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汉族社会的宗族习俗

栏目:资讯发布:2023-11-11浏览:1收藏

晚清汉族社会的宗族习俗,第1张

晚清时期,由于西方文化的进入,汉族社会几千年来形成的封建礼教思想和伦理体系受到冲击,人们中的许多繁文缛节和陈规陋习的日常交流被清理。男女平等的社会思想,自由交往的社会行为,握手、鞠躬等社交礼仪,同志、同学等社交称谓的逐渐形成和普及,使晚清汉族社会的社会习俗具有了近代特征。在社会风气方面,晚清社会既继承了早期社会的庸俗习俗,也继承了前代的丑恶习俗,如宗族争斗、赌博、卖*,吸食鸦片的恶习大行其道。整个社会与卖*、赌博、毒品交织在一起,形成了一张巨大的恶网,腐蚀着清代汉族社会的每一个角落,使晚清社会风气具有了颓废的特征。宗族习俗1义门家族的衰落,宗族制度的加强,晚清社会的宗族习俗基本上是前期的延续。义门式的大家族依然被朝廷提倡,使得这些大家族还在苦苦维持着表面的辉煌。比如说,郝公元七世纪,冀州有一百多户人家,男耕女织,读书做官,行程不超过二十里。建州府志卷十轶事。在一个以财富共享、共同生活、共享厨房为特征的大家庭里,父母们依然恪守着每顿饭都要敲钟聚食的原则,总是要凑齐光绪安徽通志共235卷。一人未至,他人不敢举光绪新安县志八卷。古老的格言。然而,由于外界小家庭各种利益的诱惑,易门之行如洪水般袭来,大家庭无可挽回地被拆散,彼此分离的人频频发生。所以清末的义门式大家族数量远不如前期。在晚清,由于社会由于中国提倡有妻有子的小家庭,义门式的大家庭日益衰落,而宗族组织却日益壮大。尤其是南方,一些民族杂居的村落,祠堂不是每个民族一个。大宗族有总宗祠和分宗祠,有几十个之多。例如,在湖南醴陵,93个宗族3000多人修建了603座祠堂,其中77座是石鼎宗族修建的。人醴陵县志?氏族志。每逢清明、冬至、春秋四季,宗族祭祖,称为宗族崇拜。成年男性必须参加,无故不到者将被罚银、粮或宴。第三卷澄江袁氏宗谱。祭祀、沐浴、斋戒前,祖师读乐、宣讲族规、圣贤语录等。祭祀时,衣冠收拾,鼓乐齐备,菜肴酒具丰盛干净,宗主在下面行首礼。同治祠规卷三石首县志。祭祀结束后,一家人聚在一起吃饭或送饭,分享祖先的祝福。同时,祠堂是宗族处理宗族事务、执行家法的地方,就像政府的衙门一样。晚清时期,宗族间的争斗蔚然成风。在一些地方,战斗风甚至会伤害新生的孩子。平邑属于江西,大家都很激烈,各方都试图与人争斗。一般来说,一个人生下来,必须给祠堂献上十斤二十斤的铁,用于制造军械。戚友志与汤饼的见面也是用三斤铁给的,所以宗族越强,军械巨炮就越多。徐克:风俗第五册,第2203页。有些地区是民族杂居,民族界限分明。违反氏族法的人逃入他的姓的领地,除非被他的地主引渡,否则不能被逮捕。如果他们越界被抓,他们会表现出对主权的蔑视,并进行大谈判。就像其他国家对中国的让步一样。偶尔会有一点小分歧,所以每一集的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矛、**和其他军事装备

光绪清稗类钞卷五、在单姓村落中,宗族组织往往取代村组织。复姓村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家族组成,多为一个或几个姓氏。例如,太平天国领袖洪秀全的家乡广东省华县村,居住着洪、吴、凌、钟四个姓氏的村民。在四大姓氏中,宗族是最大的。简又文:中华民国省区全志?江西省第一卷,金梦书店,1962年,第9页。全村人口约400人,洪氏宗族成员300余人。维新派领袖康有为,祖籍广东南海县苏村,六姓居住。因为康有为康的叔叔是广西巡抚,康氏家族在当地成了有名的大家族。

四川万源市袁氏的先祖在清朝时期从湖北省咸宁市的孝感乡迁徙过来,根据家谱记载,最早是袁氏兄三弟携家带口移居到万源县的长石乡。经过数代的繁衍和分支,现在的万源市袁氏家族已经庞大起来,不过大部分仍然保持着家族的团结和互助。

袁氏家族立谱较早,汉代袁氏为大族,汝南袁氏和陈郡袁氏,在历史上留下过浓墨重彩的一笔。家族传承之今日分为多系,多家,多门。现代袁氏家族为融族团结,建立多个袁氏家谱网站和袁氏家谱研究会。

袁姓起源有

一、出自妫姓,为帝舜之后,其始祖是袁涛涂。

二、赐姓改姓

据《明史》等载,明崇祯年间,山东东明人袁葵任洪洞县令时,在灾荒之年收养了数百个老百姓忍痛遗弃的幼儿。灾荒过后,他又让百姓各自把孩子领回去。袁县令离任时,这些百姓纷纷抱着曾被袁县令养育的亲骨肉,恳切要求这些孩子随袁葵姓,请他一一赐予他们名字,袁葵一一满足了他们的要求。这些外姓的加入,扩大了袁姓队伍。

三、少数民族袁姓

随着历史发展,原是汉族姓氏的袁姓在少数民族中也有分布。根据有关资料显示,满族、蒙古族、瑶族、回族、彝族、白族、朝鲜族、藏族等均有袁姓。今广西隆安县丁当乡及云南省富宁县的瑶族袁姓,在当地属大族。据河南省《鲁山县志》和《周口市志》载,回民在鲁山县定居为元末明初,此后人口不断发展,今已遍及鲁阳、下汤、熊背、董周、张店等19个乡(镇),袁姓在此地属大户;周口市回民中袁姓已历数代。

袁姓最早发源于今河南淮阳一带,世居阳夏,至西汉时,其子孙世代为官,地位显赫,成为当地一大望族,阳夏是袁氏的祖居地,该地晋代属陈留,所以袁氏以陈留郡最望。此后,迁徙各地的袁氏多为陈留分支,他们都以‘陈留”为其堂号,至东汉,迁居汝南的袁氏发展形成了当地的一大望族。从魏晋南北朝至隋唐,汝南袁氏后裔,因仕途、避难等原因形成众多支系,在北方的广大地区及江南的许多地方,经过不断的繁衍、发展,成为当时望族,形成了彭城、京兆、东光、太原、华阴、襄阳、濮阳、宜春等郡望。袁姓南迁始于唐代以前,至宋时,已成为南方的一大望族,其中以浙江、江苏、江西分布最多,袁氏入闽始于宋代以前,宋代以后便自福建迁入广东等地,明、清之际袁姓已遍布我国广大地区,在广西、云南等省境的瑶族中,袁为大姓。

袁姓传世家谱

现今传世的袁姓家谱大多是清朝和中华民国时纂修的。浙江富阳《东安袁氏宗谱》由袁若启等纂修,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刊本;湖南宁乡《沩宁袁氏重修支谱》由袁必魁修,袁必绅纂,嘉庆十五年(1810年)活字本;袁锡龄纂修的《芝阳袁氏族谱》是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刻本;湖南湘乡《袁氏续修族谱》由袁忠信、袁邵周修,袁文;城、袁鸿量纂,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宗臣堂刻本;湖南宁乡《沩宁袁氏亘修支谱》由袁妙生纂,同治九年(1870年)活字本;浙江上虞《小越袁氏宗谱》由袁耘纂修,光绪元年(1875年)刻本;四川合江《袁氏族谱》为袁右督修,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刻本;《丹徒袁氏支谱》由袁敏榕修,民国 10年(1921年)刻本。民国枭雄袁世凯家族宗谱以“汝南家声旧,舜裔世泽长”自诩,其家谱经历了两次修撰:一为清道光十五年(1835年),袁道涣撰;一为民国37年 (1948年)。20世纪80年代以来,袁氏族人为聚族睦亲,又新修了一些家谱。

TOP、1 汝南袁氏

TOP、2 弘农杨氏

TOP、3 颍川荀氏

TOP、4 颍川陈氏

汝南袁氏为东汉时期的著名世族,在东汉末年湮灭,祖籍在汝南郡。

自袁良以后,至其孙袁安官至司空、司徒,安子袁敞及袁京皆为司空,京子袁汤为司空、太尉,汤子袁逢亦至司空,逢弟袁隗亦至三公、太傅。四世中居三公之位者多至五人,故号称“四世三公”。

史称汝南袁氏“门生故吏遍天下”,成为官吏集团中的首脑人物。有大批故吏、弟子、门生出于其门,不过很少有实际授业关系。东汉时期选士唯“论族姓阀阅”,所以世家大族的子弟,在察举、征辟中照例得到优先。

这点从汉末诸侯割据中就看得出来,当时手下文臣武将最多的就属袁绍和袁术两兄弟了,连郭嘉都是一开始去投奔袁绍,被晾了5天看袁绍不似雄主之后才离去投奔曹操的,可以说,发展得最顺利的,就是这两人了,其实,袁绍还是很有能力的,颜良文丑高顺张颌,四大武将,还有一个先登鞠义,这就是一个五虎将组合啊!应该说比五虎将更强!可惜了,由于太顺风顺水,导致袁绍的自大傲慢,最终失败;而袁术,不说了,败家子一个,但不可否认袁术势力真的很强,手下头号打手孙坚。

无奈,家族先被董卓屠杀了一番,仅剩袁绍袁术两人,后来这两人又被曹操弄的灭族,可惜可叹。

以后剩下的袁氏家族,都只能算是分支了。

民国枭雄袁世凯家族宗谱以“汝南家声旧,舜裔世泽长”自诩。

现今传世的袁姓家谱大多是清朝和中华民国时纂修的。

河南睢县《睢阳袁氏家谱》,由袁可立孙袁赋诚等纂修,清顺治十八年(1661年)手抄本。

浙江富阳《东安袁氏宗谱》由袁若启等纂修,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刊本;

湖南宁乡《沩宁袁氏重修支谱》由袁必魁修,袁必绅纂,嘉庆十五年(1810年)活字本;

袁锡龄纂修的《芝阳袁氏族谱》是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刻本;

湖南湘乡《袁氏续修族谱》由袁忠信、袁邵周、袁文城、袁鸿量修,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宗臣堂刻本;

湖南宁乡《沩宁袁氏亘修支谱》由袁妙生纂,同治九年(1870年)活字本;

江西乐安《汝南袁氏支谱》由袁志刚纂修,(嘉庆年十四年)(1790年)活字本;

浙江上虞《小越袁氏宗谱》由袁耘纂修,光绪元年(1875年)刻本;

四川合江《袁氏族谱》为袁右督修,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刻本;

《丹徒袁氏支谱》由袁敏榕修,民国10年(1921年)刻本。

为袁家续写家谱二十辈;锦成兆天中 生恒运太清 开国定德平 义石镇家封

袁氏姓源比较纯正,主要出自妫姓,即为虞舜之后。相传上古五帝之一的舜是颛顼的后代,因生在姚墟(今山东菏泽东北)而得姚姓。他又曾住在妫汭河(今山东永济南),所以后代又有妫姓。以妫为姓的后裔中有被周武王灭商后封为陈侯(建都于宛丘--今河南淮阳)的陈胡满,陈胡公妫满的11世孙有个叫诸的,字伯爰,其孙涛涂,以祖父的字命氏,称爰氏,春秋时世袭陈国上卿。由于当时"爰"字和"袁、辕、榬、溒、援"等字音同,所以后来的子孙就分别以这6个字为姓。正如《袁枢年谱》所云"一姓有六字五族之异"。

家乘谱牒:

浙江:东安袁氏宗谱十二卷、钱塘袁氏族谱二卷、石门袁氏宗谱一卷、慈溪竹江袁氏宗谱

湖南:袁家桥袁氏续修家谱四卷首一卷、袁氏七修族谱七卷首二卷、中湘百井袁氏七修族谱、百井袁氏九修族谱十七卷、新窑袁氏四修族谱六卷首二卷末二卷

四川:监邑袁氏麟亭宗谱、袁氏族谱一卷、袁氏家谱一卷

湖南:袁氏三修族谱九卷首二卷、汝城上流袁氏族谱不分卷

迁徙分布:

袁氏早期主要是在其发祥地河南发展繁衍,其发展中心为陈郡,尤其是汝南。秦汉时期袁氏以向外地播迁。由于战乱、官职调迁等原因,陈郡袁氏与汝南袁氏又派生出许多支脉,如袁干的后裔有一支徙居彭城(今江苏徐州),还有一支徙居河东(今山西永济西南);袁绍的后裔有一支徙居东陵东光(今属河北);袁术的子孙分散于江、淮间,有一支居住在襄阳;袁涣的后裔有一支徙居京兆(今陕西西安),又有一支徙居华阴。

南宋有史学家袁枢为建安人(今福建建瓯),说明南宋以前,已有袁氏徙居福建。据《袁氏族谱》记载,袁安第38世孙袁志君因任广东布政使,自江西信丰迁至广东东莞温塘茶园定居,为广东袁氏开基始祖,其后裔分居兴宁、梅县、惠阳等地。

台湾的袁姓,多居在嘉南地区,是台湾的第九十四个大姓。近两百年来,台湾也有袁氏后代繁衍。他们主要聚居于台北、新竹、南投、嘉义、台南等地。不过,多以嘉南地区为盛。其先祖多是在前清时期渡海东来的。

晚清汉族社会的宗族习俗

晚清时期,由于西方文化的进入,汉族社会几千年来形成的封建礼教思想和伦理体系受到冲击,人们中的许多繁文缛节和陈规陋习的日常交流被清理...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