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上左右和尊卑的关系是怎么形成的

栏目:资讯发布:2023-11-11浏览:2收藏

中国历史上左右和尊卑的关系是怎么形成的,第1张

我的毕业论文也是关于这个方面的,不过是单独研究座次的尊卑。在阅读了很多文献之后很多人都是写方位文化和道教文化来分析。中国是农耕文明,古人对太阳很尊崇、所以方位文化会影响左右尊,因为人们对东和南的尊崇会导致座位的坐向,周朝时期天子坐北朝南,和天子同姓的诸侯坐西朝东,异性诸侯坐东朝西,这都是根据对方位的尊崇才会这么坐,坐下之后就是同姓诸侯坐在天子的右边,异姓诸侯坐在天子的左边,至此右边是上位,左边是下位。还有道教中的阴阳说是左阳右阴,道教文化影响当时人们的观念,人们也会把左当作很重要的位置,所以也有尊左的现象。可是这两个原因不能充分得出为什么中国古代以左为尊和以右为尊。

中国古时有哪些朝代以左为尊,又有哪些以右为尊?

旧时礼制习俗观念。古代等级制度严格,左右为区别尊卑高下的标志之一,普遍实行于各种礼仪之中。由于君主受臣子朝见时,南面而坐,左东右西,臣子北面而立,左西右东,朝臣依官位由尊至卑一字排开,若官位高者有东,卑者在西,则尊右贱左;反是,则尊左贱右。各代情况不一,考核史籍,情况如下:夏商周时,朝官尊左;燕饮、凶事、兵事尊右。战国时朝官尊左;军中尊右。秦尊左。汉代尊右。六朝朝官尊,燕饮尊右。唐宋明清尊左,元代尊右。一般在喜庆活动中,以左为贵,在凶伤吊唁中,以右为尊。《逸周书武顺》:“天道尚 左,日月西移。”《左传桓公八年》:“楚人上左”《史记陈丞相世家》:“乃以绛侯勃为右丞相,位次每。平徙为左丞相,位次第二。”《汉书周昌传》:“左迁”颜师古注:“是时尊右而卑左,故谓贬秩位为左迁。”宋戴埴《鼠璞》:“汉以右为尊。谓贬秩为左迁,仕诸侯为左官,居高位为右职。”又,唐李白有《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诗。按,唐代字位应以左为尊,此题中“左迁”指贬谪,乃用汉代习惯语,是以右为尊。清钱大昕《十驾斋养成新录左右》:“科场:蒙古、色目人称右榜; 、南人称左榜。亦右为上也。”

整理资料后结果如下:

夏、商、周、晋(包括春秋战国、南北朝、五代十国):文官尊左,武将尊右。

秦、唐、宋、明:尊左。

汉、元、清(包括三国时期):尊右。

在古代中国左右手谁为尊

周时规定,天子面南而坐,诸侯朝天子,同姓从西面向北而上,异姓则从东面而上。这样看来,同姓讲诸侯是在周天子的右边,而异姓则在天子的左边。因此揣测,周时是以右为尊的。

春秋时期,好像也是以右为尊的。但是在一些著作中记载:士大夫在室内是以左边为贵的。但是,在作战之时,则是以右为大。所以春秋时期,左与右谁为贵,还是不好确定的。

到了战国时期,以右为尊是确定的事情。战国策中记载蔺相如在渑池之会上立了大功,赵王封他为上卿,“位在廉颇之右”。因此,可以借此证明当时“右”边是比“左”边大的。当然,以此作为定论,有失公正客观,望有学识的朋友帮忙印证。

到了西汉,好像右边大是很肯定的事情。《史记。项羽本纪》记载鸿门宴中有一段记载: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沛公北向坐。刘邦是客,而范增算是陪,由此,证明右为尊。并且,有一些词也值得注意,古语中讲官吏降职叫做左迁。并且,史记中也有陈平让周勃右相的记载。

而到了东汉时,左右谁为尊,又不太好分辨了。没有找到相应的史料,不过,估计应是左为尊。因为魏晋南北朝皆是以左为贵,所以,推测东汉也差不多是以左为贵。魏晋时期,左仆射大于右仆射,左丞大于右丞。晋元帝快称帝之时,官职也是左丞相。到了隋唐时期,也是以左为贵的。但是到了唐玄宗时期,好像右相的权力要大一些,当然,也有君王宠幸,或身兼数职的因素在里面。李林甫、杨国忠,身为右相,权力却超过了左相。但六部里面,左侍郎之官位是高于右侍郎的。到宋时也差不多。

以左为贵,历时差不多千年,直到元时,才发生改变。元朝统治者明确规定以右为贵。右丞相位高于左丞相,而其他官职也是以右为正,左为从。朱元璋称吴王之时,承元制,还是保持着以右为尊的习惯。当时以李善长为右丞相,以徐达为左丞相,李善长官位高于徐达。在称帝之后,才一改元朝体制,又改为左为贵。估计朱元璋此举出自应以宋时正统为继承的心理,并非是习惯问题。清承明制,应也是以左为大。在京戏里面,客、长辈皆是坐在主人公的左侧(为此看了一段京戏)。

综上所述,传统的中国礼仪,还是以左为贵的。那右为贵可能是按国际的礼仪所施行,并非是中国之礼仪了

古代左和右哪个尊贵

古代中国,是「左」尊还是「右」尊,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在不同的时期和时代,存在着不同的规定。

周、秦、汉时,我国以「右」为尊,故皇亲贵族称为「右」戚,世家大族称「右族」或「右姓」。右尊左卑表现在建筑住宅上,豪门世家必居市区之右,平民百姓则居市区之左。

古时官场座次尊卑有别,十分严格。官高为尊居上位,官低为卑处下位。古人尚右,以右为尊,“左迁”即表示贬官

至于在交际场合,其座次则以左为尊。因为古人坐北朝南,则左为东,右为西,故座次上以「左」为尊。《史记·魏公子列传》载,信陵君为迎接夷门侯生,大办酒宴会宾客。并「从车骑,虚左」,亲自前去迎接。

从东汉至隋唐、两宋,我国又逐渐形成了左尊右卑的制度。这时期,左仆射高于右仆射,左丞相高于右丞相。蒙古族建立元朝后,一改旧制,规定以右为尊,当时的右丞相在左丞相之上。朱元璋建立明朝,复改以左为尊,此制为明、清两代沿用了五百多年。现在戏剧舞台上上演古典剧目,客人、尊长总是坐在主人、幼辈的左侧,这反映出明朝崇尚「左」的礼仪。

老子曰:"圣人执左契,而不责于人。有德司契,无德司彻"。 是“左”为尊的一个证明,圣人拿着“左契”(借条的左半边)而不会去逼着人还债。另外还有乘车,经常出现“虚左”(空出左边的尊位给别人)的说法,《史记·魏列传》:“公子从车骑,虚左,自迎夷门侯生。”而且古代座次以左为尊,空着左边的位置以待宾客。

古代到底以右为尊还是以左为尊

夏商周时,朝官尊左;燕饮、凶事、兵事尊右。战国时朝官尊左;军中尊右。秦尊左。汉代尊右。六朝朝官尊左,燕饮尊右。唐宋明清尊左,元代尊右。一般在喜庆活动中,以左为贵,在凶伤吊唁中,以右为尊。

《逸周书武顺》:“天道尚左,日月西移。”(尚左的传统是起源于对天体运行的观察)。《左传桓公八年》:“楚人上左”。《史记陈丞相世家》:“乃以绛侯勃为右丞相,位次每。平徙为左丞相,位次第二。”。《汉书周昌传》:“左迁”颜师古注:“是时尊右而卑左,故谓贬秩位为左迁。”(说明汉时尊右)。宋戴埴《鼠璞》:“汉以右为尊。谓贬秩为左迁,仕诸侯为左官,居高位为右职。”。唐李白有《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诗,按:“唐代字位应以左为尊,此题中‘左迁’指贬谪,乃用汉代习惯语,是以右为尊。”(唐代是以左为尊的,但人们习惯于把贬官说成“左迁”,是因为汉代的习惯用语沿袭至唐)。清钱大昕《十驾斋养成新录左右》:“科场:蒙古、色目人称右榜; 、南人称左榜。亦右为上也。”(蒙古人尚右)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由多民族、各地域的文化汇聚而成,“左”“右”孰尊,古今有别,情形各异。近代的以“左”为尊,主要是明清以来形成的。

大概可以帮到你吧

古代向东作为尊向东是哪个方向

简单来说就拿鸿门宴为例吧

项羽、项伯东向坐,也就是坐西向东了,为最尊

范增南向坐,就是坐北向南,虽然是项羽的亚父,但也只能次之

刘邦北向坐,也就是坐南向北,毕竟一方诸侯,再次之

张良西向坐,就是坐东向西,最卑微,最下位

中国古代以左为尊还是以右为尊?

1古时一般以右为尊,但是在某些朝代以左为尊,特别是先秦时期。空着左边的位置。虚左表示对宾客的尊敬。

2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九十四回: “诸贵客见公子亲往迎客,虚左以待,正不知甚处有名的处士,何方大国的使臣,俱办下一片敬心侍候。“

中国古代“位置是左尊还是右为尊”

一、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尊卑观

在古代中国,是“左”尊还是“右”尊,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在不同的时期和时代,存在着不同的规定。周、秦、汉时,我国以“右”为尊。从东汉至隋唐、两宋,我国又逐渐形成了左尊右卑的制度。这时期,左仆射高于右仆射,左丞相高于右丞相。蒙古族建立元朝后,一改旧制,规定以右为尊,当时的右丞相在左丞相之上。到了朱元璋建立明朝后,又改以左为尊。此制为明、清两代沿用了五百多年。

二、不同的地域有不同的尊卑观

就古代中国内部而言:秦国的官职是尚右的,不但前面举的爵制可以说明,而且还可从它的兵符中得以证实,秦国的兵符分左右两部分,右符在国君手中,左符在将帅手中。而处于同时代的楚国恰恰相反,楚国的官员中,有左司马和右司马、左尹和右尹、左领和右领、左史和右史等,他们的地位以左为上。楚国的三军中,中军是主力,左军则优于右军,屈原曾做过左徒,项羽叔父项伯曾当过左尹。

三、不同的场合有不同的尊卑观

1、理政朝见中:古时君主一般是坐北朝南端坐在龙椅上,故地理上以东为左,以右为西,臣子面向君主按尊卑次序一字排开,高位者在右,卑位者靠左,这样就自然形成右贵左贱的场面了。

2、作战坐车中:情形有所不同,它是尊者居左。

3、民间活动中:一般说来,喜庆活动中左为贵,凶伤吊唁中右为尊。

整理后结果:

夏、商、周、晋(包括春秋战国、南北朝、五代十国):文官尊左,武将尊右。

秦、唐、宋、明:尊左。

汉、元、清(包括三国时期):尊右。

清朝皇帝左右哪个为尊?是以什么为参照物?

夏商周时 朝官尊左 燕饮/凶事/兵事尊右

战国时 朝官尊左 军中尊右秦尊左

汉尊右

六朝 朝官尊左 燕饮尊右

唐 宋尊左。

元 尊右

明 清尊左

成语说 “南面称王” 指的是 古代帝王临朝 坐北朝南

所以 以尊上或主人坐向为参照

皇帝面向南 东为左 西为右

古代宴席四个座位中,以哪个方向为尊,哪几个方向为次?

以坐西面东为尊,其次是坐北面南,再次是坐南面北,再下最卑坐东面西。

《仪礼》室内礼节性的座次,最尊的座位是:在西墙前铺席,坐在席上面向东,即所谓东向坐;其次是南向坐;再其次是北向坐;最卑的位置是西向坐。清代学者凌廷堪在他的礼学名著《礼经释例》就更为确切地提出“室中以东向为尊,堂上以南向为尊”的说法。清初著名学者顾炎武在他的名著《日知录》里通过不少史料,归纳出这么一个结论:“古人之坐,以东向为尊。”由此可以看出,《史迹• 项羽本纪》鸿门宴座次的形式,就属于这种室内礼节活动的形式。项羽、项伯东向坐,亚父(范增)南向坐,沛公(刘邦)北向坐,张良西向侍。入席,古人设宴,对座次安排十分讲究,主人坐什么位子,客人坐什么位子,都有严格规定,乱坐就有喧宾夺主,以下犯上之嫌。项羽、项伯朝东而坐,最尊(项伯是项羽的叔父,项羽不能让叔父坐在低于自己的位置上);范增朝南而坐,仅次于项氏叔侄的位置;项羽让刘邦北向坐,又卑于范增,不把他看成与自己地位匹敌的宾客;张良面朝西的位置,是在场人中最卑的了,不能叫坐而叫侍,意思是与今天的侍从差不多。司马迁之所以不惜笔墨一一写出每个人的座次,就是通过项羽对座次的安排,突出表现项羽藐视刘邦,以尊者自居的骄傲心理。

以东向为尊,在史书中有充分的反映。比如《史记• 淮阴侯列传》井陉之战,韩信俘虏广武君李左车,请他东向坐,韩信对面施礼救。《史记• 武安侯列传》田蚣“尝召客饮,坐其兄盖侯南向,自坐东向”,田蚣以为自己是丞相,不可因为哥哥在场而申私敬,免得屈辱了丞相之尊。《史记• 周勃世家》周勃不好文学,每召诸生说士,自居东向的座位,很不客气地跟儒生们谈话。《汉书• 王陵传》项羽取王陵母置军中,王陵的使者来,项羽让王陵的母亲东向而坐,打算用对王母的这种礼遇来招降王陵。

“室中以东向为尊”“东向”即“坐西面东”,古代地理上“西边”即“右”,这恰恰印证了古时候崇“右”,以“右”为尊。中国封建社会等级森严,官阶有高低,座次分贵贱。近现代尚“左”,虽不成文,却也约定俗成。如“男左女右”渗透了男尊女卑的封建思想。

汉文化源远流长,遥远的古代是否也是以“左”为尊呢?恰恰相反,古代崇“右”,以右为上,为贵,为高。比如《史记• 廉颇蔺相如列传》“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位在廉颇之右。” 《史记• 魏其武安侯列传》“贵戚诸有势在己之右,不欲加礼,必陵之。” 两例中的“右”均要释为“上”。又如《〈指南录〉后序》“予出右丞相兼枢密史”,《海瑞传》“明年正月,召为南京右佥都御史”等。

古代崇“右”,也有例外的情况。同是《史记》在《魏公子列传》的《信陵君窃符救赵》一节中,先记“公子从车骑,虚左,自迎夷门侯生”,后文又说侯生“直上载公子上坐,不让”。“左”为何变成了“上坐”呢?这就要另当别论了。《古汉语常用字字典》说:“古代车骑以左为尊位”。此处的“虚左”则表现了公子的仁而下士。中学课本《信陵君窃符救赵》一文配有插图,此插图有三处严重失真:车错、马错、座次错。课文明确写着:“公子从车骑,虚左,自迎夷门侯生。”从插图上看,实际是“虚后”。正确的座次排列,应该是信陵君和侯生同在车厢前部,侯生居左。

左右尊卑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解释,诸多学者根据相关文献资料,对此进行了深入的研究考证和论述。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以后,左右尊卑之争更成了学术界的一个热点问题。下面我来针对于不同的情况举不同的几个事例

左尊右卑:《左传》桓公八年:“季梁曰:‘楚人上左,君必左,无与王遇,且攻其右,右无良焉,必败。’”楚国以左为尊,左军的势力比右军的势力大,因而季梁建议进攻力量薄弱的右军。

朱元璋在建立明朝后,以左为尊。《明史》:“甲辰正月,初置左、右相国,以李善长为右相国,徐达为左相国。吴元年(1367)命百官礼仪俱尚左,改右相国为左相国,左相国为右相国。”

清钱大昕《十驾斋养新录・左右》:“唐宋左右仆射、左右丞相、左右丞,皆以左为上……明六部左右侍郎、左右御史、左右给事中、左右布政使,仍以左为上。

由此可见,春秋、唐、宋、明、清等朝代尊左。

右尊左卑:《史记・陈涉世家》:“二世元年七月,发闾左谪适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古时二十五户为一闾,贫者居住闾左,富者居于闾右。

《汉书・百官公卿表》:“十左庶长,十一右庶长,十二左更,十三中更,十四右更……皆秦制,以赏功劳。”意思是爵位共二十级,第一级最低,第二十级最高,左庶长是第十级,右庶长是第十一级,左更是第十二级,右更是第十四级,由此可见,秦右尊于左,汉承前尚右。

《史记・项羽本纪》描述了鸿门宴的座次:“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项羽最尊,项伯是项羽的叔父,二人坐西向东;范增是项羽的谋士,地位仅次于项羽,坐北向南;刘邦更次之,坐南向北;张良最次,坐西向东侍。

由此可见,殷商、战国、秦、汉、元等代尊右

左右无尊卑:例如左史和右史,这都是是古代的史官名,只是分管的方面不同而已。

在《礼记・玉藻》记载:“动则左史书之,言则右史书之。”

在《汉书・艺文志》记载“古之王者,世有史官,君举必书,所以昭法式也。左史记言,右史记事,事为《春秋》,言为《尚书》,帝王靡不同之。”

由此可见,左右无尊卑的时候也是存在的

左与右,其实只是不同的2个方位,跟尊卑联系在一起,不过是人为赋予的含义。罗素曾说“参差多态乃是幸福之本源”。古往今来,由东到西,不同时代不同地点,左右的尊卑随之变化而变化,只要人们正确看待左右尊卑,这也不过是参差多态的一个符号和色彩。

据说,自秦代开始姓、氏合一,大宗族先是流行排行入字,魏晋时开始出现排辈入名。特别是在宋朝后期开始,聚族而居的大小封建家族组织修家谱的风气十分盛行,排辈入名亦随之盛行。一种行辈字是对各辈人名中的用字的限定。孔氏家族的行辈字派从思晦开始,他规定下一辈均用"克"字。再往下各辈依次在名中用:希、言、公、彦、承、弘、闻、贞、尚、衍、兴、毓、传、继、广、昭、宪、庆、繁、详、令、德、维、垂、佑、钦、绍、念、显、扬等等。

左和右哪个更尊贵?

古代宗法制度,以周代天子七庙为例,自始祖之后,左为昭、右为穆;父为昭,子为穆。排列时,大祖居中,三昭位于大祖的左方;三穆位于大祖的右方,以此来分别宗族内部的长幼次序、亲疏远近。历代祭孔时孔氏宗族一般也采用左昭右穆的排列次序。

中国由于多民族的原因产生了许多的文化差异,对左右的认识并不尽相同,漫漫的历史长河折射出了中国人的左右不定。中国历史上可考的最早的左右观在先秦时代,我们可以从同时期的经典著作《老子》里得到清晰的考证。“吉事尚左,凶事尚右……君子居则贵左,用兵则贵右。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老子》31章)只有见血不祥的事,才贵右。左是生位阳位,右则是阴位死位;也因为在办丧事时也贵右。《礼记·檀弓》篇记孔子有姐之丧,郑注云:“丧尚右,右,阴也;吉尚左,左,阳也。”可见,在当时的主流观念是左主吉,右主凶。

佛教的精髓都在一个“空”字上得到了最大程度的体现。而所谓的“空”,在左右方位上的表现则是无“左”无“右”。佛教认为,空虚是没有方位的,因为方位是相对的,当两个人盘腿对坐时,我的左是你的右,你的右是我的左,那么,到底哪边是左?哪边又是右?因此,空虚并没有不变的方位,在无限的时空中,生命是无所不在的,当你能够觉悟领会到自己的本来面目时,你的本心就充盈满了虚空。所以,左右不在虚空中,而在我们的心中。而在中国土生土长的道教则有自己贵“左”贱“右”的认识。道教的烧香决认为,拈香时宜左手在外,右手在内。因为左手为净手,而右手操持百事,容易受秽,是以善包恶也。只有用净手拈香燃香,我们祈祝时,才能一念寂然,聚五脏六腑之气直上三天,更无凝滞。中国政治文化的发展变迁和多民族的文化差异都在官位的称谓上显现了中国人的左右观。依据中国官职的历来传统,即使同一官职,亦要冠之左右以区分高低。唐宋时期都是左官高于右官,那时的左右仆射、左右丞相、左右丞,皆以左官为上。到了蒙古族统治的元代,不但左右丞相和左右丞都是以右官居上,更是发展到连考科取士也分左右榜,蒙古人列入右榜, 则在左榜,左榜自然低于右榜。而到了明朝,又回复了尚左的传统。

“左”和“右”哪个更尊贵

左为上,一些场合下特别注重座次

采纳哦

古代左和右哪个尊贵

古代中国,是「左」尊还是「右」尊,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在不同的时期和时代,存在着不同的规定。

周、秦、汉时,我国以「右」为尊,故皇亲贵族称为「右」戚,世家大族称「右族」或「右姓」。右尊左卑表现在建筑住宅上,豪门世家必居市区之右,平民百姓则居市区之左。

古时官场座次尊卑有别,十分严格。官高为尊居上位,官低为卑处下位。古人尚右,以右为尊,“左迁”即表示贬官

至于在交际场合,其座次则以左为尊。因为古人坐北朝南,则左为东,右为西,故座次上以「左」为尊。《史记·魏公子列传》载,信陵君为迎接夷门侯生,大办酒宴会宾客。并「从车骑,虚左」,亲自前去迎接。

从东汉至隋唐、两宋,我国又逐渐形成了左尊右卑的制度。这时期,左仆射高于右仆射,左丞相高于右丞相。蒙古族建立元朝后,一改旧制,规定以右为尊,当时的右丞相在左丞相之上。朱元璋建立明朝,复改以左为尊,此制为明、清两代沿用了五百多年。现在戏剧舞台上上演古典剧目,客人、尊长总是坐在主人、幼辈的左侧,这反映出明朝崇尚「左」的礼仪。

老子曰:"圣人执左契,而不责于人。有德司契,无德司彻"。 是“左”为尊的一个证明,圣人拿着“左契”(借条的左半边)而不会去逼着人还债。另外还有乘车,经常出现“虚左”(空出左边的尊位给别人)的说法,《史记·魏列传》:“公子从车骑,虚左,自迎夷门侯生。”而且古代座次以左为尊,空着左边的位置以待宾客。

左尊贵 右边尊贵 什么从什么时候开始的

古代宗法制度,以周代天子七庙为例,自始祖之后,左为昭、右为穆;父为昭,子为穆。排列时,大祖居中,三昭位于大祖的左方;三穆位于大祖的右方,以此来分别宗族内部的长幼次序、亲疏远近。历代祭孔时孔氏宗族一般也采用左昭右穆的排列次序。

中国由于多民族的原因产生了许多的文化差异,对左右的认识并不尽相同,漫漫的历史长河折射出了中国人的左右不定。中国历史上可考的最早的左右观在先秦时代,我们可以从同时期的经典著作《老子》里得到清晰的考证。“吉事尚左,凶事尚右……君子居则贵左,用兵则贵右。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老子》31章)只有见血不祥的事,才贵右。左是生位阳位,右则是阴位死位;也因为在办丧事时也贵右。《礼记·檀弓》篇记孔子有姐之丧,郑注云:“丧尚右,右,阴也;吉尚左,左,阳也。”可见,在当时的主流观念是左主吉,右主凶。

佛教的精髓都在一个“空”字上得到了最大程度的体现。而所谓的“空”,在左右方位上的表现则是无“左”无“右”。佛教认为,空虚是没有方位的,因为方位是相对的,当两个人盘腿对坐时,我的左是你的右,你的右是我的左,那么,到底哪边是左?哪边又是右?因此,空虚并没有不变的方位,在无限的时空中,生命是无所不在的,当你能够觉悟领会到自己的本来面目时,你的本心就充盈满了虚空。所以,左右不在虚空中,而在我们的心中。而在中国土生土长的道教则有自己贵“左”贱“右”的认识。道教的烧香决认为,拈香时宜左手在外,右手在内。因为左手为净手,而右手操持百事,容易受秽,是以善包恶也。只有用净手拈香燃香,我们祈祝时,才能一念寂然,聚五脏六腑之气直上三天,更无凝滞。中国政治文化的发展变迁和多民族的文化差异都在官位的称谓上显现了中国人的左右观。依据中国官职的历来传统,即使同一官职,亦要冠之左右以区分高低。唐宋时期都是左官高于右官,那时的左右仆射、左右丞相、左右丞,皆以左官为上。到了蒙古族统治的元代,不但左右丞相和左右丞都是以右官居上,更是发展到连考科取士也分左右榜,蒙古人列入右榜, 则在左榜,左榜自然低于右榜。而到了明朝,又回复了尚左的传统。

古时候是客人入席,是主人右手边的尊贵,还是左手边的尊贵?

左。原因很简单:主位坐北朝南,其左手为东,右为西,故古代虽官职方面左右孰尊敦卑多次改变,但坐席一直左尊,证例如:虚左以待

唐朝时,左 和 右哪个大? 左迁是升了还是降了?

长期的社会实践,在汉文化圈里渐渐形成了"右尊左卑"的文化积淀。例如《礼记·王制》记载:"殷人学国老于右学,学庶老于左学。"郑玄注:"右学为大学,在王城西郊;左学为小学,在城内王宫之东。"由于"国老"是尊于"庶老"的,自然"右学"也就尊于"左学"了。汉魏以后则顶称世家大族为"右姓",如《后汉书·郭伋传》云:"强宗右姓,各拥众保营,莫肯先附。"这也显示出"右"的尊贵性。

"右尊左卑"的观念适用于中国古代官职,例如右丞相一般高于左丞相。秦代的二十级爵位中,第十级是左庶长,十一级是右庶长,十二级是左更,十三级是中更,十四级是右更。而第二十级是最高的,可见右尊于左。《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载:"相如功大,拜为上卿,位在廉颇之右。"也是以右为尊。右尊左卑的另一个表现是升职一般称"右移",降职则称"左迁"。例如白居易著名的《琵琶行》里失意的诗人是"左迁九江郡司马"。

然而中国古代文化中左右的尊卑之属并不是固定的,而是随着时代、地域以及使用范围的变化而变化。《汉书·周昌传》:"吾极知其左迁。"郑玄注:"是时尊右而卑左",从"是时"二字即便我们还不敢断言郑玄生活的时代已经是"尊左卑右"了,但也至少说明"左右尊卑"是带有时代性的。例如同为《史记》记载,《汉文帝纪》有"右贤左戚"句,韦昭注"右犹高,左犹下也";而《魏公子列传》则有"公子于是乃置酒大会宾客。坐定,公子从车骑,虚左,自迎夷门侯生",这里魏公子"虚左"是为了表达对"侯生"的尊重,说明战国年代的礼节还是"主右客左,左为贵的"。从地域差别看,楚国的官职就与秦相反,左司马是高于右司马,左尹高于右尹的。又《老子·三十一章》:"君子居则贵左,用兵则贵右……吉事尚左,凶事尚右。"陈鼓应释为:"君子平时以左方为贵,用兵的时候以右方为贵……吉庆的事情以左方为上,凶丧的事情以右方为上。"这里不仅持的是"左尊右卑"的观念,更指出在不同场合,左右的尊卑会出现逆转。

左相跟右相哪个官职比较重?有什么区别?

左丞相

zuǒchéngxiàng

[the left prime minister]官名。春秋末齐景公置左、右相各一人。战国时秦武王始置左、右丞相各一人。秦统一后,仍以丞相为百官之长,有两人时,分为左右,以右为上。西汉惠帝、高后时亦有左右丞相,文帝后只置丞相一人。北齐、北周也有左右丞相。唐武后曾改尚书左右仆射为文昌左右相。玄宗开元时又改左右仆射为左右丞相,但不理政事,并不是宰相。天宝时仍恢复仆射原名。而改侍中为左相,中书令为右相,后亦复旧。南宋、元及明洪武十三年(1380)前,都有左右丞相,为执政的真宰相。

萃于左丞相府。——宋·文天祥《 后序》

右丞相

丞相之一。南宋孝宗时改左右仆射为左右丞相

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宋·文天祥《指南录后序》

左丞相和右丞相的区别

右丞相的就是在皇帝右手站立的丞相,也称主相

左丞相的就是在皇帝左手站立的丞相,也称副相

基本上右丞相的官职大于左丞相。

不过也有种说法每个朝代都是不同的,南宋时右相大,北宋左相大,秦时左相大,汉朝右相大,明初左相大,清朝也是以左为尊,比如左督御史比右督大

官名。自汉至金有尚书左丞、尚书右丞。元及明初有中书右丞、中书左丞(元先右,明先左)。又清末新设和部及民国袁世凯统治时期亦置右丞。

左和右是什么意思

右倾和“左”倾订是违背马克思主义,都以主观和客观相分裂、认识和实践相脱离为特征。它们虽是从两个各不相同的极端出发,但思想基础都是主观主义,因此在一定条件下,两者可以互相转化。马克思主义者在政治斗争中,既反对“左”倾,也反对右倾。所以,在政治上路线左倾了叫做左倾错误、右倾了叫做右倾错误。简单的来说,就是:左倾错误:一般是指超出实际的,盲目的政策导致的错误。 右倾错误:一般是指固步自封的,保守的政策导致的错误。 俗话说:“物极必反”。任何事,一旦做过了头,都会犯错误。而人犯错误,往往是往两个方向。有的太过于乐观,对一切困难视而不见,喜欢铤而走险,这种人犯的错误我们叫做“左倾错误”。有的对困难估计过大,做起事来前怕狼后怕虎,总是想等待合适的机会,这种错误我们叫做“右倾错误”。所以左倾也叫冒险主义,右倾也叫机会主义。

中国历史上左右和尊卑的关系是怎么形成的

我的毕业论文也是关于这个方面的,不过是单独研究座次的尊卑。在阅读了很多文献之后很多人都是写方位文化和道教文化来分析。中国是农耕文明...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