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的家庭背景
光绪七年辛巳年八月初三(1881年9月25日),出生于浙江绍兴城内东昌坊新台门周家。幼名阿张,长根,长庚,学名周樟寿。光绪十八年(1892年),入三味书屋从寿镜吾读书,课余影描图画。与章闰水建立友谊。
光绪十九年(1893年),祖父周介孚因事下狱,父周伯宜又抱重病,家产中落,全家避难于乡下。每天为父亲出入于质铺及药店,遭人冷眼。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父亲去世。家境益艰。于本年开始写日记。
鲁迅对后世的影响:
1、鲁迅是20世纪的文化巨人,他在小说、散文、杂文、木刻、现代诗、旧体诗、名著翻译、古籍校勘和现代学术等多个领域都有巨大贡献。作为中国现代文学的伟大奠基者,鲁迅创作的为数不多的小说建立了中国小说的新形式;他所创作散文更是“显示了文学革命的实绩”;
2、作为一名学术研究者,鲁迅运用西方的文学观念研究中国古典小说撰写了《中国小说史略》,其不仅结束了“中国之小说自来无史”的时代,也创造了文学史著作的典型范例,“为后学开示无数法门”,郭沫若将其与王国维的《宋元戏曲史》并称为为中国近代学术史上的双璧。
3、鲁迅堪称现代中国的民族魂,他的精神深刻影响着他的读者、研究者,以至一代又一代的中国现代作家、现代知识分子。鲁迅同时又是20世纪世界文化巨人之一。他创造了“内外两面,都和世界的时代思潮合流,而又并未梏亡中国的民族性”,并具有独特的个人风格的“现今想要参与世界上的事业的中国人”的文学。
间(1506~1521)徒居越城竹园桥,生养休息,不
数世而子孙繁衍。鲁迅为周逸斋14世孙。《越城周
氏支谱》的“序”和“谱例”中说明:“明季多难
,谱牒散失,以故字讳世系阙焉而不详。”始迁祖
周逸斋的“字讳生卒不详,宗支世系亦无可考。”
所以周遐寿在其所著的《鲁迅的故家》一书中说:
周逸斋“从什么地方来,是什么样的人,都无从知
悉,例是名字也已失传,总之他带着两个儿子进城
住下来是事实……老太爷没有名字不好叫,后来修
谱的人便送他这个笔名,逸斋者言逸其名也。”[周
遐寿(即周作人):《鲁迅的故家》第101一102页,
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3月湖北版。]
越城周氏自始迁祖周逸斋以下,世系分明,历代可
考。但要从周逸斋上溯到周敦颐,想把两者之间相
隔四百几十年的十几个世次查出来,这是无法想像
的;退一步说,即或要查明周逸斋父亲的名字籍贯
也是不可能的。其根本原因是,连周逸斋本人的字
讳生卒都不详,要进一步查明他以上的宗支世系当
然没有办法的。
由此可知,鲁迅支鱼化桥周氏虽也为周敦颐的后裔
,但因其上溯至周敦颐的宗支世系无可考,所以与
周恩来支宝佑桥周氏的族派关系也就无从查考了。
按此,说绍兴“两周”同宗而又同族,是缺乏依据
的,难下结论的。以现有资料看,只能说他们是同
宗而不同族,即都以周敦颐为同宗,但两个家族之
间不能说有什么相关之处,就是这两个家族中人的
个人关系上,也不存在象同一家族圈内的人那样,
有什么上辈、下辈或平辈的问题。但俗语说:五百
年前是一家。周逸斋住到越城竹园桥的明正德年间
,即使上推到周敦颐生活的年代,也不到五百年,
所以,作为同是周敦颐后裔的绍兴“两周”中人,
相互自认“本家”,亦是情理之中。
二、关于对鲁迅、周恩来宗族源流和家族亲缘关系
主要几说的不同看法。
多年来,一些报刊或专著的有关篇章中,关于鲁迅
、周恩来家族渊源及两者家族关系的文字,存在着
好些与史实不符的差错。就笔者所及,这种差错主
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关于鲁迅、周恩来两个家族,
在周敦颐以下共同的最早族祖,有的说是元代周澳
的长子周德,有的说是明代江苏吴江的周用或其弟
周同,有的说是鲁迅家族绍兴鱼化桥周氏的六世孙
周煌;在族派关系方面,有的说周恩来家族宝佑桥
周氏是绍兴后马周氏始迁祖周茂之后,有的说鲁迅
的覆盆桥周氏与周恩来的宝佑桥周氏同属于鱼化桥
周氏的下属分支;在家族的亲缘关系上,有的说鲁
迅、周恩来是同宗同族的本家,有的论定鲁迅为周
氏第20世,周恩来为第21世,鲁迅要比周恩来大一
辈,为同族叔、侄辈。
在鲁迅与周恩来宗族亲缘关系问题上,出现一些和
史实不合的说法,笔者曾以为无关乎学习鲁迅、周
恩来精神之宏旨,可以存之不论。但近年来又不时
发现一些传抄之作,以讹传讹,一些不实的说法,
似有已成信史定论之势,这不唯有误读者视听,更
有碍对鲁迅、周恩来的研究。为此,笔者不揣谫陋
,提出自己的看法,以求澄清一些问题。
第一、吴江周用或其弟周同不是鲁迅、周恩来的祖
先
胡正耀、蒋聪顺在《辽宁大学学报》发表的文章中
说:鲁迅、周恩来是周澳长子周德的后代[胡正耀、
蒋聪顺:《鲁迅和周恩来的祖籍考》,载《辽宁大
学学报》1991年第2期。]。附议这一说法的有徐红
斌的文章[徐红斌:《周恩来和鲁迅同是周敦颐的后
代》,摘自《周末》,载《绍兴日报》1991年7月21
日。],李祥、杨大生发表在《周恩来研究述评》[
李祥、杨大生:《周恩来家世、童年和故乡研究述
评》,载《周恩来研究述评》,中央文献出版社
1997年3月版。]上的文章,等等。他们把这一说法
,或为“科研成果”加以肯定,或视作定论传抄。
此外,周德华在《周恩来、鲁迅与吴江》[周德华:
《周恩来、鲁迅与吴江-周氏家族溯源初探》,载
吴江《人才》报1993年6月。]一文中则说:“周恩
来、鲁迅可追溯的祖先”是江苏吴江烂溪周氏始祖
周德后裔的“周用或其弟周同”。
周德是不是周恩来的祖先以下资料证明,结论是否
定的。绍兴周桥周氏、前梅周氏的宗谱中,都有关
于周澳及其子周德的记载。周澳,号楮斋,字希衡
,生于宋末景定四年(1263),宋亡时只有15岁,原
住诸暨南门,元至元年间贡举,配胡氏生一子名德(
行寿一)。周澳“后有事山阴白洋巡检司”,入赘山
阴温渎俞氏,俞氏生子三,澳遂居山阴为周桥始迁
祖。周德常去吴江经商,后入赘吴江张氏,开族烂
溪,六传有明吏部尚书周用。从本文前述可知,周
恩来宝佑桥周氏始迁祖周茂宋末元初人,与周澳之
父周茂林同是周敦颐九世孙,而周德为周澳之子,
生于元至元中,是周茂林之孙,亦可谓周茂孙辈。
设若说周德是周恩来的祖先,也就是说周德是周茂
的祖先了,如此把孙辈视作祖辈的祖先,岂不闹大
笑话了。此外,谱籍资料表明,周茂和周茂林两个
族系平行发展,在周茂的直系中找不出这样一个周
德,在周德的上、下直系中也找不出这样一个周茂
。所以吴江周德不是周恩来的先祖。明了得很。
那么,周德是否一定是鲁迅的先祖呢于此既明了又
不能一言明了。《越城周氏支谱》写道:“先世相
传”,周逸斋出自吴江烂溪人、山阴楮斋公长子德(
行寿一)之后。但只是“先世相传”的片言只语,不
能作为做谱的依据,所以该支谱以支存疑的办法处
理,如在谱中附了“周氏寿一世系表”,表后有一
个关于周德的小注,约一百字。但在世系表中丝毫
没有涉及周逸斋的宗支世系;在百字小注中,只在
末尾写了“先世相传逸斋公盖出其后云”12字而告
终。支谱编写者虽写了“先世相传”之说,但对于
这一传说无法解读”,这样写道:“惟世远人邈,
末敢遽信,然亦不敢湮没,志之以存传疑之义,远
而无徵,不若近而可据,兹谱谨以逸斋公始。”这
就是说,年代久远,传说无法核实,也不能贸然而
信,修谱只得以周逸斋为始祖。由此可见,修谱人
对这一传说是取否定态度的。此外,值得注意的是
,越城支谱是鲁迅祖父周福清中进士6年以后才修成
的。周福清不仅有能力指导修谱,更有对先祖宗支
世系的重视心理;又在当时绍兴内外,有许多周氏
宗谱可供参考研究。在这种主客观条件下,修谱的
当事人虽煞费苦心,也难以探索或理情周逸斋先世
的世系,不肯认定周德是越城周氏的先祖,只以附
录了“先世相传”而告终。如今,距《越城周氏支
谱》修成之时已去120年,如果再反映修谱人也“不
敢遽信”的传说当成事实,把周德作为越城周氏的
先祖,那么,这种起俎代庖的做法,必定违背历史
的真实,也远不如越城周氏修谱人来得明智和实际
。
至于说吴江周用或其弟周同是周恩来、鲁迅的祖先
一说,则去事实更远。周用为周德六世孙,明弘治
十五年(1502)进士,嘉靖二十五年(1546)任吏部尚
书,次年卒。他中进士后,过四十二年死,由此可
以推定中进士时在30岁左右。越城周氏始祖周逸斋
于明正德年间(1506~1521)带了两个儿子住入绍兴
城竹园桥。由此可见,周逸斋和周用兄弟是同时代
人,可能还是周逸斋的年岁大一点。这是周用兄弟
不可能是周逸斋祖先的理由之一。之二,即或是周
用兄弟的儿子呢也不可能。周用在《明史》中有传
,他几十年平步青云,历任要职,善终于吏尚书任
内。在当时,那种封建习气极盛的社会环境里,怎
能会让儿子或胞弟周同之子孙流落绍兴甚至流落得
连一个名字也没留给子孙,流落得祖宗中有这样一
位吏部尚书都不晓得,这真是不可思议!这些都说
明,周用兄弟不是周逸斋的祖先。对周恩来宝佑桥
周氏来说,周用中进士的那一年,他们已在宝佑桥
畔住了一百二十有年,所以周用兄弟是否为宝佑桥
周氏祖先的问题,根本无须论及。
第二、周恩来不是后马周氏始祖周茂之后
近几年来,有的著作和文章中说,周恩来宝佑佑桥
周氏的始祖,就是后马周氏始祖的那个周茂,所以
宝佑桥周氏与后马周氏同祖,是后马周氏之后。金
建华在《绍兴县报》的文章[金建华:《周恩来、鲁
迅属周家桥同宗》,载《绍兴县报》1996年9月20日
第5版。]中还说,《破塘祭簿》载明,迁后马村的周
同茂为百岁堂周氏世祖。其实这些都是张冠李戴,
无中生有。
绍兴有两个周氏家族的始迁祖都叫周茂,一个周茂
是城内宝佑桥周氏始祖,另一个周茂是绍兴县后马
村周氏始祖,这两个周茂各有自己的历史。其一,
两人的出生时间相差100多年。后马的周茂字叔芳,
生于明洪武元年(1368)。在他出生前,宝佑桥周氏
始祖周茂已传至四世孙周庆;在他出生后14年,周
庆已完成了这个家族的第三次迁徒,在宝佑桥安居
了下来。其二,宝佑桥周氏祭簿和后马周氏宗谱中
,绝对查不出“两茂”相关的文字或后马周茂为宝
佑桥周氏始祖的记载。其三、《绍兴县志资料》“
氏族编”周氏项下,对后马周氏、宝佑桥周氏各单
列条目,且在宝佑桥周氏条下注明:“亦以名茂者
为始祖,但不言出于后马,后马之始祖谱载明初人
,此则云元代人。”以上史实表明,“两茂”各为
其祖,彰彰分明,不容混淆。
第三、周恩来不是鲁迅家族越城周氏宝佑桥支派(
或曰“分支”)的后代
胡正耀、蒋聪顺在《辽宁大学学报》的文章中又说
:“鲁迅属鱼化桥支覆盆桥分支,周恩来属鱼化桥支
保佑(宝佑)桥分支……因此鲁迅、周恩来是本家。[
胡正耀、蒋聪顺:《鲁迅和周恩来的祖籍考》,载
《辽宁大学学报》1991年第2期。]”此外何扬鸣在
《新闻汇报》的文章[何扬鸣:《周恩来与鲁迅的亲
缘》,载《新闻汇报》1997年4月11日。]、袁鹏在
《西安晚报》的文章[袁鹏:《寻访轩辕黄帝嫡裔-
周恩来、鲁迅亦在其中》,北京《晚报文萃》转载
《西安晚报》文,1994年。]、庞瑞垠关于《周氏家
谱》[庞瑞根:《早年周恩来》第一章第一节,江苏
出版社1995年12月出版。]的叙述、周昭京发表在《
汕头日报》的文章[周昭京:《鲁迅周恩来与潮阳泗
水周氏同祖籍》,《汕头日报》1993年10月25日第8
版。],等等,都持此一说。新近出版的《周恩来与
故乡绍兴》一书中,更具体地说“鲁迅即属渔(鱼)
化桥支覆盆桥分支,周思来属渔(鱼)化桥支保佑(宝
佑)桥分支,住百岁堂。说明鲁迅与周恩来都是周煌
的后代,当然两人是同宗同族的。”[朱顺佐:《周
恩来与故乡绍兴》,浙江人民出版社1997年8月出版
。]以上诸说,实在是极大的误解和讹传,为澄清史
实,作以下说明。
宝佑桥在绍兴城中。绍兴人说宝佑桥,有时实指这
座桥,有时泛指桥南宝佑桥直街、桥西宝佑桥河沿
这个角尺形地段。在这个地段上,先后住进了两支
周氏。一是明代初,周恩来支周氏家族先住入宝佑
桥河沿,称宝佑桥周氏。二是过三百几十年以后,
明及乾隆年间,越城周氏六世周煌的七个儿子分居
,第二子绍昆分住宝佑桥(具体地点已难以指实);
第四子绍鹏即鲁迅直系祖分住覆盆桥。至乾隆五十
二年(1787),越城周氏宗祠在鱼化桥建成。自此,
氏以祠地名,越城周氏称鱼化桥周氏,鲁迅祖绍鹏
支称鱼化桥周氏覆盆桥支派,鲁迅伯祖绍昆支称鱼
化桥周氏宝佑桥支派。《绍兴县志资料》“氏族编
”(上),对宝佑桥的两支周氏作了如实记载。在其
第36页上,先列了周恩来家族“宝佑桥周氏”条目
,又列了鲁迅家族“鱼化桥周氏”条目。这两个条
目齐眉并立,泾渭分明。还值得令人注意的是,在
“鱼化桥周氏”条目下的“附记”中写着:“此族
支派有竹园桥、清道桥、保佑(宝佑)桥等20处(附记
称“支派”不称“分支”,笔者),综上所述,周恩
来的宝佑桥周氏与鱼化桥周氏下属的周煌第二子住
地的宝佑桥支派绝无相关之处,这在史实上和“氏
族编”的记述上都明白无误,所以那种“鲁迅与周
恩来都是周煌的后代,当然两人是同宗同族的本家
”的说法,是完全错误的。
第四、说鲁迅和周恩来是叔、侄关系违背史实
在一些著作和文章中,说鲁迅、周恩来是叔侄辈。
唐琼在《周恩来与鲁迅同宗》一文中说:鲁迅、周
恩来确为叔侄关系,“两人相差一辈属实”[唐琼:
《周恩来与鲁迅同宗》,载易飞先等编《周恩来传
奇》,《人民日报》出版社1993年4月出版。]。前
引袁鹏、何扬鸣等文,或说鲁迅、周恩来同宗同族
,两人只差一辈;或以别人对话的方式说明鲁迅、
周恩来是叔侄关系。《周恩来与故乡绍兴》一书中
说:根据“周树人编的《后马家谱》材料推算,周
树人为周氏20氏,周恩来为第21世,鲁迅要比周恩
来大一辈。”[朱顺佐:《周恩来与故乡绍兴》,浙
江人民出版社1997年8月出版。]
鲁迅长周恩来17岁。即或在通常社交中,两人相差
17岁,以长幼、叔侄论亦属常事。再说周恩来十分
尊敬鲁迅,又比他小17岁,还是老乡和本家,因这
种关系,称鲁迅夫人许广平为婶母,称周建人为叔
叔,也是情理中事。但现在的问题是,有人以宗族
亲缘为依据,从同宗同族的辈份、世次上来排定鲁
迅和周恩来是宗族内部的长幼之别、叔侄之分,这
就超越了一般的社交称谓或出于敬佩之意的尊称和
敬称。
如果鲁迅、周恩来是同宗同族的叔、侄辈,是同一
家族中的20、21世,那么论定他们两人这种关系的
人,必定已经考定了两人的共同祖,且这位共同祖
必定是鲁迅上溯的19祖、周恩来上溯的20世祖。若
找不出这样的共同祖,那就绝难推定属20世、21世
的叔侄来。但这位共同祖是谁是哪朝哪代人认定
其为共同祖的依据是什么这些都是必须说明的问题
,但能说明吗事实是谁也不知道,谁也说不清。因
为,周逸斋这位始祖下传到鲁迅只14世,而周逸斋
以上的宗支世系无可考,这样一来,要把鲁迅从14
世变为20世还缺的6世怎么弄得出来呢又,周恩来
虽为宝佑桥周氏21世,但“两周”没有族派关系,
宝佑桥周氏始祖周茂不能成为越城周氏世祖,所以
从周恩来这方面的世系中,也不能提供能够证实鲁
迅是属于20世的资料。基于以上事实,说鲁迅20世
、周恩来21世,为同宗同族的叔侄辈之说,是毫无
依据的,不够慎重的。
此外,必须说明一下,周树人(鲁迅)一生没有修过
宗谱,更没有编过《后马家谱》。再则,后马有民
国十五修成的《后马周氏宗谱》存世,但其不称《
后马家谱》。在《后马周氏宗谱》中,根本没有任
何可供“推算”所谓“20、21世的材料”。这种以
莫须有的“材料”,来杜撰名人家世的做法,实在
令人惊奇和扼腕。
综上所述,有关鲁迅、周恩来的宗族关系问题,鲁
迅、周恩来虽都是周敦颐后裔,但因宗支族派关系
无可考,所以只能说他们是同源不同流、同宗不同
族,无法从家族关系方面去论定他们的叔侄名分或
长幼辈序。说鲁迅家族是吴江周德之后缺乏依据。
现在如果仍以连鲁迅家族十几代人都“不敢遽信的
传说”做依据,来论定鲁迅是吴江周德之后,这不
仅是不科学的,也是不恰当的。又,吴江周用兄弟
之一都不可能是鲁迅家族先祖的结论,也是无可置
疑的。周恩来的宝佑桥与吴江周氏和鱼化桥周氏始
祖周茂为宋末元初人,徙居山阴柯峰亭之阳;后马
周氏始祖周茂为明初人,徙居山阴柯峰亭之阴,两
个周茂各为其祖,各有居地,不能混为一谈。
······································
说行天下 是非常不错的小说网站大全,你值得拥有。
回答者:匿名 2010-11-18 00:17
回答 共 2 条
概况
鲁迅(1881925—19361019),现代著名思想家、文学家、革命家。浙江绍兴人,原名周树人,字豫山、豫亭,后改名为豫才。 青年时期的鲁迅
童年时期
13岁那年,他原来在京城做官的祖父因科举舞弊案锒铛入狱,此后他的父亲又长期患病,终致死亡,家境败落了下来,因此卖了房子。家庭的变故对少年鲁迅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他是家庭的长子,上有孤弱的母亲,下有幼小的弟妹,他不得不同母亲一起承担起生活的重担。天真活泼的童年生活就这样结束了,他过早地体验到了人生的艰难和世情的冷暖。他经常拿着医生为父亲开的药方到药店去取药,拿着东西到当铺去变卖。在家境好的时候,周围人是用一种羡慕的眼光看待他这个小“公子哥儿”的,话语里包含着亲切,眼光里流露着温存。自他家变穷了,周围人的态度就都变了:话语是凉凉的,眼光是冷冷的,好朋友也不和他说话了,脸上带着鄙夷的神情。周围人这种态度的变化,在鲁迅心灵中留下的深刻的印象,对于他幼小的心灵的打击很大,这使他感到在当时的中国,人与人之间缺少真诚的同情和爱心。人们是用“势利眼”看人事物的。多年以后,鲁迅还非常沉痛地说:“有谁从小康人家而坠入困顿的么,我以为在这途路中,大概可以看见世人的真面目。”(《呐喊》自序)
鲁迅父母简介
父亲周伯宜,母亲鲁瑞,浙江绍兴人(祖籍河南省正阳县),浙江绍兴一个官僚地主的家庭
1881年生下鲁迅鲁迅(周树人)是老大 ,周作人是老二,周建人是老三在鲁迅13岁那年,他的原来在京城做官的祖父因故入狱,此后他的父亲又长期患病,终至死亡,家境败落下来
世系图是家谱中的主体部分,又称为世系考、世系记等。这部分内容为所有中国家谱共有,因而成为家谱区别于正史、地方志的最明显的标志。世系表有两种格式比较常见。
一、宝塔式图谱:这一图谱形式何人所创、创于何时目前尚无定论,不过最迟已在南宋时出现了,因此很可能也是北宋人的产品。
现在在宝塔式图谱的基础上发展了很多种类,如
1、树系图谱:(典型的宝塔式)
2、线形图谱(平行谱) 一世 二世 三世 四世 五世
二、牒记式图谱这一图谱的特点是分别按世代以文字叙述先人的事迹,既不用线条,也不用图表。
当然还有很多谱系图如龙凤家谱(其结构是中间是世代,左右两侧分别是祖妣、祖考,也就是父母亲。因此,称此种家谱为龙凤家谱),欧阳修、苏洵所发明的欧式图谱和苏式图谱等等,但基本上都是在以上两种谱系图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区别不是很大。常用的谱系图以树系图谱和线索图谱最为常见。
传统手绘世系图有很多弊端,为此家谱国际研究大量绘世系图方法创新性的编制一套软件解决手绘世系图的难题。通过输入父子关系,直接一键生成世系图,管理员可以随时增添删改人名,省去了传统修谱大量的画线时间。
同时家谱国际免费为各个家族提供一个手机端的使用平台,在手机端轻松查阅世系关系。
还能给去世的亲人在平台上建立纪念馆,也可以将有关的传记、视频、文选等上传到此平台分类管理保存,以方便家族的成员缅怀先人。
在此平台给先人设的纪念堂可以送鲜花、花圈、香烛等,以表缅怀之情,这样就可以突破地域的限制,在清明节、先人祭日、中元节、寒衣节、春节前给去世的亲人奉上香烛,传承孝爱文化。
父亲周伯宜(1861-1896) 母亲鲁瑞(1858-1943),娘家在绍兴乡下安桥头村 鲁迅的家族是浙江绍兴会稽县的一个周氏大家族,鲁迅的祖父周福清是清朝的官员,周家在周福清时代很好,鲁迅的父亲周伯宜是周福清的大儿子,读书至秀才,但考试总是不中。当时清朝的官场作弊成风,周福清疏通官场,让周伯宜去作弊,不料被告发,周伯宜在考场被拘留。其时周福清在上海,听说儿子被抓就迅速回到绍兴,主动向回稽县衙自首。为了疏通关节,鲁迅的母亲变卖资产,向官府层层送礼,几经波折,周福清才由死刑变为“监候斩”,也就是说,周福清的命可以暂时保住,但每年行刑的时候他仍有被处崭的危险。于是家里人为保全他的性命,每年都要用大量的钱财去送礼,去贿赂官员。这样的情况持续了六七年,周家遂由小康转入了困顿。就在周家元气大伤之际,鲁迅的父亲又卧病不起。这个时候,鲁迅只有十三四岁,他每天都要奔走于药铺与当铺之间。花了无数的钱,父亲的病仍未医好,周伯宜于一八九六年十月离开了人世。家道的衰败使鲁迅认识到了世态炎凉,他决定“走异路,逃异地,去寻求别样的人们”。鲁迅的母亲鲁瑞看到鲁迅去意已决,就为儿子筹集了八元川资,送鲁迅进了江南水师学堂,其时鲁迅刚好十八岁
鲁迅,浙江绍兴人,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字豫才、豫亭,浙江绍兴人,出身于封建官僚家庭。笔名鲁迅源于革命revolution。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1904年初,入仙台医科专门学医,后从事文艺创作,希望以此改变国民被麻木的精神。辛亥革命后,曾任南京临时政府和北京政府教育部部员、佥事等职,兼在北京大学、女子师范大学等校授课。1918年5月,首次用“鲁迅”的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奠定了新文学的基石,后与《阿Q正传》、《药》、《故乡》等小说名篇一同收入小说集《呐喊》。毛泽东主席评价鲁迅为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评论家、作家,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中华民族精神的发扬人。
家庭关系:
周介孚:鲁迅祖父(1838-1904),本名致福,后改名福清,字震生,号介孚,一号梅仙。翰林出身,曾外放江西金溪县任知县,后因科场案入狱,使得周家开始走向衰落。周介孚“自由读书的主张与实践”为鲁迅“在传统教育的封闭体系中打开了一个缺口”。
蒋氏:鲁迅继祖母(1842-1910),周介孚后妻,周伯宜继母,她逝世时鲁迅亲自为她办理丧事,她性幽默,常给鲁迅讲民间故事,给他以民间文化的启迪,同时她隐忍的性格也给鲁迅留下终生难忘的印象。
潘大凤:鲁迅庶祖母(或称潘姨太),周介孚之妾。
周伯宜:鲁迅父亲(1861—1896),本名周凤仪,字伯宜。他思想开明,是洋务运动的同情者。后为病魔所缠,他的病使鲁迅饱尝了生活的困顿艰辛。
何氏:鲁迅外婆,会稽县皋阜镇人,父亲何元杰为翰林院编修。
鲁瑞:鲁迅母亲(1858—1943),她慈祥而刚毅,善良而果敢,思想比较开通,对鲁迅有极大影响。
周作人:鲁迅二弟(1885—1967),原名周遐寿,现代著名散文家。
端姑:鲁迅妹妹,未满一岁即殇,约比周建人大一岁。
周建人:鲁迅三弟(1888—1984),原名周松寿,生物学家。
周晔:鲁迅的侄女(1926—1984),鲁迅三弟周建人和王蕴华的大女儿,作家,回忆伯父的文章《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被编为九年义务教育课本,亦出版了《鲁迅故家的败落》一书。
周椿寿:鲁迅四弟(1892—1898年),6岁时因发热发烧早逝。
朱安:鲁迅的合法妻子(1878—1947),浙江山阴丁家弄(今绍兴市丁向弄)人,1906年28岁时与25岁的鲁迅完婚。她与鲁迅做了二十年的挂名夫妻却完全过着独身生活。鲁迅母亲的生活一直是由她照顾。
许广平:鲁迅的爱人(1898—1968),广东番禺人,曾是鲁迅的学生,她照顾着鲁迅后半生的生活。
周海婴:鲁迅与许广平之子(1929—2011),无线电专家。
鲁迅的家庭背景
本文2023-11-10 19:36:32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4524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