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姓强,在古代姓什么?

栏目:资讯发布:2023-11-11浏览:2收藏

现代姓强,在古代姓什么?,第1张

商音。天水郡。系出姜姓。齐大夫公孙疆之后。疆与强相近,后以为氏。郑有大夫强鉏。○鉏,音徂。

强姓是中文姓氏之一,强姓起源有十一个说法:一说是强姓来自禺彊的后代;一说是强姓来自强鉏的后代;一说是强姓来自公孙强的后代;一说是强姓来自斗强的后代;一说是强姓来自子强的后代;一说是强姓来自彊梁的后代;一说是强姓来自魏武子的后代等等。强姓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名为第一百三十六位。

强姓-姓氏渊源 强姓渊源第一个渊源:源于姬姓,出自黄帝玄孙禺彊,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

远古黄帝有一个玄孙,名字叫禺彊。在禺彊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彊”为姓氏者,称彊氏。因古代“彊”与“强”二字相通,所以后来简笔改为强氏。

第二个渊源: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时期郑国大大夫强鉏,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

强鉏,是郑国为大夫,与郑国执政上卿大夫祭仲过往密切,为同党。当时郑国大夫祭伸专政,在朝专横跋扈,郑庄公姬寤生因无法对之控制,遂私下令公子姬突派雍纠去杀祭伸。后来事情败露,祭伸的党羽强鉏与公子阏的同党祭仲合伙杀死了雍纠,并把雍纠的尸首抛在池塘里示众。周桓王十九年,郑庄公去世,大夫祭仲拥立世子姬忽即位,是为郑昭公。不久,公子姬突在宋国的帮助下,将郑昭公赶下台,郑昭公只好只身流亡到卫国,公子姬突在周桓王二十年即位,是为郑厉公。郑厉公即位后下令追查当年的杀害雍纠之事,结果公子阏、祭仲被杀死,强鉏则被判了刖刑。后世的人们都说,强鉏连保护自己脚的能力都没有。在强鉏的裔子孙中,多以先祖名字为姓氏,称强氏,世代相传。

第三个渊源:源于姜姓,出自春秋时期齐国公族公孙强的裔公孙强,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

公孙强平时爱好打猎,在周敬王二十四年,公孙强捕获到一只白雁,觐献给同样爱好打猎的曹伯阳。两人便从打猎慢慢谈到政治。曹伯阳对公孙强很钦佩,于是委任他为司城,即掌管都城防卫和治安的官员。公孙强狂妄地向曹伯阳提出了一套让曹国能够称霸的策略,曹伯阳不加分析,便盲目地听取了他的建议,在周敬王三十二年宣布断绝和盟国晋国的关系,又蛮横地干预宋国内政。宋景公子头曼非常震怒,于是亲率大军攻打曹国。曹国过去的盟国晋国因断交而根本就不予援助,于是在周敬王三十三年,宋国军队攻破曹国都城,曹伯阳和公孙强都被宋景公俘虏。宋景公把这两人带回国去处死,曹国就此灭亡,曹伯阳成了曹国的末代君主。太史公司马迁认为,如果不是公孙强提出那些荒谬的“强曹政策”,曹国便不会灭亡。在公孙强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的名字为姓氏者,称强氏,后通写作强氏,世代相传。

第四个渊源:源于芈姓,出自春秋时期楚国大夫斗强,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

斗强氏,是春秋时期楚国王族贵胄,据史籍《通志·氏族略》、《史记·世本》中记载:“若敖生斗强,因氏焉。”楚若敖,公元前790~764年,就是熊仪,楚熊咢之子。周平王姬宜臼七年,熊仪逝世,被尊称为“若敖”,这是春秋时期楚国君主有谥号的开始。若敖的长子熊坎在公元前761年即位立,是为楚霄敖,其弟弟就是斗强。斗强,就是斗子文,字伯比,公元前?~前666年待考,芈姓,亦名熊伯比。楚若敖熊仪娶郧国之女为妻,在郧女在斗邑生子强,因此称斗强。斗强是非常著名的春秋时期楚国令尹。周惠王姬阆十一年,在斗强率楚国军队讨伐郑国时,已经九十八岁,被前来救郑国的齐国军队主帅、春秋霸主齐桓公姜小白的宰相管仲气病而逝。在斗强的后裔子孙仲,有以先祖名字为姓氏者,称强姓、斗姓、伯比姓

第四个渊源: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时期卫国大夫子强,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

子强,在史籍《元和姓纂》中记载:“子强氏,昭子郢之后。”昭子郢,是春秋时期卫国大夫,在史籍《世本·氏姓篇》中记载有:“卫灵公生昭子郢,郢生文子木,文子生简子瑕,瑕生卫将军文。。。。。”子强氏,就是昭子郢的后裔子孙之一,后省文简化为单姓强姓。

第五个渊源: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时期卫国大夫彊梁,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

在春秋晚期,卫国的大夫文子曾与孔子的弟子子贡有一段深刻的谈话,内容就是卫将军文子追问子贡:你们孔子七十二弟子中“孰为贤也?”彊梁,就是这位文子的裔孙,其后裔子孙称彊梁氏,后省改卫单姓强姓、梁姓。

第六个渊源: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末期晋国大夫魏武子,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

在史籍《通志·氏族略·五》中记载:“春秋晋有魏强氏”。魏强氏,是晋国著名上卿魏武子的后裔子孙,为支庶后裔。在史籍《元和姓纂》中有记载:“魏武子支孙庄子快生缰,为魏缰氏。”子孙后裔将魏缰氏记作魏强氏,后统一为魏强氏,再后省文简化为单姓强姓、魏姓。

第七个渊源:源于官爵,出自汉朝时期武强侯王梁,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据史籍《广韵·九麌》、《姓解·二》、《姓氏急就篇·下》、《广韵》等中记载:“武强氏,汉武强侯王梁,其后因封为氏。”王梁:字君严,渔阳要阳人。原为郡吏,太守彭宠以王梁守狐奴令,他与盖延、吴汉俱将兵南及东汉世祖刘秀于广阿,拜偏将军。随即攻克邯郸,赐爵关内侯。后平定河北,拜野王令,与河内太守寇恂南拒洛阳,北守天井关,迫使朱鲔等不敢出兵,东汉世祖均以王梁之功。东汉建武十四年,王梁病逝于官任。其子王禹嗣。王禹逝世后,其子王坚石嗣。王坚石后来追坐其父王禹及弟王平参与的楚王英布谋反案,全家被弃市,废阜成侯,国除。此后,王梁的后裔族人纷纷改以先祖封邑明称“武强”为姓氏以避难,称武强氏,后又省文简化为单姓强姓、武姓等,世代相传。

第八个渊源:源于氐族,出自十六国时期前秦苻坚之后,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十六国时期,前秦国世祖宣昭帝符坚的后代改姓为强氏。该支氐族强氏,出自前秦国王室外戚家族,为符坚母亲太后强氏娘家姓氏,源出氐族中硕族部落的一个贵族家族。苻坚即位,是为前秦国宣昭帝。他在王猛等汉族大臣辅助下,灭张平,收张蚝,击乌延,威振西凉地区,并使东晋权臣桓温大败而归。最后,苻坚还在潞川大破燕国慕容暐四十万大军,灭了前燕国,继而又灭前凉国、代国,一统整个北方地区。当此之时,如果苻坚能够休养生息,善抚士民,静待天时,趁东晋内乱一举起兵,统一中国当属反掌之势。但苻坚偏偏逆时而行,不顾群臣反对,在东晋太元八年短短时间穷兵八十七万,号称百万,并骄狂地说:“以此强兵百万,投鞭可以阻流”,然后前后千里,旌鼓相望,欲一击而灭东晋王朝。在“淝水之战”中导致一败涂地最后为后秦武昭帝姚苌勒死在佛寺,前秦国就此灭亡。灭亡后,后秦武昭帝大肆屠戮前秦国王族,苻氏家族纷纷改姓避难,其中有以外戚家族为姓氏者,称强氏,世代相传,成为氐族强氏一大族,后融合于汉族之中。

第十个渊源:源于满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

(1)满族都哩氏,满语为DuriHala,汉义“摇车”,世居马察、德都理、黑龙江流域等地,后多冠汉姓为强氏。

(2)满族鄂通氏,亦称鄂屯氏,源出金国时期女真奥屯部,满语为EtungHala,汉义“强盛”,世居鄂通,是满族最古老的姓氏之一,后多冠汉姓为强姓、曹姓、鄂姓。

(3)满族强尔雅氏,满语为CiyaryaHala,世居瑷珲,所冠汉姓待考。

(4)满族强恰哩氏,满语为CiyahiriHala,亦称强奇里氏,世居耀州等地,后多冠汉姓为强氏。

(5)满族锡强氏,满语为SisiyaHala,世居鄂勒欢,所冠汉姓为强氏。

第十一个渊源:源于鄂温克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据史籍《黑龙江志稿》记载:

鄂温克族多拉尔氏,亦称都拉氏,源出金国时期鄂温克都烈部,汉义“住在河边的人”,世居黑龙江伊敏、扎罗木得、辉河、多金城、郭贝勒等地,有六个分支:谢盼杜拉尔氏、音哈完氏、祥嘎林哈完氏等。后有鄂伦春族、达斡尔族、满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DolarHala。鄂温克族、鄂伦春族、达斡尔族、满族多拉尔氏,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强姓、杜姓。

强姓-迁徙分布 强姓姓氏用字强姓到2009年1月为止,在中国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二百零五位,人口约五十六万六千余,占中国人口总数的0035%左右,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序为第一百三十六位门阀。强氏起源颇广,同时为炎帝和黄帝的传人。在中国的历史舞台上,五胡十六国相继出现,使得中华民族日益庞大茁壮,时日一久,当时的所谓汉人与胡人,在传统文化的共同薰陶之下,再也不分彼此,亦分不出彼此。一手造成这个局面的是符坚。大家都知道,他是氏族人。随着他扬名显世,他的族人也自此出人头地,在那一段日里扮演十分重要的角色,而中国的强氏,便是当时氏族的一个主要姓氏,符坚的后代就姓强。关于强氏,在一千多年以前就有《名贤氏族言行类稿》上的一段记载:“秦录有强永、强帛、姚秦录有强越、强斌、西阳强京,并略阳志也。”强氏源远流长,历史可以远溯到大约三千年以前的春秋时代,只是在南北朝之时,氏裔的强氏特别的表现出色罢了。那么中国最初的强氏又是怎样来的呢?史籍《性苑》一书有着很明确的记载:“左传郑大夫强鉏之后,望出丹阳。”这一支强氏的始祖强鉏,在春秋时代的郑国是一位风云人物。

中国的强氏是有两个主要的来源的,一支出自春秋时代的郑国大夫强鉏,一支则出自南北朝时表现出色的氏族。前者的主要繁衍地区是丹阳,后者则活跃于陕西省境内,算起来都是源自中国北方一个姓氏。唐朝末年天下大乱,再度造成了中国各民族的大迁徒,一向活跃于北方的强氏,也在此时播迁到南方各地。宋、明之际、江、浙一带的强氏纷纷崭露头角,其中又以宋朝浙江钱塘的强家最为锋芒毕露。

强姓-家乘牒谱 强姓郡望天水郡江苏金坛强氏支谱不分卷,(清)强汝洵辑,木刻活字印本一册。到2009年月为止,仍然被收藏在中央民族大学图书馆。

江苏无锡强氏宗谱,(清)强士盛大等纂修,清同治十年(公元1871年)五云堂木刻活字印本八册。2009年月为止,仍然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江苏无锡强氏宗谱二十二卷,(清)强朝秀等纂修,清光绪元年(公元1875年)五云堂木刻活字印本二十二册。2009年月为止,仍然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江苏无锡梁溪强氏宗谱二十二卷,(清)强朝季等重修,清光绪元年(公元1875)五云堂木刻活字印本二十四册。2009年月为止,2009年月为止,仍然然被收藏在吉林大学图书馆、上海市图书馆。

江苏无锡强氏宗谱十二卷,(清)强双庆主修,清宣统三年(公元1911年)五云堂木刻活字印本十二册。2009年月为止,仍然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江苏锡山南北庄强氏宗谱五十二卷,(民国)强庚生等修,民国二十四年(公元1935年)仁山堂木刻活字印本二十四册。2009年月为止,仍然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强氏宗谱五十二卷,(民国)强光治等修,民国三十六年(公元1947)仁山堂木刻活字印本二十四册。2009年月为止,仍然被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河北大学图书馆。

强姓-郡望堂号 强姓郡望丹阳郡郡望:

天水郡:西汉朝元鼎三年置郡,治所在平襄,其时辖地在今甘肃省通渭县、秦安县、定西县、清水县、庄浪县、甘谷县、张家川县及天水市西北部、陇西东部、榆中东北部地一带地区。东汉朝永平十七年改为汉阳郡。三国时期曹魏仍改为天水郡。西晋时期移治到上邽,北魏时期仍改回为天水郡,其时辖地在今甘肃省天水市、秦安县、甘谷县等市县一带地区。

丹阳郡:丹阳又称润州、丹杨郡,是中国十分古老的地名,所指的地方迭有变动。秦朝时期的丹阳县,亦称丹杨县,在今安徽省当涂县一带,唐朝时期被并入当涂县。明、清两朝乃至民国、现今的丹阳,只是个县级建制的城市,位于江苏省溧阳市旁边,紧依长江,隶属于江苏省镇江市。

堂号:

天水堂:以望立堂。

丹阳堂:以望立堂。

浚渠堂:唐朝时雍州有司户参军强循,当时雍州缺水,有很多人和牲畜渴死,他便发动群众开渠引水,给雍州解决了喝水的问题,升任大理少卿右庶子。

此外还有五云堂、仁山堂、朱丝堂、永芳堂。

得姓始祖:

禺彊、强鉏、公孙强、斗强(斗子文)、昭子郢、彊梁、魏缰(魏强)、王梁。

各支始祖:

强至、强渊明、强伟明、强俊明:强至,北宋大臣,里贯杭州,至五子,长渊明、三伟明徙溧阳;四子、五子留居杭州;次子俊明迁无锡梁溪,后梁溪又名五牧。是为江苏无锡、溧阳、浙江杭州强氏始祖。

强献明、强子忠:强至第五子,世居杭州,始迁祖子忠,明初自余杭迁溧赖阳山小山里。是为江苏溧阳强氏始祖。

字辈排行(部分):

安徽繁昌强氏字辈:“以光祖训”。

安徽蚌埠强氏字辈:“龄树乐恒化传仁义礼智信中正和平新”。

安徽固镇强氏字辈:“罗恒化传”。

安徽芜湖强氏字辈:“之喜尔日佩天加世永昌克成光大志”。

四川绵阳强氏字辈:“继思维贵然孺天廷文全国正从海远永代发万年”。

四川南充强氏字辈:“沛正家生远世代永久长祥光同庆节季字纯大昌”。

四川会理强氏字辈:“孟永思申锦正耀家兴元德世泽光辉美选大明”。

福建龙岩强氏字辈:“以中如元大振起世家声名登观上国永祚承天恩”。

贵州石阡强氏字辈:“绍仕启正金宏仁寿永登祖源培大德文武定朝廷”。强姓-楹联典故

强姓宗祠四言通用联:炎黄苗裔;春秋渊源--全联典出强姓的得姓历史渊源。

强姓宗祠五言通用联:蔼蔼贤哲事;依依离别言--此联为唐朝时期的处士强蒙诗句联。

强姓宗祠六言通用联:登第则传五子;开渠以利一方--上联典指北宋朝时期的钱塘人强至。下联典指唐朝时期的凤州人强循。

强姓宗祠七言通用联:万古称颂强公渠;千秋拜读祠部集--上联典指唐朝时期的雍州司户参军强循。下联典指宋朝时期的进士强至。

强姓宗祠八言以上通用联:通渠溉田,争起强公颂;隐居结社,常作碧山吟--上联典指唐朝时期的雍州司户参军强循。下联典指明朝时期的广昌府尹强仕。

强姓-历史名人

强循:字季先;凤州人。著名唐朝时期的雍州司户参军。

强蒙:著名唐朝江南隐士、文学家、医学家。

强至:字几圣,钱塘人。著名宋朝大臣。

强伸:女真族。著名金国将领。

强仕:字甫登;江苏无锡人。著名明朝官吏。

强行健:字顺之,号易窗,后改名健;上海人。著名清朝医学家、篆刻家。

强望泰:陕西韩城芝阳乡东赵庄村人。著名清朝官吏、水利专家。

强运开:字梦渔;江苏溧阳人。著名清末民初官吏。

强晓初:陕西安定人,原中共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原中共吉林省委原第一书记兼省军区第一政委、原中共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书记。

强木根:福建闽侯人。著名当代闽菜烹饪专家

强卫: 江苏无锡人,青海省委委员、常委、书记,青海省十一届人大常委会主任。

江苏金坛强氏支谱不分卷,(清)强汝洵辑,木刻活字印本一册。到2009年月为止,仍然被收藏在中央民族大学图书馆。

江苏无锡强氏宗谱,(清)强士盛大等纂修,清同治十年(公元1871年)五云堂木刻活字印本八册。2009年月为止,仍然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江苏无锡强氏宗谱二十二卷,(清)强朝秀等纂修,清光绪元年(公元1875年)五云堂木刻活字印本二十二册。2009年月为止,仍然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江苏无锡梁溪强氏宗谱二十二卷,(清)强朝季等重修,清光绪元年(公元1875)五云堂木刻活字印本二十四册。2009年月为止,2009年月为止,仍然然被收藏在吉林大学图书馆、上海市图书馆。

江苏无锡强氏宗谱十二卷,(清)强双庆主修,清宣统三年(公元1911年)五云堂木刻活字印本十二册。2009年月为止,仍然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江苏锡山南北庄强氏宗谱五十二卷,(民国)强庚生等修,民国二十四年(公元1935年)仁山堂木刻活字印本二十四册。2009年月为止,仍然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强氏宗谱五十二卷,(民国)强光治等修,民国三十六年(公元1947)仁山堂木刻活字印本二十四册。2009年月为止,仍然被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河北大学图书馆。

爱亲者不敢恶于人,敬亲者不敢慢于人。

意思是:爱自己的老人,就不敢对别人的老人不好;敬爱自己的老人,就不敢怠慢别人的老人。出自《孝经。天子章》

不师者,废学之渐也。

意思是:不向老师学习,这等于开始渐渐地放弃对学问的追求。出自《吕衡州文集·与族兄皋请学春秋书》。

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

意思是:国家想要振兴,必须尊敬教师,重视传授专长技术的师傅。出自《苟子》。

古之学者必有师。

意思是:古来学习的人必须有老师教导。出自韩愈《韩昌黎集·师说》。

疾学在于尊师。

意思是:要很快学得知识才干,首先在于尊敬老师。出自《各氏春秋·劝学》。

君子隆师而亲友。

意思是:品德高尚的人尊敬老师并和善地对待朋友。出自“《荀子·修身篇》。

君子之学也,说义必称师以论道,听从必尽力以光明。

意思是:品德高尚的人研究学问、说明道理时必称老师是如何教导的,并努力发扬光大。出自《吕氏春秋》卷四《尊师》。

敬教劝学,建国之大本;兴贤育才,为政之先务。

意思是:重视教育是建国的根本,培养人才是治理国家的首要任务。出自《朱舜水集·劝兴》。

人不可以不就师矣。

意思是:人不能没有老师指导学习。出自(汉)王符《潜夫论·赞学》。就:靠近。

人非生而知之,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意思是:人不是生下来就有知识的,怎能没有疑难问题呢?有了疑问不向老师请教,最后还是不明白到底是怎么回事。出自〔唐〕韩愈《师说》。

人冀子孙贤,而不敬其师,犹欲养身而反损其衣食也。

意思是:人希望自己的子孙有作为,却不知道重视老师的作用,这就好比想保养自己的身体。但又不穿衣,不吃饭似的。出自(清)王卓《今世说》卷一。冀:希望。敬:重视;人虽有性质美而心辨知,必将求贤师而事之,择良友而友之。

意思是:人即使本质很好,又有聪明才智,但也要向老师学习,这择高尚的朋友互相帮助。出自《荀子·性恶》。辨:慧。

若要好,问三老。

意思是:要想把事情办好,要向有经验的老年人请教。见于(明)唐海《中山狼》第三出。

师以质疑,友以折疑。师友者,学问之资也。

意思是:拜师解答疑难,交友辨析疑难,师、友对做学问很有帮助。出自(清)李惺《西沤外集·冰言补》。

师友贵隆亲,古学当自反。

意思是:师友之间贵在尊敬和亲热,考察古代文化应当反躬自问。出自(宋)刘过《湖学别苏召叟》。

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敬学。

意思是:教师得到敬重,然后知识才有较高的地位,百姓才能重视学问。出自(汉)韩婴《韩词外传》。

师者,人之模范也。

意思是;当老师的人,是人们学习的榜样。出自(汉)杨雄《法言·学行》。

师哉!师哉!桐子之命也。

意思是:老师呀老师,简直是儿童的生命,致力于求学,不如下功夫去找寻好的老师。出自(汉)杨雄《法言·学行》。

师道立则善人多。

意思是:形成尊师重教的风气,则具有良好行为的人就多。出自《海瑞集·赠陈元山任古田司训序》。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意思是:三个人同路走,其中一定有可以当我师长的人。我选择他们的优点加以学习,把他们的缺点作为自己的借鉴而改掉。出自《论语·述而》。

善学者师逸而功倍,又从而庸之;不善学者,师勤而功半,又从而怨之。

意思是:善于学习的人,不用老师费大劲就能收到双倍的效果,并感谢老师的功劳;不善于学习的人,老师辛勤地教,结果却事倍功半,他不检查自己,反而埋怨老师。出自《礼记·学记》。逸:安逸;轻松。庸:功劳。

中华传统美德名言

爱 国

1.以家为家,以乡为乡,以国为国,以天下为天下。 ——《管子·牧民》

2.临患不忘国,忠也。——《左传·昭公元年》

3.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屈原《离骚》

4.苟利国家,不求富贵。——《礼记·儒行》

5.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曹植《白马篇》

6.烈士之爱国也如家。——葛洪《抱朴子·外篇·广譬》烈士:有抱负.有作为的人。

7.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岳阳楼记》

8.位卑未敢忘忧国。——-陆游《病起书怀》

9.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陆游《示儿》

10.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过零丁洋》

11.精忠报国。——《宋史·岳飞列传》

12.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麦孟华《论中国之存亡决定于今日》

明 志

13.朝闻道,夕死可矣。——《论语·里仁》

14.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论语·里仁》

15.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论语·秦伯》

16.志不强者智不达。——《墨子·修身》

17.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史记·陈涉世家》

18.志当存高远。——诸葛亮《诫外生书》

19.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诸葛亮《诫子书》

20.有志者事竟成。——《后汉书·耿弇列传》

21.志小则易足,易足则无由进。——张载《经学理窟·学大原下》

22.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苏轼《晁错论》

23.有志不在年高,无志空长百岁。——石成金《传家宝·俗谚牧民》

持 节

24.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论语·子罕》

25.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论语·子罕》

26.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论语·卫灵公》

27.不降其志,不辱其身。——《论语·微子》

28.富贵不能*,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滕文公下》

29.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孟子·尽心上》

30.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司马迁《报任安书》

31.不为穷变节,不为贱易志。——桓宽《盐铁论·地广》

32.宁可玉碎,不能瓦全。——《北齐书·元景安列传》

33.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李世民《赐萧瑀》

34.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周敦颐《爱莲说》

35.时穷节乃见,一一垂丹青。——文天祥《正气歌》

36.名节重泰山,利欲轻鸿毛。——于谦《无题》

37.粉身碎骨浑不怕,留得清白在人间。——于谦《石灰吟》

38.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南西北风。——郑燮(xiè)《题画·竹石》

自 强

39.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周易·乾·象》

40.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老子》第三十三章

41.不怨天,不尤人。——《论语·宪问》

42.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 ——《孟子·告子下》

43.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孟子·告子下》

44.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离骚》

45.以修身自强,则名配尧禹。——《荀子·修身》

46.能胜强敌者,先自胜者也。——《商君书·画策》

47.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曹操《龟虽寿》

48.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刘禹锡《酬乐天咏老见示》

49.眼前多少难甘事,自古男儿当自强。——李咸用《送人》

50.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李清照《乌江》

51.百尺竿头,更进一步。——朱熹《答巩仲至》

诚 信

52.修辞立其诚。——《周易·乾·文言》言语应该建立在诚信的基础上。

53.不精不诚,不能动人。——《庄子·鱼父》

54.失信不立。——《左传·襄公二十二年》

55.轻诺必寡信。——《老子》第63章 轻易向别人承诺的人一定很少讲信用。

56.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论语·学而》

57.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论语·学而》

58.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论语·为政》可:可以立身处世。

59.民无信不立。——《论语·颜渊》

60.言必信,行必果。——《论语·子路》果:果断

61.一诺千金。——《史记·季布栾布列传》

知 耻

62.记己有耻。——《论语·子路》用羞耻之心来约束自己的行为。

63.无羞恶之心,非人也。——《孟子·公孙丑上》

64.人必自侮,然后人侮之。——《孟子·离娄上》人一定是先有自取其辱的行为,别人才会侮辱他。

65.人不可以无耻,无耻之耻,无耻矣。——《孟子·尽心上》:不知羞耻的那种羞耻,才真的是不知羞耻啊!

66.知耻近乎勇。——《礼记·中庸》

67.人必其自爱也,而后人爱诸;人必其自敬也,而后人敬诸。——杨雄《法言·君子》

68.人有耻,则能有所不为。——朱熹《朱子语类》倦十三

69.五刑不如一耻。——吕坤《呻吟语·治道》

70.士皆知有耻,则国家永无耻矣。——龚自珍《明良论二》

改 过

71.见善则迁(学习),有过则改。——《周易·益·象》

72.改过不吝。——《尚书·仲虺(huǐ)之诰》

73.与人不求备,检身若不及。——《尚书·伊训》

74.人孰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左传·宣公二年》

75.过而不改,是谓过矣。——《论语·卫灵公》:有了错误而不改正,这便真叫错误了。

76.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旧唐书·魏征列传》

77.言者无罪,闻者足戒。——白居易《与元九书》

78.过而不能知,是不智也;知而不能改,是不勇也。——李觏《易论第九》

79.闻过则喜,知过不讳,改过不惮。——陆九渊《与傅全美》

80.有则改之,无则加勉。——朱熹《四书章句集注·<论语集注>卷一》

81.不贵于无过,而贵于能改过。——王守仁《改过》

82.秦恶闻其过而亡,汉好谋能听而兴。——薛瑄《读书录》卷十

83.改身之过,迁(发扬)身之善,谓之“修身”。——颜元《颜习斋先生言行录》

84.忠言逆耳利于行,良药苦口利于病。——《增广贤文》

厚 仁

85.惟仁者能好人,能恶人。——《论语·里仁》只有仁者才知道怎么爱人,怎么恨人。

86.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论语·八佾(yì)》

87.仁者寿。——《论语·雍也》

88.仁者无敌。——《孟子·梁惠王上》

89.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颜渊》

90.宽则得众。 ——《论语·阳货》

91.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孟子·梁惠王上》

92.君子莫大乎与人为善。——《孟子·公孙丑上》君子最高得德行就是同别人一道行善。

93.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孟子·离娄下》

94.与人善言,暖于布帛;伤人以言,深于矛戟。 ——《荀子·荣辱》

95.不蔽人之善,不言人之恶。——《战国策·魏策》

96.爱之不以道,适所以害之也。——《资治通鉴》卷九十六 爱他的方式如果不正确,恰恰是害了他。

97.以爱己之心爱人,则尽仁。——张载《正蒙·中正》

98.民,吾同胞;物,吾与也。——张载《正蒙·乾称》

贵 和

99.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周易·系辞上》

100.亲仁善邻,国之宝也。——《左传·隐公六年》

101.礼之用,和为贵。——《论语·学而》

102.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论语·子路》 君子与人和谐相处,却有自己的主见;小人容易苟同别人,却不能与人和平共处。

103.君子和而不流。(流:盲从)——《礼记·中庸》

104.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 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孟子·梁惠王下》

105.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公孙丑下》

106.千人同心,则得千人力;万人异心,则无一人之用。——《淮南子·兵略训》

107.单者易折,众则难摧。——崔鸿《三十国春秋·西秦录》

108.和以处众,宽以接下,恕以待人,君子人也。——林逋《省心录》

109.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论语·学而》

110.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论语·颜渊》

111.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君子淡以亲,小人甘以绝。(纯洁的友谊不带任何功利色彩,就像水一样清澈透明。) ——《庄子·山木》

敦 亲

112.哀哀父母,生我劬劳。——《诗经·小雅·蓼莪》

113.事父母,能竭其力。——《论语·学而》

114.父慈而教。——《左传·昭公二十六年》

115.爱亲者,不敢恶于人;敬亲者,不敢慢于人。——《孝经·天子》

116.孝在于质实,不在于饰貌。——桓宽《盐铁论·孝养》

117.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孟郊《游子吟》

118.夫妇和而后家道成。——《幼学琼林·夫妇》

119.兄弟敦和睦,朋友笃诚信。——陈子昂《座右铭》

120.父不慈则子不孝。——颜之推《颜氏家训·治家》

121.家必自毁,而后人毁之。——《孟子·离娄上》

122.贫贱之交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后汉书·宋弘列传》

重 义

123.多行不义必自毙。——《左传·隐公元年》

124.义以生利,利以丰民。——《国语·晋语》

124.义以生利,利以丰民。——《国语·晋语》

125.见利思义。——《论语·宪问》

126.见得思义。——《论语·季氏》

127.义,志以天下为芬。——《墨子·经说上》:义,就是立志把天下的事作为自己分内的事。

128.非其有而取之,非义也。——《孟子·尽心上》

129.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孟子·告子上》

130.先义而后利者荣,先利而后义者辱。——《荀子·荣辱》

131.临难毋苟免。——《礼记·曲礼上》:在灾难与危险面前,不要苟且偷生而失去做人的气节。

132.义之法在正我,不在正人。——董仲舒《春秋繁露·仁义法》

133.义者,心之养也;利者,体之养也。——董仲舒《春秋繁露·身之养重于义》

134.君子义以为质,得义则重,失义则轻, 由义为荣,背义为辱。——陆九渊《与郭邦逸》

尚 勇

135.视死如归。——《管子·小匡》

136.率义之为勇。——《左传·哀公十六年》

137.见义不为,无勇也。——《论语·为政》

138.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论语·宪问》

139.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论语·宪问》

140.义之所在,不倾于权,不顾其利。——《荀子·荣辱》

141.知而好问者圣,勇而好问者胜。——《文字·自然》

142.不入虎穴,不得虎子。——《后汉书·班超列传》

143.小勇,血气所为;大勇,义理所发。—朱熹《四书章句集注·<孟子集注>卷二》

144.初生之犊不惧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74回

好 学

145.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学而》

146.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

147.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论语·述而》

148.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论语·公冶长》

149.笃信好学,守死善道。——《论语·泰伯》

150.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论语·卫灵公》

151.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

——《论语·子张》:广博地学习以坚定自己的意志,恳切的提问并且联系实际进行思考。

152.博学而详说之,将以反说约也。——《孟子·离娄下》

153.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孟子·尽心下》

154.学至乎没而后止。——《荀子·劝学》:学习到生命的最后一刻才算中止。

155.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礼记·学记》

156.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礼记·中庸》

157.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述而》

158.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论语·里仁》

159.善学者,假人之长以补其短。——《吕氏春秋·用众》

160.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杜甫《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

161.行成于思,毁于随。——韩愈《进学解》:德行由于深思而有所成就,因随声附和而毁掉。

162.圣人无常师。——韩愈《师说》

163.学贵得师,亦贵得友。——唐甄《潜书·讲学》

164.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汉乐府古辞《长歌行》

165.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陶渊明《杂诗八首》之一

166.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岳飞《满江红·写怀》

167.少年易老学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朱熹《劝学》

168.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文嘉《明日歌》

审 势

169.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老子》的33章

170.知足不辱,知止不殆。——《老子》第44章:知道满足就不会受到屈辱,知道适可而止就不会有危险。

171.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老子》第58章

172.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老子》第64章

173.圣人择可言而后言,择可行而后行。——《管子·形势解》

174.三思而后行。——《论语·公冶长》

175.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论语·子路》 如果贪求小利,就不能成就大事。(后句)

176.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论语·卫灵公》

177.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荀子·劝学》

178.千丈之堤,以蝼蚁之穴溃。——《韩非子·喻老》

179.亡羊而补牢,未为迟也。——《战国策·楚策》

180.差若毫厘,谬以千里。——《礼记·经解》

181.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礼记·中庸》:凡事如果能预先充分准备就会成功,

否则就会失败。

182.惟有道者能备患于未形也。——《管子·牧民》:只有有远见的人才能够在祸患没有

形成的时候就预防它。

83.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左传·襄公十一年》

184.前事之不忘,后事之师。——《战国策·赵策》

185.前车覆,后车诫。——《汉书·贾谊传》

186.傲不可长,欲不可纵,志不可满,乐不可极。——《礼记·曲礼上》:骄傲不可滋长

,欲望不可以放纵,不能让自己志得意满,不应该使自己乐到极端。

187.善不可谓小而无益,不善不可谓小而无伤。——贾谊《新书·审微》

188.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史记·高祖本纪》

189.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三国志·蜀书·先住传》

190.乐不可极,极乐成哀;欲不可纵,纵欲成灾。——吴兢《贞观政要·刑法》

191.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新五代史·伶官传序》

求 新

192.终日乾乾,与时偕行。——《周易·乾·文言》:一天到晚谨慎做事,自强不息,和

日月一起运转,永不停止。

193.日新之谓盛德。——《周易·系辞上》:每天都有新的变化才是大德。

194.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周易·系辞下》

195.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礼记·大学》:如果能每天除旧更新,就要天天除

旧更新,不间断地更新又更新。

196.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担心) ——《宋史·王安石列传》

197.德贵日新。——康有为《论语注》卷九

198.惟进取也故日新。——梁启超《少年中国说》

199.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荀子·劝学》

200.君子之学必日新,日新者日进也。不日新者必日退,未有不进而不退者。

——程颢.程颐《二程集·河南程氏遗书》

201.为学须觉今是而昨非,日改月化,便是长进。——朱熹《朱子语类》卷八

202.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王之涣《登鹳鹊楼》

203.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勤 俭

204.君子以俭德辟难。——《周易·否》

205.克勤于邦,克俭于家。——《尚书·大禹谟》

206.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左传·庄公二十四年》

207.民生在勤,勤则不匮。——《左传·宣公十二年》

208.俭节则昌,*佚则亡。——《墨子·辞过》

209.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李绅《悯农》

210.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李商隐《咏史》

211.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新五代史·伶官传序》

212.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司马光《训俭示康》

213.取之有度,用之有节,则常足。——《资治通鉴》卷二百三十四

214.惟俭可以助廉,惟恕可以成德。——《宋史·范纯仁列传》

215.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朱柏庐《治家格言》

奉 公

216.以公灭私,民其允怀。——《尚书·周官》:以公心灭私情,民众才会心悦诚服。

217.大义灭亲。——《左传·隐公四年》

218.公家之利,知无不为,忠也。——《左传·僖公九年》

219.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论语·子路》

220.上有好者,下必有甚焉者矣。——《孟子·滕文公上》

221.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韩非子·有度》:惩罚有罪过的人,即使大臣

也不能放过;赏赐做好事的人,即使平民百姓也不能漏掉。

222.公生明,偏生暗。——《荀子·不苟》:公正就政治清明,偏私则政治黑暗。

223.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礼记·礼运》:在圣人治理的时代,天下是公有的。

224.国尔忘家,公尔忘私,利不苟就,害不苟去,惟义所在。——贾谊《新书·阶级》

225.衡之于左右,无私轻重,故可以为平;绳之于内外,无私曲直,故可以为正。

——《淮南子·主术训》:考察左右的人,任用没有偏私,才可以算作公平;监督朝廷内外

,判别是非没有偏颇,才可以算作正直。

226.治国有常,而利民为本。——《淮南子·泛论训》

227.公正无私,一言而万民齐。——《淮南子·修务训》

228.奉公如法则上下平。——《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229.不别亲疏,不殊贵贱,一断于法。——《史记·太史公自序》

230.临官莫如平,临财莫如廉。——刘向《说苑·正理》

231.圣人不敢以亲戚之恩而废刑罚,不敢以怨仇之忿而废庆赏。——徐干《中论·赏罚》

232.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诸葛亮《后出师表》

233.有公心必有公道,有公道必有公制。——傅玄《傅子·通志》

234.发号施令,在乎必行;赏德罚罪,在乎不滥。——包拯《论星变》

235.有功则赏,有罪则刑。——司马光《进修心治国要札子状》

236.惟公则生明,惟廉则生威。——石成金《传家宝·绅瑜》

237.人人好公,则天下太平;人人营私,则天下大乱。——刘鹗《老残游记》第九回

务 实

238.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语·为政》

239.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论语·宪问》 君子以说的多.做得少为耻。

240.士虽有学,而行为本焉。——《墨子·修身》:读书人虽然有学问,但是亲身实践才

是根本。

241.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荀子·修身》:路程虽近,不走就达

不到目的地;事情虽小,不做就成功不了。

242.善言古者必有节于今,善言天者必有证于人。——《荀子·性恶》

243.谨于言而慎于行。——《礼记·缁衣》

244.君子强学而力行。——杨雄《法言·修身》

245.实事求是。——《汉书·河间献王刘德传》

246.百闻不如一见。——《汉书·赵冲国传》

247.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汉书·董仲舒传》

248.事莫明于有效,论莫定于有证。——王充《论衡·薄葬》

249.名必有实,事必有功。——荀悦《申鉴·俗嫌》

250.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刘勰《文心雕龙·知音》

251.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陆游《冬夜读书示子聿》

补充:

252.非我而当者,吾师也;是我而当者,吾友也;谄谀我者,吾贼也。——《荀子·修身》

253.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论语·雍也》:自己要站得住脚,也要设法让

别人站得住脚;自己要事事行得通,也要设法让别人事事行得通。

254.君子贤而能容罢,知而能容愚,博而能容浅,粹而能容杂。——《荀子·非相》

你可以参考一下!

王位先传祖庚,再传祖甲。祖甲生一子:庚丁(三十世)。庚丁生一子:武乙(三十一世),子承父位。武乙生一子:太丁 (三十二世),承父位为王,生三子:比干、帝乙、箕子(三十三世)。王位传帝乙,帝乙生三子:微子启、微仲衍和受辛(纣)。

微子启是钟姓远古伯祖

三十四世微子启,帝乙长子。他和其弟微仲衍出生时,其母尚未贵为王后。升王后生子受辛。帝乙卒,王位传受辛(纣王)。公元前1066年,周武王发兵伐纣,商朝灭亡。微子启和微仲衍兄弟仍回原封地东海(今江苏沛县),将纣之子武庚封于商丘。

桓公御说孕育了钟姓茂分两支祀,并封武王的三个弟弟:管叔、蔡叔和霍叔于武庚周围,史称“三监”。武王即位两年卒,子成王继位,因年幼,周公旦辅佐。三年(公元前1062年)监视武庚的三叔欺侮成王年幼,带头发难,指责周公旦妄图篡位。纣王之子武庚发动叛乱,危及周初政治,周公旦奉成王之命,发兵平叛,杀武庚,废三监。派人到东海迎来微子启,将其封在商丘,国号宋,爵位公,从此有了宋国。

钟姓尊微子启为远古始祖

钟姓是在宋国时孕育产生,所以尊微子启为远古始祖,实际是伯祖。微子启卒,他的儿子早死,有孙名膈年幼。根据周制“兄终弟及”,王位传其弟微仲衍。微仲衍生一子,名稽(三十五世)袭父爵,稽生一子:申(三十六世)。申继父位,生二子:共、(日易)(三十七世)。共(泯公)生二子:长弗父河,次鲋(三十八世),弗父河是孔夫子的上十代始祖。王位先传共,薨后传其弟鲋。鲋生一子:举(三十九世)。举承父位,生一子:(间见)(四十世),(间见)承父位在位30年,传位哀(四十一世)。哀在位不到一年而卒,传位子戴(四十二世)。戴生一子:司空 (四十三世)。司空(武公)在位18年。卒前将王位传其弟和(穆公),武公司空生一子:兴夷(四十四世)。穆公和在位9年,卒前又将王位再传兄之子兴夷(殇公)。但殇公被太宰华督所杀,另立穆公和之子冯为庄公(四十五世)。庄公生二子:长捷、次御说(读悦)(四十六世)。庄公在位19年卒,先立捷为闵公,闵公被大将南宫长万杀害,再改立次子御说为桓公。

二、源于和公子烈同宗同源的宋桓公三子遨,公子遨为宋襄公委派出使晋国,生子改姓伯名扈。他的孙子伯宗任晋国大夫,因忠直敢谏而得罪了执政的(谷阝)氏而被杀,伯宗子州犁出奔楚国,仕于楚,官太宰,食邑于钟离小国(今安徽省凤阳县东北20里),子孙遂姓钟离。

钟离接是继钟烈之后又一支钟姓的受姓始祖。

秦朝末年,楚霸王项羽的大将钟离昧,在项羽失败后,遭刘邦追杀,自刎而死。其次子钟离接为避父难,于公元前201年,在颍川长社(今河南长葛县)去离单姓钟。他是继钟烈之后又一支钟姓的受姓始祖。

四十六世桓公御说(音悦),庄公冯次子。他的长兄闵公捷与大将南宫长万行猎,被南宫长万杀于蒙泽。群臣于是立御说为桓公。桓公生三子:长目夷,字子鱼;次子兹甫,嫡出立为襄公;三子遨(四十七世)。公元前638年,襄公兹甫欲继齐桓公称霸诸侯,与楚泓水一役为楚所败,身受箭伤,一蹶不振,欲联晋报仇,派其弟公子遨出使晋国。公子遨在晋国生子,改姓伯,六代后传至伯(喜否),又六代传至钟离昧。钟离昧遇害以后,其次子钟离接单姓钟,襄公兹甫在位14年,公元前 637年卒,子王臣继位(四十八世)。王臣在位17年,公元前 620年卒,宋国大乱,王臣弟御杀王臣太子和大司马公孙固自立,群臣不服,联合起来杀御而立王臣少子杵臼为昭公。昭公卒,子鲍革继立为文公(四十九世),文公在位22年,公元前 589年卒,子共公段立(五十世)。共公段在位13年,公元前 579年卒,子平公成立(五十一世)。平公成在位44年,公元前 532年卒,子元公佐立(五十二世)。元公佐生二子:长头曼,次(礻+瑞-王)泰(五十三世),(礻+瑞-王)泰生纠,纠生特。佐死在去鲁国的路上,子头曼立。景公头曼在位64年,公元前453年卒,头曼无嗣,只好立其弟(礻+瑞-王)泰的孙子,他的侄孙公子特(五十四世),这是七百多年宋国历史上第一例隔位传代。昭公特在位47年,子一:购由(五十五世)立。购由在位8年,子休公田(五十六世)立。休公田在位22年,子辟公僻兵(五十七世)立。辟公僻兵生四子:长剔成,次偃,三昌,四烈(五十八世),辟公在位3年卒,长子剔成立,他是宋国第二十五位国君,也是宋国780年历史的最后一世。但在公元前328年,他的公爵没有维持下去,遭其二弟偃的袭击,剔成奔楚。赶走了剔成之后,偃自立为君,自称君偃。这是夏桀殷纣一类的一个昏庸腐败之君,公元前286年,齐楚魏三国联军将其攻灭后,他的三弟公子烈避奔到许州(今河南许昌),改姓钟姓,翻开了钟姓历史的第一页。

愿我的答案对你有所帮助!

颜氏家训十大名言是颜真卿所著的一部家庭教育经典,包括了:"为人之道"、"待人之道"、"养生之道"、"立己之道"、"学习之道"、"治家之道"、"友谊之道"、"提倡之道"、"做事之道"和"修身之道"。

1、为人之道

"为人之道"强调了个人修养与道德品质的重要性,教导子孙应该懂得廉耻、尊敬长辈、诚实正直、宽容待人等,以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2、待人之道

"待人之道"强调了善待他人、和睦相处的原则,教导子孙应当用真诚和善良对待他人,培养出友善、宽容和体谅的品格。

3、养生之道

"养生之道"教导子孙应注重健康和身体养护,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如合理饮食、适度运动、保持心理健康等,以达到身心健康的目标。

4、立己之道

"立己之道"强调了个人修炼与自律的重要性,鼓励子孙端正态度,自觉守规矩,培养出自律、责任感和自我管理的能力。

5、学习之道

"学习之道"强调了知识的重要性和终身学习的观念,教导子孙应不断追求知识,开阔眼界,提升自己的素质和能力。

6、治家之道

"治家之道"教导子孙应懂得如何经营家庭,包括良好的家风家训、妥善处理家庭事务、关心家庭成员等,以建立和谐幸福的家庭。

7、友谊之道

"友谊之道"强调了友情的重要性,教导子孙应珍惜友谊,真心待人,与人为善,培养出亲密友好的关系。

8、提倡之道

"提倡之道"教导子孙应积极宣扬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做一个富有责任感的公民,为社会的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9、做事之道

"做事之道"强调了务实、坚持和诚信的原则,教导子孙应端正态度,努力工作,遵守规则,培养出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工作能力。

10、修身之道

"修身之道"强调了个人修炼和精神追求的重要性,教导子孙应注重道德修养、思想境界和精神追求,以成为有道德修养的人。

家庭教育的智慧之道

1、传承中华文化

颜氏家训作为中国传统家庭教育的重要经典之一,承载着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家风家训。通过学习和传承这些名言,不仅可以提升家庭教育的品质,也有助于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

2、塑造家庭关系

颜氏家训十大名言涵盖了家庭中各个重要的方面,如待人接物、家庭管理、修身养性等。通过理解和应用这些名言,可以建立和谐的家庭关系,促进家庭成员之间的互相尊重和理解。

3、培养优秀后代

颜氏家训十大名言所强调的道德品质、学习态度和行为准则,都是培养优秀后代的重要指南。当孩子们能够在家庭中接受正确的教育和引导时,他们将具备健康的心态、优秀的品格和积极向上的人生观。

最完整的百家姓口诀

最完整的百家姓口诀,百家姓有那么多个姓氏你能记得住吗记不住的话来试一下顺口溜吧,百家姓口诀是很简单的呢,我为大家整理好了最完整的百家姓口诀的相关资料,一起来看看吧。

最完整的百家姓口诀1

赵钱孙李,周吴郑王,冯陈诸卫,蒋沈韩杨

朱秦尤许,何吕施张,孔曹严华,金魏陶姜

戚谢邹喻,柏水窦章,云苏潘葛,奚范彭郎

鲁韦昌马,苗凤花方,俞任袁柳,酆鲍史唐

费廉岑薛,雷贺倪汤,滕殷罗毕,郝邬安常

乐于时傅,皮卡齐康,伍余元卜,顾孟平黄

和穆萧尹,姚邵堪汪,祁毛禹狄,米贝明臧

计伏成戴,谈宋茅庞,熊纪舒屈,项祝董粱

杜阮蓝闵,席季麻强,贾路娄危,江童颜郭

梅盛林刁,钟徐邱骆,高夏蔡田,樊胡凌霍

虞万支柯,咎管卢莫,经房裘缪,干解应宗

丁宣贲邓,郁单杭洪,包诸左石,崔吉钮龚

程嵇邢滑,裴陆荣翁,荀羊於惠,甄魏家封

芮羿储靳,汲邴糜松,井段富巫,乌焦巴弓

牧隗山谷,车侯宓蓬,全郗班仰,秋仲伊宫

宁仇栾暴,甘钭厉戎,祖武符刘,景詹束龙

叶幸司韶,郜黎蓟薄,印宿白怀,蒲台从鄂

索咸籍赖,卓蔺屠蒙,池乔阴郁,胥能苍双

闻莘党翟,谭贡劳逄,姬申扶堵,冉宰郦雍

却璩桑桂,濮牛寿通,边扈燕冀,郏浦尚农

温别庄晏,柴翟阎充,慕连茹习,宦艾鱼容

向古易慎,戈廖庚终,暨居衡步,都耿满弘

匡国文寇,广禄阙东,殴殳沃利,蔚越夔隆

师巩厍聂,晁勾敖融,冷訾辛阚,那简饶空

曾毋沙乜,养鞠须丰,巢关蒯相,查后荆红

游竺权逯,盖後桓公,万俟司马,上官欧阳

夏侯诸葛,闻人东方,赫连皇甫,尉迟公羊

澹台公冶,宗政濮阳,淳于单于,太叔申屠

公孙仲孙,轩辕令狐,钟离宇文,长孙慕容

鲜于闾丘,司徒司空,亓官司寇,仉督子车

颛孙端木,巫马公西,漆雕乐正,壤驷公良

拓拔夹谷,宰父谷粱,晋楚闫法,汝鄢涂钦

段干百里,东郭南门,呼延归海,羊舌微生

岳帅缑亢,况后有琴,梁丘左丘,东门西门

商牟佘佴,伯赏南宫,墨哈谯笪,年爱阳佟

《百家姓》采用四言体例,句句押韵,虽然它的内容没有文理,但读来顺口,易学好记,与《三字经》、《千字文》相配合,成为我国古代蒙学中的固定教材,该书颇具实用性,熟悉它,于古于今都是有裨益的。

《百家姓》创作背景:

据历史文献的记载,姓氏可以追溯到人类原始社会的母系氏族制度时期,中国早起出现的姓氏都是女字旁或部首,如姬姓、姚姓等。当时的姓是作为区分氏族的特定标志符号,如部落的名称或部落首领的名字。

传说黄帝住姬水之滨,以姬为姓;炎帝居姜水之旁,以姜为姓。皇天以大禹治水有功,赐姓为姒。此外,部落首领之子亦可得姓。黄帝有二十五子,得姓者十四人,为姬、酉、祁、己、滕、任、荀、葴、僖、姞、儇、依十二姓,其中有四人分属二姓。

祝融之后,为己、董、彭、秃、妘、曹、斟、芈等八姓,史称祝融八姓。

最完整的百家姓口诀2

百家姓排名顺口溜如下:

赵钱孙李 周吴郑王 冯陈诸卫 蒋沈韩杨 朱秦尤许 何吕施张 孔曹严华 金魏陶姜

戚谢邹喻 柏水窦章 云苏潘葛 奚范彭郎 鲁韦昌马 苗凤花方 俞任袁柳 酆鲍史唐

费廉岑薛 雷贺倪汤 滕殷罗毕 郝邬安常 乐于时傅 皮卡齐康 伍余元卜 顾孟平黄

和穆萧尹 姚邵堪汪 祁毛禹狄 米贝明臧 计伏成戴 谈宋茅庞 熊纪舒屈 项祝董粱

杜阮蓝闵 席季麻强 贾路娄危 江童颜郭 梅盛林刁 钟徐邱骆 高夏蔡田 樊胡凌霍

虞万支柯 咎管卢莫 经房裘缪 干解应宗 丁宣贲邓 郁单杭洪 包诸左石 崔吉钮龚

程嵇邢滑 裴陆荣翁 荀羊於惠 甄魏家封 芮羿储靳 汲邴糜松 井段富巫 乌焦巴弓

牧隗山谷 车侯宓蓬 全郗班仰 秋仲伊宫 宁仇栾暴 甘钭厉戎 祖武符刘 景詹束龙

叶幸司韶 郜黎蓟薄 印宿白怀 蒲台从鄂 索咸籍赖 卓蔺屠蒙 池乔阴郁 胥能苍双

闻莘党翟 谭贡劳逄 姬申扶堵 冉宰郦雍 却璩桑桂 濮牛寿通 边扈燕冀 郏浦尚农

温别庄晏 柴翟阎充 慕连茹习 宦艾鱼容 向古易慎 戈廖庚终 暨居衡步 都耿满弘

匡国文寇 广禄阙东 殴殳沃利 蔚越夔隆 师巩厍聂 晁勾敖融 冷訾辛阚 那简饶空

曾毋沙乜 养鞠须丰 巢关蒯相 查后荆红 游竺权逯 盖后桓公 万俟司马 上官欧阳

夏侯诸葛 闻人东方 赫连皇甫 尉迟公羊 澹台公冶 宗政濮阳 淳于单于 太叔申屠

公孙仲孙 轩辕令狐 钟离宇文 长孙慕容 鲜于闾丘 司徒司空 亓官司寇 仉督子车

颛孙端木 巫马公西 漆雕乐正 壤驷公良 拓拔夹谷 宰父谷粱 晋楚闫法 汝鄢涂钦

段干百里 东郭南门 呼延归海 羊舌微生 岳帅缑亢 况后有琴 梁丘左丘 东门西门

商牟佘佴 伯赏南宫 墨哈谯笪 年爱阳佟 第五言福 (百家姓终)

扩展资料:

《百家姓》的影响

姓氏文化中,《百家姓》是一种特殊的历史文献,记载了中国姓氏的发展,它与姓氏家谱、方志、正史构成完整的中国历史,是中国珍贵文化遗产的一部分。

《百家姓》作品的出现,是中国特有的文化现象,流传至今,影响极深,它所辑录的姓氏,还体现了中国人对宗脉等的强烈认同感。

《百家姓》在历史的衍化中,为人们寻找宗脉源流,建立宗脉意义上的归属感,帮助人们认识传统的血亲情结,提供了重要的文本依据。它是中国人认识自我与家族来龙去脉不可缺少的文化文献基础蓝本。

2009年,《百家姓》被中国世界纪录协会收录为中国最早的姓氏书。

最完整的百家姓口诀3

百家姓的'基本信息

《百家姓》既是一本启蒙教材,也是一本记录

百家姓广场中国姓氏的书籍。其内容来源于姓氏的发展。在《百家姓》之前,有关姓氏的文字记载可以上溯至商代甲骨文。战国时有史官编著的《世本》, 记载黄帝至春秋时期诸侯大夫的姓氏、世系、居邑等等,可惜到宋朝已经逐渐毁坏。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母系氏族制度过渡到父系氏族制度,氏族制度逐渐被阶级社会制度所替代,赐土以命氏的治理国家的方法、手段便产生了。氏的出现是人类历史的脚步在迈进阶级社会。姓和氏,是人类进步的两个阶段,是文明的产物。夏、商时期,贵族皆有姓氏。姓的分支为氏,意思相当于家或族。夏王室为姒姓,另有霸主昆吾为己姓,己姓中有苏、顾、温、董、豢龙等氏。商王室为殷姓,另有霸主大彭、豕韦为彭姓。商代还有条氏、徐氏、萧氏等十三个姓。周代是中国姓氏大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姓氏制度见于记载较多。

这些姓氏的发展,是《百家姓》得以成文的历史背景。 百家姓的排名只是名义上的,虽然有字面上的这么多姓。因为某些姓氏虽然在字面上不同,实际上部分姓是从某姓衍生出来的,比如姚姓, 据2005年在湖南零陵召开的全球华人公祭舜帝[7] 大会上的最新统计,由姚姓衍生出的姓氏达60个之多,如王、陈、胡、孙、虞、田、袁、车、陆等姓氏,流布于世界40多个国家和地区。

百家姓的作品背景

五帝之一的舜,其后子孙以姚为氏,称为姚

现代姓强,在古代姓什么?

商音。天水郡。系出姜姓。齐大夫公孙疆之后。疆与强相近,后以为氏。郑有大夫强鉏。○鉏,音徂。 强姓是中文姓氏之一,强姓起源有十一个说...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