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姓族谱在哪里
刘氏家谱列表:
山东省齐家庄刘氏家谱--主修:刘群
刘氏家谱爱的色放--主修:敖德萨
祁邑罗口町刘氏族谱--主修:刘肖
河南夏邑县郭店乡孙破楼村杨集一队刘氏家谱--主修:刘国华
江苏省宿迁市泗洪县刘氏家谱--主修:刘文亮
江苏省连云港市东海县安峰镇遛马村刘氏家谱--主修:刘志伟
辽宁省大连市沙河口区刘家桥海南屯刘氏家谱--主修:刘起郡
内蒙古自治区通辽市奈曼旗刘氏--主修:刘新昌
贵州省长顺县营盘乡热水村冷坝刘氏家谱--主修:刘远成
河北邢台市威县陈刘庄村刘氏家谱--主修:刘更彬
山东省潍坊市潍城区刘氏家谱--主修:刘志海
山西省永济市栲栳镇栲栳村刘氏家谱--主修:刘浩
四川省阆中市刘芳世系家谱--主修:刘洪锦
黑龙江省绥化市绥棱县林兴乡林生刘氏家谱--主修:刘学雨
江苏省宿迁市泗洪县刘氏家谱--主修:刘文亮
广西横县校椅镇横圹村刘氏家谱--主修:刘庆欢
1、福建南平一支
国、泰、玉、明、初、孔、白、梦、正、宗、德、仪、永、春、启、元、士、英、子、宁、林、考、岳、恩、生、秉、礼、义、仕、名、朝、庭、克、米、尔、祖、万、世、永、盛。
2、江苏省刘楼一支
敦、本、思、敬、绍、廷、克、光。荣、培、希、守、世、泽、延、长。
3、吉安县富田一支
儒、德、君、明、世、家、道、永、昌。
4、赣州市章水水西一支
武、昌、翊、朝、积、兴、应、广、天、大、运、启、定、吉、祥、孚、嘉、允。
5、吉安县文陂竹山一支
佑、重、叔、贤、甫、师、元、承、子、嘉、迪、曰、春、龙、尧、克。
6、吉安县文陂镜湖一支
佑、重、叔、贤、甫、师、元、承、子、嘉、承、志、汝、愈、光。
7、泰和高垅一支
永、宗、用、促、彦、希、宽、奇、见、先、诚、有、望、积、德、在、宗、贤、训、迪、惟、崇。
8、赣州市章水水西一支
武、昌、翊、朝、积、兴、应、广、天、开、大、运、启、定、吉、祥、孚、嘉、允。
9、江西永丰沙溪镇一支
厚、松、柏、樟、竹、弥、致、高、难、度、僶、巨、景、文、庭、仕、冠、圣、得、人、德、各、庆、好、施、感、受、发、添、兴。
10、广东紫金一支
乌、郎、法、琏、应、开、纪、象、崇、永、朝、开、纪、昌、文、字、子、传、兆、志。
11、山东滕州古滕一支
守、真、希、书、近、儒、临、端、崇、正、显、微、世、毓、庆、观。
12、山东单县迁曹县刘寨一支
闻、汉、良、彦、静、源、兆、本、玉、泥;荣、升、俊、道、崇、世、传、宪、效、锡;建、守、克、永、志、作、君、广、宗、起;同、贵、相、进、敏、培、恭、信、俭、义。
山东刘氏族谱 2009年02月07日 星期六 20:28山东滕州古滕刘氏:
形成于明朝,来自山西,以刘元为开基始祖。
据今人刘希贡先生提供的(五修)《古滕刘氏族谱》资料记载,古滕刘氏开基始祖刘元,字正良,原籍山西洪洞县,生于元朝泰定四年(1327年)。元朝末年,山东一带因战乱破坏严重,人民大量死亡,甚至出现了十室九空的惨景。明朝建立后,朱元璋为了恢复山东地区经济,决定从山西大量移民山东。洪武二年(1369年),刘元等800多人在押迁官李公的带领下,由故乡山西洪洞县向山东移民。当时,22岁的刘元还被李公举为移民迁长。这支庞大的移民队伍经过1个多有的长途跋涉,先来到山东单县,在这里开始分流:有的留在单县,有的迁到海州,还有的北迁到兖州。古滕刘氏始祖刘元则率领他的妻儿子女和家人迁到滕县西史相乡望冢社领社纲。刘元一家在望冢社居住了20多年后,家族人丁渐渐增加。刘元见这里地狭人多,再加上不喜欢这里离市区太近,民风唯利是图,于是又北迁到地旷人稀的小刘庄。几年后,因经营有方,又在村北购置大片田土,建筑房屋,并将这里改名为大刘家庄(即今山东省滕州市大坞镇大刘庄)。此后数百般年来,这支刘氏家族就世世代代都聚居于此,形成当地的望族。
这支刘氏家族非常兴旺发达,不但人丁众多,而且人才辈出,到今天已繁衍到约5万人,并孕育出了清代进士刘德夙、中国人民解放军刘书田将军和当代著名作家刘浩歌等大批优秀人物。古滕刘氏族人主要分布在今山东省滕州市、枣庄山亭区、徽山等地。
古滕刘氏修有自己的刘氏家祠,并以"崇善堂"为堂号。1995年,该族刘刘氏家祠还被当地政府列为滕州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古滕刘氏在历史上曾5次修谱。现有一到五修族谱共550卷之多。清朝道光十八年(1838年),古滕刘氏从开基始祖刘元的第17世开始,使用如下统一的16字字派:"守真希书,近儒临端,崇正显微,世毓庆观"。
古滕刘氏迁滕始祖刘元去世于明景泰七年(1456年),享年84岁。夫人王氏,为山西临汾县处士王澄之女,生1子:刘武。
二世刘武,卒于明天顺八年(1464),寿82岁。夫人秦氏,生6子:刘殳渚、刘殳、刘殳殿、刘殳俞、刘殳为、刘殳雄。
三世刘雄,又作刘殳雄,夫人陈氏,生1子:刘完。
自开基始祖刘元至刘希贡先生的传递世系如下:
1刘元→2刘武→3刘雄→4刘完→5刘傥→6刘学礼→7刘钧→8刘芳申→9刘恺→10刘培新→11刘仕俊→12刘永清→13刘振方→14刘玉珂→15刘欣韶→16刘性善→17刘守辰→18刘聚真→19刘希贡。
到今天,古滕刘氏最多的已传到刘元的第27代孙。如作家刘浩歌就是刘元的第20世孙。
山东单县迁曹县刘寨刘氏:
形成于明末,来自江苏丰县,以刘闻政为自单入曹开基始祖,以刘源明为受姓始祖。
据刘恒心先生提供的1995年刘世亭、刘乃邦等编修的山东曹县刘寨《刘氏族谱》记载,曹县刘氏属于丰沛刘氏大宗中的梁王刘武一支,原籍汉家刘氏的发源地、刘邦的故乡江苏省丰县赵庄金刘寨,明朝末年因战乱迁到山东,落籍山东省单县西南约50华里的刘方店。开基始祖刘闻政,又自单县迁于曹县东南60多里的丁堌村立业,后裔世代居住于此,因改丁堌村为刘寨。
刘闻政的后裔,现已传到第18代,全族人口3000余人,族人主要从事农业,集中分布在曹县和单县西南各村。
曹县刘氏历史上曾6次修谱。从始祖"闻"字派开始,这支刘氏家族使用如下40字的五言派诗:闻汉良彦静,源兆本玉泥;荣升俊道崇,世传宪效锡;建守克永志,作君广宗起;同贵相进敏,培恭信俭义。
自始祖刘闻政至六修族谱主修传递世系如下:
1刘闻政→2刘汉→3刘良惠→4刘彦书→5刘暗修→6刘源→7刘兆麟→8刘本宏→9刘堪→10刘禄→11刘朝征→12刘来道→13刘科→14刘道佑→15刘崇诏→16刘世亭。
山东菏泽刘楼刘氏:
据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刘钦明《刘氏由丰迁居菏泽刘楼序》记载,菏泽刘楼刘氏为梁王刘武的后裔,是汉高祖家乡汉里堂刘氏的分支,以刘兴泰为开基始祖。谱称,刘兴泰是汉高祖刘邦的第54代孙,明朝永乐年间(1403--1424年)因生计生迫,推着石轮马车自江苏省丰县金刘砦迁居于山东菏泽东南90里的刘楼落业,在这里拓荒耕种,营屋而居。刘兴泰的后裔,世代居住于此,到今天,已繁衍到第20代,也即刘邦的第73代左右。
山东潍坊刘氏:
据刘祥鹏宗亲说,先祖从照邑东关迁到此,往上无可考也。本家现有辈分:允世维贤嘉祥兆应振志勋名龙廷吉庆(仅供参考!)。
河北:沧州刘氏家谱三卷首一卷、南皮刘氏家谱、上元刘氏家谱六卷
山西:洪洞刘氏宗谱八卷首一卷末一卷、洪洞刘氏族谱五卷、洪沿刘氏宗谱六卷、洪洞刘氏族谱、洪洞刘氏族谱不分卷、洪洞刘氏族谱十七卷首一卷、平定刘氏族谱不分卷
辽宁:沈阳刘氏家族谱不分卷、沈阳刘氏家谱、辽阳刘氏宗谱一卷、凌源刘氏宗谱十卷
江苏:南京刘氏家谱、沛县彭城堂刘氏族谱、丰县刘氏宗谱十卷、丰县刘氏宗谱十三卷、泗阳像树刘氏宗谱四卷、宝应刘氏家谱六卷首一卷、宝应刘氏家谱卷
四川:成都蜀汉族谱、乐山刘氏家谱
据传该支刘氏是明洪武年间自山西洪洞县大槐树迁至河南省延津县王楼镇小城村,后开枝散叶,迁至胙城乡第五幢村、司寨乡,位邱乡等延津周边,远至开封境内。本支刘氏家谱保存相对完整,现知袁世凯洪宪元年续过一次家谱,八几年和二零年后有续过两次,我家先保存有完整一套家谱。其辈分为:若欲承先志,咸言善可师。教从修道立,性以尽心知。
1福建南平一支刘氏家谱字派:国、泰、玉、明、初、孔、白、梦、正、宗、德、仪、永、春、启、元、士、英、子、宁、林、考、岳、恩、生、秉、礼、义、仕、名、朝、庭、克、米、尔、祖、万、世、永、盛;2江苏刘楼一支刘氏家谱字派:敦、本、思、敬、绍、廷、克、光、荣、培、希、守、世、泽、延、长;;3吉安县富田一支刘氏家谱字派:儒、德、君、明、世、家、道、永、昌:4吉安文陂竹山一支刘氏家谱字派:佑、重、叔、贤、甫、师、元、承、子、嘉、迪、曰、春、龙、尧、克;5吉安文陂镜湖一支刘氏家谱字派:佑、重、叔、贤、甫、师、元、承、子、嘉、承、志、汝、愈、光;6泰和高垅一支刘氏 家谱字派:永、宗、用、促、彦、希、宽、奇、见、先、诚、有、望、积、德、在、宗、贤、训、迪、惟、崇;7赣州章水水西一支刘氏家谱字派:武、昌、翊、朝、积、兴、应、广、天、开、大、运、启、定、吉、祥、孚、嘉、允;你可以看看你属于哪个区域?
1、江苏徐州铜山刘氏:梅、玺、泰、山、守、德、传、正、文、光、振、西、继、世、宏、昌。
2、陕西安康刘氏:金祥治(志)家邦,定国显名扬。
3、辽宁北镇满族刘氏:汝应学养,名显文登,清时懋树,维国兴宗
4、江苏兴化市安丰镇刘邹村刘氏:步忠堂学新,德厚传桂芳,龙政万年树,则守焕金银。
5、睢宁王集林庙刘氏:金华开启,福庆勋宣,忠桢崇祥,百世其昌,贵坤献锦,新建久远,学奎武扬,宇元安长。
扩展资料:
刘姓人口分布:
刘姓分布很广,但不均衡。刘姓在北方和中原地区是最常见的姓氏之一。刘姓在人群中分布频率示意图表明:在辽吉黑大部、内蒙古东部、河北、山东西北、新疆喀什地区,刘姓一般占当地人口的比例在7%以上,其覆盖面积占了总国土面积的121%;
在青海以东、浙江以西的大批南北地区,刘姓分布频率在42%—7%,其覆盖面积占了总国土面积的386%;
在浙江、江苏南部、福建大部、台湾、广东中部、海南南部、云南西南、四川西端、青海东部、新疆西地区,刘姓分布频率在14%—42%,其覆盖面积占了总国土面积的215%;在其他地区,刘姓分布频率不足14%,其覆盖面积占了总国土面积的278%。
-刘姓
-刘氏家谱
孝悌 ,是自古以来上至帝王将相、下到市井小民共同的立身准则,但时至今日,很多人对“孝悌”的看法已然发生改变。比如,鲁迅便认为元代 郭居敬 辑录前人事迹编成的 《二十四孝》 其实是一种封建的孝道,不值得今世宣扬。诚然,历史上许多被广为传颂的“孝行”时常会挑战今人的价值观,不可否认其中含有大量的糟粕,但能否就此便彻底否定所有古人的孝行,并认为倡导孝悌是在号召大众照搬古人行为?答案是否定的。
“孝悌”虽只有两字,世人对它的理解却千差万别。很多人以为“孝悌”就是无条件地照顾双亲的利益,但其实孝悌的根本目的是“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也就是“ 仁者爱人 ”。倡导孝悌,并不意味着模范古人行为,而是要从古人孝行中学到其内心的良善。尽管很多世人耳熟能详的孝道故事——比如“郭巨埋儿”——事实上早已背离了孝悌“仁爱”的内涵,误导了无数后人;但历史上还是有不少能真正从“孝悌之道”中迸发出“仁爱”光辉的人物事迹,下面要讲的初唐 刘氏一家 就是如此。
刘氏的事迹要从 刘德威 讲起。
刘家世居 徐州彭城 ,到了刘德威这一代时已是隋末乱世。最初他在隋将裴仁基麾下任职,后来裴仁基投靠李密,李密又归降唐朝,于是他也成了唐朝官员。他为官“ 以廉平著称 ”,深受爱戴,因此“ 百姓为之立碑 ”。贞观年间,刘德威被提拔为 大理寺卿 ,主审牢狱。某次,太宗问他,为何近期各地关押的犯人数量骤增。本就打算上谏此事的他立刻说道:“往昔律法规定:‘误抓无辜者入狱的官吏减三等判刑;误放有罪者出狱则减五等。’新律却规定:‘官员误抓仁人不入刑,误放则判重刑’。因此,官吏们大肆抓人,不求有功,但求无过而已”。接着他引用《尚书》建议道:“ 与其杀不辜,宁失不经 ”。太宗深以为然,因此无数无辜入狱者得以解放,《旧唐书》对此激赏道:“ 德威奏议,练刑名之要,俾长秋卿,美哉! ”
有子曰:“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刘德威“宁失不经”的建议体现了“仁者爱人”,而他“仁”的根源其实正与有子的话相契合,即“孝悌之道”。
当初刘德威还未崭露头角时,便以孝义闻名乡里,而且时常拿出微薄的收入接济亲族;升任刑部尚书后他一如往昔,“ 所得财货,多以分赡宗亲” 。如此重视孝悌之道,使刘家 “闺门友穆” ,而这也深深地影响了他的儿子 刘审礼 。
刘审礼自幼丧母,成长道路上受到了父亲刘德威的深刻影响,这使得他不仅选择和父亲一样投身军旅,在“孝悌之道”上也与之一脉相承,甚至犹有过之。
贞观年间,刘审礼升至左骁卫郎将;到了永徽中,他已是从三品 将作大匠 ,兼检校燕然都护。 永徽三年 (652),七十一岁的刘德威过世了,刘审礼去职丁父忧。一般来说,官员丁忧时往往会乘车、骑马带着灵柩送葬归乡,但刘审礼出于巨大悲恸,竟选择“ 跣足随车 ”,一路上“ 流血洒地 ”,引得行人“ 咨叹不已 ”。即使做到这种程度,刘审礼依旧没有彻底摆脱丧父之痛,此后多年,每逢遇见父亲旧部,他总会因思念父亲而“ 呜咽流涕 ”。在刘家重孝的家风熏陶下长大的刘审礼,不认为自己赤脚送葬的行为有何特别,此时的他不会想到这番举动后来会被他儿子重演,而且程度更甚。
刘德威显贵后曾续过弦,他死后儿子刘审礼待这位进门不久的继母愈发恭谨,对她与父亲生下的同父异母弟 刘延景 更是“ 友爱甚笃 ”。不仅“ 所得禄俸,皆送母处,以资延景之费 ”,甚至还请求朝廷把自己袭父荫而来的爵位转授给弟弟,朝廷表示很感动,但认为坏了规矩便拒绝了。刘氏父子两代高官,府中人口远多于前,如此大户人家,成员们相互龃龉的事往往很难避免,但刘审礼以身作则使得刘家“ 合门二百余口,家无异爨,人无间言 ”,成为初唐时期一道独特又和谐的一景。
人生起伏莫测,世事变换无常。老天从来不会因为某人品德高尚而对其优待几分,有时甚至还喜欢肆意捉弄天下苍生,刘审礼就很不幸地被捉弄了。更让人叹息的是,老天对刘家似乎情有独钟,刘审礼之后,其后代也连遭劫难,这让刘家的故事增添了许多悲伤。
仪凤元年 (676),吐蕃寇边。翌年,高宗以名将 刘仁轨 为统军元帅,带领由刘审礼等十余名将军和十八万士兵组成的讨伐大军浩浩荡荡地开赴西北御敌。刘仁轨在新罗、百济战场上表现神勇、立功无数,他本以为到了西北也能大展拳脚,没成想来了大半年还是寸功未立。这倒不能完全归咎于他,因为他自前线送来的奏章总被中书令 李敬玄 驳回,导致他打起仗来束手束脚。出于报复,深知李敬玄不通军事的刘仁轨不怀好意地向高宗建议道:“ 西边镇守,非敬玄莫可 ”;高宗以为名将的推荐自有道理,尽管李敬玄再三解释自己不懂兵,高宗只觉得他是谦虚,硬把他推上帅位。此举坑死很多人,其中就有刘审礼。
仪凤三年 (678)九月,唐军在青海遭遇吐蕃大军,刘审礼带领的先头部队最先进入战斗。前军鏖战正酣,握有主力部队的李敬玄却不率军支援,也不绕背包围敌军,完全不知该如何应对的他默默扮演着围观的吃瓜群众。看着独木难支的刘审礼部队被吐蕃军渐渐吞没,李敬玄似是意识到了什么,大喝一声:“逃啊!”,头也不回地脱离了战场。失去主帅的士兵也因为他这惊人之举而军心大散,只得一起逃亡,于是唐军大败而归。
随战报一起传回长安的,还有刘审礼被俘的消息。当举朝上下因战败而陷入惊恐时,刘审礼长子刘殆庶、次子 刘易从 、异母弟刘延景等刘家成员已自缚入朝,自请入吐蕃赎人。明眼人皆知此时进吐蕃可谓九死一生,但刘家人竟迎难而上,高宗不忍拒绝,最终选择让刘易从西行。
刘易从历尽千辛赶到吐蕃,刘审礼却早已伤重而亡。 《旧唐书》 对此痛心地说道:“ 审礼仁孝,治行可为世范,卒与祸会,悲夫! ”外人尚且如此,刘易从自然更不必说。本来还期待父子相聚的他一时悲恸难忍,跪倒在尸体前“ 昼夜号哭不绝声 ”,直至“ 毁瘠过礼 ”、双目流血。见此情景,“ 吐蕃哀其志性,还其父尸 ”。
带着灵柩,刘易从上路了。也许父亲当年的举动深深地触动了年幼的他,此时脑海中久远的记忆化为情不自禁的本能,于是他也决定赤脚送葬,将灵柩送回遥远的彭城老家,而这一次的出发地是吐蕃。这一路,刘易从栉风沐雨、披头散发,东归的步伐却未曾停歇。一双赤足,穿过戈壁、穿过国境、穿过山川关隘、穿过野地荒原,行逾万里回到了彭城。这番“ 见者流涕 ”的举动“ 为朝野之所嗟赏 ”,朝廷因此专门追赠刘审礼为工部尚书,赐谥号“悼”。
时人敬佩于刘家人的品德,送给他们一个称号:“ 孝义刘家 ”。作为刘氏家风的优秀继承者,刘易从也做到了“仁者爱人”。比如 《新唐书・地理志》 记载,他曾耗费极大心血将州县内常年泛滥成灾的江河改造为灌溉水,周边百姓从此不再受洪水侵袭,感念其功德,百姓们因此自发为他立了生祠。生祠并没有给他带来好运,被老天捉弄的刘家人还是躲不开悲剧。
永昌元年 (689),时任彭州长史的刘易从被诬陷参与谋反,武则天下令将其处斩,并流放他年仅十岁的儿子刘升到岭南。临行刑前,无数百姓、官吏前来送行,并解衣投地曰 :“为长史求冥福” 。据统计,这些衣裳合计高达十余万,可见刘易从有多么得人心,史书评价道: “易从一门仁孝,举无与比,而横遇冤酷,海内痛之” 。
有些人看到刘氏一家因重孝而受到朝廷封赏便觉得他们是在作秀;还有些人看到“孝义刘家”最终惨淡收场便开始怀疑追求孝悌是否有意义。其实这些观点都陷入了误区,那就是把“追求孝悌”当成获得利益的手段,这已然是一种功利主义了。
我们倡导孝悌,并非为了追求功利,而是要借助“孝悌之道”来唤醒心中的良善,使大众从“孝敬父母、友爱兄弟”中学习到正确的立身之道,并最终推己及人,让整个社会彼此间都融洽相处,成为真正的和谐世界 ,这恰恰是日渐功利化的今日社会所急需的。这个目标是不是太过于缥缈,太过于理想化呢?事实上,每个人心里都有这样一个和谐社会,现实中我们达不到那种程度,就更应该向着它前进,即使身不能至,但心依然向往之。像刘审礼刘易从这样遵从内心良善的人,尽管最终以悲剧收场,但却丝毫没削弱他们所散发出的光辉;相反,悲剧让他们显得更加耀眼。
(完)
刘姓族谱在哪里
本文2023-11-10 17:38:53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4519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