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世垚:清初践行“稼轩风”的资县知县

栏目:资讯发布:2023-09-22浏览:4收藏

傅世垚:清初践行“稼轩风”的资县知县,第1张

近代学者王国维有言:“凡一代有一代之文学:楚之骚、汉之赋、六代之骈语、唐之诗、宋之词、元之曲,皆所谓一代之文学,而后世莫能继焉者也。”数千年来,中国文学各种文体、流派、思潮层出不穷、异彩纷呈,呈现出相对独立的生发、演进、成熟、衰微的过程。

清朝初年,由明而清的朝代更迭,给汉族士大夫以巨大的心灵悸动。入清之后,接踵而至的剃发令、科场案、奏销案、文字狱等重重打击,更使汉族文人的生存环境日趋恶化。此时的词坛虽然仍沿袭明代遗风,艳体盛行,但已有不少人开始摒弃这类词。尤其是南宋词人辛弃疾的“稼轩风”,历经元明的长期蛰伏后,在清初的历史巨变中与汉族文人产生心灵的契合和共鸣,一时间在大江南北蔚然而起。

清圣祖康熙二十一年(1682),任资县(明太祖洪武四年,改资州为资县,属成都府。清初,承明旧制仍称资县)知县的傅世垚就是“稼轩风”的积极践行者。严迪昌在《清词史》中,甚至将傅世垚与刘榛、金人望等人称为“稼轩风”的南北鼓扬者,以悲慨豪放写壮志销磨。

傅世垚也在《沁园春·读辛稼轩词,不忍去乎,走笔成此》中写道“爱读公词,乐此不疲,何其快乎。念古人匡鼎,说诗无倦,昔贤张谓,积卷盈车。我亦年来,嗜痂成癖,日入编中学蠹鱼。呀然笑、觉一朝非此,病也堪虞。     小窗灯火清虚,似大白、频倾读汉书。喜将军上阵,须眉倒竖。归来捉笔,金如霏如。自是奇人,卓然千古,岂类寻章摘句儒。吟哦处,看江天无际,月影徐徐。”

词中“爱读公词”的“公”就是南宋词人辛弃疾。辛弃疾一生传奇,其词多以国家、民族的现实问题为题材,抒发慷慨激昂的爱国之情。傅世垚在这首词里塑造了辛弃疾“卓然千古,岂类寻章摘句儒”的文武双全英雄形象,欣赏其“归来捉笔,金玉霏如”的词作。

据《资县志》记载,康熙二十一年河南汝阳县岁贡傅世㙓任知县,“明年,以母老,乞终养归。”傅世垚,字宾石,号帚庵,河南省汝宁府汝阳(今汝南县)人,其家世为汝阳名宿。曾祖父是明代大司马、庄毅公、南京兵部尚书傅振商,有《爱鼎堂全集》。祖父傅孕恒,“赠太原府同知”。父亲傅鸾祥,曾任浙江湖州府通判、湖广宝庆府知府。

优越的家庭环境使傅世垚从小受到了良好的教育,培养了好读书的习惯。阎锡爵的《六书分类叙》说他,“天赋英异之姿,幼怀进取之志。生于世胄之家,绝少贵介之习。”傅应奎在《六书分类序》中称他“生而明敏,八岁能属文,读书目数行下。”《汝阳县志》记载,傅世垚与兄傅世晶(字二吉,号山友)在康熙年间同时考中贡士,曾为“四川资县知县。”

傅世垚生卒年不详,2007年1期与2008年1期的《词学》杂志,在刊登傅世垚的《蜀游词》时,认为其生于清世祖顺治十一年(1654)。但从清高宗乾隆五十四年(1789),傅世垚的曾孙傅应奎的《六书分类序》记载来看,其出生日期可能在1654年之后。“年十八岁由选贡举博学鸿词,旋授延津县教谕。上宪重其才学,保荐四川资县邑令,时年二十有二。”也就是说,傅世垚是18岁中贡士,22岁到资县任知县。

《词观》收录了傅世垚的《千秋岁引·癸亥夏抄得家报》词,有“久客四川,神游故国”句,可知其任资县知县的时间约为康熙癸亥年(1623)前后,这与《资县志》记载的时间是一致的。据此可知,傅世垚的出生时间应在1660年左右

傅世垚在资县任上 “优于政事,宽严相济,浇风为之一变”,对改变浮薄的社会风气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他在资县创作了不少的词作,大都收录在《盘石吟》里。北周保定中至宋朝末年,资县即今资中县这片土地设置盘石县达720余年。从傅燮调的《沁园春・读宾石宗弟盘石吟兼忆昔年今日之事。 时宾石为资令, 以养亲予告》可知,傅世垚有词集《盘石吟》是可信的。

傅世垚在资县的词作,全方位记录了他在资县的生活情况,以及离开时父老相送的场面,抒怀较多。《南歌子·初抵资县》,描绘了傅世垚初到资县看到的人烟稀少,城垣破败景象,并为自己还未能有所作为感到惭愧,表达了郁郁哀伤之情。“城廓倾颓尽,蒿莱高过人。十家有屋九无门,每听哀鸿凄怨不堪闻!山借沉霾染,天将积雾昏。舂陵赋就倍伤神,自愧补苴无术起青燐。”

“城廓倾颓尽,蒿莱高过人。十家有屋九无门,每听哀鸿凄怨不堪闻”的凄凉景象,与傅世垚的继任者朴怀德在《资县志序》中叙述的“ 城郭荒秽 ,按籍而稽,户口百家,钱粮十余石”是一致的。之前,尽管清世祖顺治十八年(1661),始任资县知县的刘振基“招抚流徙,以爱民养士为务”,但到此时民生凋敝的情况还是没有得到较大的改变。

刘振基到任时郡邑凋残,其于康熙六年(1667),重建了县署。傅世垚到资县后,对县署进行了简单的修理,并在其旁边建小斋,开辟菜圃。县署是傅世垚在资县办公、学习、生活的主要场所,并为此作词多首。

 “清溪曲曲绕荒城,枕畔听涛声。万树正环小院,春来一派啼莺。首披襟独坐,居然非吏非僧。”这首《朝中措·资署即事》通过在县署的所见所闻,塑造了词人“非吏非僧”的淡然形象,是描摹襟怀情状的抒怀。

《踏莎行·资署戏成》又是另一番景象,“冷署萧然,簿书无几,茶经香传重温起。  山城鼓绝日三竿,人云县令升堂矣。庭幽静清如水,官斋辟圃种山花,豆棚听说闲人鬼。”通过日常县署办公的情景,写出了资县人烟稀少,萧条、幽冷的氛围。资县人口少,公务也就不多,闲暇之余“官斋辟圃种山花,豆棚听说闲人鬼”,又有田园之趣。

《洞庭春色·资署侧,辟为小圃,临行别之》更是自然亲切、充满生活气息的田园词,体现出浓郁的“稼轩风”。“拨草开园,汲泉引径,带月种蔬。喜清芬露浥,菜花半亩,蔓香雾洗,瓜蒂千株。麦饭蓴羹烹已熟,好侑我新醅酒一壶。无穷趣,是晚凉时候,雨过之初。    十年淡齑咬断,远胜过珍腊屠酥。且闲中活计,畦分烟种,山间功课,根倩云锄。昔日灌园成石隐,似记得山翁旧姓苏。今而后,叹无情别汝,何限踟躇。”词人通过对小圃开辟、种植、管理等全方位的描述,浓浓的爱意蕴含其间,抒发了依依惜别之情。

傅世垚还在县署旁修建了简陋的茅斋,具有书斋的功能。《满江红·资署小斋成》写道,“旋筑茅斋,不跬步,依稀近屋。渐次里,经营位置,不跼而促。户外偏宜橘柚冷,窗前乍可芭蕉绿。更临轩,一带短墙阴,遮修竹。    案上者,书盈束。壁上者,图盈轴,供先生玩者,如斯而足。抱膝浑忘天地阔,狂吟偏许幽禽续。任天涯,穷杀老渊明,余清福。”词的上阙描写茅斋的大小、位置以及户外装饰的橘柚、芭蕉、修竹等植物,写出了词人的喜好。下阙描写茅斋室内的物品,塑造了词人喜欢读书作画的儒者形象,有陶渊明般的怡然自乐。

县署是傅世垚恋恋不忘的地方,以致离开资县一年后,乘舟经过长江瞿塘峡还为记忆中的资署小楼作词。《洞庭春色·舟次夔门,忆资署小楼》写道,“坐卧年余,一朝别去,未免有情。记危栏倚遍,朝云晚岫,小窗立尽,秋雨春莺。明月半帘人去也,任碧砌苍苔随意青。无奈处,是壁对蜗篆,槛度流萤。     难忘画梁双燕,尚依旧软语叮咛。念征帆千里,诗穷工部,东篱三径,兴老渊明。自此花时新酿熟,问谁赋烟霞诗句清。频回首,怕梦阑灯炧,夜半残更。”上阙重在“记”,描绘记忆中登楼观赏的情景。下阙重在“难忘”,抒发离情别绪。从中也可以看出,傅世垚对资县是有着深厚的热爱之情的。

公务之余,傅世垚还游历了资县的风景名胜,深入老百姓了解民间疾苦,与民同乐。重龙山临近县署,风景优美,自然成了游历的首先。《夜飞鹊•忆重龙山》写道,“溪山别离后,好景犹贪,心眼熟识孤岩。宵来不禁情痴甚,翛然梦到资南。遥见来鹤亭侧,已云孤风老,石醉松酣。月明无伴,尽峰峦,自语澄潭。    常恨近多俗症,虽日坐烟霞,与趣难谙。唯有江头风雨,耳根隐隐,似咽松杉。山灵无我,纵多情,未必无惭。但徘徊已久,欲呼舟子,再挽征帆。”即使离别已久,但“好景犹贪”,词人仍然经常梦回重龙山,来鹤亭等景观历历在目。他还想着“再挽征帆”去看一看。

《浣溪沙·资县清明》描写了资县清明时节的景色,于美景中有淡淡的愁绪。“漠漠轻阴护小亭,无端风雨咽江声,柳条循例故清明。  燕子依人如旧识,杏花含笑似多情,谁吹玉笛绕孤城。”

《贺新郎·月下与资县古人饮》摹写酒后醉态,嬉笑怒骂,一腔豪情喷涌。“槃礴梅根下,似五柳,先生高洁,白莲清社。为爱诸君皆豪放,悉是胜公荣者。正好共,抛觥幽榭。我辈而今忘形饮,要衣冠,文字都无惹。相与劝,尽欢罢。    天边况有清辉泻,看乌蟾,吞摇翠浪,愈增风雅。谈笑何妨伴江左,仿佛晋人清活。但沉醉,毋劳推谢。此会不知何时继,顾淋漓,莫放杯空也。休负却,好良夜。”词人仰慕陶渊明等古人的高洁品质,有“我辈而今忘形饮,要衣冠,文字都无惹”的豪迈,也有“谈笑何妨伴江左,仿佛晋人清活”的洒脱。

傅世垚在资县仅仅任职两年,但他的政绩得到了老百姓的认可。当他乘船离开资县时,很多老百姓来送行,“泪洒新亭雨”

。他在《五彩结同心·发资县停舟,再与诸父老别》写道,“半竿落日,两岸愁云,孤城几叠哀笳。泪洒新亭雨,钟情处,那论故国天涯。无情流水催人急,重回首,帆影齐斜。问昔日,偎人明月,今宵可到窗纱。    人生别离最苦,况相依故老,怎免咨嗟。纵使酸心,倚舷有梦,也被山绕云遮。行人若听桓伊笛,恐感旧,不止琵琶。算此去,举头唯见昏鸦。”

总的来看,傅世垚的词作在内容上,有辛弃疾那样的英雄无用武之地的压抑,表现出壮志销磨的愤懑。也有对田园生活和隐逸情志的向往,充满了生活气息。在写法上,大量用散文句法字法和经史典故,具有辛弃疾“以文为词”的特点。严迪昌《清词史》称“傅氏的词以明爽腾越见长,具有郁怒与冷峻相济、凄清时见放逸的特点。这种充分表现抒情主体的惆怅莫名、哀乐无端,甚而‘目眥裂破’神情的艺术趋尚,无疑是‘稼轩风’的门径。” 浙江大学孙敏强、吴慧慧在《清初河南词综论》中认为,“这也是继辛弃疾之后为数不多的田园词作。”

康熙二十二年(1683),傅世垚以母老请告终养回到家乡后,就再也没有出仕为官,这与他受五柳先生“隐逸诗人之宗”陶渊明的影响不无关系。仅是资县创作的这些词中,就有“穷杀老渊明”、“兴老渊明”、“似五柳”等多处。

傅世垚在清初河南文化圈颇有名气。《全清词》及补编收录其词作198首。四川图书馆收藏其词集《大梁词》《沙麓词》《贯蝨词》《运甓词》《懊侬词》。国家图书馆收藏其与清初词人程大戴、佟世临唱和的《梁园唱和词》45首。

傅世垚是官员、词人,也是一位治学严谨的学者。他自幼喜欢古碑铜铭,悉心研究古籀篆文,仿照明代梅膺祚《字汇》体例,用毕生精力将自己收集的金文古籀按《说文解字》字部排列,每字又以楷书统领,小篆、古籀次于其后,编纂成《六书分类》十二卷。清乾隆时任礼部尚书纪昀认为,“汝宁帚庵先生病诸家撰著之芜杂,乃排纂古篆,用夏氏之例,领以隶书。即以隶书偏旁分部,俾丝牵绳贯,若网在纲。其门目一宗《御定康熙字典》,遵圣代同文之制也;其字博采诸书,各注所出,示有征也;间附考注,别疑似也;晚出别体,存而不删,耴其备也;传写异同,因而不改,阙所疑也;盖积平生之力,历久而后成编。”2014年9月19日,重庆市人民政府将万州区图书馆收藏的清康熙听松阁刻本《六书分类》列入《第三批重庆市珍贵古籍名录》。

  家史是记载家族世系兴衰的史著,包括家传、家谱等,也是家庭的历史,你可以“采访”一下你爷爷奶奶,然后再记录下来,就像古代史官一样秉笔直书,家史和国史一样,一定要真实。

  可以写一下新中国成立60年来,你家的生活变化,希望能帮助你!

  1 指史家一姓父子先后著述之史书。 《隋书·许善心传》:“望都亭而长恸,迁别馆而悬壶,家史旧书,在后焚荡。今只有六十卷在,又并缺落失次。” 2 记载家族世系兴衰的史著,包括家传、家谱等、盛行于六朝。 唐 刘知几 《史通·杂述》:“若 扬雄 《家谍》、 殷敬 《世传》、 孙氏 《谱记》、 陆宗 《系历》,此之谓家史者也。” 3 指一个家庭的历史。 周立波 《暴风骤雨》第一部十六:“在会上,小猪倌倒着苦水,说起大伙也都知道的他的家史。”中华傅氏族谱历史悠久,文化内函十分丰富,这对于海内外傅氏寻根归宗和弘扬中华傅氏文化,增强傅氏凝聚力、向心力都有着重要意义与特殊价值。因此,世界上几乎所有傅氏传人无一不把自己的姓氏(家族血缘的标志)与族谱(一家一族之史)视为命根,而成为寻根认祖的神圣证物。

  傅姓和其他姓氏一样,有着悠久的修谱传统。最早的傅氏族谱修于何时,因资料湮灭已难于考究。但是,目前上海图书馆已收藏编修时间最早的傅氏族谱是明宣德三年(1428)的湖北沔阳(今仙桃)的《傅氏族谱》(木刻本),至今近600年的历史了。1948年元月,由傅作义、傅瑞华提供赞助,傅汝霖题写书名,印发了全国性质的《傅氏源流世系汇集》(甲集)。目前,此谱书社会存量稀少。

  近年来,海内外各地编修了不少《傅氏族谱》,其中:傅氏名人支系、区域广泛、望族之地和内容丰富的族谱有:由山西省原平市长梁沟镇傅珍主编的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部原总参谋长傅全有支系的《傅氏族谱》于1989年秋印发;由台湾省台北市傅宝琳任总编编修的辽宁省海城市温香镇中华人民共和国原铁道部部长傅志寰支系的《辽南傅氏宗谱》(一卷)于2000年9月印发;由台湾省桃园县杨梅镇傅任垣主编的涉及江西吉安、福建武荣、广东镇平、台湾高雄、美浓、台中、苗栗、桃园、杨梅等地的《傅氏宗谱全本》(精装两卷计1579页)于1997年春印发;由江西省信丰县傅芳远主修涉及两省14个县市(江西省:龙南县、崇义县、信丰县、全南县、大余县、会昌县;广东省:南雄市、始兴县),完成时间最短(仅8个月)、花费最大(2334万元)、谱书页数最多(计5153页)、谱书最重(2584公斤)的《傅氏七修族谱》(16 开本,13大卷)于1998年9月印发;由闽西傅氏族谱编写组傅瑞主编的中华傅氏通谱第一卷《清河郡闽西傅氏族谱》于2004年秋在福建闽西印发;近几年由四川简阳糖厂厂长傅纯佩负责主持主编或参与编修的《傅氏族谱》(7卷)先后在简阳 (全市傅姓人口4万人左右,是四川傅姓人口大市)印发,且资料翔实,内容丰富,深受族人好评。

  目前,海内外官家图书馆收藏中国《傅氏族谱》共193种1550册(其中:上海图书馆100种95册),日本、美国10种102册,若加上民间保存的《傅氏族谱》估计总数可达1000种8000册左右。目前,各地民间个人收藏《傅氏族谱》600多册,其中:四川渠县傅昌志400多册;福建上杭傅恩林100多册;湖南长沙何光岳 30多册。这些族谱已成为研究傅氏起源、迁徙分布、寻根问祖等方面的重要资料。

  下面,简略介绍一下《傅氏族谱》征集资料和编修方式:

  1、征集资料。⑴傅姓来源:何时(朝代、年号、年份)从何地(省、县、市、区、乡、镇、村、小地名)迁来;始迁祖的名字、号、生卒年月、简历、配偶情况;迁入原因和当时概况;迁入定居地点,先写旧地名,再括注今定居地的简要描述;始迁祖的祖上世系;承传的排行字辈情况。⑵傅姓发展变迁:始迁祖的后代分支、分房情况;在本地的迁移、繁衍情况;向外地以至向港澳台及海外迁移情况;家族的重大事件(如族谱编修、“清明会”、祭祖活动、宗亲联谊等)和重大变化情况。⑶傅姓现状:到目前为止,共繁衍了多少代(最高代和最低代);族人居住分布情况;大约户数,人口数量情况;经济文化状况;其它有必要叙述的情况。⑷傅姓名人情况:内容含姓名、性别、生卒年月、文化程度、民族、出生或居住地点,职务职称、工作生产单位,对家族对社会所作的主要贡献。⑸傅姓庙宇、祠堂、陵墓情况:内容含名称、地点、建于何时、建筑经过、资金来源、规模如何、历次整修情况、是否毁损、现状如何、每年祭祀活动情况;主持人基本情况。⑹傅姓族谱情况:从初修开始,历届修谱情况(时间、地点、组织机构、主持人、主编人、经费来源等):族谱保存情况;新谱续修情况;族谱名称、主要内容、版本格式、页码、发行范围、印刷册数、价位等情况;族谱续修主持人(或主编人)和旧谱保管人员的通讯联络(邮编、地址、姓名、电话号码)情况。

  2、编修方式(只介绍“两统”新编式):

  所谓“两统”,就是统一谱头内容、统一正文格式。

  “统一谱头内容”:所谓“谱头”,就是指家谱的上篇(或上卷、上册)部分,使用统一的傅姓文、图资料。一是内页部分主要有始祖图像、全国(或本地区)傅姓人口分布示意图、傅姓宗亲题词、谱序(自序、客序)、谱例、谱论等;二是正文家族概述部分,主要有傅姓历史来源、傅姓郡望堂号、傅姓播衍迁徙、傅姓历代名人、傅姓家史族谱、傅姓文化遗迹、傅姓宗亲联谊等。

  “统一正文格式”:就是指家谱正文部分统一格式和内容。一是家族源流:主要叙述各个支系的迁徙踪迹、繁衍分布;二是家族世系:主要记录各个支系图、世系谱等;三是家族文化:主要记载字辈派语、家法族规、族谱编修、人物纪略、人物简介、人物名录、风俗习惯、文化艺术等;四是家族人物:收录人物传记、人物纪略、人物简介、人物名录等;五是家族旧谱:历届修谱概述、旧谱影印等。此外,附录部分要有编修家谱的公开信、编委会成员简介、捐资赞助名册、修谱始末、家谱发行名册、家谱赠送名册、族人代表通讯录、家族出生人口情况登记表、家族娶嫁人员情况登记表、家族死亡人口情况登记表等。

  “两统”新编式,可采取以下“四法”进行编修:⑴区域编修法:以行政区域进行编修家谱。如:《重庆市垫江县傅氏族谱》等。 ⑵支系编修法:以族系、房系进行编修。如:《渠县青龙乡傅家沟支系谱》等。⑶名人编修法:以某地、某支系的某个有代表性的傅姓名人进行编修。如:《傅斯年家谱》、《傅雷家世》等。⑷字辈编修法:以同一字辈进行编修。如:《梁平县湖广镇川傅氏家谱》等。⑸堂号编修法:以某个堂号进行编修,同时又即总体大通谱的卷本。如:北京华夏傅氏文化研究所主导编修的《闽西清河堂傅氏家谱》等。

在建党百周年活动之际,计划走访上门到少岭坞少伸溪流域与沙龙龙坑五代荣龙坑溪流域一带的老支书老村长,本周二冒雨从龙坑出太真到少岭坞同96岁的傅隆耀老支书作了长谈,使我对在客家文化背景上打造南方高等级的畲族风情文化园、赤松子道家文化园、道家文化康养景区增添了信心。

杭新景高速公路沿线的衢州市衢江区北部、柯城区西北部乡镇客家人4000~5000来自汀州。

少岭坞96岁的傅隆耀老支书告诉我,他的傅氏祖先在老福建的汀州府(长汀,连城,宁化,清流,归化,上杭,武平,永定),长于做用竹造土纸的腌竹制纸槽。清初傅氏祖先同赖氏祖先、袁氏祖先一起到衢州,恋上衢北及西北这片山区土地。傅氏进上门半岭,赖氏先期进寺桥,袁氏进上方灰坪。

徐映璞在《 浙江灵鹫山志 》村落篇有云:“西出寺五里为岭背;又五里为岭根张姓”。岭根即傅隆耀老支书的少岭坞双岭村庄。衢州张氏先民最先迁徙者始于汉。西汉平帝元始元年(公元1年),一支张氏带领男妇族人,过扬子江迁入。据傅隆耀老支书的介绍,岭根张姓却是福建老乡,他们的祖先最早迁徙龙游志棠张家,今横山镇,再迁岭根。少岭坞双岭村傅姓超过张姓。少岭坞毛坞赖氏超过从建德寿昌迁入的吴氏。吴氏也会讲汀州话,也是汀州人。用老书记的话说,上门到少岭坞少伸溪流域与沙龙龙坑五代荣龙坑溪流域一带,除了从常山芳村镇猷阁迁入的徐氏移民之外,基本上是来自老福建的汀州府的客家人。

灵鹫山西北部七里山区大规模开发第一批队集中在早田村,元至治元年(1321)来自常山芙蓉乡章舍王迁入的早田村王氏。第二批队集中在少伸溪流域,治岭徐氏明洪武间(1368一1398)从常山芳村镇猷阁迁入少岭坞少伸村,同期来的还有部分徐氏沿着少岭坞少伸溪向太真洞口推进。第三批队集中在农用地较差的少伸溪流域与龙坑溪流域。明末清初,社会更加动荡,治岭徐氏越过少伸村后5华里的山岗最后在今治岭村安家,也有部分徐氏再下行越过上、下金家坞在沙龙龙坑村安家;清初为避“三藩之乱”后的空前浩劫从闽西南一带迁入,如半岭上门傅氏畲族雷氏抱团从福建上杭县迁入农用地较差的少伸溪流域,五代荣村及沙龙龙坑村的廖氏从上杭县古田迁入;少伸溪流域与龙坑溪流域也有建德、遂安等地山民再迁入的汀州人。

客家学者从血统、方言、地域、文化等多维度对客家概念进行界定,尽管观点各不相同,但对于什么是客家人,大体在以下四个方面是有共识的:之一,历史上从中原地区渐次南迁到赣南、闽西、粤东北边区,或再从赣闽粤边区迁往海内外其他地区的汉族人;之二,会说客家方言;之三,在生活习惯、民间礼俗、信仰崇拜等方面,具有客家文化的共性;之四,具有客家认同意识,即自我承认是客家人。只有具备上述四个条件,才算是真正意义上的客家人。客家精神包含开拓进取、艰苦奋斗、崇文重教、尊祖爱乡、海纳百川等五个方面。

元至治元年(1321)以来,来自芙蓉乡章舍王、常山芳村猷阁、福建、江西、以及本省的遂安(淳安)、建德等地的移民,汇聚到灵鹫山西北部七里太邱山下这片新垦地,相互间既有竞争,又有融合,逐渐形成一种新的文化发展模式,这种文化更有新的创造力、汇聚力、以及包容力,形成新兴的文化力量推动社会经济的进步。到今天,从上门到少岭的一些村庄,既有十数个姓氏融合共存的情况,也有不同姓氏村庄之间留存百年的历史恩怨,但他们的祖辈都以难能可贵的包容力,使各个家族和谐共存,共同发展。这种文化力量延续到今天,同汀州人客家精神特质有关。

当然更重要的一点,同雷氏傅氏姻亲抱成一团迁入的特殊而又有深刻的畲汉大团结协同文化因素,在发展毛竹、造纸、种植药材、开山砌田诸方面,处处领先于乡邻特定的生产方式有关。七里山区适用于造纸的优良毛竹品种就是傅氏祖先从福建祖地带来的七根毛竹。从半岭凹上门到少岭坞少伸村的傅氏是同一宗亲,《傅氏家谱》记载:“及竹林盛,纸之原料仍大增,制纸之人工渐感不敷,于是赣之业制纸者先后来,余赣(今余干)籍人也。闽人来此用竹为制纸之原料获利倍多,于是各处相率仿效加以繁育,遂促进吾衢今日经济之繁荣,而使赣籍之人相继获利也。在明代衢州之业造纸者仅二户,迄于清末奚足千户。”

汀洲客家人是在清代前期迁往浙江的,就是平定“三藩之乱”约1681年(康熙二十年)后。 明末清初,浙西、浙南山区的严州(今建德)、衢州、处州(今丽水)等地,由于长期战乱人口大量减少,当地政府在地窄人稠、“生齿日繁”的汀州府各县招徕大批群众前往开山植靛。自康熙至乾隆年间,长汀、上杭、宁化等县贫困农民掀起了移民浙南、浙西山区的大潮。随着清代以汀州为主体移民的大规模迁入,浙江山区成为靛青的主要产区,山地垦殖的规模日渐扩大。

康熙年间的西安县(今柯城、衢江)记载说:“山源深邃,林菁险密、有脸、麻,纸、铁之利,为江、闽流户篷罗踞者,在在而满;或蜂飞而集,兽骇而散,丛奸府患,不可爬梳,此隐忧在上者,而西安龙游为急。”(康熙《衢州府志》卷首,马遂《序》)康熙时又记载:“闻之父老,明时南有靛贼,北有矿盗,生民皆大被其害,至本朝定鼎初及耿逆之变,两山为揭竿窟穴。”(康熙《西安县志》卷1《舆地》)说明自明末以来,县境南北山区的闽人活动就非常活跃。至清代,除了植靛以外,还种玉米。“包芦,西邑流民向多,垦山种此,数年后土松,遇大水涨没田亩沟圳,山亦荒废,为害甚钜,抚宪阮于嘉庆二年出示禁止”(嘉庆《西安县志》卷21《物产》)浙江巡抚(相当于现今的省长或省委书记)阮元对山区棚民的驱逐,也包括对西安县种植玉米的客家人的驱逐。

上门到少岭坞少伸溪流域与沙龙龙坑五代荣龙坑溪流域因雷氏傅氏姻亲抱成一团迁入的特殊而又有深刻的畲汉大团结协同文化因素,在发展毛竹、造纸、种植药材、开山砌田诸方面,处处领先于乡邻特定的生产方式,以及相互间既有竞争,又有融合,逐渐形成一种新的文化发展模式,这种文化更有新的创造力、汇聚力、以及包容力,形成新兴的文化力量推动社会经济的进步,具有同衢州以至浙江山区其它地方的畲民、移民、客家人有高度的异质性。

对比灵鹫山西南石梁的中心地带就有三个村,就是麻篷,桥头山,范村(凉亭)这三个村至今仍然使用客家话,还有个上铺村三十年前就是说客家话的,后来被同化了这一带的移民、客家人居住在河谷平原向山地过渡地带,由于生产方式不同于上门到少岭坞少伸溪流域与沙龙龙坑五代荣龙坑溪流域,只能在其他民系之间的夹缝中求生存,没有崇文尚武的传统,根本无法立足。历史上发生过很多次土客械斗就是最好的证明。

民国《龙游县志·氏族志》在议及龙游氏族变迁时指出:“经明末清初之乱,继以耿精忠之乱,旧族丧亡不少,而迁来者福建长汀人占十之七八。”该志卷8记载了43个迁自福建长汀的村庄,经与现代的地图核对,几全部分布于南部山区,即今溪口区的范围内,约占溪口区自然村的10%。溪口是龙游的竹林主产地,在上世纪1980年代大衢县包括今柯城、衢江、龙游三县区,竹林面积在全国县级名列前茅,也佐证了上门到少岭坞少伸溪流域与沙龙龙坑五代荣龙坑溪流域生产方式的重要性。

常山、开化地处金衢盆地,地势以低丘为主,夹杂小片的平原。这类地形本来当是开发较早的居民稠密区,何以土著少而让闽人厕身其中呢原因有三:之一,明中叶王浩八率兵屠杀所致,“池滩二乡,乡民十之八九罹其兵燹,老幼男妇刈如草芥,以及漯系而去者不可胜数”(顺治《开化县志》卷2);之二,常山地处交通孔道,繁重的徭役导致了人口的流失,“常山最贫,由孔道送迎,农皆为夫,肩背作田,而足作犁,田之荒芜,坐是故也”(万历《衢州府志》卷首);之三,根据现代医学调查([美]罗塞《池淮坂调查血吸虫报告书》,转引自1989年《常山县志稿》),血吸虫病流行造成了开化、常山两县的长期萧条。解放以后的调查也表明,一二百年以前就有上百个村庄趋于毁灭。看来,疫灾流行也是此区人口流失的主要原因。

江山也是汀州客家人的聚居地。据康熙《江山县志》卷9《灾祥》记载,早在崇祯十五年(1642年),江山县“二十七都闽人种靛者揭竿而起,屠戮张村、石门、清湖等处”。二十七都为县南山区张村、石门和清湖为县北平原,地名至今犹存。同书还说,顺治五年(1648年),“闽寇魏福贤嚣聚亡命,出没三省”,活动范围比明末有所扩大。这次闽人起事直至顺治“十四年三省会剿始平,丁壮死徒殆尽,往往乡行竟月,绝无人烟”。康熙十三年“三藩之乱”,耿精忠部至江山,盘踞三载,“死者无数”。战后,不但原有的棚民未被驱逐,还有新的移民迁入。江山的南丰籍移民主要分布江山县北部的低丘平原地区,并未迁入南部的山区。南部山区的情况与北部平原不同,大部分氏族是清代迁入的,其中来自闽、赣的移民氏族就有16族。他们的人口至少应占山区人口的三分之二以上。  总之,上门到少岭坞少伸溪流域与沙龙龙坑五代荣龙坑溪流域同衢州以至浙江山区具有同其它地方的畲民、移民、客家人在生产方式、畲汉联姻、畲汉抱团联合发展上有高度的异质性是一个历史事实与遗产。

这种高度的异质性是一个历史事实与遗产还可以放在七里这个地方最能体现衢州地域主导文化的因素——衢徽古道及鹫岭古道、七里早田农耕文化的历史坐标原点、均良村“耕读文化”传统、“三藩之乱”后上门少数民族村在“世外桃源”同傅氏联姻、同徐氏抱团联合发展的变迁、近代工商文明的先驱“衢州的蔡伦部落”等等大背景上来认识。

明代中叶主要商帮有徽商、晋商、洞庭商、江右商、龙游商(以龙游商为主体的浙商中衢商群体。沿着衢徽古道刻录着衢州与徽州古代先人们从农耕文明豪迈地步向工商文明的足迹。

因上门到少岭坞少伸溪流域与沙龙龙坑五代荣龙坑溪流域畲汉联姻、畲汉抱团联合发展,打造种竹技术与毛竹造纸技术的灵鹫山西北部七里山区开发史两大历史坐标点。七里山区适用于造纸的优良毛竹品种就是傅氏祖先从福建祖地带来的七根毛竹。从时点上说,是畲汉联姻、畲汉抱团联合发展种竹技术与毛竹造纸技术的成功,引来了邱山王氏毛竹造纸业的扩展。

清乾隆年间,邱山王氏王氏先祖王廷旆自江西玉山迁居衢州,在灵鹫山的庙源(即现妙源)纸槽做工,后抓住商机在盛产毛竹的邱山下大头村购竹林,并纸槽,开创了衢州著名纸号“王立大”,被称为“衢州的蔡伦部落”。邱山王氏是近代民族资本家,依托太邱山丰富的竹林资源成就了造纸大王,抗日战争后,拥有衢城水亭街半条街的店铺、栈房。

沿鹫岭古道从七里上门少伸岭根上岭过来到三百步岭背处,这地方今人称横路岗,是灵鹫寺与百丹坪玉泉寺之间同妙源外寮口与七里鹫岭古道的十字路口。三百步岭背处有法华庵、心定庵、讲经堂。邱山王氏是先到灵鹫山的庙源(即现妙源)落脚的,几年后才到太邱山下安家的。邱山王氏在艰难困苦的创业之初,不知在鹫岭古道上踩踏留下了多少脚印!?

这种高度的异质性是一个历史事实与遗产还可以放在全浙江范围来认识。

大约从明代末年开始,来自福建汀州的客家移民迁入金衢盆地的两侧山地,从事蓝靛的种植。清代初年,随着战争导致的土地荒芜,移民的规模有所扩大,遍布浙南各大山区,继而在浙西也有分布。除蓝靛外,苎麻、玉米是他们主要种植的农作物。在客家移民迁入的同时,来自江西南丰以及来自闽南和闽北的福建移民大量迁入金衢盆地的低丘平原中,形成与客家移民比邻而居的状态。直到清代后期,我们仍可见到浙西山区“棚民”社会的存在以及土著与移民之间的冲突。在浙西移民与土著的矛盾冲突中,土著占有绝对的优势,其原因在于土著人口占绝大多数。也就在浙西山地的棚民不肯下山垦荒之时,浙南山地的客家人却闻风而动,纷纷迁入。这种差别的最初起因在于浙南山地棚民众多,在与土著的斗争中,并不完全处于劣势。“棚民”与土著的冲突构成了清代乃至近代最主要的社会问题之一。 闽汀移民迁入之初多以植靛为生,居于山地的客家移民主要以植靛为生,形成与平原土著不同的生产内容。光绪初年,随着外国染料的输入.化学染料逐渐取代靛青。清末民初,国内靛业一落千丈。第一次世界大战虽有短暂复苏,却最终没有恢复以前的繁荣。无论在浙南山区还是在浙西山区,靛业萧条了。浙江山区的客家人最富特色的产业从此风光不再。在许多地区,客家和土著也就没有什么区别了。至此,浙江客家人的土著化过程基本完成,他们已经完全融合于土著社会当中了。

也因上门到少岭坞少伸溪流域与沙龙龙坑五代荣龙坑溪流域畲汉联姻、畲汉抱团联合发展,打造种竹技术与毛竹造纸技术的灵鹫山西北部七里山区开发史两大历史坐标点。由于勤勤恳恳加上先进的种植与加工技术,在历史上他们的生活水平并不落后于河谷平原区的汉族农民。

从生产方式、畲汉联姻、畲汉抱团联合发展着眼,上门到少岭坞少伸溪流域与沙龙龙坑五代荣龙坑溪流域畲汉客家的高度异质性可能放在江南都成立!?

这种高度的异质性的历史事实与遗产,无疑成为灵鹫山国家级度假区创建与名山开发建设最为珍贵的人文历史文化资源!?

客家文化是客家人共同创造的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的总和。客家文化是三维的,它表现出儒家文化、移民文化与山区文化的特质。客家文化并非单一的、线形发展的文化,而是由诸种文化因素组合而成的一种多元文化。其中,客家文化的基本特质是儒家文化,同时还表现出移民文化与山区文化的特性,三种文化共同构成了多姿多彩、富有特色的客家文化。

客家是一个多神信仰的民系,可谓“神佛漫天飞”,多神、杂神崇拜是客家文化的重要特征之一。客家信仰的有佛门的菩萨、罗汉,也有道家的仙师、鬼神,还有祖先亡魂、地方神明,主要有观音崇拜、许真君信仰、三山国王信仰、妈祖信仰、定光古佛信仰等。

上门到少岭坞少伸溪与沙龙龙坑五代荣龙坑溪流域畲汉客家在江南的高度异质性,就是一个潜在的战略性优势!如果在上门到少岭坞少伸溪流域打造一个南方高等级的畲族的游耕民族不停的迁徙变迁历史宏幅图景在大景区;在龙坑溪流域打造赤松子道家文化园、道家文化康养景区,可与灵鹫山山顶核心区域的灵鹫圣境高端禅意康养项目,以及妙源的联合国非遗立春祀生态文化园形成互补共生的发展关系。同时也可有力地拉动上门到少岭坞南方高等级的畲族风情文化园。

从潜在性的战略性优势转变为现实性的战略性优势还有一段艰苦卓绝之路要走!客家精神包含开拓进取、艰苦奋斗、崇文重教、尊祖爱乡、海纳百川等五个方面。当务之急是利用组织与自组织的力量,把上门到少岭坞少伸溪与沙龙龙坑五代荣龙坑溪流域畲族、客家人的潜在的无穷力量开发出来。

在党中央明确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民族工作主线的新时期民族工作的目标任务,以及浙江省创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先行省的战略时点上,完全有可能从不确定的可能性潜在走向确定性和现实性的存在!?

若如此,有关部门应该在交通、技术创新与文化驱动等关键性节点上加大组织与投入的力度。

2021年4月1日。

明朝开国将军傅友德,武艺高强,当兵半辈子,为大明山的稳定立下了汗马功劳。然而,就是这样一个军事成就卓著的人,却为何九族被灭?傅友德的后代在哪里?

明朝开国元勋之一的傅友德,在朱元璋征战夺天下的年代,是朱元璋在军事上的得力助手。他身经百战,为明朝江山社稷立下了不朽功勋。就连农民出身、没什么文化的朱元璋也对自己的辉煌成就心存感激,兴高采烈地提笔写下了一篇巨著《平西蜀文》,盛赞傅友德的功绩,堪比西汉战神霍去病。

然而就是这样一个英雄,却逃脱不了被登基的朱元璋迫害致死,九族被杀的命运,为世人所深深惋惜。

话说,傅有德有三个儿子,一个早年夭折,另外两个在军中,为朝廷效力。有一天,朱元璋大宴的时候,朱元璋的脸色突然变了,他埋怨傅友德的儿子,然后公开要求傅友德制裁。傅有德立即起身坦白。这时,早有预谋的朱元璋诬称傅友德金殿失宠,于是挥剑相向,命令傅友德亲手杀了自己的儿子,并要求其认罪。傅友德被迫接受国王的命令,含泪杀死了自己的儿子。

事后,傅友德拿着儿子的人头见了朱元璋,悲愤之情在胸中涌动。朱元璋见此,故意说身为父亲的傅友德太心狠手辣。他怎么忍心真的杀死自己的亲骨肉?

傅有德平白被判,他叹了口气。狡兔死,狗腿子烹。既然国王要我父子的人头,死有什么不好!说罢,立即横剑自刎,鲜血溅金殿。朱元璋被当面训斥,一气之下,下令屠杀傅有德九族,剩下的妇女全部流放。可怜一代忠臣好男儿,被心胸狭隘的朱元璋逼死。

2013年2月22日,家住上海浦东六灶的傅祥麟老人,赠送了由他和近百名傅氏后人共同编辑的九卷本对开本《六灶傅氏家谱》,向世人讲述了明朝开国大将傅有德的生平事迹。

60多岁的傅祥麟说,他从小就知道,光绪三十四年编的一套《傅氏家谱》,珍藏在家中,书中详细记载了傅家始祖傅有德的故事。明初开国功臣傅友德将军,半生戎马。他在推翻元朝暴政、辅佐明朝建立等方面立下了汗马功劳。

记得在上学的时候,十几岁的傅祥麟曾亲自看过傅氏族谱,被祖先的丰功伟绩所感动。当时我就有了自己编辑编写一套新的《傅氏族谱》的愿望。没想到,这个美好的梦持续了六十年。

2007年,傅祥麟被傅氏后人找到,表示愿意重修家谱。几位有志于重建族谱的傅氏家族成员一拍即合,随即成立了傅氏族谱编辑小组,致力于编纂工作。

为了重建族谱,编辑团队取了很多资料,深入民间调查。我们发现了1913年出版的《傅家家谱》和1939年初出版的《六灶傅家家谱》的残缺版本。内容:傅家是历代名门望族,明朝大将傅友德战功卓著,却被朱元璋判处死刑。傅家陷入困境,后代流离失所,其中一个定居上海,是傅祥麟老人的祖先。

2012年,历经漫长的5年,跨越600多年历史、总计60多万字、涉及13万人的《六灶傅氏家谱》第12版终于编纂完成。这份凝聚了近百名傅氏家族成员心血的历史文献,将作为珍贵的家族脉络流传后世。

傅世垚:清初践行“稼轩风”的资县知县

近代学者王国维有言:“凡一代有一代之文学:楚之骚、汉之赋、六代之骈语、唐之诗、宋之词、元之曲,皆所谓一代之文学,而后世莫能继焉者也...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