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德纲有哪些徒弟不说相声,在德云社地位却很高?

栏目:资讯发布:2023-11-11浏览:3收藏

郭德纲有哪些徒弟不说相声,在德云社地位却很高?,第1张

于云霆

不知不觉间,于思洋已经长得比妈妈还高了。作为郭德纲第一批摆知的徒弟,于云霆排在何云伟曹云金栾云平孔云龙后面,江湖人称“五哥”,比他大27岁的赵云侠只能被称为赵老六。于思洋早年因为总往德云社后台跑,而且还时不时被郭德纲抱到台上唱太平歌词,所以外界猜想这孩子长大了会像郭麒麟一样进军相声界,最次也是娱乐圈的一员。

目前看来,于思洋基本上被于谦彻底保护起来,长大后公开露面的频率还不如小矮马,估计于云霆只会活在家谱上,做一个记名弟子,既不会说相声,也不会进军娱乐圈了。

于云田

2013年出生的于庚印,也是德云社最年轻的云字科门徒,当然这个宝宝被于谦保护的更好,外界只拍到一些疑似照片。老大偶尔还拿出来亮一下,看来老二是注定要当一个低调富二代,过上平凡的奢华人生了。

于谦大爷表示:说相声没有的事儿,牵一匹矮马登台,也不让宝贝儿子受这罪。

张云藩

张云藩,本名张伯藩,广德楼经理张继平的儿子。张继平也是侯耀文徒弟,所以他拜郭德纲也算是亲上加亲。张伯藩现在应该在国外念高中,虽然老郭以前把他拉到台前介绍过,但估计毕业后说相声的可能性极低。毕竟他父亲就没端起这碗饭,只能下海做生意,张伯藩又没有童子功,应该也不会走上相声的不归路。

宁云祥

宁云祥,本名宁洋,小伙子虽然很早就退出相声舞台,但属于辞掉工作,名义上还是没退出德云社。

作为张文顺外孙,张德燕的儿子,宁云祥也是众星捧月给宠大的,所以性格方面比较弱不禁风,可以享受顺风顺水的荣耀,听不得半句不中听的话。

于是相声之路走得并不顺,说白了他是祖师爷不赏饭也罢,郭德纲都灌不下去一口粮的主儿。说学逗唱四大皆空,而且性格还那么娇气。退出之后被张德燕管得紧,所以没有作妖,但也跟师兄弟们处得不太好,结婚都没人搭理他,人走茶凉也就如此了。

高敬亭在三年游击战争时期,远离党中央,缺乏组织监督,独揽一方党政军大权,养成了一些独断专行、一言堂的家长作风,这对其当时和后来正确处理上级和同事之间关系有一定影响。特别是在“肃反”扩大化问题上,他错杀了一些同志,积怨很多。他领导的红二十八军坚持大别山作战和他领导的四支队东进抗日不断取得的胜利,也使他产生了居功心理。他创建的以舒城、桐城、庐江、无为、巢县为中心,背靠大别山的皖中抗日根据地,不愿让给国民党,是他“拒不执行新四军军部命令”延宕进军皖中的主要原因,也是他最终被处决的主要原因。

1939年5月,新四军军部叶挺以不执行军令为名电请国民政府处决高敬亭,同月蒋中正回电照准。6月4日,高敬亭被新四军军长叶挺奉命逮捕,6月24日处决。

新四军第4支队司令员高敬亭被处死一案,是抗日战争初期发生在新四军中的重要事件。由于涉及此案的档案始终没有完全公开,造成对高案的解读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坊间有一种比较流行的说法是:叶挺于1939年5月13日应约前往安徽省政府所在地立煌,5月24日安徽省政府主席廖磊向第五战区诬告第4支队,五战区转报蒋介石,蒋介石批准“所请将高敬亭处以枪刑照准”,叶挺带着蒋的批文抵达合肥青龙厂将高敬亭关押,然后召开斗争大会,叶挺说“对高敬亭要严肃处理,要枪毙”,6月24日由叶挺带来的警卫班将高处决。如此描述给人的感觉,似乎是新四军军长叶挺和国民党廖磊、蒋介石联手将高敬亭处死。鉴于此事涉及叶挺将军的令名,笔者认为有必要澄清历史真相,还叶挺将军一个清白。

高敬亭其人

了解高敬亭的经历有助于对高案的解读。高敬亭原名高志员,1907年8月出生于河南省光山县(今属新县)城郊一户贫农家庭。受黄麻起义影响,高敬亭积极投身到开创鄂豫皖根据地的革命洪流中,于1929年3月加入中共。1931年5月张国焘到鄂豫皖边区后,高敬亭受其赏识,被越级提拔到根据地党政军最高领导层,此后历任中共鄂豫皖中央分局委员、鄂豫皖省苏维埃政府主席、红25军政治部主任、豫东南道委书记、皖西北道委书记、红28军政委等要职。在中国革命史上,高敬亭是一位有重大历史功绩但又犯有严重错误、带有浓烈悲剧色彩的人物。

他的身上充满着矛盾:他参加革命的资历在鄂豫皖根据地并不算高,但在很短时间内就“乘直升飞机”升任到重要领导岗位;他对敌斗争勇猛顽强,却又热衷于在革命队伍内部搞“肃反”,被称为“肃反专家”;红25军长征后,在失去上级的情况下,他独自领导艰苦卓绝的鄂豫皖边区3年游击战争,坚持大别山红旗不倒,保存了红28军这支成建制的红军武装。

他的文化程度不高,却能在游击战争实践中总结出一整套行之有效的战略战术;他对国民党反动派有着杀父灭妻的深仇大恨,却能在第二次国共合作的转折关头顺应历史潮流,根据对形势的分析和对中共新政策的正确理解,主动同国民党地方当局进行岳西谈判,成功达成鄂豫皖边区的国共合作;他一生错杀过不少无辜同志,但最终还是被自己的同志错杀。

他是迄今为止中共党内最后一名以“反党”罪名被“肃反”处死的高级干部。他的错案经历了38年的风风雨雨之后,终于在1977年4月由解放军总政治部根据毛泽东生前的批示宣布给予平反,恢复名誉。平反文件明确指出:

高敬亭同志参加革命后,在毛主席党中央领导下,在坚持鄂豫皖地区的革命斗争中是有功的,虽在四支队工作期间犯有严重错误,但是可以教育的,处死高敬亭同志是错误的。遵照伟大领袖和导师毛主席的批示,中央军委决定对高敬亭同志给予平反,并恢复名誉。

对造成高案的责任问题,毛泽东生前对此也有互相抵牾的说法。1953年毛泽东在视察安徽时的一次谈话中论及此事时,曾当面对中共安庆地委书记傅大章说:“这是戴季英搞的鬼。”解放初,戴季英担任中共开封市委书记,1952年亦因“反党反中央”罪名被整肃关押,“文革”后才平反。

而时隔22年之后的1975年,晚年毛泽东在处理高敬亭女儿要求澄清其父问题时,汪东兴有报告说,查到项英在给中央的电报中称,“白崇禧电奉委座电令所请将高敬亭处以枪刑照准”,毛就此批示:“请军委讨论一次,我意此案处理不当,其责任我怀疑主要是项英。”但当时如果上级不同意杀高,很难想象会允忍项英擅自处死这样一名高官,而且竟然还是以蒋介石批准的名义。如果确系项英的责任,皖南事变后华中局高干会议批判项英时岂不是现成的一发重磅炮弹?

抗战开始以后,高敬亭领导的红28军和豫南红军游击队合编为新四军第4支队,高敬亭出任支队司令员。原定4支队下辖第7、第8两个团,第7团由原红28军改编,第8团由周骏鸣领导的桐柏山游击队改编,高又从第8团中分出一部成立第9团。1938年3月中旬,全支队在皖西集中后向皖中进发。由于高敬亭对中央的决策有抵触,所以部队下山后,他大部分时间都以养病为由住在后方,部队交给支队参谋长林维先和政治部主任戴季英率领在皖中游击,但不准向皖东敌后挺进。

高敬亭(1907—1939),河南新县人。1928年参加革命,1929年3月加入中国***,同年秋当选为乡苏维埃政府主席,不久又调任区苏维埃武装委员。1930年,任鄂豫皖特区苏维埃政府主席。1931年后,历任中共中央鄂豫皖分局委员、鄂豫皖省委常委兼组织部长、苏维埃政府主席,光山县书记,豫东南道书记,红二十五军七十五师政治委员。1934年11月,红二十五军长征北上,高敬亭奉命重建红二十八军,在异常困难的条件下,在大别山坚持了三年坚苦卓绝的游击战争。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9月,红二十军同国民党卫立煌部谈判,改为鄂豫皖工农抗日联军。10月,我党与国民党谈判达成协议,将南方八省十三区的红军游击队改编为国民革命军陆军新编第四军,鄂豫皖抗日联军遂改为新四军第四支队,高敬亭任司令员。1939年6月,高敬亭被错误处决。1977年4月,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发出《关于给高敬亭同志平反的通知》,为其平反,对高敬亭的功过作出了实事求是的评价。

高敬亭被杀原因 有其内部原因也有外因,个人认为,高被杀是因为他本人拥兵自重,不服从新四军军部调遣,不愿离开大别山,拒绝东进。排斥中央派去的郑位三、戴季英。得罪的人太多。高被杀的引子是其手下第7团团长杨克志、副团长曹玉福东进途中叛变投敌。于是戴季英给高敬亭扣上了“反党”“反中央”“反革命”“有可能叛变投敌”“破怀抗日”等罪名并报告项英。项英又以“反党”“反中央”等罪名分别报给中共中央和国民党参谋总部。中共中央不同意杀高敬亭,国民党回电要求立即杀高敬亭。项英接到两份电报又发电报给叶挺让叶立即处决高。1939年6月24日高敬亭被处决。1977年7月27日解放军总部发出通知认为高敬亭虽有错误,但功大于过给于平反。1980年4月被追认为烈士并将遗骨迁至合肥烈士陵园。

王光之/一个有腔调的人文类解读头条号 你觉得福建口音和广东口音哪个难听懂? (单选) 0人 0% 福建 0人 0% 广东 0人 0% 都好好听啊! 投票 雍正年间,或者更早之前。当大清的皇帝召集天下群臣面觐圣上,各省官员咸如家臣,言语互来,心头灼热。唯独闽粤两省的官员,只要一开口就没了下文 清朝官员上朝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里面,孕育着诸多浑厚的文化,这是人类的文明。 大河内外,唯余莽莽。天南地北,生灵千万。 各地的各异的一方水土自然是滋养着各异的一方的生灵。不仅体现在或黑或白的肌肤,或高或低的面貌,形态各异的楼房,还有一张不容忽视的东西——语言。 安塞腰鼓 这一样唇齿之间跳弹,鼻腔鸣响的文化较之一板一眼的文字,它是流淌着的,是历史的血液。 在中国漫长的历史中,我们幅员辽阔天南地北的祖国,在山水纵横之间滋养不同的氏族。 不管是塞北瑟瑟风中的草原民族,西北黄沙暴土间的沙漠民族,还是江南流水潺潺而过的水乡人家,抑或林海雪原横布万里的白山黑水之间的人们,都有太多故事可以讲。 江南水乡 而语言就是这些故事的载体,当然是除了文字之外的。 我们姑且不聊声调各异的少数民族语言,而只聊聊汉民族的方言。 由于各种诸如战争割据,山川河流碎裂,移民文化冲击,南北交互之类的原因。经过漫长而深邃的演进,我国现如今的汉语方言区有七个:以北京话为代表的北方方言区(官话),以苏州话或上海话为代表的吴方言区(吴侬软语),以南昌话为代表的赣方言区,以长沙话为代表的湘方言区,以广东梅县话为代表的客家方言区,以广州话为代表的粤方言区(白话)。以及最最最复杂,最最最难以辨别的闽方言区。(闽方言区没有代表语言,因为闽方言也大致分有六区——闽东,闽北,闽南,闽中,莆仙,客家话) 我国七大方言区分布地图 而我们今天的故事就是关于福建,这片「 ”F”和「 ”H”不分的奇特世界。别急,我也是个「 ”胡建人”,今天就和各位聊聊「 ”胡建”的方言演变,以及一样全国只有福建和广东才有的东西——正音所。 福建的三次大移民——原来每一个福建人身体里都住着个中原人 福建这地界,难说。 它的名称由来却很简单,唐置福州,建州(今建瓯)之后,各取一字拼做个「 ”福建”。 而在这里崎岖拗口,诘屈聱牙的语言,甚至被国外学术界认为是区别于中文(北方汉语)开外的另外一种语言。最讽刺的是,今天的汉语其实是杂糅了北方胡语的汉民族共同语,而福建方言和粤语等的南方方言则更多地保留了古汉语的韵律。 央视节目《中国诗词大会》里的学者指出用吴语来朗读诗歌,更为入情与化声。 唐代福建地图,江南西道福建 自打秦始皇派了赵佗率大军进驻百越之地(福建,广东,广西及浙江,江西部分地区)。 后来公元前207年,赵佗趁「 ”天下起而攻秦”之际建了自己的国家南越国(定都番禺,今广州),自封南越武王。而被楚国人赶到南边的越人则和闽人建了个闽越国。这片混元未开,林瘴森森的土地才开始进入文明的轨道。 「 ”蒙昧之地”,「 ”恶瘴之地”,「 ”凶林野地”,「 ”蛇虫交横,群兽乱舞”都曾是那些中原老爷们对于福建这片山高水远之地的印象。在 大规模迁徙之前这里住着各色奇异的蛮人,他们的语言已经无从考证,更无法成体系地拈来一个名称,历史学家姑且称之作:闽越语。 赵佗南征百越 秦朝之时,赵佗手下的兵基本也都是从中原和关中各地征来,有一部分驻守福建,也就和当地人通婚往来, 的血液开始注入了这片洪荒初昧大地的血管里。 这是来自北方的 第一次进入福建,当然那时还不叫 ,而是叫秦人。 秦军 福建历史上有三次决定命运的移民浪潮,咱们这里不聊太多偏的,就聊聊语言。 及至东汉三国,由于北方的大规模战乱,中原地区(河南,河北一带)大量移民南迁长江之南,最远的一批人到达了今天的福建和广东。史书记载三国之时闽越各地初有人烟。这些先民带来了中原先进的生产技术和工具。年代悠悠,也无以考证有多少人入闽,但保守估计超过10万人。 当时孙吴政权对闽越(广东福建一带)等地的管理十分松懈,因此汉民与百越族也逐渐通婚,风气尤盛。福建一带的民风无所拘束,自由散漫。汉民越过大山,穿河过林,有很大一部分人到了今天的闽南地区,繁衍生息之间,渐渐形成了闽南语的前身,一种似北话而非北话的一种语言。 三国鼎立地图 西晋已降,八王之乱又汹汹来袭,五胡也踏破河山而来,中原百姓再次拖家带口流离故土之外。两晋之时,福建才真正在历史上崭露头角。 由于东晋衣冠南渡,福建的第一次大开发也随之而来。公元3世纪,大量北民南渡,数量逾百万之众,也就在这个时候,河南的王,林,黄,郑,陈等几个大氏族入闽。 衣冠南渡 北民的中原话与古早的闽南语融汇,加之人口剧增,分开了区别,泉漳话开始分化,以建瓯府为中心形成的闽北话也崭露头角。而使用人口相对较少的莆仙话,闽东话,闽中话,客家话则还未形成雏形。 福建人口激增,也更为「 ”中原化”。这是三国两晋的移民,是第一次大规模移民朝。 东晋 这里打着中原的烙印,比如泉州的晋江之意即为:大晋之江山。 而中原文化深刻表现在哪?在福建,家家有家谱,族族有族谱,在福建各地祠堂挂着的「 ”河南某氏”即为那些古老记忆,以及大量今天已经在北方消亡的习俗,仍在福建有所保留。 河南(黄河以南地区,不只是今天的河南省)是福建 最大的来源地——今天福建3千多万人,至少2千万1百万的祖先是河南地区(黄河以南诸省)先民。 氏族文化连同语言文化成了福建的骨髓。 唐代中叶,好家伙,天灾人祸不断。先是安史之乱的「 ”渔阳鼙鼓动地来”,后是黄巢叛军的「 ”满城尽带黄金甲”,看着皇帝都跑了,老百姓自然是也坐不住。 再次大规模迁徙,西南,江南,东南,不一而同。又有一大批先民筚路蓝缕到了福建闽地。 玄宗幸蜀图,是为安史之乱中,唐玄宗从陕西逃亡四川 这个时候的福建早就成了中央 可以「 ”政令通行”的地方。 因为早在南北朝时,福建之地就不安分。陈朝时,福州人陈宝应作乱设了个「 ”闽州”。而到了唐代,置福州府,还设立了边防长官——福建经略使。 这时候的福建隶属江南西道,福建成了军事管辖的禁区。 福建经略使 唐代时,福建人口再次激增,闽北山区,闽东各地,莆田等地也开始有了人烟凿凿之光景。各种不同形态的语言也开始孕育,特别是以福州话为代表的闽东话发展迅速。五代十国来了,王审知(河南固始人)入闽是为「 ”闽王”,开良田,定社稷,设官府,兴教化,联百族。 闽王王审知,五代十国闽国建立者 这个时候的闽语发展到了一个新阶段,出现了保留中原古汉语风味,同时杂糅吴楚各地的吴语以及福建土人语言的闽语,十分接近今天的福建方言。 第二次大规模移民朝,唐代安史之乱后。 图文无关,哈哈哈哈哈哈 宋元之际,战火再次零落中原,靖康之乱,汴梁的皇城蒙了胡尘,百姓接着跑。更多的语言源再次汇入福建,同时泉州港等福建港口开始兴盛,外语也开始混入,而且还是和福建方言互相影响,比如”台风「 ”(typhoon)和”茶「 ”(tea)等。 靖康之乱 而此时的经济中心已然南迁,福建得到了朝廷的重视。北宋时期置福建路,脱离依附的建制。及至南宋孝宗,福建这才完完全全成了个行政独立的地儿,也是从这开始,福建各地的分化才完完全全出现,这也就是为什么有了「 ”八闽”的称谓。 图文无关,哈哈哈哈哈 为什么有了依海而生的,靠山吃山的不同的福建人。 这是第三次大规模移民潮,靖康之乱后。 三次移民潮之后,福建成了今天的福建。这个时候的福建有42个县,人口逾越4百万,赋税为东南之最。史书称之为:「 ”东南全盛之邦”。 福、建、泉、漳、汀、南剑六州及邵武、兴化二军 ”十里不同语,百里不同俗「 ”的福建,哪来这么多语言呢? 我们不只是福建人,还是莆田人,泉州人,福州人,漳州人等等。那么体现在啥上呢?——语言。 经过三次大规模移民潮,福建算是成了今天的福建,而语言的变化尤为剧烈。 接下来的福建方言除了小改,基本成型。20世纪末,中外历史学家一致认为,福建反倒是最可能保留了古汉语血脉的地区,以及这里的 血统会较于民族激荡融合地区更为纯粹。 而古汉语和南方语言交融,就出现了”魔性十足「 ”的福建话。 为什么?山河阻断,黎民固居。最典型的例子当属闽西各地的客家人,他们往往筑起高高的封闭的土楼,拒绝和外界往来。从某种意义上看,你也可以把福建看做一个”大土楼「 ”。 闽西客家土楼,龙岩地区 那为什么福建不像粤语广东一般,湘语湖南或者赣语江西等拥有一个相对统一的方言区呢?而是在福建之内再次裂为六大方言区呢? 福建方言区分布 这原因就复杂了。 大原因。首先,咱们福建这地杂糅了太多种语言,来自古中原的汉语,来自北方胡语和汉语交融之后的汉语,吴楚等地的吴侬软语,以及福建这地界百越族的语言,各地杂糅交汇的语言。 而从小处入手则更为复杂,这里不多说,大致意思你要明白一点:福建这地,是八山一水一分田,全省九成的陆地面积是为丘陵地貌。北边还有个武夷山隔着,南边就是台湾海峡。 地形图 这样的地界,会出现一个情况——隔绝。 这种隔绝不止体现在政治,经济,社会上,还体现在文化上,语言上。 山海相隔的福建,不止和其他省份相对隔绝,连同自己的内部也十分隔绝,前面说到的客家人就算了,那是人为的隔绝。我们所说的隔绝,更多是地理上的大隔绝,以及人文文化上的氏族隔绝,福建人十分看重氏族文化和宗族凝聚。 宋代大儒朱熹,福建尤溪人,讲学也经常用福建话 福建各地的隔绝出现了”十里不同音,百里不同俗「 ”的奇特景象。 莆田仙游县与泉州永春县相隔几乎无几,仙游去往永春较于仙游去往莆田更为接近,但历史上的隔绝,让从仙游翻过山岭到了永春之后。你会发现,两个近邻犹若两个异邦:一个是操着莆仙话的莆仙文化区,一个是操着闽南语的闽南文化区。 柳永,福建崇安人,在汴梁混迹时也是一口福建话 并行不悖。 这样奇怪的状况在福建还很多,往往一条河流的上下游和一座山的东西边,语言和文化可能都不一样。除了多种语言的杂糅和混合,再有就是福建地形的天然隔绝,让福建各地的人民发展了独立的文化和语言。这也就让福建成为了全国最复杂的语言区。 清朝皇帝的正音所 满清入关之后,接受了中原汉文化以及汉语。 顺治皇帝规定可以不说满语蒙语,但一定要说北方的汉语,所以很多南方官员就开始热火朝天地学起了以北京话为代表的北方官话。 顺治皇帝 这让前明的福建和广东的官员瞬间懵逼,大明皇帝没这要求啊!咱闽粤的口音”尼细不细不几道「 ”?不过一朝天子一朝臣,为了乌纱帽,能咋地?学呗! 就这样,福建和广东各地的官员开始疯狂学习北方官话(注意,福建方言也是汉语),但成效不尽如人意。福建和广东的科举也受了影响,到了雍正一朝,东南仕子的比例相较于明代又下降了百分40。 雍正皇帝 终于到了雍正皇帝这个时候,福建和广东太过于重要,可都是赋税大省,「 ”朝廷立国之本”。但皇帝也不能听不懂那边的官员上报情况。而且,皇帝哪愿意学闽语和粤语,当然是让福建和广东人学习北话。 当时雍正帝刚登了大典,天下百臣来贺,唯独闽,粤二省官员”仍操乡音,不可通晓「 ”,雍正帝一想,这地方大员尚且如此,那乡里百姓乡音得更重,对于自己的统治不利。 所谓"每引见大小臣工,凡陈奏履历之时,惟有闽广两省之人仍系乡音不可通晓。""赴任他省,官民上下语言不通,而事理之贻误多矣。"意思就是说闽粤官员说不来官话,不能有效通行政令,要耽搁大事的。 于是在雍正六年(1726年),颁布”谕闽广之正音「 ”诏令,还让广东南海的学者高敬亭编撰了《正音撮要》开展了”正音运动「 ”,算是全国第一次的大规模推广普通话运动。 广东的正音学堂,修于雍正年间 起初只针对士子和官员,也就是针对福建广东知识分子和官僚。但随着运动深入,逐渐下到了乡人的嘴里,深入了福建的文化血肉。 也从简单的矫正运动成了教化运动。 当时对咱福建人恶意还不少,《说文》说:”闽人禽声而鸟语「 ”。高敬亭面对此等情况,则说:”京话为官话之道岸「 ”,指出闽粤该学京话以做到”雅言正语「 ”。 这场轰轰烈烈的正音运动,收效还不错,一共分为三个阶段,从雍正直到乾隆,第一阶段为推广教材,第二阶段为修建正音所,第三阶段为大规模推广官话。但也只是对于”肉食者「 ”和”庠序之人「 ”有效用,也就是官僚和读书人。 举措大概为修建正音所(教学官话的学校),推广正音书籍,鼓励正音交流,以及不说好官话不得入仕和入塾(也就是不让你当官和读书)。 其中最特别的一样东西是——正音书院。 雍正年间,在福建一共修了超过200多座,闽北地区今天还保留着遗迹。但其实,福建也并不是都是一口”胡建口音「 ”。福建常出大儒,而这些大儒就办过不少书院,也是以官话为教学语言,比如南平的道南书院(明正德年间修建)。 道南书院,南平 但只有满清之时,才出现了以”正音「 ”为目的的正音书院。这些书院基本都是以明代和宋代书院为基础扩建或者干脆直接用来正音,比如武夷山的崇贤书院。 崇贤书院旧址,武夷山 正音书院只在福建和广东才有,进去学习的人从白发老叟到青年士子,一应俱全。老师是谁?当地驻防的旗人长官,实打实的武将。 想象一下,满面虬髯的大汉在上面教书,而下面坐着老头,那画面 八旗军官 经过长达百年的正音运动,福建的官僚体系和教育体系算是和北方接了轨,但下层的农民和手工业者仍旧是「 ”乡音无改鬓毛衰”。这场运动,和福建话算是和平相处了。 我爱我们的福建话,虽然没有普通话的灵魂 福建话是全国最难懂的方言之一,而且内部派系众多。 在福建,最难懂的方言是莆仙话,据传「 ”鬼话”温州话也是以莆仙话为祖源。 根据教育部的数据,福建的普通话考试通过率是常年垫底的。但在新中国成立之后,也有好几次大规模的推广普通话运动,以及现如今的规范教育让福建口音也在慢慢变淡。 最为明显的是,随着巨大外来人口的迁入,教育的规范化。以福州为例,今天福州的教育已然全面「 ”普通话化”,随着市区的扩大,以及每年数十万外来人口的迁入,文化激荡之间,今天的福州话正在下一代身上的日渐消亡。 这不免不让我这个「 ”杞人”开始「 ”忧天”。 福建是华侨最大的侨乡之一,走南闯北,纵横四海是福建人的传统。虽然我们的福建话难懂,而且不便交流。 陈嘉庚先生,著名爱国南洋侨领,厦门集美人。被毛主席誉为「 ”华侨旗帜” 但只要有那么一口乡音在,我们福建人走得再远,也能回家。不是吗?

谭俊是电视剧《雳剑》里的人物,原型是新四军名将高敬亭,是被错误处决死的。

高敬亭(1907—1939),河南新县人。1928年参加革命,1929年3月加入中国***,同年秋当选为乡苏维埃政府主席,不久又调任区苏维埃武装委员。1930年,任鄂豫皖特区苏维埃政府主席。1931年后,历任中共中央鄂豫皖分局委员、鄂豫皖省委常委兼组织部长、苏维埃政府主席,光山县书记,豫东南道书记,红二十五军七十五师政治委员。1934年11月,红二十五军长征北上,高敬亭奉命重建红二十八军,在异常困难的条件下,在大别山坚持了三年坚苦卓绝的游击战争。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9月,红二十军同国民党卫立煌部谈判,改为鄂豫皖工农抗日联军。10月,我党与国民党谈判达成协议,将南方八省十三区的红军游击队改编为国民革命军陆军新编第四军,鄂豫皖抗日联军遂改为新四军第四支队,高敬亭任司令员。1939年6月,高敬亭被错误处决。1977年4月,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发出《关于给高敬亭同志平反的通知》,为其平反,对高敬亭的功过作出了实事求是的评价

郭德纲有哪些徒弟不说相声,在德云社地位却很高?

于云霆不知不觉间,于思洋已经长得比妈妈还高了。作为郭德纲第一批摆知的徒弟,于云霆排在何云伟曹云金栾云平孔云龙后面,江湖人称“五哥”...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