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话大明权宦——曹吉祥
大明司礼监掌印太监,京军团营监军,天顺初年权宦——曹吉祥。曹吉祥是明初继王振之后另一位颇有权势的宦官,他的发家得益于“夺门之变”,与文臣徐有贞,武将石亨一起通过兵变的方式迎立被软禁在南宫的明英宗朱祁镇复辟。
相对于王振而言,不论是谋略,眼光,还是与皇帝的关系,曹吉祥都明显逊于王振一个段位。但曹吉祥又是明朝景泰末年与天顺初年的一个重要人物。他先是帮助英宗复辟,后又与养子曹钦在京城起事谋反,都左右了当时的 历史 走向。
在我看来,读懂曹吉祥,也就读懂了皇帝与宦官的那点事。
曹吉祥早年的事迹已不可考,只知道他是河北滦州人氏,一开始是王振的党羽。正统初年,王振因为是英宗“大伴”的身份,权势扶摇直上,成为司礼监掌印太监。这个职位是大明宦官第一人,曹吉祥同为宦官,想要在仕途上有所进益,依附王振是必然选择。
曹吉祥是带过兵的 。正统六年,朝廷发大军征讨麓川任思发,曹吉祥任监军;正统九年,英宗征兀良哈,几路兵发,曹吉祥自领一路;正统十三年,镇压福建邓茂七农民军,曹吉祥督办火器与管理后勤。
从正统六年开始,曹吉祥参与的军事行动几乎都是当时大明主要的战略方向。而正统七年左右是一个时间节点,因为王振真正开始快速揽权就是从这时候开始的。王振懂不懂兵事我不知道,但 曹吉祥明显是被王振作为军务的嫡系储备干部,加以培养的。
那么就有朋友问了,曹吉祥既然懂军事,为什么正统十四年英宗与王振北伐,曹吉祥并未随行,从而躲过了“土木之变”?说实话,我不知道,但推测应该还是与福建邓茂七的起义有关。
正统十三年邓茂七的农民军,号称聚众八十万,当时是明代建国以来最大的一次农民起义。而朝廷在这次镇压中真正取得战略性胜利的一仗,是在正统十四年二月的时候。此战明军大量使用火器。所以在 正统十四年二月,曹吉祥应该还在福建前线 。
但真正彻底平息此次民变,要到 景泰元年 了,也就是第二年。“土木之变”是在正统十四年八月,英宗亲征出发的时间是七月中旬,所以我推测当时曹吉祥还没赶回京城。
“土木之变”后,大明数十万主力军覆灭,数十位重臣殉国,英宗被俘,英宗之同父异母弟——朱祁钰登基,改年景泰,是为明代宗。
代宗上台后,因为巨大的舆论压力和文官集团的裹挟下,曾经对王振余党进行过一次政治清算。但是我们惊讶地看到, 在景泰元年,作为王振死党的曹吉祥,居然已经是司设监掌印太监了。
司设监是明朝十二监之一,负责管理皇家的仪仗器具。虽然与司礼监,内官监等相比,可以说没什么实权,但其掌印太监也是官至正四品,曹吉祥算是升官了。
为什么曹吉祥能躲过这场政治清洗?
第一, 代宗这次对王振余党的清算,并不彻底 。说白了,当时所谓的王振一党,很多人其实就是英宗的亲信。代宗对他们清算并不是自愿的,而是迫于形势,除了把几个朝臣们点名的人拿了,其他的算是走个过场。
第二, 曹吉祥刚刚从前线回来,算是立功人员。 王振插手的“贡马事件”与英宗御驾亲征,曹吉祥并没有染指。说白了,曹吉祥的官位也不够大,很多人根本顾不到他。
第三, 曹吉祥应该和英宗生母孙太后关系不浅 。从后来“夺门之变”中曹吉祥成为与孙太后联络的主要负责人,再加上他本身是宫内宦官的身份,曹吉祥应该是孙太后的嫡系。
不管怎么说,景泰年的曹吉祥日子过的不算差, 除了成为了司设监的掌印太监,也因为他有参预军务的履历,代宗也让他监理了部分的京军。
但作为曹吉祥来说,他在正统年见识过了王振的权势熏天,区区一个团营监军与司设监掌印太监的身份,又岂能满足?
代宗执政八年,经历了“北京保卫战”,“易储风波”,从景泰元年到景泰七年这期间曹吉祥应该都是夹着尾巴做人的。 明代当皇权与文官集团达成一个平衡的时候,宦官的作用其实很有限。
但到了景泰八年,代宗因为儿子早夭,又无其他子嗣,再加上身体一度风雨摇摆,大明朝堂上的所有人都开始为帝国的继任人选担心。
当时可选的方案其实并不多:要么 复立废太子 (英宗儿子)朱见深为太子;要么 迎立外藩 入京继位;还有一个所有人都心知肚明却没人敢提的一个选项—— 把皇位交还给被软禁在南宫的英宗 。
人心不定,池水就容易浑浊。
迎立外藩谁都知道不靠谱,让代宗的侄子朱见深(明宪宗)重新入主东宫的话,“太上皇”英宗还健在,这事情怎么看怎么变扭,而且朱见深年纪也小。
从帝国的角度来说,一旦代宗突然驾崩,英宗重新登上大宝其实是最好的选择。但是代宗个人 情感 上是绝对接受不了的。
事情一拖再拖,直到武将石亨在那个夜晚起了飞智。
代宗突然病重,当晚把石亨喊进宫里密商。石亨亲眼见到了代宗的虚弱,在出宫之后仔细衡量一番,决定迎立南宫的英宗复辟,而不是等到代宗做出最后的决定。
于是以石亨,徐有贞,曹吉祥为核心的“复辟三人组”在最短的时间里形成了。
那为什么是曹吉祥?
其一, 曹吉祥是王振旧人 , 也可以算是英宗旧臣,对于英宗应该是有感情的 ;
其二,曹吉祥是孙太后近侍,孙太后自然乐于见到亲儿子重登皇位,且迎驾复辟之事需要得到孙太后的配合, 曹吉祥是孙太后与外臣联络的最佳人选 ;
其三, 曹吉祥监管部分京军,握有军权 。虽说不能直接率军兵变,但关键时刻弹压一部分自己嫡系人马还是做得到的;
其四, 曹吉祥手里握有一支私人武装 ,是他早年在外作战时收服的蒙古兵将和地方武装,由养子曹钦率领,以策不变;
其五,从个人前程来看,如果没有“奇功”,即使日后英宗重登大宝, 曹吉祥的仕途也很难有晋升空间 。因为曹吉祥实在是没文化,这就堵死了他进司礼监的路。同时,虽然他也是京军监军,但是上面还有一个叫刘永诚的宦官,资历,人望都比他强,很难取代。
于是在景泰八年正月十六的夜晚,曹吉祥,石亨,徐有贞三人,领着一部分京军,从南宫救出被软禁的英宗,迎入大内,帮助英宗复辟登基,史称“夺门之变”。
“夺门之变”本质上就是一次兵变,具体的过程以前也专门写过,在此不做赘述。但对于“复辟三人组”来说,他们这次的押宝无疑是赌对了。
英宗复辟,改年天顺,曹吉祥凭借拥立之功,擢升为司礼监掌印太监,提督京军三大营。同时其养子曹钦晋升为都督同知,封昭武侯,其余曹家家人与嫡系人马都获得了大量的封赏。
曹吉祥终于得偿所愿,迎来了人生的高光时刻。但月满则亏,是亘古不变道理。
我可以很负责任地说, 英宗不喜欢“复辟三人组”,不喜欢曹吉祥 。
明英宗朱祁镇虽然说是九岁继位登基的,但是他在奶奶张太后的照料下,在“三杨”的辅政与教育下成长,他是知道怎么看人的。在奶奶逝世后,英宗通过扶持自己的“大伴”王振,来培植自己的嫡系,掌管朝堂人事,这是英宗自己揽权的手段。
说实话“土木之变”的发生,是充满了偶然性的,如果没有这件事情打断了英宗的执政生涯,其实我对这个年轻的皇帝是抱有很大希望的。
正统年王振的权势滔天,是英宗刻意为之,且他是信任王振的,与王振也有多年深厚的主仆之情,最重要的是王振所做的一切都是在他的掌控之下。
但是“复辟三人组”呢?说白了, 他们就是利用自身的政治资源主动追寻利益最大化,而当时被限制人身自由的英宗是他们最佳的选择,但这个选择可以是英宗,在另外的环境下也可以是其他任何一个人或者一件事。
做皇帝的没有人喜欢自己被别人掌管,哪怕是一点点的束缚。
曹吉祥的吃相实在太难看,他在得势后大肆侵占土地敛财,买官卖爵,培植私党。徐有贞还算好点,毕竟是文人,还是有政治抱负的,至于石亨做得比曹吉祥还夸张。
有一次,英宗和曹吉祥聊天,聊到了“夺门之变”。英宗问曹公公,如果那天晚上行动不顺利,在任何一个环节卡住了怎么办?你猜曹吉祥怎么回答的?
曹公公回答说,皇帝别担心,我和石亨手里都有兵权,石亨的侄子石彪和我养子曹钦都在北边领军,一旦真的有事,大不了里应外合杀进京城。
英宗听完这番话后,沉思了许久。换了是你听到这番话,你会怎么想? 英宗一方面惊讶于曹吉祥等人的大胆,一方面应该会为自己的人身安全感到担心。 以致于后来英宗发了一道密旨,意思是如果京城有事,不得让北边的军队来勤王。
你就冲曹吉祥这个回答,智商情商双双下线,皇帝怎么会喜欢他?
英宗虽然讨厌他们,但是身不由己,对于有拥立之功的臣子,必须要给予绝对的肯定,这是古代做帝王必须遵守的规矩和笼络手段,也是要做给世人看的 。所以我们在天顺初年的时候,看到了所谓的朝局“动荡”。
先是徐有贞不屑于曹、石二人为伍,以内阁首辅的身份发起舆论战打压二人,徐有贞败,被贬离京城;接着又有御史迎合英宗之意,挑动曹、石二人关系,结果反而让二人更加团结。
英宗没办法了,只能祭出了自己的杀招—— 锦衣卫 。
逯皋 就是在这个时期站到了 历史 舞台。逯皋本是锦衣卫的校尉,后来经过曹吉祥的推荐做到了锦衣卫指挥佥事。逯皋猜到了英宗的心思,决心成为皇帝手里的那把刀。
逯皋不是锦衣卫的指挥使,却得到了英宗的全力支持,开始不遗余力地向石亨开刀。效果很明显,石亨及侄子石彪先是被冠以谋反的罪名罢官,然后逯皋又从石彪的从孙入手,把石亨等人打入大狱。
曹吉祥不是傻子,逯皋的一系列操作和石亨的下场让他明白了英宗的态度。
天顺三年石亨及其侄子以谋反和凌辱亲王罢官;天顺四年石亨受到从孙石后案子株连入狱。天顺四年正月石亨入狱,二月便不明不白死在狱中。
还有,你见过被冠以谋反罪名,却只被罢官的案例吗?
先是徐有贞,接着是石亨,前者是文官,后者是武将,这妥妥皇帝揽权的套路啊。 曹吉祥之所以还没事,是因为他太监的身份,毕竟在皇帝看来,太监这种家奴相对前面两者,对皇权的威胁性是最小的。
威胁性相对最小但不代表皇帝能够容你。曹吉祥开始扳着手指数,数自己还能活几天。
曹吉祥最让我看不懂的,就是他和养子曹钦的谋反。
很多人说曹吉祥是狗急跳墙的自保,妄想自己做皇帝,拼一把。这个说法很荒谬。我就问一句,曹吉祥凭什么?
凭他提督三大营?京军将士不会为一个宦官造反;凭他手里有几百私人武装?这点人马和战力,最后证明连大内都攻不进去;还有皇族,朝臣,地方守备部队,这些人怎会看着一个太监站到他们头上指手画脚。
按照史书的描述,曹家的这次武装暴动,曹吉祥反而没什么参与感。按照计划,曹吉祥是提前入宫准备与宫外的曹钦里应外合的。只是曹钦动手前被家将走漏消息,曹吉祥还没怎么着就被英宗瓮中捉鳖了。
我之所以说这是一次武装暴动,是因为在宫外带着家兵们起事的曹钦,在起事过程中完全不知所为,似乎根本没有一个明确方案,没头苍蝇似的东奔西跑,反而还有点寻私仇意气用事的味道。
比如曹钦发现事情败露后,第一件事情是跑到逯皋家杀了逯皋;然后到了朝房砍伤了李贤,后来出去转悠一圈又回来让李贤写声辩奏疏,说自己是被逯皋逼反的。接着才想到要进入大内,连续攻了几个门打不进去,最后官军越来越多,才准备突围。亦无功,只能退回府邸自守,最后覆灭。
曹钦一开始就选错了目标,生生给了孙镗足够的时间去给大内报信和调动官军,且攻打宫门时明显不够狠绝,突围时也不够果断,曹钦和这群家将们不是不懂兵务,但这个过程表现出的水准实在令人大跌眼镜。
我告诉你, 曹家作乱这件事,从天顺年开始出现在史料和一些当事人的笔记中,一直到明朝晚期,很多的细节一直在被添油加醋地灌注进去。 看似把一开始诸多不合逻辑的情节进行了细化和再加工,实则反而越描越乱。
所以就我个人而言,我更愿意相信曹家当时并不打算谋反,很可能是英宗把曹吉祥招进宫,顺势拿下了曹吉祥。曹钦听闻养父被擒,一时激动就带人寻仇。所以他先杀逯皋,再砍伤李贤,甚至要李贤写声辩书,就说得通了。而曹钦此举正好给了英宗定性曹家谋反的理由。
其实从曹吉祥参与到“夺门之变”,他最好的归宿就只剩下一条,那就是提前请辞,在皇帝最顾念这份拥立之情时,带着英宗和太后的感念,带着皇家给予的无上荣耀,带着丰厚的赏赐,荣归故里,运气好,也许能平静地过完下半辈子。
但曹吉祥如果愿意主动请辞,那他就不是当初那个参与“夺门之变”的曹吉祥了。 人的欲望有时候能够成就一个人,同时也会毁灭一个人 。诸君行事,还望三思。
一家之言,聊以解闷。
有
刘邦是汉王朝政权的创立者,此后从西汉至东汉,整个汉王朝整整统治了数百年,而刘邦的后裔人数也十分庞大。
自刘邦起,汉朝共传了十八代,经历了二十八位皇帝,据传,刘邦的后裔到东汉末年之时,少说也有几十万人。
那么这些刘邦的后裔都分布在哪里呢因为刘邦的后代数目实在是十分庞大,分散的也十分广泛,统计起来十分困难,所以也没有一个确切的说法。但是,在国内,最有名的就是商丘刘氏。通过对商丘刘氏家谱的对照,可以得出刘邦为其显祖的结论。商丘刘氏的分布也十分复杂,就永诚而言,这里的刘姓成员就有近十多万人。而以刘为地名的,有千余处。
在国外,刘邦的后裔最为有名的,就是日本的原田家族。原田家族的人曾明言本族乃是刘邦之后裔。据史料记载,原田家族之所以在日本扎根是因为汉献帝的玄孙阿知为了避祸,而选择东渡。当时的日本天皇对其十分重视,让他们在日本居住下来。现在在当初阿知生活的地方,还有一座阿知宫,是后人为了拜祭他而建的。
而之所以有原田家族,是因为刘秀的帝四十五代孙,在平定日本的内部叛乱中立了大功,之后在原田定居,繁衍生息。刘氏后人就在1131年,改性为原田。但是在他们的族谱中,一直都明确的记载自己乃是刘邦的后裔。
汉朝开国皇帝刘邦的长相是怎样的
刘邦作为一个王朝的开创者,他的长相自然也会被附上一层神秘的色彩。关于刘邦容貌,书中并没有详细的记载,只有寥寥的几笔:刘邦有一个高高的额头,他的鬓角和胡须都非常漂亮,在他的左大腿上竟然还有七十二颗痣。但是关于刘邦容貌的一个个传闻,可以得出结论的是,刘邦的面貌必定是不俗的。
关于刘邦的面相,有两个传闻,一则是:他因一副好面相娶到了一个貌美如花的美娇娘,也就是刘邦的发妻吕雉。吕公善于给人看面相,当他看到刘邦的时候,就觉得没有人的面相可以比得上他。刘邦此人一定会大富大贵。另一则传闻是:一个老翁向吕雉讨水喝,之后看着刘邦极其妻儿的面相,断言他们的面相贵不可言。
那什么样的面相才算是富贵之相呢一般情况下,额头宽阔、眉头耸起,下颌腮骨方阔,眼烔烔有神,眉秀耳廓明,神清貌正、仪表威严的人,就是富贵之相。
所以刘邦既然有富贵的面相,他的长相我们也就可以窥见一二了。否则吕公是不会舍得把自己最心爱的女儿嫁给当时还一事无成的刘邦的。
另外书中还曾提到:“高祖为人,隆准而龙颜”。可见,刘邦除了有一个高高的额头外,还有一副高挺的鼻梁,容颜似龙,后世也就用龙颜来形容皇帝的相貌。
刘邦有一副大富大贵的面相,长相定然是不俗的。
电视剧鸿门宴中刘邦的形象是怎么样的
若是要论起刘邦的性格等人物形象,他在鸿门宴中可谓是将各种特点都表现地淋漓尽致了。
首先刘邦能够审时度势,能屈能伸。当他占领关中,面对满屋的金银珠宝,各色美女,可以不为所动。并且与秦地百姓约法三章,尽得民心。当他得知项伯前来报信之时,可以拼命讨好项伯,甚至约定为儿女亲家,以达到取信于他的目的。在与项羽发生冲突之时,没有采取强硬的手段,拼个你死我活,而是分析敌我形势,忍辱负重,以一副谦逊之姿面对项羽。甚至卑躬屈膝地奉承项羽。最终凭着自己的沉着冷静及项伯等人的帮助,取信于项羽,进而转危为安。
其次刘邦坚决果断地肃清内奸。此次刘邦会有此一劫,是刘邦军中有人向项羽告密所致。刘邦在项羽面前套出了自己想要知道的讯息后,一回到军中就立即将此人斩杀,没有丝毫的犹豫。
最后刘邦能够知人善用,注意纳谏。刘邦在见到项伯之时,就知道项伯此人于他必有大用。所以他用儿女亲家来把彼此的关系拉近,从而将敌方的人为己所用。另外,刘邦能够清楚地知道身边谋士的才能。他对张良有着充分的信任,对于他说的话,他也能够虚心地采纳。在即将赴宴鸿门之时,他听取了张良保存实力,取信于项羽的意见。
刘邦在鸿门宴之中,表现出了他审时度势、有奸必肃、知人善用等性格特点,也使他的人物形象更加的清晰。
所以刘邦就开始将各异姓诸侯王消灭殆尽,然后将他们的封地收回,分封给同姓的宗室子弟。然而刘邦的这种做法,依然没有消除诸侯国对汉朝政权的威胁,只不过是从异姓转到了同姓而已。
早年经历
张永(1465—1529),御用监太监,字德延,别号守庵。洪武初年,其曾祖父迁居至保定新城(今河北省高碑店市),遂成了新城人。成化十一年(1475)选入宫,在乾清宫侍候宪宗,当时年仅十岁。后升为内官监右监丞。成化二十三年(1487)宪宗去世,孝宗派他到茂陵司香。
弘治九年(1496),调到东宫侍候太子朱厚照即后来的武宗。
弘治十八年(1505),武宗即帝位,改任张永为御马监左监丞。不久,升御用监太监。张永奏求已故太监吴忠交还的七里海等处庄田,户部指责他违禁,应当究治。但武宗却诏令张永管业。
张永与同在东宫侍候武宗的刘瑾、马永成、高凤、罗祥、魏彬、丘聚、谷大用都受到宠幸,在宫中势力很大,人们把他们统称为“八虎”。武宗先后赐给张永蟒衣、玉带,准许在宫中骑马、乘轿,每年给禄米十二石,并命督显武营兵马。
正德元年(1506)十月,命张永督十二团营兼总神机营。其后又与边将江彬共同掌管四卫勇士。在宫内则掌管乾清宫、御用监诸事,兼提督尚膳、尚衣、司设、内官诸监,整容、礼仪、甜食诸房及豹房、浣衣局、混堂司、南海子事,成了 最多的内臣。职务众多,工作繁杂,充分反映了武宗对他的亲信。
张永原来是刘瑾的党羽,后来不满刘瑾的所作所为,有了矛盾。刘瑾亦发觉张永越来越不归附自己,于是在武宗面前挑唆,要把张永赶到南京,而且要连夜起程,不准再入宫。张永知道后,对武宗诉说刘瑾陷害自己,武宗召他们二人对质。争辩中,张永拳击刘瑾。武宗命谷大用摆酒为他们调解,这样,由于皇帝的干预,一场风波算是过去了,但两人的矛盾实际上在加速发展。
正德三年(1508),当时由于弘治以来的关税都是折银收入承运库的,所以钱钞缺乏,不足供给。张永提出发天财库及户部布政司库钱,关给征收,并再次宣布禁止私铸钱,这意见被采纳了。
为国锄奸正德五年(1510)四月,安化王朱x在宁夏出告示,以讨刘瑾为名,起兵谋反,杀了巡抚都御史安惟学,受钦命前往度宁夏屯田的大理少卿周东,总兵官姜汉以及都指挥杨忠;调集各路兵马,封其党羽为大将军等职,准备渡河进军北京。武宗下诏起用致仕居江南的右都御史杨一清总制陕西各路军务、兼提督西征师旅,与总兵官神英前往讨伐;命张永监军,统京营兵三万暨各镇军马前往。张永出征时,武宗戎服到东安门送行。按惯例,文武官员领敕行事,都是发给铜印,而总督军务太监并无印,但这次武宗却赐给张永特铸的金印,并配以金瓜、钢剑,以壮行色,还许便宜行事。对于这些,刘瑾十分嫉忌,但也无可奈何。
朱x谋反仅十八天,杨一清等西征军尚未到,便被宁夏守臣平定了。张永将京营兵等遣返,自己带五百骑前往安抚。当时宁夏人心惶乱,一些胁从者更是心怀疑惧,四散逃跑,官府无法控制。张永便会同杨一清出榜安民,谕官、兵、农、贾各安职业。逮捕杀死官吏、伪造伪符伪命、借机杀人放火、 抢劫的人,而置被胁从者不问。又以庆王在变故时曾率宗亲向朱行朝谒礼,而奏请朝廷革其护卫,削减其岁禄三分之一。又禁诸王府交通宾客等,这些均得到武宗钦准。
当时刘瑾在朝内外势焰甚盛,屡屡更改法制,摧残不归附自己的朝臣,鱼肉百姓,有“立的皇帝”之称,中外士大夫侧目垂足,噤不敢作声。杨一清知张永与刘瑾积怨甚深,意欲除掉刘瑾,于是借机为之献策,促成他除去刘瑾的决心和行动。
张永报捷的奏疏到,准备在八月十五日献俘,但刘瑾让他缓期。当时京师纷纷传言,说刘瑾将于八月十五日,借百官给其兄都督同知刘景祥送葬的机会作乱,并逮捕张永。张永恐怕真发生变故,便提前献俘。献俘后,武宗置酒慰劳张永,刘瑾等都在一旁侍候。晚上,刘瑾走了,张永抓紧时机,赶快拿出已准备好的奏疏,奏刘瑾忘恩负义,并列举了他十七条大罪。又拿出上面开列着刘瑾罪行的诛讨刘瑾的檄文,说宁夏官员曾将此上报,但被刘瑾扣下了。
当时武宗已经微醉,低着头说:“刘瑾辜负了我。”张永立即说:“这是大事,必须马上处理,不可拖拉。”“八虎”中一些与刘瑾有矛盾的人亦同声附和,于是武宗立即命逮捕刘瑾,把他关在菜厂,并分别派遣官校查封他在宫内外的住宅。
次日,武宗把张永的奏疏出示内阁,下令降刘瑾为奉御,发放到凤阳。刘瑾力图挽回败局,于是给武宗上白帖,哀诉自己赤身被绑,乞赐给一二件敝衣盖体。武宗心软了,立刻下令给刘瑾百件旧衣服。张永大惊,便极力怂恿武宗亲自去抄刘瑾的家。在刘瑾家,武宗亲见搜出的皇帝印、穿宫牌、龙袍及衣甲武器等等违禁品,还发现刘瑾常拿在手的扇里,藏有两把锋利的匕首,这才勃然大怒,立刻下令把刘瑾关到诏狱。各有关部门会审刘瑾后,将之凌迟处死。而经刘瑾改变了的法制,被全部恢复过来。
忠烈晚年诛了刘瑾,大快人心,客观上有助于社会秩序的稳定,所以廷臣皆上表称贺,而颂张永功者“多溢美”。英国公张懋、兵部尚书王敞等,奏张永辑宁中外,两建奇功。于是封张永兄张富为泰安伯,弟张容为安定伯。赐给张永金牌、银币,岁禄加至三百石,并再三赐敕褒谕。又改任为司礼监掌印太监,掌管司礼监事,而过去管理的监、局照旧兼管。
涿州有个男子叫王豸,曾在足上刺龙纹及“人王”两字,张永侦得这情况,将之逮捕。于是兵部尚书何鉴请晋升张永的封爵。武宗将这提议交付廷议。张永企图自己得到封侯,便借郑和、刘永诚的事例,向廷臣发出暗示,但内阁认为这不合制度,没有同意,张永的气焰受到挫折。
正德七年(1512),丘聚揭发了张永指挥库官吴纪偷出银七千余两,抬入私宅,制造玩好诸物的事,张永被免职闲住。
正德九年(1514),因为乾清宫遭了火灾,要营建,这才起用张永为御用监掌印太监,总管营建工程,同时兼督京营事务。
也是正德九年(1514),蒙古小王子部进犯宣府、大同。武宗命都督白玉充总兵官,张永提督宣府、大同、延绥等处军务,帅京营兵前往。张永请求“凡军前机务,悉听便宜行事,违者先处以军法,然后奏闻。”又“请给勘合三百道,银牌五百面,彩缎五百匹以赏有功”,武宗均一一照准。此外,张永还奏带了参随数百人。时吏部侍郎孟春巡抚宣府,有军功,但因和张永有矛盾,被罢官回老家。
十一年(1516),小王子部分道入侵,张永在老营坡与之相遇。十二年(1517),又和彭泽西征肃州。
十四年(1519),宁王朱宸濠在江西谋反,武宗亲征,命张永率边兵两千人为前锋。但大军未到,而提督南赣汀漳军务的副都御史王守仁已经擒获朱宸濠,正把他押送京师。张永为了讨武宗的欢心,所以在途中拦住了王守仁,让他把朱宸濠放到鄱阳湖,等武宗来和他交战。王守仁不答应,亲自到杭州见张永,张永不肯相见。王守仁叱开了守门者,直闯入内,大呼“我是王守仁,来和你商议公事,为什么不见?”张永被他的气势镇住,只好走出来。王守仁于是对他说:“江西已经遭战乱,损失很大,大部队到来,恐怕会出乱子。”张永这才假惺惺地说:“我来只是为了保护皇上,并非要抢功。”并指着囚着朱宸濠的槛车说:“这要归我。”王守仁立即把槛车给了他,并和张永一同返江西。这时太监张忠等已经到了南昌,正在以追查朱宸濠余党为名,大肆骚扰地方。张永到后安抚了地方,盘查了仓库,搜得了朱宸濠和吏部尚书陆完勾结的罪证[76],并催张忠和自己一同回京,江西这才免了一场灾难。张忠等曾屡次诬告王守仁,亦多亏张永化解,王守仁才得以免遭陷害[77]。
正德十五年(1520),江彬手握边镇重兵,驻于通州,把武宗留在那里四十多天,召文武百官前往会集;又假传圣旨,改团练营为威武团练营,由自己提督。于是谣言四起,群臣都担心江彬谋反。
十六年(1521),武宗病逝时,由张永提督京师九门,防止发生变乱。大学士杨廷和遵照遗诏,解散威武团练营,遣还各边镇的军队。又征得太后同意,作好缜密的安排,借坤宁宫安装兽吻的机会,命江彬与工部尚书李入宫祭祀。祭毕,江彬要出宫,张永留他们吃饭,太后便下旨立即逮捕了江彬。
世宗即位后,御史萧淮奏谷大用等党恶为奸,牵涉到张永,于是诏令张永闲住。后来萧淮等又弹劾张永在江西违法乱纪,于是降为奏御,发到孝陵司香。但实际上张永在江西并无大的违法行为。
嘉靖五年(1525),杨一清出任首辅,为张永平了反,又肯定用计诛杀了刘瑾是立了大功,因此张永得以官复原职,在家养病。六年(1526),世宗召见张永,仍命他掌御用监印;提督神机营并十二团营兵马;供事乾清宫;岁增禄米三十六石。七年(1527)冬,张永死于任上。
张永死后,谕祭三坛,予棺椁,由有关部门办理丧事,建造享堂;大学士杨一清为他亲自撰写了墓志铭,其后又追录遗功,升其弟锦衣千户容为指挥佥事,本卫堂上管事;其兄富为锦衣副千户。
闲话大明权宦——曹吉祥
本文2023-11-11 05:27:40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4555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