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史上姓潘的著名历史人物有谁,麻烦知道的告诉一下。

栏目:资讯发布:2023-11-10浏览:2收藏

近代史上姓潘的著名历史人物有谁,麻烦知道的告诉一下。,第1张

1、潘世恩

潘世恩(1769-1854)清朝名臣。初名世辅,小字日麟,字槐堂,一作槐庭,号芝轩,晚号思补老人,室名有真意斋、思补堂、清颂。吴县潘氏先世为中原人,唐代有潘逢时为歙州刺史,因“居官有惠政,秩满,父老攀留,遂家于歙”。

潘世恩六世祖潘仲兰自明代起由歙县北迁,落籍素享“风土清嘉、人文彬蔚”之誉的苏州。先撰,嘉庆间历侍读、侍讲学士、户部尚书。

道光间至武英殿大学士,充上书房总师傅,进太子太傅。为官五十余年,历事乾隆、嘉庆、道光、咸丰四朝,被称为“四朝元老”,与堂兄潘世璜、孙潘祖荫合称为“苏州三杰”,著有《恩补斋集》。

2、潘祖荫

潘祖荫(1830~1890)清代官员、书法家、藏书家。字在钟,小字凤笙,号伯寅,亦号少棠、郑盦。吴县(今江苏苏州)人,大学士潘世恩之孙。

内阁侍读潘曾绶之子,咸丰二年一甲三名进士,探花,授编修。数掌文衡殿试,在南书房近四十年。光绪间官至工部尚书。通经史,精楷法,藏金石甚富。有《攀古楼彝器图释》。辑有《滂喜斋丛书》、《功顺堂丛书》。

3、潘焱

潘焱(1916年-1999年4月24日),河南省新县人,1916年出生贫农家庭。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 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

其重要事件: 1929年参加红军游击队编入光山县独立营,1930年12月编入红4军10师29团,在该团特务连当传令兵 1932年加入中国***参加了粉碎国民党军队对鄂豫皖苏区的二、叁、四次反“围剿”斗争、创建川陕革命根据地的斗争。

4、潘世征

潘世征(1916—1961)湖南省宁乡县人。石河子大学首任校长。一九三0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一九三二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一九三四年转入中国***。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三军团军医处卫生队队长,红六军团卫生部医生,第十七师野战医院医务科科长,军团后方医院院长,军团卫生部政治委员。

5、潘寿才

潘寿才将军(1906—1974)河南省新县人。曾任中国工农红军第三十一军团政委、第四军政治部组织科科长。参加了鄂豫皖、川陕苏区反“围剿”和长征。是中共七大代表、第四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人民解放军开国少将之一。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

-潘世恩

-潘祖荫

-潘焱

-潘世征

-潘寿才

潘任死后葬于吉潭镇上车村乌石岗,他的子孙在项山繁衍生息,后来播迁至粤、闽、川、滇等十三个省区及东南亚、欧美各地。

潘任后裔为了纪念潘任这位“忠节”先祖,于清顺治四年在寻乌县吉潭镇上车村黄金潭建造了“潘氏宗祠”。祠屋系青砖白瓦平房,占地面积为1232平方米,祠设上正幢、下正幢和左右横屋各一幢,祠堂大门左右两侧,立有石狮一对。整座祠堂是典型的客家厅堂式建筑,富丽堂皇,具有较高的建筑艺术。 潘任今有后裔子孙步田汉先生所作《崖门怀古》其韵写下《崖门怀祖》 诗一首,缅怀祖先潘任南宋末年起兵抗击蒙元事迹,以及凭吊在崖门海战随宋帝昺赴海牺牲的祖先潘毅。《崖门怀祖》①: “千里魂牵水苍茫②,今日临游古战场③,折戟沉沙④空悲切,从龙逐水⑤荡回肠。潜隐⑥只为复兴计,忠节⑦犹增百代光,项山⑧绝食同殉国,潘门世代⑨更留香。”

注解:

① 崖门:新会崖门海域(今属广东省江门市)。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义勇军进行曲》的词作者田汉先生在游历崖门宋元海战旧址后留下诗篇《崖门怀古》,后人将该诗篆刻在大石上置于“崖山祠”中。《崖门怀祖》诗作者潘震飞是潘任28代孙,其祖先潘毅曾参与该海战,潘毅为皇室护卫,后随宋帝昺赴海身亡。潘毅之子潘任,是为文天祥的部下,潘任在文天祥被捕后继续率义军辗转于雷州等地抗击元军,后闻宋帝昺一行已在崖山兵败蹈海全部遇难,遍寻赵氏后裔欲再辅助立宋复国无果,绝食于项山。作者熟读田汉之诗《崖门怀古》,故步其韵而作此诗《崖门怀祖》。

② 水苍茫:田汉先生在《崖门怀古》中有“云低岭暗水苍茫”之句。《崖门怀祖》诗作者在游历崖门宋元海战旧址前,一直对其描写的那片苍茫海域梦绕魂牵。

③ 古战场:南宋与元军海上决战的旧址。宋昺帝祥兴二年(公元1279年)二月,南宋残军与元军在崖门海域展开一场历时20多天的大海战,双方投入兵力数十万,动用战船2千余艘,最终宋军覆没,丞相陆秀夫背着皇帝赵昺蹈海殉国,赵宋王朝灭亡。

④ 折戟沉沙:指南宋兵败舟毁人亡,君臣蹈海。

⑤ 从龙逐水:南宋兵败后,丞相陆秀夫背着年仅9岁的皇帝赵昺蹈海殉国,皇亲与诸臣兵民等十余万人皆随宋帝昺赴水身亡。其时,潘毅又称潘八郎是宋皇室护卫,亦携妻丘氏赴水殉国。

⑥ 潜隐:潘任闻悉宋帝昺蹈海殉国后,遍寻赵氏后裔欲再辅助立宋复国无果,率残部返乡,走到寻乌项山时,得知闽汀等地的元朝政权已经稳固,部队已难立足,不得已就地解散,他则带着随军的儿子十三郎,在项山定居。蒙元请其入朝为官不从,绝食身亡,妻陈氏随之。

⑦ 忠节:百年后,明太祖朱元璋打败蒙元光复河山,有感潘任抗元忠君,不事二主,谥潘任为“忠节”公。

⑧ 项山:地处江西省寻乌县城东部,是赣、粤、闽三省交界之地。

⑨ 潘门世代:潘任隐居寻乌项山,亦成为江西寻乌潘氏开基始祖,寻乌开基700多年,40多万后裔分布于赣、粤、闽、桂、川、滇、湘、浙、皖、鲁、陕、港、台等地和旅居印度尼西亚、新加坡、泰国、马来西亚、日本、美国、加拿大等国,尤以广东客家地区为多。《崖门怀祖》诗作者是潘任的曾孙潘琴(81世祖)后裔,潘琴迁居广东,是为广东潘氏始迁祖。 1、潘任的曾孙——潘琴 ,度名万十郎 ,是潘氏迁入广东的先祖。生于宋度宗丙寅(1266)年,殁于元惠宗丁亥(1347)。原居闽汀宁化县石壁村,因世乱,与胞弟潘瑟同移居广东惠州府长乐县(即今五华县)南段开基。生子三:鹏冲(文质)、鹏霄(文彬)、鹏汉(文伯),今广东潘氏后人多为其后裔三支。

2、潘任的裔孙,潘琴七世孙——潘伯澜,字荣善。生于明朝正统年间(公元1438年)正月。明朝成化年间,由广东兴宁县迁居韶州府属翁源南埔杨岸坝。澜公自幼聪颖,秉性刚直,德高望重,善忠善孝,好仁好义,疾恶如仇,德泽四方邻里乡民,百姓敬重,是当地息事之能人。

伯澜公后裔为崇澜公祖德,第四代裔孙于明万历年间(公元1572年),在今翁源县南埔镇杨岸坝建祠,老蟹游江形,乾山巽向兼亥已叁分。

门联日:“祖德馨香垂万古,公恩浩大耀千秋”。又石柱联日:“源远流长江是藻,根深叶茂县名花”。清同治七年(公元1868年)七月,连南、阳山两县伯澜公后裔又在今阳山县七拱社学大荷园兴建伯澜公分祠,乾山巽

向兼亥已。澜公自幼聪颖,善忠善孝,好仁好义,秉性刚毅,疾恶如仇。明成化四年(1469年),因阻徭役与县主结怨。为避官非,携家眷远离故土,从嘉应(即今梅州)兴宁县迁韶州翁源南埔开基创业。数年后,五谷丰登,家声大振。澜公乐善好施,丈义疏财,德泽乡邻,百姓敬之。邻里乡民,凡事喜与公讼诉。伯澜公明事非,辩良莠,处理公正清廉,息事宁人。方园有求公办事者愈众,至使县主无事可办,无法中饱私裹。县主顿生嫉妒,怀恨在胸,上疏朝庭,污以事端,计陷澜公。时朝庭失察,州府昏庸,于明弘治年丁巳岁(公元1497年),通令传讯澜公。公不从,县主升兵进剿潘宅,幸乡邻密报,各有帮助,澜公遂支散家人别处营生。独携长子与官兵相缠,妻氏,附之。公等持炸药火锍等武器与官兵激战,十分英烈,爆火轰天。终因寡不敌众,宅寨履为平地,激战中,澜公身负重伤,星夜南潜。行至交里九龙水塘边,口渴难忍,至塘边饮水恬息,力不能支,大呼苍天,气绝身亡!上苍惜澜公之德,遣蚂蚁含泥葬之。后人称为‘潘家蚁子地’。后裔就此作冢以祭之。

据传,南埔一战,长郎(王与)公幸存,后徙江西江龙南墩头开基,陈氏太祖婆亦幸存,后随子二郎玟公与五郎珠公携长郎(王与)公之子千,及叁郎玲公之子贤往长宁(即今新丰县)沙田缠良楼下暂避,不久齐往英德象岗居住。数年后,二郎玟公复徙长宁沙田新岭开基,叁郎之子贤随之,五郎珠公则复徙长宁沙田缠良楼下开基,长郎之子千随之;千长成后,移沙田大水坑开基。至此,我新丰潘氏概系澜公之长、次、叁、五郎后裔,计有九万之众。其间又有从新丰徙居江西及粤之、清远、从化 花都 增城 龙门 东源 四会 广宁 怀集 罗定 岑溪 淅江 港澳等国家和地区。

2010年任公裔孙31世即伯澜公裔孙21世宗亲寻得祖源后为崇自修、从源、仝、毅、任、 琴、澜公祖德组建成立的《潘氏伯澜公后裔联谊》网博收集到的数据按不完全统计得出伯澜公后裔实属有(18万—20万)人口。

此外,南埔战后,叁郎玲公徙江西开基,四郎瑞公徙淅江开基。至今可称裔盛嗣昌唉!

赞曰: 伯祖雁行叔家居,风怀志节勤习书,弱冠年华躯翰墨,身膺郡庠鸿儒。忠公体国忧民切,孝悌齐家睦里闾,宁人息事贤声著,舍已焚仓奸吏除,生创宏业垂青史,逝遗美德荫苗嗣,先贤奠基裔为栋,前辈擎栋宵作花县文风绵世泽,荥阳肇典集祥余,祠立南埔祭俎豆,澜公有灵黑米储蓄。

祖公中牟公至始祖琴公,于今吾身当八世耳。以此支分派别,亲疏莫辩,尊卑难一,自吾族以来,积德有数而年矣。由谱成,作其规戒,以示后世子孙。即当重存斯谱守其成规也,宜凛遵毋违。

二序。故编世系而列昭穆,使不相淆。一日,自吾祖宗之裔,先宜谨受祖宗遗训,遵行先圣格言,修身齐家,以安营业。以耕读为急务,当重乎纲常,叙其彝伦。先在忠信勤俭,礼义廉耻,毋忘作匪为,毋欺凌族规,毋持强欺弱,毋嫉妒技能,毋以嫌生竞,毋以富娇贫。要循于规矩,各宜敬之,勿视轻言,毋违!

三,凡议婚自心须告呜宗族,择其门阀相当,方许结合。其间有良浅不等,不可贫伊丰富而私计财物,亦不可厌她贫穷而自行鄙视。凡后嗣子孙,各宜权度。有无相称,以成姻亲,宜属焉可。尚不遵凛,重法不恕。

四,凡先世所葬坟基、庙宇、屋场及山林等项,累累各有界址分明,后之子孙,不得盗侵,改毁强灭。则当思一脉之相承,一气之同分。岁遇春秋二祭依期祭拜,合虔尽诚。忱自箴规,以后子子孙孙宜守之,敬之,慎勿弃之。幸遵为要,毋违!

附注:伯澜公系荥阳潘氏八十八世祖

八十八世祖伯澜公自韶关翁源县开基500年来后裔子孙分布甚广,按较准确的统计伯澜公后裔人口分布约18-21万之间为准。

广东韶关翁源伯澜公后裔排辈:玉宗文士、维世廷宏、定成元绪、允启熙(歧)康(光) ;英才昌济、明德纯雅、学智名兴、宪锡勋华;国器掌珠、天必有常、超群益众、万古传扬、积善四海、兰桂腾芳、恒心玄业 发福悠长。 潘任后裔江西、广东、四川、重庆、湖南等地字辈排列对照表 省份 地址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江西 寻乌5修 任 十 序 省 海 成 彦 孟 良 世 南 希 朝 潘 元 生 洪 运 启 文 明 奕 江西 寻乌6修 任 十 序 省 海 成 彦 孟 良 世 南 希 朝 潘 元 生 洪 运 启 文 明 奕 江西 会昌羊角水 任 拾 序 省 海 成 颜 梦 良 世 南 希 朝 潘 元 生 洪 运 启 文 明 亦 四川 罗江潘家湾 任 十 序 省 海 成 彦 孟 良 世 南 希 朝 潘 元 生 洪 运 启 文 明 奕 四川 中江                    熙 朝 翻 言 心 洪 运 启 文 明 奕 重庆 梁平                          元 生 洪 运 启 文 明 奕 湖南 浏阳北乡花桥竹冲                          元 生 洪 运 启 文 明 奕 江西 会昌 任 元 法 琴 鹏 奎 俭 普 秀 兴 观 勤 崇 珩 处 永 五 汉 崧 已 灵 心 广东 梅州 任 元 法 琴 鹏 奎 俭 普 秀 兴 观 勤 崇 珩 处 永 积 万 轩 成 忠 厚 江西 兴国 任 元 法 琴 鹏 奎 信 高 游 英 安 山 崇 兆 浴 梦 期 仕 玉 田 九 兴 广西 蒙山 任 元 法 琴 鹏 奎 信                锦 绍 昌 成 文 明 广东 韶关翁源县新丰县 任 元 法 琴 鹏 实 秀 举 隆 崇 伯 德 富 仲 梓 玉 宗 文 士 维 世 廷

清朝末年,京城出了个大新闻:

著名收藏家潘祖荫集齐了西周时期两件最大的青铜器——

一件叫大盂鼎,一件叫大克鼎。

世说“海内三宝,潘有其二”,这“三宝”说的是清末挖掘出的三件青铜器——毛公鼎、大盂鼎、大克鼎,潘指的就是潘祖荫家。

潘家是名门望族,潘祖荫的祖父就是状元,父亲也官至内阁侍读。潘祖荫是清朝著名的收藏家、书法家。他自幼极富天赋,涉猎百家,精通经史,23岁殿试得了第三名探花。

传闻潘祖荫一生钟爱收藏,做官赚的钱全用来买古董了,再加上世世代代200余年的积累,他的收藏之广、之多你往后读就知道了。

当时那两件惊动众人的传奇大鼎,一件是左宗棠送他的,一件就是他自己买的。

但是他晚年遇到一个很大的问题——膝下无子。

这像老天跟潘祖荫开的一个大玩笑。他一生攒下了一座“博物馆”,却没有一个人来继承。

那时候,潘家后代相继早逝,到潘祖荫临终前,他的后代,就只剩孙子辈的潘承镜刚过门3个月的妻子潘达于了。

那时的潘达于,才18岁。

两年后,潘祖年也撒手人寰,家中只剩潘达于一个女子。潘祖年去世时,拉着潘达于的手,只说了一句:你一定要好好看着这些宝贝,不要随便给人看。

那么问题来了,潘祖荫的遗产到底有多少呢?

潘祖荫去世后,弟弟去北京安顿他的家产,准备把他的收藏运往苏州老家,就近保管。

当时,青铜器和书画典籍足足装了4船,其中就有著名的国宝,大克鼎和大盂鼎。多年后,上海博物馆前馆长、青铜器研究专家马承源曾经对潘家表示,“你们的青铜器收藏,仅次于故宫”。

02

潘家是中华第一藏宝大户,尤其那两尊旷世宝鼎,更是海内外收藏人士梦寐以求的。这下家中没了男人之后,被各路人盯上。

潘达于每天的日常“事务”,最伤脑筋的就是应对形形色色的人,有的是花钱来收购,有的就直接来骗,这里面有太多故事。

清末权臣端方就曾对潘家人百般纠缠,想要“借”走两尊宝鼎。幸好,时值辛亥革命爆发,清政府在内忧外患中垮台,端方成了断头鬼。

后来据说,还有一位酷爱中国青铜器的美国人,漂洋过海,一路打探到了潘家。他提出以巨资外加一幢洋楼来换两个大鼎,被达于一口回绝。

20世纪30年代中期,当时国民党在苏州盖了一栋楼,说要搞个展览,让潘家把两个鼎拿过来展出,潘达于意识到这可能是个骗局,也婉言谢绝了。

后来情况越来越严重,1937年,日本侵略者的铁蹄踏入苏州,苏州城里的人纷纷逃到城外。潘达于随家人到太湖边的光福避难。

出去了,又心心念念惦记着两个大鼎,于是又折了回来。

1937年的那个中秋,是最黑暗的一个中秋。当时正是淞沪会战时期,日本人的飞机把苏州的电厂给炸毁了,苏州全城没有电灯。

潘达于只能借着漏到屋子里的微弱月光,在自己的两位亲戚和家中两位木工的帮助下,在后厢房地上挖开一个大坑,把打造好的木箱扛进来,把两个大鼎放进去,再放到坑里边,上面再用方砖铺好,把挖出来的碎渣土,小心翼翼地铺撒到院子里,不留下一点儿痕迹。

果然,攻陷苏州后,日本兵七次闯进潘家,掳走的财物无数,可是他们把潘家翻了个底朝天,硬是没找着这两件华夏瑰宝。

7年后,埋在地下的木箱的木头烂了,地上垮塌出来一个大坑。潘达于做了个很大胆的布置,她把大鼎又搬出来,放在后厢房,把破衣服、烂鞋子、空瓶子堆在上面,即使有人走过,看到这个地方破破烂烂的,也不会去注意它。

就这样费劲千幸万苦,和各种势力斗智斗勇,潘达于保护着潘家的文物和这两个华夏大鼎,躲过了中国也是文物们最艰难的日子。

03

1951年,上海华东军政委文化部收到了这样一封信:

“窃念盂克二大鼎为具有全国性之重要文物,亟宜贮 藏得所,克保永久……诚愿将两大鼎呈献大部,并请拨交上海市文物管理委员 会筹备之博物馆珍藏展览,俾全国性之文物得于全国重要区域内,供广大观众 之观瞻及研究。”

已经神秘失踪了60多年的两个宝鼎再次现身,刚刚成立的上海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喜出望外。那天,专家们激动的围绕在两个大鼎周围,神情中传递着兴奋。潘达于却不由地默默流了泪。

上海市文物管理委员回馈给潘达于2000万元(旧币)的奖励和一张奖状。奖状上写着:

“潘达于先生家藏周代盂鼎、克鼎,为祖国历史名器,六十年来迭经兵火,保存无恙,今举以捐献政府,公诸人民,其爱护民族文化遗产及发扬新爱国主义之精神,至堪嘉尚,特予褒扬,此状。 ”

她一分钱都没要,只留下了那张奖状,挂在床头50年。

守了一辈子的东西都交给国家了,她心里还是惦记。每次去上海,总悄悄去博物馆看看。

1980年2月,潘达于带曾孙在上海博物馆观看大克鼎

有一次小孙子问她:奶奶,咱们家的东西,为什么不放到家里,要搬到这儿来啊?

她淡然地回答说:放到这里好,第一,很安全,博物馆保管得好好的;第二,大家都可以看,多值。

其实要知道,当时并没有限制文物交易的法律,这些宝贝随便一件卖出去,都够支撑潘家富贵的生活世世代代。

1959年的时候,国务院调令,把大盂鼎借调到中国历史博物馆,就是现在的国家博物馆,大盂鼎和大克鼎分开了。

大克鼎在上海博物馆,潘达于经常能看到,但是她看不到大盂鼎,所以总是有一个心愿,就是希望这两个鼎像两姐妹,有个重逢相聚的机会。

这个愿望,她藏在心里50多年,直到2004年才说了出来。

当时,上海市文管会流散文物管理处许勇翔处长就马上跟中国历史博物馆商量,报国家文物局批准,用严密的安全手段,把大盂鼎运到上海。

在她100岁生日那天,上海博物馆为她专门举办了一个特别的展览。

100岁的潘达于,被女儿从轮椅上搀扶起来,围着展台转了一圈又一圈,用苏州话说着:

“真的一点儿也没变,实在太好了。我为它们寻到了好人家。”

04

在捐出大盂鼎、大克鼎之后,1956年,她向国家捐献字画99件,1957年、1959年又分别捐献出字画150件、161件……之后,她把潘家所有珍贵藏宝全部捐献给了国家。

而捐献文物时,潘家已并不宽裕。潘达于一生达观处世,对金钱看得极淡。孙子潘裕翼说:

“奶奶要给我做件衣服,都是拿旧的面料进行再剪裁,破了就补一补。直到现在我还留着奶奶做的衣服。”

她对后代的期盼也并非大富大贵、大红大紫,她总说,自食其力,靠自己的劳动养活自己,这就很好、很实在。

很多人不理解,潘达于在最乱的世道里守了那些文物一辈子,把它们看得比自己的性命还重要,怎么就在战争胜利后交出去了呢?

想想她的经历,也许起初只是因为一句承诺,要守护着它们,到后来,这些文物真的跟自己的家人一样。从1937年,她拿出1000大洋,给家里380件青铜器拍照片建档案开始,可能就把这380件青铜器,当成她380位女儿。

我们会卖自己的女儿吗?我们只会为她们找个好人家吧。

我们总说文物不是尘封的古董,更不是可用金钱衡量的商品,因为这里面有代代相传、从未淡却的悠久历史,和日积月累、牵动人心的传奇故事。

大克鼎、大盂鼎,是西周的礼制的印证,是中华礼仪之邦的起源,它们已经不仅仅是一种器物,而是一种文化的象征,中华文明的见证。

今天的我们,为什么还要去了解历史,还要去博物馆看看那些文物?

因为我们需要知道,“我们为什么是我们”,从何而来。一个人,如果不知道自己的根,对自己的民族都不了解,就会陷入一种虚无主义,何来自信和坦然。

这个世界上,每天都会有一些东西消失了。因为很多年以后,没有人记得它们了,人也好,事也好,文明也好。

所以我们有那么多博物馆、那么多守护人,他们在守护的,是整个华夏的文明,是我们血脉传承的根。

如果今天的年轻人,连根都不要了,何以再谈自豪感。

大克鼎的守护,是潘家,而更多国之重器的守护,靠的是千千万万的中华儿女。

许多年来,一代代的国宝守护人,一直在做的一件事,是尝试让文物活起来,让更多的人对它们产生热情。比如,《我在故宫修文物》,比如《国家宝藏》的播出。

去年年底央视一档叫《国家宝藏》的综艺节目火了,这部讲述文物前世今生故事的大型文博探索节目,竟然在传说中二次元聚集地的哔哩哔哩视频网站受到年轻观众的追捧,也说明文物和历史的魅力从未黯淡。

如今距离《国家宝藏》第一季收官,已经过去了好几个月,更令人关注的是,如何将节目带给大家的深思延续下去,就像传承一件文物一样传承民族的文化。

于是一本《国家宝藏》同名书籍顺应而生,希望用这种传统的表达方式,记录下细节里的文物和它们的前世今生。

在字里行间里,没有明星和豪华的背景,有的是文物本身的全记录和珍贵清晰的细节展示。

故事里,细节中,是血脉的追忆。

1

24个金币已到账

金币可兑换现金

立即提现

147斤女胖子晒“佛系减肥法”,因瘦太快众人争相模仿:早说啊!

夏夏

广告

第四届西岸哪吒杯京津冀甘黔湘非物质文化遗产创新创意大联展拉开帷幕

津云客户端

多部门出台改善住房普惠性政策,降低居民购房成本,支持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

京报网

1评论

日本电产将投资超7亿美元在墨西哥建厂,生产电动汽车驱动马达系统

界面新闻

看更多热点资讯

潘周家古建筑群为浙江省文物保护单位。

潘周家古建筑群位于浦江县檀溪镇,年代为明、清。

潘周家村,其实是两个村,一个叫潘家,一个叫周家。由于两个村庄已经连在一起,所以有了潘周家村的合称。据家谱资料记载,周家是宋朝时从杭州迁来,距今已有770多年。潘家是明朝时从古徽州迁来,已有410余年历史。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潘周家村现已有500来户人家。

潘周家村位于浦江和桐庐临交界的北部山区。令人称奇的是,此地却平生一块山间平原,视线开阔。当地农民称之为“大坪洋”,文人们则喜称为“盘州”,因为四周皆山、环抱如盘。有一条不大的溪,叫_源江,流经该村。正是这片肥沃的土地,使得潘周家村留下大片宏伟的明清古建筑群。

潘周家村的古建筑群全部是厅堂式建筑,一般以家庭里的每房分支为单位建造大厅堂,全村拥有几十座大小不等的厅堂,由于建造年代不同,这些厅堂,无论在外观还是在内饰上都存在较大的不同,仅大门就丰富多彩了,有非常精致的砖雕门楼,有些则是大型的府堂式的大门,有的大门干脆不开,在门后造了戏台。

潘周家村庄的周边风景也是相当迷人,明朝时,就有“篁渡停舟”、“盘溪赛社”、“唐岭参禅”等盘州八景,篁渡木桥,几百年来,屡毁屡建,至今尚存。潘周家人恪守祖宗“耕读传家”的旧训,清朝嘉庆皇帝的老师戴殿泗曾师从周家村的周_先生,周_先生因此还得到过皇帝的龙头拐杖,潘家村仅清朝就出过55个秀才,如今该村在国外留学以及获得博士学位的人为数不少。

2017年1月13日,浙江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七批浙江省文物保护单位。

檀溪镇:[综合]檀溪镇位于浦江北部山区的中心镇,是金华市教育强镇、市卫生镇。面积108平方公里,全镇辖29个行政村,57个自然村,125个村民小组,有4254户居民,总人口15470人。完成工业产值115亿元,税收1049万元。出0货值89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940元,人口自然增长率2‰。[农业]檀溪镇是北部山区农业强镇,其中农田6917亩、旱地159

  百家姓中,潘姓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姓氏。史传商朝时,舜的后代在潘地建立潘子国,子孙以国为氏,因舜姓姚,故称姚姓潘国。至商朝末期,周武王灭商,将潘地封与其弟毕公高之季子季孙,他们也以潘地为姓,是为姬姓潘国。两姓潘国由于势弱国小,均不见于经传。据史料记载,春秋时楚国占领潘国,封为邑,子孙以潘为姓,即芈姓潘氏。楚国公子商臣之师潘崇为芈姓潘氏之始祖,今潘氏人群主要由芈姓潘氏组成。

  除此之外,赐姓为潘、外姓改潘以及少数民族被汉族同化改为潘姓,也是潘姓由来的重要途径。

  一、潘姓迁变

  历史上潘姓并无大的变迁,先秦时期,潘姓最初活跃于陕西、河南、山西和湖北地区。唐朝以后,潘姓向甘肃、河北及山东等地发展。潘姓在南方的发展主要集中在中原两次南下移民福建之时。

  潘姓自立姓以来,名人不绝于史书,堪称济济多士。古代有东汉尚书左丞潘勖,三国时代东吴名将潘、潘璋,西晋文学家潘岳、潘尼,北宋名将潘美,明文学家潘之恒,明清思想家潘平格等。而在近现代历史上,潘氏家族更是名人辈出,如:著名心理学家潘菽、画家兼美术教育家潘天寿、京剧演员潘心源、著名女画家兼雕塑家潘玉良、哲学家潘梓年、社会和人口学家潘光旦和中国***的先驱潘汉年等。

  二、潘姓名人

  风流才子潘安

  潘岳,又名潘安,字安仁,西晋文学家,荥阳中牟(今属河南)人。曾任河阳令、著作郎、给事黄门侍郎等职。长于诗赋,尤善哀诔之文,辞藻华丽,与陆机齐名,并有“陆才如海,潘才如江”的赞语。在晋代文学史上,他与潘尼并称“两潘”。潘岳的诗赋和诔作主要收集在《潘黄门集》中,其中诗歌有《悼亡诗三首》、《河阳县作诗》二首等,赋有《秋兴赋》、《闲居赋》等。

  潘岳的仕途并不平坦,曾因作《籍田赋》而招致忌恨,滞官不迁达10年之久。元康六年(公元296年)前后,回到洛阳。在这一时间,他经常参与依附贾谧的文人集团“二十四友”之游,是其中的首要人物。

亲爱的朋友:本文送给你,在胶东半岛的潘姓的祖宗应该是大名鼎鼎的宋朝开国英雄潘美。

潘姓在2007年4月24日公布为当代中国第37姓,在文登2007年底统计1641人,为第58姓。

文登潘姓之祖潘美(925-991),北宋检校太师、忠武军节度使,字仲询,大名(今属河北)府人。宋初,从太祖平定叛臣李重进,率军灭南汉、南唐、北汉,其功居多。雍熙三年(986)北伐,“美独拔寰、朔、云、应等州”,因攻辽时指挥失当,致名将杨业被俘绝食而死。旋以业妻折太君劾,削秩三等。后加至同平章事(宰相)。卒年六十七,赠中书令,谥武惠。真宗咸平(999)二年,配飨太宗庙庭,追封郑王。潘美的墓在山东东平县白佛山脚下,那个村姓潘的特别多。潘美后裔元初久居文登,潘美影象祭祀至1966年扫四旧时在宋村寺前烧毁。

宋代的大将潘美,也是我国民间家喻户晓的人物,不过大家对他的印像都不好,把他列入”坏人”之林,当然,这主要是因为在著名的”杨家将”故事中,”潘仁美”扮演的是反派的角色,处处跟杨家过不去的缘故。

宋初的名将潘美,实际上这真是冤枉了他了。正史上的潘美,是宋太祖赵匡胤的一名大将,战功辉煌异常,曾经在宋太祖受禅之初,为宋室收复凶悍的陕帅袁彦,而巩固了赵家的天下。后来,他并又平定泽路扬州,下江南广东、云南,以大功累官至忠武军节度使,还被封为代国公。像这样一位杰出的名将,竟被”杨家将”的作者,随便地在他的名字中加个”仁”字,就把”潘仁美”塑造成了一个反派的角色。

潘姓祖籍1元以前由小云南迁入海阳凤城北五里,元初时迁入高村汤西;2明洪武时潘可万由高村汤西迁入葛家潘家上口;3明初时由葛家潘家上口迁入宋村湾东寺寺前。4明朝初期由宋村寺前迁入二龙山前蔄山东床;5明初迁入文城北潘家夼;6明万历时由荣成靖海卫迁入候家潘家;7明时由蔄山东床迁入蔄山西黄岚;8清中期由蔄山西黄岚迁入界石倪家产小产;9清中期界石倪家产迁入界石西庵;10清咸丰时由蔄山西黄岚迁入蔄山裴家埠;11清末由界石倪家产迁入界石旸哩后。《文登姓氏》

近代史上姓潘的著名历史人物有谁,麻烦知道的告诉一下。

1、潘世恩潘世恩(1769-1854)清朝名臣。初名世辅,小字日麟,字槐堂,一作槐庭,号芝轩,晚号思补老人,室名有真意斋、思补堂、清颂。吴县...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