歪批三国台词
甲 相声演员得有学问啊。
乙 哎,这个有学问可不敢说,也就是记问之学。
甲 据说是古今中外,什么学问都得有。
乙 那可不敢这么说。
甲 嗯?
乙 呵呵,没那么大学问。
甲 您就是位学者。
乙 咳,什么学者?马马虎虎。
甲 念过书吧?
乙 念过呀。
甲 是嘛,看得出来嘛。
乙 噢,这还看得出来?
甲 脸上有书气嘛。
乙 噢,有书气。
甲 您看我就是这样。哦。看得出来,脸上的书气很大。
乙 哦?
甲 昨天跟人下棋,一盘都没赢嘛。
乙 噢,那么输气啊!
甲 书墨之气。
乙 哎,得有书墨之气呀。
甲 对呀,我是喜欢看书。
乙 好啊,看书能够长知识。
甲 对。
乙 那您也得看是什么书,得开卷有益。
甲 是古典文学,我都喜欢研究。
乙 好啊。哎,对古典文学我也很爱好。
甲 哦,您喜欢看什么书?
乙 什么“三国”、“列国”啊……
甲 嗯。
乙 “水浒”、“聊斋”啊……
甲 嗯。
乙 “红楼”、“西厢”啊,这都看过。
甲 《红楼梦》啊!
乙 啊,《红楼梦》。
甲 喜欢看?
乙 喜欢看。
甲 知道这个故事啊?
乙 “红楼”啊,知道啊。我看得还很透彻。
甲 哦。
乙 每一章,每一回,每一个人的性格,我都有研究。
甲 哎呀,那可不简单。
乙 哈哈,哎。这部书主要嘛写的就是贾宝玉、林黛玉两个人的爱情。
甲 对。
乙 被这个王熙凤给破坏了。
甲 嗯。
乙 结果,贾宝玉和薛宝钗他们两个人结婚了。
甲 对啊。
乙 林黛玉死了,贾宝玉出家当和尚。
甲 对。
乙 这部书就这么一段故事。
甲 对。常看吗?
乙 常看。
甲 每天看吗?
乙 每天看。
甲 上班也看吗?
乙 那不看。上班哪儿能看书呀!
甲 有这种人啊。我们街坊就有这么个人,整天看书,看《红楼梦》。
乙 你瞧。
甲 什么事儿也不干。
乙 噢。
甲 别人就说他:“你怎么老看书呀?你那《红楼梦》不能搁下吗?”
乙 是啊。
甲 “干活不干了?”
乙 这话说得很对!
甲 “你还想干不想干了?”
乙 是嘛。
甲 他一赌气把书拽那儿了。
乙 嗯。
甲 “不干就不干,林黛玉一死我就不想干了!”
乙 咳,这位看成书迷了。
甲 是啊。
乙 哎。我看书就这样儿好,不入迷。
甲 不入迷。
乙 拿它就是做个研究。
甲 研究啊。
乙 啊。
甲 还研究什么?
乙 “三国”。
甲 “三国”啊?
乙 对于“三国”嘛,我很熟悉。
甲 熟读“三国”。
乙 也不敢说熟读。
甲 噢。
乙 看过几遍。
甲 看过几遍!
乙 哎,对对。
甲 那就不容易了。
乙 哈哈。
甲 都看什么批的?
乙 啊,金批、御批、毛批。
甲 毛批、金批都好。
乙 都好。
甲 这个御批不怎么样。
乙 哎,御批也不错。
甲 那就是乾隆皇上批的。
乙 是啊。
甲 他那学问不行。
乙 嗯。
甲 不值钱。
乙 怎么,这还论值钱不值钱?
甲 当然了。
乙 嗯。
甲 你到书店里去买旧书……
乙 啊。
甲 买御批“三国”,买好版的,十块钱。
乙 十块钱?
甲 就买了。
乙 十块钱,那也不算贱了。
甲 毛批的三十块。
乙 这可贵了。嗯。
甲 金批得六十块。
乙 六十?!
甲 贵了?
乙 贵了!
甲 最贵的是侯批!
乙 侯批“三国”?
甲 侯批“三国”!
乙 谁呀?
甲 侯宝林先生。
乙 噢,就是阁下呀?
甲 哎,对。
乙 哦,您批“三国”?
甲 是的。
乙 那不用说了。
甲 嗯。
乙 您批的这一部三国,要是买得一百多块吧?
甲 您再回回手儿吧。
乙 回?我这儿买呢?
甲 一百多块?
乙 那得二百块?
甲 你多说点儿。
乙 五百!
甲 你多说点儿又不上税,干吗那么胆小呀?五百块?啊,这是文学呀,五百块你就认为了不起啦?
乙 这么说这是无价之宝?
甲 你花五千块也没地方买去,侯批“三国”。
乙 哎呀,怎么这么贵呀?
甲 没出版。
乙 你这不是废话吗?没出版你说他干什么呀!
甲 唉,珍贵就在这一点儿嘛。
乙 这还珍贵呢?
甲 这不能轻易就拿出来啊!
乙 哦?
甲 还在修。
乙 噢,还在修呢。
甲 对。
乙 好好好,嗯。
甲 “三国”,你懂不懂?
乙 懂啊。
甲 我跟你谈一个问题可以吗?
乙 可以呀。
甲 嗯。
乙 咱们彼此多研究。
甲 请教。
乙 岂敢。
甲 为什么叫“三国”?
乙 这个问题很容易解决。
甲 那你说吧。
乙 “三国”呀……
甲 嗯。
乙 魏、蜀、吴,就叫“三国”。
甲 魏。
乙 嗯。
甲 蜀。
乙 哎。
甲 吴。
乙 不错。
甲 就叫“三国”?
乙 是呀。
甲 魏,指谁呀?
乙 北魏,曹操啊!
甲 蜀呢?
乙 西蜀,刘备呀!
甲 吴?
乙 东吴,孙权。
甲 就这么“三国”?
乙 哎,“三国”。
甲 不对吧?
乙 怎么会不对呀?
甲 这本书整个儿写的什么朝代?
乙 汉朝啊。
甲 那么汉献帝不算一国吗?
乙 哦,那算一国呀!
甲 那就四国了。
乙 嗯,多出一国来了。
甲 黄祖跟任何人不联络,想独立,算不算一国?
乙 算一国呀。
甲 孟获想夺取中原,算不算一国?
乙 那也算一国呀。
甲 六国。
乙 好嘛,这就翻一番啦!
甲 不对。
乙 那么您说怎么叫“三国”?
甲 告诉你吧,这个问题很简单。
乙 哦?
甲 为什么叫“三国”呢?
乙 为什么呢?
甲 因为带“三”字儿的事情多。
乙 带……
甲 得喽,就叫“三国”吧!
乙 噢,带“三”字儿的事情多嘛,就叫“三国”?
甲 你看目录上带“三”字儿的有多少?
乙 哦?
甲 头一段“宴桃园豪杰三结义”,有吧?
乙 有。
甲 最末一段儿。
乙 末一段是?
甲 “降孙皓三分归一统。”
乙 对呀。
甲 有“三”吧?
乙 啊,它这儿两头儿带“三”。
甲 中间还有很多呢。
乙 当中间儿?您说一说。
甲 我说不全啊。
乙 您可以大概一说。
甲 “虎牢关三英战吕布。”
乙 有啊。
甲 “陶公祖三让徐州。”
乙 有。
甲 “公子刘琦三求计。”
乙 有。
甲 “三江口周郎纵火。”
乙 有。
甲 “三江口曹操折兵。”
乙 有。
甲 “袁曹各起马步三军。”
乙 有。
甲 “三顾茅庐。”
乙 有。
甲 “三气周瑜。”
乙 有。
甲 “三擒孟获。”
乙 有。哎,这没有!没有。“七擒孟获。”
甲 是啊,它是要经过三的。
乙 好嘛!他数着来的。
甲 一二三四五六七嘛。
乙 这话对呀,那不能由打二就蹦到四上去。
甲 问题就在这里嘛。
乙 对对对。嗯,那么还有什么带“三”字儿的?
甲 “三出祁山。”
乙 哎,“六出祁山”!
甲 二三如六!
乙 他这里还带乘法呢!
甲 “三伐中原。”
乙 “九伐中原。”
甲、乙 (合)三三见九啊!
甲 你看,这么会儿学问长了吧!
乙 就这个呀?!好嘛,满带算术的。
甲 这是目录上的。
乙 是,是。
甲 我说的还不全。
乙 噢。
甲 还有的暗扣儿。
乙 暗扣儿?
甲 目录上没有的,实际上是带“三”字儿的事情。
乙 噢,那您可以说一说。
甲 啊。
乙 哪是暗扣儿?
甲 暗扣儿啊,“三不明”。
乙 “三不明”?
甲 哎,有这么三个人写得不明。
乙 都谁呀?
甲 有一个人有姓无名。
乙 有姓无名?
甲 有一个人有名无姓。
乙 啊?
甲 还有一个人无名无姓。
乙 噢,您是说这么三个人哪?
甲 哎。
乙 噢,那么,您说有姓无名这人是谁呀?
甲 就是孙策、周郎的老丈人乔国老。
乙 乔国老?
甲 嗯,姓乔,有姓没有名字。国老是官亲,国老,国舅嘛!
乙 他怎么会没有名字啊?
甲 嗯。
乙 有啊。
甲 哪儿有?
乙 他叫乔玄哪。
甲 《三国演义》上有吗?
乙 那你没听过“甘露寺”啊?
甲 戏上有?
乙 啊。
甲 那是写剧本的人给写上的名字啊!
乙 哦。
甲 《三国演义》上没有哇!
乙 嗯。
甲 写剧本,那么大一个人出来,又是那出戏的主角儿,没有名字怎么办呢?
乙 嗯。
甲 唱戏有它的程式啊。
乙 噢。
甲 出来两句引子,四句定场诗,道家门儿。
乙 嗯。
甲 他得报姓名。
乙 是啊。
甲 那么大角儿没名没姓行吗?“老夫乔玄。”
乙 嗯。
甲 “膝下无儿,所生二女,长女大乔,次女小乔。”是吧?
乙 对呀。
甲 没名行吗?
乙 啊……
甲 那怎么唱啊?“老夫,乔……”
乙 乔?!
甲 瞧什么呀?
乙 我知道瞧什么呀?
甲 还是呀,写剧本儿的人写得巧妙。
乙 哦?
甲 你看给这起的名字,乔玄。
乙 乔玄。
甲 没名嘛。
乙 嗯。
甲 愣给他添的嘛。
乙 哦。
甲 没地方查根据去。
乙 怎么?
甲 他就悬着呢。
乙 玄。呵呵。这位批的还真有理。
甲 乔玄嘛。
乙 噢,乔玄。这位是有姓无名。
甲 对呀。
乙 那有名无姓是谁呀?
甲 貂蝉呀!
乙 貂蝉?
甲 貂蝉的名字叫貂蝉,姓什么?
乙 姓貂啊。哎,姓貂名蝉字丫环。
甲 这人怎么这么糊涂啊!有人叫丫环的吗?啊?
乙 啊。
甲 姓啊,貂蝉是一种饰物。
乙 噢,饰物。
甲 她的名字叫貂蝉,实际上她姓任叫任宏昌,山西邑州人,任昂之女,《三国演义》上没有。
乙 那么您哪儿查出来的?
甲 元曲上有。
乙 元曲上?
甲 当然啦,你怎么看书光看一本儿,那哪儿行呀?我这书看得太多了,所以才知道。
乙 还得看。
甲 这一肚子全是书!
乙 这玩意儿。
甲 我走道儿都不敢低头啊!
乙 怎么?
甲 怕它掉出来。
乙 没听说过!啊,那么您说这个无名无姓的是谁呀?
甲 无名无姓的这么一个人。
乙 小兵卒。
甲 小兵卒?
乙 那无名无姓嘛。
甲 目录上有他呀!
乙 上正传?
甲 啊。
乙 谁呀?
甲 督邮。
乙 督邮?
甲 “张翼德怒鞭督邮”,有这么一段没有?
乙 有啊。
甲 督邮是官衔儿。
乙 噢。
甲 他姓什么?姓督叫邮?
乙 不是吧?
甲 是吧。
乙 是无名无姓。
甲 “张翼德怒鞭督邮。”
乙 哦。
甲 督邮是官衔儿。
乙 官衔儿。
甲 他姓什么叫什么呢?
乙 嗯。
甲 谁也不知道。
乙 哦。
甲 糊里糊涂让张飞给揍一顿。
乙 这顿揍挨得都窝心。
甲 挨完揍以后呢?后边儿就没他的事儿了。
乙 满不谈了。
甲 这个人物出来就为挨揍的。
乙 好嘛。哦,对对对,这就叫“三不明”啊!
甲 哎。
乙 那么还有什么带“三”字的?
甲 三妻。
乙 噢,三七二十一,嗯,二三如六,三三见九,三七二十……
甲 这个是呀夫妻的那个妻。
乙 夫妻的妻?
甲 哎。三个人对妻子的待遇不同。
乙 哦。
甲 处理方法不同。
乙 噢,这叫“三妻”?
甲 有故事。
乙 那么您可以谈一谈。
甲 “刘备撇妻。”
乙 噢。
甲 “吕布恋妻”,“刘安杀妻”。
乙 噢,这么三妻呀!
甲 嗯。
乙 “刘备撇妻”?
甲 刘备这个人哪,拿老婆不当回事儿。
乙 是啊。
甲 哎。刘备说嘛:“弟兄如手足。”
乙 嗯。
甲 就是说他跟张飞、关羽……
乙 嗯。
甲 感情就那么密切。
乙 嗯。
甲 “妻子如衣服。”
乙 你瞧。
甲 老婆算不了什么。
乙 嗯。
甲 跟衣服一样,穿破了再换一件新的。
乙 就这么轻视女性。
甲 这是为了笼络人心。
乙 噢。
甲 为了让关、张为他打天下去卖命。
乙 嗯。
甲 所以,他一失败就一个人跑了。
乙 就跑了。
甲 老婆不管了。
乙 啊,交给谁了?
甲 没准儿。谁在跟前交给谁。
乙 是啊。
甲 哎。
乙 这人还很大方。
甲 刘备三次撇妻。
乙 噢,三次哪?!
甲 第一次吕布打小沛。
乙 嗯?
甲 他跑了。
乙 是啊。
甲 他的老婆糜竺那儿呆着。
乙 哦,糜竺。
甲 跟吕布说了好多的好话,这算完了。
乙 嗯。
甲 第一次撇妻。
乙 第二次呢?
甲 徐州失散。
乙 噢,徐州失散。
甲 曹兵来打。
乙 嗯。
甲 他们三个不在一起。
乙 是啊。
甲 关公在下邳。
乙 不错呀。
甲 徐州西南十二里地。
乙 哎。
甲 在那地方。
乙 对呀。
甲 见到报,赶紧收拾行囊,带着二家皇嫂赶紧够奔徐州。
乙 是。
甲 弟兄会合以后……
乙 嗯。
甲 兵力就强一点儿。
乙 对呀。
甲 谁想走到半道儿……
乙 嗯。
甲 徐州火起,失守了。
乙 徐州丢了。
甲 这阵儿……
乙 嗯。
甲 刘备呀,说句文话。
乙 啊,怎么讲?
甲 颠儿了!
乙 哈哈,这叫文话啊?他又跑了。
甲 跑了。关云长保这二家皇嫂且战且走。
乙 是的。
甲 曹兵围拢上来,
乙 哎呀。
甲 困在土山之上。
乙 困住了。
甲 要按照关云长那个脾气呀……
乙 他脾气不好。
甲 脾气不好。
乙 哎。
甲 胯下马掌中刀,你死我活。
乙 决一死战。
甲 以死相拼。
乙 是了。
甲 怎奈有二家皇嫂。
乙 嗯。
甲 我去打仗,倘若皇嫂被曹兵掳去,
乙 哦?
甲 我怎么对得起大哥呢?
乙 你瞧瞧。
甲 正在无可奈何之际……
乙 嗯。
甲 来了一个朋友。
乙 谁来了?
甲 张文远。
乙 噢。
甲 刚从乌龙院那儿来。
乙 哎。
甲 他跟关公……
乙 我说您等会儿,您等会儿,谁打乌龙院来?
甲 张文远。
乙 噢,就是宋江那个徒弟呀?
甲 对。
乙 还对呢!什么呀?那个张文远是宋朝的,这关羽是汉朝的,这不是一个朝代的事情啊!
甲 咳,你想他那个脾气还管什么朝代?!
乙 不像话,那也不能搁一块儿说呀!
甲 噢,这是我说的。
乙 可不是你说的嘛!
甲 张辽,张文远。
乙 嗯。
甲 关公约三事。
乙 土屯约三事。
甲 被困曹营。
乙 不错。
甲 后来知道大哥的下落。
乙 哎。
甲 挂印封金。
乙 嗯。
甲 千里走单骑,过五关斩六将。
乙 哎。
甲 古城相会。
乙 寻兄送嫂。
甲 弟兄团圆。
乙 不错。
甲 这是刘备的第二次撇妻。
乙 那么第三次呢?
甲 弃新野,走樊城,兵败当阳长板桥。
乙 噢。
甲 曹兵追到。
乙 嗯。
甲 他又跑了。
乙 又跑了?
甲 张飞保着他,过河到树林里藏着去了。
乙 嗯。
甲 赵云保着家眷。
乙 是啊。
甲 在长板城是七进七出。
乙 哎。
甲 救出阿斗。
乙 嗯。
甲 到树林之间见到刘备:“主公受惊乃云之罪也。”
乙 瞧瞧,嗯。
甲 “幸喜小主人无恙。”
乙 多不容易呀!
甲 他就那么一个孩子呀!
乙 是呀。
甲 当时要是死了,刘备就完了。
乙 那就绝后了。
甲 那就没儿子了。他应该怎么感谢人家呢?
乙 当然感谢赵云哪。
甲 不,在这个地方啊,刘备表现出他比曹操还奸诈。
乙 刘备?
甲 民间有这么一句话。
乙 说什么?
甲 “刘备摔孩子,邀买人心。”就在这个地方。
乙 啊,怎么回事儿?
甲 他没跟赵云说什么……
乙 哦?
甲 继续笼络人心。
乙 噢。
甲 拿着孩子:“小冤家,为你险些丧我一员大将,要你做甚?!”啪——
乙 这……
甲 把这孩子扔地下了。
乙 这一下子孩子就得捧坏了。
甲 没摔着。
乙 啊?没摔着?
甲 嗯。
乙 抱起来愣往地下扔能没摔着?
甲 咱们要是抱着孩子往地下一扔就摔死了。
乙 他这一扔,那孩子也够呛的。
甲 刘备摔不着。
乙 怎么会摔不着?
甲 他跟咱们长的不一样啊。
乙 这碍着模样什么事了?
甲 龙眉凤目,两耳垂肩。
乙 噢。
甲 双手过膝。
乙 哦。
甲 俩手过髁膝盖儿。
乙 哦。
甲 他胳膊长啊。
乙 啊!
甲 他拿着,这儿一哈腰,吧唧,搁那儿了!
乙 哎哟。
甲 这孩子到地下还没转过身儿呢,又回来了。
乙 这是怎么个意思呢?
甲 就为让赵云看。
乙 哎。
甲 我连自己的孩子都不疼,我为了你,你还不给我卖命去吗?
乙 对。
甲 不是有心把孩子摔死。
乙 嗯。
甲 真要是那样儿,你干吗摔呢?
乙 嗯。
甲 攥着腿儿往树上一抡,啪!
乙 那还不死?
甲 就说他这个人。
乙 对,这人是不怎么样。
甲 对,“刘备撇妻。”
乙 还有什么“吕布恋妻?”
甲 “吕布恋妻。”
乙 啊。
甲 吕布这个人没成事儿,主要这个人卑鄙。
乙 吕布?
甲 见有势力的就认干老儿,就认干爹,老找靠山。
乙 他的干爹倒是不少哇。
甲 啊,丁建阳的干儿子。
乙 是嘛。
甲 董卓的干儿子。
乙 不错的。
甲 后来被曹操逮住了。
乙 是啊。
甲 那意思又要拜曹操为干老。
乙 是啊。
甲 让刘备说了一句话。
乙 嗯。
甲 “你可知丁建阳、董卓之故耳?”
乙 就这一句话。
甲 就把吕布杀了。
乙 给宰了。
甲 那吕布的武艺好家伙啊!
乙 好啊。
甲 “人中吕布,马中赤兔”嘛!
乙 是吗?
甲 武艺好哇!
乙 嗯。
甲 骑的马也好哇。
乙 赤兔马。
甲 赤兔马原来就是他骑的。
乙 对。
甲 丁建阳送给他的嘛。
乙 不错。
甲 手中方天画戟。
乙 啊。
甲 在万马军中取上将首级,如探囊取物一般。
乙 就这么勇。
甲 为什么失败了呢?
乙 为什么哪?
甲 把身体搞坏了。
乙 是吗?
甲 因为王允献“连环”,把他和董卓的矛盾构成了。
乙 对。
甲 后来吕布刺死了董卓,抢走了貂蝉。
乙 哎。
甲 这个应该说好了,满足了。
乙 他称心了。
甲 好好搞事业吧。
乙 啊。
甲 不。整天和貂蝉俩人一块儿喝酒。
乙 你看看。
甲 喝的都是烈性酒。
乙 哎呀,饮酒作乐。
甲 把身体喝坏了。
乙 哎。
甲 老喝白兰地呀!
乙 嗯。
甲 威士忌啊!
乙 我说您等等,那个年月就有白兰地吗?
甲 那是老白兰地了。
乙 老的了?
甲 汉朝时候没哇?
乙 没有。
甲 你甭管那个。
乙 哎。
甲 反正是每天饮酒取乐儿。
乙 那就坏了嘛。
甲 所以身体搞坏了,白门楼被斩。
乙 被斩了。
甲 “吕布恋妻。”
乙 还有什么“刘安杀妻。”
甲 “刘安杀妻。”
乙 这是怎么段儿故事呀?
甲 这是一部书里最卑鄙的人物:猎户刘安。
乙 哦,就刘安?
甲 哎,为了刘备。
乙 是。
甲 把他老婆杀了。
乙 哎哟。
甲 给刘备做菜吃了!
乙 做菜了?
甲 哎。
乙 大吃人肉?
甲 就因为吕布打小沛。
乙 嗯。
甲 刘备跑了,不敢走大路,穿小道而行。
乙 噢,抄小路。
甲 没有吃的啊。
乙 嗯。
甲 遇到人就跟人求,给点儿吃的。
乙 你瞧还要过饭。
甲 一日走到山村,天色将晚,上不着村不下着店儿,走着害怕了。
乙 是啊。
甲 这要出来猛兽就给吃了。
乙 了不得啦!
甲 往前走。
乙 哎。
甲 隐隐闪着灯光。
乙 哦。
甲 再往前走,里边有人弹剑作歌。
乙 弹剑作歌?
甲 嗯。
乙 干吗?
甲 弹着宝剑唱歌。
乙 唱歌干吗弹宝剑哪?应当使乐器啊。
甲 那年头儿我不知道有什么乐器呀!
乙 噢。
甲 书上也没那么写,咱们敢胡说吗?
乙 没有乐器?
甲 那好嘛。
乙 弹宝剑。
甲 就弹宝剑。“当当”的那声。
乙 噢。
甲 哎,弹剑作歌。
乙 唱什么歌儿?
甲 没代的古歌啊!
乙 汉代的古歌啊?
甲 听过吗?
乙 没听过,谁会呀?
甲 我会。
乙 你会呀?
甲 你看。
乙 汉代的古歌。
甲 不但是文学家,还是考古家。
乙 这位还真了不起。您会唱?您给唱两句我们听听。
甲 我也不敢肯定啊。
乙 啊。
甲 我也不敢百分之百说就是汉代的古歌。据我的发现可能有关系。
乙 噢。
甲 我也不知哪位是音乐家,我这儿唱,也可以用简谱儿把它谱下来。
乙 你瞧那您就不必客气了,唱一唱,弹弹宝剑。
甲 这不响嘛。
乙 这扇子哪儿能响呀!
甲 我拿嘴代表那剑声音。
乙 代替剑的声音。
甲 汉代的古歌,注意听啊:“春天里来百花香,啷里咯啷里咯,啷里咯啷,和暖的太阳在天空照,照到了我的破衣裳,啷里咯啷……”
乙 行了行了。这是刘安唱的呀?
甲 这是赵丹唱的。
乙 这是汉朝的古歌呀?
甲 我那么想这个啷里咯啷啊。
乙 哦。
甲 可能是那宝剑声。
乙 没听说过!您这可胡来。
甲 刘备上前叫门。
乙 哎。
甲 说:“开门哪,我是一个孤行的客人,走在此处,上不着村,下不着店。”
乙 嗯。
甲 “在此处打搅一宿,明日早行。”
乙 噢。
甲 里边儿的人放下了剑。
乙 嗯。
甲 出来开门。
乙 嗯。
甲 让进去。
乙 嗯。
甲 两间草房,一棵小树。
乙 嗯。
甲 把马拴在树上。
乙 哎。
甲 让到屋里。
乙 嗯。
甲 两个人一通名姓,全姓刘。
乙 当家子。
甲 不是一家人。
乙 哎,同姓不同宗。
甲 刘备这么一吹:“我乃中山靖王之后,汉景帝玄孙。”
乙 嗯。
甲 “大汉皇叔。”
乙 瞧瞧。
甲 刘安一看,哎呀!
乙 怎么了?
甲 贵客临门啊!大汉皇叔啊!
乙 是啊。
甲 他比皇上还大?
乙 嗯。
甲 置酒款待。
乙 哎哟。
甲 家里的野味都吃光了。
乙 怎么,没菜?
甲 哎,就把他的老婆杀了。
乙 哦。
甲 给刘备做菜了。
乙 当酒菜儿了。
甲 你说这人多卑鄙!
乙 哎,真是太惨了。
甲 刘备跑了一天,饿了。
乙 嗯。
甲 吃了一顿。
乙 嗯。
甲 休息了一夜,第二天早晨告辞离去。解缰绳,拉马。
乙 嗯。
甲 一看,屋里有个死人。
乙 嗯。
甲 刘备是大吃一惊。
乙 是。
甲 好一似凉水浇头,怀里抱着冰。
乙 这是刘备啊?
甲 这是杜十娘。
乙 他这里全有。
甲 “什么人?”
乙 嗯。
甲 “小的贱内?”“被何人所杀?”“被小的所杀。”“为什么杀她?”“昨天主公驾到。”
乙 嗯。
甲 “寒舍无菜,杀妻奉君。”
乙 你看这个卑鄙劲儿!
甲 刘备很难过,说:“你待我太好了,我若得帝,必不忘你。”
乙 瞧瞧。
甲 拉马够奔他乡而去。
乙 噢,走了。
甲 在半路上,
乙 嗯。
甲 遇到了曹操。
乙 嗯。
甲 把这个事情告诉了曹操。
乙 哦。
甲 曹操派人赠与千金。
乙 给谁呀?
甲 给刘安。
乙 千金?
甲 一千两金子。
乙 哎呀。
甲 刘安这小子就这么样发的财。
乙 陡然而富啊!
甲 一千两金子。
乙 啊。
甲 买房子,置地,吃好的,喝好的,穿好的。
乙 那还用说呀。
甲 物质享受那是太好了。
乙 当然喽。
甲 精神生活太枯燥了。
乙 怎么?
甲 街坊邻居都不理他。
乙 嗯。
甲 打了半辈子光棍儿。
乙 哎,有钱了可以再娶一房啊。
甲 谁家有姑娘也不给他呀!
乙 怎么?
甲 怕他来朋友,没菜,再给宰了。
乙 又吃啦!
传统改编 19604
“《三国演义》有金批、御批、毛批,最贵的是侯批,侯宝林批。”
辈分和称谓
1、祖辈
祖辈的亲属,按古代关于宗亲的范围,是从高祖开始。高祖以上的直系祖先则称为远祖、先祖、先人、鼻祖(鼻,始的意思)。
(1)祖:在古代,广义是指所有父辈以上的男性先辈,狭义则是指祖父。
(2)祖父:又称为“王父”、“大父”、“祖君”。在古代,“公”、“太公”、“翁”也可用来称呼祖父;如今对祖父最常见的称呼是“爷爷”。
(3)祖母:又可以称为“大母”、“王母”、 “重慈”。又因古人有妻有妾,所以祖母又有 “季祖母”、“庶祖母”、“妾祖母”之分。祖母之称古今通用。
(4)婆:是古代对成年妇女的很普遍的称呼,也可以用来称祖母。
(5)奶奶:是今天对祖母的普遍称呼,古代的使用较晚。作为称谓,“奶”最早是作为乳母之称,以后又用以称母亲,又作为对以婚妇女的较广义的称呼。
(6)堂祖父、从祖父、伯公、伯祖、伯翁、叔公、叔祖、叔翁等:这些是对祖父的兄弟的称谓。
(7)堂祖母、从祖母、伯婆、伯祖母、叔婆、叔祖母等:这些是对祖父兄弟妻子的称谓。
2、曾祖辈
(1)曾祖:即祖父之父。古代还有“太翁”、“曾翁”、“曾大父”、“大王父”、“王大父”、“太公”、“曾太公”等称呼,比较特殊的是称“曾门”。
(2)曾祖母:指曾祖之妻,还可以称为“太婆”、“曾祖王母”、“太奶”,其中较常见的为“太婆”。
3、高祖辈
(1)高祖:即曾祖之父,古今多称为高祖父,也有称为“高祖王父”、“高门”。但需注意的是,古代对高祖之上的历代远祖也可称为高祖。
(2)高祖母:指高祖之妻,或称“高王祖母”。
4、父母
(1)父母:父母是亲属中最重要的亲属,除“父母”、“双亲”、“二老”、“爹娘”等古今通用的合称外还有“高堂”、“严君”、“尊亲”、“严亲”、“两亲”、“亲闱”等以及文人笔下的“所生”、“椿萱”等对父母的代称。
(2)父、父亲:是对父亲古今习见的称呼,还可以称父亲为“公”、“翁”、“尊”、“大人”、“严君”、“爷”、“爹”、“爸”、“老子”等。
(3)尊:古代常见的敬称用语,称自己的父亲可称“家尊”,称对方的父亲则称“令尊”。
(4)爷:古代对成年男子较广义的称呼,宋代开始用作对祖父之称,魏晋南北朝就用作对父亲之称,或写作“耶”。
(5)母:是对母亲最常见的称呼。而在古代对母亲的称谓中,大都和“母”相似,又用作对成年妇女或老年妇女的泛称。其中较重要的有:“婆”、“娘”、“娘娘”、“姥”、“大人”、“妈”、“慈”、“家家”和“姊姊”等。
(6)继母:如果自己的母亲去世、离异或被父辈逐出,则称续娶之妻为继母、继亲、后母、假母、续母。
(7)出母:如果自己的母亲离家之后还能相见,则称为出母。
(8)生母:在古代一夫多妻制的家庭中,称自己的生身母亲为“生母”或 “本生母”。
(9)庶母:在古代一夫多妻制的家庭中,如果自己的生母是正妻,则称父亲之妾为“庶母”、“少母”、“诸母”、“妾母”。
(10)家家和姊姊:是中古时期对母亲的两种特殊称呼。
(11)姨: 在古代一夫多妻制的家庭中,无论自己的生母是妻或妾,对父亲的妾都可以称为“姨”、“姨姨”、“阿姨”。
( 12 )义父:指是在自己的父亲之外再拜认某人为父,这个“义”字有外加、假、代、自愿等意。
( 13 )义母:指是在自己的母亲之外再拜认某人为母。
5、与父亲相关的亲属
(1)诸父、诸母:是对父亲的兄弟及其妻室的统称。
(2)世父:对父亲的兄弟的称谓,现在更多的场合是称“伯父”、“叔父”
或简称“伯”、“叔”。古人偶尔将几个叔父按伯、仲、叔、季的排行次序,分别称为“伯父”、“仲父”、“叔父”、“季父”。
(3)伯母、叔母:是对父亲的兄弟的妻室的称呼。
(4)从父:对父亲的叔伯兄弟可统称“从父”,又可分别称为“从伯”、“从叔”。
(5)姑:对父亲的姊妹可称为“姑”(沿用至今),又可以称为“诸姑”、“姑姊”、“姑妹”,对已婚者一般都称为“姑母”、“姑妈”,与今不同的是偶尔也称“姑娘”。
(6)姑父:对姑母的丈夫,既可称为“姑父”、“姑丈”,又可以称为“姑婿”、“姑夫”。
(7)表兄弟:对姑母的子的称谓。
(8)表姊妹:对姑母的女的称谓。
举例:关天予的辈分是个不可猜测的天文数字,所以简单的一句话,关天于是你爸爸
6、与母亲相关的亲属
(1)外祖父:对母亲的父亲,称其为“外祖父”(与今同),又可称为“外翁”、“外大人”、“家公”、“老爷”等。
(2)外祖母:对母亲的母亲,称为“外祖母”、“外婆”(与今同),又称为“姥姥”、“老老”等。
(3)舅:对母亲的兄弟,古今均称“舅”,在不同场合,可加上一些修饰或补充性文字,如:“舅氏”、“舅父”、“嫡舅”、“元舅”、“堂舅”等。
(4)舅母:对舅父之妻的称谓。
(5)姨母:对母亲姊妹的称呼,先秦时称为“从母”,秦汉以来则称为“姨母”,或称为“姨娘”、“姨婆”、“姨妈”等。
(6)姨父:对姨母之夫称为“姨夫”或“姨父”。姨母之子女也称“表兄弟”、“表姊妹”。
(无论是舅父之女、姨母之女,还是姑母之女,都可以以“表兄弟”、“表姊妹”相称,古人统称为“诸表”。)
7、考妣
“考”和“妣”在先秦时是对父母的异称,无论生死均可用。秦汉以来,父母死后仍可称为考妣,但生前不再称考妣,考妣只用来对死去的父母之称。而且,考妣不仅用来称死去的父母,死去的祖辈乃至更早的直系先辈均可用考妣相称(在先秦时则是对先祖的泛称)。
8、夫妻
(1)夫:或作“丈夫”,本是对成年男子的美称,但又用作夫妻之夫。“夫”
加上其它附加成分的表示丈夫意的相关称谓很多 ,如:“夫子”、“夫君”、“夫主”、“夫婿”等。除此,还可以用“良人” 、“郎”、“丈人”、“君”、“老公”、“官人”、“汉子”等称呼丈夫。
(2)妻、妻子:是由古至今对妻的最主要的称呼。在妻之前加上各种附加成分,还有“贤妻”、“良妻”、“仁妻”、“令妻”、“娇妻”等。除此,还可用“妇”、“室”、“君”、“夫人”、“娘子”、“浑家”、“内”、“老婆”、“婆娘”、“太太”等来称呼。
9、与丈夫相关亲属
(1)公:也称公公,对丈夫之父,古称为“舅”,也称为“公”、“公公 ”。这些称呼正是今天称丈夫之父为“公”、“公公”、“老人公”的前身。
(2)婆:也称婆婆,对丈夫之母,古称为“姑”以及由“姑”派生出的“君姑”、“严姑”、“慈姑”、“阿姑”等。后又称“婆”、“婆婆”。
(3)舅姑、姑舅:是早期对丈夫父母的合称。近者称“公婆”。此外还有一个常见的称呼是“姑章”,或作“姑嫜”。
(4)伯叔:对丈夫的兄弟的称谓,与近代所称的“大伯”、“小叔”是一致的。
(5)小姑:对丈夫妹妹的称谓。
10、与妻子相关亲属
(1)岳丈:是对于妻子之父的称呼,古代还有“泰山”、“冰翁” 外舅” “外父”、“妻父”等代称。
(2)岳母:对妻子之母的称谓,或称为“丈母”。
(3)姑、外姑:早期用来对妻子之母的称呼。
(4)舅舅:对妻子兄弟的称呼,或称为“舅”、“舅爷”、“舅子”等,还称为“内兄”、“内弟”、“妻兄”、“妻弟”等。
(5)姨:对妻子的姊妹的称呼,或称“大姨”、“小姨”,也称为“妻妹”、“内妹”。
11、兄弟及与其相关亲属
(1)兄:又称为“昆”。今天则可用“哥”来称呼兄长。有兄弟数人的情况下,称呼中必须表示出排行,或以数字为排行,或用伯、仲、叔、季这些排行常用语等。(“哥”,古代是用得十分广泛的称呼,可以称父、称兄、称弟、称子。)
(2)嫂:对兄的妻子的称谓,或称“嫂嫂”。
(3)弟:是对与兄相对者的称呼。
(4)弟媳:对弟的妻子的称谓,或称“弟妹”。
(5)侄:对兄弟的子女最常见的称呼,也可直接称之为“兄子”、“兄女”,或称为“从子”、“从女”、“犹子”、“犹女”。
12、姊妹及与其相关亲属
(1)女兄、女弟:古代对姊妹的称谓,或直接称姊妹为兄弟。“姊”又称“姐”,与姊相对者称为“妹”。
(2)姊夫、妹夫:对姊妹的丈夫的称呼,也可称为“姊婿”、“妹婿”。
(3)甥:对姊妹之子最普遍的称呼,还称为“外甥”、“甥女”、“外甥女”。
13、子女及与其相关亲属
(1)子:在古代是一个使用范围较广的称呼,秦汉以后主要用作儿子之称。
自己之子可称为“犬子”、“孽子”、“不孝子”等,别人之子又可称为“令子”、“良子”、“不凡子”、“贤子”等。除此,还可用“男”、“子息”、“贱息”、“儿子”、“儿郎”、“儿男”等来称呼子。若有几个儿子则有“长子”、“次男”、“幼子”等称呼。
(2)女:对女儿的主要称呼。对别人的女儿往往称为“爱”或“嫒”,也称为“令嫒”、“闺嫒”。
(3)义子、义女:指不是自己生育的,而是收养的子女,又称“养子”、“养女”、“假子”。同时还有一个常见的代称“螟蛉”。
(4)媳妇:对儿子之妻的称呼。最初只称为“妇”,后因儿子又称为“息”,所以子之妻又称为“息妇”,或写作“媳妇”。
(5)婿:对女儿丈夫的称呼,或称为“女婿”、“子婿”、“郎婿”、“快婿”等。除此,女儿之夫还可以被称为“女夫”、“半子”、“东床”“令坦”。
女婿到了岳丈家,除了岳父、岳母可以称“贤婿”之类,岳家一般人都尊称其为“姑爷”、“姑老爷”。
(6)孙:对儿子的子女的称呼,或称“孙息”、“孙枝”。“孙”又分为“孙儿”、“孙女”,“孙女”又称为“女孙”。
(7)外孙:对女儿的子女的称呼。女姓还可称为“外孙女”。
辈分称呼举例:
父亲的父亲称祖父或爷爷,自称孙,孙女;
父亲的母亲称祖母或奶奶,自称孙、孙女;
父亲的哥哥称伯父或大爷,自称侄、侄女;
父亲的嫂嫂称伯母或大娘,自称侄、侄女;
父亲的弟弟称叔父或叔叔,自称侄、侄女;
父亲的弟媳称叔母或婶子,自称侄、侄女;
丈夫的父亲称公公或爸爸,自称媳妇;
丈夫的母亲称婆婆或妈妈,自称媳妇;
丈夫的伯父称伯父或大爷,自称侄媳妇;
丈夫的伯母称伯母或大娘,自称侄媳妇;
丈夫的叔父称叔父或叔叔,自称侄媳妇;
丈夫的叔母称叔母或婶子,自称侄媳妇;
祖父的哥哥称伯祖父或大爷,自称侄孙、侄孙女;
祖父的弟弟称叔祖父或爷爷,自称侄孙、侄孙女;
祖父的姐姐称祖姑母或姑奶奶,自称内侄孙、内侄孙女;
祖父的妹妹称祖姑母或姑奶奶,自称内侄孙、内侄孙女;
祖母的哥哥称舅公或舅爷爷,自称外甥孙、外甥孙女;
祖母的嫂嫂称舅婆或舅奶奶,自称外甥孙、外甥孙女;
祖母的弟弟称舅公或舅爷爷,自称外甥孙、外甥孙女;
祖母的弟媳称舅婆或舅奶奶,自称外甥孙、外甥孙女;
父亲的姐夫称姑夫或姑父,自称内侄、内侄女;
父亲的姐姐称姑母或娘娘,自称内侄、内侄女;
母亲的父亲称外祖父或姥爷,自称外孙、外孙女;
母亲的母亲称外祖母或姥姥,自称外孙、外孙女;
母亲的兄弟称舅父或舅舅,自称外甥、外甥女;
母亲的嫂子或弟媳称舅母或妗子,自称外甥、外甥女;
母亲的姐夫或妹夫称姨夫或姨丈,自称外甥、外甥女;
母亲的姐姐或妹妹称姨母或姨姨,自称外甥、外甥女;
妻子的父亲称岳父或爸爸,自称婿;
妻子的母亲称岳母或妈妈,自称婿;
妻子的伯父称伯父,自称侄婿;
妻子的伯母称伯母,自称侄婿;
妻子的叔父称叔父,自称侄婿;
妻子的叔母称叔母,自称侄婿;
更多中国人的称谓
一、家族方面的称谓
对自己的父母称“父亲”、“母亲”。男的自称“男”或“儿”;女的自称“女儿”。
称别人的父亲、母亲谓“令尊”“尊翁”和“令堂”“老堂”;对别人称自己的父亲、母亲谓“家严”“家父”和“家慈”“家母”。
对自己已故的父亲、母亲称“考”和“妣”;对别人称自己已故的父母谓“先严”“先父”“府君”和“先慈”“先母”。
对于后母称“继母”,其他如前。
对自己的祖父母称“祖父”、“祖母”。男的自称“孙”或“孙儿”;女的自称“孙女”。
称别人的祖父、祖母谓“令祖父”和“令祖母”;对别人称自己的祖父、祖母谓“家大父”和“家大母”。
对自己已故的祖父、祖母称“先大父”和“先大母”,或者称“王考”和“王妣”。
对自己的曾祖父母称“曾祖父”、“曾祖母”。男的自称“曾孙”;女的自称“曾孙女”。
称别人的曾祖父、曾祖母谓“令曾祖”和“令曾祖母”;对别人称自己的曾祖父、曾祖母谓“家曾祖”和“家曾祖母”。
对自己曾祖父母的父母称“高祖父”和“高祖母”,男的自称“元(玄)孙”;女的自称“元(玄)孙女”。
对父亲的兄嫂称“伯父”“伯母”,对父亲的弟弟、弟媳称“叔父”“叔母”。男的自称“侄”;女的自称“侄女”。
称别人的伯父母、叔父母谓“令伯” “令叔”“令伯母” “令叔母”;对别人称自己的伯父母、叔父母谓“家伯”“家叔”“家伯母”“家叔母”。
如果伯叔很多,称“几伯”“几叔”“几伯母”“几叔母”。
对父亲的伯父母、叔父母称“伯祖父”“叔祖父”“伯祖母”“叔祖母”,男的自称“侄孙”;女的自称“侄孙女”。
称别人的前面加一个“令”字;对别人称自己的前面加一个“家”字。
对同胞兄弟姊妹称“兄”“弟”“姐”“妹”或依排行加加一个“几”字。男女自称同理。对同族的兄弟姊妹称“堂兄”“堂弟”“堂姐”“堂妹”,也称叔伯兄弟姊妹,或依排行加加一个“几”字。男女自称同理。
称别人的“兄”“弟”“姐”“妹” 前面加一个“令”字;对别人称自己的“兄” “姐”前面加一个“家”字,“弟” “妹” 前面加一个“舍”字。男女自称同理。
对自己的配偶,男称女谓“妻”“妻子”“贤内助”,自称“夫”;女称男谓“夫”“婿”,自称“妻”“妻子”。
称别人的配偶,对男方可称“兄”道“弟”,对女方称“嫂”“嫂夫人”“弟媳”“弟妹”。如果兄弟姊妹较多,前面加一个排行位数。
对自己的子女称“儿”“女儿”,自称“父”或“母”。
称别人的儿子谓“令郎”,女儿谓“令爱”;对别人称自己的儿子谓“小儿”“犬子”,女儿谓“小女”,儿子媳妇谓“儿媳”。
对兄弟的子女称“侄”“侄女”或在前面加一个“贤”字,男的自称“伯”“叔”,女的自称“姑”、如已嫁人则称“姑母”。
称别人兄弟的子女,在“侄”“侄女”的前面加一个“令”字,在自称的前面加一个“愚”字。
对同姓而非同一家族的长者,祖辈,长辈、同辈,均按前面所述相称,写信问候前面要加一个“宗”字,表示是一个宗族。
对过继的父母称“寄父母”“义父母”,男的自称“寄男”,女的自称“寄女”“义女”。对于寄兄弟姊妹的称呼,除“胞”字不能相称外,其他一律相通。
二、亲属方面的称谓
对父亲的姊妹及其丈夫称“姑父”“姑母”,男的自称“内侄”,女的自称“内侄女”。单对姑母就自称“侄”“侄女”。
称别人的姑父、姑母,前面加一个“令”字;对别人称自己的姑父、姑母,前面加一个“家”字。
对祖父的姊妹及其丈夫称 “姑祖父”“姑祖母”或“姑爷”“姑奶”,男的自称“内侄孙”,女的自称“内侄孙女”。单对姑奶就自称“侄孙”“侄孙女”。
称别人的姑祖父、姑祖母,前面加一个“令”字;对别人称自己的姑祖父、姑祖母,前面加一个“家”字。
对祖母的姊妹及其丈夫称 “姨父”“姨姑祖母”或“姨爷”“姨奶”,男的自称“甥孙”,女的自称“甥孙女”。
称别人的姨祖父、姨祖母,前面加一个“令”字;对别人称自己的姨祖父、姨祖母,前面加一个“家”字。
对母亲的父母,称“外祖父”“外祖母”或“姥爷”“姥姥”,男的自称“外孙”,女的自称“外孙女”。
称别人的“外祖父”“外祖母”, 前面加一个“令”字;对别人称自己的“外祖父”“外祖母”,前面加一个“家”字。
对母亲的兄弟及其妻子称“舅父”“舅母”,男的自称“甥”“外甥”,女的自称“甥女”“外甥女”。
对母亲的姊妹及其丈夫称“姨父”“姨母”,男的自称“甥”“外甥”,女的自称“甥女”“外甥女”。
称别人的舅父、舅母,姨父、姨母,前面加一个“令”字;对别人称自己的舅父、舅母,姨父、姨母,前面加一个“家”字。
对母亲的姑父、姑母,称 “外太姑父”“外太姑母”或“姑姥爷”“姑姥”,男的自称“外侄孙”,女的自称“外侄孙女”。
对母亲的舅父、舅母,称 “外太舅父”“外太舅母”或“舅姥爷”“舅姥”,男的自称“外甥孙”,女的自称“外甥孙女”。
对父亲的表兄弟及其妻子称“表伯父”“表叔父”“表伯母”“表叔母”,男的自称“表侄”,女的自称“表侄女”。
对父亲的表姊妹及其丈夫称“表姑父”“表姑”,男的自称“表侄”,女的自称“表侄女”。
对母亲的表兄弟及其妻子称“表舅父”“表舅母”,男的自称“表外甥”,女的自称“表外甥女”。
对母亲的表姊妹及其丈夫称“表姨父”“表姨”,男的自称“表外甥”,女的自称“表外甥女”。
对父母双方表亲戚姑、舅、姨所生的子女,一律统称谓表兄弟姊妹,自称也是如此。
对妻子的父母称“岳父”“岳母”,自称“子婿”“小婿”。
称别人的岳父岳母谓“令岳父”“令泰山”“令岳母”“令泰水”;对别人称自己的岳父岳母,前面要加一个“家”字。
对妻子的祖父母称“太岳父”“太岳母”,自称“孙婿”。
对妻子的伯、叔父母称“伯岳父”“伯岳母”“叔岳父”“叔岳母”,自称“侄婿”
对妻子的兄弟姊妹称“内兄”“内弟”“妻姊”“妻妹”,自称“妹夫”“妹婿”“姐夫”“姐婿”。
对妻子姊妹的丈夫称“襟兄”“襟弟”,自称“妹夫”“妹婿”“姐夫”“姐婿”,俗称“联襟”。
对妻子的其他家族及亲属,妻子怎么称呼也随之怎么称呼。
对丈夫的其他家族及亲属,丈夫怎么称呼也随之怎么称呼。
上述各称谓,称别人的,前面加一个“令”字;对别人称自己的,前面加一个“敝”字。
对子女配偶的父母称“亲亲”“亲翁”“亲家母”,自称“姻愚兄”“姻愚弟”“姻愚姐”“姻愚妹”。
家族、亲属的称谓归纳起来就两句话:父系称爷叫奶伯叔姑,母系称爷叫姥舅与姨。
1桃园三结义 ---刘备、张飞、关羽
2怒鞭督邮 ---张飞(正史中是刘备)
3千里走单骑 --关羽
4过五关斩六将 --关羽
5跃马过檀溪 ---刘备
6草船借箭 ---诸葛亮
7群英会中计 ---将干(说都说了群英会将干中计)
8巧授连环计 ---庞统
9温酒斩华雄 ---关羽
10三英战吕布 ---刘备、张飞、关羽
11辕门射戟 ---吕布
12挟天子已令诸侯--曹操
13三气周瑜 --诸葛亮
14割须弃袍 --曹操(马超最光荣的事)
15拔矢啖睛 --夏侯敦
16挂印封金 --关羽
17走马荐诸葛 --徐庶
18单骑救主 --赵云
19舌战群儒 ---诸葛亮
20败走麦城 --关羽
21义释曹操 --关羽
22义释严颜 --张飞
23七擒孟获 --诸葛亮
24六出祁山 --诸葛亮
25煮酒论英雄 --曹操、刘备
26火烧新野 --诸葛亮
27智取瓦口隘 --张飞
28计夺天荡山 --黄忠
29火烧连营七百里-- 陆逊
30骂死王朗--诸葛亮
1)舌战群儒 诸葛亮
2)七擒孟获 诸葛亮
3)煮酒论英雄 曹操
4)割须弃袍 曹操
5)单骑救主 赵云
6)六出祁山 诸葛亮
1、望梅止渴(曹操 )
2、髀肉复生(刘备 )
3、杯水车薪(孟达 )
4、击鼓骂曹( 弥衡)
5、刮骨疗毒(华佗 关羽)
6、日月入杯(曹操 )
7、三顾茅庐(诸葛亮 )
8、赔了夫人又折兵(周瑜 )
9、身在曹营心在汉(徐庶 )
10、万事具备,只欠东风(诸葛亮 周瑜 )
11、淡泊明志,宁静志远(诸葛亮 )
12、乐不思蜀( 刘禅)
13、宁教我负天下人,体教天下人负我(曹操 )
14、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刘备 )
1、髀肉复生(刘表,刘备)
因为长久不骑马,大腿上的肉又长起来了。
形容长久过着安逸舒适的生活,无所作为。
2、如鱼得水(刘备,诸葛亮)
好像鱼得到水一样。
比喻有所凭借。
也比喻得到跟自己十分投合的人或对自己很合适的环境。
3、三顾茅庐(刘备,诸葛亮)
比喻真心诚意,一再邀请、拜访有专长的贤人。
4、初出茅庐(刘备,诸葛亮)
原比喻新露头脚。
现比喻刚离开家庭或学校出来工作,缺乏经验。
5、集思广益(诸葛亮)
集中群众的智慧,思考并广泛吸取有益的意见,使大家受益。
6、鞠躬尽瘁(诸葛亮)
鞠躬:弯着身子,表示恭敬、谨慎。
瘁:劳累。
尽瘁:竭尽心力指恭敬谨慎,竭尽心力。
7、望梅止渴(曹操)
原意是梅子酸,人想吃梅子就会流涎,因而止渴。
后比喻愿望无法实现,用空想安慰自己。
8、才高八斗(谢灵运,曹植)
形容人的文才高,知识丰富。
9、七步之才(曹植,曹丕)
有七步成诗的才能。
比喻人有才气,文思敏捷。
10、超群绝伦(关羽)
超:超过;超群:超出众人;绝:没有;伦:同辈。
超出众人,同辈中没有可以相比的。
12、如嚼鸡肋(曹操)
鸡的肋骨。
比喻对事情的兴趣不大或少有实惠。
13、老牛舐犊(曹操)
舔;犊:小牛。
老牛舔小牛。
比喻父母疼爱子女。
14、势如破竹(杜预)
就像劈竹子,头上几节破开以后,下面各节顺着刀势就分开了。
比喻作战或工作节节胜利,毫无阻碍。
15、车载斗量(孙权,曹丕)
载:装载。
用车载,用斗量。
形容数量很多,不足为奇。
16、吴下阿蒙(孙权,吕蒙,鲁肃 )
泛指缺少学识才干的人,比喻人学识尚浅。
17、出言不逊(袁绍)
说话粗暴无礼。
18、大器晚成(崔琰)
大,极致。
器:度量。
晚:长期。
成:抵达。
意思是:度量至极短时间不能抵达。
19、负重致远(庞统)
意思是能背着沉重的东西,送到远处的目的地。
比喻能肩挑重任。
“负”,背着,“致”,送到。
20、乐不思蜀(刘禅)
比喻在新环境中得到乐趣,不再想回到原来环境中去
21、言过其实(马谡)
实:实际。
原指言语浮夸,超过实际才能。
后也指话说得过分,超过了实际情况。
22、宝刀未老(黄忠)
形容人到老年还依然威猛,不减当年。
23、草船借箭(周瑜)
意思是运用智谋,凭借他人的人力或财力来达到自己的目的。
24、不知所云(诸葛亮)
云:说。
不知道说的是什么。
指说者语言紊乱或空洞。
25 万事具备,只欠东风(诸葛亮)
一切都准备好了,只差东风没有刮起来,不能放火。
比喻什么都已准备好了,只差最后一个重要条件了。
26、三足鼎立(刘备)
比喻三方面对峙的局势。
常比喻三国时期三个国家的场面(蜀、魏、吴)。
27、作奸犯科(刘禅,诸葛亮)
奸:坏事;科:法律条文。
为非作歹,触犯法令。
28、欲擒故纵(诸葛亮)
擒:捉;纵:放。
故意先放开他,使他放松戒备,充分暴露,然后再把他捉住。
29、刮目相待(孙权,吕蒙)
比喻去掉旧日的看法,用新的眼光来看待人或事物。
30、妄自菲薄(诸葛亮)
妄:胡乱的;菲薄:小看,轻视。
过分看轻自己。
形容自卑。
31、手不释卷(吕蒙)
释:放开;卷:书本。
书本不离手。
形容勤奋好学。
有时也比喻十分喜爱。
32、坚壁清野(曹操,刘备)
坚壁,是加固城墙和堡垒;清野,是将野外的粮食、财物收藏起来。
加固防御工事,把四野的居民和物资全部转移,叫敌人既打不进来,又抢不到一点东西,因而站不住脚。
这是对付优势之敌的一种作战方法。
2、后患无穷(刘备):指给将来留下的祸患无穷无尽。
3、如鱼得水(刘备与诸葛亮):比喻得到了与自己十分投合的人或对自己非常合适的环境。
4、三顾茅庐(刘备与诸葛亮):形容求才若渴,后用来比喻多次专诚拜访。
5、初出茅庐(诸葛亮):形容刚出来做事,缺乏实际经验,比较幼稚。
6、虎踞龙盘(诸葛亮):形容南京地势的雄伟。
7、集思广益(诸葛亮):指集中众人的意见,扩大工作的效果。
8、鞠躬尽瘁(诸葛亮):形容贡献自己的全部力量,死了方休。
9、空城计(诸葛亮):指一种作战方法。
10、望梅止渴(曹操):比喻以空想安慰自己。
11、捉刀(曹操和手下的名将崔琰):指代人写文章。
12、才占八斗(曹植):形容学问高,文采好。
13、七步之才(曹植):形容才学高超,文思敏捷。
14、超群绝伦(关羽):形容高出众人之上,没有人能与其相比。
15、一身是胆(赵云):形容胆量极大。
16、顾曲周郎(吴国都督周瑜):形容欣赏音乐或听歌、听戏很内行。
17、巢毁卵破(孔融的两个儿子):比喻国家或集体遭到不幸,其人民或成员当然不能幸免。
18、坚壁清野(曹操的谋士荀彧)指饿死、困死敌人的一种作战方法。
19、如嚼鸡肋(杨修)比喻很乏味。
20、老牛舐犊(杨修的父亲杨彪):比喻父母爱抚子女。
21、势如破竹(杜预):比喻军队一路连打胜仗,形势好比用刀劈竹竿一样的顺利。
22、车载斗量(吴国的中大夫赵咨):形容数量很多并不稀罕。
23、断头将军(巴郡太守严颜):形容壮士英勇不屈,宁死不降。
24、吴下阿蒙(吴国名将吕蒙):形容没有学识的粗人。
25、想当然(孔融):形容没有事实根据的主观臆断。
26、兵贵神速(魏国谋士郭嘉):指用兵贵在神奇而快速。
27、出言不逊(张郃):形容说话不客气,没有礼貌。
28、大器晚成(崔琰):形容卓越的人才需要经过长时间的锻炼才能成器。
29、负重致远(人称“凤雏”的庞统,陆绩,顾邵):背着沉重的东西送到远方。
30、乐不思蜀(刘禅):比喻乐而忘本。
1 《三国演义》的作者 罗贯中
2 “好好先生”是?司马徽
3 刘备最后一次“三顾茅庐”在什么季节?春季
4 初出茅庐的诸葛亮即展现他非凡的军事指挥才能,第一次在哪里使用了火攻?博望、新野
5 卧龙、凤雏是谁?诸葛亮、庞统
6 诸葛亮拉着谁去的草船借箭?鲁肃
7 借东风是发生在什么战役之前?赤壁大战
8 蒋干盗书使曹操也承认误杀了自己的水军都督他们是?蔡瑁、张允
9 (杨修)识得曹操的“鸡肋”的含义——食之无味,弃之可惜。
10 成语“纸上谈兵”是用来描写——(马谡)
11 空城计是诸葛亮在(司马懿)兵临城下时想出的对策
1·曾经和关羽,张飞兄弟两人打的不分上下的第一武将为
吕布
2·黄巾贼程志远为何人所杀
关羽
3·赤壁之战中,谁献策诈降曹操
黄盖
4·曹操因人进献一吉祥物,劳师动众的搭建了一座巨台,其名为
铜雀台
5·「洛神赋」其中洛神是意指谁的妻子
曹丕
6·孔明最后一次北伐时病死在哪里
五丈原
7·在作战中眼睛被流箭射中,说:「父精母血不可弃」而把眼睛吃掉的是
夏侯敦
8·孙权称帝后,下列何者被任命丞相
顾雍
9·曹操谓曰「将军在匆忙之中,能整兵坚垒,任谤任劳,使之反败为胜虽古之名将,何以加兹者!」为何人
于禁
10·三国时期,从未得到过汉玉玺的是谁
刘备
11·孔明征南蛮时曾七擒七纵孟获,当孟获第七次被马岱抓住时,他对马岱说什么话
能不能换张新面孔丫
12·关羽的养子是谁
关平
13·那一位君主,刘备没有去投靠
孙坚
14·七步成诗的是
曹植
15·歇后语--刘备的江山是
哭出来的
16·当曹操擒得吕布想收为义子时,刘备建了什么言使吕布被宰
他专杀义父
17·是谁向曹操报告孙策袭取许都之心,后被孙策所杀
许贡
18·使张辽及赵云成名的战役各是什么
逍遥津之役,长板桥之役
4被宝玉邀请陪读,进家塾念书的人是:(C秦钟 )
5秦可卿之丧事,协理宁国府的人是:(C王熙凤)
9黛玉向宝玉剖白心迹的爱情诗是:(D题帕诗)
12贾府众人为王熙凤的生日准备的银子有:(C一百三十两)
14探春对大观园的管理进行改革,其中最有创意的措施是:(D将大观园承包给各位老妈管理)
15在园子里烧纸钱被人发现,受到宝玉庇护的人是:(B藕官)
16在贾母的八十大庆中,一位与众姐妹相见并赠送礼品的客人是:(B南安太妃) 但是实际上北静王妃也送了东西的。
17宝玉第二次上家塾后,贾政试才让他破的题是:(C惟士为能)
18对怡红院里死海棠开花,探春的看法是:(B必非好兆)
19带着锦衣卫查抄贾府的人是:(B西平郡王)
(9)“拼着一身剐,敢把皇帝拉下马”一语出于《红楼梦》中何人之口? C、凤姐
(10)“不是东风压了西风,就是西风压了东风”一语出于《红楼梦》中何人之口? D、黛玉
(11)“千里搭长棚,没有个不散的筵席”一语出于《红楼梦》中何人之口?
A、小红
(12)“盛筵必散”一语出于《红楼梦》中何人之口?B
歪批三国台词
本文2023-11-10 17:15:37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451793.html