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谱中的“堂”和“郡”有什么区别?
堂号和郡望一样是中国姓氏文化中的特有范畴。也是中国人进行寻根问祖时不可不先熟悉的一个概念。
在旧时中国各姓祠堂正门上方,往往有一块牌匾,上面写着 "XX堂"。在海外的宗亲社团和各姓联谊会所,也往往挂有写着"XX堂"的灯笼和牌匾。这就是中国人的堂号。
堂号是什么?简单地说,堂号就是祠堂的名称、称号。
祠堂又称为家庙,是中国人供奉祖先神位、祭祀祖先神灵、举办宗族事务的公共场所。
中国人是世界上最有祖先崇拜传统的一个民族。在每个家族中,往往都有一个场所来供奉已去世的祖先的神主牌位,所以,旧时的每个家族都会有本家族的祠堂,并给它取一个名号,目的是让子孙们每提起自家的堂号,就会知道本族的来源,记起祖先的功德。
俗话说,树大分杈。随着生命的传递、繁衍,家族就会不断扩大。扩大的结果是一些家族从祖居地迁居他处,另开基业,形成新的分支和新的宗族。这些新形成的宗族和分支,往往又会建立新的祠堂,来供奉最亲近的祖先。于是,由一个祠堂又会派生出许多新的祠堂来。因此,象族谱有总谱、支谱一样,祠堂也就有总祠、支祠、分祠之分,也就是民间所说的所谓大堂祠和小祠堂。
堂号不仅仅是用在祠堂,还多用在族谱、店铺、书斋及厅堂、礼簿等处;也有用在生活器具上的,如在斗、口袋、钱袋、灯笼等上面大书堂号,以标明姓氏及族别。凡看重自己的姓氏和族属的人,都不会忘记本族世代相传的堂号。不仅汉族,许多迁居内地的其它少数民族,如匈奴的呼延氏(太原堂)、回纥族的爱氏(西河堂)、蠕蠕族的苕氏(河内堂)等少数民族,内迁后接受了汉文化,也有以其繁衍地的郡名或祖上业绩之典故作堂号的。
历来每个姓氏、每个宗族、每个家族,都有自己的堂号。堂号的历史悠久,应用广泛,在中国宗法社会中有非常重大的意义和作用。
从功能上说,堂号的意义主要在于区别姓氏、区分宗派,劝善惩恶,教育族人。如果说郡望是高一级别的宗族寻根标志,那么堂号就比郡望堂低一级的宗族标志。郡望往往可以作为堂号,但堂号却大都不能用作郡望。一个姓的堂号要比郡望多得多,一姓的郡望只有数个多至数十个,但堂号往往有数百甚至上千个之多。郡望在宋代以后就开始走向统一和固定,但堂号却随着宗族的发展,一直在不断的增加。
各姓的堂号虽然很多,但也不是随便乱取的。各一个家族的堂号,往往都有其非常深刻的含意。根据取名的依据和其用意不同,堂号又可以分为如下几个类型:
以地名作堂号:许多宗族喜欢以他们的发源地来作为自己的堂号,这在各姓中都是一样。如王姓的"太原堂"、"琅邪堂",李姓的"陇西堂",刘姓的"彭城堂"、"中山堂"。这些堂号,使人一看就知道这个家族是从哪里发源来的。
以宗族典故作堂号:这类取堂号的方法,在各姓中都非常流行,也非常有意思。一个堂名,就是一个非常动人的故事。当然,这个故事必须是有关本姓祖先的,而不是讲的他姓人物。如王姓的"三槐堂"、刘姓的"藜照堂"、吴姓的"三让堂"。这些故事,往往都极富有教育意义,能使族人缅怀先祖,激励斗志,奋发图强。
以道德伦理作堂号:这种取堂名的方法,是将一些教育族人劝善惩的词语作为祠堂名称。这类堂号在各姓氏中也比较普遍,而且往往各姓共用。如"敦厚堂"、"敦睦堂"、"敬本堂",几乎各姓都有。因为中国人的传统伦理道德观念是全民族共有的,非一姓所有,因此这一类的堂名除了通常的道德鼓吹外,事实上没有什么特别深刻的含意。
以祖先名号作为堂号:这种堂号在各姓中也都常见,但相对要少于前几种。其方法是将某一祖先的某种有特殊含义的称号或者居住地,作为本族的祠堂,如汉代伏波将军马援后裔的"伏波堂"、唐代大诗人香山居士白居易后裔的"香山堂"、宋代学者屏山先生刘子翚后裔的"屏山堂"。
堂号是宗法社会的产物,在传统宗法社会中,它对于敦宗睦族,弘扬孝道,启迪后人,催人向上,维护家庭、宗族和整个社会的稳定,都具有十分重大的作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随着中国传统社会的终结,祠堂在中国大陆不是成了历史,就是成了文物,因此,新的堂号不可能再产生,但是,旧有的堂号却仍然留在各姓各族人们的记忆中。
近年来,随着中国政府的开放改革和全球华人寻根热潮的兴起,许多大陆宗祠被恢复,族谱被续修,因此,堂号再一次被人们抬了出来。不过,今天的堂号,已经没有了宗族主义的负面作用,有的只是给人们寻根问祖、缅怀先祖、激励后人的积极意义。特别是对于加强中华民族的向心力、凝聚力,对于中华民族的大团结,对于早日实现统一大业,堂号都必将产生巨大的促进作用。
郡望是中国姓氏文化中的特有范畴。无论是研究中国的姓氏文化,还是进行寻根问祖,都离不开每个姓氏的郡望。
"郡望"有一个现在人们不大熟悉,但在隋唐中世纪时期非常流行的叫法,称作"姓望"。
郡是中国古代的一种行政建置、行政区划。郡的设置开始于先秦,盛誉于汉魏六朝时期,唐朝以后逐渐被废除,宋代以后就彻底不见郡的设置。秦始皇统一天下后实行郡县制,将全国分为36个郡,西汉继承秦制,又将全国分为103郡。
"望"就是"望族",指有声望的姓氏大族,显贵的为世人所仰望的姓氏。
所谓"郡望",有两层含义。其最初的含义,就是指一个郡中的望族。这些宗族世代聚族而居,人才辈出,冠盖连绵,门第高贵,家世显赫,为当地郡人所敬重和仰望,亦名闻天下,为世所称颂。一个郡可以有一个或者多个望族。敦煌出士文献中就有多种"天下郡望氏族谱",即按州郡记录每郡的望族。宋代的地理学著作《太平寰宇记》中,也在每郡之下记录该郡的望族大姓。
后来,郡望又有了另一层的含义,就是指一个家族的根源和发源地。一个姓氏或家族的郡望,就是指这个姓氏或家族所发源的某个郡。因此,当郡作为一级行政区划已经消失的时候,郡望却能一直留在人们的记忆之中,成为各姓各族寻根的依据。
郡望有2个功能,一是社会的功能,即通过郡望来标明出身,为人们通婚姻、入仕途提供参考;另一个是宗族的功能,即为人们寻祖问根,联宗认亲提供参考。
郡望之称,始于东汉末年,盛于魏晋隋唐时,至今仍在华人世界中沿用不变。
各姓的郡望,其形成都有一个较长的过程。一般来说,在郡望的兴起阶段,也就是汉魏时期,一个姓氏大都只有很少几个郡望。魏晋南北朝时期,许多姓氏的郡望都有所增加。隋唐时期的郡望有一个显著的特点,那就是在许多新的郡望兴起的同时,一些魏晋六朝时期的旧郡望渐渐被人抛弃不用。宋朝时期,各姓的郡望基本上都是迅速减少,其实是各个姓氏都在由许多分散的郡望逐渐统一到某一个著名的郡望上来。因此,宋代以后,绝大部分中国的姓氏都只剩下一个统一的郡望。此后近千年来,中国各姓的郡望情况,就基本都没有多少变化了。
家族堂号 三国时魏国九品中正制出来以后形成了世家大族把持朝政,成为统治阶级,那时各大家族非常庞大,小的家族会有一个堂号,大的家族会有多个堂号,一般就是一个家族因为战乱饥荒迁官等原因分散到各地,然后发展成新的家族,但是与原来的还是名义上的同族,但是堂号却不同
古代的名门望族多有自己的堂号,布衣百姓在称呼这一家族时,也常用“某某堂”来代替。对于一个家族来说,堂号有凝聚家族力量、训诫子弟不忘家族之志的作用。
现在,堂号已不再是王公贵族的专属,许多人家在营造新居时,也喜欢立一个匾额,上书自家的堂号。
例如:四知堂,内行人一看便知,这是一户姓杨的人家。
为了避免“没文化”的嫌疑,知晓一些有名的堂号是十分必要的。
那么,堂号背后到底有什么故事?古人又是如何取堂号的呢?
四知堂的故事广为流传。
历史记载:东汉名士杨震在东莱任太史时,有一回路过昌邑县。县令王密曾受杨震举荐,便深夜拜访他,带上金十斤,准备“意思意思”,报答杨震的举荐之恩。杨震见状,当即拒绝了王密的贿赂,王密不死心,还说:“幕夜无知者。”夜深了有谁会知道呢?杨震当即正色道:“天知,地知,子知,我知。”做人要对得起天地良心,怎么能说无人知晓呢?“四知”的美谈因此千古流传,杨氏后人也引为堂号,意在劝解后人:以诚立身、不愧天地。
最早的堂号诞生于晋朝,名为“玉树堂”。
源自东晋时期大名鼎鼎的谢氏家族。《世说新语》有言:谢太傅问诸子侄:“子弟亦何预人事,而正欲使其佳?”诸人莫有言者。车骑答曰:“譬如芝兰玉树,欲使其生于庭阶耳。”东晋谢家的子弟,几乎个个都是魏晋风骨的代言人王谢风流,当时人人景仰,玉树堂这一堂号,也跟随了谢氏家族千年之久,广为流传。
当我们看到天水堂的匾额时,可并不一定是这户人家来自甘肃天水的意思。
“天水”是赵氏的堂号。而以赵氏为皇族的宋朝,也常被称为天水一朝。如陈寅恪先生在《赠蒋炳南序》中说:“尚气节而羞势利,天水一朝之文化,竟为我民族永远之瑰宝。”宋朝的耻辱——靖康之难时,金人不仅掳走了徽钦二帝,还给了他们侮辱性的封号:“天水郡王”与“天水郡公”。金人之所以给予二帝这样的封号,也正是因为赵氏发源于天水郡,是天水郡的望族。
在《史记·项羽本纪传》中,项羽曾说:“富贵不归故乡,如衣锦夜行,谁知之者! ”衣锦夜行,常与明珠暗投等成语同用,意在说明人生失意,不得时势。清代诗人吴伟业曾有一首《项王庙》诗:“凄凉思昼锦,遗恨在彭城 。”与锦衣夜行相反,昼锦则是在白日时衣锦归乡,享受无上荣光的意思。
奇怪的是,北宋重臣韩琦致仕归家后所立的堂号就是昼锦堂。古人重内敛,修身自持,怎会用一个如此之张扬的堂号?原来,韩琦衣锦归乡,故意以“昼锦”为堂号,并作诗言志,意在劝谏后人,不为富贵名利所困。取一个如此之高调的堂号,却是要教后人日日反省自身,不以夸耀自身富贵为荣。北宋文坛巨擘欧阳修曾作一篇千古奇文《相州昼锦堂记》来颂扬韩琦的高风亮节,规劝权贵们不要“夸一时而荣一乡”。
还有许多堂号,我们一眼就能够猜出主人的姓氏。如三迁堂,就是孟氏的堂号;爱莲堂,出自名篇《爱莲说》,作者周敦颐,爱莲堂自然就是周氏的堂号。
那你可能要问了,我比较倒霉,同姓的先祖没什么名人,什么有名的典故也没留下,我们家族就不配拥有堂号吗?
取堂号,一般都遵循这两个准则。
1、以祖上名人贤士的光荣事迹为堂号。
除了上文里提到的“四知堂”、“三迁堂”等,还不得不提一个有趣的堂号。那便是崔氏的堂号——“噤李堂”。
大家也许会顾名思义,以为李家和崔家有什么仇怨,于是崔家人要让李家人在自己的地盘噤声。要解释“噤李堂”的来由,还要说到那首名震天下的《黄鹤楼》:
“昔人已乘黄鹤去, 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据说李白登楼之时,亦诗兴大发准备题诗,读过了崔颢的大作之后,竟然一句诗也写不出,“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能使诗仙折腰叹服,这是多么大的才气?崔氏族人也引以为傲,将这一次“高光时刻”当做自己家族的堂号,让后世族人都与有荣焉。
2、以本姓氏的郡望、祖籍为堂号。
但这样取堂号亦有“撞名”的尴尬。就像上文所说的天水堂,同时也是梁氏、纪氏、严氏等等的堂号。没办法,谁让天水郡是个宝地,许多家族都在这里定居。更何况华夏地大物博,古时候一个城市动辄百万人口,大城市里有成百上千种姓氏都是常事,郡中的豪门望族也不胜枚举,所以出现撞堂号的情况也并不新鲜了。
堂号发展到今天,已有与个人斋号融合的趋势。
风雅之士都喜欢为自己的书斋取一个雅号,来表明志趣。著名的古文学家唐兰先生曾言“甲骨四堂”,其中就有王国维先生的观堂与郭沫若先生的鼎堂。丰子恺先生的缘缘堂、张大千先生的大风堂,亦被世人所熟知。取一个风雅的堂号,也能表现出房主人的意趣。
家谱网里的堂号,不是随便取得。
堂号是一个家族从开基时起的。通俗地说,是你这个家族的老祖宗一辈一辈承传下来的,是认祖归宗的根据之一。
你在登家谱网时要填写堂号,一是找到你家的家谱、族谱、宗谱;一般都会由记录的。如果找不到,可以询问你这个家族的老老辈,或者通过族谱网寻找答案。
家谱中的明是指家族中某一代人所使用的堂号。堂号是指家族中按照世系排列的不同辈分所使用的称号,是家族中人际关系和社会地位的一种象征。堂号的使用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风俗习惯,一般由家族长辈或有权威的长辈指定。
明是辈分中的一种,通常是指第十一代,也有些家族使用明作为第十代或第十二代的堂号。由于每个家族的堂号使用规则不尽相同,所以用明作为堂号的家族较多,但并不代表所有家族都使用明作为堂号。
明这个堂号的来源有多种说法,其中一种说法是因为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的第十一代孙朱某为了避免与明朝皇室同名,所以使用了明作为自己的堂号。另外,也有一种说法是因为明字寓意着光明、明亮、清晰等含义,代表着家族的兴旺和繁荣。
总之,家谱中的明是家族中某一代人所使用的堂号,通常是指第十一代。堂号的使用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风俗习惯,代表着家族中人际关系和社会地位的一种象征。不同家族使用的堂号规则不尽相同,但是都有其独特的历史渊源和文化内涵。
家谱中的“堂”和“郡”有什么区别?
本文2023-11-10 22:08:51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4532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