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姓家谱哪个有?请提供下谢谢!

栏目:资讯发布:2023-11-10浏览:1收藏

景姓家谱哪个有?请提供下谢谢!,第1张

景氏图腾

景姓来源

一、出自春秋时期的楚国公族,是由楚大夫景差而来的姓氏。相传,景差是楚国贵族,人仕后官至大夫,子孙为了加以纪念,便以他的名字为姓,成为最早的一批景姓人。

传说中的黄帝是中华民族共同祖先之一,与炎帝齐名。炎、黄二帝相传是同母异父兄弟。

黄帝原姓公孙,因为长期居住在姬水一带的轩辕之丘,就改姓姬,号轩辕氏。以后因封国在有熊,又号有熊氏。他生活的时代大约在4500年以前,活动的地域大体在今天陕西、河南、河北沿黄河一带。

炎帝,相传是农业和医药的发明者。一说即神农氏,是姜姓部落的始祖,生长在姜

水附近。姜水在今陕西省岐山县的东面,是渭河的支流。又传说炎帝陵在今陕西宝鸡,湖南酃(1ing)县等地。

相传炎帝末年,道德衰败,社会混乱,诸侯之间互相侵伐。南方几个黎族的首领蚩尤带兵北进,一直攻到河北涿鹿的原野之上。黄帝率领部队与蚩尤在此展开了一场血战,最后将蚩尤军队包围起来,全部消灭,并活捉了蚩尤,在涿鹿把蚩尤杀掉了。

以后又经过了多次征战,黄帝在阪泉之野(今河北省涿鹿县矾山镇七旗村)打败了炎帝,使炎帝势力退避到南方。从此,天下安定,黄帝被中原各部落尊推为共同的领袖。后来黄帝部落又与炎帝部落合并,统称华夏族,即中华民族的前身,于是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把自己称作“炎黄子孙”。黄帝活了110岁,死后葬在今陕西省黄陵县桥山。每年的清明节,海内外的华人前往黄帝陵,祭祀自己的共同始祖——轩辕黄帝。

黄帝共有4个妃子,一共生有25个儿子,而得姓的儿子只有14人。他的正妃嫘祖是西陵氏的女儿,发明了养蚕缫丝、制作衣服。所以,嫘祖后来又被祀为“先蚕” (蚕神)。她生有两个儿子,一个是玄嚣,一个是昌意。其中昌意生乾荒,乾荒生颛顼,颛顼之孙生老童,老童生有两个儿子黎和吴回,都担任祝融这种火官之神,历史上又称祝融氏。吴回生陆终,陆终之后的季连 (芈姓)一支,楚国诸姓都是由此衍生而来的。在其发展中芈姓形成了庞大的姓氏团体,约略有二百余种,楚公族三大姓之一的景姓就包括在内。

相传,炎帝教民农耕,被尊为神农氏。《帝王世纪》云:“神农氏,姜姓也。”炎帝初都陈,又徙鲁。鲁地的齐国乃炎帝姜姓之后裔的所在地。相传春秋时,齐景公之后乃以景为氏。

二、出自战国时期的齐国,也与公族有关。周敬王时,齐国国君杵臼去世,谥号为景,世称齐景公。他的支庶子孙以他的谥号为姓,也姓景。

周代贵族,生前封爵位,死后有谥号。谥号是一种社会地位与精神荣誉的象征,故贵族的谥号也成为其后裔之姓氏。春秋周敬王时,齐国君主杵臼去世,谥号为“景”,史称齐景公,其支子即以谥号之“景”为氏,景丑、景春,为其后裔。

三、改姓、冒姓

改姓 因某种特殊原因,不得不更改。常见的有帝王赐姓,避讳改姓,避祸改姓,复音姓氏单音化等等。还有一些少见的改姓现象,即单音姓氏复音化,以及避耻改姓、避嘲改姓等等。此外,在姓氏发展史上,因音讹与省文也是常见的两种改姓现象。明代忠烈之士景清,本耿姓,后改姓景。景清的改姓,到底应属于何因,至今仍未找到有关文献,有待进一步考证。

冒姓 是改姓的一种,系因被人收养,或因母改嫁,或为赘婿等等,而改取他人之姓。如三国时期的曹操本姓夏侯氏,因其父为曹腾收养,遂冒姓为曹。

旁族别支

景氏的主要渊源有二,一是黄帝一支,楚国,芈姓的后裔;一是炎帝一支,姜姓,齐景公的后裔。与其同源的姓氏主要有:

昭氏,芈姓,楚公族也,以族为氏。《楚辞》云:昭、屈、景,楚之三族也。

伍氏,芈姓,楚大夫伍参之后也。

能氏,楚熊挚之后,避难改为能氏。

鬻氏,芈姓,楚鬻熊之子鬻拳之后也。

班氏,芈姓,楚若敖生斗伯比,伯比生令尹子文,为虎所乳,谓虎有斑纹,因以为氏。

翠氏,芈姓,楚将景翠之后。

苗氏,源出于芈姓,是以地名命名的姓氏。

成氏,芈姓,春秋时期,楚国君的儿子字成虎,他的后世子孙取其“成”字为姓,亦称成氏。

建氏,芈姓,楚太子建之后。

屈氏,芈姓,楚公族也。是以封地命名的姓氏,春秋时楚武王的儿子瑕任楚国莫敖,被封在屈邑。

潘氏,芈姓,周代楚国王族的后代。

尚氏,姜姓,齐太公之后也。

桓氏,姜姓,齐桓公之后,以谥为氏。

查(2ha)氏,源于芈姓。春秋时,楚国有公族大夫封邑在查,其后代子孙称查氏。

荆氏,源出于芈姓。西周初年,楚国先君熊绎被封在荆山一带,国号为荆,直到春秋初期才改为楚国。楚文王以前的荆君,有庶出子孙以国号为姓,称荆氏。

庄氏,春秋时楚国君旅,死后谥号为“庄”,他的后世子孙以其谥号为姓。

熊氏,商末鬻熊之后,楚国公族以芈为姓,国君以能为氏。

四、少数民族中的景姓

满族是我国人口较多的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于东北三省。

满族称姓氏为“哈拉”,称家族为“穆昆”。最初一个哈拉就是一个穆昆,后来随着人口繁衍,家族分支与“随任驻防”,调往别处。原来的穆昆又分化出数个新穆昆。他们的得姓途径和汉族有许多相似之处。以居住地为氏,以部落名称为氏,还有帝王赐姓,沿用女真族旧姓,因分居、迁徙改姓等情况。除此之外,还有满姓汉化,即指满族使用汉族姓。其中的随名姓之说,从这里可以寻找到满族中景姓的得因。随名姓有两种形式:一是以父祖名字中的一字作为子孙的姓氏,这与先秦汉族“以王父之字(或名)为氏”是一样的;再一个是以本人名字的第一字为姓。由于满姓译成汉文长达好几字,称呼起来不方便,因此往往称名不称姓(族姓),因而在长期的习俗中造成了以本名第一个字为姓的做法(当然他还有自己的族姓)。《清稗类钞》也云:“满蒙两族之姓氏,不著于世,辄以其名之第一字,相呼为姓。流俗不察,遂以为其祖父子孙不同姓矣。”

满族中的景氏名人还为数不少,景固勒岱、景安、景廉、景星、景善等,将在以后章节中予以介绍。

朝鲜族 主要分布于我国黑龙江、吉林、辽宁三省和内蒙古自治州地区,延边朝鲜族自治州是朝鲜族的主要聚居地。中国朝鲜族的近一百多个姓氏中,景姓也占有一定比例。

中国朝鲜族人的祖辈是从朝鲜迁移过来的。17世纪末开始零星迁徙,到19世纪 60年代中叶以后,当时由于朝鲜封建统治阶级的残酷剥削和压迫,再加上1869年其北部遭受大饥荒,使得大批朝鲜灾民陆续迁入我国延边地区定居下来。

阿昌族是居住在我国西南边疆的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的陇川、梁河、潞西及保山专区的腾冲、龙陵等县,其中约90%的人口聚居在陇川县的户撒区和梁河县的遮岛、大厂区。阿昌族是我国具有悠久历史的民族之一,汉族文献中对阿昌族先民的记载始见于唐代,“阿昌”这一族称是在元代开始确定的。据史书记载,阿昌族的先民早在 13世纪就已居住在今保山、腾冲、梁河一带。从明代起,大批内地汉族移进阿昌族地区,对阿昌族的社会发展产生了积极作用。特别是户撒、腊撒地区,至今仍有明清时期遗留下来的建筑物和墓碑,具有汉族文化的特点。阿昌族不仅在经济上,而且在风俗习惯、宗教、姓名等方面都受到汉族的影响。

阿昌族取名一般取褒义,寄寓美好的愿望。同一辈分的兄弟姐妹,名字中的一字多取相同的,或有某种关联的字,这点与汉族有共同之处,从名字上即可看出是否属同辈。

傣族,傣族人原本无姓,后来通过以下几个途径而陆续得姓。有的是因为傣汉通婚,傣族姑娘嫁给汉人,生了孩子用父亲的姓;有的是学校老师为了便于称呼而给定的姓;更有趣的是“生随师姓”,解放后,学校里出现了老师姓什么,全班同学都姓什么的现象。

家谱家谱文件家谱文件景姓家谱介绍 景姓家谱介绍

谱牒学与姓氏学密切相联,互为影响、补充。如果说姓氏学的研究对象是整个姓氏的来历和发展演变,那么,谱牒学则是研究“一家一姓之史”。所谓“谱”,即按照事物类别或系统编成的表册,如家谱、年谱。所谓“牒”,系指古代的书板,如玉踩、金牒,特指谱牒。谱牒学中的“谱牒”,即家谱与玉牒之总称。家谱俗称族谱或宗谱,又称家乘支谱、世谱。皇族的家谱称作玉谱。总之,谱牒是一个家庭或宗族的世,系表谱。

据《史记》记载,不但五帝(黄帝、颛顼、帝喾、唐尧、虞舜)三代(夏、商、周)上古“中国”地区的华夏族古帝是源出黄帝同根同宗的本家,而且周边地区古代其他民族也出自黄帝一系。如《楚世家》:“楚之先祖出自帝颛瑞高阳。”高阳(黄帝之孙)生称(即伯服),称生卷章(即老童),卷章生重黎、吴回,吴回在帝喾时主管火政,号祝融氏。吴回生陆终,陆终生昆吾、参胡、彭祖、郐人、曹姓、季连等六子,分衍出己、董、彭、秃、坛、曹、斟、芈八姓(祝融八姓)。其中,第六子季连(芈姓)的后裔鬻熊为楚国的开山鼻祖。

景氏源自芈姓和姜姓,是一个较为古老的姓氏。它也承继中华民族传统,有自己的家族文化,修家谱也包括在内。但因天灾人祸,目前仅看到的是收藏于上海图书馆和河北大学图书馆的:浙江“余姚周行景氏宗谱”,共六卷,景怀燕传辑,民国28年,念祖堂木刻本六册。还有清光绪二十三年吉林四平景姓一支景文玺修的《景氏族谱》。

家谱文件景姓字辈 景姓字辈

辈份字行,又称班辈,字派。它是同一血缘姓氏秩序的标志,同时也起着严格与其他堂、房、支系相区别的作用。此项工作一般要由本族中德高望重的长辈制订。多见四言骈文、五言骈文,此习俗至今仍有流传。

浙江《余姚周行景氏宗谱》的辈份字行:

大、瑞、之、传,咸、,阡、、忠、艮。

枚、卜、功、臣,作、善、降、祥。

敷、求、哲、人,明、徵、定、保。

家、用、平、康,奉、先、思、孝。

谋、及、乃、心,(忄享)、德、允、元。

践、修、厥、猷,齐、圣、广、渊。

训、其、成、式,嗣、守、遗、绪。

垂、裕、后、昆,彝、伦、攸、叙。

从十三世起换次轮名,不得紊乱。排行十六句,共六十四字十六条,由本族人腥仙公所编次。

清光绪二十三年景文玺修《景氏族谱》,吉林四平景姓一支辈份字行为:

逢、瑞、增、时、胜,

元、良、宁、先、道。

所谓食邑,是古代天子、诸侯封赐给所属卿大夫世禄的田邑(包括土地上的劳动者在内),又称采邑、采地、封地,可以世袭。焦坡,也叫焦陂、椒陂,现为安徽阜南县焦陂镇。其后裔以食邑为姓,他的儿子就叫椒鸣。

依《伍氏族谱》、《伍氏家谱》、《伍氏宗谱》:“古炎帝神农之子曰永者封於河陇之地为雍侯至八世孙雍侯克公始都安定遂有安定之口传至绍公虞帝封於椒是为椒侯后楚 并椒以参公为楚大夫生举公封于伍地遂以伍为姓伍之得姓自举公始也”,可见伍参封于椒,先封于椒后封于伍,再依《西周至春秋时期楚国采邑制与地方政治体制》一文,椒举封于椒,可见椒举(后改名为伍举)生于椒邑,椒邑在今安徽省阜南县焦陂镇。

雨过天亮。楚平王的皇宫。内墙青绿,牡丹怒放,凤凰翻飞鸣叫,大殿里的檀香在裹着阳光的微风中袅娜四散。太子建与太傅伍奢下棋正酣处,少傅费无忌悄然退去楚平王见费无极进来,挥手退去身边的四个宫女,皱紧了眉头,“使秦国,如何?”

费无极快步向前,下跪,“秦女绝美,君不如自取,而从为太子娶妇。”

“你!”平王话未说完,费无极已向前爬了两步,磕头低语,“现边关四险,非太子迎娶之佳期,不如命太子往药都城父备边兵。”说完,仰脸盯着平王的眼。

平王沉吟良久,忽面生怒色,“似是谗言,如此妥否?”

费无极又向前爬了两步,还要向前,头已抵了平王案几,“小人不敢!太子戍边军心必聚,战事稍平可为太子另择异女,况君王与秦通婚更利于两国交善!”

平王突然大笑,起身扶起费无极,“无极乃楚之良才!”费无极亦两眼怯怯地笑了良久。

柱国房字派:自氓公后十四世“启”字起,即“启元应瑞重,道德允维荣,文学于时尚,世思绍圣明”二十字派。

翰苑房字派:自旅公后十三世“绍”字起,即“绍宜伟茂奕,运会际昌明,鸿勋耀列祖,嘉猷献大廷。”二十字派

谱谍有载曰柱国房子孙散居南山、幕村、麦园、伦滘、广州、横江、阳春、阳江、那马等处。翰苑房子孙分居大巷、山前、良含、马岗、上坪、官窦、沙头冲、那扶、高要、新兴上关村、香山大榄等地。两房有字派可考。

本地伍氏宗族,皆由古新会文章里,即台山市大江镇(公益)斗洞大巷开枝散布,广泛于分布邻近县市。

    伍姓,中文姓氏之一,是一个典型的多民族、多源流姓氏,主要源自芈姓、姬姓、姜姓及少数民族改姓等。伍胥为得姓始祖。

    宋代,伍姓人口排在第二百位之后,宋版《百家姓》中未列入。至2010年,按人口排序,伍姓列第89位,人口约二百六十万,占全国总人口的021%左右。

  史书没有记载。

  伍子胥(公元前559年—公元前484年),名员,字子胥,本楚国椒邑(一说湖北省监利县黄歇口镇,一说安徽省全椒县)人,春秋末期吴国大夫、军事家。

  伍子胥之父伍奢为楚平王子建太傅,因受费无极谗害,和其长子伍尚一同被楚平王杀害。伍子胥从楚国逃到吴国,成为吴王阖闾重臣,是姑苏城(苏州城)的营造者,至今苏州有胥门。公元前506年,伍子胥协同孙武带兵攻入楚都,伍子胥掘楚平王墓,鞭尸三百,以报父兄之仇。吴国倚重伍子胥等人之谋,西破强楚、北败徐、鲁、齐,成为诸侯一霸。

  伍子胥曾多次劝谏吴王夫差杀勾践,夫差不听。夫差急于进图中原,率大军攻齐,伍子胥再度劝谏夫差暂不攻齐而先灭越,遭拒。夫差听信太宰伯嚭谗言,称伍子胥阴谋倚托齐国反吴,派人送一把宝剑给伍子胥,令其自杀。伍子胥自杀前对门客说:“请将我的眼睛挖出置于东门之上,我要看着吴国灭亡。”在伍子胥死后九年,吴国为越国偷袭所灭。

何氏家谱

前言

我何氏根深叶茂,源远流长。肇自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皇帝。皇帝姓公孙,名轩辕,因居于姬水,故又姓姬。所以,何姓最初实为姬姓。传至桓叔成师,共30世。周平王二十六年<公元前745年>,桓叔次子万封于韩原<今山西芮城县西>,史称韩万,子爵,仕大夫,故亦称武子万。至万重曾孙厥,厥因救赵氏孤儿脱险,历史对他评价很高,正式以韩为氏,尊万为韩姓始祖。传至亚仲公韩信,共26世。

秦始皇十九年<公元前228年>,秦王政杀韩王安。二十九年<公元218年>,韩相国平之子张良为韩报仇,雇力士于博浪沙刺杀秦始皇未遂,始皇疑六国皇室贵族所为,派人四处侦灭,适韩王安次子允,偕夫人张氏,子隆,孙骘,曾孙信等匿居庐江郡东乡津,以撑船为业。秦探登舟查问姓氏,韩允指“河”姓,讹韩为何得以脱险,遂一家改姓何氏,从庐江郡迁扶风郡北隐居,何姓遂由此而来。汉高祖元年<公元206年>亚仲公信复迁庐江郡治舒县定居,复姓韩不到十年,时逢韩王姓,淮阴侯韩信被汉王刘邦怀疑谋反先后被戮,有仇家借此生由陷害亚种公韩信,信长子堿,次子蔗为避父仇又遁迹庐江郡<今安徽>西部山区,遇吕后侦探诘问姓氏,兄弟又分别指以何姓,讹韩为何脱险。汉高祖十一年<公元前196年>尊允为何氏受姓始祖,正式改名何堿、何蔗、从此不复姓韩,定居庐江郡治舒<今安徽庐江县>。传至何全皋共30世。何全皋,长子何中立,字大体,唐大中三年<849年>生于袁州<今山西>宜春郡新喻县大石桥何家街,后移籍洪州<今江西>豫章郡高安县临江镇南京街铁索桥。任河阳节度使,魏博左司马。因父何全皋被军人所害,料难袭父职,逃奔京都长安<今西安>,改授兵部司马,继迁河南节度使,封简命侯。咸通中,南诏陷播州,乾符二年,夜郎复叛,何中立被封平播将军,谨奉禧宗之命,挂大将军印,领兵伐播。三战皆捷。后因兵少难攻,请命益师。乾符三年,朝廷派杨端合兵助阵。播平,封中立祖为播州总管,赐以爵士,许以子孙世袭,永镇边疆,设总管府于播东九龙镇<今团泽镇九龙场>,距中立祖墓仅数里<贵州省遵义市红花岗洪水村养马塘>。中立祖传至懋公共23世。

我祖懋公及堂伯祖、堂叔祖忠、思、惠<景庆子、清公孙>,恩、勤、殷、德<景富子、灏公孙>叔祖志、恕、慈<景秋子海公孙>,因杨氏谋反而停袭。杨端28世孙杨应龙于明万历19年<1591年>谋反,滥杀属官、百姓,恩公于宋世臣等愤极赴京上书。万历二十七年<公元1599年>,明廷命李化龙总督十五省区官兵24万赴播围剿,万历28年<公元1600年>杨应龙困于海龙囤,决战114天,囤破应龙自焚。其时恩、思、殷三公领兵助剿,但忠公孙汉良被应龙逼而附逆被诛杀。万历二十九年<公元601年>明廷废播州,分设遵义<属四川>平越<属贵州>两军民府,改土归流,废世袭制,将我何氏受封田土收回出售民间。恩,思,殷有功于朝,其后裔分赴各地办差。

因上述诸因,各房天各一方。堂叔伯思、惠雁居青山,恩葬青山将军山,殷葬青山枣园寺捕鼠穴,德移居后坝。叔祖志迁湄潭,恕迁南乡平水里,慈迁遵义。传至我支"必"字辈<2003年>共17世。

我何氏从公孙轩辕皇帝<姬姓世系>传至桓叔公成师,以姬姓共30世近千年。从桓叔子韩万<晋韩世系韩姓始祖>传至亚仲公韩信,以韩为姓共26世近600百年。从亚仲公韩信次子何蔗<庐江世系何姓始祖>传至何全噑共30世近千年。从何全噑子大本公何中立<遵义世系,入播始祖>传至何懋共23世700年。从何懋予<"邦"字>传至今<2003年>我支“必”字辈,共16世四百年。自皇帝至今<2004年>为帝为王为后为蔗人者共125世近四千年。

我遵义何氏出自蔗公。何氏受姓虽晚于兄弟姓氏,但据第三次人口普查,人口却居全国第十七位。自始祖中立公入播以来,何氏在遵义亦属大姓。但由于传之久远,又缺乏统一完整的族谱,族种相互联系甚少。同姓之间视如路人。为缅怀祖先业绩,发扬我族优良传统,族内早萌发了重修族谱的意愿。2003年清明节,何洪举在中桥何氏将军坟扫墓之时,倡导重修族谱,得到各地宗亲的支持,实为幸事。

族谱摘录

1、 何氏宗谱

庐江郡县出韩王安,为秦所废,其子孙避秦乱则转音为“何”;原出自周武王弟叔虞之后,其音为“角”。三何竞爽丕开东海,箕求四友斋芳,大展庐江学问。晋何元静,字思澄,作游山诗见重于沈约,为侍郎御史,少与族弟水部逊散子郎,俱擅文,名谚云:东海三何。子郎独多。宋何长瑜,与谢灵运、荀雍、羊睿,以文章相赏,号日四友,秉性仁厚,土多归之,往城断狱以春秋,民化恩礼之治。汉何武,扬州刺史,秉性仁厚,好讲上类,士多归之,在任无赫赫之声,常步九江,广得郡守戴,不法状圣圣慎自免,后为博士毁武于朝圣,子容为盗板击庐江狱。武平心决之得不死矣。报服去任后,人常见其德恩思之释。

何敞,字文高,官河南太守,郡有冤狱,以春秋至义断之百姓阴德,廷尉天报九九子孙,白衣尚书诏赐双双弟兄。

汉何比干,字少卿,武帝朝廷尉,时张汤持法严而比干以仁恕判之,所全活者千余人,惟汝号曰何公,忽有老妪造门,曰:公先世阴德及公之身又治狱多平反,今天赐策以广公后因出怀中,策九百九十枚,曰:子孙佩印符如此算。

南北朝何点,字子皙。或驾柴车或蹑草履,随意所适,必醉归。人谓之通隐,梁帝赐以鹿皮,中召见引入华林园,诏拜常侍,点以手将帝鬓曰:乃钦臣老耶遂辞之,弟胤字子李,世称点为大山胤,为小山慕会嵇之胜弃家而往,诏起关禄大夫遣司马王果劝驾不应谓果。曰:卿何不表留同我隐。果曰:不闻有此例。胤曰:檀弓巷皆言物始。何必曰:例诏赐白衣尚书禄命山阴库钱月给五万皆固辞。

南北朝何敬容,字国礼官史部尚书,性好清洁,衣冠必丽,武帝朝常有侍臣袍服卷摺。帝恕曰:卿衣带如绳,将何所缚。敬容希旨每以,衣常不整伏床熨之暑月背为之焦。

何昌寓,字俨望,敬容之父。独立不辞所交皆名士为宰相,以清白称有姓闵者乞宫自告子骞笑遥遥华谓矣,赏梅赋诗。扬州东阁之与玩瓯为记零陵溪上之娱。

南北朝何逊为扬州法官,宅有梅花一株,逊常吟咏于其下,后迁洛阳,思花,再请往其任上许之抵扬州,花方盛开,逊于东阁延名士醉赏之。

何彦章谪居零陵,曰:玩瓯溪上,乃作亭自为之记仙游湖侧弟兄炼丹乘鱼云母溪边女子食粉皆轻身。 何氏九仙其世代莫可嵇考兄弟九人,居仙湖侧丹成各乘鱼飞去世于唐。何仙姑,增城人,何泰之女也。生时紫云绕室,住云母溪一夕,梦神教食云母,粉可得轻身誓不嫁,往来山岭其行如飞,唐太后遣使召见中路,不知所之,仙姑永州产幼时遇异人与一桃,食之,遂辟彀能遁,知人吉凶。

明何瑞徵,河南人,崇祯戊辰榜眼,广静寡欲,文渊之却馆鼎新咳唾,成株景明之美才胜逸。

明何文渊,广昌人,守温州广静寡欲,一郡大治后,为刑部侍郎,金者却之有馆历吏部尚书。

明何景明,字仲默,信阳人,与李崆峒等号四杰,美才胜逸咳唾成珠。

明何恩,官宣尉司使中军,有功于朝,请入圣庙。

明何彦清,播州安抚使,安民勤政平播有功,请入圣庙。

晋何琦,字万伦,繁昌人,好古博学,苦家无以养,出为泾县令。母亡,遂杜门谢客,高尚洁志,累召不起,后桓温过其境,曰:此中有人。

唐何番和州人,为大学士十余年学成,行高诸生不敢与齿。宋,同舍将往附蕃正色叱之故六馆无受污者后韩愈为之立传。宋何琬,字子浙江龙泉人柙宗常书其名于屛曰政事何琬文章弃涛涛亦同里之人也。

晋何准,字幼则,充之弟,高尚其志,洁身寡欲,胶州府累辟不就,充为剽骑将军,劝准仕,准曰:第五之名,何减剽骑,准兄弟中第五。故云其穆帝后也,稚好出剑,挺英气于少年,善谈老庄,着才名于幼岁。

明何直,东莞人,少英伟。好出剑,历湖广。布政二十年。无微遣一心夷上夙夜寅畏,尤功臣所难。

三国时何晏,字平叔,东莞人,美姿容面如传粉,以才名著。官吏部尚书,善谈老庄,士大夫多宗之。

唐何叔度,潜江人,少笃行。谊姨与叔度母厚母亡,奉姨若母姨卒塑望必往哭之,哀官太常有声子尚之为吏部归省叔度问曰:汝日倾朝送,可有几人对曰:数百。笑曰:此吏部耳非为何德彦也昔。毁浩作豫章令郊钱者篆及江亭往曰:故旧无后相窥世谓尚之立身简约实奉叔度之遗教云。

晋何克,字次道,潜江人,初辟王敦兄,时卢守贫甚,敦于坐中,称曰:家兄在郡,定往人士皆可许允。曰:所闻异是敦御之庾。

亮尝为曰:气度风概有万夫之望。累迁尚书令辅幼主正色,立朝以社稷为己任谥文穆。

唐何易,为宜昌令,治民有则家给人足,人皆息讼狱中草满度庭,可张罗人有落花讼庭间草生囹圄静之歌。

梁何凤为建安太守,极仁慈伏腊每放归家皆依期而至,位居乌府里赐柏台。

明,何敏中,洪武以才行卓异,任祁门知县,上书言时政得失,朝廷嘉之,行人赐以樽酒,陛徽州府,后转嘉兴府,所至有政声。

2、 庐江谱序

始祖讳中立,字大本,唐河阳节度使,弘敬祖之后矣。于僖宗乾符二年,奉旨平播,殁于播之东乡,至今碑迹尚存,是为何姓之始祖也。后因杨氏叛乱,谱系失传。复由恩、思、勤三祖于明之僖宗五年纂修家谱,以遗至今。

后来寻流必溯其原始支派演之,有自探末求其本,乃识支分之有间尝考我庐江世系,由季唐逆而溯之,遥而嵇之。秦汉以上,而至于唐虞三代,三皇五帝间诚帝王之后裔也。何则按公孙轩辕皇帝之次子少昊,金天师氏能修太昊庖义之法,别姓为姬,其子孙帝喾高辛氏任其姓,而长子后稷乃周武王十五世之祖也,武王弟叔虞之少子封于韩,至春秋时晋强而灭之,封桓叔之子万于韩原,其姓始异姬而为韩,传至韩王安,而后又为暴秦所灭,其子孙为避秦难始转音为何,或曰何本为韩。韩为杞夏后也,然考夏之后,未有封于韩,未可信矣。此不过嵇之载籍核之,世纪一观其渊源之乐而已,至若世序相继各号居里,又安能得其详细哉。出险迁至于汉与三国及两晋南北朝及至隋与唐之乾符年间,计二千二百而二十年矣,则更姓之后大约有四十余世乎,可知始祖以前由有宗观始祖以后,不少族谱属也。忆自韩原颠沛则燕赵齐鲁诸邦,七国三楚之地,何不可适乎则弘敬祖之镇河阳大本,祖之起豫章,原由于江西,无足疑矣。

3、始祖大本何司马公叙

本大祖者,系江西临江府新喻县大石桥何家街生长人氏,后移籍清江县南京街铁索桥,乃大唐文宗武宗朝,为河阳节度使,弘敬祖之后也,历宣宗、懿宗。而中立荷蒙国恩,为兵部司马,恪恭厥戬翼戴,王家时有播之遗孽,咸中南诏等寇陷播州,朝廷闻报,至僖宗乾符而年,钦命我祖大本公受平蛮,奉旨来播,我祖不畏强,御兵讨奈寇繁兵寡弗克剿除爱请命益师,乾符三年,朝议命太师武略将军杨端督军同伐,我祖同寅协恭会师助阵披坚执将士协心努力,攻讨始剿除夜郎浮竹等处,夷贼复请靖播疆复平成功复命,朝廷恩诏,凡平播功臣照职留守管理,永镇边疆,故我祖与杨氏统罗田、张、谭、袁、吴、卢七姓,目领黄平草堂二处,安抚司真播白泥余庆重安六山长官司传袭自乾符年间起历昭宗宣宗,五代梁、唐、晋、汉、周越宋及元至明之十三主,神宗时因杨端二十七世孙应龙肆虐逆乱我恩祖、思祖、不得已同宋世臣等临阙告变朝命命李化龙驻重庆,督四川、湖广、贵州三省,分兵九路并进,应龙自焚朝议亭,袭设流更播州为遵邑,吾家之恩袭顿止鸣呼,我始祖忠勤王国佑后人其能已于恩哉。

何氏世系表

(黄帝—公元2004年必字辈近4000年)

何氏(69代),出自韩氏(26代),韩氏出自姬姓(30代)。从公元2004年“必”字辈上溯到轩辕黄帝,共125代,近4000年。

姬姓世系(黄帝—桓叔公·成师)

世次 名 字号 朝代 年号 纪元 衔 妻 子 居地 备注

1 轩辕 黄帝 五帝 帝 嫘祖 玄嚣、昌意 姬 水 妻四人 生25子后生姬

2 玄嚣 青阳 五帝 候 江水(河南安阳)

昌意 五帝 昌仆 高阳 若水(四川省内)

3 蛟极 五帝 候 河 南 濮 阳

4 帝喾 高辛 五帝 帝 姜原、常仪、义和、庆都、尚狄 后稷、契、放勋、挚、厌越 同 上上 五妃对应五子

5 挚 五帝 帝

放勋 陶唐 五帝 帝 山 西 平 阳西平阳 帝光

放弃 后稷 五帝 高级农官 不窟 邰

厌越 五帝

6 不窟 夏 高级农官 鞠 甘 肃

7 鞠 鞠陶 夏 公刘 后 阳 不 窟 城

8 公刘 夏 部落长 庆节 后 阳 不 窟 城

9 庆节 商 部落长 皇仆 彬 殷汤王时在位

10 皇仆 商 部落长 差费 彬 帝外丙时在位

11 启辛 韩武子 周 前408 大夫 虔 平 阳 晋三卿之一

12 虔 韩景侯 周 前403 候 取 迁 阳 瞿 晋三卿之一、封侯

13 取 韩烈侯 周 前397 候 彪 阳 瞿 韩国君

14 彪 韩文侯 周 前385 候 阳 瞿 韩国君

15 韩哀侯 周 前375 候 若山 迁 新 郑 韩国君

16 若 韩懿侯 周 候 武 新 郑 韩国君

17 武 韩昭侯 周 候 儒 新 郑 韩国君

18 儒 韩宜惠王 周 前323 候 仓 新 郑 韩国君

19 仓 韩襄王 周 前296 候 婴、咎、虮虱 新 郑 韩国君

20 咎 韩厘王 周 前273 候 突 新 郑 兄逝事位

21 突 韩桓惠王 周 前237 候 安、非 新 郑

22 安 韩安王 周 前234 候 成、亮 新 郑 秦侵韩、追杀安、子逃

23 两 子信 秦 前218 张氏 隆、冉 新 郑 迁庐江

24 隆 子孟 秦 田氏 骘 扶 风

25 骘 雍伯 秦 信 扶 风

26 信 亚仲 秦 前202 太守 伍氏 庶 庐 江 文帝封太守

韩姓世系(韩万—亚仲公·韩信)

世次 名 字号 朝代 年号 纪元 衔 妻 子 居地 备注

1 韩万 公子万 周 前710 候 赇伯 韩原 尊为韩受信始祖

2 赇伯 周 前677 大夫 简 韩原

3 简 定伯 周 大夫 舆 韩原

4 舆 周 大夫 劂 韩原

5 劂 韩献子 周 大夫 无忌、起 韩原 晋六卿之一

6 起 韩宜子 周 前500 大夫 倾 迁平阳 晋六卿之一

7 倾 韩贞子 周 前500 大夫 不信 平阳 晋六卿之一

8 不信 韩简子

伯音 周 大夫 庚 平阳 晋四卿之一

9 庚 韩庄子 周 大夫 虎 平阳 晋四卿之一

10 虎 韩康子 周 前472 大夫 启辛 平阳 晋四卿之一

11 启辛 韩武子 周 前408 大夫 虔 平阳 晋三卿之一

12 虔 韩景候 周 前403 候 取 迁阳霍 晋三卿之一封侯

13 取 韩列候 周 前397 候 彪 阳霍 韩国君

14 彪 韩文侯 周 385 候 阳霍 韩国君

15 韩哀侯 周 前375 候 若山 迁新郑 韩国君

16 若 韩懿侯 周 候 武 新郑 韩国君

17 武 韩昭侯 周 候 儒 新郑 韩国君

18 儒 韩宜惠王 周 前323 候 仓 新郑 韩国君

19 仓 韩襄王 周 前296 候 婴、咎、虮虱 新郑 韩国君

20 咎 韩厘王 周 前273 候 突 新郑 兄逝事位

21 突 韩桓惠王 周 前237 候 安、非 新郑

22 安 韩王安 周 前234 候 成、亮 新郑 秦侵韩、追杀安、子逃

23 亮 子信 秦 前218 张氏 隆、冉 新郑 迁庐江

24 隆 子孟 秦 田氏 骘 扶风

25 骘 雍伯 秦 信 扶风

26 信 亚仲 秦 前202 太守 伍氏 庶 庐江 文帝太守

庐江何姓世系(何庶出—全阜公)

世次 名 字号 朝代 年号 纪元 衔接 妻 子 居地 备注

1 何庶 自修 西汉 前196 王氏 赞、成、宠、业、是 庐江 因“何”逃生、更何

2 何成 伯爱 西汉 前165 候 左、张氏 果 庐江

3 何果 长孟 西汉 元岂 前134 候 肖、张氏 金干、银干、比干、启先 庐江 平阳候

4 何比干 少卿 西汉 征机 前90 太守 张、黄氏 共10子 扶风

5 何寿 西汉 河平 前27 都尉 显、并 阜县 比干第八子

6 何显 西汉 光延 光禄夫 鄢 阜县 何寿长子

7 何鄢 西汉 元始 都尉 宠 平陵

8 何宠 东汉 元和 公元40 太守 敞 扶风平陵

9 何敞 文高 东汉 永之 公元100 太守 豹 扶风平陵

10 何豹 东汉 永宁 公元125 少府 休

11 邵公 东汉 光和 公元178 谏议大夫 昌 山东曲阜 董仲舒四传弟子

12 何昌 三国 公元208 桢 迁庐江

13 何桢 三国 公元240 候 龛、助、恽 庐江 娄候

14 何恽 三国 太康 公元283 太守 睿 庐江

15 何睿 西晋 太康 公元283 太守 闳、楷、充、准 建康

16 何淮 幼道 西晋 建武 公元307 太守 放、澄 庐江

17 何 西晋 隍安 公元360 太守 元度等七子 庐江

18 何元度 西晋 元兴 公元420 太守 僧达 庐江

19 何僧达 南朝 建元 公元480 太守 法胜 庐江

20 何法胜 南朝 大同 公元530 太守 之元 庐江

21 何之元 世伯 南朝 太平 公元560 太守 伯典 庐江

22 何伯典 宪章 隋朝 仁寿 公元600 焕、炯 晋陵 儒家学

23 何炯 唐朝 贞观 公元630 源精 晋陵

24 何源精 唐朝 上元 公元670 孝物 晋陵 大学子

25 何孝物 唐朝 贞观 公元700 军校 俊 晋陵

26 何俊 唐朝 景云 公元710 军校 默 晋陵

27 何默 唐朝 天宝 公元750 太常卿 进淘 灵武

28 何进淘 端公 唐朝 大何 公元833 太傅 弘敬 灵武

29 何弘敬 重顺 唐朝 开成 公元836 兵马使 全 江陵

30 何全 唐朝 咸通 公元860 中 书 令、节 度 使 中立、神剑 江陵 30

遵义何姓世系(何中立—懋公)

世次 名 字号 朝代 年号 纪元 衔 妻 子 居地 备注

1 何中立 大本 唐朝 乾符 公元870 司马 和柴杨任氏 正乾、正坤 临江 命入播平夷

2 何正乾 唐朝 天佑 公元900 总管 九子,长继业 九龙 播州

3 何继业 汉祥 北宋 乾德 公元963 总管 承宦 九龙

4 何承宦 世嘉 北宋 潡化 公元1030 总管 万 九龙

5 何万 渊 北宋 元符 公元1098 总管 文宗 九龙

6 何文宗 瑜 北宋 宜和 公元1119 总管 轸 九龙

7 何轸 南宋 绍兴 公元1134 总督 昌盛

8 何昌盛 南宋 隆兴 公元1163 总管 新民

9 何新民 南宋 嘉定 公元1210 总督 果

10 何果 光实 元朝 公元1250 宜慰使 彦清 四川 镇国将军

11 何彦清 元朝 元至 公元1278 安抚使 钦 播州 播州安抚使

12 何钦 元朝 至元 公元1281 总管 荣祖 播州

13 何荣祖 元朝 至正 公元1340 总管 婴、童 播州

14 何婴 元朝 字正 公元1366 总管 友喜 播州 改总管为长官

15 何友喜 明朝 洪武 公元1368 长官 、宜、瑛 播州

16 何琛 明朝 洪武 公元1395 长官 祥、实、申、敬、克 播州

17 何祥 明朝 永乐 公元1411 长官 敬、德 播州

18 何敬德 明朝 正统 公元1437 长官 晖 播州

19 何晖 明朝 景泰 公元1452 长官 敏林、敏叔 播州

20 何敏林 明朝 天顺 公元1463 长官 田氏 清、灏、海 播州

21 何海 明朝 成化 公元1478 将军 景秋 播州

22 何景秋 明朝 弘治 公元1490 将军 懋、志、恕、慈 播州

23 何懋 明朝 嘉庆 公元1550 邦禄、邦爵、邦朝 上桥

字派、流芳录、祖墓原族谱摘录

懋公世系字派

懋公子邦爵、邦禄、邦朝。因当时时局混乱,各居一方。子孙遍布遵义、松林、忠庄、新卜、花山、茅坡、官田坝、尚嵇等地。现各房字派混乱,相见不相识,犹如路人。邦禄公第十三代孙商讨修谱拜祖等事宜。一致认为原字派从“邦”始至“先”共三十个字。现已取至第十六辈“必”字,所剩仅十四个字,故决定原十三字不变,新增十个字,共四十个字。

一、 原有字派

邦永登文德,金汝国光宗。

为仁洪应学,必正万仕元。

二、 新字派

邦永登文德,金汝国光宗。

为仁洪应学,必正万仕元。

廷明在世远,立志辉祖先。

何氏家谱参考资料

荣华承继业,富贵传佳声。

后记

为了修好这部族谱,使族人更加团结亲密,且激励后人奋发,夜静更深核实材料,编排族谱。

因时间仓促,加之资料不全,编写水平低,错误在所难免,殷切期望给与谅解。

编辑:何应泉

欢迎加入何氏家谱QQ群:119013197

景姓家谱哪个有?请提供下谢谢!

景氏图腾景姓来源 一、出自春秋时期的楚国公族,是由楚大夫景差而来的姓氏。相传,景差是楚国贵族,人仕后官至大夫,子孙为了加以纪念,便...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