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有姓贾的将军吗?

栏目:资讯发布:2023-11-10浏览:3收藏

历史上有姓贾的将军吗?,第1张

 中华贾氏家族是一个非常了不起的家族。悠悠三千年,沧桑多变迁。血源于黄帝而高远,姓得于周武①而宏大。根基博厚,繁衍昌达;英才辈出,标炳史册;功照千秋,夺目灿烂。

  

  

  (一)中华贾姓重要历史人物及其分布

  

  

  古代贾姓历史人物,与其他人口数量接近的姓氏比较,所出人才等次很高,历史影响大,可谓出类拔萃。愈深入研究我贾氏家族发展史,就愈震撼,愈激动,愈自豪!

  古代重要贾姓历史人物,首推贾公明,为第一任贾国国王。贾国传位三百四十余年,共计十一世。次推贾季,为春秋五霸之一的晋国太师,又是著名的儒将统帅,对晋国的历史产生了重要影响。

  历史进入西汉时代,在河南洛阳,贾氏家族诞生了一位划时代的伟大人物——贾谊。他被毛泽东誉为“英俊天才”,他受到历朝历代史学家、政治家和学者的高度评价。

  东汉有两颗星星分外璀灿,那就是出生于南阳郡冠军县的勇武绝伦的将军、政治家贾复和出生于陕西咸阳的古文经大学者、历史家、天文学家贾逵。

  三国时期,甘肃武威贾氏家族出现了一个堪与张良②、陈平③比肩的谋略家、政治家贾诩,被历史家陈寿评价为“算无遗策”。而曹魏至西晋,与前面贾逵同名的政治家、军事家贾逵和其儿子、西晋重臣贾充以及皇后贾南风,这三代人,都是著名历史人物。东晋产生了佛学家、哲学家惠远,俗姓贾,出生于古雁门楼烦(今山西境内),他创造了佛教 “净土宗”派。

  北魏山东寿光诞生了一颗科学巨星贾思勰,他是我国历史上少有的是伟大农学家,他被当代国家教育选入教材。还有与贾思勰的同辈份的学者、政治家贾思伯、贾思同。

  到了唐代,出了一大批学者、文学家、政治家,如学者贾公彦,诗人兼政治家贾曾、贾至父子,宰相贾耽、贾餗。唐代人物中,最耀眼的是河北涿州著名诗人贾岛。在文学艺术领域,贾岛和贾谊代表了贾姓人的最高成就。

  宋朝的贾姓人物也十分醒目,北宋有被今天选入教科书的大数学家贾宪,有神童后来成为政治家的贾黄中,有恒居政治管理高位的大学者贾昌朝,有四川著名道学家贾善翔;南宋则有浙江天台著名抗金统帅贾涉,宰相贾似道,有历官北宋徽宗、钦宗、南宋高宗三朝的吴兴状元贾安宅。

  金国有英浩之气冲盈、学问深厚的河北通县政治家贾少冲、贾益父子。

  元代的贾姓人物格外突出,出现了一大批将军,如镇国上将军贾辅与开国元帅贾文备,贾辅、贾文备父子都是儒将。还有贾塔剌浑以及连续多代的贾昔剌将才世家。更有福建才女贾蓬莱,浙江著名女诗人贾云华,父子政治家贾居贞、贾钧,数学家贾亨,政治家、历史家、水利科学家贾鲁。

  明朝有山东文学家贾仲明、贾凫西,有河南新郑政治家、大学士贾咏,有山东峄县的政治家、大文学贾三近。特别是贾三近,今人考证他是《金瓶梅》的作者。

  到了清朝,有清初大司马、兵部尚书、非常重视教育和文化建设的贾汉复,著名画家贾铉,有超乎寻常大勇的大学士山东黄县人贾桢。江苏出现了以贾国维为代表的高邮贾氏家族人才群。

  贾姓历史人物的出现集中在几个区域。与人口分布成正比,人口比较集中的地区,相应产生的历史名人或人才也较多,反之则少。总的看来,数千年历史以来,贾姓历史人物主要分布在西北、中原、华北、江浙、江西、福建、四川等地。长江以北为最多,长江以南较少。河北及北京市为贾姓历史人物、人才产生最多的地区。具体有以下若干个集中区域:

  一是山西。此地为贾姓人发源地,自然也是贾姓人物、人才比较多的地方。因为人丁兴旺,形成了代表郡望——临汾郡。该郡位于今山西临汾。除前面提到的贾公明、贾季是此地人而外,还产生了春秋晋国时的贾国大夫贾南屏、晋惠公夫人贾君、将军贾华、政治家贾辛等人物,西晋贾充家族居住地也离临汾很近。东晋中华家谱学始创人贾弼之、清初著名画家贾铉就是临汾人。东晋佛学大师惠远、元代水利科学家贾鲁、明朝兵部左侍郎贾仁元也是山西人。

  二是河北、北京。早在战国时就有将军贾偃和著名商人贾舍人。唐代有学者贾琼,著名地理学家、政治家贾耽,状元贾稜,著名诗人贾岛,五代著名历史学家贾纬,宋代贾黄中、贾昌朝,北宋名将贾逵,金朝的贾少冲、贾益父子,元代活跃于军事、政治领域的贾姓人,大都是河北人,如贾辅、贾文备父子,贾居贞、贾钧父子,贾塔剌浑将军家族和贾昔剌将军家族,都是河北、北京市地区人。其代表郡望是长乐郡,地点在今河北冀县。

  三是山东。到山东生存的贾姓人较早,最迟在战国时就开始了。如贾国被晋武公灭后,上大夫贾南屏就逃到了齐国(今山东),还有齐庄王时的贾竖是庄王的近侍,还有贾举是齐庄王的卫士。北魏贾思勰、贾思伯、贾思同三兄弟、唐代著名廉臣贾敦颐、贾敦实兄弟、北宋进士贾同、金朝史学家贾铉、明代文学家贾仲明、贾三近、清代贾桢都是山东人。

  四是河南。西汉政治家贾山、贾谊,东汉古文经学家贾护、将军及政治家贾复,大名士贾彪,唐代政治家贾言忠、贾曾、贾至祖孙三代,唐代宰相贾餗,宋代状元贾黯,明代御史贾继春,明朝大学士贾咏,清代诗人贾开宗等都是河南人。河南贾姓形成了代表郡望洛阳郡。

  五是甘肃。该省武威郡是贾姓人的代表郡望。三国时著名人物贾诩,前秦开国皇帝苻健的中书令贾玄硕,北魏学者、政治家贾彝,医官贾粲,清代四川绵竹知州贾文召等都是甘肃武威等地人。

  六是福建。五代时有贾郁,为闽王王审知的著名廉臣,元代有音乐家贾虚中及诗人贾蓬莱,清代有著名海军教育家贾凝喜。

  七是江苏浙江。一是浙江天台的贾似道家族和浙江吴兴的贾安宅家族,二是江苏高邮的贾国维家族。这几个点形成了江南贾氏人才集中群。

  八是四川。北宋有蓬安道学家贾善翔,南宋三台县进士、抗元英雄贾子坤,清代广汉著名书法家贾承暮和渠县的翰林学士贾秉钟。

  九是江西。宋代有居住在铅山东南的进士、诗人贾遵祖。江西高安市畲山贾家村,明清两代,这个村落科举考试,中秀才以上的有120余人,其中进士8人,举人9人,做官最高者至刑部尚书、吏部尚书。

  十是湖北。清代有均州城人贾洪诏,曾任云南巡抚。

  

  

  (二)中华贾姓历史人物的主要特征

  

  

  

  中华民族由众多家族组成。不少家族之间,其精神气质,性格特征,行为方式表现出不同的特征。如杨姓、薛姓多出将才,钟姓多出艺术家,邱姓人多出学者,司马家族和班姓家族多出历史家。经过比较分析,我以为贾姓人具有以下特征。

  特征之一:贾姓人是一个文化家族。从笔者查阅到的三百余位贾姓历史人物看,有知识、有文化的达到98%以上。并且,绝大部分历史人物文化修养很高。也许有人会说,能够流传后世的肯定是文化人。但是,有两点是其他许多家族是不可比的,第一是为官者80%以上都是学者。有文化的不一定是学者,能考上进士甚至状元的也不一定是学者。所谓学者,是指一个人对某些学术领域有长期爱好,有专门的研究和造诣,著书立说。第二是在将帅历史人物中,学者型将军占了绝大部分。如贾姓人第二得姓始祖贾季、东汉开国功臣贾复、三国时曹魏的贾逵、元代开国功臣贾文备等等都是非常著名的儒将。是什么原因促使贾姓人成为一个文化家族呢?我以为主要原因有两条:第一是源于根基深厚的文化传统。贾姓本姓姬,是周文王的后裔。而周文王不仅仅是伟大的政治家,更是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他创造了《周易》,这部古老的著作,至今还令人手不释卷。周武王的儿子唐叔虞文武兼备,是姬姓家族中在政治上最后衰落的一支,而贾姓人得姓于唐叔虞的最小的儿子贾公明。群体遗传学证明,人的血性气质可以直接传给后代,并在精神和行为方式上给后代以间接影响。第二是贾姓人形成了重视教育的传统。历史上有两个广为流传的故事。一个是说东汉的贾逵,家里很穷,没有钱上学或请老师,可是贾逵却成为一代鸿儒和皇帝重用的大臣。他是怎么学到知识文化的呢?是“隔篱偷学”来的。即是说,隔壁篱笆内有老师教学生读书,贾逵在外面偷听。就这样熟悉了《四书五经》乃至诸子百家。第二个故事是说北宋的贾玭教育儿子贾黄中,每天都把书搬到贾黄中身边比高低,意思是读的书叠起来和身高差不多了,那工夫就做得很不错了。贾玭的教育方式创造了典故“著作等身”。这两个故事,不仅证明了贾姓人对教育的重视,还在教育的过程中创造了方法。贾谊的父亲也是一个十分重视教育的典型,贾谊很年轻的时候就已学富五车,而且拜了多个名师,所以贾谊既是大儒,又兼通道家和法家以及时政经济之学。

  特征之二:贾姓历史人物非常拔尖。这一点,很多姓氏不能比,很值得贾姓人骄傲。如贾谊的政论文可称历史上的巅峰之作,至今尚无人超越;水利科学方面,贾姓出了两个大人物,一个是西汉的贾让,一个是元代的贾鲁;东汉贾复在战场上“有折冲千里之威”的将军之勇和政治才能,在“二十八宿”中排列前茅;贾逵奠定了古文经学的地位,重新让古文经学大放光彩,贾逵在天文学和历史学上也有重要贡献;三国贾诩的谋略在历史上十分突出,众所周知;西晋贾充、贾南风父女有过人的政治智慧;东晋慧远是早期中国佛教史上最著名的高僧之一;东晋贾弼之为中国家谱学鼻祖。而家谱和国史、地方志是我国历史的三大支柱;北魏贾思勰为中国古代杰出农学家,他在《齐民要术》中的不少农科知识现在还在使用;贾眈不仅仅是唐代著名政治家,还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地理学家;唐代诗人贾岛诗风独特,他和大文豪韩愈创作的“推敲”一词流传千古;贾昌朝为北宋著名政治家和学者,他逝世后,皇帝御书墓碑:“大儒元老。”贾似道为南宋著名宰相;明代著名廉臣、能臣、受到皇帝非常欣赏的二品大员贾俊,还有著名文学家贾三近;八国联军侵略北京时,清朝贾桢在天安门城楼上表现出的大勇举世罕见。由于上述人物出类拔萃,所以不少被选入当代国家教材,以供学生学习。

  特征之三:贾姓历史人物的知识文化结构很具复合性。集多种知识文化于一身,成为“立体”的人才。只有博厚敦实,方能根深叶茂。也就是古人说的“博厚配地,高明配天,悠久无疆”。贾姓人有许多既“渊”又“博”的人才。如贾谊既是思想家、政治家,还是历史家、文学家。他的《鵩鸟赋》充满了辩证哲学思想,他的《过秦论》、《治安策》是实事求是哲学的最好标本;三国时的贾逵,既是军事家,还是优秀政治家,曹操高度评价他治理地方卓越成绩;贾充不仅是名重西晋的政治家,又是文学家和法学家,特别是他制定法律化繁为简,执行方便有效,得到皇帝嘉奖;北魏贾思伯、贾思同兄弟,既是政治家,又是当时朝中最著名学者。贾思伯还“工草隶,善辞赋,文苑儒宗,遐迩归属。”21岁开始出仕朝廷,很受孝文帝的赏识,常随从征伐,孝文帝临终时执笔代写遗诏。唐代贾言忠、贾曾、贾至祖孙三代既见长于政治,又在文学、诗歌方面卓有建树;元代国史检讨贾虚中除了为官之外,还擅长诗词和善于绘画;明代贾咏既是政治家,又是大学者,连皇帝也做诗赞赏。贾咏80大寿,皇帝赐羊、酒等物,并在大十字街立“天恩存问”石坊一座。可见贾咏在皇帝心中的学术地位之高;清初贾汉复,在军事、政治、文化等多方面都有深厚素养。

  特征之四:贾姓最杰出的人物集中在政治、军事、学术三个领域。很多政治人物在历史上产生了重大影响。在军事方面,出现一大批文化型将军,尤其是元朝,贾姓将军人物的诞生达到了高峰。贾姓历史人物在学术方面卓有成效,特别是东汉贾逵、唐代贾公言、北宋贾昌朝,明代贾咏,清代贾桢,他们都是历史上著名的大儒。相对而言,在艺术方面有不少人才,但进入一流的不多,仅贾谊、贾岛、贾应宠(贾凫西)在艺术领域独树一帜,在我国文学史上占有一定地位。

  特征之五:贾姓历史人物具有中庸的美德。大多性格温和,气质内敛,忠诚笃厚,心性仁淳,恭宽敏惠,处世智慧,内方外圆,义气刚直,为官廉洁,尚德依法,慈善悯人。守成而不泥古,创新注意谨慎,稳健行事,中气充盈,底蕴深厚,具有典型的儒家操守。贾姓人发展数千年来,没有领头的造反人物,没有大奸大恶之人和处世极端之徒。这种文化精神现象形成的原因可能源于家族传统教育的作用。这种气质好的一面是有益于生存,很适合在和平年景发展;不好的一面是缺乏开拓、创新精神,更缺乏冒险精神。明清以来,贾姓人物的产生似有衰颓之势,是不是因为少了些创新和冒险文化精神呢?值得深入探讨。

  

  

  

  (三)中华贾姓人物对祖国历史的影响

  

  

  在社会的变革发展中,人是决定的因素。西周以降,贾姓人发奋拼搏,自强不息,艰苦创业,在中国的历史发展演变中产生了重要影响。

  政治影响令人瞩目。从西汉到清代,有许多贾姓人活跃于政治舞台,在不同的岗位、不同的行业、不同的领域展示自己的智慧和才干,留下了后人难以忘怀的历史事迹。以下几个历史时段,贾姓人的作用值得浓墨重彩。

  汉代贾姓人的政治影响大放光彩。西汉有贾山、贾谊、贾让、贾寿,东汉有贾复、贾宗、贾逵。在政治观念上,贾山与贾谊互为呼应,贾山向汉文帝上书《至言》以秦国灭亡的教训言治乱之道,贾谊则撰写《过秦论》,提醒文帝不要重蹈秦国的覆辙。特别是贾谊的《治安策》为千古不朽大文章。该论的中心问题是巩固封建中央集权,解决地方势力膨胀和中央对抗,最终导致国家动乱分裂的问题。封建制始于秦朝,而秦朝到西汉初年的时间相当短暂,处于最高统治者的皇帝没有集权的经验,需要从理论和实践上解决这个关系到国家长治久安的问题。可以说,贾谊是重视这个重大问题的最早的政治家。贾谊文章中的观点,主要是建议皇帝要控制各诸侯王的势力,以防止恶性膨胀到对抗中央政权。虽然,贾谊的观点提出后因为当时的政治形势没有得到立即实行,但办法总是要先于实际操作。后来,随着形势的变化,贾谊提出的措施得到了汉景帝的积极运用。事实上,贾谊加强中央集权的理论不仅对西汉有作用,以后的历代封建王朝都会从中得到启示。贾复是东汉的开国功臣,他先领军攻取河北、平乱河南而后大战河北真定,转而锋芒指向更始皇帝,破邺城、攻洛阳、战赤眉军等多次战役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光武帝统一全国后,封贾复为胶东侯,食邑六县,在封侯诸将中为最多。刘秀实行“偃干戈,修文德,不欲功臣拥众京师”的政策,贾复自动解除军职,与高密侯邓禹④率先倡导儒学,“阖门养威重,受《易经》,知大义。”当时,功臣朱佑⑤等推荐贾复“宜为宰相”,光武帝严格执行“功臣不用”的政策,未同意朱佑等人的推荐,可是仍允许贾复、邓禹和李通⑥三人参与国家大政,贾复在功臣中恩宠最深。

  三国、西晋贾姓人的影响格外突出。大谋略家贾诩在官渡之战前劝张绣归降曹操。后来曹操在官渡战袁绍、潼关破西凉马超、韩遂以及曹操继承人的确定皆有贾诩之谋。贾诩为曹魏统一长江以北地区、对抗蜀、吴立下了卓著功勋。更为可贵的是,贾诩不居功,不张扬,这种儒家的处世风格对后来贾氏族人具有良好影响。今人著名三国评论家易中天在《百家讲坛》中评论到:“贾诩能在乱世中审时度势,自己是活得时间最长的,还保全了家人。这才是真正的大智慧,贾诩可能是三国时期最聪明的人。”和贾诩同为曹操大臣的贾逵,文治和军事才能都非常出众,他历仕曹操、曹丕、曹叡三世,成为当时朝廷大臣学习的楷模,受到很多政治家和历史家的高度赞扬。西晋贾氏家族十分显赫,与贾诩和贾逵奠定的基础是分不开的。贾逵的儿子贾充,为西晋开国功臣,后来久居相位。贾充在帮助司马氏政治集团战胜曹魏政治集团、平定多次重大叛乱、治理国政立下了重大功勋,对当时中国历史产生了重大影响。同时,贾充“雅长法理”,对后世法制建设创造很好的经验。贾充的女儿贾南风,对西晋的历史影响更加巨大,她是晋惠帝司马衷的皇后。由于司马衷是个十分孱弱的白痴皇帝,贾南风为了使朝政大权不至旁落,效法历史上的太后执政。客观地看,贾南风有相当的权术水平,在开始执政的近十年中,在贾诩之孙贾模等大臣的帮助下,政局是基本稳定的,后来,由于司马家族不甘心贾南风控制朝权,发动政变,导致西晋国家发生崩溃性政治大动乱(“八王之乱”)以至于灭亡。历史上,后人对贾南风有过于苛刻的指责,其实,对很多历史人物都难以作对与错的定论,在封建政治社会中,夺取政治最高权力完全是不择手段,谁胜利了,谁就对真理具有解释权,所谓“成则王侯败则贼”,就是说的这个道理。

  科技影响十分突出。中国古代,贾姓人诞生了多个科学巨匠,在整个中华民族中都非常醒目。水利科学方面,西汉末年的贾让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治理黄河水泛的科学家,他针对汉代黄河河患频发的原因,提出了以“宽河行洪”为主的全面治理黄河的上、中、下三种不同对策。上策主张滞洪改河,中策提出筑渠分流,下策则为缮完故堤,贾让还对此进行了对比选优和评估。东汉史学家班固以1000余字的篇幅把贾让的“治河三策”完整地记入《汉书•沟洫志》中,对后世的治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元代贾鲁的治河成就,受到当时和后人高度评价,顺帝授予他荣禄大夫,集贤大学士。并命翰林学士欧阳玄撰《河平碑》文,以记录贾鲁治河劳绩。碑文说:“鲁能竭其心思智计之巧,乘其精神胆气之壮,不惜卒,不畏讥评”、“鲁习知河事,故其功之所就如此”,清人徐乾曾说:“古之善言河者,莫如汉之贾让,元之贾鲁”。清代水利专家靳辅对贾鲁所创的用石船大堤堵塞决河的方法,非常赞赏:“贾鲁巧慧绝伦,奏历神速,前古所未有。”人们为了纪念他,山东、河南有两条河均名贾鲁河。

  在天文学和数学方面,东汉贾逵所参与修订的东汉四分历比以往各家历法有了显着的进步。天文学上的研究贾逵有三点重要成果,其一,明确否定了冬至日在牵牛初度的说法,确定冬至日在斗二十一度四分度之一。这为后来岁差(冬至点逐年西移)的发现作了准备。其二,主张用黄道坐标测算日月运行的轨道,认为以赤道坐标测算会出现误差。他的研究成果和建议被采纳,永元十五年(公元103年)七月,“诏书造太史黄道铜仪。”其三,认为当时史官“推合朔、弦、望、月食加时,率多不中,在于不知月行迟疾意”,明确提出月行速度有迟疾,并且还认为,月行迟疾“乃由月所行道有远近出入所生,率一月移故所疾处三度,九岁九道一复。”这些重要发现均为后人所证实。北宋时,有著名数学家贾宪,他的主要贡献是创造了“贾宪三角”和增乘开方法,增乘开方法即求高次幂的正根法。这个方法的提出要比欧洲数学家霍纳的结论早七百多年。贾宪的方法和声誉传遍世界。元末有数学家贾亨著《算法全能集》是《永乐大典》所收20种算书之一。晚清产生了当时杰出数学家和天文学家贾步纬,主要著作有《缠离引蒙》、《交食引蒙》、《整勾股引伸表》、《量法代算》、《万年书》、《算法》、《算学十种》、《便用通书》、《黄河全图》等。

  在农业科学技术方面,北魏贾思勰的成就几乎家喻户晓,他历尽千辛万苦,经多年考察、研究,撰写出《齐民要术》科学巨著,全书共九十二篇,分成十卷,正文大约七万字,注释四万多字,共十一万多字。内容包括各种农作物的栽培,各种经济林木的生产,野生植物的利用,家畜、家禽、鱼、蚕的饲养和疾病的防治,以及农、副、畜产品的加工,酿造和食品加工,以至文具、日用品的生产等等,几乎所有农业生产活动都作了比较详细的论述。两千多年来,《齐民要术》对我国科学发展农村经济,起到了重要推进作用,具有重大意义。科学无国界,《齐民要术》流传到日本等国家,对国外农作物生产、加工也起到了促进作用。

  在地理科学方面,唐代贾耽是中国地理科学史上的辉煌人物。他在55岁时组织画工绘制《海内华夷图》,花了17年的时间,才完成了这个巨幅唐代中国全图。历史教科书中评价说:“这是继裴秀之后我国又一伟大的地图作品,在中国和世界地图制图学史上具有重要意义。”这幅图是古今对照,双色绘画的。它有两个特点:一是注重外国部分,虽然是采访材料,但注重实际,修正了不少错误;二是注重历史地理的考证,同时,古今地名分别用不同颜色绘注,以红色书写当时地名,这是地图史上一项创新,为后世地图绘制所沿用,开创了我国沿革地图的先例。《海内华夷图》图广3丈,纵33尺,比例尺为1:1800000。幅面约10平方丈,比裴秀的《地形方丈图》大10倍,可见工程之浩大。

  文化学术影响值得赞赏。喜欢学术研究,磨砺思想,追求真理,修身养性,是贾姓人最典型最优秀的气质特征。朝朝代代贾姓人学者迭出,著作丰富,社会影响大。西汉贾护是《左氏春秋》重要传人,与经学家刘歆并称。一生博学多著,弟子众多,当时全国著名的经学家陈钦在西安跟贾护学习《左氏春秋》,成为远近闻名的五经博士。贾鲂是东汉著名书法家,创造了隶书。中国的家谱学为贾姓人创造,从东晋贾弼之到唐代,贾氏家谱专家人才辈出,如贾匪之、贾希镜、贾执、贾冠,他们都有卷谍浩繁的家谱著作。唐代贾公彦,为“三礼专家。”五代时的贾纬,为当时著名历史学家,他是贾耽的后代,撰《唐年补录》,又是《旧唐书》的主要作者。北宋的贾昌朝是贾纬的从曾孙,真乃学者世家。贾昌朝著有《群经音辨》、《通纪时令》、《奏议文集》122卷。他的《群经音辨》今天还有不少学者研究。贾黯是北宋文状元,以议论见长,著有文集30卷。贾思伯、贾思同为北魏著名儒学大家。贾思伯为侍讲时,教授肃宗皇帝读《杜氏春秋》,“言约义敷,旨高辞远。”他虽官高爵显,但仍勤学不懈,并能“倾身礼士”,虽在街途,也要“停车下马,接诱恂恂,曾无倦色”。 贾思同也精通《杜氏春秋》,著《春秋杜氏辨》,曾与当时学者卫冀隆互相辩论有关《春秋》的问题,往复质难的文稿积为10卷。北魏政绩显著,为北宋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这与重视文化是分不开的。元代贾辅、贾文备父子,贾居贞、贾钧父子以及贾鲁都是当时著名文化人。明代贾三近,其文化行为影响深远,至今还有不少学人研究他。清代贾汉复,既是学者型大臣,又实施了很多具体的文化建设,如主持修多部省志、修书院、办学校、刻《孟子》石经等。清代大学士贾桢 “持躬端谨,学问优长”,逝世后,依大学士例赐恤,晋赠太保,入祀贤良祠,谥文端。

  在我国儒家、道家、佛家三大文化形成的主要传统文化潮流中,贾姓人在每个文化大系统中都有历史时空中的耀眼星座。儒家以东汉的贾逵为代表,道家以宋代的贾善翔为代表,佛家以东晋的慧远为代表。而贾谊,则集儒、道、法、历史、思想哲学成莽莽江河,是贾姓人中最灿烂夺目的星座。东汉贾逵著作宏富,被称为“通儒”。所撰经传义诂及论难达百余万言,又作诗、颂、沫、书、连珠、酒令凡九篇,“学者宗之”。代表作则有《左氏传解诂》三十篇,《国语解诂》二十一篇。另著有《春秋左氏长传》二十卷,《尚书古文同异》三卷,《毛诗杂义难》十卷,《周官解访》等。贾逵历东汉明、章、和三帝,颇受礼遇。史称“世言《左氏》者多祖于(郑)兴,而贾逵自传其父业,故有郑、贾之学。”《后汉书》作者范哗论曰:“郑、贾之学,行乎数百年,遂为诸儒宗。”撰写《说文解字》的文字大家许慎就是贾逵的高足。贾善翔为北宋著名道家,在中国道教历史中占有一定地位。他曾于亳州太清宫讲解《太上洞玄灵宝度人经》。任道官左街都监同签书教门公事,赐号“崇德悟真大师”。著《犹龙传》、《南华真经直音》、《太上出家传度仪》、《高道传》等著作流传。慧远为我国佛教历史上的巨星人物,出生于世代书香之家。他是佛教净土宗派的创始人。他弘护佛法、尊严僧格的行为,他道隆德盛,威神莫测的精神,他礼敬梵僧,迻译佛典的功德在佛教界影响至深至大。今天,净土宗仍然是佛教的重要流派,十分活跃。贾谊的学术文化与贾逵等专门家不一样,他是大儒但没有专著,仅有《贾谊新书》传世。他的特点是把所掌握和积累的文化用于现实的国家政治管理之中,是济天下大学问的具体运用和实践。我们看到《过秦论》、《治安策》等一系列宏文的背后,有一个知识文化的海洋,渊博、浩瀚,连接天际。毫无疑问,贾谊认识事物的方法和他的人格表现出的文化精神,对后世有深远的影响。

  文学艺术影响可圈可点。主要是贾谊的散文和贾岛的诗歌。

  贾谊的政论文重感情重气势,大量运用排比对偶,夸张渲染,疏直激切,危语逼人;反复运用对比应映衬,逻辑严密,论证精辟。明朝著名学者、文学评论家孙月峰在《评注昭明文选》引评价到“中间险字奇句,亦尽杂见错出,乃却以粗卤矫健之气行之,读者但见其飞砂走石,横溢不可遏,然而精巧实理俱在内。”语言受词赋影响,风格颇有战国说辞遗风。

  贾谊散文在汉朝即闻名朝野,刘向⑦曾评说“贾谊言三代与秦治乱之意,其论甚美,通达国体,虽古之伊、管未能过也。”贾谊散文体现了汉初知识分子在大一统封建帝国创始时期,积极入世的人生态度和昂扬上进的精神风貌,代表汉初政论文的最高成就。对后世正如鲁迅在《汉文学史纲要》中所说,“皆为西汉鸿文,沾溉后人,其泽甚远。” 唐宋古文中的政论史论散文无不受其影响。

宁府 一代:贾演,宁国公。 二代:贾代化,贾演之子,袭宁国公。 三代:贾敬,贾代化之子,袭宁国公。 四代:贾珍,贾敬之子,袭宁国公,妻尤氏。 贾惜春,贾敬的女儿,贾珍的胞妹。 五代:贾蓉,贾珍长子,江南应天府江宁县监生,妻秦可卿。 荣府 一代:贾源,荣国公。 二代:贾代善,贾源之子,袭荣国公,妻史家**,即贾母(其外孙女史湘云)。 三代:贾赦,贾代善的长子,袭荣国公,,现袭一等将军,妻邢夫人。 贾政,贾代善的次子,现任工部员外郎,妻王夫人(其妹妹薛姨妈,其子薛蟠、女薛宝 钗),子,贾珠,贾宝玉。 贾敏,贾代善的女儿,夫林如海,其女林黛玉。 四代:贾琏,贾赦的长子,妻王熙凤。 贾琮,贾赦的儿子,年幼。 贾迎春,贾赦的女儿。 贾元春,贾政之女,入宫任女史,后晋封为凤藻官尚书,加封贤德妃。 贾珠,贾政长子,早亡,留一子贾兰,妻李纨。 贾宝玉,贾政次子。 贾环,贾政之子,庶出,母赵姨娘。 贾探春,贾政的女儿,庶出,母赵姨娘。 五代:贾兰,贾珠之子 贾巧姐,贾琏之女 十二金钗:林黛玉、薛宝钗、贾元春、贾迎春、贾探春、贾惜春、李纨、妙玉、史湘云、王熙凤、贾巧姐、秦可卿。 十二丫环:晴雯、麝月、袭人、鸳鸯、雪雁、紫鹃、碧痕、平儿、香菱、金钏、司棋、抱琴。 十二家人:赖大、焦大、王善保、周瑞、林之孝、乌进孝、包勇、吴贵、吴新登、邓好时、王柱儿、余信。 十二儿:庆儿、昭儿、兴儿、隆儿、坠儿、喜儿、寿儿、丰儿、住儿、小舍儿、李十儿、玉柱儿。 十二贾氏:贾敬、贾赦、贾政、贾宝玉、贾琏、贾珍、贾环、贾蓉、贾兰、贾芸、贾蔷、贾芹。 十二官:琪官、芳官、藕官、蕊官、药官、玉官、宝官、龄官、茄官、艾官、豆官、葵官。 七尼:妙玉、智能、智通、智善、圆信、大色空、净虚。 七彩:彩屏、彩儿、彩凤、彩霞、彩鸾、彩明、彩云。 四春:贾元春、贾迎春、贾探春、贾惜春。 四宝:贾宝玉、甄宝玉、薛宝钗、薛宝琴。 四薛:薛蟠、薛蝌、薛宝钗、薛宝琴。 四王:王夫人、王熙凤、王子腾、王仁。 四尤:尤老娘、尤氏、尤二姐、尤三姐。 四草辈:贾蓉、贾兰、贾芸、贾芹。 四玉辈:贾珍、贾琏、贾环、贾瑞。 四文辈:贾敬、贾赦、贾政、贾敏。 四代辈:贾代儒、贾代化、贾代修、贾代善。 四烈婢:晴雯、金钏、鸳鸯、司棋。 四清客:詹光、单聘仁、程日兴、王作梅。 四无辜:石呆子、张华、冯渊、张金哥。 四小厮:茗烟、扫红、锄药、伴鹤。 四小:小鹊、小红、小蝉、小舍儿。 四婆子:刘姥姥、马道婆、宋嬷嬷、张妈妈。 四情友:秦锺、蒋玉菡、柳湘莲、东平王。 四壮客:乌进孝、冷子兴、山子野、方椿。 四宦官:载权、夏秉忠、周太监、裘世安。 文房四宝:抱琴、司棋、侍画、入画。 四珍宝:珍珠、琥珀、玻璃、翡翠。 一主三仆:史湘云--翠缕、笑儿、篆儿。贾探春--侍画、翠墨、小蝉。贾宝玉--茗烟、袭人、晴雯。林黛玉--紫鹃、雪雁、春纤。贾惜春--入画、彩屏、彩儿。贾迎春--彩凤、彩云、彩霞。 1、林黛玉 一枝芙蓉,题着"风露清愁" 旧诗道是:莫怨东风当自嗟 两弯似蹙非蹙笼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 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 闲静似娇花照水,行动如弱柳扶风。 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 2、薛宝钗 牡丹 艳冠群芳 诗 任是无情也动人 都道是金玉良缘,俺只念木石前盟。 空对着,山中高士晶莹雪;终不忘,世外仙姝寂寞林。 叹人间,美中不足今方信:纵然是齐眉举案,到底意难平。 任是无情也动人。 3、元春 喜荣华正好,恨无常又到。眼睁睁,把万事全抛。荡悠悠,芳魂销耗。望家乡, 路远山高。故向爹娘梦里相寻告:儿命已入黄泉,天伦啊,须要退步抽身早! 4、迎春 中山狼,无情兽。全不念当日根由。 一味的,骄奢*荡贪欢媾。觑着那,侯门艳质同蒲柳; 作践的,公府千金似下流。叹芳魂艳魄,一载荡悠悠。 5、探春 一枝杏花,那红字写着"瑶池仙品 诗云: 日边红杏倚云栽 一帆风雨路三千,把骨肉家园,齐来抛闪。恐哭损残年。 告爹娘,休把儿悬念:自古穷通皆有定,离合岂无缘? 从今分两地,各自保平安。奴去也,莫牵连。 6、惜春 将那三春看破,桃红柳绿待如何?把这韶华打灭,觅那清淡天和。 说什么天上夭桃盛,云中杏蕊多?到头来,谁见把秋捱过? 则看那,白杨村里人呜咽,青枫林下鬼吟哦。 更兼着,连天衰草遮坟墓,这的是,昨贫今富人劳碌, 春荣秋谢花折磨。似这般,生关死劫谁能躲?闻说道, 西方宝树唤婆娑,上结着长生果。 7、王熙凤 机关算尽太聪明,反误了卿卿性命! 生前心已碎,死后性空灵。 家富人宁;终有个,家亡人散各奔腾。 枉费了意悬悬半世心,好一似,荡悠悠三更梦。 忽喇喇似大厦倾,昏惨惨似灯将尽。 呀!一场欢喜忽悲辛。叹人世,终难定! 8、史湘云 一枝海棠,题着"香梦沉酣 诗道是: 只恐夜深花睡去 襁褓中,父母叹双亡。纵居那绮罗丛,谁知娇养? 幸生来,英豪阔大宽宏量,从未将儿女私情,略萦心上。 好一似,霁月光风耀玉堂。厮配得才貌仙郎,博得个地久天长。 准折得幼年时坎坷形状。终久是云散高唐,水涸湘江: 这是尘寰中消长数应当,何必枉悲伤? 9、秦可卿 画梁春尽落香尘。擅风情,秉月貌, 便是败家的根本。箕裘颓堕皆从敬, 家事消亡首罪宁。宿孽总因情! 10、妙玉 气质美如兰,才华馥比仙。天生成孤僻人皆罕。 你道是啖肉食腥膻,视绮罗俗厌;却不知好高人愈妒, 过洁世同嫌。可叹这,青灯古殿人将老,孤负了, 红粉朱楼春色阑!到头来,依旧是风尘肮脏违心愿; 好一似,无瑕白玉遭泥陷;又何须,王孙公子叹无缘。 11、巧姐 留余庆,留余庆,忽遇恩人;幸娘亲,幸娘亲,积得阴功。 劝人生,济困扶穷。休似俺那爱银钱、忘骨肉的狠舅奸兄! 正是乘除加减,上有苍穹。 12、李纨 一枝老梅,是写着"霜晓寒姿 旧诗是:竹篱茅舍自甘心 镜里恩情,更那堪梦里功名!那美韶华去之何讯!再休提绣帐鸳衾。只这戴珠冠,披凤袄,也抵不了无常性命。虽说是,人生莫受老来贫,也须要阴骘积儿孙。气昂昂,头戴簪缨,光灿灿,胸悬金印,威赫赫,爵禄高登,蜒昏惨惨,黄泉路近!问古来将相可还存?也只是虚名儿后人钦敬

  三国历史简介:

  三国是中国的一个历史时期。东汉末年,曹操统一中国北方并实际上以丞相的职位掌握东汉政权,取得“魏王”称号,加九锡。220年,曹操病逝,其子曹丕继承其位,同年强迫东汉的末代皇帝献帝刘协将皇位禅让给他,建立了曹氏政权,国号“魏”,史称“曹魏”,至此东汉政权正式灭亡,三国时代正式开始。221年,以益州为根据地的刘备自立为皇帝,国号“汉”,史称“蜀汉”。同年,割据扬州、荆州、交州等地的孙权接受曹魏政权的册封,开始称“吴王”。229年,他正式称帝建国,国号“吴”,史称“东吴”。已经事实上控制曹魏政权的司马家族于263年吞并蜀汉后,司马炎于265年废魏元帝自立,国号“晋”,史称“西晋”。西晋于280年攻克江南的孙吴政权,正式统一中国,三国时代就此结束。

  三国历史概述

  汉章帝以来,东汉政府一直处于宦官集团与外戚集团的权力斗争,这两大集团力量的互相斗争,形成了东汉独特的政治局面;权力每次交接,无不伴随大规模的杀戮,严重削弱了东汉帝国的势力。

  公元184年,中国大地上爆发了以张角三兄弟为首的、规模空前的农民起义;东汉政府为了镇压黄巾起义,一方面放权到洲牧、太守,一方面默认并支持地主阶层组织私人武装,对抗起义军。经过近一年的较量,基本上把黄巾军镇压下来。但是经过黄巾起义,东汉政府已经遥遥欲坠,加上权力下放到洲、郡一级和容许地主阶层拥有私人武装;各洲牧、太守纷纷拥兵自重,地方豪强为了共同利益,形成利益共同体,并推举德高望重或有能力的当坞帅,东汉政权已经名存实亡。

  公元189年,灵帝亡,刘辩即位;宦官和外戚展开新一轮权力争夺,为了在权力争夺中取得决定性胜利,何进听取袁绍建议,征调四方猛将、英雄豪杰率兵入京,造成董卓乱政;地方势力借口讨伐董卓,纷纷招兵买马,后王允计杀董卓,西凉军阀再度把持政权,并互相拼杀;而各地军阀为了抢夺地盘,纷纷兵刃相交,乱世正式来临。

  公元196年,盘踞衮州的曹操击败吕布,听取部下的意见,推行屯田,并西迎献帝,取得了无与伦比的政治优势,其后击败刘备、袁术、吕布等,占有衮、司隶和徐州、青州的一部分;河北的袁绍也攻克易京,彻底消灭军阀公孙瓒,占据了翼州、幽州、并州、青州的绝大部分,成为最大的割据势力;江东的孙策先后打败许贡、王郎等人,占有会稽、丹阳、吴郡等地,在江东立稳了阵脚。荆洲的刘表、益洲的刘焉、刘璋父子也成为军阀中的有力竞争者。

  公元200年,袁绍挑选10万精锐步兵,骑兵万余,南下与青少年好友曹操争锋,曹操先后击杀袁绍勇将颜良、文丑后勒兵官渡;袁绍在正面战场无法撕开曹操防线,同时在青州、并州和曹操后方汝南开展第二战场,先后被曹操采取相应措施一一瓦解。后曹操放火烧掉袁绍屯放于乌巢的军粮等军用物资;袁绍大将张郃、高览投降曹操,袁军士气全无,曹操乘机发动大反攻,杀万余,俘虏7万余。其后袁绍一蹶不振,二子争位,曹操加以利用,公元207年,曹操远征乌丸,出其不意,大胜,平定了北方,一举成为最强大的军阀。江东孙策准备在曹操和袁绍决战时偷袭许昌,不料正在加紧策划的时候给刺客刺杀,伤重身亡,其弟孙权即位,加强了对南方发展的力度。

  公元208年,荆洲牧刘表病死,幼子刘琮在地方豪强蒯良、蒯越兄弟和舅舅蔡瑁的支持下当上了荆洲牧;寄居刘表的刘备和江东孙权也加紧抢夺荆洲;曹操知道刘表死亡后,马上率领精锐骑兵5000,轻装简备,日夜兼程,南下抢夺荆洲;并于长坂击溃南逃的刘备;刘琮投降,曹操拘有荆洲大部分。孙权、刘备为了对抗曹操,联合起来共同对付曹操,208年11月,曹操率领14、5万大军,水陆并进,进军赤壁,与孙刘联军对持。周瑜用黄盖计,大烧曹操连环船,加上曹军水土不服,大败而归,荆洲所受降的水军全部死亡或者投降。曹操失去了水军和部分的嫡系部队,急剧上升势头受到严重打击,从此致力于北方。赤壁之战后期,周瑜与曹仁在南郡展开激烈争夺,刘备乘机抢夺了荆洲南部四郡,并派关羽北上攻打襄阳,被守将乐进击败;经过一年的争夺,曹仁不得不奉命撤回襄阳,彻底失去了南下的据点;同时,孙权从合肥方向进攻也被曹军挫败。

  公元211年,刘备听取谋士庞统、诸葛亮的建议,留关羽镇守荆洲,自己带领大军借口抵抗张鲁,入川谋取益洲;经过3年的争夺,终于夺取了益洲。从此,三国鼎立的局面基本形成。

  公元214,曹操借口进攻张鲁,挑拔关中割据势力马超、韩遂等公开作反;曹操乘机消灭关中势力并一举攻下割据汉中的张鲁;刘备恐惧曹操乘机攻击成都,马上向孙权退步。公元218年,刘备在攻取三巴后,亲自带领主力部队北上争夺汉中,击杀汉中守将夏侯渊;曹操不得不亲自到汉中前线指挥作战,无法挽回败局,不得不退出汉中,也失去了进军益洲的据点,三国势力达到了平衡,鼎立局面正式出现。

  公元219年,关羽受刘备胜利胜利攻取汉中的鼓舞,出兵进攻襄阳,遇上山洪爆发,水淹曹军于禁所督7支救兵,包围襄阳、樊城;曹操马上派遣徐晃领军救援曹仁,同时和孙权达成短暂同盟,徐晃于襄阳城外击败关羽;孙权以吕蒙为都督,偷袭南郡,并利用政治手段来巩固在荆洲的统治,擒杀企图逃走的关羽;彻底粉碎了刘备利用南郡为据点北上攻取襄阳并乘机进军中原的战略。

  公元220年,曹操病死,曹丕即位,同年称帝,国号魏;221年,刘备称帝,国号汉;229年,孙权进位称帝,国号吴;三国才正式出现。

  公元222年,刘备遣将军吴班、陈式督水军进入夷陵地区,锁江东西岸;自己带领步兵主力,准备夺回南郡。孙权求和不成,任命陆逊为都督,领50000大军,横兵夷陵,阻挡刘备大军,并利用刘备补给线长远的优势;刘备求战不成,士气日益衰减,加上天气炎热,放松戒备;陆逊利用这一有利形势,先是派朱然带领水军主力,截断刘军归路,然后火烧连营,大败刘备。刘备经此一役,元气大损,失去了争夺天下的资本,自己也死于白帝城。

  公元229年,蜀汉丞相诸葛亮利用魏文帝曹丕病故,出师汉中,北伐曹魏;派赵云为偏师,扬言从斜谷攻打长安,吸引曹魏主力;自己亲自带领7-8万大军,从祁山出发,准备夺取关西。曹睿亲临长安,派大将军曹真带领10万大军拦阻赵云,同时派驻防关中的名将张郃带领5万精锐部队日夜兼程救援祁山。张郃在街亭大败蜀汉先锋马谡,诸葛亮失去了街亭,处处为张郃所制,无奈只有退兵。后蜀汉多次出兵,都被对手张郃、司马懿所牵制,由于补给不足,不得不退兵。公元234年,诸葛亮最后一次北伐,与司马懿对阵于五丈原;司马懿坚守不出;8月,诸葛亮病亡,蜀汉退兵。

  公元241年,司马懿发动政变,一举消灭曹魏宗亲曹爽势力;255年,257年,司马师、司马昭分别平定曹魏余党;确立了西晋的基础。

  公元263年,曹魏以钟会、郭淮、诸葛绪带领共18万大军进攻蜀汉。邓艾率兵3万多,自狄道向甘松、沓中,进攻驻守在此的姜维;诸葛绪率3万多人马,自祁山向武街、阴平之桥头,切断姜维后路;钟会率主力10余万人,分别从斜谷、骆谷、子午谷,进军汉中;取汉中后与姜维相对于剑阁。邓艾出奇兵从阴平小路历经艰辛,突然出现在成都附近,诸葛亮子诸葛瞻战死,后主阿斗遂投降;蜀汉灭亡。

  公元265年,司马炎废曹奂称帝,改国号晋。

  公元279年12月,司马伷自驻地下邳向涂中,王浑出江西,王戎向武昌方向进攻,胡奋出击夏口,杜预自

  驻地襄阳进军江陵,王浚、唐彬率巴蜀之卒浮顺江流而下,大举进攻东吴。公元280年,王浑于三山击溃东吴丞相张悌主力,不久,吴主孙皓投降;西晋统一全国,三国正式宣告结束。

  黄仁宇 : 长期分裂的局面

  汉帝国崩解后,中国陷入一段黯淡无望的长期动乱时代。豪强兼并所引起的社

  会不安仍未获解决;甚且在一连串政治斗争激化下,导致战事连绵不绝,胡人入侵,

  使社会秩序彻底瓦解。于是,一个个“坞堡”地方自卫组织相继建立,中国俨然进

  人另一个新形态的战国时代。

  中国历史家认为,自公元220年汉代覆亡至581年隋朝兴起,当中是一段长期混

  乱和令人失望的时代。从某些角度看来,这也确是事实。我们甚至可以说,这等于

  30年战争给德国的灾害加10倍。中国北部不少地方人口为之减少;古代的五铢钱从

  周朝的后期即已流通,至汉朝更为普遍,通过魏晋南北朝的分裂局面,在许多地方

  因之绝迹。既然缺乏有效的中央政府,每遇灾荒,人民呼吁无门,其痛苦的情形不

  言而喻。在这期间内有公元309年的大旱灾,大河流都可徒步通过;而又有公元369

  年的疫疾,长江下游北岸的广大地区人民因之相继死亡。

  新形态的战国时期

  然则,称这时期为“黑暗时代”则不正确。虽说在这段长时期内战事若断若续,

  但大规模的征伐和有决定性的战役不多。若非如此,则以后的统一亦必采取不同的

  步骡。很显然的,魏晋南北朝的分裂局面与战国时代截然不同。经过四个半世纪皇

  权政治的掌握,中国已与封建体制解散之后所产生多数带竞争性的王国的情况大有

  差异。士绅阶级的广泛分布也使全面动员困难。从纪录上看来,这次分裂期间军队

  里的兵员大致都由招募而来。

  少数民族在动乱的场合早出现,增加了局面的复杂性。传统上称为“五胡乱华”,

  其实这些少数民族包括藏族及阿尔泰语系(AltaiC)的民族,后者又有原始蒙古人

  和初期的突厥语系人种。可是在多半的场台之内,即使专家也不能断定其人种语系

  了无差错,更不用说当中的混合部队了。他们与某些汉人冒险家在公元304年至公元

  439年在华北建立了16个王国,有些在短期间内前后重叠,有些彼起此伏。在初起时

  .他们既称为“蛮夷戎狄”,少不得带毁灭性。一待到他们将所创的朝代布置妥当,

  他们也建孔庙、立太学开始注重文物,提倡农桑。当中有两种入侵的民族竟开始修

  筑长城,以防其他游牧民族紧随着他们的来路,打扰他们新建的王国,可见得其改

  变程度之深。

  在这分裂期间的后期,汉化的胡人在北方所建国家与汉人在江南的“流亡政府”

  不时进行拉锯战,互有胜负。但商业上倒有了来往,南北的使节也互相访问。可是

  始终没有人提出这种分裂的局面应当视作当然,听任其存在,各小王国也应当保持

  现在所能控制的地域。在南方或在北方.组织政府的原则仍是政治哲学,而不是地

  缘政治(geopolitics)。这广大地区称为“中国”者,内部之文化既混同一致,即

  没有其他的逻辑,或甚至适当的国界,可以支持分裂的局面了。只有天下一统这一

  观念,才能在意识形态上使文官集团有了思想的团结,这种趋向可以在当日的文件

  中看出。

  后汉末季曹操企图重建强而有力的中央政权。他的成功仅及于魏。他再想兴师

  讨伐南方,却惨遭失败,他的子孙继业也无一功成,此中原委可能为今日之旅游者

  及历史学者所感兴趣,因为当中有地缘政治的关键在。

  三国鼎立时期

  当时的蜀汉以今日的四川及邻近区域作地盘。因具有充分的人力及资源,足以

  支持长期之战事,已有国家之内另一国家的姿态。其跨地既广,四周仍有适当的山

  川作屏障。近年来不少的旅游者已经在其东部看到长江的三峡。其实游客从下游溯

  江西行,费时虽多但印象更深。两岸的绝壁既已垂直的掉入水中,其下一段景物本

  来也是别有洞天,经过一段耽搁,越是在意料之外,出其不意的展开,越能令人寻

  味。不仅刻下提及的公元3世纪内战中,无人敢于攻入三峡,即是第二次大战期间,

  日军已逼近峡谷之东,也同样感到束手无策。

  魏与蜀之外,第三个国家为吴,所在为水乡。吴国既拥有水师,也沿着长江将

  各城市设防。今日的南京(过去曾称建康及金陵)创建于吴。当初创时城居水滨,

  沿岸之石壁与城垣构成一体,作为防御战时坚强的凭藉。据说今日这石壁之一部仍

  可在市内看出,只是因为长江改道,这痕迹现在离江滨巳有相当距离了。

  公元3世纪魏蜀吴三国长期鼎立的局面已成。当中魏长于骑兵,似占优势。迄至

  公元263年,距曹操首先伐吴及蜀已半个世纪,魏将司马昭终于打破此中僵局,他在

  万山之中,人迹不到之处行军,以奇袭方式突出蜀汉之后门。此计既成,收拾残局,

  只是指顾间事。只是他翌年去世,子司马炎乃抄袭曹家办法,倡言天命已由曹家转

  移到司马家,他在公元265年成立晋朝,让曹魏的最后一个皇帝行禅让札,全部有如

  以前之曹魏逼着刘家的汉朝禅让。这种象征着天命转移的仪式,也在分裂的期间为

  以后四个短命朝代(宋、齐、梁、陈)所模仿。

  短暂的统一

  晋帝国之征服吴国,以长远的计划遂行。首先以军屯担保食粮之充足;其制造

  船舶,地处蜀境也费时7年;统帅王浚向来做事以大刀阔斧具称,当一切准备停当时,

  他年已70,他所造大船据称有600尺长,可载两千兵马。吴国也不马虎将事,他们建

  造了水中障碍,还在江面窄处以铁索横贯。王浚乃利用大型竹筏清除障碍;针对横

  江的铁索,他制造了100尺长的火把,以干树枝及容易燃烧的物料捆成,上淋麻油,

  据说烧起来的高热使铁索熔断。这障碍既除,王浚的楼船即顺流而下,于公元280年

  在南京受吴降。

  以上事迹见于官方正式的历史中,其传奇的成分我们既不能证明也无从否定,

  只不过因着这些事迹我们还可以观察到一些重大演变。司马家之晋,因禅让而合法,

  是这三个半世纪唯一的朝代,曾一度将带有竞争性的敌国全部肃清。当它在280年攻

  占南京之日,好像重建了一个统一大帝国的局面,只是才10年,北方的新发展又将

  其好梦惊破。公元291年,司马皇家的一段家庭冲突,因为各皇子的关系而牵连到各

  地域。内战既开,长城内的少数民族也借机起事。公元317年,西安与洛阳两座国都

  先后被洗劫,一个驻在南京的晋王子在这关头称帝以维持朝代的名号,可是自此以

  后他和他的继承者除了控制长江以南之外,很少机会能涉足于其他地区。公元383年,

  这流亡政府的弱势军队出人意外地打败了前秦领袖苻坚所统率的绝对优势的北方联

  军(淝水之战)。可是纵然如此,东晋仍无力北伐,仅能保持南方的半壁江山,以

  后四个继之而起的短命朝廷也无不如此,它们都自称统领全国,实际上不过盘踞着

  华南,坐待着第二帝国隋朝之勃兴。

  当我们检讨这段期间的历史时,发现当中浪漫的事迹多,逻辑之成分少。不少

  出色的男女人物,因为他们贤愚不肖的事业而在青史留名,可是我们很难综合其反

  映什么实际意义。

  重新诠释八王之乱

  这段历史可以从汉代的覆亡叙起。其原因曾被追究于宦官掌权、黄巾叛民的暴

  动,和无纪律之边军被召入京,然而实际上,全面内战展开时,宦官已被整肃,黄

  巾贼已被剿平,而边军亦已不再成为问题。晋朝情形亦复如是。最初问题之发生,

  咎在皇后贾氏,据说她心肠毒辣,又爱虚荣,有些历史家尚且说她黑而奇丑。因为

  她与皇太后争权又要废太子(非贾后所生)才引起皇室各王的干涉。晋朝的习惯,

  各皇子称王,内为朝臣,外拿兵符。不过当争端延及各地区时,皇后已被弑,以前

  各种冤屈都已平反,而战事依然方兴未艾,动则使几十万的官兵卷入,这就很难再

  称其为宫闱间纠纷的后果,而认为咎在女人的虚荣与嫉妒了。

  现代学者引用“经济枢纽区域”(Key Economic Areas)的说法,企图将长期

  分裂的局面,作比较深切的解释。他们认为好几个出产粮食的大地区,内部的交往

  深,需要外界的接触少,于是地方政府因此逐渐脱离中央的掌握。这种说法,有它

  的优点。从曹操之不能征服南方的两个国家看来,和东晋在淝水一战足以击退来犯

  之优势敌军的事迹看来,经济枢纽区域好像确有其事。可是这和晋朝一度统一的情

  形对证,就不相符合了。即算地缘政治里有阻碍统一的因素,仍可以军事行动克服。

  以后晋朝的内战更使这个说法文不对题。当时战事波及的地方全在国都附近,南方

  照理应当鞭长莫及,此刻却反而平静无事。

  在找不到更好的解说之际,我们不能不对传统所谓兼并之说再加斟酌。土地的

  占有,在中国历史上确实影响极深。大多数的小自耕农作为当兵纳税的基础,其公

  平的因素不说,确是在中国乡村中,先摆下了简单和均匀的基础,便利于官僚组织

  的管制。当时汉朝提倡孝与廉(不仅是做官的廉洁,而且是在对人处世时对财物一

  体谦让),显见得朝廷借重文教上的凝聚力而无意增进经理上的繁复。这种组织与

  结构极容易被土地集中所破坏。读者此时必须体会到,在农村之中应付税的户数极

  难隐匿,可是户内所领土地亩数和人口的口数包括雇工和奴工,则可以出入。如果

  实际上户数减少,税收必随着短绌。以后政府所能供应的服务,有如济贫、地方自

  卫和水利等等,也必为之减缩。并且地方士绅力量的伸张亦必影响到地方政府的性

  格。专制政府的体制,皇权由上而下,全国一致,要是地方士绅开始自作主张,即

  带有一种修正性质。从以上各长所述,可知后汉地方政府的凌夷,巳产生各种不稳

  状况。

  当曹家取汉而代之和司马家取魏而代之的关头,立即崩溃的危机暂时平安度过,

  可是其基本原因并未排除。当日不平稳的局势可自各种诏令上看出:有名的“魏武

  三诏令”(曹操为丞相时所颁发)求才,内中称有才的不必有德,只要有治国用兵

  之术,即算不仁不孝仍当拨用(地方士绅通常以仁义自居)。晋朝则颁布占田法,

  企图限制各家室拥用土地数额。两种方案都在企图脱离士绅的羁绊。可是魏去晋来,

  两方都没有达到重建中央集权体系的目的,当日华北表面的平静,全靠强而有力的

  创业之主暂时压制,始能一时维持原状,他们一不在位,宫廷里稍有纠纷,即引起

  地方上各种无从管制之因素乘机蠢动。皇子之称王者更将事体扩大,以致武装冲突

  绵延各州,历时16年(公元291一306年)。其作战无秩序,阵容纷乱,无确切之目

  标,凡此均显示社会组织已大规模的全面崩坏。

  文化融合无功引起五胡乱华

  在这16年的后段,有了所谓蛮夷戎狄的投入,这也需要一段解释。首先参加的

  是刘渊,他是汉人和匈奴混血。他在公元304年于长城之内起事,20天之内即聚众5

  万。刘渊曾任晋朝五部大都督(匈奴有五部),亦即奉命督导匈奴人众。这背景使

  他容易号召国防线的匈奴部落,而有些匈奴兵马早已编入边军之内。其他异民族分

  子,包括汉人家中佃农和奴工,较刘渊迟12年称帝的石勒,年轻时即被贩为奴。整

  个游牧民族的部落入寇也起于此时。可是综合起来看,仍是汉朝制度注重文化上的

  融合以代替有力量的政府,这种制度解体,才引起少数民族参加其中的混战。若说

  夷人主动的汹涌而入主中国则与事实相左。

  可是少数民族擅长的是骑兵战术,在内战时,其影响非不严重。当骚扰普遍化

  时,各处村落组织自卫武力,筑坞壁自保,其成例已在黄巾叛变时开始,及至公元

  4世纪,已构成华北的普通现象。大概在公元350年左右,山西北边有设防的村落三

  百余,包括“胡、晋”人口十余万户。公元400年前后,关中有堡壁3000所,他们推

  戴统主,相率结盟。其下层基本组织或许只有少数村落,可是一个大单位能包括10

  万户,胡汉人口混杂在内。有力之宗族为这种地方自卫组织骨干,他们拥有精兵,

  显然有贵族的气派。假使这种趋势任之发展,新型封建可在中国出现,中国此后几

  百年的历史也可能与日本之中古史相类似。只是在一个广大的地区执行流动的战术,

  作战时又有大部队参与,终使局势朝不同的方向发展。

  在这期间内,主要的战斗通常牵涉到25万人以上,步兵与骑兵的比率不少于3比

  l。因为需要人员,当日胡人君临的短命朝代,经常侵凌地方土绅所组织的自卫团体:

  或者派遣监督取得其行政权,或者指令其盟主强索人员与补给。两种方式同样的侵

  犯其地方自治的权益。

  中国在公元4世纪及5世纪因此陷于历史上的最低点。皇室着重于各人自我约束、

  对人谦让的文治,至此已无法施展。另外一种出处则是地方自治,以资产作基础,

  将士绅所掌握的地主威权合理化而成庄园制度(manorialism),而这出路也被阻绝。

  且当小朝廷派遣监督到各结壁为盟的单位里去时,又不改组其下层组织,所以以小

  自耕农为主体以便于官僚组织统治的中央集权也无法恢复。当时人失望之余.只好

  以“五胡”配上一个“十六国”,强调其负面因素,殊不知破镜终能重圆,假以时

  日,中国残破的帝国仍能恢复原状,而且发扬光大,不过需要一段长时间而已。

红楼梦家谱图,红楼梦人物文字说明 -------------------------------------------------------------------------------- 十二金钗:林黛玉、薛宝钗、贾元春、贾迎春、贾探春、贾惜春、李纨、妙玉、史湘云、王熙凤、贾巧姐、秦可卿。 十二丫环:晴雯、麝月、袭人、鸳鸯、雪雁、紫鹃、碧痕、平儿、香菱、金钏、司棋、抱琴。 十二家人:赖大、焦大、王善保、周瑞、林之孝、乌进孝、包勇、吴贵、吴新登、邓好时、王柱儿、余信。 十二儿:庆儿、昭儿、兴儿、隆儿、坠儿、喜儿、寿儿、丰儿、住儿、小舍儿、李十儿、玉柱儿。 十二贾氏:贾敬、贾赦、贾政、贾宝玉、贾琏、贾珍、贾环、贾蓉、贾兰、贾芸、贾蔷、贾芹。 十二官:琪官、芳官、藕官、蕊官、药官、玉官、宝官、龄官、茄官、艾官、豆官、葵官。 七尼:妙玉、智能、智通、智善、圆信、大色空、净虚。 七彩:彩屏、彩儿、彩凤、彩霞、彩鸾、彩明、彩云。 四春:贾元春、贾迎春、贾探春、贾惜春。 四宝:贾宝玉、甄宝玉、薛宝钗、薛宝琴。 四薛:薛蟠、薛蝌、薛宝钗、薛宝琴。 四王:王夫人、王熙凤、王子腾、王仁。 四尤:尤老娘、尤氏、尤二姐、尤三姐。 四草辈:贾蓉、贾兰、贾芸、贾芹。 四玉辈:贾珍、贾琏、贾环、贾瑞。 四文辈:贾敬、贾赦、贾政、贾敏。 四代辈:贾代儒、贾代化、贾代修、贾代善。 四烈婢:晴雯、金钏、鸳鸯、司棋。 四清客:詹光、单聘仁、程日兴、王作梅。 四无辜:石呆子、张华、冯渊、张金哥。 四小厮:茗烟、扫红、锄药、伴鹤。 四小:小鹊、小红、小蝉、小舍儿。 四婆子:刘姥姥、马道婆、宋嬷嬷、张妈妈。 四情友:秦锺、蒋玉菡、柳湘莲、东平王。 四壮客:乌进孝、冷子兴、山子野、方椿。 四宦官:载权、夏秉忠、周太监、裘世安。 文房四宝:抱琴、司棋、侍画、入画。 四珍宝:珍珠、琥珀、玻璃、翡翠。 一主三仆:史湘云--翠缕、笑儿、篆儿。贾探春--侍画、翠墨、小蝉。贾宝玉--茗烟、袭人、晴雯。林黛玉--紫鹃、雪雁、春纤。贾惜春--入画、彩屏、彩儿。贾迎春--彩凤、彩云、彩霞。

历史上有姓贾的将军吗?

 中华贾氏家族是一个非常了不起的家族。悠悠三千年,沧桑多变迁。血源于黄帝而高远,姓得于周武①而宏大。根基博厚,繁衍昌达;英才辈出,...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