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家谱经济开始繁荣起来?
现代人对于家谱应该不是很熟悉,因为我们这么多年没有接触过家谱的事情,其实家谱对于一个家族来说是很重要的一个见证,可以让每一个人知道自己是从什么地来,自己的家族有什么样的历史,这才是家谱最主要的一个作用。
家谱现在可以兴盛起来,就是因为人们已经对家族有重新的认识了,希望通过努力可以给自己的家族指明一个过去的轨迹,告诉家族的后人,我们是来自什么地方。这样家族里的人才能够团结一致,有更强的凝聚力,家谱可以给家族带来兴旺。
现在中国人的生活好了,人们也开始逐渐的注意精神文明方面的建设,家谱就是在这样环境中发展起来,现在中国的大家庭很多,但是没有实实在在的凝聚力,所以人们开始意识到,应该修家谱,把自己的家人重新的凝聚在一起。
家谱的作用很大,我自己就有这样的感觉,我家谱里面的族人相互都比较的友爱,大家有任何事情都会相互帮忙。因为我们家族的人都知道大家来自同一个祖先,相互之间应该团结一致,互相帮助。所以家谱对我们家族的每一个人意义重大。
正因为家谱的重要性越来越大,所以现在很多人开始追求修家谱,当然修家谱还能让一个家族有面子,这也是很多人修家谱的原因之一。家谱得到繁荣是社会经济发展之后,人们对精神生活的一种追求,而且家谱能够得到大家的认可。
家谱的兴旺是民族开始觉醒的一个特征,说明每一个中国人都知道祖国的重要和家族的重要。因此现在修家谱和续家谱的人越来越多,产业逐渐的发展起来,特别是现在的农村,因为经济发展了, 人们更有一种家谱的需求,这种情况下家谱经济自然是开始繁荣起来!
这不存在骗人不骗人的,如果你们家的老谱就有十几本,再加上新增下去的能有个一两万人的话,再用的是宣纸,这个价格不算贵的,因为修谱的时候人丁上谱要钱,找到印刷公司编排印刷都是要钱的,而且外出找人的话也是需要经费的,而为家族做事,这个经费就从平时收的费用里面扣除。所以呢,如果你们是一个很大的家族,一千块的话不算多的,有的家族老谱二十多本,新增两三万的,平均算下来一千还是便宜的。
小时候,看到过一本厚厚的家谱,当时看历史书本一样把一本家谱给看完。据说破四旧时,家谱会被扯上封建迷信,成千上万的家谱被毁掉了,这对研究历史和人文真是一大损失。
从家谱里,可以看到“根”,这点对国人很重要,港台那边也会有人来内地寻根。在家谱里记载了,祖上来自哪个朝代哪个分支,然后先辈某某带着一家子秦迁移到哪里,后来又有某某带着大家迁到哪里,过了多少年多少代又迁移了,最终到来了现居地。 家谱书还会记载先辈的一些生平事迹,比如,先辈某某中了科举进士官居什么职位。所以,把家谱当做一本历史书来看,还是能让大家了解过去的很多事情。
家谱里,可以看到自己是第几代,什么字辈,祖辈人的名字。看了家谱,我也理清以了一些亲戚关系,比如以前经常玩的那妹纸,原来她的太爷爷的爸爸和我的太爷爷是兄弟, 以前爸妈就只说是远亲。对于现代部分,家谱里也会记录族人的背景、职业等,比如,某某毕业于哪所大学做什么职业什么职位等等。有了家谱,子孙后代也能更好的了解我们和先辈。
很多人说,修家谱有利于族人团结,但又会排外族,这倒不一定,人和人的关系不是单独血缘关系。古人都说“远亲不如近邻”,亲戚不一定比邻里关系深厚,大家还是多重视与邻居的关系,“远水救不了近火”,关键时候“近火”还需“近水”来解决。亲戚和族人是你无法选择的,而朋友是可以自己挑选的,有了好友,常常是锦上添花或雪中送炭。 所以,即使有族谱在,也不影响大家的人际网。
国家之所以禁止修族谱是为了追根溯源,准确了解当地风俗和渊源。无论是族谱还是家谱都是记载祖宗事迹的重要资料文献,又是体现孝道文化的重要载体,不可以因为个人主观意愿而擅自修改。
其实家谱这个东西,从古代就开始有了,但是每一个时期的要求还不一样。早在北宋年间,这个东西只能存在于皇宫,平常百姓家庭是不允许私自修谱的。从这一点也能看出,古代封建制度的等级森严。但是从先秦时期开始,修家谱这种事情就变得很普遍,因为他只是简单的记载一下祖先的姓名之类的。这也是让后人对自己的祖先有一个认识吧,可能也是告诫后人不要忘本,从这里也可以看出我国孝文化历史悠久。
但是在如今,修家谱这种事情真的很少见,那为何现在很多人都不修家谱了?说出来你可能不信!一:因为许多人远走他乡,再也不是生活在祖先生活的地方,而出门在外的他们,家谱这种东西他们是顾不上的,因为这对他们来说可能根本没有必要。随着时代的变迁,许多传统观念也发生了改变,大家对家谱这个东西也没有那么重视。二:自改革开放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导向,基本上大部分人的观念都是以“钱”为导向,修谱不仅不能赚钱,还要花费大笔资金和时间,与当下的观念大相径庭。
各个时期修谱的目的也不尽相同。北宋之前,是不允许民间私自修谱的,能修谱的只有国家机构里一个叫做“谱局”的机构,比如皇帝的家谱就叫做“玉牒”。
最明显的要数魏晋南北朝时期,据《中国通史》:“ 东晋 、 南朝 ,特重家谱,朝廷设立谱局,用人必须查考谱籍。”意思就是那个时期的选官用人都是根据家谱来选拔人才,而并非真正意义上的广纳人才。这就是常说的九品中正制,通过父祖辈的资历仕宦情况和爵位高低来定中正品数,然后通过中正品数再来晋升官员品数,由此也出现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局面,一直到隋炀帝设立科举制才有所改善。
到了唐宋时期,国家富强、百姓安居乐业,文化艺术得到空前的发展,人们的精神生活也有所提高。在这个时期,修谱最主要的目的在于记世系、序长幼、光宗耀祖、教育子孙。北宋罢谱局前,国家不让修,私下偷着修。北宋罢谱局后,修谱形势蔚然壮观。大部分的名人传记、著作、材料都因此而保留到家谱之中。
"
先说结论:家谱是农业社会的残余,在工业化社会里是行不通的,只能作为某种怀旧的情怀出现。
在传统的农业社会,一个大家族聚族而居,可以四世同堂、五世同堂,家族中的成员几乎全部是务农,依靠土地而生存,家族中的成员几乎不外出,几乎不迁移,一些村落可能离县城很近,但是村中的人可能一辈子不去县城一次;家族男耕女织,自给自足,需要和外界交换的物资很少;家族中的事务基本自理,族长对于族人有很大的司法权、行政权,官府对此也是支持的,一方面降低了管理难度,二来也节约了大量的行政和司法开支。以至于有“皇权不下县”的说法,古代政府不是把家庭当做社会的细胞,而是把家族当做社会的细胞,政府的施政必须以乡间的缙绅、族长作为基础。
古代社会理想的男耕女织的生活
在这种情况下,一个大的家族才有修家谱的可能和必要,族谱是维持一个大家族向心力和秩序的诸多工具之一,除此之外还有祠堂、族规、辈分、祖坟、族学等等。
祠堂(祠堂在古代家族中拥有非常神圣的地位)
但是这样的大家庭实际上只有农业社会才有可能存在。进入工业化社会后,农业社会逐渐弱化甚至解体:土地不再是谋生的唯一手段,甚至不是主要手段,大批的家族成员进入城市,甚至定居在城市,不再以血缘关系将自己归类,而是把自己归属为行业、公司、商社、单位、政党等等现代化的、更加高效的组织;家族成员外出频繁、迁移频繁,安土重迁的思想基本被放弃;家族中的族长对于外出的家族成员几乎不再有约束力,更不要说司法权和行政权了,即便对于仍旧在农村居住的家族成员,也几乎没有司法权,现代化的政府把自己的触角深入到了最基层。传统的家族迅速解体,小家庭成为社会的主流。现代政府认为,现代社会的细胞是家庭,不需要家族作为辅助管理手段。现代社会的准绳是法律,不是族规。违反族规的人,族长除了道德和舆论手段外,没有任何法律上的权力可以处置对方。
在此情况下,一个大家族的祠堂、族规、辈分、祖坟、族学等等对于现代人来说没有任何的吸引力和约束力,族谱也是如此。很多农村人进城之后,第一代人知道自己的辈分,但是他们给孩子起名字的时候,就有相当多的人不按辈分取名字了,等到到了第二代、第三代,恐怕连自己的辈分都不知道了,严格地讲,这种不按辈分起的名字是不合格的,难以进入族谱的。
我国目前城市化率为47%,目前世界城市化率已经超过50%,发达国家一般都在80%以上,我们国家一直把城市化作为政府工作的重要目标,而城市化正是这种旧式家族的杀手。大规模的城市化完成后,旧的大家族,以及与此相关的族谱、祠堂等,只能以“文化遗产”的面目出现了。
为何家谱经济开始繁荣起来?
本文2023-11-11 05:30:21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4555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