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姓的来源介绍

栏目:资讯发布:2023-11-10浏览:1收藏

卫姓的来源介绍,第1张

  卫姓是卫满朝鲜国姓,出自周王族,在中国大陆和台湾均未列入一百大姓,主要分布在山西、河南、辽宁等地。以下是我为你精心整理的卫姓的来源介绍,希望你喜欢。

卫姓简介

 据《姓纂》考证,卫姓的开山祖是康叔。他是周文王第九个儿子,被封在康地,称“康叔”,后来转封卫地,国都在殷商旧都朝歌;卫国被秦所灭后,卫国贵族子孙便以国名“卫”或以康为氏。关于卫姓的来源,有出自姬姓、源于鲜卑族、汉成帝赐姓、源于女真族、源于满族等说法。

卫姓源出

 1、卫出自姬姓,来源于周文王的第九子康叔之后,以周国封地国名为氏。

 上古周文王的第九子康叔被封于卫(今河南省淇县),接管旧殷都朝歌七族的遗民,建立了卫国。到春秋战国时,卫国被秦国兼并。卫国公族子孙就以故国名为姓,世代相传姓卫。据《辞源》记载:卫,古国名。周武王弟康叔封地。至懿公为狄所灭。戴公野处漕邑,文公又什居楚丘。秦始皇既统一。全国独置卫郡,为附庸。至二世元年废;卫,姓。周文王子康叔封于卫,子孙以国为氏。汉有丞相卫绾,见《元和姓篡》。

 卫国灭亡之后,其公族子孙以及国民中有以故国名为姓氏者,称卫氏,世代相传至今。卫氏族人大多尊奉卫康叔(姬封)为得姓始祖。

 2、源于鲜卑族,出自十六国时期鲜卑昌黎卫部,属于以部落名称汉化为氏。

 据史籍《后燕录》记载:晋朝时期,居于昌黎地区(今河南昌黎)鲜卑民族中有昌黎卫氏、渴烛浑氏部落,为鲜卑族的两支氏族部落,北魏王朝建立后,皆隶属于鲜卑拓拔部。北魏孝文帝拓拔·宏在太和十九~二十年(公元495~496年)迁都洛阳入主中原后,昌黎卫部随之进入中原,在北魏孝文帝进行的汉化改革政策实施过程中,昌黎卫氏、渴烛浑氏皆汉化为单姓卫氏,逐渐融入汉族,世代相传至今。

 3、汉成帝鸿嘉年赐侍者李平姓卫氏

 4、源于周室姬姓,出自汉朝时期朝鲜半岛卫满朝鲜,属于以国名为氏。

 卫满朝鲜,亦称卫氏朝鲜,公元前195~前108年,是汉朝初期由故燕国流亡者卫满推翻了原朝鲜半岛上的箕子朝鲜自立的一个政权,是朝鲜半岛 历史 中最早得到考古及文献证明的国家,但是对建国过程目前没能够考古学的考证。在战国时期,燕国在全盛时期势力曾一度进入朝鲜半岛,其地域在秦朝统一六国之后,亦归入秦朝的统治之下。据史籍《史记》的记载,汉朝初期,有一个名叫卫满的故燕国人,原来是燕王卢绾的属下。后燕王卢绾背叛汉朝,汉高祖刘邦率军镇压,卢绾亡命匈奴,卫满亦一同前往。后卫满带同千余名党徒进入朝鲜半岛地区。汉武帝之后,西汉在朝鲜半岛北部的郡县(比如汉四郡:临屯郡、真番郡、乐浪郡、玄菟郡)设置情况有所变化。汉昭帝刘弗陵始元五年(公元前82年),罢去临屯、真番二郡,并入乐浪、玄菟二郡。乐浪郡治所仍在今朝鲜平壤,管辖貊、沃沮等族;玄菟郡治所则初在夫租(今朝鲜咸兴),后因受貊所侵而迁往高句丽西北(今辽宁东部新宾地区),管辖高句丽、夫余等族。汉王朝在朝鲜北部地区进行郡县统治,客观上大大促进了汉与朝鲜半岛的经济 文化 交流,有助于汉朝先进文化在朝鲜汉朝郡县地区的传播。当时不仅有汉人官吏到朝鲜四郡去任职,更有很多富商大贾与农民前往经商、垦荒,史学家将这一时期朝鲜半岛的文化称作“乐浪文化”,其实也就是汉文化。卫满朝鲜灭亡之后,有其王族后裔子孙内迁中原,以故国名称为姓氏,称卫氏,主要分布在河南与山西交界处的焦作地区,逐渐生息繁衍,世代相传至今。

 5、源于女真族,出自明朝时期建州女真首领、建州卫官阿哈出,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

 阿哈出,完颜氏族成员,是明朝时期建州女真的第一任行政长官,原为女真胡里改(火儿阿)部首领。胡里改部,源出宋朝时期的女真族英雄完颜·胡里改(乌延·胡里改),曷懒路星显水人(今黑龙江牡丹江),公元1010~1170年,后为爱也窟(今黑龙江图们江一带)谋克,后授世袭河东南路婆朵火河(今山西汾阳河)谋克,其族逐渐来壮大为胡里改部。“胡里改”,就是金国东北部边境地区的总称,镇所在今黑龙江省的依兰市。北宋末期的公元十二世纪初,女真统领完颜·阿骨打统一了女真民族各部,建立了强大一时的金国政权。以后,部分女真族人迁入中原,逐渐与汉族融合。留居在东北地区的部分女真族人,在元朝时期归合芝府水达达等路管辖,在明朝初期,被分称为建州女真、海西女真和东海女真三部分。在火儿阿豆漫古论·阿哈出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的官职称谓为姓氏者,早在明朝中叶就汉化称卫氏,为满族汉姓卫氏之先。

 6、源于满族,出自明、清时期巴佳尔氏族,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

 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满族巴佳尔氏,亦称巴佳拉氏,满语为Bajara mongu或Pajala mongu,汉义“皇帝卫士”,出自金国时期宫廷侍卫军,成员大多为完颜氏族人。“巴佳尔”,实际上原是一种官职称谓,相当于明、清时期的“大内侍卫”,在元朝时期演变为一批由原金廷侍卫组成的部落名称,后成为该部落的族人姓氏。这是非常古老的老满洲部族之一,人数甚少,有四个小分支。清朝中叶以后,巴佳尔氏大多冠汉姓为卫氏、富氏、巴氏等。

 7、源于蒙古族,出自元朝时期蒙古旺舒特部,属于以居邑名称汉化为氏。

 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蒙古八旗姓》记载:

 ⑴蒙古族旺舒特氏,世居察哈尔(今河北张家口一带,包括河北、内蒙乌兰察布盟、锡林郭勒盟一部、山西部分地区),后奉命迁驻中卫(今辽宁沈阳)。明朝中叶以后有满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Wangsut Hala,在明朝时期即已冠汉姓为卫氏。

 ⑵蒙古族土默特氏,以部为氏,世居中卫(今辽宁沈阳)。后有满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Tumot Hala。在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卫氏。

 ⑶蒙古族旺古尔沁氏,世居中卫(今辽宁沈阳)。后有满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Wanggurcin Hala。在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王氏,其中亦有部分族人以世居地名称为卫氏者。

 得姓始祖

 卫康叔。据《姓纂》的考证,卫姓的开山祖是康叔。上古周文王第九子叫康叔,被封于上古商代首都朝歌,商朝已为周朝代替,原商遗民,有七族归康叔管理,康叔于是建立卫国,即现在河南省淇县,就在卫地繁衍了40余代。后卫国迁至濮阳,至春秋战国末年,卫国才被强秦所灭,卫并入秦,卫国公族的后代,遂约定以国名为姓,子孙都姓卫,称为卫氏。

卫姓迁徙分布

 卫姓出于姬姓,起源于河南。发展和演变:卫姓不仅仅是康叔的后代,古代少数民族鲜卑族在南北朝民族大融合时候也有改姓“卫”的。卫姓从河南发祥 地向外发展,有一支逐步迁移到河东郡,发展成为望族,因此卫姓郡望河东。按,周文王第九个儿子,周武王的弟弟,被封在康地,称“康叔”,后来转封卫地,国都在殷商旧都朝歌。管理商朝的遗民。后来卫国又迁到今天的河南濮阳。卫国被秦所灭后,卫国贵族子孙便以国名“卫”为姓。因此,卫姓出于姬姓,起源于河南,望居河东郡(秦代初置。在今天山西省黄河以东、夏县一带)、陈留郡(秦始皇置陈留县,汉代改置陈留郡。在今天河南省开封地区)。

卫姓姓氏文化

 郡望

 河东郡:古代河东郡有四:

 ①指今整个山西省。

 ②秦朝初期(庚辰,公元前221年)置郡,治所在安邑(今山西夏县),其时辖地在今山西省夏县、临汾市、万荣县、永济市、闻喜县一带地区。东晋时期移治到蒲坂(今山西永济蒲州镇)。隋、唐两朝为蒲州河东郡。隋朝时期又分蒲坂,置河东县为治所。在明朝被并河东县,划入蒲州。

 ③唐朝时期有河东道,又设河东节度使,道治在蒲州,节度使治所在太原(今山西太原)。

 ④宋朝时期有河东路,治所在并州(太原府,今山西太原),其时辖地北以内长城为限,而兼有今陕西东北角。大金国时期分为河东南路、河东北路,南路的治所在平阳(今山西临汾)北路的治所在太原府,其时辖地在今山西省黄河以东夏县一带地区。明朝时期并河东县入蒲州。

 陈留郡:秦王嬴政二十六年(庚辰,公元前221年)置陈留县,汉武帝元狩元年(己未,公元前122年)改置陈留郡,治所在陈留(今河南开封)。其时辖地在今河南省东部至民权县、宁陵县、西至开封市、尉氏县、北至延津县、南至杞县一带地区。北魏时期改治到浚仪。隋朝开皇初年(辛丑,公元581年)废黜,隋、唐两朝皆为汴州陈留郡。1957年丁酉并入河南省开封县。

 辽东郡:在中国历史上,“辽东”这个称谓有四重意思:

 ①郡、国名,战国时期燕国置郡,洽所在襄平(今辽宁辽阳),其时辖地在今辽宁省大凌河以东一带地区;西晋时期曾改称辽东国;十六国时期的后燕国末期,其地归入东海郡;北燕时期又复置辽东郡于今辽宁省西部一带地区;北齐时期废黜;到东汉安帝时分辽东、辽西两郡地置辽东属国都尉,治所在昌黎(今义县),其时辖地在今辽宁省西部大凌河中下游一带; 三国 时期的曹魏改为昌黎郡。

 ②都司名,明朝洪武四年(辛亥,公元1371年)置定辽都卫,明朝洪武八年(乙卯,公元1375年)改为辽东都司,治所在定辽中卫(今辽宁辽阳),其时辖地为今辽宁省大部地区;自明正统后期因兀良哈诸族南移,渐失辽河套(今辽河中游两岸地);从明朝天启元年~崇祯十五年(公元1621~1642年)期间,全境为后金(清)所并。

 ③军镇名,明朝“九边”之一,相当于辽东都司的辖境,主要是镇守总兵官驻广宁(今辽宁北镇)明朝隆庆元年(丁卯,公元1567年)后冬季则移驻辽阳(今辽宁辽阳);明朝末期废黜。

 ④地区名,泛指辽河以东地区。

 堂号

 陈留堂:以望立堂。

 河东堂:以望立堂,亦称蒲坂堂、太原堂、并州堂、平阳堂。

 辽东堂:以望立堂,亦称扶余堂、襄平堂、辽阳堂、凌东堂。

 友顺堂:资料有待补充。

 一部堂:资料有待补充。

 光大堂:山西卫氏某派。

 永世堂:安徽卫氏某派。

 敦本堂:肥西卫氏一派。

卫姓家族名人

 卫子夫:(-前91年),名不详,字子夫。是中国汉代平阳(今山西临汾)人,汉武帝的第二任皇后。卫子夫原是平阳侯曹寿和平阳公主的讴者,后汉武帝到访平阳公主家时临幸了她,并把她和卫青一同带入宫中(前139年春)。初封为夫人(夫人是仅次皇后的嫔妃,被封之时,窦太后尚在世),元朔元年(前128年)生下刘据,被立为皇后,元狩元年(前122年)刘据被立为太子。征和三年(前90年),江充等人制造的巫蛊案牵连到太子,太子刘据被迫起兵反抗,兵败自杀,卫子夫因牵扯在内、不能自明而自杀。其时葬于桐柏(对着长乐未央宫),十八年后她的曾孙刘询登基为汉宣帝,当即以皇后礼重新厚葬她,追谥号曰 “思”,建园置周卫。史称孝武卫思后。

 卫青:字仲卿,另曰仲青。汉朝时河东平阳(今山西临汾县)人。西汉时期著名武将,率骑兵抗击匈奴侵扰,他曾先后七征匈奴,屡建战功,威震沙漠,拜为大,封长平侯,是历史上出身最低,功劳最大,官位最高的代表人物。元光六年(公元前129年),匈奴骑兵南侵上谷郡、今河北怀来)。汉武帝派遣四路军马同时出击,卫青一路,率军万骑,直捣龙城(匈奴祭把祖先的地方),首战 成功 ,深得武帝赏识。元朔二年(公元前127年),匈奴集结大量兵力再次进犯汉朝上谷、渔阳,汉武帝派卫青率大军进攻久为匈奴盘踞的河南地(今黄河河套地区)。卫青等人引军北上,发动突袭,击败匈奴的白羊王和楼烦王,收复了秦时蒙恬所辟的河南地,在这里设置了朔方郡和九原郡,建筑了朔方城,又从关东移民10多万到此屯田戍边。从此解除了匈奴骑兵对长安的直接威胁,也建立起进行反击匈奴的前沿基地。

 卫宏:东汉时诗人,初从九江谢曼卿习《毛诗》,作《毛诗序》;后随大司空杜林受《古文尚书》,作《训旨》。曾集西汉杂事为《汉旧仪》四篇。

 卫玠:字叔宝(285-312),小字虎,西晋河东安邑(今山西省夏县)人,卫瓘之孙。卫玠的死,至少有两种说法,都见于《世说新语》。一种是上面这则记载。说是卫玠刚渡江南来,见大王敦,因有谢鲲(幼舆)在坐,彻夜畅谈,结果累得一病不起。另一种说法是,卫玠南渡后到豫章,然后到下都(东晋都城建康),因为人长得极其漂亮,名气又大得吓人,所以“观者如堵墙”,大有狗仔队围攻的架式。由于不堪劳累,遂病而死。

 卫泾:字清叔(1159-1226),初号拙斋居士,晚号西园居士,南宋初江苏省昆山石浦人。孝宗淳熙十一年(1184年)进士第一,为昆山历史上第一个状元。在朝廷为官,他曾向孝宗陈述不可苟安的政见。光宗初政,又请卧薪尝胆,毋忘故土。宁宗庆元三年(1197年)被派往使金,归言金弱蒙强,“一弱国灭,一强敌生”,颇有 政治 家的远见,后南宋果为蒙元所灭。累官至中书舍人、资政殿大学士、参知政事。后因排挤,出知潭州。68岁病重辞仕,未几去世。理宗为辍朝一日,以示哀悼,特赠太师,追封秦国公,谥文节,又封吴郡开国公。

 卫康叔:姓姬,名封。是周武王的同母弟。周公旦把武庚所统治的殷朝遗民,封给康叔。定居 在黄河和淇水之间的商朝故都朝歌这个地方。周公旦担心康叔年纪大小,不足以胜任,乃作《康浩》、《酒浩》、《梓材》以示告诫,所以到了他的封国,很快就能安抚其人民,人民也非常的欢悦。后周成王拔举康叔为周司寇,赏赐宝贵的祭器给卫国,以彰显他的美德。

  姓氏源流

 卫(Wèi衞)姓源出有二:

 1、出自姬姓,来源于周文王的第九子康叔之后,以周国封地国名为氏。上古周文王的第九子康叔被封于卫(今河南省淇县),接管旧殷都朝歌七族的遗民,建立了卫国。到春秋战国时,卫国被秦国兼并。卫国公族子孙就以故国名为姓,世代相传姓卫。据《辞源》记载:卫,古国名。周武王弟康叔封地。至懿公为狄所灭。戴公野处漕邑,文公又什居楚丘。秦始皇既统一。全国独置卫郡,为附庸。至二世元年废;卫,姓。周文王子康叔封于卫,子孙以国为氏。汉有丞相卫绾,见《无和姓篡》。

 2、出自中国古代小数民族鲜卑族有卫姓。据《后燕录》载:昌黎(今河南省昌黎县)鲜卑为卫姓。历昌黎卫氏为鲜卑族的一支,入中后相传为卫氏。

 得姓始祖:康叔。据《姓纂》的考证,卫姓的开山祖是康叔。上古周文王第九子叫康叔,被封于上古商代首都朝歌,商朝已为周朝代替,原商遗民,有七族归康叔管理,康叔于是建立卫国,即现在河南省淇县,就在卫地繁衍了40余代。后卫国迁至濮阳,至春秋战国末年,卫国才被强秦所灭,卫并入秦,卫国公族的后代,遂约定以国名为姓,子孙都姓卫,称为卫氏。故卫氏后人奉康叔为卫姓的得姓始祖。

 迁徙分布

 (缺)卫姓在大陆和台湾均未列入一百大姓。周文王第九个儿子,周武王的弟弟,被封在康地,称“康叔”,后来转封卫地,国都在殷商旧都朝歌。管理商朝的遗民。后来卫国又迁到今天的河南濮阳。卫国被秦所灭后,卫国贵族子孙便以国名“卫”为姓。因此,卫姓出于姬姓,起源于河南。发展和演变:卫姓不仅仅是康叔的后代,古代少数民族鲜卑族在南北朝民族大融合时候也有改姓“卫”的。卫姓从河南发祥地向外发展,有一支逐步迁移到河东郡,发展成为望族,因此卫姓郡望河东。按,周文王第九个儿子,周武王的弟弟,被封在康地,称“康叔”,后来转封卫地,国都在殷商旧都朝歌。管理商朝的遗民。后来卫国又迁到今天的河南濮阳。卫国被秦所灭后,卫国贵族子孙便以国名“卫”为姓。因此,卫姓出于姬姓,起源于河南,望居河东郡(秦代初置。在今天山西省黄河以东、夏县一带)、陈留郡(秦始皇置陈留县,汉代改置陈留郡。在今天河南省开封地区)。

  历史名人

 卫青:字仲卿,另曰仲青。汉朝时河东平阳(今山西临汾县)人。西汉时期武将,率骑兵抗击匈奴侵扰,他曾先后七征匈奴,屡建战功,威震沙漠,拜为大将军,封长平侯,是历出身最低,功劳,官位的代表人物。元光六年(公元前129年),匈奴骑兵南侵上谷郡、今河北怀来)。汉武帝派遣四路军马同时出击,卫青一路,率军万骑,直捣龙城(匈奴祭把祖先的地方),首战成功,深得武帝赏识。元朔二年(公元前127年),匈奴集结大量兵力再次进犯汉朝上谷、渔阳,汉武帝派卫青率大军进攻久为匈奴盘踞的河南地(今黄河河套地区)。卫青等人引军北上,发动突袭,击败匈奴的白羊王和楼烦王,收复了秦时蒙恬所辟的河南地,在这里设置了朔方郡和九原郡,建筑了朔方城,又从关东移民10多万到此屯田戍边。从此解除了匈奴骑兵对长安的直接威胁,也建立起进行反击匈奴的前沿基地。

 卫宏:东汉时诗人,初从九江谢曼卿习《毛诗》,作《毛诗序》;后随大司空杜林受《古文尚书》,作《训旨》。曾集西汉杂事为《汉旧仪》四篇。

 卫瓘:西晋书法家。字伯玉(220-291),河东安邑(今山西省夏县)人。曾任三国魏镇东将军,西晋时任司空、太保等职,惠帝时被贾后所杀。出身书法世家,父卫觊长于书法。卫瓘擅长隶书、章草,师承张芝书法传统,自称得张芝之筋,风格流便秀美。其章草笔画去掉波势,见出今草端倪。无墨迹传世,北宋《淳化阁帖》收有他的刻帖《顿首州民帖》。

 卫恒:西晋书法家。字巨山(?-291),河东安邑(今山西省夏县)人,卫瓘之子。曾任黄门侍郎,惠帝时与其父卫瓘一道为贾后所杀。出身书法世家,祖父卫觊、父亲卫瓘均是书法名家,受家庭熏陶,自幼喜爱书法,能传其家法,擅长草书、章草、隶及散隶等书体。无墨迹传世,仅北宋《淳化阁帖》收有草书二行。著《四体书势》,论述草、章草、隶、散隶四种书体的演变,并保存了一些书法史料。

 卫铄:字茂漪,西晋书法家。河东安邑(今山西省夏县)人,卫瓘之女。王羲之、王献之父子的书法,世所共推,而他们究竟师承何人?却不大有人注意,更很少有人知道。说来令人不敢置信,王氏父子的老师,竟然是一位出自卫家的女子。这位不大为人所知的才女,叫做卫铄,后人尊称为卫夫人。是东晋望族之一卫瓘的女儿,卫瓘在当时不但武功彪炳,而且写得一手好草书。卫夫人家学渊博,她所写的隶书与正书,更冠绝一时。曾有“粹玉壶之冰,烂瑶台之月,婉然芳树,穆若清风”的时誉。《书断》一书,也特别推崇她的字说:“卫夫人隶书尤善规矩”。有这样好的老师,怪不得王氏父子的字会写得那样好了。

 卫玠:字叔宝(285-312),小字虎,西晋河东安邑(今山西省夏县)人,卫瓘之孙。卫玠的死,至少有两种说法,都见于《世说新语》。一种是上面这则记载。说是卫玠刚渡江南来,见大将军王敦,因有谢鲲(幼舆)在坐,彻夜畅谈,结果累得一病不起。另一种说法是,卫玠南渡后到豫章,然后到下都(东晋都城建康),因为人长得极其漂亮,名气又大得吓人,所以“观者如堵墙”,大有狗仔队围攻的架式。由于不堪劳累,遂病而死。

 卫泾:字清叔(1159-1226),初号拙斋居士,晚号西园居士,南宋初江苏省昆山石浦人。孝宗淳熙十一年(1184年)进士第一,为昆山历第一个状元。在朝廷为官,他曾向孝宗陈述不可苟安的政见。光宗初政,又请卧薪尝胆,毋忘故土。宁宗庆元三年(1197年)被派往使金,归言金弱蒙强,“一弱国灭,一强敌生”,颇有政治家的远见,后南宋果为蒙元所灭。累官至中书舍人、资政殿大学士、参知政事。后因排挤,出知潭州。68岁病重辞仕,未几去世。理宗为辍朝一日,以示哀悼,特赠太师,追封秦国公,谥文节,又封吴郡开国公。

 卫康叔:姓姬,名封。是周武王的同母弟。周公旦把武庚所统治的殷朝遗民,封给康叔。定居在黄河和淇水之间的商朝故都朝歌这个地方。周公旦担心康叔年纪大小,不足以胜任,乃作《康浩》、《酒浩》、《梓材》以示告诫,所以到了他的封国,很快就能安抚其人民,人民也非常的欢悦。后周成王拔举康叔为周司寇,赏赐宝贵的祭器给卫国,以彰显他的美德。

 卫大经:唐代蒲州解梁(山西省临晋县西南)人。因有学问而远近闻名,不媚俗,经常闭门而谢绝与他人来往。他生来天资聪慧而有很高悟性,通晓天文历象,对天宇间的玄奥也有很深的研究和探索。后来寿终正寝,葬于解梁郊外。唐开元年间发大水,姜师度奉皇帝之命开凿无咸河,用以灌溉盐田。他拆除了很多房舍,铲平了很多坟丘,解梁的百姓都很不满。等挖到卫先生墓前,在向地下挖土时,发现一块石头,刻字为铭,那是当年卫先生留下的话。他写道:“姜师度,更移向南三五步。”修河工得此石后,便把这一情形禀报姜师度。姜师度对此事十分惊奇,他感叹良久,对左右的僚属们说:“卫先生真是奇才啊!”就立即命令修河工们改变河道走向,离开卫先生的墓地几十步远。

 卫富益:宋末元初崇德人,祖籍华亭(今上晦市松扛),南宋学者。卫富益少有异质,识见高远,读书不务章句。尝学于金履祥、许谦学《易》,深为业师所器重。祥兴二年(1279年),张世杰兵败崖山,陆秀夫负帝投海,南宋灭亡.富益闻讯,日夜悲泣,设坛以祭文天祥,陆秀夫、张世杰,词极哀惨,观者无不坠泪。从此决意不仕,隐居石人泾(今屠甸镇),创白社书院讲学。著有《四书考证》、《性理集义》、《易说》、《读史篡要》、《耕读怡情录》等书传世。卒后门有谥正节先生。

 郡望堂号

 1、郡望

 据《广韵》记载:周文王子康叔封于卫,后因氏焉。望出河东、陈留。

 河东郡:秦置河东郡,治所现在山西省夏县。治安邑,辖晋西南地区。东晋移治蒲坂(今山西省永济蒲州镇,按即刘裕灭后秦时)。隋唐为蒲州河东郡。隋又分蒲坂置河东县为治所。明并河东县入蒲州。

 陈留郡:秦始皇置陈留县,汉代改置陈留郡。在今河南省开封市东南陈留城。此后,历代均置。1957年并入开封县。又西汉陈留郡,治陈留县。北魏时治浚仪,隋唐为汴州陈留郡。

 2、堂号(缺)

 

  卫姓宗祠通用对联

 〖卫姓宗祠四言通用联〗

 源自姬姓;

 望出陈留。

 ——佚名撰卫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商·周文王第九子受封后建立卫国,其后人以国为姓。下联典指其郡望陈留,汉置,在今河南省开封市陈留镇。

 长平列爵;

 沫土分封。

 ——佚名撰卫姓宗祠通用楹联

 上联典指汉·卫青,抗击匈奴有功,封长平侯。下联典出“沫”为春秋时卫国地名,周初封卫国,后以国为姓。

 礼宗名世;

 易学传家。

 ——佚名撰卫姓宗祠通用联

 全联典出东汉·卫宏,初从九江谢曼卿习《毛诗》,作《毛诗序》;后随大司空杜林受《古文尚书》,作《训旨》。曾集西汉杂事为《汉旧仪》四篇。

 河东世泽;

 威烈家声。

 ——佚名撰卫姓宗祠通用联

 全联典指汉·卫青,封长平侯,拜大将军,卒谥烈。

 贞妇全义;

 夫人笔图。

 ——佚名撰卫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东汉·卫宏,作《毛诗序》,折《柏舟》篇为卫世子共伯妻所作。下联典指晋·卫夫人,工书法,师钟繇,作《笔阵图》。

 宣威西域;

 传绩京兆。

 ——佚名撰卫姓宗祠通用联

 全联典指汉·卫青七出击匈奴事,威震绝域。

 望隆易圣;

 誉重璧人。

 ——佚名撰卫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唐·卫大经,专攻《周易》,世称“易圣”。下联典指晋·卫玠,风神秀异,有璧人之目。

 霜凝珠彩;

 玉映冰姿。

 ——佚名撰卫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出晋·卫玠,风神秀异。其舅尝言:“珠玉在侧,觉我形。”下联典出卫玠之岳父名乐广,有重名,时人称“妇翁冰清,女婿玉润。”

 -----------------------------------------------------------------

 〖卫姓宗祠五言通用联〗

 两青御外侮;

 七出立大功。

 ——佚名撰卫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汉·卫青七击匈奴事。下联典指明·卫青防倭十余年有功,立祠以祀。

 -----------------------------------------------------------------

 〖卫姓宗祠七言通用联〗

 绾侯望重拜太傅;

 将军功高封长平。

 ——佚名撰卫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汉代建陵侯卫绾,以廉忠被景帝拜为河间王太傅。后官至丞相。下联典指西汉名将卫青(公元前?-前106年),字仲青,河东平阳(今山西省临汾西南)人。武帝时,官至大将军,封长平侯。元朔二年(前127年),率军大败匈奴,收复秦时河南地(今内蒙古自治区古河套一带)。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又与霍去病深入漠北,再次击败匈奴主力。他前后七次带兵出击匈奴,制止了匈奴贵族的掠夺,安定了北边诸郡,解除了匈奴对汉王朝的威胁。

 正节尝从履祥学;

 茂漪早作羲之师。

 ——佚名撰卫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宋代学者卫富益,崇德人。尝学于金履祥、许谦。有《四书考证》、《性理集义》、《易说》、《读史篡要》、《耕读怡情录》等书传世。卒后门有谥正节先生。下联典指东晋女书法家卫夫人,名铄,字茂漪,河东安邑人。王羲之少时曾从她学书。

 -----------------------------------------------------------------

 〖卫姓宗祠七言以上通用联〗

 诗咏柏舟,义全贞妇;

 图成笔阵,传自夫人。

 ——佚名撰卫姓宗祠对联

 上联典指东汉·卫宏。下联典指东晋·卫夫人。

 壮岁从军,奇功至七出;

 髫龄操守,清节历三朝。

 ——佚名撰卫姓宗祠对联

 上联典指西汉名将卫青。下联典自宋代参知政事卫泾的事典。卫泾,字清叔。淳熙中进士第一。开禧中封秦国公。

的确有,我所知道的历史里,就有这么一个家族,如三国时代的河东卫氏。这是个庞大而神秘的家族,直接推动了许都的汉室卫道者发动政变,该乱牵连甚广(非早期汉献帝衣带诏事件),连曹操最信任的丞相府长史王必也死于祸乱。曹操在随后的肃反过程杀了许多朝官和士族地方势力的头目,作为幕后指使的卫氏家族更不能幸免,被斩首了许多人,但此后就留下后遗症,清流派一直抓着曹操小辫子不放,总之让他很头痛,又不能把卫氏全族诛杀,因为卫氏即当时的清流集团的代言人,最后特意调来能吏杜畿来治理河东,十多年的恩威并济才算弹压住他们。及至魏晋时代,卫氏一族慢慢恢复元气,家族又重新被朝廷启用,对后世朝政起到重要推动作用。

下面是我百度河东卫氏的资料,发给你看看:

卫氏原系西周分派,实康叔之后,康叔封卫以国卫氏,派衍河东,子孙散居各地。若山右之曲沃,江左之华亭,广东之番禺,济邑之无恨,自河东安邑(今山西夏县)分支者难以悉举。以河东一支为最。东汉之起,卫氏便是的诗书名门,至魏晋南北朝时期,卫氏更是儒学的望族。在东汉明帝(58—78),由于卫暠的儒学声名,便被朝廷征召,由于路途和身体状况,在赴洛阳就任途中卒于今山西夏县,朝廷便在本地赐所葬之,于是,家人便在当地定居下来。由于朝廷的重视及卫暠的地位和声望,所以,卫氏家谱便将卫暠列为一世族。东汉的名门多为大族,均由儒学经术方能进身仕途。卫暠的身份是儒生。

①,后代定居河东之后,虽然门户未立,却仍以儒学传家。到卫暠的四世孙卫凯被重用,卫氏一门逐渐转盛。卫觊(?—229),字伯儒,卫仲道之兄,受儒学传家的影响,年轻时就学有成就,以才学箸称,尤其以文章而名扬于世。为魏王时,卫凯与王粲并典制度。汉魏禅代,他受指派,作为汉朝侍郎,代汉室起草禅让的文诰。曹魏文帝、明帝两朝先后被封为亭候、乡候,执掌朝廷的礼制和文史图籍。他“好古文、鸟篆、隶草,无所不善”

②。卫觊有三个儿子,其子能够光耀卫门的当属长子卫瓘。卫瓘(220-291),字伯玉。《晋书》卷三六,列传第六中这样记载:卫瓘年十岁丧父,至孝过人。性贞静有名理,以明识清允称,袭文爵乡候。弱冠为魏尚书郎。卫瓘20岁便入仕途,足见其才华横溢。魏灭蜀后,卫瓘任监军,、钟会平蜀后争权夺利,于是,他设计收杀邓钟二人,平定了祸乱。到西晋武帝时,官至司空,总揽朝政大权,可谓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等到惠帝继位,卫瓘与汝南王共同辅佐朝政。自此,卫氏一门因卫瓘的权势和地位而成为名门望族。一门之内,二弟封爵,长子卫恒为黄门郎,第五子卫庭选入东宫“与太子游处”。卫瓘诸子,皆和西晋的名门望族联姻,长子娶陈郡阳夏何劭女,次子卫恒娶太原晋阳王浑女,三子卫岳娶河东闻喜裴楷女。其孙卫玠娶中朝名士乐广女,妻亡,又娶山涛孙女为妻。不但如此,卫氏也与皇室联姻,晋武帝敕卫瓘第四子卫宣尚武帝女繁昌公主。武帝曾打算选卫瓘女做太子(晋惠帝)妃,他称卫公女有“五可”:“种贤而多子,美而长、白。”

③后来由于妒性十足弄权干政的皇后贾南风的从中作梗,使卫氏失去了婚配太子的荣宠。由于卫瓘权倾朝野,且又生性耿直,惠帝为太子时,朝中大臣认为太子呆傻,今后难以亲政,但无人敢言,卫瓘曾借酒醉“俞示武帝”,以此又招致皇后贾南风怀恨在心,在她的指示下,卫瓘一门祖孙九人遭

玮杀害,虽然玮被杀,但卫氏一门从此凋冷。后卫瓘之女上书朝廷,得以平反昭雪,追封卫瓘兰陵郡公,其孙卫璪(仲宝)承袭爵位,卫瓘被害时,享年72岁。到晋怀帝时,卫璪官主散骑侍郎,弟玠(叔宝,286—312)为太子洗马。卫玠天生俊秀,美而白,有“玉人”之称。由于北方大乱,名门士族部分南迁,为保存门户,永嘉四年,卫玠携母举家南行,由于路途遥远,饥寒交迫,积劳成疾,于永嘉六年不幸卒于南昌。卫璪因“内侍怀帝”,没有和家人同行,于永嘉五年(311);石勒攻陷洛阳后遇害。在东晋时,元帝追及卫瓘是“国之元老”,便以其玄孙卫崇嗣继卫氏封邑。东晋义熙九年(413),祠部郎荀伯上表,夺卫氏之夏郡封邑,卫崇曾孙卫屿上表自陈,请求公议,保留了封邑。但是,自此以后,河东卫氏这一门权贵门户便无闻于朝了,相对后世,也只能是遥远之名,远离了后世之人的耳目。河东卫氏还有卫列一支。这一支的情况,在《世说新语·俭啬第二十九》“卫江州:条注引《永嘉流人名》曰“卫展字道舒,河东安邑人。祖列,彭城护军。父韶,广平令。展,兴熙初出杨将军,江州刺史”。卫列、卫韶,史籍无所称叙,而卫展的记载却见于《晋书·卫传》:“恒族弟展,字道舒,历尚书郎,南阳太守。永嘉中,为江州刺史,累迁晋王大理。……中兴建,为廷尉,上疏宜复肉刑,语在《刑法志》。卒,赠光禄大夫。”

④关于卫铄的身世,最早,较完整的记载是唐代张怀瓘的《书断》。中云:“卫夫人名铄,字茂猗,廷尉展之女弟,恒之从女,汝阴太守李矩之妻也。隶(楷)书尤善,规矩钟公……右军少常师之。永和五年卒,年七十八。子克(误,应为“充”)为中书郎,亦工书。”晋代何法盛《中兴书》云:“李充字弘度,母卫氏。廷尉展之妹也。充少孤,母聪明有训……。”(《太平御览》卷749引)李矩任江州刺史,死于任上,当时卫铄四十来岁,由于她与王羲之的母亲是姊妹,便做了王氏的家庭教师,教授书法。帖词云:“十一月十三日,羲之顿首顿首。倾遘姨母哀,哀痛摧剥,情不自胜!奈何奈何!因反惨塞,不次。王羲之顿首”。帖中“姨母”二字提行写以示尊敬。从内容看,如果不是亲姨母而且深蒙教诲之恩,感情不会如此深厚而强烈。卫铄的书法,渊源深厚,艺术特色鲜明。她出身于书法世家,从卫凯到卫瓘到卫恒到卫璪、卫玠,俱有书名,家风四世不衰。卫恒的书法水平最高,还著有《四体书势》,是中国书法传统理论的经典之作。卫铄生活在浓厚的书法艺术氛围中,自然受到良好的熏陶。卫铄还继承了钟繇的优秀传统。她自云:“规模钟繇,遂多历年。”可见她在学习书法传统上,是长期下了功夫的。由于受家教和继承传统,卫铄书法各体皆能,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唐代李嗣真的《书品后》云,卫夫人“正书尤绝”。明代陶宗仪《书史会安》说,卫夫人善正、行、篆、隶。《书断》云:“卫夫人隶书(此指正书、楷书)尤善,碎玉壶之冰,烂瑶台之月,婉然芳树,穆若清风。”宋代《书小史》引唐人书评云“卫夫人书,如

舞女,低昂美容。又如美女登台,仙娥弄影,红莲映水,碧沼浮霞。”卫铄二十岁便著有书法理论著作,《草隶通解》等篇(见《淳化阁帖卷五·卫稽首和南帖》)。永和四年,在卫夫人去世的前一年,她倾其一生所学、所悟,写出了名垂千秋的笔陈图文章,长达六百多字,是中国书法史上较早的理论文章。永和五年,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女书法家辞世,享年78岁,时年王羲之46岁,于永和九年王羲之50岁时,写下了流传万古的天下第一行书《兰亭集序》。卫铄从40岁左右入住王家,在此后三十多年里,倾注毕生精力,终于打造出中国书法史上的高峰——书圣王羲之,可谓前无古人,后无来者,集亲情与爱于一身,集家学与才学于一体,将卫氏一门的成就与希望全部给了王羲之,使后世书家得以高山仰止。唐太宗钟情逸少:“详察古今,研精篆素,尽善尽美,其惟王逸少乎?”

⑤卫氏自然更容易被舆论所冷落。尽如此,后世的人们并没有将她从时代的座标上抹去,黄庭坚《钹为王圣子作序》云:“王右军初学卫夫人小楷,不能造入妙,其后见李斯,曹喜篆,隶、八分,于是楷法妙天下。”并作诗云:“仲将百英无后尘,迩来此公(指李建中)下笔亲,使之早出见李卫,不独右军能逼人。”

⑥赵构《翰墨志》引诗云:“学书初学卫夫人,但恨无过王右军。”明何良俊《四友斋丛说》云:“自卫伯玉父子擅行草之妙,其后王右军得法于卫夫人,遂集书家之大成。”沙孟海先生在《近三百年的书学》一文中指出:“王羲之的字,直接受之卫家,间接是学钟繇的。”这些论述均是对卫夫人是右军书学导师的地位予以充分肯定。这是尊重书法史实的。

卫姓的来源介绍

  卫姓是卫满朝鲜国姓,出自周王族,在中国大陆和台湾均未列入一百大姓,主要分布在山西、河南、辽宁等地。以下是我为你精心整理的卫姓的...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