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江苏如东马塘马东村人,我姓孔,名建兵。 我父繁字辈, 爷德字辈,再上长字辈。 我是孔子第几代?
我是德字辈 孔子第77代子孙 我想说的是我的爸爸是令字辈 爷爷是祥字辈 爷爷父辈是繁字辈 族谱里根本就没有建字辈 按照你所说的你爷爷是德字辈 你爸爸是繁字辈 这两个辈分中间还有一个祥字辈 你把辈分都弄颠倒了 而且孔氏家谱是不循环使用的 辈分用到差不多的时候会有人继续续家谱的 你是外孔吗?下面我附上孔子世家谱第56--105代辈分的字 关于我这十辈的是 昭宪庆繁祥 令德维垂佑 最后一代衍圣公孔德成08年在台湾病逝 现在他的儿子孔垂长是大成至圣先师奉祀官 如果你是孔子后裔那我就担心你的智商了 因为即使你不懂家谱的排列如何 那最起码的你的爸爸和你的爷爷中间都是哪个辈分的你都没说对 如果你说的没错那就是你家乱了辈分了 希望你可以去百度孔子世家网科普一下知识。
朱元璋赐的希、言、公、彦、承,弘、闻、贞、尚、胤,是10个。后来又有了兴毓传继广,昭宪庆繁祥,令德维垂佑,钦绍念显扬,目前见到做多就是庆繁祥令德。
到了民国又有了建道敦安定,懋修肈彝常,裕文焕景瑞,永锡世绪昌。御赐孔姓派字“希言公彦承,弘闻贞尚衍,兴毓传继广,昭宪庆繁祥”四句20字定辈序。
扩展资料:
孟曾颜“通天谱”是一家,所谓一家,指的是孔孟曾颜四家有相同的家谱。件事看起来好像与国家民族无关,实际上充分表现了我们这个民族崇高文化,重视血统的精神。
四姓是所谓“通天谱”的,意思是普天之下,全世界只有一种家谱的。这四姓就是孔、孟、曾、颜。这四姓的祖先都分别追溯到孔丘、孟轲、曾参、颜回四大圣贤。
参考资料:
-曾氏族谱
-孔氏家族族谱
孔家家谱祥字辈后还有:令、德、维、垂、佑、钦、绍、念、显、扬、建、道、敦、安、定、懋、修、肇、益、常、裕、文、焕、景、瑞,永、锡、世、绪、昌。三十行 辈。
清道光十九年(公元1839年)定十字(自七十六代至八十五代):令、德、维、垂、佑,钦、绍、念、显、扬。
孔子七十六代孙、衍圣公孔令贻,报当时的北洋政府批准,又续了二十字:建、道、敦、安、定,懋、修、肇、彝、常,裕、文、焕、景、瑞,永、锡、世、绪、昌。这二十个字,定下了孔子第八十六代孙至一百零五代孙的行辈。
扩展资料:
孔姓的起源可以上溯到历史传说时期,远古时代已有孔姓。当时有个史官,叫孔甲,曾作《盘盂》一书。但因为孔甲之后的世系没有资料,所以一般认为孔姓源于子姓。
子姓孔姓又分两支:一支来自商族的始祖契。契的第14代子孙成汤是一个很有名的君王,灭掉了夏朝,建立了商朝,建都于亳。成汤还有一个名字叫大乙,他的子孙里有一支就用子姓配上乙字,组成一个新的姓。这个姓,写着写着就写成了孔。
子姓孔姓的第二支,孔姓全国性家谱《孔子世家谱》就是以孔子为上溯的源头。商纣王的哥哥、殷末“三仁”(箕子、微子、比干)之一微子启,即孔姓远祖。
《孔子世家谱》是世界上传承时间最长、最广泛的家谱。2005年《孔子世家谱》以其延时之长、族系之明、纂辑之广、核查之实、保存之全,被吉尼斯世界纪录列为“世界最长家谱”。
参考资料:
关氏家谱56代族谱字辈如下:
1、河南泌阳字辈:“九汝忠义振万年”;
2、河南息县字辈:“应升登朝卫安帮定国家”;
3、河南博爱字辈:“永太明文……”;
4、湖北仙桃字辈:“开先锡肇启序成章洪叶可茂敦伦履常培修衍庆志裕振祥承绪惟正延生致康锦堂彦义瑞献嘉邦崇本向道卜年永昌”;
5、湖北关氏一支字辈:“崇连福泽主光前裕厚昌荣华德胜茂富贵万众强宗意传达友开科仁久长文元明礼义永远吉承良诗书高登位发达照选扬国正天星顺盅志富家帮”;
6、江
孟氏家谱辈份查询
孟氏自孟子到孟宁,四十五代大都单传,从五十代起,孟氏族入开始有意识地在同辈兄弟取名时采用同一个字,来表明代系,也便于识别、记忆。从五十代到五十五代行辈字分别为:德、祖、惟、之、思、克,但要求并不严格,特别是经过元、明易代之乱,族人四散流徙,给子弟取名时不可能循规蹈矩。
明朝时,朱元璋对孔、孟后裔格外优礼。除赐给祭田、免除徭役,还先后特赐十字“希言公彦承,弘闻贞尚胤”作为孔、孟后裔子孙的行辈字。皇帝恩赐行辈字,孟氏族众都严格遵从。 从明景泰年间孟子的第五十六代孙孟希文被授予世袭翰林院五经博士算起,从次,孟子后裔开始授世职。当时,立了 “希、言、公、彦、承、 弘、闻、贞、尚、胤”十个子辈,后来,为了避清高宗(乾隆)爱新觉罗弘历之讳,改 “弘”,为“宏” ,为避清世宗(雍正)爱新觉罗胤祯之讳,改“胤”为“衍”。 明末,又立了“兴、毓、传、继、广、昭、宪、庆、繁、祥”十个字辈。 清统治四年(一八六五年),孟氏修谱时又立了“令、德、维、垂、佑 、钦、绍、念、显、扬 ”十个字辈。 民国初年,又立了 “建、道、敦、安、定 、 懋、修、肇、彝、常、裕、文、焕、景、瑞、 永、锡、世、绪、昌” 二十个字辈,并咨请当时的北洋军阀 内务部核准,登报周知。 这样,从孟轲到孟繁骥共经历了七十四代,到“昌”字辈共一0五代。 希 言 公 彦 承 宏 闻 贞 尚 衍 56代 57代 58代 59代 60代 61代 62代 63代 64代 65代 兴 毓 传 继 广 昭 宪 庆 繁 祥 66代 67代 68代 69代 70代 71代 72代 73代 74代 75代 令 德 维 垂 佑 钦 绍 念 显 扬 76代 77代 78代 79代 80代 81代 82代 83代 84代 85代 建 道 敦 安 定 懋 修 肇 彝 常 86代 87代 88代 89代 90代 91代 92代 93代 94代 95代 裕 文 焕 景 瑞 永 锡 世 绪 昌 96代 97代 98代 99代 100代 101代 102代 103代 104代 105代 孟氏家谱字辈大全孟氏家谱孟家后代的排行家谱 全世界都是统一的,就是清朝御赐的辈分的排行
希 言 公 彦 承 宏 闻 贞 尚 衍 兴 毓 传 继 广 昭 宪 庆 繁 祥 令 德 维 垂 佑 钦 绍 念 显 扬 建 道 敦 安 定 懋 修 肇 彝 常 裕 文 焕 景 瑞 永 锡 世 绪 昌 姓孟的家谱?《孟氏家谱》中提到:“行辈所以分尊卑,定表字,别长幼”。
一、孟氏家谱的起源
中国的孟氏,起源于春秋时期的鲁国公族,孟姓的得姓始祖是鲁桓公的庶子庆父。因庆父在庶子中排行老大,而"孟"字在兄弟排行次序里代表最大的;又为避讳弑君之罪,所以,庆父的子孙改称孟孙氏。后来,孟孙氏又简化为孟氏。
孟氏子孙按行辈起名始于明代,“孔、孟、颜、曾”四大圣系共用同一行辈。孟氏族人十分遵从族规,十分讲究上下遵卑的关系。
孟氏自孟子到孟宁,四十五代大都是单传,从五十代起,孟氏族人开始在同辈兄弟取名时采用同一个字,来表明代系。从明景泰年间孟子的第五十六代孙孟希文被授予世袭翰林院五经博士算起,从次,孟子后裔开始授世职。
二、孟氏家谱的发展
明景泰年间五十六代至六十五代,立“希、言、公、彦、承、弘、闻、贞、尚、胤”十个子辈;
明末六十六至七十五代,立“兴、毓、传、继、广、昭、宪、庆、繁、祥”十个字辈;
清同治年间七十六至八十五代,立“令、德、维、垂、佑、钦、绍、念、显、扬”十个字辈;
近现代七十六至一百零五代,立“建、道、敦、安、定、懋、修、肇、彝、常、裕、文、焕、景、瑞、永、锡、世、绪、昌”二十个字辈。
这样,从孟氏经过几百年的发展,到“昌”字辈共105代。
扩展资料
孟氏族谱,是一本以表谱形式,记载孟氏家族的世系繁衍及重要人物事迹的书。它要求族人要严格遵照字辈起名,否则不能入谱,只作“外孟”处理。
孟氏族谱要求族人要十分严格遵照字辈起名,否则不能入族谱,只作“外孟”处理。明代以来,孟氏族人遵从族规,十分讲究上下尊卑关系。
《孟子世家谱》明确记载了“分派以十一,别户以二十”,这“十一派”、“二十户”的孟氏后裔,是孟子的嫡传子孙。至今孟氏族众对自己的“户”属辈分也比较重视,都能如数家珍似的理清世系,摆正自己的位置。
参考资料:
从五十五代到一百零五代:德、祖、惟、之、思、克、希、言、公、彦、承、 弘、闻、贞、尚、胤、兴、毓、传、继、广、昭、宪、庆、繁、祥、令、德、维、垂、佑、钦、绍、念、显、扬、建、道、敦、安、定 、懋、修、肇、彝、常、裕、文、焕、景、瑞、永
、锡、世、绪、昌。 (后来,为了避清高宗(乾隆)爱新觉罗弘历之讳,改 “弘”,为“宏” ,为避清世宗(雍正)爱新觉罗胤祯之讳,改“胤”为“衍”) 孟姓同出一源,但发祥地有两个,即今河南北部和山东东南部。孟姓首先在中原北部兴起,并且两地孟姓很快融合,在今河南、山东、河北、山西等省境繁衍极昌。 孟氏家谱字辈孟氏家谱字辈排行汇编 《孟子世家谱》明确记载了“分派以十一,别户以二十”,这“十一派”、“二十户”的孟氏后裔,是孟子的嫡传子孙。孟子后裔自四十六代,即中兴祖孟宁的两个儿子,长子孟存,次子孟坚,经过九代的繁衍,到五十五代“克”字辈,共计有四十二人,但只有克仁、克诚、克昭、克威、克珏、克宽、克尹、克继、克绪、克缙、克纶这十一支有传人。这十一支即划分为十一派,孟子后裔自“克”字辈传到五十六代“希”字辈,共计有三十三人,但其中只有希文、希渊、希源等二十二人有传人。其他十一人失传。这二十二支就划分为二十户。按宗法制,以始祖的嫡长子为大宗,奉祖先祀,其余的皆为小宗。 至今,孟氏族众对自己的“户”属辈分也比较重视,都能如数家珍似的理清世系,摆正自己的位置。 孟氏自孟子到孟宁,四十五代大都单传,从五十代起,孟氏族入开始有意识地在同辈兄弟取名时采用同一个字,来表明朝系,也便于识别、记忆。从五十代到五十五代行辈字分别为:“德祖惟之思克”,但要求并不严格,特别是经过元、明易代之乱,族人四散流徙,给子弟取名时不可能循规蹈矩。 明朝时朱元璋对孔、孟后裔格外优礼。除赐给祭田、免除徭役,还先后特赐十字:“希言公彦承弘闻贞尚胤”作为孔、孟后裔子孙的行辈字。皇帝恩赐行辈字,孟氏族众都严格遵从。 明太祖所赐行辈,从孟子五十六代孙孟希文始授世袭翰林院五经博士起排,十字十辈;明崇祯年间,报请皇帝批准,又立了十字十辈。 清朝同治年间由皇上核准,再立十字十辈,并在同治四年(公元1865年)续修族谱时予以确认和记载。民国初年,立二十字的行辈,并咨请当时的北洋 内务部核准,登报周知,一字一辈。后来因为避清朝高宗弘历讳,改“弘”字为“宏”,避清雍正帝讳,改“胤”字为“衍”。 孟氏合族统一字辈:“宗若端玉手元之水思希言公彦承弘(宏)闻贞尚胤(衍)兴毓傅继广昭宪庆繁祥令德维垂佑钦绍念显扬建道敦安定懋修肇彝常裕文焕景瑞永锡世绪昌”。 孟氏家族字辈,实际上是因孟子为孔子贤弟子子思之门人之故,行辈使用的就是孔氏家族字辈,从孔氏四十六代起计序。
孟氏家谱的顺序是什么啊?孟氏自孟子到孟宁,四十五代大都单传,从五十代起,孟氏族入开始有意识地在同辈兄弟取名时采用同一个字,来表明代系,也便于识别、记忆。从五十代到五十五代行辈字分别为:德、祖、惟、之、思、克,但要求并不严格,特别是经过元、明易代之乱,族人四散流徙,给子弟取名时不可能循规蹈矩。
孟氏按行辈起名始于明代,朱元璋对孔、孟后裔格外优礼。赐给祭田、免除徭役,从明景泰年间孟子的第五十六代孙孟希文被授予世袭翰林院五经博士算起,孟子后裔开始授世职。当时,立了“希、言、公、彦、承、弘、闻、贞、尚、胤”十个子辈;明末,又立了“兴、毓、传、继、广、昭、宪、庆、繁、祥”十个字辈。清同治四年(一八六五年),孟氏修谱时又立了“令、德、维、垂、佑、钦、绍、念、显、扬”十个字辈。民国初年,又立了“建、道、敦、安、定、懋、修、肇、彝、常、裕、文、焕、景、瑞、永、锡、世、绪、昌”二十个字辈,并咨请当时的北洋军阀 内务部核准,登报周知。 孟子后代宗谱排辈字有哪些?从孟轲到孟繁骥共经历了七十四代,到“昌”字辈共105代:
56至75代:希言公彦承,宏闻贞尚衍。兴毓传继广,昭宪庆繁祥。
76至95代:令德维垂佑,钦绍念显扬。建道敦安定,懋修肇彝常。
96至105代:裕文焕景瑞,永锡世绪昌。
扩展资料:
中国的孟氏,发源于春秋的鲁国公族。孟姓的得姓始祖是鲁桓公的庶子庆父。鲁国的开国君主是周公旦的长子伯禽,周公旦是周武王之弟,那么孟氏应该是周文王的姬姓子孙。
因庆父在庶子中排行老大,而"孟"字在兄弟排行次序里代表最大的;又为避讳弑君之罪,所以,庆父的子孙改称孟孙氏。后来,孟孙氏又简化为孟氏。庆父欺君,其子孙改姓,都发生在鲁国,鲁国建都于曲阜(今属山东),所以这支孟姓出自山东。
另外,春秋时期的卫国,也曾出现过一支孟氏。卫国,是周武王的少弟康叔所建,位置大约在今天黄河流域的河南、河北一带。这一支孟氏的始祖是卫灵公之兄孟絷,子孙以王父字为氏而姓了孟,这样推溯起来,其始祖同样是周文王。
换句话说,这两支孟氏分别起源于山东和河南两地;鲁国孟氏的始祖是周公,孟氏家族的始祖是周武王姬发,也可以说孟氏是周武王的后代。只不过孟姓起源于西周姬姓,河南卫国孟氏的始祖是周公周文王之子,姬发所以,孟姓就要以孟为家族有自己的《孟子世家谱》摆放自己的位置,天下的孟姓人士统统是一家。
湖南衡阳衡山县、南岳区等地戴氏字辈:立训从中正,传家重本原。诗书垂世永,光绍在金门。
安徽太湖县戴氏字辈:一志景本厚 高明治君之 天大四家 人文兆应 传先启后
安徽旌德留村戴氏字辈:童兴昌孙和,英鼎希国士,文光兆善良,传经思祖德,吉嗣永垂芳,英俊承先志,家声振显扬。另付女行排辈:娥容姣艳美,秀凤娟巧粧,琴音联珠玉,芝兰媚贞香,二十字自男排行传自起配娥字。
安徽宿州灵璧戴氏字辈:"序衍明朝统家传亦世谋英华含馥郁根本在诗书 衍超
安徽阜阳颍泉戴楼村戴氏字辈:永祥金锡绍继士,华夏昌盛,为政清廉,恒学经纶,重道敬贤,宽恩聚福,中良光前,礼义固本,伟业方全。
湖南善邑戴氏字辈:“仕洪国正天心顺上达民兴世泽良光宗耀祖承先绪盛德殿邦声远扬”。
湖南资阳戴氏字辈:“燕翼遐兴炽鸿图世业彝时祥金玉贵南北极星中禀正添资敏淑气焕人文先工贻万代宗德立家邦流源松析茂远荫后嗣昌”。
湖南湘潭戴氏字辈:“宗德显扬光辅盛朝金紫万年受兹介福敦崇孝义勤以力田念厥本原泽衍来裔”。
湖南澧县戴氏字辈:必仲应添春,朝廷胜有君,仕方永光大,锡泽世鸿承,作述林上凤,启绍金玉鸣
山东曹县戴氏字辈:“建振云瑞长 盛德贵聚良 肇基存国宝 庆善本贞祥 勤俭立业富 仁义礼智昌”。
重庆路阳戴氏字辈: “礼乐熙万朝 世仕大文成 功德有志福 起家才隆兴 永远禄寿康 忠信仁义长 光荣安邦国 富贵定贞祥”
湖北鄂州汀祖镇的戴氏字辈:受荣华思胜,兴玉凤世宗,立先贤法纪,守显德光隆,启佑自绵远,顺承应盛昌,天锡方滋大,维时永嘉祥……(绍礼堂)
湖北荆州<注礼堂>迁徙分支戴氏字辈:“天兴思玉 金木水朝 曷思嗣文 益元方舒 绍经中堂 居兆其福 康豫昭吉 安邦绪表 帝卜作寓 亚相前知 千长九章 万民载武 成国永光 显礼厚度 付与后人 慎勿讹误”
安徽无为县戴氏字辈:友志彦福,文遇万启,国朝必昌,继衍恒茂,永绍前章,光明宏大,照耀家邦。
江苏射阳县戴氏字辈:元启光中,式从古训,孝友和融,克家昌世,德荫永丰。
江苏<注礼堂>戴氏字辈:遵培树尔尚 振宇耀华昌 浩得绵泽久 惠贤传远方 风良兆国泰 怀广保晏康 政廉山川瑞 萌嗣源永长
重庆戴氏字辈:仁义聪明,智慧达天开,文德方长,生光祖 永世容昌
江苏句容戴氏字辈:邦大文元尚、时良世道光、儒臣立朝国、相佐显名扬、德正贻谋远、学修教育长
湖北孝昌县戴氏字辈:学正天良,志行大方,立朝维法,观国友光
湖北省罗田县胜利镇叶家山村戴氏字辈:安定太昌福 英才世泽新 崇贤宏盛治 家国庆长青 。
山东金乡戴氏二十一世至三十世字辈:忠孝仁义礼,智信德文武
重庆綦江新建戴氏字辈:万启正世单,举绍钦洪仕,维明朝天国,荣显昭忠义。因二十字即将圆满,重启二十字:相王载宗耀,政全文武昌,贵富繁锦绣,庭族永升望。
重庆丰都红星戴氏字辈:述思文学德,三元发吉祥,孝友传家远,百世永其昌。
河南光山戴氏字辈:永廷宗玉德鸿运正开文刻学怀光大才良定少兴
江西新建<注礼堂>戴氏字辈:昭宣启圣贞 熙隆逢泰运 亿兆诵唯新
安徽芜湖<注礼堂>戴氏字辈:帮家之庆继起贤良文名大振恩泽万坤宗德长兴立志业恒忠孝传厚
安徽五河、泗县戴氏字辈:学子从廷允开永,肇启辅谷振,志道建勋友,茂德广先泽,昌乃恒世修
四川阆中:天、开、袁、为、军、应、国、廷、成、文、光、宗、仕、泽、长、本、德、永、崇、卿。二十辈还祖。
河南渑池戴氏字辈:仁义礼智信,元亨利贞,景行维贤,克念作圣,德建名立,形端表正。
孔姓在自孔子之后的两千多年里,族属繁衍日众,遍及全国各州府县。为了使族属代代不乱,长幼有序,老少尊卑各有条理,孔氏宗族逐渐形成了一套严格的规范条例。
在明代以前,孔氏后裔没有固定的行辈,那时人数尚少,各家取名很随意。从四十五代起,已注意订定行辈,但还不严格,同辈人多采用同一偏旁或同一字作行辈字。明代初年,太祖朱元璋先后赐给孔氏十字作为行辈字,从五十六代起排,此后孔氏族人不准随便取名。衍圣公府还专门颁布了《孔氏行辈告示》:“……今依所定吉字开列于后,凡我族人俱当遵照所开列行辈,取名训字。有不钦依世次随意妄呼者,不准入谱。”明崇祯年间,六十五代衍圣公孔胤植报请皇帝,又立十字十辈。清同治年间,七十五代衍圣公孔祥珂经皇帝核准,又立十字十辈。1919年,七十六代衍圣公孔令贻由中华民国内务部备案续立二十字二十辈。以上几次订定的行辈字计五十字五十辈,为五十六代到一百零五代,依次为:
希言公彦承弘(宏)闻贞尚胤(衍)
兴毓传继广 昭宪庆繁祥
令德维垂佑 钦绍念显扬
建道敦安定 懋修肇彝常
裕文焕景瑞 永锡世绪昌
以上第六十五代本为“胤”字,衍圣公孔胤植为避皇帝庙讳,而将“胤”字改为“衍”字。 到20世纪90年代,曲阜当地的孔氏已传至八十代“佑”字辈,以下尚有25字可续。
曲阜衍圣公府的历代衍圣公,是孔子嫡系后裔中的长子长孙,长子是诸兄弟中的老大,往往是长子已经结婚生子,而幼子却是年龄很小的孩童,长此以往,同辈之间的年龄距离越拉越远。从孔子算起到20世纪40年代,二千余年中,在曲阜的孔氏族人上下已相差到12代之多,当时辈份最大的是六十六代的“兴”字辈,最小的是孔子嫡裔孔德成之子孔维益,为七十八代。到 90年代,在曲阜孔氏族人中上下相差11代,最大的是六十九代的“继”字辈,最小的是八十代的“佑”字辈。因此,孔姓中人见面,有时不好称呼,因为按孔氏家规规定,同姓同宗不能乱称,晚辈见到长辈一定要按辈份来称呼。衍圣公府里面不用孔姓为佣人,主要的原因就是衍圣公往往比大多数同里同宗穷人辈份要低几辈,面对面时虽是主仆关系,但依家规又应按辈份称呼,彼此都易尴尬。但实际上,由于衍圣公府里做活待遇高,可以养家糊口,一些孔姓贫穷人家便改名换姓进府为奴,改姓一般是改成母姓。
找到的 慢慢看
孔氏宗族的族谱是中国历史上延续时间最长、包罗内容最丰富、谱系最完整的族谱。孔氏宗族视修谱为合族大事,通过修谱可以把居住分散、血缘关系相对疏远的孔氏族人组成一体,从而达到“详世系、联疏亲、厚伦谊、严冒紊、序照穆、备遗忘”的目的,修谱还可以有效地防止和清查“外孔”的渗入。
最初的孔氏家乘,只是以抄本传世,记载世袭奉祀的宗子名字。北宋元丰八年(1085年),官居朝议大夫的孔子四十六代孙孔宗翰深感个别抄本易于散失,而且每代仅录一人,使家族中许多贤达之士未能载入史册,年代久远后必被湮没,决定广收资料,创修孔氏族谱。这是孔氏宗族的第一部族谱,将本族嫡系及支庶一并收入,正式镂版印刷。
孔宗翰之后的四百年间,宋、金、元历朝更替,屡值兵燹战乱,其间孔氏谱牒虽曾进行过重修,但没有正式刊刻。明代弘治二年(1489年),才又一次组织重修并付印。这次重修的族谱接受以往濒于失传的教训,特对修谱之事作了文字上的规定:此后族谱“六十年一大修,三十年一小修,大修以甲子为期”。按此规定,应当在嘉庆四十年(1561年)左右修谱,但由于种种原因,修谱工作比规定时间向后拖了六十多年,直到天启二年(1622年)才纂修族谱,这距上次修谱已有133年的时间。而后的康熙、乾隆朝的甲子年均按时修谱,但乾隆甲子(1744年)负责修谱的是孔继汾,他后来因被告触犯了清朝《会典》而陷入文字狱,充军到新疆伊犁。在以后的一百多年里没有再大修过族谱,直到民国九年(1920年)倡修全族大谱,经土7年努力,在民国二十六年方大功告成。这部民国族谱是最大规模的一个孔氏全国合族大谱。
北宋元丰及明弘治年间所修的孔氏族谱,久已亡佚,今天能看到的只有天启、康熙、乾隆和民国所修的四部。从这四部族谱的纂修人员的设置来看,可以发现,随着世代推移,修谱机构的设置规模逐渐扩大。
为确保修谱工作的顺利进行,衍圣公府建立了一整套严密的组织机构和人事安排,如乾隆九年(1744年)修谱时,设立鉴定一人,由衍圣公担任;监修二人,由三品执事官和世袭翰林院五经博士担任;提调二人,由正一品荫生候选员外郎和曲阜县世职知县担任;以下编次、掌收、校阅、誉录、督刊、收发等职,也是各由四品执事官、候选州同知之类有官职者及有科名的人员担任。到民国时期最后一次大修时,衍圣公孔德成主持,专门设立了“曲阜全国孔氏合族修谱办事处”(简称“谱馆”,古时称:“纂局”),孔德成任总裁,由族长孔传蜻等三人主持日常工作,谱馆有职员66名,另有一些勤杂员役。
修谱时,衍圣公府要先行制订条规、颁布榜示,制订统一格册和修谱誓词。然后择吉日举行仪式,告庙致祭后,各执事人员进入修谱的专设机构纂局内办公。族谱纂修完成,要在孔庙举行隆重的告祭仪式。各户族众按规定领到新谱后,即将旧谱交至族长,立即焚瘗。如有失落旧谱者,即声明,该户头户举出具证明,刻附谱后。
孔氏历代修谱都非常严格,明天启年间修谱规定义子不能入谱,违者重究。清康熙时修谱,规定更加详细:一,凡不孝、不悌、犯义、僧道、邪巫、优卒、贱役等,都被认为是“辱祖玷宗,丧名败节,皆不准入谱”;二,因修谱都是集资,所以规定族人每丁交银八分,违者不准入谱;三,孔氏子孙不仅行辈字有一定规定,即使用字亦随行辈而定,不准乱用。修谱时,如有不依规定乱取用者,必须改正,否则不得入谱。乾隆甲子修谱除继承康熙时的规定外,又提出凡“养异姓为子、赘婿冒姓、子随母嫁携来同居”者,亦不得入谱。对以上各方面,不仅各户头要认真作保证,而且还发动族人知情者履行检举之责。
在孔氏宗族中,除大宗主衍圣公主持纂修的全谱外,各户、各支派还有自己纂修的小谱或支谱。这些谱牒各具特色,保存了大量珍贵的历史资料。比如,《林前户支谱》记载了从汉至清历代皇帝对孔氏优免赋役的敕文,并收入嘉庆年间立于孔庙毓粹门下的蠲免碑文。《大宗支谱》则收入了更为详细的资料,在人名之下不仅载有字号、功名官职,还有妻妾娶自何家、其子娶何家之女、其女嫁与何家之男等内容。由于支谱所刊印数量较少,留存下来的仅有八部,它们是:《东家小谱》、《嫡系小谱》、《续修支谱》二种,《大宗支谱》二种,《林前户支谱》、《林前户重修孔子世家谱》。
凡是流寓外地的孔氏族人纂修的支谱,必须获得衍圣公的批准,加盖衍圣公府大印后才能成立。各级官府主要根据衍圣公府钤印的有无,来判断内孔与外孔,决定是否给予优免差徭及有别于齐民的特权。
内孔和外孔
一般说来,作为圣裔的孔氏宗族常常自称“内孔”或“真孔”,而把同姓不同宗的孔氏称为“外孔”或“伪孔”。这里的里外、真伪,是以圣脉的流传作为对照的。
圣裔们所强调区别的“外孔”,其情况大致有二:
一是与圣裔同姓不同宗的孔氏。如本书第一章中所述,在古代,也有几支孔姓并非出于子姓之后,在孔父嘉至孔子一系后世的繁衍、扩大的同时,这些“圣裔”之外的孔姓渐渐淹没无闻,也无世系资料存世,然而这为数不多非圣裔的孔氏有时会想方设法混进圣裔中去,以图享受到朝廷对孔子后裔的优厚待遇。正是“累朝优礼”、“与常人异”的待遇,在孔氏宗族史上引起了大量伪孔冒宗的现象,在曲阜县之外的其他州县,时有和孔子后裔并非一脉的外孔假冒“圣裔”,以期得以优免地方差徭,这种情况每朝每代都有发生。而在曲阜,由于管理严格,冒宗易于识别,这种情况极为罕见。
一是出于衍圣公府的奴仆孔末所传的后代。据载,孔仁玉的后裔在北宋时期传至五十三代而分为“孔氏五位”的同时,洒扫户孔末的子孙也已立为“五院”,分布在曲阜的小薛社、张阳社、西隅社、东忠社、西忠社。到清代,这些所谓“仆随主姓”的外孔,又发展到曲阜之外的邹县等地。既然同属一姓,又并非同脉,为了明确主仆、圣裔庶民之区别,以衍圣公府为代表的孔氏宗族“不准其随钦赐行辈取名,以免混乱”。外孔如冒宗续谱,则要因“冒宗谱,滥邀恩崇”而获罪。
孔府档案
1来源及形成
孔府档案属于私家档案,由于历代帝王对孔子后裔逐步封官加爵,官至一品,因此,孔府与皇帝关系逐渐密切,上下行文接连不断,全国各州府衙亦相继行文接洽关系。而用于孔府祭祀孔子的祀田达三十六万亩,分布在五省数百个县,因此县级政府与孔府间的关系亦非常多,再加上土地纠纷处理,更是文案复杂。孔府是一品官的衍圣公府,府内除三大公堂外,还有十大厅办事机构,各机构都有日常的工作文件,再加上祭林庙的各种帐册、府内生活的规定及帐册等,因此,资料极为丰富。
孔府档案以其历史长、数量多、内涵丰富而成为中国著名的私家档案。由于战乱孔府档案过去曾有损失,现存档案记录了孔府从明代嘉靖十三年(1534年)至1948年8月400余年的政治、经济、文化、思想、宗族等方面的情况,是研究历代衍圣公府的重要资料,也是研究我国封建社会的珍贵原始资料,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孔府档案也为中国文献档案学提供了一个特有的典型范例,在档案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2档案整理
文件的保存原来较为分散,孔府凡属于上下及各州府县行文均保存在掌书厅书房内,由典籍官掌管,地亩册、契约、收租册,均保存在册房内;婚丧嫁娶及林庙祭祀酒席帐、祭品帐均保存在司房内;内务日常开支、工资帐和来往宾客帐均保存在帐房庶务室内;呈禀号簿、收文簿、发文簿、送文簿均保存在启事厅承启处内。以下族长衙门、百户衙门、管勾衙门、礼学、乐学、古乐传习所等,各厅房均有零星文件。1948年8月古物保管所成立后,把这些零星文件均收归书房保存。
1956年春,国家文物局局长王冶秋同志来曲阜检查文物保护工作时,发现了这批历史文物档案。回京后,派专家故宫博物院副院长单士元专门整理档案,故宫博物院保管部主任李鸿庆专门整理文物。把文物分成33大类,以后由文管会继续整理;把档案分存后五间房,单独列项,专库保管,以便以后整理。1956年 8月开始,国家文物局委托国家档案馆,派南京档案史料整理处 (现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专家常住曲阜进行分类整理,由金佳任组长,成员有郭鹏、丁家襄,参加整理的还有南京装裱工程先道。第一次整理工作截止于1958年9月。1959年夏季至国庆节,孔府进行复原陈列,将档案由后五间迁移至东大楼下保管,并批拨50方香樟木制成档案箱保护。1960年春中央委员国家档案局局长曾三同志来曲阜检查档案工作,指示:“要片纸不丢,只字不损,把档案保护下来。”从此又加强人力糊耳装订,至1966年8月“文化大革命”停止。1972年夏季又开始裱糊装订,建新帐登册,至1987年已编至9200余卷号。以后继续整理裱糊装订,现在还有部分残破卷页没有整理。
3现存档案的基本内涵
按照南京档案馆协助整理的分类,共分八个阶段(解放前孔府档案分类是按天、地、玄、黄、宇、宙、洪、荒),这八个阶段时:明代、清代、民国、北洋军阀、国民党、敌伪时期、1946年解放、解放战争时期,始于嘉靖十三年,止于1948年8月。
每一阶段又各有分类,多寡不同,清代最多。每个阶段分类是:袭封、祀典、先贤、宗族、家谱、属员、庙庭官员、府内官员、学录、庶务、租税、林庙管理、徭役、刑讼、宫廷灾异、财务、文书等。
孔府档案内容非常丰富,涉及中国封建社会的各个方面。
宫廷政治方面的资料,记载了封建王朝登基、建储、巡幸、崩逝、柑庙配天、庆典朝贺等皇室大事,以及各种典籍制度。形式有奏折、京报、邸抄、公文簿册等。
祀典方面的资料,记载皇帝驾幸阙里,御祭孔子,赐给供器、匾联,遣官祭祀等。
袭封方面资料,记载孔氏子孙袭爵受封,设置孔氏职官以及家学、庙学职官、奉祀各先贤等。
宗族方面的资料,记载孔氏宗族支谱宗法族规、家庭事务,优免孔氏杂差徭役赋税等。
另外还有林庙管理、庄务管理、府务管理等。
家谱文件
孔姓字辈
孔姓在自孔子之后的两千多年里,族属繁衍日众,遍及全国各州府县。为了使族属代代不乱,长幼有序,老少尊卑各有条理,孔氏宗族逐渐形成了一套严格的规范条例。
在明代以前,孔氏后裔没有固定的行辈,那时人数尚少,各家取名很随意。从四十五代起,已注意订定行辈,但还不严格,同辈人多采用同一偏旁或同一字作行辈字。明代初年,太祖朱元璋先后赐给孔氏十字作为行辈字,从五十六代起排,此后孔氏族人不准随便取名。衍圣公府还专门颁布了《孔氏行辈告示》:“……今依所定吉字开列于后,凡我族人俱当遵照所开列行辈,取名训字。有不钦依世次随意妄呼者,不准入谱。”明崇祯年间,六十五代衍圣公孔胤植报请皇帝,又立十字十辈。清同治年间,七十五代衍圣公孔祥珂经皇帝核准,又立十字十辈。1919年,七十六代衍圣公孔令贻由中华民国内务部备案续立二十字二十辈。以上几次订定的行辈字计五十字五十辈,为五十六代到一百零五代,依次为:
希言公彦承弘(宏)闻贞尚胤(衍)
兴毓传继广 昭宪庆繁祥
令德维垂佑 钦绍念显扬
建道敦安定 懋修肇彝常
裕文焕景瑞 永锡世绪昌
以上第六十五代本为“胤”字,衍圣公孔胤植为避皇帝庙讳,而将“胤”字改为“衍”字。
到20世纪90年代,曲阜当地的孔氏已传至八十代“佑”字辈,以下尚有25字可续。
曲阜衍圣公府的历代衍圣公,是孔孑嫡系后裔中的长子长孙,长子是诸兄弟中的老大,往往是长子已经结婚生子,而幼子却是年龄很小的孩童,长此以往,同辈之间的年龄距离越拉越远。从孔子算起到20世纪40年代,二千余年中,在曲阜的孔氏族人上下已相差到12代之多,当时辈份最大的是六十六代的“兴”字辈,最小的是孔子嫡裔孔德成之子孔维益,为七十八代。到 90年代,在曲阜孔氏族人中上下相差11代,最大的是六十九代的“继”字辈,最小的是八十代的“佑”字辈。因此,孔姓中人见面,有时不好称呼,因为按孔氏家规规定,同姓同宗不能乱称,晚辈见到长辈一定要按辈份来称呼。衍圣公府里面不用孔姓为佣人,主要的原因就是衍圣公往往比大多数同里同宗穷人辈份要低几辈,面对面时虽是主仆关系,但依家规又应按辈份称呼,彼此都易尴尬。但实际上,由于衍圣公府里做活待遇高,可以养家糊口,一些孔姓贫穷人家便改名换姓进府为奴,改姓一般是改成母姓。
==
孔姓出自殷商 三千悠久历史
实际上,孔姓本身就是一个十分古老的姓氏,他们的祖先,可以远远地追溯到4400多年以前的帝喾高辛氏。帝喾是黄帝的孙子,曾经继黄帝及其父少昊之后,领导中华民族70年,因此孔姓的人,当然也是黄帝的后裔。
关于孔姓的来源,《广韵》上面有这样的记载:“殷汤之后,本自帝喾次妃兰狄吞乙卵生契,赐姓子氏;至成汤以其祖吞乙卵而生故名履,字太乙,后代以子加乙,始为孔氏。至宋孔父嘉,遭华父督之难,其子奔鲁,故孔子生于鲁。”
由此看来,孔性是出自殷商的子姓,而殷商的开国之君殷汤,则是帝喾的次妃所生的儿子契的后代,殷汤为了纪念自己的祖先是吞乙卵而生,就取字为乙,传了若干代,到了春秋时代,在宋国的孔父嘉,为华督所杀,他的儿子就跑到鲁国避难,并且在鲁国定居,所以孔子才会是鲁国人。
《史记孔子世家》上面,对于孔姓的渊源,有更为详细的说明:“孔子,宋微子之后,宋襄公生弗父何,弗父何生宋父周,周生世子胜,胜生正考父,考父生孔父嘉,五世亲尽,别为公族,姓孔氏。孔父嘉生木金父,木金父生睾夷,睾夷生防叔,防叔畏华氏之逼,奔鲁。”
从这段记载,可以明显的看出,殷汤的后代以孔为姓,是始自孔父嘉。孔父嘉是春秋时代宋国的人,所以孔氏之得姓,应该也已经有了三千年的悠长历史。
《广韵》和《史记》上面对于孔姓的记载,内容大致相同,唯一的不同,是关于孔父嘉的后代奔鲁的记述:《广韵》上说,避华督之祸跑到鲁国的是孔父嘉的儿子木金父;《史记》上则说,奔鲁的是孔父嘉的孙子睾夷。实际上究竟是谁最先到鲁国开基,迄今仍众说纷纭,找不到确定的答案。
不过,无论哪一位才是鲁国孔氏的真正开山始祖,孔子之为孔父嘉的六世孙,已经是个不争之论。据考证,孔子的父亲是叔梁纥,祖父是伯夏,伯夏则是防叔之子。由此可见,孔父嘉不但是孔姓的创造人,而且的确是2000多年来举世同钦的至圣先师孔子的六世祖。
孔子以下的孔氏家谱,历2000余年如一日,把每一代子孙都记载得源源本本。因此,孔子的历代子孙究竟都做了些什么,各种史书上的记载也未曾间断过,而且交代得清清楚楚。
像这样,能够把孔氏的世系追溯得分毫不爽,岂不是孔姓的人比别姓的人幸运,而又足以自豪自傲的地方!孔,的的确确是一个尊荣无比的汉族姓氏。
孔姓辈份:
惟/戈 温 扌/纟 昭/昌 光 仁 宀/曰 延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宗 若 端 王 扌/应 元 之/万 氵 思 克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以下由中央政府颁布
希 言 公 彦 承 弘/宏 闻 贞 尚 胤/衍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兴 毓 传 继 广 昭 宪 庆 繁 祥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令 德 维 垂 佑 钦 绍 念 显 扬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建 道 敦 安 定 懋 修 肈 彝 常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裕 文 焕 景 瑞 永 锡 世 绪 昌
96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我是江苏如东马塘马东村人,我姓孔,名建兵。 我父繁字辈, 爷德字辈,再上长字辈。 我是孔子第几代?
本文2023-11-11 06:07:57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4557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