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系中的行星分哪几类

栏目:资讯发布:2023-11-11浏览:2收藏

太阳系中的行星分哪几类,第1张

还有矮行星——冥王星。

行星必须要符合三个条件:该天体要绕着太阳公转;有足够大的质量,要能够依靠自身的重力作用,通过流体静力学平衡,使自身形状达到近似球形;该天体在公转区域中起着支配性的作用,不受轨道上相邻天体的干扰。按照该方案,金星、土星、木星、水星、地球、火星、天王星、海王星为太阳系八行星。

矮行星须具备四个条件:该天体要绕着太阳公转;有足够大的质量,要能够依靠自身的重力作用,通过流体静力学平衡,使自身形状达到近似球形;该天体在公转区域中不具备支配性的作用,受轨道上相邻天体的干扰;该天体不是卫星。据此,冥王星、谷神星、卡戎星和2003UB313(齐娜星)将被归入矮行星行列。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将建立一个程序对接近矮行星和其他分类边界的天体进行评估。

除此其他所有的围绕太阳公转的天体均称为“太阳系小天体”,比如彗星和小行星。

首先,我们明确一下,什么是恒星,什么是行星?

恒星,是一个自身能够发光发热巨大的星球。恒星本身大多数是由轻元素组成,比如说氢和氦,而氢和氦在其内部发生着热核反应,即核聚变。也就是氢弹爆炸的原理,换句话说恒星每分每秒都发生着数以亿亿计的氢弹爆炸,温度非常非常高。由于恒星的体积很大,虽然是由轻的元素组成,但是他的质量也是非常大,因而产生了相当大的引力。

行星,自身不能发光发热星球,体积也比恒星要小,自身大有的由轻元素组成,(如咱们太阳系中的木星,土星),有的则是由重元素组成(如咱们地球,水星,火星等)。行星主要是围绕着恒星运动的!

依我看啊!给地球上的生物带来毁灭性伤害的不是地球本身,而是我们的太阳,再过50亿年,太阳就会渐渐衰老,体内的氢,氦等轻元素也随之消耗殆尽,太阳的体积也就会增大到原来的数倍,变成一个红巨星,他会吞没水星,金星,地球,所以地球也随之被毁灭了!

我想等到地球变成恒星的日子,在地球的有生之年是不可能实现了!!

行星的定义。决议中说,当代的观测正在改变我们对太阳系的了解,重要的是天体的命名应当反映我们现时的认识。这特别适用于“行星”这个名称。“行星”一词最初描述的是那些在天空中“游荡”的光点。最近的发现则迫使我们用如今可以获得的科学信息来创建某种新的定义。因此,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决议用下述方式来定义行星和太阳系的其他天体:

[1]我们将1900年以前发现的在黄道面附近以近圆轨道运行的8个经典行星和在环绕太阳的轨道上运行的其他行星天体区分开来。

[2]按照上面的定义,我们承认冥王星是一颗行星,最近发现的若干大的海(王星)外天体也是行星。与经典行星相比较,这些天体的轨道一般都具有大的倾角和大的偏心率,轨道周期超过200年。我们把以冥王星为原型的这类行星天体归为新的一类,“矮行星”(dwarf planet),以与经典行星相区别。

[3]所有环绕太阳运行的非行星天体均应命名为“太阳系小天体”(small solar system bodies)。

中国科学院院士、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副主席、南京大学教授方成接受《国际先驱导报》记者采访时说,简言之,就是把行星分为三大类,即“经典行星”、“矮行星”和“太阳系小天体”。北京天文馆馆长、中国著名小行星专家朱进博士向本报记者表示,这个决议就是把冥王星从九大行星中开除。根据大会的5号决议,冥王星的行星身份仍将保持,但是已从大行星降为二级行星——“矮行星”,可谓今不如昔,身价一落千丈。

与此同时,有3颗天体将荣升二级行星,它们是:最大的小行星谷神星、冥王星最大的卫星卡戎星和2003年发现的2003UB313(齐娜星)。这样,太阳系的行星由9颗增至12颗。其中有8颗是经典行星(俗称大行星),它们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和海王星,同时有4颗二级行星“矮行星”,它们是冥王星、卡戎星、谷神星和齐娜星。据专家介绍,冥王星与它的卫星卡戎星均符合新的行星定义,二者直径为2:1,引力中心不在冥王星内,彼此的运动犹如在天宇跳交谊舞。这样,它们将可能是太阳系首次确认的双行星。

76年前天文学家的失误

从伽利略首次利用望远镜观测天体到21世纪的今天,已经过去了近400年。在这期间,人类从来就没有停止过对一直经历着“生死轮回”的宇宙以及我们人类赖以生存的太阳系的探索。之所以现在制定行星定义,要追溯到一场历时76年的天文学“失误”。1930年,洛厄尔天文观测台宣布观测到冥王星,他们称该行星的体积比地球大数倍。很快,冥王星作为太阳系第九颗行星进入教科书。但冥王星的发现者美国人克莱德·汤博当时错估了冥王星的质量。随着现代天文观测仪器的不断升级,通过哈勃大望远镜,人们对宇宙的认识也是日新月异。尤其是“柯伊伯带(Kuiper Belt)”的出现直接动摇了冥王星的地位。新的观测显示,冥王星实际上是一块比月球小的岩石。等这个错误被纠正,冥王星早已被写入教科书,小孩子们都知道它是第九大行星,被人们叫了几十年了。

在科学界,关于冥王星的地位问题长久以来就存在争议,自2003年美国加州理工学院的天文学家迈克·布朗发现了UB313后,关于冥王星的争论升级。布朗发现太阳系里还有一个体积比冥王星大的天体,沿着海王星外的大角度倾角轨道运动。经哈勃太空望远镜测量,这一天体直径约为3000公里,比冥王星大。其官方名称是2003UB313,布朗教授将它命名为“齐娜”。测算显示,要让“齐娜”绕行太阳一周,得花560年。

迈克·布朗发现的“齐娜”是球形的,而且比冥王星大。该天体的发现令天文学界头痛。头痛的原因在于,不同于离太阳更近的8颗行星,冥王星处于太阳系最外围著名的柯伊伯带的中心位置,柯伊伯带是太阳诞生时的残留物质形成的环状区域。“齐娜”也是一个柯伊伯带天体,所以,如果冥王星算得上行星,“齐娜”也必须是行星。

今天晚上9点20分,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大会投票5号决议,部分通过新的行星定义,冥王星被排除在行星行列之外,而将其列入“矮行星”。

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大会放弃将冥王星之外的太阳系八大行星称为“经典行星”的说法,从而确认太阳系只有8颗行星,冥王星被降级为入“矮行星”。此前盛传的第一种方案中提出了太阳系另外增加3颗二级行星的计划流产。

数十年来,科学家普遍认为太阳系有九大行星,但随着一颗比冥王星更大、更远的天体的发现,使得冥王星大行星地位的争论愈演愈烈。一是由于其发现的过程是基于一个错误的理论;二是由于当初将其质量估算错了,误将其纳入到了大行星的行列。因此在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大会上,是否要给冥王星“正名”成为了大会的焦点,为此,天文学家给出了各种方案。

1930年美国天文学家汤博发现冥王星,当时错估了冥王星的质量,以为冥王星比地球还大,所以命名为大行星。然而,经过近30年的进一步观测,发现它的直径只有2300公里,比月球还要小,等到冥王星的大小被确认,“冥王星是大行星”早已被写入教科书,以后也就将错就错了。

冥王星是目前太阳系中最远的行星,其轨道最扁。冥王星的质量远比其他行星小,甚至在卫星世界中它也只能排在第七、第八位左右。冥王星的表面温度很低,因而它上面绝大多数物质只能是固态或液态。

行星定义委员会最初提出的方案,在确定金星、土星、木星、水星、地球、火星、天王星、海王星为经典行星之外,将冥王星降格为二级行星,同时增加谷神星、卡戎星和2003UB313为二级行星。

2006年8月24日 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大会通过行星新定义

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大会通过关于太阳系行星的新定义,冥王星将不再被定义为“行星”

这张绘制显示了太阳系的12颗天体,包括传统上认定的“九大行星”以及有争论的谷神星、原先被认为是冥王星卫星的“卡戎”和一颗暂时编号为“2003UB313”的天体。在经过激烈的讨论之后,在捷克首都布拉格召开的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大会8月24日上午公布了行星定义决议草案的最终版本。新华社/法新

冥王星遭“开除”

新华社今晨专电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大会24日通过决议,将地位备受争议的冥王星“开除”出太阳系行星行列,太阳系行星数目也因此降为8颗。

经过12天激烈辩论,来自全球75个国家和地区的2500多名天文学家24日作出决定,将行星定义为:“围绕太阳运转的天体,必须有足够大的质量,能依靠自身的重力,通过流体静力学平衡,使自身的形状达到近似球形,并且能够清除其轨道附近其他物体的天体。”

这是天文学界首次就行星定义作出明确规定。

这样,轨道呈椭圆形的冥王星自动失去了行星资格,因为它的运行轨道与海王星出现交点。太阳系家族将只剩下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和海王星8名“传统”成员。

美联社报道说,在新定义下,冥王星将被归入“矮行星”行列,围绕太阳运转的其他小天体将被归入“太阳系小天体”行列。而此前“扶正”呼声较高的齐娜以及谷神星也将和冥王星一道归入“矮行星”行列。

值得一提的是,此次大会决定不再考虑重新认定被视为冥王星最大卫星的卡戎。

美国今年1月发射了“新地平线”号冥王星探测器,踏上长达9年半的探索之旅。目前尚不清楚美国国家航空和航天局是否会因冥王星被“降格”而修改“新地平线”号的探测计划。

冥王星为何被“降级”

新华社北京8月24日电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大会24日投票决定,不再将传统九大行星之一的冥王星视为行星,而将其列入“矮行星”。许多人感到不解,为什么从儿时起就一直熟知的太阳系“九大行星”概念如今要被重新定义,而冥王星又因何被“降级”?

“行星”这个说法起源于希腊语,原意指太阳系中的“漫游者”。近千年来,人们一直认为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和土星是太阳系中的标准行星。19世纪后,天文学家陆续发现了天王星、海王星和冥王星,使太阳系的“行星”变成了9颗。此后,“九大行星”成为家喻户晓的说法。

不过,新的天文发现不断使“九大行星”的传统观念受到质疑。天文学家先后发现冥王星与太阳系其他行星的一些不同之处。冥王星所处的轨道在海王星之外,属于太阳系外围的柯伊伯带,这个区域一直是太阳系小行星和彗星诞生的地方。20世纪90年代以来,天文学家发现柯伊伯带有更多围绕太阳运行的大天体。比如,美国天文学家布朗发现的“2003UB313”,就是一个直径和质量都超过冥王星的天体。

布朗等人的发现使传统行星定义遭遇巨大挑战。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大会通过的新行星定义,意在弥合传统的行星概念与新发现的差距。

大会通过的决议规定,“行星”指的是围绕太阳运转、自身引力足以克服其刚体力而使天体呈圆球状、能够清除其轨道附近其他物体的天体。在太阳系传统的“九大行星”中,只有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和海王星符合这些要求。冥王星由于其轨道与海王星的轨道相交,不符合新的行星定义,因此被自动降级为“矮行星”。

太阳系新“家谱”

新华社布拉格8月24日电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大会24日投票通过新的行星定义,冥王星被“逐出”行星行列,而被编入“矮行星”。由此,除太阳外,一个包括行星、矮行星和太阳系小天体在内的太阳系新“家谱”呈现在了我们面前。

一、行星成员包括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和海王星。

定义:围绕太阳运转,自身引力足以克服其刚体力而使天体呈圆球状,并且能够清除其轨道附近其他物体的天体。

二、矮行星成员包括冥王星和谷神星等。定义:与行星同样具有足够的质量,呈圆球状,但不能清除其轨道附近其他物体的天体。

三、太阳系小天体定义:围绕太阳运转但不符合行星和矮行星条件的物体。

冥王星的特别故事

据新华社电人们搜索冥王星的最初目标,是为了解释天王星轨道的异动。由于海王星只能部分解释天王星实际轨道与预测轨道的差异,19世纪末的天文学家猜测,在海王星的轨道范围之外,还应该有一个未知天体,它的引力干扰着天王星的运动。

当冥王星于1930年首次被人们观测到时,它很快就被认定为预测中的那颗未知行星,从而成为太阳系第九大行星。但70多年来,冥王星的行星地位一再受到质疑。

经过几天格外激烈的争论,本届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大会终于投票决定,将冥王星与8颗地位毫无争议的行星区分开。从此以后,以冥王星为代表,这种大到一定程度但未能将周围“竞争对手”扫荡干净的天体,将被称为“矮行星”。

对于在“九大行星”的常识中长大的公众来说,“八大行星”也许有点难以接受,但这也只是个习惯问题。其实,冥王星是不是行星,与它在科学上的重要性如何并无关联,美国宇航局的“新地平线”探测器仍然在朝它飞去。冥王星和柯伊伯带其他天体可能有着与“八大行星”完全不同的起源,这将为研究太阳系早期演化过程提供重要线索。

太阳系惊现第10大行星?

“它是另一个世界……但是它是我们的第十颗大行星吗?”北京时间3月15日,澳大利亚的消息源以此为标题发布了一条新闻。这是人们在不到两年的时间里第三次提出这样的疑问。一个以美国加州理工学院的迈克•布朗为领导的天文学家小组在一天后正式发布了他们的新发现:一颗已知最为遥远的太阳系天体,它的个头直逼冥王星。

该天体是继汤博于1930年发现冥王星之后,天文学家发现的最大的太阳系天体,其体积达到了冥王星的四分之三。

但是由于它非常遥远——它到太阳的距离是日地距离的90倍——光线从太阳传播到那里也需要花12个小时的时间,使得望远镜显得力不从心,以致它的诸多性质到目前为止都还是未解的谜团。甚至于到底应该怎么称呼它,天文学家心里都没有底。

阵风般的新发现

“我简直不敢相信。我知道那里不应该有什么天体,没有天体会那么远。”布朗在美国东部时间3月15日美国宇航局的新闻发布会后描述最初发现该天体的情况时说。去年的11月15日早晨,当他开始检查前一天晚上拍摄的巡天照片时,意外地发现了这个天体。

与其他的天文学家一样,布朗巡天时每隔半小时拍摄一张照片,对同一天区连续拍摄三次后,通过对比照片来寻找那些移动了的天体。相对遥远的恒星和星系移动了的天体就有可能是未知的新天体。

在布朗的照片上,新天体移动非常缓慢,这表明它距离遥远,位于极端寒冷的太阳系边缘。这也就是为什么布朗小组把该天体称为“塞德娜”(Sedna)——因纽特人的海神,居住在冰冷的北极海底。

除了塞德娜之外,布朗的小组还曾于2002年发现夸欧尔(Quaoar),今年2月17日发现2004 DW。前者直径达到了1250千米,体积与冥王星的卫星体积相当;后者的直径有可能达到1600千米,仅仅比塞德娜稍小一点。这两个天体被发现时都曾引起人们对它们“大行星”地位的讨论。

这些巨大的天体在近几年被集中发现,要归功于观测技术的发展。在汤博发现冥王星时,天文学家拍照时使用的是传统的胶片;今天,性能强大的CCD相机以及运算速度日新月异的计算机,成为了天文学家巡天的利器。布朗小组的CCD相机是世界上分辨率最高的“数码相机”之一,像素高达172亿。他们使用的望远镜是位于帕洛玛山天文台的奥欣望远镜,口径126米。

它究竟是什么?

布朗经过了数周的认证才最终说服自己:塞德娜的确在那里。但是,布朗至今没有弄明白的是,它到底是什么?

通过使用不同的滤光镜拍摄,以及光谱仪的分析,布朗的小组发现,塞德娜表现出明显的红色。“太阳系中只有火星比它稍微红一点。”布朗说。而且奇怪的是,塞德娜在大型望远镜中看起来非常明亮,这说明它的表面反照率很高。

问题在于,“我们不知道有什么物质,颜色是红的,而且表面反照率高。”布朗说,“现在,我们真的被难住了。”

那么,抛开塞德娜的成分不论,它在地位上是否属于“大行星”呢?

“对于我来说,一个天体被称为大行星,就意味着它非常特别,质量比周围的天体大得多。”布朗说。他进一步解释道,地球比月球大得多,月球比冥王星大,塞德娜还不如冥王星大,所以与大行星相比,它太小了。布朗不准备把塞德娜称为大行星。

不但如此,布朗也不把冥王星称为大行星。“按照我的定义,太阳系有八颗大行星。”布朗说。布朗认为假如冥王星在今天被发现,那它一定不会被归入大行星之列。

当然不是所有的天文学家都与布朗观点一致。比如按照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的天文学教授基博•巴斯瑞多年来所倡导的分类法,加上塞德娜和2004 DW,太阳系一共有17颗大行星,因为巴斯瑞把大行星的界线定在了直径500千米。(详见本刊2003年第12期《修订太阳系家谱》一文)

塞德娜的发现迅速引起了新一轮关于冥王星的大行星资格的大讨论,天文学家们各执己见。而这种争论可能在2006年首次得到“官方”的裁决。国际天文学联合会的一个工作组目前正在推进这方面的工作,他们将在2006年的年会上讨论该议题。国际天文学联合会是天文学界的权威机构,目前它没有对“大行星”这个名词做明确的界定,这是引起争端的主要原因。

塞德娜带来的谜团

布朗的小组把塞德娜归为“planetoid”。按照中国天文学名词审定委员会公布的译名,“planetoid”对应的中文名词是“小行星”。但很显然,此“小行星”指的并不是通常所说的那些位于火星和木星轨道之间的“小行星”。

实际上,塞德娜处在一个非常奇怪的位置。

天文学家认为,海王星轨道之外有一片带状区域,其中游弋着大量的冰冻天体。这个带状区域被称为“柯伊伯带”,其中的天体是“柯伊伯带天体”。冥王星是目前所知最大的柯伊伯带天体。“塞德娜的体积与柯伊伯带天体相近,但位置不对。”布朗说。塞德娜远在柯伊伯带的区域之外。

在比柯伊伯带天体远得多的地方,是理论预言的“奥尔特云”,有更多的冰冻天体包裹着太阳系。我们看到的长周期彗星通常就被认为来源于那里。但是,塞德娜也不在奥尔特云中。

塞德娜实际上位于柯伊伯带和奥尔特云之间!那里一直被认为是不存在大天体的区域。布朗说,他们的新发现或许意味着奥尔特云比以前想象的要更大、更密集。塞德娜因此可能成为历史上天文学家发现的首颗奥尔特云天体,它以椭圆轨道围绕太阳公转,一周就要花去10500年的时间。

塞德娜也是已知最寒冷的太阳系天体。它所在的区域温度从不会高过零下240摄氏度。

研究柯伊伯带天体和奥尔特云天体,将有助于天文学家更好地理解太阳系早期的形成过程。因为这些天体被认为是早期太阳系遗留下来的“化石”。

更为有趣的是,一些间接的证据表明,塞德娜的身旁或许还存在一颗卫星。布朗的小组认为这颗卫星的公转周期是40天。天文学家接下来就打算用哈勃空间望远镜做进一步观测,以便确定它是否真的有卫星。

未来:超越冥王星

对于塞德娜自身,布朗说接下来需要做的事情除了确定它是否有卫星之外,还要研究它是由什么组成的。与此同时,布朗的小组还要将数码巡天继续下去。目前他们只考察了整个天空的15%,还有大片的区域等待着他们去探索。

“这与正在进行的火星探索是相似的,我们在探索太阳系的另一陌生区域。”布朗说。

“随着我们巡天的继续,我们可能会发现更多类似塞德娜的天体。”布朗在他的个人主页中写道,“但这仅仅只是开始。”

许多天文学家都相信,在遥远的太阳系边缘,或许存在数颗体积大于冥王星的天体。布朗的小组把这些天体叫做“超冥王星”。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小行星中心的主任布里安•马斯登甚至推断,在距太阳400到1000倍日地距离的地方或许存在一颗大小与地球相当的天体!这颗天体由于离我们十分遥远,以至到现在还深藏在黑暗之中。塞德娜就是在它的引力作用下形成了一个极端怪异的轨道:塞德娜的近日点距太阳76倍日地距离,远日点则达到了日地距离的900倍!

假如有一天布朗的小组发现了那些“超冥王星”,甚至是另一个“地球”,恐怕教科书上太阳系大行星的数目就真的要改写了。

但是是否将它划为第10大行星 还在讨论 因为它太小了

12大 不可能吧

同意,不是同一级别阿

冥王星是以古希腊阴间之神名字命名的,1930年发现。一直以来它便被认定为太阳系九大行星之一。2006年8月,国际天文联合会宣布将冥王星“降级”为一颗矮行星。

“降级”后天文学家还认为冥王星是太阳系中最大的矮行星。然而今年《科学》杂志6月15日发表的一篇研究报告指出,冥王星实际上是“柯伊伯带”很普通的一颗“低级矮行星”,它的个头要小于最近发现的矮行星——厄里斯。厄里斯是2005年7月9日被正式命名的。如今,美国科学家第一次确定厄里斯的质量要超过冥王星。冥王星、厄里斯这两个星体均位于太阳系偏远而冰冷的地区。拥有一颗小卫星的厄里斯直径为1500英里,而冥王星直径为1400英里。(《广州日报》616)

决议称,冥王星是一颗“矮行星”。所谓“矮行星”是指同样具有足够质量、呈圆球状,但不能清除其轨道附近其他物体的天体。决议还确认了一类外海王星天体,并将冥王星作为该类天体的“典型”代表。

“冥王星不该属于行星,每个天文学家都该知道,”英国伦敦大学学院天文学家伊恩·豪沃斯在决议通过后对新华社记者说。和大多数在场的天文学家一样,他对冥王星投了反对票。

但对于国际天文学联合会主席埃克斯来说,投票结果是“一个遗憾”。他认为,应当将“矮行星”也归入行星之列。

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副主席、中国科学院院士方成在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说:“冥王星的确是这次行星定义过程的焦点,许多科学家认为它不该成为行星。”

尽管科学家们关于这一问题仍未达成共识,但无论如何,行星新定义的产生是一个“历史性”时刻。埃克斯表示,对于行星的研究和讨论,将来还会继续,但这一定义的产生是天文学研究的里程碑。(完)

专家解读

冥王星为何被“降级”

大会通过的决议规定,“行星”指的是围绕太阳运转、自身引力足以克服其刚体力而使天体呈圆球状、能够清除其轨道附近其他物体的天体。在太阳系传统的“九大行星”中,只有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和海王星符合这些要求。冥王星由于其轨道与海王星的轨道相交,不符合新的行星定义,因此被自动降级为“矮行星”。

冥王星就这样“惨遭降级”

·16日第一稿:“太阳系将有12颗行星” ·22日第二稿:“8颗经典行星+矮行星” ·24日最终稿:冥王星不再算是行星 太阳系新“家谱”

一、行星

成员包括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和海王星。

定义:围绕太阳运转,自身引力足以克服其刚体力而使天体呈圆球状,并且能够清除其轨道附近其他物体的天体。

二、矮行星

成员包括冥王星和谷神星等。

定义:与行星同样具有足够的质量,呈圆球状,但不能清除其轨道附近其他物体的天体。

三、太阳系小天体 定义:围绕太阳运转但不符合行星和矮行星条件的物体。 解读新的行星定义

新的行星定义包括两点:

一是行星必须是围绕恒星运转的天体;

二是行星的质量必须足够大,它自身的重力必须和表面力平衡使其形状呈圆球。一般来说,行星的直径必须在800公里以上,质量必须在50亿亿吨以上。

一个新的次级定义——“类冥王星”

在新的行星标准之下,行星定义委员会还确定了一个新的次级定义——“类冥王星”。这是指轨道在海王星之外、围绕太阳运转周期在200年以上的行星。在符合新定义的12颗太阳系行星中,冥王星、“卡戎”和“2003UB313”都属于“类冥王星”。

太阳系新族谱确定 教材词典均将做相应修改

国际天文学联合会(IAU)大会昨天所做出的将冥王星从“九大行星”除名的决定,将使人们所熟知的天文学基础知识被重新梳理。昨天,负责中小学教材、字典词典的部分出版社介绍,将对有关内容进行相应的修改,而其他天文教育和天文科普也将受到影响。

行星家族“缩编”:人类认知自然的一次跨越

有人说,20世纪人类最伟大的发现之一在于“发现”地球本身。宇航员们翱翔太空,反观地球恰似一颗镶嵌在茫茫黑空中的蓝宝石。走出天圆地方的舛误,跃出蛰居已久的地球,从古至今,人类审视自然的目光愈发深邃,实现了一次又一次对自然认知的跨越。

太阳系中的行星分哪几类

还有矮行星——冥王星。行星必须要符合三个条件:该天体要绕着太阳公转;有足够大的质量,要能够依靠自身的重力作用,通过流体静力学平衡,...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