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氏族谱

栏目:资讯发布:2023-11-11浏览:1收藏

罗氏族谱,第1张

罗氏族谱源流

家谱渊源甚早,一般都推始于《周官》,实际上《世本》乃是我国谱牒最早的著作,司马迁《史记》的世表、年表取法于此,实为后来家谱宗谱之滥觞。在谱学发展史上,经历由专官之掌,演为专门之学,最后变为私家之谱这样三个发展阶段(参见邵晋涵《南江文钞》卷六),修谱也经历了魏晋南北朝、唐、宋元明清三个发展 。尤其是清代可说已达到顶峰,有人统计,“宋元以来,清人修谱最多,保存至今的族乘,至少在二万种以上,清人修的占重要成分,且质量较高”(《清人社会生活》)。到了民国,修谱之风仍不少衰。“考我国古代社会,夙重宗族。自大儒欧阳氏、苏氏创谱牒制后,千百年来言家乘者,遵制法古,群相倡导,驯至举国上下,无族无谱”,民国三十七年修《罗氏杞公戊子族谱序》中的这几句话,反映了我国清代、民国期间“族族有谱”这一历史事实。罗姓之族谱家乘,当然亦不例外。

罗氏族谱最早者,似为修于宋代开宝年间的“豫章罗氏”(俗称“柏林罗氏”)族谱。罗颖在《源流总序》中称:“吾祖家豫章,抵颖身,三百余年”,其间“文献足征”,因此族谱中既有唐代科甲鼎盛、罗氏人才辈出的实录,又记有李白、杜甫等著名诗人的赠诗之类,且溯源重黎,以罗君用为先祖,并及“十八世祖”罗企生,堪称源远流长、后裔繁茂的世家望族。

后来宋代大文学家苏轼曾写诗《罗氏谱赞》云

豫章世家,洪州望族。

忠孝一门,节义两顾。

文德武功,名留简竹。

理学真儒,后先继续。

礼义仁昭,天伦攸笃。

贤子贤孙,镟踵芳躅。

以此家风,遗风善俗。

罗氏族谱的形式

宋代大文学家欧阳修、苏洵倡修族谱家乘,最为积极得力。他们不仅亲自动手编写本家的族谱,而且提出了编写族谱的体例和方法。欧阳修的“谱例”是:“谱图之法,断自可见之世,即为高祖,下至五世玄孙而别自为世”,原则是以远近、亲疏为别,“凡远者疏者略之,近者亲者详之。”(《居士外集·欧阳氏谱图序》)苏洵的“谱法”是:“凡嫡子而后得为谱,为谱者皆存其高祖,而迁其高祖之父。”他主张一般家庭修谱用“小宗之法”,即只记五世,而政治经济地位比较稳定的皇室贵族等,则可以按照“百世不迁”的“大宗之法”来编写族谱(苏洵《嘉祐集》)。在编写方法上,他们一采叙述式,一采图表式。他们虽然在体例方法上有别,但“敬宗收族”的目的则相同。

宋仁宗以后,欧阳修、苏洵的族谱成为宗谱形式的规范,影响至为深远。宋绍定元年罗氏《秀川家谱叙》有言:“古人之意,莫重于族,亦莫严于谱。谱者,推其祖之所自出,而合其族之所由分矣。”“先王制礼,以明宗为大务。是以古者有大宗、小宗之别,使其派有所统而不紊。又重之以岁时蜡祭之会,冠婚丧祭之礼,乡射燕饷之仪。其目委曲而繁重若此者,盖所以习其揖让长幼之节,隆其亲亲老老之恩,厚其睦姻慈爱之义,使人人知有忠敬孝友,醇固而无浇薄之风。”因此,罗氏族谱的编写,也基本是效法欧、苏二氏。但这种效法,不是简单模仿,而是有所选择、有所变通的,因为两者之间,本来就存在着取长补短的关系。直至清代、民国,罗氏修谱或“谱体采苏式”,或“参用欧、苏两式”、“集欧、苏两氏之长”。

修谱的主体思想

罗氏修谱是基于“敬宗收族”的观念与目的,以加强家族团结,巩固家族制度。清代湘军名将罗泽南在《罗氏墨谱序》中说:“宗族者,祖宗一人所自出也。一人之身衍为数千人,数千人之身即一人之身也。人以祖宗之身为身,则当以祖宗之心为心。一族之内,俊秀者尊之,象贤者也;孝子悌弟义士节妇则钦崇之,立身行道,贻先人以令名者也;有位者庆之,大吾门闾者也;富者卫之,能克家者也;贫者、弱者、孤者、独者、鳏者、寡者、疾厄者、患难者,相与救助之,赈恤之,吾祖若宗所不忍视者也;不肖者教戒之,惧辱其先也;老者安之,幼者慈之,亲友赖以递续者也。”

在长期的宗法社会里,许多仁人志士和有作为者都注意把“敬祖收族”的观念推衍成为“忠君爱国”的思想,在国家民族事业受到空前危难的时刻,更把家族观念扩展为民族精神和爱国思想,移孝作忠,毁家抒难,舍“小我”为“大我”,为国家民族贡献自己的一切。

华容南山罗氏始迁祖为宋朝宣义大夫、抗元义士罗尚德,其后裔罗桢,抗战中为“湖南省民众抗日自卫团”华容县军事参议,“于兹倭奴人寇,兵气嚣然,犹谋纂明世次,敬宗收族”,以“率循宣义遗训,昭示族人”,“收抗日自卫之功,以慰国人”(《南山罗氏族谱序》)。

民国三十年,新化《罗氏通谱》纂成,总纂罗联焘在序言中特别希望“族中诸父老昆弟”,“各本敬宗收族之旨,益坚团结,共体时艰,以发扬民族精神,奠国家于磐石之安”。湖南安化县英武中学校长罗驭雄,是 一师同学,左派,曾任北伐军师政治部主任,他对于“敬宗敦族”与“世界大同”的关系有自己的明确见解:“方今时局剧变,国人对于家族观念逐渐冲淡,且国际往来愈频繁,视野愈广大,天下一家,期诸实现。向之所以爱一家一族者,今兼以爱异族异人。民胞物与,四海之内皆兄弟。其理想因时代而进步,固未可以厚非。惟是天下之平,基于国治;一国之治,基于家齐。而国为家之积,虽世界纵跻于大同,而家未必即废。故敬宗敦族,实乃世界和平之起点,未可以侈言天下一家、世界大同,而漠然忽视宗族也。”他鉴于安化罗氏杞公后裔有毅力、有热忱、团结之力最强,因此希望“杞公裔诸君子扩此特殊精神而及于全族、全社会,则有裨于民族国家之建设与隆昌,又何可 !”

修谱

既然族谱家乘在团结族人、保家卫国方面有如此重要的任务,因此许多家族成员尤其是一些有地位、有声望的成员和热心分子,把修谱当作自己生活的重要内容和不可推卸的义务,“朝夕不遑,熙攘其间,乐此而不疲”(罗驭雄《杞公民国戊子族谱序》)。

传说编纂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罗氏家谱的,是两千多年前周显王时代的罗凌甫(乘),他是周朝末叶复兴了罗国,头一个以罗为姓,并且重新结集了罗氏宗人,使得罗氏家族自此日益亲爱精诚的关键人物。据说他所编的这部罗氏族谱(家乘),完成于周显王十四年。他在谱序中说:

“溯自郐公至乘身三十余世,自黄帝至今数千年矣。罗国子孙流离散徙,罔知所宗,乘幸蒙秦国擢用,授爵封邑。乘辞不受,乞复罗国,并迁都楚南之枝江。因南北争夺,迄无了期,乃追寻源流,辑为家乘。念罗国之后,遂定以国为氏,记录大略,以识前人之功德,以履后裔之孝思,永垂千世云尔。”末尾署明“大周显王十四年岁次丙寅孟冬吉日,荆州枝江罗国始祖郐公三十一世孙乘谨序”。

宋代罗颖,曾编辑了一卷《柏林罗氏族志》,并写了一篇《豫章罗氏源流总序》。明代罗钦顺致仕里居,族中父老嘱托他秉笔重修族谱,这时他已年高八旬,老而有病,推辞不掉,“焚香涓吉从事”。嘉靖进士、著名学者罗洪先,主修江西《秀川族谱》,如实记载了罗勋至罗宗达的世系及其分支概况。到了清代,名人修谱的现象相当普遍。至于近代一些学者,都亲自主持或参加纂修宗谱的活动。如近代文史学家、民国初年广东临时省议会议员罗师扬,1926年归里后亲自纂修罗氏族谱;近代历史学家、 的老师罗元鲲,与 一起参加“驱张运动”的湖南旅京教职员代表罗教铎,于抗战期间的1941年共同主修湖南新化《罗氏通谱》。

在近些年民间兴起的续修新谱的热潮中,一些有识之士努力使姓氏谱牒文化和正当家族活动与社会主义相适应,犹如使宗教活动与社会主义相适应一样。

族谱的保管

族谱是神圣的,也是神秘的。各房各支领谱后,均要妥善保存,一般秘不示人,更不能出卖。每年大祭时,都要将谱带到祠堂查核,如保管不善,将受到训饬。擅自出卖的,将被视为不肖子孙而逐出宗族。有的宗族为了妥善保存族谱,特别配制一种谱箱,用来收藏族谱。如新化罗氏民国三十年修谱时,特制34个“族箱”,每个需用法币7元2角;安化罗氏民国三十七年修谱时,除征收丁费和领谱费外,还另征“谱箱谷”一种,共修谱重5通,“每通精制木箱装置之,以归划一而免散失也”,并谆谆告诫族人,族谱“系一家之言,自倡修至成卷,固非易事,宜珍而藏之,毋使损毁或失逸”(罗氏族谱《例言》)。

谱序

在篇什繁多的古代散文中,我们读到过许多“序”文,或诗序,或文序,或图序……但却很少读到过谱序。这是因为族谱的不公开刊行于世,有比较普遍的保密性所造成的。

但是,它毕竟属于散文的一种。从罗姓族谱的几篇序文中,我们完全可以对它的艺术特征作出评断。它是一种朴实的纪实散文文体。

族谱本身就是一种纪实文体,它的内容要求真实(尽管不可避免出现一些疏漏之处),来不得半点虚夸和矫饰,家族的发源、迁徙、生息、繁衍,此中涉及的人物、年代、地名、历史事件,都具有一定的纪实性。因此确定了谱序的叙述和论证必须与族谱的内容相吻合,文字也就呈现出一种朴实无华的形态。如郭嵩焘所作的谱序,对古罗国的盛衰和湘乡韩湾罗氏的源流,均有所考证,“自湖以南诸罗氏,皆原本吉水,从族望也”一句,道出了湖南罗氏的迁徙所自。

族谱记载的是一个家族的发源、迁徙、生息和繁衍的一个悠长的时空范畴,充满了一种苍凉而雄劲的历史感,因此谱序的作者必须站在历史的高处,用博大的胸襟、广远的目光以及精深的学养,去俯瞰家族的生命史,并用极具概括力的文字对这部生命史作简约的勾勒,体现出一种大手笔的韵致。

此外,修撰族谱是为了理清这个家族的渊源关系,为了正长幼、明尊卑的人伦之本,以加强家族的认同意识,维护家族的安定团结,进而造益于社会,谱序往往言简意赅地对这些属于儒家的正统思想进行赞颂和阐发。到了近代,更是随时代发展而进步,如罗驭雄所序《杞公民国戊子族谱》一文中的最后一节,阐述了“家”、“国”与“世界”的关系,独具新意:“故敬宗收族,实乃世界和平之起点。”

谱序的作者,大多为当时的名人,或以官显,或以文重。他们自身所具有的权威性,又为这个家族增添光彩,如明代的解缙、清代的郭嵩焘。还有一类作者,既官显文重,同时又是该族的子孙,如罗颖、罗钦顺、罗洪先、罗典、罗泽南、罗驭雄等。

罗家24个字辈是元亨利贞,仁义礼智,守道达天,正心立志,理学传家,文章济世。

罗家将与杨家将、高家将、薛家将的事迹都成为了津津乐道的经典,相比几大家族五花八门的武艺与兵器,罗家将很专一也很执着,就是千古闻名的罗家枪。从罗艺创立罗家枪开始、历经罗成、罗通再到残唐时期的罗弘信、罗兆威父子,罗家将一直是英雄辈出。

罗家故事

罗松又叫姜松,他是三国姜维的后人,罗艺与姜桂芝的儿子。姜家枪分为初级的五虎断魂枪、克制五虎断魂枪的五分枪与枪母子,姜松学全了一百零八路姜家枪法,他的实力要远胜罗艺与罗成父子。

在四平山上号称四绝之首的罗松,遇到了四猛之一的罗士信与天下第一的李元霸的神力较量,换成裴元庆、宇文成都这些战将早就被震飞了,而罗松的大松很轻松将这两位绝世猛将决解开,这一枪充分体现了他的实力。

罗艺并不是罗家将中最厉害的,不过他的武学境界是罗家将中最高的人物。年轻时他得到了三国姜维的后人姜洪传艺,学会了姜家枪中的五虎断魂枪,多年后凭着这套枪法他创成了千古扬名的罗家枪。

罗家枪的这位枪中鼻祖在杨林扫北期间被称作天下第一枪,打虎英雄韩擒虎十二三个回合就败给了他,贺若弼、高颍、杨义臣等众多隋将纷纷败阵,尚司朗的霸王枪法和伍建章的七绝枪法堪称一绝,最后也败在了罗艺的回马枪之下。

我国罗姓的家族共同标帜「像章」,天下皆知。

豫章,本来是树名:豫,就是枕木;章,就是樟树,都是高大而坚实的巨树。

或许正由于豫、章二树的高大坚实,我国的古人,是很早就已经拿它来作为地名的,「左传」的「定四年」 一段上有「蔡侯、吴子、唐侯伐越,舍舟于淮汭,自豫章与楚夹汉」之语,所谓的「豫章」,应该就在现在长江以北,淮河以南一带地方。

不过,「豫章」的地名虽然早在春秋时代便已出现,但是到了汉朝初年,也就是大约两干一二百年以前;这个地名却被搬移到江南去了——当时,汉朝在现在的江西省地区设置了一个「豫章郡」,郡治设在南昌,一直到隋代才被庆治,所以长时以来提起「豫章」这个古地名,绝大多数人都只知江南有,而不知江北也会有过。

两千两百年前,汉朝大行郡县制度,为什么会拿「豫章」两个字作为郡名?

这就跟罗姓大有关连了!

原来,当时豫章郡的郡治所在地南昌城,是在大将罗珠的手晨兴建完成的,竣工之日,罗珠曾经在城内亲植豫、章之树,并且举家搬到南昌城定居落籍。后来,朝廷决定在此设郡,就由于罗珠曾为南昌城手植豫章,为了纪念罗珠的筑城之功,也为了豫、章两种树木已经成为南昌城的特有景观之一,使将该地命名为「豫章郡」,把这个地名,自江北搬到了江南豫章的首城,是由罗氏所建,豫章的郡名,系出罗氏而来;而豫章一地,又很早就是罗氏的主要繁衍中心;罗氏之以「豫章」为郡望。当然就是顺理成章的事了。

关于罗姓与「豫章」结缘的经过,前清道光年间江西的一项「罗氏大成谱序」;有十分清楚的说明,是这样的:

「吾族世系,出于黄帝,延至周,妘郐公号匡正,分封罗国,世守宜城。至凌甫公,以功显秦王,遂迁国于枝江,守陇公徙长沙,以国为氏。

秦有武陵令均用公,次子讳珠,仕汉,与灌婴侯;定九江郡,筑城于南昌首府,工成告竣,手植豫章,因家其地。景帝间,吴连七国反,命太尉周亚夫,逮十八邑,请定为郡,始有豫章之称。其后罗氏为豫章郡望,派衍繁盛,星罗苍布,晋宋齐梁之间际,散居天下,虽以会归,惟柏林衍庆,有会归焉。」

「豫章罗氏」的源头在江西,早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然而,我国的每一个姓氏家族都是源远流长,在血缘方面上溯炎、黄二帝,罗氏的源流,当然也不会只能追溯到两千两百年前的江西地区而已。以下,便从开创「豫章」郡望的罗珠的身上, 说明他们在血缘上的来龙去脉。

罗氏的得姓始祖,是出生于商纣甲寅年,也就是公元前一O九八年的匡母生。他由于辅助周文王夫于灭纣与周有功,被封于宜城,是一个子爵之国,负责为周室镇守楚北。根据历来罗氏族谱的记载,当时匡正的封地,共有南漳县等八十里,由于当地有一条罗水,所以就定国名为罗——这个地方,就是今湖北省的宜城县一带,应该算是罗姓中国人的最后根源所在。

跟周天子的其他诸候和附庸一样,匡正所开创的罗国,爵位也是世袭的,自他以下,第二世为奕芳,三世为祥,四世甲应;五世文波,六世德;七世操;八世进贤;九世慎;十世璇;十一世辇,十二世赞,十三世静,十四世洪统;十五世彦一,曾于周平王东迁时统宁一百卅七营官兵拒楚,使周室得以易地延续,十六世班,就是本文第一四五篇「赖罗传三姓联宗」曾经提到过的,那位大败入侵的楚军于鄢水,保全了罗国的了不起人物。

班的儿子,是十七世的震,此后,十八世为博古,十九世为乾,廿世为晖;廿一世缙,廿二世敬,廿三世家斯;到了廿四世的万通,罗国的国势已渐衰微,周定王十一年(公元前五九八年),楚庄王为报鄢水之耻,派出大军灭了罗国,万通出亡罗到下邑,国的宗室也自此星散。

国亡之后,逃亡下邑的万通传子二十五世的苍;二十六世为乱;廿七世利达;廿八世秀扬;廿九世学,卅世程正。

卅一世凌甫,是罗氏家族发展史上一位极为重要的人物;他不但复兴了罗国,开始「以国为氏」而姓了罗,而且为罗氏编纂族谱,使得罗氏的世系,迄今源源本本,有条不紊。

罗凌甫的名字是乘,他对维氏家族的不朽贡献;明载于历来的罗氏家乘如下:

「凌甫公,讳乘,恨罗国被楚所灭,计能灭楚者秦也,故事于秦,至周显王三年,秦奉献么爵于上卿,封陇西邑为公采邑,公不受,恳秦助兵复国,自楚灭罗至此二百三十年,始克恢复故物。

后见罗国在宜城山中偏僻;乃迁都于南郡枝江,今荆南道枝江县有罗国之政治。公迁国后见宗人散徙,罔知所宗,追寻源流,取上祖祝融居穴正,微子之音,匡正公乃封于宜城,陇西之郡,以从郡叶音,以国为姓,自祝融之后历世源流,朝为家谱垂于诸后也,罗氏之有谱自公始也。公薨于周显王二十八年庚辰,享寿九十有七,墓在枝江城北。」

罗凌甫为罗姓编纂族谱,是周显王十四年(么元前三五五年)的事。当时,他曾亲撰了一篇谱序,迄今仍存,留待下文介绍。

罗氏族谱

罗氏族谱源流 家谱渊源甚早,一般都推始于《周官》,实际上《世本》乃是我国谱牒最早的著作,司马迁《史记》的世表、年表取法于此,实...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