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准《李双双小传》内容 简介

栏目:资讯发布:2023-11-11浏览:4收藏

李准《李双双小传》内容 简介,第1张

《李双双小传》内容简介:

李双双小传》是李凖创作的短篇小说,1960年发表于《人民文学》3月号。小说以1958年大跃进与随后的人民公社运动为背景。

讲述了农村妇女李双双冲破丈夫的阻挠,为集体办食堂,提高劳动效率,并在这一过程中帮助丈夫提高政治思想水平的故事。

扩展资料:

《李双双小传》是17时期的主流作家李准的代表作,它是一部家喻户晓的红色经典。大胆泼辣、有着一股子敢说敢笑的爽快劲儿的主人公李双双给读者留下 了深刻的印象。

在她身上,寄寓着那个年代人们对女性的审美理想。 在五四这样一个新旧转换的时期,这样一个封建传统文化遭受前所未有的挑战的时期,一大批女性登上了风云际会的历史舞。

她们以自己的笔投入时代的洪流,这是五四文坛上最靓丽的风景。中国妇女解放的旗帜由此高高举起。

但是,浮出历史地表的女性仅仅是为数很少的知识女性或者城市女性,而在中国的广大农村,中国妇女依然过着一种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的传统生活,她们是传宗接代的工具。

她们固守着男耕女织的角色定位,她们丝毫没有嗅到现代文明的气息。中国广大的农村妇女真正登上历史的舞台。

是从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比知识女性的解放整整迟了30 年。娜拉出走曾被张爱玲喻为一个苍凉的手势,但新中国的女性却被赋予了在政治、经济、法律上与男性平等 的权力。

这是几千年来,处于依附地位的女性想都不敢想的事情。正是在这样的历史际遇中,中国农村妇女迈出了家门,成为新生的共和国劳动建设工地上的半边天。

—李双双小传

1953年11月20日,《河南日报》发表了李准的第一篇小说《不能走那一条路》,在出版单行本时名字改为《不能走那条路》。小说写的是农民张栓因为做小买卖,“捣腾牲口”,欠下了账,想卖掉土改时分的土地,“剩几个钱再去捞一家伙”;而村里的另一个农民宋老定,土改之后攒了点钱,想买下这块地为后代置业,后来在他的儿子、***员东山的劝说下,放弃了买地的念头,而将自己的钱拿出来帮助张栓,走上了互助合作的道路。这篇小说是最早反映土改后出现两极分化现象的文艺作品,小说对以宋老定为代表的自发资本主义做了批评,指出只有互助合作才能使农村走上共同富裕的道路。1954年1月26日的《人民日报》全文转载了这篇小说,并加了编者按:“小说《不能走那一条路》,原发表在去年十一月二十日的《河南日报》上。这篇小说,真实、生动地描写了几个不同的农民形象,表现了农村中社会主义思想对农民自发倾向进行斗争的胜利。这是近年来表现农村生活的比较好的短篇小说之一。”《人民日报》转载时还是用的“不能走那一条路”的题目。

之后全国各地多家报纸先后予以转载,并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在文艺界得到了极高的评价,也引起了不小的争论,最令人关注的是“李琮事件”。河南省档案馆馆藏的两份档案真实地记录了这篇小说在当时的影响和由此引发的“李琮事件”。

一份是1954年3月27日中南局下发的《关于转载李准写的小说的通知》。《通知》要求“分局和省(市)报纸都要转载,要按照《人民日报》稿刊登,并根据《人民日报》按语的精神撰写按语,号召农村干部、知识分子学习这篇小说,若可能可以编成地方演唱材料供农村剧团采用”。当时的中国,农民翻身获得土地以后,开始了农业合作化运动,生产资料收归集体,集中劳动,平均分配,消灭贫富差距,实现共同富裕,而合作化导致的后果是严重挫伤了勤劳者的积极性,生产力明显降低,各种社会矛盾错综复杂。面对这种形势,迫切需要在全国范围内寻找一个正面典型,来证明既定路线方针的正确无误,而小说《不能走那条路》的出现,正好迎合了当时的形势,毛主席看后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并在《人民文学》上全文转载。同时,毛主席在河南视察了新乡七里营人民公社刘庄大队,并树立其为农业战线的一面旗帜。当时的权威评论认为:《不能走那条路》“指明了中国发展的道路,通过合作化步入社会主义,实现共产主义。”这篇小说在当时特定的历史环境和形势下起到了指点迷津的关键作用。

1954年4月,《不能走那条路》由通俗出版社出版单行本,到1959年先后印刷4次。该小说曾先后改编成**、话剧、梆子、坠子、闽剧、豫剧、眉户剧、话剧、连环画等多种艺术形式,中南局的这份通知印证了该篇小说在当时产生的影响和引起的重视程度。

另一份档案,是1954年6月27日,河南省委宣传部向省委提交的一份请示。这份请示是在宣传部组织召开完李准小说《不能走那条路》研讨和批评座谈会之后,向省委汇报座谈会的情况及形成的主要意见的请示。主要内容是:“1954年5月24日、25日,省委宣传部组织了李准小说《不能走那条路》的研讨和批评座谈会,并成立了研讨会的临时党组。”座谈会肯定了李准的小说“是为广大群众所欢迎的一篇小说”,“《河南日报》去年十一月二十日已经发表并作评论推荐这篇小说,而《河南文艺》却始终未登载,反登载了基本是错误的李琮同志的批评文章,以与《河南日报》分庭抗礼”。认为“编辑部及其他一些文化艺术部门的一些错误不是偶然的,是因为他们长期脱离党的领导,脱离政治,脱离实际的资产阶级文艺思想的反映”,严厉批评了编辑“把《河南文艺》作为少数几个人的自封阵地,在处理作品问题上,常常夹杂一些个人的好恶”,“这是一个较为严重的原则性错误,是与总路线的精神背道而驰的”,认为“如果脱离总路线而发展下去,造成河南文艺界的思想更加混乱,不仅纵容了这些犯错误的同志,更严重的是足以窒息了文艺创作的积极性”。在研讨会上,省委宣传部就自己“官僚主义、分散主义、不抓中心关键、不解决问题的思想作风”做了认真检讨,并认为“省文联和《河南文艺》编辑部的一些同志的错误思想,在河南文化艺术界工作的干部中是带有普遍性的”。 那么,“李琮事件”又是怎么回事呢?《不能走那条路》发表以后引起广泛关注,评价颇高,但也有人提出了批评。1954年《文艺报》第二期刊登了李琮的《〈不能走那条路〉及其批评》,文章对小说做了大体肯定,但也指出:“《不能走那条路》也像一般初学写作者的作品一样,有一些由于作者生活经验、思想水平和艺术能力的限制而产生的缺点。”作者认为,小说的缺点在于:“首先是对于张栓的处理上的不当。……要想如作者所想象的:使农民避免阶级分化,也必须着重地帮助和吸引张栓这样的人走上互助合作的道路。但是,作品中却只把宋老定当做了自发资本主义思想的代表者,而把张栓放在不足重视的、好像不需要着重批判和改造的地位上。要知道,宋老定的落后思想和张栓的‘吃飞利’思想,是同时存在、并相互联系的。两者都是农村资本主义倾向的根据。”此外他还认为小说中斗争的展开简单化了,“在东山来说,完全依靠的是讲一般的道理;斗争的解决,在宋老定来说,则完全是依靠对于过去的回忆,”作者也因此认为对这个小说的评价过高了,“我以为……对《不能走那一条路》的作者的帮助上,还有不实事求是的地方。……忽视对于青年写作者的培养,这是错误的。但我们也不应该赞同‘拔苗助长’的办法,因为它对于青年写作者并不是真正的帮助。”

随后《文艺报》在1954年第七期发表了康濯的文章《评〈不能走那条路〉及其批评》,对李琮的文章做了批评,指出,“这篇文章虽也有某些个别部分不无一定的优点,但整个来说,我以为是轻率的,有错误的”,“《人民日报》转载这篇小说时所加的鼓励和赞扬的按语,就严肃地说明了党对这个作品的恰当的评价”。康濯在文章中一一反驳了李琮的观点,也对《文艺报》做出了批评。可以说,“李琮事件”是导致《文艺报》编委会改组,副主编兼编辑主任陈企霞被撤销职务,而主编冯雪峰则被降为七位编委之一,并且不是常务委员的导火索。

李准发表《不能走那条路》处女作时只有25岁,从此开始了创作生涯。河南省档案馆馆藏的另外几份档案可以大致勾勒出李准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经历。1954年8月主动要求举家到荥阳县落户当农民,1955年开始从事专业创作。1959年他担任编剧的**《老兵新传》被评为国庆十周年优秀影片,荣获1959年莫斯科国际**节银质奖。1960年2月加入中国***,同年发表短篇小说《李双双小传》,引起广泛注意和好评,后改编成**《李双双》,家喻户晓,也被称为李准的代表作。1962年元月,李准的行政级别已是十六级,1962年8月李准成为“吃皇粮”的专业作家。“文革”前,他写了近50篇小说,10多部**剧本,逐渐形成了拙朴、平易、诙谐的独特艺术风格。

李准曾经说,电视在中国的发展历史虽然只有短短几十年的时间,但是它的发展速度却十分迅猛。作为一门新生的艺术门类,电视有着其它艺术形式所不具备的优势,并因其自身所具有特点而成为最具发展潜力的艺术门类。近年来,电视,特别是电视剧的创作方面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但这并不意味着中国的电视工作者就可以高枕无忧了。面对**等其它艺术门类的竞争,电视业不进则退。对于如何进一步提高电视剧的创作水平,李准认为关键在于创新。因为一部作品只有提供了别人没有提供的东西才能引起公众的广泛注意,才能有其独特性。

李准认为,对创作人员来说,克服浮躁心态,注重增加平时的生活和文化知识的积累十分重要。只有这样,中国的电视剧创作才会更上一层楼。在**编剧中,李准可谓是佳作频出,且都极具影响力。如:50年代的《老兵新传》,60年代的《李双双》,70年代的《大河奔流》,80年代的《牧马人》、《高山下的花环》,90年代的《清凉寺的钟声》和《老人与狗》,李准的**都打动着每一个看过他的**的心。他的笔拨动了中国亿万影迷的心弦,用自己的小说改编的**《李双双》,获1963年第二届中国**“百花奖”最佳故事片奖,李准同时还获最佳**编剧奖。李准根据张贤亮的短篇小说《灵与肉》改变的**《牧马人》,1981年获中国**“百花奖”最佳影片奖;1982年,54岁的李准第八次受著名导演谢晋之邀,与李存葆联合改编中篇小说《高山下的花环》为**文学剧本。在第八届**“百花奖”中,该片列于最佳故事片奖之首;同时还获另外三项“百花奖”和五项“金鸡奖”。李老荣获了第五届“金鸡奖”最佳编剧奖,成为中国第一位荣获“百花”、“金鸡”双奖桂冠的**剧作家。

在“浩劫”前成名,出身于农民家庭的作家,大多是延安讲话后“鲁艺”培训出来的人才。

代表作家和作品有:

赵树理,代表作《李有才板话》、《小二黑结婚》、《李家庄的变迁》、《三里湾》(赵树理是这批作家中水平最高且最具代表性的,但如果只知道此人,只能说是严重“营养不良”,阅读量不够)。

马烽,代表作《吕梁英雄传》(与西戎合作)、《三年早知道》、《我的第一个上级》、**文学剧本《我们村里的年轻人》。

西戎,代表作《吕梁英雄传》(与马烽合作)、《宋老大进城》、《赖大嫂》。

孙犁,代表作《风云初记》、《铁木前传》、《白洋淀纪事》。

柳青,代表作《创业史》。

胡正,代表作《汾水长流》、《几度元宵》、《七月古庙会》、《七月的彩虹》。

陈残云,代表作《香飘四季》、《羊城暗哨》。

李准,代表作《不能走那条路》、《李双双小传》。

另外,著名作家周立波(切记不是现在那个备受炒作的同名演员周立波!)出身于贫困教师家庭,但他也长期扎根农村,写下了如《暴风骤雨》、《山乡巨变》、《山那边人家》等代表作。

《不能走那条路》的写作动机,就是作者“从一个农村税局干部谈到当时土地交易税剧增而产生的”。在酝酿中,作者又认真学习了党关于农村工作的理论和政策,使他对生活中各种现象的认识有了质的飞跃。正是深厚的生活基础和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武器培育了作家对现实生活的敏锐观察力,也奠定了他创作的良好开端。

李准钟情于农民家庭生活书写,尤其擅长描写家庭人际关系中的夫妻关系。在李准书写夫妻关系的文学作品中,主要体现出两种模式,一种是和谐型夫妻关系,另一种是冲突型夫妻关系。

通过梳理李准的作品可以发现,作者在文本中的表意策略很明显,即提倡和谐的家庭夫妻关系,主张妇女解放和男女平等;摒弃冲突型夫妻关系,自觉抵制落后夫妻文化,从而具有鲜明的时代进步意义。

扩展资料

自1953年11月,李准在《河南日报》发表了短篇小说《不能走那条路》开始步入文坛。几十年来,他出版的主要短篇小说还有:《李双双小传》、《两匹瘦马》、《农忙五月天》等小说集,共收集了50余篇短篇小说;

中篇小说有:《冰化雪消》、《没有拉满的弓》、《瓜棚风月》、《王洁实》等;并著有《黄河东流去》长篇小说,该作品荣获了第二届茅盾文学奖。李准自己也认为,真正能代表他艺术上最高成就的作品就是这部小说。

《黄河东流去》以三、四十年代黄泛区人民的苦难史为背景,艺术地再现了黄河流域勤劳、质朴、侠义的农民的历史命运,热情地讴歌了他们那黄金般可贵的品质和纯朴美好的感情,挖掘出中华民族的伟大魂灵。

作者成功地塑造了李麦、徐秋斋、海老清、蓝五、王跑等典型形象。在艺术上作者将中国古典小说的叙事方式同外国小说的某些富有表现力的技巧很好地结合起来。在描写上,既有白描的硬功夫,又学习外国小说心理描写方面的长处,使这部小说成为杰出的土洋结合之作。

-李准

 1、明安图(1692—1765),字静庵,内蒙古锡林郭勒盟正白旗人,清代著名的数学家、天文学家、测绘学家。

  2、 尹湛纳希(1837—1892)蒙古族小说家。汉名宝衡山,字润亭。内蒙古卓索图盟吐默特右旗人。其父是一位爱国将领和古籍收藏家、历史学者。

  3、旭日干(1940—),兽医学博士,中国工程院院士,博士生导师,教授,被国家授予“杰出专业技术人才”荣誉称号,被世界誉为试管山羊之父。

  4、席慕容,蒙古族女诗人。原籍内蒙古查哈尔盟明安旗。蒙古名字全称穆伦席连勃,意为浩荡大江河。是蒙古族王族之后,外婆是王族公主。在父亲的军旅生活中,席慕容出生于四川。十三岁起在日记中写诗,十四岁入台北师范艺术科,后又入台湾师范大学艺术系。1964年入比利时布鲁塞尔皇家艺术学院专攻油画。毕业后任台湾新竹师专美术科副教授。举办过数十次个人画展,出过画集,多次获多种绘画奖。1981年,台湾大地出版社出版席慕容的第一本诗集 《七里香》,一年之内再版七次。其他诗集也是一版再版。

  5、 肖乾

  (1910-1999) 原名肖秉乾。北京八旗蒙古人。中国现代著名记者、文学家、翻译家。先后就读于北京辅仁大学、燕京大学,英国剑桥大学。1931年到1935年间,萧乾和美国人安澜、斯诺编译了《中国简报》、《活的中国》等刊物和文学集。1935年他进入《大公报》当记者,那时的代表作为《流民图》。1939年任伦敦大学东方学院讲师,兼任《大公报》驻英记者,代表作有《南德的暮秋》、《银风筝下的伦敦》等,是二战时期整个欧洲战场最有名的中国战地记者。还曾采访报道第一届联合国大会、审判纳粹战犯等重大事件。1949年后,主要从事文学翻译工作。1995年出版了《一个中国记者看二次大战》,译有《莎士比亚戏剧故事集》、捷克著名小说《好兵帅克》、加拿大《里柯克幽默小品选》、挪威易卜生的《培尔·金特》等,还有美国的《战争风云》、《屠场》、《弃儿汤姆·琼斯的历史》等15部译著。特别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当推《尤利西斯》。此书因过于奇特,在英国也没几个人能看懂、因此敢于翻译本身就成为新闻。1994年这部百万字译作问世即获新闻出版署第二届外国文学图书一等奖。萧乾晚年历任中国作家协会理事、顾问,全国政协委员,中央文史馆馆长等。

  6、 玛拉沁夫(1930~ )

  现代蒙古族作家。辽宁省吐默特旗人。幼时家境贫困,只读了几年书。1945年参加八路军,受到部队生活的锻炼;他还参加过内蒙古解放初期急风暴雨般的阶级斗争,担任过基层领导干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後,内蒙古地区翻天覆地的变化,以及深厚的生活积累,为他以後的文学创作打下了基础。1951年,发表处女作《科尔沁草原的人们》,受到文艺界的重视。1952年入中国作家协会文学讲习所学习,得到许多著名作家的指导,开阔了艺术视野,提高了观察生活的能力与艺术表现能力。1954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1979年後任中国作家协会书记处书记,《民族文学》杂志副主编、主编。

  7、 李准,蒙古族,1928年生于河南孟津县下屯村,在私塾、小学、中学、剧团里打工时他从未离开过书本。1952年写出了《不能走那路》,发表之后第二年调到河南省文联任专业作家。1980年被调至中国作协任主席团委员。1996年出任中国现代文学馆长。

  作品:长篇小说《黄河东流去》,被称为“立体的流民图”,1985年获茅盾文学奖;小说《不能走那条路》于1952年发表后被毛泽东主席加编者按在全国近50家报刊转载;小说《李双双小传》发表后被拍成**流传全国获百花奖并成为经典影片;《老兵新传》是他的第一个**剧本、拍摄后在1959年获莫斯科国际**节银奖;**《龙马精神》、《牧马人》获金鸡奖;《高山下的花环》(改编为**剧本)获金鸡奖;另有**剧本:《大河奔流》、《清凉寺钟声》、《老人与狗》等。他是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又是**家协会主席团委员、中国文联副主席、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现代文学馆馆长。

  8、乌可力,男,研究员,蒙古族。1934年11月生,内蒙古土默特旗人,党员。1963年毕业于中国科技大学。

  曾任八机总科技局预研处处长,航天部预研局副局长,中国长城工业公司执行副总裁,中国长城工业总公司顾问。一九九四年后,任中国九九实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到现在。

  主要贡献:1958年至1960年,在中国科技大学火箭设计组任组长期间,研制了固体火箭发动机。毕业后从事航空工程气动方面的研究,负责歼七、歼八型号的风洞试验和计算工作。1974年研究成功无机耐高温涂料,填补了两项国内空白,并协助在全国先后办起五个生产厂,年产值达100万元。1978年后,组织建立军品预研体系,并主管固体发动机、空气动力、雷达、材料方面的预研工作,推动了型号发展。在长城公司负责外贸工作,并参与卫生发射服务进入国际市场的重大决策,为我国空间技术跻身国际市场、占有一席之地做出了贡献。1979年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并获得“五一”劳动奖章。1992年享受政府特殊津贴,并获航天大奖。

  9、 德德玛

  中国著名的蒙古族女中音歌唱家德德玛,中国青联委员、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中国少数民族文化艺术基金会理事、国家一级演员。

  一九四七年出生在内蒙古额济纳旗,一九六零年参加家乡乌兰牧骑,一九六二年进内蒙古艺术学校声乐研究班学习声乐,一九六四年入中国音乐学院专修声乐,师从于姜家祥教授,一九六八年毕业回内蒙,先后曾在内蒙古巴盟歌舞团、内蒙古民族歌剧团、内蒙古歌舞团担任独唱和歌剧演员。一九八二年调入中央民族歌舞团担任独唱演员。

李准始终站在时代的前列,通过日常生活中普通的人和事,表现新旧两种思想的斗争。带着友善的微笑,批评农民身上传统的狭隘自私心理,满腔热情地歌颂公而忘私的社会主义新人,成功地塑造了李双双、孟广泰、郑德和等一大批光彩照人的先进农民形象。像李双双这个人物,甚至被编在歌曲里一代代传唱,成为农民最崇尚的模范,产生了巨大的社会影响,这是中国当代文学塑造社会主义新人形象方面十分成功的范例。

作为一个专业作家,自1953年11月,李准在《河南日报》发表了短篇小说《不能走那条路》开始步入文坛。几十年来,他出版的主要短篇小说还有:《李双双小传》、《两匹瘦马》、《农忙五月天》等小说集,共收集了50余篇短篇小说;中篇小说有:《冰化雪消》、《没有拉满的弓》、《瓜棚风月》、《王洁实》等;并著有《黄河东流去》长篇小说,该作品荣获了第二届茅盾文学奖。李准自己也认为,真正能代表他艺术上最高成就的作品就是这部小说。《黄河东流去》以三、四十年代黄泛区人民的苦难史为背景,艺术地再现了黄河流域勤劳、质朴、侠义的农民的历史命运,热情地讴歌了他们那黄金般可贵的品质和纯朴美好的感情,挖掘出中华民族的伟大魂灵。作者成功地塑造了李麦、徐秋斋、海老清、蓝五、王跑等典型形象。在艺术上作者将中国古典小说的叙事方式同外国小说的某些富有表现力的技巧很好地结合起来。在描写上,既有白描的硬功夫,又学习外国小说心理描写方面的长处,使这部小说成为杰出的土洋结合之作。

李准《李双双小传》内容 简介

《李双双小传》内容简介:李双双小传》是李凖创作的短篇小说,1960年发表于《人民文学》3月号。小说以1958年大跃进与随后的人民公社运动为...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