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贬低元朝,我们的父母皆靠他生养”,朱元璋为何这么尊敬元朝呢?

栏目:资讯发布:2023-11-11浏览:3收藏

“不要贬低元朝,我们的父母皆靠他生养”,朱元璋为何这么尊敬元朝呢?,第1张

这话是明太祖明确说过的,《明太祖实录》确有记载,下文有摘录。朱元璋为什么会有如此言论呢?这就要从明朝的建立和明初的地缘政治格局说起。

明朝建立有赖于色目人军队

近年来网上有传言说明太祖本为色目人,此说自是荒谬。但朱元璋军中有大量的色目人,是有据可查的。红巾兴起之后的第一效应是“淮兵大乱”,这里的淮兵是泛指黄河以南的元朝驻军。朱元璋在实录里反复说起。真正给了元朝致命一击的并不是红巾,而是黄河以南的驻军反水。而这些军队有相当数量都是色目人,其中最著名的当数玉里伯牙吾氏,率整个元朝内河水师集体投降朱元璋。

他们何以会反水呢?这就与元朝后期的政局有关了。天历之变(两都之战)后,钦察人基本上掌控了朝局,其龙翊卫、钦察卫加起来大约有20万人。这批人本来是内蒙赤峰一带的伯牙吾台人,是一个非常古老的半游牧半农耕族群,西征时被派到钦察汗国,领有玉里伯里山一带草原。元朝后期,蒙古系宗室集团与色目系贵族集团斗争剧烈,色目系遂引入钦察人。这批人来到汗廷不久便掌握了局势,出了不花帖木尔、燕铁木儿、唐其势等权臣,直到元顺帝时期,蒙古系的伯颜才翻盘。随之而来的当然是对色目系的大清洗。

在此背景下,色目人大量投降中原军阀是很合理的事情。不花帖木尔的后代俞氏即为其中著名者(有家谱自述),后世都说他家父子三人所领的都是巢湖水贼,实际上应该是元朝的正规水师。元朝为了征伐日本和爪哇,曾在这一带建有海军基地。有了俞氏的海军,朱元璋才得以打败陈友谅。除了俞氏之外,元朝在黄河以南的驻军也有相当数量投靠了朱元璋集团。

在此背景下,朱元璋焉能听从李文忠等人的极端民族主义主张?如果不善待色目人,朱元璋集团是不可能夺得天下的。他比其他竞争者厉害,就在于他充分利用了元朝统治集团的内部矛盾。

明太祖实录·卷五十三○癸酉中书省以左副将军李文忠所奏捷音榜谕天下 上览之见其有侈大之词 深责宰相曰 卿等为宰相当法古昔致君于圣贤何乃习为小吏浮薄之言不知大体妄 加诋诮况元虽夷狄然君主中国且将百年朕与卿等父母皆赖其生餋元之兴亡自是气运于朕何预而以此张之四方有识之士口虽不言其心未必以为是也可即改之○左副将军李文忠遣人送所获故元诸孙买的里八剌等及其宝册至京师省臣杨 宪等请以买的里八剌献俘于庙宝册令百官具朝服进 上曰宝册贮之库不必进也 古者虽有献俘之礼武王代殷曾用之乎宪曰武王事殆不可知唐太宗尝行之矣 上 曰太宗是待王世充若遇隋之子孙恐不行此礼元虽夷狄入主中国百年之内生齿浩繁家给人足朕之祖父亦预享其太平虽古有献俘之礼不忍加之只令服本俗衣以朝 朝毕赐以中国衣冠就令谢复谓宪曰故国之妃朝于君者元有此礼不必效之亦令依 本俗服于中宫朝见见毕赐之中国服亦令就谢明初的地缘形势

明朝初年的明军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强大,洪武五年,明军出塞作战,甚至想要攻占和林,被王保保打得惨败。至此,明朝才意识到问题没有那么简单。

哈拉和林是大蒙古帝国的旧都,直到忽必烈崛起,才转移到中国幽州。在北京的蒙古汗廷被驱逐之后,北元继续回到当年的旧都。这个时候,西藏、云南、西域、东北、两蒙、朝鲜都是蒙古人的势力范围,实力仍然是强于明朝数倍的。当时四大汗国也都还存在,且已经全部伊斯兰化了,若非四大汗国历来不和,否则北元是存在很强烈的收复幽州的倾向的。

这个时候,明朝的色目人和蒙古人数量已经达到数百万,在此背景下,朱元璋怎么可能完全否定元朝?他必须打压朝廷上的极端民族主义,否则一旦引起色目人集团的恐惧猜疑,明朝就会出现分崩离析的危机。

4、倪瓒:初名倪珽,字泰宇,别字元镇,号云林子、荆蛮民、幻霞子,江苏无锡人。元末明初画家、诗人,与黄公望、王蒙、吴镇合称"元四家"。

早年画风清润,晚年变法,平淡天真。疏林坡岸,幽秀旷逸,笔简意远,惜墨如金。以侧锋干笔作皴,名为“折带皴”。墨竹偃仰有姿,寥寥数笔,逸气横生。书法从隶书入,有晋人风度,亦擅诗文

5、陈祖仁:字梦臣,祖籍章丘,移家禹城,元代著名政治家、史学家、文学家。他是元朝首届科举状元,仕宦40余年,他先后在地方和中央担任过许多重要职务,对元朝中期政治贡献很大,他的史学、文学造诣极高,善篆隶书,有多种著作传世。

-关汉卿

-赵孟頫

-马致远

-倪瓒

-张起岩

太子家:允文遵祖训,钦武大君胜,顺道宜逢吉,师良善用晟。

秦王家:尚志公诚秉,惟怀敬谊存,辅嗣资廉直,匡时永信惇。

晋王家:济美锺奇表,知新慎敏求,审心咸景慕,述学继前修。

燕王家:高瞻祁见祐,厚载翊常由,慈和怡伯仲,简靖迪先猷。

周王家:有子同安睦,勤朝在肃恭,绍伦敷惠润,昭格广登庸。

楚王家:孟季均荣显,英华蕴盛容,宏才升博衍,茂士立全功。

齐王家:贤能长可庆,睿智实堪宗,养性期渊雅,寅思复会通。

鲁王家:肇泰阳当健,观颐寿以弘,振举希兼达,康庄遇本宁。

蜀王家:悦友申宾让,承宣奉至平,懋进深滋益,端居务穆清。

湘王家:久镇开方岳,扬威谨礼仪,刚毅循超卓,权衡素自持。

代王家:逊仕成聪俊,充廷鼐鼎彝,传贻连秀郁,炳燿壮洪基。

肃王家:瞻禄贡真弼,缙绅识烈忠,曦晖跻当运,凯谏处恒隆。

辽王家:贵豪恩宠致,宪术俨尊儒,云仍祺保合,操翰丽龙舆。

庆王家:秩邃寘台鼒,倪伸帅倬奇,适完因巨衎,骘眷发需毗。

宁王家:磐奠觐宸拱,多谋统议中,总添支庶阔,作哲向亲衷。

岷王家:徽音膺彦誉,定干企禋雍,崇礼原谘访,宽镕喜贲从。

谷王家:赋质僖雄敞,丛兴阐福昌,笃谐恂怿豫,扩霁昱祯祥。

韩王家:冲范徵偕旭,融谟朗璟逵,亶韶愉灏慥,令绪价蕃维。

沈王家:佶幼诠勋胤,恬珵效回瑝,湜源諲晳暐,圭璧澈澄昂。

安王家:斐序斌廷赏,凝覃浚祉襄,恢严颛辑矩,缜密廓程纲。

唐王家:琼芝弥宇宙,硕器聿琳琚,启龄蒙颂体,嘉历协铭图。

郢王家:伟闻参望奭,箴诲洎皋夔,麒麟馀积兆,奎颖晔璇玑。

伊王家:颙勉諟訏典,褒珂采凤琛,应畴颁胄选,昆玉冠泉金。

靖江王家:赞佐相规约,经邦任履亨,若依纯一行,远得袭芳名。

先不说是否是成吉思汗的后代,铁姓中确是有一支来自蒙古人,因为蒙古人种很多叫铁木耳、帖木儿或类似音的名字,后来有一部分就简化姓铁了。所以对于帖主的问题可以给肯定的回答,很有可能的。

最后再说说成吉思汗后代的问题,根据欧洲科学家的计算,目前世界上完全继承了成吉思汗主要基因(专业词语称超级Y)的人就有1600W,如果有血缘就算上的话恐怕全世界近1/6的人有成吉思汗的血缘,所以第一个问题基本上没有回答的意义了。

1、阿合马 (?~1282年),费纳喀忒(今乌兹别克斯坦境内),回回族,元朝大臣,世祖忽必烈时期近臣之一。。

初为察必皇后之父按陈那颜的陪嫁奴隶。中统二年(1261年),出任上都同知。三年,领中书左右部,兼都转运使。至元元年(1264年),拜中书平章政事,主要掌理财政,推行清理户口、推行专卖制度、发行钞票(时称交钞)等方式,增加朝廷收入。

元朝灭亡南宋之后,继续在江南地区实行发钞和药材限制专卖政策,大大增加财政收入。激发大臣不满,导致武将王著联络僧人高和尚,趁世祖北往上都(今内蒙古境内)时,假传真金太子之命召唤并刺杀。

众大臣纷纷上书,力言阿合马不法事宜。元世祖忽必烈调查后,历数阿合马之罪,处以没收家产、肃清党羽、剖棺裂尸。

传统史家对阿合马之评价都相当负面,如《元史》就把阿合马收录于“奸臣传”里面,有“益肆贪横”、“内通货贿,外示刑威”这些话。

然随著研究深入,后世对阿合马之评价也不再极端,盖因阿合马在任内主要不过是改革税制,整顿财政。而被指贪污也不过是当时正值元初,蒙古人并未受汉人信服,以致只要出任宰相的是色目人,不管证据,都会被视为贪横暴虐。

应注意的是,同时期另一位大臣桑哥也是因掌理财政,而遭遇到与阿合马一样的悲剧。《马可波罗游记》中也有详细记载这事,并指出事件是民族、宗教问题引起的。

2、桑哥(?~1291年),一作桑葛,畏兀儿人。元朝宰相。

通晓四种语言,深得帝师八思巴的信任,荐为总制院使。率军平定藏区叛乱,深得元世祖信任,官至尚书右丞相,独揽朝政大权,改革财政经济制度。至元二十八年,坐贪赃罪伏诛。

桑哥(Sengge,源于梵文的藏语名,意为狮子,?—1291),又译作桑葛,《史集》记载为畏兀儿人,藏文《汉藏史集》称他“出身于噶玛洛(bKa-ma-log)部落”,也就是吐蕃赞普赤松德赞时代(755—797)派驻脱思麻地区(mdo-smad,今青海东部、甘肃东南部和四川西北部)、后来一直留居当地的吐善军队的后裔。

《元史》本传说他是胆巴国师的弟子,“能通诸国语言,故尝为西番译史”(即藏语译员);据元人虞集记载,他“本大浮图师之译者”。《汉藏史集》的记载更详,说他通蒙古、汉、畏兀儿、藏等多种语言,在脱思麻地区汉藏交界之地拜见了帝师八思巴,愿为上师效力,八思巴将他收为译史。

汉、藏文史料相印证,说明他出身于藏族噶玛洛部落的记载是可信的。

《汉藏史集》记载他当官后在大都帝师居处梅朵热哇(me-tog- ra-ba,意为花苑)旁建了一座向上师求法的佛堂,因此被御史台按治下狱,后世祖邀请八思巴同观歌舞,八思巴乘机奏明桑哥被下狱事,遂得释放。

此事发生在八思巴最后一次来京时,即至元十一年,可见桑哥在此之前已任总制院官。汉文史料记载桑哥初受戒于胆巴,可能是在胆巴主持京师教门事之后。八思巴于至元十三年回到萨斯迦,十七年,乌思藏发生反对帝师和朝廷的骚乱,八思巴被谋害。

世祖遣“大臣”桑哥率领大军前往讨伐,此时他已被重新任命为总制院官,并升为院使。次年(1281),他率军到达乌思藏,先后攻下叛乱者所据朗卓康马土城(在今康马县境)和甲若仓之城(在今江孜县境),处死叛首、前任本钦功嘉藏卜,到了萨斯迦。

他修建了东甲穷章寺,其门楼采用汉地式样建造;在乌思藏各要害之地留下精兵镇戍,并整治了驿站(令驻军负责驿站,规定由乌思藏各万户人民供应马匹、食粮、帐篷及一切需用之物),然后班师回朝。

3、卢世荣,名懋,字世荣,以字行。大名人。阿合马专政期间,世荣以贿赂进用,为江西榷茶运使,后以罪废。阿合马死后,元廷之臣讳言财利事,均不能符合世祖的财政需求。于是,总制院使桑哥“荐卢世荣有才术,谓能救钞法,增课额,上可裕国,下不损民”。

世袒召见,“奏对称旨”。于至元二十一年(1284)十一月辛丑,召中书省官与之廷辩,右丞相和礼霍孙等辩论失败,均被罢官,世诅重新起用安童为中书右丞相,以卢世荣为右丞,并以卢世荣所推荐的史枢为左丞,不鲁迷失海牙、撒的迷失并为参知政事,前户部尚书拜降为参仪中书省事。

他上任的当天,即奉旨中书整治钞法,“官吏奉行不虔者罪之”。次日,同右丞相安童奏,对已被罢黜的阿合马专政时所用大小官员,其间有才能的,“宜择可用者用之”。世祖“诏依所言汰选,毋徇私情”(《元史·世祖纪十》)。

十二月,卢世荣先后提出几项财政改革措施,被世祖采纳实行者有:

一,解除百姓私相买卖金银之禁,听民间从便交易;

二,怀孟等路竹货系百姓栽植,官府拘禁发卖,使民重因,又致南北竹货不通,今罢竹监,从民货卖收税;

三,江湖鱼课已有定例,贫民采捕,恃以为生,而官府到处拘禁,今后听民采捕;

四,站户供给使臣饮食,以致疲弊,今后除驿马外,其余由国家支给;

五,关于盐法,每引价钞本只15贯,国家未曾多收,但“官豪诡名罔利,停货待价”,以致卖到80贯,贫民多不得食,今“议以二百万引给商,一百万引散诸路,立常平盐局,或贩者增价,官平其值以售,庶民用给,而国计亦得。”

六,关于酒课,“京师富豪户酿酒,价高而味薄,以致课不时输,宜一切禁罢,官自酤卖。”如此则“向之岁课,一月可办”(《元史·世袒纪十》)。

4、贾鲁(1297—1353)字友恒,元代高平(今属山西晋城)人 [1]  。少年时聪明好学,胸怀大志,长大后谋略过人。1343年诏修辽、金、宋三史,召贾鲁为宋史局官。

历任东平路儒学教授、户部主事、中书省检校官、行都水监,其间,针对当时“黄河决溢,千里蒙害,浸城郭,飘室庐,坏禾稼,百姓已其毒”,沿河人民背井离乡,卖儿卖女的悲惨局面,公元1351年,贾鲁被任命为工部尚书、总治河防使,进序二品,授以银章。

贾鲁亲自率人修筑黄河,多次领导治理黄河,拯救民众于洪水之中。

贾鲁,字友恒。河东高平(今属山西)人,是元代著名的河防大臣,也是一位在治理黄河上卓有成效的水利专家。廿八岁时,任东平路儒学教授,又被选为丞相东曹椽、户部主事。后又奉诏专修辽、金、宋三史,担任宋史的局官。

贾鲁担任中书省检校官后,针对当时的社会问题提出改革时政的、长达数万言的主张。元惠宗任命贾鲁为行都水监。贾鲁领受任务后,绘出了精细的治水图,同时提出了两个治河方案。后来采纳了贾鲁的第二个方案。

公元1351年,贾鲁被任命为工部尚书、总治河防使,进序二品,授以银章。贾鲁亲自率人修筑黄河。最后因镇压农民起义军的战争中去世,终年五十七岁。

延佑、至治年间(1314-1323)两次中举。泰定初年(1324年),任东平路儒学教授,后任潞城县尹,又升为户部主事,未及上任,服父丧回籍。后被起用为太医院都事。

时诏修宋、辽、金三史,又调任宋史局官。书成后,迁燕南山东道奉使宣抚幕官。官员考绩中名列第一,又调任中书省检校官。上书指出当时富户兼并贫民及流亡人口,致使国家租赋收入流失之弊。

不久任监察御史,提出御史奏事应直接呈给皇帝,而不应经过其他官员。后升任都事。调任山北道廉坊副使。又被召回任工部郎中,提出关于工程建设的19项建议。至正九年受命主持山东、河南等处行部水监。至正十二年升任中书左丞,次年病卒。享年五十七岁。

5、脱脱(1314年-1356年1月10日),亦作托克托、脱脱帖木儿,蔑里乞氏,字大用,蒙古族蔑儿乞人,元朝末年政治家、军事家。

元朝元统二年(1334年),任同知宣政院事,迁中政使、同知枢密院事、御史大夫、中书右丞相。至元六年(1340年)农历十月脱脱为中书右丞相,大改伯颜旧政,复科举取士。至正三年(即1343年),脱脱主编《辽史》、《宋史》、《金史》,任都总裁官。

至正九年(1349年)农历闰七月,复出为中书左丞相,至正十年(1350年)农历四月,脱脱被任命为中书右丞相,发行新钞票“至正交钞”,并派贾鲁治理黄河,成绩斐然卓著,赢得水患灾民的民心,被赞誉为“贤相”。

至正十一年(1351年)修黄河民工起义,镇压抗元红巾军。他于至正十五年(1355年),革职流放云南,后被中书平章政事哈麻假传元惠宗诏令自尽。至正二十二年(1362年)昭雪复官。

任修三史总裁官时,他主修有《宋史》,其《艺文志》8卷,主要根据宋朝的《国史·艺文志》,删掉重复,补充未备之书,共著录宋代藏书9818部,119972卷。

为记载宋代藏书情况及宋代著述的史志总目,但分类混乱,著录误差较多。在史志目录中“最称芜杂”。所著《宋史艺文志·序》,对宋一代国家藏书之事有总论性的论述,是研究宋代藏书史的重要文献之一。 

江南第一家(郑氏宗祠)白麟是郑义门祖上名号,淮公迁到浦江后,改原香岩溪为白鳞溪,示不忘本。元朝宰相脱脱亲书“白麟溪”三大字以立碑。

据《义门郑氏祭祀薄》载:“白麟溪”石碑向立于崇义桥侧,年久失修,年久而损伤。乾隆十八年(1763年),将旧碑移至白麟溪桥头,靠祠砖砌。于原处再立新碑(现原碑已移至祠内陈列)。

——阿合马

——桑哥

——卢世荣

——贾鲁

——脱脱(元朝末期政治家、军事家)

钦察人是由突厥乌古思人及部分东胡——蒙古系后裔构成。王族为玉里伯牙吾氏,同蒙古、康里及女真诸部中的伯牙吾氏是同一个氏族的分支,花剌子模算端摩诃末的母亲秃尔干就是康里伯牙吾氏族人,据屠寄与伯希和两人的观点,玉里伯牙吾氏本为原居热河中部(赤峰地区宁城)的蒙古种,迨移居西北,雄长其地之后,始以钦察之名于世,《元史·土土哈传》中记载“其先本武平北折连川按答罕山部族,自曲出徙居西北玉里伯里山,因以为氏,号其国曰钦察,其地去中国三万余里。”另,马木鲁克朝史官因其王朝多钦察种之苏丹,故攥《埃及年历》一书中所列十一部钦察部族之名为:一、脱克撒巴,二、叶迪牙,三、不儿只乌格拉,四、额勒别儿里(即玉里伯牙吾氏),五、晃火儿乌格立,六、安彻乌格立,七、都鲁惕,八、非剌纳乌格立,九、者思难,十、哈剌孛儿克里,十一、克能。计此十一部中大部分应为突厥种,部分如玉里伯牙吾氏则应为东来之蒙古部落。赤峰地区宁城(在辽代称武安,见《辽史》卷三九《地理志》,及《契丹国志》,林荣贵、贾敬颜点校本,页209,至金大定七年(1167)又改名武平)原为奚王牙帐所在地,玉里伯牙吾氏属迭尔列斤蒙古,源出于蒙古乞颜、捏古思两始祖氏族。当是一支迁出额尔古纳昆山谷后,南下进入奚地的蒙古人,其早先极有可能就是库莫奚之王族。约在辽末金初时离开故土,万里西徙至玉里伯里山地区。降服了当地部落而统治之,自号钦察,但与也的里河下游的钦察人是两支不同的部族。玉里伯里纬度高,夏夜极短,日暂没即出。川原平衍,草木盛茂。土地宜马,富人有马至万匹者。土风刚悍,其人精于骑射,勇而善战。《元史·土土哈传》中讲到“曲出生唆末纳,唆末纳生亦纳思,亦纳思主国事时期,太祖征蔑尔纥,其主火都奔钦察,亦纳思纳之,后太祖讨其,国中大乱,亦纳思子忽鲁速蛮归于太宗”。从这段话中我们可得知,在1208年冬以后脱黑脱阿子忽都、合惕、赤剌温逃入了钦察部,并受到钦察国主亦纳思保护,从而招至蒙古军队的打击,从曲出到亦纳思共传三代。1130年,在女真民族步步进逼下陷于亡国境地的契丹贵族耶律大石自漠北率四万名骑士西征。在此次西征中不但有契丹军民,还有一些蒙古民众也听从耶律大石的指挥,向着富饶而充满幻想的西方进军,在其中就有曲出的部落。他们进入到中亚后,同突厥语族的康里人及后来成为钦察共同体的一些乌古思人不断融合,最终形成了康里的伯牙吾氏及钦察的玉里伯牙吾氏。  元朝时期,生活在欧亚的钦察人总数估计为九十万左右,其中生活在中国境内的约有二十万人。置有隆镇卫(辖军士两千人),左右钦察卫(辖军士一万人),龙翊卫(辖军士九千人),东路蒙古元帅府(后改为东路钦察万户府,辖军士一万人)。考虑到元代各府、卫所辖军士均有眷属和并入探马赤军中的人数以及各家钦察贵族私役的部曲,在各地任职的官员和扈从,故数者相加,应有二十万人。    钦察人基本上是游牧民,但一部分已开始向定居农业劳动者过渡。据鲁不鲁乞云他曾参加过一个钦察人的葬仪“在一个最近死去的人,他们在若干高竿上悬挂十六张马皮,朝向四方,每一方向四张马皮,人们把忽迷思给他喝,把肉放在那给他吃,可是他们说,死者可能是受过洗礼的人”,可见钦察人中一部分人已经接受了东正教,一部分邻近于花剌子模地区的部落接受了伊斯兰教义,但其多数还是信奉着原始的萨满教。进入到元朝境内的钦察人主要都是些职业军人和他们的眷属,在元朝历史上他们当中曾经产生了一批极有权势的人物,“挟震主之威,肆意无忌”,如唐其势(燕铁木儿之子)甚至扬言“天下本吾家之天下”(《元史·唐其势传》),由此引起了蒙古贵族集团的极度不满。后至元元年(1335)七月,元顺帝在右丞相伯颜支持下,大兴燕铁木儿(土土哈之孙)宗党之狱,历时数年。至此,钦察贵族在元朝政治舞台上消失。后至元四年(1338),燕铁木儿家族中的一部分人在庐州(今安徽合肥)取玉里伯牙吾氏之“玉”和“伯”字谐音,分别改姓为俞氏和柏氏,明代以后逐渐融合于安徽合肥附近的汉族和回族当中,形成了巢湖汉族俞氏和肥东回族柏氏。另外一支钦察人玉里伯牙吾氏明初在山东鄄城易姓为苏,他们是元朝沇国公和尚的后裔。此外还有浙江湖州的钦氏,及四川、云南、贵州、重庆的部分青氏、余氏、张氏、陈氏、马氏、谭氏、胡氏、黄氏、万氏、沈氏等被认为是元代钦察人后裔。更多的钦察人则是在元亡以后,随蒙古贵族退回草原,形成了后来的喀喇沁蒙古族。

历史上的张三丰自称“大元遗老”,因为他忠于元朝,对元朝很是喜欢,张三丰是道教大宗师,还在元朝做过县令,对元朝的制度等都很认同,是元朝的忠实粉丝,也因为他当时受儒家思想的影响,注重气节,把元朝当作正统,虽然改朝换代了,他依然把自己称为元朝遗老。

一、张三丰是哪朝代的人

历史上对张三丰到底是哪朝代的人存在较大争议,有几个比较大影响的说法,一说是北宋人,明末清初的黄宗羲写过《王征南墓志铭》,有讲内家拳法,说内家拳法不同于少林拳法,它是以静制动,而内家拳法起源于张三丰,说是宋朝人,宋朝的皇帝宋徽宗还要召见他,而宋徽宗是北宋的皇帝,所以认为他是北宋人,二是南宋人,是根据清朝的《崂山续志》记载的,张三丰生于南宋绍兴,一直到明朝还活着。三是金国人,是根据陆深的《玉堂漫笔》记载,说张三丰是金时人。四是元朝人,《明史》有记载,说张三丰在元朝做过县令,长得很英武。

二、张三丰忠于元朝

张三丰忠于元朝,因为他是道教大宗师,还做过元朝的县令,对元朝很有感情,元朝当时统治比较松散,宽松,对道教佛教都一视同仁,没有区别,元朝灭亡后,明朝皇帝朱元璋曾访求张三丰,都被他拒绝我,到了永乐皇帝写书求见他,他也是没见,甚至都没找到张三丰。当时张三丰还是怀念元朝的,因为他对元朝有极深的感情。

三、张三丰的性格使然

综上所述,张三丰之所以称自己是元朝遗老,是因为他对元朝感情深厚,很喜欢元朝宽松的统治制度,在元朝吃过俸禄,十分忠于元朝,所以才在明朝拒绝明朝皇帝的召见访求。

“不要贬低元朝,我们的父母皆靠他生养”,朱元璋为何这么尊敬元朝呢?

这话是明太祖明确说过的,《明太祖实录》确有记载,下文有摘录。朱元璋为什么会有如此言论呢?这就要从明朝的建立和明初的地缘政治格局说起...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