沧州回族万氏家谱

栏目:资讯发布:2023-09-22浏览:3收藏

沧州回族万氏家谱,第1张

很荣幸能为你解答!

  河北沧州市(含原沧州地区),是回族人民聚居的地方。全市回族总人口17万,占河北省回族总人口的34.7%,为全省,乃至华北地区回族人口最多的市。因此,了解沧州回族渊源及发展,对全国的回族研究工作,具有一定的意义。

  一、迁 入 渊 源

  回族,是沧州41个少数民族中,历史较久的民族。但是,由于种种原因,从未著留民族谱志。加之明初燕王朱校“靖难”之役,对沧州一带人民血腥屠杀,赤地千里,造成了历史断带,致使人们对沧州回族的迁徙渊源更加模糊。近年,一些著作中,多将“靖难”以后,即公元1404年作为沧州回族迁入始点。笔者认为,这种说法还需进一步探讨商榷。

  元朝时期,处于华北腹地的沧州,既是全国最大的盐业基地(长芦),又是京题屈指可数的商业繁荣地区,且当时水、陆交通十分发达。陆路建有会川驿(今青县)、兴济驿(今兴济镇)、清池驿(今沧州市区)等京都要道官驿十余处;水路有京杭大运河横贯本市南北220公里,直通京城。水旱码头,商贾云集,具有穆斯林经商、聚落的天然条件,并据《河北省古代陆路运输简史》载,在盛唐时期,沧、嬴、朝三州(皆今沧州辖区)便盛产丝绢,并为当时通过丝绸之路远销外国的重要丝绸产地。可以说,从那时起,沧州就已和阿拉伯国家有了直接或间接的联系。而至元初,已是“回回人遍天下”、“京城诸路,其寺万余”,而沧州却无回回人涉足绝非可能。

  另据口碑传达,今沧辖泊头市西八里庄沙河涯村在明洪武初年便建有清真寺;孟村县志载,元至正二十七年(公元1367年),朱元璋麾下大将常遇春(回)北上伐元,曾设帐于太平村(今孟村县王帽圈村),其部下将士多为回族,战后阵亡回族将土葬于今孟村尹庄村南,历称“回回墓”。由此可推断,当时在战乱中回族将士落足本地者恐不微量。可证明沧州回族始于明前。

  沧州回族大量迁入,主要在明初。据《明史·太祖纪》载,明洪武四年(公元1371年)“六月,徙山后(今宣化东南延至辽阳一带地方称山后)民三万五千户于内地,又徙沙漠遗民三万二千户电田北平。”其“山后q和“沙漠”当时均属回回人较多的地区,移民中自然占有一定的回族成份。如孟树县韩石桥村韩姓,便是由山后禹州先迁山东禹城后至沧州立庄的。其祖谱中载:“我太祖来自西陲,移镇东路,相传山后禹州人”。

  明建文元年(公元1399年)燕王朱隶,为夺帝位,举兵“靖难”,沧州破城,坑人(活埋,四万,百人幸难逃一,燕王即位,出旨迁民,“以实空地”。据泊头、河间、董驿、孟_村、沧县、献县等县市若于回族家谱记载,其始祖大都于明永乐二年(1404年)自晋、鲁、浙、沪、皖、鄂等地奉旨迁徙而来。其中迁自南京应天府上元县二郎(龙)岗(港)者居多。如牛进庄刘氏家谱载:“吾东始祖原籍南直隶上元县二郎岗,永乐二年迁徒于此”。孟村镇吴氏谱清道光九年载:“原籍系安徽省徽州府联县,前明永乐年间周祖北迁”。献县马氏家谱一载:“始祖马刚为回族将领,燕王扫北,率三子由南京水西门外二龙港随军到河间府,后长子马广庆到河间东南定居,立村为辛中营”(即今本斋村)。

  除上述情况外,历代统治阶级、官僚恶势的民族压迫,也使一些外地回回人被迫向回回人户较多的沧州一带逃避,成为沧州回族的来源之一。如,明朝末年,无定府(今山东惠民)李阁老依仗权势,对惠民、乐陵两地的回族人民进行了残暴的血洗,强令两地周围40里不许有回民居住,迫使许多回族人民从山东逃至沧州,现沧州铁姓回民就是在那次洗劫中幸一兔于难,逃此落户的。

  综上所述,沧州回族的迁入,大致可分为六种原因:1.战争。即通过对外战争,使中、西亚阿拉伯人、波斯人进入京都诸路(含沧州);通过国内战争,使外地回族将士落足沧州。2.经商。沧州优越的经商条件与回族善于经商的特点,决定了沧州是四方回族商人理想的落足之地。S.官居。即出任官职或随龙保驾携眷落户。4.移民。其中可分三种情况,一是奉旨迁来占产立庄I二是随迁仆从百姓;三是被发流罪。5.逃生。即逃荒、避难而来。6.投一亲。即因种种原因投亲靠友而来。其族源,按照迁出祖籍追溯,可溯至西陵陆路和东南沿海。

  二、繁 衍 演 化

  回族,是一个团结、仁爱且富有顽强生命力的民族。迁入沧州后,不同时间来自不同地点的各家各户相互攀连,彼此相纳,在血缘关系上结成“回回亲戚”,在风俗习惯、民族感一情上形成了凝聚力很强的“回回一家”。历经数百年的繁衍演化,不断发展壮大。

  (一)繁衍“分荣”。经过世世代代繁衍生息,沧州回族人口不断增加,各姓家族“抽。核分亲”,原有村庄容量饱和,土地开发受到局限,迫使部分回族人出庄另立,开辟新的栖身之地。

  据对当地部分回族宗脉考查:刘氏始祖于南京二郎岗迁来后,先在孟村东北部建庄称牛进庄,后又遣二子分建了今孟村县的西赵河村和南皮县的黑龙村,此后层层“分蒸”,代代 “抽枝”

作者:金幼孜

诗名:筠庄为西庄吴氏赋

朝代:明

全文:

绕庐无杂卉,种竹已成庄。

烟雨三春绿,风泉五月凉。

看时移杖屦,兴至倒壶觞。

日有平安报,题诗咏凤凰。

据刘村吴氏族谱记载,刘村吴氏始迁祖吴信,字徒义,本籍山东。迁自山东济南府长清县野樵窝。按大明洪武定鼎,宿民稀少,奉上播迁至宿州西南入仁义乡民籍,大刘村西居住。卒于集北半里许,筑大冢。原有旧址,现已被平,址建中学。大清道光辛卯年,即一八三一年,合族人等集资重修碑,敬立茔侧,以志不忘。大清咸丰年间,天下大乱,族人多多离散,不得守其故土,修谱难迨。同治年间,始得安居乐业,合族虽有修谱之意,但无人领头,以至未成。光绪廿余年时,族人体馨、体琳、体锐、若舜、若乾、礼会、兰会、纯会、延儒、延禄等携族人同心同德修谱,但未刻板,不能遍予之。此次所派辈字为:『若会延长,增发启祥』。宣统年间,天下又大乱,序谱之事因而停止。民国八年,即一九一九年,族人万祥、若元若三、俊会、纯会、延儒、延禄等公议修谱,并刻板印刷。印制刘村吴氏族谱一至八卷,遍发各地吴氏族人。此次所派字为:『同志修理,广传恒昌』。

《刘村吴氏祖谱联》『延陵绵世泽、至德绍家风』。

《刘村吴氏族属》『延陵郡,至德堂』

《刘村吴氏族训》『敬为万善首,谦为众德基』。

――吴楼吴氏

位于:山西省大同市浑源县

浑源始置于西汉,定名于唐,因浑河发源于县境内,故名浑源县。现辖6镇12乡。2000年总人口326万。浑源县位于山西省东北部的大同盆地东南边缘,地处桑干河支流浑河中上游。东接广灵,西毗应县,东南部以恒山与灵丘、繁峙县分界,北面由六棱山与大同、阳高2县相连。总面积为1966平方公里。辖6镇12乡358个行政村,总人口约34万,县城人口12万人。

气候特征

浑源属温带干旱半干旱大陆性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62℃,一月份平均 -12℃,七月平均216℃。年平均降雨量4294毫米,年平均日照量26963小时。

自然地理

浑源县地处黄土高原的边缘地带,地貌类型复杂,结构多样。县境地貌南山北坡中间川。南山区面积占全县总面积的54%;北坡区面积占全县总面积的29%;川区面积占全县总面积的17%。域内地势起伏较大,卧羊场山海拔最高,主峰高达2333米。浑河西部河床海拔最低,仅为1050米。境内山脉较多,主要有恒山、卧羊场山、穆桂英山、胡子岭、马鬃崖、翠屏山、抢风岭等,海拔均在2000米以上。其中恒山山脉山势陡峭,沟壑纵横,沿东北——西南走向,将全县分为南北两部分,构成浑源的地貌骨架。境内主要有浑河、唐河两大水系,分属海河流域的桑干河水系和唐河水系,河床年经流量为119亿立方米,注入永定河、海河。境内山脉为恒山山脉,它西衔雁门,东延燕云,两千米左右山峰并肩面立,号称108峰,蜿蜒起伏,奔腾如行,全县海拔高度为1050—2333米之间。

行政区划

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全县总人口325763人。

各乡镇人口: 城关镇 86148 西坊城镇 13944 蔡村镇 12665 沙圪坨镇 9710 王庄堡镇 13012 大磁窑镇 8102

张庄乡 9716 东坊城乡 14250 荆庄乡 12464 什义号乡 16897 驼峰乡 11624 西留村乡 12814 下韩村乡 11093

杨庄乡 15030 北榆林乡 7853 南水头乡 2445 吴城乡 2913 大洼乡 6497 黄花滩乡 8429 大仁庄乡 7134

官王铺乡 4386 中庄铺乡 11313 温庄乡 3962 西河口乡 2390 官儿乡 5002 土岭乡 6024 青磁窑乡 7990

林场乡 1956

2001年,浑源县乡镇调整情况:

永安镇面积 8443平方千米,人口95548人。镇政府驻西顺街。辖24个村委会。由城关镇、张庄合并,并更名。

沙圪坨镇面积17410平方千米,人口25589人。镇政府驻沙圪坨。辖25个村委会。由杨庄、沙圪索镇合并。

王庄堡镇面积18866平方千米,人口15426人。镇政府驻王庄堡。辖32个村委会。由王庄堡镇压、西河口乡合并。

西坊城镇面积 5619平方千米,人口14681人。镇政府驻西坊城。辖12个村委会。

蔡村镇面积 5790平方千米,人口14236人。镇政府驻蔡村。辖12个村委会。

大磁窑镇面积 5069平方千米,人口 8964人。镇政府驻大磁窑。辖11个村委会。

千佛岭乡面积19342平方千米,人口15188人。乡政府驻千佛岭。辖36个村委会。由中庄铺、温庄合并,并更名。

青磁窑乡面积11575平方千米,人口10104人。乡政府驻青磁窑。辖26个村委会。由青磁窑乡、林场合并。

东坊城乡面积11963平方千米,人口27698人。乡政府驻东坊城。辖17个村委会。由荆庄、东坊城乡合并。

吴城乡面积10068平方千米,人口10567人。乡政府驻吴城。辖17个村委会。由吴城乡、大洼乡合并。

官儿乡面积19640平方千米,人口11955人。乡政府驻官儿。辖30个村委会。由官儿乡、土岭乡合并。

南榆林乡面积11295平方千米,人口11006人。乡政府驻南榆林。辖22个村委会。由南水头、北榆林合并。

黄花滩乡面积10713平方千米,人口13012人。乡政府驻黄花滩。辖25个村委会。由黄花滩乡、官王铺乡合并。

裴村乡面积 8870平方千米,人口17249人。乡政府驻裴村。辖12个村委会。由什义号乡更名为裴村乡。

西留村乡面积 8558平方千米,人口13116人。乡政府驻西留村。辖11个村委会。

下韩村乡面积 2813平方千米,人口11996人。乡政府驻下韩村。辖7个村委会。

驼峰乡面积 8448平方千米,人口13239人。乡政府驻驼峰。辖18个村委会。

大仁庄乡面积11880平方千米,人口 8081人。乡政府驻大仁庄。辖21个村委会。

浑源县现辖6个镇、12个乡:永安镇、西坊城镇、蔡村镇、沙圪坨镇、王庄堡镇、大磁窑镇、东坊城乡、裴村乡、驼峰乡、西留村乡、下韩村乡、南榆林乡、吴城乡、黄花滩乡、大仁庄乡、千佛岭乡、官儿乡、青磁窑乡。

各乡镇所辖村:

永安镇

辖:西顺村、当巷村、道巷村、益民村、民安村、南顺村、南关村、东关村、新华村、兴安村、张庄村、顾册村、丰台铺村、东辛庄村、土桥铺村、神溪村、海村、唐家庄村、许村、王千庄村、武村村、永兴号村、张家号村、三元号村等。

西坊城镇

辖:西坊城村、涧村、义家寨村、小辛庄村、大辛庄村、南阳庄村、西辛窑村、黄沙口村、大峪口村、圪坨村、大有号村、西胜民村等。

蔡村镇

辖:蔡村、尧村、文庄村、大洼沟村、碾槽沟村、下窑村、东留村、师家号村、元圪村、草梁村、白道村、窑沟村等。

王庄堡镇

辖:北坡头村、上达枝村、下达枝村、上牛还村、下牛还村、容易沟村、水峪村、洪水村、杏庄村、东庄村、湾沟门村、马家沟村、汉峪沟村、水磨村、潘家沟村、西会村、汤头村、白洋村、杨树湾村、西河口村、小寺村、太安岭村、小牛还村、训草村、董家沟村、岭顶村、西湾村、西河村、大南沟村、寨头村、王庄堡村、南坡头村等。

沙圪坨镇

辖:沙圪坨村、银牛沟村、赤泥泉村、东信庄村、黄家坡村、沙河村、照壁村、水沟村、西坪村、大洪沟村、乱岭关村、三阴山村、大石头岭村、荞麦川村、杨庄村、井上村、龙洼村、沙岭铺村、塔村、三条彦村、西庄村、官道村、英庄村、老僧洼村、干沟村等。

大磁窑镇

辖:大磁窑村、下盘铺村、停旨岭村、果子园村、胶泥圪坨村、西岭村、李家窑村、骆驼界村、南元坨村、高庄村、孟家窑村等。

东坊城乡

辖:长城沟村、高水圪坨村、大西沟村、门庆沟村、龙王堂村、东坊城村、郭家庄村、水磨町村、郝家寨村、仁和号村、落子洼村、常才岭村、荆庄村、李峪村、长条村、东尾毛村、晋家庄村等。

裴村乡

辖:新裴村、下町村、旧裴村、三合号村、西辛庄村、凌云口村、十义号村、杓头涧村、罗框村、大桥村、千哨村、张旺村等。

驼峰乡

辖:驼峰村、田村、东堡村、中堡村、西堡村、李千庄村、梨园村、高窑村、浅涧村、彦头村、宋庄村、西窑村、羊水沟村、郭家庄村、深涧村、井沟村、曲家坪村、鱼沟村等。

西留村乡

辖:西留村、宝峰寨村、付家坡村、泉子头村、车道口村、贾庄村、上祝安村、下祝安村、西柏林村、上柏林村、东柏林村等。

下韩村乡

辖:下韩村、中韩村、西辛坊村、石庄村、花町村、藏庄村、麻庄村等。

南榆林乡

辖:南榆林村、毕村、姜家沟村、北榆林村、上韩村、二岭村、泥沟村、仝嘴村、车坊村、北紫峰村、南紫峰村、南水头村、东水头村、三岭村、蔡地沟村、北水头村、东圪坨铺村、西圪坨铺村、东沟村、松树湾村、北晋庄村、西岩寺村等。

吴城乡

辖:吴城村、下辛安村、翟家洼村、北大仁庄村、香水寺村、马安山村、大东沟村、上窑村、大洼村、麻塔村、皇叔洼村、上辛安村、东辛坊村、高嘴村、麻塔窑村、辛窑村、西河沟村等。

黄花滩乡

辖:黄花滩村、东水沟村、进士沟村、北花峪村、南花园村、沙梁村、昆仑崖村、后桦岭村、石咀村、陡咀村、白强沟村、饮马泉村、椽厂村、王家堡村、生茬沟村、桥涧村、官王铺村、刁王梁村、大西沟村、小西沟村、刘官庄村、彭头沟村、前庄村、高庄村、苏家坪村等。

大仁庄乡

辖:大仁庄村、广泥沟村、东泥沟村、柴眷村、后兑沟村、老马窑村、清水沟村、杨湾村、白庄村、下阴阳沟村、白家河村、东王铺村、西王铺村、吴家圪坨村、净石村、黄土坡村、岔口村、错马坪村、王代海庄村、沙崖洞村、银洞沟村等。

千佛岭乡

辖:小窝单村、龙咀村、金峰店村、鸽子峪村、讲堂村、杨家庄村、上桦岭村、下桦岭村、老君殿村、温庄村、大坪村、黑狗背村、臭卜沟村、宽坪村、水圪坨村、泽清岭村、牛星堡村、南堡村、北堡村、臭水圪坨村、上村镇村、下村镇村、中庄铺村、羊投崖村、王家沟村、钟楼坡村、麻地坪村、小麦峪村、红泉村、打虎沟村、干土岭村、火石头村、野西沟村、小道沟村、土岭沟村、后庄村等。

官儿乡

辖:官儿村、上观音堂村、南千哨村、下观音堂村、后沟门村、蔡沟村、小银厂村、麻庄村、黑石村、常峪村、小桥村、东十字村、西十字村、木沟村、清河湾村、南沟村、土岭村、黄崖村、坪道村、李家庄村、厂沟村、穆家庄村、砂沟村、李海沟村、石窑村、官沟村、大湾村、西桥沟村、界板沟村、南大洼村等。

青磁窑乡

辖:青窑村、南张庄村、李老沟村、小岭村、古磁窑村、刁窝村、界庄村、桃山村、郝家湾村、大柴峪村、正沟村、车厂村、西泥沟村、大川岭村、破兑臼村、东葫芦头村、西葫芦头村、董庄村、乱窝铺村、桥沟村、大石头村、小东沟村、英沟村、大西门沟村、尹子沟村、道士沟村等。

历史沿革

浑源历史悠久,早在新旧石器时代就有人类繁衍生息,是我国人类最早的开发地区之一。

夏商时属冀州,西周时属并州,春秋时属代国,北魏时借都城大同之光,为京城内地,越隋朝,唐时始称浑源,汉置崞县、繁峙县,俱属雁门郡。(崞县故治在今浑源县西二十里麻庄,繁峙县故治在今浑源县北二十里。)

东汉末二县俱废,晋复置二县,永嘉五年(311)皆入于代。

北魏改崞县为崞山县,东魏天平二年(535)改属繁峙郡。同年繁峙县移往今繁峙县东。后周废崞山县。

隋为云内县地,唐为云中县地,后分置浑源县。属应州。

五代晋,县随州入辽仍为浑源县。金贞_二年(1214)于县置浑源州,元初改浑源县为恒阴县。

至元四年(1267)并入浑源州,属大同路。

明清时俱为浑源州,均属大同府。

民国元年五月改为浑源县,后属雁门道。

抗日战争时期县境南北山区均为我根据地,属晋察冀边区。1937年,属山西省第一行政督察专员公署。1939年,属晋察冀边区政府察南雁北办事处。1940年至1945年,先后属晋察冀边区政府二、五、一专署。

1945年全县解放。

1947年属察哈尔省雁北专署。

1952年重归山西省。属山西省雁北专署,后改山西省晋北专署,山西省雁北地区行政公署。

1993年雁北地区与大同市合并,属大同市辖县。

自然资源

浑源县自然资源、矿产资源、旅游资源丰富独特,具有很强的发展优势。全县耕地91万亩,粮食产量正常年景在14亿公斤左右。主要品种有:谷子、黍子、蚕豆、莞豆、莜麦、大豆、小麦、玉米、高粱、土豆等。蔬菜产量2亿公斤,土豆淀粉产量可达15亿公斤。味道鲜美、风味独特、营养丰富、且高蛋白、高磷、高钙、低脂肪的黄芪羊,年饲养量30万只。

全县黄芪面积33万亩,是中国黄芪之乡,世界顶级黄芪—正北芪的产地,李时珍《本草纲目》列其为“本经上品”“补药之长”。宜林面积103万亩,主要品种有华北落叶松、油松、桦树、杨柳树、经济林等。

矿产资源较为丰富,有煤、膨润土、沸石、花岗岩、铁、钼、铜、金、高岭土等20多个矿种。煤炭储量17亿吨。属山西八大煤田之一。膨润土储量1亿吨,是全国大型优质钙基膨润土矿藏之一;沸石储量4亿吨,为山西唯一产地;花岗岩储量193亿立方米,尤其是黑色花岗岩为世界石材精品;大白泉优质天然矿泉水,含偏硅酸189mg/l,日出水量2000吨。

2020年6月,浑源县列入第二批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片区分县名单(晋察冀片区)。

2018年9月,2018年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名单出炉,浑源县在列。

2018年2月,浑源县上榜2017年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市、区)名单。

公交线路:62路 → 14路,全程约145公里

1、从东信广场步行约180米,到达魏都大道源茂街口站

2、乘坐62路,经过9站, 到达文兴路南环路口站

3、步行约310米,到达文兴路南环路口站

4、乘坐14路,经过5站, 到达小南头村站

5、步行约35公里,到达西谷庄村

沧州回族万氏家谱

很荣幸能为你解答!  河北沧州市(含原沧州地区),是回族人民聚居的地方。全市回族总人口17万,占河北省回族总人口的34.7%,为全省,...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