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炀帝是四知堂后人吗?

栏目:资讯发布:2023-11-11浏览:1收藏

隋炀帝是四知堂后人吗?,第1张

2014-06-30

杨峻岭(右一)和叔叔杨摄万(中间者)、父亲杨技万(左一)在翻看家谱

英雄社区一角

  几天前,中国大运河申遗成功,消息传出后,长江第二大岛—扬中有一群姓杨的中老年人兴奋不已,根据家谱记载,他们是隋炀帝杨广的部分传人。“我们是杨广的后人,杨广在位时三修运河沟通南北,今天申遗成功也有他的功劳。”看到现代快报《发现》周刊征集家谱的报道后,扬中市民杨峻岭给现代快报打来电话。杨峻岭说,去年,扬州发现隋炀帝墓的消息就已经牵动着他的心,他和父辈密切关注着有关新闻,家里还留存着相关报纸,“有朝一日,我们也要到扬州去参观。”

  杨广的后人是如何来到扬中的?他们在这个岛上生活得怎么样?杨氏后人有着怎样的故事?带着这些问题,现代快报《发现》周刊记者前往扬中一个叫英雄路的地方…… 现代快报记者 林清智 文/摄

  寻根问祖

  祖辈流传:“我们的祖先是隋炀帝”

  “英雄路这个地方原来叫纱帽圩,上世纪90年代,它还是三茅镇的一个村庄。”6月27日上午,杨峻岭指着脚下的水泥马路告诉现代快报记者,这里曾经是一派田园风光,现在的马路是曾经的河流,河上有小桥,河边有乡间小路,村里随处可见庄稼地、晒谷场,“小时候到了这个季节,晚上都是伴着蛙声入眠。”

  如今,纱帽圩已经城镇化,并改名为英雄社区,属于三茅街道,这里聚集着40多户杨姓人家。

  家乡面貌发生的巨变给杨峻岭带来了乡愁,他经常怀念起过去的人和事,进而想到和祖先有关的种种传说,有同感的还有他的亲戚邻居。

  “英雄”这个名字是否和杨姓有关不得而知,但对于居住在这里的杨家人来说,有种历史的巧合,因为在他们看来,祖先隋炀帝就是一名地地道道的英雄。

  “小时候,我们常听老一辈人讲,我们的祖先是隋炀帝杨广。”杨峻岭的叔叔、69岁的杨摄万说,尽管杨广的功过在历史中存在争议,但作为杨广的后人而言,他感到很自豪,他和身边的亲戚都认为,杨广功大于过。

  出生于1970年的杨峻岭表示,他们是杨广后人这个说法他小时候也听过。不过一直以来尤其是“文革”期间,祖辈们只是轻描淡写地向他提过,不敢大肆宣扬。直到2004年,丹阳发现了《杨氏宗谱》后,他们介绍自己的祖先时才有了更足的底气。

  杨广部分后裔明代迁居丹阳

  近年来,杨摄万对《中华姓氏通史·杨姓》一书颇有研究。据他介绍,杨姓诞生于周朝,始祖叫杨伯侨,周代以来,杨姓中出现了许多名门望族,其中,自称汉太尉杨震后人的杨坚统一中国,建立了隋朝,他所创立的王朝到儿子杨广这里就戛然而止。杨广死后留下诸多血脉,扬中英雄路的杨氏是杨广后世子孙的一个分支。2004年,丹阳后巷镇杨家埭村发现了一套民国年间修订的《杨氏宗谱》,据该家谱记载,隋炀帝杨广的一支后裔就定居在丹阳。

  据《杨氏宗谱》记载,杨广有四子,长子杨昭生三子:杨炎、杨侗、杨侑。明朝时期,杨侗后裔杨汉义因祖父、父亲先后任江浙提学,先是居住在南京附近的句容,后寄居苏州,最后定居现在的丹阳后巷镇杨家埭。

  这套宗谱共印有十套。珍藏这套宗谱的杨学海老人称,因其父当年在本村祠堂内管理事务,所以他家共有两套。文革中,其中一套家谱被抄收,另一套被家人隐藏后精心保存至今。

  续修家谱

  1947年,用轿子抬着一箧家谱渡江到扬中

  杨汉义定居杨家埭后,其后裔除留居本村外,还迁至丹阳的新桥、杨家木桥、界牌包港以及扬中、江阴等地。其中,扬中英雄路的杨氏就是200多年前从丹阳后巷迁居过来的。当时,扬中还是长江中的一个荒岛,丹阳后巷镇杨家埭村同样地处长江之滨,村民杨嘉朋(杨汉义的第13代孙)带着家属渡江来到扬中,定居于现在的英雄路,目前杨嘉朋的后人已经传至第10代。

  杨摄万告诉记者,杨家对于修谱一事向来十分看重。据英雄社区杨家几位“学”字行辈的长者回忆,1947年春天,在丹阳后巷镇杨家埭村,聚集了杨家各支系文化素质较高的人员,在那里续修宗谱,来自扬中纱帽圩的杨宏道曾参与此次修编。夏天,宗谱修订完成后,纱帽圩的杨学炳等人,曾用轿子从丹阳杨氏宗祠迎取一箧家谱,渡江来到扬中纱帽圩,放在杨芳家的阁楼上,学生时代的杨芳,时常在阁楼上整理古典书籍,也翻阅过1947年重修的宗谱。遗憾的是,这些家谱在文革中被抄收。

  杨摄万说,杨芳就是他父亲,从丹阳抬回来的家谱应该是十套宗谱中的一部分。

  1997年,凭回忆编写了“纱帽圩行辈简明表”

  1997年,退休教师杨芬(杨峻岭的爷爷)、杨芳和杨芹兄弟三人,在没有宗谱参考的情况下,凭他们年轻时经常翻阅宗谱的记忆,靠手写油印,采用横式编排的方式,编写了纱帽圩近十代杨姓人的行辈简明表。这本手写的家谱在开头这样写道:“今天我们能看到子孙繁衍,是不简单的,应该追念先祖创业之艰难。”

  这本家谱里记载的始祖并非杨伯侨,而是两千多年前的汉代名人杨震,杨摄万根据宗谱推算,杨震是杨伯侨的第25代孙。

  2012年,为英雄路杨家修新谱

  2004年,杨摄万看到丹阳发现《杨氏宗谱》的新闻后,驱车来到丹阳,见到宗谱后,他有了为英雄路杨氏编写新家谱的想法。2011年,杨摄万在1997年编写的“简明表”基础上,参考《杨氏宗谱》,于2012年编修完成了英雄路杨氏支谱。

  通过这个家谱,记者看到,该家谱追溯到杨姓始祖杨伯侨,用脉络清晰的世系图,显示了杨伯侨如何一代代传至丹阳杨姓始祖杨汉义、杨汉义又是怎样一代代传至杨嘉朋,家谱中,汉代名士杨震,隋朝皇帝杨坚、杨广,初唐四杰杨炯等名人都在列,为了弘扬杨氏家族“厚德崇文”的优良传统,家谱中还为近代几位杰出人物撰写传记。

  家谱修好后,杨氏家族在社区举办仪式,给每个家庭都发了一本。

  家谱中的名人

  杨震“四知辞金”

  后人谨守“清白传家”传统

  记者了解到,尽管在杨姓名人中,杨广的地位和名声无人能及,但在英雄社区的大部分杨姓居民看来,相比隋炀帝杨广,他们更在乎“四知先生”杨震。

  谈到杨震,就不得不提一个有名的故事—四知辞金。

  据《中华姓氏通史·杨姓》记载,杨震是东汉时期弘农华阴(今陕西华阴)人,到50岁时才开始做官,当时的昌邑令王密,本是杨震在荆州刺史任内推举出来的孝廉,当杨震做东莱太守的时候,王密为了感谢他的举荐之恩,便在深夜偷偷拿了10斤黄金送给他。杨震不肯接收,并责怪王密说:“故人之君,君不知故人,何也?”意思是说,我知道你,所以才举荐你做孝廉;你却不知道我是个清廉的官员,这是为什么?可是王密却说,这是深夜,不会有人知道的,请收下吧!

  杨震反问道:“天知、神知、我知、子知,怎么可以说没有人知道呢?”

  王密听后,非常羞愧地谢罪走了。

  有人见杨震家里清苦,就劝他整治产业,他却说:“让后世的人,称我的子孙为‘清白官吏的子孙’,拿这个当遗产,不是很丰厚吗?”由此,“清白传家”的美誉传颂至今。

  英雄路杨氏的现在

  人才辈出,文化氛围浓厚

  四知辞金的故事广为传颂,弘农杨氏以“四知”为荣,并以“四知”为堂,以“清白传家”为额。此后,“四知堂”成为许多杨姓家族支派的堂号,英雄路杨氏家谱所用堂号即为“四知堂”。杨摄万介绍,宗谱显示,扬中杨氏也是杨震的后人,虽然杨姓历史上不乏王侯将相,光是唐代就有11个宰相,但没人能比杨震更让他们感到自豪,“我们是‘四知堂’的后裔,为四知堂始祖杨震‘勤政为民、清廉为官’,‘清白传家’而自豪。这次续修家谱的目的除了寻根问祖,还希望能让先人之德激励后人。”

  据统计,今天扬中英雄路杨氏家族已有40余户,近年来这一家族可谓人才辈出:科、局级以上干部10人,具有中高级职称的知识分子和技术人才30多人,教育工作者20余人,知名企业家、公司总经理6人,建筑与工程设计师、总监5人。

  在杨峻岭看来,扬中英雄路杨氏家族的繁荣和“厚德崇文”的家风不无关系,家族中有很多教师世家,他的父亲、74岁的杨技万就是一名退休教师。6月26日下午,记者第一次来到英雄社区时,杨技万正在创作中国山水画,地上铺满了等待风干的画作,“杨家人文化氛围非常浓,经常能看到大伙聚集在一起讨论诗词、创作书画。”

隋朝皇族不是弘农杨氏的后裔。

隋文帝杨坚的父亲杨忠,字揜于,小字奴奴, 陕西华阴人。杨忠的字和小名都不是汉人该有的,是发迹之后,附会的的汉名,依照六朝人取名的习惯,揜于应该是杨忠的本名。

隋朝(581年—618年),中国历史上的朝代,大定元年(581年)二月,北周静帝禅让帝位于杨坚,建立隋朝。隋朝是继西晋后汉族重新建立并统一全国的朝代,结束了自西晋末年以来长达近300年的严重分裂局面。公元589年,隋文帝杨坚南下灭陈后,中国又重新进入大一统时期。隋唐时期也是全世界公认的中国最强盛的时期 。隋朝末年,炀帝(杨广)过度消耗国力,引发了隋末民变和贵族叛变,最终亡国。

隋文帝杨坚(公元541年7月21日-公元604年8月13日),隋朝开国皇帝。汉族,弘农郡华阴(今陕西省华阴市)人,汉太尉杨震十四世孙。

鲜卑小字为那罗延(金刚不坏),鲜卑姓氏为普六茹,普六茹鲜卑姓氏是其父杨忠受西魏恭帝所赐的。后杨坚掌权后恢复汉姓"杨",并让宇文泰鲜卑化政策中改姓的汉人恢复汉姓。杨坚在位期间,军事上攻灭陈国,成功地统一了严重分裂数百年的中国,击破突厥,被尊为"圣人可汗";内政方面,开创先进的选官制度,发展文化经济,使得中国成为盛世之国。开皇年间,隋朝疆域辽阔,人口达到700余万户,是中国农耕文明的辉煌时期。在美国学者迈克尔·H·哈特1978年所著中《影响人类历史进程的100名人排行榜》排行第82位。

鄙人认为之所以说,杨贵妃是弘农杨氏可能是原因是:

1、关陇大族,出身显赫

众所周知,关陇贵族为了在关中站稳脚跟,就必须和当地百余年的大望族结合起来,所以东汉末年兴起的弘农杨氏,就是闯入关中的六镇军人的首选合作对象。

故此外来关中的六镇军人们,尤其是杨坚势力控制北周后,弘农杨氏和军头杨家的合作更是,起了高峰。因为,掌握绝对权力的杨坚硬和弘农杨氏,攀上了亲戚。所以身为杨坚的后人,杨玉环的出身金光闪闪。

2、李、武、杨、韦,亲上加亲

而后开启隋唐时代,更是让李(李渊家族)、武(武则天家族)、杨(杨坚家族)、韦的大望族横行霸道。成为了著名的超级门阀势力。继续管控隋唐帝国的绝对权力。

由此说杨贵妃,出身于被绝对权力捆绑的弘农杨氏,不是就是说杨玉环和唐玄宗的婚姻,是门当户对。是强强联手的,是在当时社会被认为的高级的,更是亲上加亲的,要知道李、武、杨、韦为代表的关中贵族是相互联姻的。

故此这就是说当年表哥表弟的李渊和杨广的后人,李隆基和杨玉环的婚姻,简直就是得到祝福的亲上加亲的。

3、身份尊贵,替死李家

同时从另一个角度说,马嵬坡的事变,必须有个足够封建身份的人,来成为替死鬼。而是李隆基表亲的,和出生金光闪闪的弘农杨氏的杨玉环家族,不就是最好的人选吗,

要知道,在禁军的观念中这个和李家带这表亲的,只会作威作福的废物杨家,才是通了安史马蜂窝的人,故此找杨家算账,才是最为解气的事情,要知道庶族地主可是被世家大族地主,一直力压一头。

安徽杨氏族谱

源自姬姓:出自黄帝之后西周王族,有三种说法,其源均为周朝王室。

1、源于周武王孙,叔虞次子,晋侯燮父之弟。晋武公(叔虞十一世孙)时,封次子于杨,称杨侯,是为杨姓人的受姓始祖。

2、源于周宣王子长父。宣王时期,周宣王姬静将子长父封到杨国(今山西省洪洞县),为杨侯,春秋时杨为晋所灭,其后裔以杨为姓。

3、源于晋武公子伯侨。晋灭杨后,封杨地为大夫羊舌肸(字叔向)的食邑。羊舌氏出于姬姓,因晋武公次子伯侨之孙突当时食邑于羊舌,故以羊舌为姓。至晋顷公十二年(前514年),晋灭羊舌氏,食我的儿子杨道逃到华山。

居住在弘农华阴,以祖宗封地杨为姓,其后代开基各地,成为杨氏繁衍发展的主流,史称杨氏正宗。源自扬姓:古时杨扬不分,以邑为氏。

杨氏家谱内容

谱序主要记述族姓的来源,先世德行、宗族的迁徙和本家谱的编修、续修情况。谱序一般由本族名人或请当时的社会名人执笔,详细叙述族姓的起源、发展和迁徙的全过程。以使后代子孙知道祖先源流和他们辗转迁徙的艰辛。

谱例也称凡例,说明家谱编修的基本原则,家谱的作用和编修家谱的必要睦。世家记述本族的名人事迹。诰敕记录当朝政府对本族人的旌奖文书。像赞收集本族先祖、名人的画像,在其后写上赞语,歌颂其功德。世系,这是家谱中最重要的一部分。

自本家族的一世祖以下,每代每人的女名都按辈分写清楚,一看便知自己的继承关系。传志记述先祖名人仕宦的传记,以教育后代子孙。家训对子孙的教育准则。祠规记述本族祭祀的规矩。祠堂记载坟墓、义庄等财产情况。

扩展资料:

海外马来西亚杨姓

这是杨姓人士足迹踏遍东南亚的第一步。据史料记载,明永乐年间(1403—1424年)的浙江绍兴人杨云川,曾随军渡海去北婆罗洲,即今马来西亚沙巴州。云川在此长期羁留,而与当地鲁顺族酋长女儿相爱而结婚。公主后因云川遇难而为夫跳海殉节,留下了“寡妇山”这一游览胜地。

而后有原籍福建漳州长泰人杨原抄(1858—1925年),于1877年只身南渡,抵达新加坡,寄宿同乡宗亲会馆中,后又移居今马来西亚的沙捞越州,经过艰苦努力,创建立古晋市,成为当地著名的实业家和华侨领袖。这里已建立了沙捞越古晋董杨宗亲会。

如今马来西亚杨氏最活跃的要数沙捞越第三、六、七省的董杨宗亲会,他们的总顾问是拿督阿玛杨国斯。这个宗亲会成立于1971年,包括沙捞越的民丹莪、泗里街、加帛、加拿逸和诗巫等5个地区的杨姓,其次还有美里杨氏公会和雪龙杨氏公会。

-杨氏家谱

                        -杨姓家谱

在历史上只要出现一个姓杨的,如果说他真的想干出一番事业的话,他都会说他是弘农杨氏的后代。是因为弘农杨氏在当时的确是一个非常庞大的家族,他们这个家族出现过很多十分优秀的人。所以当你说自己是弘农杨氏的后代的时候,那么你就等于说是抱了他们家的大腿,这样一来,你做很多事情就会变得更加容易,因为你有后台了。但关于杨素到底是不是弘农杨氏的后代这还真不好说,因为没有文献记载。

弘农杨氏中出名的人实在是太多了,不仅仅有学文的,还有学武的,所以可谓是文武双全。不仅有宋代的杨家将,还有杨炯、杨万里这些人,他们都是响当当的大文豪或者大将军。但是弘农杨氏在南朝的时候曾经被灭族过,而从那以后没有人知道杨氏到底他们的后代都散布到哪儿去了。但凡如果有一定的身份地位的姓杨的人,你问他他的家族来自于哪里,他都会说他是弘农杨氏的后代。所以我认为杨素也就是利用所谓的弘农杨氏来使自己的背景变得更硬一点,这样一来,干很多的事情就更加的方便了。虽然杨素的祖辈世代为官,但是仅仅从这点来看,也不能够说明杨素就是弘农杨氏的后代,但是杨素自己是这么说的,那么我们也没有办法去反驳,毕竟弘农杨氏后来分崩离析了,他的子孙有些散落到别的地方也有可能。弘农杨氏是我国历史上非常著名的一个大家族,这个家族中出现过很多十分优秀的文官,也出现过很多十分优秀的将军,这些人都是历史长河中璀璨的明珠,他们为我国的发展做出了很多很大的贡献。我们也不必要去纠结杨素究竟是不是弘农杨氏的后代了,但光从杨素生平的经历来说,他也配得上是弘农杨氏家族的一份子了。

杨氏28字辈是:元孟才仲,万志再明,宗延景秀,大兴文仁,义礼智信,诗书继远,孝友传家

杨姓,中华姓氏之一,据说最早源于春秋时期的杨国(今山西省洪洞县),为隋朝、南吴的国姓,是一个典型的多民族、多源流姓氏,主要源自姬姓及少数民族改姓等。杨伯侨为得姓始祖。

起源:

源于周武王孙,叔虞次子,晋侯燮父之弟。晋武公(叔虞十一世孙)时,封次子于杨,称杨侯,是为杨姓人的受姓始祖。

源于周宣王子长父。宣王时期,周宣王姬静将子长父封到杨国(今山西省洪洞县),为杨侯,春秋时杨为晋所灭,其后裔以杨为姓。

源于晋武公子伯侨。晋灭杨后,封杨地为大夫羊舌肸(字叔向)的食邑。羊舌氏出于姬姓,因晋武公次子伯侨之孙突当时食邑于羊舌,故以羊舌为姓。至晋顷公十二年(前514年),晋灭羊舌氏,食我的儿子杨道逃到华山,居住在弘农华阴,以祖宗封地杨为姓,其后代开基各地,成为杨氏繁衍发展的主流,史称杨氏正宗。

        河东杨氏以武将出名,族人多为将帅;弘农杨氏则以文官著称,族人多为相侯。所谓文有弘农杨震,武有河东杨业。河东杨氏、天水杨氏与弘农杨氏并列为全国三大杨氏。

        山西旧称河东,因黄河经此作北南流向,此地位在黄河以东,故而得名。河东郡,秦置,治安邑(今山西夏县北),辖今山西之黄河以东,长城以南,太行以西。

        山西之洪洞,史称“杨国”、“杨县”,其遗址就在洪洞县的东古村。始于周朝初,商朝为“易国”。至周,受晋水霍泉的滋润,杨柳成林,遂改为杨国。

        隋义宁元年(617),李渊起兵太原,南下霍邑,途经杨县,因恶其名同隋“杨”姓氏,遂改为洪洞,乃以古戌洪洞为名。史上之“三封杨候”,就发生在这里。亦即河东杨氏祖居的起源地,也包括今襄垣、新绛、永济等县。

皇1世,皇帝。

皇20世,周武王:周武王姬发,西周王朝开国君主,周文王次子。因其兄伯邑考被商纣王所杀,故得以继位。他继承父亲遗志,于西元前11世纪消灭商朝,夺取全国政权,建立了西周王朝,表现出卓越的军事、政治才能,成为了中国历史上的一代明君。死后谥号“武”,史称周武王。

皇21世,唐叔虞:周武王姬发幼子叫唐叔虞,姓姬,字子于,是周代晋国的始祖,周成王的弟弟。武王死后,成王年幼,由武王的弟弟周公摄政。周公灭唐后,把唐封给了叔虞。先是封在唐地,称为唐叔虞,国名为唐国。唐叔虞有两子:长燮,次杼。周武王姬发是黄帝的20世孙。唐叔虞是我燮父族系、杨杼族系的共同杨氏老祖宗。后人为了奉祀叔虞,在晋水源头建立了祠宇,称唐叔虞祠,也叫做晋祠。唐叔虞的母亲邑姜,是姜太公之女,周武王之妃,后世被尊为圣母。宋仁宗赵祯于天圣年间(公元1023—1032年),追封唐叔虞为汾东王,并为唐叔虞之母邑姜修建了规模宏大的圣母殿。

皇22世,燮 父、杨 杼:唐叔虞有两子:长燮,次杼。

燮父,姬姓,晋氏,又名燮,为晋侯,是西周诸侯国晋国的第二任统治者,为晋国始封君唐叔虞之子,继唐叔虞为君。

杨杼,周武王姬发之孙,唐叔虞之次子,晋侯燮父之弟。南方尊其为杨姓开派之始祖,生于周成王二十年丙辰(前1085年)七月十一日子时 (均为夏历,下同)。周康王六年戊辰封杨侯,食采于杨国,始以杨为姓。

皇32世,尚父:尚父是周武王姬发第12代嫡孙(黄帝的31世孙)周宣王姬静的次子。西周的王位由周武王数传至周宣王姬静时,已是西周末年,国力已经大不如前。周宣王有位小儿子,名姬尚父,因在周宣王时未能获得封爵,直到周幽王姬宫湦时才被封于杨邑,为侯爵,史称他为杨侯,后建立了杨国。姬尚父的杨国后为晋国兼并,原杨国侯一族的后裔子孙以先祖故封邑为姓氏,称杨氏。

由此,燮父族系、杨杼族系与尚父族系已构成为中华杨姓的三大族系,即:1、第一支燮父族系:唐叔虞的儿子燮父继位后,迁都于晋水之旁,将唐改为晋,此国号一直沿用六百余年。《汉书·地理志》记载:“唐有晋水,叔虞子燮为晋侯,是燮以晋水改为晋侯”。2、第二支杨杼族系:作为唐叔虞的次子、燮父的弟弟杨杼,一直尊为南方杨姓的始祖。3、第三支尚父族系:尚父是周武王姬发第12代嫡孙(黄帝的31世孙)周宣王姬静的次子,宣王封其子尚父为杨侯。由此可见,中华杨姓已经形成了“燮、杼、尚”三系归一的格局,即都是与轩辕黄帝的血脉、周武王姬发的子孙,故有“杨姓者,黄帝子孙也。”

皇32世,伯乔杨氏1世,杨伯乔:(公元前704—678年),又名文实,为燮父第11世孙。周襄王念其先人功勋,仍封伯乔于杨,为杨侯,承继乃祖爵位,谥贤敬。后世尊伯乔为杨氏始祖。

皇57世,伯乔杨氏26世,杨震:(公元59—124年),公元112--114年任东莱郡太守(掖县)。刊于661年前《午城杨氏先茔》的一段碑文:“在汉太尉震世为弘农人,屡为东莱太守,子孙遂家焉”。我村杨姓氏族乃是“屡为东莱郡太守”杨震的后裔,且世居东莱。更重要的是“子孙遂家焉”来肯定午城杨氏来自何方。震公东莱做官,子孙就地安家,贾邓杨姓氏族就是这一支派弘农杨氏在东莱“遂家焉”的坐地户。

皇95世,伯乔杨氏64世,午城杨氏1世,杨忠:(1200—)莱阳县尹,1225年迁来朱桥午城后杨家安家。

皇104世,伯乔杨氏73世,午城杨氏10世,贾邓杨氏1世,杨宿:(1447—?)约1472年(成化八年)由午城后杨家迁来贾邓杨家安家。

皇113世,伯乔杨氏82世,午城杨氏19世,贾邓杨氏10世,杨之允:(1676—1749)。之允后代为:之允—立业—俊—毓琦—崇文—锡予—和昌—敏德—振山—健。

皇116世,伯乔杨氏85世,午城杨氏22世,贾邓杨氏13世,杨毓才:(1761—1836)1826年首修贾邓《杨氏族谱》,后又率守文等子孙分别于1850年和1860年进行了两次重修,从而形成了贾邓《杨代族谱》的一至三卷,为杨代族谱做出了重大贡献。

皇118世,伯乔杨氏87世,午城杨氏24世,贾邓杨氏15世,杨日章:于1911年(宣统三年)主持完成贾邓《杨氏族族谱(东三支)》。

皇120世,伯乔杨氏89世,午城杨氏26世,贾邓杨氏17世,杨敏德:(1886—1960),于1950年(民国三十九年)主持并与书年、守培、振西等合作完成第八次重修贾邓《杨氏族族谱(西三支)》。

皇121世,伯乔杨氏90世,午城杨氏27世,贾邓杨氏18世,杨振山:(1935—),在1950年第八次重修贾邓《杨氏族谱》和1911年重修贾邓《杨氏族族谱(东三支)》之后,时隔60年一个甲子,共花费2008至2010年三年时间,杨振山历尽艰辛,积劳成疾,带病主持并率春启、嘉仁、嘉旭等成功完成第九次大修《贾邓杨氏族全谱》工程。

《贾邓杨氏全谱(卷九)》序

家族之有宗谱如同省、地、县之有志,国之有史也。宗谱记姓氏之渊源,志叙地域之历史沿革,史载一国之兴衰,隆替和礼乐典章。宗谱、方志、国史构成了中华民族文化历史的三大擎天巨柱,是我国文化遗产极其珍贵组成部分。有谱则家族之历史有所稽察,有志则地之发展有所凭依,有史则国之兴衰存亡有所稽考。故一国不可以无史,一地不可以无志,而一家尤不可以无谱也。诚如一九五四年毛泽东同志在成都会议上曾说过:“搜集家谱、族谱加以研究,可以知道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1984国家档案局曾发文指出:“家谱是我国宝贵文化遗产中亟待发掘的一部分,有重要价值。”其中,族谱在继承中华文化遗产上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了。

建国迄今已有一个甲子,期间并无续谱。60个春秋年轮,沧海桑田,斗换星移,吾宗辉煌历史亟待检典承载,宗亲人际脉络需要整齐梳理,宗族人心力量需要凝聚。宋代名贤欧阳文忠公曾说:“三十年不修谱,谓之不孝”,难道我辈甘作杨门之不肖子孙耶?族中热心宗亲每每念此也寝食难安,续修新之宗谱迫在眉睫。受热心宗亲重托,有志者的通力合作,2008年岁末特组成杨氏修扩宗谱编委会,以期完成杨氏全谱任务。

此次修谱,工程之浩大、体系之繁杂、历史之久远、联络之困难,可谓多也!首当其冲的是寻访老谱,使新谱能承前启后。其次是宗族支派庞大,干枝繁茂。寓居遍及神州大地,联系殊为不便。三是60年时光山飞海立,一日千里,社会的变革,思想的混乱,族人的新老更替,使信息获取的及时性、准确性增加了相应的难度。难得的是在寻找原谱过程中,杨氏出现了杨金铎、杨春启和杨守川等“护谱英雄”,他们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年代顶住了压力,将族谱完整地保存下来,当得知修谱的消息时,他们就毫无保留地贡献出来,使编委会掌握了杨氏家族全套的前谱(包括西三支的一到八卷和东三支的前谱)资料。

族谱也是一种家族档案,按照与时俱进的思路将其设计成集工具型、记录型、激励型和教育型等多功能型的族谱。

所谓工具型,是指杨氏族谱提供寻根认祖(见寻根索源篇)和亲缘备查(见亲缘备查篇)详尽文献的工具,这是作为族谱必不可少的最基本功能,以贯彻中华民族“慎终追远”和“百善孝为先”的美德。“承前启后篇”中的第十章是杨氏前人传记,保存(记录)了“光大前人功绩,颂扬先辈美德”的内容。“承前启后篇”中的第十一章是“汇集后人业绩,激励来者奋进”,以激励杨氏后人奋发图强,“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一代更比一代强。素质教育篇包括两方面内容,其一是对杨氏的信息进行分析统计(第十三章),其二是对杨氏宗亲的素质进行评价,并提出进行家训教育(第十四章),使其达到“继承祖宗遗训”,“传我杨氏清史”的目的。

易曰: “天行健,君子自强不息”。悠悠岁月,宿祖至今已有500多年历史。他的后裔已繁衍至二十二代之多,居住地域已由贾邓杨家村扩展到海内外。在海外的有美、加、俄、澳(大利亚)、马(来西亚)、泰等国家。在国内的有京、沪、鲁、川、渝、黑、内、甘、青、湘、桂、台、港、澳(门)等。为了宿祖子孙不至数典忘祖,尊卑之序有条不紊,来住之谊不绝,完成这项历史任务责无旁贷。在科学技术的高度发达和信息化深入人心的今天,广大族众对修谱工作积极支持,全体编委鼎力合作,使新族谱做到了内涵外延加深拓宽,信息载体多种多样,实现技术采用高新,利用手段灵活方便。修好族谱,为子孙后代留下一笔无愧于列祖列宗,有利于今贤英杰,启迪后人的精神财富。

此次修谱,还有几项重大收获:

开创了东西三支统宗修谱的先例,首次实现了贾邓杨氏(东西三支和内蒙、高密分支)完整的宗支图和《贾邓杨氏全谱》,真正体现了“天下杨姓是一家”的理念。

① 突破了女性及家属不上谱的陈规旧习,真正体现了男女平等思想。

② 利用高科技手段,解决了毓才公在杨氏族谱首卷中就提出的“阙疑”,弄清了贾邓杨家村的立村时间,始祖宿的迁徙情况和各世祖的年代,也弄清了午城后杨家、午城前杨家、大冢坡、岔里杨家等确定的立村时间存在的问题。所采用的算法对于确定历史事件的年代问题有一定的通用性。

③ 对族谱的深层次地利用、高水平地实现、科学地管理做出了有益的探索和示范。如采用多媒体的信息形式,通讯的网络化,实现修谱工作的现代化,实现开放式的族谱管理方式等等,都是在实现现代化族谱必不可少的。

④ 联络迁居异地杨氏宗亲,增进了亲情。编谱激发了怀祖之情,为日后各地子孙祭拜祖先提供了条件,使杨氏声望得以振兴播扬。这些都是值得欣慰成果。

经过一年多的努力,新谱终于面世,夙愿得偿,重负已释,心情畅快。惟望吾族子孙妥为珍藏,善加利用,勿忘“四知门第”德教,永葆“清白传家”遗风。凡我族人,皆应勤学守德,儒雅行商,谦恭避祸,宁静致远,以报祖宗高恩厚德。

上海同济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务院特殊津贴享受者

十八世孙堃齐振山百拜谨序

公元二零一零年岁次庚寅孟春下澣

(1)、定海杨氏先茔碑铭

肇庆路总管东莱定海杨侯,有先茔在郡北伍城,碑立石表其以状来请於雅古。惟我上世,种善植德,百年之泽,惠及我后人,而弗显於世,幸发其幽光,赐以铭,庸示悠久,请再三,弗怠,益勤,余辞不获,遂因其状而第之。按杨氏本唐叔之后,伯乔自晋归周,封为杨侯。在汉太尉震世,为弘农人,屡为东莱太守,子孙遂家焉。曾祖讳忠仕金为莱阳县尹,有惠政。祖讳贵,为招远县尹,兼益都录事参军,当金季之乱,聚民为兵,缮保障以御侵掠,乡里赖之全活者众。妻孙氏,继张氏,有子四人,女二人。长子兴,为招远县尉,孙出也,次曰均、曰福、曰幼龄,女二人,张出也。均有子曰谨,福有子曰寿、曰继,均与幼龄皆从军殁于阵。福以寿终。县尉学问多艺,颖悟过人,武善弧矢,孝悌称闻。兴任在招远,因母太夫人年高,弃职就养,辛勤备至,而甘旨无阙,夫人终,服丧哀毁,年尚强,遂不复仕,惟勤以农稼教子弟为事,春秋七十七卒,葬伍城先垅之次。配张氏夙有淑德,子七人,女三人,男孙二十五人,女孙二十五人。长曰松蚤有父风,次曰旺、曰春,肇庆公也,次曰荣、曰茂,尝为户部俸吏,次曰芳、曰桂,受承事郎淮东盐司令,皆称善士,女适良族,初县尉之归养也,七子侍侧,食禄者三,诸孙满前,怡怡愉愉,如金瑜芝兰,然乡人荣之,惟侯幼而孝悌,笃信好学,父命求进,但沾微爵,立石级録,关西遗派,修葺太尉祖庙,没齿无憾。侯居廉守约,经值改吏员一百二十五月出职,未及除授,父亡归家,追遵遗命,制中予采三品碑石,以待将来显达。禫毕赴京,慨然以修齐治平为己任,由太府掾三转,授承事郎庐州路职事,愿弃职就养,中书起为左司掾,能名益彰,未几又辞去,皆以太夫人年高故也,执政嘉其孝特以上闻,受同知般阳路莱州事故事,户籍在州郡者,不得仕其处曰避贯侯之授莱州,盖近亲闱以便其养也。初至家适太夫人病,祷于岳曰:愿减春寿五年,为母三年寿,至诚获冥报。任满太夫人体尚康健,亲奉甘养,年八十九终,庐墓行丧,既服阕犹十年不就选。有司以侯行白於朝,调大都兵马副指挥,畿甸之间,豪强敛手,剽劫宁谧,狱无怨民。有远游宦者,属三女于妻,比归,妻已构三女於外,而已适人告,既而妻亦逃,去将访治之,妻乃教其女诬以人理所无者,而已证成之狱,具堂坐京师,凡百有司皆莫能直其冤者。侯辨其诈,吏惶懅怗懦曰,是执政意也,失出必得罪,侯曰:罪在我,非若属事,遂正其狱。然竟以是不调会朝议,求严而不虐,宜辑远人者,众皆曰,杨春可,遂有肇庆之命,进阶中议大夫,以行侯任兵马指挥。愿以母封让其祖母,妻封让其母,有司难其事,命遂寝令秩三品,荣封三代,果如其愿,咸钦命赠祖贵,追封中顺大夫,山东东西道宣尉副使,上骑都尉,弘农郡伯,祖母孙氏,封弘农郡尹,父兴,追封亚中大夫,般阳路总管,轻车都尉,弘农郡伯,母张氏弘农郡夫人。侯自肇庆任满,致仕归来,进赐嘉议大夫,益都路总管,妻赵氏封弘农郡夫人。侯有子三人,女二人,长曰庆祖、次曰庆福、三曰庆先,长子庆祖廕以侯职,初授承事郎同知常宁州事,次受承务郎,大有仓盐支纳三任升奉训大夫,同知濮州事,配隋氏敕封恭人。次受宣命,嘉封县尹。其一门集庆,簪缨相继,不堕其传,同知奉训,立志廉慎,奉先思孝,善述前人之事,取曩时预采碑石,刻文铭立於先茔以光其祖宗,诚为嘉矣,呜呼,经不云乎,立身行道,扬名於后世,孝之终也,侯之纯孝廉介,虽曰天性,亦以先世有以启迪之也。盖闻之位不称其德者,必有后,自招远而下,皆当有为于世,率不过宰百里,岂非位不称其德欤。然县尉诸子克遵世守,厥后蕃衍,侯兄弟异居,不改父风,所置众皆总门,侯愿为阎王立约,无不咸应,自后时辈皆曰大院杨家。宣赐三品,已建阀阅,高大门闾,心以行之因而应之,以遂平昔之志,至是始验,杨氏之福,盖未艾欤何子孙多贤也,是宜铭铭之曰:为善之植,其始则萌,不揠於苗,厥实乃成,猗欤杨氏,兆自招远,参军谔谔,不显尉也克承多艺,而能弃禄就养,维学与耕,爰有七子,皆称善士,季曰郡侯,式成其志,于戏仁孝,其泽不穷,迨彼有年,其获必丰,先茔有碑,龟蚨螭首,勒名於上,昭示厥后。

大元至正十年岁次庚寅八月二十六日

嘉议大夫益都路总管嗣孙杨春

奉训大夫前同知濮州事杨庆祖,继志立石

东莱石匠作头李砂道,梁成,孙仁,梁宽,孙德刊造

(2)、皇清敕授修职郎英三杨公墓志

岁进士杨公讳毓才字英三号皐泉,东莱掖邑人也,世居城北贾邓村。曾祖讳之允,曾祖母李氏,祖讳建业,祖母罗氏,父讳僩,例授赠修职郎,母李氏,例赠太孺人,俱葬於官道东葛场子有碑记。先生兄弟五人,行居第四,长兄奠元少亡,二兄受禄,三兄毓元,五弟毓德,俱系太学生,姊二人,长适武生黄世荣,次适武生孙百成。娶生氏,生二子,长邦彦入国学,次守文,邑庠生出继五弟,女三人,长适张友俨,次适儒童孙可钧,三适张龙图,孙男三人。先生幼学入塾,即有颖名,应童子试县取第二名,府取第一名,院试入郡庠第一名,自是累列前茅,由增广生补廪膳生,至嘉庆庚辰科成岁进士,又六年就训导职,未及选用,於道光十六年十月二十七日戌时卒,享寿七十六岁。呜呼先生之为人也,孝友恭俭,未尝以言语侮人,其文词雅正粹美,且循循善于诱人,及门成名者不下数十人焉。殁后,葬於村北坤山艮向门,弟子从逰最久,知先生家世深悉,爰为之铭曰:天道昭彰,作善降祥,忠厚继世,家道永昌,仰止犹切,流泽未忘,先生之风,山高水长。

(3)、皇清敕封孺人杨母生太君墓志

杨毓才元配生氏,罗台儒童讳安公次女也,性情和顺,言语惟谨,事翁姑以孝闻。姑亡翁不继世妯娌四人中,翁特以家事付托,氏乃逊谢不遑,以不胜任为辞,翁强至再三不得已而从之,於是夙兴夜寐勤劳罔懈,同居数十年田亩日增,内外从无间言,且其教子训女严不伤慈,卒使子女名成家立,壼范称乡党焉,当兄弟同居时,有胞侄临文生五日,其母宿氏卒,氏乃舍其子而哺之,抚养周之逾於已出,临文之成立实赖氏鞠育之恩也,後晰居数十年,又益薄於自奉而严於治家,孙男曾孙之属戏嬉满前,年近九旬尚动履不须扶持,亲友义其事,爰为之铭曰:孝行足法,慈德可风,克勤不匮,克俭有功,壼范不湮,子孙丰隆, 孺人之德,永世无穷。 《贾邓杨氏全谱(卷九)》总目录

一、谱首篇

贾邓《杨氏全谱》编委会…………………………………………………………III

《杨氏全谱》序……………………………………………………………………IV

凡例…………………………………………………………………………………VII

《杨氏全谱》内容概述…………………………………………………………VIII

第一章 杨氏对联碑铭和集序………………………………………………………1

二、寻根认祖篇

第二章 杨氏之源……………………………………………………………………51

第三章 杨氏迁徙和“阙疑”的解决………………………………………………81

三、亲缘备查篇

第四章 杨氏各支派宗支图…………………………………………………………95

第五章 之允系世系图(上)………………………………………………………117

第六章 之允系世系图(下)………………………………………………………165

第七章 西三支其它世系图…………………………………………………………189

第八章 东三宗支世系图……………………………………………………………205

第九章 异地兄弟宗支世系图………………………………………………………249

四、承前启后篇

第十章 杨氏前人传记………………………………………………………………265

第十一章 杨氏后人业绩……………………………………………………………279

五、素质教育篇

第十二章 关于行辈字派的勘定……………………………………………………297

第十三章 杨氏素质分析……………………………………………………………311

第十四章 素质和教育………………………………………………………………331

第十五章 中国姓氏文化……………………………………………………………339

第十六章 杨氏名人的功业轶事……………………………………………………359

六、谱尾篇

第十七章 后记………………………………………………………………………391

附录……………………………………………………………………………………405

隋炀帝是四知堂后人吗?

2014-06-30杨峻岭(右一)和叔叔杨摄万(中间者)、父亲杨技万(左一)在翻看家谱英雄社区一角  几天前,中国大运河申遗成功,消息传出后...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