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桐西支束氏家族渊源

栏目:资讯发布:2023-11-10浏览:4收藏

寻找桐西支束氏家族渊源,第1张

桐西支束氏源于枞阳疏束氏。

迁桐枞始祖文二公,于元朝末年背母携妹,由徽州婺源(今属江西省)辗转流落到原桐城东乡白杨里(现枞阳),随后定居落户,历几百余年,后代从此地繁衍开来,遍布枞阳多个乡镇及周边地区。

文二公生子二,长子兴祖公,次子兴宗公,兴宗公无嗣。

兴祖公生子四:良一、良二、良三、良四。

良一公九传而止,良三公乏嗣,唯以良四公裔孙最多,现枞阳境内及庐江、桐城北部区域的束姓都为良四公后裔。

独良二公迁居桐西 寺庄沟保 (老桐城的一个地名)鹿儿城,为迁桐城(桐西支)始祖。迄今六百余年,后代遍及桐城境内及岳西、霍山部分地区。

桐西于明国年间(1924年)曾单独六修宗谱,堂号为《乐善堂》,尊良二公为一世祖。

桐西支束氏字辈派行: 良志仲伯正     炳尚敬大佳    国世宗盛永    清静福寿长    忠孝传家远     荣华自显扬

建国后因水灾及多种历史原因,六修谱多已遗失,难寻其踪。

岳西、霍山近年发现一套六修谱中的三本残谱,全谱遗失大部。族人长和、中平曾多年寻觅全谱,迄今未果。

现存仅清朝光绪八年(1882年)的五修宗谱复印件比较完整。五修谱为 桐东桐西合修 而成,桐西部分只记载到 静字辈 的生辰年月,大多在光绪或同治年间出生。我手头没有六修谱残存资料,静字辈以下无法查考。

族人长和记得上辈曾提过蒋山束家冢祖坟山,他对这个地理位置也有个大致的了解,只是不知蒋山的祖山到底是不是良二公的墓地所在。

蒋山这个地名五修谱上有过记载。

十六世盛礼公,系宗积公四子,字鹤隝,生于乾隆庚辰年九月二十日戍时,卒于嘉庆庚辰年九月二十日戍时,葬蒋家祖山有碑。

盛辉公,系宗琛公长子,字鹤巢,生于乾隆乙酉年十月初九日,卒失考,葬祠堂北首有碑。配刘氏葬祠堂北首有碑。(祖山是否在祠堂附近,祠堂位置又在哪里?待考。)

十七世永芬公,系盛文公次子,字遇风,生于雍正辛亥年五月十三日午时,卒失考,葬寺沟庄保蒋家山下首,无嗣。

永旺公,盛韬公次子,字在高,生于乾隆戊寅年十二月二十七日,卒失考,葬蒋家山下首酉向。

南阳疏束氏五修谱记载:兴祖公次子(良二公)字任寰,号胜一,生于至正丙午年十月初二日寅时,卒于永乐甲辰年七月初八日戍时(公元1424年),葬寺庄沟保唐宅旁,左首乌桕树葵向有碑。

找到这个墓碑的可能性有多大?因为时隔年代太久,墓碑是否尚存?

桐西束氏第一代祖山的位置是否还能找到?这个对桐西支能否续谱成功很关键。

岳西一支,据说是从金神墩迁出,我估计说的是以前的金石保,现在的嬉子湖镇和金神镇交界地带,以前都属于金神镇(俗称金神墩)范围。

五修谱多次提到朱家桥保洪公桥东首祖山,或金石保束家嘴祖山,二者的距离应该不是很远,初步估计在今天的嬉子湖镇朱桥村一带。

岳西族人及长和前辈提出,先要准确寻出始祖良二公墓地所在,二是挂牌成立桐西束氏家族文化研究中心,以获取更多的线索来源,同时持续寻找桐西六修谱全谱。

桐西支束氏家谱传承,任重而道远,需全体族人共同努力,方成大事。

桐西支续谱,如果仅从五修谱来衔接,距今已一百三十多年,健在的老人除非在百岁左右,也许能记得上辈的名讳,续谱的难度是很大的。

但现实情况是,如果这一代不能续谱成功的话,再过几十年,恐怕再也不会有人问津此事了,那时桐西支束氏家族可能就会真的成了无根的浮萍。

国家有史,地方有志,家族有谱。

国盛修志,族旺修谱。

家谱亦称族谱、宗谱、谱书、家牒、族牒。是记载家族长期发展变化史实的原始记录,透过族谱,不但可以追溯本姓的根源世系,还可以看到变幻的历史风云以及跌宕起伏的人世沧桑。

宗谱还有一个重要的含义是承前启后,上对先人,下对后辈,续谱成功才能世代传承。

近日得到两本束氏谱书,一本来自山东,汶邑《束氏族谱》,宣纸仿古装订。是宗亲束松在微信上看到我写的寻根溯源的文章,提出赠送一本于我。

宗亲在年前的腊月29发的顺丰,但是正月里遇上了全国性的新冠肺炎疫情扩散,快递直到2月14日(正月21日)才送到。

谱载:山东汶上束村是束姓的一个较为古老的聚居地,已历世代。

束姓自出之祖疏广(汉宣帝时太子太傅)世居东海兰陵(今山东枣庄市峄城区),后逢王莽篡汉立新,四世孟达公避难元城(河北大名束馆镇),行程千里有余。

疏踈同为异体字,孟达遂去足为束,束姓由此得来。

故孟达公为束姓肇姓之祖。

晋尚书郎束晳之后,子孙散而之四方。唯南阳一望特开于世,故有“望出南阳”之说。

此南阳始于太傅公为兖州治南阳,非中州(河南)之南阳。

汶上县志记载,春秋时泰山以南谓之南阳,汉时汶上为兖州东阳平郡属地,后取汶水在上之意,改名汶上,秦置阳平郡。

迁居疏广公封地宁阳县东疏、西疏村,传二世后,至七世祖,又迁汶上沙沟束村。

后世有从束村迁往全国各地。

另一本《束氏宗谱》是补经堂丹阳三城巷支续编。来自丹阳三城束宗亲联谊会的束沛泉老先生,先生曾担任过丹阳咸味副书记一职。

这本书还未来得及细看,容后再叙。

  束(Shù)姓源流纯正,源出出有一:

  出自妫姓,由疎氏所改。据《晋书·束皙传》载,古代战国时,齐国有一个部族姓疎(古“疏”字的异体字)。汉代时候有个叫疎广的人,宣帝时任太子太傅,东海兰陵(今山东省枣庄东南)人。到了疎广曾孙孟达时,自东海为了避王莽之难,迁居沙鹿山(在今河北省大名县境内)。遂去疋改为束氏,称束姓,世代相传。

  得姓始祖:疎广。从《晋书·束皙传》记载考证,束姓是西汉高士汉疎广是后裔。王莽末年,疎广的曾孙孟达,对王莽篡政不满,莽“立新”后,孟达避难逃至东海沙鹿山,遂去疋改姓束,自此出现了束姓。望族居南阳郡(今河南省南阳县),故束氏后人奉疎广为束姓的得姓始祖。

  束姓在大陆和台湾都没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束姓起源于古代战国时,和颐姓等一起派生出的,当时属于皇家姓氏。当时齐国有一个疎姓家族,很昌盛,他们是束姓最早的起源。后来到了西汉时,博士疎广是当时有名的贤大夫,他就是齐国时候疎族的后代。他的曾孙叫孟达,为了避王莽之难,从东海一带迁居到阳平(今山东省境内,一说迁居到河北省沙鹿,在今河北省大名县一带)。迁居以后,就去疋改疎姓为束姓,世代相传,是为今天束姓的起源。束姓主要分布在江苏镇江和射阳一带,沐阳也有小部分,江阴也有一分支。

  1、郡望

  河南郡:汉置河南郡,治所在今河南省洛阳市。

  南阳郡:设置于秦昭王三十五年(公元前272年),为秦国夺取楚国之地而设,治所在宛县(今河南省南阳市)。南阳郡辖境在汉代相当于今河南省熊耳山以南叶县内乡之间和湖北省大洪山以北应山、郧县之间的大部分地区。隋开皇三年(583年)废,大业三年(607年)复置。唐初复废,天宝至德年间又曾改邓州为南阳郡。

  2、堂号

  束姓的主要堂号有:“河南堂”、“南阳堂”、“补经堂”等。

  束 皙:晋代学者,“二十四史”之一《晋书》的《帝纪》就是出自他的手笔。据载,他是当时多闻博识而精于古文的学者,他生性恬淡,不慕名利,曾作《玄据释》以拟《客难》,从不拿学问作为争取荣华富贵的工具。因此,其学术造诣颇深,他撰写的《七代通志》、《三魏人士传》、《五经通论》、《发蒙记》等鞯著作,均被后世学者推崇备至。

  此外,束姓名人还有:宋代有枢密都承旨束嘉,元代有画家束宗庚,明代有清官万载县令束清……等。

疏shū去掉阻塞使通畅:疏导。疏通。疏浚。疏解

分散:疏散。仗义疏财

事物间距离大,空隙大,与“密”相对:疏密。疏松。疏朗。疏旷。疏阔。疏落。稀疏。天网恢恢,疏而不漏

不亲密,关系远的:亲疏。疏远

不细密,忽略:疏忽

空虚:志大才疏

不熟悉:生疏

粗劣:疏食。疏粝

古同“蔬”,蔬菜

分条说明的文字:上疏。奏疏。注疏

僧道拜忏时所焚化的祝告文

亲密笔画数:12;部首:疋;笔顺编号:521214154325

笔画顺序:折竖横竖横捺横折捺撇竖折

详解

疏_shū动同本义〖dredge〗疏,通也。

《说文》。疋者,破包足动也。孕则塞,生则通。因转注为开通分远之谊,俗字作_,故汉疏广之后,隐其半为束氏

疏为川谷,以导其气。

《国语·周语》。注:“通也。”禹疏九河。

《孟子·滕文公上》疏为川渎、沟洫、陂池。

《柳宗元《天说》水之利害,自古而然。禹疏沟洫,随山浚川。

《史记·河渠书赞》又如:疏决;疏漏;疏源;疏瀹;疏辟;疏涤;疏治;疏凿分开;分散〖scatter〗知伯围襄子于晋阳,襄子疏队而击之,大败知伯。

《淮南子·道应》疏石兰兮为芳。

屈原《湘夫人》又如:疏分;疏析;疏索;疏逸;疏越分赐,分给〖reward〗疏爵分禄以褒贤。

《盐铁论·毁学》又如:疏封;疏爵清除;排除〖clearaway〗教之乐,以疏其秽,而镇其浮。

《国语·楚语》又如:疏决;疏整;疏瀹;疏林;疏剔雕刻,画饰〖engrave〗赵主父令工施钓梯而缘播吾,刻疏人迹其上。

《韩非子·外储说左上》又如:疏玉;疏柱;疏镂分条记录或分条陈述〖record〗抚军大悦,以金笼进上,细疏其能。

《聊斋志异·促织》又如:疏名;疏举;疏记;疏条疏忽;粗疏〖neglect;slack;beinattentive〗有疏,则为强国制也。

《韩非子·五蠹》又如:疏懒;疏略;疏虞;疏防;疏遗;疏懒;疏简;疏庸;疏惰注释,解释〖note;explain〗不能诵疏与注,一切弃之。

柳冕《与权德舆书》《庄子义疏》八卷。

《隋书·经籍志》恐不可户说,辄以是疏先焉。

明·徐光启《甘薯疏序》疏远,不亲近〖distant;notintimate〗。亦指离间,使疏远疏屈平而信上夫大夫,令严子兰。

《史记·屈原贾生列传》非疏骨肉爱过客也,多少之心异也。

《韩非子·五蠹》又如:疏慢;疏阔;疏异;疏落;疏木;疏外;疏斥疏shū形稀疏;稀少〖sparse〗疏,阔也。

《玉篇》天网灰灰,疏而不失。

《老子》以疏为美,密则无态。

龚自珍《病梅馆记》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艺文类聚·吴均·与朱元思书》窗外疏梅筛月影,依稀掩映。

清·林觉民《与妻书》又如:疏阔;疏少;疏微;疏班;疏细;疏网粗略;不周密〖coarse;rough〗其于计疏矣。

《史记·范雎蔡泽列传》又如:疏野;疏卤;疏悟;疏庸;疏率;疏傲;疏愚粗糙。亦指糙米〖coarse;rough;crude〗彼疏斯_,胡不自替

《诗·大雅·召_》又如:疏水箪瓢;疏茹;疏食;疏薄;疏条久;长远〖long;distant〗且王者之不作,未有疏于此时者也。

《孟子》又如:疏豁;疏旷;疏逖迂阔;不切实际〖broad;vast〗虽有区区之意,亦已疏矣。

嵇康《与山巨源绝交书》又如:疏内;疏介;疏涩;疏凝疏野;疏豁;疏妄;疏网疏shū名远亲。泛指关系疏远的人〖distantrelative〗故饥岁之春,幼弟不饷;穰岁之秋,疏客必食。

《韩非子·五蠹》又如:疏房;疏宗;疏客;疏丧;疏属;疏从;疏族奏章。亦指上奏章〖memorandumtotheemperor〗寰再上疏丑诋,瑞亦屡疏乞休,慰留不允。

《明史·海瑞传》又如:疏封;疏草;疏直;疏奏;疏陈书信〖letter〗虽书疏往返,未足解其劳结。

曹丕《与吴质书》僧道拜忏时所焚化的祈祷文〖words〗今日是员外生辰,小道送疏在此。

《京本通俗小说·志诚张主管》又如:疏头旧时募化用的簿册〖book〗。如:疏引;疏簿疏财仗义shūcái-zhàngyì〖begenerousinaidingneedypeople〗讲义气,拿出钱来帮助别人救困扶危、疏财仗义疏财重义shūcái-zhòngyì〖disbursemoneyinpubliccause〗散财给人,看重义气。指慷慨解囊,扶危济困疏淡shūdàn〖sparseandthin〗∶稀疏;不浓密梅花疏淡多姿〖distant〗∶疏远淡漠由于志趣不同,他俩的关系渐渐疏淡了疏导shūdǎo〖dredge〗使淤塞的水流或阻塞的道路畅通疏导交通疏导乘客也比喻开导、打通人的思想疏导思想疏放shūfàng〖self-indulgent〗∶任性而为,不检点欲填沟壑唯疏放,自笑狂夫老更狂。

杜甫《狂夫》〖unconventional〗∶指文章不受常格拘束词气疏放疏忽shūhu〖carelessness;overlook〗粗心大意疏忽就可能造成事故疏忽大意shūhu-dàyì〖neglectful〗经常不集中注意力的,粗心的告诉护士,手术中万万不可疏忽大意疏忽职守shūhu-zhíshǒu〖asleepattheswitch;benegligentofone'sduties〗不尽责;失职疏剪shūjiǎn〖pruneoff〗把树上生长过密的或不需要的枝条剪掉疏解shūjiě〖mediate〗∶疏通调解从中疏解〖mitigate〗∶疏导,疏散疏解这个地区的积压客流疏浚shūjùn〖dredgeanddeepen〗疏通淤塞的河道、港口为了船的吃水,港口仍在疏浚疏开shūkāi〖disperse;deploy〗使分散;指使在大面积内疏散开疏开队形疏阔shūkuò〖poorly-conceived〗∶粗略;不周密天下初定,制度疏阔。

《汉书·贾谊传》〖distant〗∶迂阔;不切合实际疏阔之言〖alongseparation〗∶久别疏阔思良会〖standoff〗∶疏远;不亲密兄弟疏阔〖scatteredandspacious〗∶稀疏宽阔最下层的拱门简单疏阔,是载重的样子。

《威尼斯》疏理shūlǐ〖explain〗∶阐明义理,分辨事理〖sortout〗∶整理;清理疏理典籍疏漏shūlòu〖slip〗疏忽遗漏计划匆促拟成,难免有疏漏之处疏落shūluò〖scattered〗稀疏零落;稀稀落落疏落的晨星疏密shū-mì〖density〗∶稀疏与稠密疏密不匀的排列〖distantandclose〗∶疏远与亲密不间疏密〖looseandsolid〗∶松散与坚密地有疏密,则不能无差忒。

沈括《梦溪笔谈》疏苗shūmiáo〖thinning〗按照一定的株距去掉过密的植株疏浅shūqiǎn〖meagre〗∶粗疏浅薄思虑疏浅〖alienate〗∶疏远;不深厚关系疏浅疏散shūsàn〖disperse〗∶把集中的或稠密的分散开疏散人口〖scattered〗∶稀疏而分散;疏落这一带比较荒凉,只有些疏散的村落疏失shūshī〖carelessmistake〗疏忽;失误搞会计工作可不能有半点疏忽疏疏朗朗shūshū-lǎnglǎng〖sparse〗稀疏乡下人为了明天的工作,熬不得夜,早都睡觉去了,疏疏朗朗的站着的不过是几十个本村和邻村闲汉。

鲁迅《社戏》疏松shūsōng〖loosen〗∶使松散疏松土壤〖loose〗∶松散土质疏松疏通shūtōng〖dredge〗∶清除阻塞,使水流或交通畅通疏通田间的排水沟〖mediatebetweentwoparties〗∶调解双方的争执;消除相互隔阂疏脱shūtuō〖rough〗∶粗疏;不精细〖thecourtiscarelesssothatacriminalescapespunishment〗∶旧时法律指因疏忽而致犯人逃脱疏懈shū西安è〖carelessandsluggish〗疏忽松懈他工作一直认真,一点不疏懈疏远shūyuǎn〖standoff〗关系、感情不亲近,冷淡她的孩子们和她疏远了

出处

[①][shū][《__》所_切,平_,生。]亦作“_1”。亦作“_1”。亦作“_1”。开浚;开通。分开;分散。分赐;分给。分布;陈列。松弛,解除。洗涤,清除。撤退。疏远,不亲近。指离间,使疏远。轻视。冷淡;淡漠。远亲。亦泛指关系疏远的人。粗糙。亦指粗食。指粗布。稀疏;稀少。疏忽;松懈。生疏;不擅长。疏陋;浅薄。粗略;不精密。粗拙;粗劣。迂阔;不切实际。久;长远。大。迟缓;迟钝。空虚;贫乏。爽朗;超逸。鲜明貌。参见“疏疏”。雕刻;刻画。指窗户。通“蔬”。泛指蔬菜。通“梳”。梳子。通“梳”。引申为梳理。通“疋”。赤脚。通“搜”。搜索;搜寻。姓。汉有疏广。见《汉书》本传。[②][shù][shū][《__》所去切,去御,生。]亦作“_2”。亦作“_2”。亦作“_1”。亦作“_2”。分条记录或分条陈述。奏章。指上奏章。指阐释经书及其旧注的文字。引申为阐释。指书信。僧道拜忏时所焚化的祈祷文。旧时募化用的簿册。指捐款。

午集上疋字部疏;康熙笔画:12;页码:页767第23唐_所菹切集___山於切正_山徂切,音梳。_文通也。本作。今作疏。_·____之瑟,朱_而疏越。_越,瑟底孔也。_疏之,使__也。疏疏,通也。使__孔相_而通,孔小__急,孔大___。_解疏通知_。又_也。_·大雅予曰有疏附。_率下_上曰疏附。_疏附,使疏者_也。_·曲_夫_者,所以定_疏。又_也。_·大雅彼疏斯_。_疏,_也。__米也。_·玉藻客飧,主人_以疏。_飧者,美主人之食也。疏之言_也。又郊特牲疏布之尚,反女功之始也。又分也。孟子禹疏九河。史_·黥布_疏爵而_之。又稀也。_梁_·_八年庚辰大雨雪。_志疏_也。疏_者_疏,近者__也。_·祭_祭不欲疏,疏_怠,怠_忘。楚_·九歌疏__兮安歌。_使曲_希_,而安音_歌。又治也。___·登石_最高__疏峰抗高_,____溪。_疏治也。又刻也。_·明堂位疏_,天子之__也。疏疏,刻也。_,_也。_刻於__,_____也。又殷以疏勺。_疏,通刻其_。後_·梁冀_窗牖皆_疏__。____文也。又_也。管子·_篇大夫疏器。_疏,__也。何晏·景福殿__疏柱之汨越。_疏柱,_柱也。又_也。__公伐原,令以三日之_,三日而原不降,公令疏_而去之。_蔬,_也。又布也。楚_·九歌疏石_兮_芳。_疏,布也。又大也。_子·太_方州部家,三位疏成。_疏,大也。又菜也。_蔬同。周_·天官·大宰以九_任_民,八曰臣妾,聚_疏材。_疏材,百草根_可食者,疏不熟曰_。_文菜也。又地官·委人凡疏材木材。凡畜聚之物。_疏材,_木有_者。又淮南子·道__子佩疏揖,北面立於殿下。_疏,徒跣也。又扶疏,枝_盛貌。_子·太__小勿用,以我扶疏。_秋木扶疏而大,故可用。又正_渠疏杷也。又疏_,布散也。淮南子·___今夫_物之疏_枝_,百事之___枝,皆本于一根,而_循千_也。又疏疏,衣服盛貌。__外_子路盛服_孔子,孔子曰:由,疏疏者何也。又_子·太__不_,失疏_。_疏_,不平也。又姓。_疏_,疏受。又_名。_夫__疏猗姓。路史夏世侯伯也。又山名。山海___之臣曰危,危_____窳,帝乃梏之疏_之山。_按文中子云:疏_之南,汾水之曲,_斯山也。又_名。_·曲_雉曰疏趾。疏雉肥__足__,趾相去疏也。又_名。山海__山有_,焉其_如_。一角有_,其名曰疏。又____梳通。_雄,_蓬不暇梳。又集__租切,音_。粗也。又__所助切正_所故切,音_。_也。_雄·解嘲_可抗疏_道是非。又_注也。又__叶山宜切,音_。_章·耕田歌深耕__,立苗欲疏。非其_者,_而去之。考_:〔周_·天官·大冢宰〕_照原文省冢字。〔地官·稍人疏材木材。_凡畜聚之物,瓜瓠葵芋_冬之具。〕_按此委人非稍人。凡畜聚之物乃_文非_文。瓜瓠葵芋_冬之具乃畜聚之物四字之_非疏材二字之_。_照原文改_地官委人凡疏材木材。凡畜聚之物。_疏材,_木有_者。〔_·檀弓雉曰疏趾。〕_照原_檀弓改曲_。

卷十四部编号:9738疏,[所_切],通也。从从疋,疋亦_。

 新中国建立后,财税金融方面不断发展,取得了可喜成就。1989年,全县财政收入突破2000万元大关,其中税收为1300余万元;金融机构有支行4个,其所属营业部、信用社遍及城乡,另有保险支公司1个;城镇储蓄余额5138万元,农村储蓄余额41157万元。

  随着农、工、商贸各业的振兴,交通、邮电事业日新月异。至1989年止,县有公路46条,总长度4847公里。其中省道5条、县道11条、乡道30条。全县除江心洲外,各乡镇均已通车。全县426个行政村全部通邮;有19个局、所可办电报和国际、国内长途电话业务;县城拥有市话500门,磁石总机5台、出局电缆800对;农村电话交换机总容量900门,杆路总长515公里。

  (五)

  枞阳人历来重文尚读,“穷不丢书”为老祖宗的训诫。

  明代,理学大师方学渐在枞川首倡讲学之风,二十年如一日,先后从学者上千人,学业有成者比比皆是;童自澄在枞阳镇创建辅仁馆,大兴读书之风,莘莘学子遍及乡里。清代,刘大櫆先授徒于陈家洲,辞官归里后讲学于枞阳,培养了一批后起之秀。据旧志记载,明清之际,今枞、桐两县有进士240名、举人640名、贡生509名。清末民初,提倡新学,一批有识之士在县境大办学堂,其中吴汝纶创办桐城学堂,童鉴泉创办枞阳公立小学,吴芝瑛捐办鞠隐国民小学堂,倪梅轩创办化俗女子学堂,李光炯创办宏实小学,疏孟涛创办南阳疏束氏高等小学,房秩五创办浮山公学等等。据初步统计,30年代以前,留学国外的就有31人。新中国建立后,教育之花盛开枞阳大地,读书之声处处可闻。1989年,全县小学教育已经普及,普通中学已有67所,此外还有职高、师范和卫校。1977年,恢复高考以后,枞阳县每年升入高等学校和高中专的人数均在四五百人之间。1989年,在异国他乡求学的尚有30余人。

  枞阳县是桐城派的故乡。桐城派是清代最大的散文流派,它与清王朝整个朝代相始终,前后绵延200余年。它遵奉程、朱道统,承继秦汉以至唐宋八大家的文统,结为门户,世代相传,其传人几及全国,规模之大,时间之长,影响之久,为中国文学史所仅见。它的形成与发展,主要是受枞阳明代文风的薰染,其祖师爷及后起之秀,大多生长在今枞阳这块土地上:方以智、钱田间开创了桐城派的先河,方苞奠定了桐城派的理论基础,刘大櫆承上启下发展了桐城派的文论,姚鼐集各家之大成,完善了桐城派理论体系,吴汝纶、刘开、姚莹成为桐城派后期的杰出人物。他们师徒相传,著书立说,佳作宏富,形成了庞大的作家群体,在清代享有“文章甲天下,冠盖满京华”的盛誉。

  民国年间,随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枞阳学子有的走出国门,学习西方文化;有的走向革命根据地,从事革命文艺的创作。其中朱光潜,方东美博采中西文化之长,在美学、哲学领域中独领风骚,其著作享誉全球;黄镇在长征途中创作了大量鼓舞士气的革命画作,后结集出版了《长征画集》,人们称之为“长征片断史诗”。

  新中国建立后,县文学艺术事业日益繁荣,县黄梅剧团蜚声大江南北,民歌创作誉满诗坛,文学作品不断发表,一批文艺新人正在茁壮成长。1989年,全县有**放映单位63个、文化馆站13个、文物管理所1个、图书馆74个;广播站遍及乡镇,电视机已走进千家万户。全县从城镇到农村,从儿童到老人,文化素质都有了较大提高。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枞阳之所以有今天的灿烂文化,离不开先民们的智慧和创造,历史上在这块土地上曾经涌现出许多科技人才和能工巧匠。清代以前的代表人物有左光斗、方以智、方中通,他们在水利学、物理学、医学、数学等领域中都卓有成就,对社会都作出了重大贡献。在当代科技领域里更是群星灿烂,慈云桂成为“中国计算机之父”,汪旭光号称“炸药大王”,疏松桂点燃了中国第一颗原子弹和氢弹,倪皖荪从事低温声学研究走在世界前列,王奎仁发现了“张衡矿”,陶善昌研制了国际首创闪电探测定位系统,他们的科研成就,均为世人所瞩目。据初步统计,枞阳人现在国家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工作的教授级的专家就有100余人。在县内,1989年,获得中级以上职称的科技人员已有200余人;科技兴农、科技兴渔、科技兴厂已结出丰硕成果。

  悬壶济世、行医卖药,在枞阳大地上自古有之。在这块土地上,名医辈出,药店如林。名医古有余霖、许丽京,今有查少农、疏元善、汤春生等;医学名著有方以智的《医学会通》、余霖的《疫疹一得》、许丽京的《医方新编》等等。1949年统计,全县中药店132家,中医人员279人。1989年,全县乡以上医疗单位有60个,职工1293人,其中930人有技术职称(副高以上的有26人)。医疗技术不断提高,一般疑难病症可以不用出县便能诊治,人民健康基本得到保障。

  县境传统的群众体育活动有舞灯、划龙船和武术,其中“东乡武术”源远流长,享誉海内,历史上曾出现“三十六名教”;而今到处兴办武馆,武术之花开遍枞阳大地。新中国建立后,学校体育教学常抓不懈,体育活动十分活跃。在历次省市体育运动会上枞阳健儿均获得较好成绩,如蔡声和在安徽省首届运动会上夺得百米跑第二名,取得了零的突破;1958年,焦志华在安徽省100米蛙泳比赛中,打破了省记录,荣获第一名;1981年,施小平在安徽省少年棋赛中,获得象棋组冠军;1986年,吴卫凤获全国六运会女子柔道第三名,后在亚运会上又夺得银牌。

  枞阳县山清水秀,旅游资源丰富。境内有三面环水、“望之若浮”的浮山,有“亚浮山”之称的白云崖,有何宰相读书的青山石屋,还有“秦始皇三鞭抽不动”的岱鳌山。浮山为安徽省级风景名胜区,以108洞和400余块古代摩崖石刻著称于世,自古以来游人络绎不绝。县境文物古迹众多,仅名人墓葬就有方以智、刘大櫆、姚鼐、钱田间、王胜、方学渐、阮鹗、吴应宾、吴汝纶、李光炯、房秩五、鲁生等数十处之多;至于革命遗址、名人故居、古代建筑、馆藏文物等等,更是难以枚举。

  枞阳县历史悠久,人文荟萃,先民们在这块土地上已经创造出光辉灿烂的过去。新中国建立后,在中国***的领导下,枞阳人民依靠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勤劳的双手,与天斗,与地斗,使“穷山恶水”变成了“鱼米之乡”。而今,英雄的枞阳人民在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下,正在高举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的伟大旗帜,迈步奔向2l世纪。我们深信:在不久的将来,一个富饶、美丽、文明的枞阳将崛起在江淮大地上!

寻找桐西支束氏家族渊源

桐西支束氏源于枞阳疏束氏。 迁桐枞始祖文二公,于元朝末年背母携妹,由徽州婺源(今属江西省)辗转流落到原桐城东乡白杨里(现枞阳),随...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