举资格弄虚作假(2),司法部门查出来,弹劾他作假,将要处死他,戴胄上奏认为该判有期徒刑,并因此与陛下争执了四五次陛下才赦免柳雄死罪陛下说戴胄:但能有如此为我守法的人,就不怕刑罚酷滥这就是能高兴的接受进谏最近,皇甫德参上书说:修洛阳宫,使百姓劳苦;收地租,敛财太多;民间女子崇尚高髻,这是因为受宫中的影响'陛下生气的说:‘你是不是要让国家不征役一个人,不收一钱租,宫里女人不留长头发,你才称心如意’我当时上奏:大臣上书,言辞不激切不能改变陛下的主意,言辞激切就有点象诽谤'当时,陛下虽然听从了我的谏议,并赏赐他锦帛,可是心里毕竟生气这就是陛下很难接受进谏了"太宗恍然大悟说:"不是魏征,没人能说出如此道理人都是很难自觉自己失误的" 虞诩,字升卿,陈国武平人。
虞诩十二岁便能通习尚书。他早年丧父,孝养祖母。
县里推荐他为顺孙,陈国国相认为他是难得的人才,想任他为官。虞诩推辞说:“祖母九十岁了,没有我就没有人奉养了。”
国相这才作罢。后来虞诩祖母去世,虞诩服孝期满,被征召到太尉李修府中任郎中。
羌族军队侵犯武都,邓太后认为虞诩有将帅的谋略,任命他为武都太守。并在嘉德殿接见了他,给予很丰厚的赏赐。
羌人首领率领几千人马,在陈仓道上、崤山山谷一带堵住虞诩军队。虞诩立即命令随行人马停止前进,并且宣称已上奏朝廷请兵增援,等援军到来再一起进发。
羌人听说这一消息,就分头到邻近的县城去抢掠。虞诩趁羌军兵力分散放松警惕就日夜前进,行军百余里,命令将士们每人挖两个灶坑,以后每人每天再增挖两个。
羌人(见灶坑天天增加,以为汉军有了援军)便不敢逼近他们。有人问虞诩:“孙膑减灶而您增灶。
兵法上说日行不过三十里,平防备意外情况的发生,而我们现在一天行军二百里,为什么呢?”虞诩回答:“敌人众多,我们兵少。走得慢了容易被追上,快速行进他们就难以想到了。
敌人看到我们的灶每天都增加,一定会认为是援兵来到迎接。我们士兵众多,行军又迅速,他们一定害怕追我们。
孙膑是显示自己的弱小,我们是显示我们的强大,是形势不同的缘故。” 虞诩到武都郡,兵不满三千,而羌人有数万,他们围攻赤亭几十日。
虞诩命令将士不要发射强弩,只用小弩射击。羌人认为汉军箭力很弱,射不到自己,使集中兵力加紧攻城。
(当羌兵冲到城下时,)虞诩命令二十副强弩同时射一个羌人,没有一次射不中。羌人大为震恐,连忙退却。
虞诩趁机率领部下出城奋勇追击,杀伤很多敌人。第二天虞诩集合所有士兵,命令他们从东边城门出去,转一圈,再从北边城门进城。
然后更换衣服,又从这个城门出发,那个城门进来,并不断更换衣服以迷惑羌人。这样反复出入多次。
羌人不知城内有多少人马,愈发惊恐不安。虞诩估计羌人要退兵,就秘密派遣五百余人在城外河流浅水处设下埋伏,守候在敌人撤退的必经之路上。
羌人果然逃走了,汉军趁机截击掩杀,大败羌军 当时中常待张防利用权势,经常受人请托,收受贿赂,虞诩多次请求将他查办,但屡次上书,都得不到朝廷批复。虞诩不胜愤怒,命人把自己捆起来,自投廷尉狱中,并且上书说:“现在张防玩弄威势,国家之祸将再次降临。
我不想与张防在朝廷同列,就自投廷尉狱中来使陛下了解。”虞诩表章奏上后,张防在皇帝面前流着眼泪解释诉说,虞诩因此被免官,送到左校当苦役。
张防不肯罢休,又想加害虞诩,二天之内,虞诩被审讯拷打四次。狱吏劝虞诩自杀,以免凌虐,虞诩不肯,他说:“我宁愿伏刑人之刀死于市上,让远近的人都知道。”
宦官孙程、张贤等知道虞诩因为忠君遭罪,就相继上奏请求面见顺帝,孙程说:“陛下当初与我们起事的时候,非常痛恨奸臣,深知任用奸臣,会使国家倾覆。而今登极以后,却又自己纵容和包庇奸臣,又凭什么责备先帝不对呢?司隶校尉虞诩为陛下尽忠却被捉拿关钾。
中常侍张防贪赃枉法,事实清楚,反而设计陷害忠良。今观天象,客星守羽林,这是宫里有奸臣的征兆,应该赶快捉拿张防下狱,以堵塞上天所降的灾异。
下诏令放虞诩出狱,将印绶归还予他。”当时张妨正站立在顺帝背后,孙程于是大声呵斥张防说:“奸臣张防为什么不下殿去!”张防。
5 阅读下面三段文言文(节选),完成小题1限制;赐福;案件;尽、完2(1)能够施行仁政的君主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能施行仁政的君主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少。
(2)只要君王施行仁政,他的百姓自然就会亲近他们的***,肯为他们的长官而死。3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4议论,人物对话。5三个语段均表现了统治者要施行仁政、取信于民的思想。
需结合具体内容。分 析:1文言文实词的理解是学习文言文的基础,要准确理解,牢固掌握。
注意“福”是动词,“赐福”的意思。2翻译第一句话注意“道”是“施行仁政”的意思,第二句话“寡”是“少”的意思。
3联系“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一句,可以判断“忠”指的是这一句,在理解丙文内容的基础上,回答第二问。4甲是一篇议论文,主要采用“议论”的表达方式说理,乙丙两文采用对话描写来表达自己的观点。
5三个语段的主题是一致的,都是说统治者要“施行仁政、取信于民”,要结合文段的具体表现之处来作答。考点:文言文实词解释 理解文意 表达方式 理解主旨。
6 帮我找这三段古文的翻译当时太尉郗鉴让门生向王导求取女婿,王导叫门生到东厢下注意观察他的子侄。
门生回去后对郗鉴说:“王家的各位年青人都很好,只是他们听到来人是选女婿的,都神态矜持,只有一个人在东床上露着肚子吃饭,好像不知道这回事一样。”郗鉴说:“这个人正是最好的女婿!”一打听,就是王羲之,于是就把女儿嫁给他。
(王羲之)生性喜欢鹅,会稽有个寡居的老妇养有一只鹅,鸣叫声很好听,王羲之想买,没有买到手,就携同亲友驾车前往观赏。老妇听说王羲之要来,就(杀了)鹅烹菜,招待王羲之,王羲之叹息了一整天。
又曾在蕺山见到一个老妇,拿着六角竹扇出卖。羲之就在竹扇上写字,每把各写五个字。
老妇起初面有怒色。羲之就对老妇说:“只要说是王右军写的字,价钱可以要到一百钱。”
老妇照着他的话说了,人们争相购买。后来的一天,老妇又拿扇子来,羲之笑而不答。
他的书法为世人所重,都类似这种情况。
7 求三段古诗的翻译李白李白 (701—762年),唐朝,汉族,身高六尺六,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四川江油人,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
其诗风豪放飘逸,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他善于从民歌、神话中汲取营养素材,构成其特有的瑰丽绚烂的色彩,是屈原以来积极浪漫主义诗歌的新高峰,与杜甫并称“大李杜”,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又称为“诗仙”。
李白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省静宁县成纪乡),隋朝末年,迁徙到中亚碎叶城(今吉尔吉斯斯坦北部托克马克附近),李白即诞生于此。五岁时,其家迁入绵州彰明县(今四川 江油)。
二十岁时只身出川,开始了广泛漫游,南到洞庭湘江,东至吴、越,寓居在安陆(今湖北省安陆市)。他到处游历,希望结交朋友,干谒社会名流,从而得到引荐,一举登上高位,去实现政治理想和抱负。
可是,十年漫游,却一事无成。他又继续北上太原、长安,东到齐、鲁各地,并寓居山东任城(今山东济宁)。
这时他已结交了不少名流,创作了大量优秀诗篇,诗名满天下。天宝初年,由道士吴人筠推荐,唐玄宗召他进京,命他供奉翰林。
不久,因权贵的谗悔,于天宝三、四年间(公元 744或745年),被排挤出京。此后,他在江、淮一带盘桓,思想极度烦闷。
天宝十四年(公元755年)冬,安禄山叛乱,他这时正隐居庐山,适逢永王李遴的大军东下, 邀李白下山入幕府。后来李遴反叛肃宗,被消灭,李白受牵连,被判处流放夜郎(今贵州省境内),中途遇赦放还,往来于浔阳(今江西九江)、宣城(今安徽宣城)等地。
代宗宝应元年(公元762年),病死于安徽当涂县。 李白生活在唐代极盛时期,具有“济苍生”、“安黎元”的进步理想,毕生为实现这一理想而奋斗。
他的大量诗篇,既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繁荣气象,也揭露和批判了统治集团的荒*和腐败,表现出蔑视权贵,反抗传统束缚,追求自由和理想的积极精神。在艺术上,他的诗想象新奇,感情强烈,意境奇伟瑰丽,语言清新明快,形成豪放、超迈的艺术风格,达到了我国古代积极浪漫主义诗歌艺术的高峰。
存诗900余首,有《李太白集》。 其诗想象丰富,构思奇特,气势雄浑瑰丽,风格豪迈潇洒,是盛唐浪漫主义诗歌的代表人物。
李白的诗歌今存990多首。诗歌题材是多种多样的。
李白在唐代已经享有盛名。他的诗作「集无定卷,家家有之」。
为中华诗坛第一人。 从艺术成就上来讲,李白的乐府、歌行及绝句成就为最高。
其歌行,完全打破诗歌创作的一切固有格式,空无依傍,笔法多端,达到了任随性之而变幻莫测、摇曳多姿的神奇境界。李白的绝句自然明快,飘逸潇洒,能以简洁明快的语言表达出无尽的情思。
在盛唐诗人中,王维、孟浩然长于五绝,王昌龄等七绝写得好,兼长五绝与七绝而并至极境的,只有李白一人。 相关作品子夜秋歌 静夜思 古朗月行 望庐山瀑布 赠汪伦 独坐敬亭山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早发白帝城 秋浦歌 望天门山 古风(其一) 古风(其三) 古风(其十五) 古风(其十九) 古风(其二十四) 古风(其三十一) 古风(其三十四) 古风(其四十六) 乌夜啼 乌栖曲 行路难三首(其一) 关山月 长干行 古朗月行 妾薄命 塞下曲六首(其一) 玉阶怨 宫中行乐词八首(其一) 清平调词三首 丁都护歌 静夜思 从军行 春思 子夜吴歌 长相思 江上吟 临路歌 玉壶吟 横江词六首(其一) 横江词六首(其五) 金陵城西楼月下吟 秋浦歌十七首(其十四) 秋浦歌十七首(其十五) 当涂赵炎少府粉图山水歌 永王东巡歌十一首(其二) 永王东巡歌十一首(其十一) 峨眉山月歌 清溪行 赠孟浩然 赠钱征君少阳 赠汪伦 沙丘城下寄杜甫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寄东鲁二稚子 秋日鲁郡尧祠亭上宴别杜补阙范侍御 金陵酒肆留别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渡荆门送别 南陵别儿童入京 金乡送韦八之西京 鲁郡东石门送杜二甫 灞陵行送别 送裴十八图南归嵩山二首 送杨山人归嵩山 送友人 送友人入蜀 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山中问答 东鲁门泛舟二首(其一) 下终南山过斛斯山人宿置酒 把酒问月 陪侍郎叔游洞庭醉后三首(其三) 陪族叔刑部侍郎晔及中书贾舍人至游洞庭五首(其二) 登太白峰 登金陵凤凰台 望庐山瀑布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 秋登宣城谢朓北楼 望天门山 客中作 夜下征虏亭 早发白帝城 秋下荆门 宿五松山下荀媪家 越中览古 经下邳圯桥怀张子房 望鹦鹉洲悲祢衡 谢公亭 夜泊牛渚怀古 月下独酌四首(其一) 山中与幽人对酌 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 独坐敬亭山 访戴天山道士不遇 忆东山二首(其一) 拟古十二首(其九) 翰林读书言怀呈集贤诸学士 听蜀僧浚弹琴 劳劳亭 春夜洛城闻笛 长门怨二首 哭晁卿衡 哭宣城善酿纪叟 春思 子夜四时歌(春歌) 子夜四时歌(夏歌) 子夜四时歌(秋歌) 子夜四时歌(冬歌) 清平调三首之三 改九子山为九华山联句 庭前晚花开 桂殿秋 清平调 连理枝 菩萨蛮 忆秦娥(一名秦楼月、碧云深、双荷叶) 清平乐(一名忆萝月) 将进酒 送范山人归泰山 送岑征君归鸣皋山 送殷淑三首 送杨山人归嵩山 送萧三十一之鲁中,兼问稚子伯禽 送萧三十一之鲁中,兼问稚子伯禽 送蔡山人 送杨燕之东鲁 送长沙陈太守二首 送纪秀才游越 金陵送张十一再。
8 三句古文翻译1、穴地作重屋,缭以厚垣,密甃翎甋瓶缶,日夜铸军器,畜鹅鸭乱其声。
挖地洞(在里面)建造了多重房屋,用厚实的墙壁环绕着,密实地砌成像瓶缶一样的砖壁,(在里面)日夜不停的铸造武器装备,(还)蓄养了很多鹅鸭来掩饰打造兵器的声音。
2、适大风雨至,檐瓦堕地,成祖色变。
恰好来了大风雨,屋檐上的瓦片掉到地下,明成祖因此脸色都变了。
3、道衍守御甚固,击却攻者。夜缒壮士击伤南兵。
道衍的守卫防御很牢固,打退了进攻的敌人。夜里用绳子把勇士送到城下,攻击杀伤南方敌兵。
9 求三段古诗的翻译李白李白 (701—762年),唐朝,汉族,身高六尺六,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四川江油人,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
其诗风豪放飘逸,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他善于从民歌、神话中汲取营养素材,构成其特有的瑰丽绚烂的色彩,是屈原以来积极浪漫主义诗歌的新高峰,与杜甫并称“大李杜”,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又称为“诗仙”。
李白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省静宁县成纪乡),隋朝末年,迁徙到中亚碎叶城(今吉尔吉斯斯坦北部托克马克附近),李白即诞生于此。五岁时,其家迁入绵州彰明县(今四川 江油)。
二十岁时只身出川,开始了广泛漫游,南到洞庭湘江,东至吴、越,寓居在安陆(今湖北省安陆市)。他到处游历,希望结交朋友,干谒社会名流,从而得到引荐,一举登上高位,去实现政治理想和抱负。
可是,十年漫游,却一事无成。他又继续北上太原、长安,东到齐、鲁各地,并寓居山东任城(今山东济宁)。
这时他已结交了不少名流,创作了大量优秀诗篇,诗名满天下。天宝初年,由道士吴人筠推荐,唐玄宗召他进京,命他供奉翰林。
不久,因权贵的谗悔,于天宝三、四年间(公元 744或745年),被排挤出京。此后,他在江、淮一带盘桓,思想极度烦闷。
天宝十四年(公元755年)冬,安禄山叛乱,他这时正隐居庐山,适逢永王李遴的大军东下, 邀李白下山入幕府。后来李遴反叛肃宗,被消灭,李白受牵连,被判处流放夜郎(今贵州省境内),中途遇赦放还,往来于浔阳(今江西九江)、宣城(今安徽宣城)等地。
代宗宝应元年(公元762年),病死于安徽当涂县。 李白生活在唐代极盛时期,具有“济苍生”、“安黎元”的进步理想,毕生为实现这一理想而奋斗。
他的大量诗篇,既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繁荣气象,也揭露和批判了统治集团的荒*和腐败,表现出蔑视权贵,反抗传统束缚,追求自由和理想的积极精神。在艺术上,他的诗想象新奇,感情强烈,意境奇伟瑰丽,语言清新明快,形成豪放、超迈的艺术风格,达到了我国古代积极浪漫主义诗歌艺术的高峰。
存诗900余首,有《李太白集》。 其诗想象丰富,构思奇特,气势雄浑瑰丽,风格豪迈潇洒,是盛唐浪漫主义诗歌的代表人物。
李白的诗歌今存990多首。诗歌题材是多种多样的。
李白在唐代已经享有盛名。他的诗作「集无定卷,家家有之」。
为中华诗坛第一人。 从艺术成就上来讲,李白的乐府、歌行及绝句成就为最高。
其歌行,完全打破诗歌创作的一切固有格式,空无依傍,笔法多端,达到了任随性之而变幻莫测、摇曳多姿的神奇境界。李白的绝句自然明快,飘逸潇洒,能以简洁明快的语言表达出无尽的情思。
在盛唐诗人中,王维、孟浩然长于五绝,王昌龄等七绝写得好,兼长五绝与七绝而并至极境的,只有李白一人。 相关作品子夜秋歌 静夜思 古朗月行 望庐山瀑布 赠汪伦 独坐敬亭山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早发白帝城 秋浦歌 望天门山 古风(其一) 古风(其三) 古风(其十五) 古风(其十九) 古风(其二十四) 古风(其三十一) 古风(其三十四) 古风(其四十六) 乌夜啼 乌栖曲 行路难三首(其一) 关山月 长干行 古朗月行 妾薄命 塞下曲六首(其一) 玉阶怨 宫中行乐词八首(其一) 清平调词三首 丁都护歌 静夜思 从军行 春思 子夜吴歌 长相思 江上吟 临路歌 玉壶吟 横江词六首(其一) 横江词六首(其五) 金陵城西楼月下吟 秋浦歌十七首(其十四) 秋浦歌十七首(其十五) 当涂赵炎少府粉图山水歌 永王东巡歌十一首(其二) 永王东巡歌十一首(其十一) 峨眉山月歌 清溪行 赠孟浩然 赠钱征君少阳 赠汪伦 沙丘城下寄杜甫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寄东鲁二稚子 秋日鲁郡尧祠亭上宴别杜补阙范侍御 金陵酒肆留别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渡荆门送别 南陵别儿童入京 金乡送韦八之西京 鲁郡东石门送杜二甫 灞陵行送别 送裴十八图南归嵩山二首 送杨山人归嵩山 送友人 送友人入蜀 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山中问答 东鲁门泛舟二首(其一) 下终南山过斛斯山人宿置酒 把酒问月 陪侍郎叔游洞庭醉后三首(其三) 陪族叔刑部侍郎晔及中书贾舍人至游洞庭五首(其二) 登太白峰 登金陵凤凰台 望庐山瀑布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 秋登宣城谢朓北楼 望天门山 客中作 夜下征虏亭 早发白帝城 秋下荆门 宿五松山下荀媪家 越中览古 经下邳圯桥怀张子房 望鹦鹉洲悲祢衡 谢公亭 夜泊牛渚怀古 月下独酌四首(其一) 山中与幽人对酌 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 独坐敬亭山 访戴天山道士不遇 忆东山二首(其一) 拟古十二首(其九) 翰林读书言怀呈集贤诸学士 听蜀僧浚弹琴 劳劳亭 春夜洛城闻笛 长门怨二首 哭晁卿衡 哭宣城善酿纪叟 春思 子夜四时歌(春歌) 子夜四时歌(夏歌) 子夜四时歌(秋歌) 子夜四时歌(冬歌) 清平调三首之三 改九子山为九华山联句 庭前晚花开 桂殿秋 清平调 连理枝 菩萨蛮 忆秦娥(一名秦楼月、碧云深、双荷叶) 清平乐(一名忆萝月) 将进酒 送范山人归泰山 送岑征君归鸣皋山 送殷淑三首 送杨山人归嵩山 送萧三十一之鲁中,兼问稚子伯禽 送萧三十一之鲁中,兼问稚子伯禽 送蔡山人 送杨燕之东鲁 送长沙陈太守二首 送纪秀才游越 金陵送张十一再。
左(Zuǒ)姓源出有七:
1、据《姓考》及《吕览》所载,古有左国,以国为氏,黄帝臣左彻为其后。一说左彻为左姓之始。
2、据《姓氏》所载,周穆王时左史戎夫之后,以官为氏。
3、出自姜姓,为春秋时齐国公族之后。据《广韵》所载,春秋时齐国公族有左、右公子之分,后左公子的后代便以左字为姓,形成左氏。
4、以职官名为姓。据《元和姓纂》所载,春秋时各诸侯国大都置有左史官,其后便以左为氏。楚国威王有左史官倚相,周穆王有左史戎夫、左史老,均为左史官,后以官为氏。他们皆为左氏之祖。
5、春秋时宋国公族有左姓。
6、春秋时卫国公族有左姓。
7、出自他族或他族改姓而来。明、清云南永昌府腾越亭(今腾冲)、蒙化府(治所在今巍山)等土司有左姓,系彝族;清满洲八旗姓哈斯虎氏,后改为左姓;裕固族绰罗斯氏,汉姓为左;北宋时犹太人留居中国境内(主要在今河南省开封)者之后裔中有左姓;今云南省巍山彝族多此姓。
■得姓始祖
左彻。上古时期黄帝时的官吏。据说曾帮助黄帝铸造三鼎于荆山之阳,令人惋惜的是黄帝在鼎成之日与世长辞。左彻悲痛难当,泪如雨下,于是他拿来黄帝的衣冠,几杖进行祭祀,以慰黄帝在天之灵。左彻之举,无疑为性情中人所为,乃获得世人之敬重。据说左彻为古时左国之嫡裔,由于左国立国之人无传,故左姓人奉左彻为其得姓始祖。
■迁徙分布
左姓在西周时,有左儒、左鄢父仕周为大夫,春秋时鲁有左人郢、左丘明、左师展,晋有左史,战国时燕有左伯桃。可见在先秦时期,左姓已活动于西周之国都——镐京(今陕西省西安)及鲁(今山东省西南)、晋(今山西省一带)、燕(今河北省北部)等地。西汉时,左姓仅名左咸者就有四位(《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将四者合一,谬也),其一为任郡守九卿的琅琊(今山东省临沂一带)人左咸,另一左咸后赐爵关内侯,子孙袭爵留居长安(今陕西省西安),剩下两位因只有只言片语,不论。另外,由于淮南王外家姓左,故有左吴、左修事淮南王,此际其外戚见诸史册者还有一位女性——寡妇左阿君。表明左姓在此际已定居于今安徽南部一带。东汉时见诸史册之左姓愈多,左圣、左雄叔侄为南郡涅阳(今河南省镇平)人,左原为陈留(今河南省开封)人,左伯为东莱(今山东省掖县)人,左慈为庐江(今属安徽省)人,左恢为吴郡曲阿(今江苏省丹阳)人。另有两支左姓家族值得关注,一为清河国(今属河北省)王妃,后贵为汉安帝母后的犍为(今属四川省)人左小娥家族(其同父异母弟左次、左达生在清河国任郎中)。另一为河南平阴(今河南省孟津)人左忄官家族(其兄左称、左胜均封南乡侯,弟左敏,左觉亦在朝中任职),这两支家族风光显赫,使得左姓成为当时的北方著姓之一。此外也表明,此际南方的安徽、四川、江苏等地已有左姓人定居。魏晋时期,左姓在今山东、河南间地繁衍迅速,后昌盛为左姓济阳郡望。南北朝至隋唐,左姓由于避乱、仕宦、谋生等原因,逐渐播迁于江东各地。宋元以后,左姓在江南分布地更广,两湖、两广等地均有左姓人入迁。明初,山西左姓作为明朝洪洞大槐树迁民姓氏之一,被分迁于陕西、甘肃、河北、河南、东北三省等地。此后,云贵、台岛均有左姓人入居。清初,两湖之左姓伴随湖广填四川的风潮入迁四川。如今,左姓在全国分布较广,尤以河北、山东、江苏、四川多此姓,上述四省之左姓约占全国汉族左姓人口的百分之五十九。左姓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一百四十二位的姓氏,人口较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零点零八六。
■历史名人
左雄:南郡涅阳(今河南省镇平)人,东汉学者、大臣。举孝廉,迁冀州刺史。对豪族“贪猾”者敢于揭发检举。后历议郎、尚书,累迁至尚书令(位同宰相)。他崇经术,修太学,使太学极盛一时。
左悺:河南省平阴人,东汉显宦。初为小黄门史,后因与单超等五人合谋诛灭外戚,以功迁中常侍,封上蔡侯。得势后,日益骄横,其兄弟亲戚多出任州郡官,侵压民产。被人告发后自杀。
左慈:庐江人,东汉末方士。据传有神道,并在曹操面前表演过。葛洪称他是其祖父葛玄之师。
左思:字太冲,临淄(今山东省淄博东北)人,西晋文学家。其怀才不遇,仅官至秘书郎。所作诗文借古抒情,多愤世不平之作。十年构思方写成《三都赋》,士人竟相传写,一时竟弄得洛阳纸贵。辑有《左太冲集》。
左鼎:江西省永新人,明朝大臣。进士出身。授御史,巡抚山西。居官清勤恤民,卓有声誉。以善写奏章著称,有左鼎手之誉。官至广东右参政、左佥都御史。
左权:湖南醴陵人,中共高级将领。黄埔军校一期毕业,曾留苏学习军事。回国后,历任中央红军军校教官,一方面军总部作战参谋,第一军团参谋长等职。长征到达陕北后,任红一军团代理军团长。抗日战争爆发后,任八路军副参谋长。1942年在山西省辽县(今左权县)麻田阵亡,年仅36岁。
左丘明:春秋时鲁国人,后人因其目盲,称之为盲左。相传他曾任鲁太史,为《春秋》作传,成《春秋左氏传》,简称《左传》;又作《国语》。先儒以为左丘明好恶同于圣人,故孔子作春秋为素王,丘明为素臣。述夫子之志而作传,是为左氏春秋。
左伯桃:春秋燕人左伯桃羊角哀,品高才横。时诸侯争霸,鱼肉百姓,愿救水火之中。闻楚庄王贤君,相约共赴。路暴风雪,饥寒交迫,伯桃病弱,角哀力竭,相扶一空心大树下,伯桃劝弃,角哀不忍。俩死不如一活,终明事理,受粮上路,一步三回,泪流成河。至楚庄王,急回寻之,伯桃冻儡树中,角哀痛不欲生。后逢忌日,角哀面荒原深拜,潸然泣之,祷也。
左小娥:东汉犍为人,清河王刘庆姬。有才色,喜辞赋。和帝赐给清河王,生子刘祜,后祜继承帝位为安帝,尊其为孝德后。
左君弼:庐州(今安徽省合肥)人,元末南方红巾军将领。曾盘据庐州十余年,为天完政权汴梁行省首领。曾降元,后又降明。
左光斗:安庆府桐城(今属安徽省)人,明代直臣。万历进士。任御史时排斥宦官,后又弹劾臣魏忠贤,被魏杀害。
左良玉:山东省临清人,明末大将。早年在辽东与清军作战,后入中原镇压明末农民起义军。与李自成、张献忠作战多年,因功升平贼将军,后加封宁南伯。顺治二年病死,终年四十六岁。
左懋第:山东省莱阳人,南明官吏。崇祯进士,南明弘光年间任右佥都御史,巡抚应天、徽州。后入北京与清廷议和,遭软禁,拒降被害。
左宗棠:湖南省湘阴人,清朝大臣。1860-1865年镇压太平军功勋卓著。后任陕甘总督镇压了西部捻军和陕甘回民起义。1876年击败俄、英支持的阿古柏侵略军,因功升军机大臣(位同宰相),调两江总督。有《左文襄公全集》。
左宝贵:山东省费县人,回族,清末将领。甲午战争时,以总兵之职率军赴朝鲜平壤拒日。督军浴血奋战,亲手燃放大炮。后中炮阵亡。
■郡望堂号
1、郡望
济阳郡:晋惠帝时将陈留郡之一部分置济阳郡,南渡后废,其故地在今河南省兰考县东、山东省东明县南一带。
2、堂号
传经堂:孔子作《春秋》,左丘明为了传《春秋》作了《左传》,详细解释了《春秋》的内容。
高义堂:春秋时候左伯桃和羊角哀一起到楚国去谋事,途遇大雪,天寒食绝。伯桃把自己的衣服、粮食都给了羊角哀,让他一人到楚国去,免得二人都冻饿而死。伯桃自己则钻到一棵大树的树洞里冻饿而死。羊角哀在楚国得官后,回到那棵柳树下劈开树干,重新礼葬了左伯桃。
此外,左姓的主要堂号还有:“三都堂”、“敦厚堂”等。
■左姓宗祠通用对联
〖左姓宗祠四言通用联〗
作春秋传;
成蹇谔名。
——佚名撰左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春秋时史学家左丘明(一说复姓左丘,名明),鲁国人,约与孔子同时,双目失明。曾任鲁国太史,作《春秋左氏传》(《左传》),相传又作《国语》。《论语公冶长》载孔子说:“花言巧语,伪装和善,过分谦恭,这种态度,左丘明认为可耻,我也认为可耻。内心藏着怨恨,表面上装出友好的样子,这种行为,左丘明认为可耻,我也认为可耻。”古代儒家认为左丘明的好、恶与圣人相同。下联典指东汉涅阳人左雄,字伯豪,安帝时举孝廉,官冀州刺史,举报贪官豪强,无所顾忌。顺帝初年官议郎,针对当时的朝纲废弛与大臣懈怠,他数次上书,深切进谏。尚书仆身虞诩称他为“蹇蹇王臣”。后官至尚书令。“蹇谔”,谓正直敢言。
匡襄国政;
羽翼圣经。
——佚名撰左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东汉·左雄,安帝时举孝廉,永建初年拜议郎,时顺帝新立,大臣懈驰,雄数言事,其辞深切,迁尚书令。雄又上言郡国孝廉年不满四十,不得察举,帝从之。自是牧守畏栗,莫敢轻举,迄于永熹,察选清平,多得其人。下联典指春秋鲁国太史左丘明述孔子之志而作《春秋传》。先儒谓孔子作《春秋》而为素王,丘明传《春秋》而为素臣。
明推忠毅;
清著文襄。
——佚名撰左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明·左光斗为魏忠贤所害,后谥忠毅。下联典指清·左宗棠卒谥文襄。
〖左姓宗祠五言通用联〗
志高局四海;
英名擅八区。
——佚名撰左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浙江省清代大臣左宗棠祠联。左宗棠(1812-1885),字季高,湖南省湘阴人。道光举人。1860年随曾国藩襄办军务。1862年升浙江巡先。1875年任钦差大臣,督办新疆军务,次年大举出兵新疆,击败俄、英支持的阿古柏侵略军,收复除伊犁以外的天山南北各地。1881年升任军机大臣,调两江总督。1884年中法战争时,督办福建军务,力主抗击法国侵略者。有《左文襄公全集》。“局”,谓人的胸襟器量。
风云三尺剑;
花鸟一床书。
——明·左光斗撰左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明代御史左光斗自题联。左光斗,字遗直,桐城人。万历进士,授御史。后为魏忠贤所害。追赠太子少保,谥忠毅。
大文师吏部;
古画爱将军。
——清·左宗棠撰左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清代大臣左宗棠撰联。
〖左姓宗祠七言通用联〗
千古素臣垂会绪;
三都丽赋诵清芬。
——佚名撰左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湖南省醴陵市新阳左氏宗祠联。上联典指春秋时史学家左丘明,汉代一些研究《春秋》的儒者认为,孔子作《春秋》,立王者之法,有王者之道,但无王者之位,故称“素王”。左丘明作《左传》,阐明《春秋》之法,为素王的辅佐,故称“素臣”。“会绪”,谓统系,世系。下联典指西晋文学家左思,字太冲,齐国临淄人,曾官秘书郎,出身寒微,不善交游。相传他构思十年,门庭、厕所都放着纸笔,偶得一句急忙录下来,写成《三都赋》,豪贵之家竟相传写,一时洛阳纸贵。“清芬”,比喻高洁的德行。
铁铸肺肝忠贯日;
赋齐衡固字如珠。
——佚名撰左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明代御史左光斗,字遗直,号浮丘,桐城人,万历年间与杨涟同举进士。任御史时办理屯田,在北方兴修水利,提倡钟稻。天启年间任左佥都御史,杨涟弹劾魏忠贤,他参与其事,又亲劾魏忠贤三十二斩罪,后与杨涟同被诬陷,死于狱中。下联典指西晋文学家左思。“衡”,指东汉科学家、文学家张衡,著有《二京赋》、《归田赋》;“固”,指东汉史学家、文学家班固,著有《两都赋》。
霁月光风在怀袖;
白云苍雪共襟期。
——明·左光斗撰左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明代御史左光斗自题联。
季高戌边名中外;
丘明作传耀古今。
——佚名撰左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清代大臣民左宗棠。下联典指春秋时鲁国太史左丘明,好恶同于圣人孔子,故孔子作《春秋》为素王,他述孔子之志而作传,即《左氏春秋》,称为“素臣”。又作《国语》。后人因其失明,称为盲左。
涧道余寒历冰雪;
洞口经春长薜萝。
——清·左宗棠撰左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清代大臣左宗棠自题联。
大节忠贞彪史册;
正气磅礴壮山河。
——佚名撰左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左权将军墓联。墓在河北邯郸。左权(1906-1942),湖南醴陵人。黄浦军官学校毕业后,去苏联陆军大学学习。1930年回国,历任八路烟副参谋长等职。1942年6月2日,在山西辽县今左权县)麻田指挥部队与日本侵略军作战中牺牲。
〖左姓宗祠七言以上通用联〗
庆延登科,妻辞不偶;
太冲作赋,妹亦能文。
——佚名撰左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南宋永新人左庆延,十七岁登第,秦桧想把女儿嫁给他,他不同意而辞去,因此十年不得升迁,最终官至太学博士。下联典指左思及其妹左芬。左芬少年好学,工于文词,以才德闻名于时。
年少登科,澹奄集传后世;
才高作赋,洛阳纸贵当时。
——佚名撰左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宋代进士左庆延的事典。下联典指西晋文学家左思,字太冲,齐国临淄人。构思十年,写《三都赋》,“豪贵之家,竟相传写,洛阳为之纸贵。”
■左姓典故、趣事
〖洛阳纸贵〗
“洛阳纸贵”源于《晋书·左思传》。
晋代的大文学家左思,少年时学习并不认真,他的父亲左雍对此非常不满。有一次,他的父亲对朋友说:“小儿左思不思进取,学习还不如我少年时用功。”左思听到这句话后非常难过,于是下定决心,刻苦读书,最终成为一名大文学家。后来,他写《三都赋》时,为了在内容、结构和语言等方面都有所创新,以便达到完美无缺的地步,前后用了十年多的工夫。在构思过程中,他在室内、门前、墙壁,以及厕所等处都挂上纸笔。不论他走到哪里,一想起一个好句子,就马上记下来。由于左思下的功夫非常大,《三都赋》写成之后,深得当时文人的一致好评,人们争先恐后地抄阅。由于抄写的人过多,以致于洛阳的纸张因供不应求而大涨其价。
后来,人们用“洛阳纸贵”来形容著作好,销售快,风行一时。
一、姓氏源流
虞(Yú)姓源出有二:
1、出自妫姓,以国名为氏,来自舜帝。远古舜帝有一个称号叫有虞氏,所以舜帝又被称为虞舜。虞舜就是虞氏的始祖。大禹治水有功,于是舜帝将帝位禅让给大禹,大禹于是就把舜帝的儿子封在虞这个地方,并且建立了虞国,他的子孙于是就将虞作为自己的姓,称为虞姓。
2、出自姬姓,以国名为氏。西周初,武王执政以后封仲雍的庶孙于虞,建立了虞国。春秋时期被晋国消灭,虞国的人民于是以国为姓,是为虞姓。
得姓始祖:虞舜。姓姚,名重华,约生卒于原始社会末期。据《史记》记载,尧让位于舜,践帝位39年。舜,相传为中国历史上的先贤,是尧之后古帝王,古帝王部落联盟首领,是禅让制的代表,以受尧的“禅让”而称王于天下,当时,国号为“虞”,故称“虞舜”。虞舜待继母以孝,待弟以仁,儒家视为理想人物,是仁孝的典范,故虞舜就是虞氏的得姓始祖。
二、迁徙分布
(缺)虞姓在大陆和台湾都没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虞姓出自姚姓。远古氏族部落的时候,尧将部落首领的地位禅让给舜。舜有一个称号叫作虞,所以直到今天还被成为虞舜,这也是虞姓的最早起源。后来大禹治水有功,舜又将天下禅让给大禹,称夏禹。为了纪念虞舜,大禹封舜的儿子商均于虞国(今山西省永济县蒲州镇,一说现今河南省东部),商均的后代就称为虞氏。舜是东夷人,号有虞氏,是东夷少昊白虎部水伯天吴裔族邹虞氏之子。邹虞是邹屠与天吴氏族的联姻族,陶唐尧侯与后羿击杀朝阳天虞与东平台前村邹屠氏之后,邹虞联盟解体,邹氏南迁,虞氏留居豫东商丘的虞城。舜出生于此,及长迁菏泽,制陶为业。后来到了西周的时候,虞仲的后代在周文王的时候建立虞国,春秋时候为晋国所灭,但后代以虞为姓,保留至今。在古代,虞姓的望族大多聚居在会稽(略)。
三、历史名人
虞 经:东汉史官,武平人。为郡县吏。曾经说:“我的子孙为什么不做九卿呢?”于是他给他的孙子取字为“升卿”。
虞 翻:三国时候吴国的学士,从小爱读书有才气,但多次被请去做官都拒绝。又爱直言议论政事,因此还坐过牢。年老时讲学,听讲的人数以百计。
虞 集:元代学者,崇仁人,仁宗时期为集贤修撰。著有《经世大典》、《通元学古录》等。
虞 朗:清代女画家,金坛人。自号冰壶女史。喜欢画墨兰,著作有《桃源春泛图小影》。
虞 卿:战国时赵国上卿,游说赵孝成王,第一次见赵王时赵王赐给他一些黄金和一双白璧,第二次见的时候赵王就拜他为赵国上卿了,于是他号虞卿。因为评论国家的得失,积累了八篇文章,合起来称为《虞氏春秋》。
虞世南:字伯施。唐朝时期余姚人,隋朝时期为秘书郎,唐朝时期为秘书监。年少的时候与兄长世基一起跟从顾野王学习。唐太宋曾经夸赞他:“德行绝好,忠直绝好,博学绝好,文词绝好,书翰绝好。”擅长于书法,师承沙门智永。偏重于行草,晚年专攻正楷,与欧阳询齐名。一起被称为“欧虞”。贞观十二年逝世,终年80岁。编撰《北堂诗抄》173卷。
虞允文:字彬甫,南宋人。绍兴二十二年进士,文武双全,为国立有大功。历任中书舍人、直学士院、丞相等职。关心朝廷大事,经常提出有用的建议,终年64岁。
虞仲文:金代宰相。字质夫,宁远人,进士。擅长绘画,为官清廉。
虞黄昊:清代诗人。字景明,钱塘人。康熙举人。自幼聪明,十岁的时候就能做诗,后来一直因为诗而有名。是“西泠十子”之一。
四、郡望堂号
1、郡望
济阳郡:晋惠帝的时候将陈留郡的一部分划出来,设置了济阳郡。在今天的河南省兰考县一带。
会稽郡:秦朝的时候设置。在今天的江苏省东南部以及浙江省活上西部一带。治所在吴县,也就是今天的江苏省苏州市。
陈留郡:秦代设置陈留县,汉代改设陈留郡。在今天的河南省开封地区。
2、堂号
五绝堂:源自唐太宗曾经夸赞虞世南:“德行绝好,忠直绝好,博学绝好,文词绝好,书翰绝好。”一时传为美谈。
============================================================
虞姓宗祠通用对联
〖虞姓宗祠四言通用联〗
破金捷报;
增灶智谋。
——佚名撰虞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南宋大臣虞允文,字彬甫,隆州仁寿人,绍兴年间进士。曾奉命出使金国,见金人正在大量造船、运粮,回宋后就请求朝中加强防御。很快,金主完颜亮亲自率军南下,他以中书舍人参谋牢事,到采石犒师,当时主将王权被免官,三年没有将领,他便毅然督战,大破金军。后任川陕宣谕使,与大将吴磷共同谋划进兵,收复陕西几处州郡。不久,宋金议和,他极力反对,但未被采纳。孝宗乾道初年,任参知政事兼知枢密院事(宰相),后历任四川宣抚使、右相、左相等,封雍国公。他能注意发现人才,袖中经常带一册子,叫“材馆录”,随时记下可用的贤才,他所推荐的胡铨、王十朋等人,都成了南宋名臣。下联典指东汉陈国武平人虞诩,字升卿,安帝时为朝歌长,后任武都太守,以增灶智谋进兵,破羌人起义。顺帝时,官司隶校尉,曾弹劾罢免了中常寺张防,因触犯权贵,先后九次受谴责、三次遭刑罚。后官至尚书令(丞相)。
御赞五绝;
官升九卿。
——佚名撰虞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唐初大臣虞世南(558-638),字伯施,越州余姚(今浙江省余姚)人。隋炀帝时,官起居舍人。人都兵变,炀帝被杀,他被宇文化及裹胁北上,陷于窦建德。建德败,他归唐。历任秘书监,弘文馆学士。每与天文宗商榷古今政体,借以规谏,甚为太宗崇敬。尝称他有“五绝”,即德行,忠直、博学、词藻、书翰。其中书翰一项,尤为唐初名家,为唐初四大书家之一。下联典指东汉官吏虞经,武平人。为郡县吏,案法平元。尝曰:“吾子孙何必不为九卿?”故字其孙诩曰“升卿”。
周为陶正;
赵列上卿。
——佚名撰虞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周·虞阙父,武王时为陶正。下联典指战国·虞卿,游说于赵,推为上卿。
重华肇庆;
阙父开基。
——佚名撰虞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虞姓始祖虞舜,名重华,封于荩怨稀O铝渲钢堋び葶诟福菟粗蟆
深渡南泸;
长驱西蜀。
——元·虞集撰虞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元代学者虞集《折桂令》词句联。
-----------------------------------------------------------------
〖虞姓宗祠五言通用联〗
三绝扬四海;
十子占一人。
——佚名撰虞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清代诗书画家虞景星,字东皋,金坛人。康熙进士,官吴县教谕,工诗,精书画,有“三绝”之誉。下联典指清代诗人虞黄昊,字景明,钱塘人。康熙举人。官教谕。十岁即善属文,后以诗名。与丁澎等称“西泠十子”。
-----------------------------------------------------------------
〖虞姓宗祠七言通用联〗
虞氏春秋传万代;
质夫文辞第一名。
——佚名撰虞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战国时赵国上卿虞卿,游说赵孝成一,一见赐黄金百镒,白璧一双,再见为赵国上卿,故号虞卿。因评论国家得失著有八篇文章,世称《虞氏春秋》。下联典指金代宰相虞仲文,字质夫,宁远人。进士,工画,累仕州县,以廉能称。举贤良方正,对策优等,擢起居郎,史馆修撰,三迁至太常少卿,宰相荐文行第一,天会间累官至翰林侍讲学士。
桃源春泛深闺秀;
伯施文章翰墨香。
——佚名撰虞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清代子画家虞朗,金坛人。自号冰壶女史。好写墨兰,有《桃源春泛图小影》,一时闺秀题者甚多。下联典指唐初大臣虞世南事典。
弄珠月冷识游女;
沉剑潭深知卧龙。
——元·虞集撰虞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元代学者虞集(1272-1348),《张令鹿门图》诗句联。虞集,字伯生,崇仁(今江西省崇仁)人。仁宗时为集贤修撰。有《经世大典》、《通园学古录》等。
山连阁道晨留辇;
野散周庐夜属橐。
——元·虞集撰虞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元代学者虞集诗句联。
井上吟泣明贞妇;
垓下歌怅断美人。
——佚名撰虞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清·董湄妻虞氏,夫殁,父母劝其改嫁,虞作《井上吟》以明其志。下联典指西楚·项羽垓下诀别,歌曰:“虞兮虞兮奈若何。”美人虞姬和以诗,自刎而死。
-----------------------------------------------------------------
〖虞姓宗祠七言以上通用联〗
烟阁丹青,胸罗今古;
会稽竹箭,品重东南。
——佚名撰虞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安徽省宿松县县城虞氏宗祠联。
错节盘根,别朝歌利器;
出将入相,建采石宏勋。
——佚名撰虞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东汉尚书令虞诩的事典。朝歌长吏被杀,诩为朝歌长,及到官,募求壮士,杀贼数百人,大有治声。永和初以尚书令去官卒。下联典指宋代左丞相虞允文的事典。虞允文,字彬甫,金人入寇采石,允文督战,敌大败。他出入将相垂三十年,孜孜忠勤。有奏议诗文等集。
--------------------------------------------------------------------------------
近代民主革命虞姓高级将领(***)、革命烈士生平简介
虞键烈士
虞键(1920-1949),浙江省诸暨人。早年曾参加中国 ,中国民主革命烈士。
抗日战争时期,任新四军金肖支队诸北办事处副主任和浙东根据地时事简讯社社长兼主编,1934年任诸暨县漓渚区区长。
解放战争时期,抗战胜利后因病辗转上海,与 党组织失去联系。后参加中国农工民主党,任农工民主党华东局委员兼组织委员、上海市党部主任委员等职。1949年5月因策反 军队事泄被捕。1949年5月21日被 杀害于上海北郊宋公园(今闸北公园),时年29岁。
新中国成立后,上海市人民 追认虞键为革命烈士。
一 姓氏源流 经姓的来源有三: 1 来自春秋时的魏国。据有关史料记载,春秋魏国的时候有侯叫经的。后来的经氏就是他的后代。 2 出自东汉。是光武帝刘氏的族父,他的字为经孙,他的后人于是便以经孙作为他们的复姓,后来随着历史的演变简化为经姓。 3 出自京姓,春秋时期郑武公的小儿子共段叔被封于京,简称京叔段,他的后裔便以被封的邑名作为自己的姓氏,于是有了京氏。到了汉代的时候,有一个音乐家叫做京房,元帝的时候被捉,投入监狱,后在监狱中死去。他的后代为了避免仇杀,于是将京姓改为经姓。 二 迁徙分布 经姓望族居住在荥阳(即今天的河南省荥阳县)、平阳(今天的山西省临汾县西南)。 三 郡望堂号郡望 1 荥阳郡:三国时期魏国将当时的河南郡的一部分划出来设置了荥阳郡,相当于今天的河南省郑州地区。 2 平阳郡:三国时期魏国将当时的河东郡的一部分设置成平阳郡,相当于今天的山西省临汾一带。堂号 1 赐宴堂:明朝的时候,有一个叫经济的人是乡中有道德有学问的人,而且是乡中年纪最大的人。明太祖因为这个专门请他吃饭,并且勉励他:“教训子孙孝敬父亲。尊敬长上,友爱兄弟,勤于生产,节约开支。” 四 历史名人 1 经承辅:子兰谷,明朝江都人。品格高尚,孝行很好,他在小的时候父亲死了,他于是在家中孝顺母亲,抚养弟弟长大成人。隐居于山中,栽梅花、种竹子,成天在田中耕作,除了耕田外就是教育孩子。与世隔绝。年纪达到七十七岁的时候因年高而逝世。 2 经元善:号莲珊。清朝时期人。家中很富裕,性情善良,喜欢施舍别人。光绪八、九年的时候,直隶发生水灾。他从上海来到天津从事救济活动,募款达几百万。先后获得清朝奖励十几次。胜宣怀督班电报的时候,他加入30万两股。不久就被任命为上海电报局总办。中日甲午战争以后在上海首先创办了女学堂。光绪二十六年1月,慈禧太后想废黜光绪帝,遭到各地地方巡抚的反对。经元善以侯选知府的身份联合维新人士蔡元培、黄炎培等人,一共1231人签名上书总理衙门,要求清朝放弃这种打算。清朝廷于是按以“叛逆”的罪名,下令将其逮捕。他逃亡澳门,请政府于是向澳门总督交涉,要求引渡。葡萄牙总督于是将他软禁于澳门大炮台。因为各方的反对而罢休。义和团失败后,他返回上海,存世的著作有《居易初集》。 3 经亨颐(1877-1938): 浙江上虞人,经元善之侄,教育家、社会活动家和金石家。创办春晖中学并长期从事教育事业,参加国民革命,为国民党左派元老,著有《经颐渊金石诗书画合集》。
江苏江都市麾村镇苏庄村,该村现聚居的经姓人很多,排辈为:长、文、春、志、秀、凤,现在该村最长的为春字辈
三段文言文
本文2023-11-11 11:05:36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4573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