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氏家族的家风,家教,家训
家训、家教、家风三者之间从严格意义上讲是有区别的。
所谓家训,是指家族或家庭对子孙后代立身做人等方面所立的规矩或告诫的话,比较笼统和概括,比如“诚信、孝顺、进取、自尊”、“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等。所谓家教,是指家长对子女立身做人等方面进行的教育,比较直接和零碎,比如“人不能懒惰”、“待人要有礼貌”等。所谓家风,是指在家训的规范下,在家教的保障下,在全体族人或家人的共同践行下,形成的一种家庭风尚,比较外在和独特,比如“乐善好施”、“诚实守信”等。
家训在中国古代体现得比较明显,那时社会教育不发达,教育手段也较为缺乏,加之人口流动受限,一姓以家族形式在一个地域居住的往往较多,一个家庭出现三世同堂、四世同堂甚至五世同堂并不鲜见。为加强对族人或者家人进行有效的行为管理或道德规范,族人(家庭)中年长者就要为本族(家)人制定家训,写于家谱中,悬挂于族祠或自家的中堂上,人人皆知,人人践行,否则要受到家法的惩罚。家教具有直接性,即教育者和被教育者必须是直接接触、面对面进行。家训则可以间接传承,即创立家训的人没有必要和被传承的子孙面对面教授,可以中间接力传承。
中国古代出现不少有名的家训,如《朱子家训》、《章氏家训》、《颜氏家训》、《钱氏家训》等,它们都是中国古代家庭(族)文化的杰出代表,也是中国古代社会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家教在中国古代也相当出彩,因为那时候社会教育不甚发达,基础教育都停留在私塾阶段,高层教育不多,受教育的人很少,大多数人的思想还处于蒙昧阶段,人们思想的开化大多靠家庭教育来进行。这时的家庭教育局限性很大,即兴而起、即事而起,零打碎敲,基本上限于封建礼教的说辞。教育者不一定有文化,讲出的道理也不一定多深刻,但它至少在那个时代是正确的,所以子女们都要听取并遵照去做。
古代中国出现了不少好的家教典型,比如孟母三迁、岳母刺字等。这些典型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封建家庭教育的发展,加强了封建家庭教育在封建社会教育方面的辅助地位,促进了封建社会文化的进步。
家风在中国古代是一个家族或家庭的“名片”。对于一个家族或家庭来说,能够拥有一张真正的“名片”是件光宗耀祖的事。比如,一个家庭如果获得了“乐善好施”的“名片”,那么这个家庭的主人就会获得一顶“大善人”的桂冠,家里其他人也都会得到别人的尊崇,走到哪里都会受到礼遇。家风不是自然形成的,好的家风都是由家族的人或者说家庭的人努力营造而形成的,其中可能付出了几代人的心血。
不管是家训、家教还是家风,都需要家里的长辈带头身体力行,所以古时多提倡上行下效、身教大于言教。
家训、家教、家风在任何情况下都与社会大环境分不开,因为家庭是社会的最小细胞,无时无刻不在受着社会大环境的影响和制约。如果社会政治清明、教育发达、风气端正,家训、家教、家风就好,否则就可能会发生偏逆。
社会发展到今天,人们对于家训、家教、家风并不十分关注,所以中央电视台一提起这个话题立刻就在海内外华人中引起热议。其实这也不奇怪,一方面在新思想解放浪潮的冲击下,家训等家庭文化一度被作为糟粕文化而剔除,人们不敢轻易提起。另一方面,随着现代社会人口流动规模的扩大,加之家庭人口数量的减少,原来那种以家族或以大家庭形式居住的家庭迅速解体,家训也就在一定程度上失去了原有的作用和功能。再者,社会教育空前发达,不仅有各种学校教育,还有电视、广播、电台、报刊、网络等媒介的大众教育,使家庭教育相形见绌。
要真正培育好家训、家教、家风文化,首先要搞好社会政治、社会教育与社会风气,因为他们对家庭教育和风气的形成有巨大的影响和带动作用。如果社会政治、社会教育和社会风气不好,家庭教育和风气就很难遂人愿,古今同理,现代尤甚。
不是,因为武则天的后代都姓李,他的两个儿子包括女儿,都是姓李的,退位后,皇权也是由她的儿子继承,复唐李唐王朝。当然,跟武则天有关系的亲戚就不一定了,比如他的哥哥,弟弟这些。或者后代跟着母亲姓的。
所以,姓武的不是武则天的后人,但是武则天的亲戚就不一定了,而且又不是武则天一个人姓武,姓武的太多了,跟武则天没有任何血缘关系的姓武的也很多
两汉魏晋时期,武氏的一支开始定居山西,太原郡望初见端倪。隋时的武氏家族以太原为中心繁荣兴盛,史料记载的有任东都丞的武华,他的四子之一武士彟是唐朝开国大臣。然而,最令武士彟富有传奇色彩的还是他的女儿武则天,中国历史上第一位真正敢于打破传统,正式称帝的女人。
唐朝前期正是由士族社会向官僚社会过渡的阶段,贵族的势力还在政治中占有重要地位。在这种大环境下,出身和家族对一个人的影响很大。武氏是一个小族,据说武则天当皇后前后,曾编造自己的母亲杨氏是隋朝王室贵族。但朝堂大臣对于武氏的小族地位还是心知肚明的,骆宾王在著名的《讨武氏檄》中曾提到武则天“地实寒微”。然而,武氏宗亲自武则天称女皇帝后,她的亲族为宰相者五人,封王者十八人,封公者九人。武则天使得并州文水(即今天的山西文水)武氏家族成为当时最显赫的家族,其他武氏也盛极一时。太原郡望繁荣昌盛,唐代成为武氏的黄金时代。
武则天的用人政策不拘一格,为我所用,并不避讳任人惟亲,但是本着附己为爱,背我为仇的宫廷斗争经验,对待自己的武氏宗亲也不例外,武氏宗亲的命运也相应起起伏伏。由于李武两个政治集团之间的矛盾冲突,加上中国古代历来反对外戚干政,最终导致了武则天死后武氏外戚的覆灭。在李唐宗室以及大臣的联合反击下,武氏宗亲几年间被清除殆尽,虽经四五十年的苦心经营,武氏权势仍然不堪一击。太原武氏也相应受到沉重打击。武则天和她的武氏宗亲,在唐朝历史中昙花一现,最后成了权力斗争的牺牲品,盛极而衰。
太原武氏的有记载的后人武平一,他的孙子武元衡是唐宪宗时的宰相,河南缑氏人,在今偃师县缑氏镇境内,说明武氏的一部分从山西太原郡望迁至河南偃师。
北方社会动荡,战争频繁,而南方相对比较稳定,导致了大量人口向南迁徙,其中也包括了不少武姓人。如后晋时,淮北农民起义首领武约,为反抗后晋的残暴统治,与南唐联系,率众欲渡淮南迁。五代十国时期北方人口的大量南迁,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生产工具,为发展南方社会经济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这一时期太原武氏仍有人出现在政治舞台上,如武从谏,后唐、后晋时均出仕任职,他曾在唐朝末年在幽州为他的儿子娶了一位张家女儿,并送回太原老家成亲。武从谏的儿子死后,周太祖郭威正在太原节度使刘知远手下任职,就把张氏娶为继室。之后郭威当了皇帝,那时张氏早已经死了,被追封为贵妃。因为这个女子,太原武氏又与皇室扯上了关系,其家族虽仍有人活跃在政治舞台上,但终没有成大器振兴家族者
武氏家族的家风,家教,家训
本文2023-09-22 08:05:05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454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