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姓赖十八世,我不知道我是什么辈分?《颍川堂》
这位知友,赖姓是一个发源于北方,而在历史演进中成为以广东为主居地的典型南方姓氏。赖姓人才辈出,尤以宋明两代江西万安为盛,故有:“一县两代人才多,江西万安赖氏兴”的佳话流传于世。你不知道自己的辈分,可以到爷爷原籍续家谱或从爷爷辈分起,自立家谱分支即可!
赖姓堂号,颖川堂"分支 南康堂 河南堂 四川堂 松阳堂 秘书堂 麒麟赖氏:颖川堂叔颖101世孙赖子达从葛竹乡移居开乡创祖---径水乡
付氏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的古老姓氏群体,包括汉族、回族、满族、蒙古族等。
据有关专家证明,“付”与“傅”是同一姓氏的不同书写方式。“付”是“傅”的白字。这是历史动荡和文字改革(简化)所致。付氏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的古老姓氏群体,。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湖南、安徽、四川、河南等四省,大约占全国傅姓总人口的35%。共有610多万人。
姓氏起源
第一个渊源
源于姬姓,出自黄帝裔孙大由的封地付邑,属于以国名名为氏。远古时期的黄帝有个裔孙,叫大由(唐侯丹朱之子),他曾被封于付邑(今山西平陆),还建立了古傅国。
在大由的一部分后裔子孙中,有以国名为姓氏者,称付氏,世代相传至今,是最古早的付氏一族。
第二个渊源
源于妫姓,出自殷商时期名相付说,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相传,自从盘庚将商王朝的都城迁至殷墟(今河南安阳)以后,商王朝只是兴旺了一个很短的时期,等到商高宗武丁即位时,国势衰微,武丁决心振兴朝纲,可是举目朝中,却找不到一个能协助他改革国政的大臣,一直为此忧虑。后来,武丁在一个晚上做了一个梦,梦见一个叫说的人,那人的背有点驼,身穿粗麻布衣,胳膊上栓着绳索,状如囚徒。梦中神人说:“这就是你要找的圣人!”武丁醒后,令人按梦中说的模样画成图像,命群臣四处寻访梦中的圣贤,结果在虞、虢交界的一个叫“付岩”(今山西平陆)的地方找到了那个叫“说”的北虞奴隶,便将其带到朝中。因为他居住在付岩,“故遂以付氏之,号曰付说”。后来,付说果然兢兢业业地帮助武丁治理朝政。付说执政以后,修政行德,使商王朝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都得到了迅速发展。还在征服洪水泛滥时因发明“版筑法”而闻名遐迩。他尽心竭力辅佐武丁,武丁在位五十九年,在说的辅佐下,使其在位期间成为商王朝后期的极盛时期,武丁也因此被誉为“中兴明主”。
在付说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名号为姓氏者,称付氏,世代相传至今,史称付氏正宗。付氏族人大多尊奉付说为得姓始祖。
第三个渊源
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末期赖国族人,属于避难改姓为氏。据家谱文献《赖氏族谱》的记载,春秋末期,赖国(今日河南息县包信镇)在周景王姬贵七年(公元前538年)与付阳国(复阳国)一起被楚国所灭,赖国君主的族人和一些国人恐为当时的楚灵王芈围所害,为避祸及,便将赖氏改为罗氏、付氏、复氏等。故而,至今仍有赖、罗、付三家联宗之说。
第四个渊源
源于姚姓,出自舜帝之后裔所建付阳国,属于以国名为氏。据史籍《姓源》的记载,在上古时候曾有一个诸侯国,叫付阳国,有的史书上亦称其为“复阳国”,故址在今山东省枣庄市台儿庄区涧头集镇西南候塘村,“城周十余里,中据土山”。据典籍《国语·郑语》中的记载,付阳国为商王朝大彭国陆终所封,姚姓,为陆终第四子。这个古国在春秋时期因孔子之祖孔纥(字叔梁)曾在此地作战,并以双手勇托溃落的付阳城门框、掩护士兵和民众撤退而闻名遐迩。
付阳国后在周景王姬贵七年(公元前538年)被楚国所灭,其后,该地区的住民中有以古付阳城名为姓氏者,称付阳氏,后省文简化为单姓付氏、复氏、阳氏,世代相传至今。
第五个渊源
源于蒙古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据史籍《清朝通典·氏族略·附载蒙古八旗姓》记载:蒙古族鄂尔克特氏,亦称额尔德特氏、鄂尔特氏,蒙古东方三部落之一,世居喀喇沁(今内蒙古赤峰喀喇沁旗)、黑龙江地区。后有满族、达斡尔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Erket Hala。
清朝中叶以后,蒙古族、满族鄂尔克特氏多冠汉姓为付氏、鄂氏等。1955年文字改革简化之后,蒙古族付氏一族有误改为付氏者。
第六个渊源
源于回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据文献《广西回族穆斯林及清真寺》记载:回族付氏,先世系阿拉伯人,随万葛思应唐王之求来中国参与平定“安史之乱”,后留居中国,进入广西。回族付氏始祖宏烈于明末清初由江西来任广西提督军门,又于清顺治十六~十九年(公元1677~1680年)任巡抚,殉职后葬于临桂旧村滚狮岭(一称滚子岭),后裔定居于旧村,成为付氏一族。如今,回族付氏族人主要分布在广西、云南、河北等省区。
第七个渊源
源于满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据史籍《皇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满族八大姓》记载:
⑴满族付佳氏,满语为Fugiya Hala,祖先原为汉族,东汉末期被辽东鲜卑乌桓部虏携后融入鲜卑族,后逐渐演化为辽东女真,世居辉发(今吉林柳河、辉发河以及沙河下游,桦甸、辉南一带)、福宁额(今黑龙江虎林)等地。后有锡伯族引为姓氏者。清朝中叶以后,所冠汉姓即为付氏。
⑵满族付锡哩氏,满语为Fuciri Hala,世居苏克特依卡伦(今新疆巩留吉尔格郎哈拉木苏克村),后所冠汉姓即为付氏。
⑶满族富察氏,亦称付察氏、蒲察氏、富查拉氏,源出唐朝末期女真“通用三十姓”之一的富尔察部,金国时期称蒲察氏部落,以部族名称为姓氏,满语为满语为Fuca Hala、Fucala Hala,是满族最古老的姓氏之一,后所冠汉姓即为付氏。
⑷满族福塔氏,亦称付哈氏,满语为Futa Hala,汉义“绳子”,世居长白山地区,后多冠汉姓为付氏、福氏等。
⑸满族富尔库鲁氏,亦称富勒库噜氏,世居黑龙江松花江流域,后有人改汉字单姓为付氏。
⑹满族富勒哈氏,亦称富尔哈氏、富勒察氏、富勒洪阿氏、富勒瑚氏,满语为Fulha Hala,汉义“杨树、布施”,世居佛阿拉(今辽宁新宾永陵镇),后有赫哲族引为姓氏者。清朝中叶后,多冠汉姓为付氏、富氏、杨氏、付氏等。
⑺满族郎佳氏,满语为Langgiya Hala,东汉末期被辽东鲜卑乌桓部虏携后融入鲜卑族,后逐渐演化为海西女真,世居辽阳、吉林一带地区。清嘉庆四年(公元1799年),有满洲正白旗将领郎佳·升,以乾清门行走往军营协剿川、楚地区的白莲教,在镇压白莲教起义过程中骁勇善战,清嘉庆皇帝十分欣赏他,特赐号巴图鲁,擢蒙古副都统,并赐改名为付升。在付升(郎佳·升)的后裔子孙中,皆称付氏,世代相传至今。
⑻满族敷辰氏,满语为Fucen Hala,世居黑龙江流域两岸地区,后所冠汉姓即为付氏。
第八个渊源
源于官位,出自西周时期官吏太付,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太付,亦称师付,简称付,历为王朝总教之师,负责教导君王、太子、王族子弟百般学问。各公爵、伯爵诸侯国亦设有太付之官位,为中央王朝的巨摩之一。到了三国时期的曹魏王朝,开始为各封王设置师付一名。到晋朝时期,因为要避晋武帝司马师之名讳,去“师”,单称“付”。到了隋朝时期,有意改晋制,单称为“师”。到了唐朝,又单称为“付”,官秩为从三品,相当于今天的副部级。到了元朝时期,王廷之付称“太师”,各王所属之付称“师”。
在历代太付、师付、付、太师、师的后裔子孙中,皆有以先祖官职称谓为姓氏者,称付氏,人数甚多于上述“正统”之付氏,世代相传至今。
第九个渊源
源于官位,出自西周时期官吏付御,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付御,是两周时期辅佐王政之官的名称,与冢宰(太宰、宰相)地位相同。在典籍《诗·大雅》中就记载:“付御者,贰王诏事,谓冢宰也。”在付御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官职称谓为姓氏者,称付氏,世代相传至今。
第十个渊源
源于官位,出自西周时期官吏付相,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西汉时期,汉高祖刘邦为亦各封王设置了丞相,由中央王朝派遣。到了汉景帝刘启中元五年(公元前145年),汉景帝改称其为“付相”,以与中央王朝的宰相有别。在付相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官职称谓为姓氏者,称付氏,世代相传至今。
第十一个渊源
源于官位,出自两汉之脊新莽时期官吏付丞,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在西汉末期,王莽成功篡汉,建立了新王朝。王莽特为太子设置了四位老师,其中之一即为付丞,亦称“太子付丞”,官秩如同大夫。其他三位为师疑、阿辅、保拂,由当时学识、为人、武功、技艺最高的人担当。当时,王莽以大司徒马宫为师疑,故少府宗伯凤为付丞,博士袁圣为阿辅,京兆尹王嘉为保拂,史称“四师”。
西汉更始元年(新朝地皇四年,公元23年)农历9月,王莽被商人杜吴所杀,新朝灭亡。其时,曾担当付丞的宗伯凤家族门人纷纷迁逃避难,其中有以祖上官称为姓氏者,世代称付氏至今。
第十二个渊源
源于官位,出自元朝时期官吏付尉,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元朝初期,元世祖孛儿只斤·忽必烈在中央政府仿汉朝制度,为属下诸王设置了“王付”之官,总领诸位王爷部下诸事。在王付之下,按王爷名数设有付尉、司马,分管文政武事。付尉的权力仅次于王付,位在司马之上,下属有府尉、府丞、府吏、府役等,活动范围限于王府辖域之内,不得越界。到元文宗孛儿只斤·图帖睦尔执政以后,整个大元帝国有四十五个王,但只有三个王府设有“付尉”之职,即宪彻不花王爷府、也不干王爷府、斡罗温孙王爷府,其他诸王的相应官员仅称“府尉”,地位要比付尉低一级。
元朝灭亡后的明朝初期,北元政权中仍有王付、付尉之官。北元政权在明朝大将蓝玉的打击下于明洪武二十一年(公元1388年)灭亡之后,有王付、付尉的后裔子孙纷纷改汉姓,其汉语及文学修养皆非常好,比明朝那些汉兵要高明得多,因冒汉族,以避兵祸。此后多称付氏,为今蒙古族付氏的重要姓源之一。
前言
序言一 崔慕岳
序言二 崔灿
序言三 徐金星
凡例
洛阳
一 邵氏家谱
二 潘氏家谱
三 乔氏家谱
四 刘氏家谱
五 乔氏族谱
六 白居易家谱
七 卢氏家谱
八 郭氏家谱
九 洛阳徐家营崔氏族谱
十 韩文公家谱(天治门后裔)
十一 郭氏家谱
十二 金氏家谱
十三 周氏宗谱
十四 黄氏家谱
十五 张氏家谱
十六 谢氏宗谱
十七 西王村孙氏家谱
十八 洛阳蒙古族李氏家谱
十九 许氏家谱
孟津
一 乔氏家谱
二 孟津王氏家谱
三 乔氏族谱
四 朱氏世谱
五 卢氏家谱
六 孟津李氏家谱
七 薛氏族谱
八 郭氏家谱
九 杜氏宗谱
十 创修吴氏宗谱
十一 梁氏家谱
十二 李氏家谱
十三 萧氏家谱
十四 郭氏家谱
十五 丘氏家乘
十六 李氏家谱
十七 追远堂李氏家谱
十八 河阳薛氏族谱
十九 李氏宗谱(五门)
二十 小浪底贾氏宗谱
二十一 赵氏宗谱
二十二 赵氏家谱
二十三 屈氏家谱
二十四 许氏家谱
二十五 卫氏家谱
二十六 卢氏族谱
二十七 卢氏宗谱
二十八 王氏宗谱(豫西太原王氏家乘)
二十九 畅氏家谱
三十 孟津任氏族谱(四门)
三十一 孟津衡水韩氏宗谱
三十二 孙氏家谱
三十三 赖氏家谱
三十四 吴氏家谱
三十五 和氏家谱
三十六 栾氏宗谱
三十七 陈氏家谱
三十八 崔氏宗谱
三十九 高氏旺公世系妯娌村宗谱
四十 杨氏宗谱
四十一 刘氏世系谱
四十二 孟津孙氏宗谱
四十三 郭氏家谱
四十四 张氏宗谱
四十五 孟津杨氏宗谱
四十六 李氏宗谱
四十七 韩氏宗谱
四十八 杨氏宗谱
四十九 何氏族谱
五十 李氏族谱
五十一 周氏家谱
五十二 李氏宗谱
五十三 孟津县花园村孙氏家谱
五十四 周氏宗谱
五十五 梁氏长华支谱
五十六 赵氏宗谱
五十七 孟津横水崔氏家谱
五十八 孟氏家谱
五十九 郭氏家谱
六十 尚氏家谱
六十一 李氏家谱
六十二 谢氏宗谱
六十三 安氏族谱
六十四 王氏家谱
六十五 吕家村吕氏家谱
六十六 陈氏家谱
六十七 孔氏家谱
六十八 孟津任氏族谱五门
六十九 邱氏家谱
七十 林沟村郭氏家谱
七十一 李氏族谱
七十二 袁氏族谱
七十三 卢氏宗谱
洛宁
一 张氏家乘
二 张氏家谱(世德堂)
三 郑氏家谱
四 韦氏家谱
五 赵氏世系总谱
六 邢氏族谱
七 雷氏家谱
八 杜氏家谱
九 韦氏世谱
十 杨氏家谱
十一 王氏家谱(三槐世第)
十二 王公家谱
十三 谢氏宗谱
十四 宋氏世谱
十五 夏氏家谱
十六 田氏家谱
十七 焦族家谱
十八 杨氏族谱
十九 马氏世系族谱
二十 张氏家谱
二十一 亢氏乾门世系家谱
二十二 上庄王姓家谱
二十三 郭氏宗谱
二十四 韦氏家谱
二十五 段氏家谱
二十六 薛氏家谱(河东世第)
二十七 白氏历代家谱
二十八 卫氏家谱
二十九 王范镇陇西氏家谱
三十 魏氏宗谱
三十一 陈吴张氏族谱
三十二 杜氏家谱
三十三 张氏宗谱
三十四 张氏族谱
三十五 洛宁谭氏族谱
三十六 牛氏家谱
三十七 杨氏家谱
三十八 韦氏家谱
三十九 李氏家谱
四十 贾氏族谱
四十一 张姓家谱
四十二 张氏家谱(清河氏)
四十三 司马氏族谱
四十四 孙氏族谱
四十五 王氏家谱
四十六 李氏家谱
四十七 韦氏家谱(三门支谱)
四十八 完颜家乘
四十九 赵氏家谱
五十 曹氏家谱
五十一 白氏家族历代家谱
五十二 李氏家谱
五十三 城村张氏族谱
五十四 西林张氏世系考
五十五 韦氏家谱
宜阳
一 魏氏家谱
二 洛阳(宜阳)裴氏家谱
三 王氏族谱
四 宜阳吕氏宗谱
五 薛氏长门家谱
六 李氏家谱
七 刘氏一脉家谱
八 王氏宗谱
九 仝氏宗谱
十 周氏家族志
十一 凡村张氏家谱
十二 张氏族谱(宜阳县三乡东柏坡支下河西分支)
十三 崔氏家谱
十四 郭氏宗谱
新安
一 雷氏宗谱
二 裴氏族谱
三 新安吕氏宗谱
四 新安古氏七修族谱
五 田氏家谱
六 孟子后裔新安支谱
七 姬氏宗谱
八 王氏宗谱
九 王氏族谱(四世五门景祖之后)
十 高氏宗谱
十一 韩氏宗谱
十二 庞氏新安支派家谱
十三 聂氏族谱
十四 高氏宗谱
十五 郑氏宗谱
十六 高氏宗谱
十七 新安孟氏卓公支谱
伊川
一 程子宗谱
二 河南程氏正宗世系
三 刘氏族谱
四 伊川县古城村吴氏家谱
五 周氏宗谱
六 范氏家谱(伊川忠宣房系)
偃师
一 锁氏家谱
二 兰氏家谱
三 黄氏家传
四 曹氏族谱
五 梅氏家谱
六 萧氏家谱
七 曲氏家谱
嵩县
一 嵩县王氏宗谱
二 嵩县宋氏族谱
三 河南嵩县宋岭程氏支谱
四 卞氏宗谱
五 韩文公家谱
栾川
一 李氏宗史
汝阳
一 汝阳县吕氏宗亲志
固始
一 固始裴氏宗谱
巩县
一 李氏族志
跋
(宁都赖氏) 序
郑赤琰
江西宁都县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县份,始建于三国嘉禾五年。现有450多个姓氏,据谱牒记载,其中有130多个客家姓,客家先民迁入的年代最早为西晋初,大部分在唐宋时期。这是赣闽粤客家大本营中,绝无仅有的知名纯客县。该县有一批功底扎实、辛勤耕耘的客家研究专家学者,近几年出版了《早期客家摇篮——宁都》、《孙中山客家始祖在宁都》、《宁都客家姓氏综观》、《赣闽粤台丘氏溯源》、《易堂九子年谱》、《宁都方言志略》、《宁都史话》、《易堂正气录》等有关客家著作。现在又将《早期南迁汉民·客家第一姓——宁都赖氏》一书付梓印刷。这些著作是客家研究的喜人成果。劳格文博士多次到宁都考察,并仔细阅读和研究了这些成果,十分欣赏,认为宁都悠久的历史和浓郁的文化,确立了在客家发展史中的显著地位,对客家民系的成长发挥过重要的作用。劳格文遂写下:“宁都早期客家摇篮名不虚传”的题词。
承刘劲峰先生辱请,再经邱常松先生每隔三几天便来长途电话催促,委我写序,经不起他们的热诚感动,只好硬著头皮写下此序。
我的最大踌躇是因为我对赖氏始源的研究是门外汉,不是这方面的权威学者。可是这十多年来推动客家学研究工作的过程中,我确切了解,在劳格文博士深入田园调查的研究工作下,他的确建立起一支能做事、又认真、更硬颈的研究团队,他们遍及粤东、闽西与赣南。在赣南的研究人员便是刘劲峰、罗勇、邱常松等。其中一个田园调查重点便是宁都。而宁都的最大的收获便是谱牒的发掘。据劳格文博士告知,现在在赣南宁都等县发现的谱牒非常可观,而且历史久远,都是原始性的文件,是有好几千件个案。统计数字之多,学术价值之大,不仅破了中国历史,同时也是世界同类研究所未见,其中工作做得最具体、深入、完整的要推宁都。记得我在2001年10月岭南大学族群与华人经济研究部为“宁都谱牒展"在香港展出开幕仪式上指出:三十年代罗香林教授写了一部很.有价值的客家五次大迁移的著作,首次很有系统而又客观地勾划出客家先民由中原南迁后历经将近七百年,定居在闽粤赣三角山区后,仍就不断远播遍及整个中国西南各省和海外。这个历史事实的考证完全得力于劳格文率领其工作团队所收获的巨大数量。若将这些收获加以更深入而全面去考察,学术上的收获当更加以倍数计。
姓氏在全球族群都有类似中国的做法,主要功能是家族联络的标志,但能够像中国人那种持之有恒的却少之又少。而在中国众多民系中,时至今天以方言群来分类,却要推客家民系最能坚持延续他们的谱牒工作,这个事实可以从劳格文博士的工作收获得到证明。
在达尔文及其它人类学家的巨大科学发现中,证明到越是高级的动物,便越能规避血缘近亲交配,人类更是如此。但在人类聚族而居的久远历史发展中,要实实在在做到不近亲结婚,却难之又难。可是在国际客家学会筹组的数次研讨会中,曾有学者将一个客家姓氏经历超过l 50年
的婚姻加以分析,发觉同姓联姻的没发生过。甚至与另一姓通婚的也不曾超过三个个案。由此可见,客家族群对于规避同姓联姻是多么坚持。这既是他们的文化,也是他们对遗传学的科学认识。他们深知近亲联姻会导致人的素质的低降。由此可见对于姓氏的研究,不但有文化的价值,同时也有科学的价值。近代科学家花了大量时间与精力去研究其它灵长类的结亲状况,希望从中了解他们的进化历史,但对于人的同样研究却乏善可陈,我想若果我们的客家研究能针对姓氏既作为客家发展源流历史的进程来探究,又当作人类结亲的建制来研究,从中去窥探一个族群的进化素质,从而把客家学提升到世界人类科学研究的水平,这将是颇具学术价值的一个瑰宝,愿我客家学研究的同仁共勉之,是以为序。
(写于香港新界加州花园)
※郑赤琰:国际客家学会会长,全球客家·崇正会联合总会秘书长,澳门客家崇正总会常务副会长;历任香港中文大学、岭南大学教授及“族群与海外华人经济研究部”主任,1975年获美国纽约州立大学博士学位。郑博士是国际著名政论家和客家研究学者,出版发表过大量颇有影响的著作论文。
序
刘劲峰
很早就听说宁都赖氏是客家族群中最早的姓氏之一。记得许多年以前,余读到著名历史学家、客家学一代宗师罗香林先生所著的《客家研究导论》及客家先贤赖际熙编著的《崇正同人系谱》,里面曾以较多的篇幅谈到客家赖氏的源流,称:赖氏系出春秋时有赖国,其后遂以国为氏……遇子匡显于义熙时,见晋室凌夷,遂告归。其子硕,字仲方,晋末丁世变,避居南康,寻迁揭阳赤竹坪家焉。揭阳后改虔化,今江西宁都也。自仲方传十一世朗之子毙,宋初流寓福建上杭之古田。毙之曾孙朝美举进士,迁永定。朝美之子孙复分居闽粤各州郡(有的后来又分迁到香港、台湾及东南亚各地)。之后,为从事客家传统社会的专题研究,余曾到过赣南的许多个乡村,并在龙南杨村、石城秋溪、安远圩岗、上犹五指峰等地接触到许多赖姓人,他们也都一个个捧出老家谱,声称他们的祖先来自江西宁都。为什么这么多的客家赖姓人都会异口同声地认定他们的祖源在宁都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客家赖姓的先辈们又如何会从宁都这么个看来并不十分起眼的县份流徙到闽粤各地去这个问题一直萦绕在吾的心头。如今看了由宁都客家联谊会编著的《早期南迁汉民·客家第一姓——宁都赖氏》,才恍然大悟,原来,宁都正处于地形相对封闭、生产生活资源相对富庶的客家大本营——赣闽粤边的大门口。早在晋代,赖氏的先祖赖忠诚、赖仲方为躲避战乱,便几度率先进入了这块有地可耕的乱世乐土。之后经过成百上千年的生殖繁衍,赖姓的人口越增越多。为了开辟新的天地、寻找新的发展空间,其子孙逐渐告别故土,并播迁到了闽粤及海外各地,这也就并不奇怪了。
其买,仅仅从血统上去追寻世界各地的客家赖姓人是否一定都出自赖忠诚、赖仲方一脉,余以为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一种文化。就象所有的中国人都认定自己是炎黄的子孙,龙的传人,所有的客家人都认同自己的祖先都来自中原一样。这实际是对一种文化的认同,且这种认同是
付氏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的古老姓氏群体,在当今中国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三十六位,下面由我给大家整理了 百家讲坛 百家姓付姓相关知识,希望可以帮到大家!
百家讲坛百家姓付姓
付氏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的古老姓氏群体,在当今中国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三十六位,大约占全国人口的055%。从明朝至今600年中傅姓人口由44万增到887万,增长了约20倍,傅姓人口的增长速度低于全国人口的增长速度。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湖南、安徽、四川、河南等四省,大约占全国傅姓总人口的35%。共有610多万人。
关于傅姓的起源,出自殷高宗武丁的名相傅说。殷商高宗武丁为使国家振兴,希望找到一位能辅佐他的得力大臣。唐代《元和姓纂》也有记载:“傅,殷相说之后,筑于博岩,因以为姓。”《名贤氏族言行类稿》、《广韵》、《姓解》及郑樵《通志·氏族略》均主此说,由此可见,这位傅说,便是傅姓的始祖。
百家姓付姓 历史 发展
姓氏起源
关于付姓的起源总体起源于文字改革。由“傅”误改“付”。
第一个渊源
源于姬姓,出自黄帝裔孙大由的封地付邑,属于以国名名为氏。远古时期的黄帝有个裔孙,叫大由(唐侯丹朱之子),他曾被封于傅邑(今山西平陆),还建立了古傅国。
在大由的一部分后裔子孙中,有以国名为姓氏者,称付氏,世代相传至今,是最古早的付氏一族。
第二个渊源
源于妫姓,出自殷商时期名相付说,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相传,自从盘庚将商王朝的都城迁至殷墟(今河南安阳)以后,商王朝只是兴旺了一个很短的时期,等到商高宗武丁即位时,国势衰微,武丁决心振兴朝纲,可是举目朝中,却找不到一个能协助他改革国政的大臣,一直为此忧虑。后来,武丁在一个晚上做了一个梦,梦见一个叫说的人,那人的背有点驼,身穿粗麻布衣,胳膊上栓着绳索,状如囚徒。梦中神人说:“这就是你要找的圣人!”武丁醒后,令人按梦中说的模样画成图像,命群臣四处寻访梦中的圣贤,结果在虞、虢交界的一个叫“付岩”(今山西平陆)的地方找到了那个叫“说”的北虞奴隶,便将其带到朝中。因为他居住在付岩,“故遂以付氏之,号曰付说”。后来,付说果然兢兢业业地帮助武丁治理朝政。付说执政以后,修政行德,使商王朝 政治 、经济、 军事 和 文化 都得到了迅速发展。还在征服洪水泛滥时因发明“版筑法”而闻名遐迩。他尽心竭力辅佐武丁,武丁在位五十九年,在说的辅佐下,使其在位期间成为商王朝后期的极盛时期,武丁也因此被誉为“中兴明主”。
在付说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名号为姓氏者,称付氏,世代相传至今,史称付氏正宗。付氏族人大多尊奉付说为得姓始祖。
第三个渊源
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末期赖国族人,属于避难改姓为氏。据家谱文献《赖氏族谱》的记载,春秋末期,赖国(今日河南息县包信镇)在周景王姬贵七年(公元前538年)与付阳国(复阳国)一起被楚国所灭,赖国君主的族人和一些国人恐为当时的楚灵王芈围所害,为避祸及,便将赖氏改为罗氏、付氏、复氏等。
故而,至今仍有赖、罗、付三家联宗之说。
第四个渊源
源于姚姓,出自舜帝之后裔所建付阳国,属于以国名为氏。据史籍《姓源》的记载,在上古时候曾有一个诸侯国,叫付阳国,有的史书上亦称其为“复阳国”,故址在今山东省枣庄市台儿庄区涧头集镇西南候塘村,“城周十余里,中据土山”。据典籍《国语·郑语》中的记载,付阳国为商王朝大彭国陆终所封,姚姓,为陆终第四子。这个古国在春秋时期因孔子之祖孔纥(字叔梁)曾在此地作战,并以双手勇托溃落的付阳城门框、掩护士兵和民众撤退而闻名遐迩。
付阳国后在周景王姬贵七年(公元前538年)被楚国所灭,其后,该地区的住民中有以古付阳城名为姓氏者,称付阳氏,后省文简化为单姓付氏、复氏、阳氏,世代相传至今。
第五个渊源
源于蒙古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据史籍《清朝通典·氏族略·附载蒙古八旗姓》记载:蒙古族鄂尔克特氏,亦称额尔德特氏、鄂尔特氏,蒙古东方三部落之一,世居喀喇沁(今内蒙古赤峰喀喇沁旗)、黑龙江地区。后有满族、达斡尔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Erket Hala。
清朝中叶以后,蒙古族、满族鄂尔克特氏多冠汉姓为付氏、鄂氏等。1955年文字改革简化之后,蒙古族付氏一族有误改为付氏者。
第六个渊源
源于回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据文献《广西回族穆斯林及清真寺》记载:回族付氏,先世系阿拉伯人,随万葛思应唐王之求来中国参与平定“安史之乱”,后留居中国,进入广西。回族付氏始祖宏烈于明末清初由江西来任广西提督军门,又于清顺治十六~十九年(公元1677~1680年)任巡抚,殉职后葬于临桂旧村滚狮岭(一称滚子岭),后裔定居于旧村,成为付氏一族。
如今,回族付氏族人主要分布在广西、云南、河北等省区。
第七个渊源
源于满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据史籍《皇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满族八大姓》记载:
⑴满族付佳氏,满语为Fugiya Hala,祖先原为汉族,东汉末期被辽东鲜卑乌桓部虏携后融入鲜卑族,后逐渐演化为辽东女真,世居辉发(今吉林柳河、辉发河以及沙河下游,桦甸、辉南一带)、福宁额(今黑龙江虎林)等地。后有锡伯族引为姓氏者。清朝中叶以后,所冠汉姓即为付氏。
⑵满族付锡哩氏,满语为Fuciri Hala,世居苏克特依卡伦(今新疆巩留吉尔格郎哈拉木苏克村),后所冠汉姓即为付氏。
⑶满族富察氏,亦称付察氏、蒲察氏、富查拉氏,源出唐朝末期女真“通用三十姓”之一的富尔察部,金国时期称蒲察氏部落,以部族名称为姓氏,满语为满语为Fuca Hala、Fucala Hala,是满族最古老的姓氏之一,后所冠汉姓即为付氏。
⑷满族福塔氏,亦称付哈氏,满语为Futa Hala,汉义“绳子”,世居长白山地区,后多冠汉姓为付氏、福氏等。
⑸满族富尔库鲁氏,亦称富勒库噜氏,世居黑龙江松花江流域,后有人改汉字单姓为付氏。
⑹满族富勒哈氏,亦称富尔哈氏、富勒察氏、富勒洪阿氏、富勒瑚氏,满语为Fulha Hala,汉义“杨树、布施”,世居佛阿拉(今辽宁新宾永陵镇),后有赫哲族引为姓氏者。清朝中叶后,多冠汉姓为付氏、富氏、杨氏、付氏等。
⑺满族郎佳氏,满语为Langgiya Hala,东汉末期被辽东鲜卑乌桓部虏携后融入鲜卑族,后逐渐演化为海西女真,世居辽阳、吉林一带地区。清嘉庆四年(公元1799年),有满洲正白旗将领郎佳·升,以乾清门行走往军营协剿川、楚地区的白莲教,在镇压白莲教起义过程中骁勇善战,清嘉庆皇帝十分欣赏他,特赐号巴图鲁,擢蒙古副都统,并赐改名为付升。在付升(郎佳·升)的后裔子孙中,皆称付氏,世代相传至今。
⑻满族敷辰氏,满语为Fucen Hala,世居黑龙江流域两岸地区,后所冠汉姓即为付氏。
第八个渊源
源于官位,出自西周时期官吏太付,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太付,亦称师付,简称付,历为王朝总教之师,负责教导君王、太子、王族子弟百般学问。各公爵、伯爵诸侯国亦设有太付之官位,为中央王朝的巨摩之一。到了 三国 时期的曹魏王朝,开始为各封王设置师付一名。到晋朝时期,因为要避晋武帝司马师之名讳,去“师”,单称“付”。到了隋朝时期,有意改晋制,单称为“师”。到了唐朝,又单称为“付”,官秩为从三品,相当于今天的副部级。到了元朝时期,王廷之付称“太师”,各王所属之付称“师”。
在历代太付、师付、付、太师、师的后裔子孙中,皆有以先祖官职称谓为姓氏者,称付氏,人数甚多于上述“正统”之付氏,世代相传至今。
第九个渊源
源于官位,出自西周时期官吏付御,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付御,是两周时期辅佐王政之官的名称,与冢宰(太宰、宰相)地位相同。在典籍《诗·大雅》中就记载:“付御者,贰王诏事,谓冢宰也。”
在付御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官职称谓为姓氏者,称付氏,世代相传至今。
第十个渊源
源于官位,出自西周时期官吏付相,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西汉时期,汉高祖刘邦为亦各封王设置了丞相,由中央王朝派遣。到了汉景帝刘启中元五年(公元前145年),汉景帝改称其为“付相”,以与中央王朝的宰相有别。
在付相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官职称谓为姓氏者,称付氏,世代相传至今。
第十一个渊源
源于官位,出自两汉之脊新莽时期官吏付丞,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在西汉末期,王莽 成功 篡汉,建立了新王朝。王莽特为太子设置了四位老师,其中之一即为付丞,亦称“太子付丞”,官秩如同大夫。其他三位为师疑、阿辅、保拂,由当时学识、为人、武功、技艺最高的人担当。当时,王莽以大司徒马宫为师疑,故少府宗伯凤为付丞,博士袁圣为阿辅,京兆尹王嘉为保拂,史称“四师”。
西汉更始元年(新朝地皇四年,公元23年)农历9月,王莽被商人杜吴所杀,新朝灭亡。其时,曾担当付丞的宗伯凤家族门人纷纷迁逃避难,其中有以祖上官称为姓氏者,世代称付氏至今。
第十二个渊源
源于官位,出自元朝时期官吏付尉,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元朝初期,元世祖孛儿只斤·忽必烈在中央政府仿汉朝制度,为属下诸王设置了“王付”之官,总领诸位王爷部下诸事。在王付之下,按王爷名数设有付尉、司马,分管文政武事。付尉的权力仅次于王付,位在司马之上,下属有府尉、府丞、府吏、府役等,活动范围限于王府辖域之内,不得越界。到元文宗孛儿只斤·图帖睦尔执政以后,整个大元帝国有四十五个王,但只有三个王府设有“付尉”之职,即宪彻不花王爷府、也不干王爷府、斡罗温孙王爷府,其他诸王的相应官员仅称“府尉”,地位要比付尉低一级。
元朝灭亡后的明朝初期,北元政权中仍有王付、付尉之官。北元政权在明朝大将蓝玉的打击下于明洪武二十一年(公元1388年)灭亡之后,有王付、付尉的后裔子孙纷纷改汉姓,其汉语及文学修养皆非常好,比明朝那些汉兵要高明得多,因冒汉族,以避兵祸。此后多称付氏,为今蒙古族付氏的重要姓源之一。
迁徙分布
付姓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的古老姓氏群体,在当今中国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三十六位,但在台湾省,付氏名列第五十六位,付氏名列第八百七十一位,人口总数约八百八十万余,占全国人口总数的055%左右。
先秦时期,付姓悄悄地活动于河南北部和山西南部一带狭小的地区。到了秦汉之际,付宽跟从汉高祖刘邦打 天下 ,以功封阳陵侯,历任齐相和汉丞相,付姓的足迹已经踏上了山东,加上蜀中夜郎族付姓和西羌付姓的汉化,付姓在汉朝已是甘肃、宁夏、四川的大姓,很快向西南的贵州、云南、广西等地迁移。至西晋时,付姓已经北上河北,南下江苏,渡长江进入浙江等地。唐朝末期付姓随中原南下移民潮进入福建。明朝时付姓已分布于江南各地了,清初付姓进入了台湾地区。[4]
宋朝时期,付姓大约有29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038%,排在第五十七位。付姓第一大省是江西,约占全国付姓总人口的20%。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江西、山东、河北、福建、河南,这五省付姓大约占全国付姓总人口的75%。其次分布于浙江、江苏、安徽、四川、山西等地。全国形成了南方赣闽、北方鲁冀豫两大付姓聚集地区。明朝时期,付姓大约有44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047%,列为第五十位。宋元明600年全国人口纯增长率是20%,付姓人口增长比全国人口的增长速度要快。明朝时期,江西为付姓第一大省,约占全国付姓总人口的34%。在全国分布主要集中于江西、浙江两省,大约占全国付姓总人口的45%。其次分布于山东、福建、湖北、河南,这四省的付姓又集中了26%。宋元明600余年,付姓的分布总格局变化较大,其人口主要由北方向东南迁移。全国重新形成了浙赣闽、山东两块付姓人口聚集地区,全国中心已由北向东南漂移。
得姓始祖
大由、傅说、宗伯凤、傅宏烈、郎佳·升。商朝从盘庚将商都迁至殷墟以后,只兴旺了很短的一个时期,等到商高宗武丁继位时,国力已经很是微弱。武丁 决定 振兴朝纲,可是朝中却找不到一个能协助他改革国政的大臣,为此他一直忧虑。一日晚,武丁梦见了一个叫说的圣人,此人状如囚徒模样,却口称腹有良谋,武丁笑醒后,命人按梦中模样画成图像,四处寻访。结果在一个叫傅岩的地方找到一个叫说的奴隶,他们把他带回朝中。说给武丁提了不少关于治国方面的建议,武丁便任命说为宰相。说执政以后,修政行德,使商朝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都得到了迅速发展。武丁在位五十九年,在说的辅佐下,商朝后期达到了极盛,武丁也因此被誉为“中兴明主”。因说曾居于傅岩,所以称他傅说,傅说就成为付氏的得姓始祖。
各支始祖
付百一郎、付念九郎:南宋初迁居福建汀州上杭县治,其三世孙念九郎,后自邑治迁县南之白砂,为上福建付氏始祖。
付诩、付正:世居清河,唐朝由郓徙越。始迁祖付正,宋初迁居山阴荷湖。为山阴荷湖付氏始祖。
付晓俞、付胜霖:北宋大臣,世居须城城山,建炎南渡迁义乌。十一世孙胜霖,为避元兵人侵,由豫章西洛村迁居润洲城南塔山,为始迁祖。为润洲付氏始祖。
付盛梅:付百一郎十七世孙,清雍正间由上杭迁居衢州府西它县通仙门外三十四庄沧。为沧洲付氏始祖。
付元午、付嘉祥、付仕和:原居福建龙岩州铜镖村。十世孙嘉祥,于明清之际由龙岩迁居江西瑞金县上陶。嘉祥子仕和,由瑞金转迁金堂、简州,最后定居于在都北玉局,为江西始祖。
付逵、付启远:居南城厚坪。始迁祖付启远,清康熙三十六年由常山江家堡迁须江,初住邑之吴村上庄,继移家嘉湖荒塘尾,终居淤头庄达塘边。
付宝:唐僖宗光启间避地人闽。为武荣付氏始祖。
付如锦、付子良:原居义乌壹门,其子子良,南宋初由壹门迁居金华雅付。为金华付氏始祖。
付奕、付晓俞、付恩齐:唐邺县人,其十七世孙晓俞之子恩齐者,宋室南渡时迁居浙省鄞县鉴桥。为鄞县鉴桥付氏始祖。
付仲一、付茂二:世居鄞县付家,子茂二,宋咸淳间因避疫徙居五乡契,为始迁祖。
付伦、付雄、付平:北宋自义乌云黄山稽亭里徙居邑之青岩,至孙雄,析居虞陵;曾孙平,又徙钟墟,与住表岩者合称三大派。为义乌青岩付氏始祖。
付鹏、付崇学:唐贞观间由闽中莆田迁义乌,定居县前二十五步,建壹门,鹏二十二世孙传至崇学。宋末避元兵,自壹门分迁邑这左溪塘、上铜塘、稠岩。为壹门付氏始祖。
付熹、付雄:世居清河,东晋时由南阳巫仕乌伤,遂家焉。始迁祖付雄,宋嘉佑间由义乌双林析居龙祈之虞陵。其裔有名藻者,仕明为翰林编修,晚年还乡创建杜门书院。后因以地名。为杜门付氏始祖。
付继宗、付绍一:世为中原人,金人减宋,裔孙南迁越中,至十一世孙绍一,元末由余姚龙泉乡迁邑之孝义乡,为本支始迁祖。为余姚孝义付氏始祖。
付六翁、付巍:五季由义乌迁居山阴县荷溪,十一世孙巍,南宋末避兵乱由诸暨直埠再迁萧山横山之阳,为始迁祖。为萧山付氏始祖。
付逵:先世清河人,唐末同信州铅山迁抚州南城,至其孙,别为仁义礼智信五大支,又阅二十一世,时当明季,礼房下思义、思能、思诚、思美、思玉兄弟,信房之量盛,先后由南丰迁来龙游,分居北乡之等地。为龙邱付氏始祖。
付荣右:明洪武四年由江西丰城徙居湖南醴陵县堂宾卫。为醴陵东乡尚宾付氏始祖。
付廷鹤:字兴旺,明正德二年丁卯六月 初三 日未时生,万历十一年癸未十二月初五日申时没,葬湘阴录水霞徐虎山袁树觜丑山未向兼癸丁有石志墓图。子一:大学。为宁乡付氏始祖。
付德厚:世居江西省临江府新喻县凤巢岭石山里。元配:罗氏。子二:崇道;崇宏。为邵阳付氏始祖。
文字改革
尽管各支傅姓起源有异,但因1955年文字改革简化之后,户籍管理及各类档案有了傅氏一族有误改为付氏者,并被沿用,有了现今付姓。
百家姓付姓人口分布
当代付姓的人口已达887万,付氏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的古老姓氏群体,在当今中国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三十六位,大约占全国人口的055%。从明朝至今600年中付姓人口由44万增到887万,增长了约20倍,付姓人口的增长速度低于全国人口的增长速度。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湖南、安徽、四川、河南等四省,大约占全国付姓总人口的35%。其次分布于河北、江西、浙江、湖南、山东等五省,这五省付姓又集中了28%。付姓第一大省是湖南,约占全国付姓总人口的9%。全国形成了南川湘皖赣浙、北豫鄂鲁冀两块付姓大聚集区。在近600年的时间里,付姓人口流动的程度和方向与宋元明时期有了很大的区别,由东部向华中、华北的回迁已经大于由北向东南的迁移,同时,向西、西南的移民已经成为重要的移民流。付姓在人群中分布频率示意图(见图53)表明:在湖南、鄂皖赣大部、浙江、福建北部、江苏南端、江苏西北、上海、重庆、四川大部、贵州北部、粤桂北端、陕西南部、山东北部、河北东部、天津、辽宁西部、内蒙古东南、黑龙江东部,付姓一般占当地人口的比例在048%以上,上述覆盖面积约占了总国土面积的194%,居住了大约53%的付姓人群。在四川西部和南部、贵州南部、云南北端、桂粤闽中部、江西南端、安徽北部、豫鲁苏大部、河北西部、北京、陕西南部、甘肃南部、辽宁西部、吉林大部、黑龙江中部、内蒙古中部、新疆西北部,付姓一般占当地人口的比例在036%一048%之间,其覆盖面积约占了总国土面积的207%,居住了大约31%的付姓人群。
百家姓付姓人口统计
付姓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051%。主要分布在山东、湖南等省。
付氏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的古老姓氏群体,在当今中国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三十六位,但在台湾省,付氏名列第五十六位,付氏名列第八百七十一位,人口总数约八百八十万余,占全国人口总数的055%左右。
我姓赖十八世,我不知道我是什么辈分?《颍川堂》
本文2023-11-10 20:58:52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4528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