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氏家谱字辈是怎么排列的?

栏目:资讯发布:2023-11-11浏览:3收藏

张氏家谱字辈是怎么排列的?,第1张

张氏家谱地域字辈排行:

1、安徽省金寨县:启大道,正贤良, 一经传家,宗功世守 ,克承先训,继绪可久,长思祖德,齐敦孝友,尚学自立,光前裕后。

2、安徽省亳州市:学北天守广,德心玉俊良;志明本绍统,兴家传费祥。

3、安徽省桐城市:万志之云永,启世自荣昌,大德应时选,兴朝必以良。

4、山东省齐河县:令之允传方圣永怀修世德。

5、山东省新泰市:广安树继云,凤仙世孝远,仁怀振家真。

6、山东省淄博市:成先志光宗,德士传家法。

7、山东省青岛市:世开黄道日,双德吉祥始。

8、山东省兖州市:文士堂西广,召书庆元祥,承彦明嘉绪,振国守典长。

9、山东省诸城市:甲子寿光来,青春依旧在。

10、河南省郸城县:栋国大怀付得加其太平安。

11、河南省邓州市:明喷文鳯,荣先可绍,一本清传,福泽永继,学定万全。

12、湖南省洞口县山门水口张氏:朝鹤忠龙秀,辅遂臣泌发,福显永良才,时大友之天,锡爵文明起,赐禄华映先,千年宏圣道,万世富崇元,家声绵祖泽,懿德复仙元。

13、湖南省宁乡县:德茂光先祖良贻在克家殷勤敦实务谦厚发菁华绂冕芬徽圭璋品诣嘉席珍留待聘掞藻灿云霞。

14、贵州省:荣诗承奇,仁能洪道,国均先进世,奇忠赵王姖,天远开绵秀,普打郑昌依。

15、江西省赣州市:正元高国福玉定志用金□顺茂盛昌忠信永有光学士攀龙凤贤才振纪刚仁义为珍宝诗书。

16、江西省武宁县:挥公肇远绪,友吉炳成周,善颂钦君子,师臣作汉模,宗演三溪秀,嗣昭六监图。必昌崇有。

17、四川省:世卫国步元昌茂兴龙吉。

18、重庆市:鸿才启世,智胜绍欣;传扬天道,信步乾坤。苍鹰展翅,高远超群;翱翔霄汉,啸傲风云。雄狮过岗,迅猛驰奔;横行原野,威震丛林。狂龙涌浪,广阔无垠;蒸腾甘雨,泽惠黎民。

19、江苏省如皋县:大宗乃敦笃毓秀必诗书常守同居训其昌占庆余。

20、江苏省丰县:国泰民安,田广文光,敬传祖,继中恒。

扩展资料:

人口分布:

宋朝时期,张姓大约有490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63%,为宋朝第三大姓。张姓第一大省是山东省。

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山东、河南两省,大约占张姓总人口的277%,其次分布于四川、河北、陕西、湖南、湖北、山西、甘肃、江西八省,集中了545%。

明朝时期,张姓大约有560万人,约占全国人口6%,为明朝第二大姓。

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江苏、浙江、江西三省,大约占全国张姓人口的36%,江苏省成为张姓第一大省。

当代,张姓的人口已达到近8500万,全国第三大姓,大约占全国人口的679%。

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河南、山东、河北三省,大约占张姓总人口的275%,其次分布于江苏、四川、安徽、辽宁、黑龙江、湖北六省,集中了285%。

河南居住了张姓总人口的101%,当代张姓第一大省。全国形成以长江为界的高比率的北方张姓区和低比率的南方张姓区。

参考资料:

张姓-

所谓晚清四大名臣,有多种说法,最普遍的一种说法是: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和张之洞。

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张之洞分别是哪里人?

曾国藩是湖南省长沙府湘乡县荷叶塘白杨坪人,现在属于湖南省娄底市双峰县荷叶镇大坪村。

曾国藩被尊称为“曾湘乡”,家乡是湖南湘乡,这个没有问题;问题是,后来曾国藩所在的荷叶塘,被划入娄底市双峰县。曾国藩的故乡,也变成了湖南双峰。据说,湘乡市的老乡们,为此还失落过一段时间……

左宗棠是湖南省长沙府湘阴县左家塅人,现在属于湖南省岳阳市湘阴县界头铺镇左家段。

左宗棠出生于左家塅,20岁后又来到湖南省长沙府湘潭县排头乡紫山居村桂在堂,与周诒端结为伉俪,并在岳父家居住了13年。1843年,左宗棠用多年的积蓄900多两银子,在柳家冲买了70亩田地,并亲自设计建造了一座占地4亩多、有48间房屋的砖木住宅,取名为“柳庄”。随后,左宗棠在柳庄居住了14年。

李鸿章号称“李合肥”,当然是安徽合肥人。具体出生地址是安徽省合肥县东乡磨店乡,现在属于安徽省合肥市瑶海区磨店街道。

合肥自古以来人杰地灵,孕育了不少名人,如三国名将周瑜、西汉循吏文翁、南吴开国国君杨行密、宋朝名臣包拯、明朝开国功臣张德胜等,以及与李鸿章同时代的淮系大将刘铭传。

张之洞祖籍是直隶省南皮县,出生于贵州省兴义府。直隶省南皮县现在属于河北省沧州市南皮县,贵州省兴义府现在属于贵州省黔西南自治州兴义市。

张之洞的祖籍与出生地为什么不同呢?这是因为,张之洞的父亲张锳,曾经在贵州做了几十年地方官,光是担任兴义府知府一职就达10多年。张锳在贵州兴义府生育了张之洞。张之洞在这里度过了童年和少年时代。不过,张之洞的籍贯始终在直隶南皮,因此长大后回到直隶南皮参加科举考试,并从这里以殿试第三名的成绩考上进士,步入官场。

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张之洞作为晚清名人,自然拥有自己的故居。他们的故居现在怎么样了?有着什么样的规格?

曾国藩的故居建于1859年之后,那时候他平定了太平天国,手里有钱,能够大兴土木。于是就有了这座占地面积4万多平方米、建筑面积1万平方米的曾国藩故居——富厚堂。富厚堂如今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4A级旅游区、曾国藩故里旅游区的核心景区,每年都有大量中外游客前来观光旅游。

左宗棠出生所在的左家段,有一个左太傅祠,是左宗棠儿子左孝同按照父亲的嘱托修建,是一座三栋三进三合土筑墙、青砖青瓦的建筑,现在是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左宗棠当上门女婿时居住了13年的桂在堂,被评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左宗棠自己用积蓄修建的柳庄,保存较为完好。左宗棠晚年时,曾经两次进京担任军机大臣。期间,左宗棠在西堂子胡同里租了一个院落,这里被评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李鸿章故居即李家大院,占据了淮河路中段的半条街,被称为“李府半条街”,总占地面积3500平方米,其中李府占地2000平方米,是江淮地区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晚清名人故居。如今,李鸿章故居属于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4A级旅游景区,又是合肥市的“十大景点”之一和市民心中的首选景点。

张之洞的籍贯所在地河北南皮,有张之洞墓和香涛公园,却无张之洞故居。张之洞考上进士后,要么在京城做官,要么长期在外担任封疆大吏,很少回南皮,也没有在南皮建造住宅。1907年,张之洞回京担任军机大臣,在今天北京市西城区地安门大街白米斜街11号的地方度过了人生岁月的最后两年,并在这里病逝。因此这里被当作张之洞故居,未被列入任何文物保护单位之列,只属于“未被核定为文物保护单位的不可移动文物”。

当时光进入新的世纪,传统文化的回归再一次成为社会热潮。社会上,人们开始重新审视张之洞在一百多年前提出的“中体西用”的文化价值。而在南皮,越来越多的人自觉自愿地加入到研究张之洞、寻找张之洞的行列中。他们说,正确评价张之洞,南皮责无旁贷。

南皮人对张之洞的感情是朴素而真挚的。

上世纪八十年代,张公园筹建办公室来了一位衣衫破旧的老人要捐一千元钱。原来,这位南皮贾屯子村的“周铁嘴”为给张公园建设捐资到处化缘。工作人员们不肯收,老人不干。大家只好说,钱您先放着,用着时去拿。十年过去了,老人还念念不忘建张公园,说:“我那一千元还存着呢。”

虽然张之洞的后人如今已没有一个在南皮生活,但在南皮东门张氏家族中,仍然普遍使用张之洞题写的“仁厚遵家法,忠良报国恩,通经为世用,明道守儒珍”这二十个起名专用字。不相识的张氏族人,一听名字,就知道彼此的辈分。可由此也产生了一个意想不到的麻烦:重名过多。比如大安、前印等等张氏人口多的大村,有四五个人叫一个名字的。开会叫错了人,来客指错了门的事,都没少发生。

除了名字沿用传统,张氏家族重视教育的传统依然盛行。热心张之洞研究的张氏族人张家升老先生于2004年冬病逝前写下的《张之洞和南皮张氏家庭》一文称:张氏人口占全村半数的前印村,全村九成的大学生姓张。

“头两年的一个清明,我到张之洞墓前,只见墓前的碑案仍东倒西歪地散落着,但坟上被挖的窟窿已经被填平,歪倒的石案上还有一束雪白的梨花。”王玉良回忆说。

2004年5月,南皮县张之洞研究会成立,会长是退休了的原县人大主任邢家训。他们收集回忆、研究张之洞的文章定期刊载在会刊上。邢家训和副会长叶书龙等研究会成员还四处出击,循着张之洞的足迹进行考察与搜集,寻找张之洞的后人。为了省钱,他们只买夜车票。在汉阳铁厂,工厂博物馆把张之洞主持建造铁厂时用的专用砖瓦赠送给“家乡人”,20多公斤重的东西,愣是让邢家训和叶书龙给背了回来。

2005年5月,南皮张之洞书画院成立。

2006年2月,春节过后刚刚上班的南皮县委宣传部就召开了张之洞研究工作会,对张之洞研究和深层开发做了详细的规划。这是近15年来,张之洞研究第一次被列为县委、县政府正式工作议程。

这一年,张之洞在台湾的族曾孙张法鸣回南皮祭祖。

同年12月,在南皮县第一中学建成了“张之洞展览馆”。1903年,张之洞自京城返武昌,顺道回南皮祭祖。他捐出五千两赏银、积累的廉俸一万二千两,在家乡兴建新式学校,并命名为慈恩学堂。学校布局新颖,有教室、寝室、餐厅、厨房、议事厅、图书室、操场,还设置有花园假山,种植了古槐和海棠,整体风格是中西合璧。

学校于1907年竣工,先后设初等小学、高等小学及中学部,定额各为三十人,学制分别为四年和五年。南皮解放后,慈恩学堂更名为南皮中学。1980年又定名为南皮县第一中学。

这所由张之洞创建的学校,不但是南皮历史最悠久的学校,也是今天南皮的最高学府。今天的南皮一中已经完全没有了一点历史的遗迹,校园里教学楼、学生公寓环立,在校学生三千多人。但未进大门就可以看到校园广场上高大的张之洞汉白玉雕像;在学校的张之洞纪念馆里,门额上还挂着一幅当年慈恩学堂的全景图。与它遥相呼应的展室另一端,立着一尊张之洞的半身像。本职为南皮县广电局副局长的张之洞研究会副会长叶书龙笑着说:“这可不是铜的,是当地农民用泥塑的。”

对于南皮人来说,最让他们挂念的还是张之洞的遗骨哪儿去了。

一定要找到!县长给邢家训下了命令。

当年的墓地早已变成大片的农田,1958年平整土地,张之洞墓所在的田地划给了南关村。2003年,邢家训曾带着王玉良、肖力兴、张宝信等研究会成员骑着自行车到南关村找到原村支书进行调查,又来到与墓地相连的南花园村寻访知情人……可惜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2007年3月,邢家训找到了当年看坟的老人高玉堂。

70多岁的老邢骑上电动自行车,拉着92岁的高玉堂直奔了墓地现场。经过农田建设、平整土地,又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一切早已是面目全非。更何况高家搬离这里已经几十来年了,现场辨认十分艰难。最后,老人指着一大片当地人叫“老酒窠”的大叶草,说“就是这儿了”。高玉堂的儿子则表示,他把张之洞的尸骨埋在一块断碑旁边了,用铁钎探一探,找到石碑不就找到尸骨了吗一支四五个人的临时勘探队成立了,他们拿着临时制作的15米钢管探锥,在原墓地附近打孔探测。两个月过去了,地上留下了几千个孔,却始终没有发现石碑和尸骨的踪迹。

邢家训不死心。他找到副县长、南皮镇人民政府,召集有关村党支部研究,请他们给村里的老党员开会,发动群众,寻找知情人。村支部开会寻找掩埋张之洞知情人的消息引来了一个年轻人,他说,当年掩埋张公尸骨的就是他在南关村的表舅张执信。

看着找上门来的邢家训等人,沉默了41年的张执信终于解开了张之洞尸骨失踪之谜——当年,正是他亲手掩埋了张之洞的遗骨。

张执信说,1966年,他只有20岁。秋末,村里的壮年劳力都去挖河,他和一些老头、妇女们在村南张之洞墓地旁边的地里平地、刨棉花柴。几个妇女说有点害怕,又有味,张执信就和一位王老头一起将张之洞尸体和一具女尸拖到原坟墓,重新用锄头掩埋。表面上看墓是毁了,其实尸骨还在墓底下呢。另外两个夫人的尸体则不知下落。

“我当时只是知道张之洞是个大官,是个好人,再说即使是普通人,这么干也太缺德了!”当年因成分不好没少吃苦头的张执信格外小心翼翼,掩埋尸骨后再三嘱咐知情人,千万不要声张,以免造反派知道。“这么多年我一直没敢说,就是不知道说了会怎么样。以前也有人问过我,可不是政府的负责人,我都没告诉。这回我看是政府诚心要找,邢会长那是真正政府管事的人!”

挖掘机擦着头骨掠过

张执信一直在附近的田里干活,对这里的变化比较熟悉,当年又是他亲手埋的尸骨,他指认的位置应该靠谱。

2007年6月1日,满怀希望的邢家训将寻找张之洞尸骨的实施方案报告给县政府。这个方案简单得可能会令考古专家惊讶不已:用挖掘机挖。方案得到了县长的批准。万事俱备,只待麦收了。

7日,邢家训在参加张之洞纪念活动从武汉归来的火车上接到南关村支书张汉旺的电话:“麦子已收割,可以开挖了。”

8日下午,一台**挖掘机开到了田里。在张执信指认的中心地带,机械手臂由北向南挖出一条条宽一米、近两米深的纵沟,每条沟之间间隔一米。六月正是热天,38摄氏度的高温下,人们好像在蒸笼里作业,脸上晒得红红的。一会儿挖出块砖,一会儿刨出个瓦。突然,咔嚓一声,沟里出现了一个陶罐。人们一阵惊呼:是不是张公的随葬品?在现场守候的县博物馆馆长高国胜摇了头:“这咸食罐子是普通老百姓的随葬物。但张之洞是一品大员,随葬品应该比较贵重。”

机器的轰鸣声引来了四面八方的围观者。有老者说,原来的张公墓还在西边。有人说,张公墓在侯庄和遗爱碑成一线处。还有人说,在南边……话不多的张执信望着挖掘机开出的七八条20米的长沟,心里有些打鼓:这地和以前不一样了,原来是东西地,如今改成了南北地。难道是自己记错了他又站到高处四下观看,还跑到地北头转了一圈,心里有了底:远不了,就在这里挖。

太阳落山了,邢家训和村支书决定收工,第二天趁早上凉快五点就开挖。

第二天,四点多,张执信就来到了地里。隐隐约约有点预感的他特意带上了抹铲。没有了头一天的大队人马督阵,两个人安静地开始了新的挖掘。刚开到第四条沟,就看到一个像是头骨的东西。张执信大喊一声“停!”“真悬呀,大‘抓挠’就擦着张公头盖骨上掠过,再深一点,尸骨就破坏了,再浅一点又可能错过了。”按照当地的风俗,尸骨是不能见天的,张执信赶快用一张报纸盖住,一看时间,刚刚早上六点。

很快,邢家训、叶书龙、王玉良等人纷纷赶到,还带来了两块二尺半见方的红绸布。民政局长来了,当场派人到城里火速订制了两副临时棺椁。副县长也来了。村支书张汉旺租来了大棚,买来鞭炮。张氏族人张厚谦应邀来奉纸敬骨。人们为尸骨搭好大棚遮阳,族人张厚谦在穴前摆上张公遗像,敬燃冥纸后,点燃鞭炮。张执信和挖掘司机戴上雪白的手套,开始整理尸骨。

两具尸骨头朝北,并列平躺着,东侧一具为男性,西侧为女性,和此前张执信描述的情况完全一致。令张执信浮出水面的那个外甥鲁春生和张厚谦也一起帮忙。他们将挖出的两具尸骨小心地分别摆放在备好的红绸布上。鲁春生还拿着张公的臂骨照量着:“张公胳膊骨真长,真是两手过膝呀”。在场的老人们也纷纷说,是张之洞的真尸骨错不了。

此时的邢家训终于想通了当初为什么勘测不到:没有棺材,没有封土,连衣服都没有,哪里能探得到呀。他长出了一口气:“这些日子,晚上睡觉做梦也是找张之洞尸骨,如果在预定的范围里找不到,我打算到沧州请专家们把原张公墓区全挖一遍,一定要找到!”

在南皮的采访中,记者问骑着电动自行车赶来的邢家训:当时,为什么没有请专业考古人员来寻找尸骨

老爷子似乎从没想过这样的问题,他摇了摇头:这才多少年,用得着考古吗请他们还得好多钱。

怎么可以确认那就是张之洞的尸骨

邢家训给出了他的四大理由:第一,经测量,遗骨与史载张之洞身材一致;第二,找到尸骨的位置是当年的掩埋者亲自指划的,附近方圆几十米内也没有其他坟墓;第三,这两具尸骨没有衣服,没有棺材,不是正常入葬,却与当年张之洞尸骨的情形非常一致;第四,曾有传言说当年挖出张公尸骨时,他的嘴里含着珠子。为了撬出宝珠,曾撬掉了尸骨上的几颗牙。而此次找到的尸骨果然是牙齿不全,少了一块牙床。由此可以基本肯定这是张之洞遗骨。

老爷子认真地说:“那么些年没找着,是因为没认真找!”

张之洞,1837年生于贵州兴义府,今贵州兴义人祖籍河北省沧州市南皮县。字孝达,号香涛,又是两广总督,故人称其为“张香帅”。张之洞具体是个什么样的人呢?

首先他肯定是个忠臣,清官。其次是个对国家有贡献的人,不仅是教育、军事以及工业方面。但总的来说他又是一个很矛盾的人,早年是晚清清流派,后期又成了洋务派的代表人物。要说他是晚清先进的官员,但从其创新方面来看又是建立在维护封建传统制度统治的基础上所进行的。所以他的改革创新是不彻底的,但却对后世产生了巨大的贡献,下面具体来说说。

教育方面,张之洞创办了他创办了自强学堂(今武汉大学前身)、三江师范学堂(今南京大学前身)、湖北农务学堂(今华中农业大学前身)、湖北工艺学堂(今武汉理工大学、华中科技大学、武汉科技大学前身)、湖北武昌蒙养院、慈恩学堂(南皮县第一中学)、广雅书院等。工业上创办汉阳铁厂、大冶铁矿、湖北枪炮厂等。

再来讲讲张之洞总督的官衔,张之洞先后担任过山西巡抚、两广总督、湖广总督以及两江总督等官职。总督在清朝是地方最高级长官,正二品官级,管辖一省或多省。湖广总督的全称(清末)“总督湖北湖南等处地方、提督军务、粮饷、兼巡抚事”,顺治元年(1644)设,驻武昌府,管理湖南、湖北。光绪30年兼湖北巡抚,通俗一点来说就是管这两个省的军务、粮饷以及巡抚事宜,就好比我们今天的省长。所以张之洞所任的官职还是挺大的,毕竟他是晚清中兴四大名臣。

至于张之洞是个什么样的人,我再补充一点引用自梁启超所著《李鸿章传》的原画。

“第九,李鸿章与张之洞。十年以来,与李齐名者,则张之洞也。 虽然,张何足以望李之肩背? 李鸿章实践之人也,张之洞浮华之人 也。李鸿章最不好名,张之洞最好名,不好名故肯任劳怨,好名故常 趋巧利。”

张氏家谱字辈是怎么排列的?

张氏家谱地域字辈排行:1、安徽省金寨县:启大道,正贤良, 一经传家,宗功世守 ,克承先训,继绪可久,长思祖德,齐敦孝友,尚学自立,...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