昃姓的姓氏来源

栏目:资讯发布:2023-11-10浏览:3收藏

昃姓的姓氏来源,第1张

昃姓源流有: 伏羲氏,亦称宓羲氏、庖牺氏、包牺氏、伏戏氏,史称牺皇、皇羲、太昊,司马迁在《史记》中称之为“伏牺”。伏羲氏所处时代,大约为旧石器时代中期,即公元前8000~前6000年之间。史学家范文澜说:“居住在东方的人统被称为‘夷族’。太昊是其中一族的酋长,伏羲和太昊向来被当作一个人的名号。”国学大师郭沫若也说:“‘太昊’,号伏羲氏。据说,伏羲作卦已是父系社会的事了。据记载,‘陈,太昊之墟也’,今河南省淮阳县。那么,太昊应当是淮河流域的氏族部落想象的祖先了”。学者徐旭生认为:“中华民族的形成由华夏集团、东夷集团与南蛮集团三大集团形成,炎帝与黄帝是华夏集团的代表,太昊是东夷集团的代表,伏羲与女娲则是南蛮集团的代表人物。”否认太昊伏羲氏是同一个人,认为太昊是一个人,伏羲是一个人。沿袭数千年来的人文历史观点,太昊伏羲氏是中国三皇五帝之首、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中国医药鼻祖之一、阴阳八卦创始人。伏羲又号称为伏曦氏、晨氏、昃氏,古代“晨”、“昃”、“曦”字同义通假,伏羲的后代中有以先祖名号为姓氏的,便有了昃姓。

在伏羲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名号为姓氏者,古代“晨”、“昃”、“曦”字同义通假,称昃氏、曦氏、晨氏,是非常古早的姓氏之一,其昃氏的姓氏读音作zè(ㄗㄜˋ)。昃氏族人大多尊奉伏羲氏为得姓始祖。 源于姬姓,出自西周时期管市官员司昃,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昃,是对太阳运行状态描述字。司昃,亦称司市、大市,是西周初期为负责掌管司晨的报时官,西周时期,“晨”、“昃”二字同义,因此也称“司晨”,后成为掌管贸易市场的官吏称谓。按周制,午时三刻后(12:00),各级商贸市场开始运作,司昃到职进行市场管理,包括排市、验货、课税、治安、平争、防火等。多至酉时三刻(18:00)闭市,庆典节日延至戌时三刻(20:00)。

在历代司昃的后裔子孙中,皆有以先祖的官职称谓为姓氏者,称司昃氏,后省文简改为单姓司氏、昃氏,世代相传至今,其昃氏的姓氏读音作cè(ㄘㄜˋ)。 源于姬姓,出自明末清初朱明王朝衡王后裔,属于避难改姓为氏。该支昃氏,自称原是朱明皇朝后裔,出自青州衡王府(今山东青州)宗室。明青州衡王,名朱佑楎,是明朝第八带皇帝宪宗朱见深(朱见浚,公元1447~1487年)的第七子,其母为庄懿张德妃。明成化二十三年(公元1487年),朱佑楎被册封为青州衡王。明弘治十二年(公元1499年),衡王就藩青州,大兴土木,建造了衡王府。

第一代衡王朱佑楎为人尚守古礼,好善乐施,是当朝明孝宗的叔父,深得新登基的明孝宗敬重,加封朱佑楎为恭王。当朱佑楎过寿诞时,明孝宗曾拨专款为衡府增建午朝门石坊,并御赐坊额题字;前坊为“乐善遗风”,后坊为“孝友宽仁”,对其大加颂扬。明衡王在青州传六世、七王,依次是恭王朱佑楎→庄王朱厚燆→康王朱载圭→安王朱载封→定王朱翊镬→宪王朱常庶→朱由棷。最后一代衡王为朱由棷。在明末崇祯十六年(李闯王大顺永昌元年,公元1644年),李自成亲率起义军占领北京后,曾派将军姚应奉率兵驻守青州。忠于明王朝的衡王府裨将李士元杀了姚应奉,之后找到衡王朱由棷,劝他即位称帝,挑旗反顺抗清。但朱由棷胆小如鼠,甘愿听天由命,不但不敢冒险起兵反清,反而主动投降了满清政府。清朝政府当时为稳定大局着想,采取安抚政策,暂时让衡王府保持了下来。到了清顺治二年(公元1645年),天下反清浪潮汹涌,清顺治皇帝爱新觉罗·福临借口衡王的子弟中有叛乱抗清者,遂将朱由棷召进京城软禁起来。清顺治三年(公元1646年),满清政府就随便找了个“叛乱之罪”的理由杀了朱由棷,之后抄斩衡王府。当时青州衡王家族被迫四散逃命,来不及逃走的则被变卖为奴,家产财宝“半归禅刹,半入侯门”,富丽堂皇的的青州衡王府瞬时破败凄凉,被夷为平地。如今在故衡王府遗址上矗立的,是清光绪十三年(公元1887年)由前英国苏格兰阿伯丁人武成献偕夫人建造的“青州府医学堂”,是山东省的第一家西医医学院。

据该支昃氏族人自称,当年,青州衡王府的一部分宗室子弟逃到了山东境内西部群山中一个被称作“坡庄”的地方,即今山东省淄博市博山区域城镇昃家庄,族人以《千字文》中“日月盈昃”一语为据,将朱氏改为昃氏,明志自己为明王朝宗亲,寄托了对故明王朝的哀思,又避免了满清王朝对朱明遗族的残酷追杀,其姓氏读音作hān(ㄏㄢ),白读为hán(ㄏㄢˊ),世代相传至今。

青州由于地处山东省的中心地带,古代就是山东省的政治和经济中心,古代名人欧阳修、范仲淹和黄庭坚都在青州任过知府。中国古代二十四孝的故事发生在青州的就有五个,欧阳修和黄庭坚也都是“孝故事”中的主人公。中国古代的名人和达官贵人如李清照等都去过青州和在青州生活过。

青州自古就是“孝文化”遍布的城市,在城区中央有一条河,这条河桥的两侧留下雕刻的古代二十四孝图。在城区还有一座王府花园,里面有现代雕刻的古代二十四孝的石像,在青州城的南麓是云门山,远远就能见到山上雕刻着一个醒目的“寿”字!

这个寿字相传是明朝青州衡王庆祝六十大寿时候他的三姑爷求人在山崖绝壁上雕刻的。衡王是明朝第八位皇帝朱见深的第七个儿子,当时是青州地区的统治者,他模

仿北京故宫建筑了衡王府,规模宏大气势磅礴,这样一座豪华宫殿却在清军入关明朝瓦解的时候付之一炬,现在留下来的只有两座牌坊孤独地矗立着,似乎在默默地

向游人倾述着一段辛酸的历史和苦难。

衡王祝寿时,大姑爷和二姑爷都缴纳无数的金银财宝,三姑爷家境贫寒只好求人在面对衡王府的绝壁上雕刻了高七点六二米的“寿”字。富裕姑爷的金银财宝几百年前就不见了,穷姑爷的“寿”字却流传自今四百五十多年……

美丽的青州有着古老的孝文化,现在青州人看重孝道,各处体现着孝文化的内涵……

感谢网络使我认识了青州的孝文化协会的理事李万芹女士,在她的推荐下我参加了这次弘扬孝道的会议,也给我创作的生活注入了新的活力,也使我认识了很多参与孝道弘扬的人士!

美丽的青州,我还会去!因为我国的花卉博览会每年都在这里召开……

摘自新浪网友,谢谢。

偶园,在青州城里偶园街中段东侧,原系清朝康熙年间文华殿大学士、太子太傅冯溥的私人花园,所以当地俗称为“冯家花园”。这座花园规模并不大,由于它是现存稀有的“康熙风格”园林建筑,所以便有着很高的建筑文化价值。

偶园的历史,有多种说法,有人认定它是由明朝衡王府的东花园改建而成的。明宪宗成化二十三年(公元1487年),皇帝朱见深封其第七子朱佑木军为衡王,于明孝宗弘治十二年(公元1499年)就藩青州。衡王在建造起一座富丽堂皇的宫殿的同时,在东华门外建造了一座花园,名东花园。根据明王朝的规定,东花园的布局和规模,都跟皇帝宫内的御花园相仿。当时,凡是御花园内有的设施,这里也有,只是规模略小而已。大约过了180多年,清朝的文华殿大学士太子太傅冯溥,在告老还乡之前,将他在北京的万柳堂献给皇上,皇上就把原衡王府的东花园赐给了他。冯溥将东花园又进行了一番整修和改建,即取名“偶园”。这种说法在青州城乡颇为流行,却没有文字依据。现在有据可查的是:冯溥(公元1609-1692年),字孔博,又字易斋,清顺治三年进士。历任庶吉士、编修、宏文院侍讲学士、吏部右侍郎、刑部尚书等职。“端敏练达、勤劳素著”,深得皇帝的信任,康熙十年(公元1671年)拜文华殿学士。次年,他上书乞休,康熙帝舍不得,便批示说:“卿六十四岁,未衰也,俟七十乃休耳!”康熙二十一年(公元1682年),冯溥74岁以年老请休获准,加太子太傅,卒年83岁。他平生爱才若渴,精于诗章,有《佳山堂集》传世。清咸丰《青州府志》载:冯溥既归,辟园于居地之南,筑假山,树奇石,环以竹树,曰偶园。到现在已有300多年的历史。

偶园的原貌,据冯溥的曾孙冯时基所著的《偶园记略》介绍,原为一组宅第、宗祠、园林三结合的古建筑群。除去为数众多的竹木花卉以外,主要的建筑设施有:一山(人工堆砌的假山,分东、西、中三峰)、一堂(佳山堂)、二水(洞泉水、瀑布水)、二门(偶园门木耆绿门)、三桥(大石桥、横石桥、瀑水桥)、三阁(云镜阁、绿格阁、松风阁)、四池(鱼池、蓄水池、方池、瀑水池)、五亭(友石亭、问山亭、一草亭、近樵亭、卧云亭)。石亭前的太湖石奇巧为一方之冠。另外,还有小斋、幽室、山茶房等建筑。园门上有一匾额,上书“偶园”二字。门内的四扇石屏上镌刻着明朝高唐王的篆书。至清末,“山石树木,大概虽存,而荒芜殊甚”(清光绪《益都县图志》),仅存为一山一堂一阁。�

解放后,人民政府将偶园收归国有,并加以修葺、扩建,1980年后又辟建花卉园与石景园,设置动物园与儿童游艺场等,使旧偶园焕然一新。偶园的结构严谨,布局得体。满园内,亭阁棋布,怪石嶙峋,泉水叮咚,曲径通幽,竹柏森森,花木隐翳,亭台楼榭错落有致,小桥回廊曲径通幽,洋溢着令人流连忘返的魅力。其中,最有特点、最富吸引力的还是佳山堂前,以三峰假山为主体的那一组了。假山在结构上分坪、峰、涧、台四部分,每部分体现各自的主题,特色分明,使整座假山繁而不乱,层次分明。山上松竹隐翳,花木掩映,兼有亭、台、阁、洞、桥、溪、瀑等步移景异,变化多端。佳山堂正对假山的中峰,堂前峰后是个不大的空场,场上古柏挺拔,花卉斗艳。堂西南是饰以紫石的近樵亭,下临池水,陡立的石壁上有一股流水作瀑布注入池中,然后循山根向东流去。水上叠石为桥,过石桥可钻入一个石洞,沿洞穴先往东南走,再往南一折,便觉得脚下越来越高。顺势渐进,不知不觉地登上山腰,这就是假山中峰的西麓。踅身向东攀上主峰之巅,远山近树一览在目,真有心旷神怡之感。峰东北临水,壁上有一石窟,俯身入窟,开始光线昏暗得辨不清眼前的景物,蜿转西行,顿觉豁然开朗,原来是已经进入一座方丈“石屋”!“屋”顶有一道裂缝,阳光自缝中射入,耀人眼目。再向南转,洞顶有一个圆孔,孔中窥天,恰似悬在头顶上的一块玉璧。继续前行,三面都有石砌的台阶,拾级而上,就可到达假山中峰的东麓。峰巅以东横一座石桥,下临绝涧,有泉水自洞中曲折流出,汇入西来的瀑布水,沿山根北去,流入方池。涧北山坳间有一座小亭子,便是卧云亭。亭后石径崎岖,盘桓而上,可以到达假山之东峰。沿石径北去,可登松风阁,举目四望,四园景色尽收眼底。阁底下为一暖室,冬季游山时在室内稍事休憩,也是别有一番韵味的。�

园中的13块“太湖石”,玲珑剔透,造型别致。尤其是其中的4块,造型酷似“福”、“寿”、“康”、“宁”4字,令人玩味无穷。80年代中期,古园林建筑专家陈从周先生讲,康熙年间,我国的园林假山建筑本来不少,但是后来几经翻修,大多失其原貌,偶园中之假山恐怕是全国唯一幸存的“康熙风格”的园林建筑。按陈教授的理论,“山有脉,水有源,水随山转”的学说,在清理山根时,果然清理出了一条随山弯曲的桥溪来。

现在的偶园,还新添了珍禽异兽、奇花异草,以及用“青州怪石”为主要原料而制作的水石盆景,使古老的偶园锦上添花,放射出更加灿烂的光辉。这里还有四株明朝的桂花,已经活了400多岁;另外还有三株迎春也是明代遗留下来的,虽然已经“老态龙钟”,每年隆冬却照例是满枝黄花,热情奔放地迎接着春天的到来。水石盆景则是偶园工作人员新作,集万里河山于大不盈尺的盆盎之中,堪称为立体的画,无声的诗。

  衡王朱由棷出生年月不详,(?-1646年),是宪王朱常㵂庶第三子,明朝第二次封第六代亦为末代衡王。朱由棷最初受封镇国将军,崇祯五年(1632年)四月袭封衡王,在位十二年。

  清兵攻陷青州后,朱由棷逃亡,并在崇祯十七年(1644年)七月降清,隆武二年(1646年)五月被清朝处死,明朝第二次封衡国灭亡。

青州博物馆院中有一对体型颀长的铁鹤,来自明代衡王府。衡王朱佑楎是明宪宗朱见深的第七子,成化二十三年(公元1487年)被册封为衡王,弘治十二年(1499)就藩青州,建造了衡王府第。

这对铁鹤原存云峡河乡时家店的铁鹤观内。重约3吨,高达42米。铁鹤是分段浇铸而成的,鹤腿及龟为实心,而鹤体为空腔,是典型的外模内范浇铸技术。两件铁鹤均在胸部铸铭文。由铭文可知,两鹤分别于万历十二年(1584年)和万历十五年(1587年)由衡王的下属和妃嫔出资铸造。

鹤长颈,高足,嘴微张,双足立于龟背之上。龟四足着地,呈伏卧状。在龟背四周饰有八卦图案,寓意着龟鹤延年,健康,长寿。仙鹤整体看来栩栩如生,静中见动,动中有静,似引颈欲鸣。

其铭文有:

青州城南时家店的时松是王府仪宾(宗室亲王﹑郡王之婿)。何时、何王之仪宾待考。

据说这对铁仙鹤的诞生与中国古代的传奇人物张三丰有关。那么这对铁仙鹤的铸造到底有什么特殊意义。他们与张三丰究竟有着怎样的关系呢?

明朝时期太祖朱元璋建立的同姓诸王分封制度。分别镇守着国家的各大边关要塞。位于山东青州的衡王府历史悠久。第四代被册封的衡王名叫朱载封,公元1584年,第一天上任的衡王朱载封让下人,在城墙上张贴了一份告。示命令山东青州各级官员,仔细寻找一个叫张三丰的人。并在告示的最后承诺道,任何人一旦寻访有功,必将重赏黄金万两。张三丰是谁,为什么非要寻找啊?

张三丰是明朝的道士,名君宝。因为他的衣着脏污,做事随意。民间还送他一个名号,张邋遢。传说张三丰的身形是龟形鹤背,大耳圆目。如此也就是长着一对大耳朵和大眼睛眉毛胡子和头发,都像钢针一样竖立。龟形鹤背说明张三丰有很严重的罗锅病,这与现代影视剧中张三丰风流倜傥的形象,相比实在是有很大的出入。古代民间关于张三丰的传说有很多。比如说他无论寒暑交替只穿着单衣云游四处。众多传说中最有名的就是他精通长寿仙术,明朝的皇帝大都非常信奉道教。他们渴望拥有传说中的道家仙术。能够让自己长生不老,明太祖朱元璋和他的四个儿子都曾多次召告天下速度派人寻访传说中长生不老的仙人张三丰。作为龙子龙孙的衡王,朱载封当然也梦想着有朝一日能得道成仙。所以他开始极力寻找传说中的张三丰。

关于张三丰的行踪还有这样一个故事,一年钦州遭了大灾,田里的庄稼颗粒无收,百姓都食不果腹,一位衣衫褴褛的老人倒在的路边,而在老人身边还躺着一只奄奄一息的白鹤,一位叫石松的村民路过看见老人与白鹤晕倒在地,心生不忍把家里剩下的最后一把小米熬成粥,让老人和白鹤喝下去。满满的,喝了稀粥的老人,和仙鹤都苏醒过来。只见他在转眼间恢复了精神。神态端庄,头顶正中还插了一个发髻。精神抖擞,这时老人开口说话,向石松说道我就是人称张邋遢的张三丰。多谢救命之恩。你有什么心愿尽管说出来,我尽力帮你实现,石松只在乡民口中听说过仙人张三丰的名字,见到真人站在眼前,吓得转身就逃。哪里还听得到后面这些话。村民后来问石松,张三丰最后去了哪里。石松再也说不清楚了。

有人在钦州见到仙人张三丰。还救了张三丰一命这件奇事。很快就传到了京城朱载封更加坚信,为了答谢一碗粥的恩情,云游四方的张三丰也一定会再次出现在庆州,于是他命人修建了一座道观来纪念这件事,为了显示自己的虔诚。朱载封还特意下令让工匠铸造一支举世无双的巨型仙鹤,供奉在道观中。为什么要做铁仙鹤来吸引张三丰呢?直接按照传说。按照张三丰的外形,铸造一座他的塑像,不是更加直接吗?这是因为民间有这样一个传说。张三丰母亲在临盆的夜里,做了个梦。梦里一只仙鹤从东海飞来。落到了自家屋顶上。梦醒之后突然感到腹中一阵剧痛。一顿饭的功夫就顺利生下了张三丰。正在这时窗外传来仙鹤鸣叫的声音。果真有一只仙鹤停在屋顶。此后邻里之间便口口相传张三丰是仙鹤送来的孩子。

何况村民石松看到张三丰的时候,也有仙鹤一直陪伴在他身边。所以朱载封为了有朝一日能够引来张三丰,教他长生不老之术。并决定在道观里铸造铁仙鹤朱载封为了得到不死之身。此举也算是不落俗套,细致用心。但是在明朝时期要完成这么巨大的铁仙鹤。让他安稳地站在原地是相当困难的,为了铸造巨型铁仙鹤。朱载封找来了青州著名的金火匠人王尚志叔侄五人。并且对这一家人下达了死命令,如果铸造过程中稍有失误,未能按期完工,所有人一并问罪重罚。

这可愁坏了王尚志,他从来没有铸造过体型这么巨大的铁制造品。使用青铜器的铸造办法一直不能成功,传统制作流程就是先打造模具使用陶土做出外形。也就是模具然后。模具里面灌进铁水浇铸。冷却以后再把模具打破,留下的就是实心的铁器。但是铁仙鹤太过巨大。温度很难控制,总是不能让铁仙鹤完整成形。所以前几次铸造都以失败告终。消息传到衡王的耳朵里。惹的朱载封大怒厉声训斥道:铁仙鹤必须在限期之内完成。否则就要追究所有匠人的责任,小心脑袋不保。

王尚志战战兢兢回到家中一夜无眠,苦冥思苦想却也始终想不出办法来解决。难道铸造铁仙鹤,真的就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吗?就在天蒙蒙亮的时候,王尚志忽然看到房间里溜进来的几只胆大的老鼠,顺着桌子腿爬上自家的灯台。想偷灯油吃,可是灯台的立柱太细小,所有老鼠都上灯台的话,灯台肯定会倒下来。聪明的老鼠就用叠罗汉的办法。一个举起一个,让最上面的老鼠,用尾巴沾出了灯油来吃。见此情景王尚志一拍大腿。喊道有了。

原来他从这些偷吃灯油的老鼠身上得到了启发。用分段铸造的方法来解决问题。再用滚烫的铁水把五段粘合在一起终于制作成了一只完整的铁仙鹤。铁仙鹤终于铸造成功了。

但是当时朱载封只让工匠做了一只,我们今天看到的却是一对。铁仙鹤这第二只也是恒王下令铸造的吗?翻查史料,这一对翩翩欲飞的铁仙鹤。分别铸造于万历12年与万历15年。先后相差了三年的时间,这三年中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

也许是命运的捉弄,衡王朱载封还没等到铁仙鹤找来张三丰,传授给他长生不老的仙术。就在铁仙鹤著成的第二年,就得了急病一命呜呼。撒手归西了。事已至此,这场求仙的荒唐事,本该落下帷幕。谁知那些深信长生不老之术的后妃们,却心有不甘。在衡王死了三年后。即公元1587年又命王尚志。造了一只一模一样的铁仙鹤。以继续寻找张三丰求得长生仙术。这样铁仙鹤就成了一对,更为奇特的是这次嫔妃们,又分别在两侧的脚下各铸造了一支赑屃。在赑屃背四周饰有八卦案。赑屃在中国古代神话中是龙的儿子,外形与龟相似。仅雕刻和铸造中赑屃大多用来驮石碑,然而在这里他托的却是仙鹤。主要就是想取用贺寿龟和龟鹤之寿的说法。所以赑屃和仙鹤,这两种在民间百姓心中都代表长寿的吉祥物就被组合在了一起。以祈求龟和仙鹤福寿安康。

细看这对造型精美的赑屃,他们匍匐于铁仙鹤脚下是轴承的头部与深海梭。好像既想探出头来张望外面的世界,有唯恐被站立于背上的仙鹤着上一口。神态有趣极其生动传神。在看站在赑屃身上的铁仙鹤,昂首曲颈。顾盼生姿,隐隐之中显出一种展翅欲飞的神态。这一对踏龟的铁铸仙鹤雕塑。体现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高超卓越的铁柱技艺。和丰富的审美想象力。是一件不可多得的铁柱艺术国宝。

如今这对铁仙鹤依旧安稳地矗立在山东青州。经历400多年风雨依然保存完好,也许只有他们才真正能够做到长生不老。

光绪33年张承燮、法伟堂 修《益都县图志》卷十三 营建志上:

昃姓的姓氏来源

昃姓源流有: 伏羲氏,亦称宓羲氏、庖牺氏、包牺氏、伏戏氏,史称牺皇、皇羲、太昊,司马迁在《史记》中称之为“伏牺”。伏羲氏所处时代,...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