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王的彭姓藩王

栏目:资讯发布:2023-11-11浏览:1收藏

彭王的彭姓藩王,第1张

历史名词,一指彭姓藩王。历史上较为著名且为正史所记载的彭姓藩王有:西汉的梁王彭越、东汉的燕王彭宠、北齐的陈留王彭乐。此外根据地方文献记载,后唐有安定郡王彭玕、南宋有追封的武悼大王彭畲。 彭越(—前196年),汉族,昌邑人(今山东巨野县),字仲,曾在钜野湖泽中打鱼,伙同一帮人做强盗,楚汉战争时汉军著名将领,西汉开国功臣,封梁王,后被吕雉撺掇刘邦以莫须有的罪名杀害。

彭越是世界战争史上第一个正规使用游击战战术的军事家,可是说是游击战的始祖。论军事谋略与指挥才能,他不如韩信,但论功绩,他确有过之而无不及。在楚汉战争中,正是由于他率部在楚军的后方开展游击战,打击楚国的补给,用敌进我退,敌退我追的战术,使项羽两面作战疲于应付,使楚军的粮食装备得不到补给,也给了前线汉军不被项羽歼灭的机会,楚汉战争正是在刘邦的正面防御,韩信的千里包抄,和彭越后方游击战的基础上,才在最后的垓下之战中有机会歼灭项羽麾下疲惫的部队,并取得了最终的胜利。 彭宠——刘秀部将,原为渔阳太守,东汉建武三年(27),自称燕王,后为近侍所杀,国灭。

公元26年,时任渔阳太守的彭宠率20万大军,进攻幽州牧朱浮,并分兵攻打广阳、上谷、右北平。刘秀派朱浮讨彭宠,不敌而败。建武三年,涿郡张丰与彭宠联合攻克蓟城,彭宠自称燕王。建武四年,刘秀派将军刘喜等人攻克涿州等地。匈奴派兵增援彭宠,被上谷太守击退,彭宠退出蓟城,据守渔阳。次年,彭被仆人子密杀死,子密降刘秀,渔阳平。

后汉书彭宠传

彭宠字伯通,南阳宛人也。父宏,哀帝时为渔阳太守,伟容貌,能饮饭,有威于边。王莽居摄,诛不附己者,宏与何武、鲍宣并遇害。

宠少为郡吏,地皇中,为大司空士,从王邑东拒汉军。到洛阳,闻同产弟在汉兵中,惧诛,即与乡人吴汉亡至渔阳,抵父时吏。更始立,使谒者韩鸿持节徇北州,承制得专拜二千石已下。鸿至蓟,以宠、汉并乡闾故人,相见欢甚,即拜宠偏将军,行渔阳太守事,汉安乐令。

及光武镇慰河北,至蓟,以书招宠。宠具牛、酒,将上谒。会王郎诈立,传檄燕、赵,遣将徇渔阳、上谷,急发其兵,北州众多疑惑,欲从之。吴汉说宠从光武,语在《汉传》。会上谷太守耿况亦使功曹寇恂诣宠,结谋共归光武。宠乃发步骑三千人,以吴汉行长史,及都尉严宣、护军盖延、狐奴令王梁,与上谷军合而南,及光武于广阿。光武承制封宠建忠侯,赐号大将军。遂围邯郸,宠转粮食,前后不绝。

及王郎死,光武追铜马,北至蓟。宠上谒,自负其功,意望甚高,光武接之不能满,以此怀不平。光武知之,以问幽州牧朱浮。浮对曰:「前吴汉北发兵时,大王遗宠以所服剑,又倚以为北道主人。宠谓至当迎B22B握手,交欢并坐。今既不然,所以失望。」浮因曰:「王莽为宰衡时,甄丰旦夕入谋议,时人语曰:'夜半客,甄长伯。'及莽篡位后,丰意不平,卒以诛死。」光武大笑,以为不至于此。及即位,吴汉、王梁,宠之所遣,并为三公,而宠独无所加,愈怏怏不得志。叹曰:「我功当为王;但尔者,陛下忘我邪?」

是时,北州破散,而渔阳差完,有旧盐铁官,宠转以贸谷,积珍宝,益富强,朱浮与宠不相能,浮数谮构之。建武二年春,诏征宠,宠意浮卖己,上疏愿与浮俱征。又与吴汉、盖延等书,盛言浮枉状,固求同征。帝不许,益以自疑。而其妻素刚,不堪抑屈,固劝无受召。宠又与常所亲信吏计议,皆怀怨于浮,莫有劝行者。帝遣宠从弟子后兰卿喻之,宠因留子后兰卿,遂发兵反,拜署将帅,自将二万余人攻朱浮于蓟,分兵徇广阳、上谷、右北平。又自与耿况俱有重功,而恩赏并薄,数遣使要诱况。况不受,辄斩其使。

秋,帝使游击将军邓隆救蓟。隆军潞南,浮军雍奴,遣吏奏状。帝读檄,怒谓使吏曰:「营相去百里,其势岂可得相及?比若还,北军必败矣。」宠果盛兵临河以拒隆,又别发轻骑三千袭其后,大破隆军。浮远,遂不能救,引而去。春,宠遂拔右北平、上谷数县。遣使以美女缯彩赂遗匈奴,要结和亲。单于使左南将军七八千骑,往来为游兵以助宠。又南结张步及富平获索诸豪杰,皆与交质连衡。遂攻拔蓟城,自立为燕王。

其妻数恶梦,又多见怪变,卜筮及望气者皆言兵当从中起。宠疑子后兰卿质汉归,故不信之,使将兵居外,无亲于中。五年春,宠斋,独在便室。苍头子密等三人因宠卧寐,共缚着床,告外吏云:「大王斋禁,皆使吏休。」伪称宠命教,收缚奴婢,各置一处。又以宠命呼其妻。妻入,大惊。宠急呼曰:「趣为诸将军办装。」于是两奴将妻入取宝物,留一奴守宠。宠谓守奴曰:「若小儿,我素爱也,今为子密所迫劫耳。解我缚,当以女珠妻汝,家中财物皆与若。」小奴意欲解之,视户外,见子密听其语,遂不敢解。于是收金玉衣物,至宠所装之,被马六匹,使妻缝两缣囊。昏夜后,解宠手,令作记告城门将军云:「今遣子密等至子后兰卿所,速开门出,勿稽留之。」书成,即斩宠及妻头,置囊中,便持记驰出城,因以诣阙。封为不义侯。明旦,B22B门不开,官属逾墙而入,见宠尸,惊怖。其尚书韩立等共立宠子午为王,以子后兰卿为将军。国师韩利斩午首,诣征虏将军祭遵降。夷其宗族。 彭乐,北魏安定人,卢水胡。孝昌元年(525),随柔玄镇人杜洛周起兵造反,不久离杜投奔北魏博陵郡公尔朱荣。3年后,随尔朱荣打败另一个起义者葛荣,又随齐王高欢打败反叛太守羊侃。嗣后,彭乐突然跑到正率军反抗朝廷的原葛荣部将韩楼那里,被封为北平王。在尔朱荣派大都督侯深讨韩时,彭乐归顺侯深。在高欢出兵进攻西魏时,他又投效高欢,随军西征。在韩陵战役中,彭乐身先士卒,大败敌军,封为乐城县公,后又晋升为汨阳郡公,任肆州刺史。

东魏天平四年(537),彭乐随高欢进攻西魏。高欢想打持久战,彭乐主张速决战。高欢听了他的话,很快发起总攻。彭乐乘酒兴攻入敌阵,腹部被刺伤,继续战斗。武定元年(543),北豫州刺史高慎叛变,西魏宇文泰派兵支援,高欢迎战于芒山(今洛阳西北)。当宇文泰军逼近东魏军时,彭乐率几千骑兵从右翼冲出,所到之处,敌兵连连退避,于是东魏军乘势攻入敌营。有人看到这个情况,报告高欢说:“彭乐又反水了”。高欢叹道:“彭乐背弃韩楼投奔尔朱荣,背叛尔朱荣投奔我,今又叛逃西魏。这小子太反复无常。”过了一会,彭乐派人前来报捷,已俘虏西魏临洮王东、蜀郡王荣宗、江夏王升、谯郡王亮、詹事赵善等以下军官48人。东魏其他各军也乘胜追击。共杀死敌兵3万余人。

西魏全面后撤时,高欢令彭乐追击。宇文泰狼狈而逃,在马上对彭乐说:“傻小子,今天没有了我,明天还能有你吗?为啥不回我营中拣金银财宝去!”彭乐照宇文泰的话做了,果然拾得一捆金带。回到自己营里后,彭乐扬言宇文泰的刀口缺了,胆也吓破了。高欢问他为啥没追杀宇文泰,彭乐报告了实情,还说:“我并不是听了宇文泰的话放走他的。”当时,高欢虽然感到胜利的喜悦,但对彭乐放走宇文泰十分震怒,当场就令彭乐跪在跟前,用手按他的头往地上碰。同时,又几次举刀,想往下砍,终于没砍下去。彭乐于是请求给他5000人马,再去追捕宇文泰。高欢却说:“你把人已放走了,为啥现在又说要追呢?”随后叫人拿3000匹绢,送给彭乐。

武定七年(549),彭乐从并州刺史升任司徒。高洋即位后,改任太尉,封陈留王。北齐天保二年(551)因被人诬告谋反而被处死。 彭玕(836-933),字叔宝,唐末五代时人,籍贯江西吉水,与钟传、危全讽、卢光稠、谭全播等人并称江右豪杰。他于唐末黄巢起义时以自卫乡党为名起兵,逐步据有吉州全境,被唐朝任命为吉州刺史,治理吉州近三十年。后因南吴势力进入江西,被迫向西投奔楚王马殷。马殷对他十分器重,任命其为郴州刺史,并为子马希范娶彭玕之女为妻。长兴三年(932),其婿马希范承袭兄长马希声之位,后唐朝廷遂封彭玕为安定郡王,其女即马希范之妻为秦国夫人,次年卒。

郡王是中国古代爵位名,始见于魏晋时期。唐代,皇太子之子封郡王,大臣、节度使亦得封郡王(如参预唐中宗复辟的敬晖等五人、唐代宗时大将郭子仪等),郡王与国公并为从一品。晚唐、五代,异姓封郡王者甚多。因此彭玕以南楚外戚的身份得封郡王之位也是很容易理解的,至于封号“安定”则是因为郡王之爵名前常冠之以受封者的祖籍,郭子仪就因祖籍汾阳而得封汾阳郡王,彭玕自称为北齐陈留王彭乐之后,而彭乐为安定郡人,故名。

彭玕作为吉州土著任吉州剌史近三十年,他礼贤下士,崇文重教的作风为南唐以至宋代吉州(今江西吉安)地区的经济和社会文化的繁荣发展起到了一定作用(欧阳修、杨万里、文天祥等都是宋代的吉州籍大臣)。

彭玕有一弟彭瑊随其由赣入湘,并于后梁开平四年(910年)出任溪州(湖南吉首一带)刺史。湘西土司制度从彭瑊入主溪州起,到清雍正年间永顺土司彭景燧“改土归流”止,子孙相传28代,历时818年,彭瑊后裔完全融于土家族中,彭氏也成为土家族大姓之一。由此可见彭玕、彭瑊兄弟入湘对湖南造成了深远的影响,而他们引领江西移民进入湖南也成为日后“江西填湖广”的先声。

中国民间于北宋时兴起了私修族谱之风,由于彭玕在五代十国的影响力,原吉州地区的彭姓有不少自认为他的后裔,以至近代彭姓家谱多有奉他为祖的。 彭畲,唐末地方自卫军首领,生卒年不详,婺源霍口人(今属赋春镇)。唐末黄巢起义,彭畲率兄弟族人为保境安民战死,宋理宗开庆己未(1259),合州钓鱼城(今属重庆)受围,宋元交锋时忽空中现大旗曰“婺源彭王畲”,合州之围遂解,主帅李遇龙上其功于朝,加封为“武悼大王”,建有“彭王畲庙”,在桂岩,思溪,高沙诸处立庙,乡人凡祷水旱疫疾均验。胡炳文撰《彭王畲庙碑》称其:“生为邑人排贼寇,死而为国靖兵凶,且江至蜀几万里,光灵远扬,惠爱旁孚,其勋德固宜兴祀”。以下源自《钦定四库全书·云峯集·卷五》:

彭王庙碑 (元)胡炳文 撰

婺源郡西七十里曰霍口,大溪自张公山来,旁一源自三灵山来,两溪合处一山雄耸,彭王庙在焉。王讳畲,霍口人,唐末黄巢乱,率兄弟扞蔽乡邑,死之。桂岩、思溪、髙砂诸处立庙,此其降神处也,凡祷水旱、疾疫,均验。乡民屡以非道者神,即祭之。宋开庆己未,重庆受围。兵交,空中见大旗曰“婺源彭王”,围遂解。帅李遇龙上其功于朝,加封王。

以王之英烈,生而为邑人排贼患,死而为国家靖兵凶。且自江至蜀凡万里,光灵远扬,惠爱旁孚,其勋德固宜与祀,典为无穷也。庙未有记,乡之父老陈惠、陈穰,砻石求予记其事,遂为作迎享送神诗,俾祀而歌之诗曰:

双溪合兮溶溶,庙孤峙兮东峯。水秀兮山雄据,异气兮神所钟。霍口微兮贼刃红,张义胆兮戕其躬。飞精英兮蚕丛, 搴大旗兮云中。月晕拆兮息群凶, 日光悬兮照孤忠。役潜蛟兮年无凶,驱厉鬼兮翺祥风。神之福兮龎以鸿,神之祀兮宜无穷。

泰定丙寅正月望郡人胡炳文记并书。

全国锦竹彭氏宗谱三卷,(民国)彭正官纂,民国二十七年(公元1938年)铅印本三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

江苏省

江苏丹阳云阳东门彭氏重修族谱四卷,(清)彭士琏等重修,清乾隆五十七年(公元1792年)木刻活字印本四册。现被收藏在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

江苏丹阳云阳东门基庄彭氏重修族谱六卷,(清)彭志质等重修,清道光二十九年(公元1849年)木刻活字印本六册。现被收藏在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

江苏丹阳云阳大泊彭氏重修族谱四卷,(清)彭道亭等重修,清咸丰四年(公元1854年)木刻活字印本四册。现被收藏在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

江苏溧阳南门彭氏宗谱十四卷,著者待考,清光绪二十二年(公元1894年)木刻活字印本四十四册。现被收藏在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

江苏溧阳南门彭氏宗谱四十六卷,(民国)彭启运等八修,民国十三年(公元1924年)思敬堂木刻活字印本四十六册。现被收藏在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

江苏吴县彭氏宗谱四卷,(清)彭慰高重修,清同治六年(公元1867年)衣言堂木刻活字印本两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南开大学图书馆、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

浙江省

浙江三门亭旁彭氏宗谱两卷,(民国)彭大巧、彭道芳等重修,民国三十四年(公元1945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浙江省三门县彭赖乡彭家村。

浙江云和彭氏宗谱,著者待考,民国三十年(公元1941年)木刻活字印本三册。现被收藏在浙江省云和县文管。

安徽彭氏宗谱二十五卷,首一卷、末一卷,(清)彭荣恩等纂,清同治六年(公元1867年)述信堂木活字印本二十八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

安徽省

安徽彭氏宗谱十一卷,著者待考,民国六年(公元1917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安徽省石台县贡溪榔塘湾村。

安徽桐城彭氏世谱四十二卷,末一卷,(清)彭元照重修,清同治五年(公元1866年)奎聚堂木刻活字印本六册。现被收藏在人民大学图书馆。

安徽潜山彭氏族谱二十卷,首一卷、末一卷,著者待考,民国十年(公元1921年)述信堂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安徽省安庆市图书馆。

江西省

江西南昌彭氏族谱十卷,首一卷,(民国)彭元端等六修,民国十三年(公元1924年)手写本五册。现被收藏在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

江西萍乡古学前彭氏续修族谱,(清)彭金钰等纂修,清咸丰三年(公元1853年)木刻活字印本三册。现被收藏在江西省图书馆。

江西萍乡古学前彭氏三修族谱,(清)彭启等纂修,清光绪二十四年(公元1898年)木刻活字印本两册。现被收藏在江西省图书馆。

江西萍乡竹溪彭氏四甲宗谱五卷,首一卷、末一卷,(民国)彭为宗等纂修,民国五年(公元1916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江西省图书馆(缺第一卷下册,另有一部仅存三卷)。

湖北省

湖北新洲彭氏宗谱三卷,(民国)彭仲甫、彭彩轩续修,民国三十五年(公元1946年)铅印本。现被收藏在湖北省新洲县和平乡富兴村。

湖北黄岗楚黄彭氏宗谱三十七卷,首七卷,(民国)彭清泉、彭扫鹿等纂,民国三十七年(公元1948年)述古堂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湖北省武汉市图书馆。

湖北江陵彭氏族谱四卷,首一卷,著者待考,民国七年(公元1918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湖北省江陵县档案馆。

湖南省

湖南长沙彭氏续谱五卷,(清)彭学懋纂序,清乾隆四年(公元1739年)木刻活字印刻本一册。现被收藏在湖南省图书馆。

湖南长沙彭氏六修族谱十一卷,首两卷,(清)彭第槐纂序,民国十九年(公元1930年)述古堂木刻活字印本三册。现被收藏在湖南省图书馆。

湖南浏阳浏南沙溪河口彭氏支谱,(清)彭文馨修,彭万成纂,清咸丰五年(公元1855年)三瑞堂木刻活字印本,今仅存第一卷。现被收藏在湖南省图书馆。

湖南宁乡宁邑彭氏族谱六卷,(清)彭显相纂序,清乾隆二十四年(公元1759年)木刻活字印刻本,今仅存第六卷。现被收藏在湖南省图书馆。

湖南江永彭氏家谱三卷,著者待考,清宣统三年(公元191l年)陇西堂石印本。现被收藏在湖南省江永县档案馆。

广东省

广东中山象角彭氏族谱十卷,(民国)彭炳佐等编纂,民国二十二年(公元1933年)铅印本十册。现被收藏在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

广东东莞县彭塘石背岭彭氏族谱,著者待考,民国元年(公元19l2年)手写本一册。现被收藏在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

广东陆丰彭氏族谱,(清)彭云际序,民国八年(公元1919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台湾。

广东陆丰彭氏族谱,(清)彭金秀抄,清光绪初年(公元1875年)木刻活字印本一册。现被收藏在台湾。

广西省

广西桂林彭氏四修宗谱,(清)彭递珪续修,清同治九年(公元1876年)敦伦堂木刻活字印本十册。现被收藏在吉林大学图书馆。

其它

上湘谷水彭氏续修族谱五十四卷,首两卷,(民国)彭依庸等修,民国十四年(公元1925年)敦本堂木刻活字印本五十六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中湘彭氏六修族谱十六卷,(民国)彭肇兴修,民国二十六年(公元1937年)光裕堂石印本十九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彭氏宗谱三卷,首一卷,(清)彭钟模纂修,清宣统三年(公元1911年)木刻活字印本一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鹤庆彭氏宗谱,(清)彭坤纂修,清朝末期木刻活字印本一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问:

彭姓排辈献,庆,凡,祥后如何排?

答:

没见过彭姓排辈献,庆,凡,祥,所以不知道其后如何排。

“宗若端玉手元之水思希言公颜承宏闻贞尚衍,兴毓传继广,昭宪庆繁祥,令德维垂佑,钦绍念显扬”是孔(孟、颜、曾)姓字辈排序。

A——孔姓字辈排序

…………

元朝孔氏第五十四代衍圣公孔思晦始用辈字,并定第五十五代字辈为“克”,第四十六~八十五代字辈:“宗若端玉手元之水思希言公颜承宏闻贞尚衍兴毓传继广昭宪庆繁祥令德维垂佑钦绍念显扬”。

…………

B——彭姓字辈

湖北省

湖北彭场芦林湖述古堂彭氏字辈:“天长地久、文章华国,万代乾坤定、千秋事业兴,鸿图肇继起、俊烈昭前能,群才满玉堂、兰桂齐胜芳,明哲耀广宇、诗礼荣家邦”。 

…………

四川省

四川成都彭氏字辈:“仕文荣永茂时景兴国昌殷熙洪施德忠良振朝邦”。

…………

广东云浮鹏石彭氏字辈:“文士昌盛,世忠佐国,继祖应兆,永定元勋,启发广贤,振兴邦家,立志远大,光耀荣华”。

你那个地方的鼎城还是武陵的 补充: 湖南衡山彭姓保公房辈分字行:祖宗培植厚,兰树立庭芳,立德通经学,诗书绪以长。本房辈分字行:光承选缔泽,代有士名扬,忠孝维国政,相传继永昌。濠头房:智勇仁为达,福从大德生,前卿共自远,继善必其诚。贺家仲房:友子大曰鼓,芳应均思成,世启家庐远,名扬祖宗荣。湘潭中路铺房:友子大曰鼓,芸应均思成,世应家庐远,名扬祖宗荣。杨子坪房:江右贻谋远,秋堂继起兴,后来宜萃芳,各位振而升。林子冲房:盛世明良会,忠臣起若云,衡湘金玉秀,积庆肇元勋。湖南湘潭彭氏字辈:思祖惟文太,宗兴伍百年,念征有杰士,述信继商贤。续修辈分字行:安福源流远,中湘世泽绵,诗书昌令绪,孝友绍家传。湖南益阳彭氏派语:海岳风云会,中原气象雄,星罗如翼轸,才敏咏霓虹,宦籍同江右,声香荐阁东。钟灵观后进,黼黻赞前勋。一查就知道了,这个不是很全面 追问: 家谱?上次老头子,就是祖父,到临县编了一次,不全面啊。 回答: 石门沿市、桐子溪彭氏元末自江西庐陵迁安乡,后迁石门。石门南圻彭氏清康熙时自常德迁此。澧县彭氏始迁祖仁森公,江西吉安府吉水县折桂乡彭陈里人,明永乐2年(1404)始迁湖南澧州石门县雪峰岩下彭家垣。三派昂公,自彭家垣迁澧州西乡车桐口,生七子,衍为七房 补充: 其余的就不知道了可能是写谱时没找到确切的依据吧

基益始祖:彭显,字宣义,贡生,元至顺元年庚午正月十五卯时生卒失考,葬白鹿铺大路南岸壬山丙向祥茔图有碑。子二:楚玉;楚石。元配:朱氏,生卒失始祖PB200610/26.湖南益阳《益阳三吾彭氏七修》12卷首末,民国32年, 木活字本 14册(本网站可提供光盘或复印),葬樊家山下手子山午向详茔图有碑。

你应该先说清楚你家的祖籍地,以及你家对祖上有怎样的历史传说,这样才有线索帮你找。现在你什么都不说,就说姓彭,那真是很难说。因为满族取彭姓的也不在少数。只能碰运气瞎猜。

如果你家是辽宁葫芦岛围屏乡新立屯的满族彭姓,沈阳兴隆堡镇古车营的满族彭姓,辽阳灯塔柳河乡的满族彭姓,或者是北京怀柔汤河乡的满族彭姓,那么都是一家,老姓为董鄂氏。

董鄂氏祖籍长白山五道沟,明朝中期迁居于董鄂河,也就是今天辽宁省宽甸县以北,始祖名叫“克尔克启”,相传他与明末建州名酋王秃棠是族亲。克尔克启生一子名“额勒吉”曾是建州董鄂部部长。额勒吉生有五子,长子“图穆珠录”继任董鄂部长,四子就是后金名臣“何和礼”,图穆珠录死后何和礼继任部长。1588年董鄂部因马市不通而与明朝廷决裂,年仅27岁的何和礼率部投奔努尔哈赤。努尔哈赤封何和礼为一等昂邦章京,并招为额父将长女东果格格嫁给他,天聪年间被编入满洲镶黄旗。何和礼长子“赫索图”又娶了努尔哈赤之子代善的女儿,封三等助国公。赫索图生三子何尔本、哲尔本、苏布底均世袭一等伯。哲尔本生一子“古尔阁图”1650年被顺治帝封为三等助国公,古尔阁图有汉名即“彭春”,后来他因雅克萨之战立战功被康熙帝加封太子太保,出任蒙古正红旗副都统。

彭春病逝于康熙38年,即1699年,康熙帝特发唁函以示哀悼。董鄂家族的后人为纪念他而专门将彭字作为家族汉姓之一。

葫芦岛围屏乡新立屯一支是董鄂家族第8代,彭春的侄孙辈后人,隶属内务府满洲镶黄旗。乾隆12年被派往当地担任运务督办。后世有的姓董,有的姓彭。散居于围屏乡新立屯、大寨乡兴旺屯等地。

沈阳兴隆堡镇古车营一支与葫芦岛围屏乡相同,大约也是在乾隆年间分出去的,转任于盛京内务府的,也属镶黄旗。

辽阳灯塔柳河乡的彭姓后人是彭春的直系后裔,雍正6年奉命从北京调驻辽阳,属正红旗。后世子孙散居八家子、张台子、黑山屯等地。有的姓董,有的姓彭,有的姓许。

北京怀柔汤河乡一支是彭春之弟彭连的后裔,清康熙年间调任驻防的。

《满族董鄂彭氏家谱》现有两份,一份在北京怀柔汤河乡,另一份在辽阳灯塔柳河乡。副本北京怀柔汤河乡一份现存中央民族大学图书馆,辽阳灯塔柳河乡现存辽宁省历史档案馆。

家谱泛字:纪智维国盈、德正大光明、兴玉传世广

  林

  林姓始祖国神比干 忠臣出自殷商

  三千一百多年前殷商的暴君纣王,在其宠妃妲己的蛊惑之下,曾经把忠心耿耿,进谏三日不去的从父比干,加以惨不忍睹的剖心之刑,这一来,纣王不但失去了一位最忠诚的大臣,而且他杀死自己长辈的罔顾人伦暴行,引起天人共弃,终于加速了殷商的覆亡。根据后世学者的考证,这位被纣王剖心而死的千秋忠义之臣比干,正是后来千千万万林姓人的始祖。

  关于这段渊源,许多古籍上都有肯定而详尽的记载,譬如,《路史》上说:“殷比干子避难长林之山,因氏焉”;《姓纂》则指出:“殷太丁之后,王子比干之子,比干为纣所戮,其子坚逃难长林之山,遂姓林氏。鲁有林放,仲尼弟子。《左传》林雍、林不狃、林楚,代仕季氏,《左传》曰,林楚之先,皆季氏之良也”。

  另外一项《晋安世谱校正序》也指出:“林氏出自子姓,殷少师比干谏纣而死,其子坚逃于长林,周武王克商,赐姓林氏,食采博陵,散居于周、鲁、齐、卫。战国时,有相赵者,始居九门(今河北省)。秦并赵,徙齐郡、邹郡(均在今山东省),汉定三秦,分邹郡,置济南,遂为济南人;下邳(在今江苏省)林氏其后也。”

  综合以上的三项文献,关于林氏的来龙去脉就十分清楚了。他们是上古圣君商汤子姓后裔,其直系始祖为公元前1123年被纣王所杀的少师比干,比干是商帝太丁的儿子,与纣王之父太乙为兄弟,论起辈份应该是纣王的叔父。到了他因忠谏而被残杀,他的儿子就逃难到长林之山,不久以后周武王灭纣,封比干垄,垄为国神。赐他的后代姓林,并食采于博陵(今河北省安平县)。

  春秋战国时代,他们的子孙散居于北方的山东及河南各地,然后于秦始皇统一天下之后,逐渐在山东的济南一带聚居,汇为望族,并且渐渐向南繁衍,至晋室南渡之时,江南已经有了林姓的踪迹,到唐宋之际,族人就已经遍及福建各地。

  先泰时期,立功立言的林姓知名人物不绝于史书,譬如,至圣先师孔子周游列国时,曾在卫国碰到一位“行歌拾穗”的老人,并且在子贡的叩问之下,引出一番“死之与生一往一反,故死于今者安知不生于彼……又安知营营而求生非惑乎,又安知之吾今之死不愈昔生乎”的深邃人生大道理,而被孔夫子赞为:“吾知其可与言,果然。”这位平凡而透彻人生的睿智乡野老人,姓林名类,是早期的林姓杰出人士之一。

  到了清代,林则徐的事迹,大家更是十分熟悉,他的毅然销毁英商鸦片200余万斤,并且把广东防卫得固若金汤,使得英国军队空有坚甲利炮而不得越雷池一步;腐败的清廷在依鸦片战争条约割地赔款之后,又把他放逐到伊犁,他也在那里干得有声有色的故事,受到每一个人的衷心敬仰,这份敬意,并将千秋万世维持下去,与日月同光。

  “林”字的的本意为成片的树木,林姓的起源就与树林相关。林姓自子姓比干开基后,相继形成了西河、济南、下邳、晋安、南安等郡望;林姓名列当代大姓之第16位。其发祥地为今河南省卫辉市。

  河南省卫辉市地处中原(中州)腹地,汉高祖2年置县,亦称卫州城,先后为州治、路治、府治、道治。1948年汲县解放,设卫辉市。它横卧于太行山东麓,黄河北滨。自古卫州为豫北重镇,有“南通十省、北拱神州”之称。

  卫辉市乃殷商之牧野。“城外为廓,廓外为郊,郊外为牧,牧外为野。”卫辉距商纣都城朝歌(今河南省淇县)仅25公里。公元前1029年,殷商都城朝歌发生了一幕残杀忠谏之臣的悲剧,残暴的商纣王将其叔父比干挖心处死。谁也没有想到,中华民族的一大姓氏——林姓就在这一悲剧中诞生。

  比干死后,商纣并不罢休,还要将比干一家满门抄斩。比干夫人陈氏身怀六甲,星夜逃出朝歌,奔于牧野之长满树林的峡谷中,在山泉旁一石室内诞下一子,起名泉。不久,纣王追兵搜寻而至,问怀中之婴姓什么?陈氏看着遍野树林,便指林为姓,说:“姓林”。追兵方扬长而去。事后,陈氏让孩子名为林泉。

  之后不久,决定商王朝命运的牧野之战就在这里展开。商纣王的部队临阵倒戈,纣王登鹿台自焚,商朝灭亡。

  周武王灭商后,厚葬了比干,封赠比干遗孤林泉,并赐姓为林,赐名为坚。自此开始书写瓜瓞绵绵的林姓历史。

  我们寻访林姓发祥地来到卫辉市,纵然战争的铁蹄踏碎了昔日的禁苑,纵然黄河的风沙掩没了古老的城廓,牧野还是牧野。一脚踏上卫辉土地,我们的身心马上被浓浓的历史文化氛围所裹夹,关于比干的传说、地名、遗址更是满目盈耳。

  据卫辉市比干纪念会的林先生介绍,相传比干在朝歌被纣王挖心之后,面似土色,掩袍不语,单骑纵马,出朝歌南行,他知道至心地(今河南新乡)就会长出新的心来,不料行至牧野遇上妲己变成的老妇挡路叫卖无心菜,比干问:“菜没心能活,人没心如何”老妇答曰:“菜没心能活,人没心该死",比干听后口吐鲜血,坠马身亡。骤然间,天昏地暗,狂风大作,卷起飞沙走石,淹埋了比干尸体,形成墓冢,故称"天葬墓"。坟墓四周,没心菜圈圈环绕。墓周围的柏树,随着呜呜的悲鸣之声,弯了树干,断了树冠,有的还从树干的中心裂开,变成了“弯柏”、“平冠柏”和“开心柏”。

  传说,比干的马见不到主人,悲从中来,围着天葬墓不停地叫了三天三夜,嗓子都嘶哑了,仍然没有找到主人,便飞奔南行,直到将肠子跑断了才倒地身亡。村民们为这匹马封了墓,还特地修了一座马王庙以作纪念。

  传说纵然不足为据,但比干确葬于卫辉。我们顾不上留恋卫辉的美景,即北上拜谒比干庙。

  比干庙位于市东北7公里的顿坊店乡的比干庙村。北魏太和18年(公元494年)因墓立庙,占地达44000平方米。比干庙四周朱墙环围、古柏交柯、碑碣林立,是天下比干后裔林氏儿女祭谒之圣地。

  远远望去,丹心牌坊巍然耸立,上书:“赤胆忠心”。经牌坊式庙门,沿比干神道前行,只见庙内主体建筑鳞次栉比,比干正殿掩映在浓荫中,金碧辉煌,气度恢弘,两侧的配殿和厢房,皆硬山式建筑,各具特色。陵庙置放的狮子、朝天吼等石刻神兽,神态各异,或镇墓辟邪,或取意吉祥。位于庙院后端的比干墓冢,为公元前1028年周武王所封,占地20多亩,高约20米,冢上植翠柏数百株。它是中国有记载的第一个坟丘式墓葬,也是中国因墓建庙史中最古老的墓冢。

  比干墓左侧有绵延起伏的黄土岗,右侧远方是巍峨太行,因此比干庙被称为“二龙戏珠”之宝地。比干庙因墓而建,史志载:“魏孝文帝南行至此,因墓立庙”,其时在北魏太和18年(494年)。1500多年来,庙宇虽遭灾害和战火洗礼,数经修葺,屹立巍然。今存庙宇,为明代弘治七年(1494年)孝宗皇帝重建。

  庙内现存80余块碑碣充满了古文化色彩。这里经过历代帝王、名臣及文人骚客相继立碑纪念,已成了碑碣林立的文化宝库。穿行其间,令人发思古之幽情。据史料和林姓家谱所记,比干墓、庙受到历代帝王重视和保护,主要有武王封墓、魏孝文帝建庙、唐太宗下诏封谥、宋仁宗为《比干家谱》题诗、元仁宗为比干立碑塑像、清高宗祭文题诗、清宣宗修复比干庙正殿等等,他们把比干称为“三代孤忠”、“亘古忠臣”、“浩然正气忠良臣”,每当春秋两季,用“太牢”、“少牢”之礼祭祀,希望臣民像比干一样精忠报国。

  在比干庙正殿后面墓亭前的石坊上题有“孤忠心不死,故社柏犹存”十个大字,亭内竖立着一块墓碑,上面刻着“殷比干莫”四个字,落款为“至圣先师孔子书”。世传当年孔子亲率弟子临墓凭吊,挥剑刻字立石于墓前。据专家考证,这是目前国内唯一发现的孔子真迹。

  孔子把比干和微子、箕子并称为殷朝三位“仁人”。他说:“商纣王荒*无道,致使朝中人人自危。结果,微子逃走,箕子佯装疯癫,比干直谏而死。这三个人都是商末的仁人。”还谈到,“天子统治人民,应该广开言路,从谏如流。过去商汤、周武王都因善于听取臣下的意见而建立了本族王朝,夏桀、商纣王则因拒绝纳谏而国破家亡,这些都是历史留给我们的教训。”

  说起这个墓碑,还有一个传说。据说,孔子把“墓”写成“莫”,是借地为土的。后来有一个不学无术而好为人师的的县令看到这块墓碑,讥笑孔夫子写了错别字,就当着身边的随从们说,“今天我把这个字给改正一下,我就是孔圣人的一字师了”。县令把“莫”字下面添了一个土字。刚刚刻好,忽然乌云密布,雷声震天,只听“轰隆”一声,土字又被轰掉了。直至今日,这块石碑断裂的痕迹依稀可见,碑上的“莫”字仍然没有“土”。

  在比干庙内,悬有一林氏姓源碑,为明代嘉靖17年(1538年)河南卫辉府裴骞所撰,碑文近千字,清晰可辨,是国内仅有的一块追溯林姓源的石刻文物。裴骞为正德年间进士,官至山东副使,多学博才,著述甚多,著名的有《滁州集》、《蓟门集》等。

  碑文云:“自古拒谏之君,莫甚于纣。自古死忠之臣,莫惨于比干者也。夫比干以王子宗亲,少师重位,叹沉酗之乱法,伤市祚之伦表。是故不得不言,不当不死者也。……”碑文所述史料翔实,文笔生动,说理透彻,感人肺腑,确为传世之作。

  步出庙门,我们随意在村中走访。比干庙村东是军屯,南是十里铺,西是斜道村,北是后庄,京广铁路及107国道纵贯南北。看护比干庙多年的徐永志老人介绍说,村庄呈方型院落,现有人口180户,700余人。

  比干庙村因墓而建,因墓而名。周武王封墓,北魏孝文帝创建成庙宇,唐太宗于公元645年亲临比干墓举行了隆重的祭礼,并向全国的郡县颁发《赠殷太师比干诏》谥“忠烈公”,为比干加封了墓寝,修葺了祠庙,规定州县定制大礼祭祀,并给附近五户农民拨了地产,派他们守庙祭祀,从此一代代繁衍,形成村落。

  徐永志老人现年近六旬,7年前到比干庙文官处工作至今,家中子孙满堂,殷实幸福,我们邀请他照张全家福,老人欣然同意。

  徐永志老人还说,卫辉市西部太行山余脉的狮豹头乡龙卧村发现了“长林石室”的山洞。该洞位于龙臣卧村绝壁上,依方山,临沧溪,上有千尺鹫峰,深山峡谷中,是逶迤不息的沧水。洞深约3米,广约40平米。洞外苍郁的绿树簇拥,俯视左右,山岭环抱,长林莽莽,确有“龙卧”之灵气。

  据当地官员介绍,从1993年起,卫辉市连年举办“中国卫辉比干诞辰纪念庆典”,已接待来自泰国、新加坡、印尼、菲律宾、马来西亚、文莱、越南、日本、韩国、美国、加拿大和港澳台等15个国家和地区的38个林氏团体。国内外200多位***、著名人士挥笔祝贺,进一步促进了卫辉市对外开放,经济高速发展。

  卫辉文物古迹甚多,拜祭完比干庙,我们又参观了牧野大战古战场遗址、姜太公故里、姜太公祠庙。

  古卫州厚重的人文透着史诗般的豪气,那苍茫的遗迹、不屈的忠魂,让我们圆了一个探源梦。

  林姓渊源

  姓氏源流

  林姓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姓氏,出自黄帝高辛之后,相传由商朝末年的名臣比干而来。比干原是商朝王室成员,在商纣王时担任少师之职,以忠正敢言知名。纣王昏庸无道,他多次进言匡谏,后来因此获罪,被剖心而死。夫人陈氏为躲避官兵追杀,逃难于长林石室,在密林中生下一子,名坚,因生于林被周武王赐以林为姓,史称林坚,被林姓人尊为受姓始祖。比干为商末“三仁”之一,谱写了可歌可泣的历史篇章。当今,林姓宗谱与族谱中,绝大多数尊比干为林姓始祖。

  除上述一支外,林姓还有其他来源。相传东周时,周平王有庶子名开,字林。子孙以他的字为姓,姓林。后来,他又生子英,英生茂、庆等。因周平王建都洛阳,这支林姓也起源于今洛阳所在的南郡,谱书也因此称他们为河南林姓。另外,北魏时,鲜卑族中有丘林等姓,在孝文帝改姓运动中也改姓林,并注籍为河南洛阳人。以上三支林姓是当今林姓的主要血统所出。

  在今天的林姓人中,还有唐代福建建州一带姓林的少数民族后裔;有一些从复姓樊林改姓而来的人;有一些是由蓝姓改姓而来的;还有从刘九改姓而来的;有蒙古可汗库图克图汗的后裔;还有从朱姓改姓而来的。

  但古今大多数林姓族人,无不尊奉黄帝为远祖,而以比干、林坚作为受姓始祖。

  播迁及主要分布:莆田、西灌、济南、下邳 、晋安林氏五个发祥地

  林坚子孙在博陵一带发展繁衍。至林载时,子孙也在这一广大范围中生活,甚至迁徙、移居。西周末年,林苌、林材等人迁徙而来到东周国都。

  西汉初期,林皋的后裔林挚等迁居齐郡邹县,后因齐郡更名济南郡,林挚之子林纂遂为济南人,形成了对后业影响深远的济南林氏。

  林懋任下邳郡太守,迁居下邳郡。任满后,便在郡中的梓桐乡定居下来。后来,这支从"济南林"分衍而出的林姓人便被称为"徐州林"或"下邳林",而林颖或林懋就是开基祖。

  东汉中期以后,济南林开始有人南迁,尤其是汉末林农家族的大祸,成为济南林大批南迁的导火索,对后世有重大影响的下邳林、晋安林等,都有是由济南林的南迁而形成的。

  "晋安林"来源于"济南林",晋安林氏的开基者是林禄,他出任晋安郡太守,遂全家入闽定居晋安。林禄是林姓入闽第一人。他的后代除留居于晋安外,又有人迁居候官、福唐、长乐、连江、温陵、南安、清溪、德化、惠安、龙溪、漳浦、莆田等地,分别在这些地方开基。另外,"下邳林"传到林国敏时,成为台州和温州等地林姓人的开基祖。

  "晋安林"开创林姓在东南沿海一带发展的历史,由于历史发展中分支众多,特别是有些在后来还回迁于北方或台湾等海外各地,成为天下公认的林姓最大支派。在当今各地林姓人中,以福建林姓人数最众。今天中国林姓南多北少的格局,其根源便在于此。今福州惠安的晋安郡王墓,是海处许多林姓华侨归国后立脚点先拜谒的地方。

  林禄的后代、莆田人林士弘(父母为莆田人),在隋末称帝,是林姓发展史上惟一一位林姓皇帝。莆田林氏是晋升安林氏的最大支派,其后家族繁盛,从而使莆田成为继西灌、济南、下邳 、晋安之后林氏的第五个发祥地。

  九牧堂是唐代人林披开基,其后瓜瓞绵绵,迁衍广泛,名人辈出。

  原生活在北方的林姓人又在唐朝末年随王审知南迁,定居福建各地,以后发展成林姓较有影响的派系。成为"濂江"、"控鹤"、"陶江"、"福全后安"等支派的开基祖。

  生活在海外的林姓人,从根源上说,有些是从福建、广东等地迁去的。有些则由这些地方迁到台湾,然后再由台湾迁到别的地区或国家。

  郡望堂号

  郡望堂号是常用来放在姓氏前的称号,是表示姓氏来源或血统所出的专用术语。在林姓历史上,出现了很多郡望堂号,其中的"西河"、"济南"、"下邳"、"南安"、"晋安"、"九龙"、"十德"、"九牧"等都有较大影响。

  西河是林姓的第一郡望。西河林氏自周武王时期开基至战国末期,历经西周、春秋、战国三个朝代,共传40代,800余年。

  "九龙门"和"十德堂"的来源:比干的子孙林皋,在战国时任赵国宰相,权倾一时,德高望重。他有子9人,受家风影响,各有才能,被人称为"九龙",他们家族也被称为"九龙门"。加上林皋,父子10人同以德才见称,其家族也因此被称为"十德堂"。

  "忠孝堂"的来源:皇帝御赐的堂号,因这支林姓人的史祖林悦以忠孝见称而得名。

  "九牧堂"的来源:唐代时,闽林始祖林禄的孙子林披,被授太子詹一职。他先后娶三位妻子,三夫人后来生了九个儿子,9人后来都做了州刺史。由于州刺史又称州。兄弟九人合在一起,正好是"九牧"。

  家乘谱牒

  林姓由三年多年前的忠臣比干开基,在得姓伊始便使其姓族带上鲜明的忠臣之家或忠臣之后的特色。这一特色经林姓历代先贤的提倡和身体力行,得以长期保持和继承下来,并进一步发展为忠孝传家的传统家风。另外,林姓还重视家族教育、尊祖敬宗、敦亲睦族等美德。

  彭

  一:以国名为氏,据《元和姓纂》所载,大彭为商代的诸侯,大彭国在江苏徐州氏。其后有彭氏。一说大彭即为「彭祖」。

  二:为古代少数民族的姓氏。据《晋书》所载,安定胡水胡有彭氏。又据《姓氏考略》云;西羌,南蛮皆有彭氏。

  提起彭姓始祖,人们自然联想到寿高800的彭祖。几千年来,彭姓子孙都认为自己出自这位亘古以来独一无二的人瑞。据史料记载,彭祖姓钱名铿,是上古时期部落首领陆终氏的第三个儿子,擅长养生之术,尧帝时,因铿向尧进献长寿之羹,获得尧的赏识,被封为大彭,故称彭祖。从此以后,彭祖的子孙后代皆“以国为姓”,开始了彭姓。

  现在的徐州,历史上叫彭城。彭城是尧帝赐封的,赐封的是因为彭祖的贡献,所以封为彭城。

  根据崇安的史志,彭氏从中原迁入武夷山有文字的记载,始于唐代的彭迁。祖籍江苏镇江的彭迁是唐朝的开国功臣,青年时曾辅佐秦王李世民平定隋末之乱,建立了赫赫战功。彭迁年迈退休后,不图个人的安逸享受,来到武夷山的吴屯定居。彭迁为人豪爽,他把朝廷赏赐给他的钱财,金帛捐献出来,募集大批流民拓荒造田、引水灌溉,使得吴屯一带阡陌纵横,沃野连片。自彭迁定居吴屯之后,彭氏宗族繁衍,人才辈出。在1400年间,仅地方志记载的有功名者就达近百人。如北宋的特科状元彭路,南宋的诗词名家彭奕;清代杰出的外交官彭光誉等人。明末,武夷山的彭氏后裔开始迁居台湾和海外。目前彭姓在台湾属于第31大姓,其主要分布和居住在新竹和苗栗两县。

彭王的彭姓藩王

历史名词,一指彭姓藩王。历史上较为著名且为正史所记载的彭姓藩王有:西汉的梁王彭越、东汉的燕王彭宠、北齐的陈留王彭乐。此外根据地方文...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